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汇编 铨衡典 第六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六十九卷
经济汇编 铨衡典 第七十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六十九卷目录

     官制部纪事

    铨衡典第六十九卷

    官制部纪事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去豳,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 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 多归之。于是古公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 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礼记》曰:天子之五官, 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元曰:“此殷 时制。”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 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子范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 作执秩以正其官。”《执秩》,主爵秩之官。

    《说苑尊贤篇》: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 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张急调下,故使 人悲耳。张急者,良材也;调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 卑官之,安能无悲乎?”应侯曰:“善哉!”

    《汉书贾谊传》:“谊年少,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 士,超迁岁中,至大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馀年,天 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迺 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 谦让未皇也。”

    《通鉴纲目》:“元朔六年六月,诏民得买爵赎罪,置武功 爵。是时汉比岁兵兴,斩捕首卤之士,受赐黄金二十 馀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 与焉。于是大司农经用竭,不足以奉战士,乃诏令民 得买爵赎罪,置买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买爵至 千夫者,得先除为吏。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矣。 绥和元年十一月,丞相大司空奏言:“《春秋》之义,用贵 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 不相准。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从之,置州 牧秩二千石。

    哀帝初立,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成帝之世,郑声尢甚, 黄门名倡富显于世,贵戚至与人主争女乐。帝自为 王时疾之,又性不好音,至是诏罢乐府官,郊祀乐及 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凡 所罢省过半。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 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

    建平二年春正月,策免大司马傅喜,罢三公官,复以 朱博为御史大夫,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丁、傅骄奢, 皆嫉傅喜之恭俭。又傅太后欲称尊号,喜与孔光、师 丹共执以为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 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朱博与傅晏连结,共 谋成尊号事,数毁短喜,遂策免喜御史大夫。官既罢, 议者多以为汉自天子之号,下至佐吏,皆不同于古, 而独改三公,职事难分明,无益于治乱。于是博奏言: “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 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今中二千石未 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臣愚 以为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遂更拜博为御 史大夫。又以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如故事。五月,朱 博又奏言:“部刺史秩卑赏厚,劝功乐进。前罢刺史,更 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九卿缺,以高第补。其中材,则苟 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轨不禁。臣请罢州牧,置刺 史如故。”上从之。

    《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 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初,莽妻宜 春侯王氏女立为皇后,生四男:宇、获、安、临。以临为皇 太子,安为新嘉辟。封宇子六人:千为功隆公,寿为功 明公,吉为功成公,宗为功崇公,世为功昭公,利为功 著公,大赦天下。莽又按《金匮》,辅臣皆封拜,以太傅左” 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 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 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广汉梓潼哀章为国将,美新 公,是为四辅,位上公;太保、后丞承阳侯甄邯为大司 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 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大阿、右拂、 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京 兆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 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兆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 四将,凡十二公。王兴者,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莽 案《符命》,求得此姓名十馀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 布衣登用,以视神焉,馀皆拜为郎。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书官凡数百人。诸刘为郡守,皆徙为谏大夫。 莽《策群司》曰:“岁星司肃,东岳太师,典致时雨,青炜登 平,考景以晷。荧惑司悊,南岳太傅典致时奥,赤炜颂 平,考声以律。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 平,考量以铨。辰星司谋,北岳国将典致时寒,元炜和 平,考星以漏,月刑元股。左司马,典致武应,考方法矩, 主司天文,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力来农事,以丰年谷, 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主司人道,五 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斗平元心。中 司空,典致物图,考度以绳,主司地里,平治水土。掌名 山川众殖,鸟兽蕃茂草木”,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诰》之 文。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 卿。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 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 予虞。与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 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 士,分主中都官诸职。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 御,卫尉曰太尉,执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正。”又置大 赘官,主乘舆服御物。后又典兵,秩位皆上卿,号曰“六 监。”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 曰“执法”,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长乐宫曰“常乐室”,未 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长安曰“常安。”更名,秩 百石曰庶上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 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 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中二千石曰卿。车服黻冕, 各有差品。又置司恭、司徒、司明、司聪、司中大夫及诵 《诗》工彻膳宰以司过。策曰:“予闻上圣欲昭厥德,罔不 慎修厥身,用绥于远。是用建尔司于五事,毋隐”尢,毋 将虚,好恶不愆,立于厥中。於戏勖哉!

