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6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九
伤寒门十五
陶华全生集〈喑痖不言 遗尿 循衣摸床 舌卷囊缩 手足挛搐 瘥后发
肿 瘥后喜唾 瘥后遗毒 瘥后发豌豆疮 劳复 食复 女劳复 阴阳易 瘥后虚
弱 瘥后昏沉 瘥后饮酒复剧 脏结 痓病 大头伤风 温病 热病 时气 冬温
温毒 伤湿中湿风湿 湿温 风温 温疟 温疫 中暑中暍 寒疫 霍乱 妇人伤
寒 热入血室 妊娠伤寒 产后伤寒 痰证类伤寒 食积类伤寒 虚烦类伤寒 脚
气类伤寒 瘀血发热类伤寒〉
楼英医学纲目〈节候用药 阴毒〉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九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九
伤寒门十五
《明陶华全生集》
喑痖不言
喑痖不言者,若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者,以鸡 子苦黄酒汤。若狐惑上唇有疮,声哑者,治在本条。痓 病口噤不能言,治在本条。热病喑哑不言,三四日不 得汗出者死。若热甚火伤肺金,不能言者,宜清肺降 火则愈。若风热拥盛,欬嗽声喑痖者,以清风热,降痰 火则愈。又有失于发散,风邪伏于肺中者,当以发散 为主也。
遗尿
遗尿者,小便自出而不知也。三阳合病,身重谵语遗 尿者,用人参白虎汤。大抵热盛神昏遗尿者可治。若 阴症下寒,逆冷遗尿,脉沉者,多难治,宜四逆汤加益 智仁主之。厥阴囊缩,逆冷,脉沉遗尿者,宜四逆加茱 茰汤,阳不回者死。伤寒汗下之后,热不解,阴虚火动 而遗尿者,用人参三白汤加黄蘗、知母、麦冬、五味、归 地主之。若狂言直视遗尿者,是肾绝也。膀胱不利为 癃,不约为遗溺。又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肾与膀 胱表里俱虚,则膀胱之气不约,故遗尿也。溲便遗尿, 肺金虚,当补肺也。大抵肺虚、肾虚、热盛遗尿者,皆可 治。惟肾绝遗尿者,不可治。
循衣摸床
伤寒循衣摸床者死;两手撮空者死。向壁蜷卧,逆冷 郑声,循衣摸床者死。凡循衣摸床,直视讝语,脉弦者 生,脉涩者死。小便利者可治,不利者不可治,谓津液 枯竭也。大抵阴阳二气俱绝,则妄言撮空也。若大便 秘结,撮空讝语燥渴者,此为实热,宜承气汤下之。若 因汗下虚,而大便自利,讝语撮空,逆冷,脉小者难治, 以升阳汤劫之。
舌卷囊缩
凡舌卷囊缩者,难治也。若阴阳易病,卵入腹则舌吐 者死。且夫囊缩有阳证,有阴证。其阳证囊缩者,因热 极而缩,盖热则炽燃;其阴证囊缩者,因寒极而缩,盖 寒则收引。皆是宗筋也。妇人亦有囊缩可辨,但其乳 头缩者即是也。凡阳证囊缩舌卷者,急用大承气下 之。若阴证囊缩舌卷者,急用四逆加茱萸汤温之,先 灸关元、气海、丹田。及蒸脐熨法甚效。
手足挛搐
伤寒大汗已出,因而露风,则汗不流通,风邪乘虚袭 于经络,故手足挛搐,不能屈伸,而筋脉拘急也,用牛 蒡散治之。
瘥后发肿
伤寒瘥后浮肿者,此水汽也,以牡蛎泽泻散主之。
瘥后喜唾
病新瘥后,口中和,喜唾不止者,此胃中有寒,宜理中 汤温之。瘥后口干喜唾,或咽痛,人参竹沥汤加乌梅、 黄连、知母、天花粉主之。咽痛者,用山豆根磨水噙之, 复用甘桔汤加芩、连、山栀、连𧄍、薄荷主之。
瘥后遗毒
伤寒汗下不彻,邪结在耳后一寸二三分,或两耳下 俱硬肿者,名曰“发颐。”此皆馀热之毒不除也,宜速消 散,缓则成脓矣,以连𧄍败毒散主之。
瘥后发豌豆疮
豌豆疮者,亦因汗下后馀毒未尽,瘥后,故发豌豆疮 也。只以黄连、甘草、归尾、红花、防风、苦参、荆芥、连𧄍、羌 活、白芷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为末,以鸡子清 和猪胆汁调和,敷疮上最效。勿令动之,待其脱落无 痕。
伤寒瘥后,小便涩而有血者,名曰“内外疮”,皆黑靥,不 出脓者死,亦是馀热毒也。用黄连解毒汤,加生地、当归、连、𧄍、木通、滑石、牛膝、萹蓄、琥珀、甘草梢,加灯心,水 煎服。
劳复
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馀热未尽,如水浸墙壁,水退 土尚未坚,不可动也。非但负重涉远,虽梳头洗面亦 伤神也。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 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血气沸腾,而邪热遂 还于经络而发热,谓之“遗热。”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 者以下之。若不应汗下者,以参胡三白汤加调理药, 但濈然汗出而解,或寒战汗出而解。若虚烦不眠,用 参胡温胆汤加枣仁、远志。气虚烦呕,竹叶石膏汤。燥 渴,去半夏,加知母,倍多天花粉。若虚热不止者,《千金》 麦冬汤。若身热食少无力者,参胡温胆汤。无热下虚 有寒,人参养荣汤加熟附。若阴虚火动者,宜补中益 气汤加黄蘗、知母,以滋肾水也。
食复
新瘥后多食而复发者,为食复,缘新瘥不能胜谷气, 遂发虚热也。大抵伤寒病后,只宜先进稀米饮,次进 薄粥,又宜少少与之,常令不足,不可尽意。诸般肉食, 不可食之。若瘥后病已解,但日暮微烦者,此食谷早, 或多食故也。胃虚弱而不能消谷,食宜损谷则愈。食 后复发热,大便难,燥渴讝语,关脉实者,用枳实栀子 汤加大黄下之。热不解,大便如常者,参胡三白汤加 减治之。心下痞满,加枳实、黄连、桔梗。有痰呕,加橘红、 半夏。米食不化,加神曲、麦芽。肉食不化,加草果、山楂 治之。
女劳复
伤寒男子病新瘥,早犯女色而为病复发者,名曰“女 劳复”也。其候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痛,小腹里急 绞痛,或憎寒发热,或时阴火上冲,头面烘热,心胸烦 闷者,以竹皮烧裈散,猳鼠粪。若有热加柴胡调赤衣 散。人虚弱者,用参胡三白汤调赤衣散。若小腹急痛, 脉沉足冷,用当归四逆汤,加熟附、茱萸,送下赤衣散。 若见卵缩入腹。脉离经者死也。
阴阳易
阴阳易者,如“换易”之易,以其邪毒之气,交相易换也。 男子病新瘥,妇人与之交而为病者,名曰“阳易”;妇人 病新瘥,男子与之交而为病者,名曰“阴易。”其候身重 气乏,百节解散,头重不举,目中生花,热上冲胸,憎寒 壮热,阴火上冲,头面大热。在男子则阴肿,小腹绞痛, 在妇人则里急连腰胯内痛,病甚者手足冷,挛拳,男 子卵陷入腹,妇人痛引阴中,皆难治也。若见舌吐出 者死。予曾治一人,见舌出数寸者,即死矣。宜用竹皮 烧裈散,加人参、当归、知母。若卵肿痛,倍加竹青、黄连、 滑石、生地、鼠粪、韭根、甘草、青皮、木通。有粘汗出而阴 头肿为效。有热加柴胡。阴火上冲,加黄蘗、知母。若伤 肾经虚损,真阳衰脱,有寒无热,脉虚足冷者,以人参 四逆汤调下烧裈散。若伤肝经,以当归四逆汤加茱 萸、熟附,送下烧裈散,用分寒热而治。 大抵伤寒大病之后,房帏之事,切宜谨戒。若未瘥后, 因交接淫欲而无病,人反得病,此为阴阳易也。若瘥 后,因交接淫欲,病人自病而复发,谓之“女劳复。”此乃 仲景不传之妙论,医当玩之。
