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7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七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七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五十九
痘疹门一
钱乙小儿直诀〈五脏疮疹证治〉
朱肱活人书〈治痘疹论〉
陈文中痘疹方论〈序引 论受病之由 论治法〉
沈氏痘疹心传必效良方〈有馀不足分治〉
刘完素六书〈凉膈散论 斑疹论 五脏病各有所见证 四时经移用药〉
张从政儒门事亲〈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 疮疱瘾疹论〉
王好古斑论萃英〈疮疹标本 斑论 未显斑证所用之药 已显斑证所
用之药 疮疹轻重候〉
李杲十书〈斑疹论 辨斑证〉
倪维德原机启微〈斑疹馀毒之病〉
朱震亨格致馀论〈陈氏痘疮方论〉
平治会萃〈痘疮 瘾疹 斑疹〉
艺术典第四百七十九卷
医部汇考四百五十九
痘疹门一
《宋钱乙小儿直诀》
《五脏疮疹证治》
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伏于命门,若遇天行时热,或 乳食所伤,或惊恐所触,则其毒当出。初起之候,面燥 腮赤,目泡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 梢冷,惊悸多睡。宜究其何脏所发,察其何因所起,令 乳母亦须节饮食,慎风寒。
“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色青而小;肺脏脓疱,色白 而大;心脏斑,色赤而小;脾脏疹小,次斑,故色赤黄浅 也。”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先疹子,后斑子者顺。反 此为逆。惟肾无候,但见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来侮, 故黑陷而《耳骫》反热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 三服,不愈者死。
“如发潮热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热不止者,未尽也。 潮热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疱之类也。一发便 出尽者重;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 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 里黑点如针孔者,势最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烦 躁热渴,腹胀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热,利小便, “解热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战咬牙,或身黄肿紫者,急 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热者, 死证也。”此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耳。下后身热气 温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不黑者, 不可下,下则内虚归肾。大抵疮疹属阳,在春夏为顺, 秋冬为逆,冬月肾旺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 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难 救一。”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 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 而喘实,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热也,宣风 散导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为脾虚,而肝则乘心火妄动,风热相搏也。 当用瓜蒌汤泻心肝,补脾土。
疮黑而忽便脓血,并痂皮者,乃脾气实,肾邪退而病 安也。及泻而乳食不化者,脾虚不能制肾,故难治。
〈注〉痘疹大要,与痈疽治法无异,宜辨表里虚实寒热。盖表虚而用发表之剂,轻则斑烂,重则不能起发而死;里实而用托里之剂,轻则患痘毒,重则喘急腹胀而死。里虚而用疏导之剂,轻则难以贯脓结痂,重则不能结靥落靥而死,治者可不慎哉!若臖赤发热,疼痛作渴,饮冷便秘,此形气病气俱实也,虽在严冬,必用四顺清凉饮以救其阴。若黑陷不食,呕吐泄泻,寒战咬牙,手足逆冷,此脾土虚败,寒水所侮也。虽在盛暑,必用六君、姜、附,或十二味异功散以回其阳,此《内经》舍时从证之法也。若起发迟,不红活,不作脓,不结痂,或发热作渴,饮食少思,此脾胃虚弱也,用参芪四圣散以补之。若虽起而色白,虽贯脓而“不满,虽结痂而不落,或痒塌,作渴饮汤,腹痛不食,呕吐泄泻,此脾胃虚寒也,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温之。其在四五日间死者,毒气盛,真气虚而不能起发也。六七日间死者,元气虚而不能贯脓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气去,脾胃败而元气内脱也。”治者但能决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于血气亏损。苟能逆推其因而豫为调补,岂断无生理哉。盖起发、贯脓、结痂三者,皆由脾胃荣养,不可妄投克伐之剂,以致夭枉也。至于大人患此,治法迥异。昔丹溪尝治一老人,初患痘,昏愦不知,亟用大补四十馀剂,遂出痘而愈。观此可见。
