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05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五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五十九卷目录
释教部汇考一
周〈庄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武帝元狩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二则〉
魏〈明帝一则〉
吴〈吴主权赤乌一则 吴主皓一则〉
晋〈总一则 简文帝咸安二则 孝武帝太元一则 恭帝一则〉
宋〈高祖永初一则 太祖元嘉一则 世祖孝建一则 大明三则 太宗二则〉
齐〈世祖永明三则 高宗一则〉
梁〈高祖天监一则 大通一则 中大通三则 大同二则 中大同一则 太清一则
又二则〉
陈〈高祖永定二则 世祖天嘉一则 高宗太建二则〉
北魏〈太祖天兴一则 太宗泰常一则 世祖神麚一则 太延一则 太平真君三则
高宗兴安一则 兴光一则 太安一则 和平一则 显祖皇兴一则 高祖延兴一则
承明一则 太和七则 又二则 世宗景明二则 正始一则 永平四则 延昌二则
肃宗熙平三则 神龟二则 静帝元象一则 兴和一则 武定一则〉
神异典第五十九卷
释教部汇考一
周
庄王九年释迦生于天竺迦维卫国
按《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 谓德充道备,堪济万物也。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 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 而降世。释迦即天竺迦维卫国王之子,天竺,其总称, 迦维别名也。初,释迦于四月八日夜,从母右胁而生。 既生,姿相超异者三十二种,天降嘉瑞以应之,亦三 十二。其《本起经》说之备矣。释迦生时当周庄王九年, 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至魏 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释迦年三十成 佛,导化群生四十九载,乃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 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 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诸佛法身有二种义: 一者真实,二者权应。真实身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 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 权应身者,谓和光六道,同尘万类,生灭随时,修短应 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 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明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佛 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 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 之宝瓶,竭香花致敬,募建宫宇,谓为“塔。”塔亦胡言,犹 宗庙也,故世称塔庙。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 佛舍利,于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 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临渭,皆有阿育王寺,盖承其 遗迹焉。释迦虽般涅槃,而留影迹爪齿于天竺,于今 犹在,中土来往,并称见之。初,释迦所说教法,既涅槃 后,有声闻弟子大迦叶、阿难等五百人,撰集着录。阿 难亲承嘱授,多闻总持,盖能综核深致,无所漏失,乃 缀文字,撰载三藏十二部经,如九流之异统,其大归, 终以三乘为本。后数百年,有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 明经义,以破外道,“《摩诃衍》《大小阿毗昙,中论》《十二门 论》《百法论》《成实论》”等是也。皆傍诸藏部大义,假立外 问,而以内法释之。
按《隋书经籍志》:“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卫国,净饭 王太子释迦牟尼所说。释迦当周庄王之九年四月 八日,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相,八十二 好。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 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华言译之为 净觉。其所说云,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恒 不灭。”此身之前,则经无量身矣。积而修习,精神清净, 则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 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以前,则 有无量劫矣。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数不 同。今此劫中,当有千佛。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其 次当有弥勒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由 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须陁洹,二曰斯陁含,三曰 阿那含,四曰阿罗汉。至罗汉者,则出入生死,去来隐 显,而不为累。阿罗汉已上,至菩萨者,深见佛性,以至 成道。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醨之异, 年岁远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众生愚钝,无复佛教,
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间,乃至朝生夕死,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淳朴,谓之“小劫。”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初, 天竺中多诸外道,并事水火毒龙,而善诸变幻。释迦 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 及佛道成,尽皆推伏,并为弟子。弟子男曰桑门,译言 息心。而摠曰僧,译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须发, 释累辞家,相与和居,治心脩净,行乞以自资,而防心 摄行。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冯佛法者, 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皆去杀、盗、媱、妄言、饮酒,是 谓五诫。释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龙人鬼并 来听法,弟子得道以百千万亿数。然后于拘尸那城 娑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 洹,译言灭度,亦言常乐我净。初,释迦说法,以人之性 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说。至是谢世,弟子大 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缀以文字,集载为 十二部。后数百年,有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明其义。 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 三千年。”其义如此。
秦
始皇三十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始赍梵本经至咸阳
按《史记始皇本纪》,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始皇三十 年甲申,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经》至咸 阳,有司以闻,帝以其异俗,囚之。利防等念摩诃般若 波罗蜜多,光明照耀,瑞气盘旋,满于囹圄。须臾有金 神长丈六,持杵扬威,击碎其狱出之。帝惊悔,即厚礼 之而去。”
汉
武帝元狩二年始获佛像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 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馀里,得休屠王祭 天金人。”
〈注〉师古曰:“作金人以为天神之主而祭之,即今佛像是其遗法。”
按《魏书释老志》:“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昆邪 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 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馀,不祭祀,但烧香礼拜 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 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按昆邪王来降武帝本纪系元狩二年〉
后汉