瘥后虚弱
伤寒瘥后,虚弱无力者,先因汗下过多,病久元气虚 弱,调养失宜,须渐渐进食守静,不可太急治。《伤寒》虽 无补法,若果病久,元气虚惫,或劳力所伤,不得不补, 此合宜则用也,宜补中益气汤。
瘥后昏沉
“伤寒瘥后昏沉者,或半月以来,或十馀日渐见昏沉, 终日不醒,又有寒热错语,失神,如见鬼状,或呻吟者, 或寒热似疟,或朝夕潮热颊赤者,盖先发汗不尽,馀 热在心包络间故也。医作风魅治之,非矣。当以知母 麻黄汤取微汗则愈。若胃脘有虚烦而呕,竹叶石膏 汤加姜汁少许。无热,脉沉细,喜睡不已者,脾土有寒” 也,少与理中汤。瘥后目昏微烦者,因强食谷食早而 不消化也,宜损谷则愈。且夫前用知母、麻黄取汗者, 但虑病后血气两虚,岂可再发汗?若人元气壮盛,脉 来有力者,乃可汗之。若脉虚人弱者,只用十味温胆 汤。若有寒热潮热,日晡发热者,以参胡温胆汤加芩 连主之。要在脉证详辨,不可执一也。
瘥后饮酒复剧
酒能发散温经,其味苦辛,乃大热有毒也。且寒月惟 酒不冰可见矣。缘伤寒热病,本热未解,若饮酒则病 增剧,转加热盛而助火邪也。若脉弦数者,用小柴胡 合解毒汤,加乌梅、干葛、砂仁。若脉洪大者,用人参白 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干葛、乌梅、砂仁主治可也。
脏结
脏结者,脏气闭结而不复流布也。一息不运,则机缄 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脏结之理如此,其外证如结 胸状,但饮食如故,时时下利为异耳。其脉寸浮、关尺沉细而紧,阴筋引脐腹俱痛是也。病人胁下有痞气, 连在脐旁,痛引小腹阴筋者,此冷脏结者死。脏结无 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不可攻也。宜 灸关元。仍与茱萸四逆汤温之。寒甚加附子。
痓病
《痓证》,“身热足冷,头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目脉赤,独 头摇、卒口噤,背反张,手足挛搐,角弓者是也。起于太 阳,先伤于风,重感于寒,无汗为刚痓。起于太阳,先伤 于风,重感于湿,有汗为柔痓;仰面而卧,开目为阳;合 面而卧,闭目为阴。脉浮紧者属阳;脉沉细者属阴;口 中燥渴者属阳;口中和者属阴;脉紧急而强,直下行” 者成痓。又发汗太过,亦成此病。大发湿家汗,并发疮 家汗,皆成痓也。新产妇人,血虚汗出当风,亦成痓也。 阳证易治,阴证难医。太阳无汗,小便少,气上冲,口噤, 欲作刚痓,麻黄加葛根汤,若人参羌活散加麻黄、干 葛亦佳。太阳病几几,身体强痛,脉反沉细,此为痓,宜 䒷蒌桂枝汤。若有汗,宜桂枝汤加羌活、防风,胃弱加 参、术。凡刚痓,若胸满口噤咬牙,脚挛急,宜大承气汤 下之。要在脉实有力可下,若脉沉细无力者,不可下 也。阴证脉沉细,用附子散加桂枝、白术。若血虚发痓, 八宝汤加羌活、防风、黄芪、桂枝。脉小加熟附。或用续 命汤,治刚柔二痓。有汗去麻黄,无热有寒去黄芩、防 己,有热无寒去附子,用者详之。
大头伤风
大头者,一曰时毒,一曰疫毒。盖天行疫毒之气,人感 之而为大头伤风也。若先发于鼻额红肿,以至面目 盛肿不开,并额上面部掀赤而肿者,此属阳明也。或 壮热气喘,口干舌燥,或咽喉肿痛不利,脉来数大者, 普济消毒饮主之。内热甚者,通圣消毒饮。若发于耳 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此属少阳也。或肌热,日 “晡潮热,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疼胁满,宜小柴胡加 天花粉、羌活、荆芥、连、𧄍、芩连主之。若发于顶上,并脑 后项下,及目后赤肿者,此属太阳也,宜荆防败毒散 主之。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者,以普济消 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 攻则邪气不伏,而反内攻,必伤人也。”且头面空虚之 分,既著空处,则无所不至也。治法当先缓后急,则邪 伏也。先缓者宜退热消毒,虚人兼扶元气,胃气弱,食 少者兼助胃气。候其大便热结,以大黄下之,拔其毒 根,此先缓之法也。盖此毒先肿鼻,次肿于耳,从耳至 头,上络后脑,结块则止不散,必成脓也。
温病
盖冬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至春时天道温暖,其 伏寒各随时气改变为温者,因温气将发,又受暴寒, 故春变为温病。既变之后,不得复言为寒矣。所以仲 景有云:“春时人感壮热,不恶寒而渴者”,其理可见,温 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明其热自内达,言无 表证明矣。温病大热,不宜发汗,不在表也;已经汗下, 亦不在表也。其温热二病,所起所因、所感、所发,治例 一同。若误下之,未必不为害,误汗之变不可言。温病 之脉,散在诸经而动,各随其经取之。脉如尺寸俱浮 紧者,发于太阳,宜羌活汤加葱白、苏叶、柴胡、葛根。自 汗者,去葛根、苏叶、柴胡、苍术,加桂枝、芍药。脉若尺寸 俱长者,发于阳明,宜解肌汤合芎苏散。脉若尺寸俱 弦者,发于少阳,宜小柴胡合芎苏散。兼有太阳者,羌 活散加苏叶。兼有阳明者,用羌活散加干葛、芍药。温 病发表,不与伤寒同者,盖因春时温气而发,非寒初 伤于表也。此怫郁之热,自内而发于外,故宜辛凉之 剂而解之。若时令温暖,虽用麻黄,必加凉剂,天道尚 寒,亦宜少佐,要在明病审察,不可执一说也。凡温病 发于三阳者多,发于三阴者少。若发于阴者,必有所 因也,或因饮食内伤而得之,或因欲事先伤肾经而 得之,治例皆与伤寒传变各条同治,惟发表不与伤 寒同也。三月得此病者为晚发,治法同。温病壮热,脉 浮大有力,可治,细小者难治。所以温病大热滚滚,脉 小足冷者,多死也。
热病
夫热病乃冬时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至夏时,其 伏寒各随时令,改变为热者,因炎暑将发,又受暴寒, 故夏变为热病。既变之后,不得复言为寒矣。所以仲 景有云:“夏时人感壮热,不恶寒而渴者”,其理可见,热 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明其热自内达,其无 表证明矣。治热病与温病同。夏至以后,时令炎暑,人 感壮热烦渴,不恶寒,乃为热病。热病之脉,亦随其经 而取之也。发于太阳脉浮紧,发于阳明脉浮长,发于 少阳脉弦数。发于三阳者多,发于三阴者少,亦有所 因也,治依温病条下。若表邪传进三阴者,治法与《伤 寒》条内下证同。若脉沉小足冷者,亦发于阴,则难治 也。大抵热病比温病尤加热也,脉得洪大有力,或滑 数有力,乃为病脉相应,谓之可治。若细小无力,谓之 难医。人虚脉弱者,主扶元气,兼解邪热,不可峻攻。若见表证在者,治例与温病同。若夹暑,加香薷、扁豆双 解之。若夹内伤生冷,饮食停留,或呕吐,或恶心,中脘 痞闷,发热憎寒,拘急,用藿香正气散加香薷、扁豆、葛 根、黄连。若热渴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去桂 加葛根、黄连、香薷、滑石、甘草主之。表热甚者,加柴胡。 若时令热病发黄,名曰“瘟黄”,用泻湿热茵陈五苓散。 凡热病一二日,泻利腹满,热甚者死;三四日目昏讝 语,热甚脉小者死;五六日舌本焦黑,燥渴者死;七八 日衄血吐血下血,燥热脉大者死;八九日发痓,兼昏 沉者死。凡热病脉促结伏沉小,皆难治。热不得汗,脉 躁急者,亦难治。已得汗而热反盛,脉躁急者死也。
