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六 攻愧集 卷第五十七
宋 楼钥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本
卷第五十八

攻愧集卷五十七

     宋   楼   钥   撰

 记

  雪窦山锦镜记

雪窦山名天下自下而升既至绝顶而地始平旷四山

又环之寺据正中气象雄秀二水不知所从来出山之

两腋而㑹于前径赴大壑峭石削立险不可测崩空落

崖飞雪千丈洞心骇自胜绝一方此山之所以得名也

繇古以来登览之士不知其几眩于创见何暇拟议绍

兴甲子郡太守尚书莫公将来游乃始发妙意于万象


之表谓水去太亟属寺僧以田为池使二流汇其中寛

纳而缓出之则寺当少利有诗云能废千畦渟玉雪不


妨飞练挂丹梯读者韪之而四十馀年十易主人咸睥


睨以为难淳熙十一年足庵鉴公禅师既至百废修举

取莫公之说斟酌之八月己未遂兴畚锸池深一寻纵


四百三十尺广半之筑堤南西以便往来因桥为闸视

水涨落而闭纵焉明年二月庚子池成漪涟拍堤渟濙


如拭千岩倒景空明相映道俗欣叹见未曽有禽鱼下

上咸有喜色师问名于雪窗张武子良臣武子曰是所

谓渊林锦镜者也遂以锦镜名而谓余记之余不能习


阴阳家言然通天下一气耳山如人之定形水如人之

脉络或潴或泄当适其中池之未作也水若建瓴山之


气与之俱逝而不留及其既积则淑灵之气得以扶舆

磅礴于兹矣继自今其必有卓然超彻之士深藏若虚


出于此山以振祖风者岂惟利而已哉曩尝一再游焉

间久不雨水仅相续萧索轮囷固自不恶惟积雨暴涨

则尤为壮伟可观顾安得每每如许及今过之既坐亭

上徐彻三版水则大至怒涛迅雷凌驾震叠素霓万数


哮吼层出真天下之奇观也始惟见寒莎野卉纷骇相

应少焉觉两涯石壁亦为之低昻不已此非亲至其上


深矉而驻观者不足以知此莫公止谓不妨飞雪之胜

不知此池之成关机阖开乃大有功于瀑泉也足庵传

洞下心宗精链刻苦等慈接物法施不吝所向倾动缁


白数主废刹皆立兴之壮年尝出力于此以办众縁晚

座道场年逾八十适丁歉歳艰食之馀他人支倾补壊

犹惧不济乃于谈笑间成此胜事用钱百万外不以谒

诸人内不以费诸帑倾囊倒箧一力为之信有大过人


者是役也僧德宣实相其事妙有智思规画多出其手


又得信士单承亮割膏腴以补田之废此池益可以久


矣故并书之以告来者云


  望春山蓬莱观记

老与佛之学行于世尚矣未知孰为轻重然以吾乡一


境计之僧籍至八千人而道流不能以百其居才十数

而佛庐至不可数何耶盖尝闻之欧阳公矣大略以为


佛能箝人情而鼓以祸福人之趋者众而炽老氏独好

言清净灵仙之术其事冥深不可质究故凡佛氏之动

摇兴作为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不能独兴

且曰其间能自力而不废者岂不贤于其徒者哉明之

四山去郡皆三十馀里西有湖千顷一山穹然秀出此

为最近者名曰望春旧有灵波庙以祠白龙政宣间有

陈孜者始崇以殿辟道院于东俾道士冯立权奉香火

祖父少师典乡邦因湖之淤请于朝而田之岁得糓亡

