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四十七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目录》。

     怀玉《山部汇考》

      《图》:

      考:

     《怀玉山部·艺文一》

      《题怀玉山疏》       明·邹元标

     《怀玉山部·艺文二》

      《玉山岭上作》·       唐皇甫曾

      《怀玉山》         明赵章泉

      “登‘《怀玉山》’”二首       李梦阳。

      《前题           桂近庵》。

     怀玉《山部》·纪事

     怀玉《山部·杂录》

     《象山部汇考》

      《图》:

      考:

     《象山部艺文一》

      《象山书院记》        宋·袁甫

     《象山部艺文》二

      《应天山》         宋·陆九渊

      《前题》·            “洪迈”

      前题           《元虞集》。

      《前题          明》·杨时乔

     《象山部·纪事》

     “龙虎山”部《汇考》

      《图》:

      考:

     《龙虎山部·艺文一》

      《游龙虎山记       宋》·陆九渊

      《龙虎山赋》,         元阙名。

      “《游龙虎山二十四岩记》   明”·徐学谟

     《龙虎山部·艺文二》

      《龙虎山》          唐·吴筠

      前题           《吴武陵》。

      前题          宋·王安石

      《前题·           江万里》

      《上清宫           前人》:

      《前题》·            “洪迈”

      《前题》二首·         白玉蟾

      龙虎山         明·《易》性中。

      《前题·           杨南野》。

      《游龙虎山夜归道中》之作:   毕士俊

      《上清宫          邹元标》。

     《龙虎山部·纪事》

     《龙虎山部·杂录》

     《龙虎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怀玉山部汇考

    始兴记之玉山

    怀玉山本名“玉山”,一名“玉斗山”,一名“辉山”,在今江西 广信府玉山县北一百四十里。高四百馀丈,盘亘三 百馀里,与饶州府连界,当吴楚闽越之交。其山之奇 绝有二十四处,真东南望镇,神仙之窟宅也。

    按《始兴记》:“郡东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彻。”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信州有怀玉山,县以此名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怀玉山,在玉山县,危峰插天,又 名玉斗。《方志》云:“天帝遗玉此山,山神藏焉,改名怀玉。 或云山有异光夜烛,因名辉山。旧有辉山驿,今改怀 玉,即此。”

    按《图书编·玉山考》:“玉山上与天际,势连北斗,又名玉 斗山。奇峰秀岭,怪石深池,环列于前后左右,真仙灵 之窟宅,一邑胜概之尤者也。故县亦由此名。”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怀玉山在广信府玉山县北一 百四十里,高四百馀丈,盘亘三百馀里,界饶信两郡, 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望镇。”唐魏国公贾耽《华彝 图》云:“其山上与天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南唐时, 县令杨文逸尝梦一羽衣,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 其孙亿生。山上有法海院。”宋李弥大有《记》云:“循山之 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宽旷约数百亩,而 奇峰秀岭,怪石深池,环列前后左右,真仙灵之窟宅 也。”山有龙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四奇。 按《广信府志·山川考》:“怀玉山去玉山县一百四十里一名辉山,又名玉斗山,有龙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 四奇,曰玉瑘峰、银尖峰、狮子峰、石牛峰、云盖峰、天”门 峰、飞泉峰、屏风峰,蟠龙冈,金鸡墩,洗墨池、望香墩,七 盘岭,九莲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岩,过云洞,连理木、 天圣松、金刚岭,石鼓山,罗汉峰、志初岩。

    按《玉山县志山川考》:“怀玉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有 龙潭一十八磜,又有二十四奇。唐大历间,高僧志初 始开梵苑,名定文寺,后改名法海禅院。精舍在金刚 峰之麓,因朱文公、陆文安、汪文定诸贤讲学此山,有 司门人拓而大之,名为怀玉书院。”

    玉瑘峰,在怀玉寺南,其峰高耸秀拔,独冠诸山。 拍板峰,在玉瑘峰东,其状如拍板。 石牛峰,在拍板峰东。

    唐帽峰,在石牛峰之东,状如唐帽。

    狮子峰:在唐帽峰之东。

    过云洞在狮子峰后,有石中空如洞,云气从中往来。 云盖峰在玉瑘峰正东,天将雨,云气覆如车盖。 金刚峰在怀玉寺北,与玉瑘峰相对,山势蜿蜒。 天门峰在怀玉寺西北,正居乾位。

    银尖峰:在天门峰外。日光所射,其色如银。

    凤凰石在怀玉寺西,大数十围,若凤凰高举之状。 誓坡石,在怀玉寺西南,方广约二丈馀。相传志初禅 师从此担锡入山,故云“誓坡。”

    “望村岭”在怀玉寺西南,凝望村落,了然在目。

    七蟠岭在玉瑘峰正西。岭蟠七曲,游人旋绕而度。 飞泉峰在玉瑘峰南,泉从峰顶飞泻而下如瀑布。 瑘峰洞在飞泉峰之下。 罗汉峰在玉瑘峰西,奇峰耸峙,如罗汉列坐。 屏风峰在寺南,峰顶平正,俨若屏风。

    蟠龙冈在玉瑘峰东北。盘桓起伏,若龙旋绕之状。 《志》初岩,在玉瑘峰东北,岩石方正,宛若琢成。唐大历 间,僧志初修道于此,因以为名。

    浴佛池在志初岩下。水从石罅中出,汇成深池,志初 修道,常浴于此。

    洗墨池,在怀玉寺东南。昔禅月尊者手书《十八罗汉》, 既成,临池照影,亲画其形,掷笔于此池,池水变黑。 石鼓山,在洗墨池左右。石内虚,击之如鼓。

    白玉墩在怀玉寺东南,其高丈许,墩多白石。

    彩雾岩其岩常有彩雾笼罩。

    望香墩在七蟠岭后,游者忽闻异香扑鼻。

    大洋坂在玉瑘峰之麓,有田平坦,约数百亩。 金鸡墩在大洋坂南,相传有金鸡夜鸣其上。 “九莲池”在怀玉寺百步门之下。旧传岁开九品莲。

    按:《府志》止载二十四奇,其中有连理木、天圣松,而《县志》无之。《县志》载三十景,而止列二十九,或彼此志乘,各有遗误耶?注此俟游人考之。

    八际龙潭在怀玉山麓,深不可测,水由山巅倾注而 下,震激波涛,势甚汹涌,真神龙窟宅也。绍兴五年,七 旬不雨,祷于潭,现相百态,须臾雨降,因作亭于潭之 南,李尚书扁曰“龙亭”,王尧卿有碑,岁久倾圮。景泰七 年,知府姚公捐俸倡造,未毕,知府金铣继成之,尚书 孙公扁曰“龙王庙。”