时气
时气者,乃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凡四时之令不 正者,则有此气行也。若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 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时行不正之气 也。”邪伤真气,若近秽气而伤真气,正如墙壁不固,贼 乃敢入。若正气既盛,邪气难侵矣。其病势与伤寒相 类。盖伤寒因寒而得之,时气乃感疫疠之气而得之, 不可与伤寒同治,惟发散之药则同矣。凡发散汤剂, “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汤。夏感凉邪在心,调中汤。 秋感热邪在肺,苍术白虎汤。冬感温邪在肾,葳蕤汤、 瘟疫败毒散。”若表不愈者,用羌活冲和汤、正气散、冲 和羌活散、芎苏散,选而用之。其疟痢等证,亦时行也。 已开“《杂证条》下。
冬温温毒
冬月非常之暖,名曰“冬温”,盖此即时气也。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者,遇湿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此 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若发斑者,名曰“瘟毒”,亦时 行发斑也。盖因冬月感寒毒异气,至春而发,表邪未 解,毒气未散,故发斑也。其证心下烦闷,呕逆欬嗽,后 必下利,寸脉洪数,尺脉大,用元参升麻汤、人参化斑 汤又伤寒坏病,盖因前热多日不解,更感温热之气 而为重也。若无汗,以三黄石膏汤;有汗,人参白虎汤。 烦热错语不眠,白虎合解毒汤。表热甚者加柴胡;内 实不大便者,大柴胡加芒硝下之。若斑出如锦者,难 治。
伤湿中湿风湿
“伤湿”者,湿伤太阳经起也。“中湿”者,湿中太阴脾经,或 肾经也。“风湿”者,或先湿而后伤风,风湿相搏,而后为 病也。其证一身尽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恶风寒,不 欲去衣,大便难,小便利,热极日晡而甚,治宜微解肌, 但微微似欲汗出,“濈濈”身润者,则风湿俱去,不可大 汗。若大汗则风去湿在,非惟无益,而反害之,宜羌活 冲和汤。湿多身痛,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烦渴小便 不利,五苓散。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术附汤。缓弱 昏迷,腹痛身重,自汗,下利不止,白通汤加白术、甘草。 身肿满痛,微喘恶风,败毒散加杏仁。热而烦渴,䒷蒌 根汤。若误下之,小便必不利,五苓散。中湿小便不利, 大便自利,甘草附子汤合五苓散。大小便俱利,无黄 者,术附汤。身痛鼻塞,小建中汤加黄芩。太阳病,关节 疼痛,脉沉细者,此名湿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当利小便也。湿病但头汗出者,背强欲得被覆向 火,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此丹田有热,而胸中 有寒也。渴欲得水而不饮,则口燥烦也。若误下之,则 哕为难治。若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 利不止者,亦死也。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 头疼与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在头中寒湿,以爪蒂散搐鼻中,黄水出,则效也。湿家 为病,身尽痛,身如熏黄。凡伤湿,必身重而不便也。
湿温
湿温,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伤于湿,因时中暑,湿与 热搏,即为湿温。其状胸腹满,目疼,壮热多汗,妄言,双 胫疼,倦怠恶寒,术附汤加人参、香薷、扁豆。若发其汗, 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其身赤,面色变,是医杀 之也。且湿温在太阴,苍术白虎汤加桂。湿气胜,一身 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茵陈五苓散。脏 虚自利术附汤脉大有力。烦渴自汗者。人参白虎汤。 加香薷、扁豆、黄连治之也。
风温
风温,尺寸脉俱浮。素伤于风,因时伤热,风与热搏,即 为风温。又发汗已后,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阳脉浮滑, 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其证四肢不收,身 热自汗,头疼喘息,欬,发渴昏迷,鼻鼾语涩,体重不仁。 慎不可汗,汗之则讝语烦躁扰乱,目无睛光。病在少 阴厥阴,葳蕤汤;未醒,柴胡桂枝汤;汗后灼热者,知母 “葛根汤。大渴者,䒷蒌根汤。脉浮身重,防己汤。误汗风 温,防己黄芪汤治之。”
温疟
《温疟》伤寒坏病,前热未除,其脉阴阳俱盛,重感寒邪, 变为温疟,寒热往来,口苦胸满者,小柴胡加桂枝芍 药汤。寒多倍桂,热多倍柴胡。热甚烦渴者,人参白虎汤。痰多热盛者,小柴胡合二陈汤。食少胃弱加白术。 心满者加枳实、黄连。渴者去半夏加䒷蒌根。若寒邪 结里,大便不通,大柴胡下之。若变疟已正,又当补而 截之。
温疫
《经》曰:“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瘟气,变为瘟疫也。此 先因伤寒,前热未除,更感时行瘟气,而为瘟疫,治之 当与瘟疟同也。”
中暑中暍
