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六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五卷目录

     建宁府部汇考三

      建宁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一千五十五卷

    建宁府部汇考三

    建宁府山川考三       府志

    崇安县

    “石泉山 ” 在登高山左二里许,有石泉庵,为眺览之佳境。

    官山 在登高山之南,前有巨石临溪,其首左顾,宛如龟形。

    白塔山 高插云表,陟其巅,则闽之山川,皆隐约在指顾间。其中有云岩洞,洞前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又有龙济道院,灵响特异,乡人祈祷多诣焉。

    武夷山 去县南三十里。相传彭祖隐居此山,有子二人,曰武、曰夷,继之,故名武夷。又云:昔有仙人降此,曰:予武夷君也。《统录》:地仙受馆于此。去山南十里有魏王故城,骞所筑也。中有王城庙,骞蜕颅尚存,纹裂横竖两理,后有回文如“寿” 字。福人见之,则纹迹渐红,见黑者则凶。明嘉靖末,御史樊献科送归大藏岩,以止人惑。至岩穴中所插桥板间,有坠下者,颇类沉香木。人患呕泄,磨服即愈,不知是何木也。山下有宫曰“冲祐万年宫” ,盖汉设坛处,唐始屋之曰武夷观。观故在洲渚间,南唐李后主弟良佐笃慕希夷,访道此山,后主敕有司移建今址,赐观名“会仙。” 自金陵铸钟,航海来置,环山悉禁采捕。宋祥符间,赐田千亩,增修屋宇三百馀楹。元祐间,赐钱八十万、田四十顷。绍兴间,赐田五顷。元天历间,改观为宫,加“万年” 二字。明仍为观。中有汉祀亭、拜章台,有司岁以中秋祭。观左为会真庙。宋政和二年赐额“同亭” 旧址也。同亭,古时所建,以祠列仙,谓其同与幔亭之会也。元熊禾《升真观记》曰:“武夷山,闽镇也,是曰” 升真元化洞天。《旧记》:“厥初有神星降,曰圣姥,母子二人始居此山。” 又有神称武夷君者,三代以前,越在要服,固荒远难证。大抵太极气化,其始也挺生一二至人,为一方民祖。形化而后,生类益众,则其间有材德绝异者,众臣服之,以长其地,故谓之君。上古以来,如姜嫄之弃,𥳑狄之契,与巴蜀之蚕丛“鱼凫、杜宇开明,载在传记,皆其类也。” 又世传魏王子骞城潼川时,有张湛、刘景等十二人受地为氓,后皆避秦而仙。而武夷君幔亭之宴,亦在嬴政之二年。按闽地至秦始列为郡,时秦威虎视,六合震动,英雄志业无所成就,栖真至道而神其说于为仙意,当时亦不但谷城、桃源而已。明朝李元阳《游记》:“天下山水至武夷诸峰,奇诡极矣。五陵之内,山之大者百里同形,小者亦数十里同状。良以地脉相贯,形状难殊。独武夷诸峰,十里之近,九曲之内,变幻百出,姿态横生。或连脊异形,或一山两状。一捩舵而圭璧改观,一转盼而方圆异质。兜鍪剑戟,舞马蹲狮,仓廪设而猫窥,屏嶂陈而人立。入幽壑而得耕稼之场,度石罅而有藏修之地,布列尽乎天巧,体制疑于人为,游观至此,将谓造物者有独私矣。” 唐李商隐诗:“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宋杨亿诗:“灵岳标真牒,孤峰入紫氛。藤萝暗仙穴,猿鸟骇人群。古柏千年在,悬流万壑分。汉坛秋藓驳,曾祀武夷君。” 杨时诗:“函关崎岖走秦鹿,天下共逐争群雄。抉云翻空折鳌足,黔黎窜伏如寒蛩。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合有高人踪。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藏舟浮梁跨绝壑,隐见似与天河通。当时鸡犬不复见,空岩依旧烟霞笼。我来秋杪月既望,尚有幽菊埋榛丛。天容洗净雨初霁,云幕四卷清无风。掀蓬进棹穷异境,注目相见流残红。回船杖履蹑幽径,松竹窈窕环琳宫。翠琬温辞辉华衮,金榜大字缠蛟龙。自怜病骨尤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解衣归卧钓矶畔,仰看明月穿疏蓬。” 李纲诗:“清气盘回作武夷,峰峦窈窕白云飞。重游未了平生兴,六幅轻绡画得归。” 朱熹诗:“弄舟缘碧涧,栖集灵峰阿。夏木纷已成,流泉注惊波。云阙起苍茫,高城郁嵯峨。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 《朱大卿》

