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5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五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九卷目录
巩昌府部汇考三
巩昌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巩昌府城池考
巩昌府关梁考
巩昌府封建考
巩昌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五百五十九卷
巩昌府部汇考三
巩昌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通志
本府。〈陇西县附郭。〉
永利渠 在府城。明万历间,守道岳万阶开,引科羊河水入城,以资日汲。后守道朱燮元复修,为民永利。
头渠 ,自府城西一十五里,引渭水至下中川入渭。浇圃转磨一十五里。
二渠 ,自教场西头引渭水至下川入渭浇圃,转磨一十五里。
《三渠 》,自岳家墩引渭水至城东角入渭,浇圃转磨,约五里。
渭河 在府城北一里。源出鸟鼠山,东过渭源,纳南山诸流,至郡北,遂大。自陇通宁伏至秦清,资浇溉,转硙磨者四百里,民赖之。〈并见《山川考》。〉科羊河: 在府城西三十里。
旧学池 渭水入郡城,分为东南西北四池,其北即旧学池也。皆前后浚引,以资汲取。〈并见《山川考》。〉安定县。
苦水河 :出麻子川,距县南四十里。
甘水河 ,出甸子川,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产繁盛。〈二水并见《山川考》。〉
会宁县
米家峡河 在县南六十里。
�岔河 在县南。〈并见山川考〉松树岔河 在县东南三十里。
响河 在县东一百里。以上诸水,味甘,居民资汲。〈并见《山川考》。〉
壤泉 ,在县北四十二里。
红柳泉 在县北二百里。以上二泉,可资灌溉。通渭县。
灌溉渠 在县西
甜水河 在县西七里。旧引入城,岁久堙塞。明知县刘世纶筑堤数十丈,复引入城,由西北出。民间取汲浇溉,甚赖之。〈并见《山川考》。〉
华川 ,在县西八十里。四围平坦,草茂水清。〈并见《山川考》。〉
中川 ,在县西一十五里。〈并见《山川考》。〉
海子川 ,在县东三十里。
龙尾沟 在县南十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漳县。
漳河 在县南,旁有通渠灌田。〈并见《山川考》。〉宁远县:
渭水 在县北,旁有通渠,可资灌溉。〈并见《山川考》。〉红峪等新旧一十三渠 在县东路,溉田四十一里。
乐善等新旧一十四渠 ,在县西路,溉田六十里。
桃花峡水 ,在县北五里。见资灌溉。
古流泉水 在县南城外,居民资汲。
伏羌县
通济渠 在县西二十里。
陆田渠 在县西一十五里。
广济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
惠民渠 明知县王从善新开渠八道于县西,溉田五十里。
西和县。〈《水利》无考。〉
成县
东河水 在县东
裴公湖 在县西六十里。〈以上二水,并见《山川考》。〉秦安县。
束龙。�水, 在县西北一十里。居人引以种稻安硙。
可泉 在县南七里。见资灌溉。〈并见《山川考》。〉盐井 在西河县,其水常满,煎盐甚甘。洪武初,佥灶丁五十名,煎输县官盐一十三万一千九百零。〈按井在西河利属秦安〉
清水县:〈《水利》无考。〉
礼县。〈《水利》无考。〉
阶州
紫水 ,在州东七十里。
北峪河 在州西二里。〈二水并见《山川考》。〉西水河 在州西三十里。以上三水,俱资灌溉文县。
甘棠渠 ,在县西二十里。引漳水入城,灌田一千馀顷。
流春渠 ,在县西,灌田百馀顷。
雪夜渠 ,在县南,灌田五十亩。
碧云渠 ,在县南,灌田百馀亩。
西园渠 ,在县南,灌田百馀顷。
东谷渠 ,在县西二十里。凿石引水,灌田二百馀亩。
复古渠 在县南
清波渠 在县南
三关渠 在县南。以上三渠,灌田四百馀亩。瀑布水 ,水自两峰间下注,如疋练。明知县范文彦凿渠引水,民用浇溉,百里赖之。〈并见《山川考》。〉秦州。
渭水 ,在州北二十五里。见资灌溉。〈并见《山川考》。〉徽州:
泉河 在州南六十里。宋开,以通漕运。
两当县
嘉陵江 ,在县南一十里。发源大散关西嘉陵谷,经县界入蜀。〈并见《山川考》。〉
矾水 在县南七里