    草堂书院在县北怀玉山下,朱晦翁讲道之所。左有 青山绿树亭,后有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具备。今传 晦庵《题山下酒舍》一联云:“泉飞白石堪为酒;灶傍青 山不买柴。”胜境可想矣。至宋末,怀玉书院寖废,斗山 王氏奕与其子介翁结庐复书院,因名草堂书院,与 谢叠山同隐。叠山既仗节,斗山率同志之曲阜谒先 师祭奠,归玉作《尊鲁集》,自号“至元逸民。”天顺、成化间, 郡守姚堂、知县汪潆相继修理,复查原田若干亩,令 院傍怀玉寺道人佃种,收其租以赡生徒。正德六年, 提学副使李梦阳命知县谭世熙重建,毁于寇,门墙 尚存。

    《宫室考》:“芳润堂在怀玉山之阴,元郑伯飞建,取陆机 《文赋》语名堂。堂前有亭曰若冉,堂左有楼曰览晖。王 沂记。”

    龙溪新亭在县治北怀玉山法海寺中。

    怀玉山部艺文一

    《题怀玉山疏       》明·邹元标

    天清日朗,水碧沙明。偶从友人迤逦原野,有山僧真 采过余乞言曰:“此诸祖衍化地,废者六十馀年矣。”余 晋问曰:“山何落人间事亦废?”曰:“阐堤不乏。”曰:“今何以 兴?”曰:“老头陀以一把茅,修苦行数年,诸头陀闻风云 集,奈何不兴?”余闻而起曰:“山以人废,亦以人兴,兴废 乾坤定数,山且然矣。”余阅怀玉《异闻》种种,朱夫子未 至,先为鬼神揶揄一假尤奇怪,事未尽,卷山翠冉冉若堕衣裾,恍从罡风逍遥其巅也。僧语余,山巅横十 馀里,纵如之,灵草云芽,翠羽仙禽,都令人应接不暇, 然拥护得达官贵人居多,而蒲阳犹力。余语僧曰:“诸 宰官为法门金汤,诸沙弥当续佛慧命,倘然龙蛇混 进,自心不净,则有《国宪清规》在。”嗟乎!兹地自鹅湖朱 陆夫子过化后,庭草芊芊,不知几春秋,豫章子静辈 出未有。新安先生不起而迭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中心愿之矣。

    怀玉山部艺文二

    《玉山岭上作       》·唐皇甫曾

    “悠悠驱匹马,征路上连冈。”晚翠深云窦,寒苔净石梁。 荻花偏似雪,枫叶不禁霜。“愁见前程远,空郊下夕阳。”

    怀玉山         明赵章泉

    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疏通八磜蛟龙 隐,高并双峰虎豹藏。云母屏寒消瘴气,蓝田璧润吐 虹光。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登怀玉山二首       李梦阳

    《怀玉》之山玉为峰,四面尽削玉芙蓉。东风破碎瀑布 落,有潭十八龙为宫。山头草堂开者谁,斩木通道余 心悲。白云啸雨岩竹裂,石路上天风树吹。我闻龙乃 变化物,群然卧此龙何为。何不滂沱惠下土,一洗四 海无旌旗。

    其二

    君不见,《怀玉山》“山七盘,盘盘上无极。阴霾白日涯洞 里,隆冬雨露谁来得。稻田月池山上头,半天清地今 我游。石潭剥落古佛弃,木落俯见东岩湫。湫中巨鱼 长如人,红眼对日翻金鳞。天台桃源在何许,采药避 秦此处吾告汝。”

    《前题》
    桂近庵

    昔上三清望怀玉,石龙迢递惊飞伏。烟霞浮动紫翠 间,应有幽人住空谷。使君爱我携登山,初夏秧田正 抽绿。冈扉掩映护藤花,涧道纡潜响晴瀑。拾级悬登 二十里,扪萝蹑磴超林麓。飞身深入天寨门,别是干 坤开卜筑。遥望宫墙数仞高,百年往事今恢复。峰尖 森耸削芙蓉,桂影扶疏散金粟。点瑟回琴鸣溜泉,禹 畴羲画分疆局。虚堂深处揖高风,流尽烦襟出新沐。 明月中庭最可人,岂是当年栖老宿。一宵相对清心 魂,却愧来迟我行独。

    怀玉山部纪事

    《玉山县志》:“宋曾易占字不疑,建昌南丰人。守正不阿, 克除大恶。时知信州钱仙芝有所乞于玉山,易占不 与,坐是为仙芝所诬,遂落职。子六人。”巩布肇牟宰, 多以贤称。

    怀玉山部杂录

    《广信府志洞天清录》云:“旧载信州怀玉山有画罗汉, 郡中每迎请祈雨,常有一二身飞还寺中。”王世贞集 于《异物汇苑》。考《法海院记》,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十八 罗汉,笔法精古,不言其祈雨飞身事,惟怀玉有《洗墨 池志》云:“禅月尊者手画十八罗汉,既成,临水照影,亲 画其形,掷笔于此池,池水变黑,故名。”或云“其笔随化 为龙。”旧志如此,亦近于怪诞。《洞天清录》尤为妄矣。

    象山部汇考

    宋陆子静所居之“象山。”

    象山在今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一名应 天山。宋淳熙中,陆子静建精舍,读书其中,四方从学 者皆号为“象山先生。”

