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七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七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七十三卷目录

     登州府部汇考一

      登州府建置沿革考

      登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登州府星野考

      登州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二百七十三卷

    登州府部汇考一

    登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登州府

    《禹贡》青州之域。古嵎彝地。夏有斟𬩽氏国于此。春秋时为牟、莱二国地,后并于齐。秦为齐郡极东境。汉属东莱郡、胶东国隶青州,其馀地又为琅琊、东海二郡,隶徐州。东汉改胶东入北海国,馀悉如西京。晋分为东莱国,长广、泰山二郡隶青州。刘宋并为东莱、长广二郡。元魏分青州置光州,始析东莱,又牟平、黄。观阳四县地,置东牟郡,与长广郡属光州。北齐废东牟入长广郡。隋废牟州,置东莱郡,隶青州。唐武德四年,又置牟州及登州,俱属河南道。贞观元年,二州仍废。如意元年,割莱州之牟平黄文登,复置登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徙治黄县之蓬莱镇,遂置蓬莱县。天宝初,更为东牟郡。乾元初,复改登州。宋因之,属京东东路。金析牟平、文登置宁海州,以登州所属“两水”、阳畽二镇置福山、栖霞二县,俱属山东东路。元初,益都路,后改分般阳路,为山东东西道,直隶中书省。至正间,毛贵据登州,察罕帖木儿克之,仍归于元。明仍为登州。洪武元年,省蓬莱县入州,统隶莱州府。六年,改隶山东行省,惟留胶水属莱州府。九年,升为《登州府》,仍置蓬莱县,割莱之招远、莱阳及宁海州文登县来属。凡领州一,县七。隶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属山东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

    蓬莱县:附郭。

    秦齐郡地。汉黄县地,属东莱郡。武帝筑城望海中蓬莱山。晋属东莱国。南北朝刘宋属东莱郡。元魏属东牟郡。隋属东莱郡。唐贞观八年,始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升为蓬莱县,为登州东牟郡治在镇南二里。宋、金、元皆为登州倚郭,明因之。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六十六里。

    黄县

    周莱子国,汉置黄县,属东莱郡。东汉为郡治,省徐乡县入。晋改郡为国,治于掖,黄仍为县属。南北朝刘宋属东莱郡。元魏孝昌四年,割属东牟郡。后齐废东牟入长广郡,乃并。县入黄属焉。隋开皇初,郡废,属牟州。大业二年,州废,属东莱郡。唐神龙三年,迁治蓬莱镇,改曰蓬莱,为登州治。先天元年,析蓬莱之黄冠村别置黄县,即今治也。宋、金、元皆属登州,明因之。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五十里。

    福山县

    汉腄县地,属东莱郡。东汉废入牟平。晋因之,改郡为国。南北朝、刘宋因之,复改国为郡。元魏改属东牟郡。隋又改属东莱郡。唐为雨水镇地,属登州东牟郡。宋因之。金阜昌中,伪齐刘豫始置福山县,属登州。元明因之。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二十九里。

    栖霞县

    汉腄县地,属东莱郡。东汉废入黄县。晋因之,改郡为国。南北朝、刘宋因之,复改国为郡。元魏改属东牟郡。隋又改属东莱郡。唐为蓬莱之阳畽镇,属登州东牟郡。宋因之。金阜昌中,刘豫始置栖霞县。元因之。明属登州府。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四十六里。

    招远县

    汉曲城县,地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改郡为国,地仍为属。南北朝刘宋复改为郡,地亦属之。元魏以其地分置东曲城。后齐废入掖县。隋因之。唐为掖县之罗峰镇。宋因之。金刘豫始置招远县,属莱州。元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属登州府。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四十八里。

    莱阳县

    汉为昌阳县,以在昌水之阳,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初废入长广县。元康八年,于故城西七十里复置昌阳县,属长广郡。南北朝、宋、元魏皆因之。后齐天保七年,废长广郡,以昌阳复属东莱郡,省卢乡、挺二县入。隋开皇初,属莱州,十六年,复置卢乡县。大业初,复属东莱郡。唐武德初属。

    莱州,贞观元年,以卢乡县省入。五代唐讳“昌” 字,始改名莱阳。宋、金、元皆因之,属莱州。明洪武九年,改属登州府。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一百四十一里。

    宁海州

    周,春秋牟子国地。汉为牟平县,以在牟山之平地,属东莱郡。东汉因之。晋省东牟入牟平,后废,寻复置。南北朝刘宋因之。元魏牟平属牟郡。后齐移牟平治于黄县东北七十五里,属长广郡。隋开皇初,废长广郡为牟州,仍以牟平为属县。大业二年,州废,改属东莱郡。唐武德四年,于黄县中郎城置牟州,领牟平、黄县。贞观元年,州县俱废入文登。麟德元年,析文登复置牟平县。如意元年,又于县置登州。神龙中,徙州治于蓬莱县,而以牟平县属之。宋仍属金。阜昌中,刘豫于牟平县置宁海军。后金废,豫始改军为州,领县二:牟平、文登。元因之,属益都府。明洪武初,省牟平入宁海州,属莱州府。九年,改为登州府,领县一。《文登》。

    皇清属登州府编户八十里。

    文登县

    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山立石颂德,号文登山。汉为不夜县,属东莱郡。其县本古不夜城。《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 ,故莱子立此,以不夜为名。东汉省入牟平县。南北朝后齐天保七年,分牟平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文登山为名。后周因之。隋属东莱郡。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登州,以东莱郡之观阳隶之。六年,析置清阳、廓定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二县入文登。如意元年,复以莱州之牟平、黄并文登置登州,而文登属焉。宋属登州。金属宁海州。元、明因之。

    皇清属登州府宁海州编户六十九里。

    登州府部疆域考       府志

    登州府疆域图

    登州府疆域图

    本府。蓬莱县附郭。

    东至海五百里

    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莱州府即墨县界四百里。

    《北至海》一里,由海道至辽东旅顺口,约一千里,至盖州套,约三千里。

    东西广六百五十里,南北袤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蓬莱县:附郭。

    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

    西至黄县界,三十七里。

    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

    北至海一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七里,南北袤七十里。

    黄县

    东至柞杨铺蓬莱县界,二十里。

    西至黄山馆界河,招远县界,六十里。

    南至黑山招远县界,四十里。

    北至桑岛一带海口,通旅顺、辽东界,二十五里。东南至石良集,栖霞县界,二十里。

    东北:至黄河寨海岸,蓬莱县界二十里。

    西南至界沟,招远县三十里。

    西北:至《母屺岛》海岸二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五十里。自县治东北至本府六十里。

