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八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八

      伤寒门十四

      陶华全生集发狂 心下满 欬嗽 喘 心下悸 身振 战栗 腹满 腹

      痛 小腹满 小便不通 小便数 小便难少 小便自利 不大便 无表里证 阴阳

      证 阳证似阴 阴证似阳 太阳脉似少阴少阴证似太阳 阴证身热面赤 阴毒 胸

      中冷厥 除中 寒热二厥 蛔厥 冷结膀胱 短气 多眠 昼夜偏剧 不眠 咽痛

       怫郁 惊惕 奔豚 狐惑 漱水不欲咽 百合 瘛疭 肉𥆧筋惕 肉苛 郁冒

      过经不解 目直视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八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八

    伤寒门十四

    《明陶华全生集》

    发狂

    伤寒发狂,最为恶候,其例多般,要在明辨治之。阳盛 发狂者,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也。此伤寒热 毒入胃,并入于心,遂使神不宁而志不定,始得少卧 不安,妄语悲叹,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 骂詈叫喊,不避亲疏,大渴欲饮,独阳亢盛,重阳者狂, 此神明之乱,皆非素所能为,乃病之使然也。一切发 狂奔走,势不可遏者,须于病人处生火一盆,用酢一 碗,倾于火上,其烟冲入病人鼻内,仍将姜汁喷于病 人头面身体手足即安,方可察其阳狂阴躁用药。若 病初起,头疼发热,恶寒体痛,表证皆除,已后热邪传 里,大渴饮水,目赤唇焦,舌干齿燥,狂妄不宁,脉来洪 数有力,大便实者,急宜大承气下之。不大下之,何能 止也?如热势轻,未可大下者,宜加减三黄石膏汤治 之。但见舌卷囊缩,难治。间有可生,亦宜急下,不可缓 也。与阴证囊缩者,大不侔矣。若发狂直视,便溺自遗, 与夫汗后大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死也。阳明经病, 欲作汗而狂者,病人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骨 节痛,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此水 不胜土。谷气与汗共并。故发狂。脉紧者。则汗出而愈 也。

    若畜血发狂者,伤寒六七日,或八九日,其人发狂,脉 沉数,乃热在下焦,小腹硬满而痛,或身黄,小水自利, 以其有畜血也,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热轻 者,喜忘如狂,脉微身黄,唇痿舌青口燥,或但漱水而 不饮咽者,又无寒热,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亦畜血 证也,轻用犀角地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下血则愈。 若太阳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若 外不解,与桂枝汤,外已解,内不消,但小腹急结,或硬 痛满,小便自利,大便黑,亦畜血证也,桃仁承气汤。此 三者,虽如狂,未至于狂也。

    惊狂者,伤寒脉浮无汗,医以火逼取汗,必惊狂卧起 不安,宜桂枝救逆汤调辰砂末。温病发狂者,乃冬月 伏寒所化,至春时因温气而发也。表证在者,芎苏散 合羌活冲和汤加柴、葛。若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若 脉大胸满多痰发狂者,小柴胡加枳、桔、䒷蒌、山栀、升 麻吐之。若脉浮数,壮热而不得汗出者,宜六神通解 散汗之。若表里俱实热盛者,宜三黄石膏汤主之。 若邪热传里,燥渴讝妄,大便秘实者,当用大承气汤 下之。

    若热病发狂者。乃冬月伏寒所化。至夏月因炎暑而 发。其热势比之温病尤加盛也。

    若发表,用“神术汤”加芎、苏。

    若发狂无污,脉数大者,六神通解散汗之。热甚者,三 黄石膏汤主之。里热燥渴讝妄,大便实,脉洪大者,大 承气下之。

    一切热证发狂,切不可掩闭床帐,务用揭开,放入爽 气良久,随用铜镜按在心胸间,热势稍退即除。若伤 寒温热势太盛,发狂燥渴不止者,将硝半斤研细,用 水一盆,用青布方圆一尺许,三五块浸于硝水中,微 搅半干,搭在病人胸膛并后心上,频易冷者搭之。如 得睡汗乃愈。如热极盛,此法不能解,当用解结汤开 在“结胸”条下。服后作寒战汗出乃愈。

    若热极舌出不收者,用麻黄汤洗净,将冰片、牛黄、麝 香研末点舌上即收,此为良法。时行发狂者,与此同 治法大抵通治伤寒温热病,及时行发狂者。

    若得汗出者生。不得汗出者死。

    “若脉小逆冷者难治。”正谓温热时气,不得汗出则发 狂也,要在察而治之阳毒发狂者,其人素有积热于内,因患伤寒,又失汗 下,乃热温为病,六脉洪大而数,其人舌卷目赤,唇黑, 鼻如烟煤,或面赤咽痛,狂言下利赤黄,大渴欲死,或 发斑黄,头面胸背状如锦纹,或如豌豆之类而发狂 者,七日内可治,七日外则难治也。宜阳毒升麻汤。甚 者三黄石膏汤。大抵与阳盛发狂治例相同。因有发 斑咽痛。故曰毒也。

    阳厥怒病发狂者,因阳气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 名“阳厥。”盖阳暴折,郁而多怒,则发狂也。治以铁落饮 者,以金制木之法也。取铁性沉重之义,最能坠热开 结,倍以平肝降火之剂。若兼痰火内盛而狂者,宜入 竹沥、姜汁,加芩、连降之,调辰砂末。

    又有阴证发躁,如发狂状,实非狂也。其病初起,无头 疼,不烦躁闷。盖阴极发躁,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者,或 欲阴凉处坐,躁乱不安者,皆如狂也。但手足逆冷,脉 沉细,虽烦渴不能饮水者是也,用霹雳散温之,宜冷 服。甚则身寒微热,面赤戴阳足冷,烦躁不安,脉数大 无力,乃里寒下虚,此虚阳伏阴而躁,宜人参四逆汤 冷服。但见厥冷下利,烦躁不眠,脉不出者,难治。庸医 不识阴证似阳,又不详阴脉,虚阳上隔而躁,见其面 赤身热而误作阳狂实热。反与凉药,则反成大害矣。 用凉水半盏试之。入口即吐出而不纳者是也。盖水 性则寒,故知阴极而躁也。须详脉有力无力,此为定 法。

    心下满

    心下满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此自满也,非下之而 满也。若因下早而致满者,此为痞气也。别有治条。“凡 心下满,以手按之则散而硬者,此虚气也。如不发热 者,以木香和中汤主之。若发热者,以小柴胡加枳实、 姜炒黄连去黄芩治之。若按之汨汨有声而软者,此 停水也,用小半夏汤合减桂五苓散主之。”

