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之四 本草纲目
菜之一
菜之二 

    李时珍曰︰凡草木之可茹者谓之菜。韭、薤、葵、葱、藿,五菜也。《素问》云︰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古者三农生九谷,场圃艺草木,以备饥馑,菜固不止于五而已。我国初周定王图草木之可济生者四百馀种,为《救荒本草》,厥有旨哉。夫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谨和五味,脏腑以通,气血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可以长久。是以内则有训,食医有方,菜之于人,补非小也。但五气之良毒各不同,五味之所入有偏胜,民生日用而不知。乃搜可茹之草,凡一百五种为菜部。分为五类︰曰薰辛,曰柔滑,曰 ,曰水,曰芝 。旧本菜部三品,共六十五种。今并入五种,移十三种入草部,六种入果部。自草部移入及并二十三种,自谷部移入一种,果部移入一种,外类有名未用移入三种。

    《神农本草经》一十三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十八种(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七种(唐苏恭) 《千金食治》二种(唐孙思邈) 《本草拾遗》一十三种(唐陈藏器) 《食疗本草》三种(唐孟诜、张鼎) 《食性本草》一种(南唐陈士良) 《蜀本草》 二种(蜀韩保升) 《日华本草》二种(宋人大明) 《开宝本草》六种(宋马志) 《嘉本草》九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四种(宋苏颂) 《证类本草》一种(宋唐慎微)《日用本草》三种(元吴瑞) 《食物本草》二种(明汪颖) 《食鉴本草》一种(明宁原)《救荒本草》二种(明周王) 《本草纲目》一十六种(明李时珍)

    【附注】

    魏李当之《药录》 《吴普本草》 宋雷 《炮炙》 齐徐之才《药对》 唐甄权《药性》 萧炳《四声》 唐李 《海药》 杨损之《删繁》 宋寇宗奭《衍义》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元朱震亨《补遗》 明汪机《会编》明陈嘉谟《蒙筌》

    菜之一 (荤菜类三十二种。)

    (《别录》中品)

    【释名】

    草钟乳(《拾遗》)、起阳草(侯氏《药谱》)。

    颂曰︰案︰许慎《说文》︰韭字,象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复生,信乎久生者也。

    藏器曰︰俗谓韭叶是草钟乳,言其温补也。

    时珍曰︰韭之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礼记》谓韭为丰本,言其美在根也。

    薤之美在白,韭之美在黄,黄乃未出土者。

    【集解】

    时珍曰︰韭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其性内生,不得外长。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不过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开花成丛,收取腌藏供 馔,谓之长生韭,言︰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须风处阴干,勿 令郁。北人至冬移根于土窖中,培以马屎,暖则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豪贵皆珍之。韭之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最有益者也。罗愿《尔雅 翼》云︰物久必变,故老韭为苋。

    颂曰︰郑玄言︰政道得则阴物变为阳,故葱变为韭,可验葱冷而韭温也。

    【气味】

    辛、微酸,温,涩,无毒。时珍曰︰生︰辛、涩;熟︰甘、酸。大明曰︰热。

    宗奭曰︰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能昏神暗目,酒后尤忌。

    诜曰︰热病后十日食之,即发困。五月多食,乏气力。冬月多食,动宿饮,吐水。不可与蜜及牛肉同食。

    【主治】

    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别录》。时珍曰︰案︰《千金方》作可久食,不利病患。)叶︰煮鲫鱼酢食,断卒下痢。根︰入生发膏用(弘景)。

    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脓,腹中冷痛。生捣汁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又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数发者,亦涂诸蛇虺、蝎虿、恶虫毒(藏器)。

    煮食,充肺气,除心腹痼冷 癖。捣汁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日华》)。

    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宁原)。

    炸熟,以盐、醋空心吃十顿,治胸膈噎气。捣汁服,治胸痹刺痛如锥,即吐出胸中恶血甚验。又灌初生小儿,吐去恶水、恶血,永无诸病(诜)。

    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打扑伤损及膈噎病。捣汁澄清,和童尿饮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效(震亨)。

    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时珍)。

    【发明】

    弘景曰︰此菜殊辛臭,虽煮食之,便出犹熏灼,不如葱、薤熟即无气,最是养生所忌。

    颂曰︰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蒜、姜也。

    宗奭曰︰韭黄未出粪土,最不益人,食之滞气,盖含抑郁未申之气故也。

    孔子曰︰“不时不食”,正谓此类。花食之亦动风。

    思邈曰︰韭味酸,肝病宜食之,大益人心。

    时珍曰︰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素问》言,心病宜食韭,《食鉴本草》言︰归肾,文虽异而理则相贯。盖心乃肝之子,肾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实,虚则补其母也。道家目为五荤之一,谓其能昏人神而动虚阳也。有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其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震亨曰︰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一人腊月饮刮剁酒三杯,自后食必屈曲下膈,硬涩微痛,右脉甚涩,关脉沉。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成痰,隘塞食道也。遂以韭汁半盏,细细冷呷,尽半斤而愈。

    【附方】

    旧十二,新二十。

    胸痹急痛︰诜曰︰胸痹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服之。(《食疗本草》)

    阴阳易病,男子阴肿,小腹绞痛,头重眼花,宜 鼠屎汤煮之︰用 鼠屎十四枚,韭根一大把,水二盏,煮七分,去滓再煎二沸,温服,得汗愈。未汗再服。(《南阳活人书》)。。

    伤寒劳复︰方同上。。

    卒然中恶︰捣韭汁,灌鼻中,便苏。(《食医心镜》)。。

    卧忽不寤,勿以火照之,但痛啮拇指甲际而唾其面则活︰取韭捣汁吹入鼻中。冬月则用韭根。(《肘后方》)。。

    风忤邪恶︰韭根一把,乌梅十四个,吴茱萸(炒)半升,水一斗煮之。仍以病患栉内入,煮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至三升,分三服。(《金匮要略》)。。

    喘息欲绝︰韭汁饮一升,效。(《肘后》)。。

    夜出盗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千金方》)

    消渴引饮︰韭苗日用三、五两,或炒或作羹,勿入盐,入酱无妨。吃至十斤即住,极效。过清明勿吃。有人病此,引饮无度,得此方而愈。(秦宪副方)。。

    喉肿难食︰韭一把,捣熬敷之。冷即易。(《千金方》)。。

    水谷痢疾︰韭叶作羹、粥、炸、炒,任食之,良。(《食医心镜》)。。

    脱肛不收︰生韭一斤(切),以酥拌炒熟,绵裹作二包,更互熨之,以入为度。(《圣惠》)。。

    痔疮作痛︰用盆盛沸汤,以器盖之,留一孔。用洗净韭菜一把,泡汤中。乘热坐孔上,先熏后洗,数次自然脱体也。(《袖珍方》)

    小儿胎毒︰初生时,以韭汁少许灌之,即吐出恶水恶血,永无诸疾。(《四声本草》)。。

    小儿腹胀︰韭根捣汁,和猪脂煎服一合。间日一服,取愈。(《秘录》)。。

    小儿患黄︰韭根捣汁,日滴鼻中,取黄水取效。(同上)。。

    痘疮不发︰韭根煎汤服之。(《海上方》)。。

    产后呕水,产后因怒哭伤肝,呕青绿水︰用韭叶一斤取汁,入姜汁少许,和饮,遂愈。(《摘玄方》)。

    产后血运︰韭菜切,安瓶中,沃以热醋,令气入鼻中,即省。(《丹溪心法》)。。

    赤白带下︰韭根捣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温服取效。(《海上仙方》)。。

    鼻衄不止︰韭根、葱根同捣枣大,塞入鼻中,频易,两三度即止。(《千金方》)。。

    五般疮癣︰韭根炒存性,捣末,以猪脂和涂之。数度愈。(《经验方》)。。

    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锻石晒干。每用为末敷之效。(《濒湖集简方》)。。

    刺伤中水肿痛︰煮韭热拓之。(《千金》)。。

    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

    狗咬伤︰七日一发。三七日不发,乃脱也。急于无风处,以冷水洗净,即服韭汁一碗。隔七日又一碗,四十九日共服七碗。须百日忌食酸、咸,一年忌食鱼腥,终身忌食狗肉,方得保全。否则十有九死。徐本斋云︰此法出《肘后方》。有疯犬一日咬三人,只一人用此得活,亲见有效。(《简便》)。。

    百虫入耳︰韭汁灌之即出。(《千金方》)。。

    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牙齿虫 ︰韭菜连根洗捣,同人家地板上泥和,敷痛处腮上,以纸盖住。一时取下,有细虫在泥上,可除根。又方︰韭根十个,川椒二十粒,香油少许,以水桶上泥同捣,敷病牙颊上。良久有虫出,数次即愈也。。

    解肉脯毒︰凡肉密器盖过夜者为郁肉,屋漏沾著者为漏脯,皆有毒。捣韭汁饮之。(张文仲《备急方》)

    食物中毒︰生韭汁服数升良。(《千金》)。

    韭子

    【修治】

    大明曰︰入药拣净,蒸熟曝干,簸去黑皮,炒黄用。

    【气味】

    辛、甘,温,无毒。

    时珍曰︰阳也。伏石钟乳、乳香。

    【主治】

    梦中泄精,溺白(《别录》)。暖腰膝,治鬼交,甚效(《日华》)。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女人白淫、白带(时珍)。

    【发明】

    颂曰︰韭子得龙骨、桑螵蛸,主漏精补中。葛洪、孙思邈诸方多用之。

    弘景曰︰韭子入棘刺诸丸,主漏精。

    时珍曰︰棘刺丸方见《外台秘要》,治诸劳泄,小便数,药多不录。案︰《梅师方》︰ 治遗精。用韭子五合,白龙骨一两,为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千金方》︰治梦遗,小便数。用韭子二两,桑螵蛸一两,微炒研末,每旦酒服二钱。《三因方》︰治下元虚冷,小便不禁,或成白浊,有家韭子丸。盖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阴经。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素问》

    曰︰足厥阴病则遗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男随溲而下,女子绵绵 而下。韭子之治遗精漏泄、小便频数、女人带下者,能入厥阴,补下焦肝及命门之不足。命 门者藏精之府,故同治云。

    【附方】

    旧四,新三。

    梦遗溺白︰藏器曰︰韭子,每日空心生吞一、二十粒,盐汤下。《圣惠》︰治虚劳伤肾,梦中泄精。用韭子二两,微炒为末。食前温酒服二钱匕。

    虚劳溺精︰用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之),好酒八合渍一宿。以晴明日,童子向南捣一万杵。平旦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之。(《外台秘要》)

    梦泄遗尿︰韭子二升,稻米三升,水一斗七升,煮粥取汁六升,分三服。(《千金方》)。

    玉茎强中︰玉茎强硬不痿,精流不住,时时如针刺,捏之则痛,其病名强中,乃肾滞漏疾也。用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日三即住。(《夏子益奇方》)。

    腰脚无力︰韭子一升(拣净,蒸两炊久,曝干,簸去黑皮,炒黄捣粉)。安息香二大两,水煮一,二百沸,慢火炒赤色,和捣为丸梧子大。如干,入少蜜。每日空腹酒下三十丸。以饭三,五匙压之,大佳。(崔元亮《海上方》)。

    女人带下,及男子肾虚冷,梦遗。用韭子七升,醋煮千沸,焙研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千金方》)

    烟熏虫牙︰用瓦片 红,安韭子数粒,清油数点,待烟起,以筒吸引至痛处。良久以温水漱,吐有小虫出为效。未尽再熏。(《救急易方》)

    山韭

    (《千金》)

    【释名】

    (音育)、 (音纤,并未详)。

    【集解】

    颂曰︰ ,山韭也。山中往往有之,而人多不识。形性亦与家韭相类,但根白,叶如灯心苗耳。《韩诗》云,六月食郁及 ,谓此也。

    时珍曰︰案︰《尔雅》云︰ ,山韭也,许慎《说文》云︰ ,山韭也。金幼孜《北征录》云︰北边云台戍地,多野韭、沙葱,人皆采而食之。即此也。苏氏以诗之郁即此,未知是否?又吕忱《字林》云︰ (音严),水韭也。野生水涯,叶如韭而细长,可食。观此,则知野韭又有山、水二种,气味或不相远也。

    【气味】

    咸,寒,涩,无毒。

    【主治】

    宜肾,主大小便数,去烦热,治毛发(《千金》)。

    【发明】

    时珍曰︰ ,肾之菜也,肾病宜食之。诸家本草不载,而孙思邈《千金方》收 之。他书“ ”字多讹作“藿”字,藿乃豆叶也。陈直《奉亲养老书》有 菜羹,即此也。其方治老人脾胃气弱,饮食不强。用 菜四两,鲫鱼肉五两,煮羹,下五味并少面食。每三五日一作之。云极补益。

    【附录】

    孝文韭(《拾遗》)

    藏器曰︰辛,温,无毒。主腹内冷胀满,泄痢肠 ,温中补虚,令人能行。生塞北山谷,状如韭,人多食之,云是后魏孝文帝所种。又有诸葛韭,孔 明所种,此韭更长,彼人食之。时珍曰︰此亦山韭也,但因人命名耳。

    (《别录》中品)

    【释名】

    芤(《纲目》)、菜伯(同)、和事草(同)、鹿胎。

    时珍曰︰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从孔,芤脉象之。葱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

    【集解】

    恭曰︰葱有数种,山葱曰 葱,疗病似胡葱。其人间食葱有二种︰一种冻葱,经冬不死,分茎栽莳而无子;一种汉葱,冬即叶枯。食用入药,冻葱最善,气味亦佳也。

    保升曰︰葱凡四种︰冬葱即冻葱也,夏衰冬盛,茎叶俱软美,山南、江左有之;汉葱茎实硬而味薄,冬即叶枯;胡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 葱生于山谷,不入药用。

    颂曰︰入药用山葱、胡葱,食品用冬葱、汉葱。又有一种楼葱,亦冬葱类,江南人呼为龙角葱,荆楚间多种之,其皮赤,每茎上出歧如八角,故云。

    瑞曰︰龙角即龙爪葱,又名羊角葱。茎上生根,移下莳之。

    时珍曰︰冬葱即慈葱,或名太官葱。谓其茎柔细而香,可以经冬,太官上供宜之,故有数名。汉葱一名木葱,其茎粗硬,故有木名。冬葱无子。汉葱春末开花成丛,青白色。其子味辛色黑,有皱纹,作三瓣状。收取阴干,勿令 郁,可种可栽。

    葱茎白

    【气味】

    辛,平。叶︰温。根须︰平。并无毒。

    弘景曰︰葱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也。

    宗奭曰︰葱主发散,多食昏人神。

    诜曰︰葱宜冬月食。不可过多,损须发,发人虚气上冲,五脏闭绝,为其开骨节出汗之故也。

    思邈曰︰正月食生葱,令人面上起游风。生葱同蜜食,作下利。烧葱同蜜食,壅气杀人。

    张仲景曰︰生葱合枣食,令人病;合犬、雉肉食,多令人病血。

    时珍曰︰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主治】

    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本经》)。伤寒骨肉碎痛,喉痹 不通,安胎,归目益目睛,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杀百药毒。根︰治伤寒头痛(《别录 》)。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霍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止心迷闷(大明)。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孟诜)。治阳明下痢、下血(李杲)。达表和里,止血(宁 原)。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 犬伤,制蚯蚓毒(时珍)。

