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05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五
胸腹门六
针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二百五卷
医部汇考一百八十五
胸腹门六
针灸
《素问》曰:“中满者,泻之于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虚则 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 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 䏚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取其经,厥阴与 少阳。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 阴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欬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 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 见而妄言。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 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 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胻,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讝言,治主病者。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欬,善呕沫,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灵枢经》曰:“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足,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 得之立已。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 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取然谷。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 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 然谷、太谿。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 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 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憹作 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 蛟蛔也。以手按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 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腹憹痛,形中上者, 小肠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 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 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 之经以调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 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 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取之巨虚下廉。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 得,取委中央。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 留,即为胀,取委阳。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寒中, 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 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 其输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 原、巨虚上廉、三里。
“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欬而 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 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经》曰:“胸满痛,璇玑主之。”
暴胀。胸胁榰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时呕血。太冲 主之。
胸胁榰满,痛引胸中。《华盖》主之。
胸胁榰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紫宫 主之。
胸中满,不得息,胁痛骨疼,喘逆上气,呕吐烦心,《玉堂》 主之。
胸胁背相引痛。心下胸中。呕吐多睡。饮食不下。幽门 主之。
胸胁榰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灵墟 主之。
胸中暴满,不得眠,辄筋主之。 胸胁榰满,寒如风吹状,侠谿主之。
胸胁榰满,劫引背痛,卧不得转侧,胸乡主之。
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 节尽纵,《大包》主之。
胸满善太息。胸中膨膨然。丘虚主之。
胸中痛,天容主之。
胸胁榰满,劳宫主之。
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胸满不得息,颈颔肿,阳谷主之。
胸胁榰满,膈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后还出,中庭主之。 胸胁满头痛,项内寒热,外丘主之。
胸胁榰满,瘈疭引脐腹痛,短气烦满,巨阙主之。 胸胁榰满不得息,欬逆乳痈,洒淅恶寒,神封主之。 胸胁榰满,膈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廊 主之。”
胸胁榰满,恶闻人声,木音,巨虚上廉主之。
胸下满痛膺肿,乳根主之。
胸胁榰满,喘逆上气,呼吸喘息,不知食味,气户主之。 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
心膨痛,尺泽主之。
心痛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管主之。
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引鬲,建里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恒如惊,大陵及间 使主之。
心寒痛难以俛仰,心疝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脾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胸满噭呼,胃气上逆, 心痛,太渊主之。
心痛卒欬逆,尺泽主之,出血立已。
胸痹心痛,肩内痳木,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
腹中寒疼,《外陵》主之。
大肠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者,肓输主之。