    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轻则消导,重则用承气下 之。其少阳证,寒热呕而口苦、胁痛、脉弦,心下满者,若 未曾下,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乎腑,证虽满闷,尚为 在表,正属少阳部分,只用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闷。 如未效,仍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一服,豁然神效,世 俗皆所未知也。

    若寒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宜爪蒂散吐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下,下之则利,利不止者死。 又脉浮大有力,心下满硬,有热,燥渴讝语,大便实者, 此属脏病,宜攻之。按:此言属脏者,宿屎在脏也,故可 下。若食在胃口,未入于胃,亦未可下也。备详“食积类 伤寒”条下。

    大抵腹中满、心下满、胸中满,俱不可用甘草、糖、枣甘 甜之物,盖甘能补气填实故也。外用前擦法甚良。

    欬嗽

    欬者,俗呼为“嗽。”肺为邪干,气逆不下。有肺寒而欬,有 停饮而欬,有邪在半表半里而欬,治各不同。凡表寒 欬者,脉浮紧,恶寒身痛,拘急无汗,用麻黄汤、三物汤 汗之。痰吐如胶者,金沸草散主之。

    若有热者,参苏饮去半夏、木香,加桑皮、杏仁、麻黄汗 之,察时令用药。若“表寒未解,心下有水汽,干呕,发热 而欬,小青龙汤主之。若虚人感冒风寒而欬,或恶风 头疼、干呕,宜人参杏仁汤主之。”凡伤寒三四日,传少 阳经,脉弦,口苦发热恶寒而欬者,小柴胡去参,加五 味、干姜少许,麦冬、知母、贝母。若发热胸中满而欬者, 加䒷蒌、黄连;若渴,加天花粉,去半夏。若胸胁满,发热 而欬者,加枳壳、桔梗。“凡少阴病,脉沉,四肢逆冷而欬 者,四逆散加干姜、细莘、五味。若少阴病,四肢沉重,痛 而自利而欬者,此里有水也,真武汤主之。”凡太阳病, 若身热欬嗽,干呕,微喘而利,恶寒腹痛,小青龙汤主 之。若身凉欬嗽,干呕微利,心下满,胁“下痛,十枣汤主 之。”按小青龙汤治太阳表寒停水也,十枣汤治太阳 里寒停水也,真武汤治少阴里寒停水也,各有加减 法。凡阴证手足逆冷,脉沉而欬者,四逆汤加五味主 之。大抵伤寒欬嗽,不与杂病同也。按仲景治法,有嗽 者,不分阴阳二证,俱用五味干姜。病初起卒难便用 五味,恐其酸收闭住邪气故也。然后用五味者。盖收 肺气。保肺金而止嗽。以干姜之辛。温肺金。而散逆气 先入肺矣。用者详之。

    喘者,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饮而喘。在 表者,心腹满而不坚,脉浮紧,恶寒身痛,无汗而喘,宜 麻黄汤汗之。若表有风邪发喘,脉浮缓有汗,宜桂枝 汤,更加厚朴、杏仁主之。《经》云:喘而汗出,宜和之。汗不 出而喘,宜发之。凡汗后饮水者,水停心下,有水汽,干 呕发热而喘或欬者,小青龙汤主之。凡发汗后,汗出 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凡太阳 病,误下之,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凡阳明病,内实,不大便,潮热,腹 坚满,自汗燥渴而喘者,大柴胡加厚朴、杏仁主之。甚者用承气汤下之。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凡阴证厥逆,脉沉细,气短促, 喘而无汗者,可治,宜四逆汤加五味杏仁主之。若冷 汗自出如油,或汗出发润,或额汗出如珠不流,喘而 不休者,皆死证也。凡虚人脉伏,若手足厥冷而喘者, 五味汤主之。凡暴感风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者,苏陈 九宝汤主之。凡热盛有痰,脉弦数而喘者,不可汗下, 用小柴胡加知母、䒷蒌、贝母、桔梗、陈皮和之。胸胁满 加枳壳、桔梗、青皮,去甘草。心下满加枳实、黄连,去甘 草。舌燥饮水而喘者,加石膏、知母、天花粉,去半夏。然 虽发喘,病之常也。其或直视讝语,或目上视,或目斜 视,汗出喘满者,俱不治也。

    心下悸

    悸者,怔忡也,心中筑筑然动,气而不安也。其证有二 焉:一者气虚,一者停饮。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虚 空而悸,又汗下后,正气内虚,亦令人悸,与气虚而悸, 则又甚矣。治法皆须实其浮气也。其停饮者,因饮水 过多,停满心下,心火恶水,不能自安而为悸也。治法 须分水汽,虽有馀邪,必先治悸与水,免使水汽散之, 而成他证也。故《经》有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少阴病,四肢逆冷而心中悸者,四逆散加 茯苓桂主之。凡饮水过多而悸者,宜茯苓甘草汤合 五苓散分利之。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下悸惕,欲得按者,宜桂枝甘草汤。凡厥而心下悸者, 此有水汽,当先治水,茯苓甘草汤。不然水入胃中,必 作利也。凡汗下后,内虚而悸者,小建中汤合人参三 白汤主之。若脉沉细者,真武汤主之。《经》云:先烦后悸 为热,竹叶石膏汤加参。先悸后烦者为虚,宜小建中 汤。若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故心下悸,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小便少者,必里急,猪苓汤。阳明病,壮 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加葛根、 猪苓。太阳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太阳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肌体𥆧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少阳耳聋目赤,胸满而烦,妄 加吐利,则悸而惊,与小建中汤。有热,小柴胡汤主治 也。

    身振

    “振者,身振振而动摇也。”盖汗吐下后太过,使气血虚 而作也。若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冲胸,起则头眩,身 振振动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发汗不解, 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𥆧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大 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其身不能主持,故为振 摇也,须大补气血,曾用人参养荣汤数服甚效。又一 人身摇不得眠者。以十味温胆汤。倍用人参得效。

