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卷第十二 研经室集 一集卷第十三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一集卷第十四

研经室一集卷十三

  浙江图考

 山海经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岀高山高

山在成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元案此经以三江首大江明三江皆大江所分

  也长州今属苏州苏州之南正今浙江地也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蛮东在闽西北入海馀曁南

 郭氏注曰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

 海今钱塘浙江是也蛮即歙也

  元案地理志本是渐字浙字后人所改此浙字

  亦后人所改也

论衡书虚篇

有丹徒大江有钱唐浙江有吴通陵江吴越在时分

会稽郡越治山阴吴都今吴馀曁以南属越钱唐以

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界也山阴上虞在越界中子

胥入吴之江为涛当自上吴界中何为入越之地发

怒越江

  元案王充所举即汉书之三江也充言子胥不

  应发怒越江若吴越之江如今不相通充必以

  此为言此后汉时南江之流尚未𣃔也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

震泽在吴县南五十里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

  元案水经唐书艺文志以为桑钦撰王应麟疑

  其多东汉后地名姚寛谓郦注引桑钦说则书

  非桑钦作钦汉成帝时人汉书地理志引其言

  则在班氏前以王氏所疑则在班氏后然其言

  与班氏相表里二书实可相证也班氏谓芜湖

  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水经释禹贡中江

 则云在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

 海班志谓毗陵北江在北东入海水经释禹贡

  北江则云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可知班氏之

  中江北江即禹贡之中江北江班氏之南江禹

  贡无文水经于沔水篇见之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

  元案解见下

 江水篇

江水东过蕲春县南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

西南注之

  元案郦氏又注决水云决水自雩娄县北迳鸡

  备亭决水自县西北流迳蓼县故城东又迳其

  北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

  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鄕大苏山即淮水也

  此灌水所出之庐江金兰县东陵鄕即利水之

  庐江郡东陵鄕也汉志金兰西北东陵鄕附注

  庐江郡下则金兰在郡治矣汉庐江郡治在舒

  续汉志舒县有桐鄕刘昭补注云古桐国左传

  昭五年吴败楚鹊岸杜预曰县有鹊尾渚然则

  今桐城县在汉时属舒通典宣城郡南陵有鹊

  州即鹊岸是汉之舒地直达大江洲渚禹贡过

  九江至于东陵东迤正实指至此东迤为南江

  也导漾云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漾之入

  江在大别也导河云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九河之播在大陆也其例正同南江

  东迤在庐江郡之东陵其南岸正丹阳郡之石

  城与班志石城受江其义一也汉志庐江郡雩

  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北至蓼入决过

  郡二行五百一十里雩娄在霍邱县西南蓼在

  霍邱县西北水经言决水出雩娄县南大别山

  则汉志所谓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者非指决

  水乃指灌水也郡下言淮水出金兰东陵鄕郦

  氏以淮水即灌水灌水自东陵至蓼是自桐城

  庐江至霍邱正合五百里至东陵东迤即石城

  分水何疑

 沔水篇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

 注曰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之石城县也牛渚

在姑孰乌江两县界中也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

里安得迳牛渚而方届石城也葢经之谬误也

  元案石城汉属丹阳晋属宣城宋齐仍之郦氏

  称宣城之石城县本其时言之也姑孰汉芜湖

  地今之当涂乌江汉九江郡历阳地今之和州

  葢以吴周瑜所屯之牛渚在今采石者当之也

  不知此牛渚即秦皇所渡之海渚见越绝书正

  在石城之西岸也

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为大江

 注曰江即北江也经书在北则可又言东至馀姚

 则非考其迳流知经之误矣

  元案此非经误乃传写之误也当云分为二其

  一东北流又过毗陵县北为大江其一又东至

  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东出迳吴国南为南江

  元案班志于石城注分江水首受江至馀姚入

  海于吴注南江在南本是两条郦氏知分江水

  即是南江故合而言之智足以知班氏矣赵氏

  一淸谓其改窜班书不知古人训解之体如此

  贯而通之非改而窜之也

 江水自石城东入为贵口东迳石城县北

  元案江南通志曰池口河在府西五里古称贵

  口亦称𫙷口宋时始称池口齐书沈仲玊自𫙷

  口欲𣃔江胡三省通鉴注云即今之池州贵池

  口也顾氏方舆纪要曰石城废县在贵池县西

  七十里古之贵口在石城县东今县在古县西

  故贵口又在今县西也

 东合大谿谿水首受江北迳其县故城东又北入

 南江

  元案江南通志称淸谿河在府东北五里入江

  即淸谿口郦注言谿水受江葢即此水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水出县南郞山北流为

 贵长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

  元案江南通志郞山在府西南七十里有玉镜

  潭顾氏方舆纪要曰池口即贵池水有五源一

  出石埭县西之栎山一出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之古源山一出考溪一出石岭一出东源会于