    《后汉书刘圣公传》:“更始时,李轶、朱鲔擅命,山东王匡、 张卭横暴三辅,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 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裤襜褕诸于骂詈道中。长安 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 内侯’。”

    《通鉴纲目》:“更始元年冬十月,大司马刘秀至河北,所 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阳嘉四年春二月,初听中官得以养子袭爵。御史张 纲上书曰:“窃寻文、明二帝,德化尤盛。中官常侍不过 两人,近幸赏赐,裁满数金,惜费重民,故家给人足。而 顷者以来,无功小人皆有官爵,非所以爱民重器,承 天顺道也。”书奏,不省。

    光和元年冬十月,初开西邸,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 百石四百万。其以位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令 长随县丰约。有贾,富者先人,贫者到官倍输。又私令 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魏志武帝本纪》建安十八年:“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 六卿。”《魏氏春秋》曰:“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 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 洽为侍中。”

    《王肃传》:“肃拜散骑常侍,上疏陈政本曰:除无事之位, 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 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 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 进仕之志劝,各展才力,莫相倚仗,敷奏以言,明试以 功,能之与否,简在帝心。是以唐虞之设官分职,申命” 公卿,各以其事,然后惟龙为纳言,犹今《尚书》也,以出 纳帝命而已。夏、殷不可得而详。《甘誓》曰“六事之人”,明 六卿亦典事者也。《周官》则备矣。五日视朝,公卿大夫 并进,而司士辨其位焉。其记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 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及汉之初,依拟前代公卿,皆 亲以事升朝,故高祖躬追反走之周昌,武帝遥可奉 奏之汲黯。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成帝始置尚书五 人,自是陵迟,朝礼遂阙,可复五日视朝之仪,使公卿 尚书各以事进。废礼复兴,光宣圣绪,诚所谓名美而 实厚者也。

    《吴志孙休传》永安五年,“休使察战到交阯,调孔爵大 猪。”臣松之案:“察战,吴官号,今扬都有察战巷。” 《晋书荀勖传》:“勖为侍中,武帝受禅,进位光禄大夫,时 议省州郡县半吏以赴农功。勖议以为省吏不如省 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载其 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汉文垂拱,几致刑措, 此省事也;光武并合吏员、县官、国邑,裁置十一,此省 官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 并合郡县,此省吏也。今必欲求之于本,则宜以省事 为先,设官分职,委事责成,君子心竞而不力争,量能 受任,思不出位,则官无异业,政典不奸矣。苟无此愆, 虽不省吏,天下必谓之省矣。”若欲省官,私谓九寺可 并于尚书兰台,宜省付三府。然施行历代,世之“所习, 是以久抱愚怀而不敢言。至于省事实以为善,若直 作大例,皆减其半,恐文武众官,郡国职业,及事之兴废,不得皆同。凡发号施令,典而当则安,傥有驳者,或 致壅否。凡职所临履,先精其得失,使忠信之官,明察 之长,各裁其中,先条上言之,然后混齐大体,详宜所 省,则令下必行,不可摇动。如其”不尔,恐适惑人听。比 前行,所省皆须臾辄复,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勖。 论议损益,多此类。

    《傅咸传》:“咸宁初,咸拜太子洗马,迁司徒左长史。时帝 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 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 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 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未赡,一岁 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 多而亲农者少也。”臣以顽疏,谬忝近职,每见圣诏,以 百姓饥馑为虑,无能云补,伏用惭恧,敢不自竭,以对 天问。旧都督有四,今并监军,乃盈于十。夏禹敷土,分 为九州。今之刺史,几向一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 置郡县更多。空校牙门,无益宿卫,而虚立军府,动有 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诸所宠给,皆生于百姓, 一夫不农,有受其饥。“今之不农,不可胜计。纵使五稼 普收,仅足相接,暂有灾患,便不继赡。以为当今之急, 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 位,多所执正。转为车骑司马。

