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052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五十二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五十二卷目录
菌部汇考
菌图
藦菰图
竹蓐图
尔雅〈释草〉
张华博物志〈蛇菌〉
贾思勰齐民要术〈缹菌法〉
陈仁玉菌谱〈全〉
潘之恒广菌谱〈全〉
三馀赘笔〈煮蕈法〉
野蔌品〈种菌法〉
四时类要〈种菌子〉
农桑通诀〈种蕈〉
本草纲目〈土菌 杉菌 雚菌 皂荚蕈 香蕈 天花蕈 藦菰 鸡㙡 舵菜
竹蓐 鬼盖 地芩 鬼笔 蜀格〉
菌部艺文〈诗〉
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 宋苏轼
蕈子 杨万里
紫蕈 朱熹
白蕈 前人
谢崔致君饷天花 金朱弁
沙菌 元许有壬
雷声菌 明滑浩
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 史迁
沐五华送鸡㙡 杨慎
菌部选句
菌部纪事
菌部杂录
菌部外编
木耳部汇考
木耳图
地耳图
贾思勰齐民要术〈作木耳菹法〉
本草纲目〈木耳 桑耳 槐耳 榆耳 柳耳 柘耳 杨楂耳 地耳 石耳〉
木耳部艺文〈诗〉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 宋黄庭坚
木耳 朱熹
地踏菜 明滑浩
木耳部选句
木耳部外编
草木典第五十二卷
菌部汇考
释名
菌。〈尔雅〉 《中馗》:〈尔雅〉
合蕈、 《稠膏蕈》
栗壳蕈、 松蕈
竹蕈、 麦蕈
玉蕈、 黄蕈
紫蕈、 四季蕈
鹅膏蕈、 杜蕈
台蕈、 黄㹠、 《黄缵》蕈、 寒蒲蕈。〈已上俱菌谱〉 土菌。〈拾遗〉 地蕈:〈拾遗〉
獐头。〈拾遗〉 仙人帽:〈拾遗〉
《菰子》。〈食物本草〉 杉蕈。〈图经〉
雚菌。〈本经〉 雚芦。〈本经〉
鹳菌。〈陶弘景〉 皂荚蕈。〈纲目〉
香蕈:〈日用本草〉 肉蕈。〈汪瑞〉
天花蕈。〈日用本草〉 天花菜:〈李时珍〉
胡孙眼。〈酉阳杂俎〉 藦菇、蕈〈纲目〉
羊肚菜。〈李时珍〉 《鸡㙡》。〈纲目〉 鸡菌。〈李时珍〉 《竹蓐》:〈食疗本草〉
《竹肉》。〈拾遗〉 《竹菰》:〈纲目〉
舵菜:〈李时珍〉 《鬼笔》:〈拾遗〉
地芩。〈别录〉 《蜀》格。〈别录〉
《鬼盖》。〈别录〉
菌图
竹蓐图
{{{2}}}
《尔雅》
《释草》
《中馗菌》:
〈注〉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呼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
小者菌。
〈注〉大小异名。〈疏〉此辨菌大小之异名也。大者名中馗,小者即名菌。郭云:“地蕈也”,似盖。今江东人呼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者。《说文》云:“蕈,桑。”�也。谓菌生木上也。今云地蕈。即俗呼地菌者是也。
出隧蘧蔬。
〈注〉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同“氍。”�〈疏〉菌类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广雅》云:“朝生,形如鬼盖。”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同氍。�者,《说文》云:“菰,蒋也。”张揖云:“氍。”�《毛席》,取其音同。
张华博物志
蛇菌
江南诸山郡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 之有味而忽毒杀人。云此物往往自有毒者,或云蛇 所著之枫树生者啖之令人笑,不得止。治之饮土浆 即愈。
贾思勰齐民要术
缹菌法〈缹音缶〉
菌一名“地鸡”,口未开,内外全白者佳。其口开里黑者 臭,不堪食。其多取欲经冬者,收取盐汁洗去土,蒸令 气馏,下著屋北阴中之。当时随食者取,即汤炸去腥 气,劈破,先细切葱白,和麻油、苏亦好,熬令香,复多劈 葱自浑。豆盐、椒末与菌俱下。缹之宜肥羊肉、鸡、猪肉 亦得。肉缹者不须苏油。
《肉亦》先熟煮,苏切,重重布之,如《缹瓜瓠》法,唯不著菜也。
缹瓜、瓠菌,虽有肉、素两法,然此物多充素食,故附《素》 条中。
陈仁玉菌谱
《序》
芝菌,皆气茁也。灵华三秀,称瑞尚矣。朝菌晦朔,庄生讪之。至若俦其食品,古则未闻。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仙居界台括丛山峻拔,仙灵所宫,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芼之。固藜苋之至腴,莼葵之上瑞。比或以羞王公登玉食。自有此山,即有此菌,未有此遇也。遇不遇无预菌事。繄欲尽菌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菌谱》。“淳祐乙巳秋九月。山人陈仁玉序。”
合蕈
邑极西韦羌山,高迥秀异,寒极雪收,林木坚瘦,春气 微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菌质外褐色,肌理玉洁, 芳芗韵味,发釜鬲闻百步外。盖菌多种例柔美,皆无 香,独合蕈香与味称,虽灵芝天花无是也,非全德耶? 宜特尊之,以冠诸菌。合蕈始名,旧传昔尝上进,标以 台蕈,上遥见误读,因承误云:“数十年既未充包贡,山” 獠得善贾,率曝干以售,罕获生致。邑孟溪山中,亦同 时产,惟蕈柄高无香气,土人以是别于韦羌焉。
稠膏蕈
邑西北孟谿山,窈窕邃深莫测。秋中山气重,霏雨零 露浸酿山膏木腴,蓓为菌花戢戢多生山绝顶高树 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尢甘胜。 已乃伞张大几掌,味顿渝矣。春时亦间生,不能多,稠 膏得名,土人谓“稠木膏液所生耳。”合蕈他邦犹或有 之,此菌独此邑此山所产,故尢可贵。煮法当徐下鼎 沈伺涫沸漉起。谨勿匕搅,搅则涎腥,不可食性参和 众味,而特全于酒,烹齐既调,温厚滑甘,《雉尾莼》不足 道也。或欲致远,则复汤蒸熟,贮之瓶罂,然其味去出山远也。
栗壳蕈
寒气至,稠膏将尽,栗壳色者,则其续也,尚有典刑焉。
松蕈
生松阴,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松叶与脂,伏灵、 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长年者,实松焉依。 人有病溲浊不禁者,偶掇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
竹菌
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阮矣。
麦蕈
多生溪边沙壤松土中,俗名“麦丹蕈”,未详。味殊美绝, 类北方藦菇,蕈品最优。
玉蕈
生山中初寒时,色洁晰可爱,故谥为“玉。”然作羹微韧, 俗名“寒蒲蕈。”
黄蕈
丛生山中,栀郁黄色,俗名“黄缵蕈。”又有名黄㹠者,殊 峭硬有味。
紫蕈
赪,紫色,亦山中产,俗名“紫富,蕈”品为下。
四季蕈
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不入品。
鹅膏蕈
生高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然 与杜蕈相乱。杜蕈者生土中,俗言毒蛰气所成,食之 杀人,甚美有恶,宜在所黜。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 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杂白矾,勺新 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因着之,俾山居者享其美而远 其害,此谱外意也。