疮疹始出之时,五脏证见,惟肾无候,但见平证耳,骩 冷耳凉是也。论疮疹骩耳俱属肾,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疮黑陷,耳骩反热者,为逆是也。若用牛李膏、百祥 丸各三服,不愈者死。病此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 饥,受风冷,必归于肾,变黑难治也。有大热,利小便;有 小热,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 “勿下,更时月轻重,故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冬月肾旺 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又曰: “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之药,频 与乳食,不受风冷耳。如疮疹三日不出不快者,即微 发之,微发不出即加药发之,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后 不多,若及脉平无证者,即疮疹稀少”,不可更发也。肾 旺盛,脾土不克水,故脾虚寒战,则难治矣。所以百祥 丸者,泻膀胱之腑,腑若不实,脏自不盛也。何以不泻 肾?曰:“肾主虚”,不受泻,故二服不效,反加寒而死矣。
《朱肱活人书》
《治痘疹论》
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疼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 间,只与升麻汤。缘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发 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 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 利之,宣其毒也”,误矣。又云:疮痘已出,不可疏转,出得 已定,或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太扺疮疹首尾 “皆不可下。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毒 气入里杀人,但与化毒紫草木通汤、鼠粘子汤。出得 太盛,即用犀角地黄汤解之。若疮痘出不快,烦躁不 得眠者,水解散、麻黄黄芩汤、升麻黄芩汤、活血散主 之。黑疮倒靥,猪尾膏、无比散、龙脑膏子,无不验也。若 热毒攻咽喉痛,如圣汤。”疮痘入眼,决明散、拨云散、蔤 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治疮疹法。无出此矣。
《陈文中痘疹方论》
《序引》
尝谓小儿病证虽多,而疮疹最为重病。何则?疮疹之 病,盖初起疑似难辨,投以他药,不惟无益,抑又害之。 况不言受病之状,孰知畏恶之由,父母爱子急于救 疗,医者失察,用药差舛,鲜有不致夭横者。文中每思 及此,恻然于心,因取家藏已验之方,集为一卷,名之 曰《小儿痘疹方论》,刻梓流布,以广古人活幼之意,顾 “不韪欤。”和安郎判太医局兼翰林良医陈文中谨书。
《论受病之由》
夫小儿在胎之时,乃母五脏之液所养成形也。其母 不知禁戒,纵情厚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气传于 胞胎之中,此毒发为疮疹,名曰“三秽液毒。”
一、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疮。”
二、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脓水泡疮。
三、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 发为疹痘疮也。子母俱忌食葱韭薤蒜酢酒盐酱獐 兔鸡犬鱼腥等物。世俗未晓,将为发举,往往不顾,其 后,误伤者多矣。
《论治法》
凡小儿疮疹未出已出之间,有类伤寒之状,增寒壮 热,身体疼痛,大便黄稠,此正病也。若无他疾,不必服 药。
〈注〉痘疹若小儿首尾平和,自有勿药之喜。盖其肠胃软弱,易为虚实,故必不得已折其太过,益其不足可也。
凡疗疮疹,先分表里虚实。如表里俱实者,其疮易出 易靥,表里俱虚者反是。表实里虚者,其疮易出难靥, 表虚里实者,亦反是。若始出一日至十日,浑身壮热, 大便黄稠,乃表里俱实,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且易 靥也。
〈注〉治痘疹之法,与痈疽无异。若邪气在里而实热者,用前胡枳壳散。元气怯而虚热者,用参芪四圣散,虚弱者用紫草木香汤,虚寒者用参芪内托散。虚寒内脱者,用木香散。若邪气在表而实热者,用麻黄甘葛,此要法也。馀见各证。
凡疮疹已出未出之间,或泻渴,或腹胀,或气促,谓之 “里虚”,急用十一味木香散治之。
〈注〉《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实谓邪气实而真气虚也。然倒靥泻渴等证,若喜热饮食,手足并冷,或不食呕吐者,是为阳气虚寒也,用辛热剂补之。喜冷饮食,手足不冷,或唇舌黑裂者,阳气实热也,用苦寒之剂泻之。
凡疮疹已出未愈之间,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谓之 表虚,急用十二味异功散治之。
〈注〉《张翼之》云:“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减官桂,止表虚,减肉豆蔻。若能食便闭,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轻用射干鼠粘子汤,重用前胡枳壳散。下痢吐泻能食为里实,若用实里,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若用补表,则溃烂不结”痂。凡痘一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已出未愈之间,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或腹胀,或泻渴,或气促,谓之表里俱虚,急用十二味异功 散,送七味肉豆蔻丸治之。
〈注〉前证审系表里虚寒,急用前法治之,缓则不可救也。
凡小儿斑驳疹毒之病,俗言“疹子”,是肺胃蕴热,因时 气熏发于外,状如蚊蚤所咬,赤者十生一死,黑则十 死一生。大扺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 故得生成者也。脏腑调和,血气充实,则易出易靥,盖 因内无冷气,外常和暖也。凡痘疹热渴,切不可与瓜 柿蜜水等物,及清凉饮、消毒散等药,恐损脾胃,则腹 胀喘闷。寒战咬牙而难治。盖咬牙者。齿槁也。乃血气 不荣。不可妄作。热者。
〈注〉前证若兼吐泻,手足指冷者,属内虚寒而外假热也,急用木香散。如不应,用异功散。若大便不通,渴欲饮冷者,则前所禁蜜水之类,又当用矣。但宜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者,虽欲水,拒之而不饮,当用人参白术散,热渴自止。属实热者,自甚索水,且喜而饮之,当以犀角磨水服,诸证即解,其后亦无馀毒之患矣。北方出痘。不拘冬夏。若喜冷者。再不用药。但与水饮。无有不愈。盖北方地燥。而又睡热炕故也。
凡痘疹出不快,多属于虚。若《误》谓热毒壅盛,妄用宣 利之剂,致脏腑受冷,荣卫涩滞,不能运达肌肤,则疮 不能起发,充满后不结实,成痂痒塌,烦躁喘渴而死。
