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9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 |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目录
桂林府部汇考一
桂林府建置沿革考
桂林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桂林府星野考
桂林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
桂林府部汇考一
桂林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贡》荆州之域。古百粤地。本秦郡北疆。汉元鼎六年,分属零陵郡,隶荆州。东汉为始安侯国。三国吴黄武五年,割零陵之始安县升为郡,隶荆州。晋属黄州。宋武帝复为零陵郡,属湘州,寻改为始建国。南齐为始安郡。梁置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无定所,大定六年,始移于今治。隋大业初,废州复为始安郡。唐武德中,复为桂州。天宝初又复为始安郡。至德间改郡曰建陵。乾元初复为桂州。光化间陞静江节度。五代时属南汉。宋仍为州,绍兴间陞静江府。元改静江路。明为桂林府。
皇清因之。
临桂县:〈附郭。〉
本汉零陵郡始安县地。晋属始安郡。唐析置福禄县,贞观初省入,更名临桂。宋以慕化县省入。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五里。
兴安县
本汉始安县地。唐武德中,置临源县。大历中,土将构逆,邑人守义不从,遂改全义县。晋以县置湘州。宋初州废。太平兴国初,改曰兴安县。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灵川县
本始安县地。唐龙朔初,析置灵川县。宋、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八里。
阳朔县
本始安县地。隋析置阳朔县,属桂州,因“阳朔山” 为名。唐初析置归义县,贞观初省入。宋、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永宁州
本始安县地。唐析置纯化县。永贞初,改慕化县。乾宁初,又析慕化置古田县,属始安郡。宋属融州,后属静江府。明初,复为古田县。嘉靖末,猺獞越城劫藩帑,中丞殷正茂讨平之,奏陞永宁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永福县
本始安县地。唐初析置永福县,因乡为名,属桂州。元仍旧。明正统间,省理定入焉,隶桂林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义宁县
本唐临川地。五代晋时,置义宁巡检,后升为县。宋开宝中省,寻复置。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十三里。
全州
秦属长沙郡。汉为零陵郡之洮阳、零陵二县地。三国属吴。隋改湘源县,隶永州。五代晋时,改为清湘县,置全州。宋隶荆州路。元改置全州路。明洪武时,改路为府。九年,改为州,省清湘县入焉,隶湖广永州府。二十八年,改属桂林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四里。
灌阳县
在州南九十里。本汉零陵地。吴析置灌阳县,因灌水为名。隋省入湘源县。大业末,萧铣复置,隶全州。唐初省,后复置,属永州。五代时,属全州,宋、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桂林府疆域考 府志
桂林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湖广永州府道州界,六百里。
西至浔州府平南县界三百五十里。
南至柳州府洛容县界二百六十里。
北至湖广宝庆府武冈州界三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七千四百六十里
临桂县:〈附郭。〉
东至恭城县界,七十里。
西至永宁州界八十里
南至阳朔县界六十里
北至灵川县界十里
兴安县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
灵川县
东三十里至桃子隘,为临桂界。
西七十里至于“罗岭。”
南:四十五里至“界牌” ,为临桂县界。
北二十五里至“小溶江。”
东南五十里至“脚下村。”
西南八十里至麻陂桥,为义宁县界。
东北一百里至“海阳山” ,为兴安县界。
西北八十里至“赤朱岭” ,为兴安县界。
阳朔县
东至恭城一百里
南至荔浦县七十里
西至永福县,一百二十里。
北至临桂县,一百四十里。
东南界平乐之石脚,五十里。
西南界荔浦之月山驿四十里。
东北界恭城之沙子铺,七十里。
西北界临桂之羊角堡七十里。
自古祚驿至府东江驿一百四十里,至
京师会同馆七千六百里有奇。
东西二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一十里。
