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957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五十七卷 |
第九百五十七卷目录
嘉兴府部汇考一
嘉兴府建置沿革考
嘉兴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嘉兴府星野考
嘉兴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九百五十七卷
嘉兴府部汇考一
嘉兴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嘉兴者,古扬州域。夏少康封无馀于越,遂为越。周武王封泰伯后于吴,更为吴郡西陡门镇,当吴越之交也。至越灭吴,尽为越地,后为楚所灭,秦又并楚。始皇三十五年,置长水、武原二县,属会稽郡。《薛通志》以秦置县在浙者有由拳、海盐,初无长水、武厚之名,存以俟考。三十七年,东巡过长水,恶其王气,凿山潴其水,有山,囚惓而走,因号囚惓山。置囚惓县而长水废。或误“囚惓” 为“由拳” 云。二世元年,项羽起兵据吴,此为西楚地。汉高帝五年,立荆国,改武原为海盐县。十一年国除,明年又立吴国。景帝四年除,仍为会稽郡。《新莽》改海盐为展武,后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仍名武原县。东汉建武二年后名海盐,永建二年,又陷为当湖,移治顾邑山,而海盐之名不改。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统县二,曰“由拳、海盐。” 吴黄武二年,割二县地,置盐官县,属吴郡。黄龙四年,由拳野谷自生,改名禾兴县。赤乌五年,避太子讳,改禾兴为嘉兴县,属吴郡,隶扬州。晋太康元年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郡隶焉。领县“三,曰嘉兴、海盐” 、盐官。建武元年,吴郡改为国。宋永初二年,复为郡,仍隶扬州。大明七年,置南徐州,以吴郡隶之。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吴郡隶焉。梁天监六年,以海盐属信义郡。信义,今江南地。太清三年,以吴郡置吴州,析海盐置前京县,与嘉兴、海盐俱属吴州。前京者,亦江南地别见。大宝元年,罢吴州为郡,复隶扬州。陈永定二年,割海盐、前京、盐官三县地,立海宁郡,嘉兴仍隶吴郡。隋开皇九年,废海宁郡,改吴郡为苏州,废嘉兴、海盐二县,而以盐官属杭州,自后盐官别见。唐武德七年,复置嘉兴海盐县,属苏州。八年,废嘉兴。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以其地置江南道,而苏州领县一,曰海盐。寻复置嘉兴,省海盐入之。景云二年,又复海盐县。先天二年又废。开元五年,又置。二十一年,苏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苏州改为吴郡,仍领嘉兴、海盐二县。十三载,吴郡复为苏。大顺元年,以海盐属杭州。乾宁四年,吴越王钱镠平嘉兴,尽有两浙。后唐同光二年,吴越改元宝大,升苏州为中吴府,别于嘉兴置开元府,仍以海盐属之。长兴二年,元瓘奉藩于唐,罢开元府,嘉兴、海盐二县仍属中吴。“中吴” ,今江南地别见。晋天福三年,析西鄙义和镇为崇德县,明年,以嘉兴为秀州,另立嘉兴县,与海盐、崇德属之。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秀州仍领县三。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秀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秀属西路。政和七年,升秀州为嘉禾郡。宣和三年,改为州。绍兴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嘉禾州属焉。庆元元年,以孝宗毓圣地,升嘉兴为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为嘉兴安抚司。明年,改为嘉兴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元年,升海盐、崇德为州,属本路。明吴元年,改路为府。洪武元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嘉兴府属之。二年,复以海盐、崇德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隶焉。领县三,曰嘉兴、海盐、崇德。” 宣德四年,分嘉兴西为秀水,北为嘉善、海盐,东北为平湖崇德,东为桐乡。而嘉兴府领县凡七,曰嘉兴、秀水、嘉善、海盐、平湖、崇德、桐乡。
皇清因之。康熙元年,改崇德县为《石门县》。
嘉兴县:〈附郭。〉
秦,长水县,又改为由拳,属会稽郡。汉由拳县属吴郡。三国吴改名禾兴县,后改为嘉兴,属吴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嘉兴县。唐复置嘉兴县,属苏州,寻省,寻复。后五代嘉兴县属中吴府,后置秀州,即以县属之。宋,嘉兴县属嘉禾郡,后属嘉兴府。元,嘉兴县属嘉兴路。明,嘉兴县属嘉兴府。