红崖河 在县东二十里。
香泉 在县北一里
灵应泉 在县南七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并见《山川考》。〉
靖远卫
黄河堰 在卫北。唐刺史安敬忠筑,以捍河流。
巩昌府城池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陇西县附郭。〉
巩昌府城池 :“元中统二年,都总帅汪世显即通远军拓其故址,甃以石。明洪武十二年,指挥刘显重修。正德初,增东、西北三郭。嘉靖十二年,总制唐龙重葺,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三丈七尺。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靖安,建楼其上。” 按《府志》:“城高四丈,四门皆覆以层楼。东曰迎辉,西曰‘柔远’” ,南曰“来薰” ,北曰“镇朔。” 角楼四,戍楼窝铺砖堞俱全。正德戊寅,知府朱侯裳奉檄建城东、北、西三郭。其北郭居民倍于城中,市井咸集。然墙卑池浅,不称保聚。隆庆丙子,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祯又奉檄重筑北郭,开拓旧基,可兼容二郭之民。辟东、西、北三门,皆覆以楼,重壕复堑砖陴,戍楼岩岩翼翼,与城相犄,足称金汤保障矣。
外州县
安定县城池 ,“宋绍圣二年,泾原路经略使章楶始建,周三里三分。明正统中,知县杜让城南郭拓六里三分。天顺六年,知县赵通重修。嘉靖十三年,知县张永茂增修,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 按《府志》:“城高三丈,底阔五丈,收顶二丈五尺,女墙高六尺,砖甃水道二十八,渠壕深二丈,口阔称之关城,高阔与城等,砖” 甃水道二十四渠,门俱有楼,有角楼。月城重门,雄伟壮丽,足为一方保障。
会宁县城池 明洪武六年,千户傅履、知县郁斌重修。成化四年,同知罗谕拓之。嘉靖十三年,总制刘天和增南、北、西三关。万历元年,辟东门,营东郭。三年,知县史天佑甃砖陴周五里,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按《府志》:“城宅四山之中,四门俱覆以楼,东曰东胜,西曰西津,南曰通宁,北曰静安。四郭周通为一,屹中环外。”
通渭县城池 ,明洪武二年建,周三里,环以池,有东、西、南三门。成化癸巳,本府同知张洪定奉檄修葺,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城外增筑护墙,高丈馀。三门建楼,东曰“和正” ,西曰“阜成” ,南曰“景明。” 嘉靖戊午,知县胡德阳重修门楼。万历四年,知县张二南大加修补,甃障以砖,视昔完备。漳县城池 ,古为盐川塞,旧在古城峪,后圮于水。明正统间,移置三台山麓,即今城也。周一里,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辟三门,各覆以楼。东曰东晖,西曰“西成” ,南曰“明远。” 有角楼四座,敌楼五座,陴甃以砖。万历十八年,羌犯洮河,知县王浚重壕一周,比前加深,内植以树,可堪保障。
宁远县城池 明洪武三年,知县刘勉重修。正德十二年,知县江万里以避水患改修,辟东、西、南三门,门有覆楼。嘉靖十三年,知县仪世麟以例增修,周五百九十五步,高一丈九尺,池深一丈。按《府志》,“县城南逼南山,北迫渭水,地局势促,形如偃月。四门皆覆以楼,东曰景明,西曰景桥,南曰景仰,北曰景澜。”
伏羌县城池 ,宋始建。明景泰元年知县王珣、成化十二年知县尹恭俱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县李灌增修,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门四。按《县志》,四门东曰凝曦,南曰“宣和” ,西曰阜成,北曰“拱宸。” 隆庆六年,知县甘芍增敌楼九,上构以房。顶阔丈六,高三丈,额其扁:“东曰‘奎璧联辉’” ,南曰“秀峦天近” ,西曰“朱圉锺英” ,北曰“渭渊通海。”