    《王彪之传》:“彪之为吏部尚书,时众官渐多,迁徙每速, 彪之上议曰:‘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 摽的而已,固将莅任赞时职,思其忧也。得贤之道,在 于莅任,莅任之道,在于能久,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 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 誉。故勋格辰极,道融四海,风流遐邈,声冠百代。凡庸’” 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 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 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所以职事未修, 朝风未澄者也。职事之修,在于省官;朝风之澄,在于 并职。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选清 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今内外百 官,较而计之,固应有并省者矣。六卿之任,太常望雅 而职重,然其所司,义高务约,《宗正》所统盖鲜,可以并 太常宿卫之重,二卫任之。其次骁骑、左军,各有所领, 无兵军校,皆应罢废。四军皆罢,则左军之名,不宜独 立,宜改游击以对骁骑。内官自侍中以下,旧员皆四, 中兴之初,二人而已。“二人对直,或有不周”,愚谓三人 于事则无阙也。凡馀诸官,无综事实者,可令大官随 才位所帖而领之。若未能顿废,自可因缺而省之,委 之以职分,责之以有成,能否因考绩而著,清浊随黜 陟而彰。虽缉熙之隆,康哉之歌,未可使庶官之选差 清,莅职之日差久,无俸禄之虚费,简吏寺之烦役矣。 《通鉴纲目》:魏置六谒官,准古六卿,临昭阳殿亲加铨 择,列爵四等:“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伯封小 县,其品第一至第四;旧臣有功无爵者,追封之;宗室 疏远及异姓袭封者,降爵有差。”又置散官五等,其品 第五至第九。文官材能秀异,武官堪为将帅者,其品 亦比第五至第九。百官有阙,则取于其中以补之。其 官名多仿上古。“龙官”、“鸟官”,谓诸曹之使为“凫鸭”,取其 飞之迅疾也。谓候官伺察者为“白鹭”,取其延颈远望 也。馀皆类此。

    “魏孝文帝太和三年夏四月,诏候官千数,重罪受赇 不列,轻罪吹毛发举,宜悉罢之。更置谨直者数百人, 使防逻街衢,执喧斗者而已。自是吏民始安其业。” 《周书苏绰传》:“大统十年,绰授大行台度支尚书。太祖 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民之道。绰赞成其事,减 官员,置二长,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四,擢贤良, 曰:“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 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 则政必有得失。故《语》曰:‘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 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案 今吏员,其数不少,昔民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 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如闻在下州’”郡,尚有兼假, 扰乱细民,甚为无理。诸如此辈,悉宜罢黜,无得习常。 非直州郡之官,宜须善人。爰至党族闾里正长之职, 皆当审择,各得一乡之选,以相监统。夫正长者,治民 之基,基不倾者上必安。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 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率此以求,则 庶无愆悔矣。

    《卢辩传》:“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几而绰 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 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依古礼,革汉魏之法,事并 施行。”今录辩所述六官,著之于篇。天官府、地官府、春 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 命行之。自兹厥后,世有损益。宣帝嗣位,事不师古,官 员班品,随意变革。至如初置四辅官及六府诸司,复 置中大夫并御正、内史,增置上大夫等,则载于外史。 馀则朝出夕改,莫能详录。于时虽行《周礼》,其内外众职,又兼用秦汉等官。

    《通鉴纲目》:“隋开皇元年,崔仲方劝隋主除周六官,依 汉、魏之旧。于是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 内侍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卫等 十二府,以分司统职。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 官,以酬勤劳。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 之有德声者。改侍中为纳言,以高颎为仆射兼纳言”, 《虞庆则》为《内史监》,《李德林》为《内史令》。