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结主之。
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不收, 不嗜食,脾俞主之。 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腹䐜风厥,胸 胁榰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俞主之。
“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腹胀肠鸣,胃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下。
肠鸣相逐,不可倾倒,承满主之。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肠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
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 主之。
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 食,胸胁榰满,喘息而冲,鬲,呕心痛,及伤饱,面黄,骨立 羸瘦,章门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
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
腹中热若寒,腹善鸣强欠,时内痛,心悲气逆腹满,漏 谷主之。已刺外踝,上气不止,腹胀而气快然引肘胁 下,皆主之。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 虚上廉主之。”
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 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
厥逆腹满胀,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三肋间,欬 而动应手者,与“背俞”,以指按之,立快。
小便黄赤,肠鸣相逐,上廉主之。
《千金方》曰:“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 忌针。”
胸胁满心痛期门随年壮。穴在第二肋端亘下一寸。
通谷及章门。及曲泉与膈腧。期门、食窦、陷谷石门等主胸胁支满。大杼及心腧,主胸中郁郁。
本神及颅息,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
天枢,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
气冲,主“胸腹中大热不安,腹有大气,暴胀满,癃闭淫 泺。”
神堂,主胸腹满。
三间,主胸满肠鸣。
阳谿及天容,主胸满不得息。
期门及缺盆,主胸中热,息贲胁,下气上。
曲池及人迎与神道章门、中府、临泣、天池、璇玑、府输, 主胸中满。
支沟,主胸腋急痛。
丰隆及丘墟,主胸痛如刺。
临泣,主“季胁支痛,胸痹不得息。”
阳辅,主胸胁痛。
阳交,主胸满肿。
环跳及至阴,主胸胁痛无常处,腰胁相引急痛。 太白,主胸胁胀切痛。
然谷,主胸中寒,欬唾有血。
大锺,主胸喘息胀。
胆腧及章门,主胁痛不得卧,胸满,呕无所出。
大包,主“胸胁中痛。”
膻中及天井,主胸心痛。
华盖及紫宫中庭神藏灵墟胃腧侠谿步郎商阳上 廉三里气户周荣上脘劳宫涌泉阳陵泉主胸胁拄 满。
膺窗,主胸胁痈肿。
乳根,主胸下满痛。
云门及中府、隐白、期门、肺腧、魂门、大陵,主胸中痛。《又》 云:“云门,主胸中暴逆。”
鸠尾,主胸满欬逆。
巨阙及间使,主胸中澹澹。又云:主胸痹背相引。 大冲,主羸瘦,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梁门,主胸下积气。
大泉,主胸满呼,胸膺痛。
鱼际,主痹走胸背,不得息。
经渠及丘墟,主胸背急,胸中膨膨。
少冲,主胸痛口热。凡胸满短气不得汗,皆针补手太 阴以出汗。
心病,“支沟及太谿、然谷,主心痛如锥刺,甚者手足寒 至节,不息者死。”又云:“然谷,主心如悬,少气不足以息。 大都及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
临泣,主“胸痹心痛,不得反侧。”
行间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 通谷及巨阙及太仓与心腧。膻中神府主心痛。 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憹,数欠频伸,心下悸,悲恐。 期门及长强及天突。侠白中冲主心痛短气。
尺泽,主心痛膨膨然,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 肾腧及复留及大陵及云门,主心痛如悬。
章门,主心痛而呕。
通里,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
少冲,主心痛而寒。
大泉,主心痛肺胀,胃气上逆。
鸠尾,主心寒胀满,不得食息,贲,吐血,厥心痛,善哕,心 疝太息。
上脘主心痛。三虫多涎。不得反侧。
中脘、主心痛难以俛仰。
不容及期门。主心切痛。喜吐酸。
肓门,主心下大坚。
灵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瘈疭。
间使,主心悬如饥。
郄门及曲泽、大陵,主心痛。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虚令人病不乐,好太息。 凡卒心痛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
内关主“凡心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 失智。”
腹病复留及中封、肾腧、承筋、阴包、承山、大敦。主小腹 痛。又云。“复留主腹厥。”
石门及商丘,主小腹坚痛,下引阴中。
《气海》,主小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
关元及委中、照海、太谿,主小腹热而遍痛。
膈腧及阴谷,主腹胀,胃脘暴痛,及腹积聚,肌肉痛。 《高曲》〈一名商曲〉主“腹中积聚。时切痛。”
四满,主腹僻切痛。
天枢、外陵,主腹中尽痛。
昆仑,主腹痛,喘暴满。
气冲,主身热腹痛。
《腹结》,主绕脐痛抢心。
冲门,主寒气满腹中,积痛淫泺。
隐白主腹中寒冷,气胀喘鸠尾主腹皮痛,搔痒。
中极,主腹中热痛。
水分及石门,主小腹中拘急痛。
巨阙及上脘、石门、阴𫏋,主腹中满,暴痛汗出。
行间,主“腹痛而热,上拄心,心下满。”
太谿,主腹中相引痛。
涌泉,主风入腹中,小腹痛。
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中极,主小腹积聚坚如石,小腹满。又云:“中极,主寒中 腹胀。”
通谷,主结积留饮,癖囊胸满,饮食不消。
上脘主心下坚。积聚冷胀。
胃脘及三焦腧。主小腹积聚。坚大如盘。胃胀。食饮不 消。
三里及章门京门厉兑内庭阴谷络郄昆仑商丘阴 谷曲泉阴陵泉,主腹胀满,不得息。又云:“阴陵泉,主腹 中胀,不嗜食,胁下满,腹中盛,水胀逆不得卧。”又云:“商 丘,主腹中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痛。”
期门,主腹大坚,不得息,胀痹满,小腹尤大。太阴郄,主 腹满积聚。
解谿,主腹大下重。又云:“解谿,主厥气上拄腹大。 中脘主腹胀不通,疰,大便坚,忧思损伤,气积聚,腹中 甚痛,作脓肿,往来上下。”
水道,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
日月及大横,主小腹热,欲走太息。
巨阙及上管,主腹胀,五脏胀,心腹满。
五里,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
太白及公孙,主“腹胀,食不化,鼓䐜,腹中气大满。 蠡沟,主数嘻,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满痛不得息,正仰卧,屈一膝,伸一脚,并《气冲》针 入三寸,气至泻之。
“灸脐中”,治肠中常鸣。气上冲心。禁针。
阴交,主“肠鸣濯濯,如有水声。”
