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三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三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三十五卷目录

     杭州府部汇考一

      杭州府建置沿革考

      杭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杭州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九百三十五卷

    杭州府部汇考一

    杭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淮海维扬州自会稽合丹阳、九江、豫章诸郡统言之,而杭属焉。春秋时,吴、越彼此兼并,不列上国。由楚而秦,置县三,曰钱塘、馀杭、富春,属会稽郡。汉高帝五年,属荆王国,十一年,英布杀荆王,十二年即以其地为吴王濞国。景帝四年国除,复会稽郡。元封二年,置於潜县,属丹阳郡。新莽改钱塘曰泉亭,富春曰诛岁,馀杭曰进睦。东汉建武初,悉复汉旧名。六年,废钱塘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统县二,曰冨春、馀杭。建安十六年,析馀杭县西鄙置临水县,而吴郡增县一。吴黄武五年,分吴郡之冨春、馀杭、临水三县立东安郡,三县属之。七年,析冨春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寻废东安及新城,而冨春、馀杭、临水“三县,仍属吴郡。” 宝鼎元年,割吴郡之馀杭、临水,丹阳郡之於潜县隶吴兴郡。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兴郡、吴郡隶焉,改临水曰“临安” ,吴兴郡统临安、馀杭、于潜三县,吴郡统钱塘、富春二县。自汉废钱塘后,不详复于何时,姑从阙。建武元年,吴郡改为国。咸和九年,复置新城县,属吴郡。太元中,改富春为冨阳。宋永初二年,吴国复为郡。大明七年,置南徐州,以吴郡隶之。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吴” ,吴兴隶焉。陈永定二年,割吴郡之盐官及二县,置海宁郡县属之。盐官者,吴析海盐所置县也。海盐别见。祯明元年,置吴郡钱塘县为钱塘郡,领县二,曰冨阳、新城。复以吴郡置吴州,钱塘郡属焉,后仍为吴郡。隋开皇九年,废钱塘、吴兴、海宁三郡,钱塘仍为县,置杭州。废新城而以盐官属于杭。杭领县六,曰馀杭、于潜、盐官、钱塘、冨阳、武康。武康者,前吴兴郡属县也,而无临安县。《县志》云:“必废于梁陈间” ,然正史不可考矣。仁寿二年,置总管府于杭州。大业初废,改杭州为馀杭郡,置新城县,共领县七。唐武德元年,李子通改富阳为桐州,改武康为安州,又改武州,自后武州别见。四年,罢馀杭郡,复为杭州,领县四,曰钱塘、馀杭、于潜、新城,而盐官别属东武州。废桐州,仍为富阳县,属浙州。七年,改于潜为潜州,又析置临水县。废浙州,冨阳仍属杭州。省新城入冨阳,省盐官入钱塘。八年,废潜州及临水县,仍为於潜县。杭之领县凡四,曰钱塘、馀杭、冨阳、于潜。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以其地置江南道,而杭州仍领四县。四年,复置盐官县,属杭州。永淳初,复置新城县。垂拱二年,析新城置紫溪县。四年,析馀杭、于潜置临安县。而杭之领县八,曰钱塘、馀杭、冨阳、于潜、盐官、新城、紫溪、临安。万岁通天初,改紫溪为武隆,寻复旧,又别置武隆县。圣历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长安四年,又析紫溪置武隆县。神龙初,敕改各州县“武” 字,改武隆为唐山。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其地为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杭州为馀杭郡,领县九,曰钱塘、富阳、馀杭、新城、临安、于潜、紫溪、唐山、盐官。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馀杭郡,属西道。乾元元年,改馀杭郡为杭州。大历六年,省唐山、紫溪二县。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杭置镇海军,复分置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杭隶于西。长庆初,复置唐山县。景福元年,改镇海军为武胜军。光化初,割严之桐庐来属杭州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杭为吴越国,镠奏改唐山曰金昌,临安曰安国,新城曰新登。四年,割湖之武康来属杭州。龙德二年,析钱塘盐官置钱江县。而杭州领县十一:钱塘、冨阳、馀杭、新登、安国、于潜、金昌、盐官、桐庐、武康、钱江。唐同光初,复以金昌为唐山。晋天福五年,改唐山为横山县,寻又改为吴昌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桐庐、武康,仍归严湖、杭州,领县九。四年,改钱江为仁和,吴昌为昌化,复以安国为临安,新登为新城。淳化初,改武胜军为保宁军。五年,号宁海军,至道三年分。