明帝永平 年始遣使天竺得佛经四十二章始建白马寺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西域传》:天竺国,世传 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 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 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 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 按《楚王英传》注:“袁 宏《汉记》: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汉言 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脩善慈心为主,不杀 生,专务清静。其精者为沙门。沙门,汉言息也。盖息意 去欲,而归于无为。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 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以链精神,以至 无生而得为佛也。佛长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 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而大济群生。初,明帝梦见金 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 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 而图其形像焉。
按《魏书释老志》:“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 了也。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 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 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 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 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 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 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浮屠正号曰“佛陁。”佛陁与浮 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 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 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 常不灭。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 无数形,澡练神明,乃致无生而得佛道。其间阶次心 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而为著,率在于积 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故其始脩心,则依 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 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云 奉侍之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坠鬼畜诸苦。又善恶 生处,凡有六道焉。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 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脩净,行乞以自给, 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僧译为“和命众。”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俗人之信 凭道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其为沙门者,初 修十诫,曰“沙弥”,而终于二百五十,则具足成大僧。妇 入道者曰“比丘尼。”其诫至于五百,皆以。〈阙〉“为本,随事 增数,在于防心,摄身,正口,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 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 业清净。”凡人修行,粗为极云,可以达恶善报,渐阶圣 迹。初阶圣者,有三种人,其根业太差,谓之三乘:声闻 乘、缘觉乘、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此三人恶 迹已尽,但脩心荡累,济物进德。初根人为小乘,行四 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 脩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脩进万行,拯度亿流,弥长 远乃可登佛境矣。
永平八年,楚王英奉缣纨《赎愆诏》,以助伊蒲塞桑门 之盛馔。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楚王英传》:英少时好 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 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 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 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 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因 以班示诸国中傅。
魏
明帝 年始徙宫西佛图作周阁百间天竺沙门昙柯迦罗始译诫律传于中国
按《三国志》。魏明帝本纪。不载 按《魏书释老志》。魏明 帝曾欲坏宫西佛图。外国沙门乃金盘盛水。置于殿 前。以佛舍利投之于水。乃有五色光起。于是帝叹曰: “自非灵异。安得尔乎。”遂徙于道。〈阙〉为作周阁百间,佛 图故处,凿为濛汜池,种芙蓉于中。后有天竺沙门昙 柯迦罗入洛,宣译《诫律》,中国诫律之始也。
吴
吴主权赤乌四年建塔于佛陀里又造寺奉僧会居按三国志吴主孙权传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吴赤乌四年康居国三藏康僧会至金陵立茆茨设像行
道。国人初见,咸惊异之。有司以闻,权召问之,会进曰: “如来大帅,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 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诞,曰: “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乃以铜 瓶置几上,请期七日无验,乃展二七日无验。权曰:“趣 烹之会,𪐝念佛名,真慈岂违我哉?更请展期。”七日五 鼓矣。闻瓶中锵然有声,视之,乃舍利也。𥟖明,进之,权 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会言:“舍利威神,无能 坏者。”权使力士槌之,无损而光自若。权为建塔于佛 陀里,又造寺奉会居,赐额曰建初。
吴主皓 年诏毁佛宇
按《三国志吴主孙皓传》。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吴主 皓尝诏毁神祠及佛宇。”
晋
晋时,洛中佛图四十二所,僧人始服杂色衣。
按《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 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晋世洛中佛图有四十二所矣。汉世沙门皆衣赤布, 后乃易以杂色。
简文帝咸安元年以星变诏僧法旷禳之
按:《晋书简文帝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简文帝 为会稽王时,好谈名理。支道林、许询诸人常在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皆厌心。许送一 难,众人皆忭舞。及即帝位,有星变,诏僧法旷禳之。 咸安二年,敕长干寺造塔。”
按《晋书简文帝本纪》,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简文帝 咸安二年,敕长干寺造塔,壮丽殊伟。毕工之日,光照 檐宇。帝每读佛经,以为陶链精神,则圣人可至。”
孝武帝太元六年春正月帝始立精舍于殿内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 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
恭帝 年造丈六佛像亲于瓦官寺迎之
按《晋书恭帝本纪》:“帝深信浮屠道,铸货千万,造丈六 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
宋
高祖永初元年设斋内殿施僧衬资三万
按《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宋武帝微 时,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有五色龙章,众僧见 之以白帝。帝喜曰:‘上人无妄言’。”帝为宋公时,以京口 故宅为普照寺。永初元年,设斋内殿,沙门道照陈词: “至百年迅速,苦乐俄顷。”帝善之,别施衬资三万。帝尝 手写戒经,口诵梵本,造灵根法王等四寺,又建东山 寺。
