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九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九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九十八卷目录

     保宁府部汇考二

      保宁府城池考

      保宁府关梁考

      保宁府封建考

      保宁府公署考

      保宁府学校考

      保宁府赋役考

      保宁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五百九十八卷

    保宁府部汇考二

    保宁府城池考 总志府州县志合载

    本府。阆中县附郭。

    保宁府城池 石城,汉刘璋筑土城,蜀汉张飞增修。明洪武初,千户滕贵拓之,包以石门四,曰“富春、锦屏” 、“澄清” 、“威德。” 成化间,田仪建四楼,外州县。

    苍溪县城池 石城周围四百九十二丈,计二里七分零,高一丈八尺五寸。明成化间,知县朱敬始筑土城。正德间,主簿唐贤包石门四:东曰“迎旭” ,南曰“观澜” ,西曰“通济” ,北曰“亲贤。” 崇祯间,知县沈国加高三尺,浚濠一围。

    南部县城池 石城。明成化知县蒋矩以木栅累石为门,周四百丈馀。弘治间,知县陈伯龄筑门四:东曰“探花” ,西曰“状元” ,南曰“跨鳌” ,北曰“灵云。” 万历中,知县饶一中砌石城,高一丈八尺,并修各城楼。

    广元县城池 ,明洪武中建石城,东倚山,西滨江,南北浚池,周围一千二百零三丈五尺,计九里,高二丈,垛口三千零八个,窝铺三千个。原设五门,东曰宾阳,今以不便出入闭塞。南曰镇川,西曰临清,西北隅曰清远,北曰怀羌,建楼五座。昭化县城池 ,旧系土城,明正德间包筑以石,周围二里七分,高三丈,上覆串房,四面有楼,东门曰“瞻凤” ,南门曰“临江” ,西门曰“临清” ,北门曰“拱极。”

    巴州城池 :“旧筑土城。成化间,通判唐平、知州王臣加筑包石,高一丈二尺,广七百二十丈,辟四门,各覆以楼。正德中,分守参议胡凤增修通江县城池 。明洪武初,知县乐韶垒石立栅以为城。成化间,知县毛凤筑以土。正德六年,都御史林俊、参议龚勉仁、遂宁县知县邹演、训导孙永孝,始甃甓为城,周围七百二十丈” ,高一丈二尺,门三,曰“靖武” ,永安,朝奉。明末毁。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王保釐修理如旧。

    南江县城池 “石城,明正德间沈镛筑,周三百六十丈,东、南、西三门。”

    剑州城池 石城明成化中知州唐孟璋筑砌,周二里。正德十三年知州李璧扩之。门五,曰“剑阁” 、“武建、鹤鸣、汉阳、立马。” 旧南门仍存,是为六门。梓潼县城池 石城,明成化中知县关贵筑。正德间知县王宾重修,周五百八十丈。南门曰“南极” ,北门曰“北辰” ,东西二门无额。

    保宁府关梁考  总志府州县志合载

    本府。阆中县附郭。

    南津关 按《明一统志》:“在城南,临嘉陵江。” 锯山关 在治东北蟠龙山后,乃汉沔要冲。滴水关 在玉台山下。

    梁山关 在治东十里。按《明一统志》:在灵山麓,与梁山相连,故名。

    和溪关 :在治东二十里。路通巴地。

    土地关 在治北二十里,与苍溪县罗石铺交界。

    锦屏浮桥 在城南

    阆南桥 在治南二里

    西水桥 在治南五十里。

    大安桥 :在治东南六十里。

    望月桥 :在治东南七十里。

    苍溪县

    小土地关 在治东南三十里,在石家坝剑门关 ,嘉靖中建。

    状元桥 宋状元王越建。

    金鼎桥 在金坞子

    青云桥 万历时,耆老杨文转五旬无子,创修。桥成,次年双生二子,“立碑记之。”