    天下,为十五路。杭属两浙路。熙宁五年,徙两浙路治于杭州,省严之南新县入新城县。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杭属西路建灾三年,高宗自建康如杭州,升为临安府,领县九,曰仁和、钱塘、盐官、富阳、馀杭、临安、新城、于潜、昌化。绍兴二年,分浙东西路,西路治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克宋,复为杭州,置两浙都督府于杭州,又改杭为安抚司。十五年,改杭州安抚司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改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又置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于杭州路。元贞初,升盐官为州。天历二年,盐官州改为海宁州。明吴元年,改杭州路为府。洪武元年,置浙” 江等处行中书省于杭州。二年,改海宁州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杭州府隶焉。领县九,曰仁和、钱塘、海宁、冨阳、馀杭、临安、新城、于潜、昌化。

    皇清因之。

    钱塘县:附郭。

    秦,钱唐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名泉亭。东汉复名钱唐县,寻废。后百五十年,封朱隽为钱唐侯,地属侯封,其复不详何时。三国吴因之。晋分钱唐属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置杭州,钱唐县属杭州,后属馀杭郡。唐讳国号,易唐为塘,名钱塘县属杭州。后五代钱塘县属吴越国。宋钱塘县复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钱塘县属杭州路。明,钱塘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仁和县:附郭。

    唐盐官、钱塘二县地。后五代置钱江县,属吴越国。宋改为仁和县,属杭州。高宗南渡幸杭,见县名,曰:“此故都城门名也。” 意决建都,升杭州为临安府,仁和县属之。元,仁和县属杭州路。明,仁和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海宁县

    三国吴析海盐置盐官县,属吴郡。晋、宋、齐因之。梁海盐、盐官俱属吴州。陈,海盐盐官属海宁郡。隋废,海盐盐官属杭州,寻属馀杭郡。唐盐官别属东武州,寻省,后复置,属杭州。后五代,盐官县属吴越国。宋,盐官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盐官县属杭州路,寻以户口数登,升盐官为州,又以潮汐为患,久乃得息,更名海宁州。明改州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富阳县

    秦,富春县,属会稽郡。汉冨春县,封河间孝王子为冨春侯,属侯封。新莽改名诛岁。东汉复名冨春县,属吴郡。三国吴,富春县属东安郡,后废,东安仍属吴郡。晋避简文母郑太后讳,改富春为富阳县,属吴郡。宋、齐、梁因之。陈,富阳县属钱塘郡。隋富阳县属杭州,寻属馀杭郡。后李子通僭号,以富阳为桐州。唐废桐州,仍为冨阳县,置浙州,富阳属之。后废浙州,改复杭州,即以县属之。后五代,富阳县属吴越国。宋,富阳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富阳县属杭州路。明,冨阳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馀杭县

    秦,馀杭县,属会稽郡。汉因之。新莽改名“进睦。” 东汉复名馀杭县,属吴郡。三国吴,馀杭县属东安郡,后仍属吴郡,又置吴兴郡,县属之。晋、宋、齐、梁、陈因之。隋,馀杭县属杭州,寻属馀杭郡。唐,馀杭县仍属杭州。后五代,馀杭县属吴越国。宋,馀杭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馀杭县属杭州路。明,馀杭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临安县

    东汉析馀杭置临水县,属吴郡。三国吴临水县属东安郡,后属吴兴郡。晋改名临安县,属吴兴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临安县。唐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寻省。后以故临水城置临安县,属杭州。后五代改名安国县,属吴越国。宋复为临安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临安县属杭州路。明,临安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於潜县

    汉析馀杭置于朁县,属丹阳郡。其加水为“潜” ,自东汉始。三国吴,於潜县属吴兴郡,晋、宋、齐、梁因之。陈於潜县属钱唐郡。隋於潜县属杭州,寻属馀杭郡。唐以县置潜州,后州废,复为於潜县属。

    杭州后五代於潜县属吴越国。宋,於潜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於潜县属杭州路。明,於潜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新城县

    三国吴析富春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寻废郡及县。晋复置新城县,属吴郡。宋、齐因之。梁,新城县属吴州。陈,新城县属钱唐郡。隋省新城,寻复置,属馀杭郡。唐省新城,寻复置,属杭州。后五代避梁太祖父讳,改新城为新登,属吴越国。宋复名新城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新城县属杭州路。明,新城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昌化县

