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8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八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目录
莱州府部汇考一
莱州府建置沿革考
莱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莱州府星野考
莱州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二百八十一卷
莱州府部汇考一
莱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莱州府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彝地。春秋时,为莱子、介州诸小国。齐侯迁莱子于郳,在国之东,始称东莱。战国属齐郡东境。汉置东莱郡,隶青州,其馀地分属北海、胶东、高密诸郡国及徐州之琅琊郡。东汉大略相因,惟省胶东、高密入北海国,而以琅琊之黔、陬不其,改属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及济南、城阳、长广诸郡,皆隶青州。刘宋率多因之。元魏皇兴中,分青州置光、胶二州,以北海郡隶于青,东莱、长广、平昌三郡隶于光,高密一郡隶于胶。隋初罢郡,改光州为莱州。大业初,废州为郡,曰北海,曰东莱,曰高密,仍隶于青州。唐因之,为莱州、东莱郡、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郡,而总属于河南道。宋为莱、潍、密三州,属京东东路。金属益都府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莱路。至元二年,属般阳、益都二路。“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隶山东行省,领宁海、胶二州,掖、莱阳、招远、文登、胶州,栖霞、黄、福山八县。” 六年,割登州直隶行省,留胶水属莱。九年,升登州为府,割莱阳、招远、宁海州文登以属登,割青州昌邑、潍州,胶州即墨高密以益莱,始降潍州为县。十九年,又升胶水为《平度州》,以昌邑、潍二县为属。凡领州二、县五。隶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属山东布政使司。领州二。县五。
掖县:〈附郭。〉
夏过国,寒,浞封子奡地。汉置掖县,以掖水出县东南寒同山,故名,为东莱郡治。东汉徙郡治于黄掖,为属县。晋为东莱国都。南北朝刘宋属东莱郡。元魏复为郡治。后齐并曲城、当利二县入。隋,东莱郡治。唐、宋、金莱州与东莱郡迭更,皆以掖为倚郭。元亦为莱州倚郭。明洪武初,升莱州为府,县仍附郭。
皇清属莱州府附郭编户八十二里。
平度州
周春秋莱子国地。战国时属齐。汉置平度县,属东莱郡。后置胶东侯国,以境西有胶水,故名。东汉属北海国。晋属济南郡。南北朝刘宋属北海郡。元魏因之。后齐废胶东入长广县,属长广郡。后周徙郡治于长广县。隋开皇三年郡废,改属莱州。仁寿元年,改长广为胶水县。大业三年复属东莱郡。唐武德初,析置胶东县,皆属莱州。贞观元年,省胶东县入。天宝元年,复属东莱郡。宋、金改属莱州。元属登州,隶般阳路。明洪武初,亦为胶水县,属登州。九年,升登州为府,乃留县直隶莱州府。二十一年,始升为平度州,属莱州府如故。领县二:潍、昌邑。
皇清属莱州府编户一百三十六里。
潍县
汉为北海郡。平寿,胶东国、下密二县地,并胶东入北海国,二县俱属。晋改属济南郡。南北朝刘宋复属北海郡。元魏徙郡治平寿,下密为属。后齐改郡曰高阳,亦治平寿。隋开皇初,废高阳郡,省平寿入下密。六年,于魏胶东故城置潍水县。十六年,于下密置潍州。大业初,州废,改下密为北海,改潍水为下密,俱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复以北海、营丘、下密置为州,增置连、永、平、寿华、池、城、都东、阳寒、汉水、汶阳、胶东、华宛、昌安、城平十三县。六年,惟存北海、营丘、下密三县,馀皆废。八年,州废,省营丘、下密入北海县,属青州北海郡。宋建隆三年,于县置北海军,置昌邑县隶之。乾德三年,升为潍州,又增置昌乐县,凡领县三。金属益都府,领县如故。元至元三年,省昌乐入北海。至正间,复置昌乐,领县三,隶益都路。明洪武元年,省北海入潍州,属青州府。九年,降州为县,改隶莱州府。二十一年,升胶水为平度州,乃割为州属。
皇清属莱州府、《平度州》。编户八十六里。
昌邑县
周鄑城,《左传庄公元年》,“齐师迁纪于鄑城” ,即此。
齐为都昌。又地名芙蓉,景公以封晏平仲而不受者,七十二城之一也。汉置都昌县,属北海郡。武帝封其子髆为昌邑王者,乃山阳郡地,今金乡是也。盖此县汉时未名昌邑,扬震却金,昌邑亦然。东汉改郡为国,县仍为属。晋属齐郡,后属北海郡。南北朝刘宋为北海郡治。元魏之后,齐改属高阳郡。隋开皇初,罢高阳为潍州,都昌属如故。大业二年,州废,复改属北海郡。唐废入北海县,属青州北海郡。宋建隆三年,复置,始改名昌邑,属北海军。乾德三年,军升为潍州,县仍为属。金、元因之。明洪武初,随州属青州府。九年,改属莱州府。二十一年,改属平度州,随州属府如故。
