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六卷目录

     建宁府部汇考四

      建宁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建宁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十六卷

    建宁府部汇考四

    建宁府山川考四       府志

    政和县

    黄熊山 县治在其麓,相传有黄熊见此。又其山如斾,亦名文斾山。东有大风,西有望浙,南有文笔,北有湛卢,四山之胜,皆挹于此。山间有白云精舍,俗名“上天堂。” 堂侧有云峤井,深广不满尺,纵不能二尺许,源出石窦,不满不溢。万历中,令车鸣时,命从人遍酌,至百五十瓢不能竭,其涌大诧奇也。

    铜盘山 ,在县东三十里,高数千仞,胡仙姬尝炼丹于此,丹成上升,遗铜盘山上,有欲持去者,即化为石炉。有飞升岩,下有龙井,仙姬疑《武夷山》所称胡氏女也。

    大风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岩峦秀拔,绝类庐山五老峰。商周之世有赵元崎者,彭祖鼓师也,受控鹤仙人丹诀,于此修道。尝言不畏大风则大山可登,后于此飞升。峰背有三巨迹,号“仙牛迹” ,世传皇太姥魏夫人尝乘牛出焉。石室左有观音岩,右有罗汉洞,有泗洲禅僧石像,上有宝胜庵。

    下药山 ,山下石泉清甘,冬温夏冽,阴阳家取以定铜壶刻数,名“定漏泉。”

    金字山 下有桃源处士范公祠。范公唐末人,居此山之下。纯厚孝友,教九子皆为善人。乡邑有争,必往质焉。闻其德言,皆顿首谢去。以上寿无疾卒。

    寿坑山 ,其最高者天柱峰,峰巅巨石数十仞,状如狮子,曰“狮子岩” ,巨石侧立如人,曰罗汉岩,曰将军岩,皆数十仞。又有屏风石、葫芦石,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而狮子岩傍又有圆照庵,庵前有圣水,凡三,石井一。井外狭内广,深不可测,旧传神龙所居。遇旱,投以铁石,雷雨立至。旁有泉,清甘可饮。昔见有双牛斗其傍者,取石击之,牛奔入穴,雷雨大作。

    池栋山 岩壁峭耸,横截溪流如屋栋。下有两穴,以泄东池之水。

    洞宫山 ,道家三十七福地也。其山重叠九峰,如莲叶然,谓之“九莲峰。” 昔有魏、虞二真人炼丹于此,因号为“神化洞天” 、九莲峰,峰下涧草多萱,或曰弃馀丹所化。其谷名“洋” ,谓其平衍若水洋洋矣。洋谷之地,银沙出焉。馀四五里夹岫如壁,更迭起伏,而皆回拱。九莲峰下,宋坑冶司基址犹存。自坑冶司至西门岭,官道在焉。自岭右行,奇峰峭拔,沿涧多白鹤花。其左右皆石壁,上载乔松,谓之翠屏峰。自翠屏峰罄折而南,岑楼岩屋,巍然并立,名东西二宝台峰。委曲而西,山势开豁,有平田数顷,魏虞二真人宫在焉,曰“魏虞洞天。” 宋黄干书额。旁有禅院,亦名洞宫。出山门南望,有十奇焉。遥见青石坛,高三百六十尺,如笾豆然者,真人飞升所也,名仙人坛。坛左右有二香山,峰有莲花石,有石蟆岩,有观音,有罗汉,皆绝奇也。坛东石笋插天,而南为绝壁,上有五龛,龛皆如凿,而阔皆三丈馀,是为真人炼丹室。室南为狮子岩,其首圆大而怪,高入云中,草树丛生,若拳毛倒披,方窦横开,若口回顾。狮子岩下五里滩,有巨石如龟形,名石龟坑,此十奇矣。按《太姥山老子真经》,魏夫人栖真罗浮太霞洞宫四处,则魏真人者,魏夫人也。

    芝山 岩间有石如龙,下有“会仙庵。”

    九蓬山 ,其最高而葱翠雄峙者,龙马峰也。宋末,太学生蒋粹翁,先世家此山之下,舍侧有龙潭,所养牝马,入潭而浴,生驹焉。龙首马身,状如《河图》。父老语之曰:“此马与龙媾,瑞物也。昔仲尼笔削《六经》而麒麟出,今晦翁表章《四书》而龙马生,盖其应乎。” 粹翁先世闻之甚喜,养马殊谨。后牧放林中,竟失所在。粹翁诗有“千载圣人闽海出,喜看龙马亦腾骧” 之句。

