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三 曝书亭集 卷第三十四
清 朱彝尊 撰 清 子朱昆田 撰附录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卷第三十五

曝书亭集卷第三十四

           秀水 朱𢑴尊 锡鬯

 序

   周易义海撮要序

自汉以来说经者惟易义最多隋经籍志六十九部唐志増

至八十八部宋志则二百一十三部今之存者十之一二而

巳唐资州李氏合三十五家易说题曰集解南北朝以前遗

文坠简藉以得见指归宋熙宁间蜀人房审权集郑康成以

下至王介甫易说百家择取专明人事者编成百卷曰周易

义海至绍兴中江都李衡彦平删其冗复益以正叔子瞻子

发三家目为义海撮要凡十卷而附以杂论补房氏之阙略

焉其择之也必精义海失传而是编传后之学者所乐得而

讲习也彦𠥾宣和末入辟雍乾道中官秘书修𢰅寻除侍御

史改起居郎以言事去国退居昆山聚书讲学丗目为乐庵

先生者也

   周易辑闻序

周易辑闻六卷宋赵汝梅𢰅取杂卦反对之义上下二篇各

一十有八卦每六卦析为一卷附文言于乾坤释彖之后而

系辞说卦诸传皆阙焉余既抄而藏诸笥序之曰易之为教

本穷理尽性之言自周官掌之太卜簭人而秦以其卜筮之

书未燔迄于汉孟喜京房焦贛之徒多藉以考验灾异而已

郑康成主象数王辅嗣主名理言数者㦯失之巫言理者或

失之凿往往得其偏曲而未穷其奥赜焉考之隋经籍志说

易凡六十九部唐四库书目益之凡八十八部至宋増至二

百一十三部而是书未与焉可谓详矣迨后家守程朱之书

未暇广究诸家之说久之本义单行并程氏传亦辍不复观

况凡有小异朱子之说为制举所不取则见者非仅不观将

唾而逺之惟恐子弟之入于目此自隋迄宋诸家之𢰅述日

至于放失无存也是书晰理而兼详夫象数援据精洽足以

益学者之神智万历中周藩宗正灌甫曽雕刻行之顾流传

者寡惜世无有重刻之者汝梅为资政殿大学士天水郡公

善湘之子商恭靖王元份七丗孙善湘以儒生破李全身历

戎马乃能注意经学六易藁而授之子汝梅不以丗禄自矜

逺游闲服玩之习惟遗编是辑又归其善于亲益以征宋时

经术之盛化俗之厚而灌甫亟刻其书虽流传巳少是书实

藉以无失皆宗室之贤宜附着之以告后之君子读是书者

   易璇玑序

宋之南渡君臣多讲易义髙宗召荆门朱震论易殿中称旨

除祠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赐以告词敷及否泰之义右相

张浚入朝亦书否泰二卦赐焉于时浚及宰相李纲李光沈

该皆著易传而林倏李授之刘翔郭伸王义朝都洁彭与王

大宝吴适宋大明均以易义经进或令秘书看详或令有司

给札或与堂除或补上州文学独环溪吴氏上易璇玑三卷

其言易自彖求之卦次求之象次求之爻作论二十七篇文

辞简奥间以韵语行之𩔖古繇占卓尔成一家言以书犯庙

讳赏独不及嗟夫朝之一命再命奚足为儒者重轻而得之

不得有命焉此严夫子董相𠩄以有哀时命文士不遇赋也

吴氏讳沆字德逺崇仁布衣其没也郷人祀诸郡县学

   周易集说序

周易集说一十三卷各冠以序吴人俞琰玉吾叟 -- 臾 ?所著也叟 -- 臾 ?

