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495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卷 |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卷目录
曲靖府部汇考一
曲靖府建置沿革考
曲靖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曲靖府星野考
曲靖府山川考〈水利附〉
曲靖府城池考
曲靖府关梁考
曲靖府公署考
曲靖府学校考
曲靖府户口考
曲靖府田赋考
曲靖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一千四百九十五卷
曲靖府部汇考一
曲靖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战国为滇国地。汉为夜郎味县地。东汉仍之。蜀汉置兴古郡。晋属宁州,分置平彝郡。宋属河阳郡。梁时爨瓒据之,为西爨地。隋置恭州、协州。唐南宁州,改恭州为曲州,分协州置靖州,俱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蛮。南诏蒙氏置石城郡。宋为段氏据,后为磨弥部据。元初,置磨弥部万户。至元间,改中路,后又改曲靖“路宣抚司。” 明改为曲靖军民府。领州四。县二: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亦佐”县入《罗平州》,改“寻甸府。”
为州并隶府。康熙三十四年,改设“平彝县。” 领州五、县二
南宁县:〈附郭。〉
汉益州郡味县地。东汉律高县地。晋同乐县地。隋恭州,改协州。唐置南宁县。天宝末,没于蛮。元置千户所,隶磨弥部万户。至元中,升南宁州,后改为县。明洪武末,省越州石堡山地入县。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裁“曲靖卫。”康熙二十六年,又裁。
平彝卫分境屯赋并县
霑益州
汉牂牁郡宛温县地。蜀汉属兴古郡。唐初,置西平州。贞观中,改为盘州,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置磨弥部万户。至元中,改置霑益州,领交水、石梁、罗山三县。明并三县及越州入州。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平彝卫分境屯,赋《并州》。
陆凉州
汉牂牁郡平彝县地。蜀汉属兴古郡。晋分置平彝郡。唐属盘州,天宝末,没于蛮。南诏时号落温部。元初内附,置落温千户所,属落蒙万户。至元中,改置陆凉州,领河纳、芳华二县。明为陆凉州,裁河纳、芳华二县入州。
皇清因之。康熙六年,裁陆凉卫屯赋并州。
罗平州
汉牂牁郡宛温县地。蜀汉兴古郡,晋因之。唐没于蛮,名塔敝纳彝甸。相传盘瓠后裔罗雄居此。元内附,隶普摩千户。至元中,割夜郎苴部为罗雄州,隶曲靖路。明万历中,改土设流,为罗平州。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定“雄所”屯赋并州。康熙八年
裁亦佐县入焉
马龙州
汉益州郡地。蜀汉兴古郡地。晋因之。唐时没于蛮,撒巨白剌居之。后盘瓠裔纳垢部逐旧蛮而有其地。元内附,置纳垢千户所。至元中,改为马龙州,领通泉县。明并县入州。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平彝、马龙四卫所。
“分境屯赋” 《并州》。
寻甸州
汉滇国地,僰剌蛮居此,其地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之。晋新丁部。唐蒙氏为寻甸。宋段氏改仁德部。元初,置仁德万户府。后改仁德府,领为美、归厚二县。明寻甸军民府寻省二县入焉。成化中,改设流官。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降为州,改隶曲靖府。康熙二十
六年,裁平彝、木密、凤梧三卫所分境屯赋,并州平彝县。
汉牂牁宛温县地。蜀汉兴吉郡。梁爨瓒据为阿芋路部。隋内附,为开边县,隶犍为郡。唐蒙氏据为磨弥部,又改夜苴部。元设普摩千户,改罗山县,又改亦佐县,隶曲靖军民府。明改平彝卫。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卫。”三。十四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及析霑益州之久安、长治二里寄庄余家堡,建《平彝县》
曲靖府疆域考 通志
曲靖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贵州普安州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云南府嵩明州界二百二十里。
南至广西府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贵州乌撒卫界三百六十里。
由府至省三百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五百三十里。《南宁县》:〈附郭。〉
东至平彝县界,七十五里。
西至马龙州界二十里
南至陆凉州界一百里
北至霑益州界二十五里。
霑益州
东至旧平彝界,八十里。
西至东川土府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南宁县界五里
北至乌撒卫界四百二十里。
陆凉州
东至罗平州界八十里
西至马龙州界五十里
南至路南州界七十里
北至本府旧越州卫界五十里。
罗平州
东至普安州界九十里
西至师宗州界五十里
南至广南府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南宁县界九十里
按《州志》,“东至黄草坝二百里。”
南至八达河,广西交界九十里。
西至师宗州一百里
北至越州卫,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陆凉州二百里
东南至霑益州,羊肠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师宗州五罗河一百里。
东北至平彝,二百四十里。
自州至府三百里,至省五百里。
马龙州
东至南宁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木密所界,七十里。
