卷三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洪武二年春正月丙申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宴毕,上见诸功臣进退有礼,召前谕之曰“朝廷之间,以礼为主,人之有礼如衣之有章。朕闻元世祖命伯颜、阿术术二人平江南,班师之日,世祖遣儒臣许衡酒郊迎之,两人推让,莫肯先饮,伯颜曰,‘阿术之功当先酌。’阿术曰,‘伯颜之功当先酌。’相让者久之,衡叹曰,‘贤矣哉!古有拔剑击柱而争功者,视此何如?’今观卿等虽出身行阵,而进退周旋不失礼度,朕为之喜!卿等能始终如此,何患后世无称道之者?”

      ○皇后受命妇朝于坤宁宫,锡宴。

      ○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上谓中书及礼官曰:“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历代所祀,宜新封爵。”

       遂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其在北京開封府者封為“承天鑒國司民顯聖王”,臨濠府為“承天鑒國司民貞佑王”,太平府為“承天鑒國司民延烈王”,和州為“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滁州為“承天鑒國司民靈佑王”。
    
       五府州皆正一品,餘在各府州縣者,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
    
       其章服,京都城隍袞冕,十有二章;開封等五府封王及各府封公者,九旒九章;各州縣封侯、伯者,七旒七章。
    
       命翰林詞臣擬“制文”以頒之。
    
       《京都城隍制》曰:
    
       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於天下,必有生聖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見聞所不及者也。神司淑憲,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以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雖明智弗類代天類物之道,寔鏧於衷,思應天命,此神所鑒。而簡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典神天,有其舉之,承事惟謹。應天府城隍“升福候”,宋代所封位號也,聰明正直,聖不可知,固有超於高城深池之表也。世之崇於神者,則然;神受於天者,蓋不可知也。茲以臨御之初,與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眷此興王之郡,神相居多,宜加封曰“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明者,神之體,容光必照;靈者,神之用,隨感而通,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下之命也。司於我民,鑒於我國,享茲明祀,悠久無疆,主者施行。
    
       《開封城隍制》詞,改其後曰:
    
       眷此名城,天下之中,定帝王之宅,金湯既甲於列郡,神號宜盛於他邦,可封曰“承天鑒國司民顯聖王”。顯則著,其靈明無不照;聖則造乎極大而化之。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下之命也!
    
       《臨濠城隍(制)》曰:
    
       眷此鄉邦之地,是同豐沛之都,朕肇自戎行,至成大業,皆神默相(輔佐),豈敢忘初?可封曰“承天鑒國司民貞佑王”。貞則無二,呈明睿而無私;佑則垂祥,仰感通之如在。
    
       《太平城隍(制)》曰:
    
       眷此名城,雄奠江表,朕初飛渡,首駐其間,再四禱祈,神告不二,宜封曰“承天鑒國司民英烈王”。英則發越精華,烈則明盛烜赫。
    
       《和州城隍(制)》曰:
    
       眷此名城,雄奠江右,王師戾止,屢獲成功,非神相之,何以臻此?宜封曰“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靈則威加於顯著,護則福及於保綏。
    
       《滁州城隍(制)》曰:
    
       眷此名城,雄奠東淮,王師首駐,戰勝居安,成此俊功,實神相之,宜封曰“承天鑒國司民靈佑王”。則則威之顯著,佑則福之保綏。
    
       《各府城隍(制)》曰:
    
       眷此郡城,明祇(qi城隍神)所司(管理),宜封曰“監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威則照臨有赫,靈則感通無方。
    
       《各州城隍(制)》曰:
    
       眷此州城,靈祇攸(相當於“所”)主,宜封曰“監察司民城隍靈佑侯”。靈則隨感而通,佑則錫善以福。
    
       《各縣城隍(制)》曰:
    
       眷此縣邑,靈祇所司,感靈丕著,福澤普施,宜封曰“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伯”。顯則威靈丕著,佑則福澤普施。
    
       其始末之詞,則皆與《京都城隍(制)》同。但“鑒於我國”,於各郡則改曰“鑒於我郡”;“政”,於各州、縣則改曰“州政”、“邑政”;而“享茲明祀”,於郡、州、縣則皆改曰“享茲典祀”云。
    