于宝祐间以词赋称宋亡隐居不仕自号石涧道人又称林

屋洞天真逸其书草创于至元甲申断手于至大辛亥用力

勤矣丗之言图书者谓马毛之旋龟文之坼独叟 -- 臾 ?之持论以

尚书顾命文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河图与天球并列则河图亦玉也玉之有文者尔昆仑产玉

河源出昆仑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书盖石而白

有文者此易家之异闻也

   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序

孔子学易韦编漆书至于灭绝者三乃不以是教其子而与

门弟子雅言惟诗书执礼然三经无统论之文独易有十翼

则圣人之注意存焉矣自欧阳永叔谓十翼之说不知起于

何人于是学者不能无疑今丗所传程正叔易传张子厚易

说均舍大传不讲而正叔之言曰圣人用意深处全在系辞

又曰系辞之文后人决学不得⿱目兆 -- 晁子止则云子厚易解甚略

系辞差详是张程二子咸笃信大传者也吾友纳兰侍卫容

若以韶年登甲科未与馆𨕖有感消息盈虚之理读易渌水

亭中聚易义百家插架于温陵曽氏粹言隆山陈氏友文

集传精义一十八家之说有取焉合而订之成八十卷择焉精

语焉详庶几哉有大醇而无小疵也乎刑部尚书昆山徐公

嘉其志许镂板布诸通邑大都用示学者乍发雕而容若溘

焉逝矣昔王辅嗣注易每取旧解𠩄悟者多深斥阴阳灾异

小数曲学专明人事论者谓其独冠古今出荀刘马郑之上

顾官止尚书郎年仅二十四而夭说经者恒惜之容若淸才

逸辨兼工风骚乐府书法即其会粹二书不专言理变占象

数并收补大传训注之阙虽老儒亦逊焉岂意短命而终读

其书不禁兰摧而蕙叹也

   徐氏四易序

圣人则图书以作易作易之后不必因图而易始见也新安

朱子著易本义取河洛先后天诸图冠诸卷首今之学者佥

谓舍图书无以言易矣考先儒之论多以九为图十为书独

西山蔡氏从而反易之以为河图之数十而洛书九也蔡氏

之说称本邵氏然邵氏之言曰圎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

文以数之体验之则奇为圎而偶为方矣同州王氏临邛张

氏汉上朱氏咸以九为图十为书此邵氏之学也伊川程子

曰九是纯阳六是纯阴但取河图见之过六则一阳生至八

便不是纯阴是亦以九为图矣此程氏之学也横渠张子曰

阳极于九阴终于十又曰十者九之偶也史绳祖阐其义盖

即言九图十书之理此张氏之学也朱子报郭冲晦书曰河

图四正四隅之位洛书四实四虚之数所以画卦也河圗九

畴之象洛书五行之数所以作范也是年朱子五十有一矣

犹主九为河图后与蔡氏再三往复始从其说迨作启蒙又

详述其初说而曰安知书之不可为图图之不可为书是虽

信之而未笃矣处士徐善敬可氏著四易一曰天易二曰羲

易三曰商易四曰周易凡三十卷其于图书博采诸家之论

而一本乎邵氏程子张子及朱子之初说谓反之则四象五

行之位皆若枘凿之不可合从其旧则不惟位与数各当因

以推夫三易改演之原洪范大衍律历运气太一奇门之所

自出靡不犁然有据焉乃或疑其与朱子晚年之说不协夫

图之可为书书之可为圗朱子既言之矣徐氏特因朱子之

说而𤼵挥之尔亦何悖于朱子哉于是同里朱彝尊为之序

   东莱吕氏书说序

东莱吕先生伯恭受学于三山林少颖少颖又东莱吕居仁

之弟子也少颖所著尚书集解朱子谓洛诰以后非其所解

其孙石鼔书院山长耕称坊本自麻沙初刻继而婺女及蜀

中皆有之讹以传讹访之故家先得宇文氏拾遗一卷后得