南至陆凉州界六十里
北至霑益州界三十里
寻甸州
东至马龙州界五十里
西至禄劝州界三百里
南至嵩明州界六十里
北至四川东川土府界,七十里。
平彝县
东至贵州普安州界十五里。
西至南宁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罗平州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霑益州界十五里
形胜附
本府。〈南宁县附郭。〉
《旧志》:四封之山,谓青龙负金胜峰,自东自南自西以为固,而北据白石江,当一面之阻,控制二爨。
带水环山,平畴广野,为全滇之锁钥,作两迤之门庭。城池高深,乌川接壤,实西南之重镇,视诸郡为最冲。
霑益州
层山绕其西北,二水交于东南。郡临黔蜀之衢,地接乌蒙之险。
陆凉州
雄山东峙,石门西扃,疆原旷衍,实兴古之要镇。《罗平州》。
大渡河潆绕三隅,白蜡山俯临八部,郡东关锁于是乎在。
马龙州
“屏山如墉,通道如线。” 《省东》要害之郡。
寻甸州
地连中庆,壤接曲州,独当东川一面。
平彝县
神马拥前,翠屏列后。清溪环流,苍崖峭立。黔界所分,滇疆首邑。
曲靖府星野考 通志
府总
唐僧一行以山河两戒论星野,谓“南河、北河分夹东井,为天之阙门,所以界天之南北也。故北河曰北戒,南河曰南戒,两戒之间,七曜之中道出焉。春分昏中,两河当于午位,就此时之中星观之,井在赤道之北,黄道经其内,恰值嵩高之上。” 以是知天之高者惟北辰,而井与北极最近;地之高者惟昆仑,而秦蜀滇与昆仑为近,故定分野者必以此为准矣。南河、北河两星列于井之南北,于此求之,秦在西北,则黄道所经之井,即秦分野;蜀在秦西南,则近参之井,即蜀分野;滇又在蜀之南,近鬼之井,即滇分野。是滇在井、鬼之间明矣。
曲靖府山川考 通志
本府。〈南宁县附郭。〉
负金山 在城西二里。明�川侯傅友德、西平侯沐英胜达里麻驻军于此,改名胜峰。石皆青色,可琢为砚。又有石穴,状类马迹,水深尺许,童子取以注砚,则学书易成。按《明一统志》:在城西南一十五里。其东北有山,高百馀仞,上有望夫石。
分秦山 即石保山。在城南二十里。四维平原,孤峰独立。藤萝挂壁,鸟道纡回。旧传武侯会盟之所。
青龙山 在府东二十里,又曰“朗目山。” 山色苍翠,远望若画。
真峰山 在城南二十里,山半有弥陀崖,怪石嵌空,类黔中飞云。崖后有普贤洞。按《明一统志》,“峰峦秀丽,多产花木。” 按《明通志》,“在府城南二十里。”
翠峰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层峦叠嶂罗列。
如画屏障府城
龙华山 在城北二十里。按《明通志》有二,一在城北,一在霑益州南五十里。
龙泉 在府南十里。泉分两派,灌溉之利甚溥,春秋祀焉。
白石江 在城北五里。明西平侯沐英擒达里麻于此。按《明一统志》:在城北八里。“洪武十四年,西平侯沐英征云南,闻元司徒平章达里麻拥兵十馀万屯曲靖,遂进师白石江,与之大战,擒达里麻,俘甲士二万。”
双河 在城北三十里,源发崖口,多灌溉之利。南河 ,在城东南二十里,通北海,流入陆凉。温泉 在分秦山下,阔二丈许。按《明一统志》:在城南五十里,俗呼热水塘。
潇湘江 在城南。源出马龙州山箐,绕胜峰山下入府境,至陆凉,过石门山,会广西师宗水达南海。按《明通志》:夏秋之交,江水泛涨,汪洋弥漫,若洞庭潇湘之势,故名。
霑益州
石龙山 ,在旧霑益州东七里。按《明一统志》,“其西麓有一石,蜿蜒如龙。”
东山 在州东二十里。按《明通志》:“在州南二百里” ,山色苍翠,宛然如画。
交河 自旧霑益花山洞发源,经州东北,会盘江、腊溪二水,南流入府境陆凉,达于广西。按《明一统志》在州南一百八十里,合盘江、腊溪二水,故名。
车翁江 源出杨林海子,过州境北流入金沙江。
鸦扒箐水 在旧州南,北流会车翁江。
陆凉州
丘雄山 在州东七里。上有方池,水无盈缩,下有十八泉,岁旱祷雨。
部封山 在州西四十里。按《明一统志》,“故芳华县近此。” 山高耸,多花木。
石门山 在州东南四十里。石笋森布,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门。” 又东出数百步,有离石,状类西岳三峰。
木容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苍秀可挹。中涎泽 在州东南,汇潇湘江水于此。按《明一统志》:在丘雄山下。源自南盘江,经府东南,合潇湘江,至是汇焉。十八泉与南涧皆注其中。罗平州
钟山 在州南二十里。巍峨嶷峙,峭拔端严。群峰罗列,宛如画屏。
楼阁山 :在州南二十里。屏障学宫。
白蜡山 ,在州北十里。
八部山 在州北八十里,高二百馀丈,其麓百馀里。按《明通志》:“冈峦八耸,故蛮呼为八部。” 喜旧溪 在州东,源发矣都勒,流入,东南会盘江按《明一统志》:源出龙甸村,流环州境,西至普安州入盘江。
马龙州
伯刻山 在州北六十里。按《明一统志》在州南六十里,其东北有多罗山,皆峰峦峻峭,怪石巉岩。按《州志》:州东十里侧立如屏,州之望山也。又名黑泥山。
多罗山 在州西北。山石奇瑰,林木茂密,州之望山也。按《州志》,正北八里与白刻相连,孤峰插汉,宛然天柱。外有数峰如峭
杨磨山 在州西南七十里。又名关索岭。中和山 发脉,自宜良,蜿蜒起伏,至此结而为二。其中峰前后突兀,左右层峦环列,如旗鼓状。后枕寻甸群山大海,而小山曲水回绕于前,俨然龟蛇盘辟。又有仙人洞、五龙潭,上下平田千顷。按《州志》,相传昔有祖师止此显灵,因上建灵峰观,下建万寿寺。
灵泉 按《明一统志》:“在州西南三里,水色清碧,民赖灌溉之利。”
东河 按:《明一统志》在州治东。
西河 按《明一统志》:“在州治西,东流合东河,入寻甸军民府界。”
大龙井 按《州志》:“在州西南二里,其潭出自林家山下,周围数十步,水清洁甘凉。”
小龙井 诸水,俱无源流,随时泛溢,灌溉民田。《寻甸州》
月狐山 在州西北八里,回合五十里许,山顶云可以占雨,一名“凤梧山。”
玉屏山 在州西北五里,为州主山。
勇克山 在州西八里。林壑幽邃,积雪不消,俗呼雪山。按《明一统志》下有泉为倘奉溪。
隐毒山 在州西八里。山无岚瘴,乡人避暑。按《明一统志》:“其麓有泉,亦名隐毒。”
哇山 在州东。耸秀如剑锋,土人筑寨于上,险不可攻。亦名安乐城。按《明一统志》:“落陇雄山在故归厚县治西南,绵亘五十馀里,其东有哇山” 云云。
三棱山 在州西亦郎里。上有九十九泉。怒勒峰 在乞曲里,中有海,多渔利。界达霑益,陆寨干彝居之。
额吾峰 在乞曲里。上有清泉,下有温泉干彝往来两峰之间,以为窟宅。
那多峰 在乞曲里,有大石寨,接连东川俱干彝潜处,下有龙泉。
