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14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一百四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目录
祀典总部汇考五
唐二〈元宗开元四则 天宝二则 肃宗上元一则 德宗贞元二则〉
后梁〈太祖开平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一则〉
后晋〈出帝天福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二则 世宗显德二则〉
礼仪典第一百四十一卷
祀典总部汇考五
唐二
元宗开元四年诏详定祀典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开元四年十 二月戊寅诏曰:“国之大事在祀,神之所歆,惟敬洁诚, 而齐精意以享,则可臻介福,致休祥。深虑有司,未副 厥旨。所缘宗庙、社稷、岳、渎等祭,宜令礼官博士斟酌 古今,务加虔肃,合于典礼,即详定奏闻。”
开元十八年八月诏“天下州府县,春秋二祀及释奠。 并停牲牢。”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开元十八年 八月丁酉诏曰:“祭主于敬,神歆惟德。黍稷非馨,𬞟藻 可荐。宣尼阐训,以仁爱为先;句龙业官,以生植为本。 普天率土,崇德报功,飨祀惟殷,封割滋广,非所以全 惠养之道,叶灵祇之心。其春秋二祀及释奠,天下诸 州府县等,并停牲牢,唯用酒脯,务在修洁,足展诚敬。 自今已后,以为常式。”
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大祀、中祀,各有其制。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开元礼》, 二十年九月颁所司行用焉。”
按《开元礼》,“大唐开元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 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二、正 月上辛祈谷于圜丘;三、孟夏雩祀于圜丘;四、季秋大 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六、立夏祀赤帝于 南郊;七、季夏祀黄帝于南郊;八、立秋祀白帝于西郊; 九、立冬祀黑帝于北郊;十、腊日䄍百神于南郊;十一”、 春分祀朝日于东郊。十二、秋分祀夕月于西郊。十三, 祀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十四、夏至祭 皇地祇于方丘,后土同。十五、孟冬祭神州于北郊。十 六、仲春上戊,祭太社、太稷。十七,祭五岳四镇。十八,祭 四海四渎。十九,时享太庙。二十,祫享大庙。二十一,禘 享太庙。二十二,拜陵。二十三,太常卿行诸陵。二十四、 孟冬吉亥享先农,耕籍。二十五、皇后季秋吉已享先 蚕,亲桑。二十六、有司享先代帝王。二十七、荐新于太 庙,季夏祭中溜于太庙。二十八、孟冬祭司寒,纳冰。二 十九、兴庆宫祭五龙坛。三十、皇帝亲学。三十一、皇帝 太子释奠于孔宣父。三十二、国学释奠于孔宣父。三 十三、仲秋释奠于齐太公。三十四、巡狩告圜丘。三十 五、巡狩告社稷。三十六、巡狩告宗庙。三十七、皇帝巡 狩。三十八、封祀于太山,禅于社首山。三十九、时旱祈 太庙。四十、时旱祈太社。四十一、时旱祈岳镇以下于 北郊。四十二、就祈岳镇海渎。四十三、诸州祭社稷。四 十四、诸州释奠于孔宣父。四十五、诸州祈社稷,祷诸 神,禜“城门四十六,诸县诸里祭社稷四十七,诸县释 奠于孔宣父”四十八,诸县祈社稷及诸神四十九。诸 太子庙时享五十:三品已上时享,其庙五十一;三品 已上祫享,其庙五十二;三品已上禘享,其庙五十三; 四品、五品时享,其庙五十四;六品以上春祠五十五, 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 三:一亲征类于上帝,二宜于太社,三、告于太庙,四祃 于所征之地,五、軷于国门,六告所过山川,七、宣露布, 八、劳军将,九讲武,十田狩,十一射宫,十二观射,十三 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遣将告太庙,十五遣将告 齐太公庙,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 九祭马步,二十合朔伐鼓,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二 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