      ○丁酉,指挥曹崇等讨红莲沟山寇,平之。

      ○大将军徐达遣指挥张焕将兵万人取孟州山寨,指挥潘敬将兵三千略管州大王川,又遣指挥韩温领指挥常守通等兵讨乱柳寨。以参随乔德源署朔州,李颜署沁州,王彦、李茂、朱珍等署霍州及灵石、洪洞等县。

      ○建群臣享祀所于城南门外,中为殿五楹,南向;东西相向为庑各七楹;西北为厨、库房各五间;库之后为宰牲房五间。

      ○庚子,上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冀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

       上曰:“以寬得之,則聞之矣。以寬失之,則未之聞也。夫步恙則躓,弦六脈恙則絕,民急則亂,居上之道,正當用寬,但云寬則得眾,不云寬之失也。元季,君臣耽於逸樂,循至淪亡,其失在於‘縱弛’,實非‘寬’也!大抵聖王之道,寬而有制:不以廢棄為寬簡而有節,不以慢易為簡施之適中,則無弊矣!”
    

      ○右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等师至太原。

      ○辛丑,命“天下凡祀典神祇,有司依时致祭,其不在祀典而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其祠宇,禁人撤毁”。

      ○元靖江总帅张荣率所部兵百人来归,诏以兵付平章胡廷美,授荣北京千户所镇抚,赐春、夏衣各一袭。

      ○癸卯,指挥张焕克孟州四底寨。

      ○甲辰,复以济宁府虞城县隶归德州。

      ○征浙江行省参政蔡哲为中书省参政。

      ○乙巳,命立功臣庙于鸡笼山,敕中书省臣曰:“元末政乱,祸及生灵,朕倡义临濠,以全乡曲。继率英贤渡大江,遂西取武昌、东定姑苏、北下中原、南平闽广,越十有六载,始克混一。每念诸将相从,捐躯戮力、开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食其报,追思功劳,痛切朕怀。其命有司立功臣庙于鸡笼山,序其封爵,为像以祀之。人孰无死?死而不朽,乃为可贵!若诸将者生建忠勇之节,有无穷之荣,身虽没而名永不磨矣!”

      ○大将军徐达檄河南左丞何文辉以兵从征,仍令留兵五百守河南。

      ○当涂县民孙添母郑氏、黎德旺妻陶氏,俱以年少夫亡守节,有司上其事,诏表其门曰“贞节”,复其家,仍著为令。

      ○夜太阴犯井宿。

      ○丙午,指挥韩温克乱柳寨。

      ○丁未,享太庙,以功臣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配享。

       設青布幃六間於太廟廷中,內設配享功臣位,每位籩、豆各二,實以粟、牛脯、葵葅、鹿醢;簠、簋各二,實以黍、稷、稻、粱;羊、豖體各一。遣官分獻。
    
       其“分獻儀”:
    
       皇帝行“亞獻禮”將畢,分獻官各請詣盥洗所盥手、洗爵、酌酒,執事官皆酌酒於爵,獻官進詣功臣第一位前上香、奠爵,諸執事官各進爵於各神位前,讀祝官讀祝訖,獻官復位。
    
       其正祭祝文“德祖廟”曰:
    
       時維孟春,禮嚴特享,謹以牲醴庶品恭詣德祖之廟,以伸追慕之情。
    
       “懿祖”、“熙祖”、“仁祖”三廟,文同。
    
       配享祝文曰:
    
       朕以孟春嚴奉廟享,追念忠烈輔成開基,爰用牲醴陳於廟庭,英靈如生,尚其與享。
    

      ○大将军徐达命右丞薛显总宁国、长兴、宜兴及顺德、泽、潞等兵取桃花、蚁失等山寨,命参政傅友德领步骑巡太和岭之西北,都督副使顾时领步骑巡太和岭之东北。

      ○戊申,先是,上以泰岁、风云雷雨及岳镇、海渎、山川、城隍诸神止合祭于城南,诸神享祀之所未有坛壝专祀,非隆敬神祇之道,命礼官考古制以闻。至是,礼官奏:

