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五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三卷目录

     扬州府部汇考一

      扬州府建置沿革考

      扬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扬州府星野考

      扬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七百五十三卷

    扬州府部汇考一

    扬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初淮南国,后更吴,又更江都,又为广陵王国,置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四县隶之,属临淮。东汉改广陵郡。三国属魏,复属吴。晋移广陵治于淮阴。东晋分郡地置海陵、山阳二郡,又置如皋县,隶海陵。刘宋、南齐因之,属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大业初,改江都郡。唐初,复为南兖州,改邗州,寻为扬州,治江都,置大都督府。天宝初,改广陵郡。乾元初,复为扬州,置淮南节度使。上元中,置宝应县。五代杨吴都此,改江都府。南唐以为东都,置泰州及泰兴、兴化县。周世宗取扬州,仍置大都督节度使,置通州及海门县。宋初因之,后属淮南东路。建炎后,升为帅府。元至元中,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后改为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明永乐中,置淮海府,后改维扬府。成化间,复称扬州为直隶府,改真州为仪真县。领州县凡十:

    皇清因之,隶江南省江苏布政使司。康熙十一年,以

    海门濒海坍没,改为乡。领州三。县六

    江都县:附郭。

    汉置江都县,以江水都聚于此名,属广陵国,与广陵县并置。东汉因之,又舆县地。晋属广陵郡。南北朝宋齐因之,又析置齐宁县,随废。梁改江阳县,属海陵郡。北齐置江阳郡。隋罢江阳郡,复江都县,属江都郡。唐始以江都为扬州治所。五代南唐以江阳省入广陵。宋熙宁间,省广陵入江都,为扬州治。元扬州路治。明初为淮海府。又维扬府治。后扬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八里。

    仪真县

    汉、晋俱江都县地。唐置杨子县,属广陵郡。五代杨吴改“永贞” ,属扬州。宋陞建安军,复改杨子县,后陞军为真州,以县属之。政和中,置仪真县。元陞真州路,后复为真州,属扬州路。明洪武初,改真州为仪真县,省杨子入之,属扬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泰兴县

    汉、晋、唐俱海陵县济川镇地。五代南唐析置泰兴县,属泰州。宋初因之,后徙治今所,属扬州。元属扬州路。明属扬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二里。

    高邮州

    周吴邗沟地。秦筑邮亭,因名秦邮。汉置高邮县,属广陵国。东汉属广陵郡。晋属临淮郡。南北朝宋属广陵郡。齐因之。梁置广业郡,又置竹塘、三归县。隋复高邮县,属江都郡,馀郡县并废。唐因之。五代杨吴属扬州。宋置高邮军,建炎中,升为承州,割泰州之兴化属焉,寻复为军。元陞高邮路,后改为府,增宝应属之。明降为州,属扬州府。领二县如故。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六里。

    兴化县

    汉、晋、唐本海陵县地。五代杨吴始置兴化县,属扬州。南唐属泰州。宋绍兴改为镇,后复为县,属高邮军。元属高邮府。明属高邮州。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宝应县

    汉平安县,属广陵国。东汉属广陵郡。南北朝梁置阳平郡及石鳖县。隋开皇郡县并废,置安宜县,属江都郡。唐上元中,因获定国宝,更名宝应,属淮阴郡。宋宝庆中,升州,属山阳郡。元初为军,后改府,寻罢为县,改属高邮府。明属高邮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泰州

    汉海陵县。本临淮郡。东汉省入东阳,属广陵郡。晋为海阳县,属如故。南北朝宋复为海陵。齐置海陵郡,以宁海县属之。梁郡如故。隋罢郡,复海

    陵县,属江都郡。唐改吴陵县,置吴州,寻废州,县复故,属扬州。五代杨吴置海陵制置院。南唐升为泰州,析置海陵县属之,后入于周。后周陞团练州。宋复为泰州。元初陞路,后为州,属扬州路,领海陵、如皋二县。明仍为州,属扬州府,省海陵入府。州领县一: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八十七里。

    如皋县

    汉、晋本广陵地。东晋始置如皋县,南北朝、宋、齐俱因之。隋省如皋,置宁海县,属江都郡。唐析海陵地置如皋镇。五代南唐复升为县,属泰州。宋、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通州

