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317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三百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十七卷目录
经学部汇考七
经义考二〈易经〉
经籍典第三百十七卷
经学部汇考七
经义考二
易经
王朗《易传》。〈佚〉
《魏志》:“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
董遇《周易注》。〈注〉《七录》十卷《释文序》。“录”作《章句》。〈佚〉
《魏略》:“遇字季直。”
《魏志》:“遇历注经传,颇传于世。”
《陆德明》曰:“遇,弘农华阴人。”
朱震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董遇谓其六以象六画之数,减卦之六画为四十九,不知五十有五,天地之极数。大衍之数五十其一,太极不动而四十九,运而为八卦,重而六十四,若去六画,即说不通。” 按董氏《易注》,“君子体仁” 作“体信” ,与京氏、荀氏同。“裒多益寡” ,“裒” 作“桴” ,与郑氏、荀氏同。“洗心退藏于密” ,“‘洗” 作“先’,与京氏、荀” 氏、虞氏、张氏同。夫《坤》“𬯎然示人𥳑矣” ,“𬯎” 作“妥” ,与陆氏、姚氏同。馀如“拔茅茹以其汇征” ,“汇” 作“夤。” “贲如皤如” ,“皤” 作“盘” ;“君子得舆” 作“车” ,“妇丧其茀” 作“笄。” 为《乾卦》作《干卦》,与诸家别。
刘邠《易注》。〈佚〉
《管辂别传》:“故郡将刘邠,字令先,好《易》而不能精。”
管辂《周易通灵决》:〈注〉《隋志》:“《五行家》二卷。”〈佚〉《周易通灵 要决》:〈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佚〉《周易林》:〈注〉《隋志》:“《五行家》 四卷。”〈佚〉
《隋书》“魏少府丞管辂撰。”
赵汝梅曰:“梁丘贺以占筮显名。汉宣时,费直长于卦筮,高相专说灾异。其后虞翻、关子明之徒尤注意于占,至管辂虽分筮八卦,乃绝口不及《易》中辞义矣。”
胡一桂曰:“公明精于卦筮,穷极幽微,占言吉凶祸福无毫发爽,虽以射覆说相,一皆神妙。”
郝敬曰:管辂分筮占象,援引《易》理,自谓得其源,遂涉其流,然此实一人一家之学,其于民义物则至德要道无与焉,圣人所谓隐怪弗为者也。
锺会《周易无互体论》。〈注〉《七录》三卷。〈佚〉《周易尽神论》:〈注〉 《隋志》一卷。〈佚〉
《魏志》:“锺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
孙盛曰:“荀𫖮尝难会《易》无互体,见称于世。”
王肃《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佚〉《周易》音:〈佚〉
魏志肃字子雍
李延寿曰:“郑元《易》大行于河北,王肃《易》亦间行焉。” 陆德明曰:“子邕,东海兰陵人,魏卫将军、太常、兰陵景侯。又注《尚书》《礼》《丧服》《论语》《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证论》以难郑元 。” 又曰:“为《易音》者三人:王肃、李轨、徐邈。”
王应麟曰:王肃注《易》十卷,今不传。《释文》云:“自《系辞》讫于《杂卦》” ,肃本皆有“传” 字。《汉儒林传》云:“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肃本是也。其注“《噬干胏》得金矢” ,曰:“四体离,阴卦,骨之象。骨在干肉,脯之象。金矢所以获野禽,故食之反得金矢。君子于味必思其毒,于利必备其难。” 见《太平御览》。
胡一桂曰:“王肃撰定。其父成侯朗所作《易传》,列于学官。《本义》所引有曰王肃本者是也 。” 又曰:“王肃注《周易》十卷,《崇文总目》乃十一卷,题《王肃传》,后人纂陆德明《释文》所取者附益之,非肃本书。”
按:王氏《易注》《易音》皆不传,见于《释文》所引者:《六爻发挥》作“辉。” “其惟圣人乎” 作“愚人” ,“后结始” 作“圣人” ,“即鹿” 作“麓” ,“云上于天” 作“云在天上” ,“致寇至” ,“寇” 作“戍” ,“鞶带” 作“盘带” ,“承天宠也” “宠” 作“龙” ,“比之匪人” 作“匪人凶” ,“天下随时” 作“之” ,“随时之义” 作“随之时义。”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向” 作“乡。” “君子以振民育德” ,“育” 作“毓。” “有子考无启以考” 绝句。“盥而不荐” 作“观荐” ,“王用出征” ,“以正邦也” ;下更“有获匪其丑,大有功也” 八字。“有戾” ,“惫也” ,惫作“毙。” “羸其角” ,“羸” 作“缧” ,“不详也” ,“详” 作“祥。” “失得勿恤” 作“得失勿恤” ,“夷于左股” 作“般。” “其人天且劓” 作“臲。” “《中行》告公用圭” 作“用恒圭” ,“后以施命诰四方” ,诰作“诘。” “系于金柅” 作“抳来徐徐” 作“余余” 劓刖作“臲𡰈” ,“女归吉也” 作“女归” 吉,利贞。君子以居贤德善俗作善风俗。天际翔也,翔作“祥。” “干知大始” ,大作“泰。” “而成位乎其中矣” ,而下有“易” 字。“范围天地之化” 作“犯违。” “开物成务” ,开作“闿” ;洛出,书作“雒。” “天地之大宝” ,曰人作
仁妙万物而为言,“妙” 作“眇” ,为“臭” ,“作” 为香臭。蛊则饬也,饬作“节。” 自《系辞》上讫于《杂卦》,皆有传字,与诸家多不同。
王弼《周易注》:〈注〉《隋志》六卷,《七录》十卷。〈存〉
何劭曰:弼注《易》,往往有高丽言。太原王济好谈《易》《老》《庄》,常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 然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
宋祁曰:“王弼著《易》,直发胸臆,不如郑康成等师承有自。”
《金君卿》曰:“弼出于马、郑,马、郑出于《费氏》。”
司马光曰:“辅嗣好以老庄解《易》,恐非《易》之本旨。其以雷动风行,运变万化为非天之心” ,然则为此者果谁耶?
