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卷第八 研经室集 一集卷第九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一集卷第十

研经室一集卷九

  孟子论仁论

孟子之学纯于孔子尧舜之道汉唐宋以来儒者无

间言也今七篇之文具在试总而论之孟子于孔子

尧舜之道至极推尊反复论说者仁也元于论语之

仁已著论矣由是再论孟子之论仁孟子论仁无二

道君治天下之仁士充本心之仁无异也治天下非

仁不可故述孔子之言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又

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又曰齐人

无以仁义与王言者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

前盖孟子时各国皆争战不爱民专欲以利得天下

孟子反之一则曰仁者无敌再则曰国君好仁天下

无敌反复于爱民行仁政不尚利以勉齐梁之君且

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此后

韩非李斯之徒专欲以不仁利其国而秦之亡不旋

踵矣孟子论仁至显明至诚实未尝有一豪流弊贻

误后人也一介之士仁具于心然具心者仁之端也

必扩而充之著于行事始可称仁孟子虽以恻隐为

仁然所谓恻隐之心乃仁之端非谓仁之实事也孟

子又曰仁之实事亲是也是充此心始足以事亲保

四海也若齐王但以羊易牛而不推恩孝子但颡有

泚而不掩父母乍见孺子将入井而不拯救是皆失

其仁之本心不能充仁之实事不得谓之为仁也孟

子论良能良知良知即心端也良能实事也舍事实

而专言心非孟子本指也孟子论仁至显明至诚实

亦未尝举心性而空之迷惑后人也然而君治天下

之仁有韩非之徒乱之士充本心之仁有释氏之徒

乱之韩非之说其谬显释氏之说其迷深寻其源皆

出于老聃之说韩非托之而遽至于大坏释氏袭之

而昧其所从来是不可以不论爰综孟子各章以𩔖

相从以次相序仿台卿章指之意各加按语可见孟

子之仁与孔子尧舜之仁无少差异分之则习而不

察合之则章指并明圣贤大道朗然若日月之明浩

然若江河之行判别若水火而坚实如金石刻薄寡

恩之士灵明太过之人皆弃于孟子者也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按此章专论仁为尧舜之道君臣当法尧舜孔

  子曰仁与不仁而已矣可见治民者必以仁暴

  民者必致亡为七篇之纲领下二章亦同此指

  此孟子传孔子尧舜之道之据也

孟子见梁惠王何必曰利

  按此章仁义即所谓尧舜之道陈于王前即所

  谓格君心之非

宋牼将之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按此章言怀仁义必王怀利必亡利与仁义相

  反君臣父子兄弟非仁不行与前章指同又按

  利为周易四德之一故曰义之和然周易之利

  专言利物梁惠王时之言利者则专言利已故

  矢口曰利吾国而孟子所辟之利皆利已之利

  也

孟子将朝王以慢其二哉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所以不愿人之文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终亦必亡而已矣

  按以上三章言仁义为尧舜之道非此不陈于

  王前在国君当专以此行政士人亦以仁义为

  天爵不可贬道而要人爵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一正君而国定矣

  按此章言君仁莫不仁与非尧舜之道不陈相

  发明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

有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按以上二章决言不仁不得天下而秦旋以不

  仁得之然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又曰

  得其民者得其心也不得心不可云得民不得

  民不可云得天下是以二世即亡也故孟子曰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是犹恶醉而强酒

  按此章言仁得天下不仁失天下自天子及士

  庶人皆以仁保之与孔子孝经相发明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功必倍之惟此时为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若夫润泽

之则在君与子矣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离娄之明吾君不能谓之贼

  按以上五章言为政者必以仁仁者三代先王

  之道正经界薄税敛不罔民久行而待时民之

  受虐政者必归之莫之能御是以大国畏之与

  急功近利之术全相反葢大指全在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亦终必亡而已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故曰仁者无敌王请

勿疑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各欲

正已也焉用战

  按以上五章皆言以仁伐不仁必无敌不可以

  善战为无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民惟恐王之不好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君请择于