    唐析于潜置紫溪县,寻析紫溪置武隆县,且易“武隆” 为唐山,俱废。后复置唐山县,属杭州。后五代梁改名金昌县。唐复名唐山县。晋改为横山,寻又改为吴昌县,俱属吴越国。宋改名昌化县,属杭州,后属临安府。元,昌化县属杭州路。明,昌化县属杭州府。

    皇清因之。

    杭州府疆域考形胜附 通志府志合载

    杭州府疆域图

    杭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赭山之海口,六十里。

    西至严州府桐庐县及江南之徽州、宁国,俱一百三十五里。

    南至绍兴府萧山县界二十八里。

    北至湖州府德清县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绍兴府萧山县界二十六里。

    东北至嘉兴府石门县界一百二里。

    西南至金华府浦江县界三百四十里。

    西北至江南宁国府界二百八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二百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八十二里。

    钱塘县

    钱塘附邑也,东抵城为界。

    西至馀杭县界长桥四十五里,自长桥至县二十六里。

    南至富阳县界庙山七十里,自庙山至县二十里。

    北至德清县界导墩铺七十里,自导墩铺至县四十里。

    东南至萧山县,界西兴二十八里,“自西兴至县十里。”

    东北至仁和县界四里

    西南至富阳县界六十五里。

    西北至馀杭县界西溪四十里,自西溪至县三十里。

    东西广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仁和县

    仁和,亦附邑也。东至海宁县界上舍泾,六十里,自“上舍” 至县四十七里。

    西至“钱塘门” ,抵城而止。

    南至萧山县界渔浦二十八里,自渔浦至县十里。

    北至德清县界五里村四十里。自“五里村” 至县。

    三十六里

    东南至萧山县,界西兴二十八里,“自西兴至县十里。”

    东北至嘉兴府石门县界横溪一百二里,自横溪至县二十七里。

    西南:至甘泉坊西城脚,下钱塘县接界。

    西北至德清县界导墩七十里,自导墩至县四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海宁县

    府东一百二十九里为“海宁。” 东至嘉兴府海盐县界金牛山八十三里。

    西至仁和县界上舍泾,四十七里。

    南至萧山县界浙江中流四十里。

    北至石门县界白塔三十里。

    东南至馀姚县界石碁山,六十里。

    东北至海盐县界横河七十八里。

    西南:至赭山海口,五十四里。

    西北:至德清县界大麻堰四十八里,至

    京师陆路四千一十二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富阳县

    府西九十里为富阳,东至钱塘县界。湖塘山石碑二十五里。

    西至新城县界分派岘,三十里。

    南至绍兴府诸暨县界岭峰八十五里。

    北至馀姚县界筱岭三十里。

    东南至萧山县界《古石碑》四十五里。

    东北:至钱塘县界“分金岭” 五十里至。

    京师四千三百里

    西南至浦江县界金沙岭,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临安县界芝罗岭四十五里。

    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馀姚县》。

    府西北七十里为馀杭。东至钱塘县界长桥二十六里,自长桥至县四十五里。

    西至临安县界杜垆桥十七里,自杜垆桥至县十八里。

    南至富阳县界筱岭二十五里,自筱岭至县三十里。

    北至武康县界马头山五十九里。自“马头山” 至县三十里。

    东南至钱塘县界西溪三十里,自西溪至县四十里。

    东北至武康县界玉盘石六十五里。自“玉盘” 至县三十五里。至。

    京师,陆路三千二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一百十二

    西南至临安县进贤西村二十五里。自进贤至县二十五里。

    西北至湖州府安吉州独松关七十五里,自独松关至州四十五里。

    东西广四十三里,南北袤八十里。

    临安县

    府西北一百里为临安,东至馀杭县界杜坞桥一十八里。

    西至於潜县界横塘三十五里。

    南至新城县界关岭四十里。

    北至孝丰县界倪岭二十里。

    东南至富阳县界三十五里。

    东北至馀杭县界进贤西村,二十五里至。

    京师,陆路三千三百二十里,水路四千一百三十

    西南至新城县界笋岭,二十五里。

    西北至於潜县界天目山五十里,至孝丰县界八十里。

    东西广五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於潜县

    府西北一百七十里为“于潜。” 东至临安县界横塘塍三十里,西至昌化县界芦岭三十里。

    南至分水县界砖山埠,六十里。

    北至江南宁国府宁国县界千秋关五十五里,东南至新城县界“浮云岭” 四十里。

    东北至安吉州界水凝岭,九十里。

    西南至昌化县界金鹅岭三十里。

    西北至昌化县界罗纹岭五十五里。

    自县治至

    京师,陆路三千三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二百十五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新城县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为“新城。” 东至富阳县界众圃石牌二十里,自石牌至县二十五里。

