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2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二十一卷 |
第三百二十一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一
瘫痿门一
黄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 阴阳别论 痿论 脉解篇 气交变
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本神篇 经脉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张机金匮要略〈骨痿〉
伤寒论〈伤寒吐下后成痿〉
张从政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元说〉
李杲十书〈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暑伤胃气则痿论〉
朱震亨心法〈痿躄证治〉
楼英医学纲目〈总论 痿病风病异治辨〉
王纶明医杂着〈痿证不可作风治〉
李中梓医宗必读〈总论 治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总论〉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证 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录〈痿病治法〉
艺术典第三百二十一卷
医部汇考三百一
瘫痿门一
《黄帝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 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 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 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肾王于冬,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 为拘,弛长为痿。
〈注〉阴湿上干阳气而冒明,故首如裹。阳气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筋,故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盖大筋连于小筋络骨节之内,故郁热而緛。短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弛长。短则为拘挛,长则为痿弃。
《阴阳别论》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注〉“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痿,气伤则厥。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注〉《三阳》三阴者,太阳太阴也。太阳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养筋,则为痿。脾属四支,故不举也。
《痿论》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 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 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 痿躄也。”
〈注〉形身之所以能举止动静者,由脏气之呴养于筋脉骨肉也,使脏病于内,则形痿于外矣。肺热则金燥叶焦而皮毛虚薄,五脏之皮肉筋骨,皆由于肺以资养。今皮肤薄著,则精液不能转输,故五脏皆热,而生痿躄矣。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 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注〉心气热,则气惟上炎,心主脉,故脉气亦厥而上,上则身半以下之脉虚,而成脉痿。经脉虚,则枢折于下,枢折故筋骨悬挈不收,足胫缓纵而不能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 为筋痿。
〈注〉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营养而干燥,故挛急,发为筋痿也。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注〉脾胃之气,并主肌肉。阳明津液不生,太阴之气不至,故肌肉不仁,而发为肉痿也。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注〉肾热则津液竭。腰者肾之腑。故腰脊不能伸举。髓减骨枯。而发为骨痿也。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注〉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心志靡宁,而火气炎上。肺乃心之盖,金受火刑,即发喘鸣,而肺热叶焦,则津液无从舒布,而五脏皆热矣。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 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 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 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 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 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 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 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 大热也。”