    福山县

    东至宁海州界二十五里,抵州城七十里。西至蓬莱县界五十里,至府城一百四十里。南至莱阳县界六十里,抵县城一百八十里。北至海十五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自县治西至本府一百四十里,至

    京师二千里

    栖霞县

    东至宁海州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招远县界五十里

    南至莱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蓬莱县界八十里

    东南至莱阳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福山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莱阳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黄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自县治西北至本府一百五十里。

    招远县

    东至栖霞县界四十里

    西至莱州府掖县界六十里。

    南至莱阳县界,六十里。

    北至黄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大嵩等卫五十里。

    东北至本府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莱州府,平度州十里。

    西北至海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自县治东北至本府一百四十里,西至省城八百二十里,至

    京师一千里

    莱阳县

    东至宁海州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莱州府平度州界九十里。

    南至莱州府即墨县界一百里。

    北至栖霞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大嵩卫城,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本府二百四十里。

    西南自莱,至胶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莱州府一百八十里。

    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自县治北至本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省城八百三十里,西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宁海州

    东至文登县界,五十里。

    西至福山县界,五十里。

    南至海一百五十里

    北至海十里

    东南至靖海卫,为宁津所,二百四十里。

    东里:至威海卫,为百尺崖所一百二十里,至莱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海,为“奇山所” ,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自州治西至本府二百二十里,至省城一千一百五十里,至

    京师二千里

    文登县

    东至成山卫,一百二十里。

    西至宁海州界六十里

    南至靖海卫城一百里

    北至威海卫城九十里

    西北至本府三百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自

    县治,至本州一百二十里,至省城一千二百五十里,至

    京师二千二百里

    形胜附

    本府。蓬莱县附郭。

    《史记·夏本纪》:“海滨广斥,厥田斥卤。”

    《元中记》:“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恶焦焉。”

    《元志》:“凭负山海,利擅鱼盐。西有石门之固,东有朱高之险。高山距其前,大海绕其后。”

    《通考》:“三面距海,为京东捍屏。”

    “南走徐、扬” ,东达辽左,水陆交会,此亦要冲国也。有丹崖众山之秀,有沙门列岛之雄,仙阁胜概,海市奇观。

    群山盘据乎西南,渤海周环于东北。

    黄县

    层峦远抱乎莱峰,叠嶂并峙于“凤麓。” “桑岛” 横乎其北,《洚水》出乎其南。

    《元志》:“高山距其前,大海绕其后。”

    福山县

    《通志》之罘阻海,有累石之奇峆。㠠“出泉”,接栖霞之胜。

    栖霞县

    “翠屏” 峙其南,艾岫雄其北。左据灵峰,右倚方嶂。崇山峻岭,险固可依。

    招远县

    《太平寰宇记》:“土疏水阔,山高海深。”

    《元志》:“负海泻卤,其地瘠薄,蚕谷少,人民寡。” 《郡志》云:“屯绵亘乎百里,沧海远控乎三山,路多险阻,田半冈渠。”

    莱阳县

    八峰峙其南,列岛枕于北。仓山。铁冶林寺、金场《宁海州》

    昆仑秀拔于群峰,溟渤纡回乎三面。龙池呈异,霞洞分奇。

    环山似屏,负海为堑。昆仑俯视乎群峰,沧溟萦洄乎三面。

    东距成山之险,西邻之罘之封。南条分水,纳万壑之溪声;北望龙门,浮数尖之螺影。

    奇观则峦烟吐秀,蜃气成楼,设备则石堡传烽,金城巩固。

    文登县

    地占青阳,邑当海甸。东有“文山” 之胜,西有“铁官之饶。”

    成山峙其东,“昆仑控其西。南耸槎山,北凭渤海。山盘海绕,雄峙《东齐》。”

    崑槎耸秀乎层霄,溟渤纡溁于三面。三卫鼎峙,叠嶂环罗。运艘直达乎三津,高泊旁通乎淮泗。

    登州府星野考   府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

    《汉书》:“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菑川、东莱、琅琊、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春秋运斗枢》:“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

    《晋书》,东莱入危九度。

    《新唐书》:须女、虚、危、元枵也。初,须女五度,馀二千三百七十四,抄四少,中虚九度。终,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济北东逾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高密,又东尽莱、彝之地。得汉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 《古齐纪》:“祝淳于莱、谭、寒及斟寻、有过有鬲、蒲姑氏之国” ,其“地得娵訾之下流,自济东达于河外,故其象著于天津,绝云汉之阳。凡司人之星与群臣之禄,皆主虚、危。” 《宋两朝天文志》:“虚二星距南星,去极一百度半。危三星距南星,去极九十六度。”

    《元史》登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

    论曰:《周官》保章分星之说,昔之儒者罕能明之,惟唐一行《云汉山河》之论,颇为近理。登距古齐国六百里而遥,以山川脉络言之,属危为近。而或以为入胃者,盖泥于晋《天文志》,而不知其书之多谬。容斋洪氏所谓蔽于天而不知地者也。若夫唐帝之命官宅嵎夷,而寅宾出日,乃自古。

    考证

    记之矣

    登州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蓬莱县附郭。

    丹崖山 在府城北三里。东西二面石壁巉岩,上有蓬莱阁及半仙、狮子等十三洞,秀丽奇绝,为一郡伟观。

    田横山 在府城北三里海上。汉韩信破齐,田横与其徒五百人栖此。莱州府即墨县亦有“田横岛” ,盖奔窜非一处也。万历癸巳,因倭警,调戍兵戍登,立有城垣廨宇,今废。

    密神山 在府城南,盘薄十数里。山之东麓有贵溪,即密水,一名“密水山。”

    魁山 在密神山东北,侧起一峰,故名。

    荆山 在府城西半里。山多产荆,与丹崖、田横二山相连环抱,色常紫,一名“紫荆山。”

    芝山 在府城东南十五里。上有芝山王庙。又黄县东十里,莱阳县西北八十里,皆有芝山。羽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书》:“殛鲧于羽山。” 孔安国注云:“山在东齐海中,即此。” 《蔡传》以为徐州羽山。《齐乘》云:“羽山之罘水所出,东北流合石门水入海。” 《寰宇记》亦谓此为殛鲧之山,非也。东海既有羽山、鲧庙矣,此偶因名耳。

    九目山 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山连黄县界。晏谟《齐记》云:“山有九窍,故名。”

    西山 在府城西五里,西王茌之东山也。赤山 在西山西二里。

    登高山 在西山迤南二里。

    石门山 在府城西十里。山口甃石为驿路,故名。又文登县东南五十里,宁海州东南五十里,俱有石门山。

    黑石山 在石门山之西。

    马鞍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一名“马儿山。” 文登县南十里,亦有马鞍山。

    朱高山 在府城东八十里。其山临海,产滑石。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门岛巡检司于此。