    诗:“开秋微气肃,天水湛相照。扁舟惬幽寻,层峰入窈窕。融结几何年,指头集群妙。神仙得非幻,遗蜕在岩窍。行往求其踪,恐堕识者笑。独鹤去不还,山猿偶然叫。应有采芝人,凌云发长啸。”陆放翁诗:“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元萨天锡诗:“溪行望武夷,峭壁何崭绝,赤霞烂不收,大化元气泄。下有万年松,上有太古雪。祇恐月明中,铁笛吹石裂。”王仲敬诗:“紫箫铁笛和云吹,白鹤松巢带露栖。九曲洞门无锁钥,一溪春水出来迟。”陈元英诗:“斑石湿馀苍藓雨,白云收尽碧山风。柱头归鹤无人识,门对寒流霜叶红。”明刘基诗:“饮马九曲溪,遥望武夷峰。长林春缭绕,丹崖造空濛。浮晖澹寒翠,水木皆曼容。薄游限尘务,足景泥奇踪。缅怀紫阳子,千载谁与同。”《其二》:“崇山奠朱维,寔维群山囿。葱茏薄光景,隐显变气候。百泉萦虹霓,万谷蒸饙馏。深根入无底,峻表切星宿。嶒峻削剑戟,窈窕错锦绣。骑云擘高掌,窦石室阴兽。金鸡鸣未晨,玉女来自逗。”琪树缟元霄,瑶花落清昼。“美人游不还,霜月怨猿狖。凄凉驾壑槎,芜没白玉柩。蓬莱渺沧海,弱水浩浸溜。良辰不可掩,沉思令人瘦。”峰三十六,大王峰,上哆下削,上土下石。峰右有望鹤台,一名禅岩,昔有僧坐禅于此,下有止止庵。幔亭峰,在大王峰北,峰相属,顶甚平旷,下有理学四先生祠。狮子峰,状如狮子。兜鍪峰,一名兜担石,一名赌妇石。前高后下,形如武胄。西北有穴,内藏一舟,名“阁船。”岩下有蔡九峰杭咏归堂、江三白常庵咏归堂,今为祠。玉女峰,三石比肩而立,其色红润,绝顶花草,毵毵如鬟髻。前有妆镜台、仙冠石。三髻峰在玉女峰后,俗呼三娘峰。凌霄峰在玉女峰右,勒马峰在玉女峰侧,即妆镜台顶。其石回转,状如勒马。虎啸峰在玉女峰南,昔有虎啸其上,顶有崇真庵及蔡九峰、沈南山书堂旧址。揽石峰在虎啸峰南,两石揽结,高耸其东,从岩缝中累石叠梯以上绝顶,宽平葱郁,有隐筑遗基。三才峰在一线天南,与灵岩对,三峰排立,有飞泉石门之胜。北斗峰在三姑石后,七峰相连如斗柄。小藏峰在三曲溪南岩半数处,谽谺其间,或插木板望之如栉。又有黄心木函,藏十三仙蜕。中有小藏岩,岩上有仙学堂,一名仙馆岩。崖壁回合,中敞石室,几案布列,若仙家翰墨之馆。大藏峰在四曲溪南,峭壁临渊,穴开壁上石如器者,若筥若筐,若杵若盘。鸡窠岩在其半。车钱峰在四曲溪北,与大藏峰对,上有白玉蟾丹灶。《旧记》云:“昔圣姥鞭牛车载钱于此。”升日峰在车钱岩侧。晨旭照映,金光闪烁,下有金光石。上升峰在升日峰右,一名“紫峰”,其色青紫,相传张真君于此上升。隐屏峰在五曲溪北,顶有元元道院,下则朱文公精舍在焉。玉华峰在隐屏峰北,白石罗列,莹然玉光。接笋峰在隐屏峰右,石有断痕,复续者三,若接笋架十五丈木,乃得登。及径,径折数步,忽断,有铁锁横缀崖腹,亘百丈,凿支径以托足。复有磴,屈曲盘折,为馀级。至岩顶,有泉池竹树。嘉靖中,道人汪痴颐、刘古松筑室其上,有石门瀑布。云窝道院,内有石臼、石灶,旁有茶洞。笋洲茶洞,刘兼道读书处也。洞门狭内宽,四山环夹,烟霭不绝,产茶胜他所。笋洲,吴提刑某建丽泽堂焉。云窝道院宋隐士陈丹枢建。晚对峰在五曲南,与大隐屏对,旧名紫石隐,又名小隐屏。因文公晚对亭向之,遂用其名。天柱峰在晚对峰右,峭拔特立,子骞更衣处也。相传于此坐化,峰侧有更衣台,峰后联属一线天。仙掌峰在六曲溪北,穹崖壁立,高广数千丈,崖半石纹类人指掌者数处。上有崇贤馆,宋游九言建水云寮其下。旁有瀑布泉,夹流下注,名“仙浴池。”天游峰在仙掌峰左,隐屏峰平立于前,外敞内邃,中有天游观,元道士刘碧云、张希微、肇基法师张虚一栖真于此,奏请敕额。又有万峰亭、一览台。苍屏峰在六曲溪北,下有苍屏道院。三仰峰在六曲溪石堂岩顶之左。三峰耸拔斜插比连,若仰首然。中有洞曰“碧霄”,轩豁撑空。第二层有白玉蟾丹灶遗址,峰下有陷石堂、仙山庵。石堂,古寺也,唐广德初建于接笋、仙掌二峰间。天成中,迁三仰峰右侧。天壶峰在北廊岩顶,峰峦环合,中有道院,石泉甘白,旧谓仙人浴丹之所,名丹井焉。下有天壶观。鼓子峰一峰屹立,有石如鼓。下有鼓子道院,倚崖为屋,峻绝开豁,九曲溪山,献奇目前。舟行自五曲望之,见岩室如在天上。绝顶有石穴,右有吴公洞,崖壁广数百丈,裂开一洞,外隘中宽,相传吴公于此成道。吴

