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90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九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
痘疹门十二
万氏秘传片玉痘疹〈痘疹赋 始终验方 始终歌方 收靥 痳疹〉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疮疹 痳证水痘〉
虞抟医学正传〈痘疹 辨内外因 初发时五脏形证 五脏形色 斑痘所
发之源 辨形气病 辨三阴三阳经候 辨三阳证治 辨三阴证治 辨形色不足 辨
表里虚实 辨外证轻重 辨外证逆顺 辨痘疹初末形证 辨不药而愈 辨五不治证
辨疹有阴阳二证 辨疮后馀毒 古人拯治痘疮要法 陷伏倒靥黑陷〉
艺术典第四百九十卷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
痘疹门十二
《明万氏秘传片玉痘疹》
《痘疹赋》
痘名“天疮”,疹呼“痳子。”喜红活以为宜,见黑陷而可忌。 痘出肺脾,疹连心肺,随时令之寒暄,禁汗下于首尾。 吉者饮食如常,而清凉自调;凶者饮食反常,而闭涩 不利。咽喉切怕锁𦆑,面目不宜稠密。汗自出兮,火从 汗散,溺自出兮,毒从溺出。疹爱清凉,痘爱温,此愚夫 之瞽言。虚则补而实则泄,兹圣人之大意。窃谓痘疮 “尤为难治,视寒热于天时,分勇怯于人事。发散兮,以 升麻参、苏,调理兮,以参、芪、归、术。出太甚者消毒,色灰 白者益气。”焮肿秘结者,黄连可投;痒塌吐泻者,木香 堪取。解毒兮,栀子芩连;温中兮,丁香、官桂。务在“消详, 不可急遽。此先祖之秘传,宜子孙之爱惜。”
《始终验方》
痘疮发热作渴者,乃火邪甚也,用人参麦冬散。 痘疮发热恶寒咳嗽者,因外感也,用参苏饮。
痘疮发热发惊者,乃心肝二经之火甚也。《全书》云:“惊 痘不须忧”,此吉兆也,用辰砂导赤散。
痘疮发热腹痛者,或吐或泄,或吐酸臭兼食积者,用 “香砂平胃散。”
痘疮发热,唇焦作渴,此火邪内甚也,用凉膈散。 痘疮发热,人事昏沉,狂言妄语,大便结,小便赤,或腹 痛咽痛者,毒火内甚也,用黄连解毒凉膈散。
痘疮发热作渴,时时饮水,面赤唇焦,乃火邪内甚,看 大小便何如。如大便结,小便涩者,用加减四顺饮。 痘疮发热作渴,时时饮水,面赤唇焦,此火邪内甚也。 若二便如常,用麦冬散。
痘疮发热咽痛者,乃毒火内甚上攻。如咽喉作痛,饮 水难吞者,用甘桔汤。
痘疮三日,热退痘出,此顺痘也。轻者不须服药,间有 潮热未退者,只用升麻葛根汤加减治之。
痘疮发热,小便不通者,膀胱有热也,用“八正散。” 痘疮现形,夹疹夹斑者,用快斑化毒汤。
痘疮发热,四围红活,当起不起,顶陷,四围无水色或 灰白色,乃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
起发顶焦,四围干枯无水色,乃火甚血不足也,则当 凉血解毒托里,用加减四物汤。
痘疮光壮,中虚作泻者,里虚也,用四君子汤。
起发光壮,收靥咽痛者,用甘桔汤加减。
收靥腹痛,屎臭泻泄者,兼食积也,用香砂平胃散。如 积甚里急后重,兼赤白者,用香连丸同“保和丸”调治。 收靥泄下脓血者,毒从内收,乃倒陷也,脓血尽自愈, 不用服药。
《始终歌方》
痘疮发热多昏睡,呵欠喷嚏又惊悸,或吐或泻寒热 生,耳足微凉为少异。
“痘疮常治法,初用羌活汤出后大补散祖传别有方, 羌活防风升麻葛,桔梗甘草赤芍药,柴胡前胡牛蒡 炒,连𧄍酒洗如神脱, 大补散”内用,参芪川芎当归青陈皮甘草芍药牛蒡 炒,连𧄍木通一剂宜, 痘疹发微热,头面出来稀,颈项胸前少,红润又兼肥, 大小便如常,饮食似平时,精神更清爽,出靥尽如期, 此是好消息,何劳妙手医。
热甚又烦躁,精神不明了,大小便闭涩,吐泻或吐呕, 虚肿咽喉呛,渴甚食渐少,饮食都不思,闷乱眼又胀, 肚胀气上喘,个个必死亡。
第一发,羌活防风荆芥结,升麻干葛赤芍药,木通连 𧄍甘草节 第二散,“升麻干葛赤药羡,防风木通荆芥穗,甘桔连 𧄍牛蒡炒。” 第三消:甘桔荆防赤芍𧄍,升麻木通牛蒡子,酒炒芩 栀解毒高。
第四除荆防,甘桔木通拘,酒炒芩栀𧄍赤芍,归梢生 地鼠粘如。
第五斑,归梢赤芍鼠𧄍甘,生地木通荆芥穗,芩栀酒 炒退红鲜。
《第六》“毒当归赤芍生地助,甘草木通牛蒡子,枳壳连 𧄍加赤茯。” 第七解当归白芍黄芪采,木通枳壳生甘草,荆芥防 风还可买。
第八调“人参黄芪甘草谋,木通归身白芍药,陈皮枳 壳白芷梢。”
第九和参芪白术不用多,白芍当归甘草炙,陈皮枳 壳茯苓多。
第十保参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生地黄,枳壳陈 皮山楂讨 第十一养黄芪人参白术讲,归身白芍白茯苓,甘草 陈皮气血长。
第十二病:参芪白术甘草定归身白芍麦门冬陈皮 茯苓方可进