建安余氏所镂新板又得叶学录所藏写本再三参校自诩

成完书矣而伯恭书说先之秦誓费誓自流以溯其源上至

洛诰而止殆以补林说之所未及尔门人宗学教授从政郎

时澜不知师之微意乃取而増修之非伯恭之本怀矣赵希

弁读书附志称是书六卷康熙壬戌予抄自无锡秦氏凡十

卷与马氏经籍考同宋史志艺文云三十五卷盖并门人増

修之书合著于录也序以藏之笥

   雪山王氏诗緫闻序

雪山王氏诗緫闻二十卷每章说其大义复有闻昔闻训闻

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凡十门每篇为緫闻

又有闻风闻雅闻颂冠于四始之首自汉以来说诗者率依

小序莫之敢违废序言诗实自王氏始既而朱子集传出尽

删诗序盖本孟子以意逆志之旨而畅所欲言后之儒者咸

宗之独王氏之书晦而未显其自诩谓研精覃思几三十年

而吴兴陈日强称其自成一家能寤寐诗人之意于千载上

要之虽近穿凿而可以解人颐者亦多也王氏名质字景文

汶阳人绍兴庚辰进士召试馆职不就历枢密院编修官出

通判荆南府不行奉祠山居有集四十卷

   聂氏三礼图序

六经有图三礼尤不可少郑康成阮谌梁正夏侯伏朗之书

吾不得而见之矣博采诸图成书者洛阳聂崇义也当周显

德中崇义以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与国子祭酒汝阴尹拙

同寮其论祭玉援引周礼正文拙无以难迨宋建隆初考正

三礼图表上于朝时拙巳迁太子詹事被诏集儒学之士重

加参议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释之书成拜紫绶犀带白

金缯帛之赐颁其书于学官绘图宣圣殿后北轩之壁至道

初旧壁崩剥命易以版改作论堂之上咸平中车驾幸学亲

览观焉斯亦儒者稽古之荣矣乃有贾安宅等言其未见古

器出于臆度而陈用之𢰅太常礼书陆农师𢰅礼象皆以正

聂氏之失而补其阙遗有诏毁论堂画壁然窦学士俨序称

其采三礼旧图凡得六本钻研寻绎推较详求原始要终体

本正末能事尽焉则非出于臆度者也永嘉陈伯广跋卷尾

云观其图度未必尽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犹愈于求诸野

乎斯言得之

   丘氏周礼定本序

考工记可补冬官之阙乎曰周官三百六十多以士为之若

记之所云直百工焉尔矣夫玉府有工有贾而巾车弁师追

师屦人之属府史胥徒而外咸有工以执事亦犹大府典丝

典妇功庖人羊人马质之各有其贾也贾不与士齿工顾可

充司空之官乎典丝则颁丝矣掌皮则颁皮革矣槁人则掌

六弓八矢四弩矣是则湅丝者工也而颁丝外内者考工者

也函鲍韗韦裘者工也以式法颁皮革者考工者也刮摩攻

木以为弓矢者工也而受财于职金以赍其工书其等乘其

事试其工弩者考工者也以是推之则记之所载三十工郑

氏以为司空之官非矣新昌黄氏度作周礼说置考工记不

解至临川俞氏廷椿复古编谓司空之属分𭔃于五官同安

丘氏畅其旨取五官所属归于冬官六属适各得六十著为

周礼定本昔人皆言冬官阙一篇盖读此而宛如全书焉繇

汉迄唐说经者义虽纷纶往往存其疑而不改逮宋元诸君

子生千载之后一旦厘正其文若朱子之孝经大学蔡氏之

武成金氏之洪范蔡氏之杂卦传吴氏之礼记以及俞氏丘

氏之周礼皆自信而不惑后学者莫敢议其非虽然无数君

子之学识苟好奇穿凿则或失之僣㦯失之诬殆亦难乎免

矣丘氏名葵字吉甫隐居海屿自号钓矶翁盖宋人而不仕

于元者书成时年八十馀可谓老而笃学者也

   读礼通考序