斯二者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逝不以濯

  按以上三章皆言以小国事大国乃保国爱民

  之道不可穷兵求胜以害民皆仁道也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不能一

朝居也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载胥及溺此

之谓也

邹与鲁哄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自作孽不可活

  按以上六章皆言不仁之君重赋敛好战阵糜

   烂其民凶年不救民不得民心必致菑危忧辱

   陷于死亡六国亡秦皆不逃乎此言可见尧舜

   孔子三代之仁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又按司马迁以老子韩非同传诚有见其淸静

   流为法术也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

   乱之首也韩非子解老篇解之曰失道而后失

   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

   礼礼为情貌者也礼繁者实心衰也今为礼者

   能无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

   而乱之首乎按此乃老韩之原委也故韩非曰

   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

   卑主危国者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

   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国威民治

   而国安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

   所以师也又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又引成驩

   曰齐王太仁太不忍人则政乱于内兵弱于外

   此亡国之本也按老子谓淸静而天下自正究

   之天下必不能自正于淸静故韩非等欲以法

   术治之韩非谓仁暴皆亡国而不知法术之即

  暴也孔孟之后惟韩非全反仁义之说秦李斯

  杀韩非而用其说不旋踵而秦以暴亡矣然老

  子之流为五蠹人知之老子之流为莲社则人

  不知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按以上三章大指相同仁之篆体从人二训为

  相人偶论语中已备论之矣孟子曰仁也者人

  也此孟子学于子思得中庸之传也中庸曰仁

  者人也郑康成氏以相人偶注之孟子此章人

  也人字亦当读如相人偶之人合而言之谓合

  人与仁言之即圣人之大道也孟子曰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以此一人不忍彼一人即二人相

  人偶之实据也今人见孺子尚不忍王见牛尚

  不忍况相并之二人哉前章谓恻隐之心仁之

  端有仁之端而自谓不能充谓其君不能充此

  两能字即后章折枝是不为非不能之能后章

  推爱牛之恩即前章充见孺子之心苟能充之

  推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推之不足以事

  父母保妻子相合而观之更深切著明矣后儒

  谓孟子并重仁义不知孟子大指以仁为重义

  礼智但因四端而并言之即如此章言四端皆

  因不忍人之心而发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故好是懿德

  按此章言性善惟其性善所以仁为人心也仁

  之端于乍见孺子将入井时觇之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尽人所同而物所无也此孟子所举性

  善最确实之据𧰼纣幽厉纵习为恶但于乍见

  之时未必无此心是以孟子决其为善者全以

  乍字为冯仁非外铄求之则得况蒸民之诗足

  为先圣相传仁道之实证哉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按此章言仁具于人心性犹五谷之种谷种须

