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十三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十二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四

      兖州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二百十二卷

    兖州府部汇考四

    兖州府山川考三     各州县志

    《府志》
    未载山川

    嘉祥县

    中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种火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山突起,近居人结寨其上以备盗。又山后有胡楔山,亦传宋太祖楔车之地,皆不可考云。

    琵琶山 在县西南二十四里。山形如琵琶。其旁又有跌波山,水自西而东,波浪汹涌,有倾跌之状。

    空空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各有洞,洞内空旷相连,故以“空空” 名之。

    七日山 在县南四十八里。其南有栲栳山、芜萸山、王琉小山、恨虎山、韭山。相传宋时居人于此山种韭,南迁后根尚在,雨后遍山皆青,采之可食。

    遂山 ,在县南五十三里。山中有古洞,深可二三里,昔人避兵。

    磨山 在县南五十三里。石可为磨,四方石工多采之。又县东南二十里,有东磨山,以其山圆如磨,顶平可耕云。郯城县西北六十里,亦有磨山。

    凤凰山 在县南十三里,北与羊鹿山连脉。山下三殿行宫,西有吕邨隆兴寺,绝顶有塔,已毁。遂山洞 在县南五十二里遂山之西,深约二三里,秉烛可入。乱离时尝有人避兵其中。“泼山 ” 在县南四里。宋元祐时曾建福圣院于此。今遗址尚存。

    来山 在县南六里。有来氏居此,因名。山后侨居浙江萧山县,今为名族。

    寨山 与来山接。正隆间,乡人结寨于山之上,以避寇盗。其北又有“板山。”

    云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顺治间,新建玉皇阁,壮丽无比。

    土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无土石,可树可艺。《土山集》在其西。

    固山 穹起于土山之西,其石坚顽,不生草木。焦氏山 ,在县西南十八里,与青山连,左有焦王城,即惠济公故城也。相去二里有挟山,与焦山连脉,上有圣水井,冬夏不增减。西有通仙观,嵬然山腋之间。

    锁石山 在县南二十二里,与牛山接。宣德间,有史老者修道其上,今俗名“老史山。” 其北有洪山,石壁镌《洪水》诗,字迹甚古。

    南卧龙山 ,其脉与钓鱼山接,山右有二石坎,似盆形。其左危岩峭立,不可登跻。土人好事者尝扳荆附萝而上,转入一小洞,洞中石可坐数人。

    小独山 ,在县西南十里。高不过数丈,广不过数亩,不与诸山相接。

    郗山 在县东南七里。西麓有晋太尉郗鉴墓,墓前有石台二座,相去丈许,高仅二丈,下小上大,皆凿花草之形,极顶斗栱细巧,石瓦参差,乃累石成巨门而中断者也。远观若灯台之状,俗名“灯台山。” 山下有城曰“郗城” ,今为河水垫没。西卧龙山 ,在县西十里,山势延邪虬曲,形似卧龙,故名。其阴有龙洞,深峭不可入。

    北凤凰山 ,在县北六里,与故县山对,层岩耸翠,洞邃泉甘。山西麓有泰山行宫,夏月邑人游览。

    丹凤山 ,在县西南七里。前有南照寺。

    大妇山、小妇山 ,在县西南十二里。二山南北相望,傍为商村山,山下有商村社。又三里许有社山,与青山东西相对,上有洞,深邃不测。近日土人尝持火入其中,以避寇盗。

    布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与跌波山近。跌波山旁有一穴,石砌精工,高数尺,广丈馀,深不知其处,或疑为古废陵。又二十八里有陈庄山。郎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山顶平旷,约十馀亩,环有堤形。按《春秋》“鲁庄公筑台于郎昭公筑。”

    “郎囿” ,疑即此地,今俗名“狼山。”

    二龙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右有黄山,土皆黄色,故名。又有“老牛愁山。”

    属山 ,在县南三十里,东有大护国报恩寺,今毁,惟石罗汉数百在荆棘中,父老言“其山有罗汉洞。”

    紫云山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接武翟山,山阳有昭庆院,山右有汉太子墓。

    秃尾山 在县南三十里。崱山为首,此山为尾。黄路山 在县南四十里,连南武山,下有徐彬墓。

    度人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与垛山相连。东南有芜茰山,西南有清陵沟,正南又有萧氏山、英山。山与磨山东西峙立,其西为欧山。

    垞山 在县西北十里,与小青山相连,上有伏羲庙。近土人李爱民率众筑寨,石壁崔巍,居然城右藩屏焉。

    小青山 ,在县西八里,与凤凰山相连。上有紫虚观,下有社稷坛。

    漕河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北至汶上之界首,南至巨野之大长沟,计长一十八里,原系济宁左卫。景泰元年,卫调临清,嘉祥代之。堤岸用石修砌,置浅铺四:孙村浅、寺前浅、十字河浅、大长沟浅四铺老人四人,夫四十八,守口夫一百八十人。县设主簿一员,嘉靖年裁革巨野官代之。洛河 ,在县南五十五里平山之西。秋胡妻邵氏投河而死,即此河也。正德间,大雨,民田尽没,地势四下,壅塞难泄。上司移文本县,拨夫千名,命土官一员,疏通旧址二十馀里,以泄水势,民多赖之,今复淤。

    郗湖 在县西南五里板山之西,乃晋郗鉴之地。宋金以来,潴水成湖,中有困雁滩,至元末,淤土成地。

    圣水井 在挟山顶上。四时常清,不盈不涸。宋时有僧筑室,至今居之,名曰“圣水庵。”