礼有五丧祭重矣曲台之记石渠之论议于丧礼尤详焉晋

人崇尚庄老宜其自放礼法之外而于丧礼变除假宁之同

异独龂龂辨难若杜预卫瓘𡊮准孔伦陈铨刘逵贺循环济

蔡谟刘德明葛洪孔衍之徒均有𢰅述宋齐以降言凶礼者

不乏自唐徙五礼之名置凶礼第五于时许敬宗李义甫上

显庆新礼以为凶礼非臣子所宜言去国恤一篇自是天子

凶礼遂阙宜柳宗元以不学讪之也迨宋讲学日繁而言礼

者寡于凶事少专书朱子家礼盛行于民间而丗之儒者于

国恤不复措意其仅存可稽者杜氏通典马氏通考巳焉呜

呼愼终追逺之义辍而不讲斯民德之日归于薄矣刑部尚

书崐山徐公居母忧读丧礼𢰅通考一书再期而成寻于休

沐之暇浏览载籍又增益之凡一百二十卷摭采之博而择

之精考据之详而执之要此天壤间必不可少之书也当

孝庄太皇太后崩公时由礼部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仍

直史馆自初丧及启殡礼无纤巨

天子惟公是咨公斟酌古今之宜附中使入奏悉中条理盖

公于是书黙识于心宜其折衷靡不当上结

主知诚稽古之效矣公归田后开雕是书彝尊因劝公并修

吉军賔嘉四礼庶成完书公喜剧即编定体例分授诸子方

事排纂而公逝又二年先以刊完丧礼行丗彝尊夙承公命

作序至是乃书其大略若全书纲要公𤼵凡举例已详言之

后之览者可以见公用力之勤也已

   陆氏春秋三书序

唐丹阳主簿赵州啖助考春秋三传短长𢰅集传复摄纲条

为统例助卒其子异裒录遗稿于是门人洋州刺史河东赵

匡损益之而给事中陆淳师事匡纂㑹其文为春秋集传纂

例十卷又𢰅集注春秋二十卷微旨三卷辨疑七卷集注自

元已亡而纂例及辨疑微旨三书延祐中从集贤学士曲出

之请锓板江西行省魏晋以前说舂秋者创通大义而巳有

所未通则没而不说又㦯自乱其义自杜元凯以例释左氏

其说有正例变例非例之分别为五体以寻经传之微旨言

春秋者宗之然犹略而未该至三子书出例乃大备庶乎丝

麻冠屦之不紊其有功于春秋甚大淳为韦执谊所援得侍

讲东宫柳子厚因执弟子礼归安朱临序是书谓子厚文章

宗匠以韩退之之贤犹不肯髙以为师独肯执弟子礼于陆

氏以此推陆氏之学要之子厚之师陆氏特出于党人一时

附和正未足以是为轻重也然唐人所尚者诗赋往往未暇

究明经义陆氏独能传习其师说通圣人之书于后丗其贤

有过人者当其时蔡广成以易施士丐以诗仲子陵𡊮彝韦

彤韦茝以礼强蒙以论语皆自名其学以显于时今其书俱

不传惟三子书仅存钱唐龚主事蘅圃刻而传之功不在曲

出下矣

   春秋权衡序

孔于之作春秋拨乱丗反诸正其好恶一出于平而已非若

后丗史臣有所激于中借史以泄其忿也顾说春秋者往往

未得圣人之意烦其例苛致其文予者十一诛讥者十九夫

有所攘也盖有尊也有所贬也盖有褒也仐欲尊周而动着

王室之非礼欲诛乱臣贼子而先责贤者备亡不越竟即责

以弑君不尝药则罪以弑父是圣人恶恶之辞长而善善之

辞反短比之申不害卫鞅韩非而有甚焉者矣我故于说春

秋者义无多取见有刻深之文戾乎孔子之旨未尝不疾首

张目焉及得宋刘仲原父春秋权衡读之凡三传有害于义

者旁引曲证必权其轻重而别其非是以待读者之自悟可

谓善学春秋者也原三家之传虽或未得其平由于尊圣人

之过求圣人之心不得遂纷纶同异者有之要其所主皆二

百四十年之事若胡安国之传出言无不纯理无不正然其

文则孔子之文其事则类指南渡君臣得失斯盖因述以寓

作者矣近乃舍三传而列之学官久之取士者并舍经而专

主乎传是何异学易者之仅知操钱而卜也呜呼三传胡氏

孰赢孰缩经与传之孰轻孰重安得起仲原父立而相其平

准也与

   春秋意林序

