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185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一百八十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八十五卷目录
春秋部总论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二〈盟会要 正贯 十指 重政 服制象 二
端 符瑞 俞予 三代改制质文 爵国 仁义法 观德 奉本 深察名号 实性
顺命〉
经籍典第一百八十五卷
春秋部总论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二
《盟会要》
至。意虽难喻,盖圣人者,贵除天下之患,贵除天下之 患,故《春秋》重而书天下之患,偏矣。以为本于见天下 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患。何谓哉?天下者无 患,然后性可善,性可善然后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 流,然后王道举,礼乐兴,其心在此矣。《传》曰:“诸侯相聚, 而明君子修国,曰:‘此将率为也哉’!”是以君子以天下 为忧也,患乃至于弑君三十一,亡国五十二,细恶不 绝之所致也,辞已喻矣。故曰:“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 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别嫌疑之行,以明正世之义, 采摭托意,以矫失礼,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以纯其美,别贤不肖,以明其尊,亲近以来远,因其国 而容天下”,名何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赏善诛 恶而王泽洽,始于除患,正一而万物备。故曰“大矣哉。 其别两言而管天下”,此之谓也。
《正贯》
《春秋》大义之所本邪?六者之科,六者之指之谓也。然 后援天端,布流物,而贯通其理,则事变散其辞矣。故 志得失之所从生,而后差贵贱之所始矣。论罪源深 浅,定法诛,然后绝属之分别矣。立义定,尊卑之序,而 后君臣之职明矣。载定下之贤方,表兼义之所在,则 见复正焉耳。幽隐不相逾而近之则密矣,而后万变 “之应无穷者,故可施其用于人而不悖其伦矣。是以 必明其统于施之宜。故知其气矣,然后能食其志也; 知其声矣,而后能扶其精也;知其行矣,而后能遂其 刑也;知其物矣,然后能别其情也。故唱而民和之,动 而民随之,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 也。如是,则言虽约,说必布矣;事虽小”,功必大矣。声响 盛,化运于物,散入于理,德在天地,神明休集,并行而 不竭,盈于四海而讼咏。《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乃是谓也。故明于性,乃可与论为政。不然,虽 劳无功,夙夜是寤,思虑惓心,犹不能睹。故天不有罪 者,三示当中。孔子之所谓非,尚安知通哉!
《十指》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 有也。虽然,大略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系也,王化之 由得流也。“举事变,见有重焉”,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 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强干弱枝, 大本小末”,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一指也;论贤才之 义,别所长之能”,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欲”,一指也。 “承《周文》而反之质”,一指也;“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一 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大之端”,一指也; 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 得失审矣。因其所以至而治之,则事之本正矣。强干 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别嫌疑,异同类,则 是非著矣。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则百官序矣。承 周文而反之质,则化所务立矣。亲近来远,同民所欲, 则仁恩达矣。木生火,火为夏,则阴阳四时之理相受 而次矣。切刺讥之所罚,考异变之所加,则天所欲为 行矣。切刺讥之而举之,仁往而义来,德泽广大,衍溢 于四海,阴阳和调,万物靡不得其理矣。说《春秋》者,凡 用是矣,此其法也。
《重政》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 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 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 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 焉。安在之?乃存乎天地之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 者,不得与天元。本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故春正 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 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及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为 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能说鸟兽之类 者,非圣人所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 知其分科条别,贯所附,明其义之所审,勿使嫌疑,是 乃圣人之所贵而已矣。不然,传于众辞,观于众物,说 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奚以为 哉?圣人思虑不厌,昼日,继之以夜,然后万物察者仁 义矣。由此言之,尚自为得之哉!故曰“於乎,为人师者,
可无慎邪?”夫之义出于经,经传,大本也,弃营劳心也苦志尽情,头白齿落,尚不合自录也哉?人始生有大命,是其体也,有变命,有变命,存其间者,其致也。政不 齐,则有忿怒之志,若将施危难之中,而时有随遭者, 神明之所接,绝属之符也。亦有变其间,使之不齐如 此,不可不省之。省之则重政之本矣。撮以为一进义 诛恶绝之本,而以其施此,与汤、武而有异。汤、武用之 治往,故《春秋》明得失,差贵贱,本之天王之所失天下 者,使诸侯得以大乱之说,而后引而反之,故曰:“《传》而 明,切而深矣。”
《服制象》
“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 可威者以为容服”,体之所为兴也。剑之在左,青龙之 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钩之在前,赤鸟之象也。 冠之在首,《元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夫能通古 今,别然不然,乃能服此也。〈一作通古作今然后能服此也〉盖“元武”者, 貌之最严,有威者也,其象左右,〈一作后〉“其服反居首”,武 之至而不用矣。圣人所以超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夫执介胄而后能拒敌者,故非圣人之所贵也。君子 显之于服,而勇武者消其志于貌也矣。故文德为贵, 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于《春秋》何以言 之?孔父义形于色,而奸臣不敢容邪?虞有宫之奇,而 献公为之不寐;晋厉之强,中国以寝尸流血不已。故 武王克殷,裨冕而搢笏,虎贲之士,说剑安在?勇猛必 任武,杀然后威,是以君子所服为上矣。故望之俨然 者亦已至矣,岂可不察乎?