朱子曰:“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 又曰:“古《易》彖象文言,各在一处,至王弼始合为一,后世诸儒遂不敢与移动。”
《周易略例》:〈注〉《隋志》一卷。《新旧唐书》合。《周易注》作“七卷。”
〈存〉
邢璹曰:《略例》者,举释纲目之名,统明文理之称。略,不具也。例,举并也。辅嗣以先儒注二十馀家,虽小有异同,而迭相杂述,推比所见特殊,故作《略例》以辨诸家之惑,错综文理,略录之也。
项德棻曰:王辅嗣《周易略例》《明象》《辨位》二篇,渊乎邃也。邢氏称其“总一部之指归,明六爻之得失,可以经天纬地,探测鬼神,推辟咎悔。” 自博士宗宋,而此书尘土矣。
沈珩曰:“辅嗣《明卦》” 、“《明爻》诸篇,举义明澈,不特扫象占之溺,亦出《汉经训诂》之上。”
《周易穷微论》:〈注〉《通志》一卷。〈佚〉《易辨》:〈注〉《中兴书目》一卷。
〈佚〉
《国史志》:“王弼《论易》一卷,大类略例而不及。”
孙炎《周易例》。〈佚〉
《魏志》:乐安孙叔然,授学郑元之,门人称东州大儒。裴松之曰:“叔然与晋武帝同名。故志称其字。”
荀恽《周易注》。〈注〉《七录》十卷。〈佚〉
《荀氏家传》:“恽字景文,太子中庶子。”
《魏志》:“恽官至虎贲中郎将。”
阮籍《通易论》。〈注〉《宋志》一卷。〈存〉
《魏志》:“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以庄周为模则。” 胡一桂曰:“阮嗣宗《易通论》一卷,凡五篇。”
嵇康《周易言不尽意论》一篇。〈佚〉
《晋书》:“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拜中散大夫。”
虞翻《周易注》〈注〉《隋志》九卷,《释文序录》十卷。〈阙〉
《吴志》:“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
宋咸曰:“先儒如虞翻、崔憬辈之用互体,京房、郎𫖮辈之用五行,皆去圣人远矣。”
王应麟曰:虞翻注《说卦》:“乾坤五贵三贱,故定位。” 艮、兑同气相求,故“通气。” 震、巽同声相应,故“相薄。” 坎戊离巳月三十日一会于壬,故“不相符。” 坤消从午至亥,故顺;干息从子至巳,故逆。盖用纳甲卦气之说。
《易律历》:〈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佚〉《周易集林》:〈注〉《隋志》:“《五 行家》一卷。”〈佚〉《周易日月变例》:〈注〉《隋志》五卷。〈佚〉
按:虞氏世治孟氏《易》,然《释文》所引,其文或不尽依孟氏。若“阴凝于阳,为其嗛于无阳也”,则同荀氏本。“累其角”“得失勿恤”,“冶容”作“野”,则同郑氏本。“《萃》亨”无“亨”字,则同马氏、郑氏本。“易以工”,则同京氏本。“先心”,则依京氏、荀氏本。“馀若匪其彭”作“尪”,《明辨》“晰也”作“析”,“朋”“盍簪”作“戠”,“咸其辅”作�“滕’,口说也,“滕”作“媵。”“已事遄往”,“已”作“纪”,“刚揜也”作“弇”;“坤”作“成”;“物”作“坤。”“化”“系辞焉而明吉凶”下有“悔吝”二字;“刚柔者昼夜之象”作“昼夜者刚柔之象也”,“《易》之序也”作“象”;“所乐而玩者”作“所变”;“乐天知命”作“变天”;“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作“悔”;“天地之文”作“爻”;“为龙”作“駹”;“为科上槁”,“科”作“折。”“谦轻而豫怠也”,“怠”作“怡”,与诸家不同,凡九卷,虽不传而李氏集传。采摭独详,录之尚可得二三卷。
陆绩《周易注》。〈注〉《隋志》十五卷,《释文序录》。《新旧唐志》十 三卷,《会通》一卷。〈佚〉注《京氏易》三卷。〈存〉
《吴志》:“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为郁林太守。”
按陆氏《易注》已亡,今《盐邑志林》载有一卷,乃系抄撮陆氏《释文》、李氏《集解》二书为之,所存者几希矣。其《经》文异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 作“疾” ,“明辨” “晰也” “晰” 作“逝” ;“纳约自牖” 作“诱” ;“丧羊于易” 作“埸” ,“妇子嘻嘻” 作“喜” “喜” “君子以惩忿” ;“室欲” 作“疗” ,“欲” “吾与尔靡之” 作“縻之” ;“三年克之” ,“惫也” 作“备也。” 曹侍郎曾见藏书家有存三卷者,惜侍郎没,无从访求矣。
程秉《周易摘》。〈佚〉
《吴志》:“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
姚信《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佚〉
《阮孝绪》曰:“姚信字元直,吴兴人。吴太常卿。”
陆德明曰:“信。字德祐。”
按:阮氏《七录》有《姚信集》二卷,又尝著《士纬》十卷,吴