〈注〉前证亦有各经热盛壅遏而出不快者,亦有毒甚痘疔而不发起者,亦有馀毒而溃痒者,当细审其因而药之。
凡小儿才觉伤风身热,是否疮疹,便服“四味升麻葛 根汤。”
〈注〉痘疹未明而元气实者,最宜前汤。若元气虚者,又当详治,恐发得表虚而痘难出也。
凡痘疹始出一日至五七日之间,虽身热或腹胀足 梢冷,或身热泻渴,或身热惊悸腹胀,或身热出汗者, 服“十一味木香散。”
〈注〉前证属脾气虚寒假热,非此药不救。如未应,佐以六君子专补脾气。更不应,加木香、补骨脂、肉豆蔻,兼补肾气。
凡泻水糓,或白色,或淡黄,煎“十一味木香散,送七味 肉豆蔻丸”治之。泻止者住服,不止者多服。
〈注〉前证若察其外证,若唇青指冷,睡而露睛,口鼻气寒,泻色青白,脾肾虚寒也,用前药六君子汤加补骨脂、肉豆蔻。若颊赤体热,睡不露睛,口鼻气热,泻色黄赤,脾土实热也,用泻黄散。
凡泻频,津液内耗,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不能靥也。 如身温腹胀,咬牙喘渴者,难治。缘糓食去多,津液枯 竭,饮水荡散真气,故多死矣。速与“十一味木香散”救 之。如不应,急用“十二味异功散。”
〈注〉前证兼手足指冷,面色青白等证者,属阳气虚寒,急用木香散;阳气脱陷,用异功散;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血气虚弱,用八珍汤,不应,用十全大补汤。
凡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煮熟,切豆 大与食之,令脏腑滋润,使疮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 泻之药,元气内虚,则疮毒入里,多伤儿也。
〈注〉前证若因热内蕴,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或咽喉作痛,亦宜并用前汤。
凡疮疹初出两三日至十三日,当忌外人及卒暴风 寒秽恶之气。轻者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眼中 无根窠红,肥满光泽也;重者一齐出,如蚕种,灰白色 稠密,泻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也;轻变重者,犯房室, 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也;重变轻者,避风寒, 常和暖,大便稠也。
〈注〉丹溪先生云:“痘疹密则毒甚,用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或以凉药解之,虽数贴不妨。”
凡身热发烦渴者,宜用“六味人参麦门冬散治之。如 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术散。”
〈注〉前证若渴而饮冷者,脾胃实热,宜用麦门冬散。若渴而饮汤者,气虚热渴,宜用白术散。若大渴引饮,面赤,血虚发躁也,用当归补血汤。
凡痘疮欲靥已靥之间,而忽不能靥,兼腹胀烦渴者, 急用“十一味木香散。”
〈注〉“前证。若兼恶寒,或四肢冷,疮毒去而脾胃虚寒也,宜用前药。若十指逆冷咬牙”等证,阳气脱陷也,用十二味异功散。脾气虚陷,用六君加川芎、当归、黄芪主之。
凡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头面温,足指冷,或腹胀泻 渴气促者,急服十二味异功散。若十一二日当靥不 靥,身不壮热,闷乱不宁,卧则哽气,烦渴啮牙者,急用 十二味异功散加归术,以救阴阳表里凡痘疮已靥,烦渴不止,或头温足冷,或腹胀,或泻,或 啮牙多致难愈,急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救之。已上之 证,若误与蜜水生冷之物,则转加热渴而死。
〈注〉前证属脾胃亏损,内真寒而外假热耳,非温补不救。如前药未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以纯补之。
凡身壮热,经日不除,如无他证,用“六味柴胡麦门冬 散治之,热退即止。如不止,服七味人参白术散。”
〈注〉前证“若肝胆热毒,柴胡麦门冬散。若肝经血虚,用四物汤加黄芪、柴胡;若中气虚热,用人参白术散。”
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 未尽,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汤。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 术散。
〈注〉前证若壮热饮冷,属热毒在表,宜用前汤。若兼大便不通,属热毒在内,少用四顺清凉饮。若热毒既去,胃气虚而发热,用七味人参白术散。若因阴血亏损而发热,用四物汤。
凡风热咳嗽,咽膈不利,用“三味桔梗甘草防风汤”治 之。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术散主之。
〈注〉前证如痘热内作,宜用桔梗甘草防风汤;如兼痰热咳嗽,佐以抱龙丸。若气虚痰涎壅上,宜人参白术散以补脾肺。
凡涕唾稠粘,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用十六 味“人参清膈散。”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术散。”
〈注〉前证属脾肺蕴热,痘邪为患,用清膈散解散邪气。若脾肺虚热,不能司摄,用人参白术散,调补中气。
凡痰实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速用五 味前胡枳壳汤治之。
〈注〉前证若因肠胃蕴热,宜急用前汤,缓则热毒延内,多致有误。
凡饮冰雪不知寒者,阳盛阴虚也;饮沸汤不知热者, 阴盛阳虚也。阳盛则补阴,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阴盛 则补阳,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每一两药共加一钱。
〈注〉阳盛者,当用清凉饮以补阴。阴盛者,用异功散以补阳。须审的实而用,若或少差,死在反掌。前云乃传写之误。
凡痘疮首尾若误饮冷水,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生 痈肿,或成疳蚀。盖脾胃属土而主肌肉,水湿所伤,则 津液衰少,荣卫涩滞,不能周流,故疮痂迟落而生痈 肿。