第十三身,参芪白术甘茯苓,归身麦冬白芍药,陈皮 青皮山楂寻 第十四。安参芪归术茯苓甘,白芍川芎麦地黄,青皮 楂子枣同煎。 痘初如作泻,火甚里又热。黄芩白芍药,升麻甘草节。 木通赤茯苓,泻止添欢悦。
痘中如作泻,人参白术切。茯苓炙甘草,白芍官桂设。 更加诃子肉,补中兼劫涩。
痘疹如秘结,导法真可绝。芩栀用酒炒,通𧄍甘枳桔, 紫草生地黄。麻仁润干涩,甚加酒大黄,谨慎勿妄泻。 痘疮如作渴,火甚津液涸。人参麦门冬,升麻白粉葛, 知母生地黄,天花粉一合,甘草酒芩连,此法永不错。 痘疮太红艳,血热防多变。归梢生地黄,赤芍紫草见。 升麻木通𧄍,荆防牛蒡研,甘草酒芩栀,不退有后患, 痘疮灰白色,气血两虚说,归芎赤芍药,参芪甘草节, 木香桂少加,生地能活血,食少加陈皮,渴多麦门便。 痘疮黑陷枯,当归赤芍求,生黄甘草节,防风荆芥牛, 木通𧄍紫草,人参正气扶,麻黄蜜酒炒,烧粪解人忧。 痘疮如腹胀,看他大便样。便结里气实,急用酒大黄, 枳壳槟榔朴,再用胆导方。泄泻里气虚,参术茯木香, 青皮炒厚朴枳壳腹皮姜。
痘疮出太红血热用,归梢生地赤药桔,防风红花甘 木通,牛蒡子连𧄍淡竹叶。 痘疮出密要解毒,甘桔荆防蒡𧄍助,青皮山楂赤芍 药,红花木通要常服,起发之时加当归,匀气和血补 不足。
痘收破皮不结痂,人参黄芪甘草佳,白术防风香白 芷,青皮七味免咨嗟。
《收靥》
收靥已后,皮肉尚嫩,脏腑尚虚,要避风寒,不宜洗澡, 常节饮食,不可过于饥饱也。
收靥已后,有犯风寒雨湿洗澡,以致四肢头面浮肿 者,此风湿也,加减胃苓汤治之。如作热,遍身汗出如 水者,此虚气中风,补中益气汤加苍术、官桂治之。如 大热作渴,虚汗者,白虎汤加苍术治之。身不热而自 汗者,补中益气汤治之。
收靥已后,有伤食腹痛者有之,用脾积丸下之无害, 下后便以四君子汤加消导药治之。如伤饮食者,并 身作热者,三黄丸下之,更以四君子汤加消导药同 调之。
收靥之后,调治亦紧,无因而作热者,审其脉“若洪数 者,黄连解毒汤加升麻、葛根治之。如迟缓者,是虚热 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收靥之后,痢作大热,鼻血不止,黄连栀子饮治之。 收靥之后,利下鲜血,里急后重者,先以三黄丸下之, 次以香连丸调之。
收靥之后,忽然咳嗽者,此乃感冒风寒,以参苏饮治 之,如不退,只以“玉液丸”调之。
收靥之后,大热,两目如火,身发斑者,此馀毒归心也, 消斑青黛饮治之。
收靥之后,肢节肿痛作热者,此馀毒归胆也,内服“十 宣散”,外用紫金丹涂之。
收靥之后,两目红肿,此馀毒归肝,密蒙花散主之。 收靥之后,其目红活,失于医治,以致珠有白翳,加味 糓精草散治之。 收靥之后,咳吐脓血者,此馀毒归肺,清金散治之。 收靥之后,小便出血,此馀毒归膀胱,八正散治之。 痘已收靥,大便出脓血,无腹痛后重者,此馀毒归大 肠,黄连解毒汤加槐角、升麻治之。粪后腹痛者。黄连 解毒汤。加大黄酒炒治之收靥后作热。口舌生疮者。此心热也。黄连解毒汤治 之。
收靥后。齿生走马疳者。先将米泔水洗过。后以文蛤 散搽之。
收靥后遍身生疮,生脓泡者,此名“痘风疮。”内服胡麻 丸,外灸风池穴、血海穴、曲尺穴各三壮,断根之效。 收靥后脚软不能行者,此血虚不养筋也,四物汤加 牛膝、续断、防风、川荜薢、薏苡仁治之。
收靥后睡不醒者。四物汤加酸枣仁汤治之。
收靥后四肢瘫痪不能动者,此血虚成风也。若不治 恐成废疾,用羌活丸治之。
收靥后心常恐惧,闻大声即惊者,温胆汤治之。
《痳疹》
俗名“痳子”者,火疹也,治法与痘不同,盖痘之治药,有 温有凉,若痳疹,惟有清凉解毒耳。
“痳疹之证面必红,咳嗽嚏喷鼻流脓,眼泪汪汪如哭 状,莫作伤寒一样功。”痳子未出用荆防,升麻干葛炒, 牛蒡,知母桔梗同国老,薄荷石膏多用良。痳子出甚 用桔甘,知母石膏加人参,麦冬去心,牛蒡炒,竹叶同 煎名化斑。痳后咳嗽仍不退,清肺散子调竹沥,潮热 人参麦门冬,木通知母甘草炙,生地黄与地骨皮,解 “热清心又清肺。若变痢疾同香连,走马疳疮文蛤最。 荆防败毒散,化斑汤、凉膈散”,此三方,乃痳疹中之圣 方也。
痳子若不出,荆防败毒先嗽甚宜清肺热,多用化斑。 凡痳疹未起发时,喷嚏咳嗽,惊悸多啼,面红,两目含 水,或身痛腹痛,是其证也。治法当以辛甘苦寒之剂, 辛甘发表,苦寒解里,使毒散也,用荆防败毒散。 凡疹初发热作渴,白虎汤神效,加麦冬。
凡疹初发热作泄者,用猪苓汤主之。
凡疹发热一二日即出,初如蚊迹,次如朱砂,点小粒 大,红色斑色见根窠,切忌温补,惟以清凉解之,庶免 误耳。 凡疹既出,色红者吉,赤者重,黄者危,黑者死。
凡疹既出,其热即退,随出随收,其期不出三日。假令 今日子时出,明日子时收尽,又热又烦又渴,而再出 者,三日始定。如出而不收者,有郁遏不能出,此凶者 也。
凡疹当出而过期不出者,反见烦躁闷乱,腹胀气喘, 手足冷者,不治。
凡疹当出不出而无他证者,先服荆防败毒散,用苎 麻煎汤,就以苎麻遍身括之,其疹即出见。如再不出 者,急用向东行狗屎尖,火烧存性,温水调服,疹即涌 出。