    西至於潜县界宝福山七十五里。自宝福至县三十五里。

    南至桐庐县界白峰二十里,自“白峰” 至县二十五里。

    北至临安县界釜岭七十里,自“釜岭” 至县二十里。

    东南至富阳县界高平岭二十一里,自岭至县六十四里。

    东北至临安县界吴村二十五里,自吴村至县五十里。

    西南至分水县界桐岭二十五里,自桐岭至县七十里。

    西北至於潜县界浮云岭七十七里,自岭至县三十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昌化县

    府西二百十里为“昌化。” 东至於潜县界界头溪一十五里。

    西至江南徽州府歙县界昱岭关,七十五里,南至淳安县界沈岭,七十五里。

    北至江南宁国府宁国县界黄花关六十里,东南至分水县界洪岭五十里。

    东北至於潜县界罗纹岭,三十里。

    西南至淳安县界贡岭七十里。

    西北:至江南徽州府绩溪县界“蕨岭” ,八十里。自县治至

    京师,陆路三千三百里,水路四千二百里。

    东西广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

    形胜附           府志

    本府。钱塘、仁和二县附郭。

    汉武帝《赐严助书》,“东接于海,南近诸越。”

    《吴都赋》:“江湖险陂,物产殷充。”

    《隋书》:“川泽衍沃,有海陆之饶。”

    岑参《送卢郎中赴杭州》诗:“城底涛声震,楼端蜃气孤。”

    孟浩然《与薛司户登樟亭驿》诗:“山藏伯固穴,城压子胥涛。”

    薛逢《送刘郎中牧杭州》诗:“楼下潮回沧海浪,枕边云起剡溪山。”

    宋仁宗赐梅挚诗:“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卢之翰《南新县记》:“浙右名区,江东奥壤。南邻勾践之封,北迩阖闾之境。”

    欧阳修《有美堂记》。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海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杏霭之间,可谓盛矣。

    蔡襄《北门记》:“杭于两浙为大州,支郡数十,而通四方海外诸国。”

    赵与𥲅《厅壁记》:“东引稽越,北堑淮堧,右起南徐,富春以西,重冈复岭,界新安而止。”

    晁无咎《七述》杭之故封,“南浙江,北具区,东大海,西天目。四川之所交会,万山之所重复。或濑或湍,或湾或渊。或岐或孤,或袤或连。滔滔汤汤,浑浑洋洋。累累浪浪,隆隆卭卭,若金城天府之疆。其民既庶而且富,既饶而多娱。可道可疏,可航可桴。可跋可逾,可辇可车。若九州三山,接乎人世之庐。连延迤逦,环二十里。邑居攸聚,蚁合蜂起,高城附之,如带绕指。隐以为脊,折以为尾,湮河堑华,不足方比。方城汉水,胡敢竞美?” 此亦天下之形胜也。

    《明洪武志》:“左连江海,右控山谷,广轮延袤千里。” 旧志,刘基《钱塘怀古》诗:“泽国繁华地,前朝旧此都。青山连百粤,白水入三吴。艮岳销王气,坤灵肇帝图。两宫千里恨,九子一身孤。设险凭天堑,偷安负海隅。云霞行殿起,荆棘寝园芜。币帛敦和议,弓刀抑武夫。但闻当宁奏,不见立庭呼。鬼蜮昭华衮,忠良赐属镂。何劳问社稷,且自作欢娱。” “粳稻来吴会,鱼龟出具区。至尊巍北阙,多士乐西湖。鹢首驰文舫,龙鳞舞绣襦。暖波摇襞积,凉月浸氍毹。紫桂秋风老,红莲晓露濡。巨鳌擎拥剑,香饭漉雕胡。蜗角乾坤大,鳌头气势殊。秦庭迷指鹿,周室叹瞻乌。玉马违京辇,铜驼掷路衢。含容天地广,养育羽毛俱。橘柚驰包贡,涂泥赋上腴。断犀埋越棘,照乘走隋珠。吊古江山在,怀今岁月逾。鲸鲵空渤澥,歌咏已唐虞。鸱革愁何极,羊裘钓不迂。征鸿暮南去,回首忆莼鲈。” 观此诗,杭之风俗备悉矣。