虑四十万斛父老以为徳生立祠其中又得道士何思

远居之于是观宇益兴廊庑略备思远澄心链气得黄

老之真风驱役鬼物灵迹有不可掩者尝之京师有运


船数百千艘欲绝淮而潮不登为作法于其堧未几潮

溢欢声如雷悉赖以济发运使以闻𢽟差明州管内副

道正盗发清谿旁郡山谷间多响应者祖父大饬守备


郡以无恐思逺亦有阴助石记存焉绍兴癸卯太守莫

公将命拜章祷雨而验奏移象山蓬莱观废额手书扁


榜以宠异之其后主者竭力以増益前功今知观呉若


讷继胡志清之后里之巨室厉氏兄弟相与出力兴造

又得昝氏创岱岳行祠于山麓遂为一方胜处由欧阳

公之言观之诸君可谓能自力而贤于其徒者矣钥自

念生晚不逮事祖父尝拜祠下冠佩俨然幼年及识何

君犹记其道貌能历历道祖父时事使人起敬呉嗣法


于何为孙行厪行乃祖之法以大其居是为能负荷者


故与之游一日来请曰观之兴才六十馀年惧无以传


逺久愿记之应曰传之久不久正不在记而况此骩骳

之文乎世之栋宇有倾民力为之欲为无穷之计而骤

起亟废几不能以一瞬山巅水涯结茅累甓或遂化为


殊庭自前古以至今日者非一也子以为今之琳宫蕊

馆据名山洞府之胜霞冠星䙱摇曳其间者皆固然耶


其创始之初亦若是而已又未必能如子之居之壮也

其寖致雄盛者虽曰有数亦存乎人尔揆之世法又何

止栋宇也哉今蓬莱之兴或作于前或继于后以𬯀登


兹归语子之徒傥能念其囏勤而増葺之则真可以无

穷矣呉曰正欲记此以示来者遂为之书


  天童山千佛阁记

淳熙五年孝宗皇帝亲洒宸翰大书太白名山以赐天

童山景徳禅寺寺之门甚雄敬刻云章尊阁其上又于

方丈专建一阁以藏真迹实为禅林盛事前所未有也


初西晋永康中沙门义兴卓庵此山有童子来给薪水


后既有众遂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师笃于道行


遣侍左右因忽不见自是始有太白天童之名山在郡


东南六十里所太白一峰高压千岭雄尊深秀为一郡

之望绍兴初宏智禅师正觉欲撤其寺而新之谋于众


有蜀僧以阴阳家言自献曰此寺所以未大显者山川

宏大而栋宇未称师能为层楼杰阁以发越淑灵之气


则此山之名且将振耀干时矣觉深然之乃拓旧址谋

兴作内外鼎新以次就成智匠高妙务极崇侈门为高


阁延袤两庑铸千佛列其上前为二大池中立七塔交

映澄澈游是山者初入万松关则青松夹道凡三十里


云栋雪脊层见林表而倒影池中未入窥楼阁已非人

间世矣中建卢舍那阁尤为壮丽住山三十年其为久

逺之计皆绝人逺甚后有慈航了朴一坐亦二十年起

超诸有阁于卢舍那阁之前复道聨属至今岿然相望

又大筑海涂増益岁入由是天童不特为四明甲刹东

南数千里亦皆推为第一游宦者必至至则忘归归而

诧于人声闻四方江湖衲子以不至为歉皇子魏惠宪

王出镇一见慈航欢若平生暇日来游顾瞻山林登玲

珑坐宿鹭或累日不忍去因图以进于上㑹稽郡王太

师史文惠公又从容奏请遂有四大字之赐瑰奇绝特

之观无以加矣十六年虚庵懐敞自天台万年来主是

刹百废具举追迹二老而千佛之阁岁久寖圮且将弗

支犹以前人规模为未足以称上赐欲从而振起更出

旧阁及前二阁之上佥以为难师之志不回也先是日

本国僧千光法师荣西者奋发愿心欲往西域求教外