永宁州
东北至永福县,一百二十里。
南至柳州府雒容县界二百一十七里。
西至柳州府融县界一百里。
北至桂林府临桂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义宁县,一百三十里。
自州至
京师七千六百二里
州境延袤五百五十七里。东西相距二百七十里,南北相距二百八十七里。
永福县
东至阳朔县界木马隘,六十里。
南至修仁、荔浦二县界黄腰隘,二百里。
西至永宁州界本县海湾堡大山界,二十里,北至临桂县界崩山�二十里。东南至修仁县界本县“板塘四顶山”,三十里。西南至雒容县界旧街堡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永宁州总甫隘十七里。
东北至临桂县西乡江北河为界,四十里。自县至
京师七千五百六十二里。
东西延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义宁县
东至临桂县西乡界,一百里。
南至临桂县两江界,三十里。
西至湖广武冈州界,五十里。
北至武冈州界,一百七十馀里。
东南到广西城八十里
东北到灵川县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永福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湖广通道县,三百里。
自县至
京师七千九百二十里
县治延袤三百馀里,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百里。
全州
东至湖广道州安道铺界,五十五里。
南至灌阳县会仙桥小江界,六十里。
西至本府兴安县“光梅铺” 界八十里。
北至湖广东安县净界铺飞山界,八十里。东南至平乐府贺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本府界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东安县界九十里。
自州至
京师七千五百六十里
东西相距一百五十里,南北相距一百二十里,广袤八百二十五里。
灌阳县
东至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粟槁坑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桂林府兴安县盐洞界,五十里。
南至湖广永明县三峰岭界,五十里。
北至全州清湘深浦洞界,五十里。
东南到道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平乐府恭城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到永州府零陵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桂林府兴安县界一百五十里。
自县至
京师七千二百七十二里。
东西相距一百里,南北相距一百三十里,广袤七百三十五里。
形胜附
本府。〈临桂县附郭。〉
唐白居易《行严谟知桂林制》:“东控海岭,右扼蛮荒。”
萧昕《送刺史序》:“居五岭之表,控西越之郊。” 《吴武陵记》:“东制邕容、交、广之冲,南扼宾蛮、严、象之隘。”
《李义山》“文水环湘桂山类蓬瀛。”
《桂林志》:“桂岭摩天,漓波经地。”
《宋唐弼记》:“五管之地,桂为大,被山带江,控制数千里。”
李彦弼《记》:“桂为西南会府,所以为襟蛮带海用兵遣将之区。”
杨万里《全州记》:“衡湘以僻左自远于中州,而亦以山水重天下。”
桂林带江襟山,控制蛮荒千里,盖西南一都会也。湘与漓互流,横奔逆折,势难飞渡,则平乐其门户,云陆则阳朔为东南冲,而金宝顶之村猺獞最丛,永福捍其西南四隘,云联薄于修荔,又一要害也。义宁、灵川、兴安、全灌为西北屏藩。而义宁之六隘、灵川之七都,灌阳之《谷源》、兴安、全州之涧,时相侵噬,盖彼之勾引为害非一日矣。所幸古田荡平,渐归抚化,间或彝性自起仇杀,然窥伺之心未萌。惟是偷人不无潜发,而营卫堡隘之设固不可疏也。今计兵之在郡者七千八百有奇,在诸属者六千八百有奇。兵众饷烦,典藏者能无匮乎?尝考旧所编派于民与民所以自为计者,而未始不深为疆圉虑也。夫山多则地硗,民拙则策短,偷安而坐食,则生不众而为不疾,是以其郡恒贫。重以田不自耕而招佃于猺獞,是藉寇粮也。习则招主为猺獞摹画,转啖吾民,是资盗谋也。又习则彼不以我为主而反乘之,视招主若杌上肉,是始以为利而终以为祸也。郡贫矣,而民又自为尾闾以自匮,兵食其何以资?无论桂林,凡粤郡皆然。《易》称“豮豕之牙” ,《诗》营“桑土之户” ,招主罔禁而为豕,以砺牙引寇而内之户,欲民宁处,弗可得已。
兴安县
《通志府县志》俱阙
灵川县
按《县志》,“灵川东傍九嶷,北连衡岳,行数百里至障山尧岭,为邑东北之镇。望笔峡东横,与香炉并峙,师山、象壁则皆重列于左,垂盖榜崖,梁冠金瓶、舜山盘岭则皆重列于右。” 银江东绕,灵水西环,山川并丽,土野沃饶,古夷獠所不居,盖五岭之通津,桂林之善地也。
阳朔县
按《县志》,阳朔山环列翠水,激喷珠,三汲浪澎湃于前,独秀峰拱侍于侧。龙头、天鹅嶂其北,天马、寿阳屏其南。东通象、邕、交、广之衡,西达湘、漓、荆楚之道。拂云削玉,隐豹潜龙,为桂南之胜观者也。