    汉、晋、唐本海陵县东境地。五代南唐置静海都镇制置院。周改静海军,寻置通州,领海门县,以僻在海隅名。宋改崇州,寻复为通州,领静海、海门二县。元陞通州路,后复为州,属扬州路,领县如故。明仍为州,属扬州府,省静海,领崇明、海门二县。洪武初,割崇明属苏州府,州领县一。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七里。康熙十一年,以海门县城

    被海潮冲圮,废为海门乡。其编户一十四里,归并通州,共编户九十一里。

    扬州府疆域考        府志

    扬州府疆域图

    扬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抵如皋县掘港场,三百六十里,又东至旧海门县吕四场,一百二十里。

    西抵凤阳府天长县界,七十里。

    南抵瓜洲,扬子江四十里。

    北抵淮安府山阳县界二百八十里。

    东南抵通州狼山

    东北抵淮安府盐城县界。

    西南抵江宁府六合县界。

    西北抵凤阳府天长县界。

    自府治至江宁府省城,水陆俱二百四十里至。

    京师、水陆俱三千一百二十五里

    东西广五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五里。《江都县》。

    江都,附邑也。东抵泰州,斗门九十里。

    西抵本县安州乡,一百里。

    南抵本县“瓜洲镇” ,四十五里。

    北抵高邮州“露筋庙” 九十里。

    东南同府至

    东北抵高邮州界

    西南同府至

    西北同府至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仪真县》:

    府西南七十五里为“仪真” ,东抵江都县乌塔沟四十里。

    西抵六合县褚家堡四十里。

    南抵扬子江五里

    北抵天长县樊公店六十里。

    东南抵江都瓜洲及镇江界。

    东北抵江都县界三十里。

    西南抵和州旧乌江县七里。

    西北抵滁州来安县六十里。

    自本县至江南省一百二十里。“至。”

    京师,水路三千七百里,陆路二千四百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泰兴县

    府东南一百四十里为“泰兴” ,东抵如皋县界六十七里。

    西抵丹徒县,圌山九十里。

    南抵靖江县“马驮沙” 四十里。

    北抵泰州庙湾六十里

    东南抵靖江县展苏港

    东北抵泰州界及如皋县界。

    西南抵丹徒县界

    西北抵江都县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高邮州

    府北一百二十里为“高邮” ,东抵兴化县河口镇八十里。

    西抵天长县凌塘桥八十里。

    南抵江都县“露筋庙” 三十里。

    北抵宝应县界首镇六十里。

    东南抵泰州城二百里

    东北抵盐城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抵六合,县城二百里。

    西北抵盱眙县,山二百五十里。

    自本州至江南省三百三十里。《至》。

    京师,水路三千三百里,陆路三千一百一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兴化县:按:“以下二县隶高邮州。”

    州东一百二十里为“兴化。” 东抵泰州丁溪场四十五里。

    西抵高邮州河口镇五十里。

    南抵泰州蚌,沿河三十里。

    北抵淮安府盐城县界六十里。

    东南抵泰州西谿镇,一百二十三里。

    东北抵本县白驹场,一百二十里。

    西南抵泰州樊汊镇八十里。

    西北抵淮安府盐城县沙沟镇六十里。

    自本县至府城二百四十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宝应县

    州北一百二十里为“宝应” ,东抵淮安府盐城县射阳湖中流一百一十里。

    西抵盱眙县衡阳村,一百三十里。

    南抵高邮州界首镇六十里。

    北抵山阳县黄浦镇二十里。

    东南抵兴化县界

    东北抵盐城县界

    南抵天长县界

    西北抵清河县界

    自本县至府城二百四十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泰州

    府东一百二十里为“泰州。” 东抵本州拼茶场一百一十里。

    西抵江都县,斗门三十里。

    南抵泰兴县庙湾四十里。

    北抵兴化县“凌亭” 八十里。

    东南抵通州界

    东北抵海

    西南抵镇江府丹徒县界。

    西北抵高邮州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如皋县》:按:“如皋隶《泰州》。”