往予与髙念祖同舟至天津念祖书簏中携刘仲原父春秋

权衡意林凡一十九卷宋刻甚工时岁在甲辰七月暑未退

挥汗读之舟中未暇抄录也既而念祖留京师二书为有力

者所得予在大同闻之颇以为憾越五年颍州刘考功公㦷

相遇济南揖罢亟语予以获权衡为喜问以意林则无之又

五年求之淸苑陈参议祺公遂以权衡抄本贻予复从宛平

孙侍郎耳伯所抄得意林然后二书悉为吾有原父在当日

声誉与庐陵欧阳子相上下曁弟贡父并以经术闻其说春

秋尤长二书之外有春秋传一十五卷予获之书贾舟中又

有说例二卷文权二卷惜乎不能尽得也予感是书自舟中

读后几不复遇求之十年乃始得焉而予之为客不自知其

已老矣南还之日念祖无恙尚期共读之兼以二书闻之考

功亦足以豪已乎甲寅十一月书

   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

涪陵崔子方彦直自称西畴居士尝与苏黄诸君子游知滁

州日曽子开曽为作记刻石醉翁亭恻其说春秋有经解十

二卷本例二十卷建炎中江端友请下湖州取所著春秋传

储秘书省于是其孙若上之于朝仐其解不可得见惟本例

独存序之曰以例说春秋自汉儒始曰牒例郑众刘寔也曰

谥例何休也曰释例颍容杜预也曰条例荀爽刘陶崔灵恩

也曰经例方范也曰传例范甯也曰诡例吴略也曰略例刘

献之也曰通例韩滉陆希声胡安国毕良史也曰统例啖助

丁副朱临也曰纂例陆淳李应龙戚崇僧也曰緫例韦表微

成元孙明复周希孟叶梦得吴澂也曰凡例李瑾曽元生也

说例刘敞也曰忘例冯正符也曰演例刘熙也曰义例赵

瞻陈知柔也曰刊例张思伯也曰明例王晰王日休敬铉

曰新例陈德宁也曰门例王镃王炫也曰地例余嚞也曰㑹

例胡箕也曰断例范氏也曰异同例李氏也曰显微例程迥

也曰𩔖例石公孺周敬孙也曰序例家铉翁也曰括例林尧

叟也曰义例吴迂也而梁之简文帝齐晋安王子懋皆有例

苑孙立节有例论张大亨有例宗刘渊有例义刁氏有例序

绳之以例而义益纷纶矣彦直之论谓圣人之书编年以为

体举时以为名著日月以为例春秋固有例也而日月之例

盖其本乃列一十六门而皆以月日时例之亦一家之言云

   春秋地名考序

九丘之书逸矣伯禹伯益之所名夷坚之所志周公之所录

其著在六经者莫若禹贡诗春秋言禹贡者则有若挚虞之

畿服经孟先之图程大昌之论易祓之广纪言诗者则有若

范处义王应麟之地理考言春秋者则有若京相璠之土地

名杨湜郑樵之谱张洽之表外如严彭祖之图专纪盟会则

围伐灭取土地之见遗者多矣罗泌专纪国名则郡县之失

载者又多矣然则说春秋者必兼包乎郡国土地之目而后

可无憾焉试迹其地名有见于经者有见于传者有并见于

经传者顾其文蔑以为昧纪以为杞滑以为郎柽以为朾偃

以为缨崇以为柳铁以为粟以陆浑为贲浑以厥憗为屈银

以皋鼬为浩油以祲祥为侵羊若是者不可悉数也邾也谓

之邾娄贯也谓之贯泽訾娄也谓之丛安甫也谓之鞍沙也

谓之沙泽一郕也或以为成或以谓盛一郦也或以为犁或

以谓丽一盂也或以为霍或以为雩一虢也或以为郭或

为漷一艾也或以为鄗或以为蒿狸脤谓之狸轸或又曰蜃

也鼢泉谓之𣸣泉或又曰贲也郪丘谓之犀丘或又曰菑丘

又曰师丘也其在当时传者已滋异同繁省之不一而况乎

百丗之下壤地之离合名号之废置升降乃欲通习而考证

之刊落丛谬不其难哉地名考一十四卷吾郷徐处士善所

辑予受而读之爱其考迹疆理多所厘正简矣而能周博矣

而有要无异聚米画地振衣而挈其领也原春秋之作孔子

既取百二十国宝书笔削之而又述职方以辅春秋之不及

则学乎春秋非惟义疏序例大夫之辞公子之谱皆宜究图

而土地之名补方志之疏舛尤其要焉者若经之有纬书之