====太祖元嘉十二年诏禁兴造寺塔沙汰沙门罢道者====按《宋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天竺诸国传佛道,自后汉明帝,法始东流。自此以来,其教稍广。自帝王至于 民庶,莫不归心。经诰充积,训义深远,别为一家之学 焉。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摩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国, 已历四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数。进可以系心,退足以 招劝。而自顷以来,情敬浮末,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 竞为重。旧宇颓弛,曾莫之脩,而各务造新,以相姱尚。 甲第显宅,于兹殆尽。材竹铜彩,糜损无极。无关神祇, 有累人事。建中越制,宜加裁检,不为之防,流道未息。 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像者,悉诣台自闻。兴造塔寺 精舍,皆先诣在所二千石通辞,郡依事列言,本州须 许报,然后就功。其有辄造寺舍者,皆依不承用诏书 律,铜宅林苑悉没入官。”诏可。又沙汰沙门罢道者数 百人。
世祖孝建 年周朗奏请申严佛律不听
按《宋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周朗传》,世祖即位,普责 百官谠言。朗上书言:“释氏流教,其来有源。渊检精测, 固非深矣。舒引容润,既亦广矣。然习慧者日替其脩, 束诫者月繁其过。遂至糜散锦帛,侈饰车从,复假粗 医术,托杂卜数,延妹满室,置酒浃堂,寄夫托妻者不 无,杀子乞儿者继有。而犹倚灵假像,背亲傲君,欺废 疾老,震损宫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 悔罪。今宜申严佛律,裨重国令,其疵恶显著者,悉皆 罢遣,馀则随其艺行,各为之条,使《禅义经》诵,人能其 一,食不过蔬,衣不出布。若应更度者,则令先习义行, 本其神心,必能草腐人天,竦精以往者,虽侯王家子, 亦不宜拘。”书奏忤旨,自解去职。
大明二年诏沙汰沙门
按《宋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天竺传》,世祖大明二年, 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上因是下诏曰:“佛法 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加奸心 频发,凶状屡闻,败乱风俗,神人交怨。可付所在,精加 沙汰,后有违犯,严加诛坐。”于是设诸条禁,自非诫行 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此制 竟不能行。
大明四年。于中兴寺设斋。以异僧言。改《中兴》为“天安 寺。”
按《宋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天竺传》,“世祖大明四年, 于中兴寺设斋,有一异僧,众莫之识,问其名,答言名 明慧,从天安寺来,忽然不见。天下无此寺名,乃改中 兴曰天安寺。”
大明六年。秋九月戊寅制“沙门致敬人主。”
按《宋书世祖本纪》云云。 按《天竺传》。先是晋世庾冰 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后桓元复述其义。并不果 行。大明六年。世祖使有司奏曰:“臣闻邃宇崇居,非期 宏峻。拳跪盘伏,非止敬恭。将以施张四维,缔制八㝢。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 唯浮屠为教,逖自龙堆。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 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 扇。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随方之眇迹,迷制化 之渊义。夫佛法以谦俭自牧,忠虔为道,不轻比丘遭 道人斯拜,目连桑门,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简 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体万乘者哉!故成康创议,元 兴载述,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 镜,九仙賮宝,百神耸职。而畿辇之内,舍弗臣之氓;陛 席之间,延抗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 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比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诏可。前废帝初 复旧。
太宗 年诏诸僧寺随宜修复
按《宋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天竺传》,世祖宠姬殷贵 妃薨。为之立寺。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故以新安为 寺号。前废帝杀子鸾,乃毁废新安寺,驱斥僧徒,寻又 毁中兴、天宝诸寺。太宗定乱,下令曰:“先帝建中兴及 新安诸寺,所以长世垂范,弘宣盛化。顷遇昏虐,法像 残毁,师徒奔迸,甚以矜怀。妙训渊谟,有扶名教。可招 集旧僧,普各还本,并使材官随宜修复。”
泰始七年,以故第为“湘宫寺。”
按《宋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南史虞愿传》:明帝以故 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 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 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 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佛若有知, 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帝大怒。
按:《续文献通考》:“泰始七年以故第为湘宫寺。”
齐
世祖永明六年敕沙门法献元畅为天下僧主会又敕僧于帝前称名为定式
按《南齐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永明六 年。帝敕沙门法献元畅为天下僧主。会帝前称名不 坐。他日中兴寺僧锺于帝前称“贫道。”乃诏称名。为定式。
永明十年。竟陵王子良。启进沙门。于殿户前诵经 按《南齐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竟陵王子良传》。永明 十年。世祖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 启进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 子良按佛经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 永明十一年。诏公私不得出家及起立塔寺。惟年六 十听朝“贤选序。”
按《南齐书世祖本纪》,“永明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戊 寅大渐,诏曰:‘我识灭之后,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 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显阳殿玉像诸佛及供养,具 如别牒,可尽心礼拜供养之。应有功德事,可专在中。 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 舍,并严断之。惟年六十必有道心,听朝贤选序’。”
高宗 年建皈依寺造千佛金像
按《南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齐明帝 尝持六斋。修十善。诵法华般若等经。建皈依寺。造千 佛金像。”
梁
高祖天监四年作水陆大斋诏天下寺院击钟以救地狱之苦
按《梁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纲目》。初武帝梦神 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为作水陆大斋救 拔之。”帝乃扣沙门惟志,劝帝寻经,必有因缘。帝乃取 佛经,躬自披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于夜捧文停烛, 白佛曰:“若此文理协圣凡,愿拜起时,此灯自明。或仪 式未祥。灯暗如故。”言讫投地。一礼初起,灯烛尽明。天 监四年二月十五日,于镇江金山依议修设。《志》又尝 假帝神力令见地狱苦相。问何以救之。曰:“夙生定业 不可顿灭。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诏天下寺院击 钟当舒徐其声。
大通元年车驾幸同泰寺舍身
按《梁书高祖本纪》:大通元年“三月辛禾,舆驾幸同泰 寺舍身。甲戌,还宫,赦天下。”
中大通元年舆驾幸同泰寺舍身公卿以下以钱奉赎
按《梁书高祖本纪》:中大通元年,“秋九月癸巳,舆驾幸 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钱一 亿万奉赎。冬十月己酉,舆驾还宫,大赦,改元。”
按《魏书萧衍传》:“衍崇信佛道,于建业起同泰寺,又于 故宅立光宅寺,于锺山立大爱敬寺,兼营长干二寺。 皆穷工极巧,殚竭财力,百姓苦之。曾设斋会,自以身 施同泰寺为奴。其朝臣三表不许,于是内外百官共 敛珍宝而赎之。衍每礼佛,舍其法服,著干陁袈裟,令 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诫,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 之号。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衍自以 持戒,乃至祭其祖祢,不设牢牲。时人皆窃云:“虽僭司 王者,然其宗庙实不血食矣。”衍未败前,灾其同泰寺。 衍祖父墓前石麟一旦亡失,识者咸知其将灭也。 中大通三年,两幸同泰寺说经。
按《梁书高祖本纪》:“中大通三年冬十月己酉,行幸同 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众说《大般涅槃经》义,讫于 乙卯。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为四部 众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讫于十二月辛丑。 中大通五年,幸同泰寺,发《摩诃般若经》题。”