阴都,主心满气逆肠鸣。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阙 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 开二寸半。”
漏谷,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腹䐜满急。 陷谷、温留、漏谷、复留、阳纲,主肠鸣而痛。
膺窗,主肠鸣泄注。
太白、公孙,主肠鸣。
灸肠痈法:“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 即瘥。”
李杲《十书》曰:“胸胁痛,取期门,沿皮二寸,支沟、胆俞,沿 皮一寸五分。”
胃脘暴痛,脐中坚痛,取石门、商丘、阴谷、大肠俞、隔俞。 朱震亨《心法》曰:“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脏气 少,灸足大指、次指内约文中,各一壮,如小麦大,下火 立瘥。”
《医学纲目》曰:“《内经》灸刺胸痛有四:其一取心。《经》云:‘心 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肩胛间痛,两肘臂 内痛,实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 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取其经 少阴太阳血者’。按刺法不分补泻,但言取血,王注谓 先取血脉,后调虚实也’。”
其三取胆。《经》云:“胆足少阳脉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 外皆痛,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四取筋。《经》云:“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 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又足太阳之筋,足少阳之筋,痛皆引胸痛,治在燔针 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也。
《内经》灸刺胸满有三法:其一取气海。经云:“膻中者,气 之海,其输上在手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有 馀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 犯其害是也。
其二取肝。《经》云:“肝足厥阴脉,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 泻。”�疝遗溺闭癃,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胃。《经》云:厥逆腹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 则不能言,取足阳明是也。
伤寒结胸,先使人刺心蔽骨下正使,名曰“双关。”次刺 左行间左一壁,结胸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 吸停针,即时愈。
心胸痞,“取涌泉太谿、中冲、大陵、隐白、太白少冲、神门。 结胸身黄,取涌泉。”
胸胁痛不堪,取期门四分,章门六分,灸七壮至七七 壮;又取行间、丘墟、涌泉。
胸满血膨,取期门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泻之。 心痛引背,灸刺法有四:其一,取足太阳。《经刺节》云:“取 京骨、昆仑者,是其穴也。”盖足太阳之正,循膂当心入 散络,故心痛引背取之也其二取足少阴,《刺节》云:“取京骨、昆仑。不已,取然谷”者, 是其穴也。又《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烦心,心 痛,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又《经》云。心痛引腰脊。欲 呕。取足少阴者是也。盖足少阴脉。贯脊络心。故亦治 心痛引背也。
其三取足少阳。《经》云:“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 已,取少阳者”是也。盖手少阳之脉散络心脉,又三焦 下俞曰委阳,是足太阳络。足太阴循膂,当心入散络, 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四取督任脉。《经》云: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 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又云:“心 痛当九节刺之,按已,次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 之立已”者是也。盖十椎与九节者,督脉也;胃脘与天 突者,任脉也。
心痛兼胀灸刺法有二:其一取足太阴。《经》云:“取大都 太白者”,是其穴也。又《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 胃脘痛腹胀,所生病者,烦心,心下急痛者,视盛虚热 寒陷下取之。”又云:“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 太阴者是也。”盖足太阴脉,从贯上膈,注心中,故心痛 腹胀者取之也。
其二,取足阳明。《经》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饮 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盖胃脘当心痛者,似心痛, 实非心痛也。
九种心痛,取间使、灵道、公孙、太冲、足三里、阴陵泉。 卒心痛不可忍,取上脘八分,先补后泻,觉针下气行 如滚鸡子入腹为度,次取气海、涌泉,无积者刺之。如 食顷有积者,先饮利药,刺之立已,不已,再刺间使、支 沟、三里。
胃脘痛,取足三里。
病在膺,必灸刺魂门。
手心主之病,实则心痛,取内关。
心脾痛,取巨阙、上脘中脘。 虫心痛,灸上脘、中脘、阴都。
虫。心痛。取期门。
《内经》刺灸腹痛有四法:“其一,取脾胃。”经曰:“邪在脾胃, 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 又云:“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实则 腹中切痛,取之所别也。”又云:“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冲,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肠。经云:“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感 于寒”即泄。当脐而痛。取“巨虚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脉。《经》云:“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脉。《经》云:“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 腹,实则腹皮痛”,取之所别也。
绞肠沙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温水,于病 者膝湾内拍打,有紫黑处,以针刺去恶血即愈。 腹痛并气块痛,取内关、支沟、《照海》。
气痛并积痛,食不化,取“气海一寸半,灸五十壮;中脘 二寸半,灸十壮;隐白二分,泻之,灸七壮。”
又法:“取巨阙足三间怪穴。”
腹痛肠鸣,取《气冲》入二寸半,灸五十壮。
脐腹痛,取阴陵泉、太冲、三里、支沟。不已,取中脘、关元、 天枢。
绕脐痛:“公孙、三阴交、阴谷。”
《内经》针灸肠鸣有三法:其一,补脾。《经》云:“脾虚则腹满 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是也。” 其二补足太阳。《经》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补足外 踝下留之申脉穴也,入五分。”
其三取太阳。《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刺 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是也。”
