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铨衡典 第二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十一卷
经济汇编 铨衡典 第二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二十一卷目录

     铨衡总部纪事二

    铨衡典第二十一卷

    铨衡总部纪事二

    《唐书杨师道传》:“师道为吏部尚书,师道起贵胄,四海 人物非所练悉。至于铨署,专抑势贵,亲党以远嫌,用 人多违其才,不为时所称。”

    《贞观政要》:贞观元年,太宗谓房元龄等曰:“致理之本, 惟在于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 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 善者,总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 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 ‘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 “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 则无为而理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元龄 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元 龄曰:“自此傥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 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 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遗诸衣冠,以为耻累。”

    《唐会要》:“贞观元年,温彦博为吏部郎中知选,意在沙 汰,多所摈抑。而退者不服,嚣讼盈庭。彦博惟骋辩与 之相诘,终日喧扰,颇为识者所嗤。”

    贞观四年,杜如晦临终请委选举于民部尚书戴胄, 遂以兼检校吏部尚书。及在铨衡,颇抑文雅,而奖法 吏不适轮辕之用。时以是刺之。

    《太平广记》:贞观八年十一月,唐皎除吏部侍郎,常引 人入铨,问:“何方稳便。”或云某家在蜀,乃注于吴。复有 云:“亲老先住江南。”即唱之陇右,论者莫测其意。有一 信都人希河朔,因绐云:“愿得江淮。”即注与河北一尉。 由是大被选人绐言欺之。

    《通典》:“贞观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辅知选,凡所铨录, 时称允惬。十八年独知选事,太宗赐金背镜一面,以 表其清鉴。”

    《唐书刘祥道传》:“祥道父林甫,武德时为内史舍人,历 中书、吏部二侍郎。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 薄事丛,有司不及研谛。林甫建请四时听选,随到辄 拟,于是官无滞人。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 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 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祥道少袭爵,历御史中丞”, 显庆中,迁吏部、黄门侍郎,知选事,釐补敝阙。上疏陈 六事:一曰:“‘今取士多且滥,入流岁千四百,多也;杂色 入流,未始铨汰,滥也。故共务者,善人少,恶人多。臣谓 应杂色进者,切责有司试判为四等,第一付吏部,二 付兵部,三付主爵,四付司勋。若坐负当责,虽经赦,仍 配三司,不者还本贯,则官不杂矣。二曰内外官,一品 至九品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大抵三十而仕,六十 而退,取其中数,不三十年,存者略尽。若岁入流五百 人,则三十年自相充补。况三十年外,在官犹多,不虑 其少。今入流岁千四百,其倍两之,又停选六七千人, 复年别新加,其类濅广,殆非经久之制。古者为官择 人,不闻取人多而官少也。三曰,永徽以来,在官者或 以善政擢,论事者或以单言进,而庠序诸生,未闻甄 异,是奖劝之道未周也。四曰,唐有天下四十年,未有 举秀才者。请自六品以下至草野,审加搜访,无令赫 赫之辰,斯学遂绝’。五曰,唐虞三载考绩,黜陟幽明。二 汉用人,亦久其职。今任官率四考罢,官知秩满,则怀 去就;民知迁徙则苟且。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 移风振俗,焉可得乎?请四考进阶,八考听选,以息迎 新送故之弊。”六曰:“三省都事主事、主书,比选补皆取 流外,有刀笔者,虽欲参用士流,率以俦类为耻,前后 相沿,遂成故事。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书政本,人 物所归,耑责曹史,理有未尽。宜稍革之,以清其选。”会 中书令杜正伦亦言入流者众,为官人弊,乃诏与祥 道参议。而执政惮改作,又以勋戚子进取无他门,遂 格。

    《李敬元传》:“敬元拜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员外 郎张仁祎有敏才,敬元委以曹事,仁祎为造姓历、状 式、铨簿,钳键周密,病心太劳死。敬元因其法,衡综有 序。自永徽后,选员濅多,惟敬元居职有能称。性强记, 虽官万员,遇诸道,未尝忘姓氏。有来诉者,口谕书判 参舛,及殿累本末,无少缪,天下服其明。”

    《旧唐书邓元挺传》:“元挺为吏部侍郎,既不称职,甚为 时谈所鄙。又患消渴之疾,选人目为邓渴。”

    《唐会要》:龙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杨思元恃外戚贵,待选流多不以礼,而排斥之。为选者夏侯彪所讼,御史 中丞郎馀庆弹奏免官。时中书令许敬宗曰:“必知杨 吏部之败。”或问之,对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败何 待?”

    《朝野佥载》:郑愔为吏部侍郎掌选,赃污狼籍。引铨,有 选人系百钱于靴带上,愔问其故,答曰:“当今之选,非 钱不行。”愔默而不言。时崔湜亦为吏部侍郎掌铨,有 选人引过,分疏云:“某能翘关负米。”湜曰:“若壮何不兵 部选?”答曰:“外边人皆云,崔侍郎下有气力者,即得 孔帖。”安乐公主下嫁武崇训,光焰动天下,与太平公 主皆开府,而主府官属尤滥,皆出屠贩,纳赀售官,降 墨敕斜封授之,故号“斜封官。”

    《册府元龟》:李元恭,中宗时为长宁、安乐二公主引用, 知吏部侍郎,掌选事,以赃污闻。时人为之语曰:“长宁 安乐并狂颠,既教翻地亦翻天。卖弄大家犹未足,便 使元恭来取钱。”

    中宗神龙元年李峤韦嗣立同在选部多引用权势 求取声望请置员外官一千馀员。

    《谈宾录》:景龙三年,苏瑰除尚书右仆射。时公卿大臣 初拜官者,例计献食,名曰烧尾。瑰因侍内宴,将作大 匠宗晋卿谓曰:“拜仆射竟不烧尾,岂不善邪?”帝默然。 瑰奏曰:“臣闻宰相者,主阴阳,助天理物。今粒食踊贵, 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称 职,所以不敢烧尾。”

    《唐书陈子昂传》:“武后召见子昂,赐笔札中书省,令条 上利害。子昂对三事,其二言:刺史、县令,政教之首。陛 下布德泽,下诏书,必待刺史、县令谨宣而奉行之。不 得其人,则委弃有司,挂墙屋耳,百姓安得知之?一州 得才刺史,十万户赖其福;不得才剌史,十万户受其 困。国家兴衰,在此职也。今吏部调县令如补一尉,但” 计资考,不求贤良。有如不次用人,则天下嚣然相谤 矣,狃于常而不变也。故庸人皆任县令,教化之陵迟, 顾不甚哉!

    《唐会要》:证圣元年,刘奇为吏部侍郎,注张文长、司马 锽为监察御史,二人因申屠玚以谢之,奇正色曰:“举 贤才本自无私,二君何为见谢?”

    如意元年九月,天官郎中李知远权知侍郎。时有选 人姓刁,又有王元忠者,并被放,乃密与令史相知,减 其点画,刁改为丁,王改为士,拟授官后,即添成文字。 知远一览便觉曰:“今年铨覆,万人总识姓名,安有丁 姓士姓者?此必刁某、王某也。”省内以为神明。

    《册府元龟》:郑杲则天圣历中为吏部郎注,韩思复为 太常博士,元希声为京兆士曹,尝谓人曰:“今年掌选 得韩、元二子,则吏部不负朝廷矣。”

    《唐会要》:景云二年,卢从愿为吏部侍郎,杜暹自婺州 参军调集补郑县尉。后暹为户部尚书,从愿自益州 长史入朝,暹立在卢上,谓之曰:“选人定何如?”卢曰:“亦 由仆之藻鉴,遂使明公展千里足也。”

    《唐书卢从愿传》:从愿为吏部侍郎,吏选自中宗后,纲 纪耗荡,从愿精力于官,伪牒诡功,擿检无所遗,铨总 六年,以平允闻。初,高宗时,吏部号称职者,裴行俭、马 载。及是,从愿与李朝隐为有名,故号“前有裴、马,后有 卢、李。”

    《韦陟传》:“陟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习与正调相冒。陟 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然任威严,或至詈诘,议者訾其峻。”