潘之恒广菌谱
木菌
木菌,即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馀气所 生,亦名木檽。木㙡,树鸡,木蛾。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 以软湿为佳也。曰㙡,曰鸡,因味似也。南楚人谓鸡为 㙡。曰菌,亦象形。于蜠,乃贝子之名。或云:地生为菌,木 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
五木耳
五木耳,生犍为山谷中。六月多雨时采之,曝干,可烹 食。陶弘景云:“此五木耳,不显言是何木,唯桑树生桑 耳,有青、黄、赤、白者,软湿者,人采以作葅,无复药用。”苏 恭云:“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 常食槐耳,疗痔。”
桑耳
《桑耳》曰檽,曰蛾,曰鸡,曰黄、曰臣,皆冠以桑,又呼为“桑 上寄生。”
槐耳
槐耳亦名槐菌,亦名鸡,而称檽蛾,如桑例,惟鬻浆粥 安其上,以草覆之,即生蕈耳。
柳耳
“柳耳”主补胃理气,治反胃吐痰,用五七个煎汤服,即 愈。
杉菌
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皂角菌
《皂角菌》,生皂树上,木耳也。不可食。
香蕈
香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名香蕈,字从草从覃, 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天花蕈
天花蕈,即天花菜。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 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磨菰蕈
磨菰蕈,出东淮北山间,埋桑楮木于土中,浇以米泔, 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 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足磨菰”,谓其味状相似 也。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鸡㙡蕈
鸡㙡蕈,出云南,生沙地间,下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 烘寄远,以充方物。气味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
雷蕈
雷蕈,出广西横州,遇雷过即生,须疾采之,稍迟则腐, 或老不堪用矣。作羹甚美,亦如鸡㙡之属,其价并珍。
舵菜
舵菜: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锺馗菌
锺馗菌即土菌,地上经秋雨生重台者,一名“仙人帽”, 盖锺馗神名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锺馗之帽,故 以名之。亦名地鸡,亦名獐头菌。
鬼菌
鬼盖、“鬼伞”、“鬼屋”,皆菌种而异名。夏日得雨,藂生垣墙 下,多赤色,或生粪堆上,见日即消黑,旦生而夕死,亦名地盖。地芩又名“鬼笔”者,生秽处,头如笔,紫色,名“朝 生,暮落花”,小儿呼为“狗溺”,即“鬼盖”之类而无伞者。凡 此类皆主疮疥,晒干研末,和油涂之。牛粪上黑菌,尢 佳。又马勃,亦菌类也。
竹蓐
竹蓐,即竹菰也。草更生曰:蓐得溽湿之气而成。《本草》 作竹肉,因其味也。生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涌 出如鹿角,白色者可食。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脔 者,有大毒。又曰:“竹菰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或红 白色。”《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 鸡。”即此物也。唯苦竹生者有毒。
雚菌
雚菌之“雚”,当作“萑”,乃芦苇之属,读如桓若,音观,乃鸟 名。或以为鹳屎所化,非也。今渤海芦苇泽中咸卤地, 往往有之。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疗 蛔虫有效。出沧州。秋雨以时乃有之,若天旱久霖即 稀。日干者良。
地耳
地耳,即地踏,菰生丘陵,如碧石青也,亦石耳之属,生 于地中者尔。
石耳
石耳亦名“灵芝”,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 徼诸石崖最高处,远望如烟,山中人缒緪采之,必险 绝处乃得。今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寺僧采曝馈远,洗 去沙土,作茹,胜如木耳,佳品也。
葛乳
葛乳,诸名山皆有之,唯太和山采取,乃葛之精华。秋 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质脆。
《三馀赘笔》
煮蕈法
蕈生皆阴湿地,风味殊美,然间有毒,食之往往杀人。 《近传》一法,煮时和灯心草或以银簪淬之。若灯心草 与簪色黑即有毒,弃之勿食。
《野蔌品》
种菌法
用朽桑木、樟木、楠木,截成一尺长段,腊月扫烂叶,择 肥阴地,和木埋于深畦,如种菜法。春月用米泔水浇 灌,不时菌出。逐日灌以三次,即大如拳。采同素菜炒 食,作脯俱美。木上生者不伤人。
《四时类要》
种菌子
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 湿,三两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 寸,截断捶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长,令 润如初。有小菌子,仰耙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 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本自构木,食之不损人。〈按构树即
谷树
〉《农桑通诀》
种蕈
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树伐倒,用斧碎砍 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谓 之“惊禅。”雨雪之馀,天气蒸暖,则蕈生矣。虽逾年而获, 可以继取。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棒 击树,利则甚博。采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发。复相地之 宜,易岁代种。新采趁生,煮食香美,曝干则为干香蕈。 今深山穷谷之民,以此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遗其利 也。
《本草纲目》
土菌释名
陈藏器曰:“凡菌从地中出者,皆主疮疥。牛粪上黑菌 尢佳烧灰。地上经秋雨生菌,重台者大主血病。” 李时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 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气味
