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8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八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目录
太湖部汇考
考
太湖部总论
吴江县志〈山川志〉
太湖部艺文一
五湖赋 吴杨泉
太湖石记 唐白居易
太湖采石赋 宋程俱
太湖石赋 陈洙
讲究平江等路水利状 元任仁发
五湖记 明王鏊
震泽赋 朱右
山川典第二百八十一卷
太湖部汇考
《禹贡之震泽 周礼》之具区
太湖在今“江南苏州府城西南三十馀里,其大三万 六千馀顷,东西二百馀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 里。湖中有七十二山,占苏州、湖州、常州三府之地;北 有百渎,纳建康、常、润数郡之水;南有诸溇,纳宣、歙、临 安、苕、霅诸水。东南之泽,无大于此。”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孔传〉言三江已 入致定为“震泽。”震泽,吴南大湖名。〈疏〉《地理志》云:“会稽 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文以为震泽, 是吴南大湖名。盖县治居泽之东北,故孔《传》言南。《志》 言“西大泽蓄水南方,名之曰湖。”孔意江从彭蠡而分 为三,又共入震泽,从震泽复分为三,乃入海。郑云:三 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其意言三江既入入海 耳,不入震泽也。又按《周礼职方》扬州“薮曰具区,浸曰 五湖。”五湖即震泽。若如《志》云“具区即震泽”,则“浸”、“薮”为 一。按:馀州浸薮皆异,而扬州同者,盖扬州浸薮同处, 论其水谓之浸,指其泽谓之薮。〈蔡传〉曾氏曰:震如三川 震之震,若今湖翻是也。具区之水,多震而难定,故谓 之震泽。底定者,言底于定,不震荡也。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订义〉 王昭禹曰:“水所钟曰泽,泽草所生曰薮。”郑康成曰:“大 泽曰薮。”李嘉会曰:“既曰泽。又曰薮者,水溢曰泽,水干 曰薮。”易氏曰:“孔安国云:会稽郡具区泽在西。古文以 为震泽,是吴南大湖名。”唐属苏州,今为平江府。黄氏 曰:“在今平江府吴江县。”
其浸五湖,〈订义〉王昭禹曰:“以水浸田谓之浸。自扬之五 湖以至并之涞易,皆其地之水,可引以浸灌也。”黄氏 曰:“五湖又多异说。”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今 湖旁港渎不止于五。”其说非也。韦昭曰:“五湖,今太湖, 方圆五百里,故为五湖具区。”以其号为泽薮,而又以 其方圆里数为浸,亦非也。张守节曰:“太湖东岸五湾 为五湖,曰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其说或然。今苏、 常间陂湖与太湖连接者尚多,何止五也?郦道元因 《水经》南江东北为长渎,历河口,乃谓江东注具区,谓 之五湖口,既甚谬误。又引郭景纯《江赋》谓“江水经纬 五湖,而包注太湖。”观其所指五湖,虽不可尽知,而滆 湖在今毗陵,与岷江不通,则所谓经纬五湖者,皆不 然也。郦本《汉志》与《水经》,故谓“南江东注具区。”今饶、歙 诸州自彭蠡右出直抵江,其西为池、太、平、宣、建康,其 东为湖、苏、常、润,西水皆入江,东水皆入太湖,江岂能 越山而注太湖乎?大扺职方:川则其地自高而下,水 之所流行也。浸则地势平衍,水之所停涵也。地有浸 则肥美播种所宜,而又沮洳足为险固。扬州自古为 泽国,湖虽必当有五者应此数,自旧说多如此,则是 失其传久矣,不必强牵合也。易氏曰:“尝考《经》义,既谓 五湖,则不止一湖。今如丹阳、彭蠡以湖名者甚众,皆 在古扬州,恐别有五湖之名。但《经》无明文,不可臆说。” 《李图》曰:“五湖,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湖。”王氏曰:“然泾、 漳之属,后世更引”以浸焉,则民之利,固有先王未之 尽者,变而通之,存乎其时而已。《易》氏曰:“具区是泽,五 湖是浸。”泽、浸岂可混而为一?柯山曰:“五湖,太湖,湖州 射阳湖,楚州青草湖,岳州、丹阳湖,润州、彭蠡湖,洪州。” 《国语越语下》曰:“战于五湖。”注曰:“今太湖也。”
按《尔雅释地》:“吴越之间有具区。”〈注〉今吴县南太湖,即 震泽是也。
按:《山海经南山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苕 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注〉《具区》今吴县西南太 湖也。
按《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秦馀杭山者,越王栖吴夫 差山也,去县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太湖周三万六千顷,其千顷乌程也,去县五十里。”
按:《后汉书郡国志》,“吴郡,吴本国震泽在西,后名具区 泽。”〈注〉《尔雅十薮》:吴越之间有具区。郭璞曰:“县南太湖 也。”《越绝书》曰:“湖周三万六千顷。”又有大雷山、小雷山。 周处《风土记》曰:“舜渔泽之所。”按此僻在成阳,是也。又 吴伐越,败之夫椒。杜预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按《风俗通义》:谨按《春秋国语》,伍子胥谏吴王与我争 五湖之利,非越乎?及越灭吴,范蠡乘扁舟于五湖。湖 者,言流渎四面所猥也,川泽所仰以灌溉也。今庐江 临丹阳芜湖县是也。