有正必有摄也予老矣恒愧经义无所𤼵明序其书窃比北

宫司马诸子获附见于春秋之传焉

   五经翼序

古之仕焉而巳者归教其郷里尊之曰先生亲之曰父师王

者养之则曰国老乞言合语载诸惇史授数而论说之若传

记所称老彭老聃皆殷周之国老而迟任周任之言殆即惇

史之文也汉之时伏胜张苍辕固博士江翁胡母生杜子春

之徒多以耆耊教授弟子盖圣人之道莫备乎经学者必老

成人是师庶学有统而道有归然守一家之说足以自信不

足以析疑惟众说毕陈纷纶之极而至一者始见故反约之

功贵夫博学而详说之也吏部侍郎宛平孙先生年八十矣

好学不倦集汉以来诸儒五经序义分为二十卷名曰五经

翼给事中馀杭严公镂板行之先生凡五致书命予为序予

惟经学之不明非一日矣自汉迄唐各以意说散而无纪其

弊至于背畔贵有以约之此宋儒传注所为作也今则士守

绳尺无事博稽至问以笺疏茫然自失则贵有以广之先生

是书所为述也当万历中周藩宗正灌甫藏书八万馀卷至

黄河水决遗籍尽亡初先生知祥符县事时从其孙永之借

钞诸经义后又益以秘阁流传诸书故多丗所未见者予不

学未能𤼵明五经之蕴因述先生之老而好学无愧于古之

致仕者以为当丗法俾读其书若见惇史且及其采辑所从

来盖历数十年而始成洵匪易矣严公亦与予善其勤学下

士相等事三老者必有五更告于先生者必及君子然则舍

严公其谁也

   授经图序

六经大义至宋儒昌明之而始无遗憾学者守为章程宜也

不知绝续之际汉儒为难当日秦书既焚往圣遗言澌灭殆

尽幸而去古未逺间得之屋壁所藏女子所献老生所口述

然而仅矣迄学者代兴遐捜博考或一人集众是或数人成

一经要其授受各有师承非若后人以意见为予夺也刘歆

遗书博士谓孝宣时广立经文义虽相反不嫌并设与其过

而废之宁过而立之旨哉斯言夹漈郑氏乃云秦焚书而书

存诸儒穷经而经绝于是有指斥汉儒迹其同异纷纭为诋

诃所自起岂知前型未坠尽信非也概疑之亦非也六经之

义如江河日月无所不该解之者惟其不背于经斯已尔而

又何同焉夹漈之言过矣授经诸图见于章氏考索明西亭

宗正复加釐定并采诸儒言行列为小传由是师友渊源灿

如指掌自汉以后晨星相望专家虽不逮汉儒而亦多有纉

承惜其未暇补入然传注义疏序解辨问诸条犁然各具于

图之左方览者因目以求其书则得矣是集黄征君俞邰藏

有善本龚主事蘅圃刋之白下丗之师心党同薄前贤为不

足法者庶几知所返也然则汉儒洵有功于六经而为功于

汉儒者二子又将与西亭并传也夫

   重刋玉篇序

小学之重于古久矣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制太

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

正辄举劾自凡将元尚滂喜诸篇均失其传而爰历博学为

闾里书师所合入之仓颉篇中许愼据以𢰅说文解字古本

部分自一至亥者是已顾氏玉篇本诸许氏稍有升降损益

迨唐上元之末处士孙强稍增多其字既而释慧力𢰅象文

道士赵利正𢰅解疑至宋陈彭年吴锐丘雍辈又重修之于

是广益者众而玉篇非顾氏之旧矣予寓居吴下借得宋椠

上元本于汲古阁张子𥸤三请开雕焉梨枣之材尺幅之度

临橅雠校之勤不舍晨暮并取系传类篇汗简佩觽手鉴诸

书推源析流旁稽曲证逾年而后成书爰属予序其本末以

予思之学奚小大之殊哉毋亦论其终始焉可也讲习文字

于始穷理尽性官治民察要其终未有不识字而能通天地

人之故者宋儒持论以洒埽应对进退为小学由是说文玉

篇皆置不问仐之兔园册子专考稽于梅氏字彚张氏正字

通所立部属分其所不当分合其所必不可合而小学放绝