    平山 在府城南二十里。周围八里,若平地然。影口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山之巅有故营垒。

    崓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其山上下俱平,约有四十馀顷。上有居址尚存,不知其始。

    巨山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

    龙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上有龙池、龙冈及龙王庙。旧有铁场,今废。

    虎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

    白辰山 在府城南九十里。西连三山,迤北三里有龙门三孔,隔山见海。

    三山 :在府城东九十里。三峰联络,屹然高耸。又云“笔架山。”

    丘山 :在府城南七十里。

    漏天岩 在府城东三十里海涯。有岩石覆下,石孔如筛,冬夏水滴如漏,故名。

    珠玑岩 在丹崖山下。石壁千寻,水中有小石,状如珠玑,或如弹丸。岁久为海浪所磨荡,光莹可爱,俗呼为“弹子涡。” 苏轼尝取数百枚养菖蒲。胭脂冈 在府城西南隅石牛壕上,土石皆紫赤,旧有桃李花开如胭脂,故名。

    卧龙冈 在府城南二里。西麓有清泉涌出,名“卧龙泉。”

    望海岭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山路崎岖,至此岭始见海,故名。

    狮子洞 在蓬莱阁石岩下,有石伏洞门,状如狮子,故名。又名“仙人洞。”

    沙门岛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海中。凡海舟渡辽者,必泊此以避风。上有龙女庙,历代皆有封额。《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三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乾德元年,外国遣使献名马,蠲登州沙门岛民税,令专治船渡马。” 元人通海运,于沙门岛设监置戍,其时与城北为二社。明洪武初,移二社之民附近郭,而空其岛。后为辽人据而居焉。《齐乘》云:“沙门岛在豋州北海中九十里,上置巡检司,海艘南来,转帆入渤海者,皆望此岛以为表识。岛山多产美石,今人称为庙岛。” 长山岛 ,在府城北三十里,东西长三十馀里。

    若马鬣然。山多产鹿,中有屯田,明时为军佃。又有岨岛、虎岛、半洋岛,皆近蓬莱界。

    莫邪岛 :在府城东北海中。

    小竹岛 :在《长山岛》中。

    大竹岛 :在小竹岛东。中产竹,故名。

    牵牛岛 :在大竹岛西北。

    黑山岛 :在沙门岛西,又连小岨岛。近俱招民开种。

    鼍矶岛 ,在沙《门岛》北七十里,其石可作砚。《羊驼》岛 ,在《鼍矶岛》北七十里;海运所经处。钦岛 在《羊驼岛》西,与鼍矶岛相对。

    高山岛 在沙门岛百里许。

    漠岛 在府城东北海中五百里许,与辽东连界,海运所经故道。

    海 在府城北门外。登州三面距海,惟西南地接莱州府,海中浮岛,不可殚述。每夏春之交,海气幻怪为城郭人物舟楫旌旗,飙回倏忽,变眩人耳目,谓之“海市。” 宋苏轼知豋州,五日当去,值岁晚,以不见海市为恨,祷于海神,明日乃见。《齐乘》云。海市之名,始见江邻几《杂志》。东坡诗序。或谓类南海蜃楼,蛟蜃嘘气所成,殆不然。钦尝至登州海上访之,盖海市尝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阙、楼观旌幢,毡车驼马、衣冠人物,凡世间所有,众类万殊,或小或大,或暂或久,或变见终日,或际海皆满,其为灵怪赫奕,岂蜃楼可拟哉?盖沧溟与元气呼吸,神龙变化,浩不可测。如佛经所谓“龙王能兴种种雷电云雨,居于本宫,不动不摇。” 山海幽深,容有此理。然则《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山、方丈、瀛州,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

    抹直海口 在府城东北五里。相传唐将张亮伐高丽南还,停舟于此,遂豋岸而西。元为客商兴贩、渔樵采捕出入之所。今戍者严,舟楫不通。新开海口 ,在府城北备倭城内。宋庆历二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鱼巡检水兵三百,戍沙门岛,备御契丹。每仲夏,仍居鼍矶岛,以防不虞,秋冬还南岸。古老相传,“新开口即旧屯” 刀鱼战捍之所。明洪武九年,知府周斌奏设豋州卫,置海船运辽东军需。指挥使谢规以河口浅隘,奏议挑浚,绕以土城。北砌水门,以抵海涛;南设关禁,以讥往来。

    石落海口 :在府城北丹崖山下。

    西王庄海口 在府城西七里。又西二十馀里栾家海口 ,在城西二十馀里。

    孙家海口 :在城西十里。

    湾子海口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

    西山海口 在田横寨西。

    刘家汪海口 :在府城东四十五里。

    平畅海口 :在府城东六十五里。

    芦洋海口 :在府城东八十馀里。

    黑水 在府城西南十里。发源黑石山,会密水东北流入府城南水门,出西水门北流入海。密水 在府城南十里。发源密神山北,与黑水会流入海。自改建府城,由南濠开凿,会黑水由上水门入。

    密分水 在府城东南一里,有数泉下注,又名乐稼河,由小水门入,历弘济、登瀛诸桥,会黑水之罘水 ,在府城南十五里,源出羽山东北海,与石门山泉合入于海。

    温水 在府城南六十里,俗呼为“自滚汤。” 暖水湾 在府城南二里。

    冷然泉 在府城北丹崖山之阴,去海数十步。味甘而冽。

    花山泉 :在府城南五十里。隆冬不凝,夏月有莲花,故名。

    卧龙泉 在卧龙冈西麓,泉水清溢,冬夏不竭。甘泉 ,在南门内。

    石泉 在府城南二里,近吴王园,池即密上泉。“金沙泉 ” 在西门外君子洲之南。

    七里泉 :在府城南七里。因潴水为湖,中有亭榭荷芰之胜。

    淀泉 在府城东九十里。涌出石间,清洌如淀,俗名淀子河。涧谷生兰,又名“兰溪。”

    浪井 在府治前近西。唐麟德二年凿。

    甘泉井 在城南门西

    文渊井 在府学门西

    “化龙井 ” 在蓬莱县学内。

    “玉寒井 ” ,在开元寺。味甚甘冽,重于他水。“通元井 ” ,在佑德观前。

    铜井 在府城东三十里海中,潮落即见海水。

    《咸卤井》水独甘。井口,色青若铜,因名。

    君子洲 在府城西门北濠。嘉靖己酉,郡守周嶅始浚泉植莲,聚土隆之为洲,结茅为亭,题曰“君子洲。”