按《梁书高祖本纪》:“中大通五年二月癸未,行幸同泰 寺,设四部大会。高祖升法座,发《金字摩诃般若经》题, 讫于己丑。”
按《学佛考训》:梁武帝自披袈裟,讲《放光般若经》,感天 雨花,地变金色,时谓之“佛心天子。”
大同三年修长干寺阿育王塔舆驾幸寺设无碍大会请佛舍利还台供养
按《梁书高祖本纪》:“大同三年八月辛卯,舆驾幸阿育 王寺,赦天下。”
按《续文献通考》:大同三年八月,脩长干寺阿育王塔, 出佛爪发舍利。幸寺,设无碍会,大赦。帝自受具,寝处 略同沙门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 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 屈为蠡形。按《僧伽经》云:“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佛 《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沐头,以尺量发,长一丈二尺,放 己右旋,还成蠡文”,则与帝所得同也。阿育王即铁轮 王,王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度后,一日一夜,役鬼神造 八万四千塔,此即其一。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 孙𬘭寻毁除之,塔亦同灭。吴平后,诸道人复于旧处 建立焉。晋元帝初年,更脩饰之。至简文咸安中,使沙 门安法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二,继而脩立。 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轮及承露。其后有西河离 石县胡人刘萨何,遇疾暴亡,而心犹暖,其家未敢便 殡,经七日更苏。说云:有两吏见录,向西北行,不测远 近,至十八地狱,随报重轻,度诸楚毒。《观世音》语云:“汝 缘未尽,若得活,可作沙门。”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乃若寿终,则不堕地狱。”语竟,如 坠高岩,忽然醒寤。因此出家,名慧达。游行礼塔,次至 丹阳,未知塔处。及见越城四望,见长千里有异气,因 就礼拜,果是先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由是定知必 有舍利,乃集众就掘入一丈,得三石碑,并长六尺。中 一碑有铁函,函中有银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 及发“爪各一枚,发长数尺,即迁舍利近北”,对简文所 造塔,西造一塔。十六年,又使沙门仁尚加为三层,即 是武帝所开者也。初穿土四尺,得龙窟及昔人所舍 金银环钏钗镊等诸杂宝物,可深九尺许。至石磉,磉 下有石函,函内有铁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盛 三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碗,碗内有 四舍利及发爪,爪有四枚,并为沉香色。至其月二十 七日,帝又到寺礼拜,设无碍大会,大赦。是日,以金钵 盛水泛舍利,其最小者隐不出。帝礼数十拜,舍利乃 于钵内放光,旋回久之,乃当中而止。帝问大僧正慧 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 动。”帝曰:“弟子欲请一舍利”,还台供养。至九月五日又 设无碍大会。遣皇太子王侯朝贵等奉迎。是日风景 明净。倾睹观属。所设金银供具等物。并留寺供养。并 施钱一千万为寺基业。
大同四年。诏以东冶徒李引之降如来真形舍利。大 赦幸长干寺。设无碍大会。竖二刹。
按《梁书高祖本纪》:大同四年“秋七月癸亥,诏以东冶 徒李引之降如来真形舍利,大赦天下。”
按《续文献通考》:“大同四年九月十五日,帝至长干寺, 设无碍大会,竖二刹,各以金罂,次玉罂,盛舍利及爪 发,内七宝塔内。又以石函盛宝塔,分入两刹。刹下及 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舍环钏等珍宝充积。”
中大同元年幸同泰寺讲经设法会
按《梁书高祖本纪》:“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法驾出同 泰寺,大会,停寺省讲《金字三慧经》。夏四月丙戌,于同 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灾。”〈又〉帝笃 信正法,犹长释典,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 复数百卷。听览馀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 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馀人。 按《何敬容传》中,“大同 元年三月,高祖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敬容请预 听,敕许之。”又有敕听朔望问讯。
太清元年又幸同泰寺舍身公卿以钱奉赎
按《梁书高祖本纪》:“太清元年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 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夏四 月丁亥,舆驾还宫,大赦天下,改元。”
年敕刘勰与沙门慧震于定林寺撰经证
按《梁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刘勰传》:“勰早孤,家贫不 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馀年,遂博通经论, 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 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武帝时有敕与慧震沙门 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 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
年,赐江革《觉意》诗,革因启乞受菩萨戒。
按《梁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江革传》:高祖盛于佛教, 朝贤多启求受戒。革精信因果,而高祖未知,谓革不 奉佛教,乃赐革觉意诗五百字,云:“惟当勤精进,自强 行胜脩,岂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以此告江革,并及 诸贵游。又手敕云:“世间果报,不可不信,岂得底突如 对元延明邪?”革因启乞受菩萨戒。
陈
高祖永定元年诏出佛牙设无遮大会
按《陈书高祖本纪》,“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即皇帝位。 庚辰,诏出佛牙于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高祖 亲出阙前礼拜。初,齐故僧统法献于乌缠国得之,常 在定林上寺,梁天监末,为摄山庆云寺沙门慧兴保 藏。慧兴将终,以属弟慧志。承圣末,慧志密送于高祖, 至是乃出。”
永定二年夏五月。舆驾幸大庄严寺。舍身。冬十月。发 金光明经题十二月。又幸大庄严寺。舍乘舆法物 按《陈书高祖本纪》。永定二年夏五月辛酉。舆驾幸大 庄严寺。舍身。壬戌。群臣表请还宫。冬十月乙亥。舆驾 幸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十二月甲子。舆驾幸大庄 严寺。设无碍大会。舍乘舆法物。群臣备法驾奉迎。即 日舆驾还宫。
世祖天嘉四年夏四月辛丑设无碍大会于太极前殿
按:《陈书世祖本纪》云云。
高宗太建二年建灵刹
按《陈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学佛考训》,“陈太建二年 建灵刹。高十有五丈,下安佛爪,长二寸,阔一寸,藏诸 宝箧,光飞五色,焰起一寻,传以为异。”
太建十四年后主即位设无碍大会。
按《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 甲戌,设无碍大会于太极前殿。秋九月丙午,设无碍大会于太极殿,舍身及乘舆御服,大赦天下。”
北魏
太祖天兴元年诏京城作五级佛图脩禅堂及沙门座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魏先建国于元 朔,风俗淳一。无为以自守。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 浮屠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及神元与魏晋 通聘,文帝又在洛阳,昭成又至襄国,乃备究南夏佛 法之事。太祖平中山,经略燕赵。所迳郡国佛寺,见诸 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帝好黄老,颇 览”佛经,但天下初定,戎车屡动,庶事草刱,未建图宇, 招延僧众也。然时时旁求。先是,有沙门僧朗与其徒 隐于泰山之琨。�谷。帝遣使致书,以缯素、旃罽、钵锡 为礼,今犹号曰朗公谷焉。天兴元年,下诏曰:“夫佛法 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轨,信可 依凭。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 之徒有所居止。”是岁,始作五级佛图,耆阇崛山及须 弥山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 具焉。