西和县城池 旧在县西南三里。明洪武二年,知县于道改建于此。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东南北三门,西倚连城。宋绍兴中,安抚使李永琪所筑。按《县志》,“崇祯乙亥夏,被贼陷城,至丙子秋复陷。时署县事秦州学正李攀桂因残民寡少不能守,呈详批允,任从民便” ,乃建新城,即连城故址,削土为堡暂居。后知县高衍庆增修落成,周围一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二丈。成县城池 ,宋始建。元至正二十八年,平章蔡均彰、明洪武五年,知县鲍子信俱重修,周三里,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崇祯九年,知县谢镛移治西北隅,而以旧城为外郭。按《旧志》:“城有四门,皆覆以楼。东曰东安,西曰西成,南曰南熏,北曰北辰。”
秦安县城池 金皇统中建。明景泰元年知县向质、成化九年同知张洪定、弘治十八年知县赵威,相继重修。嘉靖二十一年以例增修,周三里九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按《府志》:“城有南北二门,覆以重楼。南曰滨渭,北曰凭陇,卫以月城,亦楼其上。南曰龙翔,北曰斗拱。自明天启元年以来,更无兴建。” 于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王永祯捐俸修理新建角。
楼四座
清水县城池 ,周孝王封非子所筑。魏司马懿增筑,以拒诸葛亮。明洪武四年,知县刘德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县江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文中质皆以例增修。周四里二百八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东西二门。按《府志》:“角楼四座,女墙甃以砖,窝铺一十四所,俱雄伟壮观。”
礼县城池 明成化七年知县张元建。十九年知县刘渊重修。周三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七尺,东西二门。按旧《志》,“礼故无县,亦无城,惟有礼店所。” 成化间,就所城迤西,拓地建城,盖以所之西城为县之东垣,惟增筑南、北、东三面。所城旧有南北二门,县城亦开南北二门,而复于所西。县东通一门,曰穿城门。万历三十年,以军民出入有妨,又于所东辟一门,曰“东门。其城惟土垛用砖,门覆以楼,四角俱有敌楼。阶州城池 ,即古柳树城砖甃。明洪武四年,指挥褚友仁重修。成化中守备尹凤、弘治中守备周尚文,嘉靖初守备霍玺、陈谟相继增修,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池深八尺,四门覆以重楼。” 按《州志》:“城有四门,东望春门,西镇羌门,南望江门,北望宸门。” 隆庆间,复建土城于砖城之西,三面环抱。“砖城周五里,高二丈,池深五尺。周围四里六分,阔如之。”
文县城池 “唐德宗时,以文县旧城窄小,移于故城东。明洪武二十八年,开设千户所于城东一里。成化六年,始建县城于所城之西。万历二年增筑,周二里三分,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 按《县志》:“万历六年,守备孟孝臣建外城一道,长一里三分,北关一座,曰御保门。三城连属,雉堞相望。”
秦州城池 :唐天宝五年,王忠嗣筑雄武城。宋知州罗极筑东西二城,东城已颓。明洪武六年,守御千户鲍成约西城旧址而筑之。周四里一百四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东西二门。嘉靖二十一年,知州李鲸城西郭辟南北门。按《州志》:“城辟三门,东曰长安,西曰西宁,上俱有重楼。南门亦如之。外环池深二丈。”
皇清顺治甲午,地震,城崩楼倾,知州姜光荫督工修。
理民居以奠
徽州城池 ,宋、元以来有之。明洪武初重修。正德六年,蜀寇陷入,知州侯禋充拓,建钟楼于山巅,势乃壮。嘉靖初,同知丁浚、知州白松增筑。万历中,知州欧梅、王鸿儒、宋洛因旧城屋甃以砖。
周五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阔称之。按旧志,“城有四门,东曰望京,南曰通蜀,西曰镇羌,北曰眺陇。”
