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言/释形体第四 中华文库
释亲属第三 ◄ | 新方言 释形体第四 |
► 释宫第五 |
|
《说文》:颡,额也。苏朗切。西安谓头曰颡,开口呼之如沙。此以小名代大名也。
《说文》:囟,头会匘盖也。息进切。今淮南、吴、越皆谓小儿匘盖为囟门。
《说文》:𩑒颅,首骨也。𩑒音徒谷切。今山西谓额曰𩑒颅,𩑒音如百,若亳音薄矣。
《说文》:𡔢,头倾也。古㞕切。𡔢,头邪骫奊态也。胡结切。今浙江谓头戾为𡔢,音转如健。直隶、山东谓头邪为奊,音如拐;淮南音乌拐切。
《考工记》注:头髪晧落曰宣。《易·说卦》:其于人也为宣髪。《释文》:黑白杂为宣髪。淮西、淮南、吴、越谓黑发中有一二茎白者为宣发,读如蒜。《北齐书·慕容绍宗传》:吾自年二十以还,恒有蒜髪。蒜者,算也;已读宣如蒜矣。
《释名》:毼,头生创白瘕如毼然也。《玉篇》:毼,胡割切,罽也。《广雅》瘌、㓹并训伤,罽之言㓹也。今自淮、汉而南谓头生创白瘕𫎇茸者曰瘌子,与毼同义;因而致秃亦曰瘌子,自河而北直言秃子。
《说文》:𩑡,秃也。苦骨切。杭州谓头上生癣𧐂发为𩑡发癣。
《说文》:䫡,头颊长也。五咸切。引伸为颊之称。《释名》:颊车或曰鼸车。借鼸为之。说曰:鼸鼠之食积于颊,人食似之,故取名也。《释名》以声为训,无嫌以鼠比人;正名定字,鼸当作䫡。古或借顩为䫡。萧该《汉书音义》引《字林》曰:顩,陕面锐颐之貌也。《仓颉篇》亦云:顩,丠敛反,又吾检反。今人谓面曰䫡,俗作脸,盖顩之变也;音良冉切,与敛、蘝、羷、溓、嬚、䭑同音。盖本专指面之陕长者,其后通为面称。〈脸之本义,《广韵》:脸职,羹属也。力减切。与训面者不相涉。〉所在称脸,惟福州呼为面耳。
《说文》:䩉,颊也。辅,人颊车也。《释名》: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颔车,或曰颊车,或曰鼸车。今扬州、安庆皆谓颊为辅,音如巴。直隶、山东、浙江、江南、江西、湖北、湖南皆谓口围为㭰辅,音如巴。浙之杭州、绍兴言㭰辅音如匍;又谓唇为㭰唇辅,音亦如匍。凡言胡下者通谓之下辅,读如杷。辅读为巴为杷者,古无轻唇,辅读如补;今音据此转变,鱼、模生麻,遂为巴、杷等音,若父为爸、匍为爬、傅为巴矣。复有谓颊为巴掌者,则以辅音如巴,𢱧颊名𢃳掌今亦音巴,相乱致误。
《说文》:䩄,面见也。或从旦作𩈍。佗典切。人面见处莫如两颊,故直隶谓颊为脸𩈍子,音如旦。
《说文》:㰶,蹴鼻也。于纠切。蹴即缩字。今人谓面中宛为㰶脸。
《说文》:𦣞,𩔞也。篆文作颐。今宁武、朔平、大同之闲犹称下辅为顿。福州音转如咍,〈呼来切。颐、咍古同部。〉称曰下颐。安庆谓留须为留下颐,音转如海。凡边亦谓之颐,字通作巸,巸或作戺。《广雅》:戺,砌也。《顾命》:夹两阶戺。浙西谓堂廉曰阶檐戺,诸边亦谓之戺,音皆如咍。〈巳声、以声同。〉
《说文》:胡,牛𩔞垂也。《史记·封襌书》曰: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又云:抱其弓与胡髯。乃称髯为胡髯矣。今人谓须为胡髭,俗作胡。惠、潮、嘉应之客籍音转如姑,谓须为须胡。此皆引伸义。绍兴谓㗋曰胡咙,乃近本义。
五官谓之五根,译佛书语也。惠、潮、嘉应之客籍谓耳为耳根,谓鼻为鼻根,根读如公。
《说文》:耽,耳大垂也。聸,垂耳也。耽音丁含切,聸音都甘切。今人谓耳曰耳聸,音转如朵。耽、聸训垂,本由双声流转。古音垂如埵,《说文》埵读若朵,朵训树木𠂹朵朵也,故聸得读如朵。其在韵部,亦犹冉声之那入歌类矣。