    战栗

    战栗,阴阳相争,故身为之摇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 为战,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伤寒六七日欲解之 时,必发战而汗出解也。战则正气胜,故得汗而解,栗 则不战,而但心战,头摇鼓颔,遂成寒逆者有之。此阴 气内胜,正气虚极,不能胜邪,宜姜附四逆汤。故《经》云: 阴中于邪,必内栗而战。邪在上焦,阴气为栗,足膝逆 冷,便溺妄出,皆此类也。凡战主外,其人森然寒耸,则 身战摇。栗主内,则心战也。《经》云:寒之伤人,使人毫毛 毕直,鼓颔战栗而无汗者,此表寒而战栗也,当发汗。 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盖其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故战而汗出得解也。又云:脉阴阳俱停,谓 无偏胜,以其寸关尺三部,大小脉沉同等,虽剧当愈, 必先战栗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其人元 本不虚,若欲自解,则汗自出而解,不发战也。夫战者, 邪气将出,邪正交争,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且正气胜 邪,则战已发热,大汗出而解也。若正气不能胜邪,虽 战无汗,为难治。若得半日,或至夜有汗者,亦为解也。 凡小柴胡汤证,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而仍在 者,复与小柴胡汤服之,此不为逆。”服汤良久,必蒸蒸 而振发寒热,汗出而解也。若不发战而心栗者,此阴 中于邪,必内栗也。凡正气怯弱,寒邪在内,是必为栗。 盖战者正气胜,邪欲解也;栗者邪气胜,正故为重也。 又有伤寒厥阴逆,至第六七日,脉得微缓微浮,为有 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否极泰 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腹满

    腹满者,腹中胀满也。脾为中央之土,所以腹满多属 太阴也。腹满不减者,为里实,须下之。腹满时减者,为 里虚,当温之。若解表,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亦未 可下,是邪未全入腑也。若大满大实大坚,有燥粪,虽 得四五日,亦可与下,谓邪已入腑也。若太阴腹满时 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宜理中汤加厚朴、木香。 若太阴证,误下,因时腹满而痛,桂枝芍药汤。痛甚者, 桂枝大黄汤。阳明证,潮热讝语,躁渴,喘满,不大便者, 大柴胡汤。大实大满者,用调胃承气汤。哕而腹满,小 便难者,小柴胡加茯苓。三阳合病,腹满身痛,难以转侧,讝语,口中不仁,小柴胡汤;有汗,白虎汤。凡太阳吐 食,腹满,食不下,枳实理中汤加丁香、“厚朴、木香治之。 少阴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痛,急下之,大承气汤。”腹 皮痛者,脾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腹满而鸣,漉 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下利腹满,身疼痛,先温 里以四逆汤,后攻表以桂枝汤。汗后腹满当温,厚朴 半夏生姜人参汤。吐后腹满内实当下,少与调胃承 气汤。下后腹满,卧起不安,当吐,栀子豉汤加厚朴。腹 胀满者,阴阳不和也,宜桔梗半夏汤。大抵阳热为邪, 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则腹满而吐利,食不下也。 一切腹满,以手按之而痛,或手按之不可近者,此为 内实。若按之可揉而软者,皆为内虚也。

    腹痛

    凡腹中痛,邪气入里,正气相搏,则为腹痛。阳邪传里 而痛者,其痛不常,当以辛温之剂和之。阴寒在里而 痛者,则痛无休时,欲作利也,当以热剂温之。有燥屎, 宿食而痛者,则烦而不大便,腹满而痛也,当以苦寒 之剂下之。诸痛为实,则痛随利减,此为里实。凡太阳 证,下早,因尔腹痛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 者,桂枝大黄汤。凡中脘痛,属脾土太阴证,脉沉迟,内 寒者,理中汤加木香、砂仁。若下利清谷,或欲绝者,四 逆汤。小腹痛属厥阴,茱萸四逆汤加当归、木香。凡内 实腹痛,并绕脐硬满刺痛,烦躁发作,及燥屎痛,宜下 之,小承气汤。若潮热不大便,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 痛,手不可近者,用大陷胸汤。凡胸中有热,胃中有邪 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如脉弦腹痛,无寒热者, 芍药甘草汤。凡脉弦,口苦发热,腹中痛者,小柴胡去 参,加炒芍药。若寒热交作,腹痛,加肉桂、芍药。寒多去 芩,倍加桂;热多去桂,倍加芩、连、柴胡。凡少阴发热,手 足冷,腹痛,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泄泻后重,四逆 散加附子、炒芍药、官桂吴茱萸若发热脉洪弦腹痛 者,芍药黄芩汤。“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 腹者,欲作利也,四逆汤主之。”大抵腹痛有虚有实,若 可按、可揉而软者为虚,若不可按不可揉而硬者为 实。又有寒、有热、有血、有食,当明辨之。治法先将凉水 一杯,与病人饮之,其痛若缓,身有热者,属热痛,当用 凉药清之。清之不已,而绕脐硬痛,烦热讝语,大便实 者,属燥屎痛,当用寒药下之。如食积痛,必噫气恶食 酸臭,如痛处不移,或在胁下,或小腹必硬满,小水自 利,大便黑,此皆痛随利减之法也。若饮水愈加作痛 者,属寒痛,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 腹痛吐泻者,急用热药投之。须详脉来有力无力。乃 为良法也。

    小腹满

    小腹满者,脐下满也。若胸满、心下满、腹痛满,皆为邪 气而非物,今小腹满,则为有物而非气矣。若小便利 者,则为畜血之证;小便不利者,乃溺涩之证。渗利之 剂,宜分两途:“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小腹 急满者,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太 阴身黄,小腹满,小便不利者,与五苓散利之,小便清 白为愈。有阴虚寒证,小腹满痛者,又当茱萸四逆汤 温之,甚者灸关元、气海穴。又有病人手足厥冷,脉沉, 不结胸,小腹满,按之则痛者,此冷结膀胱,宜四逆汤 及灸关元穴。凡病人素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阴筋 者,名脏结死证也。大抵以手按小腹硬满而痛者为 实,不痛者为虚,乃良法也。

    小便不通

    邪气聚于下焦,结而不散,甚则小腹满痛,此小便不 通也。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使其渗泄也。若引饮过 多,下焦畜热,或中热发黄,水饮停滞,皆以利小便为 先。惟汗后亡津液,则以利小便为戒。设或小便不利, 见头汗出者,乃为阳脱关格病也。

    太阳经发热,脉浮,无汗烦渴,小便不利,五苓散。若自 汗多,不可用也。若引饮过多,小便不利,下焦畜热,脉 浮,五苓散;脉沉,猪苓汤。若太阳身黄,脉沉结,小腹满, 小便不利者,为畜血,茵陈五苓散,甚者茵陈汤。 阳明病,发潮热,汗多者,小便固少,不可利,恐胃汁干 也。若利之,必喘渴而死。脉洪大,舌干口燥,饮水不止 者,人参白虎汤。若大便乍易乍难,小便不利而热者, 此有燥屎也,调胃承气汤下之。若头汗出,壮热,渴饮 水浆,小便不利,及阳明无汗,心中懊憹,小便不利,此 二者必发黄,茵陈汤加木通、滑石去大黄,大便不通 加大黄下之。