凡疹当出,参差不齐,即以《黑芝》。�擂冷水服之。 凡疹既出,延绵不收,此火郁也,用芩连化毒汤。 凡疹出太甚,无他证者,服“化斑汤”,即白虎汤加人参。 凡疹既出作渴者,用白虎汤和益元散服,加辰砂一 钱研
凡疹既出作泄者,用猪苓汤。如不效,用豆蔻丸止之。 凡疹既出作衄者,用芩连栀子饮。
凡疹大小便不通,用“凉膈散。”
凡疹既出,汗出如水者,不必服药,正欲其火发散也。 凡疹既见,形,有咳嗽者,不必服药,此正病也。
凡疹见形,传染成痢疾者,不问赤白,先以三黄丸下 之,后以香连丸调之。
凡疹见形,馀热不退,用知母石膏汤。
凡见形而久不止者,又带血者,用甘桔汤;呕血者,加 软石膏、茅根汁。
凡疹见形,咽喉肿痛者,用射干鼠粘子汤。
凡已见形有走马疳,以米泔水洗,文蛤散搽之。 凡疹子用药,只依前法调之,不可轻易妄投汤药。 凡疹初收,要避风寒,勿食煎炒荤腥酸咸之物,宜淡 滋味,至一月后,可少与鸡鸭肉食之物。若食荤太早 者,外毒虽泄,内毒复萌,再出者亦有之,或屡出者有 之。若误食酸咸,则增其痰咳,迟延日久而难愈也。若 误食煎炒,则生热毒,或变馀热,冒触风寒者,或嗽而 加喘,或生壮热,或成疟疾,变证百出,难以治矣。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
《疮疹》
仲阳云:“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赤,呵欠顿闷,乍凉乍 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烦躁,发热,脸 赤唇红,身痛头痛,痰涎,伤寒证类有之。并疮疹证,此 天行时气之病,始发之时,因伤风伤寒而得者,有因 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呕吐而得者,有因跌蹼、 惊恐、畜血而得者;或为窜眼、禁牙、惊搐、如风之证,或” 为口舌咽喉腹肚疼痛之状,或为烦躁、发热、脸赤、狂 闷、昏睡、讝语之形,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 证候多端,卒未易辨。《方论》所载,以耳冷、尻冷、足冷验 之,谓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尻足,俱属于肾,故肾 所部独冷。然疑似之间,或中或否,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者为真,于此可验。其脉洪大而弦数,诊脉 之际,身略战动,是证也。调护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 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凡热不 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难发也。虚者补之, 实者损之,冷者温之,热者平之,是为权度。借喻而言, 亦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为松耳。如苟妄汗,则荣卫 既开,转增疮烂;如苟“妄下,则正气内脱,变而归肾,身 体振寒,耳骫反热,眼合肚胀,其疮黑坏,十无一生。”舌 黑者,尤难疗。何也?随疮五脏见证,“未发则五脏之证 悉具,已发则归于一脏,受毒多者见之。故肝脏水疱, 泪出如水,小而疱青;肺脏脓疱,其涕稠浊,色白而大; 心脏发斑血疱,色赤而小;脾脏发疹,色黄微赤,有小 斑疮。”惟归肾则变黑焉。青紫干陷,疮疹属阳,本无肾 证,肾在腑之下,不受秽毒,故无证。阳取火也,肾取水 也,以火用事,为水所制,岂不殆哉!朱氏云:“疮疹已发 未发,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及 辄用利药,毒气入里即杀人。”以此观之,疮疹证状,虽 与伤寒相似,而痘疹治法,实与伤寒不同。“伤寒所传, 从表入里,痘疹所发,从里出表。盖毒根于里,若下之 内气一虚,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能胜水,黑 陷者有之。毒发于表,若汗之则荣卫一虚,重令开泄, 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虚变证者有之。”汗下二说,古 人所深戒也。调解之法将如何?曰:活血调气,安表和 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二者得兼而已。温如黄芪、当 归、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芍药、 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 凡小儿觉身热证似伤寒,但未经疮痘,疑似未明,且 与惺惺散、参苏饮、抱龙丸、升苏散。