    应感泉 ,在惠济公庙中。其泉冬夏长流不竭,至庙西山麓,复入土,不见其迹。岁旱祈祷屡应。法云泉 ,在青山之阳,法云院后。出石罅中,流入池,清涟可爱。

    普兴泉 ,在青山之右普兴院中。自半山迸出,流下二三板,汨汨有声,至山下复入于地。《华林泉 》,出华林山下,流泻成沟,乡人赖其灌溉。

    三江泉 在北凤凰山。隆庆元年,僧三江住此,有道人暂憩,僧曰:“恨此山无泉耳。” 道人曰:“山自有泉,姑待之。” 后天旱,草俱赤,惟青蒿犹茂。僧拔之,泉应手出,故名。

    横山泉 在县城外大云寺后横山腰。水出石隙,盛暑不涸。牧羊常饮其上。

    缩泉 ,在南武山,闻人声则止,静俟久之,复流如故。

    莲花池 在县东南。长可三里,广半之,冬夏不涸。旧有莲花,故名。

    巨野县

    济水 ,《水经注》:“济水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此南济也;其一水南流,是为菏水;其一东北流入巨野泽,是为济渎。”

    菏水 又东与巨野黄水合,即济水别名也。《书》云:“导菏泽,被孟潴。” 菏亦作荷,《春秋》作柯泽。今山东巨野县有大泽。《水经注》:菏水又东迳故邑城北。

    《瓠子河 》:“汉孝武元光三年春,河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其后二十馀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塞瓠子,天子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寘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犍。上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 详《艺文》。

    桓温河 ,“晋帝奕太和三年夏四月,大司马温帅师伐燕,秦人救之。六月,温至金乡,大旱,水绝,使将军毛虎生凿巨野,引汝会于济,引舟自济入运。” 舳舻四百里,今堙塞。

    《曾孝广河 》,宋元祐中,河决内黄,诏水部员外郎曾孝广行视,遂疏苏村,凿巨野,导河北流,舒澶、滑、深、瀛之害。迁都水使者。

    薛公新河 ,隆、万之间,渰没者十二年,屡议开浚不果。岁辛巳,知县韩城薛公同述始决策开之。亲行水道,命典史张登董其事,再阅月而告成,民受其赐。久之堙塞,水患如故。值霖涝,承曹定、城武之水,平陆成江矣。李少保化龙常过其地,半渡而叹曰:“吾三见此水矣,如吾民何?” 檄亟开浚,竟为有力者所阻。

    考证

    郓城县

    济河 为宋、金运道,自曹州安兴塞入县境,至县西南二十里,原流筑坝,断绝下流,仍经县南八里河环城东北,至安民山入运河,东注于海。其一派新开者,经县之东南,入嘉祥之新挑河,以达于运河。考之《禹贡》济水河在兖州东出陶丘北,又东北会于汶《水经注》及《山海经》云:“济水东北入巨野泽,过寿张,西于汶水” 合,北经齐郡而入于海。唐李贤又谓:“济自郑以东,贯曹、郓以入于海。” 《禹贡注》又云:“兖州当河下流之冲,水激而湍沮,地平而土疏,则挽流而南,固以避其害也。”

    灉河 亦黄河支派,为西里河,以济河为外故也。由曹州之夹河滩入县境,历县西北,抵荆门驿口入运河。《禹贡》云:“灉沮会同。” 《注》云:“自河出为灉,济出为沮。”

    五岔口 在县西北四十里,即里河东岸冲口。盖曹州雷泽水之由城南火头漥入冷庄河,下注廪丘,由此口以达于里河云。

    毛家沟 ,嘉靖间,居民唐志学输力挑浚。县西南廪丘坡水以入五岔田,免水患者数百顷。淤泥口 ,嘉靖间,知县赵若唐挑浚北坡水东入于河,民田不受水患。

    曹州

    朡川 在州东南定陶境内。舜封豢龙氏于此。龙池 ,《路史》云:“济阴东北有龙池,即舜命董父豢龙处。”

    汜水 在州东南三十里。汉高祖即位汜水之阳,即此。今涸。

    尧沟 ,《郡国志》云:“尧沟在冤城西,昔尧所开沟也。”

    五丈渠 在州东南四十里。宋太祖建隆二年,浚渠以通东方漕运。

    阿谷水 在州东南三十里仿山下。两陵对峙,中有阿谷,即孔子适楚,见处女佩瑱而浣处。“黄水 ” 即黄河支流,自开封府流至曹县界,分为二派,一东南由贾鲁河至徐入泗,一东北流经州境,延至寿张县湾口入会通河。明弘治初,因决冲运河,遂塞黄陵冈决口。今涸。

    贾鲁河 在州南八十里。自黄陵冈至阳青村,元工部尚书贾鲁所开,故名。

    虎牢池 在州东南三十里。四壁突起如城,即吕都也。内有深潭,广三顷馀,大旱不竭,祈雨者取水获应。池上建祠。明成化间本州申请,题额曰“灵应龙湫祠。”

    大祢沟 在州西南二十里。《诗》:“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即此。今涸。

    曹县

    金堽 在县东四十里

    重堽 ,在县西北五十里。

    龙堽 在县东北五十里,俗名龙头冈,亦名龙须冈。《府志》谓“卧龙冈。”