太宗泰常 年赠沙门法果老寿将军又加沙门昙证老寿将军之号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宗践位,遵太 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 令沙门敷导民俗。初皇始中,赵郡有沙门法果,诫行 精至,开演法籍。太祖闻其名,诏以礼征赴京师。后以 为道人,统绾摄僧徒。每与帝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 至太宗,弥加崇敬。永兴中,前后授以辅国、宜城子、忠 信”侯、安成公之号,皆固辞。帝常亲幸其居,以门小狭, 不容舆辇,更广大之。年八十馀,泰常中卒,未殡,帝三 临其丧,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初,法果每言太祖 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遂常致拜。 谓人曰:“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 法果四十,始为沙门。有子曰猛,诏令袭果所加爵。帝 后幸广宗,有沙门昙证,年且百岁,邀见于路,奉致果 物。帝敬其年老,志力不衰,亦加以“老寿将军”号。
世祖神麚 年诏沮渠蒙逊送沙门昙摩谶诣京师不至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世祖初即位。亦 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于四月 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 致礼敬。先是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有罽宾沙 门昙摩谶。习诸经论。于姑臧与沙门智嵩等译《涅槃》 诸经十馀部。又晓术数禁咒。历言他国安危,多所中 验。”蒙逊每以国事咨之。神麚中,帝命蒙逊送谶诣京 师,惜而不遣。既而惧魏威责,遂使人杀谶。谶死之日, 谓门徒曰:“今时将有客来,可早食以待之。”食讫而走, 使至,时人谓之“知命。”
太延五年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以下者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凉州自张轨后, 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 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 佛事皆俱东象教”弥�矣。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 十以下者。〈按徙凉州民于京师本纪系太延五年〉
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私养沙门
按:《魏书世祖本纪》: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曰: ‘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 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孳,非所 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 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 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 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 太平真君六年,制“城内不得留瘗沙门。”乃移葬惠始 南郊外,送者六千馀人。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世祖初平赫连 昌,得沙门惠始,姓张,家本清河。闻罗什出新经,遂诣 长安见之。观习经典,坐禅于白渠北,昼则入城听讲, 夕则还处静坐,三辅有识多宗之。刘裕灭姚泓,留子 义真镇长安,义真及寮佐皆敬重焉。义真之去长安 也,赫连屈丐追败之,道俗少长咸见坑戮。惠始身被 白”刃,而体不伤,众大怪异,言于屈丐。屈丐大怒,召惠 始于前,以所持宝剑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统 万平,惠始到京都,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 重之,每加礼敬。始自习禅,至于没世,称五十馀年,未 尝寝卧。或时跣行,虽履泥尘,初不污足,色愈鲜白,世 号之曰“白脚师。”太延中,临终于八角寺,齐洁端坐,僧 徒满侧,凝泊而绝。停尸十馀日,坐既不改,容色如一, 举世神异之,遂瘗寺内。至真君六年,制城内不得留 瘗,乃葬于南郊之外。始死十年矣,开殡俨然,初不倾 坏,送葬者六千馀人,莫不感恸。中书监高允为传颂 其德,即惠始冢上立石精舍,图其形像,经毁法时,犹
自全立太平真君七年,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及佛图按《魏书世祖本纪》,太平真君七年春三月,诏诸州坑 沙门,毁诸佛像。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夏四 月戊子,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 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 传国玺。” 按《释老志》,世祖即位,富于春秋。既而锐志 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而 未存览经教,深求缘报之意。及得寇谦之道,帝以清 净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时司徒崔浩博学 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 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帝以其辩博,颇信之。 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 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 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楯,出以 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 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 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窟室,与贵室女 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诏 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 行事。又诏曰:“彼沙门者,假西戎虚诞,妄生妖孽,非所 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有私养 沙门者,皆送官曹,不得隐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 期不出,沙门身死。容止者诛一门。”时恭宗为太子监 国,素敬佛道,频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 罪。今罢其道,杜诸寺门,世不脩奉,土木丹青,自然毁 灭。如是再三,不许。乃下诏曰:“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 妄假睡梦,事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无此 也。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暗君乱主,莫不眩 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 蔑如也。自此以来,代经乱祸,天罚亟行,生民死尽,五 服之内,鞠为丘墟,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于此。朕 承天绪,属当穷运之敝,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 一切荡除胡神,灭其踪迹,庶无谢于风氏矣。自今以 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虽言胡 神,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世汉人无赖子弟。刘 元真、吕伯强之徒,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假,附而 益之,皆非真实,至使王法废而不行,盖大奸之魁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 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 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是岁,真 君七年三月也。恭宗言虽不用,然犹缓宣诏书,远近 皆豫闻知,得各为计。四方沙门,多亡匿获免,在京邑 者亦蒙全济。金银宝像及诸经论,大得秘藏,而土木 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始,谦之与浩同从车驾, 苦与浩诤,浩不肯。谓浩曰:“卿今促年受戮,灭门户矣。” 后四年,浩诛,备五刑,时年七十。浩既诛死,帝颇悔之。 业已行,难中修复,恭宗潜欲兴之,未敢言也。佛沦废 终帝世,积七八年,然禁稍宽弛,笃信之家得密奉事, 沙门专至者,犹窃法服诵习焉,唯不得显行于京都 矣。先是,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 灭,沙门多以馀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 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 暂离身。闻者叹重之。
高宗兴安元年诏复佛法州郡听建佛图一区
