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四十卷
理学汇编 学行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录

     应事部总论

      易经讼卦 蛊卦 小过卦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说命中 说命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老子恩始章 守微章

      文子应事

      淮南子人闲训

      新论贵速

      二程子全书应事

      二程子粹言论事

      世范应事

      朱子语类处事

      朱子大全集答蔡季通 答吴伯起 答廖子晦 答王子合 答程允夫

      文公政训应事

      朱子全书应事 答余国秀 与田侍郎 答陈肤仲 答林正卿 答陈安卿

      陆象山语录应事

      性理大全立事

      读书录慎动

     应事部艺文

      人事吟          宋邵雍

      措处            前人

     应事部杂录

    学行典第一百四十卷

    应事部总论

    易经

    《讼卦》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程传天上水下,相违而行,二体违戾,讼之由也。若上下相顺,讼何由兴。君子观象,知人情有争讼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之始,则讼无由生矣。

    《蛊卦》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大全隆山李氏曰:君子当《蛊》之世,方事之兴也,尽力以干焉。操《巽》之权而行其所当行。及事之休也,洁身以退,体《艮》之义而止其所当止故也。

    《小过卦》

    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程传“过”,所以求就中也。所过者,小事也。事之大者,岂可过也。“飞鸟遗之音”,谓过之不远也。“不宜上宜下”,谓宜顺也。顺则大吉。过以就之,盖顺理也。过而顺理,其吉必大。

    书经

    《商书仲虺之诰》

    以义制事,

    蔡传义者,心之裁制,以义制事,则事得其宜。

    《说命中》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蔡传惟事其事,乃其有备。张氏曰:“修车马,备器械,事乎兵事,则外侮不能为之忧。简稼器,修稼政,事乎农事,则水旱不能为之害。”

    《说命下》

    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诗经

    《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大全毛氏曰:“遭事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 华阳范氏曰:“深厉浅揭,宜,斟酌也。若不顾礼义,犹不度水之深浅而欲济也。”

    老子

    《恩始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 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 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守微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 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文子

    《应事》

    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以智生患,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天下是 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 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迕于心者。今 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所谓是非也。 故治大国若烹小鲜,勿挠而已。夫趣合者,即言中而 益亲,身疏而谋当即见疑。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 世之所从规我者乎?吾若与俗遽走,犹逃雨,无之而 不濡。欲在于虚,则不能虚。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 所欲而无不致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 与毂致于千里,转于无穷之原也。

    淮南子

    《人闲训》

    “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 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端,散无竟, 周八极,总一筦,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 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 事知所秉,动知所由,谓之道。道者,置之前而不轾,错 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是” 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 者,心之罪也。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 者,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 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 烟焚。《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 于垤。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 之”,是由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 犹不能生也。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 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 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 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 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 达之涂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 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 “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刘勰新论

    《贵速》

    成务虽均,机速为上;决谋或同,迟缓为下。何者?才能 成功,以速为贵;智能决谋,以疾为奇也。善齐事者,若 救火拯溺,明其谋者,犹骥捷矢疾。今焚然熛室,则飞 驰灌之;湍波漂人,必奔游拯之。若穿井而救火,则熛 飏栋焚矣;方凿舟而拯溺,则葬江鱼之腹中矣。骥所 以见珍者,以其日行千里也;满旬而取至,则与驽马 均矣。箭所以为贵者,以其弦直而至也。穷日而取至 者,则与不至者同矣。智所以为妙者,以其应时而知 也。若事过而后知,则与无智者齐矣。昔吴起相楚,贵 族攻之,起欲讨仇而插矢王尸;阳货在围,鲁人出之。 虎欲报德而伤之以戈,谋不斯须而仇德两报,其智 可谓应时而知矣。张禄之入秦,魏冉悔不先索而后 行,故势移而身逐。晁错之穴堧垣,申屠悔不先斩而 后奏,故发愤而致死。智不早决,败而方悔,其智可谓 与无智者同矣。故有智而不能施,非智也;能施而不 能应速者,亦非智也。谚曰:“力贵突,智贵卒。”此之谓也。

    二程子全书

    《应事》

    学者全体此心。学虽未尽,若事物之来,不可不应,但 随分限应之,虽不中不远矣。 见一学者忙迫,先生 问其故。曰:“欲了几处人事?”曰:“某非不欲周旋人事者, 曷尝似贤急迫? 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 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饰私智以为奇,非敬也。要之, 无敢慢而已。《语》曰:‘执事敬者,固为仁之端也’。推是心 而成”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二程子粹言