矣部乌泉 在州东,由月狐山发源,出七星桥,分二派入州车翁江。
清水海 在州西北,入金沙江。
车湖 在州西。山环水聚,可资灌溉。
平彝县
峦冈山 ,在县东八里。高十馀里,雄视诸山。扬威岭 ,在县西五里。多毒蛇。
清溪洞 在县驿旁。洞深十馀里,洞中之石,险异万状,题咏甚多。
紫泉洞 在清溪洞内,宽敞有台数重,水势曲折,可以流觞。
定南山 在县西十里。明西平侯沐英曾驻兵于此,遗址见存。
桂花洞 在县北十里。洞穴幽深,洞口有老桂,芳馨清远。
清溪水 在县南
《通志未载山川 明一统志》
本府。〈南宁县附郭。〉
妙峰山 在府城西
郎目山 :在府城东二十里。山高岫远,如障如屏。
石坡山 在府城南二里。上有望夫石。
《东海子 》,在府城东五里许,轮广五十馀里。每秋雨,水汪濊浩淼,亦曲阳之巨浸也。
黑龙潭 在府东二十馀里。旁有石洞,其上怪石巉岩,林木茂密,潭水渊深,多资灌溉之利。北沼 在府城北迎恩门外。
霑益州
堆涌山 在州东南一百里,延袤二百馀里,峰峦堆突,如涌出然。
龙华山 ,在州南五十里。
罗山 在州东北九十里。
伯蒙山 在州东南二百里,高出诸山之上。炎方山 ,在州南七十里。
盘江 有二源,北流曰“北盘江” ,南流曰“南盘江” ,环绕诸山,各流千馀里,至平伐横山寨合焉。州据二江之间。
东山河 源出本州,旁有洲,平坦肥沃,约百馀顷,旱涝无虞。
阿交合溪 ,旧名些丘溢派江,其源有二:一出嵩盟州,一出马龙州,至府东南十五里,合流入霑益界。
陆凉州
满戍山 ,在州北二十里。高出群山,林木郁茂。《罗平州》
淑龙山 在州东七十里。四面险峻,惟东西二门可上下土酋负固之处。
瑞霞山 在州东五十里。山后有泉,水汽时入林麓间,映日如霞,因建“白云庵。”
天马山 在州南二十里。
五台山 ,在州南三十里。
磨盘山 在州西北隅一里。平地独出,高百寻,州境尽归望中。下有美泉,清洁可嘉。阖郡建玉皇阁于上,钟鼓之声远达四境,游人不绝。笔架山 在州北七里。
玉屏山 在州北五里
纱帽山 在州北十里
马把山 在州北五十里。四面皆山,一峰特出,其上甚灵,祷之即应。
鲁泥河 在州南一里,旋绕城外。
石坝河 在州南四里
清水河 在州东八十里。
以则河 ,在州东北六十里。
江底河 为罗平。黄坪大渡。
�鲊八达河, 下广南、广西,大渡六恰革河, 往竜洞、法乌大渡、干河, 凡二处,夏秋则泛溢,春冬则干涸。一在州北十五里,一在州南十里
太液湖 在城北,筑堤聚水,周围三里,波涛万状,可制蜡山、火星。
以则江 往,亦佐大渡。
以竜江 往腊庄、竜甸、歹鲁大渡响水 ,在州西五十里。
白龙潭 在州西五里
沂泉 在西门外
温泉 在州北六十里。后山如壁,前逼河,地不能数武,而石池天然,水清见底,浴能除病人,云当在安宁之上。
马龙州
木蓉山 在州南十里。平峦叠起,山多木蓉花,故名。
连云山 一名“松子山” ,在州东南十五里。晨夕云气多聚其上,故名。
铁岭山 在州西南十五里。北至黄土坡,南至安南乡,上下二十里,陡如峭壁,石色似铁。华盖山 ,一名“寒坡岭” ,在州西十里,旧有兴龙寺,今废址仅存。
石宝山 在州西四十里白塔铺界。形似宝珠,突起平田之中,涧水绕麓,树石参差。
连珠山 在州西六十里。
云锦山 在州南五十里,上有云岩寺。
龙鼎山 在州东四十里。山形如鼎,故名。“摩天峰 ” 在州西二十五里乌龙箐旁。孤峰耸出众山之巅。登眺其上,曲靖、霑益、寻甸、陆凉诸境之山,了若指掌。
红石岩 在州南六十里。其山陡峻,中有石壁,广数十丈,怪石嶙嶙,萝树葱蓊。
龙阳洞 在州西十五里。旁有村名“土官寨” ,乃涉氏之旧址也。
观音洞 ,在州东三十五里。上下绝壁,人迹难到。
龙洞 在州东南四十里。其洞皆东向西上,有大栗树、汤郎二处之水,从洞后门流入,声吼如雷。洞中漾成大潭,深数丈。中产龙须鱼,细鳞金色,大额长须,味异常鱼。相传洞中有龙,故名。时旱祷求必应。
叠水洞 在州南四十五里。水从岩上叠下,约有数十丈,悬岩瀑布,不啻长空白练,声似雷鸣,形若喷珠,足称异观。
折宗洞 ,在州南八十里。洞极高敞,明亮可容万人。
九股龙潭 在州西五十里,即古通泉县之旧地。其潭周围二百馀步,泉水杂出,约有九股,碧波荡漾,浑如玉盘,居民资其灌溉。旁有河水,出州境大山村山涧,经流潭边,西向至左所屯,出下板桥,至中和山,合马龙之水,入寻甸州七星桥,成巨津矣。
涤砚溪 :在红石岩中。前有名僧松岩涤砚其中,因名。
三岔江 在州北一里。一源出鸡头村,一源出杨官田,一源出缪家田,三水会合,因名。
《潇湘河 》即南门外观音桥下河也。
龙潭河 在州西八里。即潇湘水之下流也。响水 在州东二十五里。水从石峡中出,近听如钟鼓声。
寻甸州
洗马山 在州西亦郎里。俗传土人曾据此山。汉兵攻之,谓其无水,土人以“米花洗马” ,攻者疑不敢逼。
仙人岩 在州乞曲里。其山多红绿,翠色可观,故名。
仙人洞 在州西四里许。内有神仙硙碓、石床、石凳、石桌,深二十里,下有水洞,俗呼法吐。白龙洞 在州北五里,水泉涌出,灌溉一州田亩。洞口有一雀,土人呼为龙雀。木落一叶入潭,鸟即衔出。每旱祈祷于此,流为螳螂河。知府锺扁其名曰“涌珠洞。” 三春游赏,络绎不绝。
排额洞 在州东北三十里,自七星桥大河顺流而下,近河半里。其洞中深宽约二丈,高一丈五六尺许,有石笋琳琅,兽蹄鸟迹。
三龙泉 :在州西十里。周围石如砌,其水穿山流出,即为“淑水拖蓝。”
果马溪 在州西南六十里。有泉为溪,名“果马” ,源出果马山。
磨浪水 在废为美县西三十里。
龙吸水 在废归厚县东一百里。二水俱见《明一统志》。
平彝县
龙马山 :一名“白马山。” 在城南二十五里。高十
五里,三峰峙立,中峰独出。昔有白龙马见其间,至今石槽尚存。乡人结庐于其上,曰“万山雄镇。” 席帽山 俗名老哈坡,在城西南一里许,以形如席帽得名。
蒙洞山 在城西北五里。下有洪源洞,高二十馀丈。
落蒙山 在城西一里。今名古城寨。元初建《罗山县》于此。
宗孟山 在亦佐城东南五里。彝呼山之至尊者为《祖慕》,讹为《宗孟》。
旱改山 :在亦佐城东十五里。遇旱,县人祷之辄应。
矣层山 在亦佐城西三里。山有清泉,居人皆汲饮之。《彝》语水为“矣” ,因名。
法图山 :在亦佐城东南百里。岩壁耸高,彝民祷祀祈年处。
龙马山 在亦佐城东五里。石岩壁立,每遇微雨,石上如物蠕蠕欲动。相传龙马出现,故名。块泽坡 在亦佐城西十里。山坡崇陡纡回盘屈之径划成鸟形,故名。其巅为鹦鹉嘴。旧亦佐知县邢伟作亭于上,额曰“若凌霄汉。”
以则坡 在亦佐城南一百五十里,山峻而险,其上有石,或蹲或眠,如人物状者,不可胜纪。其地产兰,四时幽香不绝,亦荒服之胜概也。五里坡 ,在亦佐城东百里,陡峻难行。康熙四十年,知县任中宜督工治平,可通舆马。