  秋浦汇于玉镜潭入池口达大江秋浦玉镜潭

  所汇正古之贵长池也

 南江又东迳宣城之临城县南又东合注泾水

  元案晋宋之临城属宣城郡今池州靑阳县也

  江南通志靑阳县有临城河在县南会大通河

  入江此河已不与贵池水相连又池口河之源

  自石埭出者亦至秋浦而合其会秋浦处尚属

  南江之遗葢既与迳临城南者中绝而一为临

  城河附于大通河北行一通于石埭栎山之源

  也汉书地理志丹阳郡句泾韦昭曰泾水出芜

  湖然则泾水自芜湖南至今宁国府泾县入于

  南江耳江南通志赏谿在泾县西南一里泾水

  流至县西为赏谿北入于靑弋江又靑弋江在

  宁国府西六十里发源黄山会石埭太平旌德

  诸水下流渐广遂为通津北至芜湖入江又舒

  谿在太平县西六十里源出歙县迳石埭东北

  至泾阳受㜑瀼二谿水入泾县界为赏谿顾氏

  方舆纪要云赏谿一名泾谿其上流即石埭县

  之舒谿然则赏谿上连靑弋江下接舒谿中闲

  正是南江故道但与靑阳之水不续遂合舒谿

  靑弋江而北向矣通志言宋崇庆中县尉刘谊

  以谿流东徙于赏谿西凿新河欲挽之使西而

  卒无成可见池宁之水皆东流非西流也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

  元案哀公十五年楚伐吴及桐汭杜氏注曰宣

  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西北入丹阳湖顾氏方

  舆纪要曰广德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

  汭之名因此源出州南白石山西北流经建平

  县界又西入宣城县界为白沙川亦曰绥谿汇

  于丹阳湖入大江又曰宣城东北四十里有南

  崎湖其北为北崎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馀

  里其东北百里有绥谿一名白沙谿广德建平

  诸水由此入于南湖府东境诸川亦悉汇入北

  逹固城丹阳诸湖会于黄池而达大江又灵山

  在广德州南七十里又南十里曰桐山亦曰桐

  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谓之桐汭正

  桐水入江之处郦氏未言其方向葢桐水自北

  来南注于江也晋时已北流于湖郦氏所叙葢

  犹古迹矣

 又东迳安吴县号曰安吴谿又东旋谿水注之水

 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为旋谿水谿水又北合

 东谿水水出南里山北迳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

 县之东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历蜀由山又北左

 合旋谿北迳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

 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五十馀丈下为深潭潭水

 东北流左入旋谿而同注南江江之北即宛陵县

 界也

  元案陵阳废县在靑阳县南六十里今为陵阳

  镇汉书地理志丹阳郡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

  南北入大江此大江即南江也江南通志曰舒

  谿在石埭县续文献通考谓之旋谿本陵阳子

  明垂钓处谿源一出太平县之弦歌鄕一出县

  之舒泉鄕经城南合佘谿岳谿诸水下泾县至

  芜湖入江然则舒谿即旋谿也顾氏方舆纪要

  曰淮水出吕山径南陵县南五十里孔镇浦合

  漳水为澄淸河绕县东门谓之东谿又北受籍

  山诸水汇于芜湖之石硊渡入靑弋江又云吕

  山在南陵县南六十里其南为石窦有泉涌出

  即淮水之源据此淮水即东谿入舒谿即入旋

  谿旋谿水北注于南江与泾水南注者迥然各

  判今则南江既湮而旋谿北合泾水为靑弋江

  然舒谿泾水之闲南江故道尚可迹而求之也

 南江又东迳宁国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置

  元案即今宁国县

 南江又东迳故鄣南安吉县北中平二年分故鄣

 之南鄕以为安吉县县南有钓头泉悬涌一仞乃

 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

  元案顾氏方舆纪要曰故鄣城在广德州东南

  九十里入湖州府长兴县界长兴县西南八十

  里旧安吉县城在今州治西南三十里宏治湖

  州志曰故鄣城在安吉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

  记今俗号府头是也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湖口南江东注于具区谓

 之五湖口

  元案太平寰宇记言箬谿在县南五十步一名

  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湖赵渎当即长渎之故

  迹全氏祖望谓郦氏以南江当具区然南江注

  具区而复出为南江非以南江即具区也赣水

  入彭蠡而后入江不闻以彭蠡为赣水也

 东则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迳笠泽在吴南松江

 左右也国语曰越伐吴吴御之笠泽越军江南吴

 军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南五十里

  元案郦氏以松江为南江东出之流非以为中

  江也班志于会稽吴县注曰吴江在南则中江

  之不在南可知且于吴曰南江在南于毗陵曰

  北江在北则中江必在吴县之北毗陵之南可

  知此言之可寻味而出者也文选江赋李善注

  引水经注云中江东南左会滆湖今水经注无此语

  湖在常州府西南三十五里半入宜兴当太湖

  北正汉阳羡地会于滆湖由滆湖而东出仍在

  太湖之北不必出自太湖东南也然则中江非

  松江乎曰必松江也吴松江口正中江入海之

  处但中江由阳羡入海正在吴之北其趋海也

  必历昆山而至嘉定上海之闲葢中江出滆湖

  之口既湮南江迳御儿之流亦塞浙江迳御儿详见后

  中江入海之委转与南江出湖之条两相接续