    佛字山 石上有纹成“佛” 字。

    《满月山 》,山势孤耸,峰圆若满月然。顾思远炼丹,此山白日飞升。后樵人入山,见两翁奕棋,飞

    升坛,上并化鹤冲举山下有南漈院,有龙井。蒋粹翁宋亡不出,隐此山之下。

    浙山 一名“望浙峰” ,仙姬鱼道超,从武夷山中受控鹤山人丹诀,修道此山,时时登山候望。控鹤仙人在浙东天台山,华真仙师第七子也,故名“浙山” 矣。山上有仙池,宋末里民于此避范汝为乱,全活以数千人。

    南禅山 峰峦秀异,上有龙井。

    奖山 。其山峭壁入云,扳缘石梯而上。及至峰顶,坳涳若臼,中涵平田百馀亩。唐僧元奖尝游焉,曰:“此白象卷湖形也。” 创庵其上,遂名奖公庵。元僧慧空复创庵于奖公东,相去五十步。慧空,古田苏氏子也。初为瓯宁刘氏家童,比长,往依垕山堂,又往浦城万寿寺,投礼清勤为师。后至奖公庵,庵尼却之,遂于庵东结茅。慧空,不悟性而急于成佛,或教之焚身,则佛可成。乃于大德庚子七月望日入塔烧身,仍自为“慧空菩萨” 之号,命徒塑像尊称之。又有东梅女子,因旱凿山成圳,引水南注,东梅之田遂为沃饶。乡人即圳上创庵像之。山有观音岩、白牛岩、石龙洞、双门洞、葫芦潭、七圣潭,皆胜境也。慧空庵东十里绝𪩘上有吴公所筑望海堂。石梯岩下有普照庵。飞凤山 一名正拜山,一名黄华山,上有英烈庙,祀唐张谨。谨以福建招讨使击黄巢于铁山,与其裨将郭荣死之。政和人始祀谨,称张将军。宋时,安福郑枢密童时馆于李母家,尝祷神。及显,上迹于朝,进封侯爵。成化十年,处州贼入境,参议陈勃按邑,白昼梦神大声曰:“贼不来,公无恐。” 贼退,勃复修其庙。

    莲花峰 下,有护国禅院。宋朱松尉县,父退林公森来就养,卒官舍。时方腊乱道梗,松权厝院西庑外,后竟葬焉。元末有儒士张以仁、魏伯坚卜筑峰下,而国子助教谢坤、知州孙蕴、儒学训导余应皆往从游,讲论经史以二十年,号“山中五凤。” 后俱以文行知名,而以仁、伯坚石隐不仕。御史高明立祠退林墓前,曰“启贤” ,以比孔氏之有正考父。

    虾蟆峰 ,宋时祷雨有应。

    黄岭 在县南八里。岭东之水入于海,岭西之水入星溪。

    逃奴岭 《县志》云:“岭名不知何义,一名倒炉。” 旧传诗云:“忆昔炎刘法网疏,季生当醢却佣逋。至今犹号逃奴岭,簇簇人家谁姓朱?” 盖不知其义,而借用季布事。今按《建安志》:汉梅福炼丹响山,其徒陈先生常窃食之。福怒,持剑逐先生,先生逃入浮玉洞,乃舍之。今洞名逃奴,意陈先生经斯岭矣。

    石柱岩 ,方广数丈,高数十丈,上下大小不殊,望若柱然。

    紫云岩 界闽浙间,高插云表,诸山川一览可尽。有庵在岩右,有龙湫,祈雨灵应。

    白岩 ,祖山也。山势如屏,而顶半衍。明正统间,土人避乱其上,全活甚多,于今祷雨焉。

    棋枰岩 秀拔如方几,相传魏、虞二仙局戏于此。

    白鹤、白狗二岩 二岩与松溪县湛卢山连属,相传魏、虞二仙携鹤与犬来游。岩南有万松庵,北有会龙庵,皆在山顶,极为清绝。

    南安岩 有石室,广数丈,中有马仙祠。马仙见《建安》。

    《奇岩 》地名“石岩窠。”