    按:《豫章言》,“今记象山在高安县西南。”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信州象山在贵溪县。以形得名。 陆九渊曩尝作书院其上。以待讲学之士。且以自号 云。”

    按《广舆记》:广信府象山在贵溪县,特起豗然如象,故 名。山中良田清池,无异平野,即陆九渊读书处。陆云: 云山泉石之奇,目所未睹,终焉之志决矣。

    按《图书编:象山考》:“此山极高,其势南来折而东,又折 而南,巨陵特起,豗然如象,故名象山。山间自为原坞, 良田清池,无异平野。比来结庐相从者甚众,但有耕 治之田特少。精舍前两山回合,环如肘臂,臂间田亦 不下百亩。两腋间有二池,东曰濯缨,西曰浸月。”一家结庐于东坞之上,比精舍地为少高。兹山常在云外, 云常在其高处出,故名以储云。一家给庐于前山之 右,石涧飞瀑,萦带其侧,因名以“佩玉。”其蕙林琼芳,愈 高《披荆》,则皆因山中之佳美,地势之高下以名之。相 继而来,结庐者未已,未及名也。精舍檐间,层峦叠嶂, 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一峰 特出天表,端耸于前,锐秀如笔,为诸峰之岭袖者,则 “云台”也。朝阳丽景,明若图画,暮烧联光,烂若绮绣,雨 旸云烟,出没之变,不可名状。东山之崖有翻经石,西 山之崖有歇石,皆苍松蟠覆其上,其下壁立万仞。山 之阴者有尘湖山,其巅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可以结 庐;北峰之高如盖,可以登望。南望群山益远,溪谷原 野毕露;东望灵山特起陵霄,端方廉利,吴、越所未有 也。下见龟峰,昂首穹背,形状逼真。玉山之木盖四百 里,出于龟峰之下。略贵溪以经兹山之崖,西望藐姑、 石鼓、琵琶诸峰,崷崒逼人,从天而下。溪之原于光泽 者,萦纡泓澄,间见山麓如青玉版。北视龙虎、仙岩、台 山,仅如培𪣻。东西二溪,窈窕如带。然地势夷旷,非甚 晴彻“目不能辨,常没于苍茫杳霭中矣。”又曰:“玆山之 胜,尤在瀑流。东有磜潭,西有半山。磜潭不下玉渊,半 山可亚卧龙。前两山回合之处,又自为一涧,垂注数 里,激射喷薄飞洒,映带于茂林之间。春夏流壮,势如 奔雷。”其瀑因石赋形:一曰风𦈌,二曰喷玉,三曰翻涛, 四曰漱珠,五曰水帘,六曰双𦈌,七曰流银,八曰飞雪。 木石自为阶梯,可沿以观。两崖有蟠松怪石,隐见于 林杪,时相管领,虽盛夏不知有暑,挟册其间,令人忘 归。又曰:“云山泉石之奇,殆吾人平生所鲜见,终焉之 计,于此决矣。”先生卒,庆元二年,门人刘建翁立祠堂 于精舍之前,约以岁正月九日登山会祭,临江章茂 献为记。绍定二年,江东提刑赵彦成为增修祠舍,自 为《记》迨元至顺间,进士祝蕃复为重修,春秋祠之。元 季毁于兵。明景泰壬申,先生九世孙崇请于都御史 韩雍,即其旧址重建祠堂,以修祀事。

    按《贵溪县志山川考》:“应天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邑之 名山。宋陆子静先生建精舍读书其中,从学者如云。 以山形似象,更名象山。明初,县官春秋诣山致祭文 安公后改祠近县三峰下。”

    鸣琴丘在象山西偏。一丘岿然,林木阴森,清流映带。 明夏伯承尝创草堂于其上。

    《小尖峰》:

    鸡鸣峰。

    麻岭俱应天山发脉。

    藐姑山,一名“幕空峰”,俗呼馒头岭,在应天山下。 “狮猊石”,在象山左。头如大狮,下生一石如小狮,与大 山头相顾,其地因名“狮猊源。”

    和尚石在象山后原。有石如僧立其地,因名“和尚原。” 邑人徐大仪立《石僧》《石猊》二碣,今废。

    《寺观考》:“资国寺在应天山西水南,唐龙纪间建。 梅山寺,唐开元间建,在应天山下。”

    学校考:象山精舍即应天山陆九渊讲学之处,门人 彭世昌与诸张氏所建。时四方从游者甚多,世昌为 列斋舍数十楹以待之。有居仁、由义、志道、明德、养正、 达诚等斋,又有储云、佩玉、蕙林、琼芳等舍,皆象山先 生之心画也。尝与杨敬仲书曰:“‘精舍’二字出《后汉?包 咸传》,其事在建武以前,儒者讲习之地,用此名甚无 歉也。”又《与王谦重书》曰:“象山精舍,乡人盖恨此山之 名辱于异教,今皆翕然以象山为称。”先生卒,庆元二 年,门人刘启晦立堂于精舍之前,约以岁正月九日 登山会祭,临江章茂献为记。绍定二年,江东提刑道 彦悈增修祠舍,自为记。迨元至顺间,进士祝蕃重修, 春秋祀之。元季毁于兵。

