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四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六卷目录

     大同府部汇考四

      大同府户口考

      大同府田赋考

      大同府风俗考

      大同府祠庙考

    职方典第三百四十六卷

    大同府部汇考四

    大同府户口考        府志

    府属总数

    原额“民丁。” 康熙二年分。

    实行差人三万九千四百六丁,各编徭银不等,共编徭银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两三分六釐一毫零。内审编增出新丁徭银一百四十八两五钱三分一厘四毫零。

    原额“随侍人丁。” 康熙二年分。

    实行差人七百二十七丁,各编徭银不等,共编徭银三百二十两一钱三分。内审编增出新丁,徭银一十八两二钱。

    原额屯丁,于康熙二年审编。

    实在行差丁八千五百一十一丁,各编尖丁银不等,共编《尖丁》银二千九百三十二两。

    大同左右、阳高、天镇、平鲁、威远、瓦窑、守口、镇门、平远等卫所城堡,原额屯丁,于康熙二年编审实在兴差,并清出供丁,节次新增,共二万四千五百三十七丁。又民丁一十五名,各编尖丁银不等。共编尖丁银八千三十三两一钱。

    朔州卫马邑所尖丁,协济朔州马邑县经费不敷银三百六十八两六钱四分。

    按府属多系旧志,谨依《通志》载其一府户口总数。

    大同府田赋考        府志

    府属总数

    原额民田二万二千五百一十四顷三十一亩六分九釐四毫零。共征夏秋税粮、马草脚价、地亩九釐。粳米、驿粮、席椽一十五万九千八百六十两三钱六分六釐一毫零。内除荒外,

    实在熟地二万五千一百二顷六十二亩七分七釐一毫零,共征夏秋税粮、马草脚价地亩九釐,粳米、驿粮、席椽并新增存留共银七万五千三百三十四两三钱三分八釐九毫零。

    蔚州土兵地九百八十八顷九十九亩一分五釐,派给土兵五百五十七名。每名征银三两五钱,共银一千九百四十九两五钱。

    原额官租地五百三十五顷。每亩征官租银二分,共银一千七十两。

    原额山坡地一千五百六十四顷七十七亩二分八釐一毫,各征牛㸽银不等,共银一千三百八两一钱二分六釐九毫。

    蔚州额外开垦河滩地四顷三十五亩。每亩征牛㸽银一分。共银四两三钱五分。应、浑二州、大同、灵丘、广灵、广昌四县。原额土兵一千三百六名。每名征银三两五钱。共银四千五百七十一两

    朔州怀仁、山阴、马邑、三县。原额土兵银一千四百四十两

    原额桑树三百四十三株,每株征丝一钱,共丝二斤二两三钱,折绢一疋零,丝一十四两三钱,共折征农桑丝绢银二两五钱一分八釐。开垦并兴屯归并、清出隐种、自首民粮荒地一万四百九十顷九十九亩五分五釐四毫零,各征不等,共银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五两八钱九釐八毫零。

    原额“代产赡田” 本折共地一千八百五十一顷七十七亩五分三釐一毫零。内除荒外,

    实在熟地九百三十九顷三十一亩九分八釐一毫零,共征本色市斗米一百三十六石一升五合零,谷六十石四斗四升三合零,仓斗麦米、豆三百三十四石二斗六升七合零。折色银一千七百八十八两五钱九分八釐。

    又开垦过代产荒地五百五十四顷六十一亩二分五釐零,各征不等。共征本色市斗、米一十七石、豆三石一斗,谷二十石六斗八升五合,折色银九百四十二两二钱三分四釐五毫零。原额屯地五千八百七顷五十一亩五毫零,共征本色粮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三石二斗八升。

    四合零,草三万七千一百二十束七分八釐零。内除荒外,

    实熟地二千三百六十八顷九十五亩六分八釐一毫零,共征本色粮八千六百九十石五斗一升八合零。草一万四千一百九束二分七釐五毫零

    《牛馀地》、三千七百五十八顷八十六亩二釐九毫零,共征牛馀粮银一千八百四十三两九钱一分一厘五毫零

    外开垦兴屯归并清出自首荒地并牛馀地,共七千八百二十六顷七十六亩二分七釐一毫零。共征本色粮四千六百八十六石六斗九升五合零。草四千五百四十四束九分七釐一毫零。折色牛馀银一千四百一十三两九钱五分三釐四毫零。