    坑洞 西据石壁之间,其中宽广,邑人于此避寇。

    七星溪 源出铜盘山,经感化、东衢、长城三里,迤逦西流,南会浴龙溪,西会东平溪,合于大溪,入于建安东溪。溪有七石若北斗。

    双涧溪 ,源出西门岭,自东而西,至赤岩寨口析而东流。

    石龟溪 源出长岭腰,南至铁山口,入七星溪。胡屯溪 纳黄岭坑之水,出池栋,入七星溪。赤砂溪 源出石豹坑,自西流至于黄岭东十五里,而会暖溪水,经石门入于大溪。

    浴龙溪 源出九蓬山,北经考口入于七星溪。和溪 ,源出西表岭,至放生潭析而东流入宁德县界。

    东平溪 :发源奖山,出常口,受松溪之水,至西津会七星溪。

    东梅溪 :源出师姑圳,入于松溪。

    放生池 在县考口溪侧。

    山表溪 其源有六,分为二水,西流入瓯宁县界。

    苦竹溪 在县北。源出苦竹岭,自北而南,有十里滩。

    下园溪 :源出筹岭,而至蛟龙潭,与李洋水合流,入双涧溪。

    松溪县

    湛卢山 在县南,连亘东关、杉溪二里及政和县界。山形峻峭,云雾浮凝。《唐拾遗记》《九域志》并云此山为湛王铸剑之所,炉冶遗迹及唐贞观崖刻,至今尚存。又云:欧冶子铸湛卢之剑,因以名山傍有剑池,一清彻底。宋元符己卯,岁旱应祷,邑令周公才祠焉。凿迹之日,西南隅露出石洞,冽泉随涌,桃花数片,演漾而呈,因名洞曰桃源。朱退林葬政和。文公祭扫祖坟,往来兹邑,时寓此山读书,书“吟室” 二字,今民家往往模字为匾。旧有精舍膳田,久已湮废。明嘉靖间,同知汪玩令黄金复立书院,置田五十馀亩,供祀妙峰山 。左接大姥,右联花蕊,峰峦稠叠。宋绍兴间,僧怀辩、德云结庵其上。

    诰屏山 山势秀耸,有石如屏。下有石矼,旧立亭其上,又名“矼亭山。” 世传有头陀柯普者坐化于此,又名“柯亭山。” 山下有洞深邃,名“石洞” 也。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岩。

    七峰山 七峰连亘,龙腾凤舞。有庵曰“云际” ,元无垢禅师居之。师俗氏凌,古田人,自佣松溪,时时放牛山下。一日遇异人曰“石化石壁,授以道术。” 遂就云际出家。荤腥不茹,常入市乞米,暮必鬻肉还,人疑而瞷之。见师至中林,一虎出迎,饲肉骑归。大德戊戌,结木塔于莲花峰,趺坐而逝。乡人收葬之,北山,光现林樾。

    东山 ,旧名“吴家山” ,山有银卝十馀处。绍兴末,有龙泉县匠作过山下,见卝气盘结,私入采炼。隆兴间,立场瑞应,设官掌之。有林癸者,任崇安摆铺巡简,被命掌场,既卒,乡人为立庙,旁有圆珠山,一名珠林山,癸建会春亭。其下又有三岩,曰瑞岩,曰宝胜,曰灵应。瑞岩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厓上有黑纹,如画丛篁之状。西边有泉迸出,下有石窦,元邑人吴华居之。华自幼不啖腥荤,至元间,弃家入岩修炼,数日,一二过食,凡四十馀年。岩旁莳蔬,有盗之者,虑其跣而伤足,每织屦悬树间待之。鬻蔬得钱,辄以施贫子。人病疫迎至,靡不应验。夜趺坐蒲团,山鬼满前,恬不怪也。宝胜岩有石室,前后有门,相传吴道者居此,辟谷数年羽化。灵应岩,传有柴、胡二仙羽化于此。上有石碁盘,东有灵显山,西有虎头石,前有飞泉三级。山巅有小窍,常枯。岁旱祷之,得泉即雨。又其西有峰曰石牛山,西北有吴十七郎者居之。十七郎,庆元人,或云五代仕周为谏议大夫,归居于此。开辟田野,募人耕种,乡人利之,没为立祠,曰“吴《土主》。”

    南屏山 峰峦回叠,映翠凝岚,亘如屏矣。巅有石狗、石龟、石佛、石僧等像。石牛、石马诸峰,又名“石林山” 也。

    万山 ,周回五十馀里,或谓“山所产万种” ,或谓“姓万者居之。”

    蹲狮山 以形名,由西北万山而来,盘回起伏,屹立县北,县主山也。旧传有元索翁者修真于此,又名尊师山。

    石壁山 县南挂榜山也。石壁峭立,高数十丈,下有龙潭,潭上下皆石滩,浅甚,潭居中独深,旧有龙出没,又名“龙井。”

    中峰山 有中峰寺,唐时伏虎禅师居之。师法名行儒,谨律行,邃理学。唐景福元年,创庵此山。山有虎,乡人竞逐,师乃驱之出迎,由是乡人为寺焉。旁有伏虎坛,石迹犹存。

    丹霞山 在豪田里。有峰卓立如笔,曰“笔峰。” 王认山 ,宋益王昱由浙入闽经此,赏其奇胜,邑人因以名山。有瀑龙井、石门、聚猿、八景。筋竹山 ,有石室,可容十数人。传闻异人在山中修行,后乘云而去,遗坛犹在。傍有石井石窦常干。旱祷若有泉涌,取瓶盛之,泉竭即雨。鸾峰山 山势峻拔,延袤二百馀里,南接龙泉,北连南浦。相传,有仙人乘鸾翱游其间,上有古坛,坛东有龙井,可祷雨。