〈注〉痘痈之类,属血热未解而内作,外邪搏于肌肤之间,或馀毒蕴结经络,轻则肌表浸淫瘙痒,重则肢节壅肿作痛。若馀毒炽盛,先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却用托里消毒散。毒气将尽,用四君、归芪以补托元气。大凡痘疮始末,皆系脾胃之气所主,若饮食药饵失宜,多致变证。故凡饮食少思,内热晡热者,属脾胃气虚血弱,佐以四君、芎、归、黄芪、升麻。若饮食如常,发热作痛者,属气血虚弱,馀毒为患,佐以射干鼠粘子汤。若饮食如常,发热作痛,大便秘结者,属热毒内蕴,用大连𧄍饮。如不应,仙方活命饮。若根赤而作痒,血虚也,四物加牡丹皮。色白而作痒,气虚也,四君加当归、芍药。色赤而作痛,血热也,四物加连、𧄍、金银花。肿而不溃,血气虚也,用托里消毒散。溃而不愈,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
凡疮疹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 复,被风邪相搏,则津液涩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 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溃多致不起。
〈注〉前证属足阳明胃经,其方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如生地黄。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术散,佐以九味芦荟丸。
《沈氏痘疹心传必效良方》
《有馀不足分治》
小儿出痘发热三日后,见苗热缓,色淡红光明稀朗 尖起,饮食如常睡宁,此阴阳适均,不药自愈。又有色 甚红稠,睡宁,饮食如常,一变则不可救。患家切不可 目为“吉证”,亦须预先清解。
一如暴热暴出,色赤稠,或额上先出,腹痛胀满,烦躁 不食,惊搐失音,嗽喘发渴,此有馀之证,乃属肾经真 阴不足,阳极之证。《经》曰:“独阳不长之谓。”色红有顶陷 者,与色白顶陷者不同。红陷非气虚,乃热则伤气。治 者切不可吃黄、酒、葡萄、荔枝、人牙、胎衣、天灵盖及鱼、 羊等热物,又不可轻用人参、黄芪、白术、白芍药补药, 及穿山甲、麝香泄药,及木香、丁香。热药,谓补能助气, 热能发散。既知痘毒属阴脏,在骨中不动,即《经》曰“阴 藏”遇热则动,即《经》曰“阳行阴也。”阳行则为阳证,再用 热药,阳极则亢,熬尽阴血,何以成脓?《经》又曰:阳生阴 长,阳杀阴藏,如豆种于地,非阳不生,非阴不长,阳极则苗槁矣。即此阳杀之谓。治者滋阴“以制阳。庸医反 说清凉伤胃,饮食何进?当补起胃气,吃得饮食,痘自 起长。”此说易足惑人,杀人不浅。岂知饮食不进,正以 满腹皆邪气,如何进得饮食?诚能于大热之证,投以 清解之药,如亢旱而得阴雨,邪散胃清,饮食自进,脓 自起长。又说发表太虚,痘何以成就?岂知毒在皮内, 熬煎阴血,若大开门户,邪散气畅,岂不妙哉?若专以 补胃,岂知邪盛用补,正气未复,而邪气愈盛,如火上 添油。况补土太实,土能克水,水尽血枯者死。此非虚 谈,皆出自《内经》推理而来。自出《痘疹辨》一书,屡施屡 验。且看痘只在三日间,血尚未亏,如遇大毒,大清解 之药,时时屡进不断,必食进心安,药渐渐减少,必至 痘成“白脓,根下只有一线红者,药方止。若怠缓过四 五日,到那血枯水干时候,发痒变黑,归肾田,地仙丹 难救。故治痘者早治多服药,此上策也。饮药又不可 大碗,一进,恐吐伤胃,须细细陆续服,如细雨之润苗。 或一服不效,则杯水之意,必至再三见效方缓。”若疹 证加沙加斑,皆属阳证,皆以清解为主,切不可用参。 《近说》有南北不仝。然阴阳无二理。阳证定然不可生 阳。阴证定然不可生阴。
一如色白顶陷,腹胀烦躁,身不大热,便白不赤,口气 凉,不进饮食及呕哕,此不及之证,乃心经之元阳不 足也,即《经》曰:“孤阴不生”之意。治者专以助阳为主,切 不可用清解。
《金刘完素六书》
《凉膈散论》
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 密出不快,多致黑陷而死,因以世俗多斑疹,不敢服 药,以误小儿,诸病多矣。亦不知古人所留凉泻之药, 通治风惊积热,伤寒热病,纵误是斑疮,亦使热势稍 退而稀少出快,早得痊安也。若用此最为妙也。 《阎孝忠集小儿方论》,未达钱氏本意,不明造化之理, 反妄言疹病黑陷为寒。及曰:凡斑疹始终不可服凉 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不可胜计 也。阎公岂不详自所编《钱氏方》,治斑疹黑陷,用牛李 膏及百祥丸,凡寒药下之而多得痊愈者,一不救则 必死。然则痘疹之为热病,岂不明哉!况《经》曰:“诸痛痒 疮疡,皆属于心。”及夫斑疮黑陷,无不腹满喘喝。〈叹声〉而 小便赤涩不通。岂不是热极乎。况痘疹本因热而生。 病势转甚。岂能反为寒者耶。
《斑疹论》
斑疹之病,其状各异。疮发焮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 火,谓之斑;小红隐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 火也,谓之疹。凡显斑证,若自吐泻者,慎勿乱治则多 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恐 妄动而生变,此谓少阳通表里,宜和之也。当先安其 里以解毒,次微发之。安里解毒者,谓能安和五脏,防 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须微发之。微发之药,钱氏方 甚多,宜选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 百祥丸是也。初知是斑疹,若便发之,令斑并出,小儿 难禁,是使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 曰下焦。若已吐利,尤不可下也,便宜安里药三五服。 如能食,大便秘,内实者,宜微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 宜安里药三五服,末后一服,调微发之药服之。大抵 用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邪气不并 出,能作番次,使小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二 者宜服防风汤以和之。若大便实秘,能饮食而内实, 宜当归丸微利之。
《五脏病各有所见证》
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则从肺,风从肝,泻从 脾。假令潟见嗽而气上,脾肺病也,泻白益黄散,合而 服之。又宜黄芩厚朴汤、白术厚朴汤。谓脾苦湿,肺苦 燥,气则上逆也。其证先泻,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 是也。如见渴热多者,当服厚朴汤。不渴热少者,当服 白术厚朴汤。其他五脏若有兼证,皆如此类。
《四时经移用药》