       “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按《說文》‘歲字,從步從戌,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陰陽家說》又有‘十二月將’、‘十二時所直之神’,若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沖之類,雖不經見,歷代用之。唐宋不載祀典,元每有大興,作祭太歲、月將、日直、時直於太史院。
    
       “若風師、雨師之祀,則見於《周官》,秦漢隋唐亦皆有祭。天寶中,又增雷師與雨師之次,因升風、雨、雷師為中祀。宋元因之。
    
       “又按嶽鎮、海瀆之祀,虞舜以四仲月巡守而祭‘四嶽’:東嶽曰泰山,四嶽之所宗也,故又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嶽曰華山;北嶽曰恒山;而未言五嶽。《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四瀆’,始有‘五嶽’之稱,蓋以中嶽蒿山並列也。又《周官·小宗伯》‘兆四望於四郊’,鄭玄謂‘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四鎮者,東曰沂山,西曰吳山,南曰會稽,北曰醫無。《閭詩序》又曰‘巡守而祀四嶽河海’,則又有‘四海’之祭。蓋天子方望之事,無所不通。而嶽鎮、海瀆在諸侯封內,諸侯亦以其方祀之。秦罷封建,嶽、瀆皆領於祠官。及漢復建諸候,則侯國各祀其封內山川,天子無預焉。武帝時,諸候或分或廢,五嶽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時,嶽、瀆始有使者持節侍祠之禮。由魏及隋,嶽鎮、海瀆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縣令之祠,有因郊祠而望祭之祠,又有遣使之祠。元遣使祠嶽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為五道。
    
       “其天下山川之祠,《虞書》曰‘望於山川,偏於群神’,《周頌》曰‘懷柔百神’,《周禮·小宗伯》‘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王制》曰‘凡山川之小者,其祭秩視伯、子、男’,其在諸侯封內者,諸侯又自祭之,如楚祭睢漳、晉祭惡池、齊祭配林是已。秦罷封建,則皆領於祠官焉。由漢及唐以及宋元,嶽鎮、海瀆之外,又有其餘山川之祀,不獨嶽、瀆也。
    
       “城隍之祀,莫詳其始,先儒謂‘既有社矣,不應復有城隍’,故唐李陽冰《縉雲城隍記》謂‘祀典無之,惟吳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所建,張說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則不獨吳越為然。又蕪湖城隍建於吳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於史,又不獨唐而已。宋以來,其祀遍天下,或賜廟額、或頒封爵至、或遷就傳會,各指一人以為神之姓名,如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華亭、蕪湖等郡邑皆以為紀信,龍興、贛袁、江吉、建昌、臨江、南康皆以為灌嬰是也。《漢說·祭荊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氓庶是依’,則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
    
       “今國家開創之初,嘗以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及天下山川,京都城隍及天下城隍皆祀於城南享祀之所,既非專祀,又屋而不壇,非禮所宜。
    
       “考之唐制,以立春後丑日祭風師於城東北,立夏後中日祭雨、雷於城東南。以今觀之,天地之生物,動之以風、潤之以雨、發之以雷,陰陽之機,本一氣使然。而各以時別祭,甚失享祀本意。至於海、嶽之神,其氣亦流通暢達,何有限隔?今宜以太歲、風雲雷雨諸神合為一壇,嶽鎮、海瀆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祇合為一壇,春、秋專祀。”
    
       上從之,遂定以驚蟄秋分日祀太歲諸神,以清明霜降日祀嶽、瀆諸神。
    
       壇據高阜,南向。四面垣圍,壇高二尺五寸,方闊二丈五尺。四出陛,南向陛五級,東、西、北向陛三級。
    
       祀天神,則太歲、風雲雷雨五位並南向。位皆用太牢一,籩、豆各八,簠、簋各二,酒尊三,帛一。樂用雅樂。
    
       其儀:
    
       先期一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詣壇省牲,詣神廚視鼎鑊、滌溉。
    
       至日侵晨,車駕至大次,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侍儀司奏“外辦”,太常卿引詣御位。
    