《说文》:耿,耳箸颊也。从耳、烓省声。今天津、德州谓批耳至颊为打耳卦子。读耿如卦,正合烓声。〈《玉篇》烓有口迥、乌圭二切。乌圭切为本音;口迥切者,则支佳、耕清对转。〉江南运河而东音转如耳光,光、耿亦双声,耕清、阳唐之转也。〈《书》言耿光,杜林直训耿为光,皆其证。〉福州音转如耳姜。
《说文》:𥆞,目围也。读若书卷之卷。今人谓目围曰眼𥆞,音去玄切,以圈为之。总语曰㘣,别语曰𥆞。
《说文》:𥅴,目旁毛也。子叶切,字亦作睫。今通谓目旁毛为眼𥅴毛,目瞬亦曰𥅴。
《说文》:眵,一曰:𬞱兜。叱支切。今人谓眼中凝汁为眼眵,读如矢。
《说文》:苜,目不正也。读若末。〈目不正者,凡短视必促目始见。〉蔑,劳目无精也。眛,目不明也。苜、蔑、眛音义相近。今苏州谓短视为蔑趣眼。趣者,促也。
《说文》:眚,目病生翳也。今谓目病生点曰眚,音如星。
《说文》:督,一曰:目痛也。𧡸,目蔽垢也。读若兜。督、𧡸双声相转,目痛必有眚翳也。今浙西谓目赀生创曰𧡸针;𧡸音如偷,〈端、透二纽相变。〉缄者,谓刺痛也。督从叔声,亦得音转如偷,若𣥹、埱音佗候切矣。
《广雅》:㭰,口也。今语多谓口为㭰,相承作觜。俗作嘴。山西平阳、蒲、绛之闲别谓之咮。《说文》:咮,鸟口也。章俱切。噣,喙也。陟救切。咮、噣古实一字,齿音、舌上音小别耳。古无舌上音,噣亦从齿发声。《史记·天官书》:柳为鸟注。注即咮字。《考工记》:以注鸣者。注谓精列属,注即噣字。今音收如俱。
《天官》:鸟皫色而沙鸣。注:沙,澌也。澌即嘶字。《汉书·王莽传》:大声而嘶。师古曰:嘶,声破也。今通谓声破为沙㗋咙。
《庄子·庚桑楚》篇: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司马彪曰:楚人谓啼极无声曰嗄。今通谓不能言者为嗄,啼极无声亦曰嗄,通借哑字为之。哑本训笑,《易》言笑言哑哑;然《史记·刺客列传》已云吞炭为哑,其假借久矣。
《释名》:肺,勃也,言其气勃郁也。今北方谓颈曰勃子,匈曰匈勃子,亦由其气勃郁,故得是名矣。俗字作脖。
《说文》:髆,肩甲也。胳,亦下也。上补各切,下古洛切。今谓臂曰臂髆,或曰胳髀;语稍异古,然相引伸也。
《说文》:亦,人之臂亦也。俗作腋。扬州谓臂里胁闲为腋魄,魄读若霸。《尔雅》:孔、魄,闲也。
《说文》: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今人谓局腰为呼腰,呼即亚之古音,秦碑以亚驰为呼沱,其证也。直隶或言閜腰,湖北则言诃腰,并即亚字。凡亚声语后多转为可声,如《易》云笑言哑哑,《广雅》转为㰤㰤、㗿㗿、呵呵等语,是也。长沙谓人丑劣无用者为亚宝,音如閜,笼口上气呼之。〈閜音呼雅反。〉
《方言》:凡以驴、马、馲驼载物者谓之负佗。佗今作驮,此通语也。负物必曲背,故今谓偻者为佗背。《尔雅》:鲐背,寿也。恐鲐背即佗背,老人多偻,以此状之。台、它双声。《庄子·德充符》篇: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盖丑恶莫如局背,故亚训为丑,象局背形;骀它者,即局背之谓耳。旧说鲐背背有鲐文,甚误。
《说文》牛下云: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封为肩甲,故今人谓肩为肩封,音如邦。
《尔雅》:夸𣬈,体柔也。舍人曰:卑身屈己也。案:夸者,䯊骨;𣬈者,齐也。卑屈者必折腰,故举夸𣬈以表之。《埤苍》曰:䯊,腰骨也。口亚反。〈《一切经音义》引。〉今人谓腰骨为腰䯊。