    《唐书萧至忠传》:“至忠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上疏陈时政曰:求治之道,首于用贤,苟非其才则 官旷,官旷则事废,事废则民残,历代所以陵迟者此 也。今授职用人,多因贵要为粉饰,上下相蒙,苟得为 是。夫官爵,公器也;恩幸,私惠也。王者止可金帛富之, 粱肉食之,以存私泽也。若公器而私用之,则公义不” 行而劳人解体,私谒开而正言塞。日脧月削,卒见雕 敝。今列位已广,冗员复倍。陛下降不赀之泽,近戚有 无涯之请,台阁之内,朱紫充满,官秩益轻,恩赏靡数。 才者不用,用者不才,故人不效力,官匪其人,欲求治 固难矣。又宰相要官,子弟多居美爵,并罕才艺,而更 相诿托。《诗》云:“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 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此言王政不平,而众官废职, 私家子列试荣班,徒长其佩尔。臣愿陛下爱惜爵赏, 官无虚授,进《大雅》以枢近,退小人于闲左,使政令惟 一,私不害公,则天下幸甚。且贞观故事,宰相子弟多 居外职,非直抑强宗,亦以择贤才。请自宰相及诸司 长官子弟,并授外官,共宁百姓,表里相统。帝不纳。 《魏元忠传》:“神龙二年,元忠为尚书右仆射,当朝用事 天下,冀干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陈郡 男子袁楚客者,以书规之曰:‘阉竖者,给宫掖扫除事 古以奴隶畜之。中古以来,大道乖丧,疏贤哲,亲近习, 乃委之以事,授之以权,故竖刁乱齐,伊戾败宋。今大 君中兴,独有阉竖,坐升班秩,既无正阙,率授员外,乃 盈千人。绾青紫,耗府藏。前事之验,后事之师’。”此朝廷 六失也。

    《陆贽传》:德宗立,遣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行天下。贽 说使者,请以五要简官事曰:“废兵之冗食,蠲法之挠 人,省官之不急,去物之无用,罢事之非要。”时皆韪其 言。帝幸梁,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 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 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信赏必罚,霸王之资也。轻” 爵亵刑,乱之渐也。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 亵。天宝之季,嬖幸倾国,爵以情授,赏以宠加,纲纪始 坏矣。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职员不足 以容功,而散试之号行焉。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 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陛下谓试官为虚 名,岂思之未熟耶?夫立国惟义与权,“诱人惟名与利。 名近虚,于教为重;利近实,于德为轻。凡所以裁是非, 立法制,则存乎其义;参虚实,揣轻重,则存乎其权。专 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物有匮耗而不给矣;专虚名 而不副之以实,则情有诞谩而不趋矣。”故锡货财,列 禀秩,以彰实也;差品列,异服章,以饰虚也。居上者达 其变,相须以为表里,则为国之权得矣。按《甲令》,有职 事官、有散官、有勋官、有爵号。其赋事受奉者,惟职事 一官,以叙才能,以位勋德,所谓施实利而寓虚名也。 勋散爵号,止于服色资荫,以驭崇贵,以甄功劳,所谓 假虚名佐实利者也。今员外试官与勋散爵号同,然 而突铦锋、排祸难者,以是酬之,可谓重矣。今献瓜一 器、果一盛,则受之。彼忘躯命者,有以相谓矣,曰:“吾之 躯命,乃同瓜果。瓜果,草木也,若草木然,人何劝哉?”夫 田夫野人必欲得其欢心,厚赐之可也。

    《杜佑传》:“佑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建中初,河朔兵挐战, 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弊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 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 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 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 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 至唐,困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昔咎繇 作士,今刑部尚书、大理卿,则二咎繇也。“垂作《共工》”,今 工部尚书、将作监,则二垂也。《契作司徒》,今司徒、户部 尚书,则二契也。伯夷作《秩宗》,今礼部尚书、礼仪使,则 二伯夷也。伯益为虞,今虞部郎中、都水使者,则二伯 益也。伯冏为太仆,今太仆卿、驾部郎“中、尚辇奉御、闲 厩使,则四伯冏也。古天子有六军,汉前后左右将军 四人,今十二卫、神策八军,凡将军六十员,旧名不废, 新资日加。且汉置别驾,随刺史巡察,犹今观察使之 有副也。参军者参其府军事,犹今节度判官也。官名 职务,直迁易不同耳,讵有事实哉?诚宜斟酌繁省,欲 致治者先正名。神龙中,官纪荡然,有司大集,选者既 无阙员,则置员外官二千人,自是以为常。当开元、天 宝中,四方无虞,编户九百馀万,帑藏丰溢,虽有浮费, 不足为忧。今黎苗凋瘵,天下户百三十万,陛下诏使者按比,才得三百万,比《大宝》三分之一,就中浮寄又 五之二。出赋者已耗,而食之者如旧,安可不革?”议者 以天“下尚有跋扈不庭,一省官吏被罢者,皆往托焉。 此常情之说,类非至论。且才者荐用,不才者何患其 亡,又况顾姻戚家产哉!建武时,公孙述、隗嚣未灭,太 和、正始、太元时,吴、蜀鼎立。开皇时,陈尚割据,皆罗取 俊乂,犹不虑失人以资敌。今田悦辈繁刑暴赋,惟军 是恤,遇士人如奴,固无范睢业秦、贾季强狄之患。若 以习久,不可以遽改,且应权省别驾、参军、司马。州县 额内官,约户置尉,当罢者有行义,在所以闻,不如状 举者当坐,不为人举者任参常调,亦何患哉?如魏置 柱国,当时宿德盛业者居之,贵宠第一。周隋间授受 已多,国家以为勋级,才得地三十顷耳。又开府仪同 三司、光禄大夫亦官名,以其太多,回作阶级。随时立 制,遇弊则变,何必因循惮改作耶?”议入,不省。