永宁州
按《州志》:“永宁冈峦绵亘,青翠插天,绕廓溪流,澄莹镜地。北则宝盖山,圆净突兀,安峙如屏。南则笔架山,三台笋布,拱映前案。东有文峰,崔嵬秀拔,缥缈入云。西有念崖,静正端重,壁立万仞。黄源巨浸,百折而迤逶于东城。白马清泉,由西而回抱于北廓。而又银屏山、翠眉峰高耸东北为捍蔽。而又有三门隘、都狼岭,前” 后重复关锁,为之籓篱。诸如凤凰天柱、虎踞寿岩、奇峰、天马、绣谷,纡回周匝,宛若天排。其从入之路,皆羊肠鸟道。至州始辟坦地宽岠,盖天造地设,隐然一金城汤池也。其形胜如此。
永福县
按《县志》,永福为省会之要路,据宜邑之上游,与义宁为唇齿,当古田之门户。古田,永宁之旧县也。
义宁县
按《县志》:“义宁四面皆山,西北嶒峦高耸,森罗起伏之状,若凤翔、若虎抱、若翠屏、若叠璧,环向回互,联亘不绝。且有义江、石濠、山末、塔背诸水,绕带邑城,清涟洞澈,亦天造金汤也。特猺獞居邻边隘,七都蛮贼出没,无岁无之,要必有形胜之主也。”
全州
按《州志》,“境控湖湘之上游,当桂林之要冲。南则三江为带,三华为屏,北负柳、湘,黄华乃其左襟,兴灵为之右户。东南诸峰,秀丽奇伟,湘、灌二水,合流其下。江山猿鸟之姿,云泉竹树之美,为江南诸郡甲。”
灌阳县
按《县志》:县际湘源而瞰岭,右控平乐而距零陵,灌水西绕而带萦,三峰对峙而鼎立。濂溪、周子波澜所及之地。山峭削如簪,水萦纡似带,群峰森列,参错秀整,洪涛沃日,澄澜际天,风水与潭之湘乡往往相类。环灌皆山,山高几千万叠,水遥几千万里,水抱山根,石壁千仞,江流澄涯,有石穹然,山水清奇,甲于旁邑。多山干异派,分层见叠出。
桂林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广西为楚、粤裔土,故分野有荆、扬之殊。考诸往牒,其说盖纷如也。惟宋蔡戡之论东界北接吴者属扬,为星纪、牛、女之分;西界北抵楚者属荆,为鹑尾、翼、轸之分。纷纷之说,当自此而定矣。
桂林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临桂县附郭。〉
桂山 在府治东北郭,三峰连属。城中望之,前峰拔起,是多桂焉。次峰宛转,一名北山。后峰巃嵸,有岩曰叠彩,旧号越王山。上有石坛,五代时马殷所筑,今有“马王台” 三字。
独秀山 ,孤标直耸,约五百馀丈,周回一里,顶平如苍玉,正面端严秀整,侧视如卓笔,校诸峰独雄,故名。山上有岩,岩下有洞,前宋始安太守颜延之读书其中,名读书岩。后为报恩寺。至顺壬申,顺帝以太子谪静江,寓寺居焉。山今在靖江王府中。唐张固诗:“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 一柱在南州。按《通志》:大历中,李昌夔建学其下。元祐间,孙览重修读书岩,榜曰“五咏堂” 于其上。
㐲波山 在府治东北。又名岩。突起千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云“马伏波试剑石。” 又云石柱连出状元柱,在洞中。洞旧名“玩珠” ,宋张维易曰“还珠” ,张孝祥大书于石。元《张湖山歌》:“桂林有山名伏波,苍崖翠壁高嵯峨。山根阴峒透水府,神奸物怪交㧑诃。我来登山复寻峒,直涉风浪攀藤萝。无谁可问得名姓,赖” 有残碣堪摩挲。为言新息昔事汉,老矣矍铄犹操戈。提师振旅蹴蛮国,下潦上雾宁忧那。仍闻薏苡能御瘴,采之返载数骆驼。一朝明珠肆谗口,倒囊投弃兹山阿。有云昔有捕鱼者,龙宫窃入张网罗。适遭老髯耽昼寝,攫取明月怀青蓑。自知至宝世
“稀有,惟守可遗那归他。守称贤侯不敢受,亟命返璧无蹉跎。洞名还珠此二说,无乃好事相传讹。柳州使君老好古,扁舟况此曾经过。重来邂逅请停楫,君看此事当如何。使君无言若有得,仰面长叹春风和。肯将往事扰胸臆,为我呼酒倾金荷。明朝酒醒湘水上,引帆南去飞如梭。” 按《洞壑志》:“悬石前临江滨,波浪汹” 涌,日夜漱啮之。按《明一统志》,与独秀山相望,下有洞,可容二十塌石如苍玉,石脚插入漓江。按《通志》,“西一面界在城中,东北有蒙亭遗址。”
七星山 在府城东二里。旧名七星岩,七峰列如北斗。旁有小峰如辅星,缘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带” ,绝顶有道院。张孝祥诗:“朝游七星岩,暮上千山观。” 东西两奇绝,势略岭海半。解缙诗:“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七星岩窟篝灯入,百转萦回径路通。石溜滴馀成物象,古潭深处有蛟龙。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深日正中” 陈琏诗:“六丁何年开翠岑穹嶐石室高千寻烟生丹灶火常在花落碧桃春又深倚岩怀古成浩叹扫壁题诗还独吟日华月华去已远玉笛谁能传妙音” 按《通志》,“岩洞虚窈,纡回数里,游者忘倦。”
于越山 在叠彩岩前。上有唐人台榭遗基,刻“于越山” 三大字于崖旁。下有岩,深窈难穷,岩门刻曰“栖真” ,世传狝猴岩即是也。