皇清因之。秀水县
明析嘉兴县之五福等乡置秀水县。相传北关外有秀水,天和景明则陆离五色,故名。属嘉兴府。
皇清因之。
嘉善县
明析嘉兴县之北境,置嘉善县,属嘉兴府。
皇清因之。
海盐县
秦,武原县,属会稽郡。汉改名海盐县。新莽又改为展武。展武陷,移治武原乡,仍名武原。东汉复名海盐县,属吴郡。三国吴、晋、宋、齐因之。梁海盐县属信义郡,寻又属吴州。陈,海盐县属海宁郡。隋废海盐县。唐复置海盐县,属苏州。后五代,海盐县割属杭州,后属秀州。宋海盐县属嘉禾郡,后属嘉兴府。元陞海盐为州,属嘉兴路。明复为海盐县,属嘉兴府。
皇清因之。
石门县
后五代晋钱元瓘析嘉兴之义和市及崇德七乡,置崇德县,属秀州。宋崇德县属嘉禾郡,后属嘉兴府。元陞崇德为州,属嘉兴路。明复为崇德县,属嘉兴府。
皇清改名《石门县》。
平湖县
明析海盐置平湖县,以其县治即武原《陷为湖》处,言“与湖平” 也,属嘉兴府。
皇清因之。
桐乡县
明析崇德之梧桐等六乡,置《桐乡县》,属嘉兴府。
皇清因之。
嘉兴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
嘉兴府疆域图
本府
东尽平湖嘉善界,至江南松江府华亭县之枫泾市六十里。
西尽桐乡界,至湖州府德清县之含山,一百一十五里。
南尽海盐界,至宁波府慈谿县之黄牛山,一百三十里。
北尽秀水,界至江南苏州府吴江县之“柿泾铺” 三十里。
东南尽平湖,界大海,接江南金山卫,一百五里。东北尽嘉善,界至苏州府长洲县之章练,八十里。
西南“尽石门界,至杭州府仁和县之金鹅乡” ,一百里。
西北尽桐乡界,至乌城县之乌镇五十里。自府至省 ,水路一百八十里,陆路一百七十馀里,至
京师,水路四千一百里,陆路三千五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嘉兴县》:
嘉兴,附邑也。东至平湖县界白马堰五十四里,西至城内秀水县界一十步。
南至城内秀水县界,一十步。
北至城内秀水县界,一十五步。
东南至海盐县界五十四里,自界首到海盐县九里。
东北至嘉善县界三十里,自界首到嘉善县五里。
西南:至城内秀水县界一十三步,自界至秀水县治三里,至桐乡县界三十六里,自界首到桐乡县一十八里。
西北至城内秀水县界二十步,自界首到秀水县一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六十四里。
秀水县
秀水亦附邑也。东至嘉兴县界三里。
南至嘉兴县界十五里
西至桐乡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苏州府吴江县界三十里。
东南至嘉兴县界五里
东北:至嘉善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桐乡县界,三十里。
西北至桐乡县乌镇界四十五里。
达省城二百里达
京师,水行四千一百三十里,陆行三千六百二十
里
东西广三十八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嘉善县
府南三十六里为“嘉善” ,东抵华亭县界一十八里。
西至秀水县界,约一十八里。
南至嘉兴县界,约十里。
北至青浦县界,约三十六里。
东南至平湖县,约二十四里。
东北至长洲县界,约三十六里。
西南至秀水县界约三里,嘉兴县界五里,西北至吴江县界约四十里。
东西广三十六里,南北袤五十八里。
海盐县
府东南八十里为海盐。东至海半里。
西至海宁县界,六十三里。
南至海宁县界,四十八里。
北至嘉兴县界七十里
东南至海二里
东北至平湖县界,五十四里。
西南至海宁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嘉善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六十四里,南北袤一十八里。
石门县
府西南九十里为“石门。” 东至桐乡县募化乡二十里。
西至德清县金鹅乡,二十五里。
南至海宁县昌亭乡十里。
“北至桐乡县保宁乡” 二十里,至。
京师,水路四千一百九十里。陆路三千六百七十
里
东南至海宁县元吉乡十里。
东北至桐乡县清风乡,三十里。
西南至德清县金鹅乡二十五里,至省城水陆俱一百十里。
西北至归安县太一乡,三十里。
东西广五十二里,南北袤二十七里。
平湖县
府东五十四里为“平湖。” 东至海三十六里,西至嘉兴县三里。
南至海二十七里
北至江南华亭县,二十九里。
东南至海
东北至江南华亭县,二十九里。
西南至海盐县四十里,至省城二百四十九里。西北至嘉善县十五里,至
京师。水路四千一百五十四里。陆路三千六百三
十八里
东西广三十九里,南北袤六十六里。
桐乡县
府西六十里为“桐乡” ,东至嘉兴县嘉会都界一十八里。
西至石门县玉溪镇,二十五里。
南至杭州府海宁县昌亭乡界三十里。
北至苏州府吴江县澄源乡界三十二里,东南至海盐县长水乡界四十五里。
东北至秀水县思贤乡界三十八里。
西南至石门县崇德乡界二十七里。
西北:至湖州府归安县太原乡界三十七里。自县城至省城,上河水陆路各一百七十里,下河水路一百九十里,至
京师,水路四千一百三十里。陆路三千七百一十
二里