    《金钗桥 》在金钗溪。

    翠满桥 在杜里坝

    乐善桥 在柳池坝

    县前渡 在治内

    南部县

    状元桥 在县治西,因马涓中状元,故名。“探花桥 ” 一名“龙津” ,因冯翼中探花,故名。“三元桥 ” 因陈尧咨、尧叟、尧佐故名。

    金鱼桥 宋陈康肃公致仕归,母冯氏以杖击金鱼,故名。

    李公桥 明邑人李希侗建。子进士允登重建。流杯桥 去县北二十五里,下有陈马流觞遗迹。清邑人李允修重建。

    泉龙桥 在柳边驿,一名“马跑泉。”

    曲井桥 明知县欧阳炳建。

    石鱼桥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三十里,过西四十里有西溪桥,又西二十里有弘济桥。”

    龙津桥 有名,即“探花桥” 者。

    通津桥 按《明一统志》“在治东。”

    广济桥 按《明一统志》“在治南五十里。”

    广元县

    潭毒关 朝天北上四十里。《志》云:潭下渊底有一铁索,见则兵动。先朝有御前军屯此,以捍蜀口。按《明一统志》:在潭毒山上。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为蜀口之险要。

    望云关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四十五里,山势高耸,有若望云。”

    七盘关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一百六十里,百丈关 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梅岭关 有“状元杨慎《射虎碑》。”

    将军桥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四十里。”

    石栏桥 在千佛崖南首。《方舆记》:“自城北至大安军界,管桥栏各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惟石栏、龙洞著名。其他各道虽险,然在山腰亦微有径,可以增置阁道。惟此阁壁斗立虚,凿石窍而架木其上,比他处极险。”

    通圣桥 、司马桥 、南渡桥 俱崩废。

    昭化县

    梅岭关 在东大路。元至正间,铁木将军屯兵于此。明正德年,有大虎,两耳皆缺,为害于此,食人无数,商旅不通。时捍龙潭驿百户贯侯督军射死,其患始消。杨升庵有《射虎碑文》。

    渡口关 ,在县南桔柏渡,北去县二里。

    白水关 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有街道店房。驻防官。古有邓芝苍坪,乃阴平要路。

    岚溪关 ,最险之地,止可容一人一马,鱼贯而上。或云“吊崖子” ,或云“岚垭子” ,未知孰是。

    天雄关 在治西,通剑州大路,去县五里,俗名“五里垭。”

    宁济桥 :在治西关外。

    北雁桥 :在治北关外。

    高桥 :在治北三十三里。

    《石栈桥 》最危险,土人张某者无嗣,出百金修之,工竟,举一子。

    昭化渡

    巴州

    涪水关

    米仓关 按《明一统志》:“在治北五里。”

    雪峰山堡 :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

    东山堡 :在治东十里。

    平城堡 :在治西十里。

    王蒙山堡 :在治北十里。

    三巴堡 :在治西四十里。

    苏山堡 :在治北七里。

    谷山堡 :在治东南二十里。

    马宝寨堡 ,在治东南一百八十里。

    镇坝堡 :在治北四十里。

    郑坝堡 :在治东北二百一十里。

    绿山堡 :在治东二百八十里。

    茶坝寺隘口 :在治西南一百二十里。

    旧庙山堡 :在治西八十里。

    浪楼溪隘口 :在治西南一百五十里。

    柳津桥 在治西三里

    深渡水桥 :在治西七十里。

    普济桥 :在治东六十里。

    鹿溪桥 在治西二十五里。

    恩阳渡 在治西三十里。

    梁王渡 在治东南四十里。

    韩波渡 在治西三十里。

    “北津 ” 即“白马井。”

    通江县

    羊圈关      。土地关。

    檬坝关 在治西北

    望星关      。竹浴关。

    洪口关 ,在治东。皆自秦入蜀路也。

    万益桥 在县治西

    “大峡溪桥     。” “小峡溪桥。”

    宁济桥 按《明一统志》在县治南。

    南江县

    米仓关 去治北一百里。

    蟒潭隘 :去治北一百五十里。

    剑州

    剑门关 在大剑山下。按《明一统志》:“两壁峭耸,蜀汉诸葛亮因立为剑门关,厥后姜维造剑门关以拒魏锺会,即此。”