《二端》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与论 灾异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 诚知小之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吉凶未形,圣人所 独立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之谓也。故王者受命 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来而受之者,授受之义也。 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是故《春秋》之道,以 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 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然书“日蚀、星陨有蜮, 山崩地震,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陨霜,不杀草。自正月 不雨,至于秋七月,有鸲鹆来巢”,《春秋》异之。以此见悖 乱之征。是小者不得大,微者不得着,虽甚末亦端。孔 子以此效之,吾所以贵重始是也。因恶夫推灾异之 象于前,然后图安危祸乱于后者,非《春秋》之所甚也。 然而《春秋》举之以为一端者,亦欲其省天谴而畏天 威,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 道者也,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
《符瑞》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致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 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一统 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之忧也。除务天下所欲,而以 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随天之终始; 博得失之效,而攻命象之为极理,以尽情性之宜,则 天容遂以百官同望异路,一之者在主,率之者在相。
《俞予》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物民之 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 正是非也。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 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 空言,不如行事转深切,故子贡、闵子、公肩子言其切 而为国家资也。其为切而至于杀君亡国,奔走不得 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览于《春秋》也。故 卫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 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子重任也, 故或胁穷失国。”�杀于位,一朝至尔。苟能述《春秋》之 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故世子曰: “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王之德,莫美于世。故予先言 《春秋》,详已而略人,因其国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 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齐侯,安 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 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故蔡得意于 吴,鲁得意于齐,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 通,敌国不可狎,攘窃之国不可使久亲”,皆防患为民 除患之意也。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故言楚灵王、 晋厉公生弑于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 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春秋》贵之,将以 变习俗而成王化也。故夏言《春秋》重人,诸讥皆本此。 或奢侈使人忿怨,或暴虐贼害人,终皆祸及身。故子 池言鲁庄筑台,丹楹刻桷,晋厉之刑,刻意者,皆不得 以寿终。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内恕,求备于人,故次以 《春秋》。缘人情,赦小过,而传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明 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孔子曰:“吾因行事, 赦小过。”《传》又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 吾王心焉。假其位号以正人伦,因其成败以明顺逆。 故其所善则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恶则乱国行之,终 以败。故始言大恶杀君亡国’”,终言赦小过。是亦始于粗粝,终于精微,教化流行,德泽大洽,天下之人人有 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亦讥二名之意也。
《三代改制质文》
《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 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 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 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仁,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 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 王正月也。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当十二色历各法, 而正色,逆数三而复绌。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 顺数五帝相复,礼乐各以其法象其宜,顺数四而相 复。咸作国号,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故汤受命而 正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曰统。故亲夏、虞、绌唐,谓之 帝尧。以神农为赤帝,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名相宫曰 尹爵,谓之帝舜。