东西广三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形胜附
本府。〈嘉兴、秀水二县附郭。〉
《府志》:“浙西首藩,左杭右苏,襟溪控湖,海滨广斥,盐田相望,镇海诸山,隐隐列拱,旁接三江,百川环绕。而巨海环其东南,具区浸其西北,亦江东一都会也。”
《县志》:一派平阳,并无壮险可据。明嘉靖三十三年,建敌楼觇倭扼要。于嘉兴地海盐塘筑一座,名“镇海。于汉、魏二塘筑二座,一名镇汉,一名镇魏。于秀水地杉青闸筑三座,名上青、中青、下青,鼎峙相倚,颇称险扼。”
嘉兴县
《府志》:“距天目之趾二百里,而石脉至此尽伏。距东南海百馀里,而海潮至此尽平。四望如砥。诚泽国之佳境,全吴之腴壤。”
太平桥扼为险要,上构崇楼,足了烽警,下严门扃,可恃捍圉。亦屹然一关隘也。
隍池南引鸳湖水,西引漕渠水,并周罗城,会于望吴门外,亦形胜所聚。
秀水县
东会沪渎,西控语溪,无崇山赑屃之镇,而“具区天目。” 苕霅之原,独揽其秀,
邑故居泽国,非有名山望岳,标帜方内。而其水多委宛,其材柔嘉。广衍四望平原,膏沃衣带,几遍天下。
“高城深池,以固其圉。陂塘污庳,以锺其美。” 《嘉善县》
北枕长洲,东接吴淞,西连震泽,地当浙、直之交,为古吴奧区。
邑之形势,南境高亢,北境最卑。
潢污屈曲,以舟楫为车马,素号“水乡” ,地非四达之衢,而海徼在东南,吴关在东北,壤道所接,亦称“要衢。”
海盐县
大海环其东南,诸山峙乎左右,西引苕霅,北接吴淞,溪流百折,萦回甫田,一望如掌,形势亦东南之胜。
吴之陲,越之首,地脉结局于入海之处,故地气高厚。观境内秦溪、麻泾、长湖诸水,皆从北流,一由东北松泖趋沪渎入海,一由西北过吴江趋白茅港入江,则海盐高于诸郡邑甚明。
吾邑诸山,自杭州天目历海宁分支而来,其势皆东趋秦驻县主山独秀耸,而长墙、“石帆” 、“紫云” 、“金粟” 又参差环列。每登楼高望,翠屏青戟,奇峭千状,而俯瞰云涛,浩然无际,一碧万里,亦吾乡大形胜也。
《寰宇记》曰:“广斥盐田相望,即海盐、盐官之地是也。”
东为大海。海自金山、乍浦度县境,至澉浦、黄湾、海宁县界岸,皆斜侵而南。过赪山、钱塘,历临观以及四明,复斜出北,东向大洋。故此县虽远睨穷发,而寔《内屏》越堧,纡回曲岛,风气包函,与他海不同。
东与明越二州相对
《天霁时》,东岸山历历可数。深夜籁绝,鸡犬声亦相闻。
旧有海月亭在县东五里,望海镇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宁海镇在县东一里。又有九涂、十八冈、三十六沙洲,漂荡日久,沦于沧波浩渺之中。刘伯温云:“天目虽为浙右镇山,然势犹未止,蜿蜒而来,右束黟、浙,左带苕、霅,直至此州长墙秦驻之间而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以长江、淮、泗之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 绕以浙江、曹娥之水,诸水皆朝拱于此州,而后复乘潮出,前复以朝鲜、日本为案,此南陇最大地也。
石门县
南枕皋亭,北通震泽。左“玉湾” ,右“金鹅” ,居山泽之界,孔道四出。
三吴古称泽国,而语溪“发源天目,委注苕川” ,乃三吴泽国中之支节腠理也。
支港纵横分布,回环七白围之间,仿佛井田遗象。
《崇、桐之交》,所称吴越战场者,大荡二,小荡五六,旷阔极目,林莽不生,实称雄壮。
平湖县
湖介三山九水之间,坦远疏纡,视他邑尤秀。而东南薄海,蔽金山于右,翼海盐于左,乍浦其绾毂云。
面数九峰背环三泖
梁庄海门要,冲风艎易泊。
桐乡县
左顾夹山,右俯笠泽,东接秀水,西连御溪,洵为名区。
“山泽之介” ,“孔道四出。”
四望如砥
环邑皆平田沃壤,围以支港,无山林川泽之险,平林流浍,掩映萦旋。
秀之青墩,与湖之乌墩,二市相望,为会镇,实邑之辅弼焉。
嘉兴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总
旧《志》云:“嘉兴府,扬州之域。”《周礼》保章氏注云:“斗、牛、女三舍,为吴、越分星。”《尔雅》云:“星纪,斗、牵牛,吴分野。”《春秋纬书》:“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前汉天文志》:“牵牛、婺女,扬州。”又《地理志》:“吴地,斗分野也。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费直分星次云:“起斗十度,至女五度。”蔡邕分星次云:“起斗六度至须女二度。”〈一名《婺女》。〉为吴越分野。《晋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女七度为星纪,属扬州。”《唐·天文志》:“吴越星纪分。”《宋天文志》:“吴越当天文南斗须女之分。”《元史》云:“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吴越分,星纪之次,扬州之分。”此该扬州疆域而言也。析而言之,于经星为斗牛,于纬星为女史,为天弁,于次为星纪,于度为斗六至须女三;于十二辰为丑,于五星为荧惑,于占为“朱鸟。”刘青田分嘉兴为斗十一度,较诸家之论为详且核焉。〈五星为纬至于女史天弁等皆星纪定部座经星也志言纬误〉《天文志》:“北斗第四星天权为魁,又文昌第六星在北斗,故吴越试多取大魁。女史主女功,故俗尚蚕织,重女红。”此据《志》传星躔之明验也。论曰:嘉郡为吴越间一隅,吴越属斗牛女,则以斗牛女占之,未有指郡所属者。按宋建炎初,占者望斗牛间有紫气,是岁冬十月,孝宗生于嘉兴,此其为属在斗牛之验欤?然即吴“越所配之分,理亦未明。或以吴越受封之日,岁在三星之次,故以岁星所在为其分;或以吴越之分主三星之祀,故以祀星所在为其分。”一行谓“星纪丑位得天汉下流,而吴越正当淮海,为南纪之终,故为吴越之分。盖天官家言纷纷不齐,亦有未足据者,君子修其人事,以迓天休而已。”陈英按:群书及旧志所载,皆谓嘉兴属扬州府,以牛、女三舍为其分。而《明一统志》谓“嘉兴府天文斗分。”又刘伯温《清类分野》谓“牛二度入吴,嘉兴府属斗十一度。”