    白峰山 旧有“三仙” 憩此。

    “《皆望》山 ” 岿然峭拔,可俯望环邑诸山。

    麒麟山 在永宁里。下有玉泉庵。

    白马山 上有仙岩庵,中有香台,又名“仙坛。” 花蕊峰 在东关里,舒奇耸秀,状如花蕊,故名。花岩 岩石有五色杂纹如花。有马仙祠,前有三女井,应旱祷。后二大石如鼓如帽,状甚奇异。百丈岩 旧传马仙于此上升,峭壁间有马蹄。

    “剪尺遗痕。” 巅有三圣井,又有石𥐻,宛若陶成,不容一物。乡人祷雨不至,投以木石,滚出即雨。狮子岩 岩前有石室,高丈馀,广五尺许,室中有窍,仅容侧入。

    使君岩 《旧志》:“刺史王汝休尝发兵收复此地,因名。”

    瓯冶洞 ,相传瓯冶子居此。

    香婆岩 宋嘉定间,里人陈翁女,自少不字,鬻香为业。有剩香,辄焚之岩下。或依岩宿,数日不食,人以为痴,唯李五郎善遇之。一日鬻香还呼五郎,比追至,已化去矣。因食其所遗饭,亦化。龙津岩 在风屯牛皮滩。岩上有“龙津” 二字,元赵孟𫖯所书。

    松源溪 一名“大溪” ,源出浙之庆元县松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出关口渡,合流抵政和县西津,接七星溪,下建安东溪。

    平乐溪 :发源瑞应场,西北流,又三十里出关口渡入大溪。

    松峡溪 源出东关里铁岭,至于关口渡。新坑溪 ,源出庆元梓亭寨,经皈伏里至新坑桥。

    直源溪 源出花岩,东流至县南入大溪。渡头溪 源出筋竹山,西流经永宁里入大溪。清泉溪 源出筋竹山,东北经永和里入大溪。杉溪 源出上元,南至杉溪桥。

    白石溪 源出皆望山,西流经官桥入大溪。“云溪 ” ,源出庆元狮子岩,南流六十里至政和入大溪。

    龙居陂 ,溉田千馀亩。

    回沙 在政平桥东放生池上。相传“回沙成坂” ,士人首荐。宋时沙回者四,而李怿、吴岩夫、李扶、叶元皆乡荐居首。

    寿宁县

    镇武山 ,县主山也。山若人形,秀甲一境,故建县据之。在县南者曰“翠屏” ,在县东者曰“丛珠” ,在县西者曰“天马。”

    板仙山 上有岩如石乳,祷雨多应。

    高山 在县西南十里。孤峰耸翠,拔出于群山之表。

    大蜀山 ,在县北八十里。古号“黑风洞” ,中有银坑。

    半月山 在县城中西隅,状如半月。

    榧子尖山 :在县城西三十里。俗谓白鹤仙遗迹。

    基德八仙山 在县南九十五里。山巅有巨石,方圆数丈,存有棋盘仙迹。

    天池峰 山巅有池,清泚不竭。元主簿徐元德诗:“地灵特遣泉通石,天近常流水满池。”