导引
《保生秘要》曰:“心邪,用一指认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后 二指用胸至胁分之。”
运功守黄庭,或归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咒》,以正其心, 邪自不见。
心痛,其机在目,“两眼看涌泉,念或从痛处推下,大肠 九曲去。”
心头冷积,“想两手用力推开心头至脐,转行周天法”, 即愈。
胃管疼痛。“于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之九九。
运功行《归元》,逐痛处流行,胃火自然发散。
胸腹胀闷,双手交叉,低头观脐,以两手贴胸口,将身 往下,不论数推拂,能宽胸胀,止腹疼,兼后运功自效。 运功先定《归元》,后行斡旋,至胸前推散,左右分开,如 未通畅,以艮背佐之,无不效矣。
腹痛,先念痛处,想火烧之。
腹热或疼念脐圈自小而大,又自大而小,圈于脐上、 腹皮痛患处,先推散两旁,然后想水洗之,复行《周天法》。
中脘气胀,须简烦省思去怒,便不滞于胸膈,而火自 然流行。如不进饮食,须降气安心,而食自进。或病后 而发,遇热渴饮之太多,二者不能以前法议,只可通 其二便,或开其腠理,微泄汗,亦消水胀之疾。通便之 法,须摩脐轮,并摩肾腧二处,仍吹嘘其气十二遍。
医案
《疮疡全书》曰:“一人腹中如铁石,脐中出水,旋变作虫 行之状,绕身匝脐,痒痛难忍,扒搔不尽,浓煎苍术汤 浴之,以苍术加麝香,水调服之,瘥。”
《儒门事亲》曰:“沈丘王宰妻,胸膈不利,口流白沫,自言 咽下胃中常雷声,心间作微痛,又复发昏。胸乳之间, 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药,服之三载,病亦依然。其家 知戴人吐药无损,来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虫一条,长 五六寸,有口鼻牙齿,走于涎中。病者忿而断之,中有 白发一茎。”此正与徐文伯所吐“宫人发瘕”一同,虫出 《立安》。
一将军病心痛不可忍。戴人曰:“此非心痛也,乃胃脘 当心痛也。《内经》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胃脘当 心而痛’。”乃与神祐丸一百馀粒,病不减。或问曰:“此胃 脘有寒,宜温补。”将军素知戴人明了,复求药于戴人。 戴人复与神祐丸二百馀粒,作一服,大下六七行,立 愈。
一人病心胸痞闷,不欲食饮,身体壮热,口燥舌干,大 小便不利。有一工治之,谓下元虚冷,便投暖药十数 服,其病不愈。又一医所论与前亦同,又投暖药五七 日,其证转加困弱。余审问日数、饮食、大小便何似,小 便赤色,大便黑色,此乃伤寒瘀血之证,宜用大黄芍 药汤二剂,次日用犀角地黄汤二剂,后日用通经丸 一服,换过大便黄色,以为效验。此药服十馀贴,方可 获瘥,可误用暖剂哉?
酒官杨仲仁病心气痛。此人常好饮酒,初饮二三杯, 必奔走三五十次,其酒稍散,方能复席。饮至前量,醉 后至明旦,呕清黄水数口,夜变鱼腥臭,六七日始安。 戴人曰:“宜吐。”乃吐虫一条,青黄色,长六七寸,口、目、鼻 俱全,二目膜瞒,状如蛇类。杨腌干示人。
《李杲十书》曰:一妇人重娠六个月,因恸哭,口吸风寒, 忽病心痛不可忍,浑身冷,气欲绝。曰:“此乃客寒犯胃, 故胃脘当心而痛,急与草豆蔻、半夏、干生姜、炙甘草、 益智仁之类。”或曰:“半夏有小毒,重娠服之可乎?”曰:“乃 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无殒故也。服之愈。”
朱震亨《心法》曰:“监县之阁,年五十馀,春末心脾疼,腹 胀满,手足寒过肘膝,须绵裹火烘,胸襟,畏热却喜掀 露,得风凉则快,脉皆沉细而涩,稍重则绝,轻取似弦 而短,口渴干而喜热饮,谷肉全不食,遂以草豆蔻丸 三倍加黄连、滑石、炒神曲为丸,白术为君,茯苓为佐, 陈皮为使,作汤送下一百丸。服至二斤,诸证皆愈。” 许文懿公因饮食作痰,成心脾痛,后触风雪,腿骨痛, 医以《黄芽岁丹》、乌附治十馀年,艾灸万计。又冒寒而 痛,加胯难开合,脾疼时胯稍轻,胯痛则脾疼止。此初 因中脘有食积痰饮,续冒寒湿,郁遏经络,气血不行, 津液不通,痰饮注入骨节,往来如潮,涌上则为脾疼, 降下则为胯痛,须涌泄之。以甘遂末一钱,入猪腰子 内煨食之,连泄七行,足便能步。后呕血大作,不食烦 躁,气弱不语。记《金匮》云:无寒热而短气不足以息者, 实也。其病多年郁结,一旦泄之,徒引动其猖獗之势, 无他少制御之药故也。仍以吐剂达其上焦,次第及 其中、下二焦。连日用瓜蒂、藜芦、苦参等药,俱吐不透, 而哕躁愈甚,乃用附子尖三枚,和浆水以蜜饮之,方 大吐胶痰一大桶,以𥐚硝、滑石、黄芩、石膏、连𧄍等一 斤浓煎,置井中,极冷饮之,四日服四斤,后腹微痛,二 便秘,脉歇,至于卯酉时。予谓卯酉为手足阳明之应, 此乃胃与大肠有积滞未尽,当速泻之。诸医咸阻,乃 作紫雪二日服至两服稍安。后又小便闭痛,饮以萝 卜子汁,得吐立通。又小腹满痛,以大黄、牵牛等分,水 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烂鱼肠者二升许,脉不歇,又大 便迸痛,小腹满闷。又与前丸药百粒,腹大绞痛,腰胯 重,眼火出,不言语,泻下秽物如桕油条一尺许,肛门 如火,以水沃之。自病半月,不食不语,至此方啜稀粥, 始有生意,数日平安。自呕吐至安日,脉皆平常弦大, 次年行《倒仓》法全愈。
一人以酒饮牛乳,患心痛,年久无汗。医多以丁附,羸 弱食减,每痛,以物拄之,脉迟弦而涩,又苦吞酸。以二 陈加芩、连、白术、桃仁、㮋李仁、泽泻,每旦服之,涌出酸 苦黑水,并如烂木耳者。服至二百馀贴,脉涩退,至添 纯弦而渐充满。时令暖,意其欲汗,而血气未充。以参、 术、归、芍、陈皮、半夏、甘草,痛缓,与麻黄、苍术、芎、归,才下 咽,忽运厥,须臾而苏,大汗痛止一童子久疟方愈,心脾痛,六脉伏痛减,时气口紧盛, 馀部弦而实。意其宿食,询之,果伤冷油面食,以《小胃 丹》津咽下十馀粒,禁食三日,与药十二次,痛止。后又 与谷太早,忽大痛连胁,乃禁食,亦不与药。盖宿食已 消,今因新谷与馀积相迸而痛,若再药攻,必伤胃气, 至夜心嘈索食。先以白术黄连陈皮丸服之。以止其 嘈。此非饥也。乃馀饮未了。因气而动耳。若与食复痛。 询其饥。作膈间满闷。又与前丸子。一昼夜不饥而昏。 睡后少与粥渐安。
一妇因久积忧患后心痛食减羸瘦,渴不能饮,心与 头更换而痛,不寐,大便燥结,以四物加陈皮、甘草百 馀贴,未效。予曰:“此肺久为火所郁,气不得行,血亦蓄 寒,遂成污浊,气壅则头痛,血不流则心痛,通一病也, 治法当自愈。”遂效东垣清空膏例,以黄芩细切,酒浸 透,炒赤色,为细末,汤下,头稍汗,十馀贴汗渐通身愈。 因其膝下无汗,瘦弱脉涩,小便数,大便涩,当补血以 防后患,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桃仁、酒芩服之愈。 一妇春末心脾疼,自言腹胀满,手足寒时,膝须绵裹 火烘,胸畏热,喜掀露风凉,脉沉细涩,稍重则绝,轻似 弦而短,渴喜热饮不食,以草豆蔻仁三倍,加黄连、滑 石、神麹为丸,以白术为君,茯苓为佐,陈皮为使,作丸, 汤下百丸,至二斤而安。
一男子年十八岁,自小面微黄,五月间腹大痛。医者 与小建中汤加丁香两贴,不效,加呕吐清汁。又与十 八味丁沉透膈汤两贴,食全不进,痛无休止,卧不能 起,如此五六日,又与阿魏丸百馀粒,至夜发躁不得 睡,口却不渴。予脉之,“左三部沉弦而数,关部尤甚;右 三部沉滑而数,实痛处不可按。”遂与大柴胡汤四贴, 加甘草下之,痛呕虽减,食犹未进,遂与小柴胡汤去 黄芩、人参,加芍药、陈皮、黄连、生甘草,二十贴而愈。 《井窈渠》吴孺人,年近四十,得腹隐痛,常以火烧砖瓦 熨之,面与胸襟间恶火之热气,发时少烦,食亦减,六 脉和,皆微弦,最苦夜间不得睡,但世上凶恶之事,并 忧苦境像,皆上念时作恶,泣说离别,嘱付后事,如此 者一年。众作心痛治之,自觉气自下冲,虽久病人却 不瘦。予曰:“此肝受病。”遂与防风通圣散吐之。时尚春 寒,于通圣散中加桂,入姜汁调之,日三、四次。至初夏 稍热,与当归龙胆丸、枳术丸,一月而愈。
一妇形瘦,色嫩味厚,幼时曾以火烘湿鞋,湿气上袭, 致吐清水,吞酸,服丁香热药,时作时止。至是心疼,是 痞块,略吐食,脉皆微弦,重似涩,轻稍和,与左金丸三 四十粒,姜汤下三十馀次,食不进。予曰:“结已开矣”,且 止药,或思饮与水,间与青绿丸,脉弦渐添,与人参、酒、 芍药,引金泻木,渐思食。若大便秘,以生芍药、陈皮、桃 仁人参为丸与之。又以蜜导。便通食进。
一老人心腹大痛,昏厥,脉洪大,食不胜一味攻击之 药,用四君子加川归、沉香、麻黄,服愈。