嘉兴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本府。〈嘉兴秀水县附郭。〉
胥山 府治东二十五里。高一十五丈,周二里。《宋志》一名张山。昔伍子胥屯兵于此。右有吴王磨剑石。《水经》云:子胥死于吴,吴人怜之,立祠江上,故名胥山庙。左有石龟,凝望泾水,作趋赴状。风雨中,老农见其行,疑为怪,潜命土人凿其目,石龟,盖碑趺古。胥山碑语有“石栈自钱塘抵御儿之胥口” 凡十一字,惜不得其全文。其巅即子胥墓。《括异志》云:“宋隆兴间,守臣请拨隶郡学,不果。乡人陈煃凿石结庐,名读书堂。元至正间,少府监丞项冠、淮西廉访使项衢,作粥汉塘赈饥,因葬其父于山下。” 今有项八一公墓碑。按:胥山发源临安之天目,由海盐硖石蜿蜒而来,至胥山始尽。平地突兀,广寻数亩,游览者甚众。瓶山 府治东北。相传宋时置酒务于此,元废积缶而成。又嘉善县南亦有瓶山。
五台山 府治西北,有宋秀王祠。水纹观音殿,石刻《法华经》,及东西二塔。
天星湖 在治东北二里,一名“天心湖。” 中水草不生,大旱不竭。旧传秦始皇发囚所掘。旁有古碑,漶漫不可读。
范蠡湖 治西南一里金明寺前,中有“西施妆台” 遗址。产异螺,阴雨辄纾五采。
鸳鸯湖 在治南三里,一名南湖,中多鸳鸯。或云:以其东南西湖相接如鸳鸯,故名。宋从事郎闻人滋尝为《南湖草堂记》云:“槜李,泽国也。” 东南
皆陂湖而南湖尢大,稽其故履,当百有二十顷。东郭湖 一名东瓜湖,一名宋郭湖,以其在郡城东北,故名东郭。“东瓜” 者,音之讹,“宋郭” 者字之讹也。旧置堰其上,以蓄西湖之水,今开堰置桥幽湖 ,在治西四十里,支流环错,汇为深源,因以为名。
运河 在治西北四里。旧《志》:“隋大业中,开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里,以通龙舟。”
月河 在治北一里。其水环绕城北,故名。亦名“月濠。”
韭溪 在府城内,即南湖支流,经府城而达运河。旧《志》:在府城南八里。按《川渎记》,“太湖东通嘉兴韭溪水。” 今按运河西北接太湖,则当云东南通韭溪为是。
穆溪 在治东北四里,接上谷,入太湖。水中多龙骨,俗传龙蜕于此。
芝溪 :在治西北五里。
钱溪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相传,旧有富室钱氏居其上,因名。
麻溪 :在治西北三十里。水通太湖。
涧溪 :在治北三十四里。一作“烂溪。”
青龙港 :在治南三里。通海盐塘。
白龙潭 在治西南四里。有白龙穴,风涛间作,辄飘溺舟楫,居人作三塔以镇之。宋淳熙初,岁大旱,知县李时习用搅龙法求之,雨即应。螺潭 在治南五里,有白色细螺生其中。九斤潭 在治东北思贤乡,南接天荒、许家二荡。
六百里荡 在治东北二十九里,广袤六百里。雁荡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赵志》:“雁荡名雁门荡,旁有海云楼。” 今废。
天荒荡 在治东北思贤乡,南接许荡,西接毛头、菜花等荡,皆有茭芡之利。
和尚荡 在治西北二十八里。
学粮荡 在治东北十五里。
秋泾 在治东北六里
爽溪 在府西北,有水西寺。唐宣宗为光王时,尝隐于此。
秀水 在北丽桥东。世传天和、景明时,水漾五色。
《吴陆瑁池 》,即今南湖。
滮湖 在治南二里。一名马场湖,俗称南湖。《宋志》云:“阔五十丈,深三丈。” 西有濠股塔,东接放生池。远市千家,背城百雉,擅一邑之胜。宋有柳园、会景亭,并尚书潘师旦园地。
双溪 在治东六里,以其近汉塘、魏塘,故名。舟之达于松江者皆由此溪。
练浦 在城南二十五里。西通长水,东接横塘。世传吴王练兵于此。又名练塘。《赵瀛志》:“其西北十里有槁壤,围环八里,地广万亩,相传为吴越战场。土人垦地,往往得败甲朽镞云。”
马塘泾 在城东南七里。始皇东巡至此,遏水为堰,以厌水市之谣。堰成,斩马以祭,故名汉塘 ,在治东十五里。按《新唐书地里志》海盐注云:“西北六十里有汉塘,泰和七年开。” 然自海盐西北,直通嘉兴,总名汉塘。
魏塘 在治东十里,达嘉兴运道。
华亭塘 在治东一十五里,通华亭。
凤凰洲 :在治东南七里。旧名龙舌头。
麒麟塘 :在治东十九里,通汉塘。
伍子塘 :在城东二十五里,接胥山。
梅溪 在治南四十里。溪旁村落多树梅,故名。吴泾 在治东六里。
白苎堰 在治东三里
盛家堰 在新行镇北
长水 ,在城南三里。自由拳至硖石,亘五十馀里。
嘉禾墩 在城东北四里杉青闸后。即吴时生嘉禾之地也。
望虎墩 在嘉兴县东南一十五里。
读书堆 在治东七里,俗名“顾节墩。” 相传陈顾野王读书于此。
