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306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六卷目录
尔雅部总论一
后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巡狩篇 四时篇〉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
尔雅部总论二
唐丘光庭兼明书〈毛诗雎鸠 毛诗鸱鸮 礼记占兆审卦 礼记蝼蝈
礼记王瓜 论语唐棣 论语食饐而餲 尔雅菟字 尔雅蜚蠦蜰 尔雅桑扈窃脂 文
选云楶藻棁 杂说白𬞟 杂说杞梓〉
尔雅部总论三
宋邢昺尔雅疏〈释诂第一 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 释地第九 释丘第十 释山第十一 释水第十
二 释草第十三 释木第十四 释虫第十五 释鱼第十六 释鸟第十七 释兽第十
八〉
朱子语类〈尔雅二则〉
群书备考〈尔雅〉
尔雅部艺文
上博雅表 魏张揖
跋尔雅疏 宋陈傅良
读尔雅 明叶自本
尔雅部纪事
尔雅部杂录
经籍典第三百六卷
尔雅部总论一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
《巡狩篇》
谓之渎何?渎者,浊也。中国垢浊,发源东注海,其功著 大,故称渎也。《尔雅》云:“江河淮济为四渎”也。
《四时篇》
四时天异名何?天尊各据其盛者为名也。春秋物变 盛,冬夏气变盛。春曰苍天,夏曰昊天,秋曰旻天,冬曰 上天,《尔雅》曰:“一说春为苍天”等是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篇》
《诗》云:“参差荇菜。”《尔雅》云:“荇,菨余也。”字或为荇。
《诗》云:“谁谓荼苦。”《尔雅》《毛传》并以“荼苦菜也。”案郭璞注 《尔雅》,此乃�黄蒢也。今河北谓之龙葵。 《礼》云:“定,犹豫。”《尔雅》云:“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 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
《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传》云:“灌木,丛木也。”此乃《尔 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丛生曰灌。”《尔雅》末章又云:“木 族生为灌族”,亦丛聚也。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藂聚 之藂,而古“丛”字似“最”字,近世儒生因改为最解,云“木 之最高长者。”案众家《尔雅》解《诗》,无言此者,唯周续之 《毛诗注》音为徂会反,刘昌宗《诗注》音为在公反,又祖 会反。皆为穿凿,失《尔雅》训也。
《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 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云:“衿, 交领也。”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鱼。”多假借为鳣鲔之鳣,俗之 学士因谓之为鳣鱼。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丈。”安有 鹳雀能胜一者,况三头乎?
《尔雅》周公所作,而云“张仲孝友”,皆由后人所羼,非本 文也。
《尔雅》云:“术,山蓟也。”郭璞注云:“今术,似蓟,而生山中。”案: 术叶其体似蓟,近世文士遂读蓟为筋肉之筋,以耦 地骨,用之恐失其义。
世间小学者,不通古今,必依小篆是正《书记》。凡《尔雅》 《三苍》《说文》,岂能悉得“三苍”本指哉?亦是随代损益,各 有同异,考校是非,特须消息。
尔雅部总论二
唐丘光庭兼明书
《毛诗雎鸠》
颜氏《匡谬》云:“雎鸠,白鷢。”明曰:“按《左传》云:‘雎鸠氏司马 也’。《尔雅》云:‘雎鸠,王雎’。郭璞曰:‘今江东呼为鹗’。《毛苌》云: ‘雎鸠,挚而有别’。然则雎鸠之为鹗,不可易也。《尔雅》云: ‘扬鸟,白鷢’。是白鷢一名扬鸟,则雎鸠非白鷢明矣。”
《毛诗鸱鸮》