宣威岭 在城东十五里。滇黔交界迎送之尽。境有亭,曰“万里亭。” 明景泰中,巡按御史洪弼立坊其际,曰“滇南胜境。” 学道寿以仁重修。黔旅至此,觉山平天阔,东望则箐雾嶂云,天限二方也。狮子洞 在城南十里。水从洞出,波光荡漾,上下相映,可舟可渔。
三门洞 :在城西北三十里。
落水洞 ,在城西北十五里,有窍九十九,水溢,从窍出。“洪源洞。”
天生洞 :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韬光洞 ,在亦佐城东南二里。必然火,然后可入,不知深远。程封题曰“韬光洞。”
“响水河 ” 源出白水,有深潭,天生石坝。
多罗海 长五里许,遇霪雨,则泛滥汪注若海。滇人见陂泽即云“海” ,故名。
十里河 在城西南二里。合清溪河水至罗平,由广西泗城达广东入南海。
黄泥河 在亦佐城东百里,一名“小黄河” ,四时水色常黄。源由乐民所,北绕东归,南入罗平江。蒲织河 在亦佐城东南九十里,中生九节蒲,其状如龙,又如织成,屈曲回环,盘绕水面。块泽河 在亦佐城西南十五里,源发白水驿,达罗平江。
以则江 :在亦佐城南八十里。
双碧潭 :在城东一里。
鲤鱼潭 在清溪之上。天将雨,则水浑,既清即晴。
响水潭 :在城西八里。
黄龙潭 :在峦冈山下。
古城潭 在古城寨下
水利附
本府。〈南宁县附郭。〉
北沼堤 在府城北门外。
西湖坝 在城东北十里。明洪武间,作闸潴水,启闭以时。按《明通志》:后为冨人所占。弘治十二年,同知胡光具其事陈当道,始核出。
天生坝 有二:一在城南潇湘水上,一在城北四十里,灌溉之利甚溥。
暗洞堤 在府东十里
霑益州
交水坝 在州南一百七十里平蛮乡。块步、腊溪二水相合,又名交水河。明宣德间,千户梅用凿石为坝以行水。
大坝 水出木容箐。明洪武初,指挥刘璧筑坝酾渠为三闸,以蓄泄水道,灌东南三乡四堡之田。
小坝 在州治西五里
阿龙沟 ,在州东三里。灌河东诸田。
陆凉州
杨福村坝 在州东三里。知州陈文著建。冷水塘闸 。按《州志》:“在州东北六里,郡田多资灌溉之利,即洗马河源。”
龙洞坝 按《州志》:“在州北五里,田亩多资灌溉” ,今改名涌珠洞。
罗平州
趋吉堤 在州北八里。明崇祯七年,庠生周士麟、《乡约》张戬、贡生吴魁南重修。夏秋水涨,以便往来,行人乐之。
鲁沂堤 在州南一里。水低田高,筑堤分水,东西灌溉。
水车闸 顺江田高水低,于江中浅水之处安闸制水车日夜自转,汲水灌溉。
响水坝 田中无水,乡绅李犹龙由山凿石,引水灌田。
太液湖坝 坝下有田,水涨多致湮没,筑坝防之。
《土白勒山水 》。山水从石路分三路而出,视沂水尤大,一路平坦可引至州,其水如前数坑泄漏。知州张含章捐百金筑堤引水,今已至康虐村,改水田居半。
歹鲁村 在州西五十里,即三峡江水。民间凿山开石,筑堤蓄水,以资灌溉。
马龙州
杨柳坝 在州东七里,灌西鹤楼田。
石桥坝 在州北十五里。
史家闸 在城东三里,积潇湘江水。
梅家闸 在城东二十里,积太平桥水。
土坝 在城东一里。积潇湘、北沼二水。
恭家坝 在城东三十里,入南海圩田。
寻甸州
归龙堤 在州南二里。明万历间,知府李遇春砌石堤三十馀丈。民德之,名“李公堤。”
龙潭闸 在州北四里马街,引水为学宫襟带,亦灌田亩。
曲靖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南宁县附郭。〉
曲靖府城池 ,明洪武二十年建,周六里三分,高三丈,设四门:东曰“乐耕” ,南曰“来薰” ,西曰“胜峰” ,北曰“迎恩” ,增二敌楼于城北,久圮。
皇清康熙二年,总督卞三元、巡抚袁懋功、安普道赵
廷标,副将白世彦、游击董朝禄、单继唐、知府李率祖捐俸重修,有池。
外州县
霑益州城池 ,即交水城。明天启三年,巡抚闵洪学建,周三里三分,高一丈九尺。
皇清顺治十六年,迁霑益州治于内。其旧《霑益州城》
为《寻霑》营游击,驻防无池。
陆凉州城池 ,即陆凉卫城。明洪武三十一年建,周六里。
皇清康熙六年,裁卫归州,移州治于《内无池》。
罗平州城池 ,明万历十五年建,周四百六十丈,高二丈,壕引河水。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王鸿勋修。按《州志》,明万历庚寅
年,始迁州城于镴山之下。周围三里,门四:东名“宾曦” ,南名“阜民” ,西名“沂浴” ,北名“拱极” ,惟此门未开。池宽二丈,引沂水入池,旋绕周匝,更从城中穿流,以防风火。今已废弛。西北楼久倾,东、南二楼为远近所瞻瞩。知州王鸿勋修未久而倾颓殆尽,知州张含章改为平房。
马龙州城池 明万历四十年,知州张鉴建,周四百五十丈,高一丈三尺,无池。
寻甸州城池 明成化十九年,知府屈伸创筑土城。嘉靖六年,为安铨所破。十二年,抚按檄知府刘秉仁等相地改筑,砌以砖石,周三里三分,无池。按《州志》:“周三里三分,中穿一里三分,背西面东。”
皇清康熙七年二月,火灾东、北二门,城楼,皆毁西、南。
二门城楼倾圮。三十三年,知州黄肇新重修。《平彝县城池 》:“明弘治七年建,正德二年迁建。周围二里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二尺,垛口八百六十四,无池。开东、南、大西、小西四门,建东、南、北、大西、小西城楼五座,铺楼十八座。” 天启二年,为霑益土妇设科等焚毁,明年,参将袁善重修。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知县任中宜重修,及东南、大西
小西城楼四座
曲靖府关梁考 通志
本府。〈南宁县附郭。〉
白水关 在府城东北八十里。
三岔关 在府城西十五里。
澄清桥 有三:上桥在府治西九里,中桥在府治东南七里,下桥在府治西北三岔驿,俱明弘治十七年建。
鸣凤桥 在城西观音洞下,离城二十五里。明万历三十年,陈政建。
潇湘江桥 跨潇湘江之水。明景泰三年建。弘治间,知府焦韶、同知胡光重建。
白石江桥 在府城北八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李率祖重修。
石堡山桥 :在府城南二十里,跨大河。
飞虹桥 在儒学大门外之左。
驾虹桥 在儒学大门外之右。
蒙家桥 在府城西二里。
胡家桥 在府城南十里。
新桥 在城北二十里,屯田道募工修理。胜峰桥 在府城西门外。
响水桥 近响水一里
中所营桥 :在府城三十里。
红花海桥 在府城东二十二里。
高桥 有二:一在城东二十里;一在新桥前一里。
石喇桥 在府东三十里。
迎恩桥 在府城北双沼之间。桥下有闸,明洪武初建。
朝阳桥 在府城东北二十五里,长十馀丈,宽三丈。明万历甲午,知府高公荐,委卫经历黄子敬督修。
砥道连虹桥 在府城北十八里,地名“小路口。” 夏秋水涨,河岸冲决,淹没军民田庐,行旅甚苦。明万历庚子,经历李廷捐赀督众筑堤一截,修路四百丈,建石桥三座以泄水势,行者称便。中河桥 在府城东十三里。