  种之方熟仁须为之方成乍见即谷初生也谷

  乃美种可比人之性善荑稗则牛羊之比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达之天下

  按良能良知良字与赵孟之所贵非良贵也良

  字同良实也见汉书注无奥旨也此良知二字不过

  孟子偶然及之与良贵相同殊非七篇中最𨵿

  紧要之言且即为要言亦应良能二字重于良

  知方是充仁推恩之道不解王文成何所取而

  以为圣贤传心之秘也阳明谓学不资于外求

  但当反观内省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

  知之体皦如明镜妍⿰女𧈧 -- 𡟎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

  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以

  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一

   照皆真是生其心处妍者妍𡟎者𡟎一过而不

   留即无所住处阳明之言如此学者试举以求

   之孟子七篇中有此境否此境可以论孩提爱

   亲之仁否阳明直以为佛氏之言而不之讳且

   此儒佛相附亦不始于阳明本可不深辩但此

   命意造语之超妙尚非全是佛氏之言此乃晋

   宋间谈老庄者无可再谈之时亦雷次宗一流

   人讲礼厌繁之后慧远次宗精讲丧服诸礼乃走老𥅆厌弃

   周礼据曾子问博习周礼者莫如老子据道德经厌弃周礼者莫如老子而归于

   元妙之故辙复择取淸言中自然神理最淸远

  超妙者与白莲社诸人合西僧之说相近相似

  者傅会之恣纵之译为释言而昧所从来由此

  传流南北遂成风尚再成禅学其风愈狂盖老

  庄之书具在止于此而巳不能以其本无者托

  之至于释氏梵书则非译不明慧业文人纵笔

  所之无所不可无从验证故晋会稽王道子传

  曰佛者淸远无虚之神夫淸远无虚非老庄淸

  言而何阳明宗㫖直是禅学尚非释学也

  又按佛经大指具见汉四十二章遗教等经不

  过如此无大𢆯妙自晋常山卫道安以弥天俊

  辩之高才独坐静室十二年构精神悟始谓旧

  经为舛道安乃第一次静坐达磨为第二次静坐此以晋人𢆯学入

  释学之始盖旧经本非舛然必以为舛方能以

  𢆯学羼入变易之也故莲社魏道生曰自经典

  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解通圆义若㤀筌得

  鱼始可言道矣旧学僧徒以为背经据此可见

  晋宋人以老庄𢆯学改增佛说之实据旧学僧

  徒拙守本经者见其相背矣道安既与佛图澄

  合互相标榜符会如一复令𢆯宗流布分遣弟

  子四出道安与慧远入襄阳慧远又入庐山与

  雷次宗周绩之宗炳等合雷次宗周绩之宗炳

  与贾慧远本皆通儒才士慧远少随舅令狐氏

  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从释道安受业

  周绩之少从范寗通经穷研老易预莲社宗炳

  富于学识尤精𢆯理入莲社雷次宗博学明诗

  礼入莲社以上见宋书北魏书及莲社高贤传此传朱以前名莲社十八贤行状

  周绩之雷次宗又同受诗义于慧远法师见陆德明

  毛诗音义谢灵运亦慧业文人故晋宋以后西僧如

  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多以神验见异于世至于

  翻经著论非藉名儒文人之笔不能踵事变本

  引人喜入彼道如此此以𢆯学入释学而昧所

  从来之踪迹也至于梁达磨直指本心不立文

  字大兴禅宗则是西域人来中土不耐经卷不

  如全埽一切更为直捷此又远不及慧远翻经

  之时在彼教中又下一等矣达磨入中土言语

  难通亦慧能等傅会而成也故由儒而𢆯由𢆯

  而释其枢纽总在道安慧远之间由释而禅其

  枢纽又在达磨慧能之间后儒不溯而察之所

  以𧰼山阳明白沙受莲社少林之绐而不悟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舍正路而不由哀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是皆穿窬之𩔖也

  按以上三章皆本孔子之言为居仁由义之训

  不忍人不害人不杀一无罪仁之至也

万章曰牛山之木尝美矣惟心之谓与

  按此章即上章求放心之道大指谓仁义为本

  心故曰仁人心也若失其本心害人忍人无耻

  无礼则不成为人与禽兽无异与仁人也之说

  不合矣所以言及于操心与存夜气者仍是责

  之以仁非令其于空寂处观本来面目如释氏

  之明心见性也下章言贤者勿丧心在甚于生

  死之事失其本心在身死不受之事皆非事物

  未来处也凡此皆以仁义礼智求于心不使放

  失故离仁义礼智以明心于寂然不动之初孟

  子七篇中无此说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由仁义行非

行仁义也

  按孟子言仁上承尧舜其渊源在此三章虞书

  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

  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此即全是仁

  道孟子所言亲亲仁民爱物急先务明庶物察

  人伦是皆推已及物由近及远圣贤言仁既非

  杨氏之为我亦非墨氏之兼爱亦非释氏之慈

  悲

  又按夏商以前无仁字虞书德字惠字即包仁字在内虞书克

  明峻德即与孟子仁字无异故仁字不见于尚

  书虞夏商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太甲怀于有仁皆古文尚书诗雅颂

  易卦爻辞之中此字明是周人始因相人偶之

  恒言而造为仁字孔子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

  以长人论语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著于经矣

  然非始于孔子也元者善之长也一节春秋左

  传以为穆姜之言论语周亲仁人亦书之逸文

  今在古文泰誓惟周礼大司徒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为

  仁字初见最古者然则仁字之行其在成康以

  后乎而其原则分于虞书之德字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手之舞之

  按此章言仁事亲而加以实字实者对端字为

  言盖恻隐为仁之端充此端以行仁则孝孝弟

  为仁之本君子务本为急自天子至庶人莫不

  以事亲为首务舜之事亲孔子言孝为仁本皆

  是道也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

  已矣故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贯者行之于实

  事非通悟也通悟则良知之说缘之而起矣故

  此实字最显最重而历代儒者忽之惟汉赵岐

  见之最显故于孟子言无实不祥特注之曰孝

  子之实养亲是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按此章赵岐注最为详明质实汉以前直至三

  代所谓性命者不过如此若谓性命之道过于

  精微是舍质实而蹈虚𢆯也论语夫子言性与

  天道不可得而闻即孟子所谓圣人之于天道

  也此言王者受命等事故不可得闻赵注曰口之甘美味

  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𦤀香也易曰其臭如兰四体谓之四肢四肢解倦则思

  安佚不劳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乐者有命禄人不能如其愿也凡人则触情从欲而

  求可乐君子之道则以仁义为先礼节为制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谓性也仁者得

  以恩爱施于父子义者得以义理施于君臣好礼者得以礼敬施于宾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贤