    《苏晋传》:“晋迁吏部侍郎,时宋璟兼尚书事,晋与齐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晋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及裴光廷知尚书,有过官被却者,就籍以朱点头而 已。晋因榜选院曰:‘门下点头者更拟。光廷以为侮己, 出晋汝州刺史’。”

    《苗晋卿传》:“晋卿为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选人诉索好官,厉言倨色纷于前,晋卿与相对,终日 无愠颜。久之,进侍郎。积宽纵,而吏下因缘作奸。方时 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 卿及宋遥,然岁命他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载, 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 一。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 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 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 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 康太守。

    《裴光廷传》:初,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奖拔唯其 才,往往得俊乂任之,士亦自奋。其后士人猥众,耑务 趋竞,铨品枉挠,光廷惩之,因行俭长名榜,乃为循资 格,无贤不肖,一据资考配拟,又促选限尽正月任。门 下省主事阎麟之专主过官,凡麟之裁定,光廷辄然 可。时语曰“麟之口,光廷手。”

    《李乂传》:“乂进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 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

    《唐会要》:“开元十一年十二月,吏部侍郎崔琳铨日,收
    考证
    选残人卢怡、裴敦复等十数人,无何皆入台省,众以

    为知人。”

    《国史补》:开元中,薛据自恃才名,于吏部参选,请授万 年录事。诸流外官共见宰执,诉云:“录事是某等清要 官,今被进士欲夺,则某等色人无措手足矣。”遂罢黜。 自开元二十年吏部置南院,始悬长名,以定留放。时 李林甫知选,宁王私谒林甫曰:“就中乞一人。”林甫责 之。于是榜云:“据其书判,自合得留。”缘属宁王,且放《冬 集》。

    《册府元龟》:李义府为中书令,卖官鬻爵,有占候。人言 义府宅有狱气,积钱二千万可压胜。遣其子津召长 孙无忌之孙延,谓曰:“相为得一官。”数日诏书当出。五 日果拜司监,乃取延钱七百贯。

    《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二载,杨国忠于尚书省注 官。注讫,于都堂对左相与诸司长官唱名。选人郑怼 等二十馀人,以国忠铨注无滞,设斋于勤政殿下,立 碑于尚书省门。”

    《文献通考》:杨国忠以右相兼吏部尚书,建议选人视 官资书判,状迹功优,宜对众定留放。乃先遣吏密定 员阙。一日会左相及诸司长官于都堂注唱,以夸神 速。或于宅中引注虢国姊妹,垂帘观之,或有老丑者, 指名以为笑,士大夫遭诟耻。故事,兵、吏部注官讫,于 门下过,侍中给事中不过者,谓之“退量。”国忠注官,呼 左相陈希烈于坐隅,给事中列于前曰:“既对注拟,即 是过门下了。”侍郎韦见素、张倚皆衣紫,与本曹郎官 藩屏外排比案牍,趋走咨事。国忠顾谓帘中曰:“两个 紫袍主事何如?”杨氏大噱。

    肃宗即位于灵武,以崔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京 师未复,选举不至,诏涣为江淮宣谕选补使,收采遗 逸,不以亲故自嫌。常曰:“抑才虞谤,吾不忍为。”然听受 不甚精,以不职罢。

    《册府元龟》:“庾准,常州人。以门荫入仕。肃宗末,昵于宰 相王缙,缙骤引至中书舍人。准素寡文学,以柔媚自 进,既非儒流,甚为儒论所薄。”

    《大唐新语》:姜晦为吏部侍郎,性聪悟,识理体。旧制,吏 曹舍宇悉布棘,以防令史为与选人交通。及晦领选 事,尽除之,大开铨门,示无所禁。私引置者,晦辄知之, 召问,莫不首伏。初,朝廷以晦改革前规,咸以为不可。 竟铨综得所,贿赂不行,举朝叹伏。

    国初因隋制,以吏部典选,主者将视其人,核之吏事, 始取州县府寺疑狱,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此判之 始焉。后日月淹久,选人滋多,案牍浅近,不足为准,乃 采经籍古义,以为问目。其后官员不充,选人益众,乃 征僻书隐义以试之,唯惧选人之能知也。遒丽者号 为“高等”,拙弱者号为“蓝罗”,至今以为故事。

    《唐书赵憬传》:“憬献审官六议,三议京司阙官,曰,今要 官阙多,闲官员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 少,优容众也。宜补缺员,以育人材。”帝然之。

    《杨于陵传》:于陵授吏部侍郎。初,吏部程判,别诏官参 考,齐抗当国,罢之。至是尚书郑馀庆移疾,乃循旧制。 于陵建言:“他官但第判能否,不知限员。有司计员为 留遣之格,事不相谋,莫如勿置。”于是有诏,三考官止 较科目,选至常调,悉还吏部。又请修甲历,南曹置别 簿,相检实,吏不能为奸。始奏选者纳直给符告。居四 年,凡调三千员,时谓为“适。”

    《册府元龟》:李德裕,宪宗时为太原府司录参军,谓监 军李国澄曰:“何不以近贵取事,而日滞于外阃乎?”国 澄曰:“岂所不欲,其如贫何!”乃许借钱十万。澄初未信, 及至阙,咸如其诺。寻除中尉,遂为中人所称。

    《唐国史补》:“元和末,有敕申明,父子兄弟无同省之嫌。” 自是杨于陵任尚书,其子嗣复历郎署,兄弟分曹者 亦数家。

    裴仆射遵庆罢相知选,朝廷优其年德,令就第注官, 自宣平坊榜引仕子以及东市西街,时人以为盛事。 长庆初,吏部尚书李绛议置郎官十人,分判南曹,吏 人不便,旬日出为东都留守。自是选曹成状常速毕。 李建为吏部郎中,常曰:“方今秀茂,皆在进士。使仆得 志,当令登第之岁,集于吏部,使尉紧县;既罢,复集稍” 尉;望县既罢,乃尉畿县而升于朝。大凡中人,三十成 名,四十乃至清列,速迟为宜。既登第,遂食禄;既食禄, 必登朝,谁不欲也?无淹翔以守常限,无纷竞以来奔 捷,下曹得其循举,上位得其更历。就而言之,其利甚 溥,议者多之。

    《卢氏杂说》:崔安潜东洛掌选时,选人中不能显其名 姓,窃顾云:“启事投献者。”崔公不之知,大赏叹,召之与 语,便注一超资县令。后有人白,崔公方悔。

    《孔帖》:优人李可及擢威卫将军。曹确曰:“太宗著令,文 武官六百四十三。谓房元龄曰:‘朕设此待天下之贤 人’。文宗欲以乐工尉迟璋为主府率,窦洵直固争,卒 授光州长史。今位将军,不可。”帝不听。

    《东观奏记》:“宣宗推重词学之臣,于翰林学士恩礼特异,宴游密召,无所间隔,惟于迁转,皆守彝章。皇甫圭 自户部员外召入内廷,改司勋员外,计吏员二十五 个月限转司封郎中、知制诰。孔温裕自礼部员外改 司封员外,入内廷二十五个月,改司勋郎中、知制诰。 动循官制,不以爵禄私近臣也。”

    《五代史姚𫖮传》:𫖮在相位,龊龊无所为。唐制,吏部分 为三铨,尚书一人曰尚书铨,侍郎二人曰中铨、东铨。 每岁集以孟冬三旬,而选尽季春之月。天成中,冯道 为相,建言:“天下未一,选人岁才数百,而吏部三铨分 注,虽曰故事,其实徒繁而无益。”始诏三铨合为一,而 尚书侍郎共行选事。至𫖮与卢文纪为相,复奏分铨 为三,而循资、长定旧格,岁久多舛,因增损之,选人多 不便之,往往邀遮宰相喧诉不逊。𫖮等无如之何,废 帝为下诏书禁止。

    《孔帖》:“前蜀王衍太后、太妃以教令卖官,自刺史以下, 每一官阙,必数人并争而入钱,多者得之。”

    《辽史耶律俨传》:俨字若思,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六 年,驾幸鸳鸯泺,召至内殿,访以政事。帝晚年倦勤,用 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俨尝得胜 采,上曰:“上相之征也。”迁知枢密院事。