华景山 在府城中西北。下有洞,深广如厦屋。山顶有诸葛武侯祠,中多唐人遗刻。有隙,旁通别穴。自洞后扪萝而上,有遗基岿然。父老传:马賨尝建亭于山之东南,有老榕生半崖间,虬枝密叶,如垂翠幄。石坛可坐数十客。诗翁蒋卓所居,今废。宋李师中诗:“诗翁仙去旧坛荒,云满空山花自香。老尽游人春不问,杜鹃声里几斜阳。” 宝积山 与华景相连,多诡石怪木,气象阴森。唐都督王晙祠在下,今废。东隅有岩,乳石融结,瑰奇万状。元梁遗诗:“松涵云影竹生烟,松竹深藏小洞天。读罢《黄庭》观鹤舞,更于何处觅神仙。”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北三里,旧名吕公岩。弹丸山 在府城东二里,隔漓江。山下有岩,出乳石,圆如弹丸。郦道元《水经》云:“弹丸山有泉,奔流冲激,注于漓江。” 即此。
西山 在府城西三里,一峰峻拔,如立鱼状,俗号石鱼峰。唐戎昱诗:“登高西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风烟连象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 宋张栻《谢刘芮梦游西峰》诗:“故人畴昔隐西峰,野寺幽房一径通。无复老僧谈旧事,空馀修竹满清风。梦中寻胜忘南北,句里论心岂异同。我欲” 壁间题唱和,他年留得咤南公。按《洞壑志》,立鱼峰在西山后,雄伟高峻,如植立一鱼。馀峰甚多,皆苍石刻峭。按《通志》:西山在隐山西,有观音中峰。西峰大悲寺院内有古像,乃卢舍那报身之所。又有西庆林寺,今俱废。
尧山 在府城东北一十五里。高广磅礡,延袤数百步。环桂之山皆石,此独积土,中有尧帝庙。《桂林风土记》云:“天将阴雨,云气四起,宋经略张栻有《谒庙词》刻于石。” 今靖江府诸王墓在其下。按《通志》:有碧桃仙馆。馆前平田曰天子田,其最高处曰白鹿
虞山 在府城北五里,又名“舜山。” 层耸临江,前有虞帝庙,旁有渡曰“皇泽湾。” 唐建中,磨崖刻记具存。宋淳熙初,张栻重建,刻记于崖下开韶音洞,上建南薰亭。
隐山 在府城西三里。《宁宇记》云:“唐李渤出镇,见石门大开,有水泓澈,乃芟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穷究,因号隐山。上有六洞,曰朝阳、夕阳、南华、北牖、嘉莲、白雀,今皆荒秽,遗址尚存。”按《洞壑志》:“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华,“出洞而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步,至朝阳,又西至北牖,穴口隘狭,侧身入,有穴通嘉莲。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阴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
南溪山 在府城南七里白龙峒下。耸拔千尺,烟翠凌空,下临南溪。李渤诗:“长叹春泉去不回,我今去此几重来。欲知别后留神处,手种岩花次第开。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雉山 在府城南三里。又名漓山,又名“枕水高。”
三百馀尺,周回二里。按《郡国志》云:“上可容五百家,有洞深百馀步,路窄不可穷,多白蝙蝠。” 宋永初间,有僧栖颙居之,日诵《法华经》。有雉终日来听,一夕化去,托生民间。有来告者,栖颙访之,果然,因以名。临江旧有青罗亭,张南轩重建禊亭,今废。宋邹浩诗:“客睡当年记雉山,杜鹃声切枕难安。今朝归上山头过,不见杜鹃空梦残。” 黄照诗:“为爱空门息世机,儒衣不著著僧衣。渊鱼林鸟已闻法,更待当年瑞雉归。” 章岘诗:“晴溪几曲转澄湾,朝憩龙岩晚雉山林叟野人休笑我平生所得是官闲。” 按《明一统志》,雉山在府城东南三里漓水之阳。其山孤拔,下有澄潭,旁有洞穴,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敧危,藤萝萦茂,土人尝避乱其中。
穿山 在府城东五里。山巅有穴通透,望之如轮月挂空焉。
辰山 在府城东北一十里。山有三岩。按《旧郡志》有云:下岩初入昏黑,行十馀步乃明豁,右石室穹然,坐三十馀客。岩扉西向,下瞰平野,山川城郭,了然在目。自岩扉左登,涉磴百馀级,至中岩,乳石奇怪,可骇可愕。又由阁道至上岩,岩之巅有小亭,放目天际,冥濛杳霭,不可穷极。嘉泰初,士人刘时升始出此岩于荒茀中,游者惊诧,以为桂林诸山之冠。经略李大异谓“久晦弗彰,疑为神物所居,名曰蛰龙岩。”
中隐山 在府城西一十里。又名中隐岩,俗名佛子岩。山有三岩,下岩深广如横艘,入门行十许步,有石乳状如人兽转曲,道稍窄,若不可进。中岩明爽,高尺许,通出背岩门,垂石乳,如羽盖幢幡,飞仙腾虬状,令人玩之不忍去。上岩差小,有寺,今废。元郭思诚诗:“访隐寻幽缓着鞭,梅花初试小春天。孤峰上下分三洞,一” 水萦纡溉万田。按《洞壑志》,一名锺隐岩,去城十里,号最远。一山崒起莽苍,中山腰有上中下三洞,最广,中洞明敞,高百丈许,上洞差窄,一小寺就洞中结架,因石屋为堂室。按《通志》:其间胜致,不可穷极。侯山 在府城西十里,高耸如公侯端冕之状,故名。上有金钩岩,岩在山绝顶,攀援曲折而上,俯视诸峰,如培𪣻然。