    《论事》

    子曰:“行事在审己,不必恤浮议。恤浮议而忘审己,其 心驰矣。” 息,止也,生也。一事息则一事生,生息之际 无一毫之闲。硕果不食,即为复矣。 久阅事机则机 心生,方其阅时而喜入其趣,则犹物之遗种,未有不 生者也。 天下之事,无一定之理,不进则退,不退则 进。时极道穷,理当必变,惟圣人为能通其变于未穷, 使其不至于极,尧、舜时也。 或谓“贤者好贫贱而恶 富贵,是反人之情也。所以异于人者,以守义安命焉 耳。” 或人恶多事。子曰:“莫非人事也。人而不为,俾谁 为之? 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 之,虽利反以为害。 人以料事为明,则骎骎乎逆诈 而亿不信。” 或问《无妄》之道。子曰:“因事之当然,顺理 而应”之。或曰:“圣人制作以利天下,皆造端而非因也”, 岂妄乎?子曰:“因风气之宜,未尝先时而开人也。”如不 待时,则一圣人足以尽举,又何必累圣继圣而后备。 时乃事之端,圣人随时而已。 天地之生,万物之成, 合而后遂。天下国家,至于事为之末,所以不遂者,由 不合也。所以不合者,由有闲也。故闲隔者,天下之大害,圣王之所必去也。 惟笃实可以当大事。 养不 全固者,处事则不精,历事则不记。 豫,备也。豫,逸也。 事豫备,故逸乐 万变皆在人耳。其实无一事 一 世之才足以周一世之事,不能大治者,由用之不尽 耳。 礼院关天下之事,得其人则凡举事可以考古 而立制因其人,未免随俗而已。 较事大小,其弊必 至于枉尺直寻。 凡避嫌处事者皆内不足,所为诚 公矣,初何嫌之足避乎? 新法将行,明道言于上曰: “天下之理,本诸简易,而行以顺道,则事无不成者。故 曰:智者如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行之于险 阻,则不足以言智矣。”自古兴治,虽有专任独决,能就 一时之功者,未闻辅弼之论乖,臣庶“之心戾而能有 为者也。况于施置失宜,沮废公论,国政异出,名分不 正,用贱陵贵,以不肖治贤者乎!”凡此皆理不克成,而 智者之所不行也。设令由此侥幸就绪,而兴利之臣 日进,尚德之风浸衰,非朝廷之福也。今天时未顺,地 震连天,人心日益摇动,此陛下所宜仰观俯察而深 念者也。 至显莫如事,“至微莫如理”,而事理一致也, 微显一源也。古之所谓善学,以其能通于此而已。 外事之不知,非患也,人患不能自见耳。 公天下之 事,苟以私意为之,斯不公矣。 阅天下之事,至于无 可疑,亦足乐矣。 官守当事不可以苟免, 笾豆簠 簋,不可用于今之世,风气然也。不席地而椅桌,不手 饭而匕著,使其宜于世而未有圣人,亦必作之矣。 事以急而败者,十常七八, “好疑”者于事未至而疑 端先萌,好周者于事未形而周端先著,皆心之病也。

    袁采世范

    《应事》

    “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如在己 者未尽,而以责人,人亦以此责我矣。今世之人,能自 省其忠信笃敬者,盖寡能责人以忠信笃敬者皆然 也。虽然,在我者既尽,在人者亦不必深责。今有人能 尽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责人之似己,一或不满吾 意,则疾之已甚,亦非有容德者,祇益贻怨于人耳。 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能自肆, 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 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 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 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 欺。《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 心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 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 人之处 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 有知,识其贤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 古人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者,可不勉哉! 人能忍事,易以习熟,终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 者,亦处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习熟终至于睚眦 之怨深不足较者,亦至交詈争讼,期于取胜而后已, 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见,不为客气所使,则身 心岂不大安宁。

    朱子语类

    《处事》

    侍。先生到。唐石待野叟樵夫如待宾客,略无分毫畦 町。某因侍立久之。先生曰:“若势分相绝,如何使他得 以尽其情?”唐石有社仓,往往支发不时,故彼人来告。 先生云:“救弊之道,在今日极是要严,不严,如何得实 惠及此等细民?” 圣贤劝人做底,必是人有欠阙处; 戒人莫为底,必是自家占得一分在其闲 《行夫》问: “为己者,无所为而然。”曰:“有所为者,是为人也。这须是 见得天下之事实是己所当为,非吾性分之外所能 有,然后为之,而无为人之弊耳。且如哭死而哀,非为 生者。今人吊人之丧,若以为亡者平日与吾善厚,真 个可悼。哭之发于中心,此固出于自然者。又有一般 人欲亡者,家人知我如此而哭者,便不是。”这便是“为 人。”又如人做一件善事,是自家自肯去做,非待人教 自家做,方勉强做,此便不是为人也。

