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四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目录

     大同府部汇考三

      大同府关梁考

      大同府封建考

      大同府公署考

      大同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三百四十五卷

    大同府部汇考三

    大同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大同县附郭。

    雁门关 当府北冲

    大寺口 :在城北二十里。

    “小寺口 ” 与《大寺口》近。

    石佛寺口 :在城西三十里,左卫东一百一十里。有墙堡。

    东奕峪口 :在城西南四十里。

    黑峪口 :在城西十里。

    开山口 :在城东北五十里,山口有谷。

    兔毛河口 :在城西北二百里,右卫西北二十里,建墙堞一座。

    小隘口 在兔毛河口西三十里。

    大石口 在关山口西北。

    《小石口 》与《大石口》近。

    兴云桥 在城东门外,跨浑河上。旧云“御河” ,或呼“御桥。” 元泰定元年建。

    乐安桥 旧府城东南六十里,跨桑干河。古定桥 旧府城东南七十里,跨桑干河。明洪武中建。

    小龙门桥 旧府城东南百馀里大新庄村,即桑干河。水势汹涌,春夏开冻,涉者病焉。因当河上流,凿石为梁,高数丈,题曰“小龙门。”

    怀仁县

    偏岭口 ,在县西南五十里,一名“偏头口” 、四老口   、鹅毛口   、大峪口。

    鹁鸽峪口  。陈家峪口  。马什岭口、小磨口   。石井口   。《吴道口》。

    芦子口   、《小峪口   》《红山峪口》《炭岭口》。

    西安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跨桑干河。

    浑源州

    乱岭关 在州东四十里恒山左胁,路通蔚州。明洪武七年,设巡检司,后革。

    大寨头关 ,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东南连紫荆关。

    瓷窑口 在州南一十里,恒山右胁。路通灵丘并荆紫关。明洪武九年,与大寨头关俱置巡检司。

    李峪口 在州西南十八里。

    大凌云口 、小凌云口 ,又名“大小峪” ,俱在州西南三十里。

    浑河桥 在州西北十里。明成化元年建,今废。乐安桥 ,金时修。

    楼阁虹桥 在磁峡口内。两峡凿孔,驾巨梁,构楼于上,飞云卷雨,绰有胜概。据以守口,可称天险。今废。

    恒流桥 在州东、西门外,各一座。今废。

    太白桥 在州北五里,明弘治三年建,今废。“乱岭水桥 ” ,在沙圪坨,顺治十三年建。

    应州

    北娄口 在州东南四十里,南通繁峙县朗关岭,此口中往来通行人,一名“北楼口。”

    茹越口 在州南四十里。南通繁峙县,设有巡检司。

    “榆林口 ” 在沙家村前。

    时峪口 在州正南四十里。

    小山门口 在州南四十里。

    狼峪口 ,在州西南四十里。

    小峪口 ,在州西四十七里,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馀口。

    马峪口 ,在州西南四十七里。

    胡峪口 在州西南六十里。南通代州,设有巡检司。

    大石口 在北娄口南

    小石口 今设巡检司

    黄沙口 ,在州东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代州大石峪。

    徐峪口 在州东南五十里。

    康峪口 在州东南五十里。

    余都峪口 在南山。宋徽宗宣和六年,辽主与金战于奄遏下水,海师溃走山阴居此。

    神堂峪口 在州西南四十里许。

    明福峪口 在州西南四十里。

    箭杆峪口 ,在州西南四十馀里。

    赵霸冈口 在州东二十五里。

    黄花冈口 在州西二十里。

    护驾冈口 在州西三十里。

    安边镇口 在州东二十里。

    司马镇口 ,在州西十五里。

    大罗镇口 在州南四十里。

    神武镇口 ,在州北四十里。

    牛槽峪口 :在城东南三十里。

    五人峪口

    盆子峪口

    沙家峪口

    赤石峪口 ,俱南通代州。

    东寺口

    西寺口

    白树口

    棘料口

    石门口

    宽峪口

    当吊口 俱塞不通,微有小径。

    曹娘子村桥 在州西二十里。

    朱家庄桥 在州西北十里。

    沙城村桥 在州西北十五里。

    寇家寨桥 在城西八里。

    青虹桥 在姜家庄,去城十五里。

    广济桥 在州东二十五里。

    山阴县:属应州。

    龙湾峪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

    沙堆河桥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河阳堡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桑干河。明万历二十五年建。