    公,名代失传。又宋叶梦鼎书堂在焉。三层峰在鼓子峰后。三峰鳞叠,比群峰尤耸,雨则先翳,霁则先明。三教峰在鼓子岩前。三峰并峙,状如儒道。释灵峰一名“白云岩。” 在鼓子峰右。奇耸高峙,半壁絪缊,有如云气。旁一穴,内藏小艇及仙蜕数函。岩右有毛竹洞,岩壑幽邃,毛竹遍生,宋王真人炼丹于此。下有元都观,元里人余夔坡建,郡守为请额,赵子昂领旨书匾。又有清微太和宫,元道士彭隐空所创。齐云峰在九曲溪南,高插云汉,静夜时见天灯,上有齐云亭,下有齐云庵。火焰峰在水帘洞右,高耸如飙焰。玉柱峰与火焰峰正对,圆直莹洁,高数千尺,如削成。天心峰在火焰峰右,象鼻岩左,三峰屈曲毗连,如心字之形。又此地深隐,为洞天中心,下有山心庵。嘉靖戊子,徽人韩洞虚垦荒构屋,张真人彦頨匾曰“天心。” 紫岭峰在火焰峰左,石色青紫。其巅可达诸处。岩三十七。张仙岩从升真洞口转右,缘崖稍北,磴道已穷。蹑梯而升,梯穷登崖,崖稍平。复东数武有岩,汉人张垓坐化其中,石上遗骸尚存。徐仙岩即仙蜕岩,在升真洞大王峰东。仙鹤岩在大王峰西。峭壁上有绘鹤,霜翎朱顶,久不灭昧。换骨岩在幔亭之阴,峰腰石室方广可容百馀人。室前路断数尺,以黄心木为栈,可达洞口。内有泉七窍,名“七井” ,匍匐探取之,愈疾有效。室中有四柱楼一所,庋仙蜕数函。岩侧有白云庄,四面高峻,入石门半里许,忽甚平旷,有丹井、石台、井道院遗址。下有龙潭,从高流石涧中,隐隐雷声,其深莫测,相传有龙居焉。排峰岩在换骨岩左,轮囷如龛,又名灵龛。观音岩在一曲溪南,二石对耸,巅微戴土,草木苍翠,有宝冠螺髻之状。灵岩在揽石峰右,两岩相倚,穷崖削壁,长数百尺,其谺嵌处因为室栖。神谷口石门,匾曰“灵岩” ,朱文公笔也。中有修罅可望,天名一线天。从其右仄径斜登至绝顶,顶平旷可里许。先是妖蟒据洞穴吐气袭人,葛道人驱之,即洞建岩,其妖遂绝。石洞三,各可坐数十人。中一洞深广,风从中出,名风洞。又一洞,伏羲洞也。岩穴下井曰圣泉,滴漏所注。仙船岩即小藏峰之峭壁。半崖间一穴高瞰,内有二小船,架横木之上,半插崖中,半插崖外。仙机岩在小藏峰背,峭壁谽开,木板曲直,纵横如机杼。会仙岩在升日峰右,其石方平,可坐数十人。鸡窠岩一名金鸡洞,即大藏峰之半壁。上有洞穴,外隘中宏,木筱纵横如榯。《旧记》有金鸡鸣此,因名金鸡洞。有黄心木,藏仙蜕十六函。岁旱,乡民缘竹緪上,迎之以祷雨。下有龙潭,极为𣽂澄,人语棹声相响应。宋陈升之取贺知章鉴湖之意,建希贺堂于此。宴仙岩在鸡窠岩顶,与钓鱼台对,一作“鸣鹤岩。” 李仙岩在四曲溪南御茶园后,一名“灯窝岩。” 上有石龛,相传李仙坐化之所,真蜕尚存。御茶园,种茶进御者也。园中有台,名“喊山” 台。上有亭,亭旁有泉,取以溲茶,有异香。每岁惊蛰日,有司致祭,祭毕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 井泉既满,用以制茶上供。其泉名石乳,又名通仙,又名呼来泉也。云岩在李仙岩后,有石室,可容百馀人。昔据巨蟒,詹真人驱之,创云岩庵。铁象岩在接笋峰下,偃伏如象。清隐岩四环绝壁,中有虚谷可居,顶有清真道院。仙迹岩在六曲溪南,与接笋峰对,有二膝痕,谓仙人跪太姥处。响声岩在仙掌岩顶,岩中嵌空,响应笑语。城高岩在六曲溪南,高峙盘亘五百馀丈,俨然缭垣,迤溪处可梯而登,下绕至石鼓渡。宋端平甲午天中节,朝旨于此建醮放生,并禁捕鱼。石门岩与响声岩对,有石湾环似门。北廊岩在七曲溪北,石堂门口,盘旋联属,如廊庑然。鼓楼岩在八曲溪北鼓子峰坑中,上有石楼四楹,窗棂皆具,周遭峭壁,莫扳跻,旁有丹鼎并仙蜕数函。宋吴世卿建两岩道院其下,而熊蕃亦筑堂隐焉。丘公岩在鼓子右侧,灵峰观石室横数十丈。猴藏岩在鼓子峰前,八曲溪之上,洲渚间有百花庄,四时花发。马头岩在水帘洞右,下有山心、水乐庵,境最幽胜。马鞍岩在马头岩右。象鼻岩在马头岩左,有石贴在岩头,直垂而下若象鼻。寒岩在元都观后,流泉一泓在其左。杜葛岩在天心峰东北,其巅可远眺,崇安县旧有杜、葛二人隐此。鹰嘴岩在火焰峰西,直耸高骞,顶从尖曲如鹰嘴。九井岩在水帘洞左近鸡苏坂,洞穴可居,上有九石井,泉特甘冽。白花岩在武夷山背。铸钱岩,有石棱层如梯可蹑。黎道岩在武夷山北,上有招仙馆。马月岩,九曲溪发源于此。归宗岩闽县傅汝舟好仙术,增挽姓名曰《傅汝舟造服食说》。