    《广舆记》:“抱湖山,带江海,吴越都会。”

    海宁县

    《通志》:边临大海,文堂硖石之对峙,黄湾石墩之绵联。

    《旧志》:左有赭山之险,右有长安之固。东俯沧溟,西连沃壤,西南为藩郡之股肱,东北作嘉松之屏蔽。壮哉山海之固,洵滨海奧区也。

    明初筑石墩、赭山两寨,东西据海之胜。嘉靖中,岛寇果首犯之。东陲黄湾,北陲硖石,亦奧区也。宋尝立寨黄湾。元末张氏犯杭城,分部自黄湾进,推此可以知所备矣。

    《县志》《吴越春秋》云:越初封地百里,后增封,东至勾甬,西至槜李,南至姑末,北至平原。徐天祐云:大尖龛赭视武原百里而近,尤为省会第一门户。苏轼有言浙水陆之会,《越绝书》云:“吴筑备候寨” ,非为独当东南一面哉。

    田汝成《记》:“山奔水导,而逆以海潮,则气不解,故形势浩伟。”

    韩彦端《放生池记》:“东则有赤松轻举之山,西则有孙锺结庐之所,南则有严陵躬耕之地,北则有双成飞升之迹。”

    县令吴堂《筑堤记》:“居杭上游,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上接衢、婺、睦、歙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

    张居杰《记》:“形势雄伟,风气完厚,长江萦带乎南,群山旋绕乎北,高城深隍,山川自然之险。” 陈震《记》:“赤松湖鼻,巀嶪湍险。”

    馀杭县

    旧《县志》:西去九十里皆深山大谷,崎岖崄峻,中有平壤,流泉冬夏不竭,竹木深茂,遮日蔽天。自南以东,地渐宽衍,诸水支脉通接。

    西北高山大岭,水之发源者,皆自《天目》众流注而成川,水暴至,势若奔马。

    《程沧洲记》:“瑶柱倚天,南环大涤,北控独松临安县。”

    《旧志》:如屏如障之山,包环于其外,锦南、锦北之水,交流于其中。

    《天目之山》,巍巍西峙。

    新城县

    宋孙清《修学记》:“山回以秀,水绕以清。”

    谢寝生《修学记》:“百丈山高悬,有环奇无对,高视一世意。”

    《县志》:新城四面皆山,二谿合注,以达于江,亦险阻之区也。富春以西,潜溪以东,桐江以北,临水以南,其为形势也伙矣。奇如卓笔,险若三峰,亘若青牛,高如龙门,吾藩屏焉。松葛环流,渌川浃渫,吾襟带焉。以邑户四千六百之众错处其间,生聚之,训养之,无事则耕食凿饮,有事则带甲荷戈,安知夫山不增而高,水不“增而深乎?” 《於潜县》。

    邵文炳《衮绣堂记》“山溪深幽,傲睨激射。”

    《通志》:天目之山,巍然西峙,若千秋岭,则又北门之关隘,钱氏所以擒李涛者也。

    旧《志》:九锁夹陈双峰对峙大鸣岩、阅武山,为钱氏屯寨之区。皇甫崖则皇甫嵩破贼之所。洪武初,命王友恭屯于潜,为桐庐、昌化诸军声援,盖所以制诸邑也。

    《县志》:潜固僻邑,非争战区。杨氏道千秋,为袭衣锦军之举。明初复以此邑为取两浙之基,实亦间道之扼要者。

    昌化县

    《旧志》:山曰紫薇,铜坑峙其东南,岭曰千秋,黄花枕其西北,邃壑深溪,纡回其下。际天蟠地,环列四塞。

    千岭嵯峨双溪蟠束

    《县志许三省序》:“武隆高峙,籧溪会流。”

    东连省会西接徽饶

    高山崇岭,崒嵂插天,㟝嵝崦嵫起伏绵亘弥望皆是。

    千章之材,百围之木,蓊郁灌集,蒙山藂岫。倪元路诗:“九锡拟加溪上石,七擒不纵岭前云。”

