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3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三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目录
僧部列传十五
北周
静蔼〈附慧宣〉 道安〈附慧俊 慧影 宝贵〉
僧勔 猷禅师
僧度 僧崖
普圆 慧瑱
亡名〈附僧琨〉 僧妙
慧善 宝彖
僧实 僧玮
昙相 僧明
神异典第一百三十九卷
僧部列传十五
北周
静蔼〈附慧宣〉
按《续高僧传》:静蔼,姓郑氏,荥阳人也。夙标俗誉,以温 润知名,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甫为书生,博志经史。 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与同 伍游寺,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异哉!审业理之必然, 谁有免斯酷者?”便强违切谏,二亲不能夺志。郑宗固 留蔼决裂爱缚,情分若石。遂独往瓦棺寺,依和禅师 而出家,时年十七。具戒已后,承仰律仪,护持明练,时 所推重。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一闻神悟,谓敞重 幽,更习先解,便知滥述。周行齐境,顾问知律,讲席论 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皆略无承导。终于 世累,乃抚心曰:“余生年不幸,会五浊交乱,失于物议, 得在可鄙。进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摈影嵩 岳,寻括经论,用忘寤寐。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 论,最为投心所崇。馀则旁缵异宗,成其通照。言必藻 缋珠连,书亦草行相贯,高为世重,罕不华之。后自悟 曰:“绮文爽理,草实乱真,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自 尔誓而断之。唯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恐涉邪津,悔 于晚学。又入白鹿山逖观黄老,广摄授之途,庄惠诡 驳,标寓言之论,未之尚也。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 世之不测,西达咸阳,蔼求道情,猛欣所闻见,私度关 塞,载离寒暑。既至渭阴,未及洗足,即申谒敬。昔闻今 见,见累于闻,大鼓徒扬,资访无指。乃潜形伦伍,陶甄 旧解,芜没逊遁,知我者希,掩抑十年,达穷通之数,体 因缘之理;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烟霞风月,用袪忘 反。峰名避世,依而味静。唯一绳床,廓无庵屋。露火调 食,绝无所营。召彼疠徒,诲示至理。令其致供,日就啖 之。虽属脓溃横流,对位而无厌恶。由是息心之众,往 结林中,授以义方,郁为学市。山本无水,须便饮涧。尝 于昏夕,学人侍立,忽降虎来前,跑地而去。及明观之, 渐见润湿。乃使挑掘,飞泉通注,从是遂省。下涧须便 挹酌,今锡谷避世堡虎跑泉是也。蔼立身严恪,达解 超伦,据林引众,讲前四论。意之所传,乐相弘利。其说 法之规,尊而乃演。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殷勤郑重,经 时方遂。乃敕取绳床围绕,安设致敬。坐讫,蔼徐取论 文,手自指摘,一偈一句,披释取悟。顾问听者,所解云 何,令其传意,方进后偈。傍有未喻者,更重述之。每日 再讲,此法无怠。有沙门智藏者,身相雄勇,智达有名, 负粮二石,造山问道。因见横枝格树,戏自称身,遇为 蔼见,初不呵止,三日已后,方召责云:“腹中他食,何得 辄戏?如此自养,名为两足狗也。”藏衔泣谢过,终不再 纳,遂遣出山。沙门昙延道安者,世号元门二杰,当时 顶盖名德相胜。及论教体,纷诤由生,咨蔼取决让谢, 良久方为开散。两情通悦,不觉致礼,各鸣一足,跪而 启曰:“大师解达天鉴,应处世摄道,今则独善其身,丧 德泉石,未见其可。”蔼曰:“道贵行用,不即在言。余观时 进退,故且隐居求志耳。”尔后事故入城,还归林野。属 周武之世,道士张宾,谲诈罔上,冒增荣宠,潜进李氏, 欲废释宗。既纵幸紫宸,蝇飞黄屋,与前僧卫元嵩唇 齿相副。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召僧入内,七宵礼忏, 欲亲睹𠍴犯,冀申殿黜。时既密知,各加恳到。帝亦七 夕同僧不眠,为僧赞呗并诸法事,经声七转,莫不清 靡。事讫设会,公陈本意。有猛法师者,气调高拔,躬抗 帝旨,言颇激切,众恐祸及其身,帝但述怀,曾无赦退。 蔼闻之叹曰:“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可使五众流 离,四民倒惑哉!”又曰:“餐周之粟,饮周之水,食椹怀音, 宁无酬德?又为佛弟子,岂可见此沦胥,坐此形骸,晏 然自静,宁大造于像末,分葅醢于盗跖耳。”径诣阙上 表理诉,引见登殿,举手唱言曰:“来意有二,所谓报三 宝慈恩,酬檀越厚德。”援引经论子史传记,谈叙正议据证显然。从旦至午,言无不诣,明不可灭之理,交言 支任,抗对如流,梗词厉色,锵然无挠。百僚近臣,代之 战栗,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帝虽惬其词理,而灭毁 之情已决。既不纳谏,又不见遣。蔼又进曰:“释李邪正, 人法混并,即可事求,未烦圣虑。陛下必情无私隐,泾 渭须分,请索油镬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不害者 立可知矣。”帝怯其言,乃遣引出。时宜州沙门道积者, 次又出谏,俱不用言。乃与同友七人,于弥勒像前礼 忏七日,既不食已,一时同逝。蔼知大法必灭,不胜其 虐,乃携其门人四十馀,入终南山,东西造二十七寺, 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及法灭之后,帝遂 破前代。