    轮关,与吴航人刘一企治行道食,担葫瓢,经武夷,临归宗岩,筑土灶炊食。留十日,忽神风冷然,乾鹊号翔脉然视天曰:“岂当异人至乎?” 立定,果有丈人冉冉至,衣冠儒雅,不知何许人也,著綦屐,挥羽扇。两人问姓名,不答。已视其肤革有云气,口数《三典》,如数一二,诸衍敛术施咸中,文章俨三神山神人又俨然巨儒长者也。两人遇之甚谨,迎拜乞为弟子,丈人颔之,前曰:“内学童子,仙术无旁,但缘伦常。昔上清孝弟王降度世人,示陈孝道,其可知也。已,勿令人以他故议我法门,甚幸,我终当度若也。” 言讫翻身,忽然不见。石三十六,三姑石在幔亭侧,三石森立并秀。道者石在三姑石左,二石差倚,如寒山拾得之状。登仙石在大王峰下,昔控鹤仙人驻此。水光石一名晴川石,石镌“九溪” 二字,倒影溪中,相传赵清献笔。上有溪光、琼琯二亭,溪光亭今废,琼琯,白玉蟾号也。仙猿石在水光石后,昔有仙猿啼其上。虎鼻石在溪水滨,有两窍仰吸。仙羊石在大王峰西,大小凡六七处,或起或伏。鲤鱼石在一曲水中。儒巾石在铁板嶂前水涯。方印石、仙冠石皆在玉女峰水中。题诗石在玉女峰下水涯,昔人题刻在上。翰墨石在铁板嶂右,与小藏对半壁有长石一片,如墨黏壁上,又称“回子献墨岩。” 三杯石在三曲溪水中,方平如砥。水乐石在三曲溪中,水石冲击,有金石丝竹之韵。试剑石在小九曲上。石分为二,相传控鹤仙人试剑于此。希真岩在其上。钓矶石在晚对亭,下半在溪中,可以坐钓。曹家石在仙掌峰下溪水中。昔有曹姓者过此,覆舟得石,以免撞冠石在接笋峰下,状若道冠,旁有棘隐庵旧址。棘隐庵者,宋女道人刘妙清所结。《白玉蟾记》:“丹枢先生结庐五曲之奥,扃户绝粒,有女道人自东阳来,诉所以” 求道状,遂历试以恬淡清苦,复语以风俗薄恶,又言居岩谷之难。女道人答曰:“粝粒可以糜,弊纨可以衣,藜藿可以餐,榾柮可以煨。但欲觅片地,安茅茨。无使雨我头,无使霜我肌。父母未生前,寒暑何所思。枯骨既火后,无复可诉饥。山中巳如此,辨道亦所宜。俄而道果成,鸾鹤满空飞。” 先生笑曰:“入道之易,如穷猿投林;叛道之易,如游鱼跃涯。汝能终始,吾何幸焉。” 于是亦作数椽,附先生之庐,名曰棘隐,盖取“何仙姑幽居山林间,荆棘隐此身” 之句。棋盘石在三层峰左。方正平坦,可坐十数人,仙人对奕处也。上水龟石在北廊岩下溪中。晞真馆在六曲溪北。宋绍兴间,有渔人得此石巨浪中,旁题子“真书” ,笔势甚奇。禅笠石在八曲溪水中,石圆如笠。海蚌石在八曲溪水中,一名獭控石。𬘡縩石与猴藏岩对,石纹缕络,状如卷丝下。水龟石在八曲溪中。猫儿石在鼓子峰侧。山巅有石卧,状如猫。人面石在八曲,二石大小相向如人面。将湖石在北廊岩后。鱼磕石在八曲溪右。香炉石在三教峰下。钟模石在鼓子峰后。高数十丈,圆如钟,前有翠虚庵。挨人石在毛竹洞外,侧行乃过,石或动摇,若挨人然。乌石在九曲溪北,下有李真人丹基。大小廪石二石圆整如囷,在九曲溪滨,宋詹先野廪江隐居处。葫芦石在天心庵侧。铁板嶂在大王峰右。石色苍黑,劖削如板,盘据环回,长数百丈,高称之。前有复古庵,庵后碧流清泚,亢旱不竭。旧有白玉蟾丹基,元金野庵继隐于此。丹霞嶂,石色丹赤,雄峙如城,绵亘层累,长数万丈,高称之。左有水帘洞,一名唐曜洞,宋刘甫隐其下。有清微洞真观,道人江道判居之。又有玉华洞,岩穴幽邃,旧名幽微碧玉洞天。升真洞,宋时有郭道人,名字不传,居武夷,自称卧云子,能预知人祸福。绍兴间,潮州作洞宾纯阳会,有诸葛行正,自号洞阳子,道人偶遇之,因言其平生事如目睹。行正大异之,即挽归,事以师礼。后道人坐化洞旁岩石上,行正亦坐化于铁板嶂顶。云虚洞在武夷山东,均峰之上,均峰高与大王峰对,其洞有二,上洞幽深神异,下洞暗邃莫测,旁有龙井洞,上有天成石盆、石砚,下有朝真石、会圣堂,孔庄、叶三女仙于此成道。桃源洞在武彝山背,长岭大路之左,岩顶有石洞,辟支佛栖此。真武洞一名“仙钓台” ,在四曲溪北,与大藏峰对。悬崖深穴,外狭内宽,中有仙蜕数函。又有磁瓮若酒坛者数枚,形制精朴,与今坛异。茶洞,宋刘钦筑小隐堂于此。

    白华山 在县西四里,石山也。状如蹲猊,色圆润,降为土埠,平若展席。蜿蜒而东,融结县治,居民环其麓。右为仙坛岩,南为狮子岩。晋阳筠松称其“山川奇胜,毓贤之区。”

    登高山 在县治左。山圆如覆磬,下临澄湾潭,九日邑人登高于此。前有巨石临溪,其形如龟。右为铁砧山,左为石泉山,上有石泉庵。

    黄石山 县负山也。上有元帝殿,诸山环错,名“万峰庵。” 山巅有鸡鸣岩、太极亭,祈梦响应。席帽山 县治前山也。山侧有金鸡山,上有巨人迹、马迹、杖迹。

    铜钹山 高可望日。唐贞元中,有寿佛修行其处。寿佛陟险如飞,夜竖圆木三尺许,危坐达旦。与同辈芸田,烈日中尝有阴云覆之。初学道黄洋岩,改筑是山,肩木转石,举重如轻。至其言,休咎辄验,施水疗疾辄愈。示寂以火,烟焰亘天而震铃,诵经之声不绝。

    济拔山 山有石坛,瀑如玉帘龙湫,至深杳。又有龙井九穴,可鉴眉发。

    桧岩山 :去治北二十五里。三峰森立,苍桧弥望。

    白石山 叠石若楼台,山巅有雷坛石室及三井,旧传武夷白石先生居之。

    白岩山 上有白花岩,山半有石屹然当迳,如欲坠然,俗呼“试心石。” 岩下有龙井。

    葛仙山 ,葛仙修炼之所。上有葛仙庵,一名“翠峦道院” ,殿宇皆铁瓦。元大德十年秋,里中患蝗,祷庵中,其夕风雨反晴,蜻蜓蔽空,蝗遂尽没。横山 去治二十五里,横亘为杨庄、南障、三髻山 ,三峰鼎峙如螺髻,北跨广信,西扺邵武,神仙之宅也。宋时邑人徐顷于此山遇仙归,能辟谷。岁旱,邑侯诸葛廷瑞召顷祷雨。顷登钟楼,望三髻峰,狂呼招之,忽朵云西来,须臾雨至,合境霑足,后尸解。