    大同左右、阳高、天镇、平鲁、威远、瓦窑、守口、镇门、平远等卫所城堡。原额屯田。除荒外

    实熟地二万九千九百五十七顷二亩五分八釐八毫零,共征本色粮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二石七斗四升三合零。内本色折钱粮七千六百六十石二斗一升五合零,折银四千九百七十九两一钱二分九釐七毫零。

    实征本色粮五千四百五十二石五斗二升八合零。

    本色草一万七千四百一十束六分六毫零。内前卫、威远卫本色折价草七千五百三十六束九釐五毫零,该银一百五十两七钱二分一厘九毫零

    《实该》本色草九千八百七十四束五分一厘五毫零。

    折色粮二万九千四百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二合零,折银钱一万二百一两四钱四分八釐七毫零

    《本折草》四万九千二百八十束一分八釐一毫零,该银钱一千九十七两四钱二分四釐九毫零

    牛馀子粒银、钱、六千四十三两七钱三分四釐九毫零

    外开垦并自首起课地五千三百二十二顷六亩九分八釐,该征本色粮三千四百六十六石八斗四合零。本色草二百三束二分八釐一毫零,该征本色粮、草、牛馀子粒银二千四十两九钱二分三釐二毫零。

    课程

    本府各属皆系边徼沙卤,止食本地土盐。额设盐钞七万一千九百七十锭三贯,不销引口。泉村油斗店课银二十六两九钱三分。房课、匠价、羊粉皮价、商牙杂课等项,共银一千七十四两。

    按府属多系旧志,谨依《通志》载其一府田赋总数。

    大同府风俗考        府志

    府属总

    《汉书》:“质直野朴。”

    《图书》:“质直淳厚。”

    《旧一统志》:俗尚武艺,风声习气,自昔而然。《旧郡志》:“士人劲直,率矜名节,饬廉隅,犹存忠厚之风。”

    《旧志》:“大同虽涉边徼,商旅辐辏,习尚浮靡。地土沙碛硗确,寒独早,七月陨霜,农人往往清明前后种麦、豆,五月种谷、粟、秫、稷、荞麦、油麦等项,丰岁亩不满斗,故中人日仅再食。俗多俭啬,恒存蟋蟀之风。风高气寒,草木开发殊迟,而结实颇繁,故瓜果菜蔬之类,较他地特饶焉。士习谨愿,上台严临,绝无武断干讦之行” ,簪弁子弟,服习弓马,给事麾幕,以列车骑,材官之盛。且地近虎山土著,从戎者十室五六,少小边庭之习气尔尔。商贾俱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本城市廛者微薄,贸易而已。怀仁地土沙碱,人性朴质,无健武好讼之风,有务农勤本之实。士敦廉节,民耻轻薄,虽穷乡僻里,亦知崇尚诗书人文视前颇盛。

    浑境“地土硗确,寒早暖迟,风高气冽,草木枯冻。桃杏四月始华,鲜能结实;且八月陨霜,禾鲜中熟。” 农夫清明前后种麦豆,圃人立夏后种蔬菜。凡谷、麦、麻菽,岁丰亩获,斗不逾三。俗尚俭啬,中人日仅再食。民以垦田为生,商贾稀少,即贸易亦不越邻封,工匠半属外方流寓,无奇技淫巧。

    郡虽北塞,耻尚武功,鲜有驰马校射,每值岁试,竟虚其典。缙绅居无华丽,衣惟韦布,食乏错陈,且拙于馈遗干谒,犹存质直之风。士勤诵读,敦行谊,非公事不入公门。女甘贫淡,习劳勚,诘其杼柚,不知也。民贫而守分,无奸盗椎剽之行,鼠牙雀角之风,脱有质于庭、罹于法者安受之?无他巧术以求免,第勇于轻生。男女每因睚眦小忿,辄雉经殒命,而不惜崇信鬼祟疾病,即延巫觋迎神送祟,禳祷喜乐,以祈福祐,尊敬释元浮屠为甚。岁时丰其斋供,乞募厚其施予,丧亡藉其超拔。攻异端、溺邪教者,其风尤盛。境内娼优无多,诸如冠服,悉尊制礼,衣服饮食器用,皆去华从俭,颇有朴野淳悫之遗焉。