    广济桥 在南门外

    武侯桥 在治城东门外,横跨闻溪,诸葛武侯建。

    城南桥 乔钵重修,在南门外。

    平济桥 在治西十二里。

    天成桥 在治东南二百里,跨云起溪。

    惠政桥 在荆头铺,去州南二十里。

    柳沟桥 在治西六十里。

    武连桥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跨小潼津。剑溪桥 在治东三十里。

    汉源桥 在治东三十里。

    梓潼县

    天仙桥 在治南渡,今已颓废。

    火烧桥 在治南五里

    西渡 在治西五里

    南渡 在治南二里

    保宁府封建考        总志

    寿王 ,名祐榰,宪宗纯皇帝第八子。初封保宁。弘治十一年之国,既而有瘿疾,乃谓“水土所致” ,疏乞改迁。弘治十七年迁于湖广之常德。初封,第在保宁府城之中,方四里,易军民居室千馀家,徙县学寺观、庙宇、公署数十区,为之宫殿房屋八百五十间。至嘉靖十九年撤去宫室,募民居之,而上其值。相传王居此,常惊悚不安宫中,若有所得,故求迁去云。张桓侯为之也。

    保宁府公署考        总志

    本府

    保宁府治 ,元至正中创,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及崇祯末毁。

    皇清顺治年间,知府柯臣新建。

    捕厅署 在府治右

    永丰仓 今毁

    利州卫 在广元县东

    经历司 在广元县南

    僧纲司 在观音寺

    道纪司 在太清宫

    阆中县治 在府治南,明洪武初迁建,明末毁。

    皇清康熙初,知县高人秀修建。

    县尉署 在邑治西

    外州县

    苍溪县治 明洪武中建,及明末毁。今改为“分司公署。”

    南部县治 旧在跨鳌山下。明洪武间迁今所。成化中,相继增修。明末毁。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裘龙粗建正堂五楹,东西幕厅。

    各三楹土地祠在仪门左。

    常平仓 在仪门内,三间。

    分司 在南门内

    府馆 在街东

    广元县治 ,明洪武中,同知贾纳创建大门、二门、仪门、大堂、后堂、退食堂、后楼凡七进。明末献贼,屠戮尽为灰烬,至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高培元重建。康熙五年,知县林

    晃重修。十三年,吴逆窃据,复毁,止存大门、二门、退食堂东书房三间。十九年,恢复之后,知县李光震改修大门,重建大堂;堂后盖草房二间,堂右盖书房三间,周围筑墙。二十二年,知县龙灿捐俸改修大堂,重建后堂,仿佛后楼旧址,重建大房三间,两旁房屋重新盖造。治后筑台,安设衙神庙;台侧盖马房十间,以为后拥,规模大备。主簿厅 在治东,今裁毁。

    典史厅 ,在治西。明末毁。顺治七年,知县高培元重建。康熙十三年,吴逆窃据,复毁,止存前厅三间。今于厅后盖草房六间。

    驻镇府 在怀羌门内,临制,清军同知驻札。建收利州卫屯粮,今裁。房屋不时修葺,过往上司于此住宿。

    察院 在临清门内

    预备仓 毁,今重建治内西仓三间。

    昭化县治 明洪武中,知县郝信甫建。按《县志》:“县堂崇祯元年建。仪门三楹,大门钟鼓楼三楹,内衙三间,楼三楹。”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吴尹新建。