《豳风·鸱鸮序》云:“周公救乱也。”《经》曰:“‘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毛苌云:‘鸱鸮,𫛢鴂也’。”孔颖达曰:“鸱鸮,巧 妇,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明曰:“颖达之妄也。按郭 璞注《尔雅》云:‘𫛢鴂,鸱之类也’。《鲁颂》曰:‘翩彼飞鸮,集于 泮林’。《毛苌传》曰:‘鸮,恶声鸟也’。”又贾谊《鵩鸟赋序》云:“鵩 似鸮,不祥鸟也。”又《吊屈原赋》曰:“鸾凤伏窜兮,鸱鸮翱 翔。”颜师古注曰:“‘鸱鸺,鹠,怪鸟也。鸮,恶声鸟也’。据毛苌、 郭璞、颜师古诸儒之说,则鸱鸮、土枭之类,非巧妇矣。 ‘无毁我室,我巧妇也’。”然则此诗之内有䲭鸮毁室之 言,盖周公之意,以鸱鸮比管、蔡,“巧妇”比己。言管叔、蔡 叔流言,致成王疑我,罪我属党,不可更夺其土地,故 云“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如此,则当是鸱鸮欲毁巧妇 之室,巧妇哀鸣于鸱鸮,而康成、颖达直以鸱鸮为“巧 妇”,非也。
《礼记占兆审卦》
《月令》曰:“命有司衅龟,策占兆,审卦吉凶。”孔颖达曰:“有 司,太史之官。杀牲以血涂之曰衅,使之神也。策,蓍也。 占兆,谓卜兆之书也。非但衅其蓍龟,兼衅此占兆之 书。不言衅占兆者,蒙上文也。卦,筮卦也。《易》有六十四 卦,或吉或凶,但审视之而已,以其筮短龟长,贱于龟 兆故也。”明曰:“按《周礼龟人》上‘春衅龟’,无‘衅占兆之文’”, 而颖达解《月令》言“兼衅占兆之书”,非也。且兆词存于 竹帛,何容以血涂之哉?《博雅》云:“占,赡也。”《尔雅》云:“占,视 也。”则是占之为言,系人不系兆也。正与审字义同。以 兆卦各有吉凶,虑其差谬,故因衅龟策之时,占视其 兆,审省其卦也。兆下不言吉凶者,以其文系,总以吉 凶结之也。
《礼记蝼蝈》
《月令》:“立夏之日,蝼蝈鸣。”孔颖达曰:“蝼蝈,虾蟆也。”明曰: “非也。”按:虾蟆,一名蟾蜍,不能鸣;鸣者蛙也。故〈阙四字〉“牝 鞠殪蛙。”然则蝼蝈,蛙之类也。《尔雅》云:“蛙犹黾在水者。” 黾黾,即蛙也。蟾蜍,即虾蟆也。郭璞曰:“虾蟆非也。”按:蛙 形小而长,色青而皮光,春夏居水边,相对而鸣者也。 虾蟆形阔而短,色青而皮如砂鞭之汁出如乳。医方 用之治甘虫狗毒,是今人悉呼虾蟆者,相承误也。按: 蛙鸣始于二月,验立夏而鸣者,其形最小,其色褐黑, 好聚浅水而鸣,其声自呼为“渴干”者,是蝼蝈也。
《礼记王瓜》
《月令》:“立夏之后十日,王瓜生。”诸儒及《本草》多不详识。 明曰:“王瓜即括楼也。括楼与土瓜,形状藤叶正相类, 但括楼大而土瓜小耳。以其大于土瓜,故以王字别 之。《尔雅》诸言王者,皆此类也。”今验括楼,立夏之后,其 苗始生,正与《月令》文合,故知先儒之说皆非也。
《论语唐棣》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孔安国曰:“唐棣,棣也。”明曰:“《尔雅 释木》云:‘唐棣,栘’,郭璞注曰:‘白栘,似白杨树,江东呼为 扶栘也’。又云:‘常棣,棣,郭璞曰:‘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 桃,可啖’。则唐棣是栘,非棣也。常棣是棣’。”
《论语食饐而餲》
皇侃曰:“谓经久味恶,如干鱼肉久而味恶也。”明曰:“食 音嗣,谓饭也;饐,餲也。败馊,饭也。《尔雅》云:‘食饐谓之餲’。 郭璞曰:‘饭饥臭也’。则非得其义焉。”
《尔雅菟字》
《释草》云:“菄菟荄蘩菟蒵蔩,菟瓜之类,菟字皆从草。”明 曰:“菟字不从草。”按:草菜之号,多取鸟兽之名以为之。 至如葝,鼠尾孟,狼尾萒雀弁蘾乌薞荓《马帚》茭牛蕲 蔨鹿蔨之类,其鼠、狼、雀、乌、马、牛、鹿等字,皆不从草。兔 亦兽名,何独从草?盖后人妄加之耳。
《尔雅蜚蠦蜰》
《释虫》云:“蜚,蠦,蜰。”郭璞注云:“蜰即负盘,臭虫也。”明曰:“‘按 《春秋书》,秋有蜚’。杜注云:‘蜚,负蠜也’。然杜预以虫一名 蠦蜰,而郭以此虫一名蜚蠦,一名蜰。以《春秋》证之,即 郭解误也。”
《尔雅桑扈窃脂》
“《释鸟》云:‘桑鳸窃脂’。郭璞云:‘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 盗脂膏食之,因以为名也’。”明曰:“非也。按下文云:‘夏鳸 窃元,秋鳸窃蓝,冬鳸窃黄,棘鳸窃丹’。岂诸鳸皆善为 盗,而偷窃元黄丹蓝者乎?盖窃之言浅也。窃元者,浅 黑色也;窃蓝者,浅青色也;窃黄者,浅黄色也;窃丹者, 浅赤色也;窃脂者,浅白色也。今三四月间,采桑之时”, 见有小鸟灰色,眼下正白,俗呼“白鵊鸟”是也。以其采 桑时来,故谓之桑鳸。而《郭注》谓“窃脂为盗脂肉”,一何 谬哉?