    杀一切鱼、肉毒(士良)。

    【发明】

    元素曰︰葱茎白,味辛而甘平,气浓味薄,升也,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腹中痛者,去葱白。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时珍曰︰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 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

    《百一选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有捷效。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附方】

    旧十二,新三十六。

    感冒风寒初起︰即用葱白一握,淡豆豉半合,泡汤服之,取汗。(《濒湖集简方》)

    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活人书》)。

    时疾头痛,发热者︰以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览》)。

    数种伤寒,初起一、二日,不能分别者︰用上法取汗。

    伤寒劳复,因交接者,腹痛卵肿︰用葱白捣烂,苦酒一盏,和服之。(《千金方》)。

    风湿身痛︰生葱擂烂,入香油数点,水煎,调川芎 、郁金末一钱服,取吐。(《丹溪心法》)。

    妊娠伤寒,赤斑变为黑斑,尿血者︰以葱白一把,水三升,煮热服汁,食葱令尽,取汗。(《伤寒类要》)。

    六月孕动,困笃难救者︰葱白一大握,水三升,煎一升,去滓顿服。(杨氏《产乳》)。

    胎动下血,腰痛抢心︰杨氏产乳方︰用葱白煮浓汁饮之。未死即安,已死即出。未效再服。

    一方︰加川芎。一方︰用银器同米煮粥及羹食。(《梅师方》)。

    卒中恶死或先病,或平居寝卧,奄忽而死,皆是中恶(《肘后方》)

    急取葱心黄刺入鼻孔中,男左女右,入七、八寸,鼻、目血出即苏。又法︰用葱刺入耳中五寸,以鼻中血出即活也。如无血出,即不可治矣。相传此扁鹊秘方也。(崔氏《纂要》)。

    小儿卒死无故者︰取葱白纳入下部,及两鼻孔中,气通或嚏即活。(《陈氏经验方》)。

    小儿盘肠,内钓腹痛︰用葱汤洗儿腹,仍以炒葱捣贴脐上。良久,尿出痛止。(汤氏《婴孩宝书》)。

    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用葱一束,去根及青,留白二寸,烘热安脐上,以熨斗火熨之,葱坏则易。良久热气透入,手足温有汗即瘥,乃服四逆汤。若熨而手足不温,不可治。(朱肱《南阳活人书》)。

    脱阳危症︰凡人大吐大泄之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与女子交后,小腹肾痛,外肾搐缩,冷汗出厥逆,须臾不救︰先以葱白炒热熨脐,后以葱白三七茎擂烂,用酒煮灌之,阳气即回。(此华佗救卒病方也)。

    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以老葱白五茎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咽中,灌以麻油四两,但得下咽即苏。少顷,虫积皆化黄水而下,永不再发。累得救人。(《瑞竹堂方》)。

    霍乱烦躁,坐卧不安︰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二升,分服。(《梅师方》)。

    蛔虫心痛︰用葱茎白二寸,铅粉二钱,捣丸服之,即止。葱能通气,粉能杀虫也。(杨氏《经验方》)。

    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即自愈。(危氏方)。

    小便闭胀,不治杀人︰葱白三斤,锉炒,帕盛,二个更互熨小腹,气透即通也。(许学士《本事方》)。

    大小便闭︰捣葱白和酢,封小腹上。仍灸七壮。(《外台秘要》)。

    大肠虚闭匀气散︰用连须葱一根,姜一块,盐一捻,淡豉三七粒,捣作饼,烘掩脐中,扎定。良久,气通即通。不通再作。(杨氏《直指方》)。

    小儿虚闭︰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少顷即通。(《全幼心鉴》)。

    急淋阴肿︰泥葱半斤,煨热杵烂,贴脐上。(《外台》)。

    小便淋涩或有血者︰以赤根楼葱近根截一寸许,安脐中,以艾灸七壮。(《经验方》)。

    小儿不尿,乃胎热也︰用大葱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盏,同煎片时,分作四服即通。不饮乳者,服之即饮乳。若脐四旁有青黑色及口撮者,不可救也。(《全幼心鉴》)。

    肿毒尿闭,因肿毒未溃,小便不通︰用葱切,入麻油煎至黑色,去葱取油,时涂肿处,即通。(《普济》)。

    水 病肿︰葱根白皮煮汁,服一盏,当下水出。病已困者,取根捣烂,坐之取气,水自下。(《圣济录》)。

    阴囊肿痛︰葱白、乳香捣涂,即时痛止肿消。又方︰用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

    小便溺血︰葱白一握,郁金一两,水一升,煎二合,温服。一日三次。(《普济方》)。

    肠痔有血︰葱白三斤,煮汤熏洗立效。(《外台》)。

    赤白下痢︰葱白一握细切,和米煮粥,日日食之。(《食医心镜》)。

    便毒初起︰葱白炒热,布包熨数次,乃用敷药,即消。《永类方》︰用葱根和蜜捣敷,以纸密护之。外服通气药,即愈。

    痈疽肿硬︰乌金散︰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米粉四两,葱白一两,同炒黑,研末,醋调,贴一伏时又换,以消为度。(《外科精义》)。

    一切肿毒︰葱汁渍之,日四、五度。

    乳痈初起︰葱汁一升,顿服即散。(并《千金》)。

    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两时疔出,以醋汤洗之,神效。(《圣济录》)。

    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神效。(杨氏)。

    刺疮金疮,百治不效︰葱煎浓汁渍之,甚良。

    金疮瘀血,在腹者︰大葱白二十枚,麻子三升,杵碎,水九升,煮一升半,顿服。当吐出脓血而愈。未尽再服。(并《千金方》)。

    血壅怪病,人遍身忽然肉出如锥,既痒且痛,不能饮食,名血壅。不速治,必溃脓血︰以赤皮葱烧灰淋洗,饮豉汤数盏自安。(夏子益《怪病奇方》)

    解金银毒︰葱白煮汁饮之。(《外台秘要》)。

    脑破骨折︰蜜和葱白捣匀,浓封立效。(《肘后方》)。

    自缢垂死︰葱心刺耳,鼻中有血出,即苏。(《肘后方》)

    【主治】

    煨研,敷金疮水入皲肿。盐研,敷蛇、虫伤及中射工、溪毒(《日华》)。

    主水病足肿(苏颂)。利五脏,益目精,发黄胆(思邈)。

    【发明】

    颂曰︰煨葱治打扑损,见刘禹锡《传信方》,云得于崔给事。取葱新折者,火煨热剥皮,其间有涕,便将罨损处。仍多煨,续续易热者。崔云︰顷在泽潞,与李抱真作判官。李相方以球杖按球子。其军将以杖相格,因伤李相拇指并爪甲掰裂。遽索金创药裹之,强索酒饮,而面色愈青,忍痛不止。有军吏言此方,遂用之。三易面色却赤,斯须云已不痛。

    凡十数度,用热葱并涕缠裹其指,遂毕席笑语。

    时珍曰︰按︰张氏《经验方》云︰金创折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热,或锅烙炒热,捣烂 敷之,冷即再易。石城尉戴尧臣,试马损大指,血出淋漓。余用此方,再易而痛止。翌日洗 面,不见痕迹。宋推官、鲍县尹皆得此方,每有杀伤气未绝者,亟令用此,活人甚众。又凡人头目重闷疼痛,时珍每用葱叶插入鼻内二、三寸,并耳内,气通即便清爽也。

    【附方】

    旧三,新二。

    水病足肿︰葱茎叶煮汤渍之,日三、五次妙。(韦宙《独行方》)。

    小便不通︰葱白连叶捣烂,入蜜,合外肾上,即通。(《永类钤方》)

    疮伤风水肿疼。取葱青叶和干姜、黄柏等分,煮汤浸洗,立愈。(《食疗》)。

    蜘蛛咬疮,遍身生疮︰青葱叶一茎去尖,入蚯蚓一条在内,待化成水,取点咬处即愈。(李绛《兵部手集》)。

    代指毒痛︰取萎黄葱叶煮汁,热渍之。(《千金方》)。

    【气味】

    辛,温,滑,无毒

    【主治】

    溺血,饮之。解藜芦及桂毒(《别录》)。散瘀血,止衄止痛,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时珍)。能消桂为水,化五石,仙方所用(弘景)。

    【发明】

    时珍曰︰葱汁即葱涕,功同葱白。古方多用葱涎丸药,亦取其通散上焦风气也。

    《胜金方》取汁入酒少许滴鼻中,治衄血不止,云即觉血从脑散下也。

    又唐瑶《经验方》以葱汁和蜜少许服之,亦佳。云邻媪用此甚效,老仆试之亦验。二物同食害人,何以能治此疾?恐人脾胃不同,非甚急不可轻试也。

    慎微曰︰《三洞要录》云︰葱者,菜之伯也,能消金、锡、玉、石。神仙消金玉浆法︰ 于冬至日,以壶芦盛葱汁及根茎,埋庭中。次年夏至发出,尽化为水。以法渍金、玉、银青 石各三分,自消矣。曝干如饴,食之可休粮,亦曰金浆也。

    【附方】

    旧二,新三。

    衄血不止︰方见上。

    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热, 汁涂之即止。(《梅师方》)

    火焰丹毒,从头起者︰生葱汁涂之。

    痔 作痛︰葱涎、白蜜和涂之,先以木鳖子煎汤熏洗,其冷如冰即效。一人苦此,早间 用之,午刻即安也。(《唐仲举方》)。

    解钩吻毒,面青口噤欲死︰以葱涕啖之,即解。(《千金》)。

    【主治】

    通气(孟诜)。疗饱食房劳,血渗入大肠,便血肠 成痔,晒干,研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时珍)。

    【附方】

    旧一。

    喉中肿塞,气不通者︰葱须阴干为末,每用二钱,入蒲州胆矾末一钱,和匀。每用一字,吹之。(杜壬方)

    【主治】

    心脾痛如锥刀刺,腹胀。用一升,同吴茱萸一升,水一大升八合,煎七合,去滓,分三服,立效(颂,出崔元亮方)。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明目,补中气不足(《本经》)。温中益精(《日华》)。宜肺,归头(思邈)。

    【附方】

    旧一。

    眼暗补中︰葱子半斤、为末,每取一匙,水二升,煎汤一升半,去滓,入米煮粥食之。亦可为末,蜜丸梧子大,食后米汤服一、二十丸,日三服。(《食医心镜》)

    (音格。《千金》)

    【释名】

    山葱。

    【集解】

    保升曰︰ 葱生山谷,不入药用。

    颂曰︰《尔雅》云︰ ,山葱也。《郭注》云︰ 葱生山中,细茎大叶。食之香美于常葱,宜入药用。

    时珍曰︰ 葱,野葱也,山原平地皆有之。生沙地者名沙葱,生水泽者名水葱,野人皆食之。开白花,结子如小葱头。世俗不察胡葱即蒜葱,误指此为胡葱(详见胡葱下)。保升 言 不入药用,苏颂言入药宜用山葱、胡葱。今考思邈《千金食性》,自有 葱功用,而诸本失收,今采补之。

    【气味】

    辛,微温,无毒。

    时珍曰︰佛家以 葱为五荤之一(见蒜下)。

    【主治】

    除瘴气恶毒。久食,强志益胆气(思邈)。主诸恶 、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捣敷,大效。亦兼小蒜、茱萸辈,不独用也(苏恭)。

    【气味】

    同葱。

    【主治】

    泄精(思邈)。

    胡葱

    (宋《开宝》)

    【释名】

    蒜葱(《纲目》)、回回葱。

    时珍曰︰按︰《孙真人食忌》作葫葱,因其根似葫蒜故也。俗称蒜葱,正合此义。元人《饮膳正要》作回回葱,似言其来自胡地,故曰胡葱耳。

    【集解】

    志曰︰胡葱生蜀郡山谷。状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梢长而锐。五月、六月采。

    保升曰︰葱凡四种︰冬葱夏枯;汉葱冬枯;胡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 葱生于山谷。

    颂曰︰胡葱类食葱,而根茎皆细白。或云︰茎叶微短如金灯。或云︰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梢长而锐。

    时珍曰︰胡葱即蒜葱也,马志、韩保升所说是矣,非野葱也。野葱名 葱,似葱而小。胡葱乃人种莳,八月下种,五月收取,叶似葱而根似蒜,其味如薤,不甚臭。江西有水晶葱,蒜根葱叶,盖其类也。李鹏飞《延寿书》言胡葱即 子,盖因相似而误尔。今俗皆以野葱为胡葱,因不识蒜葱,故指 葱为之,谬矣。

    【修治】

    曰︰凡采得依纹擘碎,用绿梅子相对拌蒸一伏时,去梅子,砂盆中研如膏,瓦器晒干用。

    【气味】

    辛,温,无毒。

    时珍曰︰生则辛平,熟则甘温。

    诜曰︰亦是薰物。久食,伤神损性,令人多忘,损目明,绝血脉,发痼疾。患胡臭、齿人,食之转甚。

    思邈曰︰四月勿食胡葱,令人气喘多惊。

    【主治】

    温中下气,消谷能食,杀虫,利五脏不足气(孟诜)。

    疗肿毒(保升)。

    【发明】

    时珍曰︰方术煮溪涧白石为粮,及煮牛、马、驴骨令软,皆用胡葱,则亦软坚 之物也。陶弘景言葱能化五石,消桂为水,则是诸葱皆能软石。故今人采 葱煮石,谓之胡葱也。

    【附方】

    新一。

    身面浮肿,小便不利,喘急︰用胡葱十茎,赤小豆三合,硝石一两,以水五升,煮葱、豆至熟,候水干,入硝石,同擂成膏。每空心温酒服半匙。(《圣惠方》)

    【主治】

    中诸肉毒,吐血不止,萎黄悴者,以一升,水煮,冷服半升,日一夜一,血定乃止(孟诜)。

    (音械《别录》中品)

    【释名】

    子(音叫,或作荞者非)、 子(音钓)、火葱(《纲目》)、菜芝(《别录》)、鸿荟(音会)。

    时珍曰︰薤本文作KT ,韭类也。故字从韭,从 (音概),谐声也。今人因其根白,呼为 子,江南人讹为 子。其叶类葱而根如蒜,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为火葱。罗愿云︰ 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苏颂复附 子于蒜条,误矣。

    【集解】

    《别录》曰︰薤生鲁山平泽。

    恭曰︰薤是韭类。叶似韭而阔,多白而无实。有赤、白二种︰白者补而美,赤者苦而无味。

    颂曰︰薤处处有之。春秋分莳,至冬叶枯。《尔雅》云︰ ,山薤也。生山中,茎叶与家薤相类,而根差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今人少用。

    宗奭曰︰薤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伫之义。

    时珍曰︰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 酒、糟藏、醋浸 皆宜。故《内则》云︰切葱、薤实诸酰以柔之。白乐天诗云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一种水晶葱,葱叶蒜根,与薤相似,不臭,亦其类也。按︰王祯《农书》云︰野薤俗名天薤。生麦原中,叶似薤而小,味益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即《尔雅》山薤是也。