  于是曰松江曰娄江曰三江口支派纷繁莫可

  究问而庾氏三江之说起矣今吴松海口在嘉

  定县东彼入滆湖而出滆湖直趋于此可也何

  至入滆湖者南出吴江复北注耶郦氏叙南江

  注具区东出为松江明以东出者为南江郭氏

  以松江当中江葢指吴松口而言尔

 松江自湖东北流迳七十里江水奇分谓之三江

 口此亦别为三江虽称相乱不与职方同庾仲初

 扬都赋注曰今太湖东注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

 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

 江而三此非禹贡之三江也

  元案庾氏三江之说郦氏已驳破之赵氏一淸

  曰明此可以辨正蔡九峰书传之谬

 吴记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谿自湖

 东南出谓之谷水吴记曰谷水出吴小湖迳由卷

 县故城下谷水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谷水又东

 南迳盐官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县故武原鄕也后

 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鄕改曰武原县王莽名

 之展武汉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

 也后乃移此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

  元案由太湖至嘉兴乃南江故道由嘉兴至澉

  浦则非南江矣又案今海宁海盐平湖三县沿

  海之地皆较嘉兴地势为高澉浦之水皆西流

  与海不通所以古江水于出太湖后不由海盐

  入海折而由杭州入海也此注言谷水出为澉

  浦以通巨海是澉水东流矣此亦未确葢自海

  宁海盐平湖接淞江皆无内水与海相通者直

  至上海吴淞口始通海也平湖之乍浦名为海

  口实无内水与海潮相通此予目验者

又东至会稽馀姚县东入于海

 注曰谢灵运云具区在馀姚然则馀曁是馀姚之

别名也今馀曁之南馀姚西北浙江与浦阳江同

会归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谓南江也

  元案此文有讹误馀姚非馀曁郦氏当知之

 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

 蛮中不与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阴为

 浙江

  元案以渐为浙自郦道元始郦氏叙南江与两

  汉说三江者无异辞惟误浙为渐遂疑郭景纯

  之说且疑述志者多言江水至山阴为浙江自

  有郦氏此误渐浙二字虽明晰于说文而莫有

  能详者矣

 今南江枝分历乌程县南通馀杭县则与浙江合

 故阚骃十三州志曰江水至会稽与浙江合

  元案此水不经吴县之南从长兴安吉即注钱

  塘殊于班志吴县南江在南之说故郦氏以为

  枝分然从钱塘至馀姚之道未湮也其正流从

  长渎注太湖东出为松江南迳嘉兴石门至钱

  塘是时石门之流中𣃔嘉兴之江从谷水而注

  澉浦矣于是钱塘东折之南江且西续于乌程

  上承安吉而南江之流夺于枝分葢谷水自嘉

  兴而北以至太湖南江也自嘉兴至澉浦非南

  江也枝分自钱唐入海南江也自馀杭上承乌

  程之流非南江也安吉而西又南江之上流矣

  郦氏时之南江已异于班志今则谷水及南江

  枝分均不可见而浙江且续渐江而为渐所冒

  矣下塘运道由石门嘉兴上溯吴江葢古南江

  之正流西湖保叔塔后西谿一带有古荡等地

  洼下积水揆其形势犹见南江之遗迹胡朏明

  谓馀杭即馀姚之误其说非也

 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

  元案临平湖在江之西岸浦阳江在江之东此

  文有误也辨见后

 又于馀曁东合浦阳江自秦望分派东至馀姚县

 又为江也江水又东迳赭山南江水又迳官仓江

 水又东迳馀姚县故城南江水又东迳穴湖塘江

 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吴越

 之国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矣但东南地卑万流所

 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

 旧渎难以耶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SKchar2亦未必一

 得其实也

  元案郦氏叙南江自石城至馀姚历历如绘虽

  混渐浙之名而南江则未混也

 渐江水篇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元案此本山经可证山经本作渐水

 注曰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

 县南蛮夷中

  元案郦氏时山经本已误渐为浙道元未加深

  考遂仭浙水即渐水文选沈休文诗李善注引

  十洲记云桐庐新安东阳二水合于此仍东流

  为浙江此十洲记当是阚骃十三洲记以新安

  江水东流为浙则误渐为浙不始于道元矣

 北迳其县南浙江又北历黟山浙江又北迳歙县

 东与一小谿合又东迳遂安县南谿广二百步浙

 江又左合绝谿浙江又东北迳建德县南

  元案此新安江即渐水也郦氏误为浙江水自

  徽州歙县流入严州府境经淳安县南又东流

  至府城东南与穀水合一名徽港

 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

 十二濑濑皆峻崄行旅所难浙江又北迳新城县

 桐谿水注之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又东

 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谿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