《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腹闲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匈龟背之语,其实当作奚匈句背。〈四川称曲背为句背。〉然言鸡龟者亦无谬误。所以名鸡,以奚匈故;所以名龟,以句背故;〈龟、句音亦相近。今龟声之阄尚读如钩,可证。〉此形声相贯之理。〈𪓷亦大腹,故从奚声,与鸡同意。〉
膝盖,陕西、四川、湖北、江南、浙江皆谓之盖膝头,自淮南至山东、直隶或谓之欂栌头。《说文》欂栌即㮞。《尔雅》:栭谓之㮞。李巡以为斗栱。《释名》:栌,在柱头,如都卢,负屋之重也。然则人胫如柱,膝盖在上如斗栱,以负两髀之重,故谓之欂栌头。淮南又称膝盖为盖枅头。《说文》:枅,屋栌也。《广雅》:欂谓之枅。曹宪音鸡,今亦正作鸡音。此则在屋在人皆通名矣。
《说文》:夊,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也。楚危切。夊夊即《诗》所谓雄狐绥绥。夊变为绥,故两胫之名亦由夊变为腿,今人皆谓胫为腿。福州谓胫为骹腿。《说文》:骹,胫也。胫后通谓之腿肚,犹古人言腓肠矣。
《释名》:踝,确也,居足两旁,硗确然也。今人谓胫下骨隆起者为孤踝,亦或称膝为孤踝。踝之言冎也,《说文》言冎象隆骨,则足有隆骨处并称踝,亦无误也。孤踝本双声,孤借为軱。《庄子·养生主》曰:而况大軱乎?《释文》:軱音孤。向、郭云:軱,戾大骨也。
《说文》: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移以言人,今谓脚掌曰脚番,读如板。
《说文》:奎,两髀之闲。《庄子·徐无鬼》篇:奎蹄曲隈。天文奎宿,《史记·律书》以䖯为之。今吴、越皆谓两髀闲为奎里,音如䖯,〈乌蜗切。〉与畏、渊、宛、弯一声之转。
《说文》:脬,旁光也。今人皆谓旁光为脬。
《说文》:𡱂,髀也。或作𩪡。今省为臀。山东北至天津皆谓尻曰臀儿,音如定,殿音之转也。《释名》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遌也。
《说文》:尻,臀也。从尸,九声。今山西平阳、蒲、绛之闲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为尻子,音稍侈如钩,九声之转也。广州或移以言阴器。
施,尾也。《后汉书·邓训传》曰:首施两端。施之言柁也,《释名》曰:船,其尾曰柁。柁,拖也。施之言𩉺也,《说文》:𩉺,马尾𩉺也。《春秋》鲁公子尾字施父,名字相应。今山西宁武、朔平、大同之闲谓臀曰柁子,即施字也。
《伤寒论》蜜前导方、猪胆汁方皆云纳谷道中。今广信谓后窍曰谷道,道读若瞫,〈徒绀切。〉若导服作禫服矣。
《说文》:㞓,尻也。诘利切。今人移以言阴器,天津谓之㞓,其馀多云㞓把;把者,言有柄可持也,若尾云尾把矣。㞓读平声如稽。《儒行》注:稽犹合也。声义通矣。
《尔雅》:白州,驠。郭璞曰:州,窍也。《北山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璞曰:川,窍也。川即州之误。字亦作丑,《内则》鳖去丑,是也。亦转为涿,《三国志·周群传》,先主嘲张裕多须云:诸毛绕涿居乎?《广雅》州、豚皆训为臀,此惟指后窍言之。其实州、涿本为前窍,先主嘲裕之言,正以阴器有毛绕之耳;臀则无毛,何绕之有?《诗·大雅》:昏㭬靡共。笺云:㭬,㭬毁阴者也。〈㭬,《说文》作𣀈,云:去阴之刑也。〉夫惟涿为阴器,故毁阴曰㭬,犹去耳曰则,去鼻曰劓,去髌曰髌矣。《淮南·精神训》:烛营指天。注:烛,阴华也;营,其窍也。涿、烛古同声,则涿为阴华明甚。《说文》:涿,流下滴也。是故阴器受名于此,犹乁训为流,而也字从之以得声义矣。