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百卷目录

     桂林府部汇考二

      桂林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卷

    桂林府部汇考二

    桂林府山川考二       府志

    兴安县

    海阳山 在兴安县南九十里灵川界上,湘、漓二水所自出也。旧《志》云:“海阳山水起零陵” ,盖其地在汉属零陵郡。按《明一统志》,山下有岩幽深,行数百丈,至水泉处,阔不盈尺,其深叵测。龙蟠山 在县东一十五里。山下有洞,洞门数重,游者秉烛而入。又水产魶鱼,四足而有角。《尔雅》云:“鲵似鲶,四足,声如小儿。” 今商州溪中亦有此鱼。按《明一统志》:其鱼人不敢伤,恐致风雨。凤鸣山 在县北三十七里。宋淳熙间,邑人蒋耒叟登甲科,县令罗震以耒叟所居近此山,故名。按《明一统志》:“俗呼鸡爬山。”

    点灯山 在县西三里。有岩。昔有陶处士读书于此山,夜有灯光,因名。

    龙山 在县南四十里,民居环绕,唐质肃公家先坟在焉。

    全义山 在县东三里。秦史禄通渠开此岭。东岭 在县东,地名“锦水” ,有二峰如卓笔。始安岭 在县前百馀步,民多居其上。

    越城岭 在县北三里,即五岭之最西也。草圣岩 在县西十五里月山之西,前有山寺。唐僧云峤习草书,有“云峤书堂” 并涤砚池。盐砂岩 在县西六里。有砂与盐相似,入汤复化,鬻盐者多取以杂之。

    宝峰岩 在县西北二十里。

    石门岩 在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如幕,扣之有声。

    吕岩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石成“吕” 字,故名。龙凤岩 ,在县东梓林洞。其中石乳凝结如龙凤状,泉出岩中,灌田甚广。

    乳洞 在县西南十里,有上中下三洞,其中虚明,夏凉冬温。内有龙田如凿,棱层纡曲,水溢不涸。洞之澳有清泉喷出,沿石壁左流成溪,窈然深黑,触石湍激有声。洞门左旋而上十步馀,至中洞,地势爽垲,内有田数畦,左有三石如柱,旁有隙可通入石室。又承下洞,水汽蒸润,常有烟雾旋拥。左有石道曲折,凡数百级,至上洞入,开豁平旷,有浅水可涉。秉炬而入。石乳玲珑,有五色石横亘其上。数步有石高十馀丈,色亦五彩。又有石床石室,千态万状,深入愈奇。宋李邦彦名其洞下曰“喷雷” ,中曰“驻云” ,上曰“飞霞” ,且自为之记。乾道间,张孝祥大书曰“上清山洞。” 范成大亦有诗刻洞前,有明真寺藏塔院,李邦彦又书“玉谿桥” 三字。

    鸣玉洞 在县西南十里馀。去渠岸不远。洞门虽狭,内极广大深邃,石乳下悬。又有石床、石笋、石盘诸状,泉声琮琤。旧名梵音,罗震易今名。金鸡洞 ,在县西南四里官道之侧。周围有山,延袤前江。

    九星山 按《通志》:“在兴安县东南,有峰耸秀,名曰状元峰。”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二十里,其峰耸秀特立,宋侍郎唐则家于其旁,乡人以则父子相继登科,因名。”

    黄华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兴安县东五里,其中有泉。

    融江 发源融山二洞,流至本县,与灵川界首合而南流。

    凤源水 ,在县南,地名“南凤源” ,合于南渠为漓江。

    零水 ,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郁金山下,南流合漓水。

    桃花源 亦名沩源水,并出南乡,合于海阳江中江 。湘、漓二水之中,即海阳之旧江。铧觜虽分其派,馀波流而成江。至学前北折,合于湘水。饵潭 又名饵江,在县东十五里。按《明一统志》:“石壁上下有犀牛迹,又有二石穴。遇旱,乡民具舟作乐,驱水牛百数下潭搅之,投虎头骨及朱书石符,雨泽立应。”

    渼潭 :在铧觜之上。盖海阳与众流汇而为潭。

    漓湘之分始此

    双女井 在县南七里。泉源不竭,流出南渠合漓江。

    灵渠 按《明一统志》:“在兴安县北,其源即漓水。昔秦始皇南戍五岭,命史禄凿渠以通舟楫。汉马援南征饷道亦出于此。唐观察使李渤立斗门以通漕,刺史鱼孟威又以石为堤,乃通巨舟。宋提刑李师中亦尝脩浚。明洪武末,渠道湮坏,遣御史严震直重修。”