卜日《礼》,“国有大祀、中祀,并卜日于太庙南门之外。”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庙,皆为“大祀。” 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并为中祀。”
将卜前一日,以右校扫除太庙守宫,设太常卿以下 次于门外之东,皆西向。其日平明,太卜令、卜正、占者 俱就次,各服公服。守宫布卜席于𫔶西阈外,西向。谒 者告事具,谒者引太常卿升立于门东,西面。赞引引 太卜令、卜正、占者门西,东面。卜正先抱龟奠于席上, 西首。灼龟之具奠于龟北,执龟立于席东,北面。太卜 令进受龟,诣太常卿前示高。太常卿受视讫,太卜令 受龟,少退,俟太常卿曰:“皇帝来日某祇祀于某,尚飨。” 太卜令曰:“诺。”遂述命。还即席,西面坐,命龟曰:“假尔太 龟有常。”兴,授卜正,龟负东扉。卜正坐作龟讫,兴,太卜
令进受龟,示太常卿,卿受示,反之。太卜令退复位,东面与众占之,讫,不释龟,进告于太常卿,占曰某日从。授卜正龟。谒者进太常卿之左,曰“礼毕。”谒者引太常 卿以下还次。卜者彻龟,守宫,彻席以进。若上旬不吉, 卜中旬;中旬不吉,卜下旬,如初礼。若卜吉日及非大 事,皆太卜令莅卜。卜正、占者视高命龟,作龟 筮日。《礼》,国有小祀,应筮日者,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众 星,山林川泽、州县、社稷、释奠“及诸神祀,并为小祀。应 筮日及诸王冠婚、公主降嫁等,并筮”日于太庙南门 之外。将筮前一日,右校扫除太庙南门之外。守宫设 太卜令以下次于门外之东,皆西向。其日平明,太卜 令、正占者俱就次,各服公服。守宫布筮席于𫔶西阈 外,西向。赞引引太卜令升立于门东,西面;卜正、占者 立于门西,东面。卜正开椟出策,兼执之,东面受命于 太卜令。卜令曰:“皇帝来日某祭某神于某,尚飨。”卜正 曰:“诺。”遂右还西面,以椟击策,遂述曰:“假尔太筮有常, 皇帝来日某祭某神,尚飨。”乃释椟,坐筮讫,兴,执卦以 示太卜令,太卜令受视,反之。卜正退复位,东面与众 占之讫,进告于太卜令。占者曰:“某日从。”赞引进太卜 令之左曰:“礼毕。”赞引引太卜令以下还次。卜正椟策 守宫,彻席以退,不吉,即筮。中旬、下旬如初。
神位,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 座在坛上。
座、每笾豆各十二。簠簋㽅俎各一、都六百八十九座
坛之第一等祀。
“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钮》,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及《大明》、夜明等七座,笾豆各八,簠、簋、㽅、俎各一也。
第二等祀:
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馀内官诸座及五星、十二辰、河汉,都四十九座,齐列在十二陛间,每座笾豆各二,馀如上也。
第三等祀。
中官、市垣、帝座、七公、日星、帝座、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等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并差在前列。馀百四十二座,齐列皆十有二陛,间每座笾豆等如二等也。
又祀外官百五座于内壝之内。
笾豆、簠、簋俎各一也。
又设众星三百六十座于内壝之外。