皇清属莱州府、平度州。编户九十四里。
胶州
周《春秋》介葛卢国地。战国属齐。汉置黔陬县,属琅琊郡。文帝时,尝分置胶西王国,寻国除,复为县,属琅琊如故。东汉为侯国,属东莱郡。晋属城阳郡。南北朝刘宋为高密郡治。元魏永安二年,始置胶州,以境内“胶水” 为名,治东武陵城,乃刺史州名也。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仍有黔陬县,属高密。隋开皇五年,高密郡废,改胶州为密州以统县。十六年,析置胶西县。大业初,以黔陬省入胶西,寻改州为高密郡。唐改密州高密郡。武德六年,省胶西入高密,以其地为板桥镇。宋元祐三年,以板桥镇复置胶西县,兼置临海军,属密州。金因之。至元二十二年,于胶西县置胶州,隶益都路,领县三:胶西、即墨、高密。明洪武初,省胶西入州,属青州府。后改属莱州府。领县二:高密、即墨
皇清属莱州府编户九十三里。
高密州
周齐晏平仲所封邑,名高密。汉初,置高密县,取境内密水为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分封为胶西王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东汉国除。光武以县封邓禹为高密侯,属北海郡国。晋割属城阳郡。南北朝刘宋泰始初,属高密郡。元魏因之,为郡治。后齐省彝安、淳于二县入隋。开皇五年,属密州。大业二年,州复为高密郡,县仍为属,后废。唐武德三年,复置属密州。六年,省胶西县入,而徙县治彝安故城。宋属密州。金因之。元属胶州。明因之。
皇清属莱州府胶州,编户八十八里。
即墨县
周本齐国地,以其临墨水,故曰即墨。汉置即墨县,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割为胶东王国都。东汉属北海国,省皋虞县入。晋属济南郡。南北朝刘宋属北海郡。元魏属长广郡。后齐与不其县并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即墨县,兼有不其县,地属莱郡,后徙地于不其城东北二十七里,即今治也。唐属莱州东莱郡。宋、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改属胶州。明因之。
皇清属莱州府胶州,编户八十五里。
莱州府疆域考 府志
莱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登州府莱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青州府昌乐县界三百六十里。
南至青州府诸城县界三百五十七里。
北至海九十里
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里。至省城五百里。北至
京师一千四百里
掖县
东至登州府黄县界八十里。
西至平度州界六十里
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
北至海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平度州》。
东至登州府莱阳县界沽尢河七十七里,至县一百八十里。
西至昌邑县界胶河七十八里,又至潍县一百八十里。
南至胶州界新河口七十七里,至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掖县界夏丘铺八十里。
东南至即墨县,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登州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高密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昌邑县,一百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四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八里。自州治北至本府一百里,北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
潍县
东至昌邑县八十里
西至青州府昌乐县五十里,至青州府一百二十里。
南至青州府安丘县八十里。
北至海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自县治东至平度州一百八十里。
又东至本府二百三十里。西北至
京师一千一百里
昌邑县
东至平度州三埠界,六十里。
西至潍县固堤界,四十里。
南至《高密县》《五兰》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海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自县治东至平度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本府一百五十里,西至省城五百五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二百里