    安银子桥 在县北安银子十里。

    朔州

    宁武军口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南连静乐县分水岭。

    神池口 在州南九十里。明正统十三年,置巡检司。东南有土城基。

    沙靖口 在州北三十里。明正统十四年,置巡检司,今革。

    利涉桥 在州南

    马邑县。属朔州。

    杨六郎寨 ,在县南五十里雁门关北口东山上。

    佳吉寨 在六郎寨西五里。

    洪济桥 在县西

    石桥 在县东门外,久废。

    吊桥 县东、西二门俱有之。

    “桑干河桥 ” ,春冬暂设,夏秋水涨,即撤旧本,官司掌之。后久废,民乃病涉。康熙丁巳,建大桥一座。今木植损坏散失,历年募修增补。

    恢河桥 河水入冬即冻,至于春冰开合之际,往往陷溺人畜。旧时亦有小桥,然不堪负重,冰块激流而下,桥为撞损。康熙三十七年春,始建此桥,与桑干河桥同。

    黄水河桥

    滋润河桥

    《霍家营桥 以上》三桥,俱其乡之人量时募建,举废不常。

    蔚州

    石门峪口 一名隘门关,在州西南四十里。两山对峙,中通一线,世传宋杨将军守此。明设巡检,今废。路通灵丘县及本府。

    九宫口 在州东南三十里九宫山,路通易州,金章宗尝避暑于此。明洪武间,置巡检司。五乂山口 在州西北三十里五乂村,路通本府,蔚州卫官兵守此。

    神仙口 在州北五十里芦子涧。路通保安左卫,蔚州卫官兵守此,一名“神山口。”

    鸳鸯口 在州东七十里,近壶流河。两山相峙如鸳鸯,故名。路通保安右卫。明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今裁。

    美峪口 旧在州东一百二十里。其山秀丽,故名。路通保安州,直抵居庸关。明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十六年,徙建董家庄。

    兴宁口 旧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路通本府、宣府。明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天顺间,徙北口关。

    平定岭口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路通本府、宣府。明永乐十二年,置巡检司,今革。

    黑石岭口 在州南七十里。路冲多盗,防守官镇御。

    唐山口 在州西七十里。通灵丘县、繁峙县,并省城。

    长宁镇口 在州东七十里。地虽平坦,系诸关襟喉。旧设巡检司,今废。

    直峪口 在州南六十里。山峪端直,可以守御。神通沟口 ,在州东南一百里,通广昌。明万历三十九年,设巡检司。今仍旧。

    孙子口 在州东南六十里。

    打探口 ,在州西南三十里。

    水峪口 在州东南三十里。

    三涧口 ,在州东一百里。

    林关口 ,在州西南一百里。

    平顶岭口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路通宣府。本府。明永乐十三年,置巡检司,今革。

    永宁口

    松子口 俱在九宫口东,明永乐十三年塞。官庄桥 在州西十里。

    桑干桥 在州东北一百里。明正德年建,今废。薄家庄桥 在州西三里。俗传河有“薄太后桥” ,今常隐见。

    九宫口桥 在州东南四十里。

    广灵县。属蔚州。

    林开峪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明设巡检司,因筑塞垣十数丈,东临绝涧,西侵危崖,行人穿逾其中,颇称险要。且壑谷幽邃,林木蓊翳,时有土盗出没。今灵丘路将分兵守戍,始敛迹无虞。火烧岭口 ,在县西北六十里,路颇宽舒,无攀跻之苦。逾墙大同县界,径复狭隘,磴道危险峻峭,行人不能留足,真有一夫当关之势焉,明常设兵守之。

    直峪口 在县南十五里,灵丘要路。两崖壁立,一径幽深。仰视天光,仅窥数寻。泉自南来,或汇或流,触石则鸣。行人蚁衔走涧中,无不肃然股栗。虽劎门、巫峡,不是过也。昔人云:“丸泥可封” ,信然。近因夏流涨漫,冬积层冰,行人不便。于峪左红沙坡开修大路,设兵守焉。