关山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寺,扫地并尽,刮 圣容,焚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 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 户。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登即赏费,分散荡 尽。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其祸既毕,至六月 十五日罢朝。有金城公任民部,于所治府与左右彷 徉天望,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大者上 摩青霄,大如十斛囤许,渐渐微没,自馀数段,小复低 下,其色黄白,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 尘不动,但增炎曦而已。因往东宫府,道经圆土北,见 重墙上有黄书,横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 经》第十九卷。问其所由,答云:“从天而下,飞扬堕此。”于 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略示连席之官,乃藏诸衣袖, 还缄箧笥。初武帝知蔼志烈,欣欲见之,敕三卫二十 馀人巡山访觅毡衣道人,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后于太乙山锡谷潜遁,睹大 法沦废,道俗无依,身被斩缞无力。毗赞告弟子曰:“吾 无益于世,即事舍身,故先相告。”众初不许慕从,闻法 便关览大小诸乘,撰《三宝集》二十卷,假兴宾主,会遣 疑情,抑扬飞伏,广罗文义,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并录 见事,指掌可寻。冀藏诸岩洞,庶后代之再兴耳。自蔼 入法,行大慈门,缯纩皮革,一无践服,唯履毳布,终于 报尽。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敕侍者“下山,明当早至。” 蔼乃跏坐盘石,留一衲衣,自条身肉,段段布于石上, 引肠挂于松枝,五脏都皆外见,自馀筋肉手足头面, 脔析都尽,并唯骨现,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惊, 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犹见合掌捧心,身面西向,跏坐 如初。所伤“馀骸,一无遗血,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 遂垒石封外,就而敛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 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慧宣者,内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 后有访道思贤者,入山礼敬,循诸崖隒,乃见蔼书遗 偈,在于石壁焉。
道安〈附慧俊 慧影 宝贵〉
按《续高僧传》:“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人也。识悟元理, 早附法门。性无常师,闻道而至。兼以恬虚静泊,凝心 胜境,谦肃为用,动止施度,凡厥禅侣,莫不推服。后隐 于太白山,栖遁林泉,拥志经论,思拔深定,慧业斯举。 傍观子史,粗涉大纲。而神气高朗,挟操清远。进具已 后,崇尚涅槃,以为遗诀之教。博通智论,用资弘道之 基。”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更互谈诲,无替四时。住大 陟岵寺,常以弘法为任,京师士子,咸附清尘。安内外 既明,特善文藻,动言命笔,并会才华,而风韵疏通,雅 调详简。执礼居尊,仁被朝贵,故荣达儒宰,知名道士, 日来请论,咸发信心,故得义流天下,草偃从之。周武 廓清天步,中外禔福,频御雕辇,躬礼安焉。安道为物 宗师,坐镇崇敬,令帝席地而止。安则如常敷化,高谈 正法,词无涉世,公卿侧目,观者荣庆。时及中食,安命 供设。帝将举箸曰:“弟子闻俗人不合僧食,法师如何 以罪累人?”安曰:“佛法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 供给。贫道据法相拟,理非徒尔。”帝曰:“审如来言,非佛 意也,但恐损道众耳。”又与贼臣同席,诚无预焉。即敕 将去,更论馀法,曾不以介意,斯即季代之高量也。后 敕住大中兴寺,别加殊礼。帝往南郊,文物大备,诸道 俗同睹通衢敕别及安,令观天子卤簿仪具。安答曰: “陛下为民故出,贫道为法不出。”帝闻,弹指叹善久之。 安鉴悟绝伦,德风远扇,立形平准,守道自遵,皆此类 也。与同学慧俊知名周壤。俊姓朱氏,京兆三原人。生 不学书,而耳餐取悟,一闻不忘,藏诸胸臆,流略儒释, 谈如泉涌,攻击关责,锋锷丛萃。曾于一日,安公正讲 《涅槃》后,命章设问,遂往还迄暮,竟不稍怠。明旦又问, 构难精拔,安虽随言即遣,而听者谓无继难。俊终援 引文理,微并相仇,遂连三日,止论一义。后两舍其致, 方事解文,故使惊唱前修,预闻高论。俊后历寻华土, 纵学名师,凡所霑耳,皆义通旨得。安与同室三十馀 年,言晤飞元,诚逾目击,因疾而卒。安抚尸恸哭曰:“宣 尼有言,信不虚矣。”至天和四年岁在己丑三月十五 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于 正殿。帝升御座,亲量三教优劣废立,众议纷纷,各随 情见,较其大抵,无与相抗者。至其月二十日,又依前众论乖各,是非滋生,并莫简帝心,索然而退。至四月 初,敕又广召道俗,令极言陈理。又敕司隶大夫甄鸾, 详佛道二教,定其先后,浅深同异。鸾乃上《笑道论》三 卷,合二十六条,用笑三洞之名。及《笑经》称三十六部, 文极详据,事多扬激。至五月十日,帝又大集群臣,详 鸾上论,以为伤蠹道士,即于殿庭焚之。道安慨时俗 之混并,悼史籍之沉罔,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详三 教之极。文成一卷,篇分十二。