    廖家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兴安县,其水清浊中分。《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数百口,饮之多寿,有至百岁者。”

    灵川县

    西峰山 ,在县西北三里。高数百丈,四方峭拔,其中坦夷,上有雷庙、龙泉。

    吕仙山 在县西十里,上有元真观。宋靖康间,洞宾曾游此,其山产茶。

    高镇山 ,在县西南二里。上有诸葛祠,古名“大象岭。”

    挂榜山 ,在县西北五里,高百馀丈。

    百丈山 在县北十里。重峦叠嶂,绵亘数十里。风起则飞鸟回旋不能度。邑人张网捕之,俗云“鸟不过灵川” 是也。按《明一统志》又名把仗山。半云山 在县西南,其山发基平地,四面孤高。金瓶山 在县西十五里,西峰连环崒嵂,状类金瓶。

    马鞍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与香炉山并矗。香炉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高千仞,中分一小山,形若香炉。

    凤凰山 在县北八十里。按《九域志》,“唐初有凤来巢。” 按《明一统志》,“耸秀可观。” 又古田县北三十里,亦有凤凰山。

    千秋峰 在县东北七里。独立耸翠,又名文笔峰。下有峡通大江,名千秋峡。峡口有巡检司。灵岩 在县西北三十里,南北相通,山高数百丈,小溪环绕。按《明一统志》:“下有岩,南北相通,若堂殿,水灌其中,色如蓝。山谷百源,辐凑其下,可通舟楫。” 宋王安中诗:“凿破巅崖透碧流,小舟轻泛入深幽。石鳞映水玻璃皱,山势凌空” 翡翠浮。云护渊泉时欲雨,寒生洞府夏成秋。停桡峭壁题名姓,醉墨淋漓记此游。

    真仙岩 在县西南三里。其内穹窿,可容数十人,石乳凝结如珠缨宝盖。

    读书岩 在县西三十馀里。宋秦方兄弟读书处。

    龙田岩 在县西三里。中有石田,高低委曲,宛若田畴。

    赤壁岩 接高镇山

    潦布岭 在县东三十里。

    双盖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灵川县西北十里,俗名凉伞山。

    舜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灵川县西二十里,峰岫如冠笏,又名月华山。

    仙隐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灵川县西南十里,有深潭在侧。

    银江 在县东北千秋峰侧。有峡通漓水,甚险。解缙诗:“百丈山头雨乍晴,灵川江上水初生。薰风隔岁如相约,两度吹船上玉京。” 按:《明一统志》,东流入于漓江。

    海阳江 在县东北一里。山下有岩幽深,行数步至泉水处,阔不盈尺,深不可测。流至兴安县,分为湘、漓二江。

    淦江 ,在县东十五里。水出兴安县界东江合漓江。

    路江 在县西北七里。发源自猺峒,东流至县北,分为南陂,绕城至北门外合漓江。

    白石湫 在县南三十五里。又名白石潭。有慈应祠及白石巡检司在焉。唐李义山诗有所谓“龙栘白石湫” ,即此也。

    甘棠溪 在县东,西过白石湫,合漓江。

    龙隐泉 在县北。上有一岩,斲为龙首,引注诸池。旧名滑石泉。宋邹浩诗:“马头今日度严关,十九年前去复还。惟有流泉声似旧,凭阑重听响潺潺。”

    龙泉 在县西三里西峰之顶。

    阳朔县

    都利山 ,在阳朔县北,高十丈。

    阳朔山 在县北,隋时因以名县。宋咸诗:“独起独高雄入汉,相辉相映翠成堆若非群玉昆山至,即是三峰海上来疑有洞天通日月,绝无樵路到尘埃。如何得似巨灵手,擘向天家对凤台。”

    《陶弼诗》:“石壁深深绕县衙,不离床衽见烟霞。民耕紫芋为朝食,僧煮黄精代晚茶。瀑布声中窥案牍,女萝荫里劝桑麻。欲知言偃弦歌处,水墨屏风数百家。”

    龙头山 ,在县东北向高千馀尺。下有唐侍郎曹邺读书堂,今为慈光寺。

    鉴山 ,在县南三百步。

    白鹤山 在县东南。按《明一统志》“相传尝有白鹤翔集顶上,因名。” 旧有白鹤观。

    西人山 在县西七里。按《明一统志》:有石如人,东向而坐。县东南二十里又有东人山,其形如人,拱揖西向。

    东人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明万霁诗:“数里西山路,千家夕照村。霞光回树杪,山影到云根。吏少空庭舍,人归附郭门。地偏民俗好,鸡犬任晨昏。”