    薤白

    【气味】

    辛、苦,温,滑,无毒。好古曰︰入手阳明经。颂曰︰薤宜去青留白,白冷而青热也。诜曰︰发热病,不宜多食。三、四月勿食生者。大明曰︰生食引涕唾。不可与牛肉同食,令人作症瘕。

    【主治】

    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本经》)。归骨,除寒热,去水汽,温中散结气。作羹食,利病患。诸疮中风寒水汽肿痛,捣涂之(《别录》)。煮食,耐寒,调中补不足,止久痢冷泻,肥健人(《日华》)。治泄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气滞(李杲。好古曰︰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气滞)。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时珍)。心病宜食之。利产妇(思邈)。治女人带下赤白,作羹食之。骨哽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孟诜)。补虚解毒(苏颂)。白者补益,赤者疗金疮及风,生肌肉(苏恭)。与蜜同捣,涂汤火伤,效甚速(宗 )。温补,助阳道(时珍)。

    【发明】

    弘景曰︰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偏入诸膏用。不可生啖,荤辛为忌。

    诜曰︰薤,白色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

    颂曰︰白薤之白,性冷而补。又曰︰ 子,煮与蓐妇饮,易产。亦主脚气。

    时珍曰︰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而苏颂《图经》独谓其冷补。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说,盖不然也。又按︰王祯云︰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然道家以薤为五荤之一,而诸氏言其不荤何耶?薛用弱《齐谐志》云︰安陆郭坦兄,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一日大饥,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龙,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瘳也。按︰此亦薤散结、蒜消症之验也。

    宗奭曰︰薤叶光滑,露亦难伫。《千金》治肺气喘急方中用之,亦取其滑泄之义。

    【附方】

    旧十五,新八。

    胸痹刺痛︰张仲景栝蒌薤白汤︰治胸痹,痛彻心背,喘息咳唾短气,喉中燥痒,寸脉沉迟,关脉弦数,不治杀人。用栝蒌实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煮二升,分二服。《千金》

    治胸痹,半夏薤白汤︰用薤白四两,半夏一合,枳实半两,生姜一两,栝蒌实半枚, 咀,以白 浆三升,煮一升,温服,日三。《肘后》治胸痹,瘥而复发。薤根五升,捣汁饮之,立瘥。 音在,酢浆也。

    卒中恶死卒死,或先病,或平居寝卧奄忽而死,皆是中恶。以薤汁灌入鼻中,便省。(《肘后》)。

    霍乱干呕不止者︰以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一半,顿服。不过三作即已。(韦宙《独行方》)。

    奔豚气痛︰薤白捣汁饮之。(《肘后方》)。

    赤痢不止︰薤同黄柏煮汁服之。(陈藏器)。

    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粥,日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疳痢︰薤白生捣如泥,以粳米粉和蜜作饼,炙熟与食。不过三两服。(杨氏《产乳》)。

    产后诸痢︰多煮薤白食,仍以羊肾脂同炒食之。(《范汪方》)

    妊娠胎动,腹内冷痛︰薤白一升,当归四两。水五升,煮二升,分三服。(《古今录验》)。

    郁肉脯毒︰杵薤汁,服二、三升良。(葛洪方)。

    疮犯恶露,甚者杀人︰薤白捣烂,以帛裹煨极热,去帛敷之,冷即易换。亦可捣作饼,以艾灸之,热气入疮,水出即瘥也。(《梅师方》)。

    手指赤色,随月生死︰以生薤一把,苦酒煮熟,捣烂涂之,愈乃止。(《肘后方》)。

    疥疮痛痒︰煮薤叶,捣烂涂之。(同上)

    灸疮肿痛︰薤白一升,猪脂一斤。切,以苦酒浸一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涂之。(《梅师方》)。

    手足 疮︰生薤一把,以热醋投入,以封疮上取效。(《千金》)。

    毒蛇螫伤︰薤白捣敷。(徐王方)。

    虎犬咬伤︰薤白捣汁一升饮之,并涂之。日三服,瘥乃止。(葛洪方)。

    诸鱼骨哽︰薤白嚼柔,以绳系中,吞到哽处,引之即出。(同上)。

    误吞钗 ︰取薤白曝萎,煮熟勿切,食一大束,钗即随出。(葛洪方)。

    目中风肿作痛︰取薤白截断,安膜上令遍。痛作复为之。(《范汪方》)。

    咽喉肿痛︰薤根醋捣敷肿处。冷即易之。(《圣济》)。

    【附录】

    蓼荞(《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无毒。主霍乱腹冷胀满,冷气攻击,腹满不调,产后血攻胸膈刺痛,服之。生平泽,其苗如葱、韭。

    时珍曰︰此亦山薤之类,方名不同耳。

    (《别录》下品)

    【释名】

    小蒜(《别录》)、茆蒜(音卯)、荤菜。

    时珍曰︰蒜字从 (音蒜),谐声也。又象蒜根之形。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胡蒜 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故崔豹《古今注》云︰蒜,茆蒜也,俗谓之小蒜。胡国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蒜乃五荤之一,故许氏《说文》谓之荤菜。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练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 葱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

    虽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发淫,有损性灵,故绝之也。

    【集解】

    《别录》曰︰蒜,小蒜也。五月五日采之。

    弘景曰︰小蒜生叶时,可煮和食。至五月叶枯,取根名 子,正尔啖之,亦甚熏臭。

    保升曰︰小蒜野生,处处有之。小者一名 (音乱),一名 (音力)。苗、叶、根、子皆似葫,而细数倍也。《尔雅》云︰ ,山蒜也。《说文》云︰蒜,荤菜也。菜之美者,云梦之荤菜。生山中者,名 。

    颂曰︰本草谓大蒜为葫,小蒜为蒜,而《说文》所谓荤菜者,乃大蒜也, 即小蒜也。

    书传载物之别名不同如此,用药不可不审。

    宗奭曰︰小蒜即 也。苗如葱针,根白,大者如乌芋子。兼根煮食,谓之宅蒜。

    时珍曰︰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按︰孙炎《尔雅正义》云︰帝登 山,遭莸芋毒,将死,得蒜啮食乃解,遂收植之,能杀腥膻虫鱼之毒。又孙 《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

    据此则小蒜之种,自 移栽,从古已有。故《尔雅》以 为山蒜,所以别家蒜也。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故《别录》以葫为大蒜,所以见中国之蒜小也。

    又王祯《农书》云︰一种泽蒜,最易滋蔓,随 随合。熟时采子,漫散种之。吴人调鼎多用此根作菹,更胜葱、韭也。按︰此正《别录》所谓小蒜是也。其始自野泽移来,故有泽名,而寇氏误作宅字矣。诸家皆以野生山蒜、泽蒜解家莳之小蒜,皆失于详考。小蒜虽出于 ,既经人力栽培,则性气不能不移。故不得不辨。

    蒜(小蒜根也)

    【气味】

    辛,温,有小毒。

    弘景曰︰味辛性热。损人,不可长食。

    思邈曰︰无毒。三月勿久食,伤人志性。黄帝书云︰同生鱼食,令人夺气,阴核疼。

    瑞曰︰脚气风病患,及时病后,忌食之。

    【主治】

    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别录》)。主溪毒(弘景)。下气,治蛊毒,敷蛇、虫、沙虱疮(《日华》。恭曰︰此蒜与胡葱相得。主恶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时用之)。涂疔肿甚良(孟诜)。

    【主治】

    心烦痛,解诸毒,小儿丹疹(思邈)。

    【发明】

    颂曰︰古方多用小蒜治中冷霍乱,煮汁饮之。南齐褚澄治李道念鸡瘕,便瘥。

    宗奭曰︰华佗用蒜齑,即此蒜也。

    时珍曰︰按︰李延寿《南史》云︰李道念病已五年。吴郡太守褚澄诊之。曰︰非冷非热,当是食白瀹鸡子过多也。取蒜一升煮食,吐出一物涎裹,视之乃鸡雏,翅足俱全。澄曰︰未尽也。更吐之,凡十二枚而愈。或以“蒜”字作“苏”字者,误矣。

    范晔《后汉书》云︰华佗见一人病噎,食不得下,令取饼店家蒜齑大酢二升饮之,立吐一蛇。病者悬蛇于车,造佗家,见壁北悬蛇数十,乃知其奇。又夏子益《奇疾方》云︰人头面上有光,他人手近之如火炽者,此中蛊也。用蒜汁半两,和酒服之,当吐出如蛇状。观三书所载,则蒜乃吐蛊要药,而后人鲜有知者。

    【附方】

    旧七,新七。

    时气温病,初得头痛,壮热脉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三合,顿服。不过再作便愈。(《肘后方》)。

    霍乱胀满,不得吐下,名干霍乱︰小蒜一升,水三升,煮一升,顿服。(《肘后方》)。

    霍乱转筋,入腹杀人︰以小蒜、盐各一两,捣敷脐中,灸七壮,立止。(《圣济录》)。

    积年心痛不可忍,不拘十年、五年者,随手见效︰浓醋煮小蒜食饱,勿著盐。曾用之有效,再不发也。(《兵部手集》)。

    水毒中人︰一名中溪,一名中湿,一名水病,似射工而无物。初得恶寒,头目微疼,旦 醒暮剧,手足逆冷。三日则生虫,食人下部,肛中有疮,不痒不痛。过六、七日虫食五脏,注下不禁︰以小蒜三升,煮微热(大热即无力)以浴身。若身发赤斑纹者,毋以他病治之也。(《肘后方》)。

    射工中人成疮者︰取蒜切片,贴疮上,灸七壮。(《千金》)。

    止截疟疾︰小蒜不拘多少,研泥,入黄丹少许,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面东新汲水下,至妙。(唐慎微)。

    阴肿如刺汗出者︰小蒜一升,韭根一升,杨柳根二斤,酒三升,煎沸乘热熏之。(《永类方》)。

    恶核肿结︰小蒜、吴茱萸等分,捣敷即散。(《肘后》)。

    丹毒五色无常,及发足踝者︰杵蒜浓敷,频易。(葛氏)。

    小儿白秃,头上团团白色︰以蒜(切)口揩之。(《子母秘录》)。

    蛇蝎螫人︰小蒜捣汁服,以滓敷之。(《肘后》)。

    蜈蚣咬疮︰嚼小蒜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小蒜洗净,捣汁滴之。未出再滴。(李绛《兵部手集》)

    山蒜

    (《拾遗》)

    【释名】

    (音历)、泽蒜。

    【集解】

    颂曰︰江南一种山蒜,似大蒜而臭。

    藏器曰︰泽蒜根如小蒜,叶如韭。又生石间者名石蒜,与蒜无异。

    时珍曰︰山蒜、泽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于山、泽、石间不同耳。人间栽莳小蒜,始自三种移成,故犹有泽蒜之称。《尔雅》云︰ ,山蒜也。今京口有蒜山,产蒜是也。处处有之,不独江南。

    又吕忱《字林》云︰ ,水中蒜也。则蒜不但产于山,而又产于水也。别有山慈菇、水仙花、老鸦蒜、石蒜之类,根叶皆似蒜而不可食,其花亦异。并见草部下。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山蒜︰治积块,及妇人血瘕,用苦醋磨服多效(苏颂)。泽蒜、石蒜︰并温补下气,滑水源(藏器)。

    (《别录》下品)

    【释名】

    大蒜(弘景)、荤菜。

    弘景曰︰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时珍曰︰按︰孙 《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属五荤,故通可称荤。详见蒜下。

    【集解】

    《别录》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独子者入药尤佳。

    保升曰︰葫出梁州者,大径二寸,最美少辛;泾阳者,皮赤甚辣。

    颂曰︰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

    时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北人不可一日无者也。

    【气味】

    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弘景曰︰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齑以啖 肉,损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恭曰︰此物煮羹 为馔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当是未经试耳。

    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时珍曰︰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荤辛害目,此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陈氏乃云多食明目,与《别录》相左,何耶?

    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瑞曰︰多食伤肺、伤脾、伤肝胆,生痰助火昏神。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伤神,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伤肝气,令人面无色。生葫合青鱼 食,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发黄疾。合蜜食,杀人。凡服一切补药,不可食之。

    【主治】

    归五脏,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气(《别录》)。

    下气,消谷,化肉(苏恭)。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 癖,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杀鬼去痛(藏器)。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解温疫,去盅毒,疗劳疟冷风,敷风损冷痛,恶疮、蛇虫、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日华》)。温水捣烂服,治中暑不醒。捣贴足心,止鼻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宗 )。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时珍)。

    【发明】

    宗奭曰︰葫气极荤,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温水送 之,下咽即知,但禁饮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

    时珍曰︰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涂,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 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又叶石林《避暑录》话云︰一仆暑月驰马,忽仆地欲绝。

    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士各一握研烂,以新汲水一盏和取汁,抉齿灌之,少顷即苏。相传徐州市门,忽有版书此方,咸以为神仙救人云。藏器曰︰昔有患 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

    颂曰︰《经》言葫散痈肿。按︰李绛《兵部手集方》云︰毒疮肿毒,号叫卧眠不得,人不能别者。取独头蒜两颗捣烂,麻油和,浓敷疮上,干即易之。屡用救人,无不神效。卢坦 侍郎肩上疮作,连心痛闷,用此便瘥。又李仆射患脑痈久不瘥,卢与此方亦瘥。又葛洪《肘后方》云︰凡背肿,取独颗蒜横截一分,安肿头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壮,不觉渐消,多灸为善。勿令大热,若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新者,勿令损皮肉。洪尝苦小腹下患一大肿,灸之亦瘥。数用灸人,无不应效。又江宁府紫极宫刻石记其事云,但是发背及痈疽恶疮肿核初起有异,皆可灸之,不计壮数。惟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极而止。疣赘之类灸之,亦便成痂自脱,其效如神。乃知方书无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详审,则不得尽应耳。

    时珍曰︰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治疽之法,著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鬲,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浓,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又史源记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胛作痒,有赤晕半寸,白粒如黍。灸二七壮,其赤随消。信宿,有赤流下长二寸。举家归咎于灸。外医用膏护之,日增一晕,二十二日,横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

    予奔问之。尼云︰剧时昏不知人,但闻范奉议坐守灸八百馀壮方苏,约艾一筛。予亟归,以炷如银杏大,灸十数,殊不觉;乃灸四旁赤处,皆痛。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三十馀壮,赤晕收退。盖灸迟则初发处肉已坏,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则火 满背,疮高阜而热,夜得安寝矣。至晓如覆一瓯,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调理而安。盖高阜者,毒外出也。小窍多,毒不聚也。色正黑,皮肉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内逼五脏而危矣。庸医敷贴凉冷消散之说,何可信哉?