甘寒有毒。
孟诜曰:“菌子有数般,槐树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杀 人。又多发冷气,令人腹中微痛,发五脏风,拥经脉,动 痔病,令人昏𡜐多睡,背膊四肢无力。”
陈藏器曰:“菌,冬春无毒,夏秋有毒。有蛇虫从下过也。 夜中有光者欲烂;无虫者煮之不熟者。煮讫照人无 影者;上有毛下无纹者仰卷;赤色者,并有毒,杀人。中 其毒者,地浆及粪汁解之。”
《汪颖》曰:“凡煮菌,投以姜屑、饭粒,若色黑者杀人,否则 无毒。”
李时珍曰:按《菌谱》云:“杜蕈生土中,与山中鹅膏蕈相 乱。俗言毒蠚之气所成,食之杀人甚美。有恶食肉,不 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 以苦茗、白矾,勺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又按:杨士瀛 《直指方》云:“广南人杀毒蛇,覆之以草,以水洒之,数日 菌生,采干为末,入酒毒人,遇再饮酒,毒发立死。”又《陈 氏拾遗》云。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 故并记之。
主治
陈藏器曰:“烧灰傅疮疥。”
附方
疔肿:黑牯牛抛粪石上,待生菌子焙干,豨莶草等分 为末,以竹筒去两头,紧缚合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钱, 入筒内,少顷沸起,则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医学正传〉
杉菌集解
《苏颂》曰:“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气味
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
《苏颂》曰:“心脾气疼,及暴心痛。”
雚菌释名
李时珍曰:“雚”,当作“萑”,乃芦苇之属。此菌生于其下,故 名也。若雚音观,乃鸟名,与萑芦无关。
集解
《别录》曰:“雚菌,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 陶弘景曰:‘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 生,一名鹳菌。末之,猪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虫’。”
苏恭曰:“雚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咸卤地,自然有此 菌尔,非鹳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 众菌不同,疗蛔有效。”
《韩保升》曰:“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久霖即稀, 日干者良。”
气味
咸平有小毒。
《别录》曰:“甘,微温。”
甄权曰:“苦,得酒良。畏鸡子。”
主治
《本经》曰:“心痛温中,去长虫白。”�蛲:虫蛇螫毒。症瘕诸 虫。
《别录》曰:“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
甄权曰:“除腹内冷痛,治白秃。”
附方
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两,杵末,羊肉臛和 食之,日一顿,大效。〈外台秘要〉
皂荚蕈集解
李时珍曰:“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烘干备 用。”
气味
辛有毒。
主治
李时《珍》曰:“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 治肿毒初起,磨醋涂之良。”
附方
肠风泻血:皂角树上蕈,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许学士本事方〉
香蕈释名
李时珍曰:“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
吴瑞曰:“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 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汪颖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 味甚香美,最为佳品。”
李时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陈仁玉著《菌谱》甚详,今录 其略于此云:‘芝菌皆气茁也。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 花,亦甲群汇仙居,介乎天台、括苍之间,丛山入天,仙 灵所宫,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芼之,乃藜苋之 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一曰合蕈,又名台蕈, 生台之韦羌山。寒极雪收,春气欲动,土松芽活,此菌’” 候也。其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 于百步。山人曝干以售,香味减于生者。他山虽产,其 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 雨零露浸,酿山膏水腴,发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 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乃张伞, 大若掌,味顿渝矣。春时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 鼎伺沸漉起,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切勿搅动,则涎 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远。三曰松蕈,生松阴,采无 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者。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 味殊美,绝类藦菰。五曰玉蕈,初寒时生,洁晰可爱,作 羹微韧,俗名“寒蒲蕈。”六曰黄蕈,丛生山中,黄色,俗名 “黄缵蕈”,又名“黄㹠。”七曰紫蕈,赭紫色,产山中,为下品。 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鹅膏 蕈,生高山中,状类鹅子,久而伞开,味殊甘滑,不减稠 膏。然与杜蕈相乱,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吴瑞曰:“益气不饥,治风破血《菌谱》曰:“松蕈,治溲浊不禁,食之有效。”
天花蕈集解
吴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 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李时珍曰:五台多蛇蕈,感其气而生,故味美而无益, 其价颇珍。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代北有树鸡,如杯棬, 俗呼胡孙眼。”其此类也与?