    应州民淳事简,俗素俭朴,乐于农业,少事商贾。士尚气节而知读书,武励忠勇而善弓马。贫富喜皮服,务藏蓄。其土地半厚半碱,干燥少树。宜雨不宜旱,尤苦霜降之早也。

    “山阴地瘠,故民多务农而力穑,士亦敦本而尚行。” 服食崇俭,婚丧如礼,有近古之遗风。

    朔民敬老慈幼,节用恭俭,勤耕耘,务牧养。家塾党庠,书声洋溢。士耻奔兢,非公事不谒有司。荐绅先生杜门不问户外一事。嫁女以择婿为尚,万一论财,人皆鄙之。丧祭悉遵《文公家礼》。然男喜饮博,妇鲜纺绩。且见小轻生,往往壶餐启衅,投缳刎颈,不时见告。司风教者不可不有以驯化之也。

    马邑界在云、朔肘腋,燕都风声渐被,彬彬兴于礼教矣。但民性浑朴,惟事耕耘,饮食衣服,多尚简易。至于“慷慨轻生,刚毅任侠,信鬼好祈” ,犹不免西晋之故俗云。

    蔚州临边,其俗尚武功,性质无谄,去华从俭,以垦田为生。仕宦拙,女尚节烈,士流重章句,轻践履,信巫鬼,喜𩰚健讼,轻生境内无娼。《广灵》地广而硗,不事商贾。凡俯仰交际,租佣之费,辄取给于田。

    《灵丘》地土沙碛,阪田硗确,先秋陨霜,深春犹雪,山瘠多寒,早冰,故无秋麦。士习谨愿,无侈荡佻达之行,终岁皆一意农务为本,读次之。

    广昌地狭民醇,耕樵为业,人务农桑,士敦礼义,亦事商贾。地近边陲,赋性勇悍。

    迎春塑春牛芒神,与各处相同。前二日,优人、乐户、妓女各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为兴作东事之状。共一处,名为《演春》。

    正月元旦日,无论乡绅士庶,喜办衣服酒食之类,以丰丽相尚,拜贺交错,仍燕会弥月,方止。元夕自十四至十六日,竞张“鳌山灯” ,放火树,以庆太平。十六日郊游,云除百病。

    二月二日,各村畽社地醵钱献牲,谓之“扶龙头。” 三月清明日,拜扫茔墓,间竖秋千为戏。

    四月八日,赴北岳庙烧香,进纸铺户各行于关圣庙献唱。数日,供设花盘,纸工极其精洁。五月五日,天中节,食角黍,饮菖蒲、雄黄酒,带“《辟兵符》,悬艾虎。”

    十三日,营官治祭,享祭伏魔帝君庙,凡三日,鼓乐不绝。

    六月六日并初伏日,造酒酱躧曲曝衣。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传为地官赦罪之日。薄暮,设麻谷,荐时食于祖先,拜扫茔墓。官府亦以是日迎祭城隍厉坛。

    八月十五日,中秋结彩制月饼。至晚陈列果品,剖瓜赏月,亲族多以品物馈遗。

    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制枣糕菊酒,亲族相馈如前。

    十月朔日,剪纸为衣焚化之,谓之“烧寒衣。” 冬至日谓之“亚岁。” 官府五鼓朝贺,乡士大夫同之。如元旦仪节。

    十二月八日,食《腊八粥》,作腊醋腌肉,藏冰。二十四日,名为“交年。” 供饧饼酒果祀灶神,以求福庇,扫除舍宇。

    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仍多嫁娶。

    每年三月春祈,八月秋报,神庙前扮乐赛享。

    大同府祠庙考        府志

    本府。大同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城内西南隅,大同县附郭。不置。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社稷坛东,大同县附郭。不置。