       迎神:協律郎舉麾奏“中和”之曲,太常卿奏“謹具請行事”,再拜,陪祭官皆再拜。
    
       奠帛,行初獻禮:樂奏“保和”之曲,詣盥洗位搢圭盥帨,出圭詣爵洗位滌爵、詣酒尊位酌醴齋、詣風雲雷雨神位前上香奠帛,樂奏“安和”之曲,祭酒、奠爵、俯伏、再拜。次詣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神位前,並如上儀。
    
       皇帝初獻第一壇將半,分獻官行禮:詣盥洗所盥帨、詣爵洗所滌爵、詣酒尊所酌酒、詣各神位前奠帛、奠爵、再拜。
    
       皇帝初獻禮終,詣讀祝位跪讀訖,俯伏、興、再拜、復位。
    
       行亞獻禮:樂奏“肅和”之曲,各壇掌祭官搢笏斟酒於器,太常卿奏“再拜”。
    
       飲福受胙:太常卿引皇帝詣飲福受胙位再拜,跪搢圭祭酒、飲福酒、受胙,出圭俯伏、興、再拜、復位。分獻官、陪祭官皆再拜。
    
       撤豆:樂奏“壽和”之曲,掌祭官各撤豆。
    
       送神:樂奏“豫和”之曲,皇帝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望燎:樂奏“熙和”之曲,太常卿奏請詣望燎位,讀祝官奉祝、掌祭官奉牌位、帛、饌各詣燎壇。燎畢,奏“禮畢”,還大次。  
       
       其樂章:
    
       迎神云:吉日良辰,祀典式陳。太歲尊神,雷雨風雲,濯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
    
       奠幣云:靈樓涖止,有赫其威。一念潛通,幽明弗達。有幣在篚,物薄而微。神兮安留,尚其享之。
    
       初獻云:神兮我留,有薦必受。享祀之初,奠茲醴酒。晨光初升,祥徵應候。何以侑觴?樂陳雅奏。
    
       亞獻云:我祀維何?奉茲犧牲。爰酌醴齋,二觴載升。洋洋如在,式燕以寧。庶表微哀,交於神明。
    
       終獻云:執事有嚴,品物斯祭。黍稷非馨,式將其意。薦茲酒醴,成我常祀。神其顧歆,永言樂只。
    
       撤豆云:春祈秋報,率為我民。我民之生,賴於爾神。維神佑之,康寧是臻。祭祀云畢,神其樂歆。
    
       送神云:三獻禮終,九成樂作。神人以和,既燕且樂。雲車風馭,靈光昭灼。瞻望以思,邈彼寥廓。
    
       望燎云:爼豆既撤,禮樂已終。神之云還,倏將烏從。以望以燎,庶幾感通。時和歲豐,維神之功。
    
       祀地祗,則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並列南向;次鐘山、江東、兩淮、兩浙、江西、湖廣、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北平、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海北、左右兩江山川之神,並京都各府城隍、外夷山川之神,皆東西相向。位皆用犢一,羊一,豖一,籩、豆各八,簠、簋各二,酒尊三,帛一。樂用雅樂。
    
       樂章“迎神”云:吉日良辰,禮典式陳。惟地之祇,百靈繽紛。嶽鎮、海瀆、山川、城隍,內而中國,外及四方,濯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
    
       奠帛以下,並同太歲諸神。
    

      ○定翰林院官制:

       承旨正三品,學士從三品,侍講學士正四品,侍讀學士從四品,直學士正五品,典簿正七品,屬官待制正從五品,修撰正六品,應奉正七品,編修正八品,典籍從八品。
    
       以侍讀學士朱升為翰林學士,陳桱、詹同為直學士。
    

      ○置“河间-长芦”、“河东-陕西”二都转运盐使司,以周祯为“河间-长芦”转运使,朱珍为“河东-陕西”转运使。

      ○置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

       提舉從五品,同提舉從六品,副提舉從七品,吏目省註。
    
       計廣東提舉司所屬十四場,歲辦鹽四萬四千六百三十一引有奇。海北提舉司所屬十五場,歲辦鹽二萬七千九百二十二引有奇。每引重四百斤。
    

      ○己酉,扩廓帖木儿部将知院蔡孟周率其下六十馀人、马七十馀匹诣崞州降。

      ○庚戌,命都督孙遇仙等一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赐冠带及衣二袭、白金十两、米十五石。