    青堽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白堌 ,在县东五十里。

    青堌 在县东南六十里。

    枣堌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名枣堌村。其旁有扁鹊庙,今成镇。俗谓《王家集》。

    水堌 在县南五里

    砖堌 在县东北四十里。

    黄堽 在县东六十里

    红堽 在县东六十里

    莘沙堽 在县东八里

    焦堽 ,在县东北五十里。

    黑堌 在县东南八十里。

    黄堌 在县南三十里

    冉堌 ,在县东北六十里。

    子父堌 ,在县东南四十里。有寺。

    鲍堌 在县西十五里

    杨黎堌 ,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为“义民团练” ,遥应桓温处。时温北取中原,至雒矣。

    祝牛堌 ,在县北二十里。

    大林堌 在县东南四十里。

    宋天堌 在县南十里

    吉山堌 在县东南四十里。

    东岳堌 ,在县东南四十里。

    北河 在县治北。自城西隅东流,分二派绕儒学前,为泮池,今塞。

    南河 在县治南,一名“陶家河。”

    西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西注望子河。

    汜水 ,《唐十道志》谓:“曹南山有汜水。” 邹至云:“在曹县北四十里” ,汜音范。汉高祖即位于汜水之

    北即此

    七里河 在县东,流注金堽河。

    金堽河 在县东北,南注徐州河。

    望子河 在县东四十五里,通白家道口。堰。《涨河 》在县东北十里隆华铺。

    八里湾 在县东南八里。有深潭。嘉靖丁未水入城,时河决从此。

    魏家湾 在县西北三十里。

    塔儿湾 在县西四十五里。

    张家湾 在县西北六十里。

    大石潭 在县北十五里。潭北圻有龙女庙。旧云“潭有龙” ,今庙存而潭淤平。顾于西北二里许陷成深潭,窄圻斗厓,人不敢入。灵应湖 在县西北五十里,近左山傍。

    阳清湖 ,即燕城湖,见《水经注》,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

    《渊泉 》在大成殿后,儒学门左。

    甜井 在迎恩门

    义井 在县北,以济民,故名。

    惠井 在马厂今废

    “雪井 ” ,在县东南冷店,味如雪,故名。今填定陶县。

    济水 《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水经注》云:“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 蔡沈注云:“济水迅疾劲下,多伏流。” 明正德六年,知县纪洪浚濠,掘得一泉,初见尚微,须臾流洊汹涌,众惧,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迹在西北城角堡下。

    范蠡湖 在县城内西南隅。漥下多水,俗传为范蠡养鱼所。明正德七年,邑绅乔迁家掘得一石,上有文曰“范蠡湖。”

    三龙口 在县东门内迤北,其地三岔潴水,疑即《路史九州记》之所谓“龙池” 也。旁有龙王庙,亦三座。

    《蛇渊 》即鲁之“蛇渊” ,今有蛇丘城。

    石楼井 每至中秋,则井中见满月,馀时则吉。铁渠沟 在县东南八里,土脉坚厚,水不能崩,故名。今有铁渠村。

    五丈渠 《水经注》曰:济水南北迳定陶县故城南,又屈从县东北流,南济也。又东北,右合河水。水渎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渠。又东迳陶丘北。宋太祖建隆二年,命给事中刘载往定陶督漕丁夫三万,浚五丈渠以通东方漕运,谓侍臣曰:“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开导河渠,以济京邑,万不获已也。”

    东平州

    凤山 在州北三十里。群峰环抱,风林蔽翳,粲若云锦,登览题咏最多。

    黄华山 在州北三十里。元学士王庭筠卜居其下,号“黄华老人。” 见元好问《中州集》。后人号其所居为“书堂峪。”

    鸡鸣山 :在城东三十里。有巨人迹,宛若天成,亦一方之胜也。

    峗山 ,在城北五里。汉东平宪王墓在焉,四面古坟累累,亦风气所萃也。

    狼虎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诸峰交萃,此独巍然高耸,山峪九十有九,故因其形势名焉。困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上有马跑泉。旧传周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跑地得泉,因以困名。山东有蟾蜍峡、莲花沼。南有玉灵崖、石室。洞上有小虚观,塔下有饮马泉,出石孔,涓涓鸣注。文人讲业其中者甚多,有郡人宋国《枢记》:“傍有铁山,因山形颇黑,故名。”

    白石峪 在城北二十五里。环峪皆山,旋绕若带,循东南蹊径,缘引而上。山阴一洞,高数丈馀,直北积石岩,山花烂漫,泉水恒与石平,兼可涤疡毒,人多挹取之。又有罗圈崖,在黄华山东北。书堂峪 ,在城北二十五里。前则赤壁矗立,北则苍崖峻拔,其中坦平,浮屠寓焉。西则层𪩘叠起,周回崎岖。值雨众泉俱涌,合流若震,积日稍缓,大旱方绝。独井渫悠悠,四时不易,幽人栖迟之胜会也。又有黄石崖,石道攲侧,盘延而上,悬崖壁立。上有二洞,前有殿宇,因石崖有黄赤色,故名。

    雕鹅岭 在城北四十里。相传高怀德驰射处,其石犹有箭痕。

    火焰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山上有观音、牛郎等庙。崇祯元年,赵可用创建。郡人赵岚有碑记。山下一里有冉伯牛墓祠在焉。