〈注〉胞络,即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心主血脉,是以胞络绝则心气虚而内动,心气动则心下崩,数溲血也。脉外之血少,则为肌痹;脉内之血少,则为脉痿,溲崩之血,从大经而伤皮肤气分经脉之血,故曰:大经空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白淫者,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若有湿浊之所留,而居处又兼卑下,外内相湿,以致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远行劳倦则伤肾,逢大热则暑暍伤阴,渴则阴液内竭,是以阳热之气内伐其阴,而热舍于肾矣。今阳盛阴消,水不胜火,以致骨枯髓虚,足不任用于身,而发为骨痿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 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 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注〉痿病,皆缘五脏热而精液竭,不能荣养于筋脉骨肉,是以所因不同,皆当诊之于形色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 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 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 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注〉“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海。”“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为诸筋之会。阳明所生之血气为之润养,故诸痿独取于阳明。”“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渗灌于谿谷之间,与阳明合于宗筋,而少阴、太阴、阳明、冲任、督脉,总会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复会于气街,乃阳明之所主,故阳明为之长。”“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与奇经之任、督、冲维经,循于上下,皆属带脉之所约束。督脉起于会阴,分三岐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是以冲任少阴、阳明与督脉皆为连络。阳明为水糓之海,主润宗筋。虚则宗筋纵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则成痿躄。带脉不能延引,则在下之筋脉纵弛,而足痿不用。”此诸痿所以独取于阳明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 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 曰:“善。”
〈注〉“各补其荣”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调其虚实”者,气虚则补之,热盛则泻之也。“和其顺逆”者,和其气之往来也。筋脉骨肉,内合五脏,五脏之气,外应四时,各以其四时受气之月,随其浅深而取之,其病已矣。
《脉解篇》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 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注〉正月阳气解冻,从地气而上,则阳气当自次而盛矣。所谓“偏虚为跛”者,又缘冬令寒水之气,颇有不足,以致所生之阳气偏虚,而为经脉作病。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足萎不收,行善 瘛,脚下痛。
〈注〉四支,脾土之所主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病痿痹,足不任身。
〈注〉“痿痹足不任身。”皆寒湿之证也。
《五常政大论》
阳明司天,筋痿不能久立。
〈注〉肝木之病。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
〈注〉皆寒湿之气发而为病也。
太阳司天,四之气,肌肉萎足痿。
〈注〉“肉萎足痿”者,湿土之气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
〈注〉足痿下重者,《在泉》之湿气,客于太阴之经也。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注〉“从下而上”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 无病。
〈注〉“痿厥”、风痿,皆四肢瘫痪而不为所用,甚则从中而病见于外,微则病在外而不及于中,故心慧然
若无病也
肺脉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注〉缓则热甚。故多汗。肺热叶焦,则为痿也。
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注〉“骨痿不起”,热伤肾气也。“目无所见”,热伤骨精也。
《本神篇》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注〉恐伤肾。肾主骨,故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者,脏气伤而不能藏也。
《经脉篇》
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痿厥嗜卧,足下热 而痛。盛者寸口大,再部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 迎也。”
〈注〉气逆于下。则为痿厥诸证矣。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阳明之下,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善痿厥足痹。
〈注〉“痿厥足痹”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骨痿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 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 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伤寒论》
伤寒吐下后成痿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 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指风痹痿厥近世差元说》