    朱子大全集

    《答蔡季通》

    《素患难行乎患难》,吾人平日讲之熟矣,今日正要得 力,想为日既久,处之愈安,不以彼此迟速贰其心也。

    《答吴伯起》

    今人戚戚不能信命者,固无足道,然谓付之造物,亦 非极挚之语。此处尽要见得分明,便不动心,不可只 靠一言半句,海上单方便以为足,恐事变之来,抵当 不去也。

    《答廖子晦》

    “所谕已悉,但事已如此,不若且静以听之。”吾人所学, 正要此处呈验。若看些利害,便不免开口告人,却与 不学之人何异?向见李先生说,“若大段排遣不去,只 思古人所遭患难,有大不可堪者,持以自比,则亦可 以少安矣。”始者甚卑其说,以为何至如此?后来临事却觉有得力处,不可忽也。若阁中不快,亦无可奈何。 “事已至此,已展不缩,已进不退,只得硬著脊梁与他 厮捱,看他如何,自家决定不肯开口告他。若到任满, 便作对移批书离任,则他许多威风都无使处矣,岂 不快哉!”东坡在湖州被逮时,面无人色,两足俱软,几 不能行,求入与家人诀,而使者不听。虽伊川先生谪 涪陵时,亦欲入告叔母而不可得。惟“陈了翁被逮,闻 命即行,使人骇之,请其入治行装,而翁反不听。奇哉! 奇哉!愿子晦勉旃,毋为后人羞也。”此闲有吴伯起者, 不曾讲学,后闻陆子静门人说话,自谓有所解悟,便 能不顾利害。及其作令,才被对移他邑主簿,却不肯 行,而百方求免。某尝笑之,以为何至如此?若对移作 指使,即逐日执杖子“去知府厅前唱喏。若对移作押 录,即逐日抱文案去知县案前呈覆。更作耆长壮丁, 亦不妨与他去做,况主簿乎?”吴不能用,竟至愤郁成 疾而死。当时若放得下,却未必死。今不免死,而枉陪 了许多下情,所失愈多。虽其临机失于断决,亦是平 日欠了持论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此夫子所以有取于虞人,而孟子亦发明之。李先生 说“‘不忘’二字是活句,须向这里参取。”愚谓若果识得 此意,办得此心,则无入而不自得,而彼之权势威力 亦皆无所施矣。

    《答王子合》

    自家持守处固是不可放过。至于应世接物,同异浅 深,岂容固必?但看得破,把得定,自不妨各随分量应 副将去,何必如此怀不平之心而浪自苦哉!

    《答程允夫》

    问:“所谓行事者,内以处己,外以应物,内外俱尽,乃可 无悔。古人所贵于时中者,此也。不然,得于己而失于 物,是亦独行而已矣。”曰:“处己接物,内外无二,道也。得 于己而失于物者无之,故凡失于物者,皆未得于己 者也。然得谓得此理,失谓失此理,非世俗所谓得失 也。若世俗所谓得失者,则非君子所当论矣。时中之” 说,亦未易言。若如来谕,则是安常习故,同流合污,小 人无忌惮之中庸,后汉之胡广是也,岂所谓“时中”者 哉?

    文公政训

    《应事》

    论世事。曰:“须是心度大方,包裹得过,运动得行。” 问: “应事,心便去了。”曰:“心在此应事,不可谓之出在外。” 问:“事事当理,则不必能容;能容,则必不能事事当理?” 曰:“容只是宽平不狭。如这个人当杀则杀之理。合当 杀,非是自家不容他。 天下万事,都是合做底,而今 也不能杀,定合做甚底事。圣贤教人,也不曾杀定教 人如何做?只自家日用闲看甚事来,便做工夫;今日 一样事来,明日又一样事来,预定不得。若指定是事 亲,而又有事长;指定是事长,而又有事君。只日用闲 看有甚事来,便做工夫?” 问:“作事多始锐而终辍,莫 是只为血气使?”曰:“虽说要义理之气,然血气亦不可 无。《孟子》‘气体之充,但要以义理为主耳’。” 尧卿问:“事 来断制不下,当何以处之?”曰:“便断制不得,也著断制, 不成掉了!”又问:“莫须且随力量做去?”曰:“也只得随力 量做去。”又问:“事有至理,有至当,十分处今已看得七 八分,待穷来穷去,熟后自解到那分数足处?”曰:“虽未 能从容,只是熟后自会。只是熟,只是熟。” 胡叔器问: “每常多有恐惧,何由可免?”曰:“须是自下工夫看此事, 是当恐惧不当恐惧。《遗书》云:‘治怒难,治惧亦难。克己 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若于道理见得了,何惧之 有’?” 或问:“人固欲事事物物理会,然精神有限,不解 一一都理会得。”曰:“固有做不尽底,但立一个纲程,不 可先自放倒也。须静著心,实着意,沈潜反复,终久自 晓得去。”