胶州
东至即墨县界三十里
西至高密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青州府诸城县界,七十里。
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
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自州治北至本府二百二十里,西北至
京师一千里
高密县
东至胶州界三十里
西至青州府安丘县界七十里。
南至青州府诸城县界,六十里。
北至平度州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自县治东南至胶州五十里,至本府〈原阙。〉里,至省城。〈原阙〉里。《至》
京师:〈原阙。〉里。
即墨县
东至鳌山卫四十里
西至胶州界七十里
南至浮山寨九十里
北至平度州界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自县治西至胶州一百里,至本府〈原阙。〉里,至省城。〈原阙〉里。《至》
京师:〈原阙。〉里。
形胜附
本府。〈掖县附郭。〉
《晋书》:“四塞之国,负海之饶。”
《寰宇记》:“土疏水阔,山高海深。”
《一统志》:“风土甲于青、齐。”
《随志》:“罗山亘其东,潍水阻其西。神山距其南,渤海枕其北。”
《元志》:“负海潟卤,其地瘠薄,蚕谷少,人民寡。” 又云:“襟带山河。”
福山临乎东海,掖水接乎南阳。
《郡志》:“西有杲河之阻,北有三峰之秀。”
平度州
《通志》:大泽群峰雄峙,其北,沽、尤二水环绕乎南。《郡志》:沽、尤距其东,胶水带其西,西临新河,川原平旷,北据莱山,峰峦拱揖。三齐之左,隐然一重镇也。
潍县
《通志》:“孤山出其西南,丹河经其左右。”
“东襟白浪,西带丹水,南挹塔山之秀,北临渤海之渊。首阳、程符,环峙左右,野旷土腴” ,《北海》之重镇也。
昌邑县
《通志》:“青陆诸山据于南,胶、潍众水经其北,南枕峡山,北临渤海,冈岭环抱,群峰屹立,三齐之巨邑,海隅之咽喉。”
胶州
《通志》:“南列珠山,北环胶水。”
大海环其东,灵山峙其南。西有铁橛之秀,南有石耳之奇。四山围绕,地旷水清。
高密县
《通志》:“九穴五龙之抱流,青山砺阜之叠障,东环胶河,西阻潍水,南挹峻岭,北障古城。” 即墨县
《通志》:“劳山势压乎岱宗,墨水会归于沧海,东腋海岱,南面华楼,西襟高岭,北负灵山。” 史称田单败燕,借此。
莱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合载
《女虚危》,在子《元枵》之次,齐分野。
《晋天文志》曰:“北海入虚九度,东莱入危九度。” 《唐天文志》曰:“虚危,元枵也。” 今考莱州属邑,曰掖,曰潍,曰昌邑,其分野为齐,隶青州。
奎娄胃在戌,降娄之次,鲁分野。
《晋天文志》曰:“高密,入娄一度;城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
《唐天文志》曰:“奎、娄,降娄也。” 今考莱州属邑,曰高密,曰胶,曰平度,曰即墨。其分野为鲁,隶徐州。
莱州府山川考 通志府志合载
本府。〈掖县附郭。〉
福山 在府城西北五里。产温石,可为器。峰岭高峻,北临沧海,常有烈风暴雨之异。按《魏书》:本名斧山,光州刺史崔挺欲于绝顶营观宇,父老云:上有龙道,恐不可久立。挺曰:“人龙相去,何远之有?” 遂营之。数年,果无风雨之异。既代,即为风雹所毁,讫莫能立。
禄山 :在府城西,与福山并峙。
大基山 在府城东十里。上有道士谷,𪩘崿苍翠,泉流潺湲。松竹花卉为一郡最。世传后魏郑文公修真于此。
优游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产五色滑石。马鞍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沽水发源于此,其相连络有金山、军山。
雄山在府城东七里
黄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上有黄山翁祠。寒同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发源于此。
高望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许。其峰秀特,登之可望远,故名。
笔架山 :在高望山稍东,一名“文峰。”
双山 :在府城东十二里。
崓山 在府城东四十里。单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
三山岛 在府城北五十里,为海之南岸。《史记封禅书》云“八祠阴主祠。” 即此。三山祠址尚存。
浮游岛 在府城西北一百里。岛在海中,远望若浮游,故名。一名芙蓉岛。
神仙洞 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有洞七:曰“虚皇” ,曰三清,曰五祖,曰六真,曰长生,曰“披云” ,曰“灵官。” 又有神仙石像四十九。