按《魏书高宗本纪》,“兴安元年冬十有二月乙卯,初复 佛法。” 按《释老志》,“高宗践极,下诏曰:‘夫为帝王者,必 祇奉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者,虽 在古昔,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载 功施之族。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 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 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以来,莫不 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开广边 荒,德泽遐及,沙门道士,善行纯诚,惠始之伦,无远不 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 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其 瑕衅,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每为 慨然,值军国多事,未遑脩复。朕承洪绪,君临万邦,思 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 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 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 所明者,听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 远台者十人,各当局分,皆足以化恶就善,播扬道教 也。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脩矣”,佛 像经论,皆复得显。京师沙门师贤,本罽宾国王种人。 少入道,东游凉城,凉平,赴京罢佛法。时师贤假为医 术还俗,而守道不改,于脩复日即反,沙门其同辈五 人。帝乃亲为下发,师贤仍为道人统。是年,诏有司为 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 上下黑子。论者以为纯诚所感。
兴光元年秋敕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像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缎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 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
太安 年师子国沙门奉佛像三至京师又沙勒胡沙门致佛钵及像迹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安初,有师子 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陁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 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 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 十馀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 致佛钵迸画像迹。”
和平 年帝奉沙门昙曜以师礼以输谷入僧曹者为僧祇户粟犯罪者为佛国户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和平初,师贤卒。 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 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 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 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 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奏:“平齐户及 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 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 奴以为佛国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 并许之。于是僧祗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昙曜又 与天竺沙门常那邪含等�出《新经》十四部,又有沙 门道进、僧超、法存等,并有名,于时演唱诸异。
显祖皇兴元年幸石窟寺又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馀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
按《魏书显祖本纪》,皇兴元年秋八月丁酉,行幸武州 山石窟寺。 按《释老志》,显祖即位,敦信尢,深览诸经 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元之士与论理要。初, 高宗太安末,刘骏于丹阳中兴寺设斋,有一沙门,容 止独秀,举众往目,皆莫识焉。沙门惠璩起问之,答名 惠明。又问所住,答云“从天安寺来。”语讫,忽然不见。骏 君臣以为灵感,改中兴为天安寺。是后七年,而帝践 祚,号天安元年。是年,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始以城 地来降。明年,尽有淮北之地。其岁高祖诞载,于是起 永宁寺,构七级浮图,高三百馀尺,基架博敞,为天下 第一。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 十万斤,黄金六百斤。〈按高祖生本纪系皇兴元年〉
高祖延兴二年诏沙门不得浮游民间行者仰以公文又诏造立图寺不得费竭财产又以东平郡佛像变成金铜色普告天下
按《魏书高祖本纪》,“延兴二年夏四月,诏沙门不得去 寺浮游民间,行者仰以公文。” 按《释老志》:“高祖践位, 显祖移御北苑崇光宫,览习元籍,建鹿野佛图于苑 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焉。 延兴二年夏四月诏曰: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 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容止无籍 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其在畿郡送付本曹。 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 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又诏曰:“内 外之人,兴建福业,造立图寺,高敞显博,亦足以辉隆 至教矣。然无知之徒,各相高尚,贫富相竞,费竭财产, 务存高广,伤杀昆虫,含生之类。苟能精致,累土聚沙, 福锺不朽。欲建为福之因,未知伤生之业。朕为民父 母,慈养是务,自今一切断之。”又诏曰:“夫信诚则应远, 行笃则感深。历观先世灵瑞,乃有禽兽易色,草木移 性。济州东平郡灵像发辉,变成金铜之色,殊常之事, 绝于往古,熙隆妙法,理在当今。有司与沙门统昙曜 令州送像达都,使道俗”咸睹实相之容。普告天下。皆 使闻知。
承明元年幸永宁寺度僧尼百馀人又诏起建明寺按魏书高祖本纪承明元年冬十月辛未舆驾幸建明佛寺大宥罪人 按释老志承明元年八月高祖
于永宁寺设大法供,度良家男女为僧尼者百有馀 人。帝为剃发,施以僧服,令脩道戒,资福于显祖。是月, 又诏起建明寺。
太和元年幸永宁寺设斋听讲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和元年二月 幸永宁寺设斋。赦死罪囚。三月又幸永宁寺。设会行 道听讲。命中秘二省与僧徒讨论佛义。施僧衣服宝 器有差。又于方山太祖营垒之处。建思远寺。自正光 至此。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馀人。四方诸 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太和四年春正月丁巳。罢畜鹰鹞之所。以其地为“报 德佛寺。”
按《魏书高祖本纪》云云 按《释老志》。太和四年春。诏 以鹰师为报德寺。
按:《续文献通考》:“太和四年,诏以鹰师地为报德寺,为 文明皇太后资福也。”
太和十年冬。简遣僧尼。凡粗者。令还俗。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和十年冬,有司奏:“前被敕,以勒籍之初,愚民侥幸,假称入道,以避输课。其无籍僧尼,罢遣还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 维那,当寺隐审,其有道行精勤者,听仍在道为行。凡 粗者有籍无籍,悉罢归齐民,令依旨简遣。其诸州还 俗者,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奏可。
太和十六年。诏以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度僧尼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和十六年。诏 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大州度一百人为僧尼。中 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为常准。著于令。
太和十七年。诏立“《僧制》四十七条。”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云云。