涿、州本一音之转,故知州本阴器,有时移以言后窍尔。今江南运河而东皆谓阴器为涿,舌上音从舌头音读如督。山西平阳、泽、潞、蒲、绛之闲皆谓阴器为州,齿音从舌头音读丁流切。〈读州为丁流切者所在有之,江西抚州人言抚州正作此音。〉古音亦在舌头。《楚语》:日月会于龙𧱓。贾侍中曰:𧱓,龙尾也。《玉篇》作𢁁,音丁角切,则如今呼涿;《广韵》𧱓音同斗,则如今呼州。以州交亦曰州。广州谓交会曰州也,州读丁流切,也读如閜笼口上气呼之。〈也、亚音相近,故广东呼此与湖南呼亚宝同音。〉烛营与属同声,故江、河之域谓以烛交为属。《说文》:属,连也。从尾,蜀声。以尾相连,正谓交尾。本之欲切,今旁迤为楚欲切,皆齿音也。
《说文》:也,女阴也。羊者切。荆州枝江谓女阴曰也巴,也正作羊者切。〈今语也、野、冶等多作合口;惟此犹开口,为马韵正音。〉巴借为魄。《左传》:人生始化曰魄。《祭义》注:耳目之聪明为魄。《尔雅》孔、魄同训闲,故形体空窍曰魄。魄声古同霸,故今呼如巴矣。广州亦谓女阴曰也,音如閜,笼口上气呼之。〈凡麻部字如车、遮、蛇、社等今多笼口上气呼之。广州呼也正同其例。〉
《说文》:牝,畜母也。𣬈忍切。《经典释文》引徐仙民牝作扶死反,〈六朝人不分轻唇重唇,扶死即频死也。〉与匕声合。牝引伸为阴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今人谓女阴通曰牝,从徐音作平声呼如𣬈。凡妃、媲、妣皆取此声。
《说文》:衁,血也。《春秋传》曰:士刲羊,亦无衁也。呼光切。淮西谓猪血曰猪衁子,鸡血曰鸡衁子。
《说文》:㲦,兽豪也。《广雅》㲦谓之豪。则不别人兽矣。曹宪音汗。今直隶、陕西、江、浙、广东皆谓豪为㲦毛,读平声。福建音转如轲毛。〈元寒、歌戈对转,故㲦读如轲。《考工记》注:笴,矢干也。又若干亦作若柯。皆二部对转之证。〉
《广雅》:湩谓之乳。今人谓乳为奶,《广韵》已有此训,日纽归泥纽也。
《说文》:馽,绊马也,读若辄。或作絷。从糸,执声。陟立切。引伸为人足絷。《春秋》盗杀卫矦之兄絷,《左氏传》曰:孟絷之足不良能行。《穀梁》作辄,传曰:两足不能相过,卫谓之辄。今通谓两足不能相过为絷脚,絷读如垫。〈都念切。〉垫亦从执声,古无舌上,知纽絷归舌头。《经典释文》有丁立反,转去则音垫矣。
《广雅》:腘,曲脚也。曹宪音古获反。《荀子·富国篇》:诎要桡腘。今人谓曲脚为腘,音古贿反,或音渠获反。音转为跔。《说文》:跔,天寒足跔也。其俱切。
《易·大壮》,马融曰:壮,伤也。《方言》:艸木刺人谓之壮。郭璞曰:壮,伤也。壮、创声近,壮借为创,刀伤亦得名壮,非独艸木刺人矣。今人谓剃发伤皮为朾壮,淮南音侧亮切,江南、浙江音侧两切。〈《广韵·三十六养》初两切下又有𠞮字,训皮伤,与壮略同。〉
《尔雅》:虹,溃也。郭璞曰:谓溃败。案:水洚为溃,人讧为䜋,其义一也。浙西谓创疡溃败为虹,读去声。创破结瘢如甲,直隶谓之痂查。《说文》:痂,疥也。查,馀音也。创,四川谓之搔。《说文》:疥,搔也。《后汉书·乌桓传》手足之疥搔,李贤音新到反。凡创中寒而成者,《说文》曰:瘃,中寒肿核。陟玉切。浙江谓中寒肿核为冻瘃。但皮肤甲错无核者,《埤苍》曰:皴,皮皴皵也。〈《一切经音义》引。〉《唐韵》音七伦切,江、浙皆谓天寒皮𡍩为皴。凡诸恶创,《说文》曰:㾺,恶气箸身也。一曰:𧐂创。莫驾切。今广东有恶创𧐂骨肉者曰㾺风,读如麻。腐烂之创,《说文》曰:霉,中久雨青黑。《通俗文》:凡物伤湿曰溦。〈《一切经音义》引。〉今通语也。《尔雅》骭疡为微,微即霉、溦,伤湿生疡也。今人犹谓胯闲生疡曰霉毒。此创疡之殊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