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戎政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百四十五卷
经济汇编 戎政典 第二百四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目录

     屯田部汇考五

      明一总一则 太祖洪武十三则 惠宗建文一则 成祖永乐六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五则

    戎政典第二百四十五卷

    屯田部汇考五

    明一

    明制,各卫所屯田屯粮,以都司统其事。

    按《明会典》:“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 匮乏。初命诸将分屯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制 屯田,以都司统摄。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 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 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 肥瘠,地方冲缓为差。又令少壮者守城,老弱者屯种”, 馀丁多者亦许其征收。《则例》或增减殊数,本折互收, 皆因时因地而异。

    在京锦衣等五十四卫、并后军都督府、原额屯田六 千三百三十八顷五十一亩八分二釐零。见额屯田 五千五十二顷八十五亩七分四釐三毫。粮二万八 千二石六斗五升二合七勺。新增并勘出还官首地 银、二万一千七百九十一两二钱三分六釐六毫三 丝。钞五万六千九百四十贯

    北直隶各卫所原额屯田一万六十四顷二十五亩 六分八釐。见额屯田四万三千六百七十八顷四十 六亩一分七釐零。粮二十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石 五斗七升六合九勺。新增并勘出首地银四万四百 六十二两七钱二分二釐九毫零。秋青草二十二万 一千四百五十三束。谷草一百八十七束

    南京锦衣等四十二卫。原额屯田九千三百六十八 顷七十九亩三分七釐零。见额屯田二万二千六百 九十六顷六十六亩三分五釐。粮一十五万一千五 百二十五石七斗五升四合三勺。银一万二百六十 六两四钱八分六釐三丝

    “南直隶各卫所原额屯田二万七千四十一顷四亩 八分零,见额屯田四万八千八百一十八顷三十六 亩一分六釐五毫,粮四十二万七千四百三十七石 五斗二升六合八勺零,银六两三钱七分五釐。 浙江都司,原额屯田二千二百七十四顷一十九亩 六分,见额屯田并地、山、园、池、荡、兜溇、潭塘、滩沟共二 千三”百九十顷六十亩九分六釐零。粮、六万八千二 百九十六石三斗五升一合三勺零

    江西都司。原额屯田地五千六百二十三顷四十一 亩二分五釐。见额屯田地五千四百七十一顷三十 八亩四分三釐零。粮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六石四斗 二升五合

    湖广都司、并留守司、行都司,原额屯田共一万一千 三百一十五顷二十五亩。见额屯田共五万七百四 十九顷七十二亩六分一厘二毫。粮共三十八万七 千五百四十五石四斗四升九合

    福建都司并行都司,原额屯田五千三百八十一顷 三十七亩。见额屯田八千六百九十三顷二十二亩 三分一厘。粮一十五万一千八百四石九斗一升四 合八勺

    山东都司、原额屯田二千六十顷。见额屯田一万八 千四百八十七顷四十九亩二分二釐零。粮八万三 百四十八石四斗六升零

    河南都司。原额屯田三万六千三百九十顷一十七 亩三分二釐。见额屯田五万五千五百九十八顷二 十三亩四分八釐零。粮三十三万三千五百八十九 石四斗九合八勺

    广东都司原额屯田七十二顷三十三亩七分六釐。 见额屯田六千三百三十八顷七十九亩八分八釐 零。粮一十五万一百二十九石四斗七升八合四勺 零

    广西都司原额屯田五百一十三顷四十亩,见额屯 田四千六百一十顷三十四亩六分零,粮五万五千 五十四石三斗四升九合四勺。内除民里征收及荒 划停征田,实在屯田二千九百一十三顷三十七亩 零,粮三万四千六百九十五石四斗四升一合零。 四川都司并行都司,原额屯田六十五万九千五百 四十五顷二十六亩七分三釐零,见额屯田四万八 千八百四顷一十亩三分五釐零。花园仓基一千九 百三十八所,粮二十九万四千三百三十九石四斗 九升五合七勺零