《志陆绩传》注:有表请赐绩女郁生以“义姑” 之号。又《陆逊传》:“姚信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 又《孙和传》:“宝鼎二年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备官僚中军步骑二千人,以灵舆法驾东迎神于明陵。” 又《晋书范平传》:“平研览坟索,遍该百氏,姚信、贺部之徒,皆从受业。” 又《南史姚察传》:“让《选部书》曰:‘臣九世祖信,名高往’” 代云云。今《易注》已亡。见于《释文》者,盱豫作“旴” ,云“日始出” ,引《诗》“旴日始旦” ,“夷于左股” ,作右。“君子以顺德作得。折其右肱,作股。閴其无人,作阋。日月运行作违行言语以为阶,作机。贞胜者也,作贞称为弓轮作伦。为嬴作蠡。”
何晏《周易私记》。〈注〉《隋志》:“二十卷。”〈佚〉《周易讲说》十三卷。
〈佚〉
册府元龟何晏撰
尚广《周易杂占》〈注〉《隋志》:《五行家》九卷。《唐志》八卷。〈佚〉 翟元《易义》。〈注〉《九家易》作“翟子元。”〈佚〉
陆德明曰:子元不详何人为《易》义。
按翟氏《易义》,先张之弧,后说之“弧” ,“弧” 亦作“壶” ,“惕号” 作“锡号” ,云赐也。“来徐徐” 、作“荼荼” ,云内不定之意。“正位凝命” 作“拟命” ,云度也。
《张氏易义》。〈佚〉
按张氏《易》,见《九家易》注,不详其名。陆氏《释文》载有张伦本,“直方大” 上有“易曰” 二字,“舍车而徒” ,“车” 作“舆” ;“寘于丛𣗥” ,“寘” 作“置” ;“振” ,“恒” 作“震” ;“恒” “羸其角” ,“羸” 作“累” ;“妇子嘻嘻” 作“嬉嬉。” “往蹇来誉” ,“宜待也” ,“待” 作“时” ;“范围天地” 作“犯违” ,云犹裁成也,未审即其人否,考之《序录》,又未列其姓氏,不敢臆定也。
《朱氏易义》。〈佚〉
王应麟曰:荀爽《九家集注》之内,又有张氏、朱氏。按李鼎祚《集解》引诸家《易》中有朱仰之,疑即其人。
杨氏《周易集》,二王注〈注〉《隋志》五卷。〈佚〉
《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注〉《隋志》十卷。〈佚〉
裴秀《易论》。〈佚〉
《文章叙录》:“秀字季彦,年二十五,为黄门侍郎。”
卫瓘《易义》。〈佚〉
《晋书》:“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
王宏《易义》。〈佚〉
《晋书》:“王宏字正中,高平人。”
邹湛《周易统略》。〈注〉《隋志》五卷《唐志》。“《统略论》三卷。”〈佚〉
《晋书》:“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人。”
刘兆《周易训注》。〈佚〉
《晋书》:“刘兆字延世,济南东平人。”
向秀《周易义》。〈佚〉
按:向氏《易》“文王以之” ,依郑氏,荀氏本作“似。”
阮咸《周易难答论》〈注〉《唐志》二卷。〈佚〉
《晋书》:“咸字仲容。”
应贞《明易论》。〈注〉《唐志》一卷。〈佚〉
《晋书》:“应贞字吉甫,汝南南顿人。”
王济《周易义》。〈佚〉
《晋书》:“主济字武子,善易。”
皇甫谧《易解》。〈佚〉
《晋书》:“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郡人。”
阮浑《周易论》。〈注〉《隋志》二卷。《释文序录》“论”作“义。”〈佚〉
陆德明曰:阮浑字长成,籍之子,晋太子中庶子,冯翊太守。为《易义》。
袁准《周易传》。〈佚〉
《袁氏世纪》:“字孝尼。著书十馀万言,为《周易传》。”
庾运《易义》。〈佚〉
《陆德明》曰:“庾运字元度,新野人。官至尚书。”
郭琦注《京氏易》一百卷。〈佚〉
《册府元龟》“郭琦字公伟,为著作佐郎,注《穀梁春秋》、京氏易百卷,乡人王游等皆就琦学。”
徐苗《周易筮占》〈注〉《唐志》:“《五行家》二十四卷。”〈佚〉
《晋书》:“徐苗字叔胄,高密淳于人。”
栾肇《周易象论》〈注〉《隋志》三卷。〈佚〉
陆德明曰:肇字太初,晋太保掾尚书郎,为《易论》。
李充《周易音》六篇。〈佚〉
《晋书》:“李充字弘度,江夏人。”
王廙《周易注》。〈注〉《隋志》三卷,《七录》十卷,《释文序录》十二 卷。〈佚〉
《晋书》:“王廙字世将,丞相导从弟。”
按:《王氏易注》,“明辨晰也”,“晰”作“晰”;“利见侵伐”作“寝”;“伐𦈡有衣袽”𦈡作�见《释文》。又其注云:“驳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正义》引之。又“艮为径”,注云:“物始改为径路。”又“震为大涂”,注云:“大涂万物所生。”《太平御览》引之。
杨乂《周易序论》〈注〉《隋志》一卷《新、旧、唐志》同。〈佚〉
陆德明曰:“乂字元舒,汝南人,晋司徒左长史。” 王应麟曰:“《御览》尝引之。”
按:徐坚《初学记》引乂《易卦序论》云:“险而止,山也;险而动,泉也。动静皆蒙险,故曰山。”
郭璞《周易·洞林》〈注〉《隋志》:“《五行家》三卷。”〈佚〉《易新林》:〈注〉《隋志》:“《五行家》九卷,又四卷。”〈佚〉《周易林》:〈注〉《七录五行家》六 卷。〈佚〉《易立成林》。〈注〉《隋志》:“《五行家》二卷。”〈佚〉《周易元义经》: 〈注〉《宋志》一卷。〈佚〉《易斗图》:〈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佚〉《易八 卦命录斗内图》〈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佚〉
《晋书》:“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王廙曰:“璞之《爻筮》,虽京房、管辂不过也。”