气味
甘平无毒。
李时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
吴瑞曰:“益气,杀虫。”
藦菰集解
李时珍曰:“藦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 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 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藦菰,谓 其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气味
甘寒无毒。
《正要》曰:“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主治
李时珍曰。益肠胃,化痰理气。出《生生编》。
鸡㙡释名
李时珍曰:“南人谓为鸡㙡,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
李时珍曰:“鸡㙡出云南,生沙地间,下蕈也。高脚伞头, 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点茶、烹肉皆宜,气味皆似 香蕈,而不及其风韵也。”又广西横州出雷菌,遇雷过 即生,须疾采之,稍迟则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 鸡㙡之属。此数种其价并珍。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李时珍曰:“益胃清神治痔。”
舵菜集解
李时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李时珍曰:“瘿结气痰饮。”
竹蓐释名
李时珍曰。草更生曰蓐。得溽湿之气而成也。陈藏器 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
集解
《孟诜》曰:“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白 色,可食。”
陈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脔,有大毒。 以灰汁煮三度,炼讫,然后依常菜茹食之。炼不熟者, 戟人喉出血,手爪尽脱,应别有功,人未尽识之。 李时珍曰:“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 色。”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 白树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气味
甘咸寒无毒。
陈藏器曰:“苦竹,肉,有大毒。”
主治
《孟诜》曰:“一切赤白痢,和姜酱食之。”
陈藏器曰:“苦竹肉灰汁链过食,杀三虫毒邪气,破老 血。”
鬼盖
《别录》曰:“味甘,平,无毒。主小儿寒热痫。丛生垣墙下,赤 色,旦生暮死。”一名“地盖。”
陶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伞也。”
陈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阴湿处,如菌,其盖黑而茎赤。 和醋傅肿毒恶疮,马脊肿。”
《杜正伦》曰:“鬼伞有小毒。夏日得雨,藂生粪堆,见日即 消黑。”
李时珍曰:“此亦土菌之类,朝生夕死者。烧灰治丁肿。 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根。”
地芩
《别录》曰:“味苦,无毒。主小儿痫,除邪养胎,风痹,洗寒热, 目中青翳,女子带下。生腐木积草处,天雨生盖,如朝 生,黄白色。四月采之。”
李时珍曰。此即“鬼盖”之色黄白者。其功亦相近。
鬼笔
陈藏器曰:“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 ‘朝生暮落花,小儿呼为‘狗溺薹。主治疮疽𧏾疥,痈瘘, 并日干研末,和油涂之’’。”凡菌从地出者,皆主疮疥,牛 粪上黑菌尤佳。
李时珍曰:“此亦鬼盖之类,而无伞者。红紫松虚如花 之状,故得花名。研末傅下疳疮
蜀格
《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寒热痿痹,女子带下,痈肿。生 山阳,如萑菌而有刺。”
菌部艺文〈诗〉
《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宋·苏轼
造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寒蔬病甲谁能 采,落叶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黄耳蕈,故人兼致白 芽姜。萧然放著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
《蕈子》杨万里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渗 入,蒸出蕈花团戢戢。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 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色如鹅掌 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 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 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
《紫蕈》朱熹
谁将紫芝苗,种此槎上土。便学商山翁,风餐谢肥羜。
《白蕈》前人
闻说阆风苑,琼田产玉芝。不收云表露,烹瀹讵相宜。
《谢崔致君饷天花》金·朱弁