    寂历山 ,朱韦斋墓在焉。韦斋诗尝有“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 之句。后文公迁葬于此。

    峡石山 溪回石束,为县治水口。

    “回龙山 ,去治五十里,中有宋了空禅师道场。” “竹湖山 下有天湖及慈惠庙。庙神李姓,兄弟三人,孟曰材,仲曰楫,季曰槐。唐季屡立战功,迁指挥使。乾符间,黄巢入寇,共率所部击之,追至建阳被执。贼欲释而用之,不屈死。民相与殓葬之。” 后墓圮于水,柩溯流上,至是,山之下沙拥而掩之,众异其神,立庙焉。又后仙亭山,亦有天湖西山 ,白华山正脉也。旧为蔡文定祠堂,今学宫在焉。

    仙洲山 两峰并峙,一尖一方,下有永丰寺,有密庵庵,盖朱文公所频游者。有四亭:曰昼寒,曰紫微,曰清湍,曰“野鹤” ,皆文公所命。山顶有石棋盘石,又名斧空石。其支陇曰起贤山,有茂山、脩竹、屏山,文公亦尝集此。

    屏山 ,三峰叠翠,潭澄溪碧。宋刘文靖公子晕世居其下,而文公旧宅亦在是山之前。刘生三子,曰翱,曰翔,曰豳。翔受官建州,爱邑山川,遂与其二弟卜居焉。翱居麻沙,翔居后山,豳居是山,三族蕃大,惟屏山最贵且显。文靖宅有六经堂、早赋堂、悠然堂、横秋阁、凉阴轩、山馆、万石亭、意远亭、怀新亭、百花台、酴醾洞、海棠洲、莲池、橘林、桂岩、醒心泉、宴坐岩、南溪凡十七景。文公为筑室里旁,扁厅事曰“紫阳书室” 、寝室曰“韦斋” ,别室曰“晦堂。” 堂旁两夹室,左曰“敬斋” ,右曰“义斋” ,自名“室堂” 为记。晚岁乃移居考亭。

    拱辰山 三峰雄伟。宋少保刘民先讲学于此。刘韐、刘子晕墓俱在其下。仙亭山 旧传有仙居,此下有天湖,宋道谦和尚结庵焉。和尚,五夫里人,气和行峻。一日,以归期语徒,徒曰:“不留一语耶?” 师笑曰:“万法本空,三界非有,死生何处安著?” 遂示寂。

    梨岭山 在白水。刘子晕《双峡桥记》称梨岭建之望山也。朱文公尝曰:“梨岭西南水石佳处,不见庐阜。” 岭路旧为通衢,依山险隘。元县尹夹谷山寿凿平之。

    《七贤峰 》七峰联绵,碧秀云表。左有状元峰,尖秀端凝,俗呼“插破天。”

    腾云峰 旧有三仙女居此,俗呼三姑峰。白云峰 在大安水口,山旁有石,宛如人形。马顶峰 峰如华盖,为翁氏世居。古谶云:“龙头寺后神仙窟,马顶峰前宰相家。”

    超峰 ,武夷山祖也。上有杜清碧读书处,有圆庵。

    芦峰 上最高广,宋处士江贽、道人丁智清并结屋其巅。

    青鸾峰 ,在芦峰西北,旁有白马峰、幢峰、金鹅峰 ,一名“鹅子峰。” 峰如双屏,上有仙坛及

    仙井,棋盘插剑迹。又有石室,深广中有仙蜕,其地高险少人迹。五代时,柳崇及张陈二将隐此峰之下。张陈二将,闽太傅章氏爱将也,后奔南唐,南唐使查文徽来攻,王延政二将副之,屯军五夫里。未几延政降,二将从文徽归,卜居隐仙岩旁曰大将村。二将卜居山侧,曰小将村。其驻马之地曰“马鞍山” ,埋鼓角之地曰鼓角,埋剑之地曰剑岩,弃鼓之地曰鼓亭。文徽临去,二将饯之鹅山之阳,顾岩石奇磊,登顶长啸,声出金石,人因名其岩曰“将军岩。” 宋胡文定公五世祖自江南来,寓黄柏里之柘洋,既迁此峰之下,隐于渔钓,人称钓翁,而刘勉之宅亦在焉。状元詹骙尝结万卷楼读书是处,人名地曰“燕窠。” 先是,骙读书之夕,值夜静月明,有羽衣策杖至,徘徊谈咏,上下古今殊流。亮临别赠诗曰:“万言长策耀三台,制锦龙头属尔才。珍重鹅峰秋夜月,归来还拟宴蓬莱。” 金鹅峰之外,又有莲花峰、清湖峰、石畬峰,盖一山而别五峰。旧谶:“一为鹅子二莲花,三望清湖四石畬。惟有廪峰居第五,山前却是宰臣家。” 宋翁挺居其下,遂总名之曰“五峰清湖。” 顶有雩坛,有石洞,风自中出,又名“风洞。” 其下宋吴道人隐焉。

    《双峰 》在县白水,两山朋立,时见夜光。

    隐屏峰 在隐屏岩下,有仙潭,平广可十馀丈,宋刘忠显书堂在焉。

    《灵龟峰 》与“寿鹤峰” 对。

    温岭 一名“营岭” ,基延数里,五代时于此立镇。牛轭岭 ,一在光化寺左,一在山川坛右,俱在城中。

    佛岭 五季时,有佛托称徐氏,钓隐于此。分水岭 岭界江、闽二省,有分水关。岭西头有望夫石,度关者以见为吉。

    檀香岭 昔邵、汀寇作,乡人寨岭御之。

    蕉岭 抵上饶县界,旧建寨于此。

    《梅岭 》,岭极高峻,朱文公诗:“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履,寒云欲满襟。”