    郡厉坛 在府城内西北,大同县附郭,不置府。城隍庙 在府治内。

    县城隍庙 :在县治内。

    旗纛庙 各卫如制

    考证

    三皇庙 在府东南。朔州、广昌俱有庙。

    晏公庙 在府城南

    岳武穆庙 在府东门瓮城。

    真武庙 有二,一在府城东兴云桥,一在府城北关。

    关圣庙 有二:一在府治东,一在府治东南。雷公庙 在府城西十里。雷公山有龙亭,旱祷辄应。

    玉皇庙 在府治东北

    “龙王庙 ” ,有二:一在东关外,一在南关外。《泰山庙 》在南关外。

    李王庙 在府治东北隅。

    圣母庙 在府治西南

    三官庙 在东关内

    劝忠祠 在府东

    安辑祠 在府治东

    吕公祠 在府城南关,新建。

    史公祠 在府南门外,为前巡抚史道建。《怀仁县》

    社稷坛 在县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西。

    邑厉坛 在县北

    城隍庙 在县治西南

    张总管祠 在县。祀唐总管张仁愿。仁愿为朔方总管,筑受降城,后人思之,立祠。

    王文端祠 在文庙西

    浑源州

    社稷坛 在城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二里。

    州厉坛 在城北一里

    城隍庙 在州治西北

    东岳庙 在东门外,唐开元间建。

    关王庙 在州治北

    龙王堂 有二:一在西门外,一在恒山阴畔。北岳恒山庙 在州南二十里,唐武德间建。孟姜女庙 在州龙角山。相传秦筑长城,孟姜女泣夫役死,城颓,乡人建庙。

    律吕神祠 在州北五里神谿孤石上,元魏时建,元重修。相传“太和元年六月望,弘州人张圭晚憩此,月二十五日行梗雨” ,语毕腾空而去。圭至家,遍语邻村人,使速收麦。未及收者,至日为雨所伤殆尽。事闻,朝廷遣使致祭。

    孙真人祠 在城隍庙东。

    应州

    社稷坛 在旧土城西北。明洪武间,知州陈立诚创。弘治二年,知州薛敬之移筑于西门外。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关。

    州厉坛 在旧土城北。明洪武间创。弘治二年,知州薛敬之改建于城东门外。

    城隍庙 :在州治西北。明洪武八年,知州陈立诚创建。

    八蜡祠 在城东关内。明弘治八年,知州刘汉建,今废。

    关王庙 有四:一在南门右,一在西关内,一在州治东北,一在东关外。

    北岳庙 在城西门右,明洪武二十七年建,万历十年重修。

    火神庙 在州治西。明万历十九年,知州王准建。

    梓潼庙 :“在城东关内。”

    古龙王庙 在南关。相传唐置州时创建。“三灵庙 ” 在城东南大石村,祀唐晋王李克用,宋杨令公业,元韩元帅浩。

    文昌祠 在古旧城帅府东北,唐卫公李靖建。“相传晋王李克用母祷于祠,见壁裂金甲,神人跃出,后遂生克用。”

    神农庙 在城东龙首山上。相传唐神医李愈建。历代重修。

    泰山庙 在城东南马庄。

    圣母祠 在州治西震家巷南。故老相传,“唐明皇母建。” 明万历二十年重修。

    马神庙 在城东门左。明永乐间建,隆庆间重修。

    忠肃祠 :在州治南,金大定二年敕建,祀道国公康弼。

    山阴县

    社稷坛 在县城西北半里许。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城东南一里许。邑厉坛 在县北半里许。

    城隍庙 :在县治西北隅。

    “龙王庙 ” ,有三,一在南门外街西,一在城北黄

    华冈西南最高峰。一在城西南覆宿峰下。武安王庙 在南门外。

    马神庙 在县治东

    风神庙 在县南十五里古城西北。

    元帝庙 在县北城上

    圣母庙 在县治东

    王文端祠 在文庙西

    北岳行祠 在化慈岩绝顶石岩下。

    朔州

    社稷坛 “在州西关。”