镇海寺桥 在城东十五里。
箐口桥 在城东八十里。一名“魏家墩桥。” 石墩子桥 在城东二十里。
吴六桥 在城东十五里。
巴家桥 在城东十五里。
猓猡桥 :在城北三十里。
邓官桥 在城北十三里。
柳家坝桥 在城东北五里。
济众桥 在城西十五里三岔关。康熙九年,驿盐道赵廷标暨阖郡人等同建。
中正石桥 在城西南二十里,水通潇湘河源。康熙六年,廪生沈鉴开,同众新建。
霑益州
松韶关 在州南一百里。
阿幢桥关 在州南三十里。
太平桥 在州东门外。长二丈,阔一丈,块步溪水流其下。
石龙桥 在州东半里河东大路,砌以石,水洞三。
堡子桥 :在州城西三里。
干河桥 在州城东十里。
马龙桥 在州城南五里。
王家桥 在洪桥铺
水西桥 在州城北三十里。
江溪桥 在来宾铺
山塘桥 在州城南一百七十里。塘溪山之水过焉。
衍嗣桥 在州城南部。明御史缪文龙以石易木。
山桥 在州城东一里,架木为之。
傥塘桥 在州北八十里,架木为之。
可渡桥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跨可渡河,甚险。康熙二十八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仝建。永安桥 在越州卫南,老军吴成建,弄泥溪水流其下。
“镇彝桥 ” ,在卫城南,长三十馀丈,今砌石。“中洲桥 ” ,在卫城南。
东岳桥 在卫城南
周家桥 在卫城南七里。共桥十一,俱越州卫老军闻世春捐资建,往来便之。
陆凉州
木容关 在州西十五里。
曾伽坡关 属州境
石嘴头关 在州北三十里。
天生关 在州南八十里。
土桥 去州一里
南桥 去州二里
串桥 去州五里
板桥 去州城三里
罗平州
龙见桥 在州北三十里。
鲁圻河桥 在州西二里。
连步桥 在学宫左一里。俱明万历十七年建。“块泽桥 ” 因两山竖立,下流涌水,夹岸之间砌石嵌木,飞驾而渡。
天生桥 :在块泽江上渡。
永平桥 在块泽江
《大渡 》:“以《则渡 》” 七、革渡。
乃革渡 俱在罗平州
马龙州
分水关 按《州志》,“在州西三十五里” ,今名青石坡。旧有巡检,今裁。
三岔关 按《州志》,“在州东三十里。”
观音桥 在州南,明成化间建。
昌隆桥 在州南十五里。
关东桥 在州南二十五里。建于鲁伽婆岭巡检司之东,故名。
关西桥 在巡检司之西。
仁济桥 在州南四十里,即白塔桥。
下板桥 在州南五十里。
青石桥 在州南七十里。
高桥 在州西二里
双桥 在州东二里
石岑铺桥 有三。明万历间,千户田嘉禾、军人周良用、吴大金建,至今利之。
红崖璋河桥 在卫东三里。明万历间,军人叶汝贵建。
“遇顺” 小桥 有三,明万历间,军人张大云建。寻甸州
靖远桥 在州北三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重修。
迎恩桥 在旧州南,初架木为之。明成化丁未,知府谢绍易以石。
通靖桥 在州东二十里。长三丈,阔五尺。按《明一统志》:“跨阿交合溪。”
温泉桥 在州南三十里,长十五丈,阔八尺,明嘉靖初年建,万历二十七年重修。按《明一统志》:“跨温泉下流。”
原木桥 ,知府林斌易以石。
洗马桥 在州东四里,初木桥。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易之以石。
蔡济桥 在州南十五里。明嘉靖二十六年,军人蔡永建。
三板桥 在州南五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王尚新易以石。
日甲桥 在州南二里
太平桥 在州治东北三里。明弘治间,知府谢绍建。
南安桥 在木密所东二十里。
独树双桥 在州东半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重修。
七星桥 去州城二十里,郡民刘璁建,长十丈,阔三丈。
代砖桥 在木密所东十五里。
南安桥 在所东三十里。
普集桥 在所北十五里。
引凤桥 按《州志》:“在城南三十五里。康熙四十九年,塘子屯士民建。”
平彝县
豫顺关 在城北二里
宣威关 在城东十五里。
分水关 在城北二里
界牌铺桥 在城北十五里。明万历五年,指挥李厚、千户田嘉禾创建,至今利涉。
界牌桥 在城西北八里。明万历二十四年,分巡道高荐捐资檄经历汤廷良督建,仍作亭三楹。
曲靖府公署考 通志
本府
曲靖府治 旧在城中,明末为流贼所毁,借驻民居。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天玑修于南门内。《旧察》
院
同知署 借驻民居
通判署 旧同府治,今移驻平彝卫城内,明弘治七年建。天启二年,叛酋设科李贤焚毁,巡抚闵洪学檄参将袁善修复。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裁“卫”,移通判,分防于内就卫署。
居之,后复县通判署。无考。
经历司署 今颓坏
司狱司署 旧在府治内。明末兵毁。
广盈仓 在府城南门内。
公馆 霑益、马龙、平彝、旧俱设于城内,今皆毁废。
督学道考场 旧在察院西,因兵毁,今以旧府寓为之。
南宁县治 旧在城内东,明洪武十四年建,久焚毁,今移驻于曲靖卫旧署。
养济院 按《明通志》:“在府治南城外,一在寻甸道源村书院左。嘉靖间,知府王尚用建。”
演武场 按《明通志》:“一在曲靖卫城北,一在马龙守御千户所,一在越州卫城东,一在平彝县城东,一在陆凉卫治东。”
外州县
霑益州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七年建,久废。今移驻交水城内。
吏目署 在州治
陆凉州治 在城内,明洪武间建。
皇清康熙八年,裁卫署为“州署”,知州江维祥重修。
吏目署 在州治
罗平州治 在城内。明万历间建,后毁。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王鸿勋重建。二十九年,知州陈
柿祚重修
吏目署 在州治
马龙州治 在城内,明洪武十八年建。
吏目署 在州治
协镇府署 按《州志》,在州署右。左营在东门外,右营在南门外。
察院行馆 在城中,久废。
军粮仓 在州署左,知州王鸿勋建。
贮运仓 在军粮仓右,署州事唐光椿新建。义济仓 附“军粮仓” 左。署州事周蔚新建,知州张含章成之。
寻甸州治 在城内。明成化十九年建,后徙鲁兀山下。嘉靖六年,逆铨之变,复徙今署。
吏目署 在州治内
旧制,推官一,照磨一,俱在府治内;县一,在亦佐县城内。巡检司三,一在松韶关,一在阿幢桥,一在鲁婆伽岭。税课司一,在交水。阴阳医学俱全。今皆废。