    紫岭 一名“三望岭。”

    斗米岭 岭路傍崖瞰水。正德初,邑民萧永宁链崖凿壁,遂便往来,复施笠千数,以济佣夫。黄洋岩 一名黄龙岩,山高数百仞,有漈曰“万丈” ,有龙井,乡人祷雨焉。有岩曰“崆洞。”

    瑞岩 、扣冰佛,古道场也。上有瑞应泉,侧有伏虎岩,相传扣冰佛驱虎于此。绝顶有将军岩,奉三神焉。一姓唐名宏;一姓葛名雍;一姓周名武。世传三神闽人,于唐时尝平寇难,因有将军之号,归隐于此,以剑嘱父老而藏之,曰:此地行为道场,吾当护法。既而同化。草寇发,辄显灵异。未几,扣冰卓锡,因建寺而同供奉焉。又云:“周穆王好畋失政,有臣三人谏不见听,死而为神。” 三神是也。今院有重来阁,岭有重来庵,前有万寿寺。寺前有溪,名浴水溪。

    仙人岩 顶有石室,藏仙骨数函。

    陶真岩 昔李陶于此修炼,丹灶尚存,又有陶真洞。

    西岩 岩间有瀑布,傍有观音,有安福寺。宋有道全和尚者居之。朱文公有“闲里披襟弄清泚,静中合眼听玲珑” 之句。

    北岩 上有庵,每静夜,岩穴中隐隐闻雷声。百花岩 ,在德星桥左,旧多花草台亭,人游赏之。

    巢云岩 ,宋道人蓝复隐其下。复字性之,号虚白,结庐兹岩。汪月闲授以道术。一日高卧,戒其徒勿轻通宾客。忽有道人羽衣大袖,借庭晒笔,垂袖笔种种出,布晒盈庭。少选,垂袖笔复种种入。既问庵主安在,其徒曰:“熟睡不敢轻通。” 道人书壁去。复起追之。询路人,皆曰:“前去不远。” 随询追之,杳然。

    金鸡石 宋崇宁间,有二金鸡翔集其上,下有瀑布,有龙井,祷雨多应。

    《张源石 》,宋宝元康定间,有蛇出石旁,身若松鳞,人疑龙神,立祠奉之。

    腰带石 石在溪中,长可三丈,萦绕山腰,水涸则见有纹斑驳,隐若腰带。

    《卯斋石 》,崇福院后,方广寻丈有和尚,每日卯时一饭,兀坐石上,终不再食,虽风雨,不笠不盖。年一百有五,趺坐逝,因号“卯斋和尚石。”

    步罡石 在虹桥。昔有巫学禹步于此,石有纵横足迹。

    新洲海石 ,胡致堂谪居新洲,尝坐此石著《读史管见》。

    石龙冈 相传有樵者砺斧石脊出血焉,因号“石龙冈。”

    压衙洲 在县治南,俗高洲。县治邑人丘凌霄曰:“古有押衙官意尝廨此。” 后人因呼为押衙洲。既久,又误呼为压耶。

    崇溪 在崇安县,大溪也。其源有二:一出石旧里、岑阳关、永瓯岭、寮竹、济拔诸壑之水,浮于洋屯,而受横源之水;达于南埂,而受同历之水,至于丰口,而丰溪、小浑二水赴焉;至于吴屯里,而洛水、南溪、新丰溪三水赴焉;经旸谷,受李阳三溪之水;至下寺口,而受大漈、寺溪之水,至于东溪。一出分水关沿二十里,纳大安源之水;再下五里,纳双溪之水,直达四渡、温岭、观音诸寨之水。自大冨桥而入,至石雄至分入陈湾陂。由治西而下,贯于中城,达于南郊,逶迤十里,支分广溉,化坟壤为沃区,盖赵清献所凿,今呼“清献渠” 也。清献渠正流直诉于南,是为西溪。逾德星桥与东溪会,由东南环绕治,是为崇溪。越青云桥,则下源、潺溪二水自东入。经赤石渡,则浆溪、黄龙之水自西入。复下里许,梅溪又自东入。又十里许,柘溪由左衢、周溪、杉溪由周村合为九曲,及陈石之水经于蓝源,皆自西入,会而泻于峡潭,达于黄亭,东纳籍溪,西纳沙溪,而抵建阳之地,此其源委也。

    浆溪 :源出陈仔洋,接长滩下斗漈,经黄龙溪,出赤口渡入大溪。

    浴冰溪 ,源出瑞岩百丈漈下,入旸谷,至林渡与西溪合为大溪,古佛浴冰处也。

    寺溪 源出吴屯里之东岭,下会小寺水,经寺口,会旸谷及广福桥水入大溪。溪旁有石曰“笏石。”

    新丰溪 源出金井坑,经吴屯下旸谷,直抵林渡合大溪。

    黄龙溪 中有黄龙洲

    “潺溪 ” 源出冯源,由东坡桥下入于大溪。“梅溪 ” 源出西坑岭下,由上梅接下梅牛皮滩之水,流至梅溪口入于大溪。

    柘溪 源出西溪下左衢,十里许入九曲溪。九曲溪 ,武夷山中溪也。溪发源三保山,经周村里之太源山,流至黄村溪,经星村市,潆洄曲折,深为渊潭,浅为滩渚,湛浸激波,各有奇态,曲流数里,出与石鼓渡合大溪。