    少阳证,发热口苦,咽干,或呕,或心下悸,胸胁满,小便 不利,脉弦数者,小柴胡去芩加茯苓;口渴加竹叶、麦 冬、天花粉,去半夏。

    太阴腹满自利,若小便不利,无热脉沉者,理中合五 苓散,加厚朴、木通,分利其小便,大便自止也。

    少阴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大便自利者,真武 汤。若四肢冷,或欬或悸,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加熟附厥阴寒闭,厥冷脉伏,囊缩入腹,小便不利,四逆汤加 通草、茯苓、茱萸、当归,再灸关元、丹田、气海,兼熨法甚 良。

    凡治“风温、风湿,小水不利者,详见本条。阴虚火动,小 便赤涩不利者,四苓散加木通、滑石、生地、黄蘗、知母。 若内热甚,大便不通,小水赤涩不利者,八正散。若不 渴,小便不利者,热在血分也,四苓散加黄蘗、知母、生 地、当归、木通、白芍。”

    夫膀胱为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也。若有汗多者,津 液外泄,小便固少,不可利,恐重伤津液也。待汗止,小 便自行矣。凡小便自利,不可妄利,恐引热入膀胱,则 变畜血证也。

    小便数

    小便数者,频欲便而不多也。肾与膀胱虚而挟热,滑 则水通,涩则小便难,故涩淋而数起也。若自汗而小 便数者,虽有表证,不可用桂枝,为亡阳走津液也。太 阳自汗,四肢拘急,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小便数,误,服 桂枝汤得之;便厥者,与甘草干姜汤加芍药。太阳病, 吐汗下后,小便数,大便鞕而讝语者,有燥屎也,小承 气下之。若阳明自汗而小便数,脉浮数,胃不和而讝 语者,调胃承气汤。若太阳阳明,小便数而大便秘,此 名脾约。约者,束也,俭也,为约,束津不行也,用脾约丸。 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 便则难,是为脾约,用前《脾约》麻仁丸。又有肾虚阴少, 小便频数者,清心莲子饮,加黄蘗、知母、麦冬治之。

    小便难少

    “阴虚则小便难,阴虚者阳必凑之,因膀胱受热,故小 便赤涩而不能流利也。”又云:“虽不大便六七日,小便 少者,但初鞕后溏不定,或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多,屎 定鞕,方可攻之,乃胃中水谷不分,虽通而不多也。”阳 明中风,脉浮紧,身黄鼻干气短,腹满潮热而哕,心胁 痛,小便难,小柴胡加茯苓。大便不通者,用调胃承气 汤下之。“太阳病。小便难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汤。小便少者。必苦里结也。猪苓汤主 之。”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者,为津液偏渗,大便必鞕,宜大柴胡下之。 阳明自汗者,复发其汗,使津液内竭,屎虽鞕,犹不可 攻,须蜜导法。太阴发热身黄,其小便自利,则湿热内 泄,不能发黄。惟血证则小腹急而如狂。肾与膀胱俱 虚,不能约制水液,二者皆令小便自利也。又有少阴 病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为下虚有寒,真武汤去茯 苓,甚者用四逆汤。三阳合病,腹满身轻,口中不仁,面 垢遗尿者,不可汗下,用白虎汤。若寒邪中于下焦,阴 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用四逆汤治之,及灸关 元穴,甚良法也。

    不大便

    “不大便”者,谓大便不通,皆因发汗利小便,耗其津液, 所以肠胃干燥而转属阳明,里证多矣。有阳经邪热, 传入正阳明胃腑,大便不通者;有邪热传入少阴经 而大便不通者;有传入厥阴,大便不通者,俱当急下 之,三承气选用,大便通而热愈也。有不当便下者,在 于脉虚浮恶寒,舌上白胎或呕,此犹带表邪未解,不 可攻。其呕者,因邪全未入腑,虽有阳明证,亦不可攻 也。小便清者,知邪不在里,仍在表也,亦不可攻。若不 转屎气者,内无燥屎也,俱不可攻。但初鞕后溏,脉浮 而数,大便不通,躁渴虽能食者,此为实热也,名曰“阳 结。”若目中不明者,得屎即解也,宜大柴胡下之,甚者 用小承气汤。

    脉沉而迟,不渴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不通者,此 为虚寒也,名曰“阴结。”用四物麻仁汤加熟附。若呕者, 用金液丹,外用蜜导法。

    若阳脉浮而涩。小便数而大便难者。名曰脾约。宜麻 仁丸。

    太阳证,曾经汗下吐后,微烦,小便数,大便鞕,用蜜导 法。若再下之,必清谷不化。若阳明自汗过多,或已经 发汗,而小便自利,大便不通者,此为津液内竭,不可 攻之,宜蜜导法。若元气实者,宜承气下之。

    凡伤寒阳证,大便五六日不通,头疼身热躁渴者,又 宜下之以大柴胡,甚者用大承气汤。此因大便燥结 不通,邪热之气上攻于头而痛也。

    《无表里证》

    夫无表里证者。又非表证之可发。又非里证之可下。 俱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阴阳证》

    凡治《伤寒》,须辨阴阳二证,不可误治也。且以阳证论 之,则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如病在太阳,则热在皮 肤之分,便有头疼恶寒体痛等证,其脉必浮而紧。如 病在阳明,则热在肌肉之分,或壮热,或蒸蒸发热,或 皓皓发热,便有头额痛,或潮热自汗等证,其脉必微 而洪。如病在少阳,则在肌,或半表半里热,或往来寒“热,便有头角痛,口苦呕而胸胁满痛等证,其脉必弦 而数。盖阳证面红光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水浆,其 人身轻易以转动,常欲开目,见人喜欲言语,其声响 亮,口鼻之气往来,自然小便或赤或黄,大便或秘或 硬,手足自然温暖,爪甲俱红活,此皆阳证也。”如以阴 证论之,则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也。如“病在太阴,手足 温而微冷,脉息渐沉,或自利腹满,呕吐不渴。如病在 少阴,虽则发热,手足自冷,脉必沉细。如病在厥阴,则 手足厥冷,脉微而缓,甚则唇青舌卷囊缩。大抵阴证 则面青黑。或有虚阳泛上,面虽赤色,而不红活光彩, 其人身重难以转侧,或向壁卧,或蜷卧欲寐,或闭目 不欲见人,而懒言语,或气少而难以布息,或口鼻乏 气,往来自冷,其声音不响亮,或前轻后重,或时躁热 烦渴,不能饮水,唇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 胎铺满而滑,不见红色,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 自不红活,小便青白或淡黄,大便不实而或泻或热”, 在肌表之分,以手按之殊无大热,阴甚者则冷透手 也。阴证发热。自与阳证发热有异。不可以面赤烦渴 为论。要在明辨治之。