    【附方】

    旧十五,新三十二。

    背疮灸法︰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寻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一钱,细研。随疮头大小,用竹片作圈围定,填药于内,二分浓,著艾灸之。痛灸至痒,痒灸至痛,以百壮为率。与蒜钱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疔肿恶毒︰用门臼灰一撮罗细,以独蒜或新蒜苔染灰擦疮口,候疮自然 出少汁,再擦,少顷即消散也。虽发背痈肿,亦可擦之。

    五色丹毒无常色,及发足踝者︰捣蒜浓敷,干即易之。(《肘后方》)。

    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也。(《外台秘要》)。

    干湿霍乱转筋︰用大蒜捣涂足心,立愈。(《永类钤方》)。

    水汽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一卜者传此,用之有效。(仇远《稗史》)。

    山岚瘴气︰生、熟大蒜各七片,共食之。少顷腹鸣,或吐血,或大便泄,即愈。(《摄 生众妙方》)

    疟疾寒热《肘后》︰用独头蒜炭上烧之,酒服方寸匕。《简便》︰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上,将独蒜捣烂罨之,缚住(男左女右),即止。邻妪用此治人屡效。

    《普济方》︰端午日,取独头蒜煨熟,入矾红等分,捣丸芡子大,每白汤嚼下一丸。

    寒疟冷痢︰端午日,以独头蒜十个,黄丹二钱,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长流水下,甚妙。(《普济方》)。

    泄泻暴痢︰大蒜捣贴两足心。亦可贴脐中。(《千金方》)。

    下痢禁口及小儿泄痢方︰并同上。

    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济生方》)。

    暴下血病︰用葫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捣,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无不愈者。(寇宗奭《本草衍义》)。鼻血不止,服药不应︰用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浓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立瘥。(《简要济众方》)。

    血逆心痛︰生蒜捣汁,服二升即愈。(《千金》)。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独头蒜一枚,香墨如枣大,捣和酱汁一合,顿服。(《永类钤方》)。

    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数颗,其效如神。(李时珍《濒湖集简方》)。

    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危氏《得效方》)。

    寒湿气痛︰端午日收独蒜,同辰粉捣,涂之。(唐瑶《经验方》)。

    鬼毒风气︰独头蒜一枚,和雄黄、杏仁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当下毛出即安。(孟诜《食疗本草》)。

    狗咽气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用独头蒜一枚,削去两头,塞鼻中。

    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脓血出,立效。(《圣济》)。

    喉痹肿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后方》)。

    鱼骨哽咽︰独头蒜塞鼻中,自出。(《十便良方》)。

    牙齿疼痛︰独头蒜煨乘热切熨痛处,转易之。亦主虫痛。(《外台秘要》)。

    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用蒜三两杵汁,调酒饮,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脑泻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玄方》)。

    头风苦痛《易简方》︰用大蒜研汁 鼻中。《圣济录》︰用大蒜七个去皮,先烧红地,以蒜逐个于地上磨成膏子。却以僵蚕一两,去头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透气。只取蚕研末, 入鼻内,口中含水,甚效。

    小儿惊风《总录》︰方同上。

    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黎居士《简易方论》)。

    小儿气淋︰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饼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曰︰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赐以千缗。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也。(爱竹翁《谈薮》)。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不语︰用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一升,灌之即苏。(张杰《子母秘录》)。

    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取蒜一升去心,无灰酒四升煮极烂,并滓服之。须臾得汗即瘥。(《外台秘要》)。

    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阴汗作痒︰大蒜、淡豉。捣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空腹灯心汤下三十丸。

    小便淋沥,或有或无︰用大蒜一个,纸包煨熟,露一夜,空心新水送下。(《朱氏集验方》)。

    小儿白秃团团然︰切蒜日日揩之。(《秘录》)

    闭口椒毒,气闭欲绝者︰煮蒜食之。(张仲景方)

    射工溪毒︰独头蒜切三分浓,贴上灸之,令蒜气射入即瘥。(《梅师方》)。

    蜈蝎螫伤︰独头蒜摩之,即止。(《梅师》)

    蛇虺螫伤︰孟诜曰︰即时嚼蒜封之,六、七易。仍以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熟,空心顿服。明日又进。外以去皮蒜一升捣细,小便一升煮三、四沸,浸损处。

    《梅师》︰用独头蒜、酸草捣绞敷咬处。

    脚肚转筋︰大蒜擦足心令热,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摄生方》)

    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集验方》)。

    蛇瘕面光,发热,如火炙人︰饮蒜汁一碗,吐出如蛇状,即安。(危氏 方)

    五辛菜

    (《拾遗》)

    【集解】

    时珍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 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气味】

    辛,温,无毒。

    藏器曰︰热病后食,多损目。

    【主治】

    岁朝食之,助发五脏气。常食,温中去恶气,消食下气(藏器)。

    芸苔

    (《唐本草》)

    【释名】

    寒菜(胡居士方)、胡菜(同上)、苔菜(《埤雅》)、苔芥(《沛志》)、油菜(《纲 目》)。

    时珍曰︰此菜易起苔,须采其苔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苔,而淮人谓之苔芥,即今油 菜,为其子可榨油也。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种此菜,能历霜雪,种自胡来,故服虔

    《通俗文》谓之胡菜,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谓之寒菜,皆取此义也。或云塞外有地名云台戍,始种此菜,故名,亦通。

    【集解】

    恭曰︰《别录》云︰芸苔乃人间所啖菜也。

    宗奭曰︰芸苔不甚香,经冬根不死,辟蠹,于诸菜中亦不甚佳。

    时珍曰︰芸苔方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珍访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种,生叶形色微似白菜。冬、春采苔心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开小黄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有油利,种者亦广云。

    茎叶

    【气味】

    辛,温,无毒。大明曰︰凉。

    《别录》曰︰春月食之,能发膝痼疾。

    诜曰︰先患腰脚者,不可多食,食之加剧。又损阳气,发疮及口齿病。胡臭人不可食。

    又能生腹中诸虫。道家特忌,以为五荤之一。

    【主治】

    风游丹肿,乳痈(《唐本草》)。破症瘕结血(《开宝》)。治产后血风及瘀血(《日华》)。

    煮食,治腰脚痹。捣叶,敷女人吹奶(藏器)。治瘭疽、豌豆疮,散血消肿。伏蓬砂(时珍)。

    【发明】

    藏器曰︰芸苔破血,故产妇宜食之。

    马志曰︰今俗方言病患得吃芸苔,是宜血病也。

    思邈曰︰贞观七年三月,予在内江县饮多,至夜觉四体骨肉疼痛。至晓头痛,额角有丹如弹丸,肿痛。至午通肿,目不能开。经日几毙。予思《本草》芸苔治风游丹肿,遂取叶捣敷,随手即消,其验如神也。亦可捣汁服之。

    【附方】

    新七。

    赤火丹毒︰方见上。

    天火热疮,初起似痱,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急速能杀人︰芸苔叶捣汁,调大黄、芒硝、生铁衣等分,涂之。(《近效方》)。

    风热肿毒︰芸苔苗叶根、蔓荆根各三两,为末,以鸡子清和贴之,即消。无蔓荆,即以商陆根代之,甚效也。(《近效方》)。

    手足瘭疽,此疽喜着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用芸苔叶煮汁服一升,并食干熟菜数顿,少与盐、酱。冬月用子研水服。(《千金方》)

    异疽似痈,而小有异,脓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满︰用芸苔捣熟,湿布袋盛,于热灰中煨熟,更互熨之,不过三、二度。无叶用干者。(《千金》)。

    豌豆斑疮︰芸苔叶煎汤洗之。(《外台秘要》)。

    血痢腹痛,日夜不止︰以芸苔叶捣汁二合,入蜜一合,温服。(《圣惠方》)。

    肠风下血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梦中泄精,与鬼交(思邈)。取油敷头,令发长黑(藏器)。行滞血,破冷气,消肿散结,治产难、产后心腹诸疾,赤丹热肿,金疮血痔(时珍)。

    【发明】

    时珍曰︰芸苔菜子、叶同功。其味辛气温,能温能散。其用长于行血滞,破结气。故古方消肿散结,治产后一切心腹气血痛,诸游风丹毒热肿疮痔诸药咸用之。经水行后,加入四物汤服之,云能断产。又治小儿惊风,贴其顶囟,则引气上出也。《妇人方》治产难 歌云︰黄金花结粟米实,细研酒下十五粒。灵丹功效妙如神,难产之时能救急。

    【附方】

    新十二。

    芸苔散︰治产后恶露不下,血结冲心刺痛。将来才遇冒寒踏冷,其血必往来心腹间,刺 痛不可忍,谓之血母。并治产后心腹诸疾。产后三日,不可无此。用芸苔子(炒)、当归、桂心、赤芍药等分。每酒服二钱,赶下恶物。(杨氏《产乳》)。

    产后血晕︰芸苔子、生地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姜七片,酒、水各半盏,童便半盏,煎七分,温服即苏。(温隐居《海上仙方》)

    补血破气︰追气丸︰治妇人血刺,小腹痛不可忍。亦可常服,补血虚、破气块甚效。用芸苔子(微炒)、桂心各一两,高良姜半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淡醋汤下五丸。(沈存中《灵苑方》)。

    肠风脏毒下血︰芸苔子生用,甘草炙,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之。(《圣惠方》)。

    头风作痛︰芸苔子一分,大黄三分,为末, 鼻。

    风热牙痛︰芸苔子、白芥子、角茴香等分,为末。 鼻,左 右,右 左。(《圣惠》)。

    小儿天钓︰芸苔子、生乌头(去皮、尖)各二钱,为末。每用一钱,水调涂顶上。名涂顶散。(《圣济总录》)。

    风疮不愈︰陈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涂之即愈。(《摄生众妙方》)。

    热疖肿毒︰芸苔子、狗头骨等分,为末,醋和敷之。(《千金方》)。

    伤损接骨︰芸苔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为末,醋调成膏,摊纸上贴之。(《乾坤秘韫》)。

    汤火伤灼︰菜子油调蚯蚓屎,搽之。(杨起《简便单方》)。

    蜈蚣螫伤︰菜子油倾地上,擦地上油掺之即好。勿令四眼人见。(陆氏《积德堂方》)

    (《别录》上品)

    【释名】

    白菜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青白也。

    【集解】

    弘景曰︰菘有数种,犹是一类,只论其美与不美,菜中最为常食。

    宗奭曰︰菘叶如芜菁,绿色差淡,其味微苦,叶嫩稍阔。

    颂曰︰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或若 ,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疑即牛肚菘也。

    时珍曰︰菘(即今人呼为白菜者)有二种︰一种茎圆浓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其叶皆淡青白色。燕、赵、辽阳、扬州所种者,最肥大而浓,一本有重十馀斤者。南方之菘畦内过冬,北方者多入窖内。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谓之黄芽菜,豪贵以为嘉品,盖亦仿韭黄之法也。菘子如芸苔子而色灰黑,八月以后种之。

    二月开黄花,如芥花,四瓣。三月结角,亦如芥。其菜作菹食尤良,不宜蒸晒。

    【正误】

    恭曰︰菘有三种︰牛肚菘叶最大浓,味甘;紫菘叶薄细,味少苦;白菘似蔓荆也。菘菜 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即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土地所宜如此。

    颂曰︰菘,今南北皆有之。与蔓荆相类,梗长叶不光者为芜菁,梗短叶阔浓而肥腴者为菘。旧说北土无菘,今京洛种菘都类南种,但肥浓差不及尔。

    机曰︰蔓荆、菘菜恐是一种。但在南土,叶高而大者为菘,秋冬有之;在北土,叶短而小者为蔓荆,春夏有之。

    时珍曰︰白菘,即白菜也。牛肚菘,即最肥大者。紫菘即芦菔也,开紫花,故曰紫菘。苏恭谓白菘似蔓荆者,误矣。根叶俱不同,而白菘根坚小,不可食。又言南北变种者,盖指蔓荆、紫菘而言。紫菘根似蔓荆而叶不同,种类亦别。又言北土无菘者,自唐以前或然,近则白菘、紫菘南北通有。惟南土不种蔓荆,种之亦易生也。苏颂漫为两可之言,汪机妄起 臆断之辨,俱属谬误,今悉正之。

    茎叶

    【气味】

    甘,温,无毒。

    大明曰︰凉,微毒。多食发皮肤风瘙痒。

    诜曰︰发风冷内虚人不可食,有热人食亦不发病,性冷可知。《本草》言性温,未解其意。

    弘景曰︰性和利人,多食似小冷。张仲景言药中有甘草,食菘即令病不除也。

    颂曰︰有小毒不可食多,多则以生姜解之。

    瑞曰︰夏至前食,发气动疾。有足疾者忌之。

    时珍曰︰气虚胃冷人多食,恶心吐沫,气壮人则相宜。

    【主治】

    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别录》)。

    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冬汁尤佳(萧炳)。和中,利大小便(宁原)。

    【附方】

    旧一,新二。

    小儿赤游,行于上下,至心即死︰菘菜捣敷之,即止。(张杰《子母秘录》)。

    漆毒生疮︰白菘菜捣烂涂之。

    飞丝入目︰白菜揉烂帕包,滴汁三、二点入目,即出。(《普济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作油,涂头长发,涂刀剑不 (音秀。弘景)。

    【附方】

    旧一。

    酒醉不醒︰菘菜子二合细研,井华水一盏调,为二服。(《圣惠方》)

    (《别录》上品)

    【释名】

    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芥者,界也。发汗散气,界我者也。王祯《农 书》云︰其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刚介之象,故字从介。

    【集解】

    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其子可以藏冬瓜。又有莨(音 郎),作菹甚辣。

    恭曰︰芥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可食,子入药用;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子但作齑 ;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西戎来。

    颂曰︰芥处处有之。有青芥,似菘,有毛,味极辣。紫芥,茎叶纯紫可爱,作齑最美。有白芥,见本条。其馀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类,皆菜茹之美者,不能悉录。大抵南土多芥。相传岭南无芜菁,有人携种至彼种之,皆变作芥,地气使然耳。

    时珍曰︰芥有数种︰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皱叶芥,大叶皱纹,色尤深绿,味更辛辣。二芥宜入药用。有马芥,叶如青芥。有花芥,叶多缺刻,如萝卜英。有紫芥,茎叶皆紫如苏。有石芥,低小。皆以八、九月下种。冬月食者,俗呼腊菜;春月食者,俗呼春菜;四月食者,谓之夏芥。芥心嫩苔,谓之芥蓝,瀹食脆美。其花三月开,黄色四出。结荚一、二寸。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辛香可爱。《岭南异物志》云︰南土芥高五、六尺,子大如鸡子。此又芥之异者也。

    茎叶

    【气味】

    辛,温,无毒。

    诜曰︰煮食动气与风,生食发丹石,不可多食。大叶者良,细叶有毛者害人。

    宁原曰︰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忌之。

    思邈曰︰同兔肉食,成恶邪病。同鲫鱼食,发水肿。

    【主治】

    归鼻,除肾经邪气,利九窃,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别录》)。止咳嗽上气,除冷气(《日华》)。主咳逆下气,去头面风(孟诜)。通肺豁痰,利膈开胃(时珍)。

    【发明】

    时珍曰︰芥性辛热而散,故能通肺开胃,利气豁痰。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 盛,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发人疮痔,而《别录》谓其能明耳目者,盖知暂时之快,而不知积久之害也。《素问》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此类是矣。陆佃云︰望梅生津,食芥堕泪,五液之自外至也。慕而涎垂,愧而汗出,五液之自内生也。

    【附方】

    新四。

    牙龈肿烂,出臭水者︰芥菜秆烧存性,研末,频敷之,即愈。

    飞丝入目︰青菜汁点之如神。(《摘玄方》)。

    漆疮搔痒︰芥菜煎汤,洗之。(《千金方》)。

    痔疮肿痛︰芥叶捣饼,频坐之。(谈野翁《经效方》)。

    【气味】

    辛,热,无毒。

    时珍曰︰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

    【主治】

    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弘景)。疰 气发无常处,及射工毒,丸服之,或捣末醋和涂之,随手有验(苏恭)。