    巴州治 明洪武中,知州董焕瑛建。正德九年,知州章应奎重修。

    通江县治 明洪武间,知县乐韶建。按《县志》,县署古璧州址也,在城西南,西抵分司,南抵平政桥,右抵城,左抵桂林溪。

    分司 洪武十四年,知县乐韶自赵公坪徙署于此。

    府馆 在分司右。明景泰四年,知县周南建,通判王裴重修。今为儒学公署。

    毛浴镇守府 ,在县东二十里。康熙三年,设檬坝关巡检司 ,去县东北三百里。成化间,设羊圈关巡检司 ,去县西北五百里。在大巴山中。嘉靖间设。

    七里营 在钟楼下百步昔里营,各有室宇。巡茶公署 在毛浴镇。

    茶仓 在治东

    预备仓 在治左

    阴阳学 :在城隍祠侧。

    医学 与“阴阳学” 同址。

    僧会司 在嘉祐寺

    道会司 在元妙观

    惠民局 在治前

    南江县治 。明正德中,知县沈镛建。

    剑州治 明洪武中,知州张成建。按《州志》:“州署坐汉阳山。谯楼一座在州治后。” “申明、旌善二亭在州前。”

    大分司 在州治西

    小分司 遗址在大分司之西,名兵备府梓潼县治 。明洪武初,知县张斌建,寇变尽毁。

    皇清定鼎,知县方树程创草堂三楹。康熙八年,知县

    王维坤始建县堂三间

    保宁府学校考        总志

    本府

    保宁府学 在府治西南。宋大观四年建。明洪武中重建。知府陈益民、李直史增修。明末毁。

    皇清顺治中,知府柯臣、康熙初,知府薛柱斗先后建。

    修“启圣宫东西两庑、名宦、乡贤祠” 、明伦堂、尊经阁。

    “丹梯书院 ” 龛山上。

    阆中县学 在府治北。明崇祯间,迁修东门,后毁。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高人秀重建。二十五年,知县潘

    云桂捐修墙垣,新建棂星门。

    外州县

    苍溪县学 在治西。明正德中迁修。正殿三楹。戟门、棂星门、启圣祠、明伦堂、文昌祠。

    南部县学 在治西,隋创。明洪武中重建。通判熊杰增修,铸祭器。明末毁。

    皇清知县裘龙建,修“大成殿五楹,东西两庑各三楹。”

    戟门五楹,棂星门三楹,明伦堂三楹,启圣祠三楹,名宦祠、乡贤祠。

    广元县学 在县治东。唐建。明洪武中,同知贾纳重修。隆庆中,迁怀羌门外。万历间,知县丁永晓迁于鼓楼东街。天启二年,同知周显章署县事,迁于东山之麓。明末献贼屠城焚毁,止存正殿。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林晃重修。至十三年“吴逆”窃据。

    拆毁。十九年,恢复之后,知县李光震补葺正殿。

    重修东庑戟门、棂星门至泮池久淤未浚。启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祠俱颓毁无存。

    昭化县学 在治西,宋建。明永乐中重修。巴州学 在治西。明洪武中,知州文成斌建。正德间,知州章应奎、同知赵宗继重修。崇祯中,知州杨文明、乡官苏桂改修今所。

    通江县学 在治西北。宋建。明洪武中,知县周南、杨贤、张贡相继重修。按《县志》,“儒学在县署北。宋嘉祐间,知州皮公弼、俞瑊建。” 盖古璧州学也。社学 在县后。

    社仓 凡七所:马三垭、羊圈山、丰山坝、坝溪、金溪符阳、小觉观以上俱知县刘升申请增建。射圃 址在尊经阁东。

    南江县学 在治南。明正德中,知县沈镛建修。明末寇乱,尽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洪启槐重建大成殿。康熙二十一