按:郭氏《洞林初学记》尝引之。双湖胡氏撰《启蒙翼传》云:“世罕有其书,从王楚翁《才古抄》得之。” 则元时此书尚存也。洞林之文有三言者,如“簪非簪,钗非钗。” 有四言者,如:《同人》之《革》曰:“朱雀西北,白虎东起。奸猾御璧,敌人束手。占行得此,是谓无咎。” 《随》之《升》曰:“虎在山右,马过其左,驳为功曹,猾为主者。垂耳而潜,不敢来下。爰升虚邑,遂释魏野。” 《豫》之《小过》曰:“五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 《既济》曰:“小狐汔济,垂尾累衰。初虽偷安,终无所依。案卦言之,秋吉春悲。” 又有七言者,如《否》曰:“乾坤闭塞道消长,虎刑挟鬼法凶乱,乱则何时时建寅。僵尸交林血流漂,此占行者入涂炭。” 《小过》之《坤》曰:“《小过》之《坤》卦不奇,虽有卦气变阳离,初见勾陈被牵羁,暂过则可羁不宜,将见劫追事几危,赖有龙德终无疵。” 《遁》之始曰:“卦象出墓气家囚,变身见绝鬼潜游,爻墓充刑鬼煞俱卜病得此归蒿丘,谁能救之坤上牛,若依子色吉之尤。” 《贲》之《豫》曰:“时阴在初,卦失度杀,阴为刑鬼入墓,建未之月难得度消息卦爻为扶助,冯马之师乃寡妪,自” 然奇救。宜餐兔子若恤之得守。故《豫》之解曰:“有釜之象无火形,变见夜光连月精,潜龙在中不游行。” 案卦卜之藻盘鸣,金爻所冯无咎庆。验其占法,靡不奇中。所谓“林” 者,自为韵语占决之辞,犹存《左氏传》遗意。
葛洪《周易杂占》〈注〉《七录五行家》十卷。〈佚〉
《晋书》:“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
孙盛《易象妙于见形论》一篇。〈佚〉
《晋书》:“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
袁宏《周易略谱》:〈注〉《旧唐书志》一卷,《新唐志》同。〈佚〉
《晋书》:“袁宏字彦伯。”
宣舒《通易象论》。〈注〉《唐志》一卷。《陆氏经典序录》。作《通知 来藏往论》。〈佚〉
陆德明曰。舒字幼骥。晋宜城令。为《通知来藏往论》。
孙辉《易义》。〈佚〉
陆德明曰:“辉字义充,梁国人。晋侍中平陵亭侯。”
杜育《易义》。〈佚〉
陆德明曰:“育字方叔,襄城人。晋国子祭酒。”
杨瓒《易》。〈佚〉
陆德明曰:“瓒,晋司徒右长史。”
邢融《易义》。〈佚〉裴藻《易义》。〈佚〉许适《易义》。〈佚〉杨藻《易义》。〈佚〉
陆德明曰:四人,不详何人,并为《易》义。
张轨《易义》。〈佚〉
崔鸿曰: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汉常山王耳十七世孙,凉州刺史,谥“武穆。”
按凉武公《易》,“得其资斧” ,“资” 作“齐” ,云。齐斧,黄钺斧也。
张璠《周易集解》。〈注〉《七录》十卷《隋志》八卷,《新旧唐志》十 卷。〈佚〉《略论》一卷。〈佚〉
按:《璠易注》。“有险而止山也。险而动泉也。” 《御览》引之。
干宝《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佚〉《周易》宗涂〈注〉《七录》四卷。 〈佚〉《周易爻义》:〈注〉《隋志》一卷。〈佚〉《周易问难》二卷。〈佚〉《周易 元品》二卷。〈佚〉
按《隋志》《周易元品》二卷,不注撰人姓名,当即干氏。又有《王氏周易问难》二卷,疑讹“干” 为“王” ,其文“水洊至洊” 作“荐” ,“丰其沛” 作“韦” ,云祭祀之蔽膝为科,上槁作熇。干氏《易》已无传,惟散见于陆氏释文,李氏集解。近海盐胡氏抄撮其仅存者刊行之。
黄颖《周易注》。〈注〉《隋志》四卷。七录。《唐志》十卷。〈佚〉
陆德明曰:“南海人。晋广州儒林从事。”
按黄氏《易》,“贲于丘园” ,“贲” 作世豚,鱼作遁鱼。
徐邈《周易音》:〈注〉《隋志》一卷。〈佚〉
《晋书》:“徐邈,东莞姑幕人。”
按:徐氏诸经皆有音。《颜氏家训书证音辞》篇引之。
范宣《周易论难》:〈佚〉
《晋书》:“范宣字宣子,陈留人。”
李颙《周易卦象数旨》〈注〉《七录》六卷。〈佚〉
《晋书》:“克子颙,郡举孝廉,亦有文义,多所著作。” 陆德明曰:“颙字长林,江夏人。东晋本郡太守。”
顾夷等《周易》难王辅嗣义。〈注〉《七录》一卷。〈佚〉
《隋志》:“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
李轨《周易音》。〈注〉《隋志》一卷。〈佚〉
陆德明曰:“字弘范,江夏人。东晋祠部郎中、都亭侯。”
李悦之《易音》。〈佚〉
《晋书》:“悦之字元礼,陈郡阳夏人。”
《册府元龟》:悦之注“《系辞》,又为《易音》。”
范长生《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作《蜀才》。《旧唐志》同。〈佚〉
颜之推曰:“《易》有蜀才” ,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并读数千卷,皆疑是谯周。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
《十六国春秋》:“西山范长生,善天文,有术数,民奉之如神。”