    老黄河 在州界之西。明景泰间,支流决沙湾。

    考证

    塞而堤之。弘治六年,复决下流十里许,故作戴家庙金线闸,以泄其流,由盐河入海。及上流已塞,复循故道,不复经斯闸矣。今《寿张集南遗迹》尚存。

    漕河 在州之西。上流自靳家口闸接汶上界,下流至戴家庙闸抵阳谷界,上下共六十里。积水湖 在州西十馀里。

    芦泉 在州东北二十里。发源芦山之阳,至州北沙河,西入盐河达海。元严引水构亭,为游赏之所,今废。惟近泉民家借以浸灌稻蔬,为利甚大。

    九女泉 在州北二十里蚕尾山后,西入汶水。坎河泉 ,在州东北五十里,南流六里,至戴村坝入汶河,合众泉至分水龙王庙,同入漕。桓公沟 在州境内,晋毛穆之所凿。《水经》云:“桓元帅众北入,掘通济渠,故谓之桓公沟。” 今已淤塞。

    亭子泊 在漕河东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蜡诸山,安山湖水溢而东注,即汇于此。其南为麻王泊,南旺湖水溢而北流,则汇于此。凡此皆古巨野泽之东畔,宋所谓“梁山泺” 者也。

    汶上县

    松山 ,在县北四十馀里。西萦四汶,东眺五泉,孤峰独峙,丛柏蓊郁,旧亦名“青山。”

    蜀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尔雅》云:“蜀者,独也。四望无山” ,此山独立波心,故曰蜀山。上有圣母祠,屹立波心,若漂若浮,望之如螺髻焉。秋夏之间,芰荷霞蒸,菱菰云沉,鱼舟款乃,鸥鹭翔集,宛然一图画也。上有宗鲁堂,旧为三教殿,水部胡公改之,以专祀孔子。圣母殿即碧霞元君行宫也。山之后有流憩亭,亦水部胡公所建,其前为望湖先生乐处,介肃公尝与弟子等讲习于此。汶水 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仙台岭,一发于莱芜原山之阳,一发于寨子村,会泰山诸泉之水,至静封镇,合而为一,谓之“大汶。” 又小汶出新泰宫山之下,西流至徂徕山阳,入于大汶。乃西南合流,迳桃乡、无盐及寿张故城北,由安民亭合济渎东北入海,此故道也。永乐九年,尚书宋礼始筑坝于戴村,遏汶全流出于南旺。四分南流达于济宁,会沂、泗诸水入淮;六分北流达于临清,会漳、卫诸水入海。然秋夏水涨,犹得自坎河入故道,漕与邑俱利焉。汶之自戴村入漕渠也,委折数十里,随所经流,有异名焉。

    大清河 ,济水故道也。旧为汶境。《通志》云:“《冀州刺史王纯碑》在汶上,汉延熹四年立。” 《水经》云:“济水西有安民山,山西有此碑,今属于州。” 邑之西偏有小清河,殆济之北迳阚乡城西者也。龙𩰚泉 ,在县东北五十里,泉脉鼎沸,若两蚪相击者然,出云尾村平地中。其东为薛家沟泉。鸡爪泉,三里许为泺澢泉,南为赵家桥泉,俱出土中,会龙𩰚南流,合于宁阳之鲁姑泺。澢山泉由鲁沟入汶

    马庄泉 在县东南十八里。亦出土中,流十五里至城南而伏。

    南旺湖 即古之“大野泽” 也。中为长堤,漕渠贯之,画而为三:在漕渠之西者曰西湖,周回九十三里,堤上为斗门,以便蓄泄。其东曰蜀山湖,周回六十五里,水涨出长沟、减水二闸,入马场湖。曰“马踏湖” ,在汶河堤北,周回三十四里,夏秋水涨,汇入北湖,出开河闸,迤北弘仁桥入运。俱有菱、芡、鱼鳖、茭荻、蔬、蒲之利,居人赖焉。

    沟之名有九 :其导龙𩰚诸泉,迳蒲湾泺以入汶者,为“鲁沟” ,受诸山潦以注蒲湾者,为南、北泉沟及洪沟。蒲湾之西北为沙沟,其南分蒲湾之水以达城下,为郭家沟。邑之西南有柳沟、响水沟。又圣泉河旧名黑马沟。

    蒲湾泊 有关漕运,李太白所咏“城隅绿水明秋日” 是也。距邑北三里,一名仲勾泊,一名五花池。盖鲁沟自军德桥而下,遂无堤岸,水因漫出,合于停潦,周回二十里,民田多没焉。其水出柏浪桥,迳周家河入汶。

    宋家洼 在县西四十里,郓邑马莲、龙顾诸泊之水汇焉。经旱水涸,民尝占种,遂籍征粮地册,今与柳行泊并议豁除矣。其旁为韩家漥,寺前闸之北为尹家洼。近于城者为黄泥洼,潦水所注也,可导之出旧平治桥,绕城西南入蜀山湖。其在城内之隅者,为常家洼、洛家洼、单家洼,虽周回无几,而夺民居已十之三矣。

    汶之决口,相比如栉指,不胜屈也。计其大者,则草桥迤上有曹家口、七级口、大堤口、魏家口、赤家口、隋家口,草桥迤下有王延口、刘盘口。《近议》

    于此直开支河以达南旺,似拂水之性,泄漕以病民已。何家口、马家口、王堂口。按:南旺,会通河之脊也,元人遏汶奉符以达任城,每至此而舟胶焉。自宋司空分汶于此,而漕始利矣。然汶之裨于漕者,八十有八之泉,非潦也,故坝于戴村以防其泄,而坎河岁筑沙坝以听潦之决焉。盖以潦水汨浊,性复湍悍,势惟分“泄,则力之所冲始微,淤之所挟始寡。堤不岁溃,浅不岁填,民田亦不岁没,厥利溥矣。” 万历戊子间,岁旱泉涸,疏浚复废,而漕艘始梗。行水者见“四汶河身,渐以浅狭,上流之势,佹欲西趋。石坝聿筑,潦始为害。畚锸之役,无岁不勤。夫额弗充,渐及里甲。崇原平垄,变为沮洳。结茅积稼,或随浮苴。” 舒司空开渠河口之下,盖深知前人之非,而重毁其功也。然汶水挟潦而注,西触于石,骤折以南,其势弥怒,故患终不免耳。或疑潦尽泄则湖水或减,不知沙坝之潦,非尽西也。若今之泛滥,则尽启诸闸及斗门泄之,犹襄堤没岸,舟禁不行,岂湖之所能蓄耶?愿司水衡者,浚泉防湖,监临闸座,复于四汶河身,务求深广,如宋司空时,则南注之势驶矣。若流潦是需,待命于天,脱值亢旱,将何以济?讵所以为国长计哉?