盏石 在府城北五十里。北临大海,有一盘石,方圆五步,上有污樽形。世传秦始皇于此凿盏以盛酒酰,祈祭百神。
坠星石 :在府城东北七十里。
郎子埠 :在府城北八里。世传刘长生游憩于此,当时谓之“刘浪子。” “浪” 、“郎” 声相近,故名。
海 在府城北九十里,西北环昌邑、潍县界,东南环胶州、即墨界,海中浮岛甚多。
虎头崖海口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
山石嘴海口 :在府城北四十里。
三山海口 :在府城北六十里。三山岛下海仓海口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
南阳河 在府城南河北口,甚险峻。明嘉靖五年,知府郭五常以砖石修岸,构亭台其上。掖河 发源府城东南寒同山,西北流经城西,又西北流,会南阳河入海。
白沙河 在府城南三十里,与沙河合流。万岁河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两岸皆长三百里。汉武帝时,大旱,祷万里沙祠,即此。
杲村河 :在府城西三十里。自诸马社发源,西流入海。
上官河 :在府城北二十里。自苏郭社发源,至上官社入海。
小沽河 :发源府城东南马鞍山下,东南流经平度、胶州、即墨县入海。
大沽河 源发登州府黄县蹲犬山,南流入平度州,合小沽河,经胶州、即墨县界入海。
五龙泉 在府城西一里。上有五龙祠,水汇为池,方半亩许,可溉田,祷雨辄应。
青龙泉 在府城东门外,与濠堑相连,水极清冽。
轮井 在府城东北六十里石穴下。井口如轮,无雕琢痕。
浞堤 在城西五十五里。高厚如阜,东西长二十里许。相传元时筑。
平度州
云山 ,在州东北五十二里。川谷多云气,中有竹树成林,苍翠可爱。
大豁山 在州北十五里虞乡城东南,中通驿路,上有龙女祠。
小豁山 在州北二十里,与大豁山连。
之莱山 在州北五十里。东连大泽,御驾、明堂诸山,秦、汉祠八神,此祭月之处。申公云:“天下名山,三在岛彝,五在中国。” 华山、首山、大室、泰山、东莱山,黄帝之所常游。山有秦篆,悬崖断壁,人莫能辨。
天柱山 在州北五十里。绝顶巉岩,耸立如柱。嵖岈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形如嵖岈,与天柱、大泽脉相连。
大泽山 在州北七十里。四面峰峦耸秀,中有智藏寺,泉石清奇,杂木阴翳,绝顶有石城、门梁故址。昔人避兵之处。或云“赤眉岩。”
明堂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产乌头、天雄,又云“药石山。”
三固山 在州西七十里。又名三户山。《汉书·郊祀志》:“宣帝祀三户于下密” ,即此。
文武山 在州西十八里。两山相峙,世传秦始皇东巡时,驻跸集文武于此山,因名焉。下有秦王河。
金泉山 在州东南四十里。山产桔梗、防风。《舆地志》云:“金泉山、明堂山为胶水” ,即此。又名金钱山。
两髻山 在州东北十三里。山椒排峙,如绾双髻,中有云台观。地产竹,高一二尺,丛伏如豹。墨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山石如墨,墨水发于此。
六曲山 在州东五十里。上有胶东康王陵址。公沙山 ,在州北十八里。公沙穆生于此,有“公沙石。”
石屋山 在州东十二里。山有石屋,故名。固山 在州东十五里。山险,故名。
鱼脊山 在州东二十五里。山势如鱼脊,故名。蹲狗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
凤台山 在州北三十里。
界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
高望山 ,在州北五十里。
茶山 在州北六十里。山多茶,榆柳成林,土人结庵其上。
青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其山蓊郁奇秀,下有神灵寺、太子读书堂、瀑布泉。
红山 在州东六十里。多红石,故名。中有石碾磨,树旗帜孔五十馀处。相传唐赛儿为乱,以妖术惑人,哨聚于此,后平之。
叶落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与青山相连。楼子石 在大泽山坳,其形屹立,巉岩如楼,下有洞如屋。俗传仙人奕棋于此。
海眼口 ,在州城北四十五里。石立如柱,俗传其下即“海眼。”
“柱腰石 ” 、“狮子石 ” 、“试剑石 ” 、“蟾石 ” 、“耳石” 、眼石 、船石 、“香积石 ” 俱在“大泽山。”
“流云峡 ” 在大泽山。
瑞云峰 、飞来峰 、宝安峰 俱在大泽山。邀月台 、钓鱼台 、聚锦台 俱在大泽山。西岩 在大泽山 。白虎谿 在大泽山。摩云顶 在大泽山 。金刚崓 在大泽山。桃花洞 在州东,即桃源洞,与固山相连。洞中举火,固山出烟,盖通气也。
虎穴洞 在大泽山,时有烟霞若封郁焉。荆坡 在州北七里。耸秀环绕,一州屏障。郡人茔墓皆依于此。旧有梅花,至今传以为异。又名紫荆山。
现河 在州东三里,源出两髻山,西南入胶水。“云河 ” 在州东五十里,源出云山,至金泉山,伏流地中。