    桦涧岭口 ,在县东北四十里。路通西城,山险路狭,马不并驰。

    唐山口 在林关口东四十五里。

    焦山寨 在县东北十五里焦山村。明洪武间设。

    加斗寨 在县东南十五里加斗村。明洪武间设。

    土岭寨 在县西二十里。明洪武中设。

    瓦房寨 在县东北三十里瓦房村。明洪武中设。

    新桥 在县南关外

    平水桥 在县西五里。每遇大雨,行人病之,邑人建砌石桥。

    北关桥 在北关外

    八角桥 在县东十里。相传有民八家环居于此,共建,后人误称曰“八角桥。”

    灵丘县:属蔚州。

    三墁寨 ,距县城十五里,其顶有三墁,故名。水南寨 ,在县西南十里,山高五里馀,因北有河水寨,此寨在南,故名。

    观音寨 ,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观音庙,故名。牛栏寨 ,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五里。

    顺城寨 ,在县南一百里,高五里,其寨峭立。三里河桥 ,在县西三里。

    溏河桥 在县南东西关外。

    黑龙河桥 在县西五里。

    孤树河桥 在县西二十里。

    故城河桥 在县东八里。今皆无桥。冬季积冰难渡,架木以通行人。

    广昌县。属蔚州。

    倒马关 在县南七十里。路通保定府唐县。宋将杨延朗于此倒其乘马,故名。旧有戍兵。宁净口 ,在县东南三十里,接浮图峪,路通易州五虎岭,一名“宁净巷口。”

    浮图峪口 一名“浮头峪” ,在县东三十里铁岭下,路通紫荆关,与宁净口,俱明景泰三年筑堡设兵。

    添桥儿口 在县东四十五里。

    长岭儿口 在县东四十里。

    乌龙沟口 在县东六十里。

    虎张口 在县东五十里。

    忙儿沟口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煤窑沟口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白石口 ,在县东南二十里。

    黄土岭口 在县东南五十里。

    猢狲口 ,在县东南二十里。

    半圈子口 在县南二十里。

    插箭岭口 在县南三十里。

    黑石沟口 在县西南二十里。

    石城安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

    虎伏沟口 在县西南五十里。

    飞狐口 ,隶本县。郦食其说“汉高塞飞狐之口” ,又“骠骑将军杜茂屯飞狐” ,即此。

    狼牙口 在县西南九十里。宋将太尉杨业因奸臣王侁逼战,援兵不进,业与子廷玉败于此。今属倒马关,设兵防守。

    独山城口 ,在县西南九十里。

    铁马崖口 在县西南九十里。

    白道安口 ,在县西南九十里。

    大灰口

    红沙坡口

    馒尖寨 ,在县东北十三里。

    栲栳寨 ,在县西南四十里。

    夹而鞍寨 ,在县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窟龙寨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寨窟穴甚多,故名。

    孟良寨

    对节寨 俱在县境

    涞源桥 在县东一里,左右水碾、水磨,周围树木丛茂,盛暑乘凉,最为胜景。明嘉靖五年建。三十八年,指挥孙献策于水碾磨上建砖楼一座,以备外患。

    拒马河板桥 在县东门外一里许。

    永安桥 在县北门内

    县门石桥 《旧志》亦名永安桥,改名永定桥。落水桥 在县南门外。

    南关门外石桥一座

    西关门外石桥一座

    东关门外石桥一座

    城南门外石桥一座

    左卫

    石佛寺口 在左卫

    右卫

    小峪口

    兔毛河口 俱在右卫

    阳和卫

    阳和前口 在卫西北十五里。

    将军口 在前口东北二十里。

    阳和后口 在将军口东二十里。

    虎峪口 在卫东北二十里。

    白括大口 ,距卫三十里。

    白括小口 ,距卫十五里。

    威宁口 在卫西北七十里。

    猫儿庄 在卫境

    天城卫

    白阳口 在卫北二十里。

    榆林口 在卫西北三十里。

    砖磨口 在卫西北三十里。

    水磨口 在卫西北四十里。

    按以上府属诸口,间有彼此互载者,各照本志。

    《大同府封建考        府志》

    《子国 》汤既伐夏,封同姓于代,为“子国。”飞𤜶口北,古之代国。

    成君 ,周元王二年赵无恤封其兄子周为代君初,赵间子已立太子伯鲁后贤无恤能得符,乃废伯鲁而立无恤为太子后简子卒,服未除,无恤果以计击杀代王,遂兴兵灭代。怜兄伯鲁不得立而卒因封其子周于代是为成君。《赵浣 威烈王》元年,成君卒赵襄子立其子浣为后。