    东阿县

    碻磝山 ,在县南七里。其相连属者有铧山、聚宝山,刘宋檀道济与后魏交兵于此。今县南三土丘,即道济唱《筹量沙》处。

    鱼山 在县西八里大清河西岸,一名吾山。汉武帝瓠子歌曰:“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 《楚辞》注云:“吾山疑即东阿鱼山也。” 《五代史》载:梁太祖与兖、郓兵大战于此。鱼山有东阿王墓,其下有祠。

    堂子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迤南五里有北腊山。

    狼山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一名“黄崖山” ,狼溪发源于此。其相连脤者有龙头山。金左丞严实建别业于上。

    子路山 ,有子路读书处。宋嘉祐四年,里人刘秩、刘可隐等纠众建子路祠堂三楹,世远俱废。又其西为凤凰山。凤凰者,形如舞凤。自此以西至张秋,皆平地小山,其名有铁山、银山、米山、豆山、麻山、油山、锡台山、琵琶山,多至不可纪,皆不甚高大,视东南诸山不啻培𪣻。而张秋又有戊己山。戊己山者,故通政韩公筑以镇河所决口。山上有亭,为“张秋《名胜》” 云。

    龙山 :在城之西南十五里,大清河西岸,与鹅山相对。

    狼溪 水从南来注之,又东北迳艾山滑口而入平阴境,又东北由长清齐河过济南之北,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来者少,则芦泉诸水独行大清之渠,以会沙湾诸流。故今所谓“大清河” 者,第得汶之首尾,而实以东平诸泉由济故渎入海,盖亦不得专谓之汶矣。海上诸鬻盐者,至泺口放关,由大清河而上,泊于鱼山。又南则由河渠至于东平,西则由小盐河至于张秋。故大清河谓之“盐河。”

    小盐河 ,古之马颊故道也。马颊,济之支津。《水经注》曰:“济水至寿张,分为二水,其支津西北出,谓之马颊。马颊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迳桃城东,又东北迳鱼山南,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 又曰:“济水至鱼山南,左与马颊水合。” 今小盐河庞家口在鱼山南,入大清,而上流寿张界中,有马颊故道,故以为小盐河也。按宋《河渠志》:“沿河州郡,各于要害下埽郓州有六埽,关山子路张秋居其三。” 此三埽者,皆小盐河所经,则小盐河故宋时河道也。明正统、弘治之间,河决张秋,皆由小盐河入大清。张秋东堤既塞,其地涌泉如线,南流数百步,汇而为渊,方数十亩,谓之黑龙潭。通政韩公筑山其上,命曰“戊己堤。” 黑龙潭之水,绝之于渠,其稍东出,由决河故道东流至陈琦口北,而与沙湾五空桥之水合。而北流,迳李连关山,至鱼山之南,入大清河。其水涵浸浟湙,平时不通舟楫,雨水泛涨,则鱼山盐舟稍上。至于张秋不能上,则至鱼山而止,故谓之“小盐河。” 黑龙潭者,一名河平泉。往郎中杨旦常欲涸其水,以广显《惠庙》,风雨大至,舟皆覆没不敢涸。故俗以为海口龙渊,其实河水所轧而成耳。

    会通河 在县西六十里。按《元史》,“海运之法,自任城会源闸导汶水北流入清济故渎,由东阿旧城至于利津入海。” 已,以海口沙壅,江淮粮运皆东阿起,陆运至临清,下御漳北上,其后会通。

    考证

    河成,乃建都水分监于东阿之景德镇,自安山直属御漳,而东阿之运罢。至明开元,会通故道。其在邑境者,北至荆门上闸,与阳谷界接;南至沙湾,与寿张界接,长凡二十里,而安平镇居其中。明正统十三年,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河入海。都御史徐有贞塞之,先疏其上流,起张秋金堤,至于范、濮,以达河、沁,命曰“广济渠。” 渠口为闸,堰其水以入于漕,命曰“通源闸” ,而于其东岸泄之大清。又于东平戴家庙为闸三空,疏济水故道泄之《大清》。其后佥事刘进修沙湾东岸石堤,副使陈善修张秋东岸石堤。明弘治初年,河徙汴北,分为二支。其一由黄陵冈至张秋入漕,与汶水而北上。未几大雨,遂溃张秋东堤,绝流而道由小盐河入大清,以达于海。而漕河中竭,南北道阻。于是遣都御史刘大夏等治之,筑张秋东堤以塞其决。而张秋之南、东岸,又为五空石坝,出其水泄之。大清至今无河患矣。详见大学士徐溥、王鏊、李东阳、徐有贞《碑记》。