 瀬弟二是严陵濑桐谿又东水迳新城县入浙江

  元案今寿昌县在严州之西南渐水既至建德

  则东迳桐庐不迳寿昌矣寿昌穀水所经也

 浙江又东北入富阳县故富春也晋后名春改曰

 富阳也东分为湖浦浙江又东北迳富春县南浙

 江又东北迳亭山西

  元案入者入其境迳者迳其城故两言富春富

  春今建德寿昌桐庐皆是

北过馀杭东入于海

  元案依班志自建德至海皆穀水也水经皆属

  渐江不叙穀水然与浙江绝不相混今馀杭县

  不临水非渐水所经此经文言北过馀杭者汉

  会稽郡海盐馀杭钱塘富春四县富春在西为

  今桐庐寿昌地海盐在东为今平湖地中闲在

  今为海宁仁和钱塘以至富阳者在当时为钱

  塘馀杭两县葢钱水之东为钱塘西为馀杭馀

  杭之地直至穀水之滨故秦皇从狭中渡徐广

  以为馀杭元和郡县志引吴兴记云馀杭秦始

  皇将上会稽舍舟航于此后汉省钱塘县则其

  地必分隶海盐馀杭是今为钱塘地者在汉为

  馀杭地吴复置钱塘又分海盐地置盐官县又

  分富春地置桐庐寿昌建德三县而富春既移

  而东钱塘则移而西于是钱塘界接富阳而馀

  杭不复临江矣刘昭补注以狭中在钱塘富春

  之界未足以驳徐广也今富阳县西江水最狭处曰窄谿其古狭中乎

 浙江迳县左合馀杭大谿江北即临安县界孙权

 分馀杭立临水县晋改曰临安县

  元案此误也谓江北即临安将馀杭在江之南

  矣

 浙江又东迳馀杭故县南新县北秦始皇南游会

 稽途出是地因立为县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

  元案咸淳临安志言汉熹平二年馀杭县令陈

  浑徙城于谿北后复治于谿南此谿即苕谿郦

  氏既误以浙江当渐江又误以苕谿当浙江故

  言故县南新县北也其时馀杭已不临江水而

  经云北过馀杭不可以通遂以当时之形势解

  两汉之馀杭而以苕谿当江水其传闻所误与

 浙江又东迳乌伤县北

  元案乌伤今义乌县闲于诸曁之南此云东迳

  乌伤北葢误浦阳江为浙江也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穀水入焉

  元案穀水至钱塘入浙江郦氏所云浙江正谷

  水也

 穀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

 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

  元案太末今衢州府西安龙游等地

 穀水又东迳长山县南与永康谿水合县即东阳

 郡治也

  元案衢州之水古称穀水今谓信安江由兰谿

  建德桐庐富阳钱塘与浙江合其自东阳西迳

  金华至兰谿与衢州水合者今称金华江一称

  东阳江即婺港在浦阳江之南𣃔无北入钱塘

  之理郦氏不知浙之非渐既以穀水当浙江而

  班志穀水至钱塘入浙江之说不能贯通于是

  以穀水至兰谿南迳金华而金华江遂为穀水

  之流矣长山即今金华永康谿水自入东阳江

  非入浙江也金华府志称衢港婺港二水汇于

  兰谿县之西南𩔖罗縠文因号縠水是犹穀水

  之遗称柰何以婺港当之也

 穀水又东定阳谿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

 布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悬

 百馀丈瀬势飞注状如瀑布其水分纳众流混波

 东浙迳定阳县谿水又东迳长山县北谿水又东

 入于穀水

  元案定阳谿在衢州府东十五里一名东谿源

  出遂昌县周公岭入府境东北流至鸡鸣山下

  合于衢江定阳故城在今常山县东南三十里

  常山县在衢州府之西信安县即今西安衢江

  即穀水也衢江源出衢州府开化县东北六十

  里经县城东谓之金谿又东南入常山县境而

  为金川至县城东则江山县大谿之水流合焉

  又东南经府城北而江山县南仙霞岭北诸谿

  谷之水皆流合焉又至府城东下五里而定阳

  谿流合焉又东北经龙游县北四里而为盈川

  谿亦曰縠谿又东北历汤谿县北至兰谿城西

  金华江入之郦氏既以穀水出太末又以定陵

  谿迳长山注于穀水案之形势均有未合

 穀水又东迳乌伤县之黄云山又与吴宁谿水合

 水出吴宁县下迳乌伤县入谷谓之乌伤谿水

  元案吴宁县在今东阳县东二十七里吴宁谿

  水即金华江东阳谿导义乌之水为乌伤谿入

  于东阳江永康之水又入之乃西至兰谿入谷

  水此今之形势也郦氏以穀水至兰谿迳金华

  义乌东阳既误金华江为穀水故永康谿水入

  金华江而以为入穀水乌伤谿入金华江而以

  为吴宁谿入穀水又以吴宁谿水入穀水谓之

  乌伤谿水然则至钱唐入浙江者即此乌伤谿

  水矣乌伤谿源出大盆山西流而以为是穀水

  东注是今为源而古为委矣自此北及钱唐既

  隔绍兴诸山而浦阳一江郦氏叙之又由乌伤

  历诸曁始宁为曹娥江入海此乌伤谿何由入

  浙江乎钱塘在北岸此从乌伤来即入江亦在

  南岸何由至钱塘乎其误无疑也

 穀水又东入钱塘县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谷