烈女河 在城内,即钱子顺二妹投河处。见《烈女传》。
隽李池 ,陆广微《吴地记》:“在嘉兴县北三十里,是吴造战舰处。” “隽” 即槜。《史记》《汉书》同。
金鱼池 在府治西北二里。唐刺史丁延赞得金鲫鱼于此。
瑶池 在嘉兴县里仁十一都正来字圩。里人曾得残碑,有“大宋殷澄” 数字,馀漶漫不可读。饮马池 在顾节墩南。相传野王读书时饮马。
凤凰池 在府学前。嘉定中,郡守郑定表为“凤池” ,今废。
谷水 ,在嘉兴县南四十五里。
“严将军井 ” 一在天宁寺毗卢阁后,一在大雄殿殿左,水皆甘冽,大旱不涸。
灵光井 在精严寺右
葛仙井 在天庆观。晋葛仙翁常炼丹于此,丹浮水面,吸之疗疾。
嘉善县
胥山 在治西南十二里半,属嘉兴县。相传伍子胥伐越,尝驻兵于此,故名。上有磨剑石。其麓旧有陈氏书堂,久废。今为平湖陆氏墓山,乃硖石山之馀支。杭州诸山尽于海盐。北一支至硖石山,本府地脉自此发来。东北行至胥山。瓶山 在治南洞虚道院,相传宋时置酒务,元废,积缶成山,今讹为“平山。”
文水 在儒学,后环绕黉宫。
鹤湖 在县西北三十里。中多莼菜芦苇,风景幽胜。或云“旧尝产鹤” ,故名。
分湖 在县西北三十六里,其半为吴江县地,故名。中产巨蟹,风味殊绝。
茜溪 ,在县北一十二里。尝出茜草,故名。松溪 ,在县西北二十四里。
祥符荡 在县北二十四里。荷芰䴔䴖,旧为祥符之产,荡亦产此,故名。
查家荡 在县东北三十六里。产蒲苇芰荷,居民以为游览之所。
许巷荡 在县西北三十六里。波流澄澈,洞见水族,旁多良田,岁旱资以灌溉。
平川 在县北二十四里。一名西塘,又名斜塘。张练塘 在县北三十里。按《宋志》云:“吴王权于此造战舰,张帆练兵。”
芦墟 ,在县西三十六里。旧惟芦苇极望,今市廛骈集。
甓灶塘 在县西北三十六里。旧时居民以陶冶为业。
莲花泾 在县东十八里,中多菡萏。清风泾 在县东二十四里,旧名“白牛泾。” 相传陈舜俞跨牛往来,即其故处。
《东菖蒲泾 》、西菖蒲泾 :俱在治东北三里,两漘多产菖蒲,故名。
王秀泾 在县西北二十四里。东有砖塔。夏墓荡 在县西北四十里。
幽澜泉 在景德寺之右。大旱不涸,烹茶无滓。盛夏经宿而味不变。
文水泉 在斜塘文水漾中,有泉清澈萦回,煮茗作酿并隹。
《忧欢》石 在西塘南湖中,上有刻限,水止限下则欢,过限则忧。
野墅井 按《一统志》:“在县西北三十里,井久湮塞,明正统间,居民凿得之,味甚清冽。”
得钱井 在风泾。居民顾文昺垦地得钱,见旁有湮井,因浚以利乡人。
海盐县
秦驻山 在县南一十八里。《晋九州志》:“县有秦迳山,秦始皇经此,美人死,葬于此。山下有美人庙,故名。” 魏郦道元《水经注》:“海盐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登以望海。” 《吴地记》:“秦驻山,有五百童女,避秦于此,后井得仙。” 山之东海口有巫子山、云。严家山 、潘家山 、荷池山。
《羊头山 上四山,皆秦驻山》支派。
白塔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嘉禾县志》:“山上有白塔,因名。旧有港通鲁浦,名曰白塔潭,海舟多泊焉。” 《北户录》:“唐至德初,徐正字嶷于白塔山沙渚之上,得一桃核片,可贮米一升。” 《永乐志》:“宋建炎四年春,贼将徐大刀舣舟山下,见两道人奕棋登岸,就之不见,遂不扰。”
望虞山 ,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旧《图经》:“隔海可望会稽、上虞” ,因名。
青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志》澉浦镇之主山也。明董谷曰:“其山磅礡苍翠,隐若龟形,亦名龟山。山上置烽堠了海。”
土山 :在治南一十一里。
大步山 在治南二十里。《澉水志》:“上有山神庙,盖潮神也。”
小步山 在治南二十里。《澉水志》:“与大步山相连,溪流一道间之。其旁有音乐墩,每阴雨夜静时,闻其中有音乐声,故名。”
长墙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秦始皇东游望海,以山形横截,涛若堵墙然,故名。
筱山 :在澉浦镇东南六里。
石帆山 在县西南三十馀里。《澉水志》:“石帆在长墙山外,水中有立石如帆,潮水往来,不为增减。山下有灵潭,白龙母所居。” 《宋志》:“石帆在灵潭,古时有神人现其上,月霁则吐蚌珠,阴晦则耀神火,舟触必碎,人莫能涉。”
葫芦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潮汐消长,此山如葫芦出没之状,故名。
荆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在永安湖闸北,占湖山之胜,下有悟空寺。”
飏山 《澉水志》:“在永安湖南山上有宋常氏坟、华表墓道。现存蔡翀有《飏坡石马记》。”
葛母山 在澉浦镇南五里,永安湖东南。下有浑水闸,泄湖水入海。
伏狮山 在澉浦,永安湖东北。
鸡笼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地名徐湾,俗传有金鸡见,故名。《一统志》云:山以形似名。
大山 在永安湖上。左有莲花峰,右有合掌石,顶际有望牛石,山前地名“唐家湾。”