焉是岂形声文字之末与推而至于天地人之故或窒碍而

不能通是学者之所深忧也孙氏玉篇虽非顾氏之旧然去

古未逺犹愈于今之所行大广益本玉篇复上元之旧而古

之小学存焉矣

   重刊广韵序

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言韵

悉本沈约顾其书终莫有传者今之广韵源于陆法言切韵

而长孙纳言为之笺注者也其后诸家各有増加巳非广韵

之旧然分韵二百有六部未之紊焉自平水刘渊淳祐中始

并为一百七韵于是合殷于文合隐于吻合焮于问尽乖唐

人之官韵好异者又惑于婆罗门书取华严字母三十有六

顚倒伦次逮洪武正韵出唇齿之不分淸浊之莫辨虽以天

子之尊行之不逺则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矣曩崐山顾处士

炎武校广韵力欲复古刊之淮阴第仍明内库镂板縁古本

笺注多寡不齐中㳙取而删之略均其字数颇失作者之旨

吴下张上舍𥸤三有忧之访诸琴川毛氏得宋时锓本证以

藏书家所传抄务合乎景德祥符而后已抑何其用力之勤

与嗟夫韵学之不讲久矣近有岭外妄男子伪𢰅沈约之书

眩于丗信而不疑者有焉幸而广韵仅存则天之未丧斯

文也吾故序之俾海内之言韵者必以是书为准

   合𠜇集韵𩔖篇序

六艺其五曰书书有六体比𩔖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

字声成文谓之音保氏以书教国子大行人属瞽史谕书名

听音声六体形声独多左右下上外内审其形而声从焉国

史六书著录次于经典唐宋小学恒与太学并设分教弟子

绍兴中犹然淳熙以后更洒埽应对进退之节为小学徽国

文公别𢰅书一编颁诸学官功名之士习四子书粗通一经

足以应举开口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言朝士取其

辞为诸生法式古文奇字安𠩄用之昌黎韩子有云凡为文

辞宜略识字江都李氏亦云人读书须是识字其亦不得已

而言之也与今夫声音文字之学讲之正非易易巳五方之

民风土各异发于声不能无偏轻土多利重土多浊北人诋

南为𫛞舌南人诋北为荒伧北人不识盱眙南人不识盩厔

此限于方隅者也楚骚之音殊于风雅汉魏之音异于屈宋

此易于时代者也书文既同而音之不一者统归于一斯声

音文字必相辅以行而义始备也

圣天子文轨之盛包海内外野无遗贤终始典学香厨中簿

之藏分授词臣编摹㑹粹而通政司使巡视两淮盐课监察

御史曹公奉

命编孴全唐诗历五年所较旧本广益三百馀篇锓诸枣木

用呈

乙览复念诗之醇疵一本乎韵韵之乖合原于六书既锓玉

篇广韵又求集韵𩔖篇善本仇勘雕印以行学诗者得而诵

习之既免四羊三豕之失而音无夺伦纽分畛域注相引证

庶乎取诸左右逢源矣夫

   字鉴序

元至治间长洲李丗英伯英受其父梅轩处士之旨以六书

假借难明于是就典籍中字同音异者正其字画溯其原委

缉𩔖韵一书凡三十卷其从子文仲复缉字鉴五卷仍依韵

编之予抄自古林曹氏嗟夫字学之不讲久矣举凡说文玉

篇佩觿𩔖篇诸书俱束之髙阁习举子业者专以梅氏之字

彚张氏之正字通奉为兔园册饮流而忘其源齐其末而不

揣夫本乖谬有难毕举也已李氏之学逺引说文证以后代

诸家之说其亦所谓元元本本者与辽金元字杂以国书字

体转益茫昧其诗词落韵有出于二百六部之外者兹编所

道者古信可传也


曝书亭集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