凡中暍者,即热也。盖热伤太阳经,与伤寒相似,故曰 中暍也。中暑热伤心脾二经,而不在太阳,故曰中暑 也。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经》曰:太阳经 中热者,即暍是也。其人必汗出身热烦渴,宜人参白 虎汤。若身重而疼者,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香薷主之。 中暑者,其证面垢自汗,烦躁而渴,身热脉虚,或伏或 迟,洒然毛耸,恶寒口开,前板齿燥者,人参白虎汤加 连薷、扁豆。或背恶寒者。盖暑伤心,心不受邪,则包络 受之。包络相火,此火助火,则热盛而昏不醒也。大抵 清利小水,黄连香薷饮浸冷服之。烦渴热甚自汗者, 人参白虎汤加竹叶。若烦渴小便不利者,香薷饮合 四苓加木通、滑石。若大便泻而小便“少者,亦以此汤 主之。”内热心烦者,加姜炒黄连、山栀,调辰砂末,虚者 倍用人参。若呕吐头疼,泻利胸满,或腹痛者,藿香正 气散加香薷、扁豆,名二香汤。若小便不利而大便自 利者,以正气散合五苓散。转筋者加木瓜。大抵不可 作伤寒妄治。所谓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 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若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 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 暑。”以此别之也。
寒疫
寒疫者,乃天之暴寒为病也。四时之中,天令忽有暴 寒之作,若感冒即病者,名曰寒疫也。其证与正伤寒 同,但暴寒为轻耳。若病初起,头疼发热,憎寒拘急,或 吐逆恶心,中脘痞满,或饮食停留不化,或腹中作痛, 未发热者,宜“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若已发热者,十 味芎苏散”汗之。若身痛骨节疼、发热者,羌活冲和汤 加紫苏主之。若有汗。不可再发汗。宜加减冲和汤主 之。若邪热不解。传入里变证者。宜从《正伤寒条》内治 之。
霍乱
伤寒霍乱,呕吐泻利,头疼体痛,恶寒发热,腹痛,或吐 利止而发热,挥霍撩乱,其脉或伏或绝,此名湿霍乱。 若不吐利而腹痛甚者,此名“干霍乱。”为内因所伤,邪 物不得出,壅塞正气,阴阳隔绝,升降不通,死在须臾。 急用皂荚末、麝香,盐汤调一碗服。探吐用鹅翎吐出 所伤之物,最为良法。莫与米汤,服之即死,是谷气反 助邪气也。若吐泻多而元气虚脱者,方可少与清粥 汤,以助元气。若热多渴甚饮水者,五苓散。中暑霍乱 加香薷、扁豆、葛根、姜汁炒黄连。若寒多或吐泻腹痛 不饮水者,理中汤。手足厥冷,脉伏者,加附子。呕吐者, 加藿香叶、陈皮、半夏、厚朴,名藿理汤。泻多小便少者, 理中合五苓散,名理苓汤。若脐上筑筑然动者,藿苓 汤加姜炒黄连、干葛。若泻不止,倍用苍术,白术炒用 升麻少许。脉虚加参芪,转筋加木瓜。寒痛甚者,加茱 萸。若厥冷脉沉细,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者,用附子 理中汤。若吐泻发热,汗出恶寒,四肢厥冷拘急者,四 逆汤。若吐利止,小腹复痛,大汗出,或下利清谷,内寒 外热,脉微绝者,四逆“汤加猪胆汁;若吐已下断,汗出 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者,四逆汤加猪胆汁。”大抵 霍乱,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 中焦,既吐且利,如夏月霍乱脉虚,不用姜、附,盖非真 阴寒,则不可也。
妇人伤寒
凡妇人伤寒治法皆与男子相同,惟经水适断适来, 热入血室,与胎产伤寒,则不同治。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寒热,经水适来,而得之七八日,热退而 脉迟身凉,胸膈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当以小柴胡加生地、丹皮、 归尾、枳壳、香附、干姜,少用红花,去黄芩。
妇人伤寒,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夜则讝语, 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必 自愈也。犯胃气则谓攻下;犯上焦则谓发汗;犯中焦 则谓取吐也。是以不可汗、吐、下,必待自愈,故设小柴 胡加生地、丹皮。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当用小柴胡 加生地、丹皮,以散血结也。
妇人阳明经病,下血讝语,此为热入血室,用小柴胡 加生地黄、丹皮。男子阳明经病,下血讝语者,亦是热 入血室也。轻用犀角地黄汤,重用桃仁承气汤下之男女俱有此血气,亦俱有此冲脉,何但妇人有之耶。
妊娠伤寒
凡妊娠伤寒,须要安胎为主,兼伤寒药为当,不可独 用发表攻里之剂,恐伤胎气。若有表证宜汗者,用羌 活冲和汤,加柴胡、当归、芍药、苏叶、葱白,即四物冲和 汤汗之。有气满喘急,加香附、砂仁,去生地,外用护胎 法最效。若里急实热证,大便不通,燥渴者,当用大黄 转药,不必疑矣。须酒制用。有病病当之,无病胃伤之。 《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上无殒令无害其母,下无 殒令无害其子。妊妇设患真寒证,脉伏厥冷者,当用 姜桂附子,不必虑也。姜桂附虽热,炒制无害,必加黄 连甘草,兼制沉香坠之。
产后伤寒
产妇患伤寒,不可轻易而发汗下也。盖“恐产时伤力 发热,有去血过多发热,有恶露不尽发热”,有三日蒸 乳发热,或早起劳动发热,或饮食停滞,发热恶寒,一 概状类伤寒,要在仔细详审,不可便用发表攻里之 剂,实因产后之气血空虚。若汗之,必郁冒筋惕肉𥆧, 昏迷不省,或入风手足搐搦不定,或大便秘结而难 通。若下之则利不止,亦变肉𥆧筋惕,郁冒昏沉厥逆 等证,此皆为害非小。凡有伤力发热,有早起劳动发 热,或去血过多,发热脉必虚大无力,内无痛者,此热 非有馀之热,乃阴虚不足而生热尔。用四物去芍药, 恐其酸寒伐生发之气,必加参术、茯苓,淡渗其热。如 大热不止,必加煨干姜神效。夫干姜之辛热。能引血 药入血分以生新血。引气药入气分补气。有阳生阴 长之义。非元机之士。岂能知此妙乎。
凡产后恶露不尽,亦有发热恶寒,必胁肋胀满,连大 小腹有块作痛。凡产后腹痛者,血也,腹满者,非是食, 即是瘀血而作也。宜用四物汤加灵脂、丹皮、桃仁、红 花、延胡索、香附、青皮、干姜、肉桂,酒水各一锺,黑豆一 撮,后磨木香,入童便、姜汁温服,取下瘀血为效。后以 “四物汤”加参、术、干姜、茯苓、陈皮,少佐童便炒香附调 理。
若饮食停滞发热,必有噫气作酸,恶闻食臭,胸膈饱 闷,右关脉紧盛,一般发热恶寒头痛,必用“治中汤”加 山楂、神麹、砂仁、炒黄连、川芎、当归佐之。 若产后蒸乳,发热恶寒者,必乳间胀硬疼痛,令产妇 揉乳汁通窍,其热自除,不药而愈矣。
大抵胎产数证,俱有发热恶寒、头疼,实非伤寒也。若 误治之,杀人甚速。且夫产后虽有寒热骨痛,及口眼 㖞斜,手足搐搦者,盖血虚所致,不可作中风寒证治 之。乃若果因产后不谨,虚中入风者,当以四物汤加 防风、荆芥、白芷、人参、香附、乌梅、僵蚕、干姜治之。 又产后血虚,昏沉不省者,用四物汤加参、术、干姜、香 附、茯苓治之。若有瘀血冲上。昏运不省。又当如前恶 露不尽方内治之。吞下益母丸最效。