普安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山势蜿蜒回绕,有泉涌于山顶,寺名龙泉。宋张孝祥请封,每岁春秋,桂林府官亲祀,著令典。按《明一统志》:其泉四时不涸,祷雨辄应。明封为龙泉,春秋祀之。驳鹿山 在府城东五十里,旧名阳龙山。高六十丈,广四十里,顶有二池。按旧《图经》云:“唐开元间,僧元康以论经应诏,元宗赐以异国所” 贡白鹿。骑归此山。今僧堂前有池。水色绀碧。间有莲开。五色交焕。初非人种。谓之飞来莲。《后汉地理志》:始安郡东有驳乐山、辽山。后人以驳乐为鹿。按《明一统志》又号福禄山。
光明山 在府城西十里。山势峭拔,有一穴通明,世传“马賨因出猎犬,逐兔入穴中,尾其后,见有水可疏,遂决之为于家庄渠” ,灌田数百顷。琴潭山 在府城西六里。群山中有一小山,巨石林立,如锯解刀削。其下空洞,渊然成潭,小流琮琤如琴声,因名。其水溉田千亩。前有小岩,明洁虚广,中有石榻石琴,旁有荔枝岩。石门不甚高,中则旷然,深百馀尺,多滴乳,状如荔枝。象鼻山 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滨,形状类象,故名。下有水月洞。孔镛诗:“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多。青山自是多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斗鸡山 在雉山之东西,山在江左右岸。孔镛诗:“巧石如鸡欲斗时,昂冠相距水东西。红罗缠颈何曾见?老杀青山不敢啼。”
巾子山 在府城西十里,有巨石冠其巅,如巾冠状。
驷马山 在巾子山前,四山攒立,如马骧首长鸣,俗呼“大马山。”
七宝山 在府城南十馀里,又名七宝岩,下有塘水。
大塘山 在府城南十里。端厚如覆釜。山有滑石,江绕其前。
宝华山 在府城北三里。下广上锐,高矗云汉。宝髻山 在府城西。势高耸,山巅有石如高髻。旧《志》易名狮子山,其状不类。
镇南峰 在府城北朝京门旁有石崖。唐大历中,刻《平蛮颂》,宋狄青平侬智高勒碑于左。桂岭 ,在府城北三里。经略吕源大书刻石,因此呼之。
乌岭 在府城东二十里。按旧图志,“隋有僧携。”
佛经舍止,群乌随飞。因得此名。岭极峻,高数丈。后有僧道铨开凿砌石磴数千级。疏山泉注于路隅,以便行者。岭巅有小寺。
五岭 ,李白云:“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此盖不同秦之所谓五岭者。
游冈岭 在府城东二十里。旧名牛冈,俗讹呼“游。”
钢冈岭 :在府城东四十里。高数百丈,绵亘数十里。
百丈岭 在府城东五十里。高险难登。
半云岭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极高峻。
望城岭 在府城东五里。往来企望城郭,故名。读书岩 在独秀山下。有石榻、石牖。前宋太守颜延之读书之所,后人因以其《五君咏》刻于石。按《洞壑志》:“直立郡治,后为桂主山。傍无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环堵之室。颜延年守郡时,读书其中。”
屏风岩 又名程公岩,在府城东北五里。断山屹立,高百馀丈,中有平地,可容百人,锺乳倒垂如璎珞。有石穴通明,逗穴而出,山川城郭,恍然如在壶中。范成大建壶天观,岩曰“空明” ,刻铭于石。观后废。弘治间,重建壶天寺。张孝祥诗:“高岩画天开,仄径通乳穴。隈堆青螺髻,堞嵲白玉阙。外有虎豹蹲,中恐蛟蜃蛰。东萦俯雷电,西出挟日月。万壑来悲风,六月不知热。但觉骇心目,未易记笔舌。平生山水趣,岭海最奇绝。洞府二十四,未厌屐齿折。晚乃游此岩,馀地比仆妾。同来六七士,嗜好颇相埒。举酒酬山神,慰汝久湮灭。” 按《洞壑志》,在平地断山峭壁之下,入洞门,上下左右皆高广百馀丈,中有平地,可宴百客。仰视锺乳,森然倒垂者甚多。蹑石磴五十级,有石穴通明。透穴而出,则山川城郭,恍然无际。余因其处作朝天观,而命其洞曰“空明。”
湘水岩 在府城东三十里,俗号圣水岩。夜半则潮上岩,日中则潮下岩。每日如常,略不愆期。山腹地广数十亩,群峰环拥。或传三五十年有大潮,有异人出。
叠彩岩 在府城北三里。大山壁立屏开,山岩层层包转,至岩后有亭翼然,名越亭,今废。重建拱辰、望江二亭。北望漓江诸山,萦环如画。按《通志》考《图经》云:“以石门横布,若叠彩然,故名。” 山多桂树,岩后有越亭,拱辰、望江三亭俱废。有风洞,在彩山后,阴风袭人。洞西北隅有小窦,透出山背,为北牖洞,洞左小山,曰于越。按《洞壑志》:在八桂堂后。支径登山,大半有洞,曲转穿出山背。曾公岩 在七星岩下,旧名冷水岩。山根石门㟏岈,中有涧水东流,伏于石下,源委不可知。宋元丰中,曾布帅桂,跨涧为石桥,榜今名。桥下水声泠泠,寒气侵人。桥侧有石乳双悬,如垂莲颓云,危欲下压。度桥有石四鳞差,其中水无干溢,过田萦纡数十步,路窄不可通。𫖯视有石罅尺许,匍匐而进,复高旷可通栖霞。自左隅数十步出至洞,洞名元风洞。旁水清浅,高岸玉立如削,真胜概也。宋刘谊诗:“寻得新岩冠一州使君从此作鳌头千年草莽埋幽致今日衣冠成胜游洞穴已能惊俗眼神仙须合隐浮丘主人将为商霖起还许微官卜筑不。” 孙觌诗:“群峰倚天立万马屹不动风鸣紫玉珂,雨暗青丝鞚相君千里目渺渺孤鸿送披云觑天功,凿翠出岩洞。中空贯长虹,侧立剖天瓮。宛宛卧石梁,欲起特地控。王植已上天,甘棠有馀诵。独余涧底泉时与幽人共。” 按《洞壑志》,有涧水,莫知所从来,自洞中右旋东流桥下,复自右入,莫知所往。或谓洑流入于江也。度桥有仙田数亩,过田路窄且湿。