    《闻见前录》:太祖遣曹彬伐江南,临行谕曰:“功成以使 相为赏。”彬平江南归,帝曰:“今方隅未服者尚多,汝为 使相,品位极矣,岂肯复战耶?姑徐之,更为吾取太原。” 因密赐钱二十万,彬怏怏而退,至家见钱布满室,乃 叹曰:“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何必使相也!”太祖重惜 爵位如此。

    《遵尧录》:“太祖聪明英睿,善知人,下位中有一行可观, 一才可称者,皆自圣知不次拔擢。尝以中牟县令李 鹤为国子监丞、延州录事参军改从革为赞善大夫, 定州录事参军郭思齐为太子中允,河阳节度判官 石雄为补阙,莱芜县令刘琪为拾遗,安丘县尉张邈 为将作监丞,郑州防御判官李抟为监察御史。当时” 州县无滞才,朝廷称“得人”焉。

    太祖朝,臣僚有功当进官,帝不喜其人,欲勿进。赵普 力请之,帝怒,固不与转官。普争之曰:“赏者,圣人所以 劝善。罚者,圣人所以惩恶。夫爵赏刑罚,乃天下之爵 赏刑罚也,非陛下之爵赏刑罚也,陛下岂得自专之 耶?”帝不能容,乃拂衣起,普亦随之。帝入宫门,普立于 宫门不退,帝乃悟,卒可其奏。

    王著罢职翰林太祖谓宰相曰:“学士深严之地当选 谨重之士处之”范质曰:“窦仪清介谨厚然在前朝由 翰林学士迁端明今。又官为尚书难于复召”帝曰:“禁 中非此人不可卿当谕以朕意勉赴所职”仪,于是再 入翰林。

    钱昱自白州刺史求文资得秘书监连典数郡无治 声太祖谓宰相曰:“此贵家子不可任丞郎”改郢州团 练使。

    大理评事陈舜封,因奏事语颇捷给,类倡优,帝问谁 之子,舜封自言其父承业为教坊都知。帝曰:“此杂类 安得任清望官!盖执政不为国家区别流品所致。”改 授殿直。

    教坊使有卫得仁者,以老求外任官,且援《同光》故事 求领郡。太祖曰:“用伶人为刺史,此庄宗失政也,岂可 效之耶!”中书拟上州司马,帝曰:“上州之佐,乃士人所 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止可于乐部转迁耳。”乃授 太乐书令。

    《宋史赵昌言传》:“昌言为御史中丞,知审官院,有言门 资官不宜任亲民,昌言手疏,以才不才在人,岂以寒 隽世家为限”,遂罢其议。

    《遵尧录》:太宗尤重内外制之任,每命一舍人,必咨问 宰辅,求才实兼美者,先召与语,观其器识,然后授之。 后因览唐故事,见其多自卑位作学士者。会苏易简 荐吴人浚仪尉周亨俊拔可任,帝俾易简索其文章, 得《白花庭赋》,阅之,语易简曰:“可。且令叙迁京秩,更徐 观之。”改光禄寺丞,卒。

    太宗选秘书丞杨延庆等十馀人分为诸州知州,因 谓宰相曰:“刺史之任,最为亲民,非其人则下有受其 弊者。昔后汉秦彭为颍川郡守,教化盛行,百姓怀惠, 乃有凤凰、麒麟、嘉禾、甘露之瑞。以一郡守尚能有感, 若帝王崇尚德教,岂太平之不可致而和气之不可 召也?”

    太子中舍王济,方正好言事。太宗为宰相,曰:“法官尤 宜谨择,苟非其人,或有冤滥,感伤和气,必致天灾。”宰 相曰:“惟守法不回者,可符圣意。”帝曰:“王济数言事,必 有特操,可试之。”遂令权判寺事。

    太宗尝谓近臣曰:“国家选才,最为切务。人君深居九 重,岂能遍识之哉?必须采访,苟称善者多,即是操履 无玷。但择得一好人,为益无限。古人云:‘得十良马,不 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兹言有理。朕 孜孜咨访,只要求人,庶得良才,以充任使。”赵普曰:“帝 王进用良善,实太平之基。然君子小人,各有党类,不可不察也。”帝然之。

    太宗尝谓近臣曰:“国家取士,必历级而升。下位之人, 韬晦才行,诚亦有之。当勿以此为限,成朕急贤之意。” 又曰:“人之行实,不以位之高下。虽卑秩下位,勿谓无 良士。然君子含章守道,难进易退,不求闻达,朕尝患 其不能知也。”吕蒙正曰:“迭试可任,则能否洞分。”帝曰: “若善恶,则不可得而知矣。”曰:“亦迭试可也。苟暂闻其 善恶,有涉爱憎,恐误任使。故须久而察之,则赏罚不 滥矣。”帝然之。

    太宗时,以著作佐郎直史馆,赐五品服。雍熙中,左拾 遗王化基上书大言自荐,帝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 佳士也,可并试之。”明日,并命为右补阙、知制诰,沆位 二人之次,特升于上。未几,召入翰林,充学士,赐金紫。 弼违献可,多沃上心,天子知其才,乃有意于大用。淳 化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帝乃循名责实,沆励翼 “一心,将顺庶政,名器有伦,人无侥幸。”四年,以本官罢 去。

    淳化五年夏五月,太宗谓宰相曰:“诸州长吏,所委尤 重。审官院进所选京朝官充知州者三十馀人,御前 印纸历子,朕亲书于其前,曰:‘勤公洁己,奉法除奸,惠 爱临民,方可书为劳绩’。本官月俸并给实钱,令知审 官院钱若水分赐之。”因谓若水曰:“所赐《戒谕》,有‘奉法 除奸’之语,恐不晓者从而生事,以求功劳。可谕之云: ‘除奸之要在乎奉法耳’。”

    至道元年夏四月,擢吕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召 端谓曰:“庙堂之上固无虚授,但能进贤退不肖,便谓 称职,卿宜勉之。”端历官识大体,今虽进擢,常以谓任 用之晚,每奏对,同列多出异议。因出诏谕之曰:“自今 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奏闻。”

    《宋史刘综传》:“咸平初,河北承兵寇之后,民户凋敝,吏 部所铨幕职州县官,皆四方之人,不习风俗,且有怀 土之思,以是政事多因循不举。综建议请自今并以 河朔人充之,冀其安居,勤于职事。”

    《裴庄传》:“咸平二年,命庄巡抚江南,使还,言池州兴国 军得良吏,馀无足称者。且言朝廷所命知州、通判率 以资考而授,至有因循偷安,无政术而继得亲民者。 其素蕴公器有政绩者,偶缘公坐,则黜司冗务,真伪 莫辨,侥幸滋甚。自今望慎选其人,勿以资格补授,有 政绩者加以恩礼。”

    《贾昌朝传》:“昌朝判吏部流内铨。初,铨法,县令奉钱满 万二千,乃举令。昌朝曰,法如此,则小县终不得善令, 请概举令而与之奉如大县。”

    《鲁宗道传》:“宗道为右正言,尝言:守宰去民近,而无以 区别能否。今除一守令,虽资材低下,而考任应格,则 左司无摈斥。故天下亲民者黩货害政,十常二三,欲 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汉宣帝除刺史守相,必亲见 而考察之。今守佐虽未暇亲见,宜令大臣延之中书, 询考以言,察其应对,设之以目,观其施为才不肖,得 进退之。吏部之择县令放此,庶得良守宰宣助圣化 矣。”真宗纳之。

    《赵及传》:“及权判吏部流内铨。初,铨吏匿员缺与选人 为市,及奏阙,至即榜之。吏部榜阙自及始。”

    《乐黄目传》:“黄目直史馆,知浚仪县,上言曰:伏以从政 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 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 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 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 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馀二百人且 令赴任,十馀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 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 前,试《时务策》一道。察言观行,取其才识明于吏治、达 于教化者充选。其有不分曲直、罔辨是非者,或黜之 釐务,或退守旧资。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 嘉其好古。

    《闻见前录》:吕文穆公既致政,居洛,今南州坊张观文 宅是也。真宗祀汾阴过洛,文穆尚能迎谒,至回銮已 病。帝为幸其宅,坐堂中问曰:“卿诸子孰可用?”公对曰: “臣诸子皆豚犬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川推官,宰相 才也。”帝记其语,遂至大用,文靖公也。