    黄河故道 在县北四十里,从西南阳谷界中来,迳铜城南,又东迳清冷口,又东迳凌山,又东北迳杨刘之南,又东北入长清界。考之《水经》:河水自范县东北流,迳东阿县故城,西历碻磝、茌平、临邑之境,东北流,注临邑。碻、磝皆在今长清、平阴界上,所谓东阿故城者,即今阿城闸矣。自宋以前,河在今邑之北,杨刘为津“口。其后周显德中,河决杨刘,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东入于淮,而邑境关山子路皆为大埽,以防其决,已又合永济渠北入于冀。” 宋仁宗至和元年,议者欲复故道,遣使行度诣铜城海口,约其高下之势,盖欲返之使东,而欧阳修以为非便,因罢不开。而杨刘之河绝铜城海口者,疑即清冷口也。明景泰、弘治中,河决张秋沙湾,由小盐河入大清河,即宋关山子路故道。而其溢者,或波及于铜城之南,盖其故渎形下,水所趋也。张秋河塞百年,居人不知有河,而河在邑之南数百里,旷若绝境矣。

    平阴县

    龙化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一名“龙山。” 相传龙起山下,元孝子李钦所居。

    卧牛山 在县西南十八里。山形如卧牛,故名。五姑山 ,在县南一里,上有五姑庙。

    孝堂山 ,在县北五十里,连肥城县界。相传郭巨葬母之处。

    陶山 ,在县东五十里。越范蠡载西施浮五湖至齐,为鸱彝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末,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世称富者,皆曰陶朱公。今山南五里尚有朱公冢,见《史记》。山有范蠡洞、西施洞,系船桩等故迹,有七十馀洞,泉声溘溘,冬夏不涸。寺宇宫观,萝木花竹,令人应接不暇。山北岭古庙岿然,有隋文中子王通石刻“洞灵观” 三大字,真胜概也。今割入肥城界。

    凤山 在城南三里。邑人张宗敞疏洞。其上杂植松柏桃杏,方春如张锦幄,为士女游赏之所。龙山 在城南五里。山腹栲栳峪有甘泉,旱涝不涸。有诗见《艺文》。山南有姜公洞,邑人姜昺所凿也。

    大菩萨山 县南十里,上有古寺。

    黑山 在城南二十里,下有巡检司故址。其山两峰对矗,迤逦数里,荆榛弥望,仅通鸟道,亦险途也。又五里有孤山并大荆山。

    赤沟山 ,在城南五十里。其山西连大槛,南接雕鹗岭。崒嵂𥓂砑,实称异险。地方有变,即为盗薮。

    庙山 又名莲花山,在城北八里。其下为济渎所经,黄河决冲,张秋并流入济水至山麓。尖山 在城东三里,耸峭如百仞峰。又东二十里有寨山,石磴盘纡,草树蒙茸,上下可里许。邿山 在城西。《春秋》:鲁襄公十八年,晋会诸侯同伐齐、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注》:“平阴西有邿山。” 又按:《传》“克京兹” 下,有“围卢弗克” 之语,其为平阴无疑。《通志》收入济宁,误矣。又西十里有西寨山

    库山 在城东南二里许。土产全蝎,出此者最为上品。又三里有磨盘山,其形如磨,故名。又十里有函山,旧名贤子峪,中有古刹,四围山色如黛,曲涧潺湲,古木蓊蔚。邑人张宗旭募缘葺寺,建石亭其上,有碑记。见《艺文》。又十三里有黄麓山,天日晴明,登峰东望泰山,远如屏障。

    合山 在城西南三里许。村人以陶冶为利。又十二里有石硖山,山水秀耸,即王明道、广道二先生故居。

    茅峪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百二仙翁故居西园险绝。其裔孙刘请业,筑“琴台” 、“啸月台” ,杂树花木其上,涧深七丈许,宽可数尺,为木桥飞渡,去桥即人兽双绝矣。又十里有九峪山,接连东阿诸山,崎岖邃密,樵采弗及,易为盗穴。

    巫山 在城东北。《左传》鲁襄公十八年,晋会诸侯之师伐齐,齐侯灵公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斾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斾先舆曳柴而从之,以扬尘。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乌鸟之声乐,齐师其遁。” 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 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阴,遂从齐师,即此。山上有石室,乃汉孝子郭巨葬母处,世谓之孝堂。东壁有蔡邕八分书,为世所珍。

    榆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隋废庐,置榆山县,即此之北,今失所在。

    敖山、具山 ,据《申𦈡》所谓“先公献武废二山” 者即此,今未知所在。

    芳陉山 ,《东观书》云:“棘乡有芳陉山。” 棘乡即铸乡,铸在平阴,今不知所在。

    黄河 去县十里。按县北原有黄河故道,俗云“老黄河” 者是也。此河与滑之瓠子河、大名之马颊河,俱通故道,或决荆隆口,或决大王庙,直冲张秋,即东阿、平阴,受其渰没。明朝曾决数次,而

    《旧志》
    不载岁久堤防尽失居民狃于安常自顺

    治七年,忽决,连涨六载。城外登舟至牛角店,宽可三十里,高及山麓,士庶张皇失措,室庐尽为泽国。使天不厌祸,民其鱼矣。惟旦驩镇贺家寺水不能侵。详志之,以示后人知所趋避云。新开河 在县西十里,即济之下流。南岸有山,曰“蹲龙” ,有磐石跨河,舟行患焉。宋张方平乃凿新河,引水北行避之,民甚称便。

    乔口泉 在县东南七里山下,西北流至县南门外,东绕城周匝西行。又十里铺西南有泉,东北行至南门外,西流与此泉会。又东沟水西流,亦与此泉会,形如“川” 字。遇秋澄泓一派,纹错如锦,故邑名“锦川。” 以此。皆入大清河,为邑八景之一。