    《李泌传》:“‘‘‘贞元三年,泌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初,张延赏减天下吏员,人情愁怨,至流离死道路 者,泌请复之。帝未从,因问今户口减承平时几何’?曰: 三之二’。帝曰:人既雕耗,员何可复’?泌曰:不然。户口虽 耗而事多,承平十倍。陛下欲省州县则可,而吏员不 可减。今州县或参军署券,县佐史判案,所谓省官者” 去其冗员,非常员也。帝曰:“若何为冗员?”对曰:“州参军 无职事及兼试额内官者兼试,自至德以来有之,比 正员三之一,可悉罢。”帝乃许复吏员而罢冗官。泌又 条奏中朝官常侍、宾客十员,其六员可罢;左右赞善 三十员,其二十员可罢如旧制。诸王未出阁,官属皆 不除,而所收俸科乃多于减员矣。帝悦。

    《李栖筠传》:栖筠子吉甫秉政,入对延英,凡五刻,罢帝 尊任之官而不名。吉甫疾吏员广,由汉至隋,未有多 于今者,乃奏曰:“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庬杂,存无事之 官,食至重之税,故生人日困,冗食日滋。又:国家自天 宝以来,宿兵常八十馀万,其去为商贩,度为佛老,杂 入科役者,率十五以上,天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 待衣食之人七,而内外官仰奉禀者无虑万员,有职 局重出,名异事离者甚众。故财日寡而受禄多,官有 限而调无数,九流安得不杂,万务安得不烦?汉初置 郡,不过六十,而文景化几三王,则郡少不必政紊,郡 多不必事治。今列州三百,县千四百,以邑设州,以乡 分县,费广制轻,非致化之本。愿诏有司博议,州县有 可并并之,岁时入仕有可停停之,则利寡易求,官少 易治。”乃诏侍郎李绛参阅蠲减,凡省冗官八百员,吏 千四百员。

    《李德裕传》:武宗立,德裕拜司空,尝谓:省事不如省官, 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乃请罢郡县吏, 凡二千馀员,衣冠去者皆怨。