《卫生宝鉴》曰:“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本 丰肥,奉养膏粱,时有热证,友人劝食寒凉物,因服寒 药。至元庚辰秋疟发,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下, 禁食热物。疟病未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 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医未效, 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间,劳役烦劳过度,前证大作,请” 予治之。诊视脉得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不 泽。情思不乐。恶人烦�“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 呕吐酸水,每发作冷汗时出,气促闷乱不安,须人额 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 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冤。”又曰:“寒 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热则已,非甘辛大 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扶阳助胃汤,三服,大势去,痛 减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 馀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还少丹”服之,喜饮食,添 肌肉,皮肤润泽。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少助胃气,引 气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气汤加白檀平治之,戒 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真定赵客,乙丑岁六月间客于他方,因乘困伤湿面, 心下痞满,躁热时作,卧不安,遂宿于寺中。僧以大毒 之药数丸,下十馀行,心痞稍减,越日困睡,为盗劫其 财货,心有所动,遂躁热而渴,饮冷酒一大瓯,是夜脐 腹胀痛。僧再以前药复下十馀行,病“加困笃,四肢无 力,躁热恶衣,喜饮冷水,米谷不化,痢下如烂鱼肠脑”, 赤水相杂,全不思食,强食则呕,痞甚于前,噫气不绝, 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请予治之。诊其脉,浮数八九 至,按之空虚。予溯流而寻源,盖暑天之热,已伤正气, 以有毒大热之剂下之,一下之后,其所伤之物已去 而无馀矣。遗巴豆之毒气于肠胃之间,使呕逆而不 能食,胃气转伤而然。及下脓血无度,大肉陷下,皮毛 枯槁,脾气弱而衰,舌上赤涩,口燥咽干,津液不足,下 多亡阴之所致也。阴既已亡,心火独旺,故心胸躁热, 烦乱不安。《经》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夭之由也。遂辞 而退。后易他医,医至,不审其脉,不究其源,惟见痞满以枳壳丸下之,病添喘满,利下不禁而死。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一。肌体本弱。左胁下有积气。不 敢食冷物。觉寒则腹痛。或呕吐清水。眩运欲倒。目不 敢开,恶人烦。�静卧一二日,及服辛热之药则病退。 延至至元甲戌秋初,因劳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 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 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咳嗽咽膈不利。予与药服 之,见药则吐,药不得入,无如之何。遂以熟艾约半斤, 用白纸一张铺于腹上,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 枝,批作两半片,铺于熟艾上,再用白纸一张覆之,以 慢火贮熨斗内熨之,冷则易之。觉腹中热,腹皮暖不 禁,以帛三搭缝带系之,待冷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 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良 愈。
癸丑岁,予随王府承应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搏兔 赤马剌,约年三旬有馀,因猎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 皆食一枚,惟马剌独食一枚半。抵暮至营,极困倦渴, 饮潼乳斗馀。是夜腹胀如鼓,疼痛闷乱,卧而欲起,起 而复卧,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手足无所措,举家惊慌, 请予治之。具说饮食之由,诊其脉,气口大一倍于《人 迎,乃应食伤太阴经之候也。右手关脉又且有力,盖 烧肉干燥,因而多食则致渴饮干肉得潼乳之湿,是 以溢满于肠胃,非峻急之剂则不能去。”遂以备急丸 五粒,觉腹中转失气,欲利不利,复投备急丸五粒,又 与无忧散五钱。须臾大吐,又利十馀行,皆物与清水 相合而下,约二斗馀。腹中空快,渐渐气调,至平旦以 薄粥饮少少与之,三日后,再以参术之药调其中气, 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药,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 之何也?”予对曰:“理有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水谷入 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此 肠胃传化之理也。今饮食过节,肠胃俱实,胃气不能 腐熟,脾气不能运化,三焦之气不能升降,故成伤也’。 大抵内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自消。若伤之重者, 以药内消之。伤之大重者,以药下之。若药不瞑眩,厥 疾不瘳,峻急之剂,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至元戊寅五月间,积雨不止,鲁斋许平仲先生,时年 五十有八,面目肢体浮肿,大便多溏,腹胀肠鸣,时痛, 饮食减少。命予治之,脉得弦细而缓。先生曰:“年壮时 多曾服牵牛大黄药,面目四肢时有浮肿,今因阴雨, 故大发。”予曰:“营运之气,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气 弱,不能布散水谷之气,荣养脏腑,经络皮毛,气行而” 涩,故为浮肿。大便多溏而腹胀肠鸣,皆湿气胜也。四 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五脏有胃气,则和平而身安。 若胃气虚弱,不能运动滋养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 本脏之气盛者,其脉独见,轻则病甚,过则必死。故《经》 曰:“真脏之脉弦,无胃气则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于 甚,尚可调补。人知服牵牛、大黄为一时之快,不知其 为终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 数服而腹胀溏泻,肠鸣时痛皆愈,饮食进止。有肢体 浮肿,以“导滞通经汤”主之,良愈。
《医学纲目》曰:“予少年时,曾患脐腹㽲痛,初不疑其虚, 遍服诸家药无效。遂自诊之,觉是虚证,合《本事方》半 夏、生姜、陈皮、桂心、吴萸一剂,服,未至半剂,顿愈。 一男子肠鸣食少,脐下有块耕动,若得下气多乃已, 已而复鸣,医用疏气药与服,半年不效。予用参、术为 君,甘草、连、芩、枳壳、干姜为臣,一贴肠鸣止,食进。又每 服吞”厚朴红豆丸。其气耕亦平。《经》云。“脾胃虚则肠鸣 腹满。”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此之谓也。