    “《风云雷》雨山川坛 ” :在州南关,知州侯树屏重建。

    州厉坛 在州北关外

    城隍庙 在州治南

    八蜡庙 在西关外

    旗纛庙 在卫后

    玉皇庙 在北街

    关王庙 在东街

    勒马关王庙 :在西街。

    火神庙 在神机库

    海神庙 在城内东南隅。

    马邑县

    社稷坛 在县西门外迤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 ” 在城南大河岸。

    邑厉坛 在城北

    城隍庙 在县治西南

    马神庙 在东门外

    三龙王庙 :在神头村。

    桑干河神庙 在县西北十里洪涛山下。金天会间,元封为王,明改今称。有司以二月二日、六月十三日致祭。

    鄂国公祠 在县西北一十里金龙池南。祀唐尉迟敬德,今有司岁以二九月十七日致祭。《蔚州》。

    社稷坛 :“在城外西北隅。”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外东南隅。

    州厉坛 在东关外偏北二里。

    城隍庙 在城西南隅

    八蜡庙 在南关外二里。

    旗纛庙 在城谯楼东三十馀步,明洪武七年建。

    玉皇庙 在城北垣上

    三皇庙 在东瓮城内,三月三日群瞽祀之。东岳帝庙 在东关门外。

    北岳帝庙 在东关门外。

    元帝庙 ,在城西北隅。

    关帝庙 有二,一在东瓮城内,一在南关西偏。汉三义庙 在城南关西南隅。后有诸葛武侯楼,前有汉寿亭侯坊,城东南隅亦有祠。

    马王庙 ,有二,一在鼓楼后,一在南关厢。药王庙 在灵侯庙东。

    三灵侯庙 在城西北隅。

    三官庙 在玉皇阁前

    火神庙 在旗纛庙西

    龙神庙 在州西南三十里,各乡亦俱祀之。泰山圣母庙 ,有三:一在城南高院墙,一在东城下,一在药王庙后。

    汉文帝庙 在南关厢,辽穆宗建。

    广灵县

    社稷坛 :在城北半里许。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北二里。

    邑厉坛 在城东北百步。

    城隍庙 在西街

    八蜡庙 在南关

    玉皇庙 在北关外

    关帝庙 ,有三:一在南城外,一在东关门外,一在东台门外。

    龙神庙 有三:一在社台山,一在北关东门外,一在壶山北。

    元帝庙 有二,一在县南关水巷门内,一在北瓮城。

    北岳庙 在千福山

    丰水神祠 在壶山顶

    “东岳行宫 ” 在蕙花村东南。

    禹王庙 在县治前

    三官庙 在东台门外北。

    马神庙 在城南门内西。

    灵丘县

    社稷坛 在城西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东南。

    邑厉坛 在城东北

    考证

    城隍庙 在县治东

    八蜡庙 在县南街北

    《旗纛庙 》在县治西,今圮。新庙在治东,顺治十五年建。

    元帝庙 在北城上

    马神庙 :在县治西,顺治十七年重修。

    三官庙 在瓮城内

    东岳行祠 在城东

    魏文成帝庙 在城东二十里。人相传为古庙,今圮。文成征慕容垂,师还,牧马于此,故后人立庙焉。

    关帝庙 ,有二:一在城南廓西街;一在县治内西偏。

    龙王庙 在县南廓街南。

    三皇庙 在城西关外,顺治十五年重修。府君庙 在城西北,长林夹道,神路深远。元建泰和间重修。

    三元庙 :在城西关外,南面临河。顺治十七年重修。

    元君庙 在城东南

    广昌县

    社稷坛 :在城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一里。

    邑厉坛 在城北一里半。

    乡厉坛 四里百户,各立一所。

    乡社坛 四里百户各立一所。

    城隍庙 在县治北

    八蜡庙 在县东泰山庙中。

    《旗纛庙 》旧在关内,后迁于城西北。

    东岳庙 在县东郭外,地名“仓上。” 上有兴文塔,下有涞泉,传为古刹。每年四月十八日,土人飨赛,商贾骈集。

    “关帝庙 ,有二:一在上关角,一在北门外。” “三官庙 ” ,有四。

    真武庙 在县北门外

    “三皇庙 ” 在月城内。

    二郎庙 在月城内

    子孙圣母庙 在县西门外里许。

    龙王庙 ,有三:一在县西门外,一在东岳庙,一在七山下。

    火德星君庙 在南关内。

    马王庙 在城南门外

    比干庙 在县东南十里牛心山上。

    李存孝庙 在县西北十五里。邑人李克用养子为将,以勇力闻。

    北岳庙 ,有二:一在“聚云山,一在东岳庙左卫。”

    关圣庙 在鼓楼西街,文庙东。

    勒马庙 有二:一在南街,一在南瓮城。

    右卫

    三灵侯庙 在鼓楼北

    安乐庙 在儒学东

    苏武庙 在城北四十里。武奉使在北十九年,不屈,后还,南经此地,土人敬而祀之。

    阳和卫

    城隍庙 :“在《大阁》” 东街。

    武庙 在西门

    勒马庙 在南瓮城

    玉帝阁 ,南向,居中。

    元帝庙 北《城台》上。

    泰山庙 在东门

    大关帝庙 在辕门西

    北岳庙 ,在城北,砖台石磴,与阳和台高映天城卫。

    关圣庙 在卫治

    威远卫

    三灵侯庙 在十王庙北。

    十王庙 ,在玉皇阁西北。

    平远卫

    城隍庙 在卫治东

    禹王庙 在南关城上

    关圣庙 在城北山畔

    北岳庙 在城南山畔

    东岳行祠 在城东南隅。

    寺观附

    本府。大同县附郭。

    石窟十寺 在府治三十里,元魏建。始神瑞,终正光,历百年而工始完。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内有元载所修石佛十二龛,壁立千仞,面面如来。