平彝县治 ,即卫守备衙。康熙十二年,守备李之陞建大门、二门各三间,大堂五间,办事房八间,川堂三间,后楼五间,厢房十四间。三十二年,驻札通判沈宏绪于署左增建花厅三间,书房三间,厢房三间。四十一年十月,知县任中宜于书房后建厨房三间,花厅右建书房二间。典史衙 在县右,旧驿官署。
驻防衙 在县左,旧千总署。
广会仓 在署前,原贮左所屯粮。
交水仓 在交水城内,贮右所屯粮。
曲靖府学校考 通志
本府。〈南宁县附郭。〉
曲靖府儒学 “在府治东水闸口。明洪武十七年建,永乐元年重修。景泰五年,巡抚都御史郑颙重修。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朱皑、知府张纯重修。弘治七年,巡按御史何琛、章忱增修。嘉靖二十九年,巡按御史赵炳然、副使熊楫迁启圣祠于庙东北,建名宦乡贤祠。万历七年,巡按御史刘维建进贤楼。十三年,巡按御史” 李廷彦加修。万历二十九年,南宁县知县李藻增修,崇祯十三年,兵备道王敬锡重修。土寇沙定洲焚毁殆尽,郡人士议迁于城之中白马庙。丁亥三月,流寇屠城,复成灰烬。
皇清顺治十七年,教授杨克猷、教谕李维铉申请知
府李率祖议以旧卫址建学详允。于康熙六年倡率同知张皋谟、通判刘孔学、南宁知县程荩、教授陈蒙俞,捐俸置《经籍大全》及“《性理》《通鉴》” 诸书。今复散失。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郡邑重修庙学,因其地湫隘,将议迁焉。靖阳书院 在府城外西北山麓,今废。
兴古书院 在府城东,东山寺右,郡人吏部郎李希揆建。明崇祯间,兵道王敬锡建水阁以配之。
府义学 有三:一在明伦堂左,康熙二十四年,同知王俟建屋七楹,二十九年,知府李天玑捐俸,延师训课。一在城东南隅文昌宫,总兵刘廷杰、游击张国勋、黄光德、夏远、吴胜同捐设。一在十王殿,二十九年,同知郑国谌捐设,延师训课。县义学 有四:一在城西三岔堡,康熙二十九年,巡抚王继文捐俸,知府李天玑、知县吕琨,各捐建屋置租。一在城东斗阁,知县吕琨捐设。一在四乡,知县张为焕捐设。一在平坡,典史王宪捐设,延师训课。
外州县
霑益州儒学 在州治南。明嘉靖二十八年,巡抚都御史顾应祥、巡按御史林应箕奏建。万历六年,知州秦文绪改建于城北驿址。天启七年,移建交水,毁于兵。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王作楫、学正黄世春重修。《十一》
年知州高璘增修
义学 有五:一在本城白衣阁,一在东郊诸天寺,一在南郊真武观,一在西郊玉皇阁,一在北郊关圣宫。康熙二十九年,知州马真德捐谷延师训课。
陆凉州儒学 在旧卫左。明嘉靖二十一年奏建。二十五年始铨官颁印。学宫斋舍,规制具备,岁久倾圮。
皇清康熙八年,署卫印守备张名弼教授柳志沉详
请迁建于“旧卫址。” 十一年,知州汪维祥、学正张昌英修。
义学 ,在三元街。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江藻捐俸延师训课。
社学 在州治北
罗平州儒学 在州治北,旧军营址。明万历十五年,府同知黄宇建。后毁于兵。
皇清康熙七年,知州王鸿勋、学正尹嗣陟重建《十一》。
年,知州张英重修,增置祭器。按《州志》:“明万历年,建于城北太液湖之上,山明水秀,两科三举。” 迨兵燹后,迁于白镴寺之旁,又遭兵毁。
皇清康熙三年,知州王鸿勋修正殿三楹。八年,知州
张英重修戟门、两庑。二十三年,知州康孟侯改修正殿五间,两庑十间,大成门五间,启圣宫及明伦堂俱缺。三十一年,知州孙士祯迁于城东南角,大殿五间,两庑十四间,大成门五间。三十七年,知州张含章修启圣宫三间,明伦堂三间,置木祭器,迁义学白镴寺旁。
义学 ,在学街。康熙二十九年,署州事楚雄府通判周蔚捐俸延师训课。
社学 在州治东
马龙州儒学 在州治南。明嘉靖二十一年建,知州张栋董其成,岁久倾圮。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李率祖劝僚属绅士捐金檄学。
正、李湜、赵英相继修葺。
义学 有三:一在城内州前铺,一在黄土坡,一在大庄。康熙二十九年,知州王友德捐俸延师训课。
社学 在州治北
寻甸州儒学 在州治西北。旧为府学。明正德九年,知府戴鳌奏建。嘉靖六年,为贼毁。十一年迁于州治南。隆庆二年,复迁于州治东北。万历间,知府林及祖、金待先后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李朝柱、教授张人龙重修,今改。
为州学。按《州志》,三十二年知州黄肇新重修。至四十年因科第乏人,绅士请迁于州治西玉屏山麓。
萃华书院 在州治东五里,知府王尚用建。义学 在名宦祠。康熙二十九年,兼摄州事霑益州知州马真德捐谷延师训课。
平彝县儒学 :康熙四十二年,知县任中宜建草房三间,瓦房三间。
平彝书院 即旧平彝学宫。康熙二十七年,裁学归府,即以旧学为书院,春秋备牲醴致祭。
曲靖府户口考 通志
府总
康熙三十年分,原额“人丁” 并编审清出,除顶补老故外,共丁八千四百六丁;额征丁银一千六百三十一两九钱。
又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十二丁,应征丁银一两六钱六分。二共人丁八千四百一十八丁,共银一千六百三十三两五钱六分。又额外康熙二十五年编审,增出沐庄人丁二百五十五丁,应征丁银四十五两七分。
康熙七年奉裁越州卫、曲靖卫、陆凉卫、定雄所军舍人丁,归并府州县征收。
原额军舍人丁及编审清出,除顶补老故外,共丁五千六十三丁,额征丁银二千二百一十六两一钱四分。
又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人丁一百一十二丁,征银五十八两六钱二分;二共丁五千一百七十五丁,共银二千二百七十四两七钱六分。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左、前、平彝三卫木密、马隆二所,分归州县征收。
原额军舍人丁及编审清出,除顶补老故外,共丁一千一百五丁,额征丁银四百七十六两七钱六分。
又康熙二十五年编审,清出丁二十丁,应征丁银七两四钱二分;共丁一千一百二十五丁,共银四百八十四两一钱六分。
曲靖府田赋考 通志州志合载
府总
原额民赋田地共五千八百六十五顷二亩一分八釐四丝一忽一纤三尘九渺五漠。查额内尚有荒芜田地,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夏税本折麦一千四百九十三石三斗六合七勺一抄三撮八圭三粒四颗五粟。
实征秋粮本折米六千九百六十五石六升五合七勺六抄六撮九圭二颗八粟。