    州东南一百六十里为如皋县。东抵海滨,掘港巡检司一百二十里。

    西抵泰兴县界,六十里。

    南抵江滨石庄巡检司六十里。

    北抵泰州庙湾三十里

    东南抵白蒲镇,接通州界。

    东北抵海

    西南抵泰兴县界

    西北抵泰州庙湾

    自本县至府城二百八十里,至“江南省” 水路五百三十五里,陆路五百一十里,至

    京师,水路三千五百五里,陆路二千二百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通州》。

    府东四百二十里为通州,东抵海门县吕四场界一百一十里。

    西抵扬子江十里

    南“抵扬子江” ,狼山十二里。

    北抵如皋县界六十里

    东南抵海

    东北抵海

    西南抵江

    西北抵如皋县界

    自本州至江南省,水陆俱六百七十里至。

    京师,水路三千五百里,陆路二千四百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七十二里。

    形胜附

    本府。江都县附郭。

    扬雄《扬州牧箴》:“矫矫扬州,江淮之浒。”

    鲍照《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宋淮扬志》:“承平繁华之会,多事驰骛之冲。” 《旧志》:“陆集输蹄,水连梯航,驿邮供帐无虚日。” 《真德秀奏议》:“陂湖联郡,沃壤无际,天赐南兖以屏帏。”

    《宋李传记》:“六路转输五塘,蓄泄东南粟,趋赴之要冲也。”

    《府志》。冈阜绵亘相属,若起若伏。高、宝诸湖受西山汊涧,汇为巨浸。以射阳、庙湾为委,控引淮河,与海相接。循海而南,诸盐场所相望棋列。捍以堤堰,防潮汐奔突,为两淮盐䇲所自出。大江澎湃,迄与海会。其回澜触搏,奇惝变怪,恤然足骇。通之五山,狼福对峙,实长江门户。而江左南徐诸山,若拱若揖,隐然为江北壮观。若夫舟樯栉比,车毂鳞集,东南数百万漕艘浮江而上,此为扼吭沈括。所谓“百州贸易” 迁涉之人,往还其下,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维扬形胜,亦略可睹矣。

    江都县

    《通志》:“襟带江海,控接濠、滁。”

    舟车商贾,水陆辐辏,东南都会,夙号繁侈。《府志》:“商旅什九,土著什一,夙号繁侈,为东南都会。” 瓜洲𫖯大江,引吴会,民以牙侩为业,邵伯滨湖,苦水、白塔、宜陵之间,盐贩最多,而邗沟绕城,帆樯鱼贯,往来供帐无虚日,最为骚费云。仪真县。

    《通志》:“商贾麏集,阛市阗咽,东接扬楚,西控濠、滁,背淮面江,江左大镇。” 《府志》:“濒大江,达省会,控接濠、滁,水陆要冲,且为盐舟抽掣之次,商贾群集,阛市阗咽,郡属第一岩邑也。”

    泰兴县

    《通志》:距江滨海,为郡东南之要害。

    天堑襟喉,淮海门户。舟樯会津,东南要地。《府志》:“西南距江,东濒海,骥渚障其东南,柴墟扼其西北。以黄桥、新市为巨镇,以印庄、嘶马为屏蔽。自王港、马桥斜连孟渎河,为南北舟樯出入襟喉,亦郡东南之要害也。”

    高邮州

    《通志》:三十六湖,若环若玦,水汎啮堤,堤防是急。南接运河,北连淮水,道狭而冲,共球要地。《府志》:南接运河,北连淮水。三十六湖,若环若玦,土沃水深,富有鱼稻。顷者频年水汎,啮堤沉灶,几成泽国矣。

    兴化县

    《通志》:湖溪潴汇,地处僻壤。

    地介淮海,溪湖潴汇,涂潦堪虞,壤僻差乐。《府志》:“积水洼下,江海扼其东南,淮泗枕其西北,七湖五溪,于焉潴汇。六十四荡,蒲苇充斥。虽涂泥苦潦,而地处僻壤,差为乐土。”

    宝应县

    《通志》:“运河通漕,东南喉领。”