    天马山 在县西十五里,形如马。

    威南山 ,在县西十五里。下有晋征南将军薛翊墓。

    浮坳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视众山尤为高绝。古罗山 在县南三十里,又名都罗山。高数千尺,顶有池,下有西南夷酋莫氏冢。

    石银山 在县北四十里。左右层峦叠𪩘峭拔,不可名状,惟此山色光如银。

    宝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瀑布飞流,下注桂江。画山 ,在县北五十里桂江之上。其山九头屹立,丹崖苍壁,望之如绘画然。

    云源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迤逦数百里,阳朔群山发轫于此。

    宝子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接道州,兴平、零陵二水出焉。按《通志》作“抱子山。”

    塘山 在县西十六里许。

    金泉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腹泉涌不涸。卓笔峰 在县东三里,一峰尖秀高耸,如卓笔然。

    膏泽峰 在县西一里。天将雨则云。陶弼诗:“石壁含天泽,南山第一重。旱时先出雨,阴穴必藏龙。云影摇诸壑,雷声起半空。何当大滂沛,尽活四方农。” 按《明一统志》:“天将雨,云气油然,岁旱以为候。”

    秀峰 在县南。其峰翠耸,群峰罗列,若子孙列侍然。按《明一统志》名云翁峰。

    碧莲峰 在县西十五里。其峰重叠丛立如莲,旧县治在焉。唐沈彬诗:“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不如阳朔好,碧莲峰下住人家。” 按《通志》,又名连碧峰。

    连碧峰 ,在县西十五里,有二十馀峰,连接不断,望之一碧。

    读书岩 在县西十五里寨山之东。曹邺读书于此。

    广福岩 在县南二十里,又名“罗汉洞” ,可坐数百人。中有复阁堂殿,两旁石洼叠如层龛,肖罗汉像。前有溪流,桥中有乳石,形如狮状,为阳朔岩洞之冠。宋邑令周大夫所辟。

    东明岩 在县东十里,有栈道通平乐。

    独秀岩 在县南十里,有南北二岩。

    翠屏岩 在县西四十里。岩高而明,石门三五,俯仰若画图然。

    甘岩 在县北七十里,屹立漓江之旁,如破瓮侧立,中可棹小艇。

    龙隐岩 在县西四十里。石色如玉,旁有三石盘,其水泓然。

    粉岩 在县西北六十里。深十馀丈,乳石如粉。东岭 在县东五十里,又名提头岭,为昭、贺、全、永、静江五州要冲之地。按《通志》作昭贤贺全。何佐诗:“我爱阳川好,朝霞绚岭东。九光期远嶂,五色丽晴空。初拟祥云并,还疑绛锦同。海风吹不断,常伴日轮红。”

    珠明洞 在县西一里

    豹隐洞 在县西一里。有三石洞,世传为夏相公宅基,旧名“棋盘洞。”

    龙鳞洞 在县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乳石,璨如龙鳞,又名白龙洞。按《通志》,又名金鸡洞,乳洞 在县西十五里,中多乳石。