按《释文》引《蜀才注》“大车以载” 作“大舆” ;“官有渝” ,“官” 作“馆。” “君子以明庶政” ,“明” 作“命。” 《大耋》作“咥。” “羸其角” ,“羸” 作“累。” 《箕子之明夷》,“箕” 作“其二” ,“簋” 作“轨。” “惩忿窒欲” ,“惩” 作“证。” “壮于” “頄” 作“仇。” “苋陆夬夬” ,“陆” 作“睦。” “系于金” ,“柅” 作“尼。” “孚乃利用” ,“禴” 作“跃。” “在天成象” ,“成” 作“盛。” “知崇礼卑礼” 作“体。” “参天两地而倚” ,“数” 作“奇数。”
宋明帝集群臣讲《易》义疏。〈注〉《隋志》十九卷,《七录》。《唐志》 二十卷。〈佚〉国子讲《易议》:〈注〉《七录》六卷。〈佚〉
《隋志》:“《周易义疏》,宋明帝集群臣解。”
荀柔之《易》音。〈佚〉
陆德明曰:“颍川颍阴人。宋奉朝请。”
按《释文》。议之而后动。荀本。作“仪之。”
雷次宗《周易注》。〈佚〉
《豫章古今记》:“次宗字仲伦,入庐山,事沙门惠远。”
何𬤇之《周易疑通》。〈注〉《七录》五卷。〈佚〉
《阮孝绪》曰:宋中散大夫何𬤇之撰。
张浩《周易占》:〈注〉《隋志》一卷。〈佚〉
按《南史》:“张畅子浩,官至义阳王昶征北咨议参军。”
徐爰《易音》。〈佚〉
《窦蒙》曰:爰字长玉,宋大中大夫。
范歆《周易义》。〈注〉《隋志》一卷。〈佚〉
《隋志》“宋陈令范歆撰。”
齐国学“《周易》讲疏”:〈注〉《七录》二十六卷。〈佚〉
《阮孝绪》曰:“齐永平中国学讲。”
祖冲之《易义》。〈佚〉
《南齐书》:“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
顾欢注王弼《易》。〈佚〉
《南齐书》:“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沈𬴊士《易经要略》。〈佚〉
《南齐书》:“𬴊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
徐伯珍《周易问答》。〈注〉《隋志》一卷。〈佚〉
《南齐书》:“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周颙《周易论》。〈注〉《隋志》十卷,《七录》三十卷。〈佚〉
《南史》:“颙字彦伦,𫖮七世孙。”
梁武帝《周易大义》。〈注〉《隋志》二十一卷。〈佚〉《大义疑问》。〈注〉 《唐志》:“二十卷。”〈佚〉《周易讲疏》:〈注〉《隋志》三十五卷。〈佚〉
《梁书》:“高祖洞达儒元,虽万几多务,犹卷不释手。”
简文帝《易林》十七卷。〈佚〉
《南史》:“帝博综群言,善谈元理,弘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
元帝《周易讲疏》。〈注〉《梁书》十卷。〈佚〉连山。〈注〉《隋志》:三十卷。 〈佚〉《洞林》。〈注〉《隋志》三卷。〈佚〉《筮经》。〈注〉《梁书》十二卷。〈佚〉
《南史》:“元帝性爱书籍,注《周易讲疏》十卷,《连山》三十卷,《筮经》十二卷。”
南平王萧伟《周易几义》。〈注〉《隋志》一卷。〈佚〉《周易发义》。〈注〉 《唐志》一卷。〈佚〉
《梁书》:“南平元襄王伟,字文达,太祖第八子也。”
萧岿《周易义记》。〈佚〉
《隋书》:“岿字仁远,梁昭明太子统之孙也。”
萧子政《周易义疏》。〈佚〉
册府元龟萧子政为都官尚书撰。“《周易》义疏十四卷系辞义疏三卷。”
伏曼容《周易注》。〈注〉《七录》八卷。〈佚〉《周易集林》:〈注〉《唐志》“十 二卷,又一卷。”〈佚〉
《南史》:“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
陶弘景《易髓》。〈注〉《宋志》三卷。〈佚〉
《南史》:“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
褚仲都《周易讲疏》:〈注〉《隋志》十六卷。〈佚〉
《南史》:“仲都,钱塘人。”
按:褚氏《易》,钱唐全缓弘立受之,《正义》每引其说。其云“雷资风而益远,风假雷而增威” ,颇与《子夏传》“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 ,辞义相近。
何引《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佚〉
《梁书》“引字子季,庐江灊人。”
贺玚《周易疏》。〈佚〉
《梁书》“玚字德琏,会稽山阴人。”
朱异集注《周易》。〈注〉《七录》一百卷。〈佚〉
《梁书》“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
孔子袪续朱异集注《周易》一卷。〈佚〉
《梁书》:“孔子袪,会稽山阴人。”
庾诜《易林》二十卷。〈佚〉
《南史》:“庾诜字彦宝,新野人。”
费元圭《周易注》。〈注〉《七录》九卷。〈佚〉
《隋书》:“梁有齐安参军费元圭著《周易》。”
《陆德明》曰:“蜀人。”
周弘正《周易义疏》。〈注〉《隋志》十六卷。〈佚〉《陈书》:“周弘正字子思,汝南安城人。”
张讥《周易义》。〈注〉《隋志》:三十卷。〈佚〉
《南史》:“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
崔浩《周易注》。〈注〉《隋志》十卷。〈佚〉
《北史》:“浩字伯深。”
《阚骃集王朗易传》〈佚〉
《魏书》:“阚骃字元阴,敦煌人。”
刘昺《周易注》。〈佚〉