《文选云楶藻棁》
《灵光殿赋》曰:“‘云楶藻棁’。臣向曰:‘楶,梁上柱。棁,叉子也’。” 明曰:“案《尔雅释宫》云:‘栭谓之楶’。郭璞曰:‘薄栌也。薄,柱 头也。栌,斗也’。又云:‘杗廇谓之梁,其上楹谓之棁’。郭璞 云:‘侏儒柱也’。臣向不依《尔雅》之文,臆为其说。且上文 ‘枝掌扠扠而邪据,周翰曰:‘枝掌,梁上交木’。交即叉手 也’。何得更以棁为叉手?违经背义,乖谬之甚。”
《杂说白𬞟》
明曰:“‘经典言𬞟者多,先儒罕有解释,《毛诗草木疏》亦未为分了。而《湖州图经》谓之‘不滑之莼’,大谬矣。按《尔 雅释草》云:‘𬞟,大萍’。《左传》云:‘𬞟蘩蕰藻之菜’。然则𬞟为 萍类,根不植泥,生于水上,今人呼为浮菜者是也。入 夏有花,其花正白,故谓之白𬞟’。或曰:𬞟花夏生,而柳 恽诗云:‘汀洲采白𬞟,日落江南春’,何也?”答曰:“以𬞟花 色白,故通无之时,亦可呼为白𬞟也。”
《杂说杞梓》
近代文人,多以杞梓为大材,可为栋梁之用。明曰:“杞 梓小材木可为器物之用耳。何以言之?《左传》云:‘杞梓 皮革,自楚往也’。与‘皮革同文,故知非大材’。”《孟子》曰:“‘性 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 杯棬。”《释木》云:“杞,枸檵。”郭璞曰:“今枸杞也。”《尚书·梓材》云: “‘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孔安国曰:‘梓,漆也’。《诗》云:‘椅桐 梓漆’。”然则梓非漆之别名,可以为漆器之材耳。是知 杞之与梓,皆柔软之木。杞则可为杯棬,梓则可为漆 器,其非栋梁之材也明矣。或曰:“昔秦人伐梓,其中一 青牛梓,非大木耶?”答曰:“梓本大木,但其为货之时,析 而断之,为小材耳。”
尔雅部总论三
宋邢昺尔雅疏
《释诂第一》
释,解也。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释言》则释 诂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今之字,古与今 异言也。”第,次也,一数之始也。以其作最在先,故为第 一。此篇相承以为周公作。但其文有周公后事,故先 儒共疑焉。或曰仲尼子夏所增足也;或曰当周公时 有之,今无者,或在散亡之中。然则《诗》《书》所有,非周公 所释,乃后人依放,故言《雅记》而为之文,故与之同。郭 氏因即援据以成其义。若言“胡不承权舆及缁衣之 席兮”,此秦康郑武之时,在周公之后明矣。其义犹今 为文,采摭故事以为辞耳。则此篇所载,悉周公时所 有,何足怪也?其诸篇所次,旧无明解。或以为有亲必 须宫室,宫室既备,事资器用。今谓不然,何则?造物之 始,莫先两仪,而乐器居天地之先,岂天地乃乐器所 资乎?盖以先作者居前,增益者处后,作非一时,故题 次无定例也。其篇之名义,逐篇具释,此不繁言。此书 之作,以释六经之言,而字别为义,无复章句。今而作 《疏》,亦不分科段。所解《经》文,若其易了,及郭氏未详者, 则阙而不论。其稍难解,则援引《经》据及诸家之说以 证之。郭氏之注,多采《经》《记》,若其通见可晓者,则但指 篇目而已。其或书名僻异,义旨隐奥者,则具载彼文, 以祛未寤者耳。
《释言第二》
《说文》曰:“直言曰言。”仲尼曰:“言以足志。”介之推曰:“言,身 之文也。”然则言者,发于志而形于声,所以文章于身 者也。《论语》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赵 简子称“子太叔遗我以九言。”皆以一句为一言也。《汉 书·东方朔传》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则以一 字为一言也。虽一句一字有异,要以古今方国殊别, 学者莫能通,是以《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 往来之言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 后人不知,故为作释,是曰《释言》。
《释训第三》
案:《释诂》云:“训,导也。”《周礼地官》有“土训、诵训。”郑司农注 云:“谓以远方土地所生异物以告道王也。”后郑云:“元 谓土训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诵训能训说四方所 诵习,及人所作为及时事。”然则此篇以物之事义形 貌告道人也,故曰“释训。”案此所释,多释《诗》文,故郭氏 即以《诗》义解之。
《释亲第四》
案《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听天下,所最先者五,民不 与焉,一曰治亲。《苍颉》曰:“亲,爱也,近也。”然则亲者,恩爱 狎近,不疏远之称也。《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丧服 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 亲毕矣。”以九族之亲,其名谓非一。此篇释之,故曰释 亲。
《释宫第五》
《易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此其始也。《白虎通》 云:“黄帝作宫室。”《世本》曰:“禹作宫室。”其台榭楼阁之异, 门牖行步之名,皆自于宫。故以释宫总之也。
《释器第六》
案:《说文》云:“器皿也,从犬,犬所以守之。”以此篇释诸器 之名,故曰《释器》。
《释乐第七》
案《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也。”《说文》云:“乐,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鞞之形,木虡也, 白歌也。”又云:“石磬也。五声者,商、角、宫、征、羽也。”《律历志》 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角,触也,物触地而 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 声纲也。征,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又云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 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此篇总释五声名及八 音之器,故名《释乐》也。
《释天第八》
《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 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释名》云:“天,显也, 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说文》云:“天,颠也。至 高无上,从一大也。”《春秋说题辞》云:“天之言显也,居高 理下,为人经纪。故其字一大以镇之。”此天之名义也。 天之为体,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属焉。然天地有高下 之形,四时有升降之理,日月有运行之度,星辰有次 舍之常。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故其形状之殊, 凡有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 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 扬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元之徒,并所依用。 三曰宣夜,昔说殷代之制,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 之。四曰昕天,昕读曰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 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 知其名也。六日安天,是晋时虞喜所论。案郑注《考灵 耀》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璇玑玉衡,以 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太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 之运转以为天耳。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凡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星复旧处。