两当县城池 ,始建未详。明宣德中,知县史忠重修。正德十一年,知县高腾增筑山城,以捍西隅。隆庆二年,城圮殆尽,知县张效良复加修筑,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崇祯丁丑,知县徐文献以城经残毁,率民居之于西北山巅。按《县志》,“城经残毁之后,士民于西北山巅聊筑数椽以居焉。” 至
皇清康熙年间,县官整理修立房屋,渐有兴复之象。
岷州卫城池 筑于唐末。明洪武十一年,开设卫治,指挥马煜始筑新城,周九里,高二丈二尺,池深一丈四尺。辟四门,覆以楼。东曰“春熙” ,南曰“和政” ,西曰“安远” ,北曰辰宿。箭楼七座,角楼四座,窝铺二十五座。弘治十一年,副使张泰添修四门瓮城、楼橹、吊桥。隆庆二年,副使刘侃展筑北城一角。隆庆六年,地震,城楼倾颓。副使吕鸣珂大加帮筑,修东西北楼三座,月城楼三座。万历九年,副使罗维垣重修西营小城,以为藩卫,规制雄伟严整,称“金汤重镇。”
洮州卫城池 ,明洪武二年,曹国公李景隆始建。周九里,高三丈,收顶二丈,池深一丈五尺。辟四门,各覆以楼。东曰“武定” ,南曰“镇南” ,西曰“怀远,北曰仁和。” 小北门一座,角楼四座,窝铺五十五座。成化五年,指挥李隆重修。弘治间,副使张泰增修。万历十年,副总兵李昫因山水冲北城,截筑西北顺川,循山而东。十二年,副总兵李芳筑新墙一道,长一百八十丈,敌楼四座,屹然为巨镇云。
附:旧洮州卫城池 ,“晋永嘉中吐谷浑所筑。后周逐吐谷浑而得其地。唐为临洮郡。明初时,城尽圮,始筑为洮州卫城,周二里,高一丈八尺,池无自,改建新城,以其地为塞,寻更为堡。万历元年,操守杨继芳重加修筑。”
靖远卫城池 ,唐、宋会宁故址。明迭列逊巡检司统戍兵,防河冻耳。正统间,始筑设卫城。成化间,指挥奉檄增筑挑浚,周六里,高三丈五尺,基阔五丈,收顶二丈五尺,辟三门,覆以重楼,壕深三丈五尺,阔称之。城内苦水,咸不可食。近来守臣引黄河入城,军民利赖。
西固所城池 ,自汉元帝时开设,所谓“武都戍” 也。宋绍兴二十年,改为县,县令张俊良修筑。明洪武十四年,千户姚富展筑,以旧城为西关。其城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五十步,周三里,高三丈三尺,辟四门,池深八尺。东曰望阳,西曰戎服,南曰镇静,北曰永泰。南、北、西三门俱覆以楼。东门在驼岭上,无楼。水门二座。万历三年增筑,比旧岩峻壮观。
巩昌府关梁考 通志府志合载
本府。〈陇西县附郭。〉
首阳关 在府城西四十里首阳故城。
后川关 药铺关
赤山关 俱在陇西县界。
便民桥 在城北十里深安沟,僧蔡理如募建。“古渭桥 ” ,在城北十里之内。
安定县
巉口关 在县境
广惠桥 在县东一里
永济桥 在县东六十里。
永安桥 在县北六十里。
东土桥 、镇远桥 俱在城东。
西土桥 在县西
北土桥 在县北
便民桥 在县南
会宁县
乌兰关 青家关
西宁桥 在县东三十里。
后川桥 在县东四十里。
界首桥 在县东一百四十里。
范家桥 在县西五里
通渭县
“闭门关 。” “华川关 。” 石门关。
溉桥 在县东十五里
韩桥 在县东三里
朝阳桥 在县东一百步。
漳县
凤凰桥 在三岔西
抵柱桥 在县南半里
安峪桥 、盐井桥 。马龙桥。
宁远县
大木树关 。马务关 。文盛关。
水关
伏羌县
槐树关
崄底上桥 在县东北五里,渡渭往秦安路。崄底下桥 在县北二里,渡渭往通渭路。朱圉上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明景泰初,知县王恂建盐泉铺前。
西和县
大水桥 在县南三百步。
白水桥 在县北三百步。
卧龙桥 在县北九十里。
红岭桥 三渡桥
成县
黄渚关 ,在县北一百里。
秦安县
卧马关 。《躔移》关 。《马颊关》。
永宁桥 在县西十里华平沟。明景泰六年,知县丁继建。
清水县
大震关 在县东七十里。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入大震关,即此。
礼县
洮平关 。牛脊关 。野马关。
《尖岔关 》。《木树关》。
阶州
望贼关 七防关 。石关。
白马关
鲁班桥 在文县界,木朽难渡。知州徐新民建。南桥 旧设,今新造船一只,用民壮工食,招水手送渡。
北峪桥 旧设“水冲” ,今另造。
上板桥 、下板桥 俱在州北七八里之间。文县。
玉垒关 ,在县东二百里。下有急流,邓艾置一桥以入蜀,后人置关。
《火烧关 》。《临江关》。
阴平桥 ,在县南门外,邓艾入蜀所过处。广济桥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