    朱子全书

    《应事》

    有是理,方有这物事。如草木有个种子,方生出草木。 如人有此心,去做这事,方始成这事。若无此心,如何 会成这事? 多是要求济事,而不知自身已不立事, 决不能成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尽,皆足以败事。如 上有一点黑,下便有一扑黑;上有一毫差,下便有寻 丈差。今若见得十分透彻,待下梢遇事转移,也只做 得“‘五六分。若今便只就第四五著理会下梢如何。 天下事不可顾利害,凡人做事,多要趋利避害,不知 才有利,必有害。吾虽处得十分利,有害随在背后,不 如且就理上求之。《孟子》曰:‘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 亦可为与’。且如临难致死,义也’。若不明其理而顾利 害,则见危致命者,反不如偷生苟免之人。”可怜石头 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民之秉彝,不可磨灭如 此。 古人临事所以要回互时,是一般国家大事,系 死生存亡之际,有不可直情径行处,便要权其轻重 而行之。今则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于“枉寻直尺,而 利亦可为与”,是甚意思!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为血气所使者 只是客气。惟于性理说话涵泳,自然临事有别处。 ‘悔’字难说,既不可常存在胸中以为悔,又不可不悔。 若只说不悔,则今番做错且休,明番做错又休,不成 说话。”问:“如何是著中底道理?”曰:“不得不悔,但不可留 滞。既做错此事,他时更遇此事,或与此事相类,便须 惩戒,不可再做错”了。 人固有初学未有执守,应事 纷杂,暂于静处少息,也只是略如此。然做个人,事至 便著应。如何事至?且说道待自家去静处,当怒即怒, 当喜即喜,更无定时,只当于此警省。如何是合理,如 何是不合理,如何要将心顿放在闲处,得事父母,便 有事父母许多酬酢;出外应接,便有出外许多酬酢。 或有人劝某当此之时,宜略从时。某答之云:但恐如 草药煆炼得无性了,救不得病耳。 某看人也须是 刚,虽则是偏,然较之柔不同。《易》以阳刚为君子,阴柔 为小人。若是柔弱不刚之质,少闲都不会振奋,只会 困倒了。 须是慈祥和厚为本。如勇决刚果虽不可 无,然用之有处所。 学者须要有廉隅墙壁,便可“担 负得大事去。如《子路》,世闲病痛都没了。‘亲于其身为 不善’,直是不入此大者立也。” 味道问:“死生是大关 节处,须是日用闲,虽小事亦不放过,一一如此用工 夫,当死之时,方打得透。”曰:“然。” 问:“‘胆欲大而心欲小’, 如何?”曰:“胆大是千万人,吾往处,天下万物不足以动 其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皆是胆大心小,是畏 敬之谓。文王‘小心翼翼’,曾子‘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是 也。 每常令儿子们做事,只是说个大纲与他,以为 那小小处置处也易晓,不须说也得。后来有做得不 满人意处,未有不由那些子说,不要区处处起。” 直 卿劝先生且谢宾客。数月,将息病。先生曰:“天生一个 人,便须著管天下事。若要不管,须是如杨氏为我方 得。某却不曾去学得这般学 择”之劳先生人事之 繁。答曰:“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 会做事的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 审微于未形,御变于将来,非知道者,孰能 事豫吾 内,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谓豫?” 问:“待人接物,随其 情之厚薄轻重而为酬酢耶?一切不问,而待之以厚 耶?”曰:“知所以处心持己之道,则所以接人待物,自有 准则。 先生爱说‘恰好’”二字,云:“凡事自有恰好处。”

    《答余国秀》

    某尝谓“圣人之道,简易明白,而学者所以处己接物, 大抵以和为贵,故每觉有顺从苟且因循之失。然才 着意举一二事,又觉有矫枉过正之病。”曰:“既知如此, 便速改之,何问之有?凡事亦自有恰好道理,更精察 之,则无过直之弊矣。”

    《与田侍郎》

    吾辈今日事事做不得,只有向里存心穷理,与外人 无交涉,然亦不免违条碍贯,看来无着力处,只有更 攒近里面安身立命耳。

    《答陈肤仲》

    有本不欲为而卒为之,本欲为而终不能为者,此皆 规模不定,持守不固之验。凡事从今更宜审细,见得 是当,便立定脚根,断不移易,如此方立得事。若只如 此轻易浮汎,终何所成!

    《答林正卿》

    问:“季通谪居却能自适,亦甚不易。归期正不须问旬 呈亦不必求免。如陈了翁曾作谏官,及被谪,犹著白 布衫,系麻鞋,赴旬呈,朝廷行遣罪人,正欲以此困辱 之。若必求免,是不受君命也;不受君命,不受天命也, 而可乎?”