    山西都司、原额屯田一万二千九百六十三顷八亩 五分五釐。见额山西镇、屯田地三万三千七百一十四顷八十八亩七分零。粮一十万一千九十八石一 斗六升一合零。租银一千二十七两八钱五釐九毫 零。草一千二百四十束。折银一十六两二钱

    山西行都司、原额屯田一万一百一十八顷二十亩 五分零。见额、大同镇屯田二万八千五百九十顷三 十四亩四分五釐零。粮一十二万二千四百三十八 石一斗五升二合二勺。牛具地一万二千九百六十 六顷二十九亩九分一厘零。征银八千三百二十二 两五钱一分一厘零

    万全都司原额屯田一万九千六十五顷七十二亩 六分。见额宣府镇屯田四万七千八百九十二顷四 十七亩零。粮一十九万八千六十一石六斗八升三 合九勺

    陕西都司并“行都司,原额屯田四万二千四百五十 六顷七十二亩三分五釐零。见额屯田一十六万八 千四百四顷四亩一分零。粮八十二万三千二百四 石六斗五升八合四勺零,草折粮一千九百七十二 石五斗五升九合零。抛荒粮草折银一百一十九两 五钱八分零,草二百三十七万八千五十二束零。草” 价银二百五十八两五钱九分三釐零,地亩粮二千 四百六十二石六斗八升一合二勺零,地亩银一万 七百七十九两四钱七分六釐零。

    云南都司。原额屯田一万八百七十七顷四十三亩 三分。见额屯田一百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五十四亩 一分八釐零。粮三十八万九千九百九十二石三斗 三升三勺零

    贵州都司原额屯田九千三百三十九顷二十九亩 三分。见额屯田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一亩六分 一厘零。粮九万三千八百一十一石七斗四升三合 六勺零

    辽东都司。原额屯田一万二千三百八十六顷。见额 屯田二万九千一百五十八顷六十六亩一分零。粮 二十五万三千二百一石三升零

    南京各卫屯粮。 水军左卫屯粮。原额八千四百八 十九石二升九合三勺三抄五撮五圭。今八千一百 二十四石一斗九升四合四勺零

    留守左卫屯粮。原额一千六百三十石七斗六升二 合二勺六抄一撮九圭。今一千六百七十七石三斗 五升四合四勺

    龙虎左卫屯粮。原额二千八百四石四斗七升一合 一勺七抄六撮。今二千六百三十八石一斗五升一 合一勺

    龙骧卫屯粮。原额三千五百三十四石九斗四升五 合四抄二撮五圭。今四千四十一石八斗三升八合 三勺

    龙虎卫屯粮。原额八百一十石五斗五合六勺二抄 二撮五圭。今八百六十一石七升六合二勺

    应天卫屯粮。原额三千四百一十石五斗三升七合 八勺二抄二撮五圭。今三千三百九十六石五斗七 升四合九勺

    府军卫屯粮,“原额四百二十一石九斗八升五合六 撮五圭。今四百二十五石六斗一升五合九勺。” 府军左卫屯粮:“原额二千三百四石七斗九合一勺 一抄。今三千九十三石四斗九升七合六勺”

    府军右卫屯粮。原额五百八十六石四斗六升四合 七勺三抄六撮五圭。今四百八十六石八升八合七 勺

    虎贲左卫屯粮。原额一千七百三十七石一斗九升 六合三勺九抄一撮。今二千九百一十六石六斗三 升三合三勺

    羽林左卫屯粮。原额七百四十五石一斗六升八合 五勺五抄九撮五圭。今八百五十四石八斗四升一 合五勺

    鹰扬卫屯粮。原额三千二百四十八石四升五合二 勺九抄五撮。今三千二百五十三石三斗六升九合 二勺

    广洋卫屯粮。原额七千三百六十三石八斗四升六 勺二抄五撮二圭八粟。今八千八百七石一斗二升 七合三勺

    留守中卫屯粮。原额一千二百九十五石一斗九升 六合六勺二抄。今九百四十一石六斗六升一合八 勺

    虎贲右卫屯粮。原额三千七百六十七石七升二合 五勺。今四千三百七石四斗八升三合三勺

    水军右卫屯粮,“原额五千五百八十石七斗二升八 合七勺,今六千一百五十一石八斗三升三合四勺。” 龙江右卫屯粮,“原额一千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一升 八合七勺,今二千八百九十六石八斗三升七合八 勺。”