按《水经沔水注》:江南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 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上湖、滆湖也。郭景纯《江赋》曰: “注五湖以漫漭。”盖言江水经纬五湖,而苞注太湖也。 是以左丘明述《国语》曰:“越伐吴而战于五湖”是也。又 云:范蠡灭吴,返至五湖而辞越。斯乃太湖之摄通称 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韦昭曰:五湖,今太 湖也,《尚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方圆五百里。湖 有苞山,《春秋》谓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潜行,北通琅 琊东武县,俗谓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有 洞穴,潜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长丈馀,鸣则有兵。故《吴 记》曰:“太湖有苞山,在国西百馀里,居者数百家,出弓 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远莫知所极。 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今宫亭湖也。以太湖之洞 庭对彭蠡,则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为目 者,亦分为左右也,但以趣瞩为方耳。既据三苗,宜以 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爰有包山,洞庭巴 陵,地道潜达,傍通幽岫窈窕。”《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 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谢康乐云:“《山 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五里”,便是句馀县之东山, 乃应入海。具区今在馀姚鸟道山北,何由北望具区 也?以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 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扣之清越,所 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宜直湖南,又有 山阴谿水入焉。山阴县西四十里有二谿,东谿广一 丈九尺,冬暖夏冷;西谿广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谿 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谿,广五丈馀,而温凉又 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迳罗浮山而下注于太 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区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 亦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杨修《五湖赋》曰:“头首 无锡,足蹄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太吴以当胸。岝岭 崔嵬,穹窿纡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极 也。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岝岭山,俗说此本在 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东,又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 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太湖中有浅地,长老云 是笮岭山。跖自此以求差深”,言是牵山之沟。此山去 太湖三十馀里。
按《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周行五百馀里,故以名 焉。”
按《吴地记》,太湖,按《汉书志》云,《尔雅》十薮曰:“吴越之间 有具区。”郭璞云:今吴县西南太湖即震泽也。中有包 山,去县一百三十里,其山高七十丈,周回四百里,下 有洞庭穴,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号为地脉。又有大小 二雷山,按《越绝书》曰,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亦曰五 湖。虞翻云:“太湖有五道之别,故谓之五湖。”《国语》曰:“吴 越战于五湖”,在笠泽一湖耳。张勃《吴录》云:“五湖者,太 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为名。”周处《风土 记》曰:“舜渔泽之所也。”《扬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 洞庭。”今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莫知其极,即十大洞 天之第九林屋洞天也。
五湖即太湖东岸五湾,古时名别,今混为一矣。五湖 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东曰梅梁湖,吴时进梅梁, 至此舟沉失梁,至春首则水面生花。杜圻之西,鱼查 之东曰金鼎湖,昔吴王泛舟五湖,有金鼎沉于此。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太湖,《国语注》,“太湖即五湖, 在吴西南。”《唐志》湖州乌程县有太湖,占湖、宣、常、苏四 州境。《通典》:湖州东有太湖,一名震泽,在吴县西南五 十里。太史公上:“姑苏望五湖。”太湖周五百里,故曰五 湖。李氏曰:“五湖,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湖。”薛氏曰:“震 泽,今太湖,在平江吴县。”虞翻云:“太湖有五道。《吴录》云: 周行五百馀里,故名五湖。”《郡县志》:“太湖在苏州吴县 西南五十里,湖中有山,一名洞庭山。”《水经注》:“江南东 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塘湖。〈洮湖一名长塘湖〉太 湖上湖,射贵湖、滆湖也,《书》谓之震泽,《尔雅》以为具区。 《史记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 东岸五湾。”
按:《方舆胜览》,“浙西路平江府太湖在吴县南五十里, 安吉州太湖在长兴县东,占湖常宣、苏四州之境。常 州大湖在州东百里。”
按:《元史河渠志》:“太湖为浙西巨浸,上受杭湖诸山之 水,潴蓄之馀,分汇为淀山湖,东流入海。”
按《太湖泉志》:太湖之石满天下,而泉无闻焉。然其澄滢甘冷,与它泉不类,惜其生于僻远,不为桑苎翁所 赏耳。不然,其品当不在惠山下也。然则不遇赏鉴,湮 没于荒山穷谷之中者,独泉也哉!予故表而出之,无 亦使兹泉之悲乎不遇也。