风痹痿厥四论,《内经》言之详矣。今余又为之说,不亦 赘乎?曰:非赘也,为近世不读《内经》者,指其差元也。夫 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 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夫 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 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故 其本源,又复大异。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风湿寒 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今之 治者,不察其源,见其手足亸曳,便谓之风。然《左传》谓 “风淫末疾”,岂不知风、暑、燥、湿、火、寒六气,皆能为四末 之疾也哉?敢详条于左,有意于救物者,试择焉可也。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胜心火, 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 而薄者,则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步难。盖肾乃 肺金之子也,今肾水衰少,随火上炎,肾主髓,火炽则 髓竭,由使内太过而致然《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者,上焦也。三焦者,手少阳相火也。痿、喘呕 三病,皆在膈上,属肺”金之部分也。故肌痹传为脉痿; 湿痹不仁,传为肉痿;髓竭足躄,传为骨痿;房室太过, 传为筋痿;传为白淫。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 好淫贪色,强力过极,渐成痿疾。故痿躄属肺,脉痿属 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总因肺受火热,叶 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直断》曰:痿病无寒,故 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时也。午者,少阴君火 之位,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阳相火之分, 故痿发”此三月之内,以为热也。故病痿之人,其脉浮 而大。今之用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 不伸,便作寒湿脚气治之,骤用乌、附、乳、没、自然铜、威 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煮袋蒸,痿弱转加,如此而死, 岂亦天乎?夫治痿与治痹,其治颇异。风寒湿痹,犹可 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痿以 肺热为本,叶焦而成,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若 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用药 之误也。陈下一武弁宋子玉,因驻军息城,五六月间, 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于予。 察其两手脉俱滑数而有力。予凭《内经》,“火淫于内”,治 以咸寒,以盐水越其膈间寒热宿痰,新者为热,旧者 为寒,或宿食宿饮在上脘者,皆可用之。宿痰既尽,因 而下之,节次数十行,觉神志日清,饮食日美,两足渐 举,脚膝渐伸,心降肾升,便继以黄连解毒汤加当归 等药,及泻心汤、凉膈散、柴胡饮子,大作剂煎,时时呷 之。经曰:“治心肺之病最近,用药剂不厌频而少;治肾 肝之病最远,用药剂不厌顿而多。”此法人皆怪之。然 余治痿,寻常用之,如拾遗物,余若以此诳人,其如获 罪于天何?此宋子玉之证,所以不得不书也,且示信 于来世。故《内经》谓治痿之法,独取阳明经。阳明经者, 胃脉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养宗筋,宗筋主束骨, 束骨在脐下,阴毛际上是也。又主大利机关,机关者, 身中大关节也,以司曲伸。是以阳明虚则宗脉纵,宗 脉纵则大脉不伸,两足痿弱。然取阳明者,则胃脉也。 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则精化, 精化则髓充,髓充则足能履也。《阴阳应象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 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也。五味、五糓、五菜、五果、五肉, 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又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若用金石草木补之者,必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黄连、苦参 者,而反化为热;久服热药之人。可不为寒心哉。
《李杲十书》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 合,而刑庚大肠,故用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 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已 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 主之。
《暑伤胃气论》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 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 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 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 “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 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 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 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 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 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 如湿热乘其肾肝,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脚欹侧,已 中痿邪,加酒炒黄蘗、知母各五分,令两足涌出气力 矣。
夫痿者,湿热乘于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 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心烦冤而不止也。 若身重减,气不短,小便如常,及湿热之令退时,或所 增之病气退者,不用五味子、泽泻、猪苓、茯苓、黄蘗、知 母、苍术、白术之药,只依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药亦 须用酒黄蘗二分或三分。
《朱震亨心法》
《痿躄证治》
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痿证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