    咸泉池 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其泉咸,民取之为盐。疑即今盐场。

    漱玉池 在府治后

    黄县

    莱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史记封禅书》:“齐八神,六曰月主,祀之” 莱山山有月主真君祠,一名莱阴山。《汉书地理志》黄有莱山松林莱君祠。按:《明一统志》,“莱阴山多仙圣所居。”

    黄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

    羊角山 在黄山西

    浲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泉水漫流,名绛山,《广舆记》载“绛阙仙都” ,即此。

    蔚阳山 ,在县东二十里,连蓬莱县界。

    石门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两山对峙如门。卢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层峦叠嶂,为邑胜境。《齐乘》云:“山下有真君宫。” 《金县尹陈公碑》云:“卢童子,晋时人,九岁居此山,食茯苓升仙。唐封冲禧真君。”

    龙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形如龙头,龙山名此。凤嘴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形如凤喙。

    蹲犬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大沽河发源于此。《齐乘》云:“上有石如狗蹲。” 《三齐记》曰:“刘宠出西都,经此山,山犬吠之,宠曰:‘山神谓我神也。俗名狗儿山’。”

    义门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有王氏居此,三世同居。

    白鹤顶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昔有灵童骑白鹤飞腾于此。

    土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山环如城,有仙岩石在寺之东,其岩深阔丈馀,可蔽风雨。

    里山 在县南四十里,与招远分界。又名“黑山。” 干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马岭 在县东南十五里,俗名“马岭沟。”

    贵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俗名“黄县岭。” 下有灵源观,遗址尚存。

    母屺岛 ,在县西北二十里抵海岸。又沙路二十里至岛。四面皆海水,中间一线可通。有淤田茅屋,相传为勋臣牧马场。

    桑岛 :在县北二十五里抵海岸,又水路四十里至岛。其中多山桑、石田可耕。

    大沽河 发源蹲犬山,南经招远、莱阳二县,又东南入平度州,与小沽河合,并由即墨入海,通名沽河。《左传》所谓“沽、尤以西” ,注云:“沽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

    庄头河 发源平山之麓,至苗家庄入黄水。“界河 ” 在县西六十里,与招远分界。发源黄山北分水岭,由黄山馆西入海。

    界首河 在县西四十五里。发源黄山,由马停镇入海。

    南栾河 在县西二十里。发源林家口,合颖门河入海。

    颖门河 发源于招远之罗山,经流县西十里,合南栾河入海。旧《志》一名永文河。

    吕家畽河 :发源蹲犬山,由白沙入海。

    洚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发洚山,漫散北流,合黄水入海。

    黄水 源发东蚕山,经东黄城,西北流入海。寒泉 ,在县东南三里。

    圣水泉 在县东南三里。有广禅侯祠。祠前有石窦,泉流涌出,甘洁异常,虽大旱,水溢腾沸,居民获灌溉之利。

    黑虎泉 在莱山县,出古洞前,潜流寺门西偏,味甘洌。

    《铃铛汪 》在县西四十里污下,聚水,形若铃铛,故名。

    卢童井 在卢山延真宫。围圆虽狭,而深不可测,其水甘寒。卢童子修养此山,尝汲焉,故名《福山县》。

    福山 ,在县北五里。本在登州两水镇,金时刘豫以此地有“福” ,取以名县。

    祝圣山 在县东南二里,又名支山。南有升仙峰、芝阳洞,俗传马丹阳升仙之地,图刻尚存,《峇》㠠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连栖霞县界。上有峇㠠寺“圣水泉”山势嵯峨,草木畅茂。“磁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东南有洞,深三丈许,下有三泉,澄彻可鉴。

    积金山 ,在县西一里,上有通仙宫。

    之罘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连文登县界,三面距海。《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纪功。三十七年,登之罘射杀一巨鱼。” 《封禅书》:“八神五曰阳主,祠之罘山,有阳主庙。” 汉武帝太始三年,幸琅琊,观日成山,登之罘称万岁。《司马相如传》:《子虚赋》:“观乎成山,射乎之罘。” 其东南海中有垒石。相传武帝造桥,两石铭犹存。《齐乘》云:“山高九里,周五十里,长三十馀里。”

    侧立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之主峰,西向侧立,特出群山之外,故名。

    青龙山 在县南二里。其东青洋旋绕,故名。狮子山 ,在县南四十里。状如狮子。

    马山 在县南二十里

    高。㠠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南有高。㠠寺棋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俗传有仙奕于此,山南有洪福寺。

    涂山 ,在县东南七里。有龙王庙。

    次兴冈 在县西北十里。

    西牟冈 在县东南十里。

    白石阜 在县西北五十里。

    黑石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

    《迁乔谷 》在之罘迤西。

    海洋岛 :在县北海中。

    韩家岛 ,在县东北五里。

    潘家岛 在县东北五里。

    胡家岛 在县北五里

    宫家岛 ,在县东北一十里。

    海洋山后海口 在县东北三十里。

    八角海口 在县西北四十里。《宋史高丽传》:“淳化四年,遣陈靖等使高丽,自东牟趋八角海口。” 城后海口 ,在县北十五里,登宁场煮盐于此。之罘海口 ,在县北四十里。

    卢洋海口 :在县北五十里。

    清洋河 在县东十步许。发源于栖霞翠屏山,东由义井南绕水都,复转而北入海。

    大姑河 在县东二里。发源于莱阳三蠃山之东麓,北流入海。

    义井河 在县西南三十里。即清洋上流。名“义井” 者,以经流义井村也。

    樱桃涧 在磁山洞之东,其中多产樱桃。“楚堂湾 ” 在县东南十五里。

    圣水泉 :在县有二:一在侧立山东,一在峇。㠠山顶岁旱,祷雨辄应。

    奇泉 在县西三里。石孔涌出,冬温夏凉。官渠 在县西南,自马神庙北抵清洋河一十五里,流入于海。成化中开,弘治中建。保城桥上《栖霞县》。

    翠屏山 在县南半里。其山苍翠壁如屏,故名。岠嵎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宋史》:庆历六年,登州地震,岠嵎山摧。《金史·仆散安贞传》:“杨安儿与汲政等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 即此山也。亦名金山。《齐乘》云:“以产金得名” ,即《地记》莱阳县之黄银坑也。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牟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金,献之山寺有隋碑,淘“金者所祖。然隋唐以来,皆守土官采以充贡,为数不多,未见其害。” 今则编户置官,岁定金额,有增无减,三时沙汰,淘得分毫,名曰“淘金” ,实则买金铸纳,户渐逃亡,官复侵剥。大约金户一家之赋,当他户三倍之多,而户不胜其苦矣。又指以金苗凿地,人家居宅坟垄,皆所不免,而民不胜扰矣。其害视鹾灶有加。土俗讹传,隋开皇中,岠嵎山出黄金九屋,俗儒便纪之于石,为可笑也。