无碍泉在西洞庭水月寺东,小青坞缥缈峰下。其泉 莹彻,冬夏不涸,甘凉异于他泉。绍兴中,李弥大、胡茂 老以“无碍”名泉,弥大有诗。
《毛老泉》在毛公坛下,毛公炼丹井也。旁有石池,深广 袤丈,大旱不涸。
石井泉,在严家山下,古樟东南,最宜煎茶。前辈谓“不 减虾蟆岩下水。”
鹿饮泉:在上方坞。
“惠泉”在法华寺旁。
军坑泉在缸坑之西。《洞庭记》云:“吴王领军过此,军渴, 大喊一声,有泉涌出,得以饮军。后泉冲破成池,至今 存焉。”
龙山泉,在龙山之下太湖石间有穴深丈馀,名“石井。” 其泉味甘色白,岁旱不涸,岁潦湖水没井而不相混。 黄公泉,在绮里之西徐胜坞。汉夏黄公尝隐于此,有 井至今存焉。井旁百馀家多姓夏,或云其后也。 华山泉,在华山寺旁。其源有三:灵泉、蒙泉、鉴泉也。 海眼泉,在东洞庭丰圻之顶。山顶有巨石,上有二穴, 涓涓如人目,冬夏不盈不竭,其深不测。
柳毅泉在郁家湖口。井甚浅,可俯探也,而水旱不盈 不涸。《苏州志》云:“柳毅泉在太湖滨,大风挠之不浊,大 旱不耗,所以为美。”
灵源泉在碧螺峰下。《世说》:昔有患目者,濯之辄愈,因 名。
青白泉在法海之废址,有二池,其泉一青一白。 “悟道泉”在翠峰之山。居雪窦演法时,寺有千僧。有天 衣怀禅师者,愿汲水供众,久而无倦,忽蹉跌而化,桶 涌白莲花,故名。其泉最宜煎茶,不在惠山之下。 “隐君泉”,在马迹。
按《潜确类书》:松陵江在吴江县,《禹贡》三江之一,即古 笠泽江也。自太湖分派,繇县东门外垂虹桥北合庞 山湖,转东入长洲界。
按《续文献通考》:苏州府,太湖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吴 县、吴江县之境,《禹贡》谓之“震泽”,《尔雅》谓之“具区”,《史记》 谓之“五湖”,乃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也,跨苏、 常、嘉、湖四府界。
湖州府太湖在府城北十八里乌程、长兴二县之间, 广二百八十三里,周三万六千顷,跨湖、宣、苏、常四郡 界。
按王同祖《太湖考》,“太湖在苏州府西南境三十馀里。 《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雅》谓之具区,《国语》《史记》谓之 五湖,《左传》谓之笠泽,《扬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 笠泽,一名洞庭’。《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是也。 《周官》既云‘其泽薮曰具区’”,又云“其浸五湖”,似五湖别 有所在。然范蠡乘舟入五湖,司马迁登姑苏望五湖, 实又指此。且扬州之境,水大者无过于太湖,其为具 区甚明。而历考传记所载五湖,即是太湖,非别有五 湖也。张勃《吴录》曰:“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 百馀里,故以五湖为名。”虞翻曰:太湖东通长洲、松江, 南通乌程霅溪,西通义兴荆溪,北通晋陵滆湖,东连 嘉兴韭溪,水通五道,谓之五湖。陆鲁望曰:“太湖上禀 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图经》以贡湖、游湖、胥湖、 梅梁湖、金鼎湖为五,韦昭以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并 太湖为五。郭璞《江赋》以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为 五。《初学记》云:“或说以射湖、贡湖、上湖、长塘湖、滆湖为 五。”按《左传》“越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国语》“吴越战于五 湖”,可见五湖之为一湖甚明也。然今湖中亦自有五 名:曰菱湖,在莫釐之东,周三十馀里;曰莫湖,在莫釐 之西北,周五十馀里;曰游湖,在长山之东,周五十馀 里;曰贡湖,沿无锡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胥湖,在西 山之西南,周六十里。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 东曰梅梁湖,杜圻之西,鱼查之东曰金鼎湖,林屋之 东曰东皋里湖,而吴人称谓则总曰太湖。《越绝书》称 其大周三万六千顷,连苏、常、湖三州之地。湖中有七 十二山,其大者曰东西二洞庭,马迹次之。山居人甚 多,闾巷井舍,鳞次蚁聚,无虑数千家。而仙宫梵宇,分 布上下,茂林平野,弥望百里,可谓大矣。然考之太湖 上流,其西北自建康等处入溧阳,迤逦至长塘河,并 润州金坛、延陵、丹阳诸水,会于宜兴荆溪以入。其西 南自宣、歙、池州、武林、天目、富阳,下湖之安吉、武康、乌 程、长兴,合苕、霅山溪诸水以入“数郡之水,潴汇于湖, 汪洋浩瀚,不可涯涘,而东达于三江以入海。其底定 也,则灌溉民田为三吴美利;汎滥也,则浸淫数郡而 民被其大害。”是以古人之治之也,疏其源使水有所 入,导其流使水有所归,皆为民兴利除害而已。观其 置五堰于溧阳,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使入于 芜湖,以北入于大江,开夹苎千于宜兴、武进之境,东抵滆湖,北接长塘河,西连五堰,所以泄长塘湖之水 以入滆湖,泄滆湖之水以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湾、 高梅渎、白鹤溪,而入常州运河之北偏十四斗门,北 下江阴之大江,所以杀西来之水,使不入于太湖,而 皆归于江也。又以荆溪不能当西来众流奔注之势, 遂于震泽之口疏为百派,谓之“百渎”,而又开横塘以 贯之,约四十馀里。百渎在宜兴者七十有四,在武进 者二十有六,皆西接荆溪而东通震泽者也。又于乌 程、长兴之间开七十二溇,在乌程者三十有八,在长 兴者三十有四,皆自七十二溇通经递,以杀其奔冲 之势,而归于太湖也。太湖上流诸道,水之来源若此, 而所以泄之者则惟于三江是赖焉。太湖东出吴江 县之长桥,为吴松江,由吴松江东流以入大海,此震 泽泄水之大道也。然泄水之处各有区域,盖不止于 吴松江而已:曰“鲶鱼口,曰胥口,曰白洋湾,曰管渎,曰 小溪港,曰瓜泾,曰夹浦,曰张家河,曰北车桥,曰样湖 溪,曰上渎港,曰陆家浜,曰虎山桥,曰石家浜,曰南宫, 曰蒯家泾,曰九曲江,曰后塘桥,曰梅梁溪,曰龙塘河, 曰迎城山,曰菱湖港,曰太平桥,曰泽塘浜,曰灌渎浜, 曰和尚浜,曰长”洛浜,曰王家漾,曰山径港,曰渡水港, 曰黄渎港,曰后保河,其他支流不可殚记,皆所以泄 太湖之水,以东入于三江诸浦而归大海者。然以江 湖形势观之,“大要宣、溧以上,西北之水可使入于芜 湖以归大江,而不可使注于荆溪;苏、常以下,东南之 水可使趋于吴松江归大海,而不可使积于震泽。此” 治水东南之大者也。然地形有高下。时势有古今。水 道有通塞。治之之法。又未可泥也。