胶河 在州西七十八里,水色如胶,经昌邑县北入海。
苏村河 在州北三十里。源出大豁山,西北合沙河,北流入海。
萧场河 在州南十五里。
白沙河 在州东二十里。
石河 在州西三十里
白河 ,在州南三十里。
逄家村河 在州西北四十里。源出大泽山下,东会流药石河,北入海。
药石河 在州北五十里。会流沙河,北入海。沽尢河 在州东八十里。按沽水有二:一名大沽河,源出黄县蹲狗山;一名小沽河,源出掖县马鞍山。二水皆南流,经平度州相合,总名沽河。经胶州东北六十里,即墨西北六十里两界流入海。《左传》云:“沽尢以西” ,沽即大沽也,尢即小沽也。
墨水 源发州东北墨山,南流经胶州即墨县界入海。
漱玉泉 在州西十八里。水自石罅出,喷涌如珠,色莹味甘,极旱不涸。民居资以灌溉。有古碑剥落,常存“漱玉泉” 三字于石。
《乳泉 》,在大泽山石壁中流出,其旁又有甘露泉。
“天然泉 ” ,在大泽山。
涌泉 在大泽山
黑虎泉 在州东北。平地出泉,咫尺州城。四面旋绕,冬夏不涸。
龙潭 在大泽山日照庵南。色清如晶,深渊莫测。万历三十年,岁旱亢。郡守龙文明曾祷于此,有应。
苏井 在州北三十五里。水极甘洁,久旱不涸。圣水池 在州东十五里。池方九尺,四时不竭,祷雨辄应。
莲花池 在州三里。夏月多莲花,邑人官贤筑书院于上,名曰“太泉。”
沽河堤 在州东七十里。明万历十三年,知州胡尚礼筑。
潍县
孤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峰峦叠拔,崖谷幽深。远望之,巍然天际,翠若抹黛。伯夷避纣隐于此,后人为之立庙。嘉靖九年,御史熊荣移庙山之绝顶。规模宏壮,有司岁时致祭。
塔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东丹河” 发源于此,上有窦建德庙。
几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山形如几,西丹河发源于此。
程符山 在县西南二里。上有明宗翁祠。擂鼓山 在县南一百里,白浪河发源于此。黄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黄仙翁祠。方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亦为东丹河发源处。白浪河 在县东门外,源出擂鼓山,泉若车轮,西南流经县城东门外二十步,北流八十里入。
海唐北海令窦琰尝引此水溉田。
寒浞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车。�庄,流经寒亭八十里入海。夏时有寒浞国,因名。
东丹河 一名“东于河” ,源发县东南塔山,下流经寿光县界,复达本县境,东北流入海。
西丹河 一名“西于河” ,源发县西南几山下,经昌乐西,下流合东丹河,东北入海。
小于河 在县西十里铺。发源于本境望流社柴家埠,北流入于白浪河。
甯家沟河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柳沟南二里许,东北流三十里,会东丹河入海。
渭水溪 在县东五十里。源出车留庄,俗传太公避纣钓于此,遂以“渭” 名。东流三十里入潍水。咸水泉 在县东三十里,平地流出,旱求多应。膏润泉 在县东二十五里马宿社。泉源清冷,遇旱不竭。旁有龙祠。金明昌间,州人用大石八角甃之,名八角池。
白浪河堤 在县东门外。故为沙堤,年久冲坏。明万历十五年,知县张问达为三合土堤,长里许。
昌邑县
青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俗名青石埠。盘桓数里,上有东镇东安王庙,殿宇巍峨,每四月八日、九月九日,土人享赛,贸易四方,商贾云集。陆山 在县南四十里。汉封霍光为博陵侯,食邑于此,故山以“陆” 名。唐天保六载赐名“霍侯山。” 峡山 在县南九十里。状如伏虎,俯临潍水,上有云眼,云出即雨。又有仙洞数处,为一邑之胜。东山 在县城东,俗呼为东京埠。长数里,石蹬崚嶒,峰峦奇秀。上有古树,干屈枝团,形如皂盖。又有池名“龙湫” ,祈雨有应。
岝山 ,在县南八十里。潍水经流其下,界于峡、陆二山之间。
石臼山 在县陆山之左,两山相映,山岭石臼,九世传麻姑捣药于此,故名。
凤凰埠 :在县城南三里。联接土龙堤,形如栖凤,故名。
长流埠 在县南十五里,延袤数百里,南接青州一带诸山。
密埠 在县东三十里。埠高多石,土人取以烧灰,远近资之。
塔儿埠 在县南九十里。巉岩耸秀,其形如塔,上有“碧霞元君行祠。”
西岩 在县西二里,俗呼为新廓埠,黄忠宣故里也。埠上有碧霞元君祠、三官观音、张仙诸庙。《志》谓右距虎埠,以地居右,故名。
张固河 在县南二十里。下入浮糠河,合流入海。
浮糠河 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接张固河,下经浮糠村,通饱沙等河,北流入海。
七沟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发源西岭,经天井、北孟二埠之间,下有碎石,激流有声,东流十里入地伏流。
低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北流入于海,因势低下,众潦灌之故。