    象山部艺文一

    《象山书院记        》宋·袁甫

    宁宗皇帝更化之初年,兴崇正学,尊礼故老,慨念先 朝鸿儒明师,咸锡嘉谥,风动四方,谓象山陆先生发 明本心之学,大有功于世教,锡名《文安》,庸示褒美。于 时慈湖杨先生曰:“我先人洁斋先生有位于朝,直道 不阿,交进谠论,宁考动容称善。”天下学士,相闻风采, 推考学问源流所在,而象山先生益大光明。甫承学 小子,将指江东,象山实属贵溪,祠宇荒颓,过者凄怆。 爰相邑南,背负巍壁,面俯平川,清与目谋,旷与神谋, 筑室百楹,既壮既安,遐迩咸集。绍定五年,甫周咨原 隰,遂往观焉。始至舍奠先圣,退谒三先生祠,竦然若 亲见象山先生燕坐,而二先生相周旋也。升彝训堂, 学生序列,深衣大带,济济翼翼,相与讲明问辨,皆象 山之心画也。顾瞻之间,已足以生恭敬,消鄙俗,知入 德之门,规模信美矣。乃具以本末上之朝廷,有诏赐 额“象山书院。”士合辞谋,愿有记。甫窃叹世降俗敝,学 失师传,梏章句者自谓平实,溺空虚者自绝高明。二者交病,而道愈晦。书院之建,为明道也,道无在不在 也。《烝民》之诗曰:“有物有则。”孔子亦曰:“人不过乎物。”天 地大物也,日月星辰、风雷霜露、山川鬼神、草木禽兽, 皆物也,而物非我,我亦尝究其所以然乎?物何所始, 物何所终,相更相禅,相生相推,亘万古而莫穷者,其 必有以矣。人亦万物一物也,故曰:人惟万物之灵。有 是灵矣,则必洞然于上下四方、往来古今之变,而得 其所以然矣。其或凝焉滞焉,未大昭晰焉者,果何谓 而然也?盍?深省乎?接乎目,入乎耳,森列乎前后左右 者,皆物也,非彼也。彼不我外,我自外之;彼本不隐,我 自隐之,是自蔽也,自窒也,非物蔽我窒我也。父子君 臣夫妇、兄弟、朋友,井井秩秩,有伦有理者,是孰使之 然?而不容不然者,盍深省乎?均是人也,刚柔轻重迟 速气质固不齐,而降衷常性则一也。何古先圣哲察 明伦物,而我未能自别于凡民,岂其不明欤?游谈聚 议,数他人之短长高下,烛照龟卜也,而何独自知则 昏?抑不强欤?事物触我少有不平,虽甚懦勇,不可当 也,而何独自立则弱。然则本非昏也,移观人以自观, 即明矣;本非弱也,勿力争而心竞,即强矣,反手之间 耳。然则自明自强者何其鲜,物交物而引者何其多 也?此非物罪也,盍深省乎?省非难,常省为难。曾子日: “三省也以鲁,颜子亦足以发也以愚。”此鲁非鲁,此愚 非愚,学者于此而省发焉,肫肫孳孳,一以贯之,躬行 实践,默而识矣。志其基本,敬其舆也。诵诗读书,则沃 以膏液;严师畏友,则针砭药石。死生不二,帝临汝也; 天下归仁,物我无间也。毋梏章句,泥物者终不能格 物也。毋溺空虚,遗物者终不能成物也。故曰:“诚者物 之终始,不诚无物。”又曰:“万物皆备于我,乐莫大焉。泥 物云乎哉?遗物云乎哉?”噫!此其可言者也。如以言而 已矣,犹泥物也;言亦空而已矣,犹遗物也。某幼闻先 人之训曰:“我不感象山先生与我言耳。”尝屡叩屡不 答。一日叩愈切,先生曰:“此事不属他人自求可也。”呜 呼至哉!绍定六年清明日记。

    象山部艺文二

    《应天山         》宋·陆九渊

    “我家应天山,山高数百丈。上开园池美,林壑千万状。 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寒泉漾微波,暖翠团层障。 天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杖。吾党二三子,幽赏穷清旷。 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碧桃吹晓笙,元鹤惊春帐。 一笑咏而归,千载应可尚。

    《前题》
    洪迈

    文安陆子幽栖日,张氏诸贤尽执经。自昔衣冠仪里 闬,至今《诗》《礼》擅家庭。岩阴夏阁风泉白,溪曲春畴雨 稻青。天上真人蹑凫舄,移文休勒此山铭。

    《前题》
    元·虞集

    象山何崔巍,先哲昔爱之。循麓得青流,良田屋参差。 似是桃源人,鸡犬相因依。粼粼白沙曲,奕奕丹雘驰。 冷水自天来,杂花散玕琪。所以上方士,悠悠系遐思。 丹霞炫金璧,清露在茅茨。海岛陋徐福,幅亭卑武夷。 仙者自有道,黄鹤往来时。

    《前题》
    明·杨时乔

    论交竟夕象山隈,拂曙过从此地来。十载雄名先节 钺,千秋逸气共樽罍。黄花不减幽人径,绿荫常悬使 相台。朝野分携频感慨,即应咫尺赐环回。

    象山部纪事

    《宋史儒林传》:“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 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登乾道进 士,官至知荆门军,居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 先生。教授生徒数千百人。有诗文语录传于世,没谥 文安’。”

    《贵溪县志》:“彭世昌、张伯强、张行己、张少石,皆陆象山 门人。初,世昌与诸张登应天山,览而奇焉,结庐其上, 因请陆先生讲学四方,学者踵至,世昌为创斋舍数 十楹以待之。”宋洪迈诗文:“安陆子幽栖日,张氏诸贤 尽执经。”

    朱文公熹、陆文安公九渊相与讲学,往来于邑中最 久,而文安遂于邑之象山家焉。

    《杨简》字敬仲,历官宝谟阁学士。《袁燮》字和叔,历官国 子监祭酒、礼部侍郎。俱慈谿人。从陆象山讲学于应 天山。今罗塘有杨简墓,后建“象山书院”,而简与燮并 有祠焉。

    钱时杨慈湖门人。绍定五年敕建象山书院,江东提刑袁甫礼时为堂长,以主教,远近学者闻风云集,至 无斋舍可容,一时称盛。

    龙虎山部汇考

    汉张道陵所居之“龙虎山。”

    龙虎山在今江西广信府“贵溪县南八十里,其脉来 自象山,绵亘数十里,至此忽两峰特起,状如龙虎相 峙。汉张道陵修道于此,今其后裔犹世居之。”

    龙虎山图

    龙虎山图

    按《信州图经》:“龙虎山在贵溪县,二山相对,溪流其间, 乃张天师得道之山。”