按《江南通志》:“太湖在苏州府城西南三十馀里,其大 三万六千顷,东西二百馀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 百里,湖中有七十二山,占苏、湖、常三州。北有百渎,纳 建康、常、润数郡之水;南有诸溇,纳宣歙、临安、苕霅诸 水。东南之泽,无大于此。”
按《苏州府志》,“太湖在府城西南三十馀里,属吴吴江 二县之境,周五百里,占苏、湖、常三府。引西来诸水,从 长桥水口东流入吴松江,又东流二百六十里入于 海。”
小白阳山在府城西。前瞰太湖,中俯平畴,亦吴中之 胜处。
茶山在弹山之右,太湖之滨。
胥山在府城西三十里。山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 横山,在府西南十一里。《唐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横,故 名。”又以山临太湖,若箕踞,一名踞湖。
《光福》之水,自虎山桥上下崦等处,西南受太湖之水, 微东北流过善人桥。
箭泾之水,在胥口两香山足下,南受太湖之水,北迳 至灵岩山前,合光福之水。
白鹤溪柿木泾,引太湖水而南,乌角溪北出浒墅,经 运河入射渎。
胥口乃太湖之委,其水西流达于郡城之胥门。 鲶鱼口,在太湖之北,去吴江县十八里。
三江口:“一自太湖从吴县鲶鱼口北入运河,经郡城 之娄门者为娄江;一自太湖从吴江县长桥东北合 庞山湖者为松江;一自大姚分支过淀山湖,东至嘉 定县界,合上海县黄浦。由黄浦经嘉定江湾、青浦东 北流,亦名吴松江者为东江。”其实皆太湖之委也。 按《吴江县志》:“太湖西去县城五里,环苏州、常州并浙 江、湖州三府之境,广三万六千顷,周五百里,又名震 泽,一曰具区,一曰笠泽,一曰五湖。北有百渎,南有诸 溇,皆注于兹,为东南之巨泽,无过于此。湖中一十八 港,如石里等港是也,湖水所泄处也。湖南七十二渎, 一名七十二溇”,如牛家等港是也,湖水所纳处也。 按《常州府志》:“太湖在府城东南八十里,源”自湖州府 长兴县入宜兴县,八十里入武进,又十八里入无锡, 由武进无锡四十八里百五十步,南入苏州府。湖堤 环郡境总百四十八里五十步,一名震泽,《禹贡》“震泽 底定”是也。一名五湖。张勃《吴录》曰:“五湖即太湖,以周 回五百里故名。”郦道元曰:“长塘湖、射贵湖、上湖、滆湖, 与此为五也。”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阳湖,与此为五 也。虞翻曰:太湖东通松江,南通霅溪,西通荆溪,北通 滆湖,东南通韭溪,有五道,故谓之五湖也。陆龟蒙曰: “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也。”二家之说 近是,然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湖、贡湖、胥 湖云。
按《武进县志》,太湖为苏州、湖州、常州三府之巨浸,其 见于古昔者多矣。至明杨慎作赋曰:“头首无锡,足蹄 松江。负乌程于背上,怀大吴以当胸。”龚廷历驳之曰: “头足胸背,位置未确也。”其赋曰:“诉源则有宣、歙、长兴 诸水汇其西,晋陵、荆溪众流注其北,前苕、馀不诸溪 合其南,而发于天目。吴兴七十二溇,常郡一百馀渎, 递脉通经,奔湍走洑,故能雄跨三州,而奴视百谷。穷 委则湖身为腹兮,江道是其尾闾;江流无滞兮海水乃得归墟。”盖杀其悍则力纡,疏其淤则势趋,而泽腹 可免膨胀之疾也。若其经娄门,合金泾,贯崑城,抵太 仓,而绕其南𬮱,是为娄江以入东北之沧溟。若其由 松陵之趾,出吴家港而迤逦注长洲之镬底,趋沙湖 之甫里界入昆山,南折以环华翔,北折以奔缓水,是 为吴淞望海澨以东驶。若其自庞山至白蚬,历急水 港以入华亭泖淀,仍合吴淞以放乎东南海甸,虽未 尽循东江之故道,而亦差彷乎古初之一线。今具区 外史陈履俨《续修马迹山志》,其言曰:“太湖乃东南诸 水之委,濒湖之田,旱”则资其灌溉。然今日下流壅塞, 当淫霖之岁,泄之不及,每苦于泛滥为害,则水利不 可不讲也。
华渡河在县东南六十里。西南接滆湖,东北入阳湖。 南通黄堰河,合太平河,东入太湖。
戚墅港在县东三十里,北枕运河,东南入太湖。 滆湖,一名“西滆”沙子湖,在城西南三十五里,东接太 湖。
湾渎河在城西北。自运河东南通宜兴县运河,入太 湖。
白马溪南通太湖,北接戚墅港。
虎嘴在下埠山南,插入太湖,距马迹山二十馀里,两 山峰峦隐映,倒景入湖,如隔一堑。月夜,虎往往从此 渡湖。
马迹山,在太湖之中,周回一百二十里,与津里山相 接。
“夫椒山”在太湖滨。
按《无锡县志》,太湖在县西南一十八里,绝县之境四 十五里。《左传哀公十七年》,越伐吴,吴子御之于笠泽。 《尔雅》云:“吴越之间有具区。”其湖周回五百里,襟带毗 陵、吴兴诸县,东南水都也。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 道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号为地肺。《旧经》云:湖内有灵 山,去北岸二百里。山中有灵山寺,旧为无锡,后割入 晋陵。南际有洞庭山,在苏州吴县界,产柑橘,与潇湘 洞庭等。《寰宇记》:“太湖从湖州长兴历常州、义兴、晋陵 及无锡界。”今按本县,则富安、开元、扬名、开化、新安五 乡,皆滨湖。凡县西北境之水,西由闾江及独山、浦岭、 吴塘诸门以出,南由沙墩、壬子诸港以出,皆入于太 湖。
五里湖一名“小五湖”,在独山、漆塘诸山之东,跨扬名、 开化二乡。东北通梁溪,东通马蠡港。其水西北则由 浦岭、独山二门入太湖。
梁溪亦名梁清溪。运河自县城西太保墩分流,下西 定桥是也。广十丈,深三丈,长三十里。《吴地志》:“梁大同 中浚,故名。或言以梁鸿曾居此而名。”入溪西南行,其 支流分而南者为谈渡河。又西南行而外吊桥河之 水来合。又西南行,分而南者为菰渎。又西南行至仙 女墩,分而南为中桥河。又西南行,分而南为小渲,又 分而南为“大渲”,并入五里湖。又西南行而溪流尽入 太湖。
新安溪运河至新安塘分出白龙桥西行,徐淘泾南 来注之。又西行,贯赤城溪而西,纳蠡口河北来之水。 又西行,贯张桥港。又西行,分而南为胡西埭河。又西 行,分而南为壬子港。又西纳唐干北来之水。又西而 长广自北来合,又西过沙木桥,出吴塘门入太湖。 蠡渎自曹王泾分支南行,过落霞桥,经蠡口贯以新 安溪。又南行过八字桥,名“赤城溪”,广数十丈,长五里, 出溪桥港而入太湖。
蠡口河蠡渎之支,分而西,稍泾合焉。又西过钱秉桥, 分支南入新安溪。又西行而中桥河北来合焉。又分 支而南为张桥港,入太湖。
长广溪在县南一十八里。长三十五里,广二十五丈, 介扬名、开化二乡。北自石塘通五里湖,东合蠡口河 之水,南行经下泽桥,出吴塘门而入太湖。