又有产后不谨,感冒伤寒,发热恶寒,头疼骨痛,脉浮 紧,表证宜汗者,用四物汤加羌活、苍术、白术、干姜、苏 叶、栀子,少佐葱头,用水煎取微汗为效。若自汗去苍 术、苏叶,加白术。热甚者,可加软柴胡、干姜少许,加炒 黄芩佐之。若热邪传里,口燥渴,大便不通,脉沉实,或 热甚讝语,宜下之。轻则蜜导法,重则四物加柴胡、炒 黄芩、枳壳、熟大黄微下,就用四物汤加干姜少许,大 用参、术以温补其血气。若热邪传至半表半里,证寒 热呕而口苦,若脉弦数者,以四物汤合小柴胡主之。 若产后妄用汗、下、吐法太过,遂变郁冒昏迷,肉𥆧筋 惕者,必用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之,茯苓、干姜 乃为主药,不可少也。《经》云:“胎前宜养血安胎,产后须 大补气血。虽有杂证,以末治之”,此诚格言也。予虽不 专产科,但恐各证与伤寒相似有误,故并开明,以备 缓急尔。
痰证类伤寒
凡中脘停痰留饮,亦作寒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 不强为异耳。若痰在上焦,则寸口脉沉滑或沉伏。痰 在中焦,则右关脉滑大。痰在下焦,随火而动,则脉洪 滑。有气郁,右脉必沉滑。有饮内痛,右脉必沉弦。若关 脉左右滑大者,膈上有伏痰也。目如炭烟者,多痰也。 昔肥今瘦者,亦痰也。凡治痰以二陈为主,随证加减。 若痰饮凝结,憎寒壮热,隐隐头疼,胸膈满闷,上气喘 急,咽喉不得息,宜瓜蒂散吐之。若痰饮心包寒热,胸 膈满,气急,出语无伦,曰“痰结。”此挟痰如见祟,皆痰之 使然。用二陈汤加苏子、枳实、芩、连、䒷蒌、贝母、桔梗、山 栀、前胡,去甘草,以姜汁调辰砂温服。若痰涎壅盛,昏 迷不省者,用吐法,后以加减二陈汤治之。若有遍身 四肢骨节走注疼痛,牵引胸膈心背,亦作寒热,喘欬 烦闷,或作肿块,痛难转侧,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 一点如冰冷,脉来沉滑,乃是湿痰流注经络,关节不 利故也,用二陈倍加苍术、羌活、酒炒黄芩、白芷、南星、 白芥子、竹沥、姜汁磨木香。若骨体痛甚,及有肿块作 痛者,名曰痰块,前方加乳香、木香、海石、𥐚硝、姜汁少许,大便自利。内无热,少用𥐚、硝。头项痛加川芎、威灵 仙。脚肿加牛膝、黄蘗、防已、龙胆草、木瓜。若手臂膊痛 加薄桂,引南星等药至痛处。若作寒热,加柴胡、桂少 许;独热减桂倍柴、芩;内热加炒栀、连。若痰流在胁下, 痛结胀满,寒热难转侧者,二陈加柴、芩、川芎、苍术、青 皮、白芥子、白芍、竹沥、姜汁磨木香。胁下硬块,不消作 痛,再加𥐚硝、姜汁、海石,取咸以软坚。喘欬加杏仁、五 味、桑皮,气急加苏子、葶苈。若身热咯吐红痰,与上焦 痰郁火邪,即血痰也。二陈减半夏,加炒芩、连、山栀、杏 仁、桔梗、䒷蒌、贝母、青黛、麦冬、五味,加竹沥、姜汁少许, 磨金墨服之。气虚加参、术,血虚加当归、生地。若痰饮 气郁结滞,寒热胸满喘欬者,二陈去甘草、半夏,加苏 子、桑皮、䒷蒌、贝母、枳实、黄连、桔梗、杏仁、五味、竹沥、姜 汁磨木香;热甚去木香加黄芩。无热而气不调者,还 用木香、姜汁。若胸满喘欬,痰涎如胶者,《二陈》去甘草、 半夏,倍加芩、连、贝母、䒷蒌、桑皮、杏仁、五味、桔梗、金沸 草、前胡、竹沥、姜汁少许。外有热,加柴胡、酒芩。若有内 热,以痰作欬,二陈去半夏、甘草,加芩、连、贝母、䒷蒌、五 味、干葛、桔梗、山栀、杏仁、竹沥、姜汁少许。若热痰在胸 膈间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曰“痰 结”,二陈去半夏、甘草,加贝母、䒷蒌、芩、连、桔梗、枳壳、杏 仁、山栀、苏子、桑皮,少佐𥐚硝、姜汁磨木香。如外热,加 柴胡,仍用姜柤揉熨法。胸中有风痰,顽老气壅盛者, 二陈加南星、枳实、羌活、荆芥、防风、苏子、苍术、䒷蒌、竹 沥,姜汁磨木香。若胸中有寒痰留饮,喘急无热者,二 陈加桂枝、枳壳、桔梗、苏子、砂仁、苍术、姜汁磨木香。若 喉中痰涎漉漉有声,如水车响者,难治。用皂荚末,鹅 翎蘸桐油探吐,痰大吐者为愈。已后随证用药。如用 吐法,痰不出者,必死矣。若胸中有痰壅塞,喘急满闷, 两胁胀痛,脉沉者,名曰“痰气”,二陈汤去甘草,加香附、 干姜、官桂、苏子、厚朴、砂仁、青皮、桔梗,姜汁磨沉木香, 外用炒姜柤揉熨法。若痰核在咽喉中,咯不出,咽不 下,或升或降,窒碍不通者,名曰“梅核证”,亦痰气也。与 前治法同,去青皮加枳实。若胸膈痰涎壅塞,昏迷卒 倒不省,四肢厥冷,脉沉细,名曰“痰厥”,二陈加干姜、桂 枝、熟附、南星、枳实、苏子、木香、桔梗、姜汁。若元气本虚 人,下焦火痰升作喘欬,至午夜间发寒热者,名曰“痰 火”,二陈去半夏,加当归、生地、芍药、黄蘗、知母、麦冬、五 味、杏仁、桑皮、片芩、橘红、竹沥、姜汁少许。气虚加参、术, 虚热虚汗加黄芪。其痰隔中焦,小便不通,二陈加木 通、滑石、苏子、枳实、砂仁、黄连、木香,磨姜汁、竹沥。若痰 饮欬嗽,气急满闷,一寒一热,坐卧不宁,有时而烦,有 时而躁,名曰“痰躁”,二陈合温胆汤,加砂仁、竹沥、姜汁 少许。若肥人日常头眩眼昏,时卒运倒者,名曰痰运, 二陈加川芎、天麻、苍术、南星、生乌药、桔梗、枳壳、酒芩、 羌活,去甘草、竹沥、姜汁少许。若痰在心下满闷者,二 陈去甘草,加䒷蒌、黄连、枳实、砂仁、桔梗、贝母、香附、苏 子、竹沥、姜汁,磨木香传送,外用炒姜柤揉熨法最效。 此乃痰家要药,不可缺也。若寒痰不宜用竹沥、芩、连 凉剂,医家当慎之。若痰发出者,宜吐不宜留此秽浊 之物,留则反生别病矣。要在明辨痰证,不可混作伤 寒治之误也。且痰家之药,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黄 芩治热痰,假以降其火也;海石、𥐚硝治顽痰,味咸以 软坚。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苍术治痰饮成窠 囊,行痰极效,取燥以去湿;䒷蒌、桔梗能开膈上稠痰, 砂仁治痰行气故也。竹沥降痰,无姜汁不能行经络; 贝母治膈上郁痰最“效。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热痰,青 黛治痰火上清咽膈”,此治痰之妙用也。人身之痰,如 鱼之涎,若地之泉,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设有阻其道 路,为肿为块,为喘为欬,为噫为哕为塞,为热为呕为 吐,为泄泻,为嘈杂,为嗳气,为怔忡,为惊悸,为关格,为 烦躁,为痞满,为麻木,为癃闭,为厥逆,为眩运,为胡言, 为颠呆,为不语,为健忘,为不仁,为积滞,为牵引,为走 串,皆痰之患也。善治痰者兼治气,气顺则痰利也。
食积类伤寒