    《答陈安卿》

    问:“君子于其所当怒者,正其盛怒之时,忽有当喜事 来,则如何应?将应怒了而后应喜耶?抑中闲且辍怒, 而应喜喜了,又结断所怒之事耶?抑当权其轻重也?” 曰:“喜怒迭至,固有轻重,然皆自然而应,不暇权也。但 有所养,则其所应之分数缓急,不失轻重之宜耳。”

    问:“贫者举事,有费财之浩瀚者,不能不计度繁约而 为之裁处,此与《正义》‘不谋利’意相妨否?窃恐谋利者, 是做这一事,更不看道理合当如何。只论利便于己, 与不利便于己。得利便则为之,不得则不为。若贫而 费财者,只是目下恐口足不相应,因斟酌裁处而归 之中,其意自不同否?”曰:“当为而力不及者,量宜处,乃” 是义也。力可为而计费吝惜,则是谋利而非义矣。

    陆象山语录

    《应事》

    朱济道说:“临事疑恐做事不得。”陆先生曰:“请尊兄即 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 我何有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 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 然发强刚毅。”

    ==性理大全==

    《立事》

    《张子》曰:“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敬则怠惰,事无由立, 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道义之功甚大,又极是 尊贵之事。”

    和靖尹氏曰:后世人临事多错,只为不知道。若知道 了,临事安得错? 人有避事欲不为者,曰:“事当为者, 岂可不为?”废事便是废人道。《庄子》犹曰:“匿而不可不 为者,事也。”

    五峰胡氏曰:“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 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 处己有道, 则行艰难危险之中,无所不利,失其道则有不能堪, 而忿欲兴矣,是以君子贵有德也。”

    朱子曰:“耳目口鼻之在人,尚各有攸司,况人在天地 闲,自农工商贾等而上之,不知其几阶。其所当尽者, 小大虽异,界限截然本分。当为者一事有阙,便废天 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推是心以尽其职者。此固 为不易之论。但必知夫所处之职,乃天职之自然,而 非出于人为,则各司其职以办其事,不出于勉强不” 得已之意矣。 世事无紧要底不要做,先去其粗,却 去其精,磨去一重,又磨一重,天下事都是如此。且如 《中庸》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先且就 睹处与闻处做了,然后就不睹不闻处用功,方能细 密。而今人每每跳过一重做事,睹处与闻处元不曾 有工夫,却便去不睹不闻处做,可知是做不成,下梢 一齐担阁。且如屋漏暗室中,工夫如何便做得?须从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处做起,方得。 且须立个粗底 根脚,却正好著细处工夫。今人于无义理底言语尽 说了,无义理底事尽做了。是于粗底根脚犹未立,却 求深微。纵理会得,干己甚事? 常先难而后易,不然, 则难将至矣。如乐毅用兵,始“尝惧难,乃心谨畏,不敢 忽易,故战则虽大国坚城,无不破者。及至胜,则自骄 胆大而恃兵强,因去攻二城,亦攻不下。 作事若顾 利害,其终未有不陷于害也。” 问:“学者讲明义理之 外,亦须理会时政。凡事要一一讲明,使先有一定之 说,庶他日临事,不至面墙。”曰:“学者若得胸中义理明, 从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应曲当。人若有尧舜许多 聪明,自做得尧舜许多事业。若要一一理会,则事变 无穷,难以逆料,随机应变,不可预定。今世文人才士, 开口便说国家利害,把笔便述时政得失,终济得甚 事?只是讲明义理,以淑人心,使世闲识义理之人多, 则何患政治之不举耶? 天下事亦要得危言者亦 要得宽缓者皆不可少。随其人所见,看其人议论。如 《狄梁公》辞虽缓,意甚恳切;如中边皆缓,则不可。“翕受 敷施。”“九德咸事”,圣人便如此做。 今人大抵皆先自 立一个意见。若其性宽大,便只管一向见得一个宽 大底路;若性严毅底人,便只管见得一个廉介底路。 更不平其心,看事物自有个合宽大处,合严“毅处, 人最不可晓。有人奉身俭,甚充其操,上食槁壤,下饮 黄泉底,却只爱官职;有人奉身清苦而好色,他只缘 私欲不能克,临事只见这个重,都不见别个了。”或云: “似此等人,分数胜已下底。”曰:“不得如此说。才有病便 不好,更不可以分数论。他只爱官职,便弑父与君也 敢。 古人尊贵奉之者愈备,则其养德也愈善。后之 奉养备者,贼之而已矣。 事至于过当,便是伪。 学。 常要亲细务,莫令心粗。” 问:“避嫌是否?”曰:“合避,岂可 不避!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岂可不避?如‘君不 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皆是合避处。” 问: “程子说:‘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若是有一 项合委曲而不可以直遂者,这不可以为避嫌’。”曰:“自 是道理合如此。如避嫌者,却是又怕人道如何,这却 是私意。如十起与不起,便是私,这便是避嫌。只是他 见得这意思,已是大段做工夫,大段会省察了。又如 人遗之千里马,虽不受后来荐,人未尝忘之,后亦竟 不荐。不荐自是好,然于心终不忘,便是吃他趋奉意 思不过,这便是私意。又如如今立朝,明知这个是好 人,当荐举之;却缘平日与自家有恩意往来,遂避嫌 不举他。又如有某人,平日与自家有怨,到得当官,彼 却有事当治,却怕人说道因前怨治他,遂休了。如此 等,皆蹉过多了。” 问:“人心不可狭小,其待人接物,胸 中不可先分厚薄,有所别异否?”曰:“惟君子能通天下 之志,故令规模宽阔,使人人各得尽其情,多少快活。 事有不当耐者,岂可全学耐事?学耐事,其弊至于苟 贱不廉 耻有当忍者,有不当忍者。 人须有廉耻。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 能有所不为。今有一样人,不能安贫自屈,以至立脚 不住,不知廉耻亦何所不至?”因举吕舍人诗云:“逢人 即有求,所以百事非。”如《论语》必先说:“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然后说“君子去仁,恶乎成 名!”必先教取舍之际,界限分明,然后可做工夫。不然, 则立脚不定,安能有进?又云:“学者不于富贵贫贱上立定,则是入门便差了也。”人之所以戚戚于贫贱,汲 汲于富贵,只缘不见这个道理。若见得这个道理,贫 贱不曾损得,富贵不曾添得。只要知这道理, 学者 当常以志士不忘在沟壑为念,则道义重而计较死 生之心轻矣。况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 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某观今人因不 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困 厄有轻重,力量有大小,若能一日十二辰点检自己 念虑动作都是合宜,仰不愧,俯不怍,如此而不幸填 沟壑,丧躯殒命,有不暇恤,只成就得一个是处。如此 则方寸之闲全是天理,虽遇大困厄,有致命遂志而 已,亦不知有人之是非向背,惟其是而已。 以利害 祸福言之,此是至粗底。此处人都信不及,便讲学得, 待如何,亦没安顿处。今人开口亦解说一饮一啄,自 有分定,及遇小小利害,便生趋避计较之心。古人“刀 锯在前,鼎镬在后,视之如无物者,盖缘只见得这道 理,不见那刀锯鼎镬。 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 义多者为之。 惟君子然后知义理之所必”当为,与 义理之必可恃,利害得失既无所入于其心,而其学 又足以应事物之变。是以气勇谋明,无所慑惮,不幸 蹉跌,死生以之。小人之心,一切反是。 人有此身,便 有所以为人之理,与生俱生,乃天之所赋,而非人力 所能为也。所以凡为人者,只合讲明此理而谨守之, 不可昏弃。若乃身外之事,荣悴“休戚,即当一切听天 命所为而无容心焉。” 问:“事有最难底,奈何?”曰:“亦有 数等:或是外面阻遏做不得,或是里面纷乱处不去; 亦有一种纷拏时,及纤毫委曲微细处难处,全只在 人自去理会。大概只是要见得道理分明,逐事上自 有一个道理。《易》曰:‘探赜索隐’。赜处不是奥,是纷乱时, 隐是隐奥也,全在探索上。纷乱,是他自纷乱。我若有 一定之见,安能纷乱得!我” 问:“欲穷理而事物纷纭, 未能有洒落处。近惟见得富贵果不可求,贫贱果不 可逃耳。”曰:“此是就命上理会,须更就义上看。当求与 不当求,当避与不当避,更看自家分上。所以求之避 之之心,是欲如何。且其得丧荣辱,与自家义理之得 失利”害,孰为轻重,则当有以处之矣。 大抵事只有 一个是非,是非既定,却拣一个是处行将去,必欲回 互得人人道好,岂有此理!然事之是非,久却自定。时 下须是在我者无歉,仰不愧,俯不怍,别人道好道恶, 管他。