星既左转,日则右行, 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即日一 日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 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天如弹丸,围 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案《考灵耀》云:“一度二 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 八。”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数也。以围 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十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 宿周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 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 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天之中央上 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于中,是 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 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 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地渐渐向 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 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自冬至后,地渐 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于三万里之中。但混天之体 虽饶于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于 地三十六度,南极下于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 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 南极至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 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 九十一度,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之日 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 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 亦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 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 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 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 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 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季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 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 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 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 季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 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 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 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也。 日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里不失九道谋。”郑注引《河 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 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东从 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春星 辰西游,日则东游;立夏星辰北游,日则南游。春分星 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夏 至则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 万里。以此推之,秋冬仿此可知。计夏至之日,日在井, 星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 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于时日又上极,星 辰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万里也。”然郑四游之说,元 出《周髀》之文,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日从西而右 行,一度逆沿二十八宿。案《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 日在牵牛初度;春分之时,日在娄四度;夏至之时,日 在东井三十一度;秋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 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 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 牛,则日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 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 夏往来之景也。凡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又《考灵耀》云:“正 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所以有假上假 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千五百 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于天八万里,下至地,一 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也。 后日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 之时,日下至于地八万里,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 百里也。委曲具《考灵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 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 一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则右 行日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 相通之数也。”