    按《洞天福地记》第三十二“福地龙虎山,在信州贵溪 县天师宅。”

    按“《方舆胜览》。江东路信州龙虎山。在贵溪县城西南 百里。两石相峙。山峰屹立。状若龙虎。乃汉张道陵所 居也。”

    按《广舆记》:“广信府龙虎山在贵溪县,两石相对,如龙 昂虎踞,即上清宫,道书第三十二福地,世为张道陵 所居,有壁鲁洞,即天师得异书处。”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龙虎山在广信府贵溪县南八 十里,汉张道陵炼丹于此。山下有演法观、丹灶、丹井、 飞升台、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前对琵琶诸峰,其 右为仙岩,争效奇胜。萦纡一水,循岩而西,莲花石横 塞水口,形胜炳灵,佳气郁积,真神仙窟也。今道陵裔 世袭真人居之。”

    按《广信府志山川考》:“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仁 福乡,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相峙,状 若龙虎,天下第二十九福地。汉张道陵炼丹于此。山 下有演法观、丹灶、丹井、飞升台。上清宫在龙虎两岐 之间,前对琶琵诸峰。其右为仙岩,争奇竞胜,一水萦 纡,循岩而西,莲花石横塞水口。其外排衙石,如武夫” 千群,临阵赴敌,狰狞赑屃,形胜炳灵,佳气郁积,真神 仙窟宅也。

    按《贵溪县志山川考》:“龙虎山在县南三十七都应天 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分两支相抱,状若龙 虎,故名。”又按《图志》,“张道陵居此,炼龙虎大丹,时有青 龙白虎绕其上,因得名。”

    征君山在龙虎山前。相传,张真人远祖张子明隐居 于此,屡征不起,故名。

    壁鲁洞在县城之南八十里,又名为西源洞。居龙虎 山绝壁之上,阔二十丈馀,内有小洞,不可入。白真人 常指授张道陵神虎之法于此。王文卿有诗。今俗呼 “驻仙岩。”

    水帘洞,在龙虎山“泉井”在龙虎山前。俗传明永乐间,有内臣谒之,少顷 黄龙出见。

    《古迹考》:“琼林台在龙虎山。”

    凝翠台在龙虎山,去上清宫西十里。

    《素花台》在龙虎山。

    《寺观考》:上清宫在龙虎山,金华苏伯衡碑文:“嗣汉四 十三代,天师张公宇初请于朝,作太上清一万寿宫, 庆成。以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告完,属笔于伯衡也。” 崇禧观在龙虎山,元皇庆间建。

    静通庵在龙虎山下,张虚静真人成真处。砖砌茅覆, 旧有题咏。

    龙虎山部艺文一

    《游龙虎山记       宋》·陆九渊

    “木在龙氏,金先填于亢。”著雍涒滩,月望东壁。时雨新 霁,西风增凉。闲云未归,悠然垂阴。黍粒登场,稻花盈 畴。菽粟粲然,桑麻沃然。象山翁观瀑半山,登舟水南, 宿上清信龙虎。次于新兴,究仙岩之胜。石濑激雪,澄 潭渍蓝,鹭翘凫飞,恍若图画。疏松翠筱,苍苔茂草之 间。石谖呈黄金,灯舒红。被。岩缘坡,烂若锦绣。轻舟帆 樯,啸歌相闻,聚如鱼鳞,列如雁行。至其寻幽探奇,更 泊互进,迭为后先,有若偶然而相后。老者苍颜皓髯, 语高领深;少者整襟肃容,视微听冲,莫不各适其适。 余亦不知夫小大精粗、刚柔缓急之不齐也。乃俾犹 子谦之、槱之子持之,分书同游者七十有八人,邑姓 名字于左方。