实征《条编》等银八千六百四十七两九钱五分八釐一毫二丝六忽三微五尘三渺六漠。又,额外增出沐庄田地共四百一十顷五十七亩五分九釐五毫三丝六忽六微四纤二尘二渺二漠。
实征夏税本折麦五十七石四斗二合一勺九抄三撮一粟。
实征秋粮本折米三百五十八石四斗三升三合三勺二抄三圭七粒五颗。
实征《条编》银一百三十二两五钱五分七釐二毫三丝六忽三微九纤六尘八渺七漠。
《夏税》额征一千三百七十二石八斗二升一勺三抄四撮七圭七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二百五十四石九斗六升一合一勺七抄八撮七圭八粒。
起运本府库,折色五百八十九石六斗七升六合一勺二抄八撮五圭六粒。
存留各州县仓本色五百二十八石一斗八升二合八勺二抄八撮三圭三粒。
《秋粮》额征六千五百四十九石七斗八升三合四勺七撮七圭。
起运本府仓本色二千四百五十八石三斗四升七合四勺八抄二撮六圭。
起运本府库,折色一千五十五石一斗三合七勺七抄九撮八圭二粒。
存留各州县仓本色三千三十六石三斗三升二合一勺四抄四撮八圭二粒。
寻甸府官民田地、共二千四百六十三顷四十五亩三分六釐二毫二丝二忽。
《夏税》额征六百一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九粒。
起运布政司库,折色一百三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九粒。
存留本府仓本色二百四十石:
存留本府库、折色二百四十石
《秋粮》额征二千一百五十二石四斗九升九合三勺一抄八撮六圭二粒。
起运木密所仓本色八百三十六石四斗九升八抄八撮六圭二粒。
存留本府仓本色一千三百一十六石九合二勺三抄。
附额征
除悬额无征并没官庄租删除各款名色外,观场田租银九两六钱一分二釐二毫,全征。
《差发》银二百三十二两三分九釐五毫。“全征年例彝租谷” 一千八百三十二石四斗九升,全征。
商税、盐课、交水税课、茶税、米课、酒课银一千九百六十两四钱四分三釐五毫,遇闰加银一百一十一两八钱一分,全征
鱼课银七十七两五钱七分。遇闰加银八两四钱三分二釐。全征
丈报陆地纳租充饷银八两七钱九釐,全征税契原无定额,遇有民间投纳,按季汇解。新增曲靖卫马场租谷七百一十七石八斗九升,全征
寻甸州四十八哨荞一百六十一石五斗,全征亦佐县商税等银一十四两九分四釐九毫。霑益州商税米银、共一十三两二钱。俱各州县征解。
本府差发《花斑竹》银八十三两。
银五百五十七两四钱九分四釐五毫,系各州县额办。内霑益、马龙二州留充兵饷,陆凉、罗平二州解司亦佐县,二百六十二两六钱存额,免征。寻甸征税银十五两七钱,俱贮库搭放差发。花斑竹银三十五两,银五十一两二分五釐。康熙七年奉裁,越州卫、曲靖卫、陆凉卫、定雄所,归并州县征收。
原额屯官马料、公田、田地共一千五百四十七顷九十八亩三分六釐七毫五丝六忽。查额内尚有荒芜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夏税本色麦一千三百六十石六升七合九勺二抄五撮四圭四粒四颗。
实征本色豆一十三石五斗三升。
实征秋粮本色米一万二千二百二十三石一斗六升九合三勺六抄四撮四圭七粒九颗六粟。
实征折色夏税秋粮麦米谷共四千二百八十八石九斗六升八合七勺八抄三撮一圭六粒四颗五粟,各折不等。该折色银一千五百二十九两七钱八分七釐三毫五丝四忽五纤三渺附额征除悬额无征外。
原额马场地租,除荒芜无征外,实征银四百六十一两九分五釐。
原额牙税除荒芜无征外,实征银一十两。康熙二十六年奉裁。平彝、左前三卫,木密、马隆、凤梧三所,分归州县征收。
原额屯官马料等田地共六百七十九顷一十九亩二分七釐一毫六丝一忽。查额内尚有荒芜田地,额编钱粮,见系除荒征解,统俟开垦全熟足额。
实征夏税本色麦二百一十四石三斗六升五合七勺八抄二圭九颗四粟。
实征秋粮本色米二千九百五十四石六斗二升三合七勺一抄一撮八圭七粒。
实征本色谷八十九石五斗四升二合。
实征折色夏税秋粮麦米,共六百九十四石七升一合一勺二抄八撮八圭八粒,各折不等,该折色银二百五十三两一钱三分三釐八毫一丝六微四纤五渺。
附:“额征” 除悬额无征外,
原额马场除荒芜无征外,实征银一百四两二钱九分八釐。
以上额征共银一万三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四分六釐四毫九丝九微九纤六尘一渺六漠。又,额外增出《沐庄条编》银一百三十二两五钱五分七釐二毫三丝六忽三微九纤六尘八渺七漠。
又《人丁》项下额征银四千三百九十二两四钱八分。
又额外增出丁银四十五两七分。四项共银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四两七钱五分三釐七毫二丝七忽三微九纤三尘三漠。
起运
《布政司》项下 起运银一万一千一百九十八两五钱七分二釐五毫六丝二忽七微二尘二渺三漠。
《粮道》项下 ,银一千七百八十二两九钱二分一厘一毫六丝四忽六微九纤八渺。
存留
《俸工》项下 官役俸食,共银四千六百七十三两七钱六分。
“支给” 项下 鞭祭等银一百七十一两。
铺兵工食银三十八两五钱。
本色
额征夏税秋粮本折麦米谷豆、共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三石六斗七升一合二勺六抄二撮七圭四粒一颗三粟
额外增出
实征夏税秋粮本折麦米四百一十五石八斗三升五合五勺一抄三撮三圭七粒五颗一粟。“附征《六款》” 项下:
额征租谷、荞共二千七百一十一石八斗八升。以上麦米听粮储道支用报销。
罗平州
按《州志》,“经制征《条编》” 各款,二千一百三十九两八钱。奉裁所田为民田,新增条银一百六十八两八钱九分零。
夏税正耗麦粮一百六十石三斗三升
秋粮本折正耗米四百九十三石六斗二升,彝租无耗谷一千八百三十二石四斗九升,《经制》额军舍丁银一百零一两六钱。
新增丁差银一两六钱六分。
官田折色银四十四两四钱一分五釐。
课程
鱼课银四两
《商税》银三百九十两。
马龙州
秋税粮、六百六十五石一斗三升零
《条丁》银一千二百九十二两一钱五分零。酒课银一两八钱五分九釐。
寻甸州
原额、夏税、民地、六百三十八顷三十七亩一分八釐七毫三丝三忽三微六纤三尘
该夏税麦四百五十石九升二合九勺九抄九撮六圭一粒。
原额民田一千二百一十二顷一十五亩四分五釐六毫九丝二忽一微八纤七尘八渺六漠。该秋粮一千七百七十五石九斗八勺六抄二撮四粒四颗四粟。
原额屯地九顷五十亩四釐三毫三丝八忽,该屯税麦五十三石五斗五升四合三勺一抄二撮五圭九粒九颗八粟。
原额、屯田四十四顷七十五亩八分三釐五毫三丝五忽
该秋粮四百七石六斗二升九合七勺一抄六撮六圭九粒六颗。
自康熙三十一年起,至四十八年止,新垦民地二顷三十二亩二分四釐七毫八丝一忽四微七纤八尘八抄二漠。