    《阳证似阴》

    阳证似阴者,乃火极似水也。盖伤寒热甚,失于汗下, 阳气亢极,郁伏于内,反见胜己之化于外,故其身凉, 手足逆冷而乍温,状若阴证。大抵唇焦舌燥,能饮水 浆,大便闭硬,小便赤涩。设有稀粪水利出,此内有燥 屎结聚,乃旁流之物,非冷痢也。再审有屁极臭者是 也。其脉虽沉,切之必滑数有力,或时躁热,不欲衣被, 或扬手掷足,或讝语有力,此阳证也。轻则用四逆散 合小柴胡汤,渴用白虎合解毒汤。潮热大便实者,用 大柴胡汤。重则燥热坚硬痞满全具者,用大承气汤 下之。故《经》云: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 者,非寒也,此则阳盛拒阴也。

    《阴证似阳》

    阴证似阳者,乃水极似火也。盖伤寒传变,或误服寒 凉药,攻热太速,其人素本肾虚受寒,遂变阴证。冷极 于内,逼其浮阳之火,发见于外,其人面“赤烦躁,欲坐 井中,身有微热,渴欲饮水,复不能饮,大便闭结不通, 或自利小水淡黄,或呕逆,或气促,或郑声,或咽痛,所 以状似阳证。”庸医不识,见其面赤、烦渴、便结,认作阳 证,妄投寒冷之剂,下咽遂毙,可不谨哉!切其脉若沉 细迟微,以通脉四逆汤,倍加参附,以接真阳之气,设 或救迟,遂至阴盛阳衰,虽使参附亦不能救,此与阴 盛格阳例同,《内经》所谓: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于指 下者,此乃阴盛格阳,非热也。又云:面赤目赤,烦渴引 饮,脉来七八至,而按之则散者,此无根之脉,用人参 四逆汤治之而愈。此阴阳幽显之奥,水火征兆之微, 伤寒须得传受讲明,庶获效矣。

    《太阳脉似少阴少阴证似太阳》

    盖太阳脉似少阴,少阴证似太阳,所谓相反而治有 异也。深究其旨,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疼,故名太 阳病。阳证其脉当浮,今反不浮而沉者,里虚必寒,正 气衰微之所致。今身体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逼 邪出外,而用干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里不虚 寒,则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汤证也。均自脉沉发 “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阴证当无热,今反热,寒 邪在表,未传在里,但皮肤郁闭而为热。如在里无热, 用“麻黄附子细莘汤”,麻黄发表间之汗,附子温少阴 之经。假使寒邪在里,则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 证,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以此观之,少阴表邪浮 浅,发热之反为轻;太阳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 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莘汤”也。可见熟 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所谓太 阳少阴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有无,头疼用药有别, 故并论之耳。

    《阴证身热面赤》

    夫“伤寒头不疼,身不热,口不渴,初起怕寒战栗,便四 肢厥冷,呕吐泻利,蜷卧小腹痛,或口吐涎沫,六脉沉 细无力”,此盖直中阴经真寒证,用姜附汤温之,人皆 知是阴证必矣。若初起恶寒厥冷,蜷卧不渴,小腹绞 痛,面唇赤色,六脉沉细,重则昏沉不省,舌卷囊缩,手 足指甲皆青,四肢厥冷,过乎肘膝,心下胀满,汤药不 受,入口则吐,或利,六脉沉细,或伏绝,此盖夹阴中寒, 先用蒸脐灸关元、气海法,急用人参四逆汤,倍加茱 萸、姜汁温之为当矣。至于身热面赤,足冷脉沉,此盖 夹阴伤寒,正用麻黄附子细莘汤,倍加人参、干姜,温 经散寒为当矣。若其身热面赤,足冷脉沉,如烦躁欲 坐卧于泥水井中者,此阴极发躁,正用四逆汤合生 脉散,入辰砂、细茶、白蜜冷服为当也。若身热面赤,足 冷脉沉,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此为阴利寒证,俗呼“漏 底伤寒”,正用四逆加人参、茯苓、白术、肉桂、肉果、砂仁、 木通、灯心、升麻少许服之为当矣。若身热面赤,足冷 烦躁,揭去衣被,脉来数大无力,此盖虚阳伏阴,正用加减五积散冷服之为当矣。药服下咽,冷体既消,热 性乃发,此热因寒用也。此几证中,医不识足冷脉沉, 或数大无力,中无主断,见其身热面赤烦躁,便认作 阳证,误投凉药,死者多矣。殊不知阴证不分热与不 热,面赤与不赤,凭脉下药,最为切当。不拘脉之浮沉 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证,故足冷也。虽 有身热,不可与凉药,服之则渴甚而急死,当用五积 散温解表里之寒,随手而愈。内有虚寒,必须姜附以 温之,切忌发泄。凡下手脉来,虽洪大而数,按之不鼓 击于指下者,即无力也。重按全无者,即空大而散,是 无根之脉也。面赤戴阳者,乃虚阳泛,上下虚故也;身 微热者,里寒故也。烦躁者,阴盛故也。此盖取脉不取 证也。原夫夹阴、伏阴、真阴、阴躁、阴利等证,皆为色欲 内伤,肾经虚损,复受寒邪,阴气独盛,阳气以衰,故有 此证。此脉谚云:“伤寒偏死下虚人。”诚哉是言也。肾经 真气者,人命之根也,可不谨养乎。

    阴毒

    “阴毒者,其人肾经本虚,素有积寒在下,或又先因欲 事,已后著寒,或误服寒凉药,或食生冷物,内既伏阴, 复加外寒,内外皆寒,遂成阴毒。”盖积寒伏于下,微阳 消于上,阴气极甚,阳气衰微而成毒也。阴毒伤寒,则 额上、手背冷汗自出。其毒气渐深,则鼻如烟煤,舌上 黑胎而滑。其候目睛疼,身重如被杖痛,背强,小腹里 “急绞痛,或咽喉不利,致毒气攻心,心下胀满,结硬如 石,四体坚冷如冰,汤药不受,或气促呕闷,或冷汗不 止,或烦躁吐利,甚则神思昏沉,手指甲青唇青,舌卷 囊缩,六脉沉细而疾,或六脉伏绝,此皆阴寒毒气入 深。”先用姜汁、好酒各半盏,热服,脉来可治。察其虚寒 伏阴用药,又当知病人有无痛处。若痛甚者,脉必伏, 急用“蒸脐熨法”,灸关元、气海法,灌入煎药,此为斡旋 之功矣。