轩辕曰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作宫 邑于丰,名相宫曰宰。作武乐,制文礼以奉天。武王受 命,作宫邑于鄗,制爵五等,作象乐,继文以奉天。周公 辅成王受命,作宫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 天。殷汤之后称邑,示天之变。反命,故天子命无常,唯 命是德庆,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王黑统正,鲁 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乐制 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然则其《略》说奈何?曰:“三正以 黑统,初正日月朔于营室,斗建寅。天统气,始通化物, 物见萌达,其色黑。故朝正服黑首,服藻首,正路舆质 黑马,黑大节缓帻尚黑旗,黑大宝玉,黑郊牲,黑牺牲, 角卯冠于阼。”《昏礼》逆于庭,《丧礼》“殡于东阶之上,祭黑 牲,荐”尚肝,乐器黑质,法不刑,有怀任新产者。是月不 杀,听朔废刑,法德具存,二王之后也。亲赤统,故日分 平明,平明,朝正。正白统奈何?曰正。白统者,历正日月 朔于虚,斗建丑,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故 朝正服白首,服藻,白正路舆质,白马,白大节缓帻,尚 白旗,白大宝玉,白郊牲,白牺牲,角茧冠于堂,《昏礼》:“迎 于堂,丧事殡于楹柱之间,祭牲白,牲荐尚肺,乐器白, 质,法不刑,有身怀任”,是月不杀,听朔废刑,法德具存, 二王之后也。亲黑统,故日分鸣晨,晨鸣朝正。正赤统 奈何?曰正赤统者,大节缓帻尚赤,旗赤,大宝玉赤,郊 牲骍,牺牲角栗,冠于房,《昏礼》逆于户,《丧礼》“殡于西阶 之上,祭牲骍牡,荐尚心,乐器赤质。法不刑,有身重怀, 藏以养微。”是月不杀,听朔废刑,法德具存,二王之后 也,亲白统,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改正之义,奉元而 起。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称号。正月服色定,然后 郊告天地及群臣近远祖祢,然后布天下。诸侯庙受, 以告社稷宗庙山川,然后感应一其司。三统之变,近 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然。而三代改正,必以三 统天下,曰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地 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国,法天奉本,执端要以统 天下,朝诸侯也。是以朝正之义,天子纯统色衣,诸侯 统衣缠缘纽,大夫士以冠参近夷,以缓遐方,各衣其 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统之义也。其谓统三正者,曰:正 者,正也。统致其气,万物皆应而正统正,其馀皆正。凡 岁之要,在正月也。法正之道,正本而末应,正内而外 应,动作举错,靡不变化随从,可谓法正也。故君子曰: “武王其以正月矣。”《春秋》曰:“杞伯来朝。”王者之后称公。 杞何以称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当行新王, 《春秋》当新王者奈何?曰:王者之“法,必正号绌王,谓之 帝;封其后以小国,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国, 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故同时称帝者五,称 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是故人之王,上推神 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皇帝,因存帝颛顼、帝喾、 帝尧之帝,号绌虞而号舜曰帝舜。录五帝以小国,下 存禹之后于杞”,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号公,皆 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先王客而朝。《春秋》作新王之 事,变周之制,当正黑统。而殷周为王者之后,绌夏改 号,禹谓之“帝录。”其后以小国,故曰“绌夏。”存周以《春秋》, 当新王,不以俟。〈俟恐是侯〉弗同,王者之后也。称子又称伯, 何?见殊之小国也。黄帝之先谥,四帝之后谥,何也?曰: 帝号必存五代帝首,天之色号,至五而反。周人之王, 轩辕直首天皇号,故曰黄帝云。帝号尊而谥卑,故四 帝后谥也。帝,尊号也。录以小何?曰:远者号尊而地小, 近者号卑而地大,亲疏之义也。故王者有不易者,有 再而复者,有三而复“者,有四而复者,有五而复者,有 九而复者。”明此通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山川、人 伦,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祐而子之号称天子。故圣 王生则称天子,崩迁则存为三王,绌灭则为五帝,下 至附庸绌为九皇,下极其为民有一,谓之三代。故虽 纯地,庙位祝牲,犹列于郊号,宗于代宗。故曰:“声名魂 魄,施于虚,极寿无疆。”何谓再而复,四而复?《春秋》郑忽 何以名《春秋》?曰:“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何以为一?曰: 周爵五等,《春秋》三等。《春秋》何三等?曰:王者以制,一商 一夏,一质一文。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
人,故三等也。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阳亲亲而仁多朴,故立嗣予子,笃母弟,妾以子贵。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别眇,夫妇对坐而食,《丧礼》别葬,祭礼先臊,夫妻昭 穆别位。制爵三等,禄士二品。制郊宫明堂员,其屋高 严侈,员惟祭器。员玉厚九分,白藻五丝。衣制大上首, 服严员,鸾舆尊,盖法天,列象,垂四鸾,乐载鼓,用锡儛 溢员,先血毛而后用声。正刑多隐亲。�多讳。封禅于 尚位主地,法夏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节义,故立 嗣与孙笃。世子,妾不以子称贵号。昏冠之礼:字子以 母别眇,夫妇同坐而食。《丧礼》:“丧祭先亨,妇从夫为昭 穆。”制爵五等,禄士三品。制郊宫明堂方,其屋卑污方, 祭器方,玉厚八分,白藻四丝衣制天下首服卑退鸾 舆卑法地,周象载垂二鸾。乐设鼓用纤施,儛儛溢方, 先烹而后用声。正刑天法,封坛于下位。主天法质而 王,其道佚,阳亲亲而多质爱。故立嗣予子,笃母弟,妾 以子贵。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别眇,夫妇对坐而食。《丧 礼》“先嘉疏,夫别葬。”《祭礼》夫妇昭穆别位。制爵三等,禄 士二品制。郊宫、明堂,内员外椭,其屋如倚靡员椭,祭 器椭玉厚七分,白藻三丝,衣长前衽,首服员转鸾舆 尊。盖备天列,象垂四鸾。《乐程》,鼓用羽,龠儛儛溢椭。先 用玉声而后烹,正刑多隐亲。�多赦。封坛于左位,主 地,法文而王其道进阴,尊尊而多礼文。故立嗣予孙, 笃世子,妾不以子称贵号。《昏冠》之礼,字子以母别眇, 夫妻同坐而食。《丧礼》合葬,祭礼先秬鬯,妇从夫为昭 穆。制爵五等,禄士三品。制郊宫明堂,内方外,衡其屋, 习其衡。祭器,衡同作佚机,玉厚六分,白藻三丝,衣长 后衽,服首习而垂流,鸾舆卑备“地《周象》载,垂二鸾,乐 县鼓用万,儛儛溢衡先烹,而后用乐。”正刑文公,公封 坛于左位。四法条于所,故祖于先帝,故四法如四时 然终而复始,穷则反本。四法之天施符授,圣人王法, 则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故天将授舜,主天法 商而王。祖锡姓为姚氏,至舜,形体大上而员,首而明, 有二童子,性长于天文,纯于孝慈。天将授禹,主地法 夏而王,祖锡姓为姒氏。至于生,发于背,形体长长,足 肵疾,行先左,随以右,劳左佚右也,性长于行,习地明 水。天将授汤,主天法质而王,祖锡姓为子氏,谓契母 吞元鸟卵生契,契先发于胸,性长于人伦。至汤,体长 专小足,左扁而右便,劳右佚左也,性长于天光,质易 纯仁。天将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锡姓姬氏,谓后 稷母姜原,履天之迹而生后稷。后稷长于邰土,播田 五谷。至文王,形体博长,有四乳而大足,性长于地文 势。故帝使禹皋论姓。知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 知周之德阴德也,故以姬为姓。故殷王改文,《书》始以 男,周王以女书姬。故天道各以其类动,非圣人孰能 明之。〈按此篇前曰上黜夏下存周后曰绌夏存周绌字为是前黜字疑误〉