麂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在中湖塘西,与谭山相连。” 《一统志》:“山以形似名。”
鹰窠顶山 在治南三十里,有鹰窠顶山,一名南阳山。山顶可观,日月并出。山背黄沙坞,有开元庵。《澉水志》:“仰天坞在鹰窠山下。”
谭山 在治西南四十二里。《澉水志》:“南唐仙人谭峭得道处。”
金牛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澉水志》:“山在永安湖西北,上有金牛洞,深不可测。” 《吴地志》:“昔有牛粪金民皋伯通与弟随之,牛穴山而入,二人凿山,山崩,兄弟俱死穴中,故名金牛洞。其山一名会骸山。” 唐陆广微《吴地记》言:“海盐西五十里会骸山,是陆华兄弟寻金牛处。” 其说不同。
邵湾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澉水志》亦名邵湾岭,在黄巢弄之南。
紫云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旧《志》:茶山之南,唐德宗时,有村女为兄嫂所恶,尝出耕,紫云覆其上。朝廷闻之,诏入宫,因名。
茶磨山 在县西南三十七里。《宋志》:“山在黄巢弄侧,山下周回有港,港外周回有堑,昔人避兵结寨处。” 《澉水志》:“山在独汇泾前,落星浜上,下有石,相传陨星所化,因谓之落星浜。” 石屋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宋志》:“山与茶磨山相接,上有石垒成屋,旧传黄巢时民避兵处。山下有黄巢弄,夹道阴翳,石垒濠堑犹存。” 金粟山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嘉禾志》:“山周回六里,亦名六里山。” 《吴地志》:“孙吴天册元年,拾得青石玺符文‘吴真皇帝’,共三十八字,皆作古篆。” 夹山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山居金牛、金粟二山之间,故名。”
“甪里山 ” 在茶院市北。
窦家山 在澉浦西南三十八里,山后有慈竹湾。
凤凰山 在治西南三十九里。《澉水志》:“在吴家山侧,形似凤之展趐。” 《明一统志》云:“凤凰与窦家山、小山、泽山、飏山相近,俱列峙于澉浦镇之西南。”
月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在六里堰下,凤凰山侧,与小山相接。”
泽山 在澉浦西南五里。《澉水志》:“山在泊橹山前,与凤凰山相对。”
小横山 在澉浦西三里。《宋志》:“在栅桥。”
泊橹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澉水志》:“澉镇惟此山最高,在六里堰东。” 《舆地志》:“秦始皇东游,候潮渡海,泊橹此山,因名。”
罗汉山 ,其阴曰翠屏山。《澉水志》:“山与泊橹山相连,东抵”�头门路山下,地名“罗汉湾。”�头门山 一名庙山,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有”�王庙,故亦名“庙山。”与罗汉山相对峙,中为大路,山下有洗马池。
沈氏山 与“半潮山” 相近。
半潮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一统志》作半湖山。
�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澉水志》:“山与翠屏山相对。”
吴家山 在澉浦南三里,山后有慈竹湾。陆墓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宋志》:“山以姓得名,墓未详何人墓也。”
石马山 ,一名饮马山,在澉浦西北。《澉水志》:山与�头门山相连,宋时官给亭户煎盐之所,至今谓之“官山。”
东石屋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澉水志》:“山在陆墓山西,非前石屋山也。”
杨山 、《石塔》山 、马鞍山。
碧里山 四山并在海盐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四山相连,东北去澉镇八里。马鞍山旁黄毛山 ,在澉浦西北四里。”
葛山 、龟山 二山,并在澉浦东北。《澉水志》:“葛山东有石屋龟山,其形低小。”
管山 在治南九里
丰山 在治西南十八里。《永乐志》:“上有石屋三所,旧传秦始皇屯兵于此。东南有九母冢。” 黄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一统志》:有高王山,与此山相接。
大横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嘉禾志》:“顾况所居,在峡石山北。”
沈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徐泰《志》:“海宁县峡石镇西有紫微山,东有沈山,夹水并峙,故名峡石。沈山,俗名东山盐辖也。” 旧《图经》云:“宋临海、南阳二郡太守沈景葬于此,因名。”
九杞山 在永安湖北。九杞翁姓许,翁之友太白山人,居南屏山,蓄一鹤,置鹤田,岁供鹤粮。在书院之南。