    艾山 ,在县西三十里。山前有温泉可浴。山产艾,野老云:“每午日平明,山上之艾即皆无心,相传为神仙采去云。”

    北曲山 在县西十里,产铁。按《通志》:山多水泉。百涧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多水泉,田产铁。蚕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形如蚕簇,连黄县界。大方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上方而平。小方山 在大方山迤西。

    南班山 在县西十五里,班文错杂可观。北班山 在南班山之北。

    灵山 在县东七里许。峰峦峻拔,土人立庙祷雨有应。

    唐山 在县东南十里许。俗传唐太宗征辽登此。按:太宗征辽,道出平州,未尝至登。《通志》不核而仍其误,今正之。

    院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其山盘据数十里,北有寿昌院,东有天宫院,西有子推院,皆在山麓,故名。

    交毛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传昔有凤凰栖百鸟,羽毛交集,故名。

    棋山 在栖霞县东三十里。

    寨山 在棋山迤东,上有军寨遗址。

    公山 ,在县北十五里。山之阳有云庵,相传丘真人修道之所。

    松山 ,在县北三十里。

    龙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凤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巨齿山 ,在县东七十里。

    虎班洞 在县东五十里。洞门之上,岩峻如坠,青黄错杂如虎文。其中深邃莫测,居人尝举火试之,烟辄出山后石窍中。

    洪花洞 ,在县东北四十里。岩石累累,中有石门。稍折而下,空洞如屋,高阔高一丈五尺,可坐十数人。又折而东,循梯磴而下,有积水深数尺,澄澈可鉴。土人云:“饮之可以疗疾。”

    白洋河 发源灵山之麓,绕翠屏山西去,会西南永北趋,抵福山入海。

    大河 在县南半里。发源翠屏山,绕城北流,东至福山县西,为清洋河入海。

    文水 ,在县北三里。以东西、南北四水交流,故名。

    滨水 在县北十里滨都宫前,抵福山入海。“盛水 ” 在大方山南,自山侧嵌窦中涌溢入隐窍,迤逦旋出石龙口,漫流砖甃方池注之。温水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艾山。

    仙源泉 在县北十五里。元丘处机修道观,募南方大木辄投水中,悉从此源浮出。

    平泉 在县北四十五里。平地突出不竭,民资灌溉。

    招远县

    云屯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连栖霞诸山,绵亘百馀里,上有六翁涧、祥光观。

    会仙山 在云屯山迤东。

    张画山 在县北十五里,山高林茂如画。凤椽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本名“牛心山。” 元陈节斋过此,易今名。

    虚空山 :在凤喙山东。其山中空玲珑,多洞穴,未易更仆。每寇作,土人多于此避兵。

    罗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齐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宋、元时尝置买金场于此。

    灵应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峰峦耸拔,山半出泉清冽。

    灵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每旱,祷雨皆应。望儿山 ,在县西六十里。世传有子从戍父登此山望之,后卒,葬山麓。

    汤泉阜 ,在县北五里。《齐乘》云:“泉出阜南,极热,东流合冷泉入池,方可浴。”

    班仙洞 在县东北三十里罗山之麓。相传羽士班会真修炼于此。

    东艮海口 在县北九十里。今设巡检司。万盛河 在县西北五十里。发源确山,经石灰湾入海。

    五涧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

    东河 在县东一里

    圣女湾 在县东南三十里。俗传有农夫饮牛,见水中一女子梳头,倏忽不见。

    寒、温二泉 在县城东。二泉并发,一寒一温。土人甃石为池,引泉注焉,以便澡浴。构堂于上,名曰《德星》。

    莱阳县

    五龙山 ,在县南二十里。《齐乘》云:“山下有四水自西北,昌水自东北,皆南流至山前,五水相合,名曰五龙,南入于海,山因名焉。” 《寰宇记》作“韭山。”

    《尔雅》
    霍山韭山者是也中产怪石山麓有古冢

    俗呼将军墓

    韭山 ,在县南三十里。

    望石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峰耸拔,四望孤高。仓山 ,在县东五十里。旧产铁,相传曾贮谷于此,故名。

    福阜山 在县东七十里。宋元时买金场于此。林寺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多林木,上有古寺,元时尝置金场。

    三架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有三峰,宛如笔架,又名“三驾。”

    七子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有八峰,大峰居中,七峰旁列,若其子然。

    小龙山 ,在县东南百里。下有穴,横长丈馀,深不可测,有物居其中,状如蛇,有鳞,狎之不螫呼。

    为小龙故名

    招虎山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险多虎。亭子山 ,在县西北三里许。旧传有仙人结草亭于上,因名。

    芝山 ,在县西北。相传汉武帝东游海上,得芝草于此,故名。

    至下山 ,在县北九十里。西至平度州,北至招远县,各九十里。

    来凤山 在县北八里。金时有凤栖其上。火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多赤石,故名。

    旌旗山 ,在县北三十里。形势罗列,状若旌旗。高丽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齐乘》云:“司马懿征辽东,置戍于此” ,以高丽为名。

    天井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山巅有泉如井。竹岛山 在县东海阳所一百二十里,产竹木。大沽河 在县西九十里。发源蹲犬山,流于此。县河 在县东三里。源发栖霞县方山,流入海。五龙河 在莱阳县南二十五里五龙山前,五河会流百里,南流入于海。高密县西二十五里,亦有河,名“五龙。”

    陶张河 在莱阳县东十五里。源出栖霞县唐山,西南入海。

    《东良界》河 源发莱阳县芝山之麓,北流经招远县界入海。

    平南河 源发莱阳县,至下山北流九十里,合东良河入海。

    水口河 在莱阳县东南四十里,今名昌水,发源文登县昌山,俗名昌阳汤。西南流经县东,入于海。《水经注》云:“昌水出昌阳县”

    三岔河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嵩潜河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

    吴姑河 ,在县西南一百里。

    龙湾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水深莫测。旁有龙女庙,祷雨辄应。

    洪海池 在县东南九十里洪海院内。其中多莲芰。

    玉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

    貕养泽 ,在县东。《周礼职方氏》:“幽州之泽薮曰貕养。” 盖此地周属幽州故也。

    宁海州

    牟山 在州北七里山之阳,地势平广。旧“牟平” 县名本此。

    侯至山 在州东南二十里。旧传汉东牟侯兴居尝至此,故名。

    大崑崳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齐乘》云:“嵎夷岸海名山也。” 秀拔为群山之冠。《仙经》云:“姑馀山,麻姑于此修道上升,馀址犹存,因名姑馀。” 后世以声相类而讹为崑崳。又有小崑崳山,与之相连。宋政和六年,封仙姑虚妙真人。重和元年,赐号显异观。上有太白顶。《元史》:丘处机与马钰、谭处端、刘处元、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于《崑崳山》。