 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塘入浙江见也

  元案班志穀水即郦氏之浙江郦氏不明渐江

  非浙遂莫能辨穀水矣

 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下有钱塘故县浙江迳其

 南县南江侧有明圣湖县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

 也阚骃云山出钱水东入海吴地记言县惟浙江

 今无此水

  元案武林水即钱水详见后

 浙江北合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

 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

  元案志称御息湖咸淳临安志言在东北一十

  八里

 浙江又东合临平湖湖水上通浦阳江下注浙江

 名曰东江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

  元案临平湖在今上塘临平山之西南地高于

  下塘故旧有四坝以蓄其水其水或西北泄

  南江之迳石门者谓之下注浙江可也浦阳则

  必不可以上通毛检讨大可谓临平湖乃临湖

  之误临湖即今临浦在萧山南三十里横亘于

  浦浙之闲

 浙江又东迳御儿鄕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御貌

 是也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候

 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

 渡会稽凑山阴是也

  元案此条可为南江即浙江之证可为南江由

  吴江嘉兴石门钱塘馀姚入海之证可为南江

 由吴江嘉兴石门钱塘通名浙江之证郦氏北

  人未尝身历江南所注江南之水非得诸传闻

  即原于故籍而浙江迳御儿柴辟两言知其传

  之旧也惜郦氏惑于渐江即浙江而莫能分别

  见此迳御儿柴辟之浙江不敢注入沔水下之

  南江而羼入渐江水下之叙浙江肊谓江水自

  临平湖上通御儿至于柴辟一似渐江之枝分

  由临平而入正流者又似水由正流而倒上亦

  可名以浙江者于是于沔水注中亦微及之云

  浙江自临平湖南通浦阳江南江故道浙江旧

  名赖此而存夫南江上自嘉兴为穀水下自馀

  姚为南江枝分此迳御儿柴辟者正嘉兴至钱

  塘之正流而郦氏时已中塞尔

 浙江又迳固陵城北今之西陵也浙江又东迳柤

 塘谓之相渎浙江又迳会稽山阴县浙江又东与

 兰谿合浙江又迳越王允常冡北浙江又东北得

 长湖口浙江又北迳山阴县西吕氏春秋曰越王

 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飮其流而战气自倍

 所投即浙江也许愼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阴为浙

 江

  元案固陵以东乃正浙江郦氏至此称浙江不

  误宜云浙江南迳柴辟南又迳御儿鄕又迳固

  陵城北

 浙江又东北迳种山西又迳永兴县南又东合浦

 阳江

  元案永兴今萧山县

 浦阳江导源乌伤县又东迳诸曁县南又东南迳

 剡县又东回北转迳剡县东又东迳石桥又东北

 迳始宁县𡻻山之成功桥又东北迳始宁县西又

 东北迳永兴县东与浙江合

  元案此叙浦阳江与今合前叙乌伤谿水为谷

  水可明其误矣宋程泰之谓浦阳江即钱塘江

  何也

 浙江又东注于海

 周礼职方氏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

江其浸五湖

郑氏注曰会稽在山阴大泽曰薮具区五湖在吴

贾氏疏曰会稽在山阴自此已下所说山川之等

 一则目验而知二则依地理志而说吴南郡名依

 地理志南江自吴南震泽在西通而言之亦得在

吴南具区即震泽一也扬州所以得有三江者江

 至寻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为三

道而入海故得有三江也

  元案贾公彦谓郑依地理志是也注不详三江

  亦依地理志可知地理志会稽郡山阴会稽山

  在南上有禹冡禹井扬州川郑云会稽在山阴

  亦依此也疏言至扬州复分为三道而入海正

  用郑氏禹贡注分为三孔之义葢自汉至唐未

  有以职方之三江与禹贡之三江异者也

 左氏春秋传

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槜李阖闾

伤将指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

 杜预注曰槜李吴郡嘉兴县南醉李城

 史记集解贾逵曰槜李越地

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杜预注曰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