大旗山 :在澉浦西八里。相传刘裕胜孙恩于此。
谈家岭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与杭州海宁县分界。
分金岭 去澉镇八里,马鞍山旁。
隐马石 在石马山。旧传,有马隐入山中,今山石多有人马队仗形。
望夫石 在永安湖仰天坞之右。山巅有石盘,其旁有石立如人形。相传有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石盘泣望,因化为石。
穿山洞 在长墙山下,临海,有石岩如洞。谷水 ,《水经注》:“县南有秦望山,谷水出为澉浦,以通大海。”
殷水 《吴地记》:“海盐县在吴郡东南二百二十里,地名殷水。”
天仙湖 在县西五里,与贲、横诸湖相通。贲湖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宋坡湖。周围四十馀里,南与黄道、彭墩二湖通。
横湖 在县西三十五里。周围六里。徐泰《志》“玙城西有柴庄湖” ,即此。
鸬鹚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围四十馀里,上有黄道神庙,俗称“黄道湖。”
永安湖 在澉浦镇西六里。《嘉禾志》:“本田浚为湖,以潴水资灌溉。置闸蓄泄,雨久弥漫,东入于海。” 《澉浦志》:“湖上四围皆山,号小西湖。”
上谷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水通贲、横诸湖。秦溪 在县西南三十六里。通丰水港,接运河。法喜寺旧有石碑,刻“秦溪” 二字。
横浦 在县东二里。东北通故邑,西通贲湖,南入于海。
蓝田浦 在县南三里。浦上有蓝田庙。宋咸平中,知县鲁宗道重开,以通海潮入运河,又名“鲁公浦。”
澉浦 在县南三十六里。《水经》:“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 晋光熙初,尝有三毛人集于此,盖泛于风也。元至元间,宣慰杨耐翁居此,构屋,招集海商,居民贸易,遂成聚落。明洪武中,筑城浦上。
鲍郎浦 在澉浦西北一十二里。古通东浦后塞。
海 在县东二里平湖,治东南三十里,皆滨海。海有九涂、十八滩、三十六沙洲。海潮东北自金山西南至浙江,为上潭。自浙江回历海宁黄湾,至澉浦、海盐,为下潭。海岸与明、越二州相对,深夜籁寂,鸡犬声相闻,天日晴明,东岸山历历可数。
白洋湖 在县东沿海塘下。
乌丘塘 在县西三里
招宝塘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夹塘闸 在县东南六里。明洪武间,海宁卫指挥佥事赵铠开置。
孟姥泉 ,在麂山之麓,自鹰窠顶来。山厚源深,故有瀑布如疋练。
龙眼潭 在治南二里。旧传白龙窟,客舟泊此石屋 。一在县南一十八里丰山,相传秦始皇屯治之所。一在县南三十六里茶院之南,相传为黄巢之穴。
《柏泉 》泉上有树,故名。
长水涧 、雪窦泉 俱在鹰窠顶山下。“花婆井 ” 在康氏墓前。水甚甘洌。
淡井 在天宁寺南。邑水多咸,惟此水淡,故名。
石门县
龟山 ,在沙渚塘东二十七里,其形如龟。陈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三丈,周回一里。昔有陈氏居此,因名。
涵山 一名含山,在县西北三十六里。山上有浮图,山外有龙潭,五河、泾水出其下。旧《志》:山介两州,名含。又四水涵之,名涵。
文璧山 在泮池东。正德中,李尉滋运土成之。桂山 在明伦堂后。明万历中,建魁星亭于上。走马冈 在县东北四十九里永新乡。其地有官窑,相传吴越分疆之地。冈有洗马池。
《纪目》坡 在千乘乡。高十丈,周二百步,吴王养兵屯牧之地。邑人朱天麟于坡侧见断碑,大略云:“吴王夫差募兵五千,教养于此,筑土置亭,以候烽火。” 《纪目》者,主纪纲而有条目也。
白社墩 在瓜宅村,即卫富益书院旧址。篁墩 在十八都,俗呼“黄泥墩” ,高数丈。
羔羊堰 在治北九里
石门堰 :在治北一十八里。
车口堰 :在治东北三十六里。
白马冈 在县西北六里。宋康王南渡,乘泥马于此。
石门 在县北二十里。春秋时吴越分疆,垒石为门,以作界限。唐有石门驿,今改名玉溪镇。语溪 ,在石门县东南,一名“语儿中泾” ,又名沙渚塘。吴越时为吴栖兵之地。
阵溪 ,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馀里,流入太湖。
包堰 在治南一里
玉湾 ,在县北一十八里。其形如带,故名。“清白池 ” ,在千乘乡。
游屯泾 在《纪目》坡西北,吴王夫差驻兵之所,俗呼“牛墩。”
平湖县
雅山 ,在县南二十七里,高五十丈,周六里。《嘉禾志》俗呼为�山又呼为“瓦山。”《地中得砖记》,知是雅山。云石黑产铁,冶者伤凿童无草木,而远望苍翠,意会气使然。
故邑山 ,在县东二十七里。《唐志》:“海盐旧县治,汉顺帝时,陷为当湖,移治此山下。后县治复徙马嗥城,因名故邑。” 今沦于海,无可考。
祐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旧有“秦小娘祠” ,晋人也。
苦竹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海上,去乍浦城二里。每岁防汛船泊其下。