《魏书》:“刘昺字延明,敦煌人。”
卢景裕《周易注》。〈佚〉
《魏书》:“卢景裕字仲孺。”
《关朗易传》。〈注〉《宋志》一卷。〈存〉
张晞《河东先贤传》:“朗字子明,有经济大器。”
朱子曰:“《关子明易》,伪书也。”
李铉《周易义例》:〈佚〉
《北史》:“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
权会《周易注》。〈佚〉
《北齐书》:“权会字正理,河间鄚人。”
何妥《周易讲疏》。〈注〉《隋志》十三卷。〈佚〉
《北史》:“何妥字栖凤,西城人。”
《王通赞易》十卷。〈佚〉
侯果《易说》。〈佚〉
王应麟曰:“朋盍簪” ,簪,疾也。至侯果始有冠簪之训。晁景迂云:“古者礼冠未有簪名。”
魏徵“《周易》六卷。”〈佚〉
《旧唐书》:“魏徵字元成,巨鹿曲城人。”
孔颖达等《周易正义》。〈注〉《旧唐志》十四卷。《中兴书目》同。 《新唐志》。作“十六卷。”〈存〉
《唐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周易元谈》六卷。〈佚〉
董真卿曰:“颖达与颜师古等同撰。”
陆德明《周易文句义疏》。〈注〉《唐志》二十四卷,本传二十 卷。〈佚〉
《周易》大义。〈注〉《隋志》二卷《唐志》作《文外大义》。〈佚〉
《周易释文》:〈注〉《唐志》一卷。〈存〉
《旧唐书》:“陆德明,苏州人。”
《新唐书》:“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
王元度《周易注》。〈注〉《旧唐志》十卷。〈佚〉
《册府元龟》。“王元度为校书郎。贞观十六年十月上。”
任希古《周易注》。〈注〉《唐志》“十卷。”〈佚〉
计敏夫曰:“任希古字敬臣。棣州人。举孝廉。虞世南器其人。为弘文阁学士。终太子舍人。”
薛仁贵《周易新注本义》:〈注〉《唐志》“十四卷。”〈佚〉
《旧唐书》:“仁贵,绛州龙门人。”
《阴弘道》:〈弘或作洪〉《周易新论传》疏:〈注〉《唐志》“十卷。”〈佚〉
《崇文总目》:“弘道世其父颢之业,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订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
王勃《周易发挥》:〈注〉《唐志》“五卷。”〈佚〉
《旧唐书》:“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崔憬《周易探元》。〈佚〉
按:崔憬时代莫考,李鼎祚《集解》引用最多,称为《新义》。中援孔《疏》,其为唐人无疑矣。
赵蕤注《关子明易传》一卷。〈存〉
《孙光宪》曰:“蕤,梓州盐亭人。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不应辟召。”
张弧《周易王道小疏》:〈注〉《宋志》五卷,《绍兴书目》十卷。〈佚〉
弧,未详何时人。所著《素履子》三卷,题曰“唐将仕郎、试大理寺评事。” 考子夏《易传》,开元中即诏儒官详定,而资州李氏《集解》屡引之,意其为唐初人。
李鼎祚《周易集解》。〈注〉《新唐书》作“《集注周易》十七卷”,《中 兴书目通考》十卷。〈存〉
《中兴书目》:“唐著作郎。”
郭京易。举正。〈注〉《宋志》三卷。〈存〉
《崇文总目》:“唐苏州司户参军。”
东乡助《周易物象释疑》。〈注〉《唐志》一卷,《一斋书目》有之。
《中兴书目》:“唐守江陵尹。”
李吉甫《易象异义》。〈佚〉
《旧唐书》:“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
刘禹锡《辨易九六论》一卷。〈存〉
《唐书》:“刘禹锡字梦得,历太子宾客。”
毕《中和揲蓍法》:〈佚〉
朱子曰:毕氏揲法视《疏》义为详,其论三揲皆挂一,正合四营之教,惟以三揲之挂扐分措于三指间为小误,然其大数亦不差也。
李翱《易诠》。〈注〉《宋志》三卷。〈佚〉
《旧唐书》:“李翱字习之,凉武昭王之后。”
韦𫖮《易蕴解》。〈佚〉
《旧唐书》:“𫖮字周仁。”
裴通《易书》。〈注〉《唐志》:“一百五十卷。”〈佚〉
王应麟曰:通自祭酒改詹事,因中谢,上知通有《易》。
学,因访以精义,仍命进所习京本。著《易元解》三卷,并《总论》二十卷,《易御寇》十一卷,《易洗心》二十卷。
陆希声《周易传》。〈注〉《唐志》二卷。《宋志》十三卷。《中兴书目》 六卷。《周易会通》作“十卷。”〈佚〉
《崇文总目》:“唐右拾遗。”
史证“《周易口诀》义。”〈注〉《宋志》六卷作“史文徽。”〈佚〉
《崇文总目》:“河南史证撰,不详何代人。” 其书直钞孔氏《疏》,以便讲习,故曰《口诀》。
李含光《周易义略》三篇。〈未见〉
刘大彬曰:“唐正议大夫元静先生。江都人。”
释一行“《易传》十二卷。”〈佚 今惟大演周易本义一卷存〉
《旧唐书》:“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
任正一《周易甘棠正义》。〈注〉《宋志》“三十卷。”〈佚〉
《崇文总目》:任正一撰。以孔颖达为“本。甘棠” 者,正一为陕州司马,故名其书。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宋志》一卷。〈存〉
陈抟《易龙图》。〈注〉《宋志》一卷。〈未见〉