笾豆等与外官同。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按此星神之位,盖浑仪制图,圣人观象,羲和所职,推步有征。《传》曰:“万物之精,上为众星。” 故天有万一千五百二十星,地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物,星之与物,各有所主。今并依《郊坛图》为也。
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神尧皇 帝配。”
都七座也
又“祀五帝于坛第一等。”
笾豆等数如冬至。国家前礼,祀感生帝于南郊,后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祈谷。准《左传》郊祀后稷以祈农事,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诗》曰:“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 则祈谷之文,传之历代。上帝之号,元属昊天。而郑康成云:“天之五帝,递王四时。王者之兴,必感其一,因其所感,别祭尊之。” 故夏正之月,祭其所生帝于南郊,以其祖配之。故周祭灵威仰,以后稷配之,因以祈谷。据所说祀感帝之意,本非祈谷。先儒此说,似恐难凭。且感帝之祀,行之自久。《记》曰:“有其举之,莫可废也。” 祈谷之礼,于祈谷之坛,祭五方帝。夫五方帝者,五行之精,九谷之宗。今二礼并行,六神咸祀也。
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 座。
笾豆等如冬至,都十七座。
又祀五帝、五官于坛第二等。
笾豆各四,簠簋俎各一也。
又祀五官于内壝之外。
勾芒、祝融、后土、蓐收、元冥也,每座笾豆各二,馀各一。国家前礼,雩祀五方帝、五方五官于南郊;后礼,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且雩祀上帝,盖为百谷以祈甘雨。故《月令》云:“命有司大雩帝,用盛乐,以祈谷实。” 郑元云:“雩于上帝也。” 夫上帝者,天之别号,元属昊天,祀于圜丘,尊天位也。且雩祀五帝,行之自久。《记》曰:“有其举之,莫可废也。” 今二祀并行,以成《大雩帝》之义也。
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大真皇帝配座, 又以五方帝、五帝、五官从祀。
笾豆等同雩祀,都十七座。国家前礼,祀五方帝五
帝、五官于明堂。后礼,祀昊天上帝于明堂。准《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先儒以为天是感精之帝,即太微之五帝,此即皆是星辰之例。按上帝之号,皆属昊天,郑元所引皆云五帝。《周礼》曰:“王将旅上帝,张毡案,设皇邸,祀五帝,张大次、小次。” 则上帝与五帝,岂可为一?《孝经》云:上帝即五帝,故云“严父莫大于配天。” 下云“宗祀文王以配上帝” ,明上帝即天矣。且祀五方帝于明堂,行之自久。《记》曰:“有其举之,莫可废也。” 今二礼并行,以成《月令》“大享帝” 之义也。
立春日,祀青帝于东郊。
以太昊配勾芒、岁星、三辰、七宿从祀。
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
炎帝配祝融、荧惑。三辰七宿从祀。
季夏日,祀黄帝于南郊。
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
立秋日,祀白帝于西郊。
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从祀。
立冬日,祀黑帝于北郊。
颛顼配元冥,恒星、三辰、七宿从祀,正座、配座笾豆各十二,五辰、五官、三辰、七宿,笾豆各二,馀各一也。
以上乐各用本音,皆以黄钟为均,三成。准《周礼》云:“圜 钟之均六变,天神皆降,可得而礼。”《记》云:“天神皆降”,明 五帝、日月星辰皆天神也。又准《周礼》,乐三变,唯致丘 陵之祇。今改用六变。
腊日,䄍百神于南郊。
都百九十二座,《大明》《夜明》在坛上,每座笾豆各十,簠、簋、㽅、俎各一;神农、伊耆五官,每座笾豆各四,簠、簋、㽅、俎各一。五星、十二辰、后稷、五方田畯、岳镇海渎、二十八宿、五方山林川泽,每座笾豆各二,簠、簋、俎各一;丘陵坟衍、原隰、龙鳞、朱鸟、百兽、元武、鳞羽、毛介、於菟、井泉等八十五座,笾豆各二,簠、簋、俎各一,皆准礼定也。