“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 及泻青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黄 芩或泻青丸,用导赤散下之。”“立夏之后热也,用三黄 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导赤泻黄散合而服之, 或黄芩、甘草、白术、茯苓之类,为胜湿之药。“立秋后宜 用益黄散”、泻白散、陈皮、厚朴、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 用泻白散,立冬之后地黄丸主之,谓肾不受泻也。大 凡小儿斑疹已发,有疮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 无疮无声音者,乃气病形不病也。有疮而无声音者, 是形气俱病也。后一证当清利肺气,八风汤或凉膈 散、大黄硭硝亦可,或如圣汤加大黄,或八味羌活汤 加大黄。此是春时发斑,谓之曰风斑耳。疮疹者,《内经》 云:“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斑子者,是相火行命,三焦真 阳气之所作也。若气入肺变脓疱,入肝为水疱,自病 为斑。心乃君火,入于皮作瘾疹,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未疮而发搐,而外感寒邪,内发 心热而发搐,用茶粉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黄汤主之。 已发便稠密,形势如针头者,当轻发其表,凉其内,连 𧄍升麻汤主之。若斑已发,稠密甚而微喘,饮水有热 证,当以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为在 表不在里,当微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若青干黑陷, 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知热在内,当煎大黄汤下《宣 风散》。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 出,见小热,小便不利者,当利小便。已发后有馀毒不 散,或复有身热痈疮之类,当用解毒之药。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
“儿之在母腹也,胞养十月,蕴蓄浊恶热毒之气,非一 日及岁年而后发,虽至贵与至贱,莫不皆然。轻者稀 少,重者稠密,皆因胞胎时所感浊恶热毒之气有轻 重,非独人有此疾,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 热毒之气。”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 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疹者,亦有伤寒中温毒而 发斑者,亦有阳毒发斑者。斑有大小,色有轻重,大者 为阴,小者为阳,均是热也。但色重赤者热深,色轻红 者热浅。凡治此,轻者因而扬之,重者因而减之。《内经》 曰:“少阳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熛。”手少阳者,三焦 少阳相火也。启元子云:“是五寅五申之岁,即少阳相 火司天故也。”他岁亦有之。但《内经》独明疮疹者,少阳 相火之所为也,俗呼曰斑疹。伤寒此言却有理。为此 证时,与伤寒相兼而行,必先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 强,从太阳传至四五日,熛疹始发,先从两胁下有之, 出于胁肋,次及身表,渐及四肢。故凡小儿疮疱丹熛、 瘾疹,皆少阳相火客气胜也。《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 属心火。”岂有寒乎?故治疮疱与治伤寒时气同法。初 觉头痛身热恶寒,此小儿初发疮疱之候也。其脉息 皆浮大而有力,亦与伤寒时气、冒风、惊风、宿乳一概 难辨,宜先解之。有二法:遇亢阳炎热之时,以辛凉解 之;遇大寒凝冽之时,以辛温解之。辛凉之剂者,凉膈 通圣之类是也;辛温之剂者,升麻葛根之类是也。此 二法慎勿互用之,既用此二法之后,次以白虎汤加 人参,冷服之勿辍,盖防疮疹发喘,喘者必死,人参止 喘故也。或云立秋之后,不宜服白虎汤者,非也。假如 秋深发疟,疟者中暑而得之,白虎大解暑毒,既有白 虎汤证,岂可间以秋冬乎?疮疱、瘾疹、丹熛,皆是火之 用也,是肺金之不及也。故曰:“白虎汤加人参,一日,不 可阙也。疮疱熛疹,或出不均,大小如豆麦相亲,见其 不齐也,相天之寒温,以蝉壳烧灰,抄半字或一字,以 淡酒调少许饮之。大人以淡酒温调之,不半日则均 齐。如或用百祥丸、紫草饮子皆可服之。俗以酒酢熏 之者,适足增其昏瞀耳。至六七日,疱疹出全,可调胃 凉膈下之,同调理伤寒法。”或言疮疹首尾俱不可下 者,此朱奉议公之言也。适足使人战战兢兢,而不敢 用药也。钱仲阳之用百祥丸,其间有大戟,岂奉议公 独不见耶?自奉议公斯言一出,死者塞路矣。予家某 亲属故旧小儿,有患疮疱黑陷,腹内喘者,余以白虎 汤加人参,凉膈散加当归、桔梗,连进数服,上灌下泄, 昼夜不止,“又使睡卧于寒凉之处,以新水灌其面目 手足,脓水尽去。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儿方为疮疱 外燔,沃以寒水,使阴气循经而入,达于心肺,如醉得 醒,是亦开昏破郁之端也。如此救活者,岂啻千数?”夫 疮疱黑陷,喘而满者,十死八九,若依此法,尚能活其 六七,何世医与病家至今犹未悟也。近年予之庄邻 于蔡河,来往之舟,常舣于此。一日,舟师偶见败蒲一 束,沿流而下,渐迫舟次,似闻啼声而微。舟师疑其人 也,探而出之,开视之,惊见一儿,四五岁许,疮疱周匝, 密无容隙,两目皎然,饥而索食,因以粥饱之。其舟师 之妻怒曰:“自家儿女,多惹疮疱传染,奈何私料此儿 沿蔡河来,其流缓,必不远。持儿”一鞋,迎流而上。遍河 之人皆曰:“无此儿。”行且二十里,至一村落,舟师高唱 曰:“有儿年状如许,不知谁是,疮疱病死,弃之河中,今 复活矣。”闻酒邸中饮者喧哗,有人出曰:“我某村某人 也。儿四五岁,死于疮疱。”舟师出其鞋以示之,其父泣 曰:“真吾儿也。”奔走来视,惊见儿活,大痛,流涕拜谢。舟 师喜,抱儿归,今二十馀岁矣。此儿本死,得水而生,伏 谂来者,疮疱之疾,热耶?寒耶?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 心火。”启元子注云:“心寂则痛微,心燥则痛甚。”百端之 起,皆自心生。疮疱之疾,岂有寒欤?余承医学于先人, 阅病多矣。苟诳后人,罪将安逃?诚如此法,则原上之 丘,以疮疱而死者,皆误杀人也。故疗小儿,惟钱仲阳 书中可采者最多,但其方为阎孝忠所乱,有识者宜 择而取之。
《疮疱瘾疹论》