《爵国》
《春秋》曰:“会宰周公”,又曰“公会齐侯、宋公、郑伯、许男、滕 子”,又曰“初献六羽”,传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 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凡五等。”故周爵五 等,上三品,文多而实少。《春秋》三等,合伯子男为一爵, 上二等,文多而实少。《春秋》曰荆。传曰:“氏不若人,人不 若名,名不若字,凡四等,命曰附庸,三代共之。”然则其 地列奈何?曰:天子邦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 男五十里,附庸字者方三十里,名者方二十里,人氏 者方十五里。《春秋》曰:“宰周公。”《传》曰:“天子三公”,《祭伯来 传》曰:“天子大夫”,“宰渠伯纠。”传曰:“下大夫。”《石尚传》曰:“天 子之士也。”《王人传》曰:“微者谓下士也”,凡五等。《春秋》曰: “作三军。”《传》曰:“何以书?讥。”何讥尔?古者上卿下卿,上士 下士,凡四等。小国之大夫,与次国下卿同,次国大夫, 与大国下卿同,大国下大夫,与天子下士同,二十四 等,禄等八差。有大功德者受大爵土,功德小者受小 爵土;大材者执大官位,小材者受小官位,如其能,宣 治之至也。故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 十人者曰豪。豪杰俊“英不相凌。故治天下如视诸掌 上。其数何法以然?”曰:“天子分左右五等,三百六十三 人,法天一岁之数,五时色之象也。通佐上十卿与下 卿而二百六十人,天庭之象也,倍诸侯之数也。诸侯 之外佐四等,百二十人,法四时六甲之数也。通佐五 与下而六十人,法日辰之数也。佐之必三,三而相复 何?”曰:“时三月而成,大辰三而成,象诸侯之爵。”“或五何?” 法天地之数也。五官亦然,则立置有司。分指数奈何? 曰:“诸侯大国四军,古之制,其一军以奉公家也。”“凡口 军三口者何?”曰:“大国十六万口,而立口军三。”何以言 之?曰:“以井田准数之,方里而一井,一井而九,百亩而 立口。方里八家,一家百亩,以食五口。上农”夫耕百亩, 食九口,次八人,次七人,次六人,次五人,多寡相补。率 百亩而三口,方里而二十四口。方里者十,得二百四 十口。方十里为方里者百,得二千四百口;方百里为 方里者千,得二万四千口;方千里为方里者万,得二 十四万口。法“三分而除其一。城池、郭邑、屋室、闾巷,街 路、市、宫府、园囿、姜圈、台沼”、椽采得良田方十里者,六 十六十〈十字疑衍文〉与方里六十六定,率,得十六万口;三分之,则各万三千三百三十口,为大口军三,此公侯 也。天子地方千里,为方百里者百,亦三分除其一定, 得田方百里者六十六,与方十里者六十六定,率,得 千六百万口;九分之,各得百七十七万七千七百七 十七口,为京口军九。三京口军以奉王家。故天子立 一后,一世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三良人立一世子,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二百四十三下 士,有七上卿,二十一下卿,六十三元士,百二十九下 士。王后置一太傅、太母、三伯、三丞,二十夫人、四姬、三 良人,各有师、傅,世子一人,太傅、三傅、三率、三少士,入 仕宿卫天子者,比下士。下士者,如上士之下数。王后 御卫者,上下御各五人。二十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 上下御各五人,三良人各五人。世子妃姬及士卫者, 如公侯之制。王侯傅上下史五人,三伯上下史各五 人,少伯史各五人。世子太傅上下史各五人,少傅亦 各五人。三率,三下率各五人。三公上下史各五人,卿 上下史各五人,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元士、上下史各 五人,上下卿、上下士之史上下亦各五人,卿、大夫、元 士臣各三人。故公侯方百里,三分除其一,得定田方 十里者六十六,与方里六十六定,率得十六万口。三 分之为大国口。军三而立,大国一夫人,一世妇,左右 妇,三姬、二良人,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 八十一,下士亦有五。通。大夫立上下士。上卿位比天 子之元士,今八百石,下卿六百石;上士四百石,下士 三百石。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世妇左右妇,三姬、二 良人,各有师保。世子一上傅、丞士宿卫公者,比公者, 比上卿者有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者如上下之 数。夫人卫御者,上下御各五人;世妇左右妇,上下御 各五“人,二卿御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丞 史各五人,三卿九大夫,上士史各五人,下士史各五 人,通大夫、士上下史各五人,卿臣二人。”此公侯之制 也。公侯贤者为州方伯,锡斧钺,置虎贲百人,故伯七 十里。七七四十九,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里者二 十八,与方十里者六十六,定率得十万九千二百一 十二口,为次国口,军三而立。“次国一夫人,世妇,左右 妇三,良人二,孺子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 士八十一,下士与五通;大夫五,上士十五下士。其上 卿位比大国之下卿,今六百石,下卿四百石,上士三 百石,下士二百石。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世妇,左右 妇三,良人二,卿人各有师保。世子一下士。傅士宿卫 公者,比上卿者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如上下士 之数。夫人御卫者,上下士御各五人;世妇左右妇,上 下御各五人,二御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 丞史各五人。三卿九大夫,上下史各五人;下士史五 人。通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卿臣二人。故子男方五十 里,五五二”十五为方十里者六十六定率得四万口 为小国口。“军三而立小国夫人,世妇,左右妇三,良人 二,孺子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 下士与五通;大夫五上士,十五下士。其上卿比次国 之下卿,今四百石,下卿三百石,上士二百石,下士百 石。夫人一傅氏,三伯三丞世妇,左右妇三,良人二卿 人各有师保。世子一上下傅。士宿卫公者,比上卿者 三人,下卿六人;御卫者,上下御各五人;世妇左右妇, 上下御各五人,二御人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 五人;三卿九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士各五人;通大夫, 上下史亦各五人;卿臣三人”,此周制也。《春秋》合伯、子、 男为一等,故附庸字者,地方三十里,三三而九,三分 而除其一,定得田方十里者六十定,率得一万四千 四百口。为口师。三而立。一宗妇,二妾、一世子,宰丕承, 一士一秩,士五人,宰视子男下卿。今三百石,宗妇有 师、保、御者三人,妾各二人,世子一傅士,宿卫君者,比 上卿,下卿一人,上下各如其数。世子傅、上下史各五 人,下良五,称名善者,地方半,字君之地九半,四分除 其一,得田方十里者三,定率得七千二百口,一世子 宰,今二百石。下四半,三半二十五,三分除其一,定得 田方十里者一,与方里者五十,定得三千六百口,一 世子宰。今百石。史五人,宗妇士,仕卫世子臣。