大雷山、小雷山在太湖之滨。闾江诸山皆瞰湖,而大 雷觜独延入里许,危崖三面,波涛冲激,渹若殷雷。 三山在太湖中,两峰中断,东西并立,不甚高。
军将山一名“军帐”,在县西南四十里五浪之南,滨于 太湖。
羊祈山“北接白茅,西临太湖。”
吴塘山在县西南五十馀里白茅之南,西临太湖。 闾江在县西四十五里富安乡,太湖之别浦也。 独山在县西南十八里,与锡山连,中断为太湖,舟行 其中。其北与管杜山相望,号“浦岭门。”南与充山对峙, 号“独山门。”盖梁溪之水入五里湖,西导至二门,出于 太湖。
按《宜兴县志》,太湖在县东四十五里,南逾兰山抵董 塘岭入长兴界,北越竹山抵百渎口分水墩,入武进 界。其占本县东境百里,而遥纳县属七十四渎西来 诸水,下注三江以达于海,水旱咸赖焉。《禹贡》曰:“震泽”, 《尔雅》曰“具区”,《左传》曰:“笠泽”,《史记》曰“五湖”,皆谓此也。 东溪一名东九,在县东关外。西南诸山水从西来而下太湖者,并汇于此。
吴溪,在县东北十五里。西通荆溪,东入太湖。
阳溪,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阳山,东入太湖。
沙塘港在县东北五十里,东入太湖。
定跨港:
乌溪港:
兰后港已上三港,在县东南五十里。迤逦相连,并入 太湖,以达杭、嘉、湖三州之境。
后河港在县东三十六里,东入太湖。
运河在县北。西接洴浰渰,东注入太湖。
东蠡河在县东南十五里。北枕余皮渰,西南抵湖洑, 东南入太湖。
百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为上渎,北六十里为下渎。 旧以荆溪居数郡,下流于太湖滨,疏百派以杀其势。 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滨太湖,与夫椒山相对。 按《湖州府志》:“湖州之水,太湖归墟,一名震泽,一名具 区,兼跨苏、常、湖三州之境,周三万六千顷。其二万顷 属乌程,纵广二百八十里,临安、广德之水皆入焉。东 为松”江,又东流二百里以入于海。旧沿湖之堤多为 溇溇有斗门,门有板闸,遇旱则闭,以防溪水之大泄; 遇东北风则闭,以御湖水之暴溢。其为湖民美利,不 可胜计。吴越钱氏时,修筑尤勤,后渐堙废,颇为郡害。 绍熙二年,知州事王回修之,又改二十七溇,名曰《丰 登》、稔熟、康宁、安乐、瑞庆、福禧、和裕、阜通、惠泽、“吉利”、“泰 兴”、“富足”、“固益、济”,皆冠以“常”字。如常丰港即纪家港之 类。桥闸覆柱皆易以石,其闸钥付近溇多田之家。 苕溪水出天目山之阴广苕山,自西溪北过青塘门, 又东北下横泾港,经小梅湖口以入于太湖。
《水口》水出顾渚山,东南经紫花涧,又东南过水口镇, 折而东北,出德城桥,以入于太湖。
又自水口镇东南过光阳桥,经包洋湖折而东北,出 上新桥以入于太湖。
太湖部总论
《吴江县志》
山川志
按:《莫志》,“太湖三万六千顷,西北有荆溪、宣歙、芜湖、溧 阳数郡之水,西南有天目、富阳分水,湖州、杭州之水 聚潴于湖,而由吴江长桥东入松江青龙江以入海。” 又按沈�曰:“太湖之源,由西天目分而为二,一散入 固城湖,合金陵、常、润之水,为百渎荆溪;一从独山至 荻浦,纳宣歙、临安之水,合苕霅、梅溪俱入太湖。唐宋 以来多水患,由未为之分杀也。自溧阳筑五堰,以节 金陵、宣歙之水,尽由分水、银林二堰趋芜湖以入大 江,是杀太湖承受之大半矣。”又按:王文恪公鏊云:“吴 郡西南有巨浸,东南诸水皆归焉。其最大者二:一自 宁国、建康等处入溧阳,迤逦至长塘湖,并润州、金坛、 延陵、丹阳,会于宜兴以入。今宁国、建康之水不由此 矣。一自天目、宣、歙诸山下,杭之临安、馀杭,湖之安吉、 武康、长兴以入,而皆由吴江分流以入海”云云。窃谓 莫、沈、王三家之说,互有异同,同未必尽是,异亦各有 非也,而王氏之言为近矣。一则莫氏云,“西北有荆溪、 宣、歙等水”,即沈氏云“天目之源一合金陵、常、润之水 为百渎荆溪也。”莫氏于西北之水举宣、歙而沈氏不 举也。莫氏之言宣,是也;言歙,非也;沈氏之不言歙,是 也;并不言宣,非也,此言北流之异同,各有是非也。再 则莫氏云,“西南有天目、富阳分”水,湖州、杭州之水,即 沈氏云“一从独山,纳宣、歙、临安之水”也。莫氏于“西南 之水”举杭、湖而无宣、歙,是也;指分水富阳,是而非也。 沈氏于“西南之水”言宣,非也;言歙,益非也。此言南流 之莫近是,而沈全非也。何言之?盖三吴西北之水,其 自宁国者,以宁国与大江稍远,与溧阳诸邑稍近,故 宣之水与建康诸水异派,而会于高淳、溧水之间,汹 汹东南下,自五堰筑,而此水俱从芜湖以入江矣。自 是而宣郡建康之水,涓滴不至于太湖,从未有入建 康会而东下者,固与五堰无涉也。故曰:“莫氏于北流 言歙者非也,沈氏于北流言金陵而不言宣者,亦非 也。”又三吴西南之水,源自天目,而分出于杭、湖、常三 州,太湖所纳者,得湖州之全,得杭州之半,得常州之 一支。若杭之分水,僻远富阳,濒钱塘县境,半在江东, 与三吴何涉?莫氏何得偏举之乎?沈氏既于西北云 “筑五堰,以节金陵、宣、歙之水”,于西南忽又云“纳宣歙、 临安之水。”一宣歙也,倏与金陵并提,忽与馀杭同贯, 相去千有馀里,回环交抱而来,若果如是,则当云宣 之水源发于某处,歙之水源发于某处,一支从某历 某,一支从某合某,或从上游以南行,或历万山以东 注,而同会于太湖可也,岂得漫然矢口而谈乎?且五 堰筑而金陵诸水与溧阳诸水自此截然不相及矣岂得仅云“节”而已乎?故曰:莫氏于南流置宣、歙,是也; 言及分水富阳,是而非也。沈氏于南流置湖郡而盛 言宣、歙,益非也。而观于王氏之说为近之。其言曰:“东 南之水归于太湖,最大者有二:一自宁国、建康等处 而下,会于宜兴以入,今宁国、建康之水不由此矣。”此 则截然于五堰之说也。又云:“一自天目、宣、歙诸山,下 杭之临安、馀杭、湖之安吉等州县以入湖。”其言宣歙 也,实“不言宣、歙也,言宣、歙诸山也”,盖自天目之山与 宣、歙诸山连峰属岭,千回万叠,其诸山东面之水在 湖州境者,则由安吉等州县以入湖;其诸山东南面 之水在杭州境者,半由临安、馀杭以入湖,半由桐庐、 富阳以入于钱塘江矣。钱江之源,溯流而至于歙之 屯溪而上,千有馀里,歙之水安有近舍几案衽席之 钱江,越万山激行千馀里以入太湖者乎?昔宋人郏 侨尝言之矣。其言太湖,盖积十县之水,一水自江南 诸郡而下,一水自杭、睦、宣、歙诸山与天目等山众流 而下杭、湖。其言山之源也,非言山也;言山也,非言郡 也。若以为即受全郡之水,侨且并言睦州,睦三面枕 钱江,亦将谓太湖受睦州“之水乎?”故谓歙水断不入 湖者,此也。且今钱江受全歙并浙东金、衢、严之水,每 至春夏,雨潦骤发,有高至一二丈者。如康熙二十年, 钱江水暴溢,高过富阳城四五尺,风帆在睥睨上过。 若令宣、歙合苏、松、常、镇、杭、湖之水并入太湖,太湖仅 以吴淞江一线为宣泄,吴淞之广不及钱江之十一。 当水潦横溢时,其势当十倍于钱江矣。三吴之城郭, 岂特不沉三版而已哉?由此言之,宣、歙之水不入太 湖,了若指掌。而世不察,徒欲侈其辞,云太湖纳建康、 宣歙诸郡之水,抑何其无本欤?