    《遵尧录》:终南山隐士种放居东明峰,专以讲习为业。 咸平五年,帝召放赐对便殿,命坐与语久之,喜谓宰 相曰:“放召对与语不山野,访以民事,则曰:‘徐而化之’。” 问边事,久不对,但言爱民而已。夫赏一逸人,可以劝 天下之静退者。乃授左司谏,直昭文馆。

    真宗择官判大理寺,谓宰相曰:“法官尤宜谨选,若官 不称职,或有冤滥,水旱灾沴自此而兴。”因问几品以 上可当是任,李沆曰:“执法之任,不必限官高卑,但有 执守不回邪者,可当此任。”帝然之。

    王旦尝因便坐奏事,帝语及一省郎姓名,且曰:“斯人 履行才干,俱有可采,今方典郡,宜与甄擢。”旦等皆素 知其为人,因共称荐之。自是屡加叹赏,令俟归朝,擢以为转运使,徐更别议陞陟。既而代还,会外计阙官, 旦即与同列拟定名氏,约以次日奏补。及晚,其人投 刺来谒,旦以方议委任,辞弗见。诘朝入对,具道本末, 请授以转漕,帝默然不许。退而叹骇者久之,乃知昨 暮造请,虽弗见,已为伺察者所纠矣。每戒同列以“私 谒之嫌,当须谨避,庶几免于悔吝。”

    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才矣,必久 其官,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 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求使相,旦大惊曰:“将相之任, 岂可求耶?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武 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见,泣曰:“非陛下 知臣,何以至此!”帝且道旦所以荐者,准始愧叹,以为 不可及。

    帝与宰相议择官,王旦曰:“天下重地,为朝廷屏翰者, 不过一二十州。若皆得人,则镇抚一方,威惠兼著。”帝 深然之。

    真宗尝语李至等曰:“凡所举官,多闻谬滥,不若先择 举主,以类求人。今外官要切,惟转输之任,卿等可先 择人,俾令举之。”因言:“外郡长吏奏举管内职官,虑有 受其请托者,宜依条约。又州县阙员甚多,当选有清 望朝官各举所知,庶得良吏,用亲吾民。”

    诸王府侍讲孙奭言牧民之官,不可用有势援者,帝 曰:“朝廷用人,惟问才与不才耳,岂得限以世家!如其 败官,自有常典,虽势援何害!”

    《燕翼贻谋录》:旧制,朝臣监司因事谪官,多为监当,虽 在贬所,犹以前任举官,言者以为无以示贬抑之意。 天禧元年五月壬戌,始制因罪监当不得举官充知 县,朝臣不得举本州幕职官。前朝贬谪虽重,叙用亦 骤,未闻其黜免而置之闲地也。王安石一时私意,贻 害无穷,罪不胜诛,国犹为其所误,而况士大夫乎? 《文献通考》:“刘珙为吏部员外郎,有才智,善摘捡奸弊。 一日,命于中庭张幕案,设置令式其中,使选集者得 出入翻阅,与吏辩,吏愕眙不能对,时议翕然称之。” 《燕翼贻谋录》:真宗以朝官注拟于堂,贫者留滞逆旅, 无以为资,乃置朝集院于朱雀门外。此咸平四年四 月癸丑诏也。院既成,诏陞朝官以上到阙,“并馆于院 中,官给公养,出入则乘马。开封府差兵士随直,惟可 至庙堂、省部、铨曹官厅而已,虽欲出入市廛,不可得 也。故陞朝官以上造朝,则先匿于亲戚故旧之家,俟 所干置悉备,方敢报阁门放见。”盖阁门即日关报朝 集院,开封府人马即至,迎入院中,虽不可出入,而同 院中士大夫日夕游从,情“如兄弟,或商确文字,或彼 此询问风土,或因而结交,互相推荐,其况味与栖栖 逆旅者大不侔矣。”景祐二年十月辛亥,诏复增置,以 士大夫之来者日多故也。

    《日知录》寇莱公为相,章圣尝语两府,欲择一人为马 步军指挥使。公方议其事,吏有以文籍进者,公问:何 书?对曰:“例簿也。”公曰:“朝廷欲用一衙官,尚须检例邪? 安用我辈坏国政者,正由此尔。”司马温公与吕惠卿 论新法于上前,温公曰:“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 之可也,不可使两府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 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足矣。 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不能对。

    《宋史王益柔传》:“益柔判吏部流内铨,旧制,选人当改 京官,满十人乃引见,由是士多困滞,且遇举者有过 辄不用。益柔请才二人即引见,众论翕然称之。” 《苏绅传》:“绅为开封府推官,陈便宜八事,五曰适才宜。” 古者自黄散而下及隋之六品,唐之五品,皆吏部得 专去留。今审官院流内铨,则古之吏部,三班院,古之 兵部,“不问官职之闲剧,才能之长短,惟以资历深浅 为先后,有司但主簿籍而已,欲贤不肖有别,不可得 也。太宗皇帝始用赵普议,置考课院,以分中书之权, 今审官是也,其职任岂轻也哉?宜择主判官,付之以 事权,责成其选事。若以为格例之设,久不可遽更,或 有异才高行,许别论奏。如寇准判铨,荐选”人钱若水 等三人并迁朝官为直馆,其非才亦许奏殿,如唐卢 从愿为吏部,非才实者并令罢选,“十不取一”是也。书 奏,帝嘉纳之。

    《姚仲孙传》:仲孙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 事,时谏议大夫十二员,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 选,不宜以岁月序进。今诸寺卿至前行郎中三十五 员,贴近职者犹不在数,若以年劳授,则数年之外,谏 议大夫员益多,请艰其选,以处材望之臣,馀悉次补 卿监。”乃诏当选者奏听旨。

    《鱼周询传》:“周询权御史中丞,庆历八年,手诏近臣访 天下之务。周询对曰,陛下患承平寖久,仕进多门,人 污政滥,员多阙少,滋长奔竞,縻费廪禄。臣以为国家 于制举进士、明经之外,复有任子流外之补。负瑕衅 服舆台者,亦寘班列。历年既久,纷猥塞路,求人任事, 适用者鲜。而又亟更数易,交错道途,额置有常,诏除 无限。凡守一阙,动逾再期。预阃籍、服武弁者,坐费水衡之给,虚计岁考之期。赴铨调、守选格者,居多困乏 之叹,行寡廉耻之风。官冗之弊,一至于此。愿陛下特 诏进士先取策论,诸科兼通经义,中第解褐,无令过 多。其文武班奏荐并流外出官者,权停五六年,自然 名器不滥,奔竞衰息矣。”陛下患牧守“之职,罕闻奏最。 臣闻汉宣帝勉励二千石,其有治效者,增秩赐金,或 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以次用之,故良吏为盛。国家 鉴诸侯专地之患,一切用郡守治之,而班行寖冗,序 迁者众。乃有地处蕃宣,秩为卿监,而未历省府提转, 则为沈抑。内重外轻,何以求治?改弦易辙,正在此时。 愿诏两府大臣,选委两制、台谏官参举,如两任通判 可充知州军,京朝官依次除补。若治状尤异,即外省 府提转。其常例入知州者,一切停罢,则进擢得人,牧 守重矣。”时执政及近臣所对多疏阔,仁宗颇嘉周询 详敏。

    《杜衍传》:衍兼判吏部流内铨,选补科格繁长,主判不 能悉阅,吏多受赇,出缩为奸。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 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 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 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 制如判铨时。

    《清波杂志》:选人改秩,今当员多阙少时需次动六七 年,咸云考无玷阙,方幸寸进,戛戛乎难哉。近制,改京 官岁有定额,且减荐数。有凭借者亦不待求而得之, 每患艰得。职司若止许用职司一员,庶俾孤寒均得 应格。昔有胡宗英者,该磨勘,引见日,仁宗惊其年少, 举官逾三倍。阅其家状,父宿见任翰林学士,乃叹曰: “寒畯安得不沈滞?”遂降旨止与循资。熙宁间,一选人 以贵援得京,削十三纸。引见日,神宗云:“有举状一十 三纸者,是甚人,特与改次等官。”于是权势耸然。幕职、 州县官以荐改京官者,其数如格,则移刑寺问举者 无罪,故乃得磨勘,而注籍以待引见。至引见,又移问 如初,有罪故而不足于数者,辄罢去。考功郎赵“请 勿再移问。”从之,仁人之言也。乃清献公之子。 《遵尧录》:明道中,宰相欲除亲旧二人为正言司谏,帝 谓“祖宗法制,台谏官须自宸选,今不可坏弛祖宗法 度,台谏自大臣除,则大臣过失无敢言者。”执政等恐 惧称死罪,流汗浃背,再拜下陛。