    《孙逖传》:“逖子成,成子公器,公器子简。简会昌初迁尚 书左丞,建言班位以品秩为等差,今官兼台省,位置 迁误,不可为法。”元和元年,御史台白奏,常参官兼大 夫、中丞者,视检校官居本品同类官上。其后侍郎兼 大夫者,皆在左右丞上。当时侍郎兼大夫少,唯京兆 尹兼之。京兆尹从三品,今位乃在本品同类官从三 “品卿监上,太常、宗正卿正三品下,左丞乃正四品上, 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今户部侍郎兼大夫,当在本品 同类正四品下诸曹侍郎上,不宜居正四品丞、郎上。 又右丞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今吏部侍郎 位右丞之下,盖以丞有绳辖之重,虽吏部品高,犹居 其下,然则户部侍郎虽兼大夫,安得居其上哉?今散 官自将仕郎至开府特进,每品正从有上中下,名级 各异,则正从上下,不得谓之同品。京兆、河南司录及 诸府州录事参军事,皆操纪律,正诸曹,与尚书省左 右丞纪纲六曹略等。假使诸曹掾因功劳加台省官, 安得位在司录、录事参军上?且左丞纠射八座,主省 内禁令,宗庙祠祭事,御史不当得弹奏之。良以台官 所奏,拘牵成例,不揣事之轻重,使理可循,虽无往比, 自宜行之。否者,号曰“旧章”,正可改也。武宗诏两省官 详议,皆从简请。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元年十一月,晋以幽、蓟、瀛、莫、涿、 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于 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 为东京,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升北南二院 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 节度使,二部梯里己为司徒,达刺干为副使,麻都不” 为县令。县达刺干为马步置。宣徽阁门使,控鹤客客, 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诸宫院世烛,马 群、遥辇世烛。南北府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诸部宰 相、节度使帐为司空。二室韦《闼林》为仆射,鹰坊、监、冶 等局官长为详稳。

    《渑水燕谈录》:“五代以来,诸州马步军院虞候,以衙校 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以进 士、九经及第人充之。河东柳开及第,为宋州司寇参 军,后改曰司理参军。今俚俗以司理院为十院《石林燕语》:“殿庐幕次,三省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 两省官为一幕,尚书省官为一幕,御史台为一幕。中 司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惟翰林学士与知开 封府同幕。盖旧制,知府常以翰林学士兼故也。”始,枢 密院与中书门下同一幕,赵中令末年,太祖恶其专, 而枢密使李崇矩乃其子妇之父,故特命拆之。 宋祁《笔记》:“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钱 若水拜观察使,佩鱼自若,人皆疑而问之。若水”倦于 酬辩,录《唐故事》一番在袖中,人问者辄示之。

    《燕翼贻谋录》:“应伎术官不得与士大夫齿”,贱之也。至 道二年正月,申严其禁,虽见任京朝,遇庆泽只加勋 阶,不得拟常参官。此与书学、画学、算学、律学并列于 文武两学者异矣。

    《宋史王化基传》:化基权御史中丞,献澄清略言时事 有五,其一复尚书省曰:“国家立制,动必法天。尚书省 尚应元象,对临紫垣,故六卿拟喉舌之官,郎吏应星 辰之位。斯实乾文昭著,故事具明。方今省署,名实未 称。夫三司使额,乃近代权制,判官、推官、勾院、开拆、磨 勘、凭由、理欠、孔目、勾押、前后行,皆州郡吏局之名。请 废三司,止于尚书省设六尚书,分掌其事,废判官、推 官,设郎官,分掌二十四司及左右司公事,使一人掌 一司,废孔目,勾押前后行为都事、主事、令史,废勾院, 开折磨勘、凭由、理欠等司归比部及左右。如此即事 益精详,且尽去州郡吏局之名也。六卿如阙,即选名 品相近、有才望者权之;郎官如阙,则于两省、三院选 名干有清望者,依资除之。其二十四司公事,若繁简 不同,望下本省府属,参酌其类,均而行之。”

    《孙何传》:“何为右司谏,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 待制,献疏曰:‘六卿分职,邦家之大柄也。有吏部辨考 绩而育人材,有兵部简车徒而治戎备,有户部正版 图而阜货财,有刑部谨纪律而诛暴强,有礼部祀神 祗而选贤俊,有工部缮宫室而修堤防,六职举而天 下之事备矣。故周之会府,汉之尚书,立庶政之根本, 提百司之纲纪,令、仆率其属,丞、郎分其行,二十四司 粲焉星拱;郎中、员外判其曹,主事、令史承其事,四海 九州之大,若网在纲’。”唐之盛时,亦不闻别分利权刱 使额而军须取足。及元宗侈心既萌,召发既广,租调 不充。于是萧景、杨钊始以地官判度支,而宇文融为 租调地税使,始开利孔以构祸阶。至“于肃、代,则有司 之职尽废,而言利之臣攘臂于其间矣。于是叛乱相 仍,经费不充,迫于军期,切于国计,用救当时之急,卒 以权宜裁之,五代短促,曾莫是思。今国家三圣相仍, 五兵不试,太平之业,垂统立制,在此时也。所宜三部 使额,还之六卿,慎择户部尚书一人,专掌盐铁使事, 俾金部郎中、员外郎判之;又择本行侍郎二人分掌 度支、户部使事,各以本曹郎中、员外郎分判之,则三 使洎判官,虽省,犹不省也。仍命左右司郎中、员外总 知帐目,分勾稽违。职守有常,规程既定,则进无掊克 之虑,退有详练之名,《周官》《唐式》,可以复矣。兹事非艰, 在陛下行之尔。”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 又献疏“请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 益俸。”未几,徙两浙转运使。