    龙虎山赋         元阙名

    隐者无名,考史稽经。间日有客,来于上清。陈述师道, 其口不停。余耳由倾,赋为众听。汉有异人,长髯碧睛。 嘘为云兴,怒为霆惊。石窦一室,松门两扃。弃分茅之 敝屣,构至道之元精。爰考厥裔,实为子房之曾者乎。 始蜀为郡,山幽谷冥。大厉被发而横掠,怪石冯物而 起声。魈鬼独足,丰狐千形。蛟涎旅餍,虎喙人腥。凡川 陆之交会,皆魑魍之深凭。阻国命而暴物,亘千里而 靡宁。时惟异人,恻然太息。功成九转,身腾两翼。戒山 川之攸司,讯鬼神之秘迹。得请于帝,百灵受职。岳祇 峨峨而顺令,渎鬼濛濛而共役。春孟夕望,月高露寒。 俄庆云之属地,睹元元之降山。金声天译,玉色仙鬟。 宣言秘奥,弭节盘桓。但见夫印解肘后之囊,剑离佩 旁之玦。龟纹龙鳞,科篆鸾血。影连天章,光夺素月。命 为九天之师,班右群仙之列。咨授既已,清跸遄举;总 幽冥而付察。群高卑而来贺,则有天孙荐筐,天瓢注 斝。芳以桃实,甘以龙鲊。云韶锵锵,烟軿雅雅。徐有九 潦丈人,揖青城山人而言曰:“蜀处西陲,弹丸一隅,异 人所都,人鬼晏如。江”东之地,妖祀淫巫。高明瞰室,负 涂载车。余职舟航,愿师往厌。遂令冯夷除道,海若治 楫。回首岷峨,转盼巫峡。呼洞庭之君主,讯鬼谷之常 游。诉彭蠡之导源,见灵山之遐陬。壤接楚越,宿连斗 牛。紫气薰天,神光塞丘。师乃缩地策杖,绝江舍舟。盥 碣石之濑尾,登琵琶之岭头。始卜水西,俄迁北麓。爰 有赤龙逶迤,黑虎攸伏,飞鸟衔火以燎焚,灵蛇吐泉 而溜掬。雷鞭当涂之石,船献无枝之木,筑址建室,凿 山堙谷,此龙虎之宫,所以为东南之美观也。其山则 高藏云根,远锁烟骨,阴阳轇轕,日月出没,积蓝乍干, 蕴紫俄勃,东隐鸿儒,南育蜃窟,元猿夜啼,雪鹿昼突。 彼匡庐羞其老丑,怀玉逊其纡郁也。其江则清源发 闽,寒瀑汇津。蚁航亘日,渔艇啸云。悬崖仙栖,百器具 陈。仓廪瓮盎,机杵车轮。撤故营新,林落溪漘。彼三神 窅而难觅,武陵寓而非真也。若夫宫室之制,广乎袤 乎?吾不得而方也。观其架楹之梁,煜虹之长;列绮之 窗,排烟之苍。礼神之堂,金碧炜煌;习仙之方,佩服琳 琅。蒲牢万石,柟柏千章。方爽垲而邃密,忽幽眇而张 皇。白昼变晦,朱蒸疏凉。铺以冲虚之席,爇以明德之 香。中有却粒老叟,身轻欲翔。窃桃婴儿,脸明且光。趋 如鸾跄,立如雁行。醉或千日,弈或三霜。句有联鼎,术 有元浆。木华春晖,月冷秋寂。意行绀溪,兴在瑶壁。提 携瘦藤,抚弄孤笛。坐松根而若遗,舍石濑而犹忆。烟 霞默契乎心期,风霜不欺乎鬓黑,固不知舜跖之为 是非,晋秦之为今昔也。正七十月望以典崇,丐灵风 动,徼福云从,裹粮杂于殊域,列货侈乎鲛宫。设水火 洗涤而锻链,俾幽明昏塞而通。则有黄冠致辞,鞠 躬迎当代之师,伏章于元坛之上。若曰“入地升天,形 留神往。我披鸿濛,我经莽苍。昏昏乎入太清之廷,得 旨于司人之长。玉漏戒晓,瑶砖梦回。万人俟命,帝曰 俞哉。雪霜雨风适其候,札瘥夭昏泯其灾。人归箓畀海曲岩隈。若乃飞升尸解之说莫明。邃古之初,仙或 有种,道或有家。既捐尔有形之”累,何规乎卜年之遐。 留侯传再而嗣泯,彼苍继绝而胄华。汎灵株于秋潦, 窃机石于银河。亦称师之鼻祖,会《义谱》于仙都。逮玆 四九之适际,焕乎令闻之孔嘉。且夫怀章而私居者, 古称近属之国;不名而犹拜者,汉昉元功之何。今也 长揖而绝百僚之礼,锡命而阐虚无之科。提吏部之 选笔,仿祠部之丝花。于是瓜分道路之职,辐辏东南 之车。执贽骈首,献方充闾。列荆山之群玉,陈沧海之 囊珠。抵掌扼腕者,御空而凭虚;攀鳞附翼者,拖紫而 纡朱。宠联乎兰树,爵及乎葭莩。酣龙膏于甲第,饫麟 脯于珍厨。清歌嫚舞,长袖轻裾。孟尝春申,交游视之 而寥落;平原金谷,卉木对之而萧疏。殒朱蹄于站路, “奔黔首于泥沙,论功过之威福,执阴阳之惨舒,示无 形之𫓧钺,怀不怒之泉阿,方古诸侯而莫比,顾今四 海而何加?此其为道德之富,所以熏灼宇宙,冠绝往 昔者,亦奚修而致此也邪?”呜呼噫嘻!世有隆替,道有 依违,和光为是,执一为非。权舆乎刘蜀,烜赫乎宋徽。 绵历既久,风流山晖。神怪不测,变幻出奇,孰得而周 知?惟闻日新符篆之函卷,风送鬼物之驱驰,寰区稽 首而无间,愚俗听命而奚疑。复有赤壁孤鹤,辽东令 威,托行踪其辽绝,诡形体其支离,或嗜酒而嗜诗,或 谈轩而谈羲,茫茫少据,浩浩靡归,即所谓神仙乎?虽 然,方饮方食,且裳且衣,亦必有不可见者,深居海角 与天涯。呜呼噫嘻,非山川之奇,宠灵之施,何能盛大 而如斯?