    骁骑右卫屯粮,“原额一千六百六十一石四斗四升 二合四勺,今二千七十八石三斗九升八合四勺留守后卫屯粮,原额九百九十八石五斗五合九勺 四抄一撮五圭,今九百五十石八斗六勺。”

    羽林右卫屯粮。原额一千一百六十五石五斗八合 六勺七抄五撮。今一千五百五十一石四斗六合一 勺

    留守右卫屯粮,“原额二千九石四斗七升五合八勺 八抄五撮,今二千一百二石四斗八升七合八勺。 横海卫屯粮,原额七千二百九十五石二斗四升四 合一抄二撮三圭三粟。今九千三百九十一石一斗 一升五合三勺。”

    《豹韬》左卫屯粮。原额一千八百七十二石。今一千八 百八十一石七斗二升七合三勺

    豹韬卫屯粮。原额一千七百四石四斗六升三合八 勺四抄四撮五圭。今一千九百二十五石八斗五升 九合一勺

    和阳卫屯粮。原额六千七百五十二石六升三合八 勺七抄三撮五圭。今六千二百三十石二斗六升六 合二勺

    龙江左卫屯粮。原额一万七百七十六石二升三合 五勺三抄二撮七圭二粟。今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六 石一升一合

    兴武卫屯粮,原额四千五百八十五石二斗三升二 合九抄一撮。今五千二百六十石七斗四升七勺。 镇南卫屯粮。“原额七千四百二十三石一斗四升八 勺一抄八撮五圭。今七千四十八石三斗八升七合 一勺。”

    江阴卫屯粮。原额五千二十一石七斗二升九合。今 五千七百五十四石九斗四升七合九勺

    金吾前卫屯粮,原额四百四十八石四斗七升五勺 四抄五撮。今四百七十七石九斗六升四合一勺。 旗手卫屯粮,原额八百九十八石九斗七升四合。今 九百七十三石七斗八升八合四勺。

    金吾后卫屯粮,“原额三百七十四石六斗二升四合 五勺六抄四撮七圭。今一百九石四升六合七勺。 沈阳右卫屯粮,原额三千二百二十二石五斗四升 九合六勺五抄。今二千九百七十八石二斗八升六 合。”

    留守前卫屯粮。原额三千四十三石七斗五升七合 一抄六撮八圭五粟。今二千九百五十五石二斗一 升八合二勺

    锦衣卫水军亲军驯象千户三所屯粮。原额八千一 百九十九石四斗九合五勺六抄三撮。今八千六百 九十七石五斗六升四合

    神策卫屯粮。原额八百八十六石五斗七升一合五 勺八抄二撮五圭。今一千一百六十三石五斗五升 九合九勺

    天策卫屯粮。原额四千四百五十九石八斗九升四 合八勺三抄七撮五圭。今五千一百七十四石五斗 三升二合八勺

    府军后卫屯粮。原额一千一百一十三石八斗二升 五合七勺九抄六撮。今一千五十石五斗三升一合 六勺

    武德卫屯粮,原额六百四十“八石九斗二升一合六 勺三抄。今七百二十四石八斗六升八合九勺。” 飞熊卫屯粮,“原额五千二百九石四升二勺八抄三 撮。今五千二百八十八石八斗四升一勺。”