夫小儿疮疱、瘾疹、趺疮、丹熛等疾,如遇火运胜时,不 可便用升麻汤解之。升麻汤者,是辛温之剂,太平之 时可用发散,后便可用凉膈加当归白虎汤、化斑汤玉露散煎服之,甚者解毒汤、调胃承气汤投之。古人 云:“疮疡者,首尾俱不可下。”此言误人久矣。岂不闻扬 汤止拂,不如斧底抽薪。《内经》云:“五寅五申岁,多发此” 病。此病少阳相火之岁也。少阳客气胜,丹熛疮疱、瘾 疹之疾生矣。又《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由 是言之,皆明心火,不可用辛温之剂发散,以至热势 转增,渐成脏毒下血,咬牙搐搦,为大热之证明矣。如 白虎汤加人参,凉膈加桔梗、当归,不论秋冬,但有疮 疱之证,便可用之。亦且疮疱、瘾疹、丹熛、趺疮者,是天 之一气以伤人也。且如疮疱、瘾疹,以少为吉,以稠为 凶。稀少者,不服药而自愈;稠密者,以寒凉药舍死而 治之,十痊其一二。敝家亲眷相知,信服此药,获效多 矣。
《王好古斑论萃英》
《疮疹标本》
昔睦亲宫十太尉病疮疹,众医治之。王曰:“疹未出属 何脏腑?”一医言胃气热,一医言伤寒不退,一医言在 母腹中有毒。钱氏曰:“若言胃气热,何以乍凉乍热?若 言母腹中有毒,属何脏也?”医曰:“在脾胃。”钱氏曰:“既在 脾胃,何以惊悸?”医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 形,食母秽液,入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 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 压之,方下脐粪及涎秽也。此亦母之不洁馀气入儿 脏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疮疹。未出五脏,皆儿病证 内一脏受秽,多者乃出疮疹。初欲病时,先呵欠、烦闷、 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赤燥,咳嗽喷嚏,此五脏 证俱见呵欠烦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乍凉乍热手 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无候,以在腑 下,不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脏毒。若出归一证,肝 水疱,肺脓疱,心斑,脾疹。惟肾不食秽毒而无诸证。疮 黑者属肾,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也。又用“抱龙丸” 数服愈。以其别无他候,故未发出则见五脏证,已出 则归一脏矣。
《海藏》云:“本先因微寒入” 一句,并由不慎风冷,而不饱内虚一句。勿认作寒证,当识用抱龙丸,即知斑疹多热也。
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 辩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 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 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海藏》云:“伤食宜以药下之者,当详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遽用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 升麻葛根汤,太阳阳明也。惺惺散,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小儿耳冷骩冷,手足乍暖乍凉,面赤,时嗽时嚏,惊悸, 此疮疹欲发也。未能辩认间,服升麻汤、消毒散,已发 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蘗膏。暑月烦躁,食后与 白虎汤、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喉或生疮,与甘桔汤、 甘露散。馀依《钱说》。大人小儿同治法,惟剂小大不同 耳。
《海藏》云:“消毒散,太阳药也;白虎汤,治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阳明药也;正为泄时暑之剂。甘露饮子,肺肾药也;甘桔汤,少阴药也;紫雪、天门冬、麦门冬、黄芩、地黄为血剂;玉露散,肺肾药;石膏、寒水石为气剂。”
《斑论》
夫斑之为病,皆由子在母腹,时时浸渍,食母血秽蕴 而成毒,皆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之所作也。因小 儿真气既盛,正气又旺,邪无所容,或因天冷,或因伤 表,或因伤里,斑由是而生焉。治当何如?外者外治,内 者内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至于恶寒者发之,表,大 热者夺之,渴者清之,大便秘结者下之,小便不通者 利之,惊者安之,泄者分之,何以执一为哉?大抵伤寒 同治,最为高论,随经用药,不可阙也。假令五日已里, 诸病与斑疹不能别辩者,不可疑作斑疹,必须发之, 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斑出。若强发之,其 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 不可下者,为斑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 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 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 则斑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如所言,“温暖盖覆, 不令通风”,以其斑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 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可也。斑若已出,身热天 暄,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 尾俱不敢下,温暖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 之所感,致使误人多矣。大扺前人之言,随时应变,以 其所可者而言之。后人不知其变,故执常而不移也。 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腑元无凝滞也。若 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 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在夏时,斑虽未出亦不用于此也。斑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浮中沉之 诊,平举按之候,察其虚实,定其中外,则可以万全矣。