湿热,《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阴火,苍术、黄芩、黄蘗、牛 膝之类。”
湿痰,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蘗、竹沥、姜汁; 气虚,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蘗、苍术之类。
血虚,四物汤加黄蘗、苍术,煎送“补阴丸。”
亦有食积,死血妨碍,不得下降者,大率属热,用参术 四物汤、黄蘗之类。
按:五痿等证,特立篇目,所论至详。后代诸方,独于此证,盖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风条内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悯世之罹此疾者,多误于庸医之手,有志之士,必当究其心焉。夫陈无择谓“痿因内脏不足所致” ,诚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乃阴血也,而方悉是补阳补气之剂,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且无择以《三因》立方。可谓诸方之冠。其于此证。犹且未明。况他乎。
《明楼英医学纲目》
《总论》
或问曰:“治痿之法,独取阳明一经,此引而未发之言, 愿明以告我。”予曰:“诸痿生于肺热,只此一句,便见治 法大意。《经》曰:‘东方实则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固 就生克言补泻,而大经大法,不外于此。东方木,肝也; 西方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肾也。五方之中,惟 火有二,肾虽有两,水居其一,阳常有馀,阴常不足。故” 《经》曰:“一水不胜二火”,理之必然。金体燥而居上,主气, 畏火者也。土性温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 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 得火邪则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热则失所养,木寡于 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 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之“病作。泻南方则 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 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 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骆龙吉亦曰:“风 火既炽,当滋肾水。”东垣先生取蘗皮为君,黄芪等补 药辅佐,以治诸痿,而无一定之方。有兼痰积者,有湿 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 其善于治痿者乎?虽然药中肯綮矣。若将理失宜,医 不治也。天产作阳气厚,发热,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 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也。
心热盛则火独光,火炎上,肾之脉常下行,今火盛而 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阴气厥逆, 火复内焰,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故生脉痿, 膝腕枢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经筋纵缓而不任地故也。可下数百行而愈。
《痿病风病异治辨》
按:丹溪痿病与风病异治诸论,盖因《局方》治中风,孟 浪用发表行湿之药,戕贼血气,诛伐根本,不知补养 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 所述中风,手足不随起,便须人,神魂恍惚,不语语涩 等证,即《内经》热病相同,至于异处,不得不察。《针经》刺 节真邪云:“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痿论》云:“阳明虚 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随 者,在偏枯,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在痿病则阳 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变志乱之 证,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 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 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两疾也。
《王纶明医杂着》
《痿证不可作风治》
瘫痪痿软之病,此是无血,及兼痰火湿热耳。古人云: “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谓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排 风汤等药,如羌活、防风、麻黄、桂枝、乌头、细莘等剂,皆 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也。
〈注〉按:前证江南之人所致者,多属阴虚气虚,湿热相火,其瘫痪痿软,多属手足阳明等经阴虚湿热,治者审之。
《李中梓医宗必读》
《总论》
按痿者,重疾也。故《内经》叠出诸篇,而前哲之集方论 者,或附见于虚痨,或附见于风湿,大失经旨,赖丹溪 特表而出之,惜乎言之未备也。经言病本,虽五脏各 有,而独重太阴肺经。经言治法,虽诸经各调,而独重 阳明胃经。此其说何居乎?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化, 以行令于一身,畏火者也。五脏之热火熏蒸,则金被 克而肺热叶焦,故致疾有五脏之殊,而手太阴之地, 未有不伤者也。胃土体湿,居中而受水谷以灌溉于 四肢,畏木者也,肺经之受邪失正,则木无制而侮其 所胜,故治法有五脏之分,而足阳明之地,未有或遗 者也。夫既曰肺伤,则治之亦宜在肺矣,而岐伯独取 阳明,又何也?《灵枢》所谓“真气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 充身。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血气,濡筋骨,利 关节,故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处,不用而为痿”,不 独取阳明而何取哉?所以丹溪云:“泻南方则肺金清 而东方不实,何胃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 不虚,何肺热之有?”斯言当矣。若胃虚减食者,当以芳 香辛温之剂治之。若拘于泻南之说。则胃愈伤矣。诚 能本此施治。其于痿也。思过半矣。至于七情六淫。挟 有多端。临病制方。非笔舌所能罄耳。