    广武卫屯粮。原额五千三百四十六石四斗四升九 合一勺五抄八撮。今五千九百七十五石二斗二合 三勺

    英武卫屯粮。原额四千五百六十四石二斗五升三 合八勺四抄九撮五圭。今四千六百七十九石九斗 二升四合七勺

    太祖洪武元年命诸将分军屯田以七分下屯三分守城每分授田五十亩

    按《明会典》,“凡开立屯田,洪武元年命诸将分军屯种, 于滁和庐风地方,开立屯所,京卫旗军,七分下屯,三 分守城,每分田五十亩,设都指挥一员统之。又置北 平都司于北平府,领燕山等卫,复置大宁都司于兀 良哈地,各置屯田,以五十亩为一分,七分屯种,三分 守城。受田之制,以五十亩为中。”

    洪武四年,诏:河南等处屯田,三年后收租一斗。 按《明会典》:“凡屯种,国初以军食为重,自内地及边境 荒闲田土,各卫所拨军开垦,岁收子粒为官军俸粮, 以省馈饷。其耕种,器具牛只,皆给于官。 凡开垦,洪 武四年,令四川建昌卫附近田土,先尽军人,次与小 旗总旗、百户、千户指挥屯种自给。其新立苏州、柏兴、 会州、梧”州等卫、一体俵发。 凡屯种征折。洪武四年、 诏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淮安等府屯田,三年后、每亩 收租一斗

    洪武五年、令戍犯屯田临濠

    按《续文献通考》:“洪武五年春正月己酉,诏今后犯罪当戍两广者,俱发临濠屯田。”

    洪武六年,梁野仙帖木儿请于黄河迤北宁夏诸处 屯田。从之。

    按《续文献通考》:六年夏四月,太仆寺丞梁野仙帖木 儿言:“黄河迤北,宁夏所辖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 东北至塔滩,相去八百里,土田膏沃,舟楫通行,宜命 重将镇之,俾招集流亡,务农屯田,什一取税,兼行中 盐之法,可使军民足食。从之。”

    洪武十一年,置贵州屯堡。

    按:《明会典》:“凡开立屯田,洪武十一年置贵州都司卫 所,开设屯堡。”

    洪武十五年,命耿炳文等督陕西军屯田,又命群臣 议辽左屯田之法。

    按《明通纪》:“十五年十二月,命长兴侯耿炳文、延安侯 唐胜宗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训练士卒。”

    按《续文献通考》:十五年五月,“士卒馈运渡海,有溺死 者。上闻,命群臣曰:‘昔辽左之地,在元为富庶。至朕即 位之二年,元臣来归,有劝复立辽阳行省者。朕以其 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但立卫以兵戍之。 其粮饷岁输海上。每闻一夫航海,家人怀诀别之意。 然事非获已,忧在朕心。必至期复命,士卒无虞,心方 释然。近闻有溺死者,朕终夕不寐。尔等其议屯田之 法,以图长久之利’。”

    “洪武十八年,增置云南卫所,开屯戍守。”又宋讷上《守 边之策》。

    按:《明会典》,“凡开立屯田。十八年,云南诸蛮平,增置卫 所,开屯戍守,悉以腴田给军,并归附之众。”

    按《明通纪》:“洪武十八年二月,大学士宋讷上《守边策》, 略曰:‘今海内既安沙漠之地,若置之弗治,恐岁久滋 患,边圉卒荒。若穷追远击,恐士马疲费,饷馈艰难。陛 下为圣子神孙万世计,莫若善备边之策耳。备边固 在乎足食,足食又在乎屯田,今诸将中岂借才异代 哉?宜选其智勇谋略者数人,每将以东西五百里为 制,随其远近高下分屯所领卫兵,斟酌损益,率五百 里一将,彼此相望,首尾相应,耕作以时,训练有法,遇 敌则战,寇去则耕,此长久安边之策也’。”上善其言。 洪武十九年,沐英奏开云南屯田。

    按《续文献通考》:十九年九月,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广, 而荒芜居多,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上谕 户部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方之计,莫 善于此。赵充国始屯金城,而储蓄充实,汉享其利,后 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废’。英之是谋,可谓尽心矣。然边 地久荒,榛莽蔽翳,用力实难,宜缓其岁输之粟,使彼” 乐于耕作,数年之后征之可也。