刘仙岩 在府城南七里,今名升仙石。相传仙人刘仲远居此,磴道攀援而上,石室高寒,旁有穿云仙迹。宋曹辅诗:“石磴仙岩路,登临莫倦攀乱泉归万壑,一目尽千山。嶂雨收云去,松风吹梦还道人今不见无处觅” 元关雅琥诗:“削云千丈倚苍崖,箭” 括通天一窍开。草树阴森藏洞府,烟霞缥缈护楼台。白云已向空中去,黄鹤时闻月下来。欲问仙翁借筇竹,凌高长啸望蓬莱。龙隐岩 在府城东二里,漓江水之分流绕其下,其后连属七星山。岩后有洞名“龙隐” ,其下水深莫测,仰视其上,有龙迹夭矫,长竟数丈,鳞鬣宛然,龙疑蜕去,迹印泥上,久化为石也。岩内宽广可容百人。岩巅石色苍翠可爱。岩左缘磴而上,旧有骖鸾亭。后改“怡云” ,今改“望江” ,气象高广。后洞水势涌激,盛暑汎舟,如在三峡中。岩口旧有佛阁,今废。李师中诗:“春波饱微绿斗柄涵虚明方舟贯岩腹,鹅鹳相酬鸣。仰窥穹窿顶,宛转”
“百怪呈。仅馀鳞甲碎,不见头角狞。下瞰清泠渊,演迤万顷澄。但同鱼鸟参,忽遣蛟龙惊。抉苔抚奇篆,倚棹看题名。三将标殊勋,自与山不倾。谁欤赘小筑,跋恐山灵嗔。南洞更幽绝,仙佛依峥嵘。太虚可为室,岂复资梁楹。乳泉助茗碗,中有冰雪清。何须骖鸾去,此即白玉京。鼎来不远客,抱琴忽逢迎。爱此无弦曲,崖鱼同一声。为君洗尘耳,唤我诗魂醒。祗恐白衣至,好句无由成。” 《韩雍歌》:“桂山何奇哉,峰峦起平地。星罗数百里,像物非一类。列桂擎高空,门屏嶂天翠。尖分笔铦巧,棱削劎峰利。海螺争献新,玉笋并呈瑞。重岩垂万象,深洞容百骑。洞变梁犹存,关徙门未閟。石罅泻寒泉,清响更幽致。想当开辟时,清浊各奠位。精华妙凝结,磅礡隐深粹。洪水滔天流,壅土日渐坠。岿然不可动,参杂如布置。走笔题新诗,磨崖刻深字。匪追浯溪班,聊补《桂林志》。” 闵圭诗:“此地何年陨七星,奏鞭不到靖江汀。潭湫龙隐犹遗迹,峰顶鸾骖尚有亭。一洞松云春霭霭,半岩花雨昼冥冥。题诗不用纱笼护,扫破莓苔几点青。” 娄良诗:“江澄风静雨初晞画楫凌空入翠微古洞云闲龙去久疏林叶脱鸟来稀苔痕满径迷仙迹岚气生寒透客衣光景无边收不尽落霞孤鹜又齐飞” 按《洞壑志》,龙隐山、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雉岩亦江滨,独山有小洞,洞门下临漓江。灵秀岩 在府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虚明穿透,左右队道数十可通行,两旁皆𫖯临旷野。玉乳岩 在府城西十里,极深邃,秉烛乃可游。石室穹然,中皆石乳,莹如冰玉。
戴秀岩 在府城西五里。山坡崎峻,中多石乳,游者罕至。相传郡人戴秀遇异人隐于此。明月岩 在府城北五里,一山角立,其岩南向,缘磴而上,空明莹洁。旧有道人居之,今无。又名“明月洞。”
月牙岩 在龙隐岩北。扪萝而上,石磴数十级。半山之中,形如初月,故名。
四字岩 在府西门清塘后。
云洞 ,在独秀山西。石壁垂乳,洁白如雪,唐人有诗刻,今灭,惟“雪洞” 二字尚存。旁有二石如凤峙,号双凤石。
元风洞 在七星山下,庆林观后。洞口低下,阴风袭人,盛暑凛如冰雪。旧名风洞,《省志》改今名。宋张孝祥诗:“山入乌蛮连越嶲,天开斗野对珠宫。应怜桂海长炎热,乞与清凉万窍风。” 按《洞壑志》:去栖霞傍数百步,风自洞中出,寒如冰雪。南潜洞 ,在西湖中罗家山上,自南窦持炬入数步,乳石中峙,乳穗累然。地有迹,如龙爪所划,俗名《龙田》。
北潜洞 ,在隐山之北,中有石室石台。又有石果,作荔桃枣栗之状。按《洞壑志》:“人采取玩之,或以饤盘相问遗。”
栖霞洞 ,在七星山畔。缘磴而上,入石门下百步,始坦夷,可坐数十人。高爽明豁,盛夏无炎歊,隆冬温然,石乳凝结,殊形怪状,不可胜纪。其下复有洞,入半里,遇大壑,不可进。更有路北行,𫖯偻而前,数步复宽衍,两旁十馀丈,石乳下垂,如玉簪珠梳。曲折跻攀,始可进,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寒泉怪石,交映叠出,游者错迕。世传穴通九疑山,洞中有老君像,旧传唐明皇所寘。宋建炎间,经略李弥大更曰仙李洞。洞口有亭曰“齐云”,久废。淳熙初,范成大重建,易名“碧虚”,今废。刘牧诗:“谏纸空箱后,高牙拂断霓。还符翠州梦,来见石门题。架竹生新迳,诛茆得旧蹊。阴崖走别洞,阳岭带回溪。吟桂人非隐,逢花客自迷。虚中留纳受,绝壁阻攀跻。地远饶征戍,君来息鼓鼙。吏闲眠麂鹿,民乐戏凫鹥。胜事时相遇,芳樽手屡携。清风与诗句,留与昔贤齐。”詹士龙诗:“八桂栖霞洞,穹然自浑成丰隆昭艮静,空洞合离明。壁隐龙涎滑,脂凝鳜尾清。仙灵杳何许登眺畅幽情。”张雄飞诗:“仙李岩前问大还,碧沙瑶草水潺潺。虎随客去春寻”药,龙作人来夜叩关。八月桂华连五岭,七星云窦接三山。洞天说有飞升处,只隔云烟缥缈间。《思立》诗:“洞府仙书秘紫泥”,苍苔露冷鹤踪迷《黄金》。�“砾丹留鼎,白玉棱层石抱梯。叶县凫来飞赤舄,葛陂龙去化青藜。潇然已与人间别,却讶花间有鸟啼。”《观音奴》诗“拄杖访栖霞,神仙信有家。听泉消俗虑,拂石看云花。海内年将暮,山中日未斜。何堪骢马去,回首一