    《杨亿传》:“景德初,亿以家贫乞典郡江左,诏令知通进 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时以吏部铨主事前宜黄簿 王太冲为大理评事,亿以丞吏之贱,不宜任清秩,即 封诏还。未几,太冲补外,俄判史馆。”

    《丁晋公谈录》:“今之朝廷儒臣,多不知典故,亦须记之。 只如左右揆为百僚师长,守此官居中书可矣。若在 班列,不可久居,亦由御史大夫,一百二十日须大拜 耳。是故朝廷将有爰立之命,即除之,只如御史中丞、 谏议大夫正授即便当给事中,三年转工部侍郎;工 侍授便当刑部侍郎,转兵部侍郎。只如尚书左右丞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不可更兼中省侍郎,缘丞郎 一般也。若守六,尚书省郎兼中书或门下侍郎可矣。 若自吏部、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改转,便正转充中书 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郎便当左右丞;若有改 转,便自中书侍郎授礼部尚书,或兼门下侍郎同平 章事。只如中书舍人,自阁老更不下知制诰,不同他 官耳。或以他官充翰林学士,却须下知制诰。何者?制 诰是中书所掌,翰林不当主之。近代宰臣、节帅除拜, 出自宸衷,不欲预闻于外,故以隔日宰臣百官出后, 密召翰林学士怀具员册入禁闼,上前议定,是夕草 制,谓之“内制。”中夜进入,五更降出,以麻纸大书之,一 行只可三字,谓之“白麻。何者?缘黄纸始自唐高宗朝 已来,只是中书出敕得使之,所以内制用麻纸,翌日 乃以绣悫盖于箱中,置于案上,谓之麻案台。于御座 左右,候进呈事退,即降麻而宣之,讫,送中书出。敕写 官告。敕纸广幅,与常纸不同年月日,先后署执政、参 政、宰相衔,署字后方接次列。以使相御,不押字,亦不 控断行。其官告却只下直日知制诰官名宣奉行,更 不下元撰麻词、翰林学士名衔,缘翰林学士无例于中书行词故也。然后选中上事,书日于阁门受告敕 后始赴上。若使相即中书正宰相送上至中书都堂, 正宰相坐东位,使相看几员列坐西位讫,然后逐位 就牙床小案子上判案三道,仍侧坐拽一脚,候几员 各判案讫,正宰相退,然后看使相是几员,并正面并 坐受贺。其参政于中书都堂无位,其宰臣官告,用五 色金花罗纸写犀轴头,一如《太君官告》样。此事庶僚 多不知,因而记之。

    《燕翼贻谋录》:“淮南转运使旧有二员,皆治楚州。明道 元年七月甲戌,诏徙一员于庐州。南渡以后,废江淮 发运使,而治楚州者移治真州,治庐州者移治舒州。 其后又自舒州移治无为军矣。”

    《退朝录》:咸平六年,并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 公事。庆历中叶,翰林道卿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 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使公事”为两等。

    唐官有定员,阙则补之。后唐长兴二年,诏诸州得替 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并令随常朝官逐日立班。二 年,令敕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国初尚多前资官,今 《阁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节度、防御、团练使。