热甚则先与升麻 汤,或加川芎、紫苏、茯苓。呕吐者,香苏饮加半夏、茯苓、 白芍药。泄泻者,香苏饮加白术、茯苓。吐泻胃虚者,陈 氏木香散;渴者,升麻汤加紫苏、茯苓。发搐及讝语热 甚者,至宝丹、抱龙丸和服。疮疹未出透者可服;如出 已透肤者,不可服也,或用防风天麻丸亦可。如一二 日,疹出红点如麻子,大小不一等者轻;一齐并出,密 甚者重。并服四圣散。及泄泻者,紫草木香汤,或四君 子汤加木香、丁香。如冷战出不透者,加官桂。有惊热 出未透者,快斑散治之,内有蝉蜕者也。三四日疮疹 出不快者,四圣散。皮肤冷者,加木香、肉桂。更须活血 散,温酒紫草汤调下,以助药力,则出快。如欲止痛,用 温热水调下。如紫色黑陷内热者,大便秘者,用龙胆 膏、猪心血、辰砂脑子,研细,木香汤调下可也。或用猪 尾膏亦可。如内无大热,不可轻服也。常用胡荽酒喷 帏帐及身上为佳,不可喷面上,以辟恶气耳。又烧苍 术、降真香亦佳。五六日痘疮焮甚,但服芍药甘草汤 定痛,多服不妨,却服甘露饮数服。或口内有脓疮,咽 喉肿痛,不能乳食者,并皆治之。七八日疮焮透略烂, 方可服地黄汤。大便秘者,可服消毒饮。凡痘根窠红 润光泽明净者轻;如损陷稠密,灰白色,泻渴者重;无 热者,可服四物汤,用麦门冬、防风、蝉蜕等剂。九日十 日,有热甚,可服犀角地黄汤、消毒饮;便利者不可服。 小便不通者,大连𧄍汤加减服,以小便利为度,导赤 散、羌活散皆可服。热甚者,小柴胡汤;渴甚者,白虎汤。 “大便秘甚,数日不通者,宣风散”一服,便可间服前药。 痘疮长足肥满,苍蜡色者轻;寒战闷乱,腹胀烦渴,喘 急咬牙者重。十一日十二日,痘疮当靥,疮痂欲落而 欲愈也。若痘疮未靥之前,或不能靥,或腹胀烦渴,或 泄泻气促者,不可与蜜水瓜果等冷物,食之即死,当 与木香散、异功散加减服之。凡小儿先发搐而后发 疮者生,如疮已瘥而后发搐,或吐或泻者死,先发热 而后出疮者存,疮已发而后泄不止者亡。疮瘥而泻 脓血痂皮者顺,腹中有疮也。泻血而水糓不消者逆, 脾胃虚也。或泻血而疮坏无脓者,亦不可救胃烂也。 要知阳明主肌肉,胃气不可一日不强也。凡出疮疹, 先须护眼,或用辰砂,或用胭脂以涂眼眶,内有红花 以活血为妙。如痘疮入眼,宜与决明散、紫贝散。疮痂 欲落不落,则用酥油或白蜜时时润之,可揭则揭去。 若失润揭迟,痂才硬则成瘢痕,仍用灭瘢药涂之。切 不可与鸡鸭卵与食,食则即时目盲,瞳子如卵白色, 其应如神。亦不可再食猪肉,不可不戒也。中间钱氏 有百“祥丸”下之,及有用人牙齿之药,切不可轻服,甚 以为戒也。不若用独圣散与牛李膏为愈。或痘疮已 发,为风冷所伤,荣卫不和,或为宿食所伤,内气壅遏, 以致冰硬者,调解散主之。如泻不止,用参茯白术散 加木香可也。四君子汤加木香、豆蔻亦妙。虽然,疮黑 本为恶证,治之有方,犹有幸而生者。至于调卫之际, 乳母不能谨口,流毒于小儿,或粥食乳哺不时,使之 饥虚;或衣被不周,致伤风冷,以致闺房有触,外邪有 犯,则亦冰硬变坏而归肾,自我致寇,又谁咎也耶?能 调卫者,以温散汤剂,酿乳饮之,谨护风寒,使之气体 通和。其于粥饵,则勿令饱而气实,饥而气虚,斯为得 矣。然疮曰“圣疮”,七日热而发,七日疱而干,又七日平复如常矣。若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馀,则疮出甚 难。如调顺血气,温和脾胃,均平冷热,则疮出甚易。调 解之法,无愈于此,故备论之。痘疹初感,未出而发热 者,扁鹊油剂法治之,则出痘疹甚稀。或即消解而疮 疹不发者有之,自然解散而安泰必矣。
《痳证水痘》
汤氏云:“凡小儿斑疮之候,乃天行时气,热不能解,蕴 积于胃,而胃主肌肉,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子所 啮,乃成斑毒也。赤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此证 与斑证不同。发斑乃如绵纹,有空缺处,如云头之状。 痳证乃遍身无空缺处,但疏密之不同,分轻重耳。”黄 连杏仁汤治婴孩受邪热甚,作成痳疹之证。其疮渐 出,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喉口舌生疮,宜服此 以解之。又有黄芩知母汤,治小儿痳证,催出得如斑 烂瘾疹,如绵纹或白脓者,腥臭不能干,心胸咳闷,呕 吐清水,身体温热不时,宜进此以治之。起初疑似之 间,可服升麻汤。头痛热甚者,可服柴胡升麻汤、化斑 汤、羌活散、蝉退散皆可。又有发热一二日,而出水泡 即消者,名为水痘,但用轻剂解之,即便痊可。羌活散、 升麻消毒饮主之,麦煎散亦可服。又可服大连𧄍汤 以解利之。《活人书》:黄连橘皮汤,治温毒发斑,可治出 痳作泻。服此下利当先止。与黄连杏仁汤同,但多制 厚朴、甘草耳。
《虞抟医学正传》
《痘疹》