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以上笾豆各十,簠、簋、㽅、俎各一也。
“旧用黄钟之均,三成。新改用《天神之乐》”,圜钟之均,六 成。
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 师于国城南。立秋后辰日,祀灵星于国城东南。立冬 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
已上四祀,旧不用乐,笾豆各八,簋俎等各一也。
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坛上,以高祖神尧皇帝配 座。
每座笾豆各十二,簠、簋、㽅俎各一,都七十二座。
祭神州地祇于坛第一等。
笾豆各四馀如上也
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山五川、五林五泽、五岳五 陵、五坟、五衍、五原、五隰于内壝之外,各依方面。
每座笾豆各二,簠簋俎各一,皆准旧礼为定。
立冬后,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 座。
每座笾豆各十二,簠簋㽅俎各一也。
旧乐用姑洗三成。准《周礼》云“函钟之均八变”,则地祇 皆降,可得而礼。郑元云:“祭地有二,一是大地昆仑,为 皇地祇,则宗伯黄琮所祭者。二是帝王封域内之神 州,则两圭有邸所祭者。”国家后礼,则不立神州之祀。 今依前礼为定,既曰地祇,其乐合用函钟之均八变, 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
每座“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钘俎各二。”
“旧乐用姑洗之均,三变社稷之祀,于礼为尊。岂同丘 陵,只用三变?合依地祇用函钟之均,八变之乐。”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每年五郊迎气日各一祭。
“东岳岱山,祭于兖州界。东镇沂山,祭于沂州界。南岳衡山,祭于衡州界。南镇会稽山,祭于越州界。中岳嵩高山,祭于河南府界。西岳华山,祭于华州界。西镇吴山,祭于陇州界。北岳恒山,祭于定州界。北镇医巫闾山,祭于营州界,祭东海于莱州界,祭东渎大淮于唐州界,祭南海于广州界,祭南渎大江于益州界,祭西” 海及西渎、大河。于同州界,祭“北海、北渎、大济。” 于河南府界,皆本州县官祭之。以上四祭,每座笾豆各十,簠簋各二,俎各二。
太庙九室、每岁五享
谓“四时孟月及腊也。” 每室笾豆各十二,簠簋各二,㽅钘俎各三。
又“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
《祫禘》之月,则不时享。
《祫禘》之时,功臣配享于庭。
高祖室,殷开山、刘政会、淮安王神通、河间王孝恭;太宗室,房元龄、魏徵、屈突通、高士廉;高宗室,马周、李𪟝、张行成;中宗室,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元𬀩、袁恕己;睿宗室,苏瑰、刘幽求也。
每时享,“因祭七祀。”春祀司命及户,夏祀灶,季夏别祀中溜,秋祀门及厉,冬祀行。若腊及禘,祫,则遍祀之。
肃明皇后庙、孝敬皇帝庙。
二庙《新修享仪》,准太庙例。
孟春吉亥享先农。〈后稷配〉季春吉巳,享先蚕。
二享准旧礼定。每座“笾豆各十。簠簋各二。㽅钘俎各三。”
仲春之月,享先代帝王,帝喾享于顿丘,帝尧享于平 阳。〈稷禼配〉帝舜享于河东。〈皋繇配〉夏,禹享于安邑。〈伯益配〉殷 汤享于偃师。〈伊尹配〉周文王享于鄷。〈大公配〉武王享于镐。 〈周公召公配〉汉高祖享于长陵。〈萧何配〉
笾豆各十,簠簋各二,俎各三。新加帝喾,馀准《旧礼》为定。
仲春、仲秋上丁,释奠于太学。孔宣父为先圣,颜子为 先师。
凡九十五座:先圣、先师,笾豆各十,簠簋各二,㽅、钘俎各三。其七十二弟子及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元、服虔、贾逵、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甯等从祀诸座,笾豆各二,簋、簠俎各一。其七十二弟子新加,馀依旧定,其名具《太学篇》中。