又按《志》云:太湖名震泽,又名具区。此见于《禹贡》及《山 海经》者也。其曰“笠泽”,以《左传》越伐吴,吴子御之于笠 泽为证。然诸志于太湖称笠泽,于松江亦称笠泽,两 地一称,似无据也。其曰“五湖”者,以范蠡乘舟,太史公 登姑苏台望五湖为证。然所以名五湖者,诸说纷纷。 如《吴录》云:“湖周五百里,故名。”虞仲翻云:“太湖东通长 洲、松江,南通乌程霅溪,西通义兴荆溪,北通晋陵滆 湖,东连嘉兴韭溪,凡五道,故名。”陆鲁望云:“太湖上禀 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莫志》又云:“今湖中亦自 有五湖,莫釐之东,周三十馀里,曰菱湖;西北,周五十 里曰莫湖;长山之东,周五十里曰游湖;沿无锡老岸, 周一百九十里,曰贡湖;胥山之西南”,周六十里曰胥 湖。以上诸说,所以晰五之义者纷纷,似未有所当也。 盖尝论之,五湖为太湖是矣。窃以为今之太湖,非古 之太湖也。何言之?东南称泽国,其地洼下,吴江提封 五百里,为田万顷有奇,而湖荡实居境之六,所为田 者,悉围田也。以圩计,亦千有奇。圩或四面滨湖荡或 四面皆通港。凭高望“之,无异海中之岛屿,甚至如晨 星、如凫鹥。春夏水至,全凭圩之围岸以捍之,遇潦则 水常高于田一二三四尺不等。使无围岸,则无所为 田也。湖而已,不独吴江也。昆山、长洲、青浦及浙之秀 水四邑之田,更有洼于吴江者。四邑与吴江境皆接 壤,周围无虑八九百里。使圩皆无围岸,遇水潦吾不 知其水于何极也。”由此观之,则邑之土田,不过随波 上下之浮涨,以人功修而成田也。彼荆蛮句吴时,文 身之俗不知稼穑,安知力田,而修治增筑之,则随在 皆湖,宁仅五而已耶?且称“五”者,亦概举之辞,若必欲 求某某为五以实之,则其说陋矣。今三吴之农,岁取 湖中泥以粪其田,历千百年,田宜益高,然其低洼如 故,何也?则以低者为外水冲击,高者亦如骤雨所冲 泄,厥土惟涂泥,易于摇荡,是以岁岁益之而损如故 也。不然,泰山之溜可以穿石,言积渐使然也,何独于 田而不增高哉?故三吴一日无人功,朝释耒而夕为 巨浸可必也。然则昔日五湖,非即今日黍稷与与之 土欤,而必于太湖求其五,其亦不知世变也矣。
太湖部艺文一
《五湖赋 》·《吴杨泉》
“浚矣。大哉于此。”五湖乃天地之元源,阴阳之所徂,上 值箕斗之精,与云汉乎同模;受三方之灌溉,为百川 之巨都。居扬州之大泽,包吴越之具区,南与长江分 体,东与巨海合流。太阴之所毖,元灵之所游;追湖水 而往还,通蓬莱与瀛洲。尔乃详观其广深之所极,延 袤之规方邈乎浩浩,漫乎洋洋,西合乎濛氾,东苞乎 扶桑。日月于是出入,与天汉乎相望。左有包山,连以 醴渎;岝额崔嵬,穹嶐纡曲。右有平原广泽,漫延旁薄。 原隰陂阪,各有条格。茹芦菼乱,隐轸肴错。冲风之所 出,零雨之所薄。
太湖石记 唐白居易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元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 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 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 之。昔故友李生名约有云:“苟适吾意,其用则多。”诚哉 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为司徒,保釐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第,南郭营 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道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 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 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寮吏,多镇守江 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 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 置之,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 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圭瓒 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 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𩰚者。风烈雨 晦之时,洞穴开�“若敛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 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崿霮䨴若拂岚扑黛,霭霭然 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晓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 三山五岳,百洞千壑,𫌨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 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要之用也。常与 公逼观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 胚浑凝结,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 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 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 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 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也。