    南堂寺 ,在府治东南,一名“永宁寺” ,元魏建。内有金玉像,高一丈八尺。外有九级浮图,高九十馀丈。上刹后高十丈,铃铎声闻十里。

    禅房寺 在府西南五十里,唐天宝间建。华严寺 有二:一在府治西门内,辽建,内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中石神主五,男三女二;铜神主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垂足而坐,馀皆巾帻常服。危座,相传乃辽帝后真形也。重熙七年,建薄伽教藏于止殿东南。明洪武三年改正殿为大有仓,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纲司,而寺复立焉。一在府治东南,亦辽建,洪武年重修。

    善化寺 在府治东南,金大定年建。

    柳巷寺 在府东门外御河桥南,明正统间建。悬空寺 在城西四十里焦山。

    观音堂 在府城西十五里。金重熙间建。传有一尊飞来佛,明宣德三年修。

    龙翔宫 在府治东。辽金建,明洪武间重修。太宁观 在府治东南,辽建,旧名“湛然” ,有九真堂。明洪武初改为大同县,十九年改为大宁观,置道纪司。

    玉虚观 在府北新城内,明景泰四年建《怀仁县》。

    崇国寺 在县治北,南向。元至元间建。明洪武间修,置僧会司。

    太清观 在县东北。元己未年建。明洪武十九年,置道会司。

    浑源州

    崇福寺 在王家庄。建自元魏。

    圆觉寺 :在州治东,金正隆三年建。

    永固寺 ,在州东四十里庄上。金大定间建。永安寺 ,在州治东北。元延祐三年,都元帅高定建。明洪武间置僧正司,并“报国等寺入焉。” 宝峰寺 ,在宝峰寨,元时建。

    玉泉寺 在李峪村,元时建。

    静居寺 在南庄,上元时建。

    西禅寺 在州西五十里,元时建。

    悬空寺 在州南瓷窑口内。石壁如削,凿窍插梁,结构于数十仞之上。飞阁相通,下临无地,游者股栗。寺创于元时,近僧增三殿,称奇观焉。大云禅林 在州西荆家庄,为下院,元魏建。兴国禅林 在殿山上,唐时建。

    千佛洞 在州东南孙膑山下。

    龙泉观 上观在恒山上,下观在东门外,唐开元二年建,赐额“龙泉” ,因山有二泉故也。明洪武间置道正司,并上观入焉。

    五峰观 ,在州东五峰山上,观有三洞,金建应州。

    佛宫寺 初名宝宫寺,在州治西。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释迦” ,道宗皇帝赐额。元延祐二年,避御讳,敕改“宝宫” 为佛宫。至治三年,英宗皇帝达五台山,经过登塔,命释放金城县狱囚,敕彰国军节度使妆金诸佛,建道场三日。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迄寺摇动。塔高三百六十尺,围半之,六檐八角,上下俱架木为之。层如楼阁,玲珑宏敞,宇内浮图,足称第一。明洪武元年四月八日,塔顶佛灯连明三夜。时谓“大明” 新立,宝塔呈祥云。永乐四年,成祖北征,驻跸塔上,亲笔峻极神功。正德三年,武庙游幸至州,登塔宴赏,御题《天下奇观》,出帑金命镇守太监周善修补。万历七年,寺僧明慈、乡人陈麟等,募赀重修。

    觉兴寺 “在州治南。唐太和三年,西僧清宽创建。五代天福三年火,元至正八年,僧宽凭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立丛林。万历五年火,寺僧德安重建,增修钟鼓二楼。僧觉定铸钟一口,重三千六百斤。”

    净土寺 在州治东北。金天会二年,僧善祥奉敕创建。大定二十四年,僧善耸重修。

    大安寺 ,在城南崔家庄。元皇庆四年,仁宗皇帝为独峰和尚敕建。洪武二年重修。寺有碧峰、独峰二上人塔。

    弥陀寺 在城西南贾庄村,金明昌五年,僧智广创建,明万历十三年重修。

    天王寺 在城东南下社村。唐太和六年僧演智建。明洪武十四年重建,万历八年重修。文殊寺 ,在城东南小石村。相传文殊说法于此,故名。辽乾统六年,西僧义谭和尚讲经寺中,遂建殿宇。明洪武六年僧文兴重修。成化二十年、正德元年俱重修。寺有古松,霜皮苍翠,枝干如龙。