太和二十年。诏准师义。哭僧登于门外。又诏为沙门 跋陁立少林寺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和十九年四 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顾谓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 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罗什。在此流通。后授渊法 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人 深情。故至此寺焉。时沙门道登雅有义业,为高祖眷 赏,恒侍讲论。曾于禁内与帝夜谈,同见一鬼。二十年 卒,高祖甚悼惜之,诏施帛一千匹。又设一切僧斋,并 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诏:“朕师登法师奄至徂背,痛怛 摧恸,不能已已。比药治慎丧,未容即赴,便准师义,哭 诸门外。”绩素之。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陁,有道业,深为 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 衣供。
太和二十一年。诏于僧罗什旧堂所。建三级浮图。又 令访其子以闻。是年改监福曹为昭元。以断僧务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和二十一年 五月。诏曰:“罗什法师可谓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 今常住寺犹有遗地。钦悦脩踪情深遐迩。可于旧堂 所。为建三级浮图。”又见逼昏虐。为道殄躯。既暂同俗 礼。应“有子嗣,可推访以闻,当加叙接。”
按《续文献通考》:“是年改监福曹为昭元,备官属以断 僧务。”
年京兆王太兴请为沙门诏皇太子于四月
八日为之下发。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京兆王太兴传》:“初,太兴 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 名曰散生斋。及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门方云乞斋 馀食,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惟有酒肉’。沙门曰:‘亦能 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双,食尽犹言不饱。及辞出 后,酒肉俱在,出门追之,无所见,太兴遂佛前乞愿,向 者之师当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几 便愈。遂请为沙门。表十馀上,乃见许。时高祖南讨在 军,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
年起“七觉殿” 为“四禅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佛法金汤编》。“魏文帝每 运慈悲。常行信舍。口诵法华。身持净戒。起七觉殿。为 四禅室。”
世宗景明 年诏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窟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窟二所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景明初,世宗诏 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 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 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 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 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
景明四年。夏四月庚寅。南天竺国献辟支佛牙 按《魏书世宗本纪》云云。
正始 年诏孙惠蔚于禁内夜讲佛经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孙惠蔚传》:“惠蔚先单名 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 号惠蔚法师焉。”
永平元年诏僧人犯杀人已上罪者依俗断馀犯付昭元曹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先是立监福曹, 及改为昭元,备有官属,以断僧务。高祖时,沙门道顺、 惠觉、僧意、惠纪、僧范、道弁、惠度、智诞、僧显、僧义、僧利, 并以义行知重。世宗即位,永平元年秋,诏曰:“缁素既 殊,法律亦异。故道教彰于互显,禁劝各有所宜。自今 已后,众僧犯杀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断。馀犯悉付昭 元以内律僧制之。”
永平二年冬帝为诸僧朝臣讲《维摩诘经》沙门统惠 深请定僧尼法禁从之。
按魏书世宗本纪。永平二年冬十有一月己丑。帝于 式干殿。为诸僧朝臣讲维摩诘经。 按《释老志》。“二年 冬。沙门统惠深上言。僧尼浩旷。清浊混流。不遵禁典。 精粗莫别。辄与经律法师群议立制。诸州镇郡维那 上坐寺主。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若不解律者退 其本次。”又出家之人不应犯法。积八不净物。然经律 所制,通塞有方。依律,“车牛淫人不净之物,不得为己私畜。唯有老病年六十已上者,限听一乘。”又比来僧 尼,或因三宝,出贷私财,募缘州外。又出家舍著,本无 凶仪,不应废道从俗。其父母三师,远闻凶问,听哭三 日。若在见前,限以七日。或有不安寺舍,游止民间,乱 道生过,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脱服还民。“其有造寺者, 限僧五十以上,启闻听造。若有辄管置者,处以违敕 之罪,其僧寺僧众,摈出外州。僧尼之法,不得为俗人 所使,若有犯者,还配本属。其外国僧尼来归化者,求 精检有德行合《三藏》者,听住;若无德行,遣还本国。若 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诏从之。
永平三年,迎置玉像于洛滨“报德寺。”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先是于𢘆农荆 山造珉玉丈六像一。永平三年冬。迎置于洛滨之报 德寺。世宗躬观致敬。”
永平四年夏诏“僧祗粟不得专委维那令刺史共加 监括。”又诏遣僧祗户赵苟子等还乡。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永平四年夏诏 曰:“僧祗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 尼,随以给施。民有窘敝,亦即赈之。但主司冒利,规取 赢息。及其征责,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 侵蠹贫下,莫知纪极。细民嗟毒,岁月滋深。非所以矜 此穷乏,宗尚慈拯之本意也。自今已后,不得专委维 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监括。”尚书检诸僧祗有谷之 处,州别列其元数,出入赢息,赈给多少,并贷偿岁月, 见在未收,上台录纪。若收利过本,及翻改初券,依律 免之,勿复征责。或有私债,转施偿僧,即以丏民,不听 收检。后有出贷,先尽贫穷。征债之科,一准旧格。富有 之家,不听辄贷。脱仍冒滥,依法治罪。又尚书令高肇 奏言:“谨案故沙门统昙曜,昔于承明元年奏凉州军 户赵苟子等二百家为僧祗户,立课积粟,拟济饥年, 不限道俗,皆以拯施。又依《内律》,僧祗户不得别属一 寺。而都维那僧暹、僧频等,进违成旨,退乖内法,肆意 任情,奏求逼召。致使吁嗟之怨,盈于行道。弃子伤生, 自缢溺死,五十馀人。岂是仰赞圣明慈育之意,深失 陛下皈依之心?遂令此等行号巷哭,叫诉无所,至乃 白羽贯耳,列讼宫阙。悠悠之人,尚为哀痛,况慈悲之 士,而可安之!请听苟子等还乡课输,俭乏之年,周给 贫寡,若有不虞,以拟边捍。其暹等违旨背律,谬奏之 愆,请付昭元依《僧律》推处。”诏曰:“暹等特可原之,馀如 奏。”
延昌 年天下僧尼寺舍至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世宗笃好佛理, 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摽明义旨,沙门 条录,为内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天 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 逾众。”
延昌 年,灵太后以李玚言佛为鬼教,罚金一两。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李孝伯传》:李玚,字琚罗。 涉历史传,颇有文才,气尚豪爽,公强当世。延昌末,司 徒行参军,迁司徒长兼主簿。太师高阳王雍表荐玚 为其友正主簿。于时民多绝户而为沙门,玚上言:“礼 以教世,法导将来。迹用既殊,区流亦别。故三千之罪, 莫大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然则绝祀之罪,重 莫甚焉。安得轻纵背礼之情,而肆其向法之意也?正 使佛道,亦不应然,假令听然,犹须裁之以礼。一身亲 老,弃家绝养,既非人理,尢乖礼情,堙灭大伦,且阙王 贯。交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 知死。”斯言之至,亦为备矣。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 教乎?又今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姓之情,方多避役。 若复听之,恐捐弃孝慈,比屋而是。”沙门都统僧暹等 忿玚鬼教之言,以玚为毁谤佛法,泣诉灵太后。太后 责之。玚自理曰:“窃欲清明佛法,使道俗兼通,非敢排 弃真学,妄为訾毁。且鬼神之名,皆通灵达称自《百代 正典》,叙三皇五帝,皆号为鬼,天地曰神祇,人死曰鬼。 《易》曰:‘知鬼神之情状。周公自美,亦云能事鬼神。《礼》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是以明者为堂堂,幽者为 鬼教。非天非地,本出于人。应世导俗,其道幽隐,名之 为鬼’。”愚谓非谤。且心无不善,以佛道为教者,正可谓 达众妙之门耳。灵太后虽知玚言为允,然不免暹等 之意,独罚玚金一两。
肃宗熙平元年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采经律