    黄沙溪 :源出白塔山。

    黄石溪 源出柳源,下流迳岑陂,至黄亭入大溪。

    瞿溪 源出梅岭

    潭溪 在屏山下。源出拱辰山,合籍溪水。宋刘民先《一枝堂》在溪上,朱文公旧宅亦在焉。岚溪 ,源出大王山。

    小浑溪 :源出廊头山。

    李阳溪 源出庙岭

    “杉溪 ” :一出大源山,一出后源。

    大漈溪 :源出牛栏岭。

    大安源溪 ,源出黄冈。晋江林云程诗:“单车盘谷外,万木淡秋中。水磴回残月,渔帆引疾风。” 下源溪 ,源出到水坑,流至望仙桥下入大溪。秦石溪 ,源出茅岭。

    百丈漈 在《四隅》里之双溪。

    《飞鹅漈 》有巨石,裂为三岩,有九井,圆如釜,岁旱,乡人祷之。

    萍潭 两畔岩石相薄,水斗泻,下激为盘涡。碧潭 一名“镜潭” ,天将雨则波涌。

    马审潭 :在金鹅峰之阴。

    澄波湾潭 :在治左,有放生池。自潭至溪光亭下有渔禁。

    《高禽龙井 》源谷深邃,上有雾气氤氲,旱祷必雨。

    “许唐井 ” 在大浑韭塘高山之巅,无旱潦盈涸。有龙君祠,可祷雨。祠左右多骄虫,至者不敬,辄被虫螫。

    西井 在治之后坂,其水澄清甘冽。“丁公井 ” 在治西贞节坊。其井水冬夏不涸,丁公所凿,故名。

    葡萄井 昔有葡萄树覆其上,故名。

    方池 在万年宫中,玉皇阁之东。暗泉清涌,甃砌成池。朱文公诗:“武夷之境多神仙,我亦驻此临风轩。方池清夜堕碧月,重帘白日垂洞门。暗泉涌地紫波动,微雨在藻金鱼翻。倚槛照影清见底,拄杖卓石寻无源。洗头玉女去不返,遗此丈八芙蓉盘。” 宫门前左右有二龙井,左者内方,右者外圆。二井底皆石泉迸其罅,取以烹茶,色

    味俱美

    浦城县

    越王山 在县东隅。自横山蜿蜒来,入县治,其势独高。傍瞰大溪,左接金鸡岭,汉越王馀庆之堠台也。东隅旧有越王行宫,今为胜果寺矣。寺有内史到溉遗迹。乾元元和中,圣僧见于竹院,威凤栖于梧枝,甘露泫于松梢,芝草产于莎径。因录瑞应上奏,敕置戒坛。福州支提山蔡、柳二禅师受戒于此。宋章德象撰《记》。“金鸡岭上有石如鸡,故名。路通处之龙泉。明成化间,造城筑门其上。

    皇华山 在县北。宋时建“皇华馆” 其侧,后为“天心寺。” 明嘉靖初,作学宫焉。

    横山 在县治东北。峰峦横亘如屏,山阴有井,上有马氏仙祠,旱祷多应。

    榆桑山 山下有“庆远桥” ,成化中道人王士谔所造。

    吴山 四面奇秀,邑望山也。山下居多吴姓者,汉兴,得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吴也,故山曰“吴山” ,滩曰“吴家滩。” 上有岩洞如燕垒,号“燕巢岩。” 岩畔有石穴瀑布,又名“石窦山。” 唐至德间,有潘禅师结庵焉。

    泉山 顶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处州盖仙山 ,一名“浮盖山” ,界抵江、浙、衢、信、处三府。周围三百馀里。上有仙坛石洞,深处有窍,可以窥天。石五色异状,其一如龙,出泉甘美。又有卧牛石、冰精石、双笋石、石人峰诸景。

    石龙山 三峰鼎峙,南接武夷。中一峰名“鹅儿。” 其侧有池,广袤数丈,下有巨石,其形如龙。石首有井,井畔有龙堂。又有鹅子岩、白花岩。有坐禅石,净空大士栖隐于此。峰南有石室,石室之外有危岑曰“峨嵋” ,稍下有泉壁。

    铜钹山 山跨崇安县界,中有泉井,祈祷多应。“西阳山 ” ,宋时西阳太守全景文所居。

    株林山 峰峦起伏,林木森秀,有岭曰“却笠” ,相传华子期入此山,却笠而坐,腾空以去。真文忠墓在是山之阳,魏了翁撰碑。

    禅寂山 有禅寂寺,冈峦奇秀,景致岑郁。粤唐至德初,有何、邓、萧氏三大禅师,自信州来游兹土。停杯舍筏,始居后庵。选高卜深,乃建前院。复有义昭于大中十二年远诣京师,请置院额,锡以“大中禅寂” 之号。

    子期山 ,与株林相属,仙人华子期修炼溪浒之台,有神语之曰:“台前石鼓鸣,君功行满矣。” 子期一日扣石,石铿然有声,遂仙去。

    太湖山 ,一名“圣湖山。” 山巅有湖,澄若悬空。旧有采药人,见芙蓉弥湖,取之,乃石也。

    梦笔山 一名孤山。江淹为令,梦神赐笔之地。伪闽时,有梦笔和尚居之。闽王请和尚斋,问:“和尚还将得笔来也无?” 曰:“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兔毫。大王既垂问,顾山僧敢不通呈。” 王曰:“如何是法?” 曰:“此非梦笔家风。” 宋里人杨澄为本县令,建寺觉院其下。澄子徽,少读书此山,后人即其读书处绘澄父子祠之。

    《温》“山 中有泉,夏寒冬温。”

    百丈山 山高耸百丈,跨浦、崇阳三县。宋元丰中,山中丛竹结寔,炊而食之,大似占城米,乡人谓之“竹米。” 提举黄静因图上之,谓“同颖之禾,两岐之麦,虽其瑞自天,其应在民,未若结自然于深山,得实济于荒年。” 诏付史馆。山有诚应庙,庙祀灵泽、庆惠夫人。东岭有锺离亭,又有石似人像,俗谓之“马大仙。” 中有龙井,旱祷辄应。

    回隆山 峰峦秀拔,俯临南浦,县治南山也。荆山 自西岩岭回伏而来,上有安边庙。庙有二神,一姓黄,名宠;一姓范,名淊,并本里下沙人。唐末闽乱,黄为制置镇节级,范为厢虞候,并有战功而亡,人为立庙。

    嵩山 ,上有“龙井。”