“三年北馔饱膻荤,佳蔬颇忆南州味。地菜方为九夏 珍,天花忽从五台至。崔侯胸中散千卷,金瓯名相传 云裔。爱山亦如谢康乐,得此携归岂容易。应怜使馆 久寂寥,分饷明明见深意。堆盘初见瑶草瘦,鸣齿稍 觉琼枝脆。树鸡湿烂惭叩门,桑蛾青黄漫趋市。赤城 菌子立万钉,今日因君不知贵。乖龙耳仅免一割,沙” 门业已通三世。偃戈息民未有术,虽复加餐祇增愧。 云山去此纵不远,口腹何容更相累。报君此诗永为 好,捧腹一笑万事置。
《沙菌》元·许有壬
牛羊膏润足,物产借英华。帐脚骈遮地,钉头怒戴沙。 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毡车。莫作垂涎想,家园有莫邪。
《雷声菌》明·滑浩
夏秋雷雨后,生茂草中,如麻菇,味亦相似。
《雷声菌如卷耳》恐是蛰龙儿,雷声呼辄起。休夸瑞草 生,莫嗟灵芝死。如此凶年谷不登,纵有祯祥安足倚。
《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史迁
《松花》“冈头雷雨急,陂陀流膏渍香汁。新泥日蒸气深 入,穿苔破藓钉戢戢。如盖如芝万玉立,紫黄百馀红 间十。燕支微匀滑更湿,顷筐盛之行且拾。采归芼之 脱巾笠,桑蛾楮鸡皆不及。麻菇天花当拱揖,盐豉作 羹炊玉粒。先生饱饭踏晓日,更遣樵青行负笈。”
《沐五华送鸡㙡》杨慎
海上天风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人住近华阳 洞,分得琼英一两枝。
菌部选句
楚屈原《离骚》,“杂申椒与菌桂。”
汉扬雄《反离骚》:“棍申椒与菌桂兮,赴江湖而沤之。” 张衡《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
《思元赋》:“咀石菌之流英。”
周庾信《小园赋》:“连珠细菌,长柄寒匏。”
晋殷仲文诗,“何以标贞脆,薄言寄松菌。”
唐王维诗:“顾乏钉头菌。”
刘禹锡诗:“桥柱黏黄菌。”
《张籍诗》:“扫窗秋菌落。”
《元稹诗》:“菌生香案正当衙。”
《韦庄诗》:“几处篱悬白菌肥。”
朱庆馀诗:“深篱藏白菌。”
皮日休诗:“颓檐倒菌黄。”
宋汪藻诗:“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中涵烟霞气,外 绝沙土痕。下著极隽永,加餐亦平温。”〈又〉菌蠢朝承霞, 荧煌夜吐霓。
程俱诗:“惊雷发蒸菌,自可当夏鳖。”
王安石诗:“湿湿岭云生竹菌。”
《苏轼诗》:“笋如玉著葚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
黄庭坚诗。“惊雷菌子出万钉。白鹅拆掌鳖解甲。” 范成大诗。“柳菌黏枝住。”
《陆游》诗。“黄耳蕈生斋钵富。”
方岳诗:“雷树生钉肥胜肉。”
元马祖常诗:“九秋雷隐菌收钉
菌部纪事
《异苑》:“交州诸郡有菌,以叶涂人躯,便举体菌生,生既 遍,便就朽烂,肌肉消腐。”
《云仙杂记》:“齐文宣帝凌虚宴,取香菌以供,品味出于 石首铜官等处,有铜钉菌分丝菌。”
《酉阳杂俎》:“开成元年春,成式脩竹里私第,书斋前有 枯紫荆数枝,蠹折,因伐之,馀尺许。至三年秋,枯根上 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顶黄白两晕绿,垂裙如鹅 鞴,高尺馀,至午,色变黑而死,焚之,气如麻香。成式尝 置香炉于枿台,每念经,门生以为善征。”后览诸志怪, 南齐吴郡褚思庄素奉释氏,眠于渠下,短柱是柟木, “去地四尺馀,有节,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于节上, 黄色鲜明,渐渐长数尺。数日遂成千佛状,面目爪指 及光相衣服,莫不完具,如金牒隐起,摩之殊软。常以 春末生,秋末落,落时佛相如故,但色褐耳。至落时,其 家贮之箱中。积五年,思庄不复住其下,亦无他显盛, 阖门寿考。思庄父终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壮年。 宋州莆田县破冈山,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 篑,茎及盖,黄白色,其下浅红,尽为过僧所食,云“美倍 诸菌。”
《因话录》:“都水使者崔绰,少年豪侠,不拘小节。天宝中, 有方士过其家,崔倾财奉之,亦无所望。方士临去,留 药一丸为别,崔殊不之,重埋于床下。燕蓟之乱,家人 避贼,崔在后未去,忽见床下有菌,甚肥鲜,因煮而食 之,杂以荤味,自此体腹轻健,至老更无疾病。月中视 小字,元和初犹在,年九十馀卒。”苏州刺史韦公集中 所《赠崔都水》诗者是也。“向得灵药,便能正尔服之,当 已轻举矣。其次食所化灵芝,不杂荤茹,又应反颜住 世,寿不可量。”盖元中但以有寿无疾,酬好施之功而 已。崔即苏州之堂妹婿也。
《宋史五行志》:“熙宁八年,盐官县自三月水产菜如菌, 可为葅,饥民赖之。”
《稽神录》:“豫章人好食蕈,有黄姑蕈者,尢为美味。有民 家治舍,烹此蕈以食工人。工人有登厨屋施瓦者,下 视无人,惟釜中煮物,以盆覆之。俄有一小鬼裸身绕 釜而走,倏忽投于釜中。顷之,主人设蕈,工人独不食, 亦不言其故。既暮,其食蕈者皆卒。”
《癸辛杂识》:“菌蕈类皆幽隐蒸湿之气,或蛇虺之毒所 生,食之皆能害人,而好奇者每轻千金之躯,以尝试 之,殊不可晓。”《夷坚志》所载,“简坊大蕈,及金谿田仆食 蕈,一家呕血陨命六人,丘岑幸以痛饮而免,盖酒能 解毒故耳。”又灵隐寺僧得异蕈,甚大而可爱,献之杨 郡王,王以其异,遂进之上方,既而复赐灵隐。适贮蕈 “之器有馀沥,一犬过而舐之,跳跃而死,方知其异而 弃之。此事关涉尤大。近得耳目所接者两事,并著为 口腹之戒。”嘉定乙亥岁,杨和王坟上感慈庵僧德明, 游山,得奇菌,归作糜供众。毒发,僧行死者十馀人,德 明亟尝粪获免。有日本僧定心者,宁死不污,至肤理 拆裂而死。至今杨氏庵中尚藏日本度牒,其年有久 安、保安、“治象”等号,僧衔有法势大和尚、威仪、从仪、少 属、少录等称。是岁其国度僧万人。定心姓平氏,日本 国京东路相州行香县上守乡光胜寺僧也。咸淳壬 申,临安鲍生姜巷民家,因出郊得佳蕈,作羹恣食。是 夜,邻人闻其家撞突有声,久乃寂然,疑有他故,遂率 众排闼而入,则其夫妇一女皆呕血殒越,倚壁抱柱 而死矣。案间尚馀杯羹,以俟其子适出未还,幸免于 毒。呜呼殆哉!