今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于四日,行最 疾,日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 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馀自二 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二十四 日至于晦,行又最疾,日行一十四度馀。此是月行之 大率也。二十七日月至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强半,月 及于日,与日相会,乃为一月。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 分为一日,二十九日与四百九十九分为月。”是一月 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 及于日,计九百四十分,则四百七十为半。今四百九 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馀仿此。月阴精,日为阳 精。故《周髀》云:“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 月光生于日所照,魄生于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 则明尽。京房云:“月与星辰,阴者也,有形无光,日照之 乃有光。”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 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按《律历志》云:“二十 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 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 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奎十六,娄 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 井三十二,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 南方一百一十二度。丑为星纪。初斗十二度,终婺女 七度。子为元枵。初婺女八度,终于危十五度。亥为娵 觜。初危十六度,终于奎四度。戍为降娄。初奎五度,终 于胃六度。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于毕十一度。申为 实沈。初毕十二度,终于井十五度。未为鹑首。初井十 六度,终于柳八度。午为鹑火。初柳九度,终于张十七 度。已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于轸十一度。辰为寿星。 初轸十二度,终于氐四度。卯为大火。初氐五度,终于 尾九度。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于斗十一度。五星者, 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 其行之迟速,俱在《律历志》,更不烦说。《元命包》云:“日之 为言实也;月,阙也。”刘熙《释名》云:“日,实也,光明盛实;月 阙也,满则阙也。”《说题辞》云:“星,阳精之荣也。阳精为日, 日分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释名》云:“星,散也,布散于 天。”又云:“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阳,扬也,阳气在外发 扬。”此等是阴阳日月之名也。《祭法》:“黄帝正名百物”,其 名盖黄帝而有也,或后人更有增足。其“天高地下,日 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转”,四 游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 化自然。先儒因其自然,遂以人事为义,或据理是实, 或构虚不经,既无正文可凭,今皆略而不录。
《释地第九》
案:《说文》云: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 所陈列也。《白虎通》云:“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 变化,含吐应节也。”《释名》云:“地,底也,其体在底,下载万 物也。”《礼统》云:地,施也,谛也。应变施化,审谛不误也。此 篇释地之所载四方、中国、州府、陵薮之异,故曰释地。
《释丘第十》
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 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 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 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于陵者,名丘 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 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 名“释丘。”
《释山第十一》
案:《释名》云:“山,产也”,言产生万物。《说文》云:“山,宣也”,宣气 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释诸山之名,故云 《释山》。
《释水第十二》
《说文解字》云:“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 阳之气也。”《白虎通》云:“水之为言准也,是平均法则之 称。”此篇释诸水之名,故曰《释水》。
《释草第十三》
草,《说文》作“艸”,《隶变》作“卝”,七老切,百卉也。又曰:象野草 莽苍之形。《说文》别有草字,自保切云:《草斗》,栎实也,一 曰象斗子。徐锴曰:今俗以此为卝木之草,别作皂字, 为黑色之皂。案: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故曰草,通用 为草栈字。然则此篇辨百卉之名见于经传者,当为草木之草,故曰《释草》。
《释木第十四》
《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也。《白虎通》云:木, 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种名虽多,木为总号。此 篇析别,故云释木也。
《释虫第十五》
案:《说文》:“虫者,蜾毛羽鳞介之总称也。”此篇广释诸虫 之名状,故曰释虫。
《释鱼第十六》
案:《说文》云:“鱼,水虫也。”此篇释其见于经传者,是以不 尽释鱼名。至于龟蛇贝、鳖之类,以其皆有鳞甲,亦鱼 之类,故总曰释鱼也。
《释鸟第十七》
《说文》云:鸟者,羽禽之总名,象形字。《左传》曰“少皞氏以 鸟名官”之类,此篇广释其名也。
《释兽第十八》
《释鸟》曰:“四足而毛谓之兽。”《说文》云:“兽,守备也。”此篇释 其名状,故曰《释兽》。
朱子语类
《尔雅二则》
《尔雅》自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
《尔雅》非是,只是据诸处训释所作。赵岐说“《孟子尔雅》 皆置博士,在《汉书》亦无可考。”
群书备考
《尔雅》
《尔雅》倡于周公,而成于子夏,诚九流之奥旨也。中道 寖微,世罕闻之。自终军“豹鼠”之辩,其书始行,郭景纯 究心一十八载,而草木鱼虫,训诂名物,昭然兴举,考 古之学其彬彬焉。此则皆有可据者,而《乐经》之亡,今 不可见矣。
尔雅部艺文
《上博雅表》魏·张揖