按《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熙平元年。诏遣 沙门惠生使西域。采诸经律。正光三年冬还京师。所 得经论一百七十部。行于世。
熙平二年,灵太后令:“度僧不得滥取非人,僧尼不得 私度,犯者以违旨论。”
按《魏书肃宗本纪》。熙平二年。夏四月乙卯。皇太后幸 伊阙石窟寺。即日还宫 按《释老志》。熙平二年春。灵 太后令曰:“年常度僧,依限大州应三百人者,州郡于
前十日解送三百人。其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统维那,与官精练,简取充数。若无精行,不得滥采。若取非人。刺史为首,以违旨论。太守县令纲寮节级连 坐。统及维那,移五百里外异州为僧。自今奴婢悉不 听出家,诸王及亲贵亦不得辄启请,有犯者以违旨 论。其僧尼辄度他人奴婢者,亦移五百里外为僧。僧 尼多养亲识及他人奴婢子,年大私度为弟子,自今 断之。有犯还俗,被养者归本寺。寺主听容一人出寺 五百里,二人千里。私度之僧,皆由三长。罪不及已,容 多隐滥。自今有一人私度,皆以违旨论,邻长为首,里 党各相降一等。县满十五人,郡满三十人,州镇满三 十人,免官,寮吏节级连坐。私度之身,配当州下役。”时 法禁宽褫,不能改肃也。
熙平 年。于城内起永宁寺。立佛图。高四十馀丈 按《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肃宗熙平中。于 城内大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寮。表基立刹。 佛图九层。高四十馀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景明寺 佛图。亦其亚也。至于官私寺塔。其数甚众。
神龟元年夏诏为胡国珍设斋令人出家冬以尼礼葬皇太后于北邙任城王澄奏请禁城内建寺僧不满五十不得别造
按《魏书肃宗本纪》,神龟元年秋九月戊申,皇太后高 氏崩于瑶光寺。冬十月丁卯,以尼礼葬于北邙。 按 《释老志》,元年冬,司空公、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曰:仰惟 高祖定鼎嵩瀍,卜世悠远,虑括终始,制洽天人,造物 开符,垂之万叶。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 郭内唯拟尼寺一所,馀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 无敢逾矩。逮景明之初,微有犯禁。故世宗仰修先志, 爰发明旨,“城内不造立浮图僧尼寺舍,亦欲绝其希 觊。”文武二帝,岂不爱尚佛法?盖以道俗殊归,理无相 乱故也。但俗眩虚声,僧贪厚润,虽有显禁,犹自冒营。 至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有违景明之禁,便云营就 之寺,不忍移毁。求自今已后,更不听立先旨含宽,抑 典从请。前班之诏,仍卷不行。后来私谒,弥以奔竞。永 平二年,深等复立条制,启云:“自今已后,欲造寺者,限 僧五十已上,闻辄听造。若有辄营置者,依俗违敕之 罪。其寺僧众,摈出外州。迩来十年,私营转盛,罪摈之 事,寂尔无闻,岂非朝格虽明,恃福共毁,僧制徒立,顾 利莫从者也。不俗不道”,务为损法,人而无厌,其可极 乎!夫学迹冲妙,非浮识所辩;元门旷寂,岂短辞能究。 然净居尘外,道家所先;功缘冥深,匪尚华遁。苟能诚 信,童子聚沙,可迈于道场;纯陁俭设,足荐于双树。何 必纵其盗窃,资营寺观。此乃民之多幸,非国之福也。 然比日私造,动盈百数。或乘请公地,辄树私福;或启 得造寺,“限外广制,如此欺罔,非可稍计。”臣以才劣,诚 沗工务,奉遵成规,裁量是总。所以披寻旧旨,研究图 格,辄遣府司马陆昶属崔孝芬,都城之中,及郭邑之 内,检括寺舍,数乘五百,空地表刹未立,塔宇不在其 数,民不畏法,乃至于斯。自迁都已来,年逾二纪,寺夺 民居,三分且一。高祖立制,非徒欲使缁素殊“途,抑亦 防微深虑。世宗述之,亦不锢禁营福,当在杜塞未萌。 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 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像 塔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真伪混居,往来纷杂。下 司因习而莫非,僧曹对制而不问。其于污染真行,尘 秽练僧,薰莸同器,不亦甚欤。往在北代有法秀之谋, 近日冀州遭大乘之变,皆初假神教以惑众心,终设 奸诳,用逞私悖。太和之制,因法秀而杜远,景明之禁, 虑大乘之将乱,始知祖宗睿圣,防遏处深,履霜坚冰, 不可不慎。”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 邑。岂湫隘是经行所宜,浮喧必栖禅之宅?当由利引 其心,莫能自“止。处者既失其真,造者或损其福。乃释 氏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应弃矣。 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夺细民,广占 田宅,有伤慈矜,用长嗟苦。且人心不同,善恶亦异。或 有栖心真趣,道业清远者。或外假法服,内怀悖德者。 如此之徒,宜辨泾渭。若雷同一贯,何以劝善。然睹”法 赞善,凡人所知,矫俗避嫌,物情同趣,臣独何为,孤议 独发。诚以国典一废,追理至难,法网暂失,条纲将乱。 是以冒陈愚见,两愿其益。臣闻设令在于必行,立罚 贵能肃物。令而不行,不如无令;罚不能肃,孰与亡罚? 顷明诏屡下,而造者更滋;严限骤施,而违犯不息者, 岂不以假福托善?幸罪不加,人殉其私,吏难苟劾。前 制无追往之辜,后旨开自今之恕,悠悠世情,遂忽成 法。今宜加以严科,特设重禁,纠其来违,惩其往失,脱 不峻检,方垂容借,恐今旨虽明,复如往日。又旨令所 断标榜礼拜之处,悉听不禁。愚以为树榜无常,礼处 难验,欲云有造,立榜证公,须营之辞,指言尝礼。如此 则徒有禁名,实通“造路。且徒御已后,断诏四行,而私 造之徒,不惧制旨。岂是百官有司,怠于奉法?将由网 漏禁宽,容托有他故耳。如臣愚意,都城之中,虽有标 榜营造粗功,事可改立者,请依先制,在于郭外,任择所便。其地。若买得券证分明者,听其转之。若官地盗 作,即令还官。若灵像既成,不可移撤。请依今敕,如旧 不禁,悉令坊内行止,不听毁坊开门,以妨里内通巷。 若被旨者,不在断限。郭内准此商量。其庙像严立,而 逼近屠沽,请断旁屠杀,以洁灵居。虽有僧数,而事在 可移者,令就闲敞,以避隘陋。如今年正月赦后造者, 求依僧制案法科治。若僧不满五十者,共相通容,小 就大寺,必令充限。其地卖还,一如上式。自今外州若 欲造寺,僧满五十已上,先令本州表列昭元量审,奏 听乃立。若有违犯,悉依前科。州郡已下,容而不禁,罪 同违旨。庶仰遵先皇不朽之业,俯奉今旨慈悲之令, 则绳墨可全,圣道不坠矣。”奏可。未几,天下丧乱,加以 河阴之酷,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 第舍,略为寺矣。前日禁令,不复行焉。 按《任城王澄 传》,“灵太后锐于缮兴,在京师则起永宁太上公等佛 寺,功费不少。外州各造五级佛图,又数为一切斋会, 施物动至万计。百姓疲于土木之功,金银之价为之 踊上,削夺百官事力,费损库藏。澄上表切谏,虽卒不 从,常优礼答之。” 按《胡国珍传》,“国珍女即灵太后也。 国珍年虽笃”老,而雅敬佛法,时事斋洁,自强礼拜。神 龟元年四月七日,步从所建佛像,发第至阊阖门四 五里。八日,又立观像,晚乃肯坐,劳热增甚,因遂寝疾, 十二日薨。肃宗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 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
神龟二年崔光以皇太后登佛图。又幸嵩高上表切 谏不从。
按《魏书肃宗本纪》,神龟二年九月庚寅,皇太后幸嵩 高山,癸巳还宫。 按《崔光传》:神龟二年八月,灵太后 幸永宁寺,躬登九层佛图。光表谏曰:“内经宝塔高华, 堪室千万,唯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上之义?独称三 宝阶。从上而下,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超世奇绝,莫可 而拟。恭敬拜跪,悉在下级。远存瞩眺,周见山河,因其 所盼,增发嬉笑。未能级级加虔,步步崇慎,徒使京邑 士女,公私凑集。上行下从,理势必然。伏愿息躬亲之 劳,广风靡之化,勿践勿履,显固亿龄。”九月,灵太后幸 嵩高,光上表谏,太后不从。
静帝元象元年诏城中新立寺皆毁废又诏牧守令长造寺以枉法论
按:《魏书静帝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元象元年秋诏 曰:“梵境幽元,义归清旷,伽蓝净土,理绝尘嚣。前朝城 内,先有禁断。自聿来迁邺,率由旧章。而百辟士民,届 都之始,城外新城,并皆给宅。旧城中暂时普借,更拟 后须,非为永久。如闻诸人,多以二处得地,或舍旧城 所借之宅,擅立为寺。知非己有,假此一名,终恐因习 滋甚,有亏𢘆式,宜付有司,精加隐括。且城中旧寺及 宅,并有定帐,其新立之徒,悉从毁废。”冬,又诏:“天下牧 守令长,悉不听造寺。若有违者,不问财之所出,并计 所营功庸,悉以枉法论。”
兴和二年春诏以邺城旧宫为天平寺
按《魏书静帝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兴和二年春,诏 以邺城旧宫为天平寺。世宗以来至武定末,沙门知 名者,有惠猛、惠辨、惠深、僧暹、道钦、僧献、道晞、僧深、惠 光、惠显、法荣、道长,并见重于当世。”自魏有天下,至于 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 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以后,天下多虞,王役尢甚。于 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 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 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馀,流弊不归,一至于此,识者 所以叹息也。”
武定六年集名僧于显阳殿讲说佛经
按《魏书静帝本纪》,不载 按《北齐书杜弼传》:“武定六 年四月八日,魏帝集名僧于显阳殿讲说佛理,弼与 吏部尚书杨愔、中书令邢邵、秘书监魏收等并侍法 筵,敕弼升师子座,当众敷演。昭元都僧达及僧道顺 并缁林之英,问难锋至,往复数十番,莫有能屈。帝曰: ‘此贤若生孔门,则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