天台所出桐蕈,味极珍。然欲致远,必渍之以麻油,色 味未免顿减。诸谢皆台人,尤嗜此品,乃并舁桐木以 致之。旋摘以供馔,甚鲜美,非油渍者可比。
《北梦琐言》:江夏汉阳县出毒菌,号“茹闾”,非茅蒐也。每 岁供进,县司常令人于田野间候之,苟有此菌,即立 表示人,不敢从下风而过,避其气也。采之日,以竹竿 芟倒,遽舍竿于地,毒气入竹,一时爆裂,直候毒歇,仍 以榉柳皮蒙手以取,用毡包之,亦以榉柳皮重裹,县 宰封印而进。其赍致役夫倍给其直,为其道路多为 毒薰以致头痛也。张康随侍其父宰汉阳,备言之。“人 有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鱼椹汁服之即愈。”《僧光远 说》也。
《茅亭客话》:淳化中,有民支氏于昭觉寺设斋,寺僧市 野葚有黑而斑者,或黄白而赤者,为斋食。众僧食讫, 悉皆吐泻,亦有死者。至时有医人急告之曰:“但掘地 作坑,以新汲水投坑中,搅之澄清,名曰‘地浆。每服一 小盏,不过再三,其毒即解,当时甚救得人。夫蕈菌之 物,皆是草木变化,生树者曰蕈,生于地者曰菌,皆湿 气郁蒸而生’。”又有生于腐骸毒蛇之上者,大而光明, 人误以为灵芝,食而速死,故书之警其误矣。
《墨客挥犀》:“菌不可妄食。建宁县山石间,忽生一菌,大 如车盖,乡民异之,取以为馔,食者辄死。凡菌为羹,照 人无影者不可食,食杀人。又有菌丛生于朽木或粪 壤上,其形如瑞芝,洁白可爱,夜则有光,可以鉴物《金史·石琚传》:琚拜尚书右丞,蔚州采地蕈,役数百千 人。琚奏之,上曰:“自今凡称御前者皆禀奏。”琚与孟浩 对曰:“圣训及此,百姓之福也。”
《五台山记》:“山尽豫章之材,居僧苦其荒塞,斧斤不力, 在在付之一炬”,树故名柴木。得雨之后,精气怒,生菌 如斗壮,所云天花者也。牧儿得一本,辄易一缣。 《居山杂志》:“山中雨后多生菌,其一名曰蕈。凡有数种, 惟春末最多,八月虽有而不时。其小者可食,山人餍 之,而城居不多得也。樵童得者,负以筠笼,多售于枫 桥市郭,人争买之,与珍异等,以其非植而有故也。 荆溪疏竹,茹蕈也。小如钱,赤如丹砂,生以二月,山中 所在有之,不独竹下风味极佳,当为伊蒲第一。” 《德州志》:“明张泰少孤,事母至孝。母病思食藦菇,遍求 不得。忽夜于园池中出百馀茎,取以奉母,病即愈。”
菌部杂录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列子》:“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暮。”
《吕氏春秋》:“和之美者,越骆之菌。”
《说苑》雍门周对孟尝君曰:“夫以秦楚之强而报于弱 薛,譬犹磨萧斧而伐朝菌者也。”
《潜夫论》:“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负苞,朽木菌也。 《清异录》:“菌蕈有一种,食之令人得干笑疾,士人戏呼 为笑矣乎?”
《楚辞芳草谱》按王逸云“菌即薰”,司马云“大芝”,支遁云 “舜华。”则王说恐非。《七谏》云“饮菌若之朝露”,即《庄子》所 谓朝菌者,岂此耶?