《医学正传》云:“山头沈三十一丈,年三十馀,身材肥盛, 夏秋间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间得痞满证,两 胁气攻胸中饱闷不能卧,欲成胀满证。历数医,皆用 疏气耗散之药,不效。三月初旬,召予诊治,两手关前 皆浮洪而弦涩,两关后脉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 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结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 达之也。奈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与豁痰疏 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 川芎、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䒷蒌子等药,病退十 之三四,待次年二月初,为行“倒仓法”,平安。
《薛己医案》曰:“唐仪部胸内作痛,月馀腹亦痛,左关弦 长,右关弦紧,面色黄中见青,此脾虚肝邪所乘。以补 中益气加木香、半夏,二剂而愈。又用六君子汤二剂 而安。”
一人年逾四十,胸患疮成漏,日出脓碗许,喜饮食如 常,用十全大补汤加远志、贝母、白蔹、续断,灸以附子 饼,脓渐少,调护岁馀而愈。
一少妇胸膺间溃一窍,脓血与口中所欬相应而出, 以参芪当归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或曰:“此因肺痿 所致。”
一人胸肿一块,半载不消,令灸百壮方溃,服大补药 不敛,灸附子饼而愈。
一百户,胸患毒肿高臖,赤发热,脉数,大小便涩,饮食如常。《齐氏》曰:“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头目昏 重,气血实也。”又曰:“大小便涩,饮食如故,腹满膨胀,胸 膈痞闷,肢节疼痛,身热脉大,精神昏冒,脏腑实也。”进 黄连内疏汤二剂,诸证悉退。更以荆防败毒散,加黄 芩、山栀,四剂稍愈。再以四物加芩、连、白芷、桔梗、甘草、 金银花,数剂而消。按:此项治法,虽因脉证皆实而用 泄法,然有先后次序,先攻里,后发表,最后又和解。前 贤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学者可不以此为法哉! 一男子每遇劳役,食少,胸痞,发热头痛,吐痰作渴,脉 浮大。余曰:“此脾胃血虚病也,脾为至阴而生血也。”不 信,服二陈加黄连、枳实、厚朴之类,诸证益甚。又服四 物、黄蘗、知母、麦门,更腹痛作呕,脉洪数而无伦次。余 先用六君加炮姜,痛呕渐愈;又用补中益气全愈。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当心痛剧,右寸关俱无,左虽有, 微而似绝,手足厥冷,病势危笃。察其色,眼胞上下青 黯,此脾虚肝木所胜。用参、术、茯苓、陈皮、甘草补其中 气,用木香和胃气以行肝气,用吴茱萸散脾胃之寒, 止心腹之痛,急与一剂,俟滚先服,煎熟再进,诸病悉 愈。向使泥痛无补法,而反用攻伐之药,祸不旋踵。 一妇人怀抱郁结,不时心腹作痛,年馀不愈,诸药不 应,余用归脾加炒山栀而愈。 廷评张汝翰,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 体消瘦,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 诸证悉退。惟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不 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此证若不用前丸,多变 腹胀喘促,腿足浮肿,小便淋沥等证,急用《济生》加减 肾气丸,亦有得生者。
一儒者面色痿黄,胸膈不利,吞酸嗳腐,恪服理气化 痰之药,大便不实,食少体倦,此脾胃虚寒,用六君加 炮姜、木香渐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气复。此证若中 气虚弱者,用人参理中汤,或补中益气加木香、干姜, 不应,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气虚寒,必加附子或 附子理中汤,无有不愈。
一上舍饮食失宜,胸腹膨胀,嗳气吞酸,以自知。医用 二陈、枳实、黄连、苍术、黄蘗之类,前证益甚,更加足指 肿痛,指缝出水,余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治之而 愈。若腿足浮肿,或焮肿寒热,呕吐,亦用前药。
儒者胡济之,场屋不利,胸膈膨闷,饮食无味,服枳术 丸,不时作呕,用二陈、黄连、枳实;痰涌气促,加紫苏、枳 壳;喘嗽腹胀,加厚朴、腹皮;小便不利加槟榔、蓬术;泄 泻腹痛,悉属虚寒,用六君加姜桂,二剂不应,更加附 子一钱,二剂稍退,数剂十愈六七,乃以八味丸全愈。 一上舍呕吐痰涎,发热作渴,胸膈痞满,或用清气化 痰降火。前证益甚。更加足指肿痛。指缝出水。余用补 中益气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肿。或焮肿 寒热呕吐。亦用前药。
一人呕吐痰涎,发热作渴,胸膈痞满,或用清气化痰 降火药益甚,涎自出。余曰:“呕吐痰涎,胃气虚寒;发热 作渴,胃不生津;胸膈痞满,脾胃虚也。当生发阳气,诸 病自退。”不信,仍服前药,虚证悉至,复请治。余曰:“饮食 不入,吃逆不绝,泄泻腹痛,手足逆冷,是谓五虚。烦热 作渴,虚阳越于外也。脉洪大,脉欲绝也,死期迫矣。”或 曰:“殒于日乎,夜乎?”余曰:“脉洪大,当殒于昼。”果然。 一妇人性沉静多虑,胸膈不利,饮食少思,腹胀吞酸, 面色青黄,用疏利之剂。余曰:“此脾虚痞满,当益胃气。” 不信,用之,胸膈果满,饮食愈少。余以调中益气加香、 砂、炮姜,渐愈。后以六君、芎、归、贝母、桔梗、炮姜而愈。 陆�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满呕吐,厥逆,面赤 唇痳,咽干舌燥,寒热不时,而脉洪大。众以痰火治之, 屡止屡作。迨乙未春,发热频甚,用药反剧。有朱存默 氏谓服寒凉药所致,欲用参、术等剂。彼疑痛无补法, 乃请予诊。曰:“此寒凉损真之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且脉息弦洪而有怪状,乃脾气亏损,肝脉乘之而然, 惟当”温补其胃。遂与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吴茱、木 香。一服而效。
上舍毛体仁,素阴虚,春初咳嗽,胸中隐痛,肾脉数而 无力,肺脉数而时见,此肾气损,阴火盛。用六味丸料 一剂,病势虽减,内痈已成。盖因元气虚而未能发出, 火令可畏。不信,服痰火之剂,两月后,乳间微肿,脉洪 数而无力。余曰:“脓内溃矣,当刺出其脓,以免内攻之 祸。”不信,又月馀请视,但针得一孔,脓兜不利,仍复内 攻,唇舌青赤。余曰:脏腑已坏,吾何能治之?后果殁。 一夫人性刚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变,脉数恶寒。《经》 曰:“洪数脉应发热,反恶寒,疮疽也。”今脉洪数,则脓已 成,但体丰厚,故色不变,似乎无脓。以痛极始肯针,针 入数寸,出脓数碗,以清肝消毒药治之而愈。设泥其 色而不用针,无可救之理。
一男子患胃脘痈,用射干汤之类将愈,但气喘体倦, 发热作渴,小便频数,此肺气不足,用补中益气,山药、 山萸、麦冬、五味,时仲夏,更以生脉散代茶饮而愈。 一妇人素食厚味,吐脓已愈,但小便淋沥,此肺肾气虚,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若 膏粱之人,初起宜用清胃散。
“阳山之内,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嗳腐,饮 食少思,手足发热,十馀年矣。所服非芩连、枳实,必槟、 苏、厚朴。左关弦洪,右关弦数,此属肝火血燥,木乘土 位,朝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肝木,夕用六君加当归、 芍药,以调脾土”,不月而愈。癸卯夏,患背疽,证属虚寒, 用大温补之药而愈。乙巳夏,因大怒,吞酸嗳腐,胸腹 胀满。余以他往旬日,或用二陈石膏治之,吐涎如涌, 外热如灼,将用滚痰丸下之。余到诊之,脉洪大,按之 如无,曰:“此乃脾胃亏损而发热,脾弱而涎泛出也。”用 六君加姜、桂一锺,即睡觉而诸证如失,数剂而康。 一男子寒热作渴,不时咳吐,口内血腥,又五日吐脓, 身皮甲错,用射干汤四剂,脓血已止。但气壅痰多。以 甘桔汤而愈。盖余知其为胃脘痈也。