    法王寺 ,在城西南香峰山。金大定三年,僧福益建。

    龙泉寺 在城东边耀山。金大定三年,僧一如建,明万历二年修。

    观音寺 ,在城东南下社村,元韩元帅习静处。今寺后有高楼,即古《望城楼》基址。

    黄华寺 在城西北黄华冈上。古僧月香建,不知何代。

    下生院 在城南西贾庄,明宣德间建,成化间重修。

    慈云庵 在州治西北。元天历二年建,明永乐七年重修。

    冲虚观 ,在州治西南。唐广德四年,羽客凤鸣岐募建。天福六年,道士吕名先奉敕重修。明洪武八年,改筑州城。本观中分,止存东“寥阳” 一殿而已。

    云溪观 在城西南西安峪村。梁中统三年,道士寇士谦建。

    元同观 在城南武家店,元延祐二年,道士刘葆光建。

    “清适庵 ” 在城东南下社村,羽客王天祥习静处。

    颐真庵 在城南龙湾山,元大德四年,道士张志通建。

    云水窟 在城南翠微山。金明昌九年,道士杜机心建。

    山阴县

    瑞云寺 在县治南,辽明昌三年建。

    卧佛寺 在县治西,永宁坊街北。始建于元,明洪武间修,置僧会司。

    沙家寺 近夏屋山,在县南三十里迎岚里,金明昌二年建。

    白衣寺 在县南月城内。

    洪圣寺 ,在城西南二十里。宋太平兴国八年,僧重銮修。

    得圣寺 在县城东

    云溪观 在县城南三十里。

    慈佑庵 在南关外

    朔州

    兴国寺 在城南关

    龙泉寺 在城南关甘泉井前。

    观音堂 在城南关

    神应寺 在城西,元至正年间建。

    兴教寺 在治西南隅,唐龙德初建。

    崇福寺 在州东门内,旧为林太师衙。金天德二年建为寺。明洪武间,置僧正司。

    护国寺 ,在州南关。僧如林于崇祯十一年创建。

    玉泉观 在州东北三十里。

    马邑县

    崇恩寺 :在治东大街北。

    增福寺 在洪濠头村西南。

    栖云寺 在县南四十里雁门关东。元时建,即“神婆古寺” 也。久废。

    观音阁 在大街道南,与崇国寺南北相望。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重修。

    龙泉寺 在县西北十里司马泊西。清流四绕,状如辟雍。每至夜,风恬水静,月出东山,徘徊牛斗,影落地间,光摇梵宇,莹然可观。往来士大夫多游玩题咏。

    《白衣庵 》在县北街仓东。霍锺芳建。

    玉泉观 ,在县西北十里,元建,明永乐年修。《蔚州》。

    敕建金河寺 在城东五台山下,河中碎石如金,今废。

    崇教寺 在城西暖泉村。

    华严寺 在城西苏家畽。

    海山寺 在城东“明远店。”

    黄梅寺 在城东北

    双阳寺 在城东桃花堡。

    观音寺 有二:一在城东吉家庄,一在城北上陈庄。

    金觉寺 在城东五台村。

    祥云寺 在城东北傅家村。

    柳沟寺 在城东水泉村。

    南马寺 在城西南南马庄。

    铁黎寺 在城东赤崖村。

    上峰寺 在城东上寺村。

    弥陀庵 :在城西门内。

    “慈义” 庵 在南门瓮城内。

    十方院 在城西关外

    同慈庵 在城东南隅

    清真寺 在城东北隅

    悬空庵 在金河山顶

    临洞庵 在悬空寺上峰。

    大士庵 在城南门瓮城内。

    观音堂 ,有二:一在大泉坡,一在鼓楼后。《普济庵 》,在南门瓮城内。

    法云寺 ,在石板沟内。

    《玉泉寺 》在浮图村。工。

    油涧寺 在城东北七十五里。

    证果寺 在代王城堡前。

    万福宫 在城南吕家庄。

    万安宫 在城西宫村

    二仙祠 在灵侯庙后

    朝阳洞

    元空洞 俱在城西北三十里。

    释迦寺 ,在州南门西南隅,金敕建。明洪武年重修,置僧正司,并释迦院、永庆寺入焉。

    灵岩寺 在州西北隅。敕建,元末毁,明正统六年,敕赐重建。

    双松寺 在州西北。以上三寺规模宏丽。崔家寨寺 在州西二十里,内有铁罗汉五百。“圆觉寺 ” 即白家寨寺。山景清幽,缔构颇善。碧霄洞 在州天冈山。生成天险,道士王碧霄造,故名。