初归宗显本篇,有客问 曰:“仆闻风流倾坠,六经所以辑修;夸尚滋彰,二篇所 以述作。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用之不匮,于物 必通曰道。”斯皆孔老之神功,可得而详矣。近览释教, 文博义丰,观其汲引,则恂恂善诱;要其旨趣,则亹亹 滋良。然三教虽殊,劝善义一,途迹诚异,理会则同。至 如老嗟身患,孔叹逝川,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 知物化,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但拘滞之流, 未驰高观,不能齐天地于一指,均是非于一气。致令 谈论之际,每有不同。此所谓匿摩尼于胎。�掩大明 于重夜,伤莫二之淳风,塞洞一之元旨。祈之于弥劫, 奚可值哉?”主人答曰:“子之穷辩,未尽理也。夫万化本 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三才兆于始始,而始始者无 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聚 虽一体,而形神两异;散虽质别,而心数弗亡。故救形 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教,教称为内。是以《智论》有内 外两经,仁王辨内外两论,《方等》明内外两律,《百论》言 内外二道。若通论内外,则该彼华夷;若局命此方,则 可云儒释。释教为内,儒教为外,备彰圣典,非为诞谬。 详览载籍,寻讨源流,教唯有二,宁得有三?何者?昔元 古朴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少漓,《丘》《索》之文乃著。故 包论七典,统括九流,咸为治国之谟,并是修身之术。 若派而别之,则应为九教;总而合之,则同属儒宗。论 其官也,各王朝之一职;谈其籍也,普皇家之一书。子 欲于一化之内,含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竞辩。 岂不上伤皇极莫二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真所 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佛教者,穷理尽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辙。”论其文则部分十二,语其旨则四 种悉擅。理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敷方表,又非情 智所寻。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证泥 洹。播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辩善恶之升 沉。敻祈出世而理无不周,迩及王化而事无不尽。能 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灵,孰能兴斯教“哉? 虽复儒道千家,农黔百氏,取舍驱驰,未及其度者也。 唯释氏之教,理富权实,有馀不了,称之曰权,无馀了 义,号之曰实。通言善诱,何名妙赏?子谓三教虽殊,劝 善义一。余谓善有精粗,优劣宜异。精者超百凡而高 升,粗者修九居而未息,安可同年而语其胜负哉?”又 云:“教迹诚异,理会则同。爰引世训”,以符元教。此盖悠 悠之所昧,未暨其本矣。教者何耶?诠理之谓。理者何 耶?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得同?理若必同,教宁得 异筌不期鱼,晜不为兔,将为名乎?理同安在?夫厚生 情笃,身患之诫遂兴;不悟迁流,逝川之叹乃作。并是 域内之至谈,非逾方外之巨唱。何者?推色尽于极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穷于生灭,宣尼又所未言,可谓 �之似尽,察之未极者也。《经》曰:“分别色心有无量相, 非诸二乘所知。”且二乘之与大行,俱越妄想之乡,菩 萨则惠兼九道,声闻则独善一身,其犹露润之比巨 壑,微尘之比须弥,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故《经》曰:“无 以日光等彼萤火。”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 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 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 焉始等。此盖狷夫之野议,岂达士之贞观乎?故《谚》曰: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请广其类。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资色心以成躯,禀阴阳而化体。不可以色心是 等,而便混以智愚。阴阳义齐,则同之于贵贱。此之不 可,至理皎然。虽强齐之,其义安在’?”帝为张宾构谮,意 遣释宗。初览安论,通问僚宰,文据卓然,莫敢排斥,当 时废立遂寝,诚有所推。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 十七日,乃普灭佛道二宗,别置通道观,简释李有名 者,普着衣冠为学士焉。安削迹潜声,逃于林泽。帝下 敕搜访,执诣王庭,亲致劳接,赐牙笏彩帛,并位以朝 列,安竟不就,卒于周世。初安之住中兴,携母相近,每 旦出觐,手为煮食,然后上讲。虽足侍人,不许兼助。乃 至析薪汲水,必自运其身手,告人曰:“母能生养于我, 非我不名供养。”卒于母世,初无一息,斯准天圣担棺 之像,布化浇夫矣。及其知将即世也,乃作《遗诫》九章, 以训门人,并藻逸霞烂,焕然可遵。后卒,开皇末,岁贵 玩阅群典,讲律为务,见晋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严》 为一本八卷,又合三家《维摩经》为一本五卷。隋沙门 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贵乃合三家《金光 明》为一本八卷,复请崛多三藏译《银主陀罗尼》及《嘱 累品》,足以成部。沙门彦琮重复梵本,品部斯具焉。