“云遮。” 明陈辉诗:“元岩何太古洞穴更虚明。宇宙初开辟,山峰已孕精。萦纡随地转磅礡自天成。此日同登眺,吟馀思倍清。” 孔镛诗:“洞门栖彩霞,晚晴朝作雨。我欲饱飧之长生人有几。” 无名氏诗:“天斲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江波荡漾青萝带,岩乳虚明碧玉环。地接三山真境在,天连合浦宝珠还重来恍似乘槎到,惭愧灵门夜不关。” 按《洞壑志》,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傍,曰辅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门,下行百馀级,得平地,可坐数十人。傍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江,玉雪晶荧,顶高数十丈,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顿足曳杖,铿然有声,如钟鼓声,盖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俯偻而入,数步则宽广两傍十许丈,锺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进里馀,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则多岐游者恐迷途不敢进,云通九疑山也。
风洞 在叠彩山后。石门𥓂砑,阴风袭人,盛夏无暑,故名。明李桢诗:“桂林绕郡皆奇胜伟观登临此更多五管灵山连粤嶲百蛮溪水汇牂牁朝廷愧乏捐骸报岁月真成浪漫过只把新诗当遗爱他年留与野人歌” 杨茂元诗:“登登石磴不辞劳为爱云林隔市嚣。上下洞连风贯穿,高低山拥水周遭。青天放眼楼台迥,斗酒开怀主客豪。细雨催归情未竟,临分犹共说离骚。” 刘节诗。“绝壁盘云开古洞,重楼叠彩倚芜城。旌旄日午花薰气,林树风过鸟出声。天畔草庭千里目,沙旁烟艇十年情。粤南消息黄华杳,憔悴扬雄恋玉京。”
水月洞 在宜山之北。其洞门踞江,圆如满月。《一统志》云:“滨江三洞,惟水月最佳。” 是也。宋张孝祥改曰朝阳岩,构亭其上,亦曰朝阳亭。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二里,洞门透彻,山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圆,望之映空月皎,俨如月轮。
张公洞 ,在佛子岩下。
虚秀洞 去城差远,石室面野,左右皆有径隧,各数百步穿透两傍,亦临平野。
白龙洞 在府南七里,俯瞰南溪,石室穹窿高爽,中有佛宇。唐李渤命曰“元岩。” 后避南汉刘岩讳,易曰白龙洞。宋朱希颜诗:“小溪漱碧响潺潺,路入龙宫杳霭间。佳节漫添新白发,古人赖有旧青山。花朝几共湘南醉,萍迹何年岭北还。归路联镳红日晚,多惭龙卧白云间。” 按《洞壑志》:在南溪平地半山中,龛有大石室。由屋右壁入洞,行半途,有小石室。按《明一统志》:“洞中乳石凝结如白龙状。”
朝阳洞 在府城西,乃隐山六洞之一,以后五洞俱同。宋孙抗诗:“险绝信天开春萝荫古苔不愁云影闭先得日光来片石充棋局凉坡递酒杯东风偏着意草木烂成堆。” 宋朱希颜诗:“湖上初惊八月秋,岭头人见桂香浮。巾车几忆陶彭泽,竹马多惭郭细侯。未遣林泉还旧隐,且同丘壑访真游。一枰胜负人何在?试问” 《樵柯已烂不吕愿中诗》半世观山鬓已皤,欲求钓艇老渔蓑。杖藜又过烟霞洞,闻说当年烂斧柯。
《夕阳洞 》孙抗诗:“尘寰虽未远,灏气觉偏滋。日落鸟归处,秋高风劲时。吟馀下天籁,坐久凉冰肌。信是栖幽境,银蟾照履綦。” 吕愿中诗:“怪底浮屠不宿桑,直搜岩窦意徜徉。洞中日月未尝老,何处仙家有夕阳。”
《南华洞 》孙抗诗:“峭径入苍烟他山尽一拳上盘朱鸟翼中寓漆园仙清可携壶赏,凉堪拂石眠九疑生接境曾此按薰弦” 吕愿中诗:“乳崖深峭水淙幽,六月来游俨似秋安得蘧蘧一觉梦,倚岩栩栩反庄周。”
《北牖洞 》,孙抗诗:“旧驻东方骑,因题北牖名。来须风作御,去认斗为城。日气晚方到,云收寒易生。予心匪游衍,拱北振华缨。” 吕愿中诗:“南窗聊寄傲,北牖有凉风。岩洞幽深处,结茆容老翁。” 《嘉莲洞 》,孙抗诗:“地应连海眼,终古蓄寒泉。四列青苍壁,双开菡萏莲。己嗟真赏去,犹讶昔香传。未愧东林下,霜葩妒众贤。” 吕愿中诗:“羃羃烟霞锁洞关,旁开六户类连环。芙蓉未是仙家瑞,更约同登太华山。”
《白雀洞 》,吕愿中诗:“洞中石燕可长生,白雀何因浪得名。无限好山难买得,世间奚用孔方兄” 乳峒 在龙隐岩后。元王思勒诗:“乳穴佳名久欣慕,兹游直与心期副。今朝叶散七枝筇,衰迟未觉攀跻苦。湘南悬望碧云横,桂岭遥瞻烟霭暮。招提钟磬出幽深,村野牛羊自,来去忽闻流。”
水响潺潺,渐观岩扃隔烟雾。山溪踏履乱崎嵚,翠壁题名杂新故。乍暌朱墨略官箴,稍觉追随遽幽趣。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苦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无尽意。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
木龙洞 在府城东北郭。
韶音洞 ,在虞山后石窦,初入甚窄,中则虚明,达于皇泽湾。洞门高广,𫖯湾之上,水石相激,爽气袭人。宋方信孺《古相思曲》:“西风鸣桂树,落日挂枫林。游子怀归期,余悲渺登临。虞山一何高,湘水一何深。英皇仅枯冢,寂寞南薰琴。我欲奏古曲,俗耳更哇淫。古器不可见,聊作相思吟。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一歌众鸟听,再歌万籁喑。推手君勿歌,有酒且孤斟。落落此时意,寥寥千载心。吾酌毋庸绝,四海谁知音。”