罗工部仲夏腹恶寒而外恶热,鼻吸气而腹觉冷,体 畏风而恶寒,脉大而虚微,每次进热粥瓯许,必兼食 生姜瓯许,若粥离火食之,腹内即冷。余曰:热之不热, 是无火也,当用八味丸壮火之源,以消阴翳。彼反服 四物、元参之类而殁。
仪部李北川常患腹痛,每治以“补中益气”加山栀即 愈。一日因怒,肚腹作痛,胸胁作胀,呕吐不食,肝脉弦 紧,面色黄中见青兼赤,此脾气虚弱,肝火所乘。仍用 前汤吞“左金丸”,一服而愈。
太守朱阳山,因怒腹痛作泻,两胁作胀,或胸乳作痛, 或寒热往来,或小便不利,饮食不入,呕吐痰涎,神思 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栀、炮姜、茯苓、陈 皮、酢制黄连,一剂即愈。
儒者沈尼文,内停饮食,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心腹 痛,就治敝寓。余用人参养胃加芎、芷、曲糵、香附、桔梗, 一剂而愈。次日抵家,前病仍作,腹痛,请治。以手按痛 即止,此客寒乘虚而入也。乃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 姜服之,睡觉痛减六七,去二香再服,饮食少进,又加 黄芪、当归,少佐升麻而愈。 杨锦衣子十岁,腹胀痛,服消导药不应。彼以为中毒, 请诊其脉,右关沉伏,此食积也。今腹胀善噫,舌本强,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皆脾病也。审之,果因食粽得 此,以白酒曲、热酒服而愈。 黄恭人腹内一块,不时作痛,痛则人事不知,良久方 苏。诸药不应,其脉沉细,则非疮毒。《河间》云:“失笑散治 疝气及妇人血气痛欲死,并效。”与一服,痛去六七,再 服而平。此药治产后心腹绞痛,及儿枕痛尤妙。 光禄高署丞,脾胃素虚,因饮食劳倦,腹痛胸痞,用大 黄等药下之,谵语烦躁,头痛喘汗,吐泻频频,时或昏 愦,脉大无伦,用六君加炮姜,四剂而安。但倦怠少食, 口干发热,六脉浮数,欲用泻火之药。余曰:“不时发热, 是无火也;脉浮大,是血虚也,脉虚浮是气虚也。”此因 胃虚五脏亏损,虚证发见,服补胃之剂,诸证悉退。 进士刘华甫,停食腹痛,泻黄吐痰,服二陈、山栀、黄连、 枳实之类,其证益甚。左关弦紧,右关弦长,乃肝木克 脾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愈。若食巳消而泄未巳, 宜用异功散,以补脾胃。如不应,用补中益气,升发阳 气。凡泄利色黄。脾土亏损。真气下陷。必用前汤加木 香、肉蔻温补。如不应。当补其母。宜八味丸。
癸卯春人日,余在下堡顾氏会间,有儒者许梅村云, “舍亲马生者,发热烦渴,时或头痛,昨服发散药,反加 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昼夜谵语。”余意此劳伤元气,误 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许往询之,果然。遂与十全大 补加附子一钱,服之熟睡,唤而不醒,举家惊惶,及觉 诸证顿退,再剂而痊。凡人饮食劳役,起居失宜,见一 切火证,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喜暖,口畏冷 物,此乃形气病气,俱属不足,法当纯补元气为善。 上舍周一元,腹患痈,三月不愈,脓水清稀,朝寒暮热, 服四物、黄蘗、知母之类,食少作泻,痰涎上涌,服二陈、 枳实之类,痰涎愈甚,胸膈痞闷。谓余曰:“何也?”余曰:“朝 寒暮热,血气虚也;食少作泻,脾肾虚也。”痰涌胸痞,脾 肺虚,悉因真气虚而邪气实也。当先壮其胃气,使诸 脏有所禀,而邪自退矣。遂用六君加黄芪、当归,数剂, 诸证渐退。又用十全大补汤,肌肉渐敛。更用补中益 气汤,调理而痊。
从侄孙,年十四而毕姻。乙巳春,年二十四,腹中作痛, 用大黄等药二剂,下血甚多,胸腹胀满,痰喘发热。又 服破气降火药一剂,汗出如水,手足如冰。余他往,适 归,诊之,右关洪数,右尺尤甚,乃腹痈也。虽能收敛,至 夏必变而成瘵证。用参、芪各一两,归、术各五钱,陈皮、 茯苓各三钱,炙甘草、炮姜各一钱。二剂诸证少退,腹 始微赤,按之觉痛,又二剂作痛,又二剂肿痛,脉滑数, 针出脓瘀,更用大补汤,精神饮食如故。因遗精,患处 色黯,用前药加五味子、山萸、山药、骨脂、吴萸等剂,疮 口渐敛,瘵证悉具。其脉非洪大而数,即微细如无。惟 专服独参汤,人乳汁少复,良久仍脱。余曰:“当备后事以俟火旺。”乃祷鬼神,巫者历言往事如见,更示以方 药,皆峻利之剂,且言保其必生敬信,服之后果殁。《经》 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而况又轻信方药于 邪妄之人耶?书此以警后患。
《鸿胪》苏龙溪小腹内肿胀作痛,大小便秘结,作渴饮 冷,脉洪数而实。用黄连解毒二剂,肿痛顿止,二便调 和,用活命饮而愈。
进士边云庄,腹痛恶寒,脉浮数。余曰:“浮数之脉而反 恶寒,疮疽之证也。”不信。数日后,复请视之,左尺洪数。 余曰:“内有脓矣。”仍不信。至小腹痛胀,连及两臀,始悟。 余曰:脓溃臀矣,气血俱虚,何以收敛?急服活命饮一 锺,臀溃一孔,出脓斗许,气息奄奄。用大补药一剂,神 思方醒。每去后,粪从疮出,痛不可当,小肚间如有物 上挺,即发痉,不省人事,烦躁,脉大,举按皆实。省而诊 之,脉洪大,按之如无。以“十全大补”倍用参、芪至四斤, 更加附子二枚,煎膏服而痉止。又用十全大补汤五 十馀剂而疮敛。
一男子患腹痈,“肿硬不溃,乃阳气虚弱,呕吐少食,乃 胃气虚寒,法当温补脾胃。假如肿赤痛甚,烦躁脉实 而呕,为有馀,当下之。肿硬不溃,脉弱而呕,为不足,当 补之。若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犹 当助胃。”彼不信,仍服攻伐药而果殁。
给事钱南郭,腹患痈已成,余用托里之药渐起发。彼 惑于众论,用行气破血以图内消,形体甚倦,饮食益 少,患处顿陷,色黯坚硬,按之不痛。余用大补之剂,色 赤肿起,脓熟针之,再用托里之药,肿硬渐消而愈。 一男子腹内作痛,腹外微肿,或用药汗之,外无形色, 脉数无力,此元气亏损,毒不能外起,遂与参、芪、归术 之类数剂,渐发于外。又数剂脓成,而欲针之,惑于人 言,用大黄、白芷、穿山甲之类,引脓从便出,以致水泻 不止,患处平陷,自汗盗汗,发热作渴不食。仍用前药 加半夏、陈皮、姜、桂,四剂形气渐复。又数剂针去其脓, 仍用补剂,喜年幼未婚得痊。
司马李梧山患此,腹痛而势已成。用活命饮一剂,痛 顿止;用托里消毒散,肿顿起。此脓将成也。用托里散 补之,自溃而愈。
锦衣掌堂刘廷器,正德辛未仲夏腹患痈,溃而脓清, 热渴腹胀,作呕不食。或以为热毒内攻,皆用芩连大 黄之剂,病愈甚。余曰:“当舍时从证”,投以参、芪、姜、附等 药,一剂呕止食进,再用托里等剂而疮愈。
通府张廷用患肠痈,两月馀矣,时出白脓,体倦恶寒, 此邪气去而中气虚也。余用托里散兼益气汤,徐徐 呷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烂,取其汤调米粉煮,时呷半 盏,后渐调理而痊。
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 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役,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而 安。
一妇人患此,小腹胀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此瘀血 凝结于内,先以“神效䒷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 汤而愈。
一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也, 以四物加延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剂血下而 痊。
一妇人小腹胀痛,大便秘涩,转侧有水声,脉洪数,此 脓瘀内溃也。以梅仁汤一剂下瘀血,诸证悉退;再以 薏苡汤二剂而瘥。
一妇人脓成胀痛,小便不利,脉洪数,此脓毒内溃也, 服太乙膏三钱,脓下甚多;更以䒷蒌散、蜡矾丸及托 里药而安。如用云母膏尤妙。
一妇人产后患此,恶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汤, 下瘀血而痊。大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 脓,最为难治。若流注关节,则为败证。
一妇肠中痛甚,大便自小便出。李生诊之曰:“芤脉见 于阳部,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日十圆,煎黄芪汤吞 之,利脓数升而安。