    淮河下流屡被水患

    《府志》:北距长淮,西障云山,临湖渐海,承水下流,冲激最险,而运河通漕,尤为东南喉领。

    泰州

    《通志》:区堡星罗,污坟相半。

    濒海控淮污坟相半

    当淮海之中,污坟相半,如海安堡城、柴墟、白蒲、黄龙坝五区,皆昔人设屯御敌之所,最称险要云。

    如皋县

    《通志》:势压诸岛,气吞吴会。

    “负海枕江” ,吴越唇齿。

    《府志》“东联沧海,势压诸岛;南控大江,气吞吴会。挹摩诃之秀丽,拱淮泗之逶迤。形势所在,今昔未殊。”

    通州

    《通志》:五山突起,狼福对峙,东南百二之金汤,濒江控海,吴会门户。

    在郡城以东,五山突起,大江西来,直走其下,不百里入海,与青、齐诸岛相峙。一衣带水即通吴会,东南百二之金汤也。

    扬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总

    《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吴、楚之疆,候在荧惑。” 占:“为鸟衡。”

    《汉·天文志》:“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地理志》:“吴地斗分,越地牛女分。”

    费直分星,次斗十度至女五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分野。

    蔡邕分星,“次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谓之星纪,大雪冬至居之,吴越分野。”

    皇甫谧《帝王世纪星纪》:“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吴越分。”

    魏太史令陈卓言:“郡国所入宿度:广陵,入牛八度。”

    《隋书地理志》:“扬州于《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得其分。”

    《唐书地理志》:“扬、楚、滁、和、庐、寿舒为星纪分。” 又云:“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

    唐僧一行所分。星次分野,南斗、牛、女星纪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其分野“自庐江、九江负淮水之南,尽临淮、广陵,至于东海,又逾南河,得汉丹阳、会稽、豫章郡。西滨彭蠡,南涉越州,尽苍梧、南海,古吴、越及东南百粤之国,皆星纪分也。南斗在云汉之流,殷淮、海之间,为吴分;牵牛在南,河浸远” ,故其分野自豫章东达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

    《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各列十一星,其东垣南第六星曰吴越。”

    《元史·天文志》:“星纪之次,扬州之分。”

    《明清类分野书》:“吴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属吴越,分扬州。”

    《泰兴县志》:“扬州于古地包吴、越,最称广衍,今之扬州,不过十属耳。”按称“十属” ,统《海门县》而言之。乃其地既属扬,则星亦应缠牛女。

    扬州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本府。江都县附郭。

    蜀冈 ,相传地脉通蜀,故名。上有蜀井,一名昆冈。鲍照《芜城赋》,轴以昆冈谓此。或曰:蜀者,独也。谓扬州独有此山,其亦未考又有独冈者乎?《洪武旧志》,扬州山以蜀冈为首。朱子曰:“岷山夹江两岸而行,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 又曰:“自嶓冢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 今江北涂山,乃禹会诸侯之所。晋周馥曰:“淮扬之地,北阻涂山。蜀冈盖涂山一支耳。旧《志》曰:蜀冈,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真小帆山入境,绵亘数十里,接江都县界。迤逦正东北四十馀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其脉复过泰州及如皋赤岸而止。今《仪真志》载:蜀冈在城北二里。王安石诗:‘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冈臃肿作蛇蟠。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锺山隔水看’。” 盖专指仪真蜀冈也。

    甘泉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大仪乡。高二十五丈,周二里,上有井曰甘泉。七峰连络如斗,平地错落,诸圆冈凡二十八,若星拱然。第一峰环视诸山,在江南者罗列如坐前。旧《志》云:“或谓汉广陵厉王冢。” 按《宝祐志》,“厉王胥冢在东武乡。” 《郡国志》载:“厉王冢,岁旱,鸣鼓绕之,辄致云雨。”

    浮山 在县西五十步,禹王庙前。有石出地高三尺二寸,长四丈五尺,阔一丈一尺,其状如铁,不生草木,以其浮于地上,故名。郭士璟诗:“支机一片落苍茫,砥柱何劳版筑忙。安得百川浮百石,浪花沙卷尽成桑。”