    天井泉 在县东二十里山磵石井中,泉势如趵突,飞流界道,虽旱不涸。北入大清河。为邑八景之一。

    拔箭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出九峪山崖,经石峡入大清河。

    马跑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赤沟山北崖石窦间,入大清河。

    浸润泉 在水山北岩可供千人饮,不涸,然亦不溢。南岩泉亦如之。

    阳谷县

    会通河 在县东四十里张秋镇。其河自荆门上闸达七级,下闸三十八里,属阳谷县界。其镇有工部都水分司,兖州府捕河厅通判,本县主簿厅,并东阿、寿张二厅,各岁拨本县夫役供焉。阿井 ,在县北五十里。其水清冽而甘,搅浊即澄,汲出日久,味不变,煮黑驴皮为胶,名曰“阿胶。” 服之下膈疏痰。盖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也。《寰宇记》云:“东阿县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煎胶,每岁入贡。” 即此。今井属阳谷境内,上有亭覆之。明天顺七年,知县王昌裔所建。万历三十七年,工部郎中施尔志命工修复,拓大其亭。仍于亭北构正厅三楹,又一楹,以祀龙神。疏其淤塞,浚而导之。周遍瓦垣一百二十丈,皆捐俸成之。今厅堂俱废。

    东寺井 在城内慈氏寺,水最清洌,城中井当以此为第一。

    范公井 在城内预备仓。仓积粟率多草囷,旧无水泉可防意外,且土木时举,汲者惮远。明万历三十三年,知县范宗文即仓之东南隅街傍隙地,甃一井。不惟仓有攸赖,环居之民亦快挹注之便矣。今废。

    养济院井 在城内。明万历三十三年,知县范宗文悯穷民老弱,力不能汲水于远,就院内甃井以便汲取,既赡其生,又得以享其逸矣。今犹存。

    寿张县

    济水 由定陶经今县南五十里坝上,《书》所谓“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音柯。又东北会于汶

    又北东入于海也。后枯竭,为黄河支派。

    里河 ,黄河别派也。黄陵冈塞口处中有泉及受雨水,恒通舟楫。东南经本县黑虎庙、范城诸处,至沙湾入漕河。

    赛河 在县西南七里。北东经城南,又数里沙际,止闻人云“有碑石尚在” ,无考矣。

    会通河 ,今漕河是也。漕河即元会通河也,明名之曰“漕河。” 洪武时,淤塞不通,至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同都督周长开浚之,仍命刑部侍郎金纯开浚黄河故道,由是漕河大通,海运始罢。

    沂州

    爱古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

    金雀山 、银雀山 、双山 ,在州南三里,东西相峙,中有桃花洞。

    神峰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下有季文子墓。

    炉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其上有金神庙,断碑可考,世传葛仙烧丹飞升之所,故名。

    朗公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又名“宗岱山。” 有古洞,洞口有佛履迹,盖后人伪为也。今为朗公寺,即朗公禅师道场。

    三柱山 在州东九十里,其名有三:曰石柱,曰吴柱,曰三柱。下有龙潭、龙女祠。州人祈雨,以纸钱投水中,视浮沉以卜晴雨,最验。

    唐山岭 在州北七十里。又有大峪岭、走马岭,俱在州北。

    乔家洞 在州西南九十里。又有黄泥洞、黑渗洞、白扭洞、双脚洞,俱与宝山相近。

    抱犊堌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上平坦,四围有垣墙,内有清泉,可以避兵。其旁又有柱子堌。由吾洞 ,在马陵山,相传吕洞宾推车迹尚有。牛口峪 在苍山,唐太宗败窦建德于牛口峪,即此。

    首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一名“蛾眉山” ,一名“笔架山。” 上有苍峰突出,故名。

    竹山 在城南四十里,近册山而西。山有小庙,庙中有竹数竿,历久不凋,相传孟宗哭竹处。铁脚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石色似铁,故名。又有黄柱山、孤山。

    荆山、麒麟山 二山俱在城西南六十里。又七十里有风草山。

    照山、八角山 :二山俱在城西四十里。又十里有三山。

    薄山、峰山、恒山、银山、望山 、五山俱在城西南四十里。

    梧桐山、篆顶山、北土山、牛阑山 四山俱在城西四十里。

    黑石山 :在城西四十里,石色如墨,傍有西庙山,又五里有扒头山。

    纱帽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

    鞍络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形似马鞍,旁有齐山、铜青埠、大姑山、小姑山。又五里为柿子山,又十里有豹突堌,又三十五里有横山。