《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夫小儿痘疹之证,最 为酷疾,不日之间,死生反掌。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 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一 发则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 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者多死。盖毒气留于肾间 而不发越故耳。钱氏虽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 “十无一二。”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 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烂也。其为证也, 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疮出 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 不能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灰白色陷顶多 汗为表虚,红活凸绽无汗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 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 里实而补,则结痈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 不结痂也。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 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 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治之之法,三 日已前未见红点,必“用升麻汤、参苏饮之类,以发其 表,务令微汗为度。若未汗,如表犹未解,虽略见红点 隐约于肌肉间,而升散开发之剂,尚未可除。凡见出 迟发慢者,根窠欠红活者,便当忧虑调摄,切勿袖手 待毙。”夫古人用药,寒热迥别,主意不同,医者再宜臆 度寒暄,推详运气而治,如陈文中之木香散、异功散, 用丁、附、姜、桂等峻热之药,而与《内经》病机不合。丹溪 常发挥其误,亦有用得其当者,屡获捷效。若刘河间、 张子和辈,悉用芩、连、大黄等寒凉之剂。丹溪亦曰:“酒 炒芩、连,各解痘毒,依法用之,而获安者,亦不少也。”今 之医者,往往不同,依陈氏而行者,多用热药;宗刘张 而治者,多用凉药。意见不偏于热,则偏于寒。此刻舟 求剑之道也。愚按《内经》有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 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 多,观其事也。陈氏用从治之法,权也。刘张用正治之 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参、术、芪、草、芎、归、茯苓、芍药等补 气血药为主治焉。亦当看时令寒热缓急施治,固不 执一见也。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 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汤氏曰:“如庖人笼 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沧渊翁昌复折衷众说,看方立 论,适中用药,寒热攻补,斟酌时宜,未尝执一治也。学 者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无一偏之患矣。
《辨内外因》
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 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汤、木香参苏 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夹宿食也, 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和中散。如夹宿食者,用紫 霜丸。
初发时五脏形证
面及腮颊赤喷嚏属肺;呵欠烦闷属肝;时发惊悸属 心。
《五脏形色》