       是日,上服皮弁服御奉天殿,禮官以香及祝文進,上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書省,使者就行。
    
       香用黃金為盒以貯之。黃綺幡二、白金二十五兩以供市祭物。牲用太牢,幣各從其方色。
    
       祝文:
    
       東嶽曰:惟神旁礴英靈,恭贊化育,位於東方,為嶽之首。及出膚寸之雲,不崇朝而雨天下,滋於稼苗,民賴以生,功被於世。歷代帝王,咸敦祀典,或躬臨而奉祭,或遣使以伸忱。朕允膺天命,肇造丕基,禮宜致祭。今國治未周,新附未撫,或居以圖治,或出而視師,是用命使,以表朕衷,惟神鑒焉。
    
       西嶽曰:惟神氣應金方,靈鐘兌位,奠於西極,屹立巍巍,長物養民,功被於世。
    
       南嶽曰:惟神祝融請峰,奠彼南服,崇高峻極,德配離明,長物養民,功被於世。
    
       北嶽曰:惟神鎮並臨代,峙立朔方,終結陰陽,德著攸久,養民阜物,功被寰中。
    
       中嶽曰:惟神嵩高攸宅,表此中區,四嶽依宗,群山環拱,養民育物,功被寰中。
    
       東海曰:惟神百川朝宗,涵育深廣,靈鐘坎德,潤衍震宗,滋物養民,功被於世。
    
       西海曰:惟神灝靈所鐘,道里遼邈,坎德深廣,潤衍兌方,滋物養民,功被於世。
    
       南海曰:惟神環茲粵壤,物鉅靈鐘,坎德深大,離明斯配,潤物養民,功被於世。
    
       北海曰:惟神玄冥攸司,遐遠莫即,鐘靈坎德,奠位陰方,潤物養民,功被於世。
    
       江瀆曰:惟神岷蜀發源,浩渺萬里,朝宗於海,坎德靈長,潤物養民,澤被於世。
    
       河瀆曰:惟神發源崑侖,亙絡中土,配精天漢,坎德靈長,潤物養民,澤被於世。
    
       淮瀆曰:惟神源深桐栢,演迤楚甸,出雲致雨,潤物養民,坎德靈長,澤被於世。
    
       濟瀆曰:惟神況浸覃懷,功配三瀆,流澄蕩濁,坎德靈長,潤德養民,澤被於世。
    
       東鎮曰:惟神鎮彼瑯琊,群山所仰,宣澤布氣,育秀鐘靈,生物養民,功被於世。
    
       西鎮曰:惟神作鎮沂陽,群山所仰,宣澤布氣,育秀鐘靈,生物養民,功被於世。
    
       南鎮曰:惟神作鎮會稽,群山所仰,宣澤布氣,育秀鐘靈,阜物養民,功被於世。
    
       北鎮曰:惟神鎮彼平營,群山所仰,宣澤布氣,育秀鐘靈,阜物養民,功被於世。
    
       中鎮曰:惟神鎮彼霍邑,三晉所瞻,育秀暢靈,奠茲中土,生殖庶物,功被寰宇。
    
       餘文並同東嶽。
    
       祭畢,命鐫於石,仍賜守祠者白金十兩,俾嚴奉勿怠。

      ○遣前国子祭酒孔克坚祀先师孔子于阙里,出内府,香币并白金百两俾具祭物,仍命通赞舍人张汉英副之。

       上諭克堅曰:先師孔子扶持世教,功德廣大,萬世帝王之師也。朕令命爾往祭,蓋以爾先師子孫,祭必歆饗,爾宜致誠潔,以副朕懷。
    

      ○诏免山东、北平、燕南、河东、山西、北京、河南、潼关、唐邓、光息等处税粮,诏曰:

       “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亂,率眾渡江保民圖治,今十有五年矣。荷天眷佑,西取陳友諒以安荊楚,東縛張士誠以平三吳,遂至八閩,直抵交廣,以極於海,悉皆戡定。重念中國本我華夏之君所主,豈意胡人入據已及百年!天厭昏淫,群雄並起,以致兵戈紛爭,生民塗炭。是用命將北征,兵渡大河,齊魯之民歡然來迎,饋糧給軍不辭千里。朕思其民當元之末疲於供給,今既效順,何忍復勞?已將山東洪武元年稅糧免徵。不期天旱,民尚未蘇,再免今年夏、秋稅糧。近者大軍平燕都、下晉冀,朕念北平、燕南、河東、山西之民久被兵戮、困於徵斂尤甚齊魯,今年稅糧亦與蠲免。其河南諸郡,自歸附以來久欲濟之,奈西北未平,出師所經,擬資糧餉,是以未遑。今晉冀既平,理宜優恤,其北京、河南除徐、宿等州已免稅糧外,西抵潼關、北界大河、南至唐鄧、光息,洪武二年夏、秋稅糧一體蠲免。有司更加存恤,以副朕懷。”
    

      ○复诏免畿内诸郡税粮曰:“朕自渡江首克太平、定都建业,其应天、镇江、太平、宣城、广德实为京师辅翼之郡,军需钱粮供亿浩穰。朕每念之,不忘去岁曾免税粮,忽遇天旱,民无所收,惠不及下,朕有歉焉。其今年夏、秋税粮并再免一年,其无为州今年税粮亦与蠲免。”

      ○指挥张焕克孟州张赵寨。

      ○辛亥,参政陆聚遣人以所获托天寨头目赵秉直等一十五人送大将军营。

      ○癸丑,更定《太庙时享》: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七月望日、冬以冬至。

      ○命祀马祖诸神,筑坛于后湖。

      ○甲寅,副将军常遇春自太原帅师征大同。

      ○乙卯,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

      ○荧惑犯房宿。

      ○丙辰,参政傅友德将兵屯朔州。

      ○戊午,迁江西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湖广行省参政。

      ○乙未,制太庙四代帝后冠服成。

       初,上詔中書省臣考古制制太廟四代帝后冠服,事下太常議。
    
       太常奏:“按《中庸》云‘設其裳衣,註謂先祖之遺衣服,祭則設之’,《史記》‘漢高帝陵寢衣冠,月出遊高廟’,說者謂從高帝陵寢出遊,皆前王存日衣冠。然事亡,如事存,禮固可以義起。今太廟四代帝后尊號既上,亦宜制為冠服藏於廟,以象生時所存,遇時享則陳之。仍各制一襲以焚。”
    
       上可其奏,遂命工部制。
    
       帝服冕十二旒,旒十二珠,朱纮,玉簪導兩瑱,冠以金飾卷。武袞服十二章,玄衣六章,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纁裳六章,繡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素紗中單黼領,蔽膝從裳色,繡龍、火、山,三章。革帶,玉鉤角枼玉佩。五彩綬大帶,素表朱裏,上緣以朱錦,下緣以綠錦。朱履、朱襪。
    
       后服鳳冠,袆衣青質,繡翟十二等。素紗中單黼領,革帶、佩綬、大帶。蔽膝青色,繡翟三等。青履、青襪。(註:帝、后所服衣飾難悉,敬請網友更正)
    
       至是,咸命各以二襲貯以金飾木匣藏於各廟,仍別用八襲祝告焚之。
    

      ○故元翰林学士承旨危素、学士张以宁、王时、编修雷焕、刑部侍郎程徐、太常博士孙吾与、胡益、礼部员外郎曾坚、主事黄肃等,自北平至京,诏以新制衣冠赐之。寻以(危)素及(王)时为翰林侍讲学士,(张)以宁为侍读学士,(曾)坚为礼部员外郎,(程)徐为刑部侍郎,(黄)肃为礼部主事。

      ○庚申,上遣使赍敕至太原,谕诸将曰:“朕生长临濠,起义西乡,率众渡江、集兵养民于江左十有五年矣。兵马益盛,疆宇益大,今至六合一家,人民休息、天下和平,不三、二年见矣!然此非六军将士,安能如是?尤赖大将军、副将军及诸偏将军协力,以成天下之大事、以安六合之黎民。然前言不过人事耳,惟上天之眷佑,大军所至,敌人摧枯拉朽,天道昭然,可不敬乎?惟诸将军留意:尔之功,天授;尔之生,亦天也!孟子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今我朝之名世,非尔等,何人哉?古人功高,自以为平常;功平常,自以为无功。此古贤哲之道也。至若国家赏有功、罚有过,必不以功高为平常、平常为无功也!