    赵嘉 嘉《襄子》弟也。逐浣自立后嘉卒国人以嘉立非襄子意共杀《嘉子》复迎立浣。

    安阳君章 赧王十八年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为安阳君。《安阳县》即“安定。”

    尉文君颇 赵孝成王十五年封廉颇为尉文君。《尉文》地属《蔚州》。

    《代王嘉 》,《幽缪王》八年,“秦尽取赵地,虏王迁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奔代,乃共立嘉为代王秦。”

    代王陈馀 秦二世二年赵王歇立陈馀为代王馀留赵不之国使其相夏说来守代。

    代王喜 ,汉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时天下初定,惩秦孤立,大封同姓,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封兄喜王代。未几,边外来攻,喜奔京师,废为合阳侯。

    代王如意 ,高帝七年封子如意为代王,幼未之国,乃使代相陈豨来监国。居二年,徙如意王赵。

    代王恒 ,高帝十一年,封子恒为代王,未几,迁代于晋阳。高帝崩,大臣迎立之,是为文帝。代王卢芳 ,光武十六年,封卢芳为代王。初,芳乘王莽之乱,诈称为武帝曾孙,借边外兵掠地,势张甚。光武数讨之,芳遂窜于北,屡入为寇。至是入居高柳,遣使乞降,帝遂封为代王。

    代王拓跋猗卢 ,晋愍帝建兴三年,封代公拓跋猗卢为代王。初,并州刺史刘琨讨南白部,乞师于索头,猗卢即助兵三万骑,大破白部。琨甚德之,结为兄弟,为请于朝,封为代公。又与琨并力讨刘曜于晋阳,破之,遂晋爵为王。传至拓跋圭,改国号魏。

    代王简 明,太祖第十二子。初封豫王,后改封代王。以洪武二十五年之国,府在大同府城内迤东,即辽金国子监政也。建文年,王被幽系。永乐元年,诏解雪,复封爵。薨,谥曰《简简王》。生子十一,长世子逊煓,未立而薨,谥“悼戾。”馀十子,封郡王。首广灵,次潞城,次山阴,次襄垣,次灵丘,次宣宁,次怀仁,次隰川,次昌化。自简王而下戾王、隐王、惠王、思王、懿王、昭王、恭王、定王、康王、庄王、端王、穆王,至十四王,傅斋与其世子贻。《阖家与闯难》。

    《大同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大同县附郭。

    府署 ,在镇城西。明洪武九年,同知陈则刱建。因姜逆之变,焚毁殆尽。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府曹振彦重建。

    理事同知署 西路同知署 中路通判署经历司 在“府治内” 左。

    照磨所 在府治内右,今裁。

    司狱司 在府治内

    税课司

    大有仓 、银亿库 俱在太平楼北。

    东仓 、南仓 俱在北关。

    大同县署 在城东南隅。明洪武九年,县丞张友仁建。正统八年,知县张纯重修。

    县丞署 在县堂左

    主簿署 在县堂右,裁。

    典史署 在县堂西

    预备仓 在县堂东

    常平仓 在县治东

    巡抚大同都察院署 在府治东,明永乐六年建。今裁官。

    巡按宣大御史察院署 ,在府城内。今裁官。分守冀北道署 ,在府城。今裁官。

    总理大同粮储户部郎中署 在府城,明天顺五年建,今裁官。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太平楼北。