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停滞中焦不化,作为头疼发 热恶寒,但身不痛,与伤寒为异耳。必左手脉平和,右 手脉紧盛,是伤食必恶食,理必然也。或嗳气,或作酸, 或恶闻食臭,或欲吐不出,或吐之不尽,或恶心,或短 气,或痞满,或腹胀,或胃口作痛,或腹中痛,或心下痞 塞,按之则痛,以香砂平胃散,依后法加减治之。若停 食伤感,即夹食伤寒,左右脉俱紧盛,外证头疼身热, 恶寒,拘急恶心,中脘痞满,或呕、或吐,或痛、或泻,以藿 香正气散合养胃汤,加香附、砂仁。若肉食不化,加神 麹、麦芽。生冷肉食果子不化,加草果、砂仁、干姜、枳实、 青皮。饮食不化加莱菔子、神麹、山楂。酒食不化加砂 仁、苏叶、干葛、黄连、乌梅。心下痞满加枳实、黄连;胸胸 胀满,加枳壳、桔梗;腹中窄满,加苍术、厚朴。倍多;腹胀, 加莱菔子、大腹皮。若胸中胀满疼痛,气虚不顺,加木 香、砂仁;胃弱加神麹、白术;内寒不热,加姜、桂;外热加 柴、芩;头疼加川芎;大便实热,腹中满,加大黄下之;腹中有食积块,悠悠作痛者,加蓬术;呕吐姜汁;小便涩, 加木通、猪苓。大抵憎寒未甚热者,用此方加减。若已 发热无汗,必须先解其外,以十味芎苏散汗之。身体 痛发热者,羌活冲和汤加干葛、葱白汗之,然后消其 食也。若食在上口,未入于胃,乃可吐之。如不吐,则消 导待食下入于胃,变化糟粕,外证已解,乃可下其食 也。外证无恶寒恶风,乃可下。热多者,大柴胡下之。凡 治夹食伤寒。不可先攻其食。待发散寒邪已解。次可 攻食劫吐。法开霍乱条下。
虚烦类伤寒
凡诸虚烦热,状类伤寒,但头身不痛为异耳。盖烦即 热也。心中郁郁不安,谓之虚烦。若饮食不节,内伤劳 役而发热者,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也。盖外感有馀, 则口鼻之气俱盛;内伤不足,则少气懒言而烦作也。 凡诸虚作热,状类伤寒,不可不辨而治。若误作外感, 以汗吐下法治之,岂不死哉!原虚烦之脉虽大,按之 无力,或尺脉多浮大,左寸关脉或濡或弱,或微或涩, 乃虚脉也。且脉数主热,数而有力为实热。又云:“平人 脉大者为虚劳。”又云:“阴虚生内热。”又云:“劳则喘而自 汗出,则气耗矣。”若饮食失节,喜怒不调,房事劳役,皆 损其真气,气衰则木旺,木旺则伐其脾土,四肢困倦 而热,少气以动,懒言沉卧,动则气促喘乏,或表虚自 汗恶风,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气,温其真阴,其热自 愈。大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除大热,最忌苦寒之 剂,重泻其脾土也。且参、芪甘温,乃除虚热之圣药,专 以补中益气,少加黄蘗以滋肾水,其效如神。又房劳 阴虚,相火发热者,并大病后虚弱,皆宜此汤轻剂为 妙。又竹叶石膏汤、十味温胆汤,皆治病后烦热虚热 之圣药,要在选而用之。虚烦有热,不可攻热,热去则 寒起,诚格言也。
脚气类伤寒
“脚气之作,必发寒热呕逆,但起于脚膝酸软为异耳。” 须要察其足胫,焮赤肿者,湿热也;黄白肿者,寒湿也。 脉浮主风,小续命汤加羌活、木通、木瓜、龙胆草、牛膝; 脉沉迟或紧主寒,桂枝汤加羌、防、木瓜、木通、牛膝、苍 术。脉数有力主热,小柴胡加黄蘗、知母、牛膝、羌活、防 风、木通;脉沉濡主湿,五苓散加苍术、木通、防风、羌活、 牛膝木瓜然伤寒则无足痛之患以别之。因有发热 恶寒。故状类伤寒也。
瘀血发热类伤寒
“凡跌扑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取闪肭,一时 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 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胁下、 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 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省,如死之状,良久 复苏。轻则当归导滞汤,重则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 花、牛膝、桔梗、姜汁,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若医家 不识,见其寒热、胀满,罔察其痛处,若有痛肿,手难近, 按其脉芤涩或数,以明之。盖肝为血海,凡有瘀血,必 畜积于心、胸、胁下,或小腹之分,乃肝部也。心主血,肝 藏之,脾为统之。但小便如常者,畜血证也。内伤瘀血, 证必自汗。
《楼英医学纲目》
节候用药
治中风自汗用桂枝汤,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汤,此仲 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气暴亏者,以参芪 与桂枝麻黄等药表散,此丹溪补仲景之法,亦百世 不易者也。至于韩祇和戒桂枝,而以中风伤寒通作 一法治之者,此当时之权变,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 藏云:“仲景用桂枝,当汉之末也。韩祇和戒桂枝,当宋” 之隆也,时世之异,不可不知。今编《祇和》之法于篇末, 以广后学之见云。
伤寒病有可汗者,《论》中但统言其可汗证及可汗脉, 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 云脉浮为在表。今略举数条,后人但凭其脉之大概, 并不分脉浮,有阴阳虚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 汗之证,误投发表药,则多变成阳毒之患矣。今举病 人有汗恶风、无汗恶寒分二等,及据立春已后,立秋 “已前,气候轻重,各立方治之,庶学者易为开悟耳。 病人二三月以前,两手脉浮数,或缓或紧,按之差软, 寸、关、尺若力齐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 投解表药,此是见里证未见表脉也。宜候寸脉力小 如关尺,即可投解表药。”大抵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 未可投药;见脉未见证,虽少投药,亦无害也。凡治杂 病,以证为先,脉为后。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 病人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 关后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 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 立春已后至清明已前,宜调脉汤主之。清明已后至 芒种已前,宜葛根柴胡汤主之。芒种已后至立秋已 前,宜人参桔梗汤主之病人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尺脉 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若 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自汗出。若立春已后,清明已 前,宜薄荷汤主之。清明已后,芒种已前,宜防风汤主 之。芒种已后至立秋已前,宜香芎汤主之。