    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涂贴之。又治心痛,酒调服之(《日华》)。研末作酱食,香美,通利五脏(孟诜)。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吴瑞)。

    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时珍)。

    【发明】

    时珍曰︰芥子,功与菜同。其味辛,其气散,故能利九窍,通经络,治口噤、耳聋、鼻衄之证,消瘀血、痈肿、痛痹之邪。其性热而温中,故又能利气豁痰,治嗽止吐,主心腹诸痛。白芥子辛烈更甚,治病尤良。见后本条。

    【附方】

    旧八,新十六。

    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杨起《简便单方》)。

    身体麻木︰芥菜子末,醋调涂之。(《济生秘览》)。

    中风口噤,舌本缩者︰用芥菜子一升研,入醋二升,煎一升,敷颔颊下,效。(《圣惠方》)。

    小儿唇紧︰用马芥子捣汁曝浓,揩破,频涂之。(崔氏《纂要方》)。

    喉痹肿痛︰芥子末,水和敷喉下,干即易之。又用辣芥子研末,醋调取汁,点入喉内。

    待喉内鸣,却用陈麻骨烧烟吸入,立愈。(并《圣惠方》)。

    耳卒聋闭︰芥子末,人乳汁和,以绵裹塞之。(《外台秘要》)。

    雀目不见︰真紫芥菜子,炒黑为末,用羊肝一具,分作八服。每用芥末三钱,捻肝上,笋箨裹定,煮熟冷食,以汁送下。(《圣济总录》)。

    目中翳膜︰芥子一粒,轻手 入眼中。少顷,以井华水、鸡子清洗之。(《总录》)。

    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数次即生。(孙氏《集效方》)。

    鬼疰劳气︰芥子三升,研末,绢袋盛,入三斗酒中七日,温服,一日三次。(《广济方》)。

    热痰烦运︰方见白芥。

    霍乱吐泻︰芥子捣细,水和敷脐上。(《圣济总录》)。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上气呕吐︰芥子末,蜜丸梧子大,井华水寅时下七丸,申时再服。(《千金方》)。

    脐下绞痛︰方同上。

    腰脊胀痛︰芥子末调酒,贴之立效。(《摘玄方》)。

    走注风毒作痛︰用小芥子末,和鸡子白涂之。(《圣惠》)。

    一切痈肿︰猪胆汁和芥子末贴之,日三上。猪脂亦可。(《千金翼》)。

    痈肿热毒︰家芥子末同柏叶捣涂,无不愈者,大验。得山芥更妙。(《千金翼》)。

    热毒瘰癧︰小芥子末,醋和贴之。看消即止,恐损肉。(《肘后》)。五种 疾︰芥子末,以水、蜜和敷,干即易之。(《广济方》)。

    射工中人有疮︰用芥子末和苦酒浓涂之。半日痛即止。(《千金方》)。

    妇人经闭不行,至一年者,脐腹痛,腰腿沉重,寒热往来︰用芥子二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食前服。(《仁存方》)。

    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白芥

    (宋《开宝》附)

    【释名】

    胡芥(《蜀本草》)、蜀芥。

    时珍曰︰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

    【集解】

    恭曰︰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

    藏器曰︰白芥生太原、河东。叶如芥而白,为茹食之甚美。

    保升曰︰胡芥,近道亦有之,叶大子白且粗,入药及啖最佳,而人间未多用之。

    时珍曰︰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尔。以八、九月下种,冬生可食。至春深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丫,如花芥叶,青白色。茎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风大雪,须谨护之,乃免折损。三月开黄花,香郁。结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黄白色。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然入药胜于芥子。

    茎叶

    【气味】

    辛,温,无毒。

    时珍曰︰《肘后方》言热病患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主治】

    冷气(藏器)。安五脏,功与芥同(《日华》)。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别录》)。御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弘景)。烧烟及服,辟邪魅(《日华》。藏器曰︰入镇宅方用。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思邈)。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时珍)。

    【发明】

    震亨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

    时珍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

    按︰韩 《医通》云︰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汤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色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南陵末斋子有辞赞之。

    【附方】

    新八。

    反胃上气︰白芥子末,酒服一、二钱。(《普济方》)。

    热痰烦运︰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朱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名白芥丸。(《普济》)

    冷痰痞满︰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名黑芥丸。(《普济方》)。

    腹冷气起︰白芥子一升。微炒研末,汤浸蒸饼丸小豆大。每姜汤吞十丸,甚妙。(《续传信方》)。

    脚气作痛︰方见白芷。

    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令疮疹不入目。(《全幼心鉴》)。

    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胸胁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摘玄方》)。

    芜菁

    (《别录》上品)

    【释名】

    蔓荆(《唐本》)、九英菘(《食疗》)、诸葛菜。

    藏器曰︰芜菁,北人名蔓荆。今并汾、河朔间烧食其根,呼为芜根,犹是芜菁之号。芜 菁,南北之通称也。塞北、河西种者,名九英蔓荆,亦曰九英菘。根叶长大而味不美,人以为军粮。

    禹锡曰︰《尔雅》云︰须, 芜。《诗‧谷风》云︰采葑采菲。毛苌注云︰葑,须也。孙 炎云︰须,一名葑苁。《礼坊记》注云︰葑,蔓荆也。陈、宋之间谓之葑。

    陆玑云︰葑,芜菁也。幽州人谓之芥。郭璞云︰ 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扬雄《方言》云︰ 、荛,蔓荆也。

    陈、楚谓之 ,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然则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荆也, 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时珍曰︰按︰孙 云︰ 、蔓荆苗也。其说甚通。掌禹锡以 芜释蔓荆,陈藏器谓 芜 是酸模,当以陈说为优。详见草部酸模下。刘禹锡《嘉话录》云︰诸葛亮所止令兵士独种蔓 荆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诸蔬其利甚博。至今蜀人呼为诸葛菜,江陵亦然。又朱辅《溪蛮丛笑》云︰苗、僚、瑶、佬地方产马王菜,味涩多刺,即诸葛菜也。

    相传马殷所遗,故名。又蒙古人呼其根为沙吉木儿。

    【集解】

    弘景曰︰《别录》芜菁、芦菔同条。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叶不中啖。

    芜菁根细于温菘而叶似菘,好食,西川惟种此。其子与温菘甚相似,而俗方无用,惟服食家炼饵之,而不言芦菔子,恐不用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薰臭尔。

    恭曰︰芜菁,北人名蔓荆,根、叶及子皆是菘类,与芦菔全别,体用亦殊。陶言芜菁似芦菔,芦菔叶不堪食,是江表不产二物,理丧其真也。菘子黑色,蔓荆子紫赤色,大小相似。芦菔子黄赤色,而大数倍,且不圆也。

    大明曰︰蔓荆比芦菔梗短而细,叶大,连地上生,浓阔短肥,其色红。

    颂曰︰芜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时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苔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多种,以备饥岁。菜中之最有益者惟此尔。其子夏秋熟时采之。

    宗奭曰︰蔓荆,夏月则枯。当此之时,蔬圃复种,谓之鸡毛菜。食心,正在春时。诸菜 之中,有益无损,于世有功。采撷之馀,收子为油,燃灯甚明,西人食之。河东、太原所出,其根极大,他处不及也。又出西番吐谷浑地。

    机曰︰叶是蔓荆,根是芦菔。

    时珍曰︰《别录》以芜菁、芦菔同条,遂致诸说猜度。或以二物为一种,或谓二物全别,或谓在南为莱菔,在北为蔓荆,殊无定见。今按︰二物根、叶、花、子都别,非一类也。

    蔓荆是芥属,根长而白,其味辛苦而短,茎粗叶大而浓阔;夏初起苔,开黄花,四出如芥,结角亦如芥,其子均圆,似芥子而紫赤色。芦菔是菘属,根圆,亦有长者,有红、白二色;其味辛甘而永;叶不甚大而糙,亦有花叶者;夏初起苔,开淡紫花;结角如虫状,腹大尾尖;子似葫芦巴,不均不圆,黄赤色。如此分之,自明白矣。其蔓荆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拟卖者纯种九英,九英根大而味短,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

    根叶

    【气味】

    苦,温,无毒。时珍曰︰辛、甘、苦。

    宗奭曰︰多食动气。

    【主治】

    利五脏,轻身益气,可长食之(《别录》)。

    常食通中,令人肥健(苏颂)。消食,下气治嗽,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热毒风肿,乳痈妒乳寒热(孟诜)。

    【发明】

    诜曰︰九英菘出河西,叶大根亦粗长。和羊肉食甚美,常食都不见发病。冬日作菹煮羹食,消宿食,下气治嗽。诸家商略其性冷,而《本草》云温,恐误也。

    【附方】

    旧七,新七。

    预禳时疾︰立春后遇庚子日,温蔓荆汁,合家大小并服之,不限多少,一年可免时疾。(《神仙教子法》)。

    鼻中衄血︰诸葛菜,生捣汁饮。(《十便良方》)。

    大醉不堪,连日病困者︰蔓荆菜,入少米煮熟,去滓,冷冻饮料之良。(《肘后方》)。

    饮酒辟气︰干蔓荆根二七枚,蒸三遍,碾末。酒后水服二钱,即无酒气也。(《千金》)。

    一切肿毒︰孙真人食忌︰生蔓荆根一握,入盐花少许,同捣封之,日三易之。《肘后方》︰ 用蔓荆叶不中水者,烧灰和腊猪脂封之。

    疔肿有根︰用大针刺作孔,削蔓荆根如针大,染铁生衣刺入孔中。再以蔓荆根、铁生衣 等分,捣涂于上。有脓出即易,须臾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五辛、粘滑、陈臭。(《肘后》)。

    乳痈寒热︰蔓荆根并叶,去土,不用水洗,以盐和捣涂之。热即换,不过三、五次即瘥。

    冬月只用根。此方已救十数人。须避风。(李绛《兵部手集》)。

    女子妒乳︰生蔓荆根捣,和盐、醋、浆水煮汁洗之,五、六度良。又捣︰和鸡子白封之亦妙。(《食疗》)。

    阴肿如斗︰生蔓荆根捣封之,治人所不能治者。(《集疗方》)

    豌豆斑疮︰蔓荆根捣汁,挑疮研涂之。三食顷,根出矣。(《肘后方》)。

    犬咬伤疮重发者︰用蔓荆根捣汁服之,佳。(《肘方》)。

    小儿头秃︰芜菁叶烧灰,和脂敷之。(《千金》)。

    飞丝入眼︰蔓荆菜揉烂帕包,滴汁三、两点,即出也。(《普济方》)

    【气味】

    苦、辛,平,无毒。

    【主治】

    明目(《别录》)。疗黄胆,利小便。水煮汁服,主症瘕积聚。少少饮汁,治霍 乱心腹胀。末服之,主目暗。为油入面膏,去黑 皱纹(苏恭)。和油敷蜘蛛咬(藏器)。压油涂头,能变蒜发(孟诜)。入丸药服,令人肥健,尤宜妇人(萧炳)。

    【发明】

    藏器曰︰《仙经》言︰蔓荆子,九蒸九曝,捣末长服,可断谷长生。蜘蛛咬者,恐毒入内,捣末酒服,亦以油和敷之。蔓荆园中无蜘蛛,是其相畏也。

    时珍曰︰蔓荆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伟,而世罕知用之何哉?夏初采子,炒过榨油,同麻油炼熟一色无异,西人多食之。点灯甚明,但烟亦损目。北魏祖 囚地窖中,因芜菁子油灯伤明,即此也。

    【附方】

    旧十二,新十。

    明目益气︰芜菁子一升,水九升,煮汁尽,晒干。如此三度,研细。水服方寸匕,日三。

    亦可研水和米煮粥食。(《外台秘要》)

    常服明目,使人洞视充肥︰用芜菁子三升,以苦酒三升,煮熟晒干,研筛末。以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无所忌。《抱朴子》云︰服尽一斗,能夜视有所见物。(《千金方》)

    青盲眼障,但瞳子不坏者,十得九愈︰用蔓荆子六升,蒸之气遍,合甑取下,以釜中热汤淋之,乃曝干,还淋,如是三遍,即收杵为末。食上清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

    虚劳目暗︰方同上法。(《普济方》)。

    补肝明目︰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同和,九蒸九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二钱,日再 服。又方︰蔓荆子二升,决明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曝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日二。(并《圣惠》)。

    风邪攻目,视物不明,肝气虚者︰用蔓荆子四两(入瓷瓶中烧黑,无声取出),入蛇蜕二两(又烧成灰)。为末。每服半钱,食后酒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服食辟谷︰芜菁子,熟时采之,水煮三过,令苦味尽,曝捣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日三次。久可辟谷。(苏颂《图经本草》)。

    黄汗染衣,涕唾皆黄︰用蔓荆子捣末,平旦以井华水服一匙,日再服。

    加至两匙,以知为度。每夜以帛浸小便,逐日看之,渐白则瘥,不过服五升已来也。(《外台秘要》)。

    黄胆如金,睛黄,小便赤︰用生蔓荆子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孙真人食忌》)。

    急黄黄胆及内黄,腹结不通︰用蔓荆子捣末,水绞汁服。当得嚏,鼻中出黄水,及下利则愈。以子压油,每服一盏更佳。(陈藏器《本草拾遗》)。

    热黄便结︰用芜菁子捣末,水和绞汁服。少顷当泻一切恶物,沙、石、草、发并出。(孟 诜《食疗本草》)。

    二便关格,胀闷欲绝︰蔓荆子油一合,空腹服之即通。通后汗出勿怪。(《圣惠方》)。

    心腹作胀︰蔓荆子一大合,拣净捣烂,水一升和研,滤汁一盏,顿服。少顷自利,或自吐,或得汗,即愈。(《外台秘要》)。

    霍乱胀痛︰芜菁子,水煮汁,饮之。(《濒湖集简方》)。

    妊娠溺涩︰芜菁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子母秘录》)。

    风疹入腹,身体强,舌干硬︰用蔓荆子三两。为末。每温酒服一钱。(《圣惠方》)。

    瘭疽发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复发热︰用芜菁子熟捣帛裹,展转其上,日夜勿止。(《肘后方》)。

    骨疽不愈︰愈而复发,骨从孔中出者。芜菁子,捣敷之,用帛裹定,日一易之。(《千金方》)。

    小儿头秃︰蔓荆子末,和酢敷之。一日三上。(《千金方》)。

    眉毛脱落︰蔓荆子四两。炒研,醋和涂之。(《圣惠》)。

    面 痣点︰蔓荆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涂之。亦去面皱。(《圣惠方》)。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三月三日采花,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井华水下(慎微)。

    莱菔

    (音来北。《唐本草》)

    【释名】

    芦 (郭璞云︰芦音罗。 ,音北,与菔同。萝卜(音罗北)、雹突(《尔雅注》)、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

    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 。孙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温菘。

    似芜菁,大根。俗名雹突,一名芦菔是矣。

    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

    时珍曰︰按︰孙 《广韵》言︰鲁人名 (音拉答)。秦人名萝卜。王祯《农书》言︰北人萝卜,一种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谓其洁白如酥也。珍按︰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柏也。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 ,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南人呼为萝 ,与雹同,见晋灼《汉书注》中。陆佃乃言莱菔能制面毒,是来之所服,以菔音服,盖亦就文起义耳。王氏《博济方》称干萝卜为仙人骨,亦方土谬名也。

    【集解】

    弘景曰︰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熏臭尔。叶不中啖。又有突,根细而过辛,不宜服之。

    恭曰︰莱菔,即芦菔也。嫩叶为生菜食,大叶可熟啖。陶氏言不中食,理丧其真也。江北、河北、秦、晋最多,登、莱亦好。

    颂曰︰莱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有大、小二种︰大者肉坚,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河朔极有大者,而江南、安州、洪州、信阳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时种莳之力也。

    瑞曰︰夏月复种者,名夏萝卜。形小而长者,名蔓荆萝卜。

    时珍曰︰莱菔,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芜菁、莱菔二物混注,已见蔓荆条下。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苔,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大如大麻子,圆长不等,黄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叶有大者如芜菁,细者如花芥,皆有细柔毛。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长、圆二类。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而古人不深详之,岂因其贱而忽之耶?抑未谙其利耶?