    胸中冷厥

    凡手足厥冷。脉乍紧者。此邪结在胸中也。故心中满 而烦。饥不能食者。此病在胸中。宜吐之,用瓜蒂散主 之。

    除中

    凡伤寒脉迟厥深,下利,当不能食。若反能食者,名曰 “除中”,此证必死也。

    寒热二厥

    阴阳二厥,治之一差,死证立判。阳厥者,先自三阳气 分,因感寒邪,起于头疼发热恶寒,已后传进三阴血 分,变出四体,厥冷乍温,大便燥实,讝语发渴,扬手掷 足,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有力,此是传经热病,谓之阳 厥。阳极发厥者,即阳证似阴,外虽有厥冷,内有邪热 耳。盖因大便结实,失下,使血气不通,手足乍温乍冷 也。如火炼金,热极金反化水,水寒极而反成冰,反能 载物,厥微热亦微;四逆散,厥深热亦深。《大承气》,正谓 亢则以害其物,承乃以制其物。倘若医人不识,疑是 阴厥,复进热药,如抱薪救火矣。夫阴厥者,因三阴血 分自受寒邪。其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就便恶寒,四 肢厥冷,直至臂胫以上,过乎肘膝不温,引衣蜷卧,不 渴,兼或腹痛吐泻,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出涎沫,脉沉 迟无力,此为阴经。自中寒证,不从阳经传入,谓之阴 厥也。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温之。

    伤寒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无脉,或一手无 脉,此时要有汗出,如重阴欲雨之状,多用绵衣盖暖 手足,或用火砖布包放于足下,急用热姜汁调稀米 汤服之,温覆取汗乃愈。若汗出不止者,用人参、熟附 子、干姜、桂枝、麻黄根、五味子、麦门冬煎汤救之。若汗 不止,脉不至者死。

    蛔厥

    “蛔厥”者,其人手足冷而吐蛔也。厥阴病,其人素有寒, 妄发其汗,或汗后身热,以致胃中虚冷,脏寒饥不能 食,食即吐蛔,蛔入胸,故乍静乍烦,须臾复止,得食而 呕,又烦,蛔闻食即出,轻者吐小虫,重者吐长虫,舌干 口燥,常欲饮水浸舌,不欲咽,蛔上烦躁,昏乱欲死,两 手脉沉迟,足冷至膝,甚者连蛔并屎俱出,或大便秘 “而不行,此证虽出多端,可救治也,加味理中安蛔汤 主之。”又有胃中空虚,虫无所安,反食其真脏之血,病 人心胸胁下有痛阵,必撮眉呻吟,或时下血如豚肝 色,或如湿毒脓状,或如鲜血色,或下利急迫,或昏沉 不省人事者,一切吐蛔,虽身火热,不可与凉剂,服之 必死,俱用理中安蛔汤加减治之。待蛔定,却以小柴 胡退热。夫虫者,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 向下难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 中病则止。又有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能食,食 即吐蛔。既曰胃寒,复有消渴之证。盖热在上焦,而中 下焦则俱寒而无热,此实至言也。若大便实者,用理 中汤加大黄,入蜜少许。微利之。

    冷结膀胱

    凡手足厥冷,脉沉细,无结胸,但小腹胀满,按之痛者此冷结膀胱,须灸关元穴,宜服茱萸四逆汤、滋阴汤。

    短气

    短气者,乃鼻中呼吸之气,出入短少而不相接续也。 表证不解,汗出不彻,其人面色缘缘正赤,烦躁不安, 其身不知痛处而短气者,宜发汗则愈。心腹坚满,自 汗多短气者,邪在表而为虚,宜用桂枝汤实表则愈。 阳明内实,不大便,潮热自汗,躁渴讝语,心腹坚满而 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宜大柴胡下之,重者用调胃 “承气汤。”阴证脉沉细,手足冷,恶寒,面如刀刮,口鼻之 气难以布息而短气者,宜人参四逆汤温之。因汗吐 下后,元气虚弱,脉微细,气不能相接而短少者,宜人 参养荣汤。干呕短气,痛引胁下,汗出不恶寒,此表解 里未和也,十枣汤。短气烦躁,心中懊憹者,栀子豆豉 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汗出小便难,恶风,不欲去衣 被,短气者,甘草附子汤。食少饮多,水停心下,满闷短 气者,茯苓甘草汤。小便难,五苓散主之。

    多眠

    多眠者,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 寐。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传阴,不在阳 也。昏昏闭目者,阴司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脾 肝肾经,谓之阴司太阳。证十馀日,脉浮细嗜卧者,外 已解,神将复也。设胸满胁痛者,属少阳也,小柴胡加 桔梗。若浮紧无汗者,太阳未解也,宜麻黄汤汗之。若 “鼻干不眠者,风热内攻,不干乎表。热气伏,内则多眠, 小柴胡汤。”凡汗后身凉脉静而好睡者,病之愈也。“少 阴脉微细,但欲寐,或蜷卧恶寒,或喜向壁卧,或身体 沉重,欲寐,脉沉逆冷者,皆属阴证也,附子汤。”风温脉 阴阳俱浮者,汗出身重,鼻息鼾睡,语言难出,用葳蕤 汤。《狐惑》唇口生疮,咽干声哑,面乍白乍黑。但默默欲 眠。治在本条。

    昼夜偏剧

    “凡病昼静夜剧者,热在血分,宜四物汤加黄蘗、知母、 芩、连、山栀、丹皮、软柴胡主之。若夜静昼剧者,此热在 气分,宜小柴胡汤加山栀、黄连、知母、地骨皮主之。若 昼夜俱剧者,此热在气血之分,宜小柴胡合四物汤 加连、栀主之。若有表证,脉浮数不安,宜汗之则愈。若 里实躁渴,大便不通,讝语昼夜不宁者,宜下之则愈。” 若下后复发热,昼则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脉沉微, 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凡妇人热入血室,昼则明了, 至夜讝语者,小柴胡加生地主之。

    不眠

    不眠者,阳盛阴虚,则昼夜不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 盛则目闭而卧安。若为阳所胜,则终夜烦躁而不宁, 所谓阴虚则夜争也。