将尤物有所归耶? 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 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之阴,曰“牛氏 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百千载后散在 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 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会昌三年五月癸 丑日记。
太湖采石赋 宋程俱
“建中靖国元年,以修奉景灵西室,下吴兴、吴郡采太湖石四千六百枚,而吴郡实采于包山。” 某获目此瑰奇之产,谨为赋云。
《吴吏采石于包山》也,洞庭乡三老趋而进,揖而言曰: “惟古浑浑,物全其天,金藏于穴,珠安于渊,机械既发, 剖蚌椎矿,不翼而飞,无胫而骋。刳山探海,阶世之竞, 迺若富媪赘瘤,则为山岳。茂草木于毛肤,包崭岩于 骨骼,与瓦甓其无间,何于焉而是索?今使者窥复穴, 荡沉沙,搜奇礓于洞脚,劂巧势于丘阿,呼灵匠于运” 斤,指阳侯使息波。竖江山之崿崿,续剑阁之峨峨。莫 不剔山骨,拔云根。贞女屹立,伏虎昼奔。督邮攘袂以 相睨,令史临江而抗尊。虽不遭于酰沃,岂有恨于苔 “痕。嗟主人之不见,似羊牧之犹存。何一拳之足取,笑 九仞之徒勤。”既而山户蛾集,篙师云屯。输万金之重 载,走千里于通津。使山以为骨,则土“将圮;使玉以为 璞,则山将贫。煮粮之客,叹终年之无饱;谈元之老,持 一法其谁论。尝闻不为无益,则用之所以足;惟土物 爱,则民之所以淳。怪斯取之安用,非野夫之乐闻。敢 请使者”吏呼而语曰:“醯鸡不可与语天,蟪蛄不可与 论年。矧齐侯之读书,岂轮人之得言。”三老曰:“极治之 世,樵夫笑;不谈王道;至圣之门,鄙夫问而竭两端,野 人固愿知之。”对曰:“上德光大,孝通神明,阐原庙之制, 妥在天之灵,以谓物不盛则礼不备,意不尽则享不 精。故金瑰琛琲,天不秘其宝;樟楠楩梓,地不爱其生。 而青州之怪,犹未足于充庭,故于此乎取之。且凿太 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以起景阳于芳林者,魏明 之侈”陋也;菲衣恶食,卑宫室以致美乎祭祀者,夏禹 之勤俭也。上方戒《后苑》之作,缓《文思》之程,示敦朴以 正始,尽情文而事神,此固上德之难名者矣。抑尝闻 之,“三德虽修,不遗指佞之草;万国虽和,犹豢触邪之 兽。”盖邪佞之蛊心,犹膏肓之自腠,惟属镂之无知,顾 《尚方》之奚救?故将铸采石以为剑,凛竖毛于佞首。若 是,则在边无汗马之劳,在庭无履霜之咎也。抑又闻 之,尧不能无九年之灾,汤不能无七年之旱。虽阴阳 之或盭,岂闭纵之可缓。故将放鞭石于宜都,回雨旸 于咳眄。抑又闻之,扶耒之子,有土不毛;抱瓮之老,有 茅不薅。富者侈而贫者惰,游者逸而居者劳。虽齐导 之有素,奈狡兔而是逃。故“将取嘉石以列坐,平罢民 于外郊。抑又闻之,日不蔽则明,川不淤则清。听之广 者视必远,基之固者室不倾。方披旒而出黈,俾伐鼓 而扬旌。盖萧墙之戒,坐远于千里;朽索之驭,益危于 薄冰。矧四者之无告,尤圣人之所矜。故将尽九山之 赤石,达万㝢之穷民。”三老悚然而兴曰:“圣化盖至此 乎?”吏曰:“此犹未也。若其造化掌中宇宙胸次,弥纶两 仪而执天衡,燮理二气而袭气母,此包牺之妇所以 引日星之针缕。方将炼五色以补天,育万生于一府。 既无谢于襄城之师,又何惊于藐姑之处。吾其与汝 饮阴阳之和,而游万物之祖矣,又何帝力之知哉?”三 老稽首再拜曰:“鄙仆之人,聋瞽其知,鹿豕其游”,窃臆 妄议,乃命知之。
太湖石赋 陈洙
客有嗜太湖石者,图其形示余,命为赋。其辞曰:“江之 东,直走数百里。有太湖兮澄其清。湖之浪,相击几千年,有顽石兮丑其形。徒观夫风撼根折,波流势横。神 助尔怪,天分尔英。骇立惊犀,低开画屏。素烟散而复 聚,苍苔死兮又生。譬夫枯槎浮天,黑龙饮水。鬼蹲无 状,云飞乍起。稚戏携手,兽眠盘尾。大若防风之骨,窍” 如比干之心。蜜房万穿,秋山半寻。子都之戟前其镦, 韩棱之剑利于𨱔。若乃湖水无边,湖天一色。露气晓 蒸,蟾津夜滴。伊尔坚姿,峭兮寒碧;千怪万状,羌难得 而剖悉。我将吊范蠡于泽畔,问伍员于波际。原君厥 初,何缘而异?公侯求之,如张华之求珠;众人献之,如 十和之献玉。植于庭囿,视之不足。噫尔形臃肿兮,难 琢明堂之础。尔形中虚兮,难刻《鸿都》之经。用汝作砺 兮,汝顽厥姿,攻汝为磬兮,汝浊其声。亡所用之,而时 人是宝。余独掩口胡卢,而笑子之丑。
讲究平江等路水利状 元任仁发
言:“太湖纳湖州、宣州诸溪之水,而南北东江海之岸 皆高,水积其中,势若盘盂,设遇雨涝,则环湖低田悉 皆淹没。若欲导泄积水,在乎时时点简太湖东北两 岸通江河之道,不致淤塞可也。盖环湖低田,利在泄 潦,兼沿江傍海高田,亦仗湖流奔注,冲散潮沙,使江 河通利,乃可引潮灌溉。诸小湖在太湖迤东及北者 甚多,皆能接泄太湖,注江达海。数内淀山湖自大盈、 赵屯等浦以出吴淞江,与浑湖相接最近,若上源所 注不急,则潮沙注湖,渐成淤淀,富家因淤淀围裹成 田,由是湖水与诸浦渐远,而所泄益微。若非就湖内 围田多开河渠,及时修浚诸浦,则此湖之塞,恐不止 于是也。”又按:吴江石塘障遏东流之势,至湖沙日涨, 半为平地。此乃太湖泄水,下吴淞江第一要处。古来 于堤间多置木桥与凿水洞,上则通行,下则泄水。盖 欲仗其急流,冲涤潮泥,免致水患。人不知此,或便于 行路则塞坝河口,或惰于巡防则密置桩橛,矧以茭 芦鱼簖等物障遏。必得官司于此处榜示告戒,使之 咸知利害可也。
五湖记 明王鏊