媒河 ,在县东四十里。东通胶水,西通潍水。俗传胶翁、潍母,此河交连二水,故名。
潍水 在县东三里东山下。《水经》云:“出琊琊、箕县潍山,经诸城、安丘、高密、潍县、昌邑县,环绕三面,东北入海。” 《汉书》潍或作淮,世亦名淮河。韩信伐齐,夹潍水而阵,囊沙斩龙且,即此。
白龙泉 在县东南。源出青石埠西北隅,下流一里入潍水。
吴儿沟 在县东南二十里。下通胶河,北流入海。
泄水沟 在县东北二里。经雨水溢,坏民田禾。明洪武十七年,王士仪开渠十五里,北流入海。芙蓉池 ,在县西北二十里。旧有台,今已毁。《郡志》云:“都昌地旧名芙蓉池,七十二城之一也。” 池之名,疑取此义。
圣水池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俗呼为“拔泉” ,顺夫人祠在焉。池在祠前,冬夏不涸,每大旱,土人祈雨有应。
土龙埠 在县城南二里。东接东山,西连凤凰埠,一名“护城堤。”
潍水堤 在县城东五里。宋时筑。隆庆三年,红崖北水决,大为邑害,知县李天伦增筑。
小珠山 ,在胶州城南九十里。《彝坚志》曰:“山中有一水,清泚可鉴。”
大珠山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滨海名山也,又名“玉泉山。” 壁立万仞,俯压群山,中有梵宫琳宇。
创自金元山有石门,门下有泉,流自岩穴,洴若吐珠,名“玉泉石门。” 转折而东,有狮子峰,乱石嵯峨,形状若狮,与石门相对。
蜈蚣山 :在城南三十里。产砺石。
铁橛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胶水发源于此,一名“胶山。”
艾山 在州南三十五里,东西各五里许。两山屹然对立,如人两耳,故名东、西两耳。西耳人迹罕到,东耳巉岩孤耸,转折而上,多古砦壁,可容百馀人,其上有神庙。
树山 、七宝山 、小竹山 俱在艾山西南。白山 、黄山 、旗山 、鼓山 俱在艾山东南。灵山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大海之洋,先日而曙,先雨而云,若有灵焉,故名。
小竹山 在州西北三里。中多小竹,因名之。“松山 ”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多产松木,故名。峭壁巍峨,苍翠可爱。山麓有“碧云庵” ,万松郁然,涛声清澈,一方奇丽。
《徐山 》方士徐市,将童男女数千会此,入山求仙。
封山 在州东南薛家岛正东十里。东南北三面皆临海,登山一望,浩然无际,岛屿纵横。其巅甚高,可候日出。盖海上一奇观也。
回车岭 在州西七里祖邨社。俗传夫子适齐,东观于海,至此回车。
黄埠岭 在州西七里
石臼岛 在州城南一百里海中。金主亮将由海道于浙江,以兵围海州。宋高宗令副总管《李宝》督海舟捍御。宝至胶州石臼岛,敌舟已迫唐岛,相距仅一山。时北敌盛宝祷于石臼岛神,俄有风自柁中来,如撞钟声,众咸奋,引兵握刃待战,风驶舟疾,过山薄敌。宝命火箭环射,延烧敌数百艘,叱壮士跃登其舟,短兵击刺,杀溺者甚众,所谓“胶西之捷” 也。
黄岛 ,在州东南六十里海中。旧有居民,因倭寇迁避,遗址多存。
薛家岛 ,在州东南九十里海中,阳武侯故居在焉。
古镇岛 ,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海中。今设巡检司于此,以防倭寇。
唐岛 ,在州南九十里东海中。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斯,内有饮马池。
陈家岛 与石臼岛相连。
唐家湾海口 :在州南门外。宋、元时,海船往来,皆由于此。
洋河 在州东。发源铁橛山,流入于海。《水经》云:“洋水” 是也。
新河 在州东北三十里,由西北入高密县界入海。
孝源河 在州南二十五里。
胶水 。《水经》:胶水出黔陬胶山,即胶州之铁橛山也。《齐记》云:“胶水出五弩山。” 亦胶山之别名云。北过高密县注“潴泽与张鲁河合白泽,北入新河。经平度州西十八里曰胶河,经昌邑县界入海。” 《齐乘》曰:“新河者,至元初莱人姚演建言,首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自东南趋西北,凿陆地二三百里,欲通漕直沽海口,数年而” 罢。余尝乘传过之,询土人,云:“北河为海沙所壅,又水潦积淤,终不能通。”
云溪 在州西南五里许。源出新置岭,东通唐家湾入海。
天泽泉 在州南三十五里艾山旁。水自石隙流出,虽旱不竭,祈雨辄应。
龙泉 在州东南六十里小竹山东。祷雨有应,故名。
玉泉 在州南大珠山。两石夹泉下涌,清莹如玉,上有玉泉寺。
马家濠 在州东南九十里。迺副使王献议开胶莱新河,凿之以抵麻湾,避淮子口之险。有《蓝田马家濠记略》。
沙井 在州南门外海滩中。其水虽旱不涸,居民赖之。
双井 在州西南半里。其水甘冽,居民仰汲。新沽河堤 在州东三十里。明万历十九年,知州余邦辅修筑。
高密县
王子山 在县南五十里。
小青山 ,在县西北十里。
砺阜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产砺石,又名“刘宗山。”
张鲁河 在县东二十里。流经都泊入海。