  达善圣人得以天道王于天下此皆命禄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不得施行然亦才性有

  之故可用也凡人则归之命禄任天而已不复治性以君子之道则修仁行义修礼学知庶几

  圣人亹亹不倦不但坐而听命故曰君子不谓命也又孟子直谓形色为

  天性夭寿为天命更明白矣如舍此以别求精

  微则入于老释之趣矣

  又按仁于父子为命者如瞽瞍使舜完廪浚井

  此舜之命也然而舜不谓之命以自诿必尽心

  知性以尽事亲之道必至底豫而后已所以谓

  之有性也言性命者守定孟子此章及蒸民之

  诗左传刘康公之说则质实可据不必索奥妙

  于不可诘之鄕也

告子曰性犹𣏌柳也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

子之言夫

  按此章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于仁带说孟子辟

  之之后知仁为内矣犹执义外之说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然则耆炙亦有

外与

  按孟子各章离之不察互校便明今以此章次

  于上二章之后可见矣仁之实为事亲仁必内

  矣义之实为从兄义亦必内也味色声𦤀安佚

  五者孟子明明断之曰性也既曰性则明是内

  也安得以为外君子不谓性也不过勉人安命非真谓非性此章告

  子首曰食色性也此四字原不错其错在义外

  也非内也六字故孟子但力辟义之非外使与

  仁之实为事亲义之实为从兄较若画一告子

  食色性也之说亦与孟子味色声臭安佚性也

  之说较若画一未之辟也孟子以味色声臭安

  佚为性者乃圣贤之常道人世之恒情圣贤之

  甘淡泊者乃是知命后儒皆以告子食色为性

  之说为非而攻之其如与孟子前章相刺谬何

  若必以告子之言无一是则仁内也非外也六

  字亦非耶况此章章末孟子诘之曰然则耆炙

  亦有外与是明明以口之于味为内即执告子

  食色性也四字之矛以刺义外也非内也六字

  之盾曷尝谓甘食悦色为非性哉赵岐注本未

  错也又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形与色尚直谓之

  性何况味色声𦤀安佚也孟子曰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𩔖也则

  天下何耆易牙之于味也此一节更为明显与

  告子食色性也四字无异也

孟子曰广土众民四体不言而喻

  按此章可见仁之根于心孟子即以为性即所

  谓有性焉不谓命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自求多福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强恕而行求仁莫近

  按上三章言仁为人之心术加一礼字为反求

  诸已不怨人之说实论语克已复礼为仁之正

  传也

墨者夷之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恶能治国家

  按以上三章皆孟子辟异端之说充塞仁道也

  即农家者流如许行者尚必置辩此时韩非老

  庄之说尚未兴释氏之言更未起若孟子亲见

  其说之害仁其辟之更当何如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未有盛于孔子也

  按此章所言杀一不辜即不仁也

  又按古人论上等之人又分三等曰圣人仁人

  智人论语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又曰未智焉

  得仁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阳货曰可谓

  仁乎可谓智乎合之孟子此章仁且智夫子既

  圣矣则圣仁智三等分明之至矣又孟子曰孔

  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

  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章但

  言始智终圣中间尚有仁之一等孟子虽未言

  及而实包举在内盖有仁而未圣者矣未有未

  仁而圣者也此章定是始智中仁终圣也孝经

  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始终之

  闲原有中之一层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众人固不识也

  按此节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仁孟子又许

  伯夷伊尹为圣是古者皆以仁为圣之次也

公孙丑曰高子曰小弁五十而慕

万章问曰𧰼日以杀舜为事可谓亲爱之乎

燕人畔又从而为之辞

  按以上三章皆言善处仁道之变而不失为仁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