《治法》
心火盛者,凉膈散。肝火动者,小柴胡汤。水虚火炎者, 六味地黄丸。痰多者,贝母䒷蒌散。 心气热则脉痿,铁粉、银箔、黄连、苦参、龙胆草、石蜜、牛 黄、龙齿、秦艽、白藓皮、牡丹皮、地骨皮、雷丸、犀角之属。 肝气热则筋痿,生地黄、天门冬、百合、紫葳、白蒺藜、杜 仲、萆薢、菟丝子、川牛膝、防风、黄芩、黄连之属。
脾气热则肉痿,二术、二陈、霞天膏之属。
肾气热则骨痿,金刚丸、牛膝丸、加味四斤丸、“煨肾丸。” 肺热痿,黄芪、天麦门冬、石斛、百合、山药、犀角通草、桔 梗、枯芩、山栀、杏仁、秦艽之属。
挟湿热,健步丸加黄蘗、苍术、黄芩。或“清燥汤。”
湿痰,二陈、二妙、竹沥、姜汁。
血虚,四物汤、二妙散、补阴丸。
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
气血俱虚,十全大补汤。
食积,“木香槟榔丸。”
死血:桃仁、红花、蓬术、穿山甲、四物汤。
实而有积,三化汤、承气汤下数十遍而愈。
肾肝下虚,补益肾肝丸、“《神龟》滋阴丸”、补益丸、“虎潜丸。”
《王肯堂证治准绳》
《总论》
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圣人以 痿病在诸证为切要,故特著篇目,分五脏之热,名病 其所属。皮、脉、筋、肉、骨之痿,致足不任于地。及叙五脏 得热之邪,则以一脏因一邪所伤。观其微旨,是用五 志、五劳、六淫,从脏气所要者,各举其一,以为例耳。若 《会通》八十一篇而言,便见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 脏之热。以为痿也。何则?言肺气热则皮痿。因有所失 亡。所求不得者与他篇之谓始。�“后贫,虽不伤邪,皮 焦筋屈,痿躄为挛”者,同是一于七情之不扬,若《病机》 之谓诸痿喘呕,诸气愤郁,皆属于上者言之。即此可 推何热而不为痿?何脉而不为热也?如言心气热为 脉痿,因得之悲哀太甚,阳气内动而血崩,大经空虚, 乃为脉痿,此以心为神明之官,主脉为要者言也。及 乎推之,五脏各有神,各有志,若怒“则气上逆,甚则呕血”之类,亦五志所动。以热伤血,血逆行于经脉,亦必 空虚。有若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则是五志皆得以痿, 其脉不独悲哀一因也。且五志之在各脏,自伤其所 属,若怒甚筋纵,其若不容与。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 苦志乐,病生于筋。又若忧恐喜怒因太虚,则五脏相 乘,故病有五,五二十五变,皆至于大骨枯槁,大肉陷 下之病。其神志在五脏之为热病者,不可胜计。如言 肝脏气热,因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犹肺之所求不得 也。其入房太甚,宗筋弛纵,亦犹肾之远行劳倦也。即 此可见五劳各得伤其五脏所合之皮肉筋骨矣。如 言脾脏气热,因得之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者。若岁运 太阴湿土司天,在泉之湿,皆致肌肉痿,足痿不收,此 是从五脏中举外感者为例耳。诸脏皆然。少阴之复 为骨痿,少阳之复为脉痿。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亦 为骨痿。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为肌肉痿。 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 短为拘,弛长为痿。《灵枢》有八风之变,或伤筋,或伤肉, 或伤骨。与邪客筋骨间者,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夫 其外淫而生五脏痿病者如此。然有不言邪,止从经 脏之虚而论者,谓脾病者,身重,肌肉痿,足痿不收,行 善瘛。谓肾虚者为跛为痱。谓三阳有馀,三阴不足,为 偏枯。谓足少阳之别,虚则痿蹶,坐不能起。足阳明之 别,虚则足不收,胫枯。又有饮食所伤,味过于咸,则大 骨气劳,味过于辛则筋脉沮弛。与夫膏粱之人,病偏 枯痿厥。已上所陈,止就本条足痿不用者言耳。至若 五脏尽热,神昏仆倒,手足俱不用,世俗所谓瘫痪者, 岂非亦是痿之大者也?又若下条肺痿之为脏病者, 而经又有心气痿者死,则是五脏尽有其痿,盖可知 矣。《原病式》论:“小便遗失,谓肺热客于肾部,干于足厥 阴之经,而气血不得宣通,则痿痹,故神无所用,而不 遂其机,因致溲便遗失。”由是论之,凡神机气血,或劣 弱,或闭塞,即脏腑经络四属,若内若外,随处而不用。 故《内经》重其事,叠出诸篇,后之览者,竟失其旨。集方 论者,或并见虚劳证,或并见风门,赖丹溪始发挥千 馀年之误,表而出之,而复语焉不详,可惜也。曰《痿论》 阳明冲脉合宗筋会于气街,因阳明虚,故宗筋纵,带 脉不引,而足痿,所以独取阳明。今子历陈受病之邪 及诸痿证,又将若何治之?曰:圣人凡语其一,推之而 可十可百,岂惟足痿而已乎?所谓各补其荣,而通其 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者,则治邪之法,尽在其中矣。 所云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者,治四属内 外诸痿之法,亦在其中矣。然而诸痿之病,未有不因 阳明虚而得者。何以言之?按《灵枢》有谓真气所受于 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又谓谷始入于胃之两焦,以 溉五脏,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素问》则谓足太阴者,三阴也,其 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 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 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 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而冲脉者,出于肾下,与任脉起于胞中,治 血海,亦云“为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 上行者,渗三阳灌诸精;其下行者,渗三阴灌诸络,而 温肌肉,与阳明宗筋会于气冲。因言阳明虚则宗筋 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即此而观,真气者,天之 道也;谷气者,地之道也。地非天不生,天非地不成,是 故真气与谷气并,而后生成形气之道立矣。故阳明 虚于五脏无所禀,则不能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 关节;气海无所受,则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 理,司开阖;血海无所受,则上下内外之络脉空虚,于 是精神气血之奉生身周于性命者劣弱矣。故百体 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不独 取阳明而何哉?