五龙河 在县西二十里。河有五岐,故名。拒城河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王子山,流入九穴泊。
秀水河 在县西二十五里。俗呼为“秀女河。” 亭口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海运故道有闸。渠沟河 在县西六十里。明洪武间浚以杀潍水。
九穴泊 ,在县西北。泊有九沟,故名。
都泊 ,在县东北二十里。上接新河,内产蒲藕菱芡,流入海。
二泊 ,在县东北十五里。
龙潭 在县东北十五里。俗传龙跃于此,祷雨辄应。
即墨县
天井山 ,在县东十馀里。上有井,极甘,号“天井。” 井北二十馀里,平地三穴,汤泉出焉。若有风从西北来,则汤极热。
铁旗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三国时吴鲁肃在此建旗。
石城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其状如城,《淮涉水》发源于此。
女姑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有明堂及女姑祠遗址,世传汉武帝所建,不其“太乙仙人祠” ,此其一也。又东有中祠山、天室山,皆有遗址,世传皆汉九祠之所。
不其山 在即墨县东南四十里。《三齐记》:郑元尝教授此山。下有草,大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号康成书带草。后汉童恢为不其令,有虎食人,恢槛获二虎,训之曰:“王法杀人者死,虎敢食人” ,一虎垂头服罪,一虎吼跃不服,服者杀之,跃者纵之,故又名训虎山。《水经注》云:汉逢萌耻给事县亭,遂浮海复还,在不其山隐学。《明帝安车征》,萌以佯狂免。
钱谷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山陡险,昔人尝运钱谷于上以避兵。
米谷山 ,在钱谷山东北十里。
劳山 在东南六十里滨海。山有二,其一高大,曰大劳山,其一差小,曰小劳山。二山相连,高二十五里,周围八十里。《齐记》曰:“泰山自言高,不知东海劳” 又名牢盛山。《环宇记》:“秦始皇登牢盛山,望蓬莱是已。” 其上有迎仙岘、清风岭、王乔崓、聚仙台、翠屏岩、仙岩、玉皇洞、凌烟崓、玉女盆、虎啸峰、碧落岩、南天门、松风口、夕阳涧、凤凰峰、黄石宫、鹤山、上苑、狮子峰、仙人桥、犹龙洞、龙眠石、白龙洞、华严岩、洞、下清洞、张仙塔、八仙墩、明霞洞、上清宫、上宫、宝珠山、聚仙宫、巨峰、龙门、太清宫、华阳洞、白云洞、僧帽石、金冈崓诸胜。单山 “在县南五十里,一山独立,故名。”
阴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上有小池,水旱不增减,旁有石人及马迹。秦始皇幸琅琊,尝驻马于此。
浮峰山 在县南九十里。其山高起,时有薄云上腾。
镜容山 在县北半里许。高一丈,建石为峰。俗传遇水溺则山益高。
四舍山 在县东四十里。四峰峻起如舍宇,惟一迳可通。
马鞍山 在县西二十里。
三标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三峰秀出。石门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状如门,天欲雨,云自门先出,与华楼相峙。
劈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与铁旗山相近,山状如劈石。
天柱山 ,在县东三十里。耸立插空,形势如柱。灵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碧霞行祠,四月八日及端阳、重阳日,四方男妇登谒如市。
狼虎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状如狼虎。
青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石多青色。
华楼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与劳山相联,山岭有石似楼。
老匙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其形如匙。相传高柴女葬父于此。
田横岛 在县东一百里。四面皆海,去岸二十五里,其中可居千馀人,横众五百人死于此。福岛 ,在县南五十里,其相望又有香岛、塔沙岛、积谷岛、牛车岛,俱在县南海中。
颜武岛 ,在县北一百里海中。
阴岛 ,在县西九十里海中。
管岛 、竹槎岛 俱在县东一百里海中。舞旗埠 在县东五十里。昔田单复齐舞旗于上。
登高埠 在县南三里
黄石洞 ,在县南三十五里。有仙笔书“黄云洞” 三字。四壁多古今题咏。
董家湾海口 :在县南九十里。
天井湾海口 :在县西南六十里。
金家湾海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
大任海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