肝脏发水疱,色微青,以液为泪,故疱色如水,其形小; 肺脏发脓疱,色多白,以液为涕,故脓稠浊如涕,其形 大。
脾脏发疹,脾为裹血,其色如浅黄,或如糠麸,其形小 如斑。
心脏发斑,其色主血,故纯赤,其形小,次发水疱肾脏居下,独不受秽毒,故无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疮 黑陷,耳及尻反热者为逆。
斑痘所发之源
夫婴儿之胚。胚�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 节慎,纵欲恣飧,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 远至童丱,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因其所 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其原实系于心,一云相火之气 所为,故入于肺则成脓疱,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 火乘金故也。入于肺则成水疹,俗名“麸疮”;入于脾则 成瘾疹;入于心则成斑疹。
《辨形气病》
如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 病也,宜补肺散加生黄芪;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 病也;形病身温者,宜解毒防风汤;大便闭者,宜当归 丸。形气俱病,小儿禀赋素弱者,宜预服“十奇散”,倍当 归,少木香煎服。
辨三阴三阳经候
太阳病寒身热,小便赤涩,出不快。宜“荆芥甘草防风 汤。”
少阳病。乍寒乍热。出不快。宜连𧄍防风汤。 阳明病。身热目赤,大便闭,实疮遍肌肉。出不快。宜升 麻葛根汤加紫草。
太阴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汤、木香散。 少阴疳疮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汤加紫草、红花。 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宜异功散。
“三阴病”,法当救里,故宜以温剂助之。
辨三阳证治
凡痘疹春夏为顺,当纯阳之时也,古人治法,与伤寒 同。
足胫热。 大便秘。 两腮红。 小便涩。 渴不止。 上气急。 脉洪数。
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痘疹一发,有密如蚕种者糠秕者,合清表,宜连𧄍升 麻汤。或未出而先发搐,是兼外感风寒之邪,宜茶汤 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黄汤。疮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 在表,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疮青干黑陷,身不大 热,大小便涩滞,是热蓄于内,宜煎大黄汤下宣风散。 若表大热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 �氏地黄膏外以黄蘗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热正炽,适疮大发,烦渴,大便实者,宜玉露 散及甘露饮子。或昏冒不知人,时作搐搦,疮倒靥黑 陷者,宜猪心龙脑膏。
辨三阴证治
凡疮发于秋冬为逆,当纯阴之时也。
足胫冷。 腹虚胀。 粪青色。 面晃白。 呕乳食。 目睛青。 脉沉微。
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痘疮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阴脾经,宜急温 之,用异功散、附子理中汤、调中丸。
痘疮平塌,灰白色不泽,此是正气不足,宜十补托里 散倍黄芪加熟附子。 或四肢厥逆,时作搐搦,系在厥阴,宜温之,异功散加 防风、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辨形色不足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
自汗声不出, 疮顶陷塌 不绽肥。
并宜“十奇散。” 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
灰白色, 根窠不红 不光泽。
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辨表里虚实
表里俱实,其疮难出而易靥。