州县祭社稷。
每座“笾豆各八,簋簠各二,俎各三。”
仲春、仲秋,“释奠于齐太公”,以留侯张良配。
每座笾豆各十,簋簠各二,㽅钘俎各三。《新加享礼》。
孟冬,祭司寒。
笾豆各八,簋、簠、俎各一,准旧为定。
仲春,兴庆宫祭五龙坛。
五座,每座笾豆各八,簋簠俎各一也。
新撰享乐用姑洗之均,《三感》
隐太子庙、章怀太子庙、懿德太子庙、节愍太子庙、惠 庄太子庙、惠文太子庙。
以上六庙,每年四享,笾豆各十,簋簠各二,俎三,并新加此礼。
仲春祀马祖,仲夏祀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
以上四祭,皆于“《大泽》,用刚日” 也。
凡有祭祀,皆准前例。若封禅之礼,则依圆丘方泽神 位为定。若巡狩望祭、亲征祃类,祈祷、昭告,并各依本 位为定。
凡祀昊天上帝及配座,用苍犊各一,五方上帝、五人 帝各用方色犊一,大明青犊一,夜明白犊一,皇地祇 及配座用黄犊各一,神州及配座用黝犊各一。
“凡祀之牲皆养。” 在条:“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其牲方色难备者,听以纯色代之,大小依礼。告祈之,牲不养。凡祭祀,牲不得捶扑损伤,死即埋之,有疮疾者与替也。
宗庙、社稷、帝社、先蚕、先代帝王、五岳、四镇、四海、四渎、 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并用太牢。若冬至祀圆丘, 加羊九豕九;祭方丘,加羊五豕五䄍。祭神农、伊耆,星 辰以下,每方各用少牢,其方不熟则阙之。若行幸祭 大山川用太牢,中山川及州县社稷,释奠用少牢。其 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及行幸祭小山 川及马祖、马社、先牧马步,各用羊一,軷祭用羝羊一。 凡肉皆实俎,其牲皆升右胖,体十一。
前节三,肩、臂、臑;后节二,肫、胳;正脊一、脡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脊,从前为正,胁旁中为正。凡供别祭用太牢者,犊一、羊一、猪一、酒二斗、脯一段、醢四合。若供少牢者,去犊减酒一斗。郊庙樽罍,五齐、三酒,并见《本仪》中也。
凡用《笾、豆》各十二
笾:“实以石盐、干鱼、干枣、栗、黄、榛子、人,菱人、芡人、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糍、豆实,韭葅、醓醢、菁葅、鹿醢、芹葅、兔笋、葅、鱼、醢、脾析葅、豚胉、饴食、糁食。”
用笾豆各十。
笾减糗食、粉食。豆减饴食、糁食。
用笾豆各八。
笾又减白饼黑饼,豆减脾析葅豚胉。
用笾豆各四。
“笾实,石盐,干枣,栗,黄脯。” 豆实,芹葅,兔醢,菁葅,鱼醢也。
用笾豆各二。
笾实栗,黄牛脯。豆实葵,葅鹿醢。
用笾豆各一。
“笾实牛脯,豆实鹿醢。” 其应用牛脯者,亦通用羊脯。
用《簠》。簋各二。
簠实稻粱饭,簋实黍稷饭。
用《簠》。《簋》各一。
簠实稻粱簋实黍饭
《㽅,钘》。
“《㽅实》大羹” ,钘实肉羹。凡神祀之物,当时所无者,则
以时物代之
凡大祀斋官,皆前七日集尚书省太尉、誓曰:“某月日 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其誓各随祭享祀事言之〉各扬其职,不供其 事,国有常刑,散斋理事如旧。夜宿止于家正寝,唯不 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煞,文书不行,刑罚不经 秽恶。致斋唯祀事得行,其馀悉断。
“凡大祀之官,散齐四日,中祀三日,小祀二日。致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小祀一日。其致斋日,三公于都省安置,所司铺设。其馀官,皇城内有本司者于本司,无者于太常、郊社、太庙、斋坊安置,皆日未出前到斋所。” 至祀前一日,各从斋所昼漏上水三刻,向祀所。仍令平明清所行之路道次,不得见诸凶秽缞绖。过讫,任行。其哭泣之声,闻于祭所者,权断讫事。非应散斋者,唯清斋一宿于本司及祀所。凡大祀、中祀、接神斋官,祀前一日皆沐浴,九品以上,皆官给明衣。斋郎升坛行事,亦权给洁服。应斋官所习礼,临时阙者,通摄行事。致斋之日,先不食公粮及无本司者,大官准品给食。祈告一日清斋者,设食亦如之。凡散斋有大功已上丧,致斋有周已上丧,并听赴。即居缌麻已上丧者,不得行宗庙之祭。其在斋坊病者,听还。死于斋所,同房,不得行事也。