===僧勔===按《续高僧传》:“僧勔,未详氏族,住新州愿果寺。周武季 世,将丧释门,崇尚老氏,受其符箓。凡有大醮,帝必具 其巾褐,同其拜伏。而道经诞妄,言无本据。国虽奉事, 未详雠校,遂不远乡关,躬诣帝阙,面陈至理。以邪正 相参,侥情趋竞,未辨真伪,更递毁誉。乃著论十有八 条,难道本宗。文以三科,释其前执。圣贤既序,凡位皎” 然其词,略云:“勔以世之滥述,云老子尹喜西度,化胡 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称是鬼 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 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者乎?今具陈 此说,非真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 老子。意者胜人达士,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 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 迷昏俗。窃闻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 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纠正,救其此失。然教有 内外,用生疑假,人有贤圣,多述本迹。故班固《汉书》品 人九等。孔丘之徒为上上类,例皆是圣;李老之俦为 中上类,例皆是贤。何晏、王弼云:“老未及圣。”此则贤圣 天分,优劣自显,是故魏文之博悟也。黄初三年下敕 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为 孔子立庙,成末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 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兴,由桓帝。武皇帝以 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 瞻视,“而楼屋倾颓,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过视之,殊 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宜宣告 吏民,咸使知闻。”据斯以言,呈露久矣。世多愚人,不寻 前达,故有此弊耳。今考据年月,群达诚言,区别人世, 并《内经》外典,并对条例,览详卷首,邪正自显。虽复著 论,周世垂名朝野,通人罕遇,终以事迷,竟不行用,及 后法毁逃难,不测所终。
猷禅师
按《续高僧传》益州多宝寺猷禅师者,�道人姓杨氏, 勤读诵四十馀年,日夕不舍。房后院壁图《九相变》,露 置绳床。�被覆上昼依僧例,夜则寝中,亘一日方出 一食,如是渐增,七日方食。僧以为常,弗之怪也。如此 又经二十馀年,忽经一月,而不出者不畜。侍人佥议 “不出祗是入定,不劳看之。”忽一夜风雨盛,画壁廊倒, 旦共往视,试拨棕被,一无所见,唯绳床坐褥存焉。
僧度
按《续高僧传》,僧度不知何人,去来邑野,略无定所,言 语出没,时有预知,号为狂人。周赵王在益州,有郫人 与王厚,便欲反。时有告者,王未信之。至旦,郫兵果至。 王厚者为主,在城西大街,方床大坐。时僧度乃戴皮 靴一只,从城西遗粪而走,至盘陀塔,弃靴而回,众怪 之而莫测也。又复将反者,将纸笔请度定吉凶,便操 笔作“州度”两字。反者喜曰:“州度与我,斯为吉也。择日 往亡,我往彼亡,重必克之。”时赵王据西门楼,令精兵 三千骑往始交即退,随后杀之。至盘陀,斩郫兵千馀 为京观。今塔东特高者是。于后方验度戴皮相,皮“郫” 声同,遗粪而走,散于塔地。所言州度反,即斫头目前 取验定。后人闻于王,遣人四追,遂失所在。
僧崖
按《续高僧传》:僧崖姓牟氏,祖居涪陵。晋义熙九年,朱 龄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随军平讨,因止于广汉金 渊山谷,崖即其后也。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每游山 泉,必先礼而后饮,或谛观不瞬,坐以终日。人问其故, 答曰:“是身可恶,我思之耳,后必烧之。”及年长从戎,毅 然刚正。尝随伴捕鱼,得己分者,用投诸水,谓伴曰:“杀 非好业,我今举体皆现生疮,誓断猎矣。”遂烧其猎具。 时獽首领数百人,共筑池塞,资以养鱼。崖率家僮往 彼观望,忽有异蛇,长尺许,头尾皆赤,须臾长大乃至 丈馀,围五六尺,众皆奔散。蛇便趣水,举尾入云,赤光 遍野,久之乃灭。寻尔众聚具论前事,崖曰:“此无忧也, 但断杀业,蛇不害人。”又劝停池堰,众未之许。俄而堤 防决坏,时依悉禅师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 涩,举动若痴,然一对一言,而合《大理,经》留数载,无所 异焉。至元冬之月,禅师患足冷,命之取火,乃将大炉 炎炭直顿于前。禅师责之曰:“痴人何烦汝许多火?”乃 正色答曰:“须火却寒,得火嫌热,孰是痴人情性若斯 何?”曰:“得道。”禅师谓曰:“汝不畏热,试将手置火中。”崖即 应声,将指置火中,振叱作声,青烟涌出,都不改容。禅 师阴异之,未即行敬。又以他日诸弟子曰:“崖耐火。”共 推之火炉,被烧之处,皆并成疮,而欣笑自如,竟无痛 色。诸弟子等具咨禅师,禅师唤来谓曰:“汝于此学佛 法,更莫谩作举动,惑乱百姓。”答曰:“若不苦身,焉得成 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禅师遂度出家,自为剃发,但 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禅师置刀于地,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为我作师,我请为弟子。”崖谦谢而已。既法 衣着体,四辈尊崇,归命输诚,无所吝惜。或有疾病之 处,往到无不得除。三十年间,大弘救济。