未显斑证所用之药
外伤。升麻汤主之。
内伤。枳实丸主之。
大便耎者。枳术丸主之。
若伤冷者。温之。神应丸主之。
恶寒者发之。宜“防风苍术汤。”
表大热者夺之此表者通言三阳也。夫阳盛则气必 上行。言夺者。治法不令上行也。
渴者清之。大渴者。“白虎汤。小渴者。凉膈散。”
“大便不通者下之。桃仁承气汤。四顺饮子、柴胡饮子 选用。”察其在气在血。
小便不通者利之,导赤散、八正散之类。当求上下二 焦何经而用之。惊者,安之,凉惊丸;重者,泻青丸。 泄者分之。寒则异功散、四君子汤;热则泽泻茯苓汤。
已显斑证所用之药
出不快,化毒汤。
出太多。犀角地黄汤、地骨皮鼠粘子汤。
咽不利,桔梗甘草鼠粘子汤。
烦者。“桔梗甘草栀子汤。”
肺不利,紫草茸甘草枳壳汤。
太阳出不快,荆芥甘草防风汤。
阳明出不快,升麻加紫草汤。
少阳出不快。连𧄍。防风汤。 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疮疹轻重候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 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犀角地黄汤主之。
一发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 𧄍升麻汤。 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 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散。升 麻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是热在内。煎大 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利小便,八正散。 若已发后,有馀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用茶 粉下“解毒丸。”
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
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 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 气,宜用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大黄亦可。
《李杲十书》
《斑疹论》
夫斑疹始出之证,必先见面燥腮赤,目泡亦赤,呵欠 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足梢冷,多睡惊,并疮疹之 证,或生脓疱,或生小红斑,或生瘾疹,此三等不同,何 故俱显上证而后乃出?盖以上诸证,皆太阳寒水起 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 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导,逆于面上,故显 是证。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诸斑证皆从寒 水逆流而作也。医者当知此理,乃敢用药。夫胞者,一 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主男子藏精施化,妇人 系胞有孕,俱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 天地之异名也,象《坤》土之生万物也。夫人之始生也, 血海始浮,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三日四日五 日,血脉已旺,精不胜血则为女子。”二物相搏,长生先 身谓之神,又谓之精。道释二门言之,本来面目是也。 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间,随母呼吸,呼吸者,阳气也,而 生动作,滋益精气神。饥则食母血,渴则饮母血,儿随 日长,皮肉、筋骨、血脉、形气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 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此恶血复归命门胞中,僻 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 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恶血乃 发。诸斑疹,皆出于膀胱壬水,其证后聚肉理,归于阳 明,故三番斑始显之证,皆足太阳壬膀胱,克丙小肠, 其始出皆见于面,终归于阳明肉理,热化为脓者也。 二火炽甚,反胜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从足太阳传 变中来也。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不令交 攻其中,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 小儿以后再无二番斑出之患,此《内经》之法,览者详 之。
《辨斑证》
呵欠嚏喷。睡中发惊。或耳尖冷眼涩。或辨伤食。伤寒 口热。或口酢气。你癖不消。或腹中痛。
如斑证少具,其斑未发,乃与升麻汤三五钱,带热服 之。待身表温和,斑疹已显,服药乃止。
如其身凉,其斑未出,辨得是斑证,无问服数,直候是表温和,及斑疮已显,然后乃止,只时时与桔梗汤,宽 胸膈,利咽喉。
《倪维德原机启微》
《斑疹馀毒之病》