    十六洞 《府志》无。按《通志》:南北纵广三十里。桂水 在县治前,自桂林沿平乐下苍梧,合流于海。

    东晖水 在县西北五里。发源于东晖村,达于桂江。

    兴平水 ,在县北三十里。发源宝子山,南流者与漓江合,北流者为零陵水,出道州。

    归义水 ,在县南二里。

    双月溪 在县南二十馀步。有桥。

    观源溪 :在县西十五里,出乳洞下。

    马蹄溪

    乌龟潭 ,在县西北五十里。或有龟群,丰年之兆。

    犀潭 在县西三十里。水合处有石穴,云犀所藏。岸傍细草如人曰:“犀草”:灵陂。    神陂。    清渌陂。

    六井 在县十五里。石生成六窍。

    “翠屏石井 ” 在崇教寺后。

    石渠 在城外十步许,高数仞,下有洞水,深百尺。

    东石渠 ,在狮子山下,两崖天成,深丈馀,有两石瓮,汪水泓深。

    官塘 在县西十三里

    瑞莲塘 在县西三十里。

    浊水塘 在县西十三里。

    清白塘 在县西四十里。

    异鱼塘 在县西十五里。有鱼绿鳞而红嘴红鬣。

    清渌塘 在县西十五里。广三十馀亩,溉田十馀顷。

    清泉 ,在县西五十步。涌出石渠之涯。

    金泉 在县西十一里

    飞泉 在县西五十里,自山腰飞注如银河。赵源泉 ,在县北十二里。

    龙母池 ,在县南十步。

    《龙潭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一日三潮,则发科者多。或云有窍通海。

    永宁州

    虎踞山 在永宁州北五里。

    会仙山 去州三里

    凤凰山 在州南三十里。

    天柱山 在州西南八里。按《明一统志》在故古田县西南一百里。

    马鞍山 在州南六里

    翠眉峰 在州北三里

    穿岩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城南,系杨文广妹征柳救兄开,有碑。

    禾仓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有云生雨即至。

    银屏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

    宝盖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北。

    偃月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半里,形如半月。

    道姑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四十里,有寺基尚存。

    铜掌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六十里,居民祷雨之处。

    石盆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七十里,中多石盆。

    将军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五里。

    百寿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又名夫子岩。金钗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三里,其形似钗。

    黄源水 在州西。流经临桂、永福入漓江。有江 在州东,合四源水并为一江,流入永福江。

    大长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北五十里,源出都狼山,至永福入于漓。

    大岩江 《府志》无。按《通志》有岩出泉,会大江。东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流入永福。回龙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新兴里,至州城下。白马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一里,出白马村山下。

    永福县

    凤巢山 在县北。旧名华盖山。隋大业间,双凤来巢,百鸟集山下。宋建隆初,复来巢,闻于朝,凿巢下得美玉以进。后王世则大魁天下。宋王子宣诗:“古邑荒凉瞰小溪,青山高与白云齐。凤凰飞去巢阿阁,未肯重来觅故栖。” 又诗:“凤凰飞去听箫韶,燕雀群飞想见嘲。记取旧时栖止处,莫教鹰隼误来巢。”

    永福山 ,在县南五里。隋大业中建,县门对此山,因名。

    登云山 ,在县西五里。常有云。

    独秀山 ,在县东三十里,高百馀尺。

    金山 ,在县西南十里。

    灵寿山 ,在县东五十里。

    栏蛮山 ,在县西南,按《明一统志》宋陶弼诗,西

    去万重山,兹峰独限蛮。天生贼多计,民赖汝为关。设险数州地,防危一日间。守边须以道,绝顶可跻攀。

    东岭 在县东门外,下有甘泉。

    太和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六十里,有水自古田出。

    神山 《府志》无。按《通志》,“即罗秀山,东北三十五里有池”

    茅汇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

    螺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金山下东二里。兰麻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南四十里。西江 在县城西,水如带,有古渡。

    白石水 ,在县北四十里,南源合常宁水。按《明一统志》流入漓江。

    常宁水 在县东三十里,西流合白石水。护火水 ,在县西北十里,东流合白石水,通柳州。

    银洞水 在县西十五里。东流合护火水。大荣水 在县南,北流合白石水。

    金山水 ,在县西十里,东流合白石水。

    桐鼓,水, 在县东六十里,西流合常宁、白石二水。古凿南渠通桂江。

    龙溪 在县南,环城下流渟深汇十馀里。玉泉 ,在凤巢山顶。

    甘泉 在县北门外四起岭畔。

    白鹤池 在县西。按《通志》传“有仙鹤飞来。” 大塘 在县南。

    大放塘 在罗饰里

    河密塘 在彭庄里

    大泉塘 在的桥里

    木皮江 《府志》无。按《通志》源出古底。

    丹竹江 《府志》无。按《通志》源出下边山。

    太和江 《府志》无。按《通志》在太和山下。

    义宁县

    灵鹫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峭拔高出,上有瀑布。半山有一小寺。寺之始建紫雾,锁久不散。里人往观,见一白鹿回旋其上。或以本府有白鹿,太师必其灵也。因即地建庵,祷而多应。

    登高山 在县东一里许。

    智慧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万山中特出,蜿蜒秀丽。

    边隘山 在县西数十里。

    古东岩 在县西十五里。

    华岩 在县西南二十里。高数仞,可容数榻,泉绕洞前,又名华岩洞。世传昔有桃花片阔寸许,从中流出石壁有《无名氏诗二绝》:“岩前流水无人渡,洞口碧桃花正开。东望蓬莱三万里,等闲归去等闲来。” “跨鹤归来不计年,洞中流水绿依然。紫箫吹彻无人见,万里西风月满天。”