年逾七十,心 力尚强,以周武成元年六月,于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有问:“烧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 起,心既无痛,指何所痛?”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或 有问曰:“似有风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如何所 治?”又曰:“根大有对,何谓为空?”答曰:“四大五根,复何住 耶?”众服其言。孝爱寺兑法师者,有大见解,承崖发迹, 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解衣施之。顾大众曰:“真 解《般若》,非徒口说。”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经 日,左手指尽火,次掌骨髓沸上涌,将灭火焰,乃以右 手残指挟竹挑之。有问其故,崖曰:“缘诸众生不能行 忍,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兼又说法劝励,令行 慈断肉。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眉目不动。 又为四众说法诵经,或及诸切词要义,则顉头微笑。 时或心怠,私有言者,崖顾曰:“我在山中,初不识字,今 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何不至心静听?若乖此者,则 空烧此手,何异樵头耶?”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其 后复告众曰:“末劫轻慢,心转薄淡,见像如木头,闻经 如风过马耳。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欲令信 重佛法也。”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崖夷然澄 静,容色不动,频集城西大道谈论法化。初有细雨,殆 将霑渍,便敛心入定,即云散月明,而烧臂掌骨五枚, 如残烛烬,忽然各生,并长三寸,白如珂雪。僧尼佥曰: “若菩萨灭后,愿奉舍利,起塔供养。”崖乃以口啮新生 五骨,拔而折之,吐施大众曰:“可为塔也。”至七月十四 日,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人畜惊骇于上空中忽 现犬羊龙蛇军器等像,少时还息。人以事问,崖曰:“此 无苦也,警睡三昧耳。吾欲舍身,可办供具。”时孝爱寺 导禅师,戒行精苦,耆年大德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 赠崖入火。犍为僧渊远送斑衲,意愿随身。于是人物 喧扰,施财山积。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陁曰:“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衲袈裟 来,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时道俗十馀万众,拥 舆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义无哭也。”便登高座,为众 说法。时时举目视于薪𧂐,欣然独笑。久顷,右胁而寝, 都无气息,状若木偶,起言曰:“时当至。”仍下足白众僧 曰:“佛法难值,宜共护持。”先于成都县东南积柴垒以 为楼,高数丈许,上作干麻小室,以油润之。崖缓步至 楼,绕旋三匝,礼拜四门,便登其上,凭栏下望,令念《般 若》,留以一心。有施主王撰惧曰:“我若放火,便烧圣人, 将获重罪。”崖阴知之,告撰上楼,摩其顶曰:“汝莫忧,造 楼得罪,乃大福也。”促命下火,皆畏之,“置炬著地崖,以 臂挟炬,先烧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浓,赫然炽合。于 盛火中,放火设礼,比第二拜,身面焦坼,重复一礼,身 踣炭上。及薪烬火灭,骨肉皆化,唯心尚存,赤而且湿, 肝肠脾胃,犹自相连。更以四十车柴烧之,肠胃虽卷, 而心犹如本。”《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今在宝园 寺中。成都民王僧贵者,自崖焚后,举家断肉。后因事 故,将欲解素,私自评论。时属二更,忽闻门外唤檀越 声。比至开门,见一道人语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 啼而去。从后走趁,似近而远,忽失所在。又《焚》后八月 中,獽人牟难当者,于就峤山顶行猎,搦箭声弩,举眼 望鹿,忽见崖骑一青麖。猎者惊曰:“汝在益州已烧身 死,今那在此?”崖曰:“谁道许诳人耳?汝能烧身不射猎 得罪也。汝当勤力作田矣。”便尔别去。又至冬间,崖兄 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若数万众。举望见崖从以 两僧执锡杖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何劳 捉我?”乃指前鸡。�曰:“此等声音,皆有诠述。如汝等语, 他人不解;馀国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为恶业,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养禽畜。”言极周委, 故其往往见形,预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门忘名 集》及费氏《三宝录》,并《益部集异记》。
普圆
按《续高僧传》:“普圆,不知何许人,声议所述,似居河海。 周武之初,来游三辅,容貌姿美,其相伟大,言顾弘缓, 有丈夫之神彩焉。多历名山大川,常以头陀为志,乐 行慈救,利益为先。人有投者,辄便引度,示语行要,令 遵苦节,诵《华严》一部,潜其声相,无人知者。弟子侍读, 后因知之。然而常坐绳床,敛容在定,用心弥到,不觉 经过晨夕。有时乞食,暂往村聚,多依林墓,取静思惟。 夜有强鬼,形极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 径至其前,圆努目观之,都无怖慑,不久便退,其例非 一。又有恶人,从圆乞头,将斩与之,又不肯取,又复乞 眼,即欲剜施,便从索手,遂以绳系腕著树,齐肘斩而 与之,心闷委地。村人明乃闻之,因斯”卒于郊南樊川 也。诸村哀其苦行。争欲收葬。众议不决。乃分其尸为 数段。各修塔焉。