博士臣揖言:“臣闻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 定四海,勤相成王,践祚理政,日昃不食,坐而待旦,德 化宣流,越裳俫贡,嘉禾贯桑,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 《尔雅》一篇,以释其义,传于后。”�历载五百坟典散。� 唯《尔雅》恒存。《礼三朝记》:哀公曰:“寡人欲学《小辩》以观 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春 秋元命包》言:子夏问:夫子作《春秋》,不以初哉,首基为 始,何是以知周公所造也。 率斯以降,超绝六国,越秦 逾楚,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今 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 言叔孙通所补,或言�〈同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 诂师口传,既无正譣圣人所言,是故疑不能明也。夫 《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其敶道也,精研而无误。 直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若其包 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 备也。臣揖体质蒙蔽,学浅词顽,言无足取。切以所识, 择掸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 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 十文,分为上、中下,以䇓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 其两端,摘其过谬,令得用谞,亦所企想也。臣揖诚惶 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跋尔雅疏》宋·陈傅良
古者重小学,《尔雅》所为作也。汉兴,除秦之禁,尝置博 士,列于学官,至今汉儒书行于世,如毛氏《诗训》、许氏 《说文》、扬氏《方言》之类,盖皆有所本云。隋唐以来,以科 目取士,此书不课于举子,由是浸废。韩退之以古文 名世,尚以注虫鱼为不切,则知诵习者寡矣。国初,诸 儒独追古,依郭氏注,为之疏,《尔雅》稍稍行,比于熙、丰 三经学者非《字说》不学,凡先儒注疏皆罢绌而《尔雅》 益废。余忆为儿时入乡校,有以《尔雅》问题者,余用“能 辨鼠豹,不识蟛蜝”为对,其事至浅,诸老先生往往惊 叹以为博也。郡有刊疏并《音释》若干卷,以久不就,字 画多残阙,金华赵君子良来为推官,缮补之,始颇可 读。赵征余言,因叙此书之所以废,且见子良之志。子 良学于东莱吕伯恭氏,于余为同年进士,名善珍。
《读尔雅》明·叶自本
唐汇士法,进士试杂剧,明经加杂文,错举《尔雅》,俾各 条对,诚不欲以迂疏无当之学误国用也。景纯序《尔 雅》兴于中古,隆于汉代,相传作自周公。以其文考之, 如“‘瑟兮僴兮’,美卫武也;‘猗嗟名兮,刺鲁庄也。先后失 伦,周公安所据而云然乎’?”《西京杂记》曰:“郭威谓《尔雅》 张仲孝友。”张仲,宣王时人。则非周公之制明矣。刘子 骏以问扬子云,曰:“孔子门人游夏之徒所记以训诂六艺者也。刘向以为《外戚传》称史佚教其子以《尔雅》 小学,又《记》言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大抵解诂诗人 之旨,当是出于孔子删《诗》之后尔。”扬子云之说近之。
尔雅部纪事
《尔雅释兽》:豹文:“鼮,鼠。”〈注〉《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 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疏〉案《汉书》云:“终军 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初入关,弃 𦈡而去,至长安上书,拜为谒者给事中,使南越,为吕 嘉所杀,时年二十馀,故世号之终童。”武帝尝得豹文 鼠,终军以《尔雅》辨其名,故受赐也。
《西京杂记》:“郭威,字文伟,茂陵人也。好读书,以谓《尔雅》 周公所制,而《尔雅》有张仲孝友。”张仲,宣王时人,非周 公之制明矣。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孔子门徒游 夏之俦所记,以解释六艺者也。家君以为《外戚传》称 史佚教其子以《尔雅》。《尔雅》,小学也。”又《记》言孔子教鲁 哀公学《尔雅》,《尔雅》之出远矣。旧传学者皆云周公所 记也。《张仲孝友》之类,后人所足耳。
《后汉书贾逵传》:“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 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 数与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 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 《三国志魏王肃传》:“时安乐孙叔然,授学郑元之门,人 称东川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作《尔雅注》。”〈按隋志有孙炎注疑
即叔然
〉《晋书郭璞传》:“璞字景纯,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 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传于世。”
《蔡谟传》:谟初渡江,见蟛蜝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 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诣谢尚而说 之,尚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勤学死。”
《梁书王筠传》其自序曰:“《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 《本草》并再抄,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
《玉海》:“贞观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阅陆德明《经典音 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家布帛百匹。”〈注〉《易》《古文》《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音》,合为三十帙,三卷。
《宋史袁逢吉传》:“逢吉四岁,能诵《尔雅》《孝经》。”
《陆佃传》:“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 月光读书。礼部奏名为举首,擢甲科。历资政殿学士。 著书二百四十二卷,如《埤雅》等书,皆传于世。”
《胡舜陟传》:“舜陟迁侍御史,奏:向者晁说之乞皇太子 讲《孝经》,读《论语》,间日读《尔雅》而废《孟子》。夫孔子之后, 深知圣人之道者《孟子》而已。愿诏东宫遵旧制,先读 《论语》,次读《孟子》。”
《罗汝楫传》:“汝楫子愿,字端良,博学好古,有《尔雅翼》二 十卷。”
《儒林传》:田敏虽笃于经学,亦好为穿凿,所校《九经》,颇 以独见自任。如《尔雅》“椵,木槿”注曰:“日及”,改为“白及。”如 此之类甚众,世颇非之。
王柏,字会之,金华人。著有《大尔雅》。
《枫窗小牍》:邢昺以《九经》及第,郁为儒者,乃倾意钦若, 纳身垢污,为士流所薄。尝奉敕撰《尔雅疏义》,其后太 学生郭盛言:昔人不分《老子》与韩非同传,郭注邢疏, 无论周公不享其意,即先人得无称冤地下?且郭迕 逆败,邢附钦若,《尔雅》近正,今则近邪?盛举九经,乞辞 此疏。时邢自称子才之裔,太学中语曰:“景纯有孙,子 才,无后。”
《歙县志》:“洪荣祖字潜夫,为元平江路学录,所著有《尔 雅翼音注》三十二卷。”
《婺源县志》:“胡炳文字仲虎。幼嗜学,既长,笃志朱子之 学,上诉伊洛,以达洙泗渊源。所著有《尔雅韵语》”、 《明外史·宁献王权传》:“镇国中尉谋㙔,束修自好,贯串 群籍,著《骈雅》三卷。”
《儒林传》:“薛敬之所著有《尔雅便音》。”
李舜臣初苦汉、唐人注疏难入,已知其指归在《尔雅》。 《尔雅》本六书,乃质以篆隶《广韵》及陆德明《音义》,有所 纂述,键户穷探,一时经学之士未有出其右者
尔雅部杂录
王充《论衡是应》篇《尔雅》释四时章曰:“春为发生,夏为 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气和为景星。”夫如《尔雅》 之言,景星乃四时和气之名也,恐非著天之大星。《尔 雅》之书,五经之训,故儒者所共观察也。而不信从,更 为大星为景星,岂《尔雅》所言景星,与儒者之所说异 哉?