山家清供,鲜蕈净洗,约水煮少熟,乃以好酒同煮,或 佐以临漳绿竹笋尤佳。隐区《玉蕈》诗云:“幸从腐木出, 放被齿牙和。真有山林味,难教世俗知。香痕浮玉叶, 生意满琼枝。饕服多相忝,幸酬独有诗。”今后苑多用 酥炙,其风味尤不浅也。
《笔记》:“菌蕈有一种,食之令人得干笑疾,士人戏呼为 笑矣乎?”《青莲集》亦有“笑矣乎”一篇,断然伪作。
《永昌府志》:“鸡葼菌属,滇中在在有之,永郡惟永平尤 多,以六七月大雷雨后,生沙土中,或松下,或林间,鲜 者多虫,间有毒。或云其下有蚁穴,出土一日即宜,采 过五日即腐,采后过一日则香味俱减,土人盐而脯 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以代酱豉,其味尤佳,浓鲜 美艳,侵溢喉舌,洵为滇中佳品。汉使所求蒟酱,当是” 此物。从来解者,皆以为扶留藤,即今蒌子也。其味辛 辣,以和槟榔之外,即不堪食。此有何美而求之?盖虽 泥于“蒟”字之义,实于“酱”字之义何取,必非扶留可知。 然古今相沿已久,卒莫有识其误者。特为表而志之, 格物之士,或有采焉。
菌部外编
《风土记》:阳羡袁君庙有祈雨者,则祝称神命,常赐芝 草。草,菌也。以神前酒杯灌地,以大羹杯覆之,有顷发 杯而菌生。今犹然。
《岭南异物志》:昔有人泊渚登岸,忽见芦苇间有十馀 昆仑偃卧,手足皆动,惊报舟人。舟人有尝行海中者, 识之菌也。往视之,首皆连地,割取食之,菌但无七窍。 《抱朴子》云:“肉芝如人形,产于地。亦此类也。何足怪哉!” 《酉阳杂俎》:独孤叔牙常令家人汲水,重不可转,数人 助出之,乃人也。戴席帽攀栏大笑,却坠井中。汲者揽 得席帽。挂于庭树。每雨所溜处。辄生黄菌。
京宣平坊,有官人夜归入曲,有卖油者张帽驱驴,驮 桶不避,导者搏之,头随而落,遂遽入一大宅门。官人 异之,随入至大槐树下遂灭。因告其家,即掘之,深数 尺,其树根枯,下有大虾蟆如叠,挟二笔踏树,溜津满 其中也。及巨白菌如殿门浮沤钉,其盖已落。虾蟆即 驴矣,笔踏乃油桶也,菌即其人也。里有沽其油者,月 馀,怪其油好而贱,及怪露食者,悉病呕泄。
《内观日疏》:谢幼贞嗜菌,庭中忽生一菌,状如飞鸟。沈 子玉曰:“此谓飞禽芝,以处女中单覆之则活,煮而食 之,可数百岁。”谢入取中单,有邻女乞火,跨之,翩然飞 去,谢但叹恨而已
木耳部汇考
释名
木耳。〈本经〉 《树鸡》。〈韩文〉
《木檽》。〈唐本〉 木菌:〈唐本〉
《木㙡》。〈唐本〉 木蛾。〈宋本〉 《桑耳》。〈纲目〉 《桑檽》。〈唐本〉
桑蛾。〈宋本〉 桑鸡。〈纲目〉
桑黄。〈药性论〉 桑臣。〈药性论〉
槐耳。〈纲目〉 槐,檽。〈唐本〉
槐菌。〈唐本〉 槐鸡。〈蜀本〉
赤鸡:〈纲目〉 槐蛾。〈宋本〉
榆耳。〈纲目〉 柳耳。〈纲目〉
柘耳。〈纲目〉 柘黄。〈纲目〉
《杨栌耳》。〈纲目〉 地耳。〈别录〉
石耳。〈日用本草〉 《地踏菰》。〈纲目〉
地耳图
{{{2}}}
贾思勰齐民要术
作木耳菹法
取枣、桑、榆、柳树边生尤软湿者,煮五沸,去腥汁,出,置 冷水中,净洮。又著酢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讫,胡荽、葱 白,下豉汁,浆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
《胡荽》、葱白,少著,取香而已。
《本草纲目》
木耳释名
李时珍曰: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馀气 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以软湿者佳也。曰鸡、曰 㙡,因味似也。南楚人谓鸡为㙡。曰菌,犹蜠也,亦象形 也。蜠乃贝子之名。或曰: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 蛾,南人曰蕈。
集解
《别录》曰:五木耳,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 陶弘景曰:“此云五木耳,而不显言是何木,惟老桑树 生桑耳,有青黄赤白者,软湿者。人采以作葅,无复药 用。”
苏恭曰:“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 人常食;槐耳疗痔。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 蕈尔。”
李时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 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云。
气味
甘平有小毒。
甄权曰:“蕈耳,古槐、桑树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馀树 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经络,背膊闷人。” 陈藏器曰:“木耳恶蛇虫从下过者,有毒。枫木上生者, 令人笑不止。采归色变者有毒。夜视有光者欲烂。不 生虫者,并有毒。并生捣、冬瓜蔓汁解之。”
李时珍曰:“按:张仲景云:‘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并不可 食’。”
主治
《本经》曰:“益气不饥,轻身强志。”
李时珍曰:“断谷治痔。”
发明
《汪颖》曰:“一人患痔,诸药不效,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 极验。”
李时珍曰:按:《生生编》云:“柳蛾补胃,木耳衰精。”言老柳 之蛾,能补胃理气。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故 有衰精冷肾之害也。
桑耳释名
桑耳:一名桑檽,一名桑蛾,一名桑鸡,一名桑黄,一名 桑臣,一名《桑上寄生》。
陶弘景曰:“断谷方,桑檽,又呼为桑上寄生,名同物异也。”
李时珍曰:桑檽以下,皆软耳之名;桑黄以下,皆硬菰 之名,其功性则一也。
气味
甘平有毒。
孟诜曰:“寒,无毒。”
《大明》曰:“温,微毒。”
甄权曰:“桑槐耳甘、辛,平,无毒。”
主治
《本经》曰:“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 痛,阴阳寒热,无子。”
《别录》曰:“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 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
瓯权曰:“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 痃癖。” 大明曰:“止血衄,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孟诜曰:“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压丹石人热发,和 葱豉作羹食。”
槐耳释名
槐耳:一名槐檽,一名槐菌,一名槐鸡,一名赤鸡,一名 槐蛾。
苏恭曰:“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
甄权曰:“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气味
苦辛平无毒。
主治
苏恭曰:“五痔脱肛,下血,心痛,妇人阴中疮痛。”
甄权曰:“治风破血,益力。”
榆耳主治
八月采之。李时珍曰:“令人不饥。”
柳耳主治
李时珍曰:“补胃理气。”
柘耳释名
柘耳一名“柘黄。”
主治
李时珍曰:“肺痈欬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 两研末,同百齿霜二钱,糊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效甚捷。”
杨栌耳
陈藏器曰:“出《南山》。”
气味
平,无毒。
主治
陈藏器曰:“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