    南轩张氏曰:“义之所在,君子蹈之,如饥之必食,渴之 必饮,不可改也。若一毫私意乱之,则顾瞻牵滞,而卒 失其正矣。” 论伊川说:“子贡货殖,便生计较。才计较 便是不受命,只计较便不是。”因言:“人逐日白思量如 何是计较处,才有计较作为便不是。若都不计较,则 是无所为,如何应事接物?要得不计较,又要得应事 接物”,于此可以涵泳本心。

    东莱吕氏曰:“大凡人资质各有利钝,规模各有大小, 此难以一律齐,须要常不失故家气味。所向者正,所 存者实,信其所当信,耻其所当耻,持身谦逊而不敢 虚骄,遇事审细而不敢容易。如此则虽所到或远或 近,要是君子路上人也。”

    西山真氏曰:“一事有一事之理,人能安定其心,顺其 理以应之,则事既得所,心亦不劳苦扰扰焉。以私心 处之,则事必不得其当,而其心亦无须臾之宁。人徒 知为事之累心,不知乃心之累事也。”

    鲁斋许氏曰:“凡事物之际有两件:有由自己的,有不 由自己的。由自己的有义在,不由自己的有命在归 于义命而已。 世人怀智挟诈,而欲事之善,岂有此 理?必尽去人伪,忠厚纯一,然后可善其事。至于死生 祸福,则一归之天命而已。人谋孔臧,亦可以保天命, 人能摄生,亦可以保神气。自暴自弃而有凶祸,皆自 取之也, 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 学问如此,日用事为之闲皆当如此,乃能有成。 祸 福荣辱,生死贵贱,如寒暑昼夜相代之理。若以私意 小智妄为迎避,大不可也。 毁不可遽誉,亦不可遽 喜,不可遽怒,亦不可遽处。人须要重厚,待人须要久 远,顾岁晏如何耳。一时一暂便动摇去,从他做毁誉, 后段便难收拾。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不虞之 誉,无故而致誉也。无实而得誉,可乎?大誉则大毁至, 小誉则小毁至,必然之理也。惟圣贤得誉,则无所可 毁。大名之下难处,在圣贤则异于是。无难处者,无实 而得名,故难处。名,美器也。造物者忌多取,非忌多取, 忌夫无实而得名者。