石方桥 在县西三十里。
哈南桥 在县西南六十里。汉番通路。
新津桥 在县东三十里。
红丹桥 在县东四十里。
临江桥 “秦陇通道。”
玉垒桥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秦、蜀咽喉《秦州》。
“秦州关 ” ,即关子镇。
石:𣖜《关 现子》关鸣玉桥 在大城通西郭罗玉河上。
徽州
“虞关 。” “仙人关。”
孝廉桥 在州东门外,知州朱纯建。
忠义桥 在州南门外,知州葛之奇建。
通川桥 在州南门外,知州孟鹏年建。
环碧桥 在州北门外,郡人郭佥宪存道建。上板桥 、下板桥。
《白水古渡 》。《犀牛古渡》。
《清江古渡 》,《小山水渡》。
两当县
董真关 。银瓮关 。青杠坡关。
故道桥 在县东门外
河池桥 在县西门外
青杠硖桥 在青杠硖
大渠桥 在大渠乡一里。
猪市桥 在刘家店西
岷州卫
石关儿 ,在卫东一百三十里,西控氐羌,东维秦陇,真天然锁钥。
叠藏长桥 在卫东门外。明成化年,守备韩春建,巡道翟鹏重修,巡道张以谦改建石桥。后圮。
皇清守备叶天植因旧址创建。
东西二桥 ,在卫东十里,同知郭之祐建。“野狐桥 ” ,在卫西四十里,乃由洮入岷必经之路。
洮州卫
黑松岭关 在卫东三十里。
黑石觜关 在卫东北四十里。
大岭关 在卫北九十里。
八角关 在卫北一百四十里。
旧洮州关 在卫西七十里,此最要害。
羊撒关 在卫北六十里。
凤山桥 在卫北四十里。俗谓“高桥。”
旧桥 在卫东南四十里。
新桥 在卫西南四十里。
靖远卫
索桥 在卫西黄河上
西固所
化石关 在所北九十里。
平定关 在所西北三十里。
沙川桥 在所西南五十里。
杀贼桥 在所东南七十里。
邓邓桥 在所东北一百里。
兰峪桥 在所东南二十里。
新桥 在所东北八十里。
两河口桥 在所东四十里。
巩昌府封建考 通志
古先封国
“和仲 ,帝尧臣。” 《尧典》曰:“申命和仲宅西土,曰昧谷。” 《史记》,徐广曰:“西者,今天水之西县也。” 郑元曰:“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
晋
陇西王司马泰 ,宣帝弟。武帝受禅时封。邑三千二百户。即今陇西县。
秦献王司马东 ,武帝子。泰始初,封汝阳王,后徙封秦,邑八万户。今秦州。
后魏
成纪侯张济 ,西河人。父千秋,事慕容永,来奔封侯,济袭封,今秦州地。
西平侯宋繇 ,炖煌人,为凉使。魏太武时封清水公,后封西平侯。
天水公封《敕文 》“代人封天水公,今秦州。” 后周
《上邽公李贤 》,陇西成纪人,以功封今秦州。《武都公贺若敦 》,河南洛阳人,其先居漠北,积封至公,今阶州。
清水公杨荐 ,秦郡宁彝人。以《迎孝武》功,积封至公,今清水县。
明
永兴懿简王尚,烈 愍王第二子。永乐元年封之国巩昌府。兄隐王请留西安,以敦同气。十五年薨,子《恭宪王》嗣。
《怀王邃》。� 康王子。成化七年由平凉王袭封。十五年薨,无子。
巩昌王寘钏 ,庄王第二子。有罪除。
《通渭庄简王 》恭王第四子。薨。子《荣靖王》嗣。《陇西安懿王 》康王第三子。薨,无子。
宁远宣和王 康王第四子薨子恭懿王嗣。
巩昌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陇西县附郭。〉
府治 在城内西南。元为达鲁花赤署。明洪武初,即其署改为府治。三十八年,毁于火。永乐初,知府尹敏生重建。成化中,相继拓葺。万历丙戌,知府胡橞改建于旧治之东南。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府纪元捐资修葺。仪门左有
土神祠右有寅宾馆,大门外有旌善、“申明” 二亭。督粮厅 在府正堂南。
经历司 在府仪门之左。
《司狱》司 在狱城中,有堂有室,有重门。
税课司 在北郭大街西。明洪武六年建。照磨所 在府治内。
都察院 在府治东南。顺治间,总兵王荫久创建“总镇府” ,今改都察院。
阴阳学 在府治东。今改为递运所。
医学 在府治东
道纪司 在府治东,万寿观内。
僧纲司 在府治东,万寿寺内。
丰赡仓 在府治东
陇西县治 在府治北。金大定间,管县千户张瑁建。明洪武初,知县王支修。永乐初,县丞赵德韶重修。万历四十一年,知县龙际明改建城东南,狱仍旧。
县丞宅 仍旧址
典史宅 仍旧址
盘茶公署 在府治西北。
预备仓 附“丰赡仓。”
养济院 在城内西北角。
漏泽园 在城东百步许。
外州县