别传之宗若有告以天台万年为可依者航海而来以


师为归及迁天童西亦随至居岁馀闻师有攺作之意

请曰思报摄受之恩糜躯所不惮况下此者乎吾忝国

主近属它日归国当致良材以为助师曰唯未几遂归

越二年果致百围之木凡若干挟大舶泛鲸波而至焉

千夫咸集浮江蔽河辇致山中师笑曰吾事济矣于是

鸠工度材云委山积列楹四十多日本所致馀则取于

境内之山始建于绍熙四年季秋之甲申才三载告毕

费缗钱二万有奇是岁海庄倍稔赢糓三千斛如有相

之者不求于人见者乐施以迄于成凡为阁七间高为

三层横十有四丈其高十有二丈深八十四尺众楹俱

三十有五尺外开三门上为藻井井而上十有四尺为

虎座大木交贯坚致壮密牢不可拔上层又高七丈举

千佛居之位置面势无不曲当外檐三内檐四檐牙高

啄直如引绳旅楹有闲翚飞跂翼周延四阿缭以栏楯

内为绮疏表里明豁自下仰望如见崑阆梵呗磬钟半

空振响徜徉登览四山下瞰河汉星斗如在栏槛御书

金榜巍乎中峙翊以翔龙护以绛绡高出云霄之上真

足以弹压山川传示千古善财童子大装严藏入见楼

阁广博无量则不可知若经行四方室屋巨丽殆未见

其比也钥奉祠东归尝往游焉惊叹杰特目眩神骇过

于耳闻敞请记其事老矣学落不能形容姑记大概以

表吾乡之胜海内好奇之士欲游而未遂者览此则太

白之景思过半矣虚庵道价素高禅子向方岛夷亦闻

其名而归之加以愿力深重才刃恢恢巧匠瑰材成此

胜事观者无不羡叹或请饰之敞曰殚力竭财幸跻登

兹行且谢去若丹雘华饰尚有赖于后之人云

  安岩华严院记代仲舅汪尚书

吾乡僧刹最众奉川一邑凡七十有二雪窦古道场为

冠其次则安岩山也林壑幽䆳非馀山比出县治三十

里创于唐之大历而废于㑹昌五季汉之乾祐僧清耸

义仙入山求卓庵之地登高四望投以一石誓曰石所


住处吾其止焉既得之曰此五龙之地居此者当利见

大人皇朝乾德钱氏犹在吴越闻耸之名命住杭之灵


隐寺号了悟禅师乃以此庵为四明道场尔后寖为徒


弟废壊天圣中有老禅伯其名上曰居下与泰陵庙讳

同字久住天童山邑有汪居士湜自号和静先生以其

好佛里人称为汪长老率信士十人力挽师为此来既

至尤与居士契合遂相与营度形𫝑迁立寺基相去二

百步有蒋宗盛施钱十万凿山平址汪君鸠合众力建

寺宇百馀楹殿堂宏敞中严像设康定元年括囊山人

志全为之记大率称其地之胜东接奉川西连台峤南

临沧海北倚四明言其兴造之速则曰霜暑不再金碧


相辉师又自作十方遗戒谓永为十方宗师说法道场

语论深切盖凛然可畏人也手植松六千本自葛隩至

门约十馀里亦有松门记三碑皆居士所立称为檀越

主则施财出力为多矣庆历三年赐华严禅院之额外

建玉涧流峡望春濯尘四桥中有钓台绿萝望海亭皆

为佳境距今百六十馀载间有兴作支倾补壊视旧不

能有所増益今住持僧无尽俗姓汪氏寔居士五世孙

也出或庵体公㑹下三住名蓝来主华严十年矣念居

士经始之勤益务兴起族弟智德舍俗为僧与之戮力

有蓬道奥山绵亘三千亩冈垄险绝莽为盗区僻在此

山之西徳之已业也至是舍入山中别立一庵以谨护

守林峦映发又一胜处于北名马迹开废田八顷又以

衣盂增置三十亩以赡塔庵尽公既已重建僧堂钟楼

等比旧加壮创为舂硙机轮激水为无穷之利又将増