    王曾景祐元年拜枢密使,迁右仆射、门下平章事。曾 始参大政,属太尉王旦当国,每进用朝士,必先望实。 或告之曰:“某人才,某人贤。”则曰:“诚知此人,然历官尚 浅,人望未著,且俾养望岁久不渝,而后擢任,则荣涂 坦然,中外允惬。”曾尝志之。及执政之日,遵行其言,人 皆心服。

    仁宗尝谓辅臣曰:“知州、通判,民之表也。今审官院一 以名次用人,可乎”宰相王曾曰:“不次用人,诚足以劝 群吏,然须更为选任之法,乃可遵行。”帝然之。

    仁宗尝谓辅臣曰:“朕观古者求治之世,牧民之吏多 称其官,而百姓得安其业。今求治之路非不广也,而 吏多失职,未称所以为民之意,岂今人才之少而世 变之殊哉?殆不得久于其官故也。盖智能才力之士 虽有兴利除害、禁奸劝善之意,非稍假以岁月,则其 吏民亦且媮而不为之用,欲终厥功,其路无繇。今夫 州县恃以为治者,守令也,察其能者,使得久于其官 而褒赏以劝之。今所谓先务者,无以过此。”遂诏今后 守令有清白不扰而政绩殊异、有惠于民者,本路安 抚、转运使副、判官、提点刑狱司同置保举,再任,中书 别加察访,审如所举,即与推恩。

    太子中舍、同正员王文度,摹勒《真宗御书》,赐紫服,且 求佩鱼。帝谓辅臣曰:“先帝尝命伎术官毋得佩鱼,所 以别士类也。宜申明之。”其后文度又乞换正官出职, 帝曰:“伎术人若除正官,则渐乱流品矣。”如旧制迁同 正官而已。

    《渑水燕谈录》:仁宗朝,流内铨引改京官人李师锡,上 览其荐者三十馀人,问其族系,乃知丞相王德与甥 婿。上曰:“保任之法,欲以尽天下之材,今但荐势要,使 孤寒何以进”止与师锡循资。后翰林学士胡宿子宗 尧磨勘以保官亦令循资。帝之照见物情,抑权势、进 孤寒,圣矣。

    《五朝名臣言行录》:宝元中,御史府久阙中丞。一日,李 淑对,仁宗偶问以宪长久虚之故。淑奏曰:“乃吕夷简 欲用苏绅,已许绅矣。”上疑之,异时问夷简曰:“何故久 不除中丞?”因奏曰:“中丞者,风宪之长,自宰相而下皆 得弹击,其选用当出圣意,臣等岂敢铨量之。”仁宗颔 之。

    《遵尧录》:杜衍庆历二年迁吏部侍郎、枢密使、吏部审 官,主天下吏员,而居职者类以不久迁去,故吏得为 奸。衍始视铨事,一日,选者三人争某阙,衍以问吏,吏 受丙赇,对曰:“当与甲。”乙不能争,乃授他阙。数日,吏教 丙讼甲负某事不当得。衍悟,召乙问之,乙谢曰:“业已 得他阙,不愿争。”衍不得已,与丙而笑曰:“此非吏罪,乃吾未知铨法尔。”因命诸曹各具格式科条,吏不得与 铨事。明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苞苴宝货,不 敢到其门。是时,帝厌西兵之久出,而民敝甚,亟用丞 相富弼、枢密韩琦及范仲淹,而三人者乃欲尽革众 事以修纪纲,小人权幸者皆不悦,独衍与相左右。 仁宗尝谓张士逊曰:“帝王之明,在于择人辨邪正,则 天下无不治矣。”士逊曰:“若选用得才,又使邪正分,则 二帝三王不易此道也。”

    范仲淹自睦州徙知苏州,岁馀,以礼部员外郎、天章 阁待制召还,论事益切,执政者忌之,命知开封府,欲 挠以繁剧,而使他议之不暇也。仲淹明敏,决事如神, 事日益简,乃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时宰相得 君,权无与比,或以己意任人,人不敢言,仲淹因对而 言曰:“君当任人,臣当任事。若进用贤杰,选擢近辅,愿 出自圣意,不宜专委宰相。”帝曰:“我不能尽记,卿可作 一文书来。”仲淹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 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 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不察。”由是 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坐是落职、知饶州。司谏高若 讷言贬黜犹轻,欧阳修贻书责之,亦得罪;余靖、尹洙 皆以朋党出黜,于是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播其 事。仲淹之知开封也,尝曰:“侍臣当辅翼天子之政教, 固宜朝夕论思,以图称职。如开封,乃一郡之事耳,政 使如赵、张辈,功绩何足为报?”

    《闻见前录》:元丰四年,官制书成,神宗自禁中帖定。图 本出,先谓宰辅曰:“官制将行,欲取新旧人两用之。”又 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蔡确进曰:“国是方定,愿 少迟之。”王圭亦助之。又有旨:范纯仁弟纯粹自京东 提举尝平移陕西转运判官。上殿,帝问纯仁无恙,纯 粹曰:“臣兄纯仁无恙。”帝方悟。时纯仁为西京留台,寻 “除直龙图阁。”

    《石林燕语》:“欧阳文忠公初荐苏明允,便欲朝廷不次 用之。时富公、韩公当国,虽韩公亦以为当然,独富公 持之不可,曰:‘姑少待之’。故止得试衔初等官。明允不 甚满意,再除方得编修《因革礼》。”前辈慎重名器盖如 此。

    《五朝名臣言行录》:苏颂掌天官,每选人改官,京朝官、 使臣关陞磨勘,或以功过当陞降者,吏洗垢求瑕,故 为稽滞。公敕吏曰:“某官缘某事当会某处,仍引合用 条格,具委无漏落状同上。”自是吏不得逞。每诉者至, 必取案牍使自省阅,诉者服乃退。其不服,公必往复 诘难,度可行行之,苟有疑,则为之奏请,或建白都堂, 故士大夫受赐多而不得者,亦以为无可憾。

    《闻见前录》:“元符末,哲宗升遐,上皇即位,钦圣皇太后 垂帘同听政,召范忠宣公于永州,虚宰席以待。忠宣 病不能朝,乃拜韩忠彦为左仆射。安焘有时望,方服 母丧,乃拜曾布为右仆射。次年,改建中靖国。钦圣太 后上仙,布为山陵使。布与内臣刘瑗交通,多知禁中 事,就陵下密谕中丞赵挺之建议绍述,以迎合上意。” 布还朝,与忠彦势相敌,渐逐忠彦荐引之士。右丞范 公纯礼,为人沉默刚正,数以言忤上,布惮之,谓驸马 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枢密都承旨。”范右丞不以为 然,遂罢。盖诜尝以札子求此官于上,上禀皇太后,后 曰:“王诜浮薄,果使为之,则坏枢密院。驸马都尉王师 约,在先朝为此官称职,可命之。”上从王诜所纳札子, 批除王师约枢密都承旨,皇太后之意也。布妄言出 于范右丞,以激怒诜,诜信而恨之。后诜因馆伴大辽 使,妄称范右丞押宴席间语犯御名,辱国,右丞不复 辨,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颍昌府。自此忠彦之客,相继 被逐。

    《石林燕语》:故事,在京职事官绝少用选人者。熙宁初, 稍欲革去资格之弊,于是始诏选举到可试用人,并 令崇文院校书,以备询访。差使候二年取旨,或除馆 职,或升资任,或只与舍人差遣,盖欲以观人材也。时 邢尚书恕以河南府永安县主簿首为崇文院校书, 故右丞愈知谏院,犹以为太遽,因请“虽选人而未历 外官,虽历任而不满者,皆不得选举。”乃特诏恕与堂 除近地试衔知县。近岁不复用此例,自始登第,直为 禁,从无害也。