史记集解贾逵曰夫椒越地

十七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

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

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

遂败之

 国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句践起师逆之

 韦昭注曰越逆之自江至于五湖吴人大败之于

 夫椒

越王句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

 韦昭注曰江吴江

吾用御儿临之

 韦昭注曰御儿越北鄙在今嘉兴言吴边兵若至

 吾以御儿之民临敌

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王乃中分

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

日将舟战于江及昏乃令左军御枚溯江五里以须

亦令右军御枚逾江五里以须夜中乃命左军右军

涉江鸣鼓中水以须吴师闻之大骇曰越人分为二

师将以夹攻我师乃不待旦且亦中分其师将以御

越越王乃令其中军衘枚潜涉不鼓不噪以袭攻之

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渉而从之又大败之

于没以上皆吴语

 韦昭注曰江松江去吴五十里没地名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

江环之民无所移

 韦昭注曰环绕也三江吴江浙江浦阳江此言二

 国之民三江绕也迁徙非吴则越也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

于姑蔑

 韦昭注曰御儿今嘉兴御儿鄕是也姑蔑今太湖

 是也湖乃末字之讹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韦昭注曰囿笠泽也在鲁哀十七年没地名

  元案自南江之道不明而吴越之境因之不定

  今核班氏地理志既定为自吴江历嘉兴石门

  矣吴越之疆界既明内外传之文亦无不贯通

  葢吴越以南江分界吴江而西分太湖各半之

  湖以北属吴湖以南属越南江以西若湖州杭

  州金华严州皆越地也南江以东则嘉兴以南

  为越嘉兴以北为吴苏松太仓皆吴地也定十

  四年吴伐越越御之陈于槜李伐越则至越之

  界越陈于槜李是槜李越地也通典云苏州南

  百四十里与越分境昔吴伐越越子御之于槜

  李则今嘉兴之地槜李城在今嘉兴县南三十

  七里是也阖庐伤足卒于陉去槜李七里此巳

  为吴境阖庐卒于境内故杜预以为传释经不

  书灭之故哀元年夫椒之战吴语谓吴伐越越

  逆之是则伐之于吴江界上故越逆之于江而

  转战于五湖败于夫椒逆之即逆于吴江也吴

  不远至槜李而近至吴江者葢欲致越于湖以

  败之也十二年于越入吴吴语谓越王率中军

  溯江袭吴自山阴溯江北历石门嘉兴而至吴

  江也十七年笠泽之战吴军江北越军江南吴

  越春秋言其由境上而槜李亦由南江上溯至

  于吴江之南也是地曰笠泽曰松陵曰吴江曰

  松江正南江出湖南折趋杭之水韦昭以吴江

  松江注之可也非后之由夏驾浦而入吴松海

  口之松江也笠泽地连于震泽故亦谓之五湖

  因而亦称太湖而笠泽固名之可通者耳汉志

  会稽郡娄县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越绝

  书谓辟塞为吴备候塞汉之娄县城在今昆山

  县治东昆山以南合太仓州松江府地皆娄县

  所辖南武城在今华亭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

  要云松江府东夹江有二城相传阖闾所筑以

  备越娄县南武城即此城矣是地南接海盐汉

  书地理志海盐故武原正与吴越春秋越境北

  至平原相抵平原越绝书作武原也后汉书郡

  国志海盐县刘昭注云故治顺帝时陷为湖今

  谓为当湖然则由嘉兴而东至平湖华亭之间

  为吴越分疆可以历历考见吴仁杰两汉刋误

  补遗说三江云凡今嘉兴华亭吴江昆山濒江

  一带之地其南则越之北鄙其北则吴之南鄙

  又说汉志云会稽之吴曲阿毗陵丹徒娄无锡

  阳羡此吴地也乌伤馀曁诸曁山阴馀姚上虞

  海盐剡由拳大末乌程句章馀杭鄞钱塘鄮富

  春冶回浦则尽越地耳此说汉志则是本其当

  时言之则非仁杰时昆山之南已置松江府华

 亭县非如汉时娄县直接海盐而以越地得至

 华亭昆山者不知吴越之松江即南江而误以

 东北入吴松口之松江为吴越之松江两汉刋

  误作于淳熙以前嘉定县分于宁宗时其谓崑

  山者是时吴松口属松江境内也

范蠡谏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以上皆越语