《仁义法》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 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 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暗 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 “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我;爱义之法,在正我,不在 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泽,虽 厚自爱,不予为仁。”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殚 大夫,以娱其志,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 不爱人也。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其 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酅得无大之之辞?自为追,
则善其所恤远也。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蚤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然则观物之动而先觉其 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 智矣。非尧舜之智,知礼之本,孰能当此?故救害而先 知之明也。公之所恤远,如《春秋》美之。详其美恤远之 意,则天地之间然后快其仁矣。非三王之德,选贤之 精,孰能如此?是以知明先以仁厚远。远而愈贤,近而 愈不肖者,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 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 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 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不言伐梁者,而言梁亡, 盖爱独及其身者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 法也。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虽有乱世,枉上莫不 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齐桓公执 袁涛涂之罪,非不能正人也,然而《春秋》弗予,不得为 义者,我不正也。阖庐能正陈、蔡之难矣,而《春秋》夺之 义辞,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 予之有义。其身正也,趋而利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 正人。”此其法也。夫我无之求诸人;我有之而诽诸人, 人之所不能受也,其理逆矣,何可谓义?义者,得宜在 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 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 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 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 明矣。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 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 “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 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顺逆之处 也。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祉以劝福;外治推恩以 广施,宽制以容众。孔子谓冉子,“治民者先富之而后 加教。”语樊迟曰:“治身者先难后获。”以此之谓,治身之 与治民,所先后者不同焉矣。《诗》云:“饮之食之,教之诲 之。”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又曰:“坎坎伐辐”,彼君 子兮,不素餐兮。先其事,后其食,谓之治身也。《春秋》刺 上之过,而矜下之苦,小恶在外弗举,在我书而诽之。 凡此六者,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 之谓也。且论己见之而人不察,曰:“君子攻其恶,不攻 人之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欤?自攻其恶,非义之 全欤?此谓之仁造人,义造我,何以异乎?故自称其恶 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 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 治之节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为 礼不敬也。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不尊;居上不宽则 伤厚而民弗亲。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二端之政 诡于上而僻行之,则诽于下。仁义之处,可无论乎?夫 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 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观德》