    卢山 在州东二十里。《齐乘》云:“与大现山东牟相连” ,北至海百里,上有望海台。岘山,有东牟侯祠。

    系马山 ,在州东四十里。《齐乘》云:“秦始皇于此” 系马草生,犹作系结之状,俗名系马绁。

    龙洞山 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中有龙穴。凤山 ,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

    鹰嘴山 在州南三十里。峰峦特出,高百馀丈。雀山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上下皆有温泉。风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按《北史》称“牟平有风山” ,即此。

    两欹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两峰欹侧相倚,《见》

    《寰宇记》

    圣水岩 ,在州东南二百二十里。元元贞二年,牟平令获白鹿于此以献上有元敕赐“玉虚观” 额。

    烟霞洞 ,在大崑崳山上。齐乘云关西王祖师修炼处。金大定间,有重阳王真人自关西抵崑崳,谓山前大姓于氏曰:“我尝修炼于此烟霞洞中,盍往登焉?” 于笑曰:“我世居此,未闻有洞。” 乃相与求之,果有洞。洞口大书“烟霞” 二字,人以为神,乃立祠纪石焉。

    崆峒岛 在州境北海中。又有栲栳浮山。东清、西清及竹岛、鹿岛、黄岛。

    筥岛海口 在州东北境,旧海运往来经此。五丈河 在州西北十里,源发西南㟙山,合涧谷诸水,东北流入海。

    金水河 一名“沁水” ,源出州南横堆,会诸溪涧水,北过州城五里,又东北流入海。

    黄垒河 在州东南一百里。发源姑馀山,东南流入海。

    九龙池 在州东南三十五里苍山之阴,本一石坡,自上而下成池者九,或如盆缶,或如瓮盎。上建神祠,岁旱祷于此。

    “温泉 ” 在㟙山前,又雀山亦有温泉。《文登县》

    文山 在县东二里。《寰宇记》:“秦始皇东游,召集文士登此山,论功颂德。后人迁文昌祠于此。” 今为道会司。

    鸺鹠山 ,在县东二里。常有《鸺鹠》栖其上。卢山 ,在县东南十馀里。

    成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古不夜城侧。《史记》:“秦始皇过黄腄,穷成山。” 《封禅书》:“八神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汉志》作“盛山。” 汉武帝太始三年,礼日于成山。《齐乘》云。今按:召日,与成山相近,固始皇会海神,故后世遂呼成山曰神山。山斗入海,旁多礁岛,海艘经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相传山巅旧有李斯篆“狱讼所公” 四字,今亡。

    召石山 在成山东。《齐乘》引《三齐略》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上下,驱十石山,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神人鞭之见血。今石山石色皆赤。又验成山东入海道,水中有竖石,往往相观,似桥柱之状。又有柱石二,乍出乍没。伏琛云:“始皇渡海,立此石标之以为记。” 山下有海神庙、望海台、始皇庙。

    斥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取海滨广斥之义。《尔雅》云:“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 即此。驾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牢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马鞍山 在县南七十里。中多石洞,可避兵。万石山 在县南十里,下有石屋,可容数人。五垒山 在县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入海宛如营垒。

    石门山 在五垒山南,两石耸立如门。

    铁槎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齐乘》作“铁查山。” 山有九顶,南瞰大海。

    长学山 在县西三十里。郑司农隐此开馆,教授生徒,故名。今有书院遗址。

    紫金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紫峰灵源,故名。铁官山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汉尝于此置官铸冶,遗迹尚存。

    昌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齐乘》云:“有巨神龙祠,昌水出此山,因氏焉。”

    白鹿山 ,在县北四十里。唐神龙三年,刺史毕元恺于此获白鹿进之,故名。

    悫头山 ,在县北五十里,形如悫头。

    牛仙山 在县北六十里。世传有牛真人结庵于此。

    半山 在县东北二里

    著棋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烧车岭 在县北三十里。《县志》:“秦始皇东游,生公子于此,以火自焚其车。” 今考诸史书,事不经见。

    东华洞 ,在县西五十里,东华宫紫金山之阳,有石刻仙人存焉。

    紫府洞 ,在县西五十里。初,丹阳马真人来自西秦,创《契遇》庵以居。尝指紫金峰曰:“紫府洞天,诚神圣修真之所也。灵迹复启,其在百年乎?” 元大德甲辰,李道元始复修整,仍为五祖之真像。稽其岁,适与前言合。

    水帘洞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槎山之阳。洞中有石球数十枚,潮至则磨荡,有声如鼓,潮退则息。

    千佛洞 ,“有县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馀。”

    云光洞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铁槎山东。世传玉阳真人修炼处。

    文星石 在县西河上,遇水冲石见,其年有登科者。

    姑嫂石 在靖海卫。相传有姑嫂投海化石,春夏,海市多出其上。

    刘公岛 在县北九十里海中。岛中多林木,四五月间,舟人入采之。旧有辛、汪二里居民,明初,魏国公徐辉祖徙之近郭。万历末年,知府陶朗先复招人开垦纳税。

    海牛岛 在县北海中。《齐乘》云:“文登东北海边有鸡鸣岛。” 北海中有海牛岛,与海驴岛相近。海牛、海驴并见物产。

    海驴岛 见上。又有镆铘五里、元真、鸡鸣、苏心。

    双柘诸岛皆近县境

    石岛海口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北皋海口 :在县东北九十里。

    送驾河 在县西北五里。源出棋山之麓,经城北右桥入海。

    古桥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丫角山,南入于海。

    柘埠河 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导谷口,经温泉北入海。

    城东河 在县城之东。源出半山,入送驾河。城南河 在县南半里,西南入海。

    昌水 发源昌山。《齐乘》云:南合黑水,北纳昌阳汤,通名昌水,西南过莱阳,会五龙水南入于海。昌阳汤极清温,在文登西七里,名如意汤。《图记》:文登有温泉七所,此为最。按《明一统志》:在文登县西南四十里,周回四十二步,南入黑水。白蓬头港 ,在县南二百三十里。