    年,知县王经方补修,并建棂星门。

    剑州学 在治东,宋建。明洪武间重建。嘉靖中,知州陈叔美迁修。明末毁。

    皇清知州徐恭、乔钵相继补修。

    文贞书院 元建,以唐魏徵生此,因名。

    兼山书院 在州东北,祀宋尚书黄裳,今废。梓潼县学 在治东。宋建。明洪武中,知县张斌、知府李正方相继重修。明末寇乱,鞠为茂草。

    皇清定鼎,知县方树程草创大成殿。康熙十三年复。

    值寇乱,倾颓殆尽。二十年,知县袁还朴,重建“大成殿” 并两庑戟门。

    保宁府赋役考        总志

    府总

    实在民户六千二百九十七户,男妇一万二千七百六十七口。

    实在熟民田地共二千六百一十三顷三十六亩七分三毫四丝二忽一微六尘。

    载粮一千三十六石三斗九升四合五勺二撮七圭六粒八粟。

    应征丁条粮银三千七百二十八两七钱五分二毫三丝八忽六微九纤六沙四尘三渺。又营兵开垦田地八顷一亩五分四釐五毫,载粮三石一斗二升四合一抄六撮五圭。应征条粮银一十六两五钱八分二釐一毫二丝九忽五微一纤四沙五尘。

    阆中县

    实在民户八百四十七户,男妇一千六百九十四口。

    现在熟民田地共一百五十九顷五十八亩三分九釐一毫一丝七微六尘。

    载粮六十二石四斗三升三合七勺三抄四撮四圭四粒六粟。

    应征《丁条》粮银二百四十一两六钱六分六釐四毫七丝六忽五微四纤五沙四尘九渺。弁兵开垦田地六顷五十五亩九分。

    载粮一石六斗一升一勺五抄。

    应征《条粮》银二两四钱四分二釐五毫九丝七忽五微五尘。

    额征盐井课银九两二钱五分。

    额征盐引税银一百八两九钱六分。

    额征《牲税》银一百六两二钱五分六釐。

    额征:鱼课银二钱四分,鱼油水脚银一两一钱一分。

    额征《牙行》银一十四两四钱。

    苍溪县

    顺治年间清丈田地,发弓式造《易知》,由单起科。中田、上地一例,每亩载粮二合二勺。下田、中地一例,每亩载粮一合一勺。下地每亩载粮五勺。土著共编人丁一百一十五丁六分六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四尘。流寓例不成丁。

    土著、流寓弁兵开垦田地共一百二十三顷五亩四釐四毫九丝四忽六微。

    共载粮一十二石五斗三升五合八勺二抄七撮一圭二粒二粟。

    南部县

    南邑自顺治十年丈量起,遵照现丈“土著流寓营兵弁兵自首开垦上中下田地” 一千四百三十四顷三十三亩零。

    共载粮二百九十二石八斗八升零。

    实征:银四百三十二两七钱一分零。

    又实征《条粮》银一百八十五两九钱八分零。现在人丁五百四十丁零。

    实征丁银三百四十三两一钱七分零。

    以上共《大粮丁条》三项,实征银九百六十一两八钱七分零。

    盐课县邑盐井:现征盐课银一百三十二两三钱。

    现征盐税银三百七十八两七钱七分零。现征牙行银三两。

    三项共征:银五百一十四两七钱零。

    广元县

    原额夏税秋粮共一千六十石五斗八升一合八勺五抄。

    人丁一千七百四十二丁,带征利州卫屯粮五千八百三十七石九升

    县卫驿新旧上中下坡陡田地通共四百一十九顷九十二亩三釐七毫四丝。

    共丁粮一百九十二石一合八勺二抄六撮六圭。每粮一石,载丁一丁。

    共载人丁一百九十二丁一毫八丝二忽六微六尘。

    每粮一石,征银一两二钱八分三釐八毫。每丁一丁,征银一两二钱八分三釐八毫。每年实征丁粮银四百九十二两九钱八分三釐八毫八丝九忽九微七纤七沙二尘四渺。遇闰加征银三十两一钱九分六釐三毫八丝一忽八微六纤四尘。

    学租下田一亩二分,每亩应纳京斗,租谷六斗,每年共纳京斗,租谷七斗二升。坡地即下地二亩二分。每亩应纳租银一钱,每年共纳租银二钱二分。照数征完,起运布政司广济库上纳租谷,存留县仓,候文支给。