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其德照 明,历年众多,永永无疆。天出至明,众知类也;其伏,无 不照也。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暗,君臣父子夫妇 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臣子三子不敢当,虽当之, 必称先君。必称先人,不敢贪至尊也。百礼之贵,皆编 之月,月编于时,时编于君,君编于天。天之所弃,天子 弗祐,桀、纣是也。天子之所诛绝,臣子弗得立,蔡世子 逢丑父是也。王父所绝,子孙不得属,鲁庄公之不得 念母,卫辄之辞父命是也。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 星之共北辰,流水之宗沧海也。况生天地之间,法大 祖先人之容貌,则其至德取象,众名尊贤,是以圣人 为贵也。泰伯至德之侔天地也,上帝为之废,易姓而 子之,让其至德,海内怀归之。泰伯三让而不敢就位, 伯邑考知,群心贰,自引而激顺,神明也。至德以受命, 豪英高明之人辐辏归之,高者列为公侯,下至卿大 夫,济济乎哉!皆以德序,是吴、鲁同姓也。锺离之会,不 得序而称君,殊鲁而会之;鸡父之战,吴不得与中国 为礼,至于莒、黄池之行,变而反道,乃爵而不殊。召陵 之会,鲁君在是,而不得为主,避齐桓也。鲁桓即位十 三年,齐、宋、卫、燕举师而东,纪、郑与鲁戮力而报之,后 其已以鲁不得遍,避纪侯与郑厉公也。邢、卫,鲁之同 姓也,狄人灭之,《春秋》不得讳,避齐桓也。当其如此也, 唯德是亲,其皆先其亲。是故周之子孙,其亲等也,而 文王最先;四时等也,而《春》最先;十二月等也,而正月 最先;德等也,则先亲亲。鲁十二公,等也,而定哀最尊。 卫俱诸夏也,善道之会独见内之,为其与我同姓也, 灭国十五有馀,独先诸夏。曹、晋俱诸夏也,讥二名独 先及之。盛伯、郜子俱当绝而独不名,为其与我同姓 兄弟也。外出者众,以母弟出,独大恶之,为其亡母背 骨肉也。灭人者不绝。卫侯毁灭,同姓独绝,贱其本祖 而忘先也。亲等从近者始,立适以长,母以子贵,先“甲 戌”、“己丑陈侯鲍卒”,书所见也,而不言其暗者,陨石于 宋,五六鹢退飞,耳闻其记,目见而书,或徐或蔡,皆以其先接于我者序之。其于会朝聘之礼亦犹是。诸侯 与盟者众矣,而仪父独渐进。郑僖公方来会我而道 杀,《春秋》致其意,谓之“如会。”潞子离狄而归党以得上, 《春秋》谓之“子”,以领其意。苞来、首戴、池、践土与操之会 陈,去我,谓之“逃归。”郑去而不来,谓之“乞盟。”陈侯后至, 谓之“如会。”莒人疑我,贬而称人。诸侯朝鲁者众矣,而 滕、薛独称侯。州公伐我,夺爵而无号。吴、楚国先聘我 者,见贤。曲棘与鞍之战,先忧我者见尊。
《奉本》
“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至容,序尊卑贵贱、大小之 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旧之级者也。”以德多为象,万物 以广博众多,历年久者为象。其在天而象天者,莫大 日月,继天地之光明,莫不照也。星莫大于太辰,北斗 常星,部星三百,卫星三千,大火二十六星,伐十六星, 北斗七星,常星九辞二十八宿,多者宿二十八九,其 “犹蓍百茎而共一本,龟千载而人宝”,是以三代传决 疑焉。其得地体者,莫如山阜;人之得天得众者,莫如 受命之天子,下至公侯伯子男。海内之心,悬于天子, 疆内之民,统于诸侯。日月食并,吉凶不以其行。有星 茀于东方,太辰北斗入,常星不见,地震梁山,沙鹿崩。 宋、卫、陈、郑灾。王公大夫篡弑者,《春秋》皆书,以为大异, 不言众星之茀入霄雨,原隰之袭崩,一国之小民死 亡不决,疑于众草木也。唯田邑之称多者,主名。君将, 不言臣,臣不言师;王夷君获,不言师败。孔子曰:“唯天 为大,唯尧则之。”则之者,大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言 其尊大以成功也。齐桓、晋文不尊周室,不能霸三代; 圣人不则天地,不能至王由。〈一作阶〉此而观之,可以知 天地之责矣。夫流深者其水不测,尊至者其敬无穷。 是故天之所加,虽为灾害,犹承而大之,“其钦无穷”,“震 夷伯之庙”是也。天无错舛之灾,地有震动之异,天子 所诛绝,所败,师虽不中道,而《春秋》者不敢阙,谨之也。 故师出者众矣,莫言还。至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 师,独言还其君,劫外不得已,故可直言也。至于他师, 皆其君之适也,而曰“非师之罪,是臣莫之不为。”君父 受罪,罪不臣子莫大焉。夫至明者,其照无疆;至晦者, 其暗无疆。今《春秋》缘鲁以言王义,杀隐、桓以为远祖 宗,定、哀以为考妣,至尊尚高至显,且明其基壤之所 加,润泽之所被,条条无疆。前是常数十年,邻之幽人 近其墓,而高明大国,齐、宋离不言会,微国之君卒葬 之,礼录而辞繁。远夷之君内而不外。当此之时,鲁无 鄙疆,诸侯之伐哀者,皆言“我邾娄”,庶其鼻我邾娄大 夫其于我无以亲以近之,故乃得显明隐、桓亲,《春秋》 之先人也。益师卒而不日,于稷之会不言日,其乱以 通外也。黄池之会以两伯之辞,言不以为外以近内 也。
《春秋》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左氏》曰: “庶其非卿也。”《公羊》曰:“邾庶其者何?邾娄大夫也。”二十 三年,“邾卑我来奔。”《杜注》,“卑我是庶其之党,同有窃邑 叛君之罪。”《公羊》作鼻我,邾娄大夫也。《穀梁》作“𢌿我。”
《深察名号》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 《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 非可定,逆顺自著,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 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 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 而命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 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 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 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 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 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 天子者;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天 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 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凡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 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瞑也者,名其别离分 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 举其事也。享鬼神,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 礿,秋曰尝,冬曰烝。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 苗秋蒐,冬狩夏狝,无有不皆中天意者。物莫不有凡 号,号莫不有散名,如是是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 谓之德道。《诗》曰:“维号斯言,有伦有迹。”此之谓也。 深察王号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厈科、黄科、 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 王者厈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是故王意不普大皇, 则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则德不能厈 运周遍;德不厈运周遍,则美不能黄;美不能黄,则四 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则可不全于王。故曰:“天覆无 外,地载兼受;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 术之谓也。