《尔雅》又言:“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乃谓 甘露也。今儒者说之,谓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 曰醴泉。二说相远,实未可知。《尔雅释水》泉章一见一 否,曰:“瀸槛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悬出”,悬出,下出 也。是泉出之异,辄有异名。使太平之时,更有醴泉从 地中出,当于此章中言之,何故反居释四时章中言 甘露为醴泉乎?若此,儒者之言醴泉从地中出,又言 甘露其味甚甜,未可然也。儒曰:“道至大者,日月精明, 星辰不失其行,翔风起,甘露降,雨济而阴一者,谓之 甘雨”,非谓雨水之味甘也。推此以论,甘露必谓其降 下时适,润养万物,未必露味甘也。亦有露味甘如饴 蜜者,俱太平之应,非养万物之甘露也。何以明之?案 甘露如饴蜜者,著于树木,不著五谷。彼露味不甘者, 其下时地土滋润流湿,万物洽沾濡溥。由此言之,《尔 雅》,且近得实。缘《尔雅》之言,验之于物。案味甘之露,下 著树木,察所著之树,不能茂于所不著之木。然今之 甘露,殆异于《尔雅》之所谓甘露。欲验《尔雅》之甘露,以 万物丰熟,灾害不生,此则“甘露降下”之验也。“甘露下”, 是则“醴泉”矣。
应劭《风俗通山泽篇》:“京谨按《尔雅》,‘丘之绝高大者为 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传》: ‘莫之与京’’。”《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今京兆京 师。其义取于此。
陵《国语》:周单子会晋厉公于加陵。《尔雅》曰:“陵莫大于 加陵。”言其独高厉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坟垄, 各称陵也。
丘谨按《尚书》:“民乃降丘度土。”尧遭洪水,民皆山栖巢 居,以避其害。禹决江疏河,民乃下丘,营度爽垲之场 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 中央下,像形也。《尔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 二在河北。
薮。谨按《尔雅》:“薮者,泽也。”薮之为言厚也,草木鱼鳖,所 以厚养人君与百姓也。鲁有泰野,晋有泰陆,秦有阳 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 馀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汉濩。今汉有九州之薮,杨州 曰具区,在吴县之西。荆州曰云梦,在华容县南,今有 云梦长掌之。豫州曰圃田,在中牟县西。青州曰孟诸, 不知在何处。《兖州》曰“大野”,在巨鹿县北。《雍州》曰“弦蒲”, 在汧县北蒲谷亭。《幽州》曰“奚养”,在虎县东。《冀州》曰“泰 陆”,在巨鹿县西北。《并州》曰“昭馀祁”,在鄢县北。其一薮 推求未得其处。
《颜氏家训风操》篇:“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 昭,一生不为‘照’”字,唯依《尔雅》“火”傍作“召”耳。然凡文与 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 《勉学篇》:《穀梁传》称:公子友与莒孥相搏,左右呼曰:“孟 劳。”孟劳者,鲁之宝刀名亦见《广雅》。
吾初读《庄子》螝二首,《韩非子》曰:虫有螝者,一身两口, 争食相龁,遂相杀也。茫然不识此字何音,逢人辄问, 了无解者。案《尔雅》诸书,蚕蛹名螝。〈音溃〉又非二首,两口 贪害之物。后见《古今字谱》,此亦古之“虺”字,积年疑滞, 豁然雾解。
《书证》篇:“《月令》云:‘荔挺出’。”郑元注云:“‘荔挺,马薤也’。《说文》 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广雅》云:‘马薤,荔也’。《通俗文》 亦云:‘马蔺’。”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
《王氏谈录》:公言:《尔雅》《文选》,待文士之秘学也。使人知 之,必讥其所习浅末,至规抚裁取,不习或问。尝戏曰: “韩愈诗多用训故,而反曰:‘《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此人灭迹也。”