表里俱虚,其疮易出而难靥。
诸痛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 外虚。
诸寒为痛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厚密, 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内体有热,宜 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饮,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 腠密者,宜活血散,并匀气饮。”
诸痒为虚凡血气不足多痒,此证所谓诸痒为虚也, 宜十补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 宜四君子汤加芎、归、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 口,因食毒物儿作痒者,二物汤、百花膏,或四君子汤 加解毒药。
石壁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 冷。如凉药太过,轻则吐利腹痛,重则陷伏倒靥,是宜 温凉适中可也。”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 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史氏曰:‘比之种豆,值天 时暄暖则易生’。”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三豆汤、油饮子凤龙汤。
凡初觉痘疹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 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 未见之时,宜用王氏、钱氏惺惺散、张氏防风汤、升麻 葛根汤、张氏四物解肌汤、参苏饮。”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儿调之。天时严寒, 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散寒温表;冬三月寒甚,红斑 初见,宜五积散、正气散、参苏饮、杨氏调解散、陈氏木 香散。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 煎生地黄、麦门冬。临服身热甚者,小柴胡汤加生地 黄;烦渴而便实者,白虎人参汤。轻者,人参芍药汤加 生地黄煎服。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宜 理中汤。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木香豆蔻 丸。
一证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红点,此痘气发越不透,必 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用四圣 散加减,及紫草木香汤、丝瓜汤、阮氏万全散、汤氏安 斑汤。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 不快,宜消毒饮、透肌散;如大便秘实,于消毒饮内加 大黄、栀子仁煎服;疮出太稠,宜犀角地黄汤、“张氏解 毒防风汤;血气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汤 加薄荷、枳壳;口中气热,咽痛,口舌生疮,宜甘露饮子; 惊风搐搦,宜抱龙丸;烦渴,宜独参汤、黄芪六一汤; 疮”出不快,宜“活血散”加防风。�氏汤、红花汤、紫草汤、 四圣汤、桦皮饮子
辨外证轻重
轻者作三次出。耳中。无大小不一。根窠红活。头面稀 少。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如《蚕布》种,灰白色”,泻利而渴,身温腹 胀,头温足冷。
辨外证逆顺
《身体》温暖者顺,能食大便实者顺。
寒凉者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办痘疹初末形证
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如蚊蚤所螫。点点赤色。 俗名“麸疮。”