深察君号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权科、温科、群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君。君者元也,君者原 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是故君意不比于 元,则动而失本,动而失本则所为不立,所为不立则 不效于原,不效于原则自委舍,自委舍则化不行;用 权于变则失中适之宜,失中适之宜则道不平,德不 温;道不平德不温,则众不亲安,众不亲安,则离散不 群,离散不群则不全于君。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 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凡百 讥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还昭昭耳。欲审曲 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 犹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 情,不可以相谰已。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 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 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 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 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则后其五,言 退鹢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五石》《六鹢》之辞是也。栣众恶于内,弗使 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人之受气,苟无 恶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 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 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 栣与天道一也?是以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 常厌于日光,乍全乍伤。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 欲而辍其情以应天?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犹天 也,禁天所禁,非天也。”必知天性不乘于教,终不能栣 察实以为名。无教之时,性禁,天所禁非天也,何据若 是?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 美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 继天而成于外,非天在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 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事在性 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 则何故以瞑为号?以《霣言》者弗扶,将颠陷猖狂,安能 善?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 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言,无验之说,君子 之所外,何以为哉?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 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 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天生民有《六经》,言性者不 当异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则所谓善者,各 异意也。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 此孟子之言。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 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恒》者,斯可矣。”由是观之, 圣人之所谓善,亦未易当也,非善于禽兽,则谓之善 也。使动其端,善于禽兽,则可谓之善。善奚为弗见也? 夫善于禽兽之未得为善也,犹之有草木而不得名, 知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而不得名。善之知名,乃取之 圣。圣人之所命,天下以为正。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 疑者视圣人。圣人以为无王之世,不教之名,民莫能 当善。善之难当如此,而谓万民之性皆能当之,过矣。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 民性弗及也。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 谓善者,勿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 兽之所为,故曰“性以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善,故谓 性未善。善过性,圣人过善,《春秋大元》:“故谨于正名。”名 非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 当其未觉,可谓有质,而不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 概之比也。静心徐察之,其言可见矣。性而瞑之未觉, 天所为也。效天所为,为之起号,故谓之“民。”民之为言, 固有瞑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也。是正名号 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性相与为一瞑, 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 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 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 也。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茧如卵,卵 待复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 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 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 之教于王,王成天意,以成民之善性为任也。今案其 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 之性,苟性已善,则王者受命,尚可任也。其设民不正, 故弃重任而违大命,非吾言也。《春秋》之辞,内事之待 外者,从外言之。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 与教,不当与性。与性则多累而不精,自成功而无贤 圣,此世长古之所误出也,非《春秋》为辞之术也,不法 之所始,如之何谓未善已善也。