广大殿香积地之废兴固自有时居士植福深厚厥后

族处双谿为大家其兴未艾岂苟然哉余家久与之通

谱视之犹南阮也族子伋与宗党求记于余余笑曰尝

观白乐天沃洲禅院记谓晋宋以来白道猷始居此山

中间寖荒大和有头陀僧白寂然卜筑遂为禅院寂然

谓乐天为从叔乞为之记乐天系以词云道猷肇开寂

然嗣兴今日乐天又垂文兹山异乎哉沃洲与白氏其

世有縁乎今安岩大刹居士建立于前无尽嗣兴于后

又委余以记余有从子清一方礼尽公为师其于汪氏

又不止如沃洲之与白氏也因慨然为书之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

径山天下奇处也田双径而上至高绝之地五峰巉然

中本龙湫化为宝所国一禅师开山于天宝之初特为

伟异天作地藏待斯人而后发道成名震召归长安代

宗为之执弟子礼将相不得预大丈夫事继之以无上

又继之以法济坐镇群魔刃斮禅床而色不动识钱武

肃王于㣲时故吴越累世崇奉尤谨皇朝至道中太宗

皇帝赐以御书并佛骨舍利元祐五年内翰苏公知杭

州革为十方祖印悟公为第一代住持绍兴七年大慧

禅师来主法席衲子云集至千七百众末年南归重来

跲而复振人境相与映发道俗趋仰龙神亦随指麾而

定显仁皇后在慈宁宫高宗皇帝在徳寿宫时皆尝游

幸就书龙游阁扁榜孝宗皇帝书兴圣万寿禅寺又赐

以圆觉经解天下丛林拱称第一大慧以来名徳继起

神龙灵响素著国家民庶有祷辄应累封神应徳济显

祐广泽王庙为灵泽且有玉圭玉带黄金瓶垆祭器之

赐其盛极矣然而废兴有数不可豫知国一之后以㑹

昌沙汰而废咸通间无上兴之又后八十馀年庆赏始

以感梦起废为屋三百楹翦去樗栎手植杉桧不知其

几今之参天合抱之木皆是也䝉庵禅师元聪以庆元

三年自福之雪峰被旨而来道誉隆洽不愧前人五年

仲冬行化浙西而回禄挻灾烈风佐之延燔栋宇一昔

而尽异哉人皆以为四百年积累之业一旦扫地有能

兴之非磨以岁月未易就也先是寺基局于五峰之间

又规模不出一手虽为屋甚夥高下奢俭各随其时因

陋就简亦复有之众为之请曰大慧无恙时岂不能撤

而更之顾其势未可兹焉火起龙堂瞬息埃灭岂龙神

欲一新之乎况祖师之像出于烈焰而不毁开山之庵

四面焦灼而茅不伤师与国一俱姓朱氏或疑以为后

身比移酱坛涌泉成井今日安知非暂废而当复大兴

耶聪曰有是哉㣲我谁当为之乃出衣盂为之倡率学

徒元韶可逹等所在縁化两宫加以锡赉施者闻风日

集动以万计又命南悟等广募闽浙江东西良工伐木

于山日役千辈斤斧之声震动山谷凡食于山者无问

比丘优婆塞相与劝勉智者献谋壮者出力夙夜经营

不翅己私开拓旧址首于东偏为龙王殿以严香火之

奉继为香积厨以给伊蒲之馔延湖海大众则有云堂

供水陆大斋则列西庑此皆一日不可缓寺之所以立

也宝殿中峙号普光明长廊楼观外接三门门临双径

架五凤楼九间奉安五百应真翼以行道阁列诸天五

十三善知识仍造千僧阁以补山之阙处前耸百尺之

楼以安洪钟下为观音殿而以其东西序庋毗卢大藏

经函凿山之东北以广库堂辇其土石置后山巨壑中

开毗那方丈于法堂之上复层其屋以尊阁思陵宸翰

御榻修复妙喜塔亭仍建䝉庵于明月池上为香水海

以沐浴为天慧堂以选僧禅房客馆内外周备像设雄