    船山 前有玉女峰。旧传,闽平昌王避乱,有女死此,因名。今官田里。“王归” 峰有平昌王庙。旧传王之亡也,有敝鼓投水溯流而上者数里。里人异之,相与庙焉。

    百向山 俯临大溪,其势挺拔,四面皆见。油果山 旧传唐末占星者云山有异气,命工凿之,经宿复合。已得方士诀,祀以油果,兼用符录,遂凿开矣。宋时有周露者,炼丹于此,没著灵应,朝命封冲真人。

    渔梁山 乡人多蓄水养鱼,故名。山有水源,南流为建溪,北流为信溪。旧《志》:“天下十名山,渔梁其十一也。”

    太姥山 ,太姥魏夫人也。《老子玉真经》云:“魏夫”

    考证

    人。栖真、罗浮、天台、大霍洞宫四处。此山洞宫山之邻也。上有太姥寺,下有《徐渊书斋》。

    《金银山 》:二山相连,一赤一白。

    西岩山 在县德星门外。南唐时,章仔钧为王审知所知,付步卒五千,使屯山下。南唐使其将庐将军来急攻,仔钧于此拒之。后其子孙家岩东。宋真文忠筑室讲学于此,曰“西山精舍。” 有拱极堂,有睦亭,各自为记。

    致孝岭 县旧号章家岭,邑人仔钧撰《三策》将往献王审知,登岭卜天,其夕地涌神瀵。既至,审知馆为上宾,辟于朝。仔钧归里,亲故夹道迎候,名岭曰“章家。” 其曰“致孝岭” 者,长老言章得象布衣时婿于石鼻头练家,练轻之。得象携妇归,誓不复登此岭。后练氏翁媪没,得象夫人陟岭瞻涕而已。

    枫岭 在城北安乐里。浙闽交界之地,上有枫岭关,一名“大竿岭。”

    《西岩岭 》岭势最高,晋王钦儒、吴兴陆迈爱此山,尝游其所。宋章得象少时读书山下。

    《密岭 》,梁江淹尝游其地。

    梨岭 路通衢之江山,厥土宜梨。宋杨亿《谈苑》云:“天下水皆东,独梨岭水北流入广信。” 洪武间,令张鹏举表曰“梨关。” 正德七年,江西猺源寇乱,调军民防守于此。

    泗洲岭 旧名折桂。唐林藻与弟蕴登第过此,题诗有云“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山头联影归” 之语。后有僧泗上入闽度岭,见水车碓磨,叹息机巧,人拟泗洲和尚,遂易是名。

    柘岭 在县界,处州丽水县地多柘树。谢灵运

    《永嘉记》
    柘水源出吴兴吴兴浦城古名也陆羽

    《记》“高一万七十馀丈,绝顶周回一百步。” 又《旧记》云:“柘岭峻极,势彻苍霄。”

    白马岩 旧见仙人乘白马至此,旁有“傅筑岩” ,宋祖秀实故居。

    七房岩 岩有七层,最上有泉,穴圆如镜,名“镜泉” ,与九石潭通,旱祷即雨。

    查源洞 在查溪之源,界崇安县,绝壁悬崖。宋绍兴初,设西安、临江二寨以备寇。绍熙元年,洞寇张海起,民多避入此山。

    新溪 源出百丈山,与南浦水合。

    南浦溪 源出渔梁山及柘岭,自县北折而东南,汇为大溪,复西绕学宫及县治前,至新溪合流,复转东南,萦行回抱,驰赴崇安。建阳溪合流以达于瓯宁西溪。

    南溪 源出高泉里,流至锦江,会入大溪。临江溪 源出新兴澄湖桥,流至观前,入大溪。东源溪 源出西阳山,至登云里下沙溪入大溪。

    石陂溪 自太湖山至总章里南崖会入大溪。前源溪 源出登云里下沙桥,至古湫入大溪。江村溪 自柘岭转流,与渔梁水汇入于大溪。洪源溪 源出梦笔山前,会于大溪。

    大石溪 昔朱文公访友过此,值山花盛开,书“锦山” 二字于石壁。后人桥之,名桥曰“锦江。” 内有龙湫,名岩谷井,旱祷辄应。

    白云潭 :在县治东,即陂下渡。上有飞湍奔濑,至此则深沈净莹,有古“白云石塔。”

    凫绿潭 在县治西,当南浦、新溪。二水合流,深沈莹绿。

    九石潭 在县西洋渡。上列九石如狮形,下深莫测。

    《古湫潭 》深不可测,下有石洞。

    龙背潭 潭有巨石,高五丈,阔十丈,状若龙背巴兽。潭 潭深莫测,左右皆石壁。北有石板,长二丈,高八尺。旧传恶兽潜潭中,诡质怪章,能覆舟搏羊豕。唐会昌中,道人张衡过而治之,咒符入水,兽乃呈状。衡以指摸状,石板入石三分。故老相传,嘉靖间犹有见之者,多属吉兆。一云:山有兽名县神,豕身人首,状貌丑恶,好出水边石上。张平叔往写之,兽入潭不出。或云:“此兽畏画,故不出,可去纸笔” ,兽出矣。

    吴家滩 在县东募太里。水激石屏,不通舟筏。茅洲滩 在九石渡下。溪石低昂曲折,奇异丘源滩 ,狂澜巨石,下扺巴兽潭。

    塔岭滩 在县西南岸铺侧,邑水悉会于此。涛洪浪,巨山横抱如襟带。

    旱滩 地名“党溪” ,昔有暑月过此求饮,无与者,插杖水中,遂涸不流。

    《龙井坑 明》上官通隐居是处少为掾。一旦苦孑绝缘寂默通。《道符能愈病,咒可致雨。作口号》云:“老骨峥嵘裹皱皮,精神不似少年时。” 《一周甲》

    子从新数,急速回头亦是迟。

    凤池 在儒学后

    日月池 在县南临溪。今名“湖塘” ,以潴越王山泉并九曲沟之水。盖南方火位,凿此制火。百丈井 在县西招贤里,遇旱祷之即应。石井 在县北安乐里詹溪。

    东山井 在县东泰宁里。《白鹤仙迹》犹有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