    游龙虎山二十四岩记   明徐学谟

    出贵溪,入龙虎山,行数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淙淙,自 东来,沸潏而西走,深仅没股,其澄莹可鉴毛发。至上 清宫,遂宿焉。明日欲访所谓“二十四岩渔者”,先以小 艇从溪边候,余已跃双桡,乘流进艇,迅于激矢,稍折 而西南行。溪傍万山稠护,林立草木,蘙如穷目之所 止,不知底极,中无栖庐,四顾閴然,非复人境。又南行 二十里,溪渐缩,水益驶,崖石陡绝,上嵌空碧,日光闪 之,颇骇瞩不可辩识,而东崖尤胜。渔者曰:“此八仙岩 之始也。”岩凡二十有四,总之名仙岩云。其初一岩若 三人颀然立水侧,拱余而前者,曰三教岩。其一人俯 而瞰溪者,曰观水岩。岩之凹,置廒具数处,扃木横列, 差若具齿。或启或闭,或整或坠,数以时变。梵农家指 以验岁者,曰仙仓岩。自仙仓岩而下为酒瓮岩,有陶 罂敧贮岩中。岩头若古冢囊,一棺而暴其半者,为仙 棺岩。棺白色,材如今人所用。他岩棺尤累累,有规竹 而锐首者稍异。其次曰药罗岩,有石磨一,旁施“药罗”, 即今医肆中所陈。其次曰丹灶岩。岩之故灶,仿佛颓 废,惟败堑壅之,尚有水淋火炼之色。其次为木屐岩, 以石形类屐,故名。其次曰机杼岩,若转空轴而待织 者,曰马厩岩,两柱间悬一枥,若将负刍而秣者,曰鹰 架岩,一木衡之,鹰已飞去,而溲滓常积。又其次曰染 具、杵臼二岩,其架轴舂碓之器,宛然森列。已刺舟迩 仙乐岩。《志》云:“其中常出丝竹声,舣而听之不可得,回 睇其”上,忽大风吸动,若有物伏岩中,跳梁惊跃。恍忽 介予之侧者,类狮类犬、类羊。近观之,皆石也,是为狮 子、仙犬、仙羊。离列之为三岩。由三岩而下,为辘轳岩。 世传其岩尝突尺木阁,岩外悬汲器以绠敛纵之。后 狎于武人,绠木遂没,而仅露其半,今并其半不可睹, 而辘轳之名不废。有土炉一具,旁罗诸铁器者,曰铁 炉岩。杂委诸工料,狼藉不除,似将营室者,曰泥料岩。 又有壑而舟横者,窦而床列者,虽去人远甚,俨有形 似,其名曰仙船岩,曰仙床岩。栖真岩最高,无他奇,以 其岿壮玮怪,有重楼复阁之势,故名其末岩为弈棋 岩。《志》云:“岩中有石棋枰,若有两人对弈者,以非足迹 所至,不可考验。盖至是径”十里,而二十四岩之胜始 尽。渔者为余历历指点如此。其末岩之崥为慈悲大 士院,坎山而屋之者,悬崖百仞,上有缀厦,羽人栖之 二十年矣。弟子从其下,日緪应器以传食。余疑神仙 之说久矣,以为必有,则尧、舜、周、孔生而神灵,即有仙 者,疑莫过之。而享世之数,顾下于彭聃。谓其必无,则 今诸岩所示幻迹,皆生人养生送死必需之具。彼其 巉崖肺覆,下临不测,若起若崩,即猱猿不可攀附,岂 人力能致之?即人力可致,而其具皆金石土木陶瓦 为之,历风日霜露雷霆雨雹冰雪之所剥蚀,必有澌 尽之会。而自有岩以来,不知几千万岁,其金石土木 陶瓦之具,至今与岩而俱存,岂真有呵护之者邪?庄 生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议。”此类是已。余目之所 及见者,故书之,以俟好事者共览焉。姑苏大室山人 徐学谟记

    龙虎山部艺文二

    《龙虎山          》唐·吴筠

    道士身披鱼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 月,玉殿珠楼空翠微。

    《前题》
    吴武陵

    龙虎山中紫翠烟,青精颜色四时妍。桃枝惯见花成 实,瀛岛宜闻海变田。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神楼》药岂 无缘。秋风吹绿茂陵草,的的黄金飞上天。

    《前题》
    宋·王安石

    一湾苔径引清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 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前题》
    江万里

    凿开风月长生地,占却烟霞不老身。虚静当年仙去 后,不知丹诀付何人。

    上清宫           前人

    瞻彼高山,苍苍相缪。云馆霞张,谿谷险幽。鸣鹤在树, 猿猱啾啾。青松多风,白露巳秋。仙乎曷去,胡不少留。

    《前题》
    洪迈

    振策冲暮云,携琴宿仙境。松风生夜凉,萝月散秋影。 洞远落猿声,溪清鸣鹤顶。中宵梦仙翁,乘车停翠岭。 狮子身五色,鸾凤互相引。上有朱幡幢,金碧不可省。 风吹云璈遍,顾我忽如哂。遗以《丹箓文》,再拜豁心领。 明当谢浮荣,飘然从结轸。

    《前题》
    二首         白玉蟾

    五日连阴雾雨昏,驱车应有《北山》文。惭无吏部“《回天》 笔”,为我重开叠障云。

    其二

    石溜涓涓水脉长,野田冉冉稻花香。相迎谁似山云 意,更借松风十里凉。

    龙虎山         明易性中

    云气蓬莱近,山阴草树香。御风不知远,仙骨已清凉。

    《前题》
    杨南野

    长陵杨柳茂陵花。几度朝莺几暮鸦。陆海蓬瀛秋满 眼。至今犹属子房家。

    游龙虎山夜归道中之作   毕士俊

    “览胜归来晚,前村日暮时。”林深鸟语寂,路曲马蹄迟。 不辨诸峰秀,微观万象移。鞭稍先得月,兴至忽敲诗。

    上清宫          邹元标

    龙虎山上云冉冉,三清阶下水溶溶。分明说是桃源 洞,流出桃花几片红。

    龙虎山部纪事

    《龙虎山志》:“宋宝月禅师,不知何许人物。仙岩天竺峰 上有白华岩,陡削无路。宋熙宁间,禅师自浦城来,缘 石而上,里人因其踪往视之,见师燕坐岩中,自是传 灯无替。元学士虞集有记。”

    《元史张宗演传》:“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 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孙宗演, 当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待以 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张留孙传》:“留孙字师汉,贵溪人。少时入龙虎山为道 士,受黄帝老子之书,及正一符箓,祠祭天地百神之 法。羽衣高冠,状貌甚伟。有相者曰:‘异哉贵人,三分神 仙,七分宰相也’。”至元十三年,从天师张宗演入朝,世 祖与语称旨,遂留侍阙下,累进开府仪同三司。 《吴全节传》:“全节字成季,安仁人。年十三即出家,学道 龙虎”山,从师李宗老。至元中至京师,从张留孙见世 祖。大德十一年,授元教嗣师,赐银印,视二品。至大元 年赐七宝金冠、金织文服。三年赠其祖昭文馆大学 士,封其父饶国公,母饶国太夫人。又名其所居之乡 曰“荣禄”,里曰“具庆。”又建崇真观于安仁,赐额“崇文宫。” 奉特旨偕近侍修上清宫。偕学士元明善修《龙虎山 志》。又诏封三世及弟子皆为真人。及留孙卒,进上卿、 元教大宗师、崇文弘道元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 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以玉印一、银印二并 授之。

    《居易录》:冯大木舍人言,朱方旦之妻,本狐也,衣襦履 袜之属皆以红为之。方旦挟妖术游公卿间,或奇中, 皆其妇出神来告。后方旦羽翼既众,潜谋欲夺龙虎 山张天师所居。一日,张之祖道陵降神于其徒曰:“妖 狐谋不利于我,巳殛之矣。”朱妇果震死。自其妇死,朱 懵无所知,有司捕之,亦无先兆。及狱成,将赴西市,犹 求人卜筮吉凶,楚人皆笑之。