《景岳全书》〈臣张介宾著〉
《论证》
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 热,而五脏之证,又总由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 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 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 非尽为火证。此其有馀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 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 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 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 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 治痿之全矣。
经曰:“湿热不攘,则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 长为痿。”此《内经》言筋病之概,乃举隅之谈,以启人之 自反耳,非谓大筋必无弛长,小筋必无緛短也。即如 痿弱必由于弛长,岂大筋果无涉乎?此经言之意,从
可知矣。故于痿证之外,凡遇瘛疭等病,当知拘挛者必由緛短,瘫弱者,必由弛长,斯得《内经》之意,而于寒热燥湿之辨。亦可得其据矣。
《论治》
凡痿由湿热,脉洪滑而证多烦热者,必当先去其火, 宜二妙散随证加减用之。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 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 类主之。若绝无火证,而止因水亏于肾,血亏于肝者, 则不宜兼用凉药,以伐生气,惟鹿角胶丸为最善,或 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黄丸、金刚丸之类,俱可择用。若 阴虚无湿。或多汗者。俱不宜轻用苍术。盖痿证最忌 散表。亦恐伤阴也。
东垣“取黄蘗为君,黄芪等补药辅佐,以治诸痿,无一 定之方。有兼痰积者,有湿多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 有挟气者。临病制方,其亦治痿之良法也。”
《纂要》云:“湿热,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火之剂,黄蘗、黄 芩、苍术;湿痰,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蘗之类,入 竹沥、姜汁。血虚,四物加苍术、黄蘗,下补阴丸;气虚,四 君子加苍术、黄芩、黄蘗。”盖黄蘗、苍术,治痿要药也。已 上方治,虽所主有不同,而降火清金,所谓治法之大 要无不同也。
陈无择曰:“人身有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 形,内则有肝、心、脾、肺、肾以主之。若随情妄用喜怒劳 佚,以致内脏精血虚耗,使血脉筋骨、肌肉痿弱无力 以运动,故致痿躄。状与柔风、脚气相类,柔风、脚气皆 外因风寒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作肿苦痛,为邪实。痿 由内脏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无痛楚,此血气之” 虚也。
《石室秘录》〈臣陈士铎著〉
《痿病治法》
“人有气血全亏,一身多病,或头痛未已而身骨痛,或 腹痛未已而四肢尽痛,虽此等病,乃痿证居多,自宜 专治阳明胃火。然而胃火既盛,一身上下四肢,尽行 消瘦,又不可专治胃经也。”方用:人参黄芪白芍茯苓 白芥子当归各三钱薏苡仁元参各五钱甘菊花一 钱麦冬熟地各一两陈皮神麹各五分水三大碗,煎 一碗服之。盖阳明火盛,理宜用竹叶石膏汤矣,而反 用参、苓、芪、熟为君,补其气血者何也?胃火过盛,已烁 气血,再用白虎汤,虽一时解其火毒之燎原,然而焦 头烂额,必致重亡其津液,不若用补气血之药,大剂 煎饮,便水足而火自息。方中宜用元参、麦冬、甘菊之 品,纯是退阳明火势之燎原,况又重加当归之类,生 血以滋化源乎。但诸药若小其剂,则不特无益,而反 助火势之飞扬,此《大治》法之所以妙也。大约大治之 法,施之于虚证初起,胃火有馀,即以大剂与之,可以 转败为胜。若因循时日,畏首畏尾,初时不敢用大剂, 及至胃气已衰,而后悔悟,始用大剂迟矣。