    玉照《新志》:“高公轩者,宣仁之疏族也,政和末为沧州 仪曹,考满哀鸣于外台。及将白,自惟孤寒,无从求知 于当路,但各乞一改官照牒障面而归,以张乡闾足 矣。人皆怜而与之。既至京师,乃诣部自陈,荐状已足, 乞以照牒为用,先次放散。”适有主之者,从其说而施 行之,遂冒改秩。蔡元长时当国,闻之,遂下令今后不 “得妄发照牒公轩,中兴后为检正诸房文字。”

    《齐东野语》:程泰之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 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上颇厌之,宣谕 宰执云:“《六经》断简缺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 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 铨曹亦如此也。”既而补外见闻搜玉史,丞相弥远用事改官,多出其门。制阃大 宴,有优一人出曰:“吾宰予也。”夫子曰:“于予与改。”又一 人曰:“吾颜回也。”夫子曰:“‘回也不改’。回谓予曰:‘吾为四 科之首,尚不改,汝何为独改’?”曰:“‘吾钻故改,汝何不钻’? 回曰:‘吾非不钻,但钻弥坚耳’。”曰:“尔之不改宜也,何不 钻弥远乎?”

    《山堂肆考》:宋郑可简以贡茶迁福建运使,其子待问 以献朱草得官,好事者作诗云:“父贵因茶白,儿荣为 草朱。”

    《癸辛杂识》:昔有卖阙沈官人者,本吴兴之族,专以卖 阙为生,膳百馀指。或遇到部干堂之人,欲得便家,见 阙者或指定何路,或干僻阙,虽部胥掌缺簿者,亦不 过按图索骏。时方员多阙少,动是三五政十年殊不 易得,必往扣之,门外之履常满,彼必先与谐假,邀物 为质,或立文约,然后言某处为见阙,某处减两政,虽 “在官累数,政缘上政某人已于何时事故,有见亲弟 若亲故见在某处某恤,可问而知;次政某人见行通 理月日,补填岁月,不俟终更,已常于考功或他所属 投放文书,见是吏人某承行,可问而知;次某人则近 于此月某日已行丁忧。”各详援亲戚乡人可证者,乃 各相引指踪放,访问其的,然后能射阙,阙已,则以所 约酬之。天下诸州属县,大小员阙,无一不在其目中, 如指诸掌,亦各有小秩。然时时揭帖,实为觅阙之指 南,虽有费,不惮也。他人欲效之,皆不能逮,盖人之心 计,各有所长如此。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八年十月乙酉,尚书奏拟 除授而拘以资格。上曰:“日月资考,所以待庸常之人。 若才行过人,岂可拘以常例?国家事务,皆须得人,汝 等不能随才委使,所以事多不治。朕固不知用人之 术,汝等但务循资守格,不思进用才能,岂以才能见 用,将夺己之禄位乎?不然,是无知人之明也。”群臣皆 曰:“臣等岂敢蔽贤,才识不逮耳。”

    《宗室宗永传》:宗永子璋为御史大夫,奏:窃观文武百 官有相为朋党者,今在台自臣外无女直人,乞不量 资考,量材奏拟。上曰:“朋党为谁,即纠治之。朕选女直 人,未得其人,岂以资考为限,论其人材而已。”

    《高衎传》:“衎迁吏部尚书,每季选人至吏部,托以检阅 旧籍,谓之‘检卷’。”有滞留至后季犹不得去者。衎三为 吏部,知其弊,岁馀铨事修理,选人便之。

    《移刺道》传道拜平章政事。是时县令多阙,上以问宰 相,道奏曰:“散官宣武以上借除以充之。”上曰:“廉察八 品以下已去官者,录事丞簿有清干之誉者,县尉入 优等者,皆与县令。散官至五品无贪污旷职之名者, 亦可与之。俟县令不阙,即如旧制。”

    《黄久约传》:久约迁太常卿,仍兼谏职,时郡县多阙官, 久约言:世岂乏材,阂于资格故也。明诏每责大臣以 守格法而滞人材,乞断自宸衷而力行之。世宗曰:“此 事宰相不属意,而使谏臣言之。”欤即日授刺史者数 人。久约又言:“宜令亲王以下职官递相推举。世宗曰: ‘荐举人材,惟宰相当为耳。他官品虽高,岂能皆有知’” 人之哲。方今县令最阙,宜令刺史以上举可为县令 者,朕将察其实能而用之。

    《章宗本纪》: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帝位。十 一月癸亥,上谓宰臣曰:“今之用人太拘资历。循资之 法,起于唐代,如此何以得人”平章政事汝霖对曰:“不 拘资格,所以待非常之材。”上曰:“崔祐甫为相未逾年, 荐八百人,岂皆非常之材欤?”

    《续文献通考》:“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遥授松江民曹 梦炎浙东宣慰副使。梦炎愿岁输米万石,乞免徭,且 求官职,故有是命。”

    《元史吴元圭传》:大德元年,元圭除吏部尚书,选曹铨 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圭曰:“此风不可长。川党、朔党 之兴,宋之所由衰也。”请谒悉皆谢绝。

    《武宗本纪》:大德十一年五月甲申,皇帝即位于上都。 六月,铁木儿不花、憨刺合儿等言:“旧制,枢密院铨调 军官,公议以闻。比者近侍自择名分,从内降旨,恐坏 世祖定制,且误国事。在成宗时,尝有旨,辄奏枢密事 者,许本院再陈。臣等以为自今用人,宜一遵世祖成 宪。”帝曰:“其遵前制,馀人勿辄有请。”又言:“军官与民官 不同,父子兄弟,许其相袭,此世祖定制。比者近侍有 辄以万户、千户之职请于上者,内降圣旨,臣等未敢 奉行。”帝曰:“其依例行之。”

    《陈思谦传》:“思谦拜监察御史,言铨衡之弊,入仕之门 太多,黜陟之法太简,州郡之任太淹,朝省之除太速, 欲设三策以救四弊:一曰,至元三十年以后增设衙 门,冗滥不急者,从实减并,其外有选法者,并入中书。 二曰宜参酌古制,设辟举之科,令三品以下各举所 知,得才则受赏,失实则受罚。三曰,古者刺史入为三 公,郎官出宰百里,盖使外职识朝廷治体,内官知民 间利病。今后历县尹有能声善政者,受郎官、御史;历 郡守;有奇才异绩者任宪使、尚书;其馀各验资品通迁。在内者不得三考连任;京官在外者须历两任乃 迁。内职绩非出类,守不败官者,则循以年劳,处以常 调。凡朝缺官员,须二十月之上,方许迁除。”帝可其奏, 命中书议行之。

    《续文献通考》:元顺帝至正六年,有以音乐得幸者,帝 命为崇文监丞。参政朵儿直班顿首曰:“用幸人居清 选,恐后世议陛下也。”

    《明宝训》。甲辰十有一月辛酉,太祖谓中书省臣曰:“立 国之初,致贤为急。中书百司纲领,总率群属,须择贤 者与之共理。但任人之道,小大轻重,各适其宜。若委 重于轻,是以栱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锺庾而 盛斗筲。”省臣对曰:“人有才者,施于任使,宜无不可。”太 祖曰:“莫邪之利,能断犀象以之斲石则必缺;麒麟之 驶,能致千里。”以之服耒则必蹶,要必处之得其宜,用 之尽其才可也。

    洪武元年四月癸亥,山东行中书省调江西参政汪 广洋为山东参政,以翰林学士陶安为江西参政。太 祖因谓安曰:“朕渡江之初,卿首率父老见于军门,为 朕敷陈王业,论当世之务,深合朕心。由是朝夕相近, 幕府军旅之事,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今调 汪广洋为山东参政,而江西乃上游都会,可以代之 者,宜莫如卿,其为我抚治之。”安对曰:“臣以微陋,叨蒙 甄录,俾居左右,幸过望矣。今复委以重任,恐付托不 效,有负上恩。”太祖曰:“躬擐甲胄,决胜负于两阵之间, 此武夫之事,非儒生所能。至若承流宣化,绥辑一方 之众,此儒者之事,非武夫所能也。朕之用人,用其所 能,不强其所不能。卿才,宜膺是任,故以授卿。我岂私 卿一人而不爱一方乎?”安乃顿首受命。