    《贵溪县志》:“赵原阳,吉之安福人也。初习进士艺,梦神 语曰:‘汝神仙中人,何必世贵’。遂学仙,从师曾尘外张 天全冯蒲衣,得龙虎山金野庵内外丹诀,结茅于白 鹿山,呼风号雨,远近神之。明洪武初,遍历名山,还谒龙虎冲虚天师,礼敬甚至,而宫中学者多师焉。后还 赣之雩都紫阳观,尸解去。留偈曰:‘遁化和光了幻缘’”, 绿消幻灭独超然。清风遍界无遮障,赫日当空照大 千。《有诗词》,若干篇,行世

    汪道一,世为龙虎山人。学法于张守清,卒业于金蓬 头。与人驱邪治病,灵验不可悉数。元末往旴江,岁旱 祷雨,穴地而坐,烟松为云。须臾雨大注,远近争迎。间 乘竹舆,从歌童数十,雨随行而至。祷毕,即火砖抚身, 自谓以补真阳也。后结庵于金船峰,众苦无泉,曰“无 忧”,注酒石上,命工起之,泉奋出且甘,因题曰“甘露雷 坛”云。自是或数日不食,或一日累食。忽谢众曰:“予归 矣。”端坐而化。

    李仲冶,号了庵,龙虎山道士也。闻祝直清创陆文安 祠于其里,从之游,忽觉有省。一日往金谿,会黄殷士 讲学于半山,相与极谈《本心》之说,一坐尽倾,咸曰:“此 小鹅湖也。”

    龙虎山部杂录

    《图书编》。“余尝道经信州,爱其山水奇秀,思此地有龙 虎山,世居张天师,自汉迄今,播灵承秩,数千年勿替 引之与兖州孔氏对意其间,滋多融结,末繇蹑𫏋一 临,赏暇则搜帙,得李仁《龙虎山志》,为之择列于篇,时 览观之,以当卧游云。”其山东距信州二百里,西距饶 州三百里,由建宁山发脉而导水,自邵武为天下福 地,祖天师于此炼丹,青龙白虎蟠踞左右,因以名山 即上清宫也。而《信州图志》云:“山在上清宫二十里仙 岩之上”,则古今易地也。

    龙虎山部外编

    《贵溪县志》:“汉张道陵字汉辅,留侯九世孙也。生于吴 之天目山,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项绿睛,望而 知其非尘世人也。杖策由淮入鄱阳,上龙虎山,合九 天神丹,访西源,获制命五岳,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 于壁鲁洞。俄往嵩山石室,得黄帝九鼎书,感元元老 君亲降于鹤鸣山,授以经箓。于是分形示化,增立二” 十八治,以应二十八宿,交通神明,品配阴阳,御灾捍 患,如发咸泉,破鬼城之类,多著西蜀,不可殚述。永寿 二年,出《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玉印,授其嗣 人,传之世世,于云台山白日上升,住世一百二十三 岁,详载金华宋濂序。

    《女仙传》:“孙夫人,三天法师张道陵之妻也。同隐龙虎 山,修三元默朝之道,积年累有感应。时天师得黄帝 龙虎中丹之术,丹成服之,能分形散影,坐在立亡。天 师自鄱阳入嵩高山,得隐书制命之术,能策召鬼神。 时海内纷扰,在位多危,又大道凋伤,不足以拯危佐 世。年五十方修道,及丹成又二十馀年,既术用精妙”, 遂入蜀游诸名山,率身行教。夫人栖真江表,道化甚 行。以汉桓帝永嘉元年乙酉到蜀,居阳平,化炼金液 还丹,依太乙元君所授黄帝之法,积年丹成,变形飞 化,无所不能。以桓帝永寿二年丙申九月九日与天 师于阆中云台,化白日升天,位至上真东岳。夫人子 衡,字灵真,继志修炼,世号嗣师。以灵“帝光和二年岁 在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于阳平化白日升天。”孙鲁,字 公期,世号嗣师。当汉祚陵夷,中土纷乱,为梁益二州 牧镇南将军,理于汉中。魏祖行灵帝之命,就加爵秩。 旋以刘璋失蜀,蜀先主举兵,公期托化归真,隐影而 去。初夫人居化中,远近钦奉,礼谒如市。遂于山趾化 一泉,使礼奉之。人以其水盥沐,然后方诣道静,号曰 “解秽水”,至今在焉。山有三童,以象三境。其前有白阳 池,即太上老君游宴之所。后有登真洞,与青城、峨眉、 青衣山、西元山洞府相通,故为二十四化之首也。 《龙虎山志》:豢龙僧俗姓刘氏,能豢龙。五季时,偕邻涂 公往山,见山中有井,令涂公提鞋以俟僧入井。越五 日,从白水井出。土人神之,祀以祷雨。明朝谥“大德禅 师。”

    王稚登《虎苑》贵州僧,结庵龙虎山下。尝赴斋于市人 家,倩四仆肩舆行,至“即向主人求密室,闭仆其内,加 扃钥,戒勿与食。主人念仆远来,不当令枵腹,俄闻咆 哮走,视之,皆虎也。惊悸,毛竦争来言,僧但微笑。斋罢, 启钥唤出,依然仆也,遂举舆去。”盖僧以法摄制山中 虎耳。

    《贵溪县志》:“金蓬头号野庵,永嘉人也。游龙虎山,馆于 蓬莱庵,攀陟崖壑,侣鹿豕,藉云露。尝夜坐盘石,蛇值于前,辄愕而遁。岁旱,叩龙井召龙语,龙出听,逾时渐 小,跃入袖中,乃警以偈,龙腾奋入水,少顷而雨。后隐 武夷山之上庵,众谋药死,预知之,命徒凿窍地中,服 而吐出。今名吐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