《痿证》终年不能起床,面色光鲜,足弱无力,不能举步 者,乃阳明火盛,不必去治两足,止平其胃火,则火息 而足自坚凝。若不平胃火,而徒用补阴之剂,则饮食 愈多而两足益弱。法当用元参三两,麦冬、熟地各一 两,甘菊花三钱,人参、菟丝子各一钱,水数碗,煎汤四 碗,恣其吞饮,则胃火渐平,而两足自然生力。此不治 足,而正所以治足也。
痿证中有不是阳明之痿,不可不辨。其证亦不能起 床,亦能善饭,亦骨无力,不能起立,人以为此痿证也, 而不知非痿证也。此肾寒极而火沸腾,似痿而非痿 也。初起之时,未尝不是阳明火炽而来,用寒凉折服 之,则胃火息矣。而肾水熬干,夜必欬嗽吐痰,而日间 转觉少轻,呻吟床席,饮食少迟,更觉难堪。方用元参 一两,麦冬三两,熟地二两,水煎服。若有肝火者,加白 芍五钱,水煎服,四剂可以起床。后用六味汤大剂煎 饮,加麦冬、熟地各一两,五味一钱,山茱萸四钱,山药、 丹皮各三钱,泽泻、茯苓各二钱,水煎服。此方妙在用 元参、麦冬滋肺金,而去心间之游火,又妙在用熟地 以补肾水,则水足而胃火自坚矣,肺金自然下生肾 水。则肾水藏于肾宫。不上冲咽门。不必止嗽而嗽自 除矣。
“两足之弱,不能步履,人以为肾水之亏,不知非也,盖 气虚不能运用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人参、牛膝各 三钱,金钗石斛五钱,黄芪一两,治之二剂即足生力, 四剂可以步履矣。盖人参、芪、术皆补气之圣药,而牛 膝、石斛亦健足之神剂,所以两用之而功成。
痿病必久卧床席,不能辄起,其故何也?盖诸痿之证, 尽属阳明胃火,胃火铄尽肾水,则骨中空虚,无滋润 则不能起立矣。然则止治阳明,而骨中之髓何日充 满,欲其双足有力难矣。方用元参、麦冬各一两熟地 二两牛膝二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去治阳明, 而直治肾经,以补其匮乏,肾水一生,则胃火自然息 焰。况又有麦冬以清肺气,牛膝以坚膝胫,故以此方 长治之。则废痿之状可免。若徒以石膏、知母之类降 其胃中之火。火降矣,肾水益干,又将何物以充足其骨髓乎。无怪经年累月。愈治而愈惫也。
痿废之证,乃阳明火证,肾水不足以滋之,则骨空不 能立。方用元参、熟地、山茱萸各三两,麦冬二两,水煎 服。此方妙在熟地、山茱全去滋水,而元参去浮游之 火,麦冬生肺金之阴,阴长阳消,阳明自然息焰。火焰 既息,金水又生,脏腑有津,骨髓自满,而两足有不能 步履者乎。
《痿证奇方》用薏仁、熟地各三两,麦冬一两,北五味一 钱,牛膝五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薏仁用至三两, 则熟地不患太湿,麦冬不患太寒,牛膝不患太走,转 能得三味之益,可以久服而成功也。
“痿证久不效者,阳明火烧尽肾水也。”然能不死长存 者何?盖肾水虽涸,而肺金终得胃气以生之,肺金有 气,必下生肾水,肾虽干枯,终有露气,夜润肾经,常有 生机,故存而不死也。方用:麦冬半斤熟地一斤,元参 七两五味子一两,水二十碗,煎六碗,早晨服三碗,下 午服二碗,半夜服一碗,一连二日,必能坐起。后改用 熟地八两,元参三两,麦冬四两,北五味三钱,山茱萸 四钱,牛膝一两,水十碗,煎二碗,早晨一碗,晚服一碗, 十日即能行步,一月即平复如旧矣。盖大滋其肺肾 之水,则阳明之火不消而自消矣。
痿证久不死,虽是肺经之润,亦由肾经之有根也。倘 肾水无根,总肺金有夜气之生,从何处生起,吾见立 槁而已矣。惟其有根,所以不死。故用大剂补肾之品, 因之而病愈,亦因其有根,可救而救之也。
痿证方亦不同。方用元参、山茱萸各一两,熟地、沙参 各三两,麦冬四两,五味子五钱,水煎服,十日即可起 床。予曾亲试之神验。 痿证不起床席,已成废人者,内火炽盛以熬干肾水 也。苟不补肾,惟图降火,亦无生机。虽治痿独取阳明, 是胃火不可不降,而肾水尤不可不补也。我今传一 奇方,补水于火中,降火于水内,合胃与肾而两治之, 自然骨髓增添,燔热尽散,不治痿而痿自愈。方名“降 补丹。”人参三钱,熟地、元参、麦冬各一两,甘菊花、生地、 沙参、地骨皮各五钱,车前子二钱,水煎服。此方补中 有降,降中有补,所以为妙。胃火不生,自不耗肾中之 阴,肾水既足,自能制胃中之热,两相济而两相成。起 痿之方,孰有过于此者乎。
“凡人有两足无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饭,如少忍饥 饿,即头面皆热,有欬嗽不已者,此亦痿证,乃阳明胃 火上冲于肺金,而肺金为火所逼,不能传清肃之气 于下焦,而肾水铄干,骨中髓少,故不能起立,而胃火 又焚烧,故能食善饥”,久则水尽髓干而死矣,可不急 泻其胃中之火哉。然而泻火不补水,则胃火无所制, 未易息也。方用“起痿至神汤”:熟地、山药、元参、甘菊花 各一两,人参、当归、白芍各五钱,白芥子三钱,神麹二 钱,水煎服。一剂火减,二剂火退,十剂而痿有起色,三 十剂可全愈也。此方奇在甘菊花为君,泻阳明之火 而又不损胃气,其馀不过补肾水,生肝血,健脾气,消 痰涎而已。盖治痿以阳明为主,泻阳“明然后佐之诸 药。自易成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