    《名山藏典谟记》:洪武三年七月,天下学识笃行之士, 应诏送至尚书,考最得十八人。其日太史奏星象文 明之祥,上曰:“此唐太宗一代之选,朕得之。”一日皆以 为御史。

    《大政纪》:“洪武四年五月丁巳,以李守道、詹同为吏部 尚书。上谕曰:‘吏部者,衡鉴之司。鉴明则物之妍媸无 所遁,衡平则物之轻重得其当。盖政事之得失在庶 官,任官之贤否由吏部。任得其人则政理民安,任非 其人则瘝官旷职。卿等居持衡之任,宜在公平以辨 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明宝训》:洪武十八年秋八月丙辰,太祖御华盖殿,与 群臣论及治天下之道。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进曰:“古 者人主致治,重在任人。盖择众贤为耳目,则听视周 乎四海;任众智为计虑,则利泽施于万民。今天下太 平,惟选任贤才,宜留圣虑。”太祖曰:“然。任人之道当严 于简择,简择严则庸鄙之人不进。当专于任使,任使” 专则苟且之意不行。然必贤者乃可以专任之。非贤 而专任者,必生奸也。是以任人为难。然人亦有谨于 始而怠于终者,亦有过于前而改于后者,则固不能 保始终。惟始终如一者,其怀忠报国之心,坚如金石, 安得不任之。若存诈似信,怀奸若忠者,决不可任。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戊辰,太祖御奉天门,廷臣有言: “比来儒士,起自田里,而骤擢显位,非朝廷爱重名爵 之意。”太祖曰:“朝廷爵禄,所以待士。彼有卓越之才,岂 可限以资格?朕但期得贤,名爵非所吝。若曰起自田 里,不当骤用,如伊尹在莘野,孔明在隆中,一旦举之, 加于朝臣之上,遂至建功立业,何尝拘于官职?朕所 患不得贤耳。诚得贤而”任之,品秩非所限也。

    《大政纪》:洪武三十一年谕吏部,随材任使,不可用小 人。上曰:“观人之法有数等,材德俱优者,上也;材不及 德者,其次也。材有馀而德不足者,又其次也。苟二者 俱无,不足论矣。若逐势变移,好作威福,言是而行非, 此小人不可用也。”

    《明宝训》:洪武二十三年八月辛酉,给事中有荐士者, 太祖问:宜任何官,对曰:“宜牧民。”又问其所长,对曰:“‘其 人才高年力少,勇于敢为’。太祖曰:‘才高者多过中,勇 敢者少循理,遽使牧民,未见其可。夫素操刀者乃可 使割,善制锦者乃可使裁。素未学而欲使入政,可乎? 后生年少,未尝历练,恃才轻忽,用其血气之勇,鲜有’” 不生事扰民者。且令就学。以养其德性。变化气质。俟 学成用之。

    《春明梦馀录》:“冢宰王恕在部中,有青州府益都县新 进士石存礼,年二十二岁应选知县,乃改选行人,题 曰:‘窃惟知县乃一县之主,百责所萃,生民休戚系焉’。” 今石存礼年方二十二岁,气质清秀,形体孱弱,若除 授知县,使之宰百里之地,居群僚之上,督率众职,分 理庶务,加以送往迎来,承上接下,劳苦百端,恐不能 “堪。看得行人司行人亦系三甲进士,该除官员其职 最简,而无劳事。欲将石存礼仍送该衙门办事,候有 行人员缺,另行除授行人,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 试,待其老成,然后任县事之职,斯可责其成绩。” 《实录》:正统三年五月,书天下文武方面官姓名于文 华殿。上谕行在吏部、兵部臣曰:“庶官贤不肖难知,使淑慝混淆莫辨,将孰与为善?尔等朝夕在左右,朕熟 知之。在外者或知有未尽,先朝尝命书其姓名于武 英殿南廊,或于奉天门西序,以备观览。尔等其书中 都留守司、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姓名,揭于文华殿, 候儒臣进讲之暇,因以考其人之贤否,而加黜陟焉。” 《大政纪》:“景泰四年二月,以”左都御史王翱为吏部尚 书。时吏书缺,上命举可称任者。练纲率诸御史上言: “都御史王翱严公峭直,右副都御史年富操履端方, 大理寺卿薛瑄持正不回。此三人者,择而用之,庶能 品人才,追踪王直。”于是召翱为吏部尚书,翱严加考 察,公铨注,抑奔竞,杜请托,一时任使,并称得人。 《古穰杂录》:吏部侍郎员缺。上召李贤曰:“吏部侍郎乃 天下人物权衡,非他部比。必得其人,先生以为谁可?” 贤曰:“以在朝观之,无如礼部二人可择一用之。”上复 问其优劣,贤曰:“邹干为人端谨,但规模稍狭。姚夔表 里相称,有大臣之量。”上曰:“然。”遂用之。命下,士类皆悦。 《大政纪》:天顺元年三月壬午,召巡抚副都御史耿九 畴为右都御史,掌院事。时都御史员缺,有行贿于权 贵门者,荐其名。上知其不可,问贤可以胜此任者,且 曰:“若耿九畴何如?”贤曰:“陛下得人矣。此人廉名素著, 士习重之。”未几,而九畴自陕西来,遂拜都御史。上召 见,戒谕谆切,深惬舆论。

    弘治十三年三月,吏部选进士江潮等为御史。上震 怒,黜潮等外任。时不中选者谗于大学士刘健曰:“新 选江潮等素毁阁下。今任言路,不利阁下也。”刘健信 谗,密奏曰:“江潮等皆新进,浮薄不堪风宪。”上震怒,由 是吏部认罪,而各官皆黜。岂古之休休者欤?

    《见闻搜玉》:弘治间,宁波二贡士听选,次贡与冢宰有 亲昵,乃计先正贡,欲顺天儒学训导,冢宰许之,即往 公廨议修理之。方斋夫怪而诘之,彼此诟詈,斋夫乃 粘于吏部云:“次贡钻刺。”冢宰闻而不与,及后补其选 者,乃正贡也。嘉靖间,行人某次当出差,计风宪正缺, 若差则不及选矣,乃诈病注门籍,不意三二日间即 当就选,初注门籍,法不可与,后某者反得列于风宪。 万历间,越人张某任拱华城把总时,当帝谒陵,张虑 供应繁重不可支,乃先调于他所,将移祸于后人。及 帝谒行在,秋毫无扰,反赐代之者一大银碗,且嘉赏 之,特陞参将。兵部怪张利己妨人,随即罢之。彼二文 一武,初专为己,而反至失福,乃归之“他人”,“天理之孔 昭”如是。

    《琬琰录》:廖庄敏公为人直易,表里坦然,不孑孑为异 饰细行以取誉。接对士类,不见有纤毫贵势态,尤甚 于乡党故旧,宾至,卮酒豆肉辄与为欢,无一日不对 宾客。既为天官,或劝稍谢往来远嫌,公笑曰:“昔人有 言:‘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吾无愧吾心而已’。”

    《济宁州志》:杨士聪,毅宗朝为经筵讲官,召对,上问保 举考选二者孰为得失。士聪对曰:“欲求用人之法,必 去用人之弊。保举之初虽未尽当,亦不至大谬。其后 情面相串,径窦多而真才少,暂一举行可也。若夫考 选功实俱在地方,今不据抚按之荐引,到部之后别 为次第,故妍丑混而贿赂滋。”上深然之。