尊金碧璀璨法器什物所宜有者纤悉必具不可胜书

盖其百工竞起众志孚应经始于六年之春成于嘉泰

改元之夏阅月才十馀而变瓦砾之区为大宝坊始者

荡废于一弹指顷若甚惨矣及其兴之神速则高掩前

古而又雄壮杰特绝过于旧按图而作井井有条云栋

雪脊翚飞层叠迥出于烟霏空翠之表春秋二㑹来者

益众奔辏瞻仰如见化城惊瞿踊跃称未曽有径山干

是乎大振矣余尝登含晖之亭如踏半空左眺云海视

日初出前望都城自西湖浙江以至越山历历如指诸

掌真绝景也为别峰宝印赋诗有百万檆松双径杳三

千楼阁五峰寒之句印为之抚掌且曰山中之景几无

馀蕴矣是时新创大阁丹雘未施上下一色如凝霜雪

涉二十年犹属梦境今则土木之盛何止十倍恨未能

一寓目也聪忽以书相寻于寂寞之滨属以记文遣僧

契日携书来见备道始末辞之曰年侵学落笔力随衰

子之师愿力宏深成如许大佛事不求于重望雄文之

士而为此来何其舛耶求之再三拙庵又助之请遂櫽

括其语为之大书且告之曰大慧千僧阁之成一时称

为盛举善乎李资政之记以谓在杲公何足道而循习

龌龊者以为奇特不亦陋甚矣哉聪之为此初岂有意

于兴作者因郁攸之奇变偶人情之响答上资国力广

集喜舍时节因縁有相之道以𬯀登兹是固不可不记

以传逺然于师何有哉矧国一之初本无可传之法其

后瞻礼之众倾于亿兆财施之广形于千万视之如幻

等之于空居惟一室室惟一床布褐陶匏浣衣粝食其

视宠荣震耀何如也聪方以此道行而余欲以言语赞

叹有为功德多言益足为赘是故言尽于此师其以为

然乎

  江州普照院记

余少侍先光禄自洪都舟行顺流而东过彭蠡望庐山

开翠屏于空外小泊南康迫于行役不及一至山中历

指五老香炉诸峰怅望而行犹意此生可游也老矣遇


人自山中来必问泉石之胜或惠以图与记读之若身

到其处也住育王瑞公九江人尝以问之最能言受业

普照院之详盖院去湓城之东才十五里为邦人游乐

之地昔昙珣律师讲经宴坐感白鹿之祥至今有白鹿

台台下即此刹晋义熙中逺公与十八贤结莲社于兹

山而于山巅水涯建立法幢甚众此盖其一也虽非深

入庐阜而面势殊胜前横大江江中桑落洲正与之对

亦为一古刹中更兵火荡为榛墟绍兴初僧崇信始诛

茅结屋而徒弟普诚与嗣子师瑞师绍师义师卿相与

募縁兴建已而正殿廊庑法堂寝室轮藏三门钟楼佛

阁庖湢等处无一不备瑞公自以土木但为有为功徳

出而游方以一大事为己任首住舒之兴化移浮山未

几被命来育王时佛照光禅师自径山乞归来居东堂

瑞其高弟也既嗣法席父子更唱迭和相为引重衲子

云集因念受业香火之传犹有未满人意者罄衣赀度

智日智月等十僧使相其事为经久之计増田以待云

水高人是刹之立几七百馀载既废而复大兴岂无数

耶瑞公清介孤高而未尝为矫厉之行道俗归重故能


一坐大道场至于九年略无魔恼已而退居西塔又复


累岁一日语余曰出本无心住亦随縁拙庵既已示寂

吾将归老于前山山间素无碑志愿为之记将归而刻

之噫余既无由杖屦相从以酬素愿纵到山中胜具亦


已无有矣师之归度无再见之日庐山面目终不能复

识既为书其始未又重为之怃然也

  魏塘大圣塔记

僧伽本西域人唐龙朔中始来中国于泗州临淮县信

美坊乞地建标欲为伽蓝掘得古香积寺石记并金像