    石门 在县南溪村。横塞溪端,凿其中以通往来。

    “铁仙嶂 ” 三峰秀峙,石林阴森,仙人所居。蟾溪 发源大蜀山下,经县东流至福安县至于海。

    茗溪 :源出高山,北流入于蟾溪。

    源底溪 源出青竹岭,北流会漈头入蟾溪。南溪 :源出紫翠岩,迤逦流至福安入于海。“平溪 ” :源出西表岭。

    尤溪 源出虎阱岭下,东流。丹溪 ,源出芹洋岭,下东流。

    九岭溪 :源出大黍,由芹洋东流,上四溪俱入南溪。

    铁梗溪 :源出东山下,会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至福安入海。

    上地溪 源出百里林山,下入杨州溪。

    渔溪 源出立茂山下,南流绕花岭,至福安县入海。

    犀溪 源出佛漈上,东流入官田场龙潭溪,至福安县入海。

    龙潭溪 与犀溪同源

    禾溪:源 出牧童坂山下,至溪口经福宁州入海。

    龙井七所 一在火焰坑,一在郑家洋,一在粗垄,一在笏际,一在大炉坑,一在白岩后,一在廷家洋。

    水利附

    本府。建安县附郭。

    陂头水洐陂 溉田二百馀亩。

    官陂水洐陂 溉田二百五十亩。

    孤池水洐陂 溉田五十亩。

    东山下陂 溉田三顷二十馀亩,俱在吉苑里。“叶墩” 陂 溉田二顷七十馀亩。

    南源陂 溉田一顷五十馀亩,俱在建宁里。“庵后” 陂 溉田七十亩。

    石岭塔陂 溉田一顷八十馀亩,俱在顺阳里。官陂 溉田三顷六十馀亩。

    猪母桥陂 溉田六十亩。

    交溪陂 ,溉田三顷五十馀亩。

    郑屯陂 ,溉田三顷七十馀亩。

    上范陂 溉田五十五顷三十馀亩。以上俱在安泰里。

    西陂 ,溉田五百馀亩。

    尼山葫芦口陂 溉田五顷三十馀亩。上俱房村上里。

    陈陂 ,溉田一百馀亩。

    大坌陂 ,溉田一顷五十馀亩。

    游陂 溉田四十馀亩。上俱房村下里。

    曾顿陂 ,溉田二百馀亩。

    双溪陂 ,溉田一十一顷五十馀亩。

    迪口巨济陂 溉田五顷二十馀亩。上俱泰溪内里。

    益源陂 溉田八百馀亩。

    崩溪陂 溉田八百馀亩。

    楮树山大陂 溉田一千馀亩。上俱将相里上、下二邹坑陂 即今南富陂田。

    东粤陂头陂 溉田二百馀亩。

    小康村头陂 ,溉田二百馀亩。

    中村塘 溉田八亩。上俱泰溪外里。

    谢马桥陂 即今“驷马桥陂。”