    白蜡三十斤。每年奉布政司详定价值、领银买备、解赴广济库交纳、委官汇解

    额征茶课银七两六钱二分六釐。每年照数征完,解赴按察司衙门上纳

    额征茶税银二十四两二钱五分。每年奉按察司发腹票九十七张。每张应征税银二钱五分。照数征完、解赴按察司衙门上纳

    额征鱼课银四钱二分四釐。遇闰加征银三分七釐三毫。每年照数征完。解赴布政司广济库上纳

    额征《牙行》银三两。每年照数征完,解赴布政司“广济库” 上纳

    额征杂税银一千六百六两九钱二分四釐五毫,照例抽收,按季解赴布政司“广济库” 上纳。昭化县

    顺治十年清丈田地,发弓式造《易知》由单起科。上、中、下田地,以二百四十弓为一亩。上田每亩载粮二升,中田每亩载粮一升五合,下田每亩载粮一升。上地、中田一例,中地、下田一例。下地每亩载粮七合四勺九抄。每粮一石,征银一两五钱九分二釐四毫三丝。每粮五斗三升三勺五抄。

    《人丁》一丁,每丁征银六钱四分。

    巴州

    土著流寓中下田地二十一顷四十三亩三分,共载粮三十七石二斗二升七合三勺九抄九圭八粒。

    共载人丁一百四十七丁九釐一毫三丝七忽八微七纤五沙一尘三渺。

    《丁粮》共征:银一百一两九钱九毫五丝四忽六微七沙一尘一渺。

    通江县

    上田一十三顷五十六亩七分零;

    共载粮三十五石九斗四升七合九勺零。下田一十八顷八十亩九分零。

    共载粮二十八石五升四合一勺零。

    《中地》一十八顷一亩六分零;

    共载粮二十六石八斗七升八勺零。

    《下地》二十二顷五亩四分零;

    共载粮一十八石八斗七升八合九勺零。《人丁》现载四百五十四丁。

    南江县

    土著流寓中下田地,共三十七顷七十九亩三分三釐八毫。

    载粮三十七石八斗三升四合九勺四抄二撮五圭四粟。

    《人丁》一百三十八丁二分四釐九毫六忽六微二纤二沙六尘九渺。

    应征丁条粮银一百六十两三钱五分六釐五毫四丝一忽二微八纤五沙五尘六渺。

    剑州

    《额数》:上、中、下田地共一百五十二顷八十二亩五分五毫。

    共载粮八十五石四斗一升五合七勺三撮五。

    《人丁》三百九十五丁,九分九釐九毫九丝五忽三微三纤三尘。

    《丁粮》共征:银五百四十五两二钱八分二釐七毫四丝三忽七微三沙二尘五渺。

    梓潼县

    贡赋:原额三千有零。明末屡经寇变,而人多逃亡。自

    皇清定鼎,“休养生息。”今每年始征《丁粮》银一百二十

    七两四钱一分六釐七毫六丝五忽九微六纤三尘二渺。

    保宁府风俗考        总志

    本府。阆中县附郭。

    《巴志》质直好义,士风淳厚。

    蜀梼杌地险民豪

    《振文堂记》:“地大俗阜。”

    山多田少,当川北要冲,民多罢敝。其俗质直,士风敦笃。

    “地狭而险,民少而贫,质厚淳朴,俗尚礼义。” 《苍溪县》。

    民多务本醇厚尚朴

    南部县

    民习从古。士秀而文,农朴而力。风既还淳,俗犹敦厚。

    广元县

    地瘠人贫,务农崇儒。短于谋生,长于语言。士尚廉耻,民畏刑法。婚姻丧葬,勉力从厚。

    昭化县

    人怀愿悫家,重敦厚巴州。

    “质直好义,士风淳厚,安于简俭,歌游为乐。” 《通江县》

    民淳岁稔宽泰乐输

    南江县

    地瘠民淳,风俗简古,农安其耕,士尚其礼。《剑州》

    士知力学,农勤耕桑,崇尚俭朴。

    梓潼县

    其地瘠,其民淳,其俗简古,农安耕凿,士尚《诗》《礼》。瘠土之人好善,殆其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