东垣李明之曰:“诸斑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 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阳也, 而动作生焉。饥食母血,渴饮母血,饮食者阴也,而形 质生焉。阴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 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元牝元 关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 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僻伏者,乃为所发。初 则膀胱壬水,夹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已上 先见也;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已上次见 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胸腹已下后见也。至 此则五脏六腑皆病也。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 二十一日而愈者,七为火数故也。愈”后或有病疽病 疮者,是皆馀毒尚在不去者。今其病目者亦然,所害 者,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 便不鞕者,减硝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 斑汤主之。此药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之药也。 不问初起已著,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 四时加减。
《元朱震亨格致馀论》
《陈氏痘疮方论》
“读前人之书,当知其立言之意,苟读其书而不知其 意,求适于用,不可得也。”痘疮之论,钱氏为详,历举源 流经络,分明表里虚实,开陈其施治之法,而又证以 论辩之言,深得着书垂教之体。学者读而用之,如求 方圆于规矩,较平直于准绳,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可为无穷之应用也。今人不知致病之因,不求立方 之意。仓卒之际。�证检方,漫尔一试,设有不应,并其 书而废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问》之 学不讲,抱疾谈医者,类皆喜温而恶寒,喜补而恶解 利。忽得陈氏《方论》,皆燥热补剂,其辞确,其文简,欢然 用之翕然信之,遂以为钱氏不及陈氏远矣。或曰:“子 以陈氏方为不足欤?”曰:陈氏方诚一偏论,虽然,亦可 谓善求病情者。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盖以手 太阴属肺,主皮毛也;足太阴属脾,主肌肉。肺金恶寒, 而易于外感,脾胃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 姜、桂,所以治肺之寒也;用附术、半夏,所以治脾之湿 也。使其肺果有寒,脾果有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 中病则止,何伤之有?今也不然,徒见其疮之出迟者, 身热者,泄泻者,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者,不问寒热 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随手获效,设或 误投,祸不旋踵。何者?古人用药制方,有向导,有监制, 有反佐,有因用。若《钱氏方》固未尝废,细辛、丁香、白术、 参、芪等,率有监制反佐之药,不专务于温补耳。然其 用凉寒者多,而于辅助一法,略开端绪,未曾深及,痴 人之前,不可说梦。钱氏之虑至矣,亦将以候达者,扩 充推广而用。虽然,渴者用温药,痒塌者用补药,自陈 氏发之,迥出前辈,然其多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恐未 为适中也。何者?桂、附、丁香辈,当有寒而虚,固是的当。 虚而未必寒者,其为害当何如耶?陈氏立方之时,必 有挟寒而痘疮者,其用燥热补之固其宜也。今未挟 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予尝会诸家之粹。 求其意而用之。实未敢。�其成方也。试举一二以证 之。从子六七岁时,患痘疮,发热微渴自利。一《小方脉》 视之,用木香散,每贴又增丁香十粒,予尝疑焉。观其 出迟,固因自利而气弱,察其所下皆臭滞**陈积,因肠 胃热蒸而下也,恐非有寒而虚,遂急止之,已投一贴 矣。继以黄连解毒汤加白术与十贴,以祛丁香之热, 利止疮亦出。其后肌常有微热,而手足生痈疖,与凉 剂调补,逾月而安。又一男子,年十七岁,发热而昏,目 无视,耳无闻,两手脉皆豁大而略数,知其为劳伤矣。 时里中多发痘者,虽不知人,与药则饮,与粥则食,遂 教参、芪、当归、白术、陈皮,大料浓煎与之饮至三十馀 贴,痘始出。又二十馀贴,则成脓泡,身无全肤。或曰:“病 势可畏,何不用《陈氏全方》治之?”余曰:“此但虚耳,无寒 也。”只守前方,又数十馀贴而安。后询其病,因谓先四 五日恐有出痘之病,遂极力樵采,连日出汗甚多,若 用《陈氏全方》,宁无后悔。至正甲申春,阳气早动,正月 间,邑间痘疮不越一家,卒投陈氏方,童幼死者百馀 人,虽由天数,吾恐人事亦或未之尽也。
《平治会萃》
《痘疮》
分气虚血虚补之。气虚用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 四物汤加解毒药。酒炒芩、连,名“解毒药。”
但见红点。便忌升麻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 结痈肿。
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或用烧人屎;黑陷甚者,多用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而复用表药,则要溃烂不结痂。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
痘疮或初出或未出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 合少,重者合轻。方用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 存性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疮毒药:丝瓜、升麻、酒芍药、生甘草、糖球、黑豆、犀 角、赤小豆。
解痘疮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为末,以蜜水调服, 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瘾疹》
黑斑、红斑疮痒,用“通圣散”调服。
《斑疹》
脉浮者消风为主,脉浮数者祛风清热。脉沉数者泻 火为主,脉数按之沉实者,解表攻里。戴云:“疹浮小有 头粒者,是随出即收,收则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无 头粒者,当明辨之。
属热与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用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