    “太阳脉浮”,身痛无汗,烦躁不眠者,宜汗,此则邪在表 也。

    “阳明经,头额痛,目疼鼻干,身热不眠,脉微洪,则邪在 表,宜葛根汤以解肌。若自汗,脉洪数,表里俱热,烦渴 舌燥饮水者,人参白虎汤。若蒸蒸发热,或潮热自汗, 大便实,燥渴讝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又若大热,错 语,呻吟,干呕,不得眠者,黄连解毒汤主之”,此则热在 里也。若表里大热,舌燥饮水不眠者,白虎合解毒汤 主之。大抵胃不和则睡不安。故宜解热。胃和则已。少 阳发热。呕而口苦胁痛。心烦不眠。脉弦数者。小柴胡 汤加黄连山栀主之。此则邪在半表半里也。虚人津 液不足者。加麦门冬。

    “少阴证二三日,心中烦不眠者,黄连鸡子汤。”又“下利 六七日,欬而呕,心烦不眠者,此停水也,猪苓汤。” 太阳病,发汗后,不得眠,脉浮数,微热烦渴,小便不利 者,五苓散。若大汗,胃中干燥,烦渴欲饮水者,宜少与 之即愈,不与则喘渴而死。脉数大,用人参白虎汤加 竹叶,不可用五苓也。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 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若下后复发汗,昼 日烦躁不得眠,夜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 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汗下后,虚烦不眠者,温胆汤加 竹叶、石膏、山栀、乌梅、辰砂主之。若小便不利,大便乍 难乍易,微热而喘,不得眠者,有燥屎也,大承气下之。 伤寒瘥后,饮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者。 黄连解毒汤。加乌梅、干姜、干葛主之。

    瘥后不眠者,即热气与诸阳相并。阳气未复,栀子乌 梅汤。

    阳挟阴,狂言不眠,乱梦心烦气乏者,酸枣仁汤。阴挟 阳,则惊悸昏沉,温胆汤。

    若汗下太过。而阳气衰。不得眠。若无热证。又当四逆 汤主之。以退阴复阳也。

    少阴寒证,阴极发躁,不得眠,脉沉细,足冷面赤,或下 利,身疼痛,不得眠,脉微者,四逆汤加参术主之。 中风汗出,脉濡弱,将厥而且寒,烦躁不眠,宜小建中 汤。

    咽痛

    咽喉不利,或痛或呕,皆毒气上攻,有阴阳二毒,有少阴,有伏气,要在审察治之,不可一例作为风热治也。 阳毒咽喉肿痛,乃热极也;阴毒咽喉不利,乃寒极也, 治在本条。

    少阴病二三日,咽喉痛,用甘桔汤。若下利咽痛,胸满 心烦者,用猪肤甘桔汤。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 绝,面赤咽痛者,用通脉四逆汤。伏气者,亦属少阴,谓 之“肾伤寒”,因冬月伏寒在于肾经,头疼腰痛,脉微弱, 发则咽痛,后必下利,用蜜煮附子四逆汤,以温肾经 则愈,不可用寒凉之药也。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 语。声不出者。用苦酒汤。

    怫郁

    怫郁者,阳气蒸越形于头面肌肤之间,聚赤而不散 也。太阳病发汗不彻,并于阳明,续自微汗出。面色赤 者,阳气怫郁于表,面色缘缘正赤,其人烦躁,不知痛 处,用葛根汤解肌。若太阳病发汗不彻,脉浮紧而面 赤者,表未解也,用麻黄汤汗之。若面赤身痒者,以其 不得小汗出故也,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病人大便乍 难乍易,小便利,有微热,怫郁不得卧,此有燥屎作实, 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吐汗下之后虚极,胃中虚冷,外 色怫郁,假色于面,乃内寒也,宜用理中汤。手足冷者 加附子。吐下之后虚矣,或复汗之,其人怫郁,复与之 水,因而得哕,此胃寒也,用桂枝人参汤加茯苓。吐汗 下之后得哕,怫郁者,内虚也,用人参四逆汤。伤寒被 火劫,汗出不解,邪热与火交攻而发怫郁,蒸于肌肤, 身目俱黄,用茵陈汤。阳明内实,热盛脉洪大,面色赤, 烦渴舌燥饮水者,用人参白虎汤。潮热自汗,讝语面 赤,燥渴大便实者,用大柴胡汤加芒硝。少阴下利清 谷,里寒外热,或身痛脉微欲绝,面赤或咽痛者,用通 脉四逆汤加葱白。有下利脉沉迟。面色少赤。身有微 热。下利清谷。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 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大抵阴证怫郁并下。虚人怫郁 者。自是赤而不光盛也。若阳病表不解。并内实热甚 者。赤而光盛也。要在审其虚实寒热。不可见其面赤。 概作热治之以致误也。

    惊惕

    惊惕者,心中动悸,惕然而惊也。太阳病,加温针,必惊 惕也。又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 一身尽痛,用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又少阴病,耳无 所闻,目赤胸满,不可吐下,若吐下则生惊惕也。伤 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凡风湿被火,则如 惊痫也。阳明被火,发热汗出,不恶寒,加温针,必惊惕 而“烦躁不眠也。太阳脉浮,宜以汗解。妄以火迫,必惊 狂起卧不安。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主之。”大扺!伤寒汗吐下之后,虚极之人,或因事惊 恐,遂生惊惕者,宜养心血安神之剂主之。

    奔豚

    奔豚者,如江豚之状,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也。凡欲 作奔豚者,其气在脐下筑筑然而动也,宜理中汤去 白术加肉桂主之。痛甚加茱萸。凡烧针令其汗出者,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也,宜灸其核上各 一壮,与桂枝加桂汤。若痛甚手足厥冷者,宜当归四 逆汤加肉桂、吴茱萸主之。盖桂大能泄奔豚,茯苓能 伐肾邪,故加之,术能燥肾闭气,故去之,药中不可不 慎也。用甘烂水煎药,取其力薄,不助肾邪也。

    狐惑

    狐惑湿𧏾,皆是虫证。盖伤寒失于汗下不解,多日传 变,因腹中有热,食入无多,肠胃空虚,三虫求食,而食 入五脏。且狐惑者,如狐之下冰,取犹豫不决,进退之 义。若虫食其肛则声哑,虫食其脏则咽干。当看上唇 有疮,虫食其肛;下唇有疮,虫食其脏。面色乍白乍赤 乍黑,变易无常,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眠,目闭 舌白齿晦。杀人甚速。越人望而畏之。

    漱水不欲咽

    阳明证,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作衄,用犀角地 黄汤。若畜血下焦,其人喜忘而如狂,小便自利,大便 黑色,口燥舌干,但漱水不欲咽者,此有瘀血结于下 焦,宜桃仁承气,下尽黑物则愈。少阴证,脉沉细,手足 冷,或时烦躁,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又下利 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白通汤加 猪胆汁、人尿服之。有厥阴蛔厥,烦躁吐蛔,口燥舌干, 但欲凉水浸舌并口唇,时不可离,但不欲咽下,宜理 中汤加乌梅、花椒主之。