    洪武二十年、令陕西屯军、五丁抽一税粮。照民田例。 又命陈桓等屯田云南。

    按《明会典》,凡屯种征折,二十年,令陕西屯军,五丁抽 一税粮,照民田例。又令屯军种田五百亩者,岁纳粮 五十石。又令陕西临洮、岷州、宁夏洮州、西宁、甘州、庄 浪、河州,甘肃山丹、永昌、凉州等卫军士屯田,每岁所 收谷种外,馀粮以十分之二上仓,给守城军士。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年冬月,命普定侯陈桓、静宁侯 叶升“往云南总制诸军,就于定边、姚安等处立营屯 种,以俟农隙征进。”

    洪武二十三年,始以千户所建立屯仓。

    按:《明会典》:“凡开立屯田。二十三年,始以千户所建立 屯仓,委官收贮。”

    洪武二十四年、令“一片石等关、每处止存军士十馀 人。馀悉令屯田”

    按《续文献通考》:“洪武二十四年四月,上谓后军都督 沐春曰:‘曩者边塞未宁,兵卫未立,所以设兵守关。今 塞外清宁,已置大宁都司及广宁诸卫,足以守边,其 守关士卒已命撤之,而山海关犹循故事。其七站军 士虽名守关,实废屯田养马。自今一片石等关,每处 止存军士十馀人,讥察逋逃,馀悉令屯田’。”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各处屯田顷亩、及农具牛只 之数

    “按《明会典》,凡开立屯田”,“洪武二十六年,五开蛮平,始 设卫所屯种。” 又按“《明会典》,凡开垦”,“洪武二十六年 定,凡边防郡县守御去处,新立卫分,拨军开垦。”荒田 屯种,须要计算顷亩数目及田地肥瘦、人力勤惰,务 在不旷,征徭不失军饷。 凡农具,“洪武二十六年定, 凡屯种去处合用犁铧耙齿等器,著令有司拨官铁 炭铸造发用。若木植,令卫军于出产山场自行采办 造用。系干动拨官物,具奏施行。” 又按《会典》,“洪武二 十六年定:凡屯种合用牛只,设或不敷,即便移文取 索。若官厩数多,差人发遣。如果路途窎远,此间地方 出产可以收买,务在公私两便,就给官价,民间买用。 其孳生数目,每岁年终通报。计天下屯牛二”十五万 五千六百六十四只: 浙江都司二千二百四十六 只,水牛一千二百五十四只,黄牛九百九十二只;江西都司四百九十九只,水牛三百六十六只,黄牛 一百三十三只。 湖广都司四千六百六十七只,水 牛三千九百三十四只,黄牛七百三十三只 ;山东 都司五千九百九十九只,水牛四百一“十九只,黄牛 五千五百八十只。 山西都司黄牛九千一百四十 三只。 山西行都司,黄牛一万七千八百一十五只。 河南都司三万六千三百一十九只。水牛二千二百 四十七只。黄牛三万四千七十二只。 陕西都司二 万七千四百六十七只。水牛四十六只。黄牛二万六 六千六百八十三只。犏牛七百三十八只。 四川都 司八千一百九十只,水牛六千五百二十九只,黄牛 一千二百四十八只,犏牛三百二十二只,牦牛九十 一只。 广东都司四百八十二只,水牛四百一十三 只,黄牛六十九只。 广西都司九千五十只,水牛三 百六十九只,黄牛五百八十三只。” 云南都司一万 五千二百八十四只,水牛九千七百八十二只,黄牛 五千五百二只。 贵州都司五千二百七十二只,水 牛四千五百六十八只,黄牛七百四只。 北平都司 一万七千四百六十六只,水牛八百四十六只,黄牛 一万六千六百二十只。 北平行都司一万八千五 百三十七只,水牛一万八千五百三十四只,黄牛三 只。 《直隶》四万五千八百五十只,水牛七千四百一 只,黄牛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五只,犏牛四只。 中都 留守司二万五千六百只,水牛一千九百四十八只, 黄牛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只。 辽东都司一万三 千八百七十八只。