慧瑱
按《续高僧传》:“慧瑱,上党人。奉律齐真,贞确难拔。住郡 内元开府寺,独静一房,禅忏为业。会周建德六年,国 灭三宝,瑱抱持经像,隐于深山。遇贼欲劫之,初未觉 也,忽见一人,形长丈馀,美须面,著纱帽,衣青袍,九环 金带,吉莫皮靴,乘白马朱𩯣,自山顶径至瑱前,下马而谓曰:‘今夜贼至,师可急避’。瑱居悬崖之下,绝无馀” 道,疑是山神,乃曰:“今佛法毁灭,贫道容身无地,故来 依投檀越。今有贼来,正可于此取死,更何逃窜?”神曰: “师既远投弟子,弟子亦能护师,正尔住此。”遂失所在。 当夜忽降大雪,可深丈馀,遂免贼难。后群贼更往,神 遂告山下诸村曰:“贼欲劫瑱,师急往共救。”乃各持器 仗,入路中,相遇,拒击惊散。从此每日瑱。恒凭之安业 山阜。不测其卒。
亡名〈附僧琨〉
按《续高僧传》:“亡名,俗姓宋氏,南郡人,本名阙殆。世袭 衣冠,称为望族。弱龄遁世,永绝妻孥,吟啸丘壑,任怀 游处。凡所凭准,必映美阮嗣宗之为人也。长富才华, 乡人驰誉。事梁元帝,深见礼待,有制新文,帝多称述。 而恭慎慈敬,谦静为心,每从容御筵,赐问优异。及梁 历不绪,潜志元门,远寄岷蜀,脱落尘累。初投兑禅师”, 修习道法。兑亦定慧澄明,声流关邺,名乃三业,依凭 四仪,恭仰雕纯,假于禅诵,兴虑著于篇什,预有学徒, 问道无倦。会周氏跨有并络,少保蜀国公宇文俊镇 之,性爱贤才,重德素,礼供殊伦,声闻台省。后齐王续 部,伏敬日增,任满还雍,遂勒归谒。帝劳遣既深,处为 夏州三藏。朝省以名文翰可观,元非元侣,而冥德没 世,将征拔之,测其器宇,有经国之量。朝省总议,或以 威恩加之,或以情异转之,然名雅亮卓然,曾无易节。 天和二年五月,大冢宰宇文护遗《书》曰:“言念钦属,未 叙企积,道体休愈,无亏虑也。盖能仁处世,志存匡救, 非先轮回,独尚兹善。既道亚生知,才高七步,岂虚缁 染,沉流当途。但灵廓妙理,三业同臻,冀思莫二,皂白 非感耳。悕解偏执,赞我时朝,匪惟真俗俱抽,亦是彼 我一贯,故令往白,念报雅怀。”名答曰:“辱告,深具怀抱, 寒暑异域,苦乐殊心,辄略常谈,且陈实事。贫道禀质 丑陋,恒婴疾恼,因伛成恭,惟道是务。不曾妻息,五十 二年,自舍俗缘十有五载。万人归国,皆停都邑,羸病 一僧”,独流荒裔,无罪可罚,无能可使,百虑九思,是所 未喻,文多不载。又列六不可十,叹息援据,事叙纶贯 始终书略。结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 一诳,生则苍天厌之,死则铁钳拔之,烊铜灌之,仰戴 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 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岩中,摄心尘 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 城,任力行道,随缘化物,斯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 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护得书,体其难拔,乃与 书迎还,云:“法师秉心弥固,栖游世表,元圭启运,不屈 伯夷之节;苍精御历,岂损嘉遁之志。今遣往迎,名达 咸阳。贵游奉谒,隆礼厚味”,弥增常限。以称谓广流,藏 景难伏。誓当栖元后德,便闲放无累,乃著《宝人铭》曰: 余十五而尚文,三十而重势位。值京都丧乱,冠冕沦 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乃喟然叹曰:“夫以回天倒日 之力,一旦早雕;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烬灭。定知世相 无常,浮生虚伪,譬如朝露,其停几何?大丈夫生当降 魔,死当饲虎。如其不尔,修禅足以养志,读经足以自 娱,富贵名誉,徒劳人耳。”乃弃其簪弁,剃其须发,衣衲 杖锡,听讲谈元。战国未宁,安身无地,自厌形骸,甚于 桎梏,思绝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经》曰:“如说行者,乃名 是圣,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能行说为正,不行何 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至于颜回好学,“勤改 前非,季路未行,惧闻后语。功劳智扰,役神伤命,为道 日损,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虑,降此患累, 以求虚寂。”乃作《绝学箴》文,名《息心赞》。又著《至道论》《淳 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修空论》《不杀论》等,文 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不存粉墨。有集十卷,盛 重于世,不知所终。其弟子僧琨,性沉审,善音调,为隋 二十五众读经法主,搜括群籍,采摭贤圣。所撰诸论, 集为一部,称曰《论场》,有三十卷。披卷一阅,俱览百家, 亦新学之宗匠者矣。后于曲池造静觉寺,每临水映 竹,体物赋诗,颇有篇什云。
僧妙