陈家大川海口 在县东六十里。
鹅儿海口 :在县东九十里。
周畽海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
松林浦海口 在县南七十里。
徐家庄海口 在县西南七十里。
唐家湾海口 :在县南九十里。宋、元海船往来,皆由于此。
栲栳岛海口 “颜武” 海口 在县东北一百里,青岛海口 在县东一百里。
白沙河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大劳山,西流入海。内产仙胎鱼,相传张三丰所种。
墨水河 在县北半里。发源马栏岭,合淮涉水南流入于海。
淮涉水 源发县石城山,西南流经县治西一里许,北流三里,复西入海。
温泉 在县东南四十里。旁有凉泉,后有甃池,引二泉注于中,以便沐浴。
龙泉 在县北二十里。泉有二,相去五十馀步,合流入淮涉水。俗传每遇龙、升,二泉随涌而出。又灵山卫小竹山东亦有龙泉。
渴掘泉 在县东三十里。世传宋太祖过此,渴甚,用杖掘地得泉,故名。
玉液泉 在县南黄石洞中。其色莹白,遇旱不竭。
汤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平地三穴,汤泉出焉。每风从西北来,汤极热。
金液泉 在县南四十里华楼山麓,甘美不竭。“天井 ” 在县天井山上。周围寻丈,深不可测,其水澄清不竭,世传有龙潜形。
《府志》未载山川
平度州
楼溪 在州西北三里紫荆山下。溪水循崖而下,有如瀑布,下汇为潭。中流一石,突起如柱,旁多山樱柽柳,蓊蔚青葱。
潍县
南石埠 西山发脉,蜿蜒而来,结聚城邑。数百年来,科甲联绵不绝。宰官升擢不次,灵气锺毓,全注于此。
甜水井 在县西南隅。水味甘滑,万家汲取不竭。
狗冢山 在县东二十里古城社。相传狗展草救主,狗死埋此,故名。
卧虎山 在县南三十里金台社。首南尾北如卧虎,故名。
伯牛埠 在县西北十里新庄村。又东有子骞埠,又有闵子祠,俗呼为“三贤埠。”
黑埠 在县东北十里铺。其地近潍沙碛,人多种柳,望之黯然,故名。
虫埠 在县西北八里道照社,形如卧蚕,故名。“大埠 ” 在县西五里新郭社,其形高衍,绵亘数里,故名。
天井埠 ,在县东南六十里,北孟社,七沟河流其下。
北孟埠 在县东南六十里。北孟埠与天井埠相对,七沟河流经其下。
王三埠 在县南九十里新伏社峡。山正东。高峻多石,性坚色赤,人取为磨臼。
渤海 ,在县北五十里。土人资其渔盐之利。石坑河 ,在县南八十里甘棠社,源大保庄,西北流二十里入潍河。
小龙河 在县北二十里李伍社。回折九曲,北入渤海。世传“小龙寻母处。”
孟良河 在县北四十里潮海社。世传“宋将有孟良” 者,徙居河畔,故名。
铃铛沟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新兴社。水流激湍,其石皆圆,流之有声如铃铛然,故名。
子游坡 在县西北十里新庄村。旧有莲花甚盛,香闻数里,俗呼“莲花池。”
注“仙池 ” 在县南五十里孟任社,石崖㟥嵯,水出崖口,崖下有池,世传仙人刘长生过此,偶渴求饮,以杖撞崖,水注于地,故名。
仙姑池 在县南四十里温固社石臼山西坡麻姑合药之地也。世传麻姑母家在北孟,每值大旱,北孟淘池,遇水深浅,计日而雨,池水人浴。
皮肿《牛饮》《口肿》异甚。
饮马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新兴社。秦始皇东游之罘山,过此,马蹄跑出泉,因以饮马,故名“胶州。”
鹁鸽山 其山产鹁鸽,故名。
九层岭 在州西南。其势起伏,以九数,故名。双岭 ,在州南七里,有双女冢。
大海 在州东南二十里,风飘信宿可抵淮阴,通商甚便。然海角如线之生脉,非巨津关要也。淮子口 在州南八十里许,有大仙桥、小仙桥、露明石,石礁林立,行船最险,风顺潮长,顺流可进。
守风湾 在州东十里,海口之支流也。凡船进淮子口,悉驻泊于此。潮汛长满,船方活动,潮退一片污泥。船进守风湾者,必候大汛潮,方可出淮子口。
沽河 ,在州东北六十里。
云河 在州西南五里。源出新置岭,东通唐家湾,经带治城南门外,东入于海。每海水潮汐如阵马摩叠而来,稍逆云水而西,不达即回而东逝矣。又谓源出谷家庙之口泉,经带州治西,至匡家庄前,合流辛水,东入于海。按《府志》谓之“云溪。”
三里河 在州南三里。河东流入于海。
车家河 在州南十五里。
柘沟河 在州南二十里。
朱阳河 在州南四十里。源出莱、畽,东流入海。墨河 在州西南七里,源出九层岭。
石河 在州东七里,南流入海。
碧沟河 在州北二十里。
濯砚泉 在州西北七里。其泉两眼涌出而上。昔汉儒庸生谈经濯砚兹泉,故名。泉后有路,曰“庸生道。” 泉西有村,曰“庸生村。” 庸生,大儒地,以人重,故名。明万历间,泉浊为池。
马蹄泉 在州东北五里。源出石孔,状若马蹄,故名。其水平流,原隰引之,可以灌田,下有稻田数区。
神泉 在州南决福寺后,其水清洌。
即墨县
黑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黄山 ,在县东北十里。
石河 头河 转西而南入海。
海 环围东南,两面劳山盘薄诸麓咸在巨浸。虽港岸委曲不齐,其外皆汪洋渤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