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孙曰: “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为 丸,如梧桐子大,以牛皮胶镕入酒中,并水吞之,饷时 服尽,下脓血愈。
一男子小腹痛而坚硬,小便数,汗时出,脉迟紧,以大 黄汤一剂,下瘀血合许,以薏苡仁汤四剂而安。 一产妇小腹疼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汤二剂痛止, 更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下瘀血升许而愈。大抵此 证,皆因荣卫不调,或瘀血停滞所致。若脉洪数,已有 脓,脉但数,微有脓。脉迟紧,乃瘀血,下之即愈。若患甚 者,腹胀大。转侧作水声。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出。宜 太乙膏及托里药。
一男子脓已成,用“云母膏”一服,下脓升许,更以排脓 托里药而愈。后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
一妇人因经水多,服涩药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 二服而瘳《医方考》曰:“宋徽宗常食冰,因致腹痛,国医进药俱不 效,乃召泗州杨吉老诊之。吉老曰:‘宜主理中丸’。上曰: ‘服之屡矣,不验’。吉老曰:‘所进汤使不同,陛下之疾,得 之食冰,今臣以冰煎药,此欲已其受病之原也’。”果一 服而瘳。崐谓是义也,《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 “衰之以属也。”自非吉老之良。乌能主此。
《证治准绳》曰:“予读中秘书时,馆师韩敬堂先生常患 膈痛,诊其脉,洪大而涩,予用山栀仁、赤麹、通草、大麦 芽、香附、当归、川芎煎汤,加姜汁、韭汁、童便、竹沥之类, 饮之而止。一日劳倦忍饥,痛大发,亟邀予至,曰:‘晨起 痛甚,不能待公,服家兄药,下咽如刀割,痛益甚,不可 忍,何也’?予曰:‘得非二陈、平胃、乌药、紫苏之属乎’?曰:‘然’。” 曰“是则何怪乎其增病也。”夫劳饿而发。饱逸则止。知 其虚也。饮以十全大补汤。一剂而痛止。
吕沧洲治郡守李母庞,病小腹痛。众医皆以为瘕聚, 久药不效。吕诊,循其少阴脉,如刀刃之切手,胞门芤 而数,知其阴中痛,痈结小肠也。告之曰:“太夫人病在 幽隐,不敢以闻,幸出侍人语之。”乃出老妪。吕曰:“苦小 肠痈,以故脐下如瘕聚。今脓已成,痛迫于玉泉,当不 得前后,溲则痛甚。”妪曰:“诚如公言。”遂用国老将军为 向导,麒麟竭、琥珀之类攻之,脓自小便出,应手愈。 又一小儿患内痈,腹胀脐凸而颇锐,医欲刺脐出脓, 其母不许,请吕视之。见一僧拥炉炽炭,然铜箸一枝 于烈火中,瞪目视翁曰:“此儿病痈发小肠,苟舍刺脐 无他法。”吕谕之曰:“脐,神阙也,针刺所当禁。矧痈舍于 内,惟当以汤丸攻之,苟如尔言,必杀是子矣。”僧怒趋 而出。吕投透脓散一匕,明日脓自脐溃。继以十奇汤, 下万应膏丸而瘥。
《外科正宗》曰:“一幼妇产后月馀,腹中渐痛,肿胀如蛊, 内医纷纷认为蛊病,又月馀沉重昏愦,彼家已弃不 治,请予视童稚疡恙,偶言此,予讨诊之,彼时人虽愦 不醒,诊之其脉细数有力,此内痈脓病也,犹似不妨。 彼家曰:‘无生之理’。予曰:‘腹肿上见而按之一决,其生 何如?随视肿皮紧急光亮,脐下大热,此内痈不妨,乃 万无一失之病’。”彼家欢悦,分付先备净桶,用滚汤半 桶盖之听用。先以薏苡仁汤加酒炒大黄二钱,徐徐 灌服,待腹中觉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热气熏蒸,其脓 如涌泉,连汤与脓,约共满桶,其患即苏。更服八珍汤 加牡丹皮、五味子,调理月馀而安。
“一妇人腹胀如鼓,脐突寸许,小水涩滞,转侧腹有水 声,此内脓已成”,因刺脐上突顶,出脓盆许,以牡丹皮 散五六剂,其脓渐少,朝以八味丸,暮以八珍汤加泽 泻、牡丹皮、黄芪、破故纸服之,月馀而愈矣。 “一妇人小产,瘀血未尽,劳动之早,小腹肿痛月馀,大 便秘燥,小便涩滞,口燥咽干,烦闷不睡。内医调理,其 病日重。”偶见予问之,予曰:“恐内痈也。”及诊,脉数实而 有力,此肠痈已成。用薏苡仁汤加大黄,一服,下脓数 碗,胀痛遂止。外肿坚硬不散,仍焮作痛,此欲溃脓,从 外泄也。以十全大补汤三服,脓胀痛而针之,更服八 珍汤加牡丹皮、五味子,月馀而敛。
一男子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医作痢治之, 愈重。诊之,脉芤而数,此小肠痈也。以薏苡仁汤一服, 下脓升许,随不坠重,更以牡丹皮散,六服而安。 《景岳全书》曰:“向予荆人,年及四旬,于八月终初寒之 时,偶因暴雨后中阴寒,沙毒之气,忽于二鼓时,上为 呕恶,下为胸腹搅痛,势不可当。时值暮夜,药饵不及, 因以”盐汤探吐之,痛不为减,遂连吐数次,其气愈升, 则其痛愈剧,因而上塞喉咽,甚至声不能出,水,药毫 不可入,危在顷刻间矣。余忽忆先年曾得秘传“刮沙 法”,乃择一光滑细口磁碗,别用热汤一锺,入香油一 二匙,却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暖而且滑,乃两手覆 热其碗于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以渐“加重,碗干 而寒,则再浸再刮。良久觉胸中胀滞,渐有下行之意, 稍见宽舒,始能出声。顷之,忽腹中大响,遂大泻如倾, 其痛遂减,幸而得活。泻后得睡一饭顷,复通身搔痒 之极,随发出疙瘩风饼如钱大者,不计其数,至四鼓 而退。”愈后细穷其义,盖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 下刮之,则邪气亦随而降。“凡毒气上行则逆,下行则 顺,所以得愈。”虽近有“两臂刮沙”之法,亦能治痛,然毒 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至若风饼疙瘩之由,正以 寒毒之气充塞表里,经脏俱闭,故致危剧。今其脏毒 既解,然后经气得行,而表里俱散也。可见寒邪外感 之毒,凡脏气未调,则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则脏必不 和。此其表里相关,义自如此,故治分缓急,权衡在人 矣。继后数日,一魏姓者,亦于二鼓忽患此证,治不得 法,竟至五鼓,痛极而毙。遇与不遇,此其所以为命也。 凡腹痛因食者,或因滞物,或因冷物,皆能停积中脘, 须用前治食法加减治之,此正法也。然又有食停小 腹者,余尝治一上舍,年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煮面角, 将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间,遂停积不行,而坚 突如拳,大如鹅卵,其痛之剧,莫可名状。余为治之,察其明系面积,显而无疑。然计其已入大肠,此正通则 不痛之证也。乃与木香槟榔丸,连下二三次,其痛如 故。因疑药力之缓,犹未及病,乃更投神祐丸以泻之, 又不效。余谓“此必药性皆寒,故滞有不行也。”因再投 备急丸,虽连得大泻,而坚痛毫不为减。斯时也,余计 穷矣。因潜测其由,不过因面岂无所以制之?今既逐 之不及,使非借气以行之不可也。且计面毒,非大蒜 不杀,滞非木香不行,又其滞深道远,非精锐之向导 不能达,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 酒送之。一服后,觉痛稍减,三四服后,痛渐止而食渐 进,方得全愈。然虽痛止食进,而小腹之块仍在,后至 半年许,始得消尽。由是知欲消食滞,即大黄、巴豆犹 有所不能及,而惟宜行气为先也。且知饮食下行之 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间,而后出于广肠,此自古无 人言及者,故并笔之,用以广人之闻见。
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疾行 气等药,百方不效。但于病极时,须用拳捶之,痛得少 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测其故。忽一 胡僧见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饵,继进一 丸,打下一硬嘴异虫,遂愈。此因虫啮肠脏,所以痛极, 捶之则五内震动,虫亦畏而敛伏,不槌则虫得自由, 所以复作,此亦验虫奇法。故凡见心腹痛证,但用揉 按重捻而痛得暂止者,多有因虫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