    义江 在县北七十里。发源丁岭山下,顺流苏桥分为二,其一入永福江,其一历铜鼓墟入渠,过凉风驿东流,并相思水入漓江。

    石濠江 在县东南。合流义江,入于大江。山末江 在县西南,流达苏桥,会永福而合大江。

    智慧江 在县西北二十里。北流而南,合义江。桑江 在县北三十里,智、慧等江会焉,达于义江。有巡检司。

    义江洲 一名“浮洲” ,洲上有塔寺。

    全州

    湘山 在州西二里。峰峦蓊郁,岩洞幽邃。有光孝寺,即无量寿佛示寂之所。宋朱子恭诗:“寓久浑忘客,临行似别家。途穷身更怯,秋老鬓先华。生计黄茆合,归期碧海赊。湘山今夜雨,留我意无涯。” 王巩诗:“半岭风吹草木香,落阶花雨送春忙。从师远借云庵卧,还我平生午枕凉。莲社缁黄常得伴,龙门妻子亦相将。化身欲似河东柳,更向山头望故乡。” 范成大诗:“驱马力犹强,就床身始疲。浮浮云拂帐,滴滴水鸣篱。未熟灯前梦,闲寻道上诗。湘山今夜雨,客枕最先知。” 按《明一统志》,山中有寺,绝顶有亭,土人以为游览之所。覆釜山 在州西八十馀里,山有七十二峰,高险峻绝,凌摩霄汉。绝顶皆石,圆如覆釜,因名。按《明一统志》:在全州西四十六里,下有定光寺。三华山 ,在州南门外,有三尖,形如华盖。张矿诗:“曙鸦飞尽疏钟鸣,江云带雾笼晓晴。群山深邃总一色,隐隐但见中峰青。数家衡茆在丛薄,时听幽篁望城郭。卖薪买米人未归,且拂茶炉烧坠箨。” 黄晖诗:“金翎拍海山鸟鸣,寒光拂曙天欲晴。溟濛瑞霭洒霏翠,仰” 视不见华峰青,须臾卷幔山林薄,傍柳萦花绕城郭。《南山元豹藏》已

    考证

    久文彩斑斑变龙箨

    柳山 在全州北二里。宋柳开为守,爱其泉石之胜,筑室读书于山中,后又因名书堂山。按《通志》:顾璘改名应泉。宋林岊建湘山书院,赵必愿复增辟之。按《明一统志》:旧有秋高、曲水二亭。元陆垕诗:“何年柳使君,开此读书林。天地三江远,烟云一径深。高山仰圣道,流水静人心。伊昔从游乐,遗风尚可寻。”

    完山 在合江门外,旧名“钵盂山。” 郡守见其山形完整,秀锺人物,易今名。

    隆城山 :在城东一里许。旧名降城山,古垣如城堑状。

    黄华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旧名猎山。按《郡国志》,“州有黄山” ,即此焉。

    倚石山 ,在州南六十馀里,岩石相倚。

    罗氏山 在州西一百里。有泉。

    涌泉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山岩泉水湍涌而出。

    锺石山 ,在州西一百里。

    文山 在州北三十里,地名文家村。按《明一统志》:“其下洮水所出。”

    砻岩 在州北十五里。泉从中来,广如大厦,深可数百丈。中有石田、石米、石乳、石果、观音像、莲花座,翠碧光润。旁有小洞深邃,秉烛可入,行数十步,则寒凛莫前。郡守黄重改名漱玉岩。胡寅诗:“天限混华夷,山水不得出。涧壑相舂撞,竟朽此一骨。想其初洞达得势有神物。劈开苍石壁,黯黮乌龙窟。夷流成长溪,岩洞寒突兀秉烛千步游怪屿才仿佛华鬟结乳顶空翠谁扫拂石田耕未熟石鼓音不没灵仙已羽化古庙凛纡郁我来庚初伏,弄水解缨绂清甘流渴肺妙听隐琴瑟雨腋御冷风回首叹飘落” 《李邦彦》诗:“日上千岑晓风涵万壑秋两崖折天窟一水涨岩幽绝岸飞桥过寻源秉炬游倚空渡碧藻漱石走苍虬。老树搀天立,祥云接地流。壮怀真浩荡,病骨耸飕飗。皓首殊方去,清樽尽日留。无人与说似胜事满南州” 《蒋升》诗。“神物曾闻来此地飞腾变化几多年石田有米非虚语崖溜成莲岂偶然扫石留题真妙墨杖藜纵步喜随缘洞天有路今亲到,信是人间我亦仙。”

    龙隐岩 在州西十五里,地名石燕冈,岩深二十丈许,地面平坦虚敞,壁间有石观音像,僧人结庵其中。宋朱子恭诗:“龙隐岩前万绿堆,溪流依旧水萦回。黄童白叟应相语道是前时太守来。” 张矿诗:“灵岩如屋山势雄,寒风赑屃神龙宫。洞前深锁轩槛窄,一湾流水涵青铜。壁间大士面如玉,宝盖圆光照空绿。晚风吹” 衣生羽翰,细认落花溪九曲。按《明一统志》:“一名龙云岩。” 相传有渔人入内,见一人危坐,须鬓皓然,复入,已为枯骨,持出视之,乃龙骨也。元陈岘诗:烟萝深锁非凡境,泉石相逢似故人。归认落花犹恐误,天风为我隔嚣尘。