  元案昭公二十四年传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

  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

  王王及圉阳而还哀公十九年传越人侵楚以

  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寛追越师至冥不及

  乃还顾氏栋高春秋大事表云豫章之汭实在

  今鄱阳湖葢鄱阳为楚馀干为越分峙湖之两

  岸楚越相结归王乘舟应在于此若北出则千

  馀里皆吴地越方仇吴岂能以孤军径行其地

  而与楚会其说是也考春秋诸国疆界大江以

  北若庐州和州无为州六合县等处均楚地大

  江以南则吴越所有具区以西分界可考矣具

  区以东若广德州宁国府池州府则吴越之地

  交相错处楚于此侵吴亦于此追越惜圉阳冥

  等地不可考耳夫椒近太湖之北已为越地则

  广德宁国宜亦有之三江之内吴越所据所谓

  三江环之也

 墨子兼爱篇

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

南夷之民

  元案此亦古之江通于湖之证

 越绝书

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

塞也

  元案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由拳县柴辟故就

  李卿吴越战地应劭曰古之槜李也后汉书郡

  国志由拳属吴郡刘昭注云左传曰越败吴于

  槜李杜预曰县南醉李城也槜李今为嘉兴越

  绝书此言可为班志南江在吴县南之证郦道

  元水经注叙浙江迳御儿柴辟亦引此

 吴越春秋

越明日徙军于境上后三日复徙军于槜李于是吴

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

右军躬率君子之军六千人以为中陈明日将战于

江乃令于中军衔枚溯江而上五里以须吴兵复令

于右军衔枚溯江十里复须吴兵于夜半使左军涉

江鸣鼓中水以待吴发大败之于囿

  元案此与内外传合徙军境上当是御儿从此

  进至槜李则吴越分疆处也军于江南则又进

  而与吴夹水而陈也越所由之水道即越绝书

  所叙吴奏山阴之道可参究而得之

句践入臣于吴群臣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

赦越王归国送于蛇门之外遂去至三津之上仰天

叹曰嗟乎孤之屯厄谁念复生渡此津也至浙江之

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淸

  元案此浙江即指自吴县至钱塘之水若指钱

  塘江则御儿已为越竟何至此始望见大越耶

句践既臣子吴夫差增其封东至句甬西至槜李南

至姑末北至平原

 注曰平原越绝作武原今海盐县

吴王取伍子胥投之江中因随流扬波依潮往来越

王葬大夫种于国之西山子胥从海穿山胁持种而

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

水者大夫种也

  元案吴语云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

  江吴杀子胥自投之吴地之江非越地之江可

  知也云随流扬波依潮往来则当时浙江之潮

  直北至吴阊故相传以为子胥所为也事虽涉

  于神怪而潮之自越至吴则正于此可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

江下观籍柯渡海渚

 正义曰括地志云舒州周安县东案舒州在江中

 疑海字误即此州也

  元案周安误宜为同安

过丹阳

 正义曰括地志云丹阳郡故在润州江宁县东南

 五里秦兼并天下以为鄣郡

至钱唐临浙江

 晋灼曰江水至会稽山阴为浙江

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徐广曰葢在馀杭也顾夷曰馀杭者秦始皇至会

 稽经此立为县

  元案浙江潮大天下所无吴语随流扬波及史

  记水波恶皆是也又论衡实知篇所述秦始皇

  所行与史记同其由丹阳至钱塘即南江故道

  也

上会稽祭大禹

 正义曰越州会稽山上有夏禹穴及庙

  元案秦始皇所行之地均与班志合与水经注

  亦合云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云梦泽

  在荆州安陆等府跨江南北九疑山在衡永间

  至云梦望祀与汉武帝至盛唐望祀九疑同也

  自云梦下观籍柯葢由汉水下浮于江故曰浮

  江下也海渚在舒州同安同安随县唐至德三

  载更名桐城在汉为枞阳今为安庆府桐城县

  地在江北岸石城在江南岸石城今池州贵池

  县江至此东北行为北江分而东迤为南江秦

  皇于此亦东迤入南江故过丹阳丹阳旧为鄣