按《续高僧传》:“僧妙一名道妙,本住冀州,后居河东蒲 坂。禁行精苦,聪慧夙成,遍览群籍,尢通讲论。而禀性 谦退,喜愠不干其抱。故每讲下座,必合掌忏悔云:‘佛 意难知,岂凡夫所测?今所说者,传受先师,未敢专辄。 乞大众于斯法义,若是若非,布施欢喜,时以解冠前 彦。行隆端达,睹其虚己,皆服其德义,众益从之。后住’” 本乡常念寺,即仁寿寺也。聚徒集业,以弘法树功,击 响周齐,甚高名望,周太祖特加尊敬。大统年时,西域 献佛舍利,太祖以妙弘赞著,续遂送令供养。因奉以 顶戴,晓夜旋仰,经于一年,忽于中宵,放光满室,螺旋 出窗,渐延于外。须臾光照四远,腾扇其焰,照属天地。 当有见者谓寺家失火,竞来救之。及睹神光,乃从金 瓶而出,皆叹未曾有也。妙仰瞻灵相,涕泗交横,乃烧 香跪而启曰:“法界众生,已睹圣迹,伏愿韬秘灵景,反 寂归空。”于是光还螺旋,卷入瓶内。尔夜州治士女烧香赞叹之声,闻于数十馀里。寺有一僧,睡居房内,众 共唤之惛。�不觉,竟不见光相。未几便遇疠疾。咸言 宿业所致,遂有感见之差自妙之。云亡,光不复现,其 本佛骨,今仍在焉。昔齐武平末,邺古城中白马寺,此 是石赵时佛图澄所造,本为木塔,年增朽坏。敕遣修 之。掘得舍利三粒,一赤一白一青,宝瓶盛之。京邑贵 贱共看,心至者飒然涌上,不信戏慢者倒倾亦不出。 时俗回邪者众。齐王舅广武王胡长邕,曾染佛宗,敕 令还俗。虽居贵望,不舍具戒。置舍利于水钵,请乞行 道,即见三枚相逐水上旋器右行,七遍既满,一时沉 下。邕与子弟更加深信而妙,讲解《涅槃》以为恒业。叙 略纲致,久学者深会其源。分部文句,皆临机约截,遍 遍皆异,所以学侣罕成,而为英杰者所美。化行河表, 重敬莫高。延及之乡,酒肉皆绝。现生葱韭,以土掩覆。 并非由教令而下,民自徙其恶矣。有学士昙延,承著 宗本,更广其致焉。
慧善
按《续高僧传》:“慧善幼出家,善法胜毗昙,住扬都栖元 寺,征击论道,四座惊神。会有梁末,序逃难江陵。承圣 季年,因俘秦壤,住长安崇华寺。义学之美,为周冢宰, 见知别修,供养敷导终老。以天和年卒于长安,时年 六十。善以《智度论》,每引小乘,相证成义,故依文次第, 散释精理。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花缤纷而散。” 故著斯文,名为《散花论》也。其序略云:“著述之体,贵言 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作,而今𫌨缕者,正由斯辙罕人 谙练。是以触义殷勤,逢文指掌。有详览者,想鉴兹焉。 文多不尽。”
宝彖
按《续高僧传》:“宝彖姓赵氏,本安汉人,后居绵州昌隆 之苏溪焉。天性仁让,慧心俊朗,婴孩有异。二亲欲试 其度,以诸彩帛、花果、弓矢书疏,罗置其前。彖便拨除 饼果,上取书疏,众共叹异,咸知必有成济也。及年七 岁,有缘至巴西郡,太守杨眺问云:‘承儿大读书,因何 名为《老子》’?彖曰:‘始生头白故也’。”眺密异之。十六事梁 平西王初为道士,童子未学佛法,平西识其机鉴,使 知营功德事。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就检读 诵,迷悟转分,恒求佛法,用祛昏漠。年二十有四,方得 出家,即受具戒。先听律典,首尾数年,略通持犯,回听 成实,传授忘倦。不吝私记,须便辄给,研心所指,科科 别致。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武陵王门师大集 摩诃堂,令讲请《观音》。初未缀心,本无文疏,始役情思, 抽拈句理,词义洞合,听者盈席。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后还涪州,开化道俗,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或报以 金帛者,一无所受;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或缘 障未谐者,尽形八戒。彖?虽道张并络,风播岷峨,而志 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诚心标树,不竞人物。见《大集》 一经,未弘蜀境,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乃付著经 律,就山修缵。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再稔方就,一无 留难。初至《虚空藏品》,于义不达,闭目思之,不觉身上 空中离床三四尺许,欻然大悟。竟文慧发,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志力难拟矣。时益州武担寺僧宝愿,最初 请讲,大众云集,闻所未闻,莫不叹悦。又属僧崖菩萨 出世,为造经本,因尔传持,至今不绝。故宝坊一学,曲 被剑南,后制《涅槃》《法华》等疏,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闷。 州境皂素,生难遭想,每言“吾命不长,唯当自励身心, 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 安众,以为恒务。忽感风疾,不言久之,命将欲绝,私心 发誓,“愿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作是念已,欻然能话。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吾即当去。”催作遗疏,分处衣资, 陪奉三宝。下笔署讫,还不能言。侍人通以浆饮,闭口 拒之。疾甚,为唤佛名,便合掌在额,奄然而卒于潼州 光兴寺,今所谓绵州大振“响寺”也。春秋五十,即周之 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初,未终之前,本所住 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暗天,举众惊骇,莫测其 怪。至于八月中,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 北逝,幡花列前,僧众从后往问,寺中都无知者。当尔 之时,彖正赴光兴寺讲,因以白之。彖曰:“此我之征相, 不预他也。”及终于此寺,果如所图云。
僧实