    僧纲司 在上华严寺

    道纪司 在太宁观

    养济院

    漏泽园

    外州县

    怀仁县署 :在城北隅。明洪武十三年,知县许彦馀、田彻俱重修。

    典史署 在县堂右

    预备仓 、常平仓 俱在县堂西北。

    广丰仓 在县治东北

    察院 在县治东

    分司署 ,在县治后街。

    阴阳学 医学

    僧纲司 道纪司

    养济院 在县东关街南。

    漏泽园 在县东北一里。

    义冢 在县南一里

    浑源州署 :在州城忠义坊北。明洪武七年,州判张溥建。

    州判署 在州署右,今废,地基犹存。

    吏目署 在州署左,由仪门外西折而东。预备仓 、广备仓 俱在州治东。

    布政司署 在州治西北。

    按察司署 在州治东

    府馆 在州治大门西,久毁,基址存。

    阴阳学 ,“在州治西。”

    医学 在州治东,今废。

    僧正司 “在州治东北。”

    道正司 在州城东门外。

    养济院 “在州治北。”

    漏泽园

    应州署 在州城东北隅。明洪武八年,知州陈立诚建。弘治元年知州薛敬之、嘉靖间知州宋𦶜、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审问相继增修吏目署。

    预备仓 在州治东

    广盈仓 在州治西北

    税课局 明成化二十二年,改建于城西门外旧城内路北,今废。

    察院 在州东街

    布政司署 在州治东

    按察司署 在州治东

    公馆 在州治西,社学改建。

    府馆 在州治西

    阴阳学 ,在城外东关。

    医学

    僧正司 在佛宫寺东南。

    “道正司 ” ,在冲虚观东。

    惠民局 在治州东南

    养济院

    漏泽园

    山阴县署 在县城偏东。明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建。隆庆六年知县苗勃然、万历十一年知县王居仁,俱重修。

    典史署 在正堂右

    预备仓 在县治南

    常平仓 在县治北

    大仓 与常平仓近

    北察院 在县治东

    南察院 在县治南

    布政司署 、按察司署 俱在县治东。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西,今废。

    僧会司 在卧佛寺

    道会司

    养济院

    义冢

    朔州署 在州城西北隅。明洪武八年,同知梅和建。万历十三年,知州张守训重修。

    吏目署 “在大堂左。”

    预备仓 、永丰仓 俱在州治西北。

    税课局 旧在东门外。明正统间兵毁,裁革税课,今属本州。

    察院 在州治西

    按察司署 在州治南

    分守道署 :在州治西。

    巡检司 在神池口

    阴阳学 在旧州治,已废。

    《医学 》与《阴阳学》,近已废。

    僧正司 在崇福寺

    “道正司 ” 在城隍庙。

    养济院 在州城东南隅。

    漏泽园 一在州城北,一在州东城外。

    马邑县署 在城中大街迤西。明洪武八年,知县吴国贡建。嘉靖间,知县王嘉、赵德佑相继重修。万历九年、二十一年,知县赵承芳、王日新增修。

    典史署 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仪门外东

    积贮仓 在县治东北。本县一切征收积贮粮石,俱在内。

    察院 在县治东

    布政司署 在县治东

    按察司署 ,在察院前街南。

    接官厅 在县西河外

    阴阳学 医学

    僧纲司 道纪司

    养济院 在县治西北

    漏泽园

    蔚州署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四年,同知张升建。天顺“二年知州史魁,弘治七年知州姜鄗,嘉靖六年知州郁深,隆庆二年知州萧以成,万历二十六年知州刘生和,各增建。”

    吏目署 “在州正堂东。”

    预备仓 在州二门内

    常平仓 一在东乡杨庄,曰“安定仓” ;一在西乡暖泉村,曰“归化仓” ;一在南乡冯家岭,曰“亲仁仓” ;一在北乡深涧村,曰“孝义仓。”

    布政司署 在州治西

    按察司署 在州治北

    府馆 在州治东

    九宫口巡检司署 在州南黑石岭。

    美峪口巡检司署 在长宁村。

    神通沟巡检司 ,知州刘生和建。

    石门峪巡检司 在石门峪山内。

    阴阳学 在州城鼓楼傍。

    医学 在州南门承恩街。

    僧正司 ,在州城西北隅“灵岩寺。”