  郡武帝时改丹阳郡治宛陵晋平吴始分丹阳

  为宣城郡理宛陵而移丹阳于建业晋书地理

  志言之极明唐润州之丹阳在秦汉为会稽郡

  之云阳曲阿不名丹阳也越绝书云秦始皇帝

  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

  今富春丹阳溧阳汉富春县在会稽郡溧阳县

  在丹阳郡牛渚见水经江水迳此始至石城则

  非后世采石之牛渚正义引括地志以在舒州

  是也越绝书以溧阳释丹阳者葢以秦之丹阳

  为汉溧阳地溧阳南连广德则丹阳当在今广

  德之地于此立鄣郡后又改鄣为丹阳移治宛

  陵亦由秦之旧名耳汉丹阳郡丹阳县与故鄣

  句泾相次其近宛陵故鄣可知非唐县之丹阳

  也张守节正义知丹阳为鄣郡又举润州属之

  失之矣汉之丹阳为今宁国府广德州之地故

  自桐城渡至贵池而入南江即过宁国水经注

  所谓南江自石城东入贵口又东迳宁国县南

  也过丹阳而至钱塘即由吴县南而历由拳御

  儿之道可知也始皇至钱塘临浙江而见水波

  恶临浙江即临南江东折之处随江而东乃逹

  会稽山阴怯于水波西百二十里则溯谷而西

  也钱水见水经注钱通于泉即武林诸山之泉

  水下积故莽改钱塘县曰泉亭亦以钱即泉耳

  南江行于武林山皋亭山之闲钱水自西来入

  之钱水高于江故设塘因谓之钱塘今杭州城

 以近西湖者名钱塘门又咸淳临安志云秦皇

 缆船石在钱塘门外相传秦始皇东游泛海舣

 舟于此旧云西湖本通海东至沙河塘向南皆

 大江也故始皇于此缆舟梦𥹭录谓𣃔桥里大

 佛头正在秦皇缆船石山上迩言可察故迹可

  寻也

 河渠书

夏书曰禹抑鸿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索隠曰三江案地理志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

 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

 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故禹贡有北江

 中江也

  元案太史公明以通渠三江五湖为禹迹云于

  吴者毗陵阳羡馀姚皆隶会稽郡汉初为吴郡

  本初名言之也小司马以汉志之三江当禹治

  之三江亦无异说

 越王句践世家

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

至浙江

 货殖传

浙江南则越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曰杭城属吴属越诸家为说

 不同以为属吴者晏公𩔖要括地志而不著其说

 惟淳祐志引吴越春秋所载越王句践入臣于吴

 群臣送至浙江临水祖道又载吴王夫差为越所

 败而走止秦馀杭山又史记楚威王伐越尽取故

 吴地至浙江遂谓吴越必以浙江为分界以为属

 越者杜佑通典欧阳忞舆地广记皆云春秋时属

 越越败属吴太平寰宇记引吴地记云越国西界

 至御儿今嘉兴崇德县有御儿鄕则吴越以此为

 分界各有所据今精考之当以后说为是淳祐志

 所引三说皆有可辨其一谓越群臣祖句践于浙

 江则是吴越以浙江为界殊不知是时句践方保

 栖会稽之山浙江以西皆为吴有宜其祖道止此

 况又未尝曰送之境上耶其一谓夫差走馀杭山

 则馀杭在吴境内殊不知吴自有秦馀杭山姑苏

 志阳山又名秦馀杭山在长洲西北三十里夫差

 栖于此而死因葬焉又越绝书吴地传云秦馀杭

 山近太湖今馀杭去太湖远甚岂可以名之偶同

 强合为一其一谓楚伐越尽取吴故地至浙江则

 浙江之西乃吴地殊不知此句自是两义所谓吴

 故地者言越故取于吴者也所谓至浙江言并越

 原有之地尽取之也岂可概以为吴地乎杭州府

 志曰咸淳志之说可谓辨矣然亦有不尽然者淳

 祐志所引三说惟秦馀杭山一说诚误其二说则

 潜氏所驳亦未能折其喙君将去国群臣送之未

 及境而恝然尽返可𣃔其必无记事者不言境上

 而言送至浑言之以见不能逾境耳后句践归国

 望见大越山川叹曰吾岂料重复鄕国必至浙江

 而始见越山始云鄕国则未至浙江不为越之鄕

 国明甚史记云楚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其不言越

 地葢灭越则越地自尽取之词已无所不足未必

 一句分为两义此驳尢为未核平情论之杭不专

 为越地亦不专为吴地

  元案吴越分境史记以浙江南为越又谓故吴

  地至浙江国语言越境北至御儿平原韦昭言

  夫椒槜李皆越地于是主史记者则不以御儿

  为越境主国语者则以吴国之境不至浙江此

  咸淳志所以驳淳祐志而杭州府志又伸淳祐

  而驳咸淳也若依汉志说文自吴江嘉兴石门

  钱塘皆得为浙江则以御儿为越境者正以浙

  江为越境也以吴故地至浙江者原未尝逾于

  御儿以南也国语史记正可会而通之不相背

  而实相成自不识浙江即南江乃参差不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