    金柜山 ,在县西七里善应乡。高十丈,周二里,地多墓田,青乌家以为“黄金入柜” 云。

    马鞍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大仪乡。高一十三丈,周三里,状如马鞍,因名。

    得胜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大仪乡。高七丈,周二十五里。宋绍兴初,韩世忠败金人于此,因名。席帽山 在县西北一十二里大仪乡。高七丈,周二十五里,状如席帽,因名。俗称“帽儿墩。” 小金山 在北门外。宋熙宁间,丞相陈升之来判扬州,创阁于子城上,曰“云山。” 吕申公为守,又新之。淳熙间,郑兴裔撤玉钩亭,增而大之,名“云山观。” 宝祐间,贾似道复建云山阁于小金山,即环碧亭址建,亭台精舍俱备。东望海陵,西望天长,南揖金焦,北眺淮楚。其下为深沼,又为平野堂,即观稼堂旧址。春日卉木竞发,扬人游观不绝。今荒寂已久,有不知此山之名者矣。

    北洋山 :在城西三十里。

    盘古山 在西兴乡,去城三十里,上有盘古墓,俗呼“庙山。”

    土山 二一在南门外西隅,一在新城广储门外。明万历二十年,秀水吴某守扬州,浚河积土筑而成也。旧名“土山” ,树以梅,遂呼“梅花岭。” 万历三十三年,太监鲁保重修,扬州知府朱锦有《碑记》,当道檄毁之,存其堂与楼,为诸生讲学之所,名“崇雅书院。” 兵燹之后亦废。今岭前有史可法墓,盖藏衣冠处也。

    夹冈 在县东北七里大仪乡。东接湾头镇淮子河口,与蜀冈相属。

    浮城冈 ,在县北二十八里丰乐乡新城湖。山周四十馀丈。

    桃花冈 ,在县南一十五里永真沙。《寰宇记》云:“上有吴王庙。”

    九龙山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丰乐乡。下接湖水。

    蛮王阜 在县东南五里第二港。《旧传》云:“金主亮军于此” ,筑土墙,周围十五里。

    骆驼岭 在县北开明桥西。其地形如骆驼,因名。今江都县儒学在焉。

    蒙谷 ,在县东北五里竹西亭之北。

    康山 新城内东南隅,旧在姚思孝给谏宅内。其上构堂,董其昌为题扁曰“康山草堂。” 以武功康海削职后,曾来此地与客宴饮弹琵琶处,故名。

    皂角林 在城南三十里。宋制置使刘锜拒金人,奏捷于此。

    东原 在宜陵东南十二里。有东原草堂、芙蓉别业、小香居、新柳堂、梅西堂诸胜迹。旧为进士宗名世读书处,今圮,碑记尚存。其孙元鼎仍力学躬耕于此。有《东原读书图》,四方士题咏甚多。扬子江 在郡东南。水发于岷山,下三峡,经九江数千里,曲折汇衍而下。过金陵,由瓜步下小帆山,迳仪真境,东下于镇江分界。东北趋江都,出泰兴界,入江宁乡,为如皋县境。东过天生港,至通州入海。《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通州盖朝宗处也。其地涝则容水,旱则引潮,沿江之田,凶岁无忧。然涨没不常,沙横水急,为堤岸之害。又云:江水出于岷山,经东陵、内方,至于大别,而与汉合,东汇泽为彭蠡,东驰千里,而朝宗于海。此江之正派也。其在扬子者,西自黄天荡西牛步沙,由瓜步小帆山达于县境,横亘百有馀里,与京口分界,迄东北入海,所谓“扬子江” 也。

    大海 ,在郡东北。自盐城而南,经兴化、泰州如皋,折而东,通州海门诸盐场,皆其滨也。至吕四场东南廖角嘴,始与江合。唐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式创筑捍海堰。宋开宝间,知泰州王文祐加葺。天圣初,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力请发运使张纶叠石重筑,长一百四十三里,阔三丈,高一丈五尺,始无海患,至今赖之。近堰为风潮少损,每咸水汎溢,田为斥卤,比年屡受其害,必时加修治,方可永利。

    淮水 ,按郭璞《山海经》,“淮水出义阳平氏县桐柏山,山东北经汝南、汝阴、淮南、谯国、下邳,至广陵县入海。” 盛仪曰:“准无至广陵入海之理,璞岂误闻?或一时水泛偶经耶?” 近来黄河南注,与淮合流,并冲翟坝、周桥,泛入高、宝诸湖,而清水潭以决扬,并受淮之害。景纯之言始验云。