附方
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 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血注脚疮:“桑耳、楮耳、牛屎菰各五钱,胎发灰,男用女, 女用男,三钱研末,油和涂之,或干涂之。”〈奇效良方〉 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 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以应二十四气,好酒调服出 汗。〈孙氏集效方〉
新久泄痢: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五分,炒为末, 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钱,酒服即可。亦用井花水服, 或以水煮盐醋食之,以汁送下。〈普济方〉
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频漱。〈普济方〉
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 大塞鼻中,数度,即可断。〈肘后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饱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 如鸟啄状,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捣作两囊,蒸之,及热 更互坐之,即瘥。〈圣惠方〉
脱肛泻血不止:用桑黄一两,熟附子一两,为末,炼蜜 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圣惠方〉
血淋疼痛:桑黄、槲白皮各二钱,水煎服,日一次。〈圣惠方〉 月水不断,肉色黄瘦,血竭暂止,数日复发,小劳辄剧, 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黄焙研,每服二钱,食前热 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 〈千金方〉
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苏颂图经〉
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 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集简方〉
瘰𤻤溃烂:桑黄菰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 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傅,以车前、艾叶、桑 皮煎汤洗之。〈纂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 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Annotation|。《摘元方》。}}足趾肉刺,先以汤浸刮去一层,用黑木耳贴之,自消 烂不痛。〈近效方〉
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 方〉
崩中下血,不问年月远近:用槐耳烧存性为末。每服 方寸匕,温酒下。〈产宝方〉
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立愈。” 〈妇人良方〉
蛔虫心痛:槐木耳烧存性,为末,水服枣许。若不止,饮 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张文仲备急方〉
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蛾炒 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食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 〈圣惠方〉
脏毒下血:“槐耳烧二两,干漆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 温酒下。〈圣济总录〉
服食方《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檽,以美酒渍曝,同青 粱米、紫苋实蒸熟为末,每服三指撮酒下,令人辟谷 不饥。”
反胃吐痰:“柳树蕈五七个”,煎汤服,即愈。〈活人心镜〉
地耳集解
《别录》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李时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 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即不堪,俗名《地踏 菰》是也。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别录》曰:“明目益气,令人有子。”
石耳集解
吴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 诸山石崖上,远望如烟。”
李时珍曰:“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 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
气味
甘平无毒。
《汪颖》曰:“冷。”
段成式曰:“热。”
主治
吴瑞曰:“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 李时珍曰:“明目益精。”
附方
泻血脱肛:“石耳五两,炒,白枯矾一两,蜜陀僧半两,为 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普济方〉
木耳部艺文〈诗〉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宋·黄庭坚
“饥欲食首阳薇,渴欲饮颍川水。嘉禾令尹清如冰,寄 我南山石上耳。筠笼动浮烟雨姿,瀹汤磨沙光陆离。 竹萌粉饵相发挥,芥姜作辛和味宜。公庭退食饱下 著,杞菊避席遗萍虀。㕍门天花不复忆,况及桑蛾与 楮鸡。”小人藜羹亦易足,嘉蔬遣饷荷眷私。吾闻石耳 之生,常在苍崖之绝壁,苔衣石腴风日炙。扪萝挽葛 “深万仞,侧足委骨豺虎宅。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 母今得职,闵仲叔。不以口腹累安邑,我其敢用鲑菜 烦嘉禾。愿公不复甘此鼎,免使射利登嵯峨。”
《木耳》朱熹
蔬肠久自安,异味非所夸。树耳黑垂聃,登盘今亦乍。
《地踏菜》明·滑浩
一名“地耳” ,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采熟食,见日则枯没化为水。
《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 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 凶,东家懒妇睡正浓。
木耳部选句
宋汪藻诗:“溪边卧枯柳,雨馀忽生耳
木耳部外编
《酉阳杂俎》:郭代公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 于灯下,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 长征马不肥。”公之警句也。题毕吟之,其物遂灭。数日, 公随樵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