    洪武三十年,诏免广西迁仁屯粮。

    按:《明会典》:“凡屯种征折,三十年,诏广西迁仁屯田所 土兵免纳屯粮。”

    惠宗建文四年始定屯田科则

    按《明会典》:“洪武三十五年,始定科则,每军田一分,正 粮十二石,收贮屯仓,听本军支用;馀粮十二石,给本 卫官军俸粮。每卫以指挥一员,每所以千户一员提 督,都司不时委官督查,年终上仓,并给过子粒数目, 造册赴京比较。” 凡督比屯种,“洪武三十五年,令各 处卫所,每卫委指挥一员,每所委千户一员,提督屯 种”,年终以上仓,并给军子粒数目,造册赴京比较。各 该都司,每岁仍委指挥一员督察,年终同赴京复奏。 又令各处屯田卫所,每军岁征正粮一十二石,直隶 差御史比较。各都司所属巡按御史同按察司掌印 官比较,年终造册奏缴户部。不及数者,具奏降罚。所 收子粒行御史等官盘查。

    成祖永乐元年命铸给农器又令王忠往北京安插屯田军民整理屯田

    按:《明会典》:“凡农具,永乐元年令宝源局铸农器,给山 东被兵之民。”

    按《续文献通考》:“‘成祖永乐元年十月,命靖安侯王忠 往北京安插屯田军民,整理屯田。十二月,工部尚书 黄福奏,陕西行都司所属屯田,多缺耕牛耕具,合准 北京例,官市官牛给之,耕具于陕西布政司所属铸 造’。悉从之。”

    永乐二年,营建北京,以五军都督府总摄天下屯政 及《屯粮》诸制。

    按《明会典》,“凡开立屯田,永乐二年,以广西各县田地, 开设屯所,拨官军屯种自食,不纳税粮。又营建北京, 以五军都督府总摄天下屯政,增设卫所,调兴州、营 州等卫屯军,拱卫京师,照例七分下屯。” 凡屯种征 折,“永乐二年奏准,屯田所受,每粟谷糜黍、大麦荞穄 各二石,稻谷薥秫各二石五斗,䅟稗各三石,并各准 米”一石,小麦、芝麻与米同。又令每军分田三十亩,计 远近屯堡三百六十七所,以减轻例征粮四石, 凡 督比屯种。永乐二年,令各处卫所“凡屯军一百名以 上委百户一员,三百名以上委千户一员,五百名以 上委指挥一员提督,不及一百者亦委百户一员提 督。”若官员军馀家人自愿耕种者,不拘顷亩,任其开 垦,子粒自收,官府不许比较。又按:《明会典》:“永乐二 年、令太仆寺给山东屯牛。又令陕西兰州等处卫屯 牛凡百人,官共给牛一只”

    按《续文献通考》:二年正月,“户部尚书郁新言:‘河南等 处管屯都指挥刘瑛等上屯田岁收之数,臣等计之, 一人所耕,不足自供半岁之食,宜罪之以警众’。上以 法令初行,姑宥之。遂召瑛等谕曰:‘屯田军国之大务, 尔等不留心于此,徒坐享禄食,若复役疲民以赡惰 卒,则民愈困,兵日惰。盖蓄兵以卫民,岂以兵而困民? 汝等宜深思之。若今岁仍复怠惰,耕获不前,论罪如 法,悔无及矣’。”十一月,上以各处屯田肥瘠不同,所获 亦异,考较之法,宜有等差,命各都司摘差官军,给与 牛具、种子,耕闲田,视其岁收之数为例考较,谓之“样 田。”既而山西太原左卫千户陈淮率军士来奏:“所种 样田,除足各军岁用之外,每军仍有馀粮二十三石。” 于是上命户部详定赏例,除官收正粮及种子外,馀粮悉与自用。