    波斯岩 在州南四十里。前后有龙潭二岩洞有佛像。宋林岊诗:“何物波斯有此岩,岩前岩后著深潭。双猊顾母鱼鳞脊,峙阙迎宾玉笋簪。立塑崩崖天入牖,垂缨宝盖佛留龛。使君劝课亲来此,谩与邦人父老谈。” 按《明一统志》:“在灌阳县南四十五里,泉窦直通𣲗井。”

    青田岩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岩深数十丈,中有白象绿狮。

    圣水岩 在覆釜峰顶。水出岩穴,下有石为盘以潴之。

    狮子岩 在州西四里。岩有白石如带,深可五六丈,高广可容三百人,内多蝙蝠。石田数叠,如阶磴然。

    观音岩 在古塔境。大石巉岩,形如屋覆。马家岭 在州西南三里。凿山为径,下逼深溪。宋人蒋用卿兄弟始开之。蒋用卿《铭》:“庙谟用兵,习坎莫平。险逼阴崖,人艰于行。遵父遗命,功鞭石成。履道坦坦,可传淑声。”

    元通洞 在露胜亭西。洞口虚明,稍深即幽邃,秉烛乃可入。旧名隐岩,州守顾璘易今名石人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东南五十里,文笔卓立。环山而居者,多出科甲。

    龙潜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西南六十里,左右有石龙,头目须齿宛然。

    神仙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全州北六十里,崖有古刻“幽径” 二字,其巅有“白石岩” 三字。

    读书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州南四十里石塘墟,青泉庵,舒探花建藏经楼,罗隐士读书处。岩有大清、小清二水出,灌田甚广。

    望母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台山路,副使张祐为孝子唐俨书。

    湘水 在州。源出兴安阳海山,北流至灵渠,分为湘、漓二水,合罗、灌二江,经此下洞庭,会荆江入于海。

    洮水 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文山,南流十里入湘江。水之北曰洮阳,旧尝置县,以洮阳名。合江 在完山下。湘水、灌水、罗水、三湘至此汇流,经洞庭会荆江入于海。张矿诗:“湿云压西山气低,苇汀蒲渚过东西。三山水势宜吞吐,淼淼欲与层楼齐。大艘行空帆力稳,小川如叶惊眩转。鱼龙得意快腾骧,天地万驿风霆远。” 黄《晖诗》。“鸣驺萧瑟痴云低,鹧鸪声断春日西。狂雷彻底吼到晓,百川沸与三江齐。中流却羡鳌足稳,一任旋波虎眼转。仙客舟如天上坐,笑指银河路不远。”

    灌水 源出灌阳县,北流抵城东,会于湘江。宜水 ,在州北九十里,东流入湘江。《方舆胜览》云:“湘源、湘乡、湘潭,谓三湘。”

    钟乐水 在城西一百里。源出钟石山,东流入湘江。

    建安水 ,在州西九十里。源出倚石山,西北流入湘江。

    钴𬭁潭 按《通志》:“在州西七里,柳宗元所行游处。”

    应泉 在柳山之半峰,穴地而出,味甚甘冽,萦绕诸亭榭,旧名“达泉。” 州守顾璘兴复书院,以泉久涸,即日浚得之,故名。

    东镇泉 在飞来岩下。有石如盘,潴泉冬夏不竭。

    法华泉 :在寺西平地,其泉虽淫雨不盈,大旱不涸。

    玉虹泉 在湘山之东岩泉出岩穴。昔人因石凿渠道流入寺厨,以饮僧众,旧名“涌泉。” 州守顾璘易今名。

    磐泉 在磐山之下。泉出岩窦,寒冽不涸。昔人因石凿盘以潴之,溢则流入于江。又名玉髓泉。按《明一统志》:在州西三里,宋守林岊有《记》。义泉 在州东。按《明一统志》:“其味甘冽,冬夏不竭。”

    𣲗井 在州东。按《明一统志》:“井中有石台泉,窦通波斯岩、龙潭,旱不干,水不溢,祷雨辄应。” 灌阳县

    华山 在灌阳县南五里,有虞帝庙。顾璘诗:“众壑行云递月无,灌江清影照人孤。题诗寄向王摩诘,乞写华山对面图。”