    邢家港 :在县西南六十里。

    斜口港 :在县东一百里。

    大逊港 :在县东一百里。

    牟角港 :在县南四十五里。

    七里汤泉 在县西七里。二泉并发,一热一冷,味皆甘洁。邑人砌石渠以便澡浴。元山东副使王贡易名“如意泉。”

    温汤水 ,在县东北六十里。

    呼雷汤 在县东南三十里。

    金钟湾 在县南四十里。内有钟二,一取置东门上,一在水。将雨,则自鸣如牛。

    龙湾 在县北二里水边。石上有一龙形,故名。长湾 在县东三十里,长一里许,深不可测。甘泉 在县西三十里,泉出石穴,色莹味甘。按《明一统志》,“冬夏旱涝,不加增损。”

    灵源泉 在县西五十里紫金峰后。

    五龙池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五龙神庙。九阳池 在县西五十里紫金峰后。其池有九,曰“玉华、金莲,龙吟虎啸,化生婴姹、王母洞天、彩云” ,皆马丹阳所名,旱涝水不增损。今有契遇庵。饮马池 ,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成山之麓。世传秦始皇饮马于此。

    《府志》
    未载山川

    《蓬莱县志》

    天桥海口 水城北面。海船乘潮出入由此。

    《黄县志》

    王榆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有王姓者,始种榆于此。”

    磨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石可作“磨舂。”

    渠山 ,在县东南十里。

    平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山势平坦。

    石城山 一名芝阴山,县南四十里。峰峦岝崿,高矗云表,惟西北一径可通。陟山半三里许有石垒,相传为拦马墙。复二三里至山口,为南天门,径仅一线,其上平阔逶迤古松清溪,别有洞天。北崖凿石为舂者六,昔人避乱遗迹也。淳于朗、淳于难,曾保黄人据守,后范紫霞隐居于此,构松风亭。今遗址犹存。

    唐家洞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在牛心石下,岩洞玲珑,内有流泉,涓涓不绝,称邑境福地。“迎仙洞 ” :临卢山西涧,紫霞范公筑。

    黑虎洞 ,莱山院中黑虎禅师栖养处,传有二黑虎蹲伏洞口。

    将军涧洋 :在石城西北麓。下有仙台庵,殿阁巍峙,俨如画图。

    石鼓涧 在县西南三十里石泉寺东。山下有沙土成块如拳,中虚,摇击之有声。

    龙湾 在县北五里。碧澄不涸,萍藻穿浮。中产鲫鱼,一名“粉肠鱼” ,肠白色,剖鱼取置案上,蠕动如蜿蜒。

    阳沟 ,在县东北十五里。长渠蜿蜒,为邑中泄水之所。

    《福山县志》

    迷鸡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旧志》名米取山,又名“米俗山” ,殊无义。据传闻有樵夫见一金鸡飞逐之,迷于此,故名。其山孤峰圆秀,独冠一邑,自东远望更佳。

    朱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巅皆石崖,峭壁悬洞,可容数百人。

    疋山、岮山 在朱山之西,南北横亘十馀里,清洋河流绕其麓。顶有玉皇祠,麓有龙潭,乡人常于雨中闻龙吟于其内。二山系邑来龙,俗讹呼疋山为“打岮山。” 疋音雅,岮音陀。

    神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顶有大石,层砌如飞。

    考证

    《来状》其坦处,有古庙今存。

    造书山 在神山之东。上有石洞,门不可启,相传有异人造书于此。考之《府志》云:“洞口微露,扣之轰轰有声。俗传昔有樵子过此,适值洞门大开,见二人席地对奕,亦不惊讶。再至不复前景矣。” 西峰有龙王庙。

    东山 在县东八里许。旧无正名,亦未入志。按此山其来极远,不述。自宁海州五台平洋突起,峰岭层叠,气势雄峻。西行北踞海上,折转逆大姑河水而南迤带干枝献秀,村落联布,称沃土。县东面特资障卫。今以“东山” 名乏。

    榛山 在县东十里。山产榛,故名。前有庵,庵后大松三株,老干浓荫,盖数百年吻。

    海洋山 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北枕海滨,东抵大洋。

    沙山 在县北十馀里濒海田。三十馀年来,风吹海沙成堆,今则高数十丈,东西展立如屏。清洋、大姑二河,会流于此入海。邑三面皆山,独北无之。高一丈二尺,阔一丈,知县段坚所筑。千户王钰植柳数千株于堤外,于是城垣田舍,赖以巩固,人号“王公堤。”

    杨柳岸 在清洋河东。明成化间,知县郭玉所筑,插柳于上,防水奔溃。今废。

    水都泊 、虎窠泊 ,俱有短堤一道,高一丈二尺,阔一丈四尺,明成化二年筑。

    《栖霞县志》

    釜甑山 在县南十三里。圆顶孤高,望之如覆釜甑。

    石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石大而圆,多,三四成累,累者或下一石圆小,上稍大,最上尢大,若出人为。或者山水冲洗,积渐使然。

    豹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曾产豹。

    白石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兑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上缺,象兑。

    虎山 :在县北三十里。曾产虎。

    峨山 在县北四十里,峨峨然东西数里。冈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大王祠,世传唐征辽亡将封此。

    彭家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通路二十馀里,其石若一块然。

    水车岭 在彭家岭迤北。

    清香冈 在县东七十里。巉岩翠耸,延接巨齿山,产清香。

    乌沙崖 在县北二十里。峭壁临河,土石多。乌。林家崄 ,在县东八十里,峻极眇路,登者危之。其他有胡家崄、滚龙崄、狼域崄,皆山形之阻绝者也。

    藏烟洞 在县西北五里。明弘治间,居民就邃谷凿石壁“为洞,高广各丈馀步,其中隐隐有声。” 翠屏洞 在县翠屏山之阴。明正德间,居民穿石壁为之,深丈馀,居神像。

    西大河 发源艾山,南行抵莱阳五龙河入海。

    《招远县志》

    马耳山 在下祥光观西。峰峦秀拔,有竹批双耳之形,故名。里人谓之“马鞍山。” 山之麓有洞门,洞可容百许人,世传有妇人产龙于此。

    狗儿山 ,在县北四十里,与马耳山相连。上有巨石,蹲踞如犬状。

    官儿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季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不与群山相连,孤峰秀拔。每登其上,四望廓然。

    双山 在县东十里。两峰排列,如伯仲雁行。世传邑有兄弟同登,故名。

    转山 在县东十里

    黑山 在县东四十里。山多松岚,为一邑利薮。仙姑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山有仙姑殿、仙人迹。

    腰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肃然拱峙。

    银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顶有澄潭,深不可测,其水与海潮应节,意者谷王所吐纳,与