《太平清话》:韩昌黎尝言:“注《尔雅》虫鱼,非磊落人。”欧阳 公序《韵总》亦曰:“儒莫暇精之,其有精者,往往不能乎 其他。”
《西溪丛语》:“蔡谟初渡江,见蟛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 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诣谢尚而 说之,尚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勤学死’’。”据《荀子·劝学 篇》云:“‘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跪,足也’。”引《说文》云:“蟹六足 二螯,首也。”今考《神农本草》,蟹八足二螯,其类甚多。六 足者名蛫。〈音跪〉四足者名北。〈疑〉皆有大毒,不可食。《尔雅》 云:“螖蠌曰螖”,即彭螖也。似蟹而小。螖,王穴切。谢尚云: “读《尔雅》说蟹,今本止有彭螖一事,而他更无,恐《尔雅》 脱文也。勤学”当作“劝学”,恐《晋书》本误以劝为勤也。《建 康实录》所引不误。今许叔重《说文》云:“蟹有二螯,八足 旁行。”杨倞引云:“六足”,亦误。又衍一“首”字,亦误。《韩非子》 云:“蟹螯首如钺。”即当有首字。“文字脱落,疑误。学者可 为叹息《焦氏笔乘》:“《尔雅》,《诗》,训诂也。子夏传《诗》者也。子夏辈六 十人,纂先师微言为《论语》。《论语》中言《诗》者多矣,子夏 独能问《逸诗》,晦庵《读诗纲领》,述《论语》十条而终之,子 夏得无意乎?《传记》中言:‘子夏尝传《诗》,今所存者《诗》大 《小序》又非尽出子夏,故曰:《尔雅》即子夏之《诗传》也’。”《疏》 言:“《释诂》,周公所作,今其中一字二字者姑弗论。谑浪 笑傲变《风》《诗》,焉得周公释乎?‘支干’”、“九州”、“五方”、“四极”、“佛 佛”、“徨徨”之类,《诗》无其文者,或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 要之传《诗》者十九。且《尔雅》有《释诂》《释训》,毛公亦以其 传《诗》也。故其解《诗》,错取《尔雅》之名,题曰《诂训传》,则《尔 雅》之传《诗》,毛公固谓其然矣。《诗》有《风》《雅》《颂》,而独云《尔 雅》者,《雅》有《小雅》兼乎《风》,《大雅》兼乎《颂》。何以故?《诗》之辞 有体,比之乐有音,《大雅》之体与音《颂》类也,《小雅》之体 与音风类也,故曰“《尔雅》兼颂风”矣。尔之言,近也,易也, 言其近且易,可以名雅也。古之解经者,训其字不解 其意,使人深思而自得之。汉儒尚然。至于后世,解者 益明,读者益略,粗心浮气,不务沉思。譬之遇人于途, 见其肥瘠短长,而不知其心术行业也。陆农师以说 《诗》有名,多识鸟兽草木虫鱼,注《尔雅》,又著《埤雅 井观琐言》《禹贡导渭》自“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蔡 九峰谓其说不经,不足信。按《尔雅》云:“鸟鼠共穴,其鸟 名鵌,其鼠名鼵。”沈约《鲜卑传》亦云:“甘谷岭北,有雀鼠 同穴,或在山林”,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黄,地生黄紫 花草,便有鼠雀穴。今临洮渭源县西二十里有鸟鼠 山,俗呼青雀山,其土人亲见鸟与鼠共处一穴,相亲 如匹偶,则孔说不诬。《地志》乃析为二山,云鸟鼠山乃 同穴之枝山,可为谬矣。宋南渡后,陇西地沦于金人, 南人无得至者,故蔡氏信《地志》而疑孔。
《日知录》:《尔雅释诂》篇:“梏,直也。古人以觉为梏。”《礼记缁 衣》引《诗》“有觉德行”作“有梏德行。”注未引。
《释言篇》:“邮,过也。”注:“道路所经过,是以为邮。”传之邮,恐 非古人以尢为邮。《诗宾之初筵》:“是曰既醉,不知其邮。” 《礼记王制》:“邮罚丽于事。”《国语》:“夫邮而效之,邮又甚焉。” 《家语》:“芾而麛裘,投之无邮。”《汉书。成帝纪》:“天著变异,以 显朕邮。”《五行志》:“后妾当有失节之邮。”《贾谊传》:“般纷纷 其离此邮兮,亦夫子之故也。”《谷永传》:“封气悖乱,咎征 著邮。”《外戚传》:班倢《伃赋》,“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 于罪邮。”《叙传》,讥苑捍偃,正谏举邮。皆是过失之义。《列 子》:“鲁之君子,迷之邮者。”则又以为过甚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