吴郡之西南有巨浸焉,广三万六千顷,中有山七十 二,襟带三州,东南之水皆归焉。其最大者二:一自宁 国、建康等处入溧阳,迤𨓦至长塘,并润州、金坛、延陵、 丹阳诸水,会于宜兴以入;一自宣歙、天目诸山,下杭 之临安、馀杭,湖之安吉、武康、长兴以入,而皆由吴江 分流以入海。一名震泽,《书》所谓“震泽底定”是也。一名 具区,《周礼·职方》:“扬州之薮曰具区。”《山海经》:浮玉之山, 北望具区是也。一名笠泽,《左传》越伐吴,吴子御之笠 泽是也。一名五湖,范蠡乘舟出五湖口,太史公登姑 苏,望五湖是也。五湖者,张勃《吴录》云:“周行五百里,故 名。”虞仲翔云:“太湖东通长洲淞江,南通乌程霅溪,西 通宜兴荆溪,北通晋陵滆湖,东连嘉”兴韭溪水凡五 道,故谓之五湖。陆鲁望云:“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 故一水五名。”然今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 湖、贡湖、胥湖。莫釐之东,周三十馀里,曰菱湖;其西北 周五十里,曰莫湖;长山之东,周五十里,曰游湖;沿无 锡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贡湖;胥山之西南,周六十 里,曰胥湖。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东,曰梅梁 湖;杜圻之西,鱼查之东,曰金鼎湖;林屋之东,曰东皋 里湖。而吴人称谓,则惟曰“太湖”云。
震泽赋 朱右
客有邹阳生,号远游公子,俶傥玮瑰,超奇拔伟。衣白 云之翩翩,峨危冠之靴靴,神恍恍以欲逸,风飘飘而 凝伫。于是上会稽,探禹穴,访遗踪,超洞壑;轺车前驱, 辎重纷错。王子进之以笙鹤,江令赠之以芍药。遂乃 扬颿钱塘,鼓楫中吴,将欲穷览山川,壮游江湖,造松 陵主人,而驩然从予。主人曰:“子好历览,亦尝闻《泽薮》 之大,有三万六千顷者乎?”生曰:“未也。可得而闻与?”主 人曰:“唯唯。夏曰震泽,周曰具区,下属三江,实为五湖。 右接天目,宣岭出溪之原,左通松娄,中江入海之洳。 众流之委,群利之储。苕溪出其南,溧水经其西,五湾 潴其东,垂虹界其堤。流甘泉之清液,隐雷滩于北隈。 洞庭中起,林屋天开。渺彭蠡,吞云梦,驾雷夏,轶孟猪, 杳不知其几千里之为远,畴能计之三万顷而有馀。” 其泽则汪瀼浩汗,汹涌𣽂潾;弥漫涬溟,涣涣沄沄。流 飙吹波,结络龙鳞。日光玉洁,澄泫絪缊。清澜凝漪,锦 花成文。浪涛喷𣸣,澎湃汯粼。出雷腾虹,蒸雨生云。呼 吸阴阳,吞吐乾坤。如潮汐之不测,或早暮而异观。飞 扬荡薄,迅澓汨沦;千态万状,不可殚论。其薮则“碧沙 曼衍,黄石碔砆,莎薛蒹葭,白薠青蒲,荇芹蕰藻,茭菰, 荻芦,蔓菁,杜若江蓠,蘼芜芡实,鸡头草长,龙须,芰荷 翠沃,莲藕芬旉,众物居之,何可胜图。”其《土埂》则“涂泥 微露,埤湿就干,葴菥藨蒿,茝芷蘅兰,菖蒲,马荔,荃荪, 射干,圬杨絮白,水柳叶丹,𬞟蓼早绿,榆枫暮殷,朱橘 火齐”,黄甘金丸;连枝并秀,骈集乎其间。尔乃周流梗 概,溥览斓斑;两两相峙,郁乎崇山。其山则层峦昆仑, 叠嶂嶙峋;岑嵚参差,如陵如坟;崔嵬崷崒,陂陀纠纷。 上拔仞冈,下临湄𣸣。控地轴以磅礡,逐水曲而折旋马迹屹立以嶷嶷,翠峰峻拔以盘桓。戛浮云之流景, 俯蛟龙之深渊。空谷谽谺以无底,磴道蜿“蜒而相连。” 其中乃有奉真之祠,供佛之堂。琳宫道馆,梵宇禅房。 烟云缈绕,金碧焜煌。黄冠缁衣,往来而徜徉。谈元赞 空,学幻言哤。或高堂以演元,或击鲜而称觞。驾白鱼 之飞艎,溯重洑之流光。水产则黏蚝旋螺,土蛤石花。 䱤鳢鲫鲤,鳜𫚈鲿鯋。缩项之鳊,赪尾之鲂,细鳞之鲈, 紫甲之虾。稻蟹盈尺。巨鼋“专车。长鲛潜鳄,穹龟灵鼍。 周游涵泳,其乐无涯。”羽禽则晨,鹄庄鸡。䴖鹳凫鹥交 兼,鸨鶂《㶉𪆟》鸧鹚。群鸿来宾,阳鸟攸居。驾鹅远举,鸥 鹭忘机。《王雎》并骛,属玉交飞。振翮刷羽,以遨以嬉。来 如云集,去如烟晞。若乃绝岸之滨,渐水之石。或伏或 倚,或卧或立。或方如圭,或圆如璧;或矗如峰峦,或平 若几席,或“滑若胠肪,或廉若剑戟”;或赭而赤,或苍而 碧,或缟如玉,或黝如漆,为中流之砥柱,若逆河之碣 石。怪怪奇奇,荧荧砾砾。斯又天造之神工,而出于兹 水之荡激也。思昔夫差竞霸图勋,鏖战于此,胜负未 分,旌旗蔽空,舴艋如云,始鱼鳖以为乐,终麋鹿以成 群。迺若归钓之徒,著书之士,去国鸱夷,泛舟西子亦 复眇眇沧波,茫茫白水。主人之辞未终,邹阳生肃乎 改容,喟然而叹曰:“甚矣,世道愈下,而人心之不古也。 吾子好学,颇识典策。不述职方之经邦,而盛称兹泽 之庶殖;不思禹迹之胼𦙆,而徒叹英贤于战国。皆非 所以极游览之愿望,而扩夫五行之至德也。遐思往 古,击节太息。请即主人所闻,而陈子所得。”呜呼噫嘻! 浩荡方割,怀襄未平。九域混而莫辨,百潦壅而不行。 支祁崛强于淮甸,天吴披猖于海溟。时维玆水,震荡 靡宁。浡浡汹汹,砉砉轰轰。疑撼天而动地,犹驾雷而 鞭霆。类不周触而天柱折,若巨鳌抃而洲岛倾。斯震 泽之所以锡名也。迨夫九载既成,庶土交正。波神受 职,川后奉令。应龙画地以效功,庚辰持戟而制命。导 吴淞以安流,别江海而表境。于时泽安其所,水顺其 性,鸣者自止,动者自静,斯震泽之所以底定也。千载 而下,美哉禹功!昏垫之害既远,灌输之利无穷。故渔 人舟子之出入,豪商薄宦之经从,击楫鼓浪,引帆随 风,莫不连樯接舳,往来乎其中。斯又具区之薮所以 “出万民惟正之供也。”方惟海㝢清明,朝廷静谧,内宣 民化,外修贡职,农安其耕,女效其织,工习其业,商估 其直,士守遗经,民食馀力,风不扬波,水不滥泆,方镇 以宁,土地垦辟,开禹之疆,广禹之绩。是以九州之外, 咸仰圣育,沾濡乎仁义,涵泳乎道德,浃洽恩波,沐浴, 膏泽,渐摩,浸润,流衍洋溢。天无亢燥之灾,人乐沃土 之俗。试言其故,则辟雍汤汤,圣化行矣;灵沼洋洋,圣 泽汪矣;御沟溶溶,生意茫矣;溥德川流,达要荒矣。下 视一隅,宁不隘杯水于坳堂矣!主人于是耸乎乐闻, 怃然自失。仰神功之长存,慨馀子其何益?相与鼓枻 乎沧浪,曾不蒂芥于胸臆。迺起为诗,歌以颂德。诗曰: “于赫禹功,配天比隆。生我遗氓,宅我土中。原隰畇畇, 江汉为东,万世永赖,维禹功是崇。于皇禹德,立我民 极。手胼足𦙆,救焚拯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靡谢天 功,焉知帝力?于昭太上,示民以庆,眷佑我皇,与民立 命。开禹疆土,继禹作圣。”其混合四大,维民之正。于穆 圣皇,维上帝不常。敬哉有土亹亹弗敢康,五岳四渎, 七泽“九冈,罔不修其职,来享来王。来享来王,受天之 祜,于万斯年。眷我有土,有土有民,有子有孙,有引勿 替,以颂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