    架旗山 在县西南七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屯兵架旗处。余按《唐书》,太宗东征,取道营、平之间,未尝由东莱泛海也。贞观十八年十月,以张亮为平壤大总管,帅兵四万、舰五百,自东莱泛海征高丽,则屯兵架旗,或即此与?然亦无考。又架旗阴为八景之一。详见《疆域》。

    塔子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张公庙。公讳德立,土人祷雨多应。

    确山 在县西五十里。石峰峭拔,壁立千寻。上有确山娘娘庙,祈子者多应。今复建碧霞行宫,改名“金华山。”

    雾云山 在县西十五里,为县治来龙少祖。山形高峻,连绵数十里。每晨卯之交,烟云吞吐,回合山麓,不知山之为云、云之为山也。

    长山 在县北十八里。产苍术,入药最良。黄山 在县北四十里,为县治大河关锁。山麓为黄山庵,上有元君行祠。跻其巅,去海不数里,北眺长溟,一碧万顷。前人于此观海,题吟颇多。分水岭 在县南十五里。

    滴水崖 在县下祥光观西北二里许,壁立千馀仞,瀑布由石罅出,触巨石则迸散如万斛珠,随风惊溅。崖旧有庵,今废。

    秋千柱 由滴水崖北行,可五六里,又折而西,两峰高并,上矗云霄,遥望之如华表对峙,里人谓之“秋千柱” ,以形名也。

    鹤姑顶 ,在上祥光西北。一望苍松,弥漫山谷。每大风起,则数里中松涛谡谡。相传昔仙姑跨鹤飞升处。

    绣幕屏 在下祥光观南。高峰秀削,形如绣幕,为观前朝山,又名“孤立。” 以上皆云屯山名胜最著者,又有莲花盆、试剑石诸异境,指不尽屈,未能悉载云。

    六公涧 由秋千柱而西可里许,名“下九盘。” 路陡峻,几不可步。又北折二里而遥,即六公涧。相传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张公、寥公修真处。洞之土者凡六区,石碾、石臼各一。又有芍药、毛竹,皆不植自生,亦奇迹也。迤北为上九盘,道益险,过此则上祥光观。

    老虎洞 ,在县东北三十里。群峰叠翠,万卉参差。邑旧有虎患,周真人驱之去,竖立柱表之,诫曰:“石树开花。” 女乃还。里人相传云。

    火火洞 ,在县南四十里,有南北二洞,南洞不数步即尽,北洞则道路嵚崎,可数里许。穷处有澄潭,深不可测。昔道士尝以家鹜投之,后自莱州府井中出。

    由基河 在县北二十里,北十里入张星河。张星河 在县北二十五里,北十里入界河。淘金河 在县西北四十里,东北十五里入界河。

    老翅河 在县西三十里。东北十里入锺离河。锺离河 在县西二十里,北十里入抬头河。鸳鸯河 在县东里许。

    岔河 在县东七里,北入横掌河。

    苇都河 在县东十五里。西北入横掌河。横掌河 ,在县北七里,北入大河。

    抬头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北十五里入界河。石星河 在县南七里。河中洋一石,高五尺许,围称之,俗相传星落于此,故名。

    《莱阳县志》

    莱阳山 在县亭山之北,俗名“太阳山。”

    马山 在县西五里。山形若奔马,故名。旧有东平王庙,成化十五年,参政邢公祷蝗有应,捐俸重修。建八蜡庙其上,岁时祭祷。

    烽火山 在县东二十里。俗传有将军屯兵于此,故名。山有石洞,峰石壁立,称近邑名。胜昌山 ,在县东南二十四里。山南有昌阳城故址。

    荆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嵯峨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以峰峦参差,故名。三蠃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群峰秀拔,苍翠参差若堆蠃,故名。中有龙门寺,称胜地。

    凤凰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形若凤翥,故名。迎驾山 ,在县西五十里。

    龙泉山 在县西五十里。

    榆山 ,在县东六十里。

    浮山 在县南七十里,北临龙河。峰岚圆秀,若浮水上,故名。

    观山 在县东七十里,山南有观阳城故址。长清山 在县西七十里,山东南有长广故址。《志》霞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

    青山 ,在县东一百里。

    双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四望平野,两峰突起,故名。

    嵩山 ,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峰峦奇秀,若嵩岳之状,故名。

    镜山 ,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

    红土崖 在县东南七里。山色红若丹朱,故名。上有三官庙。

    海 ,在县南九十里。《列子》云:“渤海之东有大壑焉,不知几亿万里,实无底之谷,名曰归墟,八綋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 即此。

    九里河 ,在县西九里,故名。南流合荆河入五

    龙口

    荆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发荆山,会九里河入五龙口。

    小沽河 在县西一百里,源发掖县马鞍山。白沙河 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发瓮崖头山。沽头河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源发招虎山,西南流入海。

    古汀湾 在县南十里。众泉瀑出,隆冬常温,产蚌珠。

    东水湾 在县西六十里。

    宁海州

    金山 旧置金山所

    交山 双尖并立,如兄弟然。《堪舆家》谓“人尚友恭” 在此。

    浩浩山

    岿山

    黄堆山

    马山

    “㟙山 ,下有温泉。” “铁官山 ” ,汉冶官铸冶处。

    乳山

    贵山

    奇山

    龙泉 有温、凉二泉,异派同流。居民凿温泉池、“归仁汤泉 ” ,春夏温冬热,即古汤泉镇也。柰古山 在威海卫,东观大海,一望无际。古陌山 在威海卫。秀峰插天,端方如屏。

    《文登县志》

    著棋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顶上有石棋盘,方一丈许,传为仙人吕纯阳围棋之所。

    遮阳山 上有龙母冢,事详《怪异志》。

    撇彗山 ,在县西三十里。相传秦始皇修桥渡海,神人鞭石撇彗于此,故名。

    镆铘岛山 在县东南百里。相传,古有武弁铸剑,三年不成。惧法,其妻跃入炉中自焚,顷刻铸成雌雄二剑。至今冶址尚存。

    绿山 在县西六十里。至山巅约三里许,鸟道崎岖,亦避兵之所。

    五个顶 在县南十五里。五顶相连,尖峰峭削。“苏门岛 ”在县靖海东南海中,上有海神庙,隆冬花开,名曰“耐冬”,出泉甘冽。北有张岛西有喿岛,又西有邢家岛。此岛与姑苏相对,故云“苏门。”春夏之秋,频见海市,诚奇观也。

    抱龙河 在县南一里。源登驾山,西会送驾河入姚山头。

    大冰泊 ,在县东四十里。

    千八港 在县东南六十里。北至顺天,南至江宁,水道各一千八百里,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