    笏山 在县东南五里

    栀子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通真岩 在县治西

    仙源洞 在县大源塘畔。世传有柳子遗址。顾璘诗:“水曲桃花暗,灵岩信有仙。虫书留古洞,鹤驾去何年。白犬眠金灶,苍龙饮玉泉。愧非嵇叔夜,来此竟空旋。” 按《通志》,即打鼓洞,在县西四十里。

    《台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北有真武龟蛇迹。

    麒麟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

    峡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夹水高耸。狮子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南。

    连珠山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十八里。玉楼山 、七星山 、海山 、罗带山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西北。

    花石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六十里昭义关,有仙迹。

    九龙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西,有井并庙。玉珠岩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十五里,中有白喷泉如珠。

    灌水 在县南九十里。流经全州,入湘水。沙罗江 ,在县西北,流入灌江。

    龙川水 在县西北。自兴安界流入灌江。吴川水 在县南。自营道县界流入灌江。盐川水 在县西南。自兴安界流入灌江。钟川水 在县东。自道州界流入灌江。

    九龙井 在县西十五里。按《明一统志》:“井有九,其深莫测,可溉田亩。” 旁有九龙圣水庙,祷雨辄应。

    白水渡 在县南一里

    飞江    市溪水   、黑石源水、安乐源水  、大溪源水 以上五水《府志》无。按《通志》,从永宁流入灌江。

    小冨水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北六十里,从昭

    义入灌江

    水利附

    本府。临桂县附郭。

    灵陂 在府东北五里。唐中宗时,桂州都督王晙开屯田堰水,旧基久废。宋乾道间,经略李浩即其地开营田,再筑此陂,随即废坏。淳熙中,经略詹仪之重修筑之,教授陈邕有记。

    龙塘    、润塘    、耿塘 ,俱利灌溉。

    回涛堤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南。唐贞元中筑,以捍桂水。”

    古渠 按《通志》“资以溉田。”

    兴安县

    《水函 》在县东。因灵渠堤岸,虑水潦啮堤为患,乃置十函以泄之,灌田数千亩。每遇雨,渠水决,官即计亩课夫修筑,谓之《田函》。

    路江 在县西北。分南北二陂,灌田万顷有奇。灵渠 在县之北,经郭西南,其源即漓水也。其初乃秦史禄所凿。至汉归义,越侯严,出零陵,下漓水,即此渠也。马伏波率南征之师,饷道亦出于此。唐宝历初,观察使李渤立徒门以通漕运。咸通九年,御史大夫鱼孟威重修,复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植大木为陡门,至十八“重,乃通巨舟。” 宋初,计使边诩始修之。至嘉祐四年,提刑李师中领河渠事,重辟,发近县夫一千四百人,作三十四日乃成。乾道间,经略使李浩复修之。绍熙五年,经略使朱晞颜、提刑胡长卿、通判张釜合议,命通判逢侯维、右钤辖韩选董其役。起于十二月之庚申,讫于是月之甲申,凡用缗钱三百万,工五万有奇。元壬辰岁,北渠陡门复坏,宪副也儿吉尼命书吏张文煜、静江路判官丁惟让、兴安县尹彭祖元督工修之,用中统钞一千馀,计工凡一十四万八千有奇,木石总若干,经始于至正十四年秋九月,事讫于次年春正月。洪武二十八年,大军征奉议、南丹、向武等州,致仕兵部尚书唐铎来议军事,道经兴安观,灵渠堙坏,遂闻于朝。寻有旨命监察御史严震直来董厥役。肇功于洪武二十九年秋九月,讫工于是冬之十一月也。岁久渠陡,复坏。成化二十一年,知府罗珦欲修之,白于藩臬二司,达于巡抚都御史宋旻,行委全州知州单谓董其事。用公帑钱七十万有奇,发丁夫一千一百人,开山取石,通加修理。兴工于是年冬,毕工于二十二年秋也。