    【气味】

    根辛、甘,叶辛、苦,温,无毒。

    诜曰︰性冷。

    思邈曰︰平。不可与地黄同食,令人发白,为其涩营卫也。

    时珍曰︰多食莱菔动气,惟生姜能制其毒。又伏 砂。

    【主治】

    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肥健人;生捣汁服,止消渴,试大有验(《唐本》)。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萧炳)。

    利五脏,轻身,令人白净肌细(孟诜)。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同羊肉、银鱼煮食,治劳瘦咳嗽(《日华》)。同猪肉食,益人。生捣服,治禁口痢(汪颖)。捣汁服,治吐血衄血(吴瑞)。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煮食,化痰消导(宁原)。杀鱼腥气,治豆腐积(汪机)。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时珍)。

    【发明】

    颂曰︰莱菔功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尤能制面毒。昔有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麦面者,惊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芦菔,乃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芦菔。

    炳曰︰捣烂制面,作 食之最佳,饱食亦不发热。酥煎食之,下气。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

    慎微曰︰按︰杨亿《谈苑》云︰江东居民言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种萝卜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则知萝卜果能消食也。

    宗奭曰︰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莱菔,则令人髭发白。世皆以为此物味辛、下气速也。然生姜、芥子更辛,何止能散而已。盖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所以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震亨曰︰莱菔根属土,有金与水。寇氏言其下气速。人往往煮食过多,停滞成溢饮,岂非甘多而辛少乎?

    时珍曰︰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苏、寇二氏止言其下气速,孙真人言久食涩营卫,亦不知其生则噫气,熟则泄气,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李九华云︰莱菔多食渗人血。则其白人髭发,盖亦由此,非独因其下气、涩营卫也。按︰《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医经》言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宫”。火者,毁也。遂以药并萝卜治之果愈。又按︰张杲《医说》云︰饶民李七病鼻衄甚危,医以萝卜自然汁和无灰酒饮之即止。盖血随气运,气滞故血妄行,萝卜下气而酒导之故也。又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医治不效。忽见卖豆腐人言其妻误以萝卜汤入锅中,遂致不成。其人心悟,乃以萝卜汤饮之而瘳。物理之妙如此。又《延寿书》载︰李师逃难入石窟中,贼以烟熏之垂死,摸得萝卜菜一束,嚼汁咽下即苏。此法备急,不可不知。

    【附方】

    旧二,新二十四。

    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绝妙。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反胃噎疾︰萝卜,蜜煎浸,细细嚼咽良。(《普济方》)

    消渴饮水︰独胜散︰用出了子萝卜三枚,净洗切片,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煎猪肉汤澄清调下,日三服,渐增至三钱。生者捣汁亦可,或以汁煮粥食之。(《图经本草》)。

    肺痿咳血︰萝卜,和羊肉或鲫鱼,煮熟频食。(《普济方》)。

    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卫生易简方》)。

    下痢禁口︰萝卜(捣汁)一小盏,蜜一盏。水一盏,同煎。早一服,午一服。日晡米饮吞阿胶丸百粒。如无萝卜,以子擂汁亦可。一方︰加枯矾七分,同煎。一方︰只用萝卜菜煎汤,日日饮之。《普济方》︰用萝卜片,不拘新旧,染蜜噙之,咽汁。味淡再换。觉思食,以肉煮粥与食,不可过多。痢后肠痛︰方同上。大肠便血︰大萝卜皮(烧存性)、荷叶(烧存性)、蒲黄(生用)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

    肠风下血︰蜜炙萝卜,任意食之。昔一妇人服此有效。(《百一选方》)。

    酒疾下血,连旬不止︰用大萝卜二十枚,留青叶寸余,以井水入罐中,煮十分烂,入淡醋,空心任食。(《寿亲养老方》)。

    大肠脱肛︰生莱菔捣,实脐中束之。觉有疮,即除。(《摘玄方》)。

    小便白浊︰生萝卜剜空留盖,入吴茱萸填满,盖定签住,糯米饭上蒸熟,取去茱萸,以萝卜焙研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普济》)。

    沙石诸淋,疼不可忍︰用萝卜切片,蜜浸少时,炙干数次,不可过焦。

    细嚼盐汤下,日三服。名瞑眩膏。(《普济》)。

    遍身浮肿︰出了子萝卜、浮麦等分。浸汤饮之。(《圣济总录》)。

    脚气走痛︰萝卜煎汤洗之。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录》)。

    偏正头痛︰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随左右注鼻中,神效。王荆公病头痛,有道人传此方,移时遂愈也。以此治人,不可胜数。(《如宜方》)。

    失音不语︰萝卜生捣汁,入姜汁同服。(《普济方》)。

    喉痹肿痛︰萝卜汁和皂荚浆服,取吐。(同上)。

    满口烂疮︰萝卜自然汁,频漱去涎,妙。(《濒湖集简方》)。

    烟熏欲死︰方见发明下。

    汤火伤灼︰生萝卜捣涂之。子亦可。(《圣济总录》)。

    花火伤肌︰方同上。

    打扑血聚,皮不破者︰用萝卜或叶捣封之。(邵氏方)。

    【气味】

    辛、甘,平,无毒。

    【主治】

    研汁服,吐风痰。同醋研,消肿毒(《日华》)。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时珍)。

    【发明】

    震亨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时珍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予曾用,果有殊绩。

    【附方】

    旧三,新十三。

    上气痰嗽,喘促唾脓血︰以莱菔子一合,研细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肺痰咳嗽︰莱菔子半升淘净焙干,炒黄为末,以糖和,丸芡子大。绵裹含之,咽汁甚妙。(《胜金方》)。

    喘痰促,遇浓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名清金丸。(《医学集成》)。

    痰气喘息︰萝卜子(炒)、皂荚(烧存性)等分为末,姜汁和,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简便单方》)。

    久嗽痰喘︰萝卜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饼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时时津咽。(《医学集成》)。

    高年气喘︰萝卜子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济生秘览》)。

    宣吐风痰︰《胜金方》︰用萝卜子末,温水调服三钱。良久吐出涎沫。如是摊痪风者,以此吐后用紧疏药,疏后服和气散取瘥。丹溪吐法︰用萝卜子半升擂细,浆水一碗滤取汁,入香油及蜜些须,温服。后以桐油浸过晒干鹅翎探吐。

    中风口禁︰萝卜子、牙皂荚各二钱,以水煎服,取吐。(丹溪方)。

    小儿风寒︰萝卜子(生研末)一钱,温葱酒服之,取微汗大效。(《卫生易简方》)。

    风秘气秘︰萝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荚末二钱服,立通。(《寿域神方》)

    气胀气蛊︰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如神。(《朱氏集验方》)。

    小儿盘肠气痛︰用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杨仁斋《直指方》)。

    年久头风︰莱菔子、生姜等分,捣取汁,入麝香少许,搐入鼻中,立止。(《普济方》)。

    牙齿疼痛︰萝卜子十四粒生研,以人乳和之。左疼点右鼻,右疼点左鼻。

    疮疹不出︰萝卜子生研末,米饮服二钱,良。(《卫生易简方》)

    【主治】

    用糟下酒藏,食之甚美,明目(士良)。

    生姜

    (《别录》中品)

    【校正】

    原附干姜下,今分出。今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姜作KT ,云御湿之菜也。王安石《字说》云︰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

    【集解】

    《别录》曰︰生姜,干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

    颂曰︰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时采根。

    时珍曰︰姜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吕氏春秋》云︰和之美者,有杨朴之姜。杨朴地名,在西蜀。《春秋运斗枢》云︰璇星散而为姜。

    【气味】

    辛,微温,无毒。

    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

    元素曰︰辛而甘温,气味俱浓,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弘景曰︰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今人啖辛辣物,惟此最常。故《论语》云︰每食不撤姜。言可常食,但不可多尔。有病者是所宜矣。

    恭曰︰《本经》言姜久服通神明,主痰气,即可常啖。陶氏谬为此说,检无所据。

    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孕妇食之,令儿盈指。

    杲曰︰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肺,故秋月则禁之。《晦庵语录》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

    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相感志》云︰糟姜瓶内入蝉蜕,虽老姜无筋,亦物性有所伏耶?

    【主治】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别录》)。去水汽满,疗咳嗽时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捣汁和蜜服,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甄权)。散烦闷,开胃气。汁作煎服,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孟诜)。破血调中,去冷气。汁,解药毒(藏器)。除壮热,治痰喘胀满,冷痢腹痛,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狐臭,杀腹内长虫(张鼎)。益脾胃,散风寒(元素)。解菌蕈诸物毒(吴瑞)。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时珍)。

    干生姜

    【主治】

    治嗽温中,治胀满,霍乱不止,腹痛,冷痢,血闭。病患虚而冷,宜加之(甄权)。姜屑,和酒服,治偏风(孟诜)。肺经气分之药,能益肺(好古)。

    【发明】

    成无己曰︰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杲曰︰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浓朴之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三也;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四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乃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矣。若有病患,则不然也。生姜屑,比之干姜则不热,比之生姜则不湿。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案︰方广《心法附余》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尿降火也。

    颂曰︰崔元亮《集验方》载︰敕赐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便瘥。若是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大妙。

    杨士瀛曰︰姜能助阳,茶能助阴,二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及酒食暑气之毒,不问赤、白通宜用之。苏东坡治文潞公有效。

    【附方】

    旧二十,新三十。

    痰 卒风︰生姜二两,附子(生用)一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猪肉、冷水。(《千金》)。

    胃虚风热不能食︰用姜汁半杯,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水二合,和服之。(《食疗本草》)。

    疟疾寒热,脾胃聚痰,发为寒热︰生姜四两,捣自然汁一酒杯,露一夜。于发日五更面北立,饮即止。未止再服。(《易简》)。

    寒热痰嗽初起者︰烧姜一块,含咽之。(《本草衍义》)。

    咳嗽不止︰生姜五两,饧半升。微火煎熟,食尽愈。段侍御用之有效。(孟诜《必效方》)

    久患咳噫︰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熟,温呷三服愈。(《外台秘要方》)。

    小儿咳嗽︰生姜四两,煎汤浴之。(《千金方》)。

    暴逆气上︰嚼姜两、三片,屡效。(寇氏《衍义》)。

    干呕厥逆︰频嚼生姜,呕家圣药也。(《千金》)。

    呕吐不止︰生姜一两,醋浆七合。银器中煎取四合,连滓呷之。又杀腹内长虫。(《食医心镜》)。

    心痞呕哕,心下痞坚︰生姜八两(水三升,煮一升)。半夏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

    二味同煮一升半,分再服。(《千金》)。

    反胃羸弱《兵部手集》︰用母姜二斤。捣汁作粥食。《传信适用方》︰用生姜切片,麻油煎过为末,软柿蘸末嚼咽。

    霍乱欲死︰生姜五两,牛儿屎一升。水四升,煎二升,分再服,即止。(《梅师方》)。

    霍乱转筋,入腹欲死︰生姜三两捣,酒一升,煮三、两沸服。仍以姜捣贴痛处。(《外台秘要》)。

    霍乱腹胀,不得吐下︰用生姜一斤,水七升,煮二升,分三服。(《肘后方》)。

    腹中胀满,不能服药︰绵裹煨姜,纳下部。冷即易之。(《梅师》)。

    胸胁满痛,凡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陶华《伤寒槌法》)。

    大便不通︰生姜,削如小脂,长二寸,涂盐纳下部,立通。(《外台》)。

    冷痢不止︰生姜煨研为末,共干姜末等分,以醋和面作馄饨,先以水煮,又以清饮煮过,停冷,吞二七枚,以粥送下,日一度。(《食疗》)。

    消渴饮水︰干生姜末一两,以鲫鱼胆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圣惠》)。

    湿热发黄︰生姜,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也。一方︰加茵陈蒿,尤妙。(《伤寒槌法》)。

    暴赤眼肿︰宗奭曰︰用古铜钱刮姜取汁,于钱唇点之,泪出。今日点,明日愈,勿疑。

    一治暴风客热,目赤睛痛肿者。腊月取生姜捣绞汁,阴干取粉,入铜青末等分。每以少许沸汤泡,澄清温洗,泪出妙。舌上生胎,诸病舌胎,以布染井水抹,后用姜片时时擦之,自去。(陶华方)。

    满口烂疮︰生姜自然汁,频频漱吐。亦可为末擦之,甚效。

    牙齿疼痛︰老生姜瓦焙,入枯矾末同擦之。有人日夜呻吟,用之即愈。(《普济方》)。

    喉痹毒气︰生姜二斤捣汁,蜜五合,煎匀。每服一合,日五服。(《千金》)。

    食鸠中毒、食竹鸡毒、食鹧鸪毒︰方并见禽部本条。

    中莴苣毒、中诸药毒、 犬伤人︰并饮生姜汁即解。(《短剧》)。

    虎伤人疮︰内服生姜汁。外以汁洗之,用白矾末敷上。(《秘览》)。

    蝮蛇螫人︰姜末敷之,干即易。(《千金》)。

    蜘蛛咬人︰炮姜切片贴之,良。(《千金》)。

    刀斧金疮︰生姜嚼敷,勿动。次日即生肉,甚妙。(《扶寿方》)。

    闪拗手足︰生姜、葱白捣烂,和面炒热, 之。

    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

    腋下狐臭︰姜汁频涂,绝根。(《经验方》)。

    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并《易简》)。

    两耳冻疮︰生姜自然汁,熬膏涂。(《暇日记》)。

    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疔疮肿毒︰方见白芷下。

    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用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良。(《普济》)。

    产后血滞,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杨氏《产乳》)。

    产后肉线︰一妇产后用力,垂出肉线长三、四尺,触之痛引心腹欲绝。一道人令买老姜连皮三斤,捣烂,入麻油二斤拌匀炒干。先以熟绢五尺,折作方结。令人轻轻盛起肉线,使之屈曲作三团,纳入产户。乃以绢袋盛姜,就近熏之,冷则更换。熏一日夜缩入大半,二日尽入也。云此乃魏夫人秘传怪病方也。但不可使线断,断则不可治之矣。脉溢怪症︰有人毛窍节次血出不止,皮胀如鼓,须臾目、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生姜自然汁和水各半盏服,即安。(夏子益《奇疾方》)。