    《永陵编年史》:“嘉靖二年,御史曹嘉效、范仲淹上《百官 图》。一曰资望颇久,可备任用者,林俊、石珤、孙交、汪俊、 刘玉、陶琰、李时、董屺;二曰敛束寡过,足供职守者,毛 澄、金献明、周伦、何孟春、李钺、邹文盛、臧凤、张浚、姚继 岩、张云、张衍瑞、刘麟、张九叙、温仁和、丰熙;三曰人品 庸众,尚堪策励者,赵璜、俞琳、秦金、贾咏、吴一鹏、李昆、 颜熙寿、沈冬魁、姚镆、郑岳、高玑、陈沾、崔杰、魏境;四曰 行检卑污,速宜削黜者,张子麟、童瑞、周金、陈雍、张缙、 张瓒、柴仪、安金、汪峰、杨一清、杨一渶、刘棨、赵永、顾鼎 臣。此四者,进退倚伏之间,治乱安危所系也。”不报。给 事中毛玉劾嘉不当品第大臣,宜赐罢斥,从之。 嘉靖四年春正月,吏部侍郎胡世宁服阕,自言衰病 不能赴阙,先陈治道急务。又云:“席书以《达礼》受知,擢 居礼部,此因材受任,无足为异。而言官宜于内外郎 官,选其忠直公慎、识治道者任之,勿误用匪人。”上嘉 纳之,起为兵部侍郎。

    《献征录》:嘉靖中,熊浃为吏部尚书,曰:“太宰天下所与 取平者,吾安敢臆决邪?”凡陞叙无小大流品,日与少 宰及司属共之。每选必语所司曰:“此缺果宜否,如否, 虽十易之何害?”尤奖拔寒畯,惟恐其堕落。

    《春明梦馀录》:“嘉靖中,礼部尚书汪俊请告,上径取南 兵部侍郎席书补其缺。吏部尚书乔宇固争,以为尚 书不由会推,祖宗百馀年所未有,请收回成命,令俊 与书各守职如故。人韪之。”

    少詹事霍韬既陞詹事,辞不拜,以新命由内阁推用 也。因言:“内阁推官非祖宗制。自杨士奇、杨荣、杨溥及 李东阳、杨廷和专权植党,笼络翰林为属官,中书为 门吏。故翰林迁推,不关吏部,而中书至有夤缘迭进 六卿及支一品俸者。臣尝建议,谓翰林官迁擢去留, 尽属吏部,庶不阴倚内阁为腹心,内阁不阴结翰林为朋比。

    嘉靖中,吏部尚书闻渊致仕。会推礼部尚书徐阶。上 曰:“阶方侍朕左右,如何辄拟外迁?”乃推户部尚书夏 邦谟。

    《大政纪》:嘉靖十八年春正月,选宫寮。吏部上言,“册立 东宫在迩,宜慎选宫寮,以裨圣功。”帝命辅臣夏言、顾 鼎臣遴选,勿论卿贰、台谏、郎官,致仕闲居,一体拔用。 一时奔竞之徒,内外蜂起。已而选定温仁和等三十 有七人,中多不惬人望者。给事中周珫力以为言。章 下吏部,以将巡承天,姑寝不覆。五月甲申,更定宫寮。 初,夏言选择三十七人,内崔铣、黄佐、罗洪先、唐顺之 皆起废自家,人无异议。其华察等八人为珫所劾。已 而白悦、皇甫涍谪补外任,胡守中陞佥都御史。吏部 仍以察等上请。帝命察与胡经、屠应峻、薛侨、史际俱 仍守原官,别选堪为宫寮者。言官又谓:“南京吏部侍 郎费采、给事中吕怀、黄易,皆夏言私”亲。帝亦命采等 各守原官。于是言等乃举江西副使徐阶为洗马兼 侍读,考功司郎中任瀚为左司直兼检讨,文选主事 周𫓧为右清纪兼侍书,复赵时春编修兼校书,仍以 胡守中为副都御史兼詹事府府丞,起故编修王同 祖为司业兼校书。宫寮始定。

    《昭陵编年史》:隆庆元年,吏部尚书杨博奉诏疏陈,“天 下郡邑冲僻,繁简不同,有逸而得誉,有劳而速谤,既 乖黜陟之宜,遂启趋避之径。今品第上中下三等,推 陞选补,量才授任,不惟视等以为岁月之迟速,仍视 第以为官资之高下,每省总括数语以陈其概,细列 等差以尽其详,使睹残破则思保障之略,睹困疲则 思拯救之猷,盗贼则扫荡而抚循,灾伤则施赈而安 辑,刁顽则移风而善俗,冲繁则爱人而节用,庶实政 修而成功可课矣。”疏上,嘉纳,令铨曹奉行靡忒。 《春明梦馀录》:丰城李太宰裕,每当大选,先二日于后 堂设木牌,上书“皇天鉴之”四字,与二侍郎坐定。文选 司官前立,以缺员并选人姓名品第较量,笔之于牍。 至期引奏毕,对读填榜,更不移易。此吏部原行之法, 铨之所以为铨也。

    万历辛卯,阁臣员缺,例当会推,上传赵志皋、张位入 阁办事,申公时行密荐也。陆冢宰光祖执奏曰:“阁臣 例当会推,两臣之贤,即不负所举。然一听密荐,恐开 徇私之门。”上是之,后不为例。时王公锡爵曰:“词林鳞 次,有例。”光祖正色曰:“宰相非掾史,何可例进?”即请致 仕。

    万历壬辰,内阁张位议:会推大臣,宜令九卿科道各 举所知,送之吏部,类奏,取自上裁。孙太宰鑨争之,以 为:“会推乃爵人于朝之义。官至大臣,扬历已久,才品 已定。会推之时,九卿、科道俱在,如有不当,自宜面相 争引,何必类奏。”给事中史孟麟疏云:“如辅臣之言,则 始以部之权,分而散之于诸司;究也以诸司之权,合 而收之于禁,密听自裁。旨由阁票,内托上意,外诿廷 推,谁执其咎?”遂罢其议。

    万历中,尚书孙鑨致仕,内阁欲推礼部尚书罗万化, 时侍郎赵用贤署篆,以为不可。司勋郎顾宪成云:“内 阁者,翰林之结局;冢宰者,各衙门之结局。况论用人 大道,止当问其孰可内阁孰可冢宰,不可问其孰为 某衙门。论救世大机,冢宰于翰林,其势易通;内阁于 各衙门,其势难通,不可不深计也。”内阁无以夺,竟用 南太宰陈有年清正,时称得人。

    《明外史陈有年传》:“有年擢南京右都御史。万历二十 一年,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典京察,所黜咸当。未几,遂 代纯位,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 引用僚属,极一时选。别邪正,斥贪顽,崇退让,进遗佚, 朝野想望丰采。而执政大臣不便其所为,外相引重 心慊之。”

    《郑继之传》:“继之字伯孝,襄阳人。万历四十一年,吏部 尚书赵焕罢,帝久不除补,明年二月,乃命继之代之。 当是时,叶向高当国,称疾杜门。方从哲新得政,望轻, 不为朝士所服,九卿大僚又强半虚位。以故阁部失 权,权尽归言路,而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 喜怒。然帝虽倦勤,特谨铨部选,以继之有清望,乃召” 为尚书。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但故楚产,习楚人议 论,且年八十馀,耄而愦,遂一听党人意指。文选郎中 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其秋,以年例出御史宋盘、潘 之祥,给事中张键,南京给事中张笃敬于外,皆尝攻 汤宾尹,态廷弼者也。时定制,科道外迁,必会都察院、 吏科,继之不令与闻。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 知县赵运昌、张廷拱、旷鸣鸾、濮中玉当预,而持议颇 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改授部曹。大智同官赵国 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 相、张五典、周起元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等 五人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 智,御史唐世济则右吏部,诋居相等投款东林,淆乱

    国是。居相、瑾怒,交章劾世济献媚当途,给事中姚宗
    考证
    文及御史李征仪、刘光复助世济排击居相。居相复

    再疏力攻大智,大智乃引病去。继之亦觉其非,不为 辨。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 国儒、御史马孟桢、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 国儒已陪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桢、良彦则素忤党 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 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等不能难其党,思以众 力胜之。于是光复及御史王雅量、牟志夔、金汝谐、李 养志、孙光裕、刘廷元、熊化辈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 三上,来朝、光复亦三疏诋讦,词颇穷。来朝乃言:“《年例》、 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 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其秋,给事中 梅之焕,御史李若星、张五典年例外转,所司复不预 闻。吏科韩光裕、御史徐养量稍言之,然势孤,竟不能 争也。

    《郑三俊传》:“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命三 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 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 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 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 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 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 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