    “道正司 ” ,在城南关玉真观。

    养济院 在州城西南隅。

    漏泽园

    广灵县署 在县东街。明洪武七年,县丞高辉建。后县丞王时中、知县刘铨、王用相继重修。典史署 在县正堂西。

    预备仓 在县治西

    义仓 在县治东南

    布政司署 在县治北

    按察司署 ,在县治西南。

    府馆 在县治西,今废。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阴阳学” 西。

    僧会司 在佛寿寺

    道正司

    养济院 在县西街

    漏泽园

    灵丘县署 在县城内西北登云街。明洪武十三年知县王济建。成化十三年知县韩英、正德十四年知县杨文奎,俱增修。

    典史署 在县后厅傍

    预备仓 在县内西

    布政司署 在县治南

    按察司署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阴阳学” 西。

    僧会司 在圣寿寺

    道会司

    养济院

    漏泽园

    广昌县署 在县城南门内。明洪武三年,主簿石玉建。嘉靖元年知县张文祥、万历三十六年知县王早“各重修。”

    典史署 在县仪门内左。

    预备仓 在县治北

    官仓 在县治北门内

    布政司署 在县治北

    按察司署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医学

    僧纲司 在阁院寺

    道正司

    养济院

    漏泽园

    府属武署

    总兵署 :在府治东北。

    游击署 在府治东

    行都司署 在废代府东。

    大同前卫 、大同后卫 ,俱在府治东。

    本府神机库 “在府治东。”

    本府草场 在北关

    怀仁守备署 :在怀仁县治北。

    怀仁后所 在怀仁县治西。

    怀仁神机库 在怀仁县东门北。

    浑源守备署 在浑源州治东。

    安东中所 、安东前所 俱在浑源州治。浑源州草场 ,在州治北。

    应州守备署 在应州治东南。

    安东卫 在应州治东南。

    应州草场 一在州治东北城下;一在西城南下。

    山阴守备署 、山阴千户所 俱在山阴县治东。

    山阴神机库 在山阴县东城下,马神庙后。朔州守备署 在朔州治东,即旧参将府。《朔州卫 》在朔州治后,即旧守府。

    朔州草场 在州治西南。

    马邑守备署 :在马邑县治东。

    马邑千户所 在马邑县治东北。

    马邑草场 在马邑县西北。

    蔚州卫 在蔚州治西

    蔚州草场 在州治北

    操守公署 在广灵县

    广灵县草场 在县治西南。

    云川卫草场 在卫东北。

    右协副将署 在右卫城。

    玉林卫草场 在卫西北。

    北东路参将署 在得胜堡。

    军门大厅 在阳和卫城西南,顺治八年,副总兵范《垹刱》建。

    阳和卫署 :顺治七年,副总兵彭有德改协镇府。

    高山卫署 :顺治七年,改府治。

    高山堡草场 在堡城西南。

    东路参将署 在天城卫。

    天城草场 在天城卫东南。

    新平参将署 :在本城。

    聚落堡草场 :在堡城东北。

    威远卫草场 在卫城西南。

    西路参将署 在平橹卫。

    平橹卫草场 在卫西南。

    井坪参将署 在本城

    井坪堡草场 在堡城东南。

    北西路参将署 在助马堡。

    威远路参将署 在威远城。

    各卫所仓

    广充仓 在左卫城东北。

    广足仓 “在右卫西南。”

    广积仓 在阳和卫大东街。

    高山堡仓 在堡城西南。

    广聚仓 在天城卫东北。

    聚落堡仓 在堡城西北。

    广备仓 在威远卫东南。

    平橹卫仓 在卫东北

    井坪堡仓 在堡城东

    弘赐堡仓 在堡城西北。

    《大同府学校考        通志》

    本府。大同县附郭。

    儒学 在城东南隅。旧学在府治之东,即辽京西京国子监。“元大同县学。明洪武八年,改为府学。二十九年,以府学改为代王府,而以云中驿改为府学” ,即今学也。宣德间,巡抚侍郎沈固增修。正统间,巡抚罗亨信继修。嘉靖十二年,兵变焚毁,巡抚樊继祖、知府王允修重建。后知府郭时叙、程鸣伊、黄嘉善继修。万历三十一年知府马拯重修。