    《大扺》阴证,发躁烦渴,不能饮水,或欲勉强饮下,良久 仍复吐出,或饮水而呕逆者,皆内寒也,宜四逆汤温 之。盖无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燥渴,故不 能饮水也。若能饮水而不吐者,热也。

    百合

    百合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无复经络传次也。盖欲 卧不卧,欲行不行,寒又无寒,热又不热,坐又不坐,欲 食不食,口苦小便赤,药入口即吐利,状若鬼神为祸。 大抵汗、吐、下之后,元气虚弱,多变此证。若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二十三日愈。若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 日一行而微溏者,病在中焦,六十三日愈。若小便淋 沥难者。病在下焦。三十三日愈。若溺时头觉痛。六十 日愈。如头不觉痛。洒淅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时觉 快然。但有头眩者。三十日而愈也。宜百合汤以治百 合病也。

    瘛疭

    瘛者,筋脉急而缩;疭者,筋脉缓而伸,一缩一伸,手足 牵引,搐搦不已。大扺与婴孩发搐相类。谓之瘛疭者, 此证多属于风,盖风主摇动也。又心主脉,肝主筋,心 属火,肝属木,火主热,木主风,风火相炽,则瘛疭也。若 夫不因汗下所生者,当平肝木,降心火,佐以和血之 剂,用羌、防、芩、连、柴、芍、归、地、川芎、天麻之类。若兼痰者, 必加南星、半夏、竹沥、姜汁。如风邪急搐,须兼全蝎、僵 蚕。若曾经汗下之后,多日传变而得此证者,为病极 也。盖因虚极生风,用小续命汤加减。凡伤寒汗出露 风,则汗不流通,遂变筋脉挛急,手足搐搦,用牛蒡根 散主之。风温被火劫,发微黄色,剧如惊痫,时发瘛疭 者,宜用葳蕤汤主之。若夫瘛疭戴眼反折,反而上视 白,绝汗乃出,如贯珠不流,此太阳绝也。又有四肢漐 漐,动而不止,似瘛疭而无力抽搐者,此肝绝也。盖汗 下后虚,变生此证者多死。若用小续命汤,有汗去麻 黄,无汗去黄芩,要在通变而已矣。

    肉𥆧筋惕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偏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而跳𥆧然而动也非温

    经助阳。何以治之?惕者,筋脉跳动也;𥆧者,肌肉蠕动 也。太阳病发汗出不解,仍发汗,头身𥆧动,振振欲擗 地,用真武汤合人参养荣汤,倍用归、芪亦效。若不因 汗之过多,其人惕惕然筋脉跳动者,此人素禀血少, 邪热传于六脉之中,使之动惕也,用加味人参养荣 汤最妙。如伤寒发汗过多,或虚人取汗,或伤风取汗, 妄用麻黄青龙等汤大发其汗,便有厥逆筋惕肉𥆧 之证,并用真武汤。瘦人去芍药,恐其入荣故也;有热 去附子,恐其大热,以瘦人火多故也。若伤寒发汗,腹 中有动气者,汗之则肉𥆧筋惕,或头眩汗不止,其证 最逆,急用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乃可十 愈一二。若汗吐下后,心中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 沉紧,身振摇者,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久则成痿, 心下满,去甘草加枳桔。”予曾治一人,伤寒,不经发汗 七八日,筋脉动惕,潮热甚,其肉不𥆧,大便秘,小便赤, 以手按,腹中鞕痛,此有燥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一 人伤寒十馀日,曾三次发汗过多,遂变肉𥆧,身振摇, 筋脉不惕,此气虚也,用人参养荣汤而愈。一人汗后 虚烦不得眠,筋惕肉𥆧,内有热,以加味温胆汤治之, 乃愈也。

    凡伤寒,口唇下颔颤动者,有虚有实,此热在手足阳 明二经之分也。脉虚者,以人参三白汤加麦冬、五味, 先生其脉,次用竹叶石膏汤主之。

    若舌燥烦渴能饮水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大抵此证 不解。昏迷逆冷者。多不能救也。

    肉苛

    人之肉苛,虽近衣絮,犹尚苛也。伤寒发汗过多,亡其 血者,乃变此证。盖荣虚而卫实,则血气不得通和,肌 肉失所养,故顽痹不仁,痛痒不知也。用羌活冲和汤 加桂枝、当归、木香主之。

    郁冒

    郁冒,人气昏沉迷逆,如物之蒙冒其首,盖诸阳乘寒 而为厥。“郁冒不仁”者,谓不柔和,痛痒不知针火,不知 即不仁也。此寒气乘虚所中,用四逆汤加人参、归、桂、 芎、芪、天麻主之。太阳病,下早不愈,仍复发汗,以致表 里俱虚,其人致冒,冒家汗自出而愈,乃表和也。若不 得汗而不解者,用人参三白汤加芎、归、天麻;下虚脉 微足冷加熟附温经固本。《经》云:“荫苗者必固其根,伐 下者必枯其上。”少阴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此肾绝也。凡头目眩运,非郁冒也。盖眩运为轻,郁冒 为重。新产妇人,病多郁冒者,此血虚也,用加味四逆 汤主之。又恶露未尽,上冲郁冒,此血晕昏迷,亦宜四 物汤加红花、桃仁、干姜、肉桂,推陈致新治之。

    过经不解

    伤寒十三日不解,谓之过经。若脉尺寸陷者,大危也, 陷者即脉伏也。若过经不解,或已经二三十日之后, 其柴胡证未罢,先与小柴胡和之。若呕不止,心下郁 郁微烦者,大柴胡下之。凡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 此为实也,先以小柴胡解外,次以大柴胡下之,加芒 硝。若过经不解,人弱脉虚者不可下,以参胡三白汤 加减治之。若虚烦少气者。人参竹叶汤主之。若虚烦 不得眠者。参胡温胆汤主之。为当也。

    目直视

    直视者,目睛圆圆,正直视而不转动也。凡直视摇头 者心绝,狂言目反直视者肾绝,直视喘满下利者皆死。直视讝语不止者死,目斜视者死。若其目正圆,直 视口噤,或角弓背反张者,痓病也,多难治。若戴眼反 折者,此为上视,绝汗乃出,大如贯珠不流,此膀胱绝 也。凡目中不明,非直视也。此目中乃视物,但见一半, 不见一半,有所讝妄而胡言也。若大便实者,宜下之, 目自明也。内虚者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