    姜皮

    【气味】

    辛,凉,无毒。

    【主治】

    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时珍)。

    【附方】

    旧一。

    拔白换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于久用油腻锅内,不须洗刷,固济勿令通气。令精细人守之,文武火煎之,不得火急,自旦至夕即成矣,研为末。拔白后,先以小物点麻子大入孔中。或先点须下,然后拔之,以指捻入。三日后当生黑者,神效。李卿用之有验。(苏颂《图经本草》)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食 成症,捣汁饮,即消(张机)。

    【附方】

    新一。

    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范汪东阳方》)

    干姜

    (《本经》中品)

    【校正】

    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

    白姜(见下)。

    【集解】

    弘景曰︰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数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

    颂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以汉、温、池州者为良。陶说乃汉州干姜法也。

    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

    【气味】

    辛,温,无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热。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

    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本经》)。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别录》)。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权)。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发明】

    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

    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入参用以温胃也。

    好古曰︰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理中汤用之,言泄不言补,何也?盖辛热燥湿,泄脾中寒湿邪气,非泄正气也。又云︰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时珍曰︰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附方】

    旧十三,新十五。

    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浆水煮透,取出焙干捣末,陈廪米煮粥饮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其效如神。(苏颂《图经》)。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用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方》)。

    头晕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水一钟半,煎减半服。累用有效。(《传信适用方》)。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后,猪皮汤下三十丸。(《和剂局方》)。

    心气卒痛︰干姜末,米饮服一钱。(《外台秘要》)。

    阴阳易病伤寒后,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合。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死,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速宜汗之即愈。满四日,不可治也︰用干姜四两,为末。每用半两,白汤调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即愈。(《伤寒类要》方)。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千金方》)。

    寒痢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肘后方》)。

    血痢不止︰干姜烧黑存性,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神妙。(姚氏《集验》)。

    脾寒疟疾《外台》︰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又︰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王氏《博济方》)。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丸噙。(姚僧坦方)。

    咳嗽上气︰用合州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捣筛)等分。炼白蜜和捣一二千杵,丸梧子大。每饮服三丸,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面、油腻。其效如神。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诮其吝。

    李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药即多效也。试之信然。(刘禹锡《传信方》)。

    虚劳不眠︰干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千金方》)。

    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良。

    鼻衄不止︰干姜削尖,煨,塞鼻中即止。(《广利方》)。

    鼻不通︰干姜末,蜜调塞鼻中。(《千金方》)。

    冷泪目昏︰干姜粉一字(炮),汤点洗之。(《圣济录》)。

    赤眼涩痛︰白姜末,水调贴足心,甚妙。(《普济方》)。

    目忽不见︰令人嚼母姜,以舌日舐六、七次,以明为度。(《圣济方》)。

    目中卒痛︰干姜削圆滑,内 中,有汁出拭之。味尽更易。(《千金》)。

    牙痛不止︰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掺之。(《御药院方》)。

    斑豆厥逆,斑豆服凉药多,手足厥冷,脉微。用干姜(炮)二钱半,粉甘草(炙)一钱半。水二钟,煎一钟服。(庞安常《伤寒论》)。

    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四围,留头,自愈。此乃东昌申一斋奇方也。(《诸症辨疑》)。

    瘰癧不敛︰干姜为末,姜汁打糊和作剂,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入药在内,追脓尽,生肉口合为度。如不合,以葱白汁调大黄末擦之,即愈。(《救急方》)。

    虎野狼伤人︰干姜末敷之。(《肘后》)

    犬伤人︰干姜末,水服二匕(生姜汁服亦良),并以姜炙热熨之。

    蛇蝎螫人︰干姜、雄黄等分为末,袋盛佩之,蛇闻药气逆避人遇螫即以敷之,便定。(《广利方》)

    【附录】

    天竺干姜(《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痛, 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一名胡干姜,状似姜,小黄色也。

    茼蒿

    (宋《嘉 》)

    【释名】

    蓬蒿。

    时珍曰︰形气同乎蓬蒿,故名。

    【集解】

    机曰︰本草不著形状,后人莫识。

    时珍曰︰茼蒿,八、九月下种,冬春采食肥茎。花、叶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气。四月起苔,高二尺馀。开深黄色花,状如单瓣菊花。一花结子近百成球,如地菘及苦 子,最易繁茂。此菜自古已有,孙思邈载在《千金方》菜类,至宋嘉 中始补入本草,今人常食者。而汪机乃不能识,辄敢擅自修纂,诚可笑慨。

    【气味】

    甘、辛,平,无毒。

    禹锡曰︰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

    【主治】

    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思邈)。

    邪蒿

    (宋《嘉 》)

    【释名】

    时珍曰︰此蒿叶纹皆邪,故名。

    【集解】

    藏器曰︰邪蒿根、茎似青蒿而细软。

    时珍曰︰三、四月生苗,叶似青蒿,色浅不臭。根、叶皆可茹。

    【气味】

    辛,温、平,无毒。

    诜曰︰生食微动风,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主治】

    胸膈中臭烂恶邪气,利肠胃,通血脉,续不足气(孟诜)。

    煮熟,和酱、醋食,治五脏恶邪气厌谷者,治脾胃肠 ,大渴热中,暴疾恶疮(《食医心镜》)。

    胡荽

    (宋《嘉 》)

    【释名】

    香荽(《拾遗》)、胡菜(《外台》)、 荽。

    时珍曰︰荽,许氏《说文》作 ,云姜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 荽, 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

    藏器曰︰石勒讳胡,故并、汾人呼胡荽为香荽。

    【集解】

    时珍曰︰胡荽处处种之。八月下种,晦日尤良。初生柔茎圆叶,叶有花歧,根软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道家五荤之一。立夏后开细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大麻子,亦辛香。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六、七月布种者,可竟冬食。春月 子沃水生芽种者,小小供食而已。王祯《农书》云︰胡荽于菜蔬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宜肥地种之。

    【正误】

    李鹏飞曰︰胡荽,荞子也。吴瑞曰︰胡荽,俗呼 子,根、苗如蒜。时珍曰︰荞子即 子,乃薤也。李、吴二氏并作胡荽,误矣。

    根叶

    【气味】

    辛,温,微毒。诜曰︰平、微寒,无毒。可和生菜食。此是荤菜,损人精神。华佗云;胡臭、口臭、 齿及脚气、金疮人,皆不可食,病更加甚。

    藏器曰︰久食令人多忘。根,发痼疾。不可同邪蒿食,令人汗臭难瘥。

    时珍曰︰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伏石钟乳。

    【主治】

    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嘉 》)。补筋脉,令人能食。治肠风,用热饼裹食,甚良(孟诜)。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吴瑞)。辟鱼、肉毒(宁原)。

    【发明】

    时珍曰︰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营运,得臭恶则壅滞故尔。按︰杨士瀛《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汗气、胡臭、天癸、淫佚之气。一应秽恶,所不可无。若儿虚弱,及天时阴寒,用此最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曲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畜,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附方】

    旧五,新四。

    疹痘不快︰用胡荽二两(切),以酒二大盏煎沸沃之,以物盖定,勿令泄气。候冷去滓,微微含喷,从项背至足令遍。勿 头面。(《经验后方》)。

    热气结滞,经年数发者︰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阴干,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服。春夏叶、秋冬根茎并可用。(《必效方》)。

    孩子赤丹︰胡荽汁涂之。(谭氏方)。

    面上黑子︰ 荽煎汤,日日洗之。(《小说》)。

    产后无乳︰干胡荽,煎汤饮之效。(《经验方》)。

    小便不通︰胡荽二两,葵根一握。水二升,煎一升,入滑石末一两,分三、四服。(《圣济总录》)。

    肛门脱出︰胡荽切一升,烧烟熏之,即入。(《子母秘录》)。

    解中蛊毒︰胡荽根捣汁半升,和酒服,立下神验。(《必效方》)。

    蛇虺螫伤︰胡荽苗、合口椒等分,捣涂之。(《千金方》)。

    【气味】

    辛、酸,平,无毒。炒用。

    【主治】

    消谷能食(思邈)。蛊毒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煮汁冷服。又以油煎,涂小儿秃疮(藏器)。发痘疹,杀鱼腥(时珍)。

    【附方】

    旧四,新三。

    食诸肉毒,吐下血不止,萎黄者︰胡荽子一升煮令发裂,取汁冷服半升,日、夜各一服,即止。(《食疗本草》)。

    肠风下血︰胡荽子,和生菜,以热饼裹食之。(同上)。

    痢及泻血︰胡荽子一合,炒捣末。每服二钱,赤痢,砂糖水下;白痢姜汤下;泻血,白汤下,日二。(《普济方》)。

    五痔作痛︰胡荽子(炒),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数服见效。(《海上仙方》)。

    痔漏脱肛︰胡荽子一升,粟糠一升,乳香少许,以小口瓶烧烟熏之。(《儒门事亲》)。

    肠头挺出︰秋冬捣胡荽子,醋煮熨之,甚效。(孟诜《食疗本草》)。

    牙齿疼痛︰胡菜子(即胡荽子)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漱。(《外台秘要》)

    胡萝卜

    (《纲目》)

    【释名】

    时珍曰︰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

    【集解】

    时珍曰︰胡萝卜今北土、山东多莳之,淮、楚亦有种者。

    八月下种,生苗如邪蒿,肥茎有白毛,辛臭如蒿,不可食。冬月掘根,生、熟皆可啖,兼果、蔬之用。根有黄、赤二种,微带蒿气,长五、六寸,大者盈握,状似鲜掘地黄及羊蹄根。三、四月茎高二、三尺,开碎白花,攒簇如伞状,似蛇床花。子亦如蛇床子,稍长而有毛,褐色,又如莳萝子,亦可调和食料。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野胡萝卜苗、叶、花、实,皆同家胡萝卜,但根细小,味甘,生食、蒸食皆宜。花、子皆大于蛇床。

    又金幼孜《北征录》云︰交河北有沙萝卜,根长二尺许,大者径寸,下支生小者如箸。其色黄白,气味辛而微苦,亦似萝卜气。此皆胡萝卜之类也。

    【气味】

    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

    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有益无损(时珍)。

    【主治】

    久痢(时珍)。

    水斳

    (音芹。《本经》下品)

    【释名】

    芹菜(《别录》)、水英(《本经》)、楚葵。

    弘景曰︰斳字,俗作芹字。论其主治,合在上品,未解何意乃在下品?二月、三月作英时,可作菹及熟瀹食。故名水英。

    时珍曰︰斳当作蕲, 从草、斳,谐声也。后省作芹,从斤,亦谐声也。其性冷滑如葵,故《尔雅》谓之楚葵。《吕氏春秋》︰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云梦,楚地也。楚有蕲州、蕲县,俱音淇。 罗愿《尔雅翼》云︰地多产芹,故字从芹。蕲亦音芹。徐锴注《说文》蕲字,从草,斳,诸书无斳字,惟《说文》别出䓄字(音银),疑相承误出也。据此,则蕲字亦当从斳,作{艹/斳}字也。

    【集解】

    别录曰︰水 生南海池泽。

    恭曰︰水 即芹菜也。有两种︰荻芹白色取根,赤芹取茎、叶。并堪作菹及生菜。

    保升曰︰芹生水中,叶似芎 ,其花白色而无实,根亦白色。

    诜曰︰水芹生黑滑地,食之不如高田者宜人,置酒酱中香美。高田者名白芹。余田者皆有虫子在叶间,视之不见,食之令人为患。

    弘景曰︰又有渣芹,可为生菜,亦可生啖。

    时珍曰︰芹有水芹、旱芹。水芹,生江湖陂泽之涯;旱芹生平地,有赤、白二种。二月生苗,其叶对节而生,似芎 。其茎有节棱而中空,其气芬芳。五月开细白花,如蛇床花。

    楚人采以济饥,其利不小。《诗》云︰ 沸槛泉,言采其芹。杜甫诗云︰饭煮青泥坊底芹。

    又云︰香芹碧涧羹。皆美芹之功。而列子言乡豪尝芹,蜇口惨腹,盖未得食芹之法耳。

    【气味】

    甘,平,无毒。

    思邈曰︰苦、酸,冷,涩,无毒。

    诜曰︰和醋食,损齿。鳖瘕不可食。

    李鹏飞曰︰赤芹害人,不可食。

    【主治】

    女子赤沃,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本经》)。去伏热,杀石药毒,捣汁服(孟诜)。饮汁,去小儿暴热,大人酒后热,鼻塞身热,去头中风热,利口齿,利大小肠(藏器)。

    治烦渴,崩中带下,五种黄病(大明)。

    【发明】

    张仲景曰︰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误食之为病,面青手青,腹满如妊,痛不可忍,作蛟龙病。宜服硬饧三、二升,日三度。吐出如蜥蜴便瘥。

    时珍曰︰芹菜生水涯。蛟龙虽云变化莫测,其精那得入此?大抵是蜥蜴、虺蛇之类,春夏之交,遗精于此故尔。且蛇喜嗜芹,尤为可证。别有马芹见后。

    【附方】

    旧一,新二。

    小儿吐泻︰芹菜切细,煮汁饮之,不拘多少。(《子母秘录》)。

    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叶捣汁,井水和服。(《圣惠方》)。

    小便出血︰水芹捣汁,日服六、七合。(《圣惠方》)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脉溢(苏恭)。

    (音勤。《唐本草》)

    【释名】

    苦堇(《尔雅》)、堇葵(《唐本》)、旱芹(《纲目》)。

    禹锡曰︰《尔雅》云︰啮,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堇,古人语倒,犹甘草谓之大苦也。

    时珍曰︰其性滑如葵,故得葵名。

    【集解】

    恭曰︰堇菜野生,非人所种。叶似蕺菜,花紫色。

    禹锡曰︰《说文》云︰堇,根如荠,叶如细柳,子如米,蒸 食之,甘滑。《内则》云︰堇、荁、枌、榆。是矣。

    时珍曰︰此旱芹也。其性滑利。故洪舜俞赋云︰烈有椒、桂,滑有堇、榆。一种黄花者,有毒杀人,即毛芹也。见草部毛茛。又乌头苗亦名堇,有毒。各见本条下。

    菜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捣汁,洗马毒疮,并服之。又涂蛇蝎毒及痈肿(《唐本》)。久食,除心下烦热,主寒热鼠 ,瘰癧生疮,结核聚气,下瘀血,止霍乱。又生捣汁半升服,能杀鬼毒,即吐出(孟诜)。

    【发明】

    诜曰︰堇叶止霍乱,与香 同功。香 ,即香薷也。

    【附方】

    旧二,新一。

    结核气︰堇菜,晒干为末,油煎成膏。摩之,日三、五度,便瘥。(孟诜《食疗》)

    湿热气︰旱芹菜晒干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下。大杀百虫毒。(《寿域神方》)。

    蛇咬疮︰生杵堇汁涂之。(《万毕术》)

    紫堇

    (音芹。宋《图经》)