安定县治 在城内街东,另辟一巷,四面与民居无接。明洪武四年,知县周杰刱建,以后相继修葺。大门为鼓楼、仪门,左为土神祠,右为狱。大门外有旌善、申明二亭。
县丞署 在正堂左
典史署 在正堂右
察院 在县东百步许
布政分司 与“按察” 分司近。
按察分司 与县治对
府行署 在县街之左。今废,以张家司代之。巉口巡检司 在县北五十里。
税课司 在县治北,今废。
阴阳学 在县治东
预备仓 与“广富仓” 近。
广富仓 在县治东北
会宁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明洪武初,因元旧治,知县郭斌经始。永乐间,知县王泽重修。成化间,知县翟良佐增修。正堂五楹,堂左为土神祠。仪门外东为迎曦楼,西为榜房。大门外有旌善、申明二亭。
典史署 在土神祠右
察院 ,在县东三百馀步。
布政分司 在察院东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西。
府行署 在县治东数十步。
青家驿巡检司 ,在县东九十步。
税课司 在县治东,今废。
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治东南
僧会司 在万寿寺内
广定仓 在县北,今圮废无迹。
养济院 在北郭
漏泽园 在县西门外一里。
通渭县治 在前街。北接城墙,西邻儒学,东迩民居,南面街道。明洪武四年,主簿徐复观创建。成化十二年,知县董敬增修堂五楹。仪门左为土神祠,右为狱大门,有谯楼。年久废坏。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刘世纶捐俸重修。又增重轻监一所,以差等罪人。街东西创修旌善、申明二亭。粮厅 在堂西。
幕厅 在堂东
察院 在县西
布政分司 与“按察” 分司近。
按察分司 在县东
府行署 在分司东
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治东南
僧会司 在报恩寺内
预备仓 在县南
养济院 在草场西
漏泽园 在县西二里
漳县治 在城中街北,元盐川寨旧址。明洪武三年,知县王庄建。正统中,知县李之本重修。堂三间,仪门左为土神祠,右狴犴。大门有谯楼,门之外有旌善、申明二亭。
典史署 “在大堂左。”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明正统十年,知县李瑞建。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崔士能建。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县南
僧会司 在县西
仓 在驿门西
宁远县治 在城中偏西而北向。宋崇宁,知寨王渊建,门则南向。明洪武“二年,知县刘冕改修。正德十一年,知县江万玉增修。嘉靖十一年,知县陈《官大》加修治,改门北向。” 万历十二年,知县
邹浩《重修头门》,添修《寅宾馆》。
粮厅署 在正堂左
典史署 在正堂右
察院 在县治南
布政分司 与“按察” 分司近。
按察分司 在县治南
府行署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在县门左
医学 在县门右
僧会司 在圣寿寺内
道会司 ,在元都观内。
预备仓 “在县堂右。”
养济院 在西门内
漏泽园 在南门外
伏羌县治 在城中。宋时,知县牟安仁创建。明永乐初,知县王珣重修。嘉靖丁未,知县王调元改建,于城东街,辟一巷,往北大堂五楹。东为狱。嘉靖乙卯,知县李世相建谯楼于头门之上。大门之外为“旌善、申明亭” ,旁有酂侯祠。
典史宅 在仪门西
察院 在县治东。明洪武中,知县张羽建。弘治间,知县周书重修。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明正统初,知县武宁建。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明嘉靖中,知县殷宝改茶运所为之。
府行署 在县治南,知县王浩建。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县治南
僧会司 在报恩寺内
预备仓 在谯楼西
养济院
漏泽园 俱在草场西