凡祭器祭服,有破弊不任修理者,与替讫,器则埋之。 服则烧之。
凡祭天神皆焚柴,祭地祗皆瘗埋,祭山皆庪悬,祭川 皆浮沈,皆以祭祀讫及焚埋之。若埋讫,皆令所在官 司差人守当,六十日止。若埋币以火焚破,则不守也。 均胙肉,贵者不重,贱者不虚,谓贵者取贵骨,贱者取 贱骨。凡前贵于上,后贵于下。《祝版》,凡天地郊祀及太 庙至享日,所司准程先进版,取署,令人送往。若临时 卒急,并令附驿,其版仍令先支一年所用数。若署版 后祭官有故,即削除题。所替行事人王公以下,郊庙 合祭,临时遇雨,霑服失容,即以常服从事。若已行事 遇雨,则不脱祭服。
开元二十三年,更定笾豆之数。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韦安石传》:安石兄子绦, 开元时迁太常。唐兴,礼文虽具,然制度时时缪缺不 伦。至显庆中,许敬宗建言:“笾豆以多为贵,宗庙乃逾 于天。请大祀十二,中祀十,小祀八。大祀、中祀簠、簋、㽅 俎皆一,小祀无㽅。”诏可。二十三年赦令,以笾豆之荐 未能备物,宜诏礼官学士共议以闻。绦请宗庙笾豆 皆加十二。又言:“郊奠爵容止一合,容小则陋,宜增大 之。”兵部侍郎张均、职方郎中韦述议曰:“《礼》,天之所生, 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圣人知孝子之情深, 而物类无限,故为之节,使物有品,器有数,贵贱差降, 不得相越。周制,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 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而以四 笾四豆供祭祀,此祀与宾客丰省不得同旧矣。且嗜 好燕私之馔,与时而迁,故圣人一约以礼,虽平生所 嗜非礼则不荐,所恶是礼则不去。屈建命,去祥祭之 芰,曰:“《祭典》有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此则礼外之食, 前古不荐。今欲以甘旨肥浓皆充于祭,苟逾旧制,其 何极焉?虽笾豆有加,不能备也。若曰以今之珍,生所 嗜爱,求神无方,是簠簋可去,而盘盂杯案当御矣;《韶》 《濩》可抵,而箜篌笙笛应奏矣。且自汉以来,陵有寝宫, 岁时朔望,荐以常馔,固可尽孝子之心;至宗庙法享, 不可变古从俗。有司所承,一升爵,五升《散礼》,凡宗庙 贵者以爵,贱者以散,此贵小贱大,以示节俭,请如故。” 太子宾客崔沔曰:“古者有所饮食,必先严献,未火化 则有毛血之荐,未麹糵则有元酒之奠。至后王作酒 醴,用牺牲,故有三牲、八簋、五齐、九献。然神尚元,可存 而不可测也;祭主敬,可备而不可废也。盖荐贵新,味 不尚亵,虽曰备物,犹有节制存焉。铏俎笾豆,簠簋尊 罍,周人时馔也,其用通于燕享宾客。周公乃与毛血 元酒共荐。”晋中郎卢谌家祭,皆晋日食,则当时之食, 不可阙于祀已。唐家清庙时享,礼馔备进,周法也;园 寝上食,时膳具陈,汉法也。职贡助祭,致远物也;有新 必荐,顺时令也。苑囿躬稼所入,蒐田亲发所中,皆因 宜以荐。荐而后食,则浓腴鲜美尽在矣。又敕有司著 于《令》,不必加笾豆之数也。大“凡祭器,视物所宜。故大 羹,古馔也;盛以㽅㽅,古器也;和羹,时馔也;盛以铏铏, 时器也。有古器而用时器者,则毛血于盘,元酒于尊。 未有进时馔用古器者,古质而今文,有所不称也。虽 加笾豆十二,未足尽天下之美,而措诸庙,徒以近侈 而见訾诋。臣闻墨家者流出于清庙,是庙贵俭不尚 奢也。”礼部员外郎杨仲昌、户部郎中杨伯成、左卫兵 曹参军刘秩等请如旧便。宰相白奏。元宗曰:“朕承祖 宗休德,享祀粢盛,实贵丰洁。有如不应于法,亦不敢 用。”乃诏太常择品味可增者稍加焉。绦又请室加笾、 豆各六,每四时以新果珍饔实之,制可。又诏献爵视