    皇清己丑,姜逆据城,圮坏,顺治十二年,马之先节制。

    云中时重修

    启圣祠 明嘉靖十年建。十二年,巡抚樊继祖、知府王允修重新。

    名宦祠 在戟门左

    乡贤祠 在戟门右

    文昌阁 在学东街

    奎星楼 在学西街

    教授宅 训导宅

    学田

    大同县学 旧与府学共,县前府后。明嘉靖十二年兵焚,后知府王允修易“左府” 右县。越四十年乏科。万历三年,巡按冯子履构西北地别建。

    皇清顺治十二年,总制马之先重修。

    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文昌阁

    奎星楼 明万历三十四年,孙体元建。

    教谕宅 训导宅

    云中书院 在府治东。明嘉靖四十年建。御史陈文燧购书贮之。

    务学书院 在府城内西南。朱仕玳务学,明弘治八年,因御赐书籍购辟书院,奏请额扁曰“务学书院。”

    学田

    外州县卫所

    怀仁县儒学 在城内西北隅。旧在城东门外,明洪武十三年,知县许彦馀徙今地。正统间,知县赵瑀、成化间,知县郑经继修。后知县韩应元、杨守介署印经历陶幼学俱增修。

    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文昌阁 奎星楼

    教谕宅 训导宅

    学田

    浑源州儒学 在州治西。元皇庆初建。明洪武、永乐间,知州郑“允先、李信重修。正统间州判张福、成化间知州关宗、弘治间知州董锡、嘉靖间巡道董邦政,俱增修。”

    启圣祠 在大殿东

    名宦祠 在启圣祠左

    乡贤祠 在启圣祠右

    文昌阁 在大门内

    “奎星楼 ” 与“文昌阁” 近。

    学正宅 在堂西

    训导宅 在堂东

    社学 共八处启圣祠内一久废城隍庙。一、《北草场》。一《永安寺》。一《东马道》。一、《西马道》。一、《马王庙》一、西关。一俱废圮,惟修马王庙一处。

    翠屏书院 在州南七十里翠屏山。状元刘㧑、右丞苏保衡讲学之处。

    石溪书院 在州治北七里。明正德六年,巡抚都御史石玠置,集诸士讲学于此。

    学田 :原置学田六十亩,岁纳学租小交银一两一钱五分五釐。每两缩折治钱三百五十文,共折治钱四百四文解交府库。后田尽荒,节年招垦地四十八亩,岁征租钱三百二十五文解府。见荒田一十二亩,坐落城西方城道。

    应州儒学 在州治西南。旧在城西北隅,辽清宁间建。明洪武八年,知州陈立诚徙今地。天顺间,参政杨璇、知州张纶、王彪、弘治间,知州薛敬之俱增修。万历四年,知州徐濂重修。

    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文昌阁 奎星楼

    教谕宅

    训导宅

    学田

    山阴县儒学 在县治西。“宋时建。明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正统九年知县慕宁相继修葺。嘉靖二年,巡按御史许宗鲁命知县余寅增修。万历十年,知县王居仁复修。”

    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文昌阁 奎星楼

    教谕宅 训导宅

    学田

    朔州儒学 在旧州治西北。明洪武十年,知州郝约建。正统十年兵毁。成化十三年,知州吕文重修。嘉靖间,知州毕鸾、万历间知州屈炜、许尔忠、州判郭如松俱增修。明末闯逆入寇,庙祠、斋房、学宅俱毁。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州侯树屏“设法重修。”康熙十一

    年,知州方叔裔、学正杨弘祖复加修葺。

    启圣祠 “在正殿西。”

    名宦祠 在庙门左

    乡贤祠 在庙门右

    “文昌阁 ” 与“儒学近。”

    奎星楼 在儒学门左

    学正宅 在“明伦堂后。”

    训导宅 在正殿后废

    社学 知州辛良器建,在文昌阁西。

    学田

    社学田 计三十亩

    马邑县儒学 在县治西。元至元间建。明洪武十七年,知县李德重修。正统间知县张俊、成化间知县安和,万历间知县赵“承芳、王日新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县阮振益修葺。

    启圣祠 在正殿后,久圮。康熙四十一年,知县秦扩补修。

    名宦祠 :在戟门外东。康熙四十一年,知县秦

    扩重修

    乡贤祠 在戟门外西,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文昌阁 在

    文庙西

    奎星楼 在橹台上

    教谕宅 在明伦堂西

    训导宅 在“博文斋后。”