    薛瑄读书录

    《慎动》

    事贵审处。古人谓“天下甚事,不因忙后错了”,真名言 也。 易简处事,自无劳扰。 主一则作事不差,才二 三则动作小事,亦差矣,况大事乎? 尝见人寻常事 处置得宜者,数数为人言之,陋亦甚矣。古人功满天 地,德冠人群,视之若无者,分定故也。 应事差错,由心不专一。 心静能处事, 暗于事几而妄为,取咎 之道也。 事合义虽大不惧;不合义,虽小当谨。 凡 事皆能谨于几微,则不至于差之大矣。 处事不可 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怒。 凡事皆当谨始虑终, 处 事详审安重。 当事务丛杂之中,吾心当自有所主, 不可因彼之扰扰而迁易也。 处事在己者,只当务 实,若能动人,否则在彼耳,我何容心其闲哉? 沈静 详密者能立事,浮躁忽略者反此。 观《太极图》得一 静字,为处事之本, 不观诸阴阳乎其化,皆以渐而 不骤。人之处事如是,则鲜失矣。 作事只是心安而 已。然须理明则知其可安者安之,理有未明,则以不 当安者为安矣。 一语一默,一坐一行,事无大小,皆 不可苟,处之必尽其方。 事未至先无一物在心,则 事至应之不错。若事未至,先有三端两绪在心,则先 自挠杂矣,应事安得不错乎? 作事快心,必慎其悔, 盖消息循环,自然之理,持之有道,则虽亢而非满矣。 处事当沉重详细坚正,不可轻浮忽略,故《易》多言“利 艰贞”,盖艰贞则不敢轻忽,而必以正,所以吉也。 因 读伊川《事状》,不觉惧生于心,因知天下之事最难处,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理不明则不能辨别 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则于事 无所疑惑,而处得其当矣。 庖丁解牛,只是顺理。人 处事能顺理,即如庖丁无全牛矣。 天地万事万物, 各有自然之条理。人之处事,惟顺其条理而行,斯无 难处之事矣。 不能深识事几妄为而中实,亦可耻 也。 人多以快意之事忘却,道 深以刻薄为戒。每 事当从忠厚, 尝沈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 日用闲,纤毫事皆当省察谨慎, 勿以小事而忽之。 大小必求合义。 处大事不宜大厉声色,付之当然 可也。 应事才应即休,不可须臾留滞,为心累。 见 理明,则遇事迎刃而解。 常提省此心,勿令昏蔽妄 驰,则处事少错矣。 近看得处事有二法:知以别可 否,义以决取舍,斯无过举矣。 “安往而非事,安往而 非道”,人惟当即所遇以为其事,则道无不安矣。苟不 能安于所遇,在此念彼,则不能以道自处,审矣。 处 事识为先,断,次之 欲,事之合理诚难,但细微处一 一能谨,或少过举矣。 分外之事,一毫不可与。 《易》 以中正为吉,故处事贵乎中正, 处事不可使人知 恩。 凡作事谨其始,乃所以虑其终,所谓“永终知弊” 是也。不能谨始虑终,乘快作事,后或难收拾,则必有 悔矣。 事才入手,便当思其发脱, 明理所以处事。 徒明其理而不能处事,则所明之理为无用矣。 处 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固无以知事之当断,然明 而不能断,亦不免于后艰矣。 作事切须谨慎子细, 最不可怠忽疏略。先儒谓前辈作事多周详,后辈作 事多阔略。余觉有阔略之失。宜谨之 理不外事,惟 于事上求其理。理既明,即以此理处此事,斯得其当 矣。 应事接物,惟在时中 处事,最要妥贴周详,即 无瑕隙之可议。 事少有处置不得其宜,心即不快。 必皆得宜,心乃快然而足。 应事最当知几, 见理 熟则处事易,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 缓处则得其当。 处事当详审安重,为之以艰难,断 之以果决,事了即当,若无事者。不可以处得其当而 有自得之心,若然则反为所累矣。 不度事势之可 否,故妄作 事,最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 慎重处之。 只循理,凡事无不顺序, 议论是非易, 行事合理难。 所谓理者,万事万物之自然脉络条 理也。循其脉络条理而行,本无难事,惟不知顺理妄 行,所以崎岖险阻不胜其难也。 处事既已理,依旧 在此,元不随去 大事小事,即平平处之,便不至于 骇人视听矣。 “万物本诸天,万事本诸心。” 处事大 宜心平气和, 处事了不形之于言,尢妙。 人当自 信定,自信明,自信笃,可处大事。 众曰“然而有不然 者,众曰‘不然而有然者,惟明理者能知之’。” 学者大 患在行不著,习不察,故事理不能合一。处事即求合 理,则行着习察矣。 事事物物皆有理,就事物上明 得理透彻,斯可处事物各得其当矣。 有于一事,心 或不快,遂于别事,处置失宜,此不敬之过也。 安重 深沈者能处大事,轻浮浅率者不能 天下之事,缓 则得,忙则失。先贤谓天下甚事不因忙后错了,此言 当熟思, 不可因喜而蹉过。当为之事, 万事差错, 只是是非颠倒。 心不错则诸事不错矣。 论事不 可趋一时之轻重,当思其久而远者。 处事求是处, 即格物致知之一端。 心术不正,即事事不正。 虽 细事亦当以难处之,不可忽,况大事乎