乐升所容,以合古天宝六载正月诏大祭祀牲犊量减其数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云云。 天宝十载十一月,诏郊庙并用真玉,诸祀用珉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十 一月壬午诏曰:礼神以玉者,盖取其精洁,表心温润, 合德为器有象,正辞乃信,以远馨香,其在圭璧。顷来 礼神六器及宗庙奠玉,自冯绍正奏后,有司并用珉。 《礼》所谓“君子贵玉而贱珉”,不可用也。朕精禋郊坛,严 敬宗庙,奉惟新之祚,庇太平之人,则人力普存,备物 以享,安可以珉代玉,惜费事神?况国家之祈福,有万 方之助祭,阙典必修,无文咸秩,岂于天地宗庙,奠玉 有亏?自今已后,乾坤六器,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祀 用珉。如以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肃宗上元元年制停中小祠享祭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上元元 年闰四月,制以岁俭,停中小祠享祭。”
德宗贞元 年王泾撰郊祀录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贞元中,太常礼 院修撰王泾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 号,而图其坛屋陟降之序,为《郊祀录》十卷。”
贞元十五年,齐抗奏《大中小祀七十条》。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唐会要》”云云。
后梁
太祖开平三年制饬有司严恭祀事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开平三 年十一月癸巳朔,帝斋于内殿,不视朝。是岁降制:“国 之大事,在祀与戎,祭法所摽,礼经尢重。其斋心必至, 备物精臻。方感召于神祇,乃降通于福祐。近者所司 祭祀,或闻官吏因循,虚破支供,动多亏缺。致阴阳之 失序,仍水旱以为灾。每一念思,实多凛若。宜加提举, 用复敬恭,须委元臣,以专重事。自今应在京大小祀 及诸色祭祀,并委宰臣贻矩专判,躬亲点视,无令怠 惰,有失典常。”
后唐
庄宗同光元年诏崇祀百神之祠
按《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同光元 年四月,庄宗即位,制曰:“山林川泽,祀典神祇,各随处 差官,崇修祭享。”十月德音,“应有百神祠宇,不得有亏 时祭。”十一月辛丑,敕“天下州县,所有神祠,本处差官 告祭。”
后晋
出帝天福七年六月即位十一月敕太庙置库其礼料物色并须精洁
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福七 年六月,出帝即位。十一月敕天地宗庙社稷及诸祠 祭等。访闻自前所司承应。多不精洁。宜令三司豫支 一年。诸司合请祠祭礼料物色等,于太庙置库。仍差 宗正丞石载仁专主掌,监察御史宋彦升监库。兼差 供奉官陈审璘往雒京。于太庙内稳便处擘画修库 屋五间,候奉修毕,催促所支礼料物色监送到库,交 付宋彦升、石载仁并同点检入库。交付讫,供奉官陈 审璘赍交领文状归阙。每有祠祭,诸司各请礼料,至 时委监库御史宋彦升、宗正丞石载仁旋给付逐司。 其大祠、中祠,兼令监察使点检馔造,一一须得精洁。 如或更致慢易,本司当准格律科罪。其”祭服祭器,未 有者修制,已有者更仰雅饰。
后周
太祖广顺元年制祠祭牢馔务极丰洁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广顺元 年正月,太祖即位,制曰:“国之大事,在祀为先。苟不洁 蠲,深为渎慢。如闻自前祠祭牢馔,颇亏肃敬。今后委 监察御史严加觉察,必须丰洁,庶达精诚。稍或不恭, 国有常典。”
广顺三年,修诸祠斋宫。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广顺三 年三月,西京留守、太子少师杨凝式言,“诸祠祀之所, 并无斋宫,遣前染院使周重兴监造,与留司计会,具 料度事件以闻。其太庙郊社要补葺处,仍便检计。”
世宗显德元年遣官分祭群祠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世宗以 显德元年正月丙申即位,八月丁未,以风雨时若,遣 官分祭群祠。”
显德三年十一月庚寅,废“诸祠不在祀典者。”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