    邗沟 “周敬王三十四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时夫差欲霸中国,乃筑城广陵,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谓之邗沟。” 汉吴王濞煮海为利,复开邗沟,自茱萸湾下抵海陵仓,及如皋蟠谿,以通盐艘。隋炀帝幸江都,命尚书左丞皇甫

    某发淮南诸州兵丁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旁植以树。盖前此扬州西北自末口达六合入江,东北自射阳湖入淮,至是始自扬子达六合,自山阳渎入淮矣。运河 在县东南,即古之邗沟也。或作“漕河” ,又作“官河。”

    沙河 在县东十里

    七里港河 :在县东北十里。

    槐家河 在县东北十五里。自陈公塘接雷塘,引水入运河。

    运盐河 在县东北二十里。汉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此即运盐河之始。盖濞是时煮海为盐云。

    白塔河 在县东北六十里。明宣德间,平江伯陈瑄所穿。南入扬子江,北际官河。其水冬涸春泛,民得灌溉之利。

    新河 在城南二里。明万历二十五年开。伊娄河 ,在城南十五里。

    山洋河 在城南六十里。河濒宜陵镇,南通大江。

    炮山河 在城西一里,又曰“保障河” ,盖音讹也。龙河 :在炮山河前,东通运河。

    邵伯湖 在县北四十五里。每岁春夏,湖水涨没,田,民苦之。晋太傅谢安出镇广陵,修筑湖埭,随时蓄泄,田始获岁,民被其泽者,以比召伯甘棠,因名湖与埭焉。

    新城湖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艾陵湖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邵伯镇,东西接官河。

    白茆湖 在邵伯镇西。旧建斗门闸,官河水涸,则引湖水以济漕。

    葑塞湖 在艾陵乡,北通渌洋湖。

    朱家湖

    渌洋湖 在县东北六十五里。

    《瓮子湖 》即《渌洋湖》之曲。

    七里沟

    炀帝沟 在县西北

    《汴渠 》“隋大业元年,诏发丁夫百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达于淮。”

    伊汀 在伊娄河

    瓜洲 在城南四十里,即今瓜洲镇地。江中积沙处为洲,形如瓜,因名。又云漕河至此分为三支,形如“瓜” 字。

    《岳家荡 》在扬子桥西。

    公路浦 ,伏滔《北征记》云:“广陵西一里水名公路浦,袁术自九江来奔,袁谭,于下邳经此,因名舆浦 。” 《寰宇记》云:“舆浦潮汐往来尝浊,一朝忽清,太守范邈表以为瑞。”

    前浦 宋王弘表略云:“闻广陵前浦,榛芜已久,近复开除,清源弘邃,含明内鉴。” 然莫考其地。南浦 在南门外。

    西涧 在城西北三十里,今名九女涧。昔传秦九女坟在涧侧,故名。

    《花山涧 》在西门外,今淤塞。

    茱萸湾 在城北二十里,今名湾头溪。吴王濞开以通海陵,后塞。隋仁寿四年浚以通漕。其侧有茱萸,因名。

    东湾   、“西湾   ” ,《扬子湾》。

    蔷薇沟 在城东北六十里,接高邮永安港。《耆旧》云:“昔之蔷薇村也。”

    九曲池 在城西北七里。隋炀帝奏乐于此。宋苏辙诗:“嵇老清弹怨广陵,隋家水调寄哀音。可怜九曲遗声尽,惟有一池春水深。”

    董井 在东城两淮盐运司治内,即汉江都相董仲舒故宅井也。后人号曰“董井。”

    雷塘 在府城北一十里,一名“雷陂。” 唐长史李袭誉引渠水灌田。宋知州刘敞折唐旧券,以其地与民,民得其利。

    瓜洲坝 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其坝有七:邵伯埭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晋谢安镇广陵时所筑,民思其德,比于召公,故名。又名“召伯堰。” 爱敬陂 在县西五十里,南接仪真县。汉广陵太守陈登浚塘筑陂,百姓爱之,因名。亦名“陈公塘。” 上有石磨铁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