西和县治 在城东南。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四年,主簿沈安因旧址创建。嘉靖丙辰,知县刘良采增修堂三间。仪门东为土神祠,西为狴狱,大门为钟鼓楼,门外为旌善、申明二亭。
“幕厅宅 ” 在正堂左。
察院 在县治西,明洪武二十七年建。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县治西,俱明正统二年建。府行署 在县治西,明正统二年建。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治内
养济院 在县西
漏泽园 在县治南,地约三亩。
成县治 在城中街。南向,基址深邃。明洪武七年,知县鲍子信创建。以后,知县安宁、董谊、傅贤相继修葺。正德六年,毁于兵燹。八年,知县张𤩽设法修整,规模弘敞。堂三间,仪门外。左土神祠,右为狴狱。头门建谯楼。旌善、申明亭在大门左右。
“幕厅宅 ” 在正堂左。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明正德九年,知县张𤩽重修。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东。明正德九年,知县张𤩽重修。
府行署 在县治西北街。明成化十三年,知县傅贤建。
黄渚关巡检司 ,在县北一百里。
阴阳学 在县东北
医学 在县南
僧会司 在兴教寺内
道会司 在土主庙内
预备仓 在县治西北
养济院 在县西,“兴教寺” 之基。
漏泽园 在县东门外
秦安县治 在城西,南向,宋、元旧址也。明洪武十二年,知县丁宣改修。弘治九年,知县穆参增堂三楹。仪门左为土神祠,右为吏廨。大门为谯楼。门之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
幕厅宅 在正堂东
察院 在城隍庙东
布政分司 系故址。嘉靖乙未,赵世瑛改建察按分司 ,在城隍庙西。
府行署 在县东
陇城巡检司 在县东九十里。
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北
僧会司 在兴谷寺内
预备仓 在县治后
《漏泽园 》在城北厉坛旁。
清水县治 在城内中街迤南,东向。明洪武四年,知县刘德创建。十六年,知县方叔增修。正德九年,知县陈梦阳大加添修。堂五楹,偏右为寅宾馆、仪门,南为狱,北为土神祠,中街为谯楼,大门外为“旌善” 、申明二亭。
“幕厅 ” “在正堂左。”
察院 在县治西
布政分司 在县治南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南,后改建。
府行署 在县治南
盘岭巡检司 在县东七十里。
阴阳学 在明远楼
医学 在县治北
僧会司 在安国寺内
预备仓 在县仪门外
养济院
漏泽园 俱在东门外
礼县治 在城中街,明成化中始建。知县望廷臣创修大堂三间。仪门外东为土神祠,西为狱。大门外有《旌善》《申明》二亭,年久废弛。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孙雯镜缮修。堂内古无穿。
厅,二十二年,知县万世纬始创建之。
典史宅 在县治之左
察院 在县治东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
漩水巡检司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
板桥山巡检司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县治南
僧会司 在正觉寺内
预备仓 在仪门东
礼店仓
社义仓 俱在城北
养济院 在县北
漏泽园 在城西
阶州治 在城内北街。明洪武四年,知州陆弘改建。景泰四年,知州王贲重修。弘治甲子,知州王晨以其狭隘弗称,请于当道,易按察司行署,并买千户王章地而广之。仪门,左为土神祠,右为狱。
“幕厅” 宅 在正堂旁。
察院 在州治左
布政分司 ,在砖城内,即旧州治,新改建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右,新建。
府行署 ,在砖城内。七防关巡检司 ,在州东北三百五十里。阴阳学 ,在州西。
僧正司 ,在清凉寺内。
永济仓 在州治西北
养济院 在州西
文县治 在县城正中。明成化九年,知县申去疾创建堂三间,后为宅,堂偏东为赞政厅,右为土神祠,仪门西为狱。大门有谯楼,门外有旌善、申明二亭。