《朱子》曰:“先天之学,康节得于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于穆修伯长,伯长得于希夷。”
王昭素《易论》。〈注〉《宋志》三十三卷。〈未见〉
《长编》:“开宝三年三月,以处士王昭素为国子博士致仕。昭素,酸枣人,笃学有志行。”
刘遵《周易异义论》〈注〉《通志》十卷。〈佚〉
胡且《周易演圣通论》〈注〉《宋志》十六卷。〈佚〉
龙昌期《周易注》。〈注〉《通志》十卷。〈佚〉《周易》绝笔书。〈注〉《通志》 四卷。〈佚〉
《文彦博》曰:“武陵先生龙君平,陵阳人也。藏器于身,不交世务,闭关却扫,开卷自得,著书数万言。”
高志宁《周易化源图》。〈佚〉
韩琦《志墓》曰:“志宁字宗儒,河南洛阳人。幼通《六经》,尤深于大《易》。咸平中举明经,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召对龙图阁,转尉卿。”
刘牧“《周易先儒遗论》九事一卷。”〈存〉
按九事者,“《太皞受龙马负图》第一,《重六十四卦,推荡诀》第二,《大衍之数》五十第三,《八卦变六十四卦》第四,辨阴阳卦第五,《复见天地之心》” 第六,卦终《未济》第七,《蓍数揲法》第八,《阴阳律吕图》第九。
《易数钩隐图》:〈注〉《宋志》一卷。《读书志》《绍兴书目》三卷。〈存〉 宋咸《易训》。〈注〉《宋志》三卷。〈佚〉《易补注》。〈注〉《宋志》“十卷。”〈佚〉王 刘《易辨》一卷。〈注〉《绍兴书目》二卷。〈佚〉
《闽书》:“宋咸字贯之,建阳人。天圣二年进士。所著《易注》,大为欧阳文忠所称赏。”
李见《易枢》十卷,《蜀中著作记》五卷〈佚〉
曹学佺曰:“江阳李见读《易》于神龟山,著《易枢》五卷。天禧中,令附驿以闻,不起,乃终隐焉。”
代渊《周易旨要》。〈注〉《宋志》“二十卷。”〈佚〉
《隆平集》:代渊字仲颜,永康军人。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累迁至太常丞,知益州。田况表其所著《周易旨要》二十卷,朝廷特授祠部员外郎。
陆秉《周易意学》:〈注〉《宋志》“十卷。”〈佚〉
胡一桂曰:《周易意学》十卷,秉欲撰《易》,决缊难就。今祇成此书,亦如前代传《易》之法,自题曰“齐鲁后人。”
吴秘《周易通神》:〈注〉《宋志》一卷《闽书》。作“五卷。”〈佚〉
《闽书》:“秘字君谟,瓯宁人。景祐元年登第,历侍御史。”
李觏《易论》。〈注〉《集》一卷。〈存〉《删定易图序论》。〈注〉《宋志》一卷。 〈存〉
《东都事略》:“李觏字泰伯,盱江人。召赴太学说书。”
徐庸《周易意蕴》凡例总论〈注〉《宋志》一卷。〈佚〉“卦变”解。〈注〉 《宋志》“二卷。”〈佚〉
胡一桂曰:“《庸》东海人。皇祐初撰。”
李之才《变卦反对图》。〈注〉八篇。〈阙〉《六十四卦相生图》一 篇。〈存〉
《东都事略》:“之才字挺之,青州人。举进士,后为殿中丞、佥书泽州判官。初,华山陈抟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修授之才,之才授邵雍。”
范谔昌《大易源流图》。〈注〉《宋志》一卷。〈佚〉《易证坠简》。〈注〉《宋 志》一卷。〈佚〉
《东都事略》:“华山陈抟读《易》,以象学授种放,放授许坚,坚授范谔昌。”
徐复林瑀等《周易会元纪》〈佚〉
《东都事略》:“徐复字复之,建州人。常游京师,举进士不第,退而学《易》。仁宗特除大理评事,固辞,乃赐号冲晦处士。”
《闽书》:“林瑀,莆田人。举天圣二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定初,仁宗亲擢天章阁侍读,寻命与徐复同修《周易天人会元纪》,赐五品服。”
胡瑗《易传》。〈注〉《宋志》作《易解》十卷,又《口义》十卷,《系辞说 卦》三卷〈存〉
朱子曰:“胡安定《易》分晓正当,伊川亦多取之。”
阮逸《易筌》:〈注〉《宋志》“六卷。”〈佚〉
胡一桂曰:“《易筌》六卷。凡三百八十四筌。”
王洙《周易言象外传》:〈注〉《宋志》“十卷。”〈佚〉《宋史》:“王洙字原叔,应天宋城人。”
《古易》:〈注〉《宋志》“十二卷。”〈存〉
叶梦得曰:“吾尝于睢阳王原叔家得古《易》本,自干《坤》而下,分《咸》《恒》为二篇,但有六爻之文,如《乾坤》首言‘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之类。至《𦅸辞》《彖辞》《大象》《小象》《序卦》《说卦》《杂卦》《文言》与今上、下《系辞》皆别为卷。今本各以《彖》《象》之辞系每卦之下,而取孔氏之传谓之《系辞》者,王辅嗣之误也。”
范仲淹《易义》一卷。〈存阙〉
按:范公《易义》载集中,仅存“《干》《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萃》《升》《困》《并》《革》《鼎》《震》《艮》《渐》《丰》《旅》《巽》《兑》二十七卦。”
张公裕《周易注解》。〈佚〉
《范纯仁墓志》曰:“公裕,字益孺,蜀之江源人。皇祐中进士甲科。于书无所不读,而于《诗》《易》《春秋》尤能究达其义,各为之注解,共三十三卷。”
杨绘《易索蕴》。〈佚〉
范祖禹志墓曰:“杨绘字元素,汉州绵竹人。治经学,尤长于《易》《春秋》。皇祐五年进士第二人,终天章阁待制。”
陈希亮《钩隐图辨》一卷“制器尚象论”〈注〉《通志》一卷。〈俱佚〉
《东都事略》:“陈希亮字公弼,眉州青神人。天圣中,举进士,历京西、京东转运使。”