甚者其邪在脏为疮痘。状如豌豆,根赤头白色,出脓 水,俗名“痘疮。”二三日始见,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 菉豆,或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 红光泽者轻;如稠密陷顶并泻者重;六日七日,疮形 肥红光泽者轻;如身热气喘,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 八日九日,长足圆满,疮肥色老者轻;如寒战闷乱,腹 胀烦渴,气急咬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疮当结 靥,痂欲落之时将愈。十二、十三日当靥而不靥者为 逆,宜稍利之,以防其馀毒。身不壮热,或腹胀,或泻渴, 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辨不药而愈
痘脚稀疏, 根窠红绽, 不泻不渴, 乳食不减, 四肢温和, 身无大热。
“已上六证,并不须服药,惟宜善加调护,须使房室温盎,屏诸秽气,忌见外人,毋犯房色,及往来妇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烧大黄、苍术,以辟恶气。切勿烧沉、檀、降真、乳香、脑、麝。帷帐之内,宜悬胡荽,或以胡荽渍酒喷床帐,并烧木香为佳。” 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辩五不治证
痒塌寒战、咬牙、渴不止。 痘紫黑色、喘喝不宁。 灰 白色陷顶腹胀、 头温足冷、闷乱饮水 气促、泻泄 渴。
辩疹有阴阳二证
赤疹属阳,遇清凉而消。 白疹属阴,遇温暖而消。
辩疮后馀毒
毒气流于阴阳脾经,则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肿痛, 宜消毒饮。重者十六味流气饮加附子,或酒浸大黄 煎服,及“必胜膏”、蚬子水等傅之。
毒气流于太阴肺经,则臑肉并手腕肿,流为赤痈毒, 宜消毒饮、如圣汤、五福化毒丹、雄黄解毒丸解之。气 血虚者,十补汤加桔梗、枳壳、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 肿痛,宜薄荷如圣汤。
毒气流于大肠,则便脓血,或下肠垢,或大便秘结,宜 犀角地黄汤。身热烦渴,宜黄连解毒汤。热势盛者,小 承气汤。下利者,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丸、驻车丸。 痘疮入眼,宜决明散、密蒙花散、拨云散、蛤粉散。 热毒流于三阳之后经,则腮项结核肿痛,宜荆防败 毒散、十补汤减桂服,消毒饮倍加忍冬藤煎服。
===古人拯治痘疮要法===《王氏指迷》云。痘疮亦时气之一端。一人受之。传染其 馀。
又曰:“疹者脾所生,脾虚时旺,木能胜土,热动心神而 生惊。”
张氏涣曰:痘子气均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 滞。
钱氏曰:“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而致搐。”
又曰:“痘证未形而先搐,大忌凉心。盖疮属心,心主血, 心寒则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须慎之。大 抵治惊,惟平肝利小便、均气最妙。”
仁斋杨氏曰:“大热当利小便,宜五苓散、导赤散。小热 当解毒,宜消毒饮、四圣散。”
陷伏倒靥黑陷
一证变坏,归肾黑陷,宜钱氏“百祥丸、宣风散。”
一证外感风寒所致,冬时宜“五积散减麻黄加桂心、 紫草;春时《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白芷、防风;或风邪 所袭,宜消风散加紫草兼服。”
一证乳食所伤,内气壅遏,宜杨氏调解散,或四君子 汤加缩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汤。 一证或因父母不谨,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气秽浊 诸忤所致,宜阮氏辟秽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喷 帷帐,及悬胡荽于床帐中。甚者,以胡荽汤化下苏合 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苏散尤妙。
一证毒气入里,黑陷,宜猪尾膏神验。
“凡痘疮脓汁不干,盖疮出太甚,表虚难靥,以致脓水 粘衣着席,湿痛不能转侧,宜白龙散、败草散等傅之。 凡孕妇身发痘疮,宜冯氏罩胎散。若胎动不安,宜独 圣散、安胎饮。身热甚,宜木香参苏饮。或疮稠密,宜十 奇散倍芍药、当归,减桂,加香附、乌药。如胎已五月,则 半夏、桂心之属俱不必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