    大百丈溪陂 溉田四十馀亩。

    伯通桥陂 溉田五十馀亩,上俱登仙里。大官陂 ,溉田一十一顷七十馀亩。

    松蒐下陂 ,溉田七顷三十馀亩。

    非后郑墩陂 溉田五十馀亩。

    陂头大陂 溉田七顷五十馀亩。

    大源陂 溉田四顷

    塘谷陂 溉田四顷五十馀亩。

    佥源陂 溉田三顷四十馀亩。

    黄塘源陂 溉田一顷三十馀亩。

    鱼溪连屯陂 溉田二顷二十馀亩。上俱川石里。

    瓯宁县

    曹墩陂 溉田二百馀亩。

    陈田陂 溉田一百馀亩。

    黄墩陂 溉田一百二十亩。

    玉陂 ,溉田一万馀亩。

    余墩陂 溉田一百七十馀亩。上俱慈惠里。钱墩古陂 溉田三顷有奇,在梅岐里。

    黄竹垄陂 溉田一百馀亩。在麻溪里。

    峡头陂 ,溉田三千馀亩。

    岭下墩 溉田二顷

    程墩官陂 溉田五顷七十亩,俱禾义里乌石陂 溉田二千馀亩。

    南山陂 溉田二万七十馀亩。

    翁陂 ,溉田五百馀亩。

    楮浒街尾前陂 ,溉田二百馀亩。以上俱在禾吉里。

    塘子陂 溉田九顷七十馀亩。

    横山铺前陂 ,溉田五顷二十馀亩。

    埂头陂 溉田一顷五十馀亩,上俱崇安里。黄墩陂 溉田二百二十馀亩。

    东江石壁岩陂 溉田三百三十馀亩。上俱在紫溪里。

    横坑陂 溉田八十馀亩。

    前岚岩下陂 溉田二百一十三亩。

    大历石壁陂 ,溉田三十亩。

    漈上角岩陂 ,溉田三十八亩。

    上干溪陂 上。俱在西乡里。

    小夫陂 溉田八百馀亩。

    张墩港口陂 溉田四百馀亩。

    交溪陂 溉田三百五十馀亩。上俱吉阳里《建阳县》。

    月陂 ,溉田三顷三十亩。

    谷陂 ,溉田一顷三亩有奇。

    黄陂 溉田二顷九十三亩。兴贤下、永忠二里亦有黄陂。兴下溉田二百七十亩有奇。永忠溉田五顷五十亩。

    寨陂 ,溉田一顷九十三亩。

    油陂 溉田一十一顷五十三亩有奇。以上俱在同由里。

    漳陂 溉田一十顷有奇。

    梁家陂 溉田五顷有奇。

    彭墩陂 溉田三顷。上俱在崇仁里。

    彭墩陂 溉田三顷。上俱在崇仁里。

    官陂 溉田二顷四十亩,在崇文里。

    龙尾陂 :溉田一顷三亩。

    洪山陂 溉田四十三亩。

    龙潭陂 溉田六十一亩。

    横溪陂 溉田一顷一十三亩。以上俱在洛田里。

    千石陂 溉田六顷

    清潭陂 溉田一十顷。俱在建忠里。

    石崇陂 溉田七十二亩,在三衢里。

    洋狮陂 溉田三顷三十三亩有奇。

    渚陂 溉田七十六亩有奇。

    朱陂 溉田五顷四十二亩有奇。以上俱在崇泰里。

    白山陂 溉田六十六亩有奇。

    溪子陂 溉田三十四亩。

    永昌陂 溉田六十六亩有奇。

    状元陂 溉田六顷,俱在崇化里。

    范桥陂 溉田一顷七十亩。

    江陂 ,溉田一十六顷。

    晨头陂 溉田一顷。上俱永忠里。

    石棋陂 溉田二顷六十五亩。

    松头陂 ,溉田一顷九十五亩。

    袅陂 ,溉田四顷八十五亩。

    村师陂 溉田二顷九十七亩有奇。以上俱在禾平里。

    塘头陂 溉田八亩二分五釐。

    三穴陂 溉田一十九亩有奇,在嘉禾里。光后陂 溉田二顷二亩,在兴贤上里。

    古陂 溉田五顷九亩有奇。

    陈陂 溉田六顷三十三亩有奇。上俱兴贤中里。

    萧陂 溉田一顷八亩,在兴贤下里。

    崇安县

    陈湾陂 宋赵清献公开,在县治。

    东岸豺鼠陂 ,溉田一千馀亩。

    长兴陂 ,溉田三千馀亩。

    螺。陂 溉田二千馀亩;分陂 溉田一千馀亩。

    漈源陂 溉田二千馀亩。

    隆兴陂 溉田二千馀亩。

    建平官陂 ,溉田一千馀亩。

    岑陂 ,溉田三千馀亩。

    黄石陂 溉田三千馀亩。

    师姑陂 ,溉田三千馀亩。

    官陂 ,溉田一千馀亩。

    乌龙陂 溉田五千馀亩。

    黄龙陂 溉田数万亩

    郭窠官陂 溉田一千馀亩,在东乡。

    新阳陂 ,溉田四千馀亩。

    高苏陂 溉田三千馀亩。

    将村蓝源、乌龙陂 ,溉田一千馀亩。

    兴田龙山陂 溉田一千馀亩。

    彭墩陂 溉田三千馀亩。

    节和金沙陂 溉田三千馀亩。

    友陂 ,溉田三千馀亩,在南乡。

    干溪陂 ,溉田一千馀亩。

    岩头陂 溉田一百馀亩。

    东村陂 溉田五百馀亩。

    杨庄陂 溉田五百馀亩。

    池上陂 溉田三百馀亩。

    上洲陂 溉田一百馀亩。

    门前洲陂 :溉田二百馀亩。

    上庄陂 溉田三百馀亩。

    五渡桥下陂 ,溉田八百馀亩。

    茅蔗陂 溉田八十馀亩。

    石塔陂 溉田八十馀亩。

    公婆二圳 :溉田八百馀亩。

    将溪乌龙陂 溉田二百馀亩。

    铁场陂 溉田百馀亩

    马枋桥陂 :溉田百馀亩。

    塘窟陂 ,溉田百馀亩。

    黄香陂 溉田七百馀亩。