胡一桂曰:希亮长于《易》,谓韩康伯著《十三象》,徒释名义,莫得尚象之制,故作论以明之。
周孟阳《易义》。〈注〉《通志》一卷。〈佚〉
《宋史》:“周孟阳字春卿。”
黄晞《易义》。〈注〉《通志》十卷。〈佚〉
《长编》:“嘉祐元年十一月,黄晞为太学助教致仕。晞少通经,聚书数千卷,学者多从之游。著《聱隅书》十卷,自号聱隅子。庆历中,石介在太学,遣诸生以礼聘召,不至。至是枢密使韩琦表荐之,受命一夕而卒。”
掌禹锡“《周易集解》十卷,《周易流演遁甲图》”一卷〈佚〉
《长编》:“至和元年,禹锡以太常少卿掌集贤院。嘉祐三年,以光禄卿直秘阁。”
欧阳修《易童子问》〈注〉《宋志》三卷。〈存〉
朱子曰:“欧阳作《易,童子问》,正王弼之失数十事,然因图书之疑,并《系辞》不信。” 此是欧公无见处。
鲍极《周易重注》。〈注〉《宋志》“十卷。”〈佚〉
朱震曰:鲍极论卦变之义曰:遁,阴长之卦,邪道并兴,圣人易一爻而成《无妄》,欲以正道止其邪也。
叶昌龄《周易图义》。〈注〉《宋志》“二卷。”〈未见〉
《中兴书目》二卷治平中叶昌龄撰,以刘牧《钩隐图》之失,遂著此书,凡四十五门。
王晰“《周易衍注》四卷,《周易纲旨》二十篇。”〈俱佚〉
胡一桂曰:“晰为兵部郎中、集贤校理。”
薛温其《易义》。〈佚〉
按:薛氏《易》说,散见《周易义海》,皆引唐事以为之证,当属宋初人。
陈良献《周易发隐》。〈注〉《宋志》“二十卷。”〈佚〉
胡一桂曰:“《周易发隐》二十卷,嘉祐中良献自序云,第一卷首序乾坤,至十二卷有疑义者辄著于篇,所以尊卦德也。自第十三卷至末,明天地之数,阴阳五行之变,所以终其要也。”
周惇颐《易通》一卷。〈注〉即《通书》。〈存〉
《东都事略》:“周惇颐字茂叔,舂陵人。倡明道学,著《通书》行于世。”
邵雍“《古周易》八卷。”〈注〉《宋志》无《周易》《会通因革》有之。〈未见〉
《宋史》:“雍字尧夫,河南人。”
郑夬《周易传》。〈注〉《通考》十三卷,《读书志》《玉海》俱作十二 卷,《宋志》不列《易传》。别著《时用书》十二卷,《明用书》九卷, 《易传系》三卷,《易传辞后语》一卷。〈佚〉
邵伯温曰:“先君《易》学,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 大名王天悦尝从学,早死。郑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己学。入京师,补国子监解。试策问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说对。有司异之,擢在优等登第。
张载《横渠易说》:〈注〉《宋志》“十卷。”〈存〉
董真卿曰:“《横渠易说》三卷,发明二程所未到处。”
王安石《易解》。〈注〉《宋志》十四卷,《通考》作“二十卷。”〈佚〉
杨时曰:“荆公于《易》,只是理会文义,未必心通。《易》不比他经,须心通始得。”
顾棠《周易义类》〈注〉《宋志》三卷。〈佚〉
《吴中人物志》:“棠字叔思,与张仅几道皆为王安石门下士。安石作《三经义》,仅棠与焉。”
王逢《易传》。〈注〉《通考》十卷。〈未见〉
王安石作墓志曰:“逢字会之,当涂县人。以进士起家,历国子监直讲。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喜《易》,作《易传》十卷,《乾德指说》一卷,《复书》七卷,士大夫多善之。”
司马光《易传》。〈注〉《宋志》一卷,又三卷。〈佚〉朱子曰:“尝得温公《易说》于洛人范仲彪炳文,尽随卦六二之半,其后缺焉。” 后数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板本,始亦喜其复全,然无以考其真伪也。
吕大防《周易古经》。〈注〉《通考》二卷,《书录解题》十卷。〈存〉
董真卿曰:“《吕氏周易古经》《上经》第一,《下经》第二,《上彖》第三,《下彖》第四,《上象》第五,《下象》第六,《系辞》上第七,《系辞》下第八,《文言》第九,《说卦》第十,《序卦》第十一,《杂卦》第十二。” 其所次序本末,并与东莱定本同。但东莱只分上经、下经,而无第一第二字。又东莱称《彖上传》第一至“杂卦传第十” ,小有不同尔。
王岩叟《易传》。〈佚〉
《东都事略》:“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举明经。元丰末为监察御史。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佥书枢密院事。七年,罢为端明殿学士。卒赠正议大夫。绍圣中,坐元祐党,贬雷州别驾。”
苏轼《易传》〈注〉《宋志》九卷,《通考》十一卷。〈存〉
《东都事略》:“轼字子瞻,眉山人。父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疾革,命轼述其志,卒以成书。复作《论语说》。最后居海南,作《书传》三书。既成,抚而叹曰:‘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胡一桂曰:“晁以道问东坡曰:‘先生《易传》,当传万世’。曰:‘尚恨其不知数学耳’。” 东坡亦可谓不自欺者矣。
苏辙《易说》三篇。〈存〉
《宋史》:“辙字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