    永乐三年,更定《屯田则例》。

    按《明会典》,“凡督比屯种,三年,更定屯田则例,令各屯 置红牌一面,写刊于上。每百户所管旗军一百一十 二名,或一百名,七八十名;千户所管十百户或七百 户、五百户,三四百户指挥所管五千户或三千户、二 千户,总以提调屯田都指挥。”所收子粒,多寡不等,除 下年种子外,俱照每军岁用十二石正粮为法比较。 “将剩馀并不敷子粒数目,通行计算,定为赏罚,令按 察司、都司并本卫隔别委官点闸是实,然后准行直 隶卫所,从巡按御史并各府委官及本卫隔别委官 点闸,岁收子粒,如有稻谷、粟、薥秫、大麦、荞麦等项粗 粮,俱依数折算。细粮如各军名下除存种子并正粮 及馀粮外,又有馀剩数,不分多寡,听各该旗军自收, 不许管屯官员人等巧立名色,因而分用。” 凡开立 屯田三年,以保定等八府直隶京师卫所三十七,徙 大宁都司于保定府,领卫所一十二,各置屯田。是后, 兀良哈屯田,捐之朵颜诸地,蓟、永一带,遂为边镇。 永乐五年,增置各省按察司佥事,盘量屯粮。

    按《明会典》,凡设官管屯,五年,令浙江、江西、湖广、广西、 广东、河南、云南、四川按察司增置佥事一员,陕西、福 建、山东、山西按察司增置佥事二员,盘量屯粮, 永乐九年,以镇守大同吴高言存留屯军有差 按《明通纪》,九年三月,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言,“山西 行都司属卫军士,或全卫,或什之七八,屯种故操练 者少,请留”其半操练,以备不虞。上谕兵部曰:“守备固 不可单弱,若兵食不足,亦难与守。宜视其地险夷,制 多寡之数,阳和留什之四,天城、朔北留什之三,蔚州 留十之二,馀悉令屯种,且耕且守,以为定制。”

    永乐二十年,免各卫所屯粮一半。

    按《明会典》:“凡屯种征折,二十年,诏各都司卫所下屯 军士,其间多有艰难办纳,子粒不敷,除自用十二石 外,馀粮免其一半,止纳六石。”

    仁宗洪熙元年减征屯粮

    按:《明会典》、凡屯种征折。洪熙元年、令每军减征馀粮 六石,共正粮一十八石。上仓

    宣宗宣德二年始令巡按御史兼理屯田

    按《明会典》:“凡设官管屯。宣德二年,令巡按陕西监察 御史兼理屯田。”

    按《春明梦馀录》:“旧置屯田,俱增设佥事一员。宣德二 年,始令巡按御史兼理屯田。”

    宣德四年,遣官经理《山海》至蓟州屯田。

    按《续文献通考》:宣宗宣德四年五月,兵科给事中戴 弁奏,“自山海至蓟州,守关军万人,列营二十二所,操 练之外,无他差遣,若稍屯种,亦可实边。请取勘营所 附近荒田,斟酌分给,且屯且守,实为两便。”上嘉纳之, 命户部、兵部各遣官,与都督陈景先经理。

    宣德五年、令委官提督各处屯田

    按《明会典》、“凡督比屯种。宣德五年,令各处屯田、都布 按三司、各委官提督。在京并直隶卫所,从巡按御史 提督。若有总兵官镇守去处,亦令提督”

    宣德六年,遣柴车经理大同屯田。

    按《续文献通考》:“‘六年五月,遣兵部侍郎柴车,往山东 经理屯田。时巡按御史张勖言,大同地平旷,所种粟 麦有收,多为军官据占,小民日困。乞遣官按视占耕 者分与军民为便’。上命车及御史一人往理之” 按《明外史柴车传》:“六年,以大同屯田多为豪强占据, 命车往按之,得田几二千顷,还之军。”

    宣德十年,诏“卫所军士止征馀粮六石。”

    按:《明会典》,“凡屯种征折,宣德十年,诏各都司卫所下 屯军士正粮子粒一十二石,给军士用,不必盘量,止 征馀粮六石,于附近军卫有司官仓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