《实性》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 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 实者性之质,质之无,教之时,何处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 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 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 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 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其寔然也。天之所为,止 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 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 故不可谓性。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 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 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 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难当甚, 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圣人之性,不可 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复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 待缲以绾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 善。”善教诲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 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 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 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 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 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 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 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 为名。”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 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 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 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顺命》
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无天而生,未之有也。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 也可卑。”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 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其次有五等之爵以尊之,皆 以国邑为号。其无德于天地之间者,州国人民,甚者 不得系国邑,皆绝骨肉之属,离人伦之调,阍甚而已。 无名姓号氏于天地之间,至贱乎贱者也。甚尊至德, 巍巍乎不可以加矣;甚卑至贱,冥冥其无下矣。《春秋》 列序位卑尊之陈,累累乎可得而观也。虽暗且愚,莫 不昭然。地之菜茹瓜果,艺之稻麦黍稷,菜生谷熟。永 思吉日,供具祭物,斋戒沐浴,洁清至敬祀其先祖父 母,孝子孝妇,不使时过已,处之以爱敬,行之以恭让, 亦殆免于罪矣。公子庆父罪亦不当系于国以亲之, 故为之讳。而诸母之国,齐之仲孙,去其公子之亲也, 故有大罪。不奉其天命者,皆弃其天伦。人于天也,以 道受命,其于人,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不若 于言者,人绝之。臣子大受命于君,辞而出疆,唯有社 稷国家之危,犹得发辞而专安之盟是也。天子受命 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 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 天亦可,不天亦可。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 “王者之后”是也。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 得就位,卫侯朔是也。子不奉父命,则有霸讨之罪,卫 世子蒯聩是也。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言晋赵鞅入 于晋阳以叛是也。妾不奉君之命,则媵女先至者是 也。妻不奉夫之命,则绝夫不言及是也。曰不奉顺于 天者,其罪如此。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祭社稷、宗庙、山川、鬼神,不以其道,无灾无”害。至于祭 天不享,其卜不从,使其牛曰“伤”,《鼷》鼠食其角,或言食 牛,或言食而死,或食而生,或不食而自死,或改卜而 牛死,或卜而食其角。过有深浅薄厚,而灾有简甚,不 可不察也。犹郊之变,因其灾而之变,应而无为也。见 百事之变之所不知,而自然者,《胜言》与!以此见其可 畏、专诛绝者,其为天乎?臣“弑君,子弑父,三十有馀,诸 其贱者则损。以此观之,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亡 国五十有馀,皆不事畏者也,况不畏大人专诛之,君 之灭者,何日之有哉?”鲁宣为圣人之言,变古异常,而 灾立至。圣人之言可不慎。此三畏者异指而同致,故 圣人同之,俱言其可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