病人两手脉浮数或紧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尺脉 者,此名阴盛阳虚也。若自汗出恶风,是邪气在表,阴 气有馀也。《素问》云: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 阴助阳表剂以治之。若立春已后,清明已前,宜六物 麻黄汤主之;清明已后,芒种已前,宜七物柴胡汤主 之;芒种已后,立秋已前,宜发表汤主之。
病人脉浮数,或紧或缓,其脉上出鱼际,寸脉大于关 尺者,此名阳盛阴虚也。若发热冒闷,口燥咽干者,乃 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馀也。《素问》曰:“阳气有馀,为身 热无汗是也。”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表。若立春已后 至清明已前,宜人参汤主之。清明已后至芒种已前, 宜前胡汤主之。芒种已后至立秋已前,宜石膏汤主 之。
病人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 者,此是阴阳气俱有馀。《素问》曰:“阴阳有馀,则无汗而 寒”是也,可用药平之。若立春已后至清明已前,宜解 肌汤主之;清明已后至芒种已前,宜芍药汤主之;芒 种已后至立秋已前,宜知母汤主之。
仲景云:“伤寒为病,脉缓者,名中风,脉紧者,名伤寒。”今 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气中人,其内伏之阳, 沉潜于骨髓之内,每至春夏发时,或因外伤寒而引 内邪出,或因外伤风而引内邪出,及乎内邪既出而 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后人疑其脉紧与缓 脉治别也。若中风与伤寒脉异,何故仲景无别法治 之,此乃后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人始得病一二日 至五六日,尚有表脉及表证,亦可依脉证投药。凡投 解表及发表药,每一日可饮三服,病证甚可至五服 外,不可顿服药也。如证未解,次日依前再投。如证依 前未解,可作热粥投之,粥内加葱白亦可。如有汗出, 勿厚衣盖覆,恐汗出太过,作亡阳证也。海藏云:“韩氏 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 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书》亦分尺寸, 与仲景同之,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尺寸 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风自汗。又 有伤寒有汗者,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证不同,前 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为伤寒,尾小 头大,即为伤风。”人病间有脉证未显于尺寸者,故韩 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其不与前圣合, 遂于本方内又立加减法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 其当哉!盖二公者,当宋全盛之时,故又戒麻黄、桂枝 不可轻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剂,当时则 可,非百代常行之道,时世迁移之法也。《可汗》一篇,若 随汤液,随证应见,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逾也。 又寸口脉小,饮冷,与雾露所伤,同作中焦治。今韩李 云:伤寒寸小者,勿认与饮冷雾露同伤一体也。饮冷 雾露所伤,寸口举按全无,是阴气在胃不和,阳气不 能升越也。伤寒寸口小者,只于关部下至膀胱本部 见之。寸口虽小,只是举之微小,沉按之有也,非若饮 冷举按全无也。若果寸口举按全无,即不可解表,只 宜温中,不可不知。夫伤寒之说,始自黄帝以开其端, 至于仲景,方陈其条目,自后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 言者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或云不可汗, 不可下,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 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 厥阴受病也。”又辨太阴证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 桂枝汤;又手足温,自利不渴者,宜四逆汤。”又腹满时 痛,桂枝加芍药汤。辨少阴证云:“少阴病,始得之,发热 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莘汤。”又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 子甘草汤。又少“阴病,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疼,脉沉者, 附子汤。又厥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又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今举《仲景论》 中数条,最是三阴病之良法,于今世用之,尚有未尽 证者。愚尝校之,自至和初岁,迄于今三十馀年,不以 岁之太过不及为则。每至夏至已前,有病伤寒人,十 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 气塞,或肠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理同而证不 同,因兹不敢妄投仲景三阴药,方才见脉沉及胸膈 满,便投下药,下之往往不救,常斟酌仲景理中丸与 服之。其病势轻者,胸中便快,其病势重者,半日许满 闷依然。或有病人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以 药力大热后。必发烦躁。因校量此形证。今别立方以 治之。药多对证。不可不传焉。