    杭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总

    《旧志》:《周礼》保章氏注:“星纪,斗牛,吴越分野。” 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又云:“今荆楚人呼牵牛为担鼓担荷也。”

    《尔雅星纪》云:“斗,牵牛也。河鼓谓之牵牛。” 秦汉初,以河鼓为牵牛。至《太初历》较古精密,始以三星者为河鼓,六星者为牵牛。故史迁云:“牵牛为牺牲。” 其北河鼓判然为二,然织女时相见者仍归。

    河鼓,不指牵牛也。《史纪正义》注,原自明白可考。《左传》云:“岁在星纪” ,星纪在丑,斗牛之次。昭公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史墨曰:“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注云:“此年岁在星纪,吴越之分也。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吴先用兵,故反受其殃。” 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二国,虽同占星纪,而度数则异。当时岁星必历斗,至牛,去吴地如越境,故史墨有“《越为得岁》,吴先用兵” 之论。田叔禾云:“岁星时在牵牛。”

    《史记》云:“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南斗,为吴越之分野。” 又《尔雅》云:“须女谓之婺女。” 《正义》云:“须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鲁昭公十年春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以为告邑姜也。邑姜,晋之妣也,吾是以讥之。” 度其度数,当在须女八度,入元枵之次,故云告邑姜也,与星纪不相及矣。《汉书》:“婺女,粤也” ,又为齐,与《左传》意同。

    《汉书》云:“斗,吴分也,又为粤,吴地” ,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合、临淮郡,尽吴分也。粤地,牵牛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越分也。按:上七郡,今之两广也。孟坚引瓯越、南越为征,是矣。而始以勾践称王,与阖闾战云云,则又属会稽郡事,岂舒文掞藻有不暇择耶?

    《后汉书》云:“牵牛主吴越。” 又云:“南斗为吴。” 又云:“斗为贵相。” 又云:“斗为贵将。” 按《史记》“南斗为天庙。” 又云:“斗江湖。” 其占不及郡国也。《汉书》:“斗,吴分也,又为粤。” 则占郡国以之矣。至范蔚宗则曰:“南斗为吴,为贵相,为贵将。占国者什九,占人者什一。” 其说与前小异。晋时斗牛之间,紫气朗盛,雷焕曰:“此剑气也。” 果于丰城得之。则似丰城以东为斗,丰城以西为牛。而王子安作赋于豫章,谓“星分翌轸” ,当置斗牛于何地耶?

    《晋书》云:“斗二十六度,牛八度,女十二度。” 按前汉,斗三十六度。灵帝时,会稽东部尉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皆斗分太多故也。减去斗分,作《乾象历》。魏黄初中,太史丞韩翊以《乾象》减斗分太过,又为少增,作《黄初历》。晋人斟酌,于《黄初》《乾象》定为二十六度。唐《开元游仪》二十六度,去极百六十度。宋景祐测验,度中,距魁第四星,去极百二十二度。《晋书黄廙传》:“壬申七月,四星聚于牵牛,为元帝中兴之祥。” 则晋时江南地属牵牛。《隋书》云“斗二十六度。” 按汉、晋、隋斗二十六度同。然汉灵帝时,会稽东部尉刘洪减斗分,则后汉斗分非二十六度矣。至宋查汉和帝《永元同仪》,斗二十四度四分度之一,刘洪犹为太多,则减之“过甚。” 诚如《翊言》。

    《唐天文志》云:“星纪得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涉江淮,为吴越,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 按一行之说,其言星纪太阔,与班孟坚同,录之以备观览。又曰:“南斗、牵牛星纪也。” 按汉、晋、隋星纪皆兼斗、牛、女三星,此遗婺女,与前异。又《咸淳志》云:“班固取《三统志》十二次配十二野。” 其说虽详,然未及度数。至魏陈卓取费直等说,然后分画起某度至某度。及唐一行两戒之说,分南北河及吴越间,以云汉纪之,则其术详矣。然晋、唐二史所指吴越度数,亦有少异,盖乾象推迁,前后有差殊耳。此说得之。《宋史》云:“两浙路当天文南斗、须女之分。” 按隋取南斗牵牛退须女,此又取须女退牵牛,与前异。《元史》云。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星纪之次。

    《明一统志》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属吴越分扬州。” 按《明清类天文分野》云:“杭州府牛、女分野。” 而古天官家州郡躔次载吴越扬州为斗、牵牛、须女,会稽郡实牛一度,与《一统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