该夏税麦一石五斗八抄九撮二圭二粒四颗。新垦民田四顷七亩三分六釐三毫
该秋粮五石三斗四升九合二抄三撮二圭八粒。
附征前卫、木密、凤梧三所新垦屯地一顷一十四亩五分一厘。
该夏税麦一石一斗八升六合六勺二抄九撮四圭八粒。
《新垦》屯田六顷六十五亩三分五釐。
该秋粮一十二石五斗八升八合五抄二撮二圭七粒七颗五粟。
平彝县
原额、屯地九十顷五十二亩六分七釐二毫一丝七忽
该夏税本色麦一千一百三十三石九斗一升三勺八圭八粒。内除荒芜无征外。
“成熟屯地” 三顷四十五亩九分六釐。
该原征夏税本色麦四十三石八升二合三勺三抄六撮二圭九颗四粟。康熙三十四年内巡抚石文晟题“照河阳县民地上则” ,每亩科税五升九合二勺一抄。
该实征夏税本色麦二十石四斗八升四合二勺九抄一撮六圭。每麦一石《编条》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
该实征《条编》银十三两一钱一厘四毫四忽六微七纤四尘四渺一漠。
原额成熟官地四十亩
该原征夏税本色麦十二石。今照《河阳县上则》、每亩科税五升九合二勺一抄
该实征夏税本色麦二石三斗六升八合四勺。每麦一石《编条》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
该条编银一两五钱一分四釐七毫八丝八忽三微七纤七尘二渺。
原额、屯田二百六顷三十六亩三分九釐七丝
五忽
该秋粮本色米六千四百一十五石七斗五升九合七勺八撮八圭三粒。折色三钱二分米四百三十石,该银一百三十七两六钱。内除荒芜无征外,
成熟屯田三十三顷五十七亩三釐七毫六丝七忽六微五纤。
该原征秋粮本色米一千一百一十三石九斗一升一合四勺八抄。今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该实征秋粮本色米二百七十四石七斗六合三勺九抄三撮六粒八颗。每米一石,编条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
该实征《条编》银一百七十五两六钱九分七釐五毫三丝八忽九微九纤七尘六渺二漠。原额官田二十顷六亩六分。
该秋粮本色米四百二十一石三斗八升六合,折色六钱米一百八十五石五斗九升四合,该银一百八两三钱五分六釐四毫。除荒芜无征外,
成熟官田四顷四十四亩六分二釐;
该原征秋粮本色米九十三石三斗七升二勺。今照河阳县《民田上则》,每亩科粮八升一合八勺三抄
该实征秋粮本色米三十六石三斗八升三合二勺五抄四撮六圭。每米一石,编条银六钱三分九釐五毫八丝三忽。
该实征《条编》银二十三两二钱七分一厘一丝一忽一微二纤六尘八渺三漠。
原额马场银二百六十六两六钱一分六釐七毫。内除荒芜无征外,
实征银一百四两二钱九分八釐。
亦佐原额民地五十六顷五十九亩三分四釐七毫二丝。每亩科税五合五勺三抄。
该夏税本色麦三十一石二斗九升六合一勺九抄一粒六颗。
原额“彝方原无地亩,免丈,照纳夏税本色麦四十石”
原额、民田五顷六十八亩六分五毫
该秋粮本色米一十一石九斗四升七勺五撮。原额“彝方原无田亩,免丈” 照额办纳秋粮本色米九十石三斗三升六勺。
原额《条编》俱系营火村寨办,纳银七百五十五两三钱七分五釐九毫。又额办金价银二两九钱四釐六毫二丝四忽五微一尘六渺。又额办“协济站” 银二十二两。又每石编地亩银一钱一分四釐八丝三忽,该银十九两八钱一厘九丝九忽九微六纤三尘五渺。共条编银八百两八分一厘六毫二丝四忽四微六纤五尘一渺。霑益州额内就近割归中下二五营彝地免丈额办夏税本色麦九石六斗四升一合八勺,该条银二两八钱九分二釐五毫四丝。
平彝寄庄夏税本色麦一石五升。
余家堡田二十五亩
该秋粮本色米七斗五升一合七勺七抄五撮,条银三钱七分五釐三毫九丝五忽九微一纤四尘三渺三漠。
平彝寄庄免丈田亩秋粮本色米二十二石六斗九升六合三撮。
条银一十一两八钱五分七釐四毫七丝三忽九微八纤八尘六渺四漠。
中、下二、五营彝田免丈,照额办纳秋粮本色米二百七十九石七斗五升九合九勺七抄四撮。除荒芜无征外,
实征秋粮本色米二百四十三石四斗一升九合六勺一抄六撮。
实征条银七十三两二分五釐八毫八丝四忽八微。
以上额征《条编》马场银一千二百六两一钱三分六釐五毫六丝二忽三微四纤四尘一渺三漠。
额征丁差银三百一十四两七钱八分。
起运
银八百四十四两四钱九分五釐六毫六丝二忽三微四纤四尘一渺三漠。
存留
银六百七十五两八钱四分。
额征本色夏税麦一百四石八斗四升六勺八抄一撮六圭一粒六颗。
本色秋粮米六百八十石二斗二升八合三勺四抄六撮六圭六粒八颗。
盐法
每年行销黑井盐三万三千六百斤。每斤课银一分六釐。岁该征银五百三十七两六钱。遇闰、照加
课程
《亦佐商》税银七两七分四釐。
茶税银七两
曲靖府风俗考 通志
府总
旧《总志》山川平旷,士风渐盛,科第人材,后先相望。
志:草黾,勉耕织,兼事商贾,习尚简朴,颇信释教。元志婚姻,论门第,力耕致冨。《郡志》:士尚廉耻,与物和平,民少游惰,其性易使。《罗平州志》:元旦祀神祗,宗祖贴桃符,往来贺岁。上元观花灯,清明插柳墓祭。午日饮蒲酒,置艾于门,为角黍相馈赠,邀游山水,为百草戏。六月二十四日作生肉食,饮酒张火把为乐,名星回节。中元祀先于家,焚冥衣、楮镪,九日登高。孟冬墓祀,至十五日止。长至相贺,以糍饵宴客。除夕饮,分岁酒,煨炉守岁彝俗,拜节,以猪首、糍饼为敬,与各郡同。婚娶仍行六礼。
正月初九日有《玉经会》,十五日有“天官会。” 二月初三日有文昌会,是月大风设醮。三月初三日有祀龙之举,兼诣元真观进香。四月初八日,妇女有“浴佛会。” 五月十三日有关帝会,二十八日城隍会。六月初六日有白蜡会,七月有地官会,九月自朔旦至九日朝斗,十月有水官会。丧礼多用浮屠,吊客设宴待之,祭葬不无逾分,且延僧道讽经,习俗相沿,莫之能禁。彝民俱火葬,今亦知卜地矣。
祭祀,随力竭诚,但愚民多有惑于淫祀者。《堪舆星》相教读,多为异乡人所惑;师巫邪说,尤足骇俗动人。家庭设神祗尊像,相沿已久,未易变之。
邑中有廛即有市,商贾络绎不断。至四方偶集,另有场期。如申日曰“猴场” ,寅日曰“虎场” 之类。即村落高阔适中处,亦多设之。雉兔獐麂可以盐易。彝民男妇俱集,市罢,非醉不归。
罗平地近蛮烟瘴疠之区,四面崇冈复岭,羊肠鸟道,多诸种彝猓。其居室、言语、服饰、婚丧、饮食,俗尚各异。自设流后,风气渐开,各省商贾辏集,与土著民彝错杂而居。由是熏陶渐染,始识文物衣冠之制,而教化通焉。迄今治以民牧,董以师儒,君子俭而知礼,小人习稼穑而服教,风俗又丕变矣。
寻甸州昔民多好讼,数年来改移殆尽。民勤农桑,士习《诗》《书》,不事逐末远商。
昔原“纺织” 自土酋沙定洲变后,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