    打磨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石可作磨,旁有玛瑙埠。

    峰山 :在城南六十里。又三十里有八马岭,旁有巨陡涧,水深潺湲,人迹罕到。

    望城埠、石埠、渐黄埠 ,俱在城西二十里。又东南五十里有陈家埠。

    铁牛岭 在城西十里,岭上有石如铁,今红埠寺居之。又十里有马埠岭,形如奔马。又西南八十五里有风水岭。

    汤河 在州东北六十里。源出温泉,东南入于沐。

    孝感河 在州北二十五里孝子社,又名王祥河,即王祥卧冰处,“《八景》孝河凝冰” ,即此。

    阳明河 在州西南一百里。环绕向城一方,源出金雀山。

    渔沟 在州西南一百里。源出宝山,东流入邳,民多渔于此。

    泉沟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

    鱼梁沟 在州东五十里。上通汤河,下会沐水。芙蓉湖 在州西南九十里芙蓉山下,灌稻数千顷,古称“琅琊香稻” 是也。泇水入之,上有卞庄寺,世为卞庄子处变之所。

    枣沟 在州西北三十里。夏秋水汇,一望无际。温泉 ,在州东北六十里。又名汤泉,源出汤山八景野馆。汤泉,即此。

    石渊 ,在州南三十里。水中多出白石。

    豹突泉 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豹突山下。

    龙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发源龙泉寺。周围一丈五尺,深三尺。

    红石澎 在州西十五里,即丘城。东北夹涑水,两岸顿起山峰,水中石骨峻嶒,声闻数里。西有向河屯,名实由此。

    郯城县

    元孝河 在县西北七十里崔冢社。

    皂河 在县东南,旧通舟楫于宿迁,古郯子运道也。后因墨泉塞河,遂堙。其废闸遗址尚存于寨子社。

    墨泉 在县旧城东北,即皂河发源处。其色如墨,故名“墨泉。” 世传有关文运,明时土人以其水毒杀稼,故用铁锅以压塞之。

    皇清邑令张应瑞欲寻泉开凿故穴,未能得,遂不果。

    识者惜之。知县黄六鸿有诗:“传说幽淙黛与同,一川凝碧影青空。当年未审因何塞,吊古遗踪思不穷。”

    黄练池 在县南曹村大埠岭前,皂河深处是也。

    神池 ,在县西长城庙内。

    清泉 在马陵山侧,傍有清泉寺。邑都御史张景华有诗:“闻说清泉寺最幽,病心几欲过沧洲。高僧挂锡年应久,山上白云可散愁。”

    温泉 在羽山

    费县

    大沫堌 ,在县西南六十里,根盘三十里,壁立云霄,若巨柱之撑天。本县山号为堌者,若太平不老佛耳云头之类甚众。

    泉堌 在县西六十里。上有一泉,故名,平顶可住千家。

    钟山 在城北三里,费之主山。其中峰顶上有钟窠,俗传有钟自此迸出。其东尽处为神女山,又名牛口峪、牛头山。

    “寒山 ” 在钟山后,颇称胜概。

    崇文山 :在城南五里。绝顶可望东海。

    毓秀山 与“曾子山” 相连。

    黑风口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关阳川之北。又有雁坡山,其形如雁,一名凤凰山,左侧有泉。其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峰峦四合,冈岭回抱。《洙水》经山前,古刹两层。又东十五里为萧山,在官道北。

    义山 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前枕浚河,西望平芜,一峰独秀。又有仙台山,即抱犊堌,相传葛稚川抱犊上山,耕以自养,旁有石柱山、天台山。石山土顶峭壁峻层,高可望数百里,上有泉。魁山 在城西北一百一十里,上有鲁敬王墓。又有凤𩰚山,在云寮村之前。后二山首相拱向,石累累在其额,望之如两凤欲𩰚状。旁有牛山,形如卧牛。天门山,昔有毛阳处士李成,当元明之际,避乱此山十二年,

    香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世传卞《庄子》之女修行处。旁南有丰山,诸山皆土,此山独石。又有黄花山,中有旦龙洞、马家洞、黄花洞、鬼门洞,皆相通。

    朝阳洞 在城西六十里。洞内有井,前有阁,四面山环。又有铁佛洞,洞前亦有泉,有水帘洞。《蒙阴志》云:“本无水,惟大雨,众泉夹谷而下,状如帘瀑,水尽则已。相传鬼谷子修炼处。”

    红云洞 ,在红云山麓,洞中可藏万人,可避兵寇。洞中西尽处,有河横流。又有许由洞,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旁有杨广洞、伯皆洞、仙人洞、娄瑾洞,世传娄先生修炼之处。洞中有池,其水可煮丹砂。

    丹山 在城西七十里,孤出河中,耸拔尖瘦。林家堌、不老堌、武王堌 ,俱在城西北七十里。石缝峪 ,在城西北九十里,蒙山之麓。

    柿子峪 :在城西北一百一十里。峪中泉石清幽。

    小淮河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源出西南诸山谷间,东流入兴水河。

    兴水河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西山谷间,北流过平邑、颛臾,东流入浚。

    桃花渊 ,在县东南二里,在祊水曲崖之间。百马渊 ,颛臾王庙北,传有曹丞相马九十九匹,每饮马于此,增一匹成百马。

    横沟 在县东五里。源出左城崖,北流于祊南。石沟 ,在县北十五里。上源为石泉,下通浚河,两岸桃柳

    玳瑁沟 在探沂东里许。杜甫诗云:“夜来雨过黄花润,野水平流玳瑁沟。” 即此。今尚有碑。玉泉 ,《上冶集》东二里,泉自山崖石罅出,深三

    尺,清澈见底。藻荇交横,四时碧流。

    广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

    温泉 在温水村

    “锅泉 ” ,在大井东南山中。泉方形,深三尺,可引灌园田。

    塔泉 锅泉东,大旱不竭。

    芹泉 在院上,县西南三十里,亦名“琴泉” ,以泉声若琴韵也。

    程家泉 ,黄严山西南流入涑。

    包家泉 西崓之西。“清泉 ” ,在巨流山上殿后。

    大珠泉 ,出抱犊山之阳,流为泇河。

    辉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流为猪龙河、天赐泉 ,撑马村西北。

    龙泉 寒雨寺旁

    大井 有二:一在城南四十里东流社,水盛而甘。一在西九十里大井村,深数丈,居人自古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