    【释名】

    赤芹(《纲目》)、蜀芹(《图经》)、楚葵(同上)、苔菜(同上)、水卜菜。

    时珍曰︰堇、蕲、芹、 ,四字一义也。详下。

    【集解】

    颂曰︰紫堇,生江南吴兴郡。淮南名楚葵,宜春郡名蜀芹,豫章郡名苔菜,晋陵郡名水卜菜也。

    时珍曰︰苏颂之说,出于唐玄宗《天宝单方》中,不具紫堇形状。今按︰轩辕述《宝藏论》云︰赤芹即紫芹也,生水滨。叶形如赤芍药,青色,长三寸许,叶上黄斑,味苦涩。其汁可以煮雌、制汞、伏朱砂、擒三黄,号为起贫草。又土宿真君本草云︰赤芹生阴崖陂泽近水石间,状类赤芍药。其叶深绿而背甚赤,茎叶似荞麦,花红可爱,结实亦如 荞麦。其根似蜘蛛,嚼之极酸苦涩。江淮人三、四月采苗,当蔬食之。南方颇少,太行、王屋诸山最多也。

    【气味】

    酸,平,微毒。

    【气味】

    酸,微温,无毒。

    【主治】

    大人、小儿脱肛(苏颂)。

    【附方】

    旧一。

    脱肛,凡大人、小儿脱肛,每天冷及吃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则下脱,久疗不瘥者︰春间收紫堇花二斤,曝干为散,加磁毛末七两,相和研细。涂肛上纳入,即使人 冷水于面上,即吸入肠中。每日一涂药 面,不过六、七度即瘥矣。又以热酒半升,和散一方寸匕,空腹服之,日再服。渐加至二方寸匕,以瘥为度。若五岁以下小儿,即以半杏子许,和酒服之。忌生冷、陈仓米等物。(《天宝单方》)

    马蕲

    (音芹。《唐本草》)

    【释名】

    牛蕲(《尔雅》)、胡芹(《通志》)、野茴香(《纲目》)。

    时珍曰︰凡物大者多以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俗称野茴香,以其气味子形微似也。

    《金光明经》三十二品香药,谓之叶婆你。

    【集解】

    恭曰︰马蕲生水泽旁。苗似鬼针、菾菜等,嫩时可食。花青白色。子黄黑色,似防风子,调食味用之,香似橘皮而无苦味。

    保升曰︰花若芹花,子如防风子而扁大。《尔雅》云︰茭,牛蕲也。孙炎释云︰似芹而叶细锐,可食菜也。一名茭,一名马蕲子,入药用。

    时珍曰︰马蕲与芹同类而异种,处处卑湿地有之。三、四月生苗,一本丛生如蒿,白毛蒙茸,嫩时可茹。叶似水芹而微小,似芎 叶而色深。五、六月开碎花,攒簇如蛇床及莳萝花,青白色。结实亦似莳萝子,但色黑而重尔。其根白色,长者尺许,气亦香而坚硬,不可食。苏恭所谓鬼针,即鬼钗草也。方茎丫叶,子似钗脚,著人衣如针。与此稍异。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益脾胃,利胸膈,去冷气,作茹食(时珍)。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心腹胀满,开胃下气消食,调味用之(《唐本》)。炒研醋服,治卒心痛,令人得睡(孟诜)。温中暖脾,治反胃(时珍)。

    【附方】

    新一。

    慢脾惊风︰马芹子、丁香、白僵蚕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炙橘皮煎汤下。名醒脾散。(《普济方》)

    茴香

    (《唐本草》)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茴香,八角珠。

    颂曰︰ 香,北人呼为茴香,声相近也。

    思邈曰︰煮臭肉,下少许,即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

    时珍曰︰俚俗多怀之衿衽咀嚼,恐 香之名,或以此也。

    【集解】

    颂曰︰今交、广诸地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

    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茎粗,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八、九月采实阴干。今近道人家园圃种之甚多。川人多煮食其茎叶。

    宗奭曰︰云似老胡荽者误矣,胡荽叶如蛇床。 香虽有叶之名,但散如丝发,特异诸草也。时珍曰︰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俗呼为大茴香,今惟以宁夏出者第一。其他处小者,谓之小茴香。

    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尔。北人得之,咀嚼荐酒。

    【气味】

    辛,平,无毒。

    思邈曰︰苦、辛,微寒,涩。

    权曰︰苦、辛。得酒良。炒黄用。

    好古曰︰阳也,浮也。入手、足少阴、太阳经。

    【主治】

    诸 、霍乱及蛇伤(《唐本》)。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马志)。治干湿脚气,肾劳 疝阴疼,开胃下食(大明)。补命门不足(李杲)。

    暖丹田(吴绶)。

    【发明】

    诜曰︰茴香,国人重之,云有助阳道,未得其方法也。

    好古曰︰茴香,本治膀胱药,以其先丙,故曰小肠也,能润丙燥;以其先戊,故从丙至壬,又手、足少阴二药,以开上下经之通道,所以壬与丙交也。

    时珍曰︰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大茴香性热,多食伤目发疮,食料不宜过用。古方有去铃丸︰用茴香二两,连皮生姜四两,同入坩器内腌一伏时,慢火炒之,入盐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酒下。此方本治脾胃虚弱病。茴香得盐则引入肾经,发出邪气。肾不受邪,病自不生也。亦治小肠疝气有效。

    【附方】

    旧三,新十八。

    开胃进食︰茴香二两,生姜四两,同捣匀,入净器内,湿纸盖一宿。次以银石器中,文武火炒黄焦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经验后方》)。

    瘴疟发热,连背项者︰茴香子,捣汁服之。(孙真人方)。

    大小便闭,鼓胀气促︰八角茴香七个,大麻仁半两。为末。生葱白三七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之,日一服。(《普济》)。

    小便频数︰茴香不以多少,淘净,入盐少许,炒研为末,炙糯米糕蘸食之。

    伤寒脱阳,小便不通︰用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玄方》)。

    肾消饮水,小便如膏油︰用茴香(炒)、苦楝子(炒)等分为末。每食前酒服二钱。(《保命集》)。

    肾邪冷气,力弱者︰用大茴香六两,分作三分;用生附子一个去皮,分作三分。

    第一度︰用附子一分,茴香一分,同炒黄,出火毒一夜,去附子,研茴香为末,空心盐酒下一钱。

    第二度︰用二味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以附子去一半,留一半,同茴香为末,如前服。

    第三度︰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全研为末,如前服之。(《朱氏集验方》)。

    肾虚腰痛︰茴香炒研,以猪腰子批开,掺末入内,湿纸裹煨熟。空心食之,盐酒送下。(戴原礼《要诀》)。

    腰痛如刺《简便方》︰用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钱,食前盐汤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热袋盛,拴于痛处。《活人心统》思仙散︰用八角茴香、杜仲各(炒研)三钱,木香一钱,水一钟,酒半钟,煎服。

    腰重刺胀︰八角茴香炒为末,食前酒服二钱。(《直指方》)。

    疝气入肾︰茴香炒作二包,更换熨之。(《简便方》)。

    小肠气坠《直指》︰用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钱,乳香少许,水服取汗。

    孙氏《集效方》︰治小肠疝气,痛不可忍。用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

    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濒湖集简方》︰用大茴香一两,花椒五钱。炒研。每酒服一钱。

    膀胱疝痛《本事方》︰用舶茴香、杏仁各一两,葱白(焙干)五钱,为末。每酒服二钱,嚼胡桃送下。

    《集要》︰治疝气膀胱小肠痛。用茴香(盐炒)、晚蚕砂(盐炒)等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嚼下。

    疝气偏坠︰大茴香末一两,小茴香末一两,用牙猪尿胞一个,连尿入二末于内系定,罐内以酒煮烂,连胞捣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仙方也。(邓才笔峰《杂兴》)。

    胁下刺痛︰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神效。(《袖珍方》)。

    辟除口臭︰茴香,煮羹及生食,并得。(昝殷《食医心镜》)。

    蛇咬久溃︰小茴香捣末,敷之。(《千金》)。

    茎叶

    【气味】

    与子同。

    【主治】

    煮食,治卒恶心,腹中不安(甄权)。治小肠气,卒肾气冲胁,如刀刺痛,喘息不得。生捣汁一合,投热酒一合,和服(孟诜)。

    【发明】

    颂曰︰《范汪方》︰疗恶毒痈肿,或连阴卵髀间疼痛挛急,牵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即杀人者。用茴香苗叶,捣汁一升服之,日三、四服。其滓以帖肿上。冬月用根。此是外国神方,永嘉以来用之,起死回生神验。

    莳萝

    (宋《开宝》)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慈谋勒(《开宝》)、小茴香。

    时珍曰︰莳萝、慈谋勒,皆番言也。

    【集解】

    藏器曰︰莳萝生佛誓国,实如马芹子,辛香。

    曰︰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色黑而重,莳萝子色褐而轻,以此为别。善滋食味,多食无损。且不可与阿魏同食,夺其味也。

    颂曰︰今岭南及近道皆有之。三月、四月生苗,花实大类蛇床而簇生,辛香,六、七月采实。今人多用和五味,不闻入药用。

    时珍曰︰其子簇生,状如蛇床子而短,微黑,气辛臭,不及茴香。

    嘉谟曰︰俗呼莳萝椒。内有黑子,但皮薄色褐不红耳。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下气利膈(时珍)。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肋痞满(藏器)。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治肾气,壮筋骨(《日华》)。

    主膈气,消食,滋食味(李 )。

    【附方】

    新二。

    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牙齿疼痛︰舶上莳萝、芸苔子、白芥子等分。研末。口中含水,随左右 鼻,神效。(《圣惠方》)

    【附录】

    蜀胡烂(《拾遗》)

    藏器曰︰子︰味辛,平,无毒。主冷气心腹胀满,补肾,除妇人血气,下痢,杀牙齿虫。生安南,似 香子,可和食。

    数低(《拾遗》)

    藏器曰︰子︰味甘,温,无毒。主冷风冷气,下宿食不消胀满。生西番、北土,兼似香,胡人以作羹食之。

    池德勒(《拾遗》)

    藏器曰︰根︰辛,温,无毒。破冷气,消食。生西国,草根也,胡人食之。

    马思 吉

    时珍曰︰味苦,温,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元时饮膳用之,云极香料也,不知何状?故附之。

    罗勒

    (宋《嘉 》附)

    【释名】

    兰香(《嘉 》)、香菜(《纲目》)、翳子草。

    禹锡曰︰北人避石勒讳,呼罗勒为兰香。

    时珍曰︰按︰《邺中记》云︰石虎讳言勒,改罗勒为香菜。今俗人呼为翳子草,以其子治翳也。

    【集解】

    禹锡曰︰罗勒处处有之。有三种︰一种似紫苏叶;一种叶大,二十步内即闻香;一种堪作生菜。冬月用干者。子可安入目中去翳,少顷湿胀,与物俱出也。

    时珍曰︰香菜,须三月枣叶生时种之乃生,否则不生。常以鱼腥水、米泔水、泥沟水浇之,则香而茂。不宜粪水。KT 仙《神隐书》言︰园旁水侧宜广种之,饥年亦可济用。其子大如蚤,褐色而不光,七月收之。

    弘景曰︰术家取羊角、马蹄烧作灰,撒湿地遍踏之,即生罗勒。俗呼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气味】

    辛,温,微毒。

    禹锡曰︰不可多食,壅关节,涩营卫,令人血脉不行,又动风,发脚气。

    【主治】

    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汽,宜生食。疗齿根烂疮,为灰用之甚良。

    患 呕者,取汁服半合,冬月用干者煮汁。其根烧灰,敷小儿黄烂疮(禹锡)。主辟飞尸、鬼疰、蛊毒(吴瑞)。

    【发明】

    时珍曰︰按︰罗天益云︰兰香味辛气温,能和血润燥,而掌禹锡言︰多食涩营卫,血脉不行,何耶?又东垣李氏治牙疼口臭,神功丸中用兰香,云无则以藿香代之,此但取其去恶气而已。故《饮膳正要》云︰与诸菜同食,味辛香能辟腥气,皆此意也。

    【附方】

    新二。

    鼻疳赤烂︰兰香叶(烧灰)二钱,铜青五分,轻粉二字,为末,日敷三次。(钱乙《小儿方》)。

    反胃咳噫︰生姜四两(捣烂),入兰香叶一两,椒末一钱,盐和面四两,裹作烧饼,煨熟,空心吃,不过两三度效。反胃,入甘蔗汁和之。(《普济方》)。

    【主治】

    目翳及尘物入目,以三、五颗安目中,少顷当湿胀,与物俱出。

    又主风赤眵泪(《嘉 》)。

    【发明】

    时珍曰︰按︰《普济方》云︰昔庐州知录彭大辨在临安,暴得赤眼后生翳。一医用兰香子洗晒,每纳一粒入 内,闭目少顷,连膜而出也。一方︰为末点之。时珍常取子试之水中,亦胀大。盖此子得湿即胀,故能染惹眵泪浮膜尔。然目中不可著一尘,而此子可纳三、五颗亦不妨碍,盖一异也。

    【附方】

    新二。

    目昏浮翳︰兰香子每用七个,睡时水煎服之,久久有效也。(《海上名方》)。

    走马牙疳︰小儿食肥甘,肾受虚热,口作臭息,次第齿黑,名曰崩砂;渐至龈烂,名曰溃槽;又或血出,名曰宣露;重则齿落,名曰腐根。用兰香子末、轻粉各一钱,密陀僧(醋淬,研末)半两,和匀。每以少许敷齿及龈上,立效。内服甘露饮。(《活幼口议》)

    白花菜

    (《食物》)

    【释名】

    羊角菜。

    【集解】

    时珍曰︰白花菜三月种之。柔茎延蔓,一枝五叶,叶大如拇指。秋间开小白花,长蕊。结小角,长二、三寸。其子黑色而细,状如初眠蚕砂,不光泽。菜气膻臭,惟宜盐菹食之。

    颖曰︰一种黄花者,名黄花菜,形状相同,但花黄也。

    【气味】

    苦,辛,微毒。

    颖曰︰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主治】

    下气(汪颖)。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时珍)。

    (音罕。《纲目》)

    【校正】

    并入草部《拾遗》 菜。

    【释名】

    菜(音罩)、辣米菜。时珍曰︰ 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亦作 。陈藏器《本草》有 菜,云辛菜也,南人食之。不著形状。今考《唐韵》、《玉篇》并无 字,只有字,云辛菜也。则 乃 字之讹尔。

    【集解】

    时珍曰︰ 菜生南地,田园间小草也。冬月布地丛生,长二、三寸,柔梗细叶。

    三月开细花,黄色。结细角长一、二分,角内有细子。野人连根、叶拔而食之,味极辛辣,呼为辣米菜。沙地生者尤伶仃。故洪舜俞《老圃赋》云︰ 有拂士之风。林洪《山家清供》云︰朱文公饮后,辄以 茎供蔬品。盖盱江、建阳、严陵人皆喜食之也。

    【气味】

    辛,温,无毒。

    李鹏飞曰︰ 菜细切,以生蜜洗伴或略 食之,爽口消食。多食,发痼疾,生热。

    【主治】

    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藏器)。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时珍)。

    草豉

    (《拾遗》)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生巴西诸国。草似韭状,豉出花中,彼人食之。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恶气,调中,益五脏,开胃,令人能食(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