    八字陂 :在学宫东半里许。元时建于江中,公私俱利。

    赵家陂 在县西七里。源出石康岭,水流三十里,其水灌田十馀顷有奇。

    沿潭陂 在县西三十里。源自赵家陂下水合南渠、漓江,其水灌田可七顷有奇。

    斜陂 在县北四里。源出灵渠中江,合北渠水一湾而下,筑陂顺水斜流,其水灌田可三千馀顷。

    观陂 ,在县西五十里,源出黄柏陆川江,其水灌田可四百五十顷有奇。

    昌陂 在县西六十里,源出海阳山,有鱼鳞石,其水灌田可十数顷有奇。

    辛家堰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南。

    龙眼堰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东。

    灵川县

    龙泉 在县西三里。四时灌田不竭。

    淦江 ,在县东十五里。出兴安界,灌田数千顷,东与漓江合。

    官陂 东家陂 黄骑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西。

    神陂 曹陂 吕陂 大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南。

    乌陂 白陂 新陂 桂陂 全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东南。

    中陂 柏陂 、陡陂 、黄陂 道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北。

    布陂 南陂 、黄南陂 高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西南。

    刀陂 甘陂 大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以上诸陂为民利溉田。

    南北堰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三里,灌田二千馀顷。

    凤状泉 《府志》无。按《通志》出岩中,灌田甚广。黄陂 、北陂 、软陂 ,《府志》无。俱出《通志》。带融南北二堰 ,《府志》无,按《通志》在城东,知县黄士垐重修。

    阳朔县

    灵陂 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夕雷雨,涌水成江,中有巨鱼骨,梗塞不流,因筑为陂,灌田十馀顷。神陂 ,在县西北七十里。云源众水所聚,溉田数千顷。

    清渌陂 ,在县西五十里唐山下,灌田千馀顷。《永宁州》。

    低塘堰   ,山湾堰   、“山北堰。”

    “山早堰   ” 、“双牌堰   ” 、“茶豆堰。”

    塘渡堰   。芒洞堰   。瓦窑堰。

    平茶堰   思堰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新安乡。

    江西堰   、西塞堰   、东岩堰。

    思美堰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吉良。

    彝马堰   、双塘堰   ,里旺堰。

    甘江堰   、桥头堰   。翁云堰。

    大和堰   、棹木堰   、“太墟堰。”

    谭竹堰 《府志》无,按《通志》俱安和里。灌田。石江堰   、东岸堰   、欧家堰。

    洛水堰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永盈里。以上俱灌田亩。

    永福县

    《大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毛峒。

    寺前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银洞。

    寨岭陂 大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南。古力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边山。

    源头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黄岭。

    罗陂 大放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罗锦里。大河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金胜村。

    金田大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县溪村。

    河蜜塘 《府志》无。按《通志》:在彭庄里。

    剌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植索》。

    《大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谢家村。

    简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曾村。以上民资灌溉。

    大泉塘 《府志》无。按《通志》:在的桥里。

    桐古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桐古村。

    羊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松明塘。

    张家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的桥。

    车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塘州村。

    小段陂 马家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十里铺。以上诸陂塘,灌田甚广。

    义宁县

    古育塘 在县二都。内,灌田六百馀顷。

    莼塘 在县一都。内灌田一百馀亩。

    衡塘 在县二都内,灌田七百五十馀亩。壶塘 在县三都内,灌田八百馀亩。

    智惠陂   、古邦陂   、三墓陂。

    深陂    、社门陂   、曳江陂。

    石濠陂   、薪陂    。古乐陂。

    二漠陂   、河伯陂   、河陂。

    大保陂   、王陂    、寻陂。

    《志》陂 :以上诸陂,府志无,俱出《通志》,灌田甚多,全州

    歌陂 在州升平乡

    贡陂 在州万全乡

    大陂 在州长乐乡

    廖陂 在州万全乡

    蒋家陂 在州恩德乡

    占陂 在州万全乡

    石砌陂 在州宜相乡

    碍江陂 在州建安乡

    上下堰陂 横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二都。黄上陂   上陂堰   袁家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二都。

    金山堰   石马陂   、七星塘。

    大横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三都。

    《黄陂 府志》无。按《通志》,在万全乡。

    林家陂   陶家陂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四都。

    李家塘   上山塘   下山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五都。

    无底塘   下水塘   虾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七都。

    粒塘    白鲁塘    腰股塘莲花塘  上肥塘    竹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九都。

    经家塘   夜马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三十一都。

    长春塘   新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四十二都。以上俱灌田亩。

    灌阳县

    同车坝   先公坝   马口石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东。

    李家大塘  龙河坝   仁碑坝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北。

    龙家坝   龙门坝   上坝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南。

    《大陂塘   》。《乌龟塘   》。《老婢塘》。

    倒风塘   。蒋家坝   。冷水坝。

    石井塘   古城江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西。

    青塘    婆娘坝 《府志》无,按《通志》。以上俱灌田。

    “人字陂   ” 、“枫木陂   ” 、车头陂。

    唐村陂   、官庄陂   、大车陂。

    “江东陂   。” “古迹塘   。” “秦家塘。”

    燕子塘   犀牛塘 《府志》无,按《通志》俱在县北。以上溉田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