    应事部艺文

    《人事吟》
    宋·邵雍

    索链无如事,难知莫若人。人情随手别,事体到头均。

    《措处》
    前人

    在未定之时,当难处之地,方事之危疑,见人之措置。

    应事部杂录

    《淮南子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 绳,员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 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 其寝无寝,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 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心治者,支体相遗 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黄帝曰:‘芒芒昧昧,从天之’” 道,与元同气。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无 岐道旁见者,遏障之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乡方矣。 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 性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人心而 合于众适者也。故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故上 世体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坏也。末世绳绳乎,唯 恐失仁义。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 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 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易》曰: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其施厚 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 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是故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 所以来者。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过者斟酌多 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名臣言行录》:“魏公谓处事不可有心,有心则不自然, 不自然则扰。太原土风喜射,故民闲有弓箭社。琦在 太原,不禁亦不驱,故人情自得,亦可寓兵备于其闲。 后宋相继政,颇著心处之,下令籍为部伍,仍须用角 弓。太原人贫,素用木弓,自此有卖牛买弓者,人始骚 然矣。此出于有心也。”

    吕希哲为人处事,皆有长久之计,求方便之道。只如 病中风,人口不能言,手不能书,而养疾者乃问所欲, 病者既不能答,适足增苦。故公尝教人每事作一牌 子,如饮食、衣裳、寒热之类,及常所服药、常所作事。病 者取牌子以示人,则可减大半之苦。凡公为人处事, 每如是也。

    《世范》:“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 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 后患。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几,不可 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人举事至当,而或有非之者,盖众心难一,众口难齐, 此如君子之所以举事,苟揆之吾心,稽之古训,询之 贤者,于理无失,则纷纷之言皆不足恤,亦不必辩。 《法藏碎金录》:“人多忙中切于办闲事,我独闲中切于 办忙事。”此理可以智识及,不可以言说到。

    《晁氏客话》:虽遇冗剧事,处之常优游。因论《易》曰:“常杂 而不厌,若杂而厌,非所以为常。”

    永叔曰:“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闲言语, 有诸中必施于事,乃为善。”诚甫曰:“君子存其在我者, 物来斯应,何必寻事做?存其在我,应物而未尝误,乃 为善也。”

    《比事摘录》:丈夫处世,行己不可不宏,常令我容人,勿 令人容我;宁令人负我,勿令我负人。曹操有“宁负人” 之言,此奸雄之所以逭诛也。陈述古有“当容人”之言, 此先正之所以立训也。

    贤奕人于仓卒患难中处不乱,未必才识了得,必其 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胸中先乱,何以临事? 古人平日欲涵养器局者此也。

    意见道理载在典籍者,一定而有限。天下事千变万 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处事有执泥处, 至于作官更历事变多者,又看得世故太通融而无 执,此皆是偏处。吾人当读书时,要思量泛应世务,庶 乎临事不滞;当应事通达无碍时,却又要思量据着 书本行,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笔畴》:“处事不可撅撅,亦不可孜孜。”孜孜则罢软无力, 撅撅则粗硬惹祸。和易其身心,谦恭其言语,近恕而 行,则人无怨而躬全矣。

    《御龙子肤语》:“心犹井泉也,事犹汲瓴也,瓴大应之以 大,瓴小应之以小,瓴方瓴圆应之以方以圆,非先为 大小方圆以待瓴也。若先为大小方圆以待之,其于 瓴也能有合耶?”

    “理在吾心,浑然至一而已。及其应务也,条分缕析而 不穷,非其体用有二也。理之分量,固随物而各足耳。 理具于心而超于心,故无心而顺理,则行无不得,有

    心以裁物,则理无不滞
    考证
    “卒然临之,应之以常,骇然临之,应之以定,纷然临之,

    应之以静。静定有常,理无不得。其事有两,可疑而难 决者,则即其势而参酌之。势”有重轻,理之从违系焉。 匪势匪理,任情裁之也,可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