病人但两手脉沉细数,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 力小,胸膈塞满,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证投温 中药以治之。
病人两手脉沉迟或紧,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 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之。
若立春已后至清明已前。宜温中汤主之。清明已后。 芒种已前。宜陈皮汤主之。芒种已后至立秋已前。宜 《七物》理中丸主之。
病人脉沉细无力,虽三部脉力停等,亦是阴气盛也, 更不须候寸脉短治之。或胸胁满闷,身体拘急疼痛, 手足逆冷,速宜温中药和之。
若立春已后至清明已前,宜厚朴丸主之。清明已后 至芒种已前。宜白术汤主之。芒种已后至立秋已前, 宜橘皮汤主之。
病人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痛,两胁下痛,腹中鸣, 此是停饮,宜二苓汤。
病人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 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疼痛,此是被阳药消 逐,得上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冷,奈上 焦阳盛,更难用温下焦药也。当用灰包熨之。其法用 稻草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许,入好酢拌和,干湿得所, 铫内炒令灰热,以帛包裹,置脐下熨之。须先炒灰包, 常更换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初熨时,病人不受 者勿听,但令亟熨之不住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 三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气外出, 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后出馀气而解。病 人三部脉沉,寸脉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当温中药以 消阴气,宜厚朴丸。
神术汤亦同。治阴躁而渴,不可误用凉药,若热药冷 服,内有伏阳则可。若脉已虚,按之全无力,或病人素 无食养者,只可温服。
阴毒
“阴毒,本因肾气虚,或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 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外皆阴,则 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 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 精神恍惚,如有所失,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 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无,六脉俱浮大,或” 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过多,则 渴转甚,躁转急。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 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 不宜发汗,如气盛脉大,身热未瘥,用药发汗无妨,阴 毒渐深,候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四肢 沉重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 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 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关元二穴, 灸二三百壮,以手足温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苏丹、 五胜散、还阳散、退阴散。
阴毒沉困之候,与前后渐染之候皆同,而更加沉重, 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已上,或不 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功矣。但于脐下灼艾火如枣 大,三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倘复和暖, 以前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则渐减热 药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下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 证也。急服金液破阴、来复等丹,其脉遂沉而滑。沉者 阴也,滑者阳也,病虽阴证,而见阳脉,有可生之理,仲 景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仍灸气海、丹田百壮,手足 渐温,阳回得汗而解。或问滑沉之脉,如何便有生理? 予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 “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曰往来前 却流利,旋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仲景三语而足也。此 三字极难晓。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曰翕为正阳。 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为正阴。方翕而合,俄降而 沉,奄为忽忽间,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其言皆有 法,故读者难晓,宜细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