    玉真观 在州南关内,元建。明洪武十八年修,置道正司。

    紫极观 在州城西南三十里,元建。

    广灵县

    大士庵 在城南关

    兴胜寺 在龙虎岩

    白羊寺 在白羊山,距县西五十里。古刹。明景泰三年修。

    周图寺 在唐山巅

    清凉寺 在县西白羊山,元至元间建。

    罗汉寺 在县东十里,明洪武三年建。

    福智寺 ,在县东三里,金真元三年建。

    哭回寺 ,在县南一百里,唐开元二年建。白马寺 ,在县西北四十里。

    弘教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清泰三年建。石佛寺 ,在唐山峪。

    天井寺 在《周图》寺东。

    “圣佛林 ” 在直峪南山。

    石湖寺 在留老山

    三教寺 在翟家畽西

    西照寺 在回岭北

    崇善寺 在一斗泉南

    安坚寺 在留老畽村

    圣皇寺 在宜兴南山,元建。

    《老君堂 》,在郑家窑。

    观音寺 在峰西村

    板塔寺 在大山顶

    《柳沟寺 》在柳沟庄。

    保真观 在县西二十里,元时建。

    凌霄观 在县东南翠虚台。

    八角寺 在八角递村外。

    圣寿寺 在县北街,元建。明洪武十六年修,置僧会司。

    集仙寺 在县西三十里,元建,明永乐年修。《灵丘县》。

    老君观 在县治西北

    大云寺 在县治东。唐开元间建,有僧会司一员,明天顺间修。

    准提庵 在城东北

    福智寺 在城东,元时建,每岁迎春于此。洞元观 在县治西北,元建。

    广昌县

    玉皇阁 在城宁肃门上。旧建真武庙,明嘉靖十三年,指挥孙安改建。上祀玉皇,下祀元帝。连城高八丈,左右建钟鼓楼。登斯阁也,金碧炳耀,丹青辉映。凡缙绅辈以边务届者,多停骖登眺。南瞻白石之嶙峋,北望黑岭之崷崒,西瞰香山之丛郁,东顾涞水之濴洄。拱极瞻辰,徘徊忘倦。诚哉空中楼阁,超然物外之观也。

    三元阁 在城西关外里许。恒有野水淜湃,居民患之。后筑券门一座,上修阁三楹。自是无复漂没之虞矣。

    开化阁 在城南门上

    香山寺 在县西十里

    雷音寺 在县西三里许。

    石佛寺 在县西十里。此地多大小石佛。

    镇海寺 在县南二里七山下。

    永福寺 在丰乐村

    莲花寺 在县东南十五里。

    慈氏院 在县东五十里。

    延寿寺 在县东五十里。

    黄台院 在县东五十里。

    “弘寂院” 寺 在泉坊村西。遭兵焚毁。

    白衣寺 在县东关门内。

    砂窝寺 在县西南五十里。树木环绕,清幽佳境。

    窑峪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

    塔子沟寺 在县南七十里。

    柏山寺 在县南八十里。

    紫岩寺 在县东北二十里。

    角场寺 在县南四十里。

    阁子院寺 即大寺,一名阁院禅林,在县治北,唐尉迟恭重修。钟楼一座,相传系飞来,不关造作。考之碑记,汉创建,唐重修。其殿宇恢宏高耸,朴素浑坚,内有僧会司。

    石门寺 在县东十里,元建,明永乐年修。太平寺 旧在县西五里,风雨颓圮,明天启五年,移于西门外。

    千佛寺 在县东岳庙左。

    全真观 在县西北二十里窟笼寨。

    阳和卫

    北寺

    南寺

    西寺 俱敕建

    三教寺 在阁北

    白衣阁 在城南

    净土寺 在南门外

    千佛寺 在南关外

    神峰寺 在东门外

    太平寺 在大阁东

    圆通寺 在东北隅

    十方院 在北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