皇清二十五年,知县王言重修。
察院 在州治北。正堂三间,左茶亭一间,右门房一间,穿亭一座,后亭一座,东西耳房各一间,书吏房一座,东西皂隶房各一座,仪门一座,东西角门各一座,大门一座。知县吴圣楫重修,今仍旧。
府行署 在县西门外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县治西南
僧会司 在县治西北
县仓 在县治北
丰赡仓 在驿西
漏泽园 在县西北,地周三十一亩。
秦州治 在城内街东,居北面南。明洪武初,知州杨忠因元之废址鼎建。成化乙未,知州傅升扩而新之。仪门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门外有“旌善” 、“申明” 二亭。
判官宅 在正堂右
“捕厅宅 ” 在正堂左。
察院 在州治西,旧为布政分司,明嘉靖中改建。
府行署 在州治西南。其制一如分司。
高桥巡检司 在州南一百八十里。
阴阳学 ,“在州治南。”
医学 在州治西南
“道正司 ” ,在城外玉泉观。
僧正司 在会福寺
预备仓 在仪门外
广益仓 在州西北
养济院 “在州治西。”
徽州治 在城内西街,即河池县故址。明洪武初,知州金坚创建。永乐中知州杨茂、成化中知州息清,先后修葺。嘉靖二十五年,知州许钊重建。堂左为仪仗库,右为赞政厅。仪门外左为土神祠,后为狱。大门左右为旌善、申明二亭。判官宅 在正堂东。
吏目宅 在正堂西
察院 在东街,明弘治八年建。
布政分司 在东街
按察分司 ,在南新街。
府行署 在州治西
御史行台 在火钻镇,明嘉靖十七年,知州王时雍建。
布政司行署 在行台右。
公馆 在木庐镇,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州孟鹏年建。
批验茶引所 明永乐六年,设于火钻峪。嘉靖三十六年、移近白水江。
虞关巡检司 在州南五十里。
税课司 “在州治北大街。”
阴阳学 在州城西
医学 在州治北
僧正司 ,在观音寺内。
预备仓 在东察院北
养济院 在州治北,明弘治年建。
漏泽园 一在旧城山麓,义官梁诵输地。一在凤凰山麓,义民谈世情输地。
“两当县治 。元末毁圮。明洪武四年,初设县官,尚无治所。” 七年,主簿廖森创建今治。宣德三年,知县史忠增修。弘治十年,知县张仁建谯楼于头门。正德十年,知县高腾重修,然终卑隘。嘉靖二十五年,知县晏卿重构,比前崇广。堂东为赞政厅、居宅。仪门外东为土神祠,西为狴狱,门外为旌善、申明二亭。隆庆元年,知县张效良葺补修饬,焕然改观。
察院 在县治西。明景泰三年,知县张敬建。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
《官亭 》凡二处:一在西关,一在杨家店街西,为“中火处。”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 “《与僧会司》近。”
僧会司 在白佛寺内
预备仓 在县治头门内。
养济院 在县治北瓮城内。
漏泽园 在城北
岷州卫抚民厅 在城北。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州刘体仁创建。万历元年,府同知韩三捷重修。十二年,同知赵𢘆新创。“词讼、收支” 二房各三间。洮岷道公署
岷州卫公署
东察院 在卫署东
西察院 在儒学西
布政分司 在本道后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右。
阴阳学
医学 俱在按察分司右。
《番僧正司 》,在大崇寺内。
汉僧正司 ,在报恩寺内。
预备仓
丰赡仓 ,收贮本卫民屯粮草。
养济院 在卫城北
洮州卫监收厅 在察院行署左。旧厅以《洮州驿》改为之。明隆庆五年,通判雍世哲改建于洮州仓内。
察院 在永宁坊右。明弘治八年,守备李能建。布政分司 在卫治南。
按察分司 明永乐年建。
税课司 俱在卫监出纳
阴阳学 在卫西
僧纲司 在卫西门外
丰赡仓
常平仓 在城中。万历四十五年,兵备布政司参政毕自严创建。
靖远卫监收厅 在卫治东南。明正统三年,房贵建,后移会宁粮,归固原,以军士支领不便。嘉靖辛亥,御史闾东题复本卫。今署在卫治东。察院 ,在城内东南。
广盈仓 收额征屯粮
养济院 在东街
西固所治
察院行署
按察分司 俱在所东。明正德十二年,千户李圮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