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或言师顶有一穴窒之以絮夜

去絮则香满一室质明香还复窒之万回异人谓观音


化身也示寂于长安以有灵应迁还泗上为之建塔传


于世久矣钥先祖少师年四十为守家传其显应事甚


众陈子充大光了斋之孙贰卿之子与余家有连比任


太府寺簿余方为郎相与尤厚余既投闲而子充亦挂


衣冠矣忽以书来云先侍郎自绍兴十二年南兰陵解


郡组延平既无先庐无所于归始谋禾兴之居侨寓魏

塘大圣院六年始得今竹桥之宅院以大圣名中有瑞

像灵异几不胜书盖自治平绍圣时屡发妙光其明属

天图志实载之至今水旱灾疫必求于此祖父谏议尝

因从兄黙堂绘像而为之赞所谓一月在天影分万水

者也方寓居时祖妣尚无恙洎吾二亲阖门敬奉皆所

亲见久思有以崇事之老僧清梵戒行坚洁一夕梦僧

伽欲建塔于寺中既以实告适符愿心自淳熙六年

力为之经理岁捐百斛以为助今将二纪土木之工悉

已就绪其高七层塔心相轮以次而举指日可毕愿为

我记之余方病足僵卧一榻酸呻无聊未能属笔隔岁

而相促不已余昔诵韩文公诗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

众佛尤魁奇且有突兀三百尺之语东坡之诗云不嫌

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乾道间以假吏过泗但

有火烧水转扫地空之叹而已盘沟小像之在吴门人

犹敬之不谓殊特之观乃见于此子充疏财好施既以

轻视轩冕不问家之有无独于此举惟力是视倡率众

施成此胜事三请之勤见于罗雀之门与世异好如许

余亦不得而辞也

  仰山太平兴国禅寺记

仰山天下之胜地也虽未曽一至其处读韩昌黎之文

而知山之有神阅传灯而知小释迦之开山二神萧姓

释迦之来实有灵响逊山为寺又能阴相黙佑招致檀

施以至于今迦之道愈高山之神益灵山之名日以著

环袁之境旁及四邻之外水旱疾疫必祷而奉香火者

尤众其详又见于孚惠二王集录寺兴于唐㑹昌之元

至皇朝太宗皇帝赐以太平兴国禅寺之额仍赐御书

栋宇之盛甲于江右自迦至今凡三十有七代矣嘉定

元年闰四月三日不戒于火延燔殿堂楼阁三百馀楹

尽为煨烬兹岂有数耶太守寺正余公谓一郡倚此山

为命当有以兴起之亟捐金钱三百万首建法堂及二

王之殿户部尚书赵公为建僧堂三门且为之主盟知

隆兴府待制赵公前后施钱亦三百万作佛殿住山清

公率其徒持钵四逺闻者乐施不数月佛殿丈室香积

廊庑尽还旧观而焕然一新则大过之呜呼又何其神

速也余侯以丞相之弟平易近民既已成民而又能致

力于神尚书敛泽民之惠袖活国之手归而燕居助成

大事连帅又出俸馀为之倡率清以一衲度寒暑顷在

净慈孝宗知其名召对而赐之颂至今土木形骸不攺

故时四人者相与敬孚惠之灵神兴释迦之名刹一废

一兴殆不偶然清属予为记记其大概云尔神有二祠

去寺逺者一舍近者才五里而寺亦祠之释迦讳慧寂

初来自郴余侯名应诚尚书名善坚待制名希怿清自

号简庵余四明楼钥也










攻愧集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