按《续高僧传》:“释僧实,俗姓程氏,咸阳灵武人也。幼怀 雅亮,清卓不伦。尝与诸童共游狡戏,或摘叶献香,或 聚砂成塔,乡闾敬焉,知将能信奉之渐也。亲眷爱结, 不许出家,喻以极言,久而方遂。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擅名魏代,实乃归焉。随见孝文,便蒙降 礼。大和末,从原至洛,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禅法。每处” 皇宫,咨问禅秘。那奇之曰:“自道流东夏味静,乃斯人 乎?”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虽三学通览,偏以九次 雕心,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清流林竹,顾便忘返。加又 口绕黑子,欹若斗形,目有重瞳,光明外射,腋怀凤卵七处皆平。奇相超伦,有声京洛。兼又道契生知,化通 关壤,听业未广,而无门不明。而能勤整四仪,静修三 法,可宪章于风俗,足师表于天人。周太祖文皇以魏 大统中,下诏曰:“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背隆伛偻,分 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元三藏》,言为世宝, 笃志任持。故有法相之宜兴,俗务之宜废,发谈奏议, 事无不行。”至保定年,太祖又曰:“师才深德大,宜庇道 俗,以隆礼典。”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实当仁不让,默 而受之。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周氏有国,重仰元 风,礼异前朝,受于归戒。逮太祖平梁荆后,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各怀经部,送像至京,以真谛妙宗,条以问 实。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即为披决,洞出情外。并 神而服之。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 厄也。”当尔之时,扬都讲堂正论法集数百,道俗充满 其中。闻西北异香及空中伎乐,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奏闻梁主,乃移以问周,果如实。 祐大送珍宝锡遗相续,而实但取三衣什物而已,馀 随散之。由尔名振二国,事参至圣。以保定三年七月 十八日卒于大追远寺,春秋八十有八。朝野惊嗟,人 天变色。帝哀恸泣之。有敕图写形像,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其冢南,碑石尚 存。弟子昙相等,传灯不穷,弥隆华实。以业有从,爰于 墓所立寺,还名“福田”,用崇“冥福。”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兴寺释道安及《义城公庾信》制文,今在苑内。
僧玮
按《续高僧传》:“僧玮,姓潘,汝南平轝人也。器量深沉,风 神详雅。十三出家,仍服以敝衣,资以菜食。致使口腹 之累,渐以石帆水松;寒暑之资,稍以荷衣蕙带。故得 结操贞于玉石,清风拂于烟霞。初诵《金光明经》,进受 具后,下扬都,于帝释寺听昙瑗律师讲十诵,淹于五 载。齐镜持犯,仍入摄山栖霞寺从凤禅师所学观息。” 想,味此情空,究检因缘,乘持念慧,频蒙印指,传芳畅 业。远承申息之国,山名雾露,岩洞幽深,川香水美,遂 命楫西浮,销声林薮,终焉之志,结此山焉。声闻先彻, 被于周壤。天子尊贤待德,下车问道,召至京师,亲奉 清诲。乃敕公卿近臣、妃后外戚,咸受十善,因奉三归。 天和五年,以葬母东归,敕使为安州三藏,绥理四众, 备尽六和。在任之日,经始寿山、梵云二寺,南望楚水, 东指隋城,度轨程功,轮奂成美。僧玮德播江淮,帝王 隆重,爰有别敕,于王城之内,起天宝寺,用以居之。既 被征召,身范僧伦,衲衣坏味,任报资给。静缘洁操,《齐 志》林朝。以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少时终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一。门人恸感,士女惊奔。即以三年二月, 归葬于安陆之山。僧玮容止恭庄,威仪整�“游之者 肃然清规,见之者自生敬仰。”新野《庾信》,载奉芳尘,勒 碑现集。
昙相
按《续高僧传》:“昙相姓梁氏,雍州蓝田人。与僧实同房, 素非师保,而敦敬之重,礼逾和上。相聪敏易悟,目览 七行,禅诵为心,周给成务,而慈悲诱接,偏所留心。因 有行往,见人弋缴网罗禽兽,穷困者,必以身代赎,得 脱方舍。其仁济之诚,出于天性。实每美云:‘昙相福德, 人我不及也’。”斯见礼如此。实尝夜诣相房,恒预设座 拟之。相对无言,目陈道合。私有听者,了无音问,常以 为轨。乃经积载,有时大疠横流,或旱涝凶俭,人来问 者,相皆略提纲目,教其治断,至时必有神效,人并异 之。或问:“李顺兴强练何人耶?”相曰:“顺兴胎龙多欲,强 练游行俗仙,助佛扬化耳。”其幽记之明,谅不可测也。 住大福田寺,京华七众,师仰如神。以周季末历,正法 颓毁,潜隐山中。开皇之初,率先出俗。二年四月八日 卒于渭阴故都,图像传焉。今在京师禅林寺。终时遗 言生蜀,名慧宽,故灵相如后所述,又其承绪禅学遗 属慧端焉。
僧明
按《续高僧传》:“僧明,俗姓姜,鄜州内部人。住既山栖,立 性淳素,言令质朴,显晦非任,而能守禁自修,不随鄙 俗。虽不闲明经诰,然履操贞梗,有声时俗。因游邑落, 往还山谷,见一崎岸,屡有异光,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趺一枚,其状高大。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遂加工发掘,乃全像也。形同佛相,纯如铁” 矿,不加錾琢,宛然圆具,举高三丈馀。时周武已崩,天 元嗣历。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当是育王遗像 散在人间,应现之来,故在斯矣。”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明乃执炉誓曰:“若佛法重兴,苍 生有赖者,希现威灵,得遂情愿。”适发言已,像乃忽然 轻举,从山直下,径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大众 惊嗟,得未曾有。因以奏闻,帝用为嘉瑞也。乃改元为 大像焉。自尔佛教渐弘,明之力也。又寻下敕,以其所 住为大像寺,今所谓显际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时值阴暗,便放神光。明从出家,即依此寺,尽报 修奉,大感物心。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