    黄龙陂 溉田三百馀亩。

    塔前陂 溉田千馀亩

    芦陂 溉田万馀亩

    下詹南山陂 ,溉田五百馀亩。

    詹陂 溉田四百馀亩。以上俱在西乡。

    古池东西陂 ,溉田二千馀亩。

    陈屯佛母陂 溉田一千馀亩。

    黄檀陂 ,溉田千馀亩。

    长潭陂 溉田五十馀亩。

    铺前陂 溉田三百馀亩。

    转窟陂 ,溉田五千馀亩。

    七里陂 溉田一百馀亩。

    和尚陂 ,溉田二百馀亩。

    桃林陂 溉田二百馀亩。

    枫口陂 溉田三百馀亩。

    大历坑陂 溉田三百馀亩。

    下洋陂 溉田一百馀亩。

    岩前陂 溉田一千馀亩。

    大坊陂 ,溉田一千馀亩。

    谷尾陂 :溉田四百馀亩。

    即谷陂 溉田三百馀亩,俱在北乡。

    浦城县

    花园港沟 在东隅

    市心街沟 在南隅

    铸𬬻巷沟 在西隅

    龙丘源外罗岩陂 在毕岭里。

    刘家门口陂 在太平里。

    政和县

    下药陂 黄熊陂 倪家陂 俱在坊一啚。范屯陂 在下里二都一啚。庙前陂 在坊三啚。上边陂 在下里二都二啚。黄源下陂 在下里三都一啚。横林花桥下陂 ,在下里四都一啚。坑口陂 在下里四都二啚。半岭陂 游田陂 东涧碓陂 俱在上里五都一啚。峰口陂 在上里五都二啚。官陂 姜家陂 俱在上里六都一啚。马头坛陂 在南里八都。“二啚” :江山陂 渡头陂 俱在东衢里二十都。“一啚” :刘家陂 坊头上陂 俱在东衢里十九都。“一啚” 山湾陂 、茶岭陂 俱在东衢里二十一都。“一啚” 坊头下陂 在东衢里二十都。“一啚” 瀛口陂 九墟丘陂 俱在东衢里二十一都。“二啚” 官湖陂 在东衢里二十二都。“一啚” 乌凤山前陂 在东衢里。

    溪、竹官陂 、厝前陂 俱在东宅里二十四都,一啚。倪屯陂 在高宅里二十五都,一啚。百犁。陂 葛头陂 俱在长城里二十六都“二啚。”枫树陂 洞林陂 乌石陂 俱在长城里二十七都“一啚。”古洋陂 黄湖陂 俱在长城里“二十八都一啚。”黄墩坟前陂 黄尖陂 俱在东平里二十九都“一啚。”军营陂 在东平里三十都二啚。寿宁县

    城西陂 在西门外

    城东陂 在东门外

    坑底陂 溉田一百亩。在城北圳。

    坛下陂 溉田一百馀亩。在邑厉坛下。

    后墩陂 溉田五十亩,在城西圳。

    里老桥陂 溉田二百馀亩,在福安里。

    梅子湾陂 :在东门外小杨梅村。

    漈头陂 在坊四啚

    建宁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建安、瓯宁二县附郭。

    建宁府城池 :“汉景耀三年,吴以王藩为建安太守,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宋元嘉初,太守华瑾之迁于黄华麓,即今府城。梁末,为萧基所焚,太守谢竭立木栅于溪西为治所。陈刺史骆文广复徙覆船山下。唐天宝中,张刺史建置楼阁。建中元年,刺史陆长源复筑城,建第舍于黄华山麓,袤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 二丈,广一丈二尺。为门九:南曰建溪,东南曰“资化” ,西南曰建安,东曰宁远,西曰水西。水西之东曰“西津” ,后改“万石。” 西津之南曰“临江” ,东南隅曰“通安” ,北曰“朝天。” 天祐中,刺史孟威添筑南罗城。宋改西门曰“平政。” 后晋天福五年,伪闽王延政又增筑之,广二十里。宋靖康、建炎间,郡人范汝为叛,城遂废。绍兴十四年,复圮于水,郡守张铢修筑,又重建宁远门。二十年,郡守黄轺重建朝天门。淳熙元年,郡守傅自得重建通安门。端平二年,郡守姚

    瑶重建建溪、资化、建安、水西、万石、临江六门。元罢守御城日圮。至正十二年,红巾入寇,郡守赵节因旧址修筑,周九里三十步。改宁远门为高门,万石门为西门,通安门为卷秋门,建溪门为南门,资化门为长桥门,建安门为市门,又改为管门。其“临江” 、“平政” 、“朝天” 三门,名各仍其旧。明洪武二年,指挥沐英又拓其西南为通济、威武、临江三门。威武即今西门,改高门仍为宁远门,卷秋门为政和门,长桥门为通仙门,南门为广德门。其平政、朝天、临江三门,名各仍旧。十九年,指挥时禹复请增广之,西自威武门抵朝天门。黄华山于城中增辟二门:曰拱北,曰“朝阳。” 城周二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高一丈九尺,城楼二十有四,窝铺七十有六,女墙三千一百三十有八。壕东北自黄华山山下至政和门止,西北自威武门至拱北门止,长五百三十一丈一尺,深一丈五尺,阔五丈五尺。正北依山,西南滨大溪。永乐间,以拱北、朝阳二门地僻,人鲜由之,奏请闭焉。弘治间,佥事彭诚于各城楼之前建亭有八:曰永清,曰太清,曰《肃清》,曰《涵清》,曰《得清》,曰《宪清》,曰《廓清》,曰《善清》。嘉靖间,佥事张俭又建楼于广德门城之隅,匾曰“汇江” ,即旧八角楼故址。通济门河岸近溪,路窄,不便登临。万历三十二年,瓯宁知县骆骎曾捐俸采石,砌结堤岸于黄华亭下。三十七年,水灾,威武门楼漂流临江,通济、通仙、广德五门皆崩。知府张璇、知县易应昌重建。明末门瓮改窄,城内屡灾。