    义学 共四处。一在城中三官庙,一在霍家营“龙王庙” ,一在新磨村河神庙,一在陈家庄《龙王庙》,康熙四十年设。

    学田 共地三顷四十七亩五分。其地属鄯河里,坐落城村,地名不等。城西老圪塔地十五亩,城北坝外等地九十亩,李沿畽河漕地六十亩,新村儿南北角等地一顷八十二亩五分。共租银四两一钱六分,奉文起解充饷。康熙二十二年,部覆科臣许承宣具题奉。

    旨免解。准酌给廪生与士之贫者。另有额地三十五

    亩,坐落城西十五亩。城南二十亩。因邑小士贫,学书一役,每招募不前,则书写无人,公事不办,议给此地,以充办写文移、纸张笔墨之费。义学田 三官庙义学,给地一顷,坐落城南,地五十亩。城北地五十亩。霍家营龙王庙义学,给地一顷,坐落本村,地二段,每段三十亩。坐落北曹村,地一段四十亩。新磨村河神庙义“学,给地一顷,坐落吉家庄。” 地一段十亩,一段三十亩,一段六十亩。“陈家庄龙王庙义学,给地一顷,俱坐落富家院。”

    蔚州儒学 在州治北。元至元间建。明洪武十二年,蔚州卫指挥周房重建。正统间知州耿信、天顺间知州史魁、弘治间知州姜鄗,俱增修启圣祠 三间。

    名宦祠 :在义路门内。

    乡贤祠 在礼门门内

    文昌阁

    奎星楼 高四丈

    学正宅 在明伦堂西

    训导宅 二所,近尊经阁、奎星楼。

    社学 在城西南隅

    暖泉书院 在州城西三十里暖泉村。元工部尚书王敏建,今惟存遗址。

    学田 :“明嘉靖三十年,原置学田地三十七亩,每年地租银二十二两六钱九分二釐。崇祯二年,按院叶成章置学田地五十七亩一分五釐。每年除夏秋粮外,征租谷一十石。崇祯七年,按院白士麟增置学田一顷二十二亩六分。每年租米除夏秋粮外,收租九石二升一合。”

    广灵县儒学 在县治西北。旧在县治西,明洪武初,县丞赵自立建。十六年,知县曾锴修。弘治五年,知县程观重修。

    启圣祠 在正殿后,明伦堂旧址。

    名宦祠 在戟门左

    乡贤祠 在戟门右

    文昌阁 奎星楼

    教谕宅 、训导宅 ,俱废。

    义学 李焕斗置

    学田 明置共地二顷六十亩,除开荒外,实在熟地一顷九十八亩,每岁该租榖巿斗一十八石八斗。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奉《部文》支给“廪生贫士。”

    灵丘县儒学 在县治东。金真祐间建。元至正间修。明永乐九年,知县李安重建。天顺五年,知县阎芳增修。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宋起凤因堂庑年远,倾圮内。

    外,率加修葺。康熙十七年,知县岳《弘誉》、教谕杨廷亮、训导吕大成等各修葺。

    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文昌阁 在城南门楼上。

    奎星阁 在城东南角楼。

    教谕宅 训导宅

    义学

    学田

    广昌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时建。明洪武十六年,县丞宋林重建。嘉靖间,知县张九功重修。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文昌阁 在学宫东

    奎星楼

    教谕宅 在学宫西,教谕侯聚贵修建。

    训导宅 在明伦堂西

    学田 :原设学田地二顷九十九亩五分二釐,每年折银一十两三钱五分三釐。明崇祯二年,按院叶成章动支赎银买学田地一顷七十亩。

    今每年额征学租银一十八两,解府充饷。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文将学租银散给贫生。

    大同左云川卫儒学 “在卫治东。明成化年,巡抚王越建,后移南城下。万历间,复移建于鼓楼西街。”

    大同右玉林卫儒学 在卫治东,与左卫学同建,万历二十三年改建。

    阳和高山卫儒学 在卫治东。

    天城镇远卫儒学 在卫治东,与阳和学同建。威远卫儒学 在卫治西。嘉靖五年建,万历二十九年改建卫东。

    平远卫儒学 在卫治东北。嘉靖五年建,三十七年徙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