       “近者大夫湯和定浙左、平閩中,平章楊璟靖湖湘、定廣西,班師還朝未曾定賞,為大將軍等滅胡未還故也。於是,再遣各官從大將軍征進,以湯和為偏將軍,楊璟聽調。其璟兵出澤趨潞,中道與賊相拒,雖少算以累軍,此亦古今兵家常事耳,又何慮焉?太原之捷,皆得此為犄緩以分其勢,可不奇乎?
    
       “今定右副將軍馮宗異居遇春之下,偏將軍湯和居宗異之下,偏將軍楊璟居和之下,協力同心,剪除餘虜,勿以細巧慮朕之所見也!倘朕法有未當、調度未周,爾等慎勿執一,更審而行之。”
    
       達得書,遣千戶劉通海賫諭都督同知康茂才、都督僉事郭子興,且告之曰:“陜州、潼關---三秦門戶,二將軍扼而守之,李思齊、張思道如穴中鼠耳,可坐而制。若其來寇,甚勿與爭鋒,蓋軍旅多虞(詐),勝負難必。但厲兵積糧,嚴為守備,俟大軍至日,當戮力取之!”
    

      ○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至大同,故元守将竹贞等弃城走。官军追至黑浦,擒知院“眼子陈”等八十馀人,获军士七千六百馀人,马一千三百九十馀匹。

      ○辛酉,置全州守御千户所,命都督佥事吴良领北方将校精锐者二百九十馀人往守之,人赐白金一十两。

      ○大将军徐达遣人榜谕泽、潞诸处士卒“毋得扰民,所获敌人不许伤其肢体,其离散民人老幼给与完聚,各营不得拘留”。

      ○壬戌,湖广行省臣言:“庆远府地接八番溪洞所辖南丹、宜山等处,宋、元皆用其夷酋为安抚使以统之。天兵下广西,安抚使莫天护首来款附,宜如宋、元制,录用以统其民,则蛮情易服,守兵可灭。”

      上从之,诏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置安抚使、同知、副使、经历、知事各一员,以天护为同知,通判王毅为副使。

      ○右丞薛显克潞州桃花寨。

      ○癸亥,大将军徐达遣参政陆聚分兵守井陉、固关。

      ○改中山府为定州,隶真定府,复以真定府隶山东。

      ○甲子,上以群臣每遇正旦、圣寿、朝贺行礼,呼“万岁者”三,虽云臣子祝上,实亦虚语,因谕宰臣更其词:如朝贺之日,赞礼者云“赞呼......”,众皆曰“愿君有道”;又赞呼,则曰“天下和平”。仿此意与诸儒议之。

      于是,廷臣议曰:“三呼之词,乃臣子祈君之至诚。若如圣谕,则谦德有馀,然于臣子之诚不尽。今更其词令:赞礼者始赞呼,则众皆曰‘天辅有德’;又赞呼,则曰‘海宇咸宁’;再赞呼,则曰‘圣躬万福’。”制可。

      ○思南道宣慰使田仁智遣使上表献方物。

      ○并隋县于隋州,改淮安府之安东州、徽州府之婺源州、江西之吉水、泰和、永新、安福州俱为县。

      ○乙丑,平章韩政下蚁尖寨。寨在彰德林虑州西北二十馀里,元末为右丞吴庸、王居义、小锁儿所据,剽掠旁近居民以给众食。及大将军徐达北征,分遣将士收诸山寨,惟蚁尖寨山险绝,不可攀跻。至是,达命右丞薛显督诸卫兵取之,时(韩)政守顺德,将兵列营进攻。庸度势不能支,乃诱居义、小锁儿杀之,携其首率寨民诣政降。得士卒一万一千六百人,民三千五百二十人,悉放免复业。

      ○湖广饥,诏赈之,凡给米三千五百七十馀石。

      ○是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卷三十七] ↑返回顶部 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