    皇清门、仍其旧。城垣高二丈八尺。城垛三千八百垛

    女墙,高八尺,城楼八座。康熙五年二月,建安知县余光鲁、瓯宁知县章可程重建。二十五年夏大水,六门城墙俱崩,瓯宁知县邓其文倡率重修。三十一年十二月戊戌,通济门城兵弗戒于火,城楼灾,瓯宁知县邓其文捐俸重修。

    外县

    建阳县城池 ,古有大潭城,依山临溪,设四门:东景阳,西景肃,南景舒,北驻节。承平久,城复于隍,惟有故址。明弘治元年,知县张津奉部符重筑,始用砖石,高计二丈五寸,周一千一百二十八丈,四门仍旧。又增置永安、永宁二门,以便民居汲路。嘉靖辛亥大水,永宁门陷,知县冯继科重修。万历间,知县魏时应奉檄勘城,增各城垛三尺。己酉,大水,永安、景阳二门东北窠铺悉圮。知县叶大受、董暹相继修筑。

    崇安县城池 ,原无城,第据四境厄塞以守。明隆庆二年,知县余乾贞为崇计久远,乃以城请,条陈十二事。当道报允,为筑今城。周围九千丈有奇,高二丈四尺,厚半之。为门四:东曰“朝宗” ,西曰“庆丰” ,南曰“景阳” ,北曰“拱极” 、小水二门。

    皇清顺治五年,驻防曹天寿,设四门月城。康熙二年

    大水坏城三处,共计三十馀丈,驻防张光然、署县事,通判严云官重修。

    浦城县城池 ,汉东越王馀善筑城临浦,号“浦城” ,后废。元至正二十三年,守将岳承祖因旧址复筑。东距越王台,北包皇华山,南濒大溪,西堑深壕,广袤七里,为门四。二十六年,明师克浦城,镇守张指挥改筑而缩其半。明洪武二年,罢守御兵,城日以废。十二年,知县张宗阳平其址,以广民居。正统十四年,流贼犯境,县丞何俊筑土城为保障。成化六年,巡抚都御史滕昭以“浦城为八闽要衢,且左临处州、永丰,时有草窃,攘夺抗利,宜建城垒备非常。” 疏请。得旨,檄按察司副使刘成董其役,逾年告成。周一千八百丈,高一丈九尺,阔倍之。为门五:东曰金凤,西曰迎远、曰德星,南曰南浦,北曰拱北,各建楼橹。又附小门五,以通水利,窝铺二十。万历己酉,知县黎民、范、方道通。天启间高钦顺,崇祯间杨鹗、丁辛相继修筑。

    皇清五门仍旧五小门。有华丰门、水埠门、小北门、今

    政和县城池 ,旧无城,且无险阻可守,县民屡困于处之流贼。明弘治元年,贼突至,劫掠库藏而去。知县柴曦因筑土墙一百馀丈,暂为防御。后奉部符筑砖城,北绕崇山,南临大溪,高一丈六尺,周二千二百二十三丈,构楼二百二十间,女墙二千六百三十一,窝铺二十四。城门三:东曰崇德,西曰尚义,南通星溪桥,岁久渐圮。嘉靖四十一年,被倭毁陷。万历四年,知县张应图改筑半山,即今城也。周围八百四十三丈,垛口一千五百有四,高二丈。

    皇清顺治十八年,缘溪城垛复圮。康熙三年,知县马

    之彦筑完

    松溪县城池 ,旧无城,与处州、庆元毗连,无险可守,每为矿贼流劫,民甚病之。明洪武年,奉部筑造,霖潦冲啮,汔无成功。嘉靖丁亥,知县闽鲁奉“院道檄,用砖石重筑。周围九百五十五丈,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东南西北凡四门。” 嘉靖十四年,知县黄金复作二水门。崇祯十六年,知县钱嘉征重新。

    皇清顺治初,更于西南辟二门通樵汲。十六年,知县

    伍达行修,康熙二年知县董良槚重新之。二十五年大水,城垣半塌,知县沈焕倡众修筑,屹然完固。

    寿宁县城池 ,明景泰间,割政和、福安二县地新设,与处之庆元、永宁,温之泰顺接壤。地多坑场,群盗聚散不时。弘治三年,奉部符筑造城垣。时按察副使萧谦相厥形势,“西北围山,东南跨溪,周七百七十丈,高一丈六尺,厚一丈。石址筑土而砖包之,为门三,为水门二。嘉靖四十一年被倭寇攻陷,雉堞尽坏。隆庆五年”,复厄于水。万历二十年,院、道委政和知县沈𡌦本县戴镗会同勘议,新筑今北门塞,别开小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