龙湫山 一名陈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统志》:山半有灵湫,是白龙所窟。又有龙母冢,相传白龙以三月十八日生于吴之阳山,归藏其母于此。故每岁是日阳山及此山多云雾晦暝雷雨之变。宋大观中,建祠,赐额“显济。”
独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孤峰崷崒,不与诸山相接,故名“独山。” 其上置烽堠以防海寇,又置盐场于此。
蒲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与莱荠山俱濒于海。李天植《九山志》云:“有外蒲山、里蒲山,在高公山南。”
莱荠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志》:高二十五丈,周四里,濒于海。李天植《九山志》云:“莱、荠两山如门,中名莱荠港,戍海舟出入于此,最险。” 乍浦三关,此其一也。俗呼其大者为大莽山,然两山甚卑。旧《志》误。
高公山 又名高宫山。旧《志》:在观山南一里,山有海会庵。山南产沙虎,味最美,他处无之。王弇州云:“广州人呼曰沙狗。”
观山 ,一名官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九山志》云:“山有两顶,故名。” 内观山、外观山。
汤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俗名“龟山。” 上有瑞祥寺,宋令李直养置丛冢于此。
车山 在治东北四十里。《一统志》:“山形如车,故名。”
龙尾山 :在治东北五十里,山以形似名。《九山志》:此山首不甚高,而尾颇长,诸山之结尾。盖山 在治东北四十五里。
黄盘山 :在海中,与独山对。
斗牛山 在乍浦海中,与独山相对。黄盘旧与海岸相连,后沦于海。二山乃渔人捕鱼处,斗牛山蜃气不绝,渔者言其状甚可怪也。
飞星石 按《括异志》:“在观山观音殿后,相传两石从半山斗坠,一从殿后壁滚入大士座下,一坠殿之西,屋瓦不损,不知何因得入。”
《一片石 》在苦竹山麓,有盘石当海潮冲。
当湖 又名东湖,在县治东三百步。旧《志》云:“周四十馀里。” 《括异志》云:“南北十二里,东西六里。” 今湖日狭,土日广矣。《吴地记》:武原县陷为当湖。晋隆安五年,改名东武洲,或曰鹦鹉。《后汉志》云:“大旱湖竭,城郭之处犹可识。初陷之时,有妇人产蛟,遂陷为湖。” 《一统志》云:“有白沃使君跃马走不及,以马策指湖,留东南一角不没。” 其事尤异,民至今祀之。又闻渔人于湖中获一铁链,长不可计,及舟满几覆,惧而弃之。或曰“即系蛟者。” 《括异志》又云:“庚子岁夏旱,湖竭,可以通轨。有于湖中得石刻,乃唐陆府君墓铭,葬于苏州海盐县齐景乡当湖,则其名旧矣。” 今按:水自海盐塘北入陶泾,又自郡城双溪桥东过汉塘各十里,并会于兹,分为九派:北自鱼骑塘,由新带抵华亭东北:一自北小港由白沃庙扺《广陈》。一自庙港由石柱头抵新仓镇东一自倪庄港,由蒹葭围抵钱公亭。一自运港塘由徐家带抵独山塘。《东南》:一自面杖港由圣塘关抵乍浦南。一自广行桥由转塘抵海盐西南:一自平家港由朱车桥抵海盐界。一自新桥港由汉塘抵嘉兴县界,合得九焉。至西北一支为北城河,西南一支为南城河。中两支,一为大东水门,一为小东水门。此湖流之大概也。
柘湖 周五千一百二十顷,中有小山,山多柘树,故名。
西市湖 接汉塘
清溪 ,在县东南一十四里。
乍浦 在治东南三十里,亦曰“乍川。” 其水旧自官河出,达于海。岁久浦湮,每以海溢为患。元至正间,番船皆萃于此。明洪武中,筑城浦上,以备御焉。
芦沥浦 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宋元祐中,提刑罗适于此浦掘得古尼寺碑,移置松江白牛寺。今浦有盐场。
海 :在治东南三十里。
泖 在治东北三十里。按《祥符图经》,“谷泖南出泖桥,东南至广陈,由广陈西至当湖,由当湖东南至捍海塘而止” ,此谷泖故道也。谷泖之分为长泖、东泖。按当湖东北有泖港,蜿蜒至横泖为泖上流,此本邑泖也。出东泖为泖桥。三泖则在华亭界。
吴其塘 在县北徐家带。
《新开》河 自运盐河新仓闸桥起,至旧衙止,计一十二里,又名“顾公河。”
杨树港 在福臻寺
泖港 至广陈
倪庄港 在当湖东
玉泉池 在县东北大乘寺中,泉色澄澈。“联珠池 ” 在学宫东北,三池相连。
桐乡县
殳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道士殳基隐居学道,尸解于此,故名。山有两峰,东峰号“史山。” 甑山 在县北十七里,山形如甑。
东山 在县东三里许。高五丈,广十馀亩。王家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千人坡 在千金乡,越王屯兵之所。
走马冈 在永新乡吴越分疆之地,旁有洗马池。相传吴王御越时,曾洗马于此,故名。
范蠡坞 在千金乡,中有小岛。相传范蠡平吴之后,曾挈西子泛舟于此。
横河 在县东南三里。旧《志》称“积水横阔,成一大陂。”
澜溪 在永新乡北
车溪 在清风乡。自皂林堰扺青镇南北二十里,两岸腴田车戽不绝,故名。
“鲍泾 ” 在殳山,“鲍学士宅” 在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