华景洞 在华山下,又名华景岩。前有塘,洞中空明轩豁,可容数榻。吕愿中诗:“斯洞名华景,累累乳石悬。虚崖凝月窟,绝顶瞰江湍。岩底金山寺,峰头玉井莲。地形居众外,气象伟无前。倚杖观初月,归舆触暝烟。满林排翠幄,封径簇花钿。爽致资清赏,镌题记昔年。猿啼声应谷,云破月侵筵。策蹇追华驷,鸣鹃指堕鸢。谁人能画此,为倩老龙眠。” 按《洞壑志》:高广如十间屋,洞门亦然。还珠洞 在伏波山下,俯瞰漓水中,可容二十榻,户牖穿透,石如苍玉,旁垂一石柱,下至平地,不合者才一线许,俗号“伏波试劎石。” 洞中石上有巨人迹,纹理如刻,复有紫白二蛟,长数丈,蜿蜒相向,有圆晕直其首,如二龙戏珠状。旧传渔父得珠事,故名。或曰汉马伏波征交趾回,载薏苡经此。因名。
净瓶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南十馀里,中有小洲如印腰有梳妆亭,北有真妃庙,后有洞门,石如华盖垂下似荷叶,又名莲叶洞。”
白鹿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南四十里,世传元康禅师骑鹿隐此。”
卧石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五十里。
漓江 ,源出海阳山,北流为湘水,东南流为漓水,至广信入郁江,行九百八十里,又名桂江。今海阳山所出之源在灵川县,流入兴安,复经灵川,会众水以至桂林,绕府城之东北,复南流,阔六十丈,汉归义越侯出零陵,下漓水,是也。阳江 源出灵川之惟罗岭,经分界山马公岭,环绕五十馀里,沿城之南流,至雉山合漓江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南,源出灵川县思磨山,东流入于漓江。
弹圆江 《寰宇记》所引《水经》云:“弹圆山有涌泉,奔流迅激,东注于漓水。山龛及溪中有石如弹圆,因以名。在城北十里,阔十丈,源出尧山,西南流经弹圆山下。”
相思江 《唐地理志》:“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九年筑以分水,使东西流。” 在府南五十里。源出卧石山下,阔十丈,东流合于漓江,西流合白石水。灵建江 自尧山群水尧庙下发源,经弹子岩下,与小东江合入漓江。
浪石江 在临桂县南乡,历凉风合南渠水入相思江至漓江。
绕江 在临桂县西乡古安里。发源至安田,西入铜鼓墟,与永福江合。
癸水 在府城东十里。《古记》云:“癸水向东城永不见刀兵。” 宋德祐二年春,水忽转流城南,人以为异。是年冬,果受兵。
驿水 在府城西二十里,阔五丈,东南流入漓江。
白石水 在府城西六十里,阔二十丈,发源于义宁丁岭下,会众水南流至永福,东流合漓江。黄源水 在府城西二百二十里,源出永宁州涌石山下,经临桂县界合白石水。
丁秉水 在府城东三十九里。源出群山下,南流合漓江。
西湖 在府城西三里西山之下,近隐山六洞,阔七百馀亩。在唐名其源为蒙泉,流为湘清湖,久废。宋乾道间,经略张维筑斗门,复旧观。淳熙间,经略张栻以为放生池。元季为田畴矣。白竹湖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官道之西,阔百馀亩,冬夏不涸。
南溪 在白龙洞前,东流入漓江。
蒙溪 在隐山下
马溪 在府城东四十里,阔一丈,源出群山,东流合漓江。
临溪 在府城东南五十里,阔十丈,源出群山下,南流合漓江。
龙潭 在宜山之下,水月洞西。
金龟潭 :在府城西隐山下。
青枫潭 在府城南一里。漓水之最深者。曲斗潭 在白龙洞西,回旋数曲,东合南溪。雉山潭 在雉山之下。
訾家洲 在府城东南。先是訾家所居,因以名之。虽大水不能浸,自古以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轩馆阁,今废。唐欧阳宾诗:“旧业分明桂水头,人归业尽水东流。春风日暮江头立,不见渔人有钓舟。” 张孝祥诗:“一雨便清凉,风回百草香。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僧赋鹢新帖,墙榛轩旧行。归羁乘晚雾,空翠满轻” 装。
北亭洲 在府城北,旧有游江庙。
义井 一在府城南大街坝头巷下。一在南门下军需库前,水皆甘冽。
科甲泉 在府学西隅膳堂前。按《通志》:“明洪武初,布政胡拱辰开,次年对策,兄弟同登进士。” 独秀泉 ,在独秀山下。
冷水泉 :在府城东乡。
龙泉 在府城西
古渠
“春涛池 ” 在宣成书院内。
宝贤池 在桂林书院内。
圣母池 ,在府西,东岳行宫之内。
明月池 在府北
流杯池 在府东路旁,有泉出山麓。
洗砚池 在府北
洗马池 在府城北隅水车巷街北。
龙池 在府城西。乡民祷雨屡应。经略张维重浚,甃以石。
揭帝塘 在府北少东,八桂堂之下。独秀峰、伏波岩对峙其侧。张孝祥诗:“山月半池白,东风终夜凉。蛙声作鼓吹,荷芰制衣裳。”
湖塘 在府城东十五里。上下两塘相通,阔数百馀亩,深十馀丈,灌溉甚广。
龙塘 相通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