    《石林燕语》:枢密使拜罢,旧皆用麻。皇祐中,狄武襄岭 南成功回,高文庄若讷为使,罢为群牧制置使,武襄 自副使补其阙,止令舍人院草辞。自是遂为故事。 《燕翼贻谋录》祖宗重堂后官,更用士人,其叙迁至员 外郎者与外任。其后多不愿出,惟求子孙恩泽,遂以 为例。英宗嘉祐八年,中书奏:“今后愿留人,虽许供职, 其诸房提点并须择才,候职事修举方补,如不职,与 堂除知州。”盖犹以士流之故,优之也。新法既行,增置 宰属,而士流不复为堂后官,因是朘削。旧制,堂后官 外任止于通判,不得为知州。先是,皇祐三年四月,诏 堂后官无得佩鱼,若士人选用而至提点五房,方许 佩鱼,以示别也。今虽非士人选用,皆佩之矣。

    《挥麈前录》:神宗朝,诏枢密院编修《经武要略》,以都承 旨张诚一提举。诚一,武臣也,乞差编修官二员。时王 正仲、胡完夫为馆职,诏令兼之。是夕,忽御批提举改 作管勾。诘朝,执政启上所以,上云:“已差馆职编修,岂 可令武臣提举?”而枢密院编修自此始也。

    枢密院旧皆武臣,如都承旨亦然。国初二曹俱尝为 之。熙宁中,王荆公怒李评,罢去,命曾令绰为都承旨, 自是方文武互用矣。

    《却扫编》枢密院承旨本吏人之名,逐房又别置承旨、 副承旨,旧得递迁至承旨。太平兴国七年,以翰林副 使杨守一为西上阁门使,枢密都承旨加“都”字及用 士人皆自此。其后复止以吏为之。熙宁三年,乃复以 皇城使、端州团练使李绶充副都承旨,且诏见枢密 使、副如阁门使礼。盖以历年不用士人,接遇及所领 职事都无可考验故也。未几,又请铸印,诏止许印在 院文字,不得别用,以枢密承旨司印为文。五年,曾枢 密孝宽自尚书比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 为起居舍人,充史馆修撰兼枢密都承旨,用文臣自 此始。其后多由此往,迁同知或签书院事。

    《画墁录》:“在京朝官四年磨勘,元无著令。熙宁中审官 变行之,至今以为常格。”

    《梦溪笔谈》:“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 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 熙宁中,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 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阁下无人,乃以章子 平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 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予家藏《海陵王 墓志》,谢脁文称“兼中书侍郎。”

    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导告喝。 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 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谓之“三 告官。”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杖子。”两 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徽使打于本 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近岁,寺监长官亦打, 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杖子者,系 临时指挥,执丝梢鞭入内。自三司副使以上,唯乘紫 丝暖座。从人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岁寺监 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仪范》,著令之外,诸家所 记,尚有遗者,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

    国朝未改官制以前,异姓未有兼中书令者,唯赠官 方有之。元丰中,曹郡王以元舅特除兼中书令,下度 支给俸。有司言:“自来未有活中书令请受则例。” 《清波杂志》:五十年前,有通右府书,称枢密太尉。盖旧 制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东坡贺文潞公正 位兵府,书亦有太尉之称,官称随时改易,不可一概 论。元丰前,枢密院奏“荐子弟皆补班行。”

    《燕翼贻谋录》:王安石创宫观以处新法之异议者,非 泛施士大夫也。其后臣以罪出者,多差宫观。其初出 令也,则曰“优老。”元丰元年二月辛亥,诏年六十听注 差宫观,以三十月为任,无得过两任。其后不拘此令矣。

    《闻见后录》:元丰三年,初行官制,以阶易官爵禄新格: “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 为特进,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五曹尚书为银 青光禄大夫,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六曹侍郎为正议 大夫,给事中为通议大夫,左右谏议为大中大夫,秘 书监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监为中散大夫,太常” 至司农少卿为朝议;六曹郎中,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凡三等;员外郎为朝请、朝散、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 人为朝散郎;司谏为朝奉郎;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 承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赞善 大夫、中舍、洗马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为宣 德郎;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为宗义“郎,大理评事为 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礼郎为承务郎,秘书省校书 郎、正字,将作监主簿、承务郎。”今岁月寖远,旧官制少 有知者,《予故详出之》。

    《闻见前录》:元丰四年,官制书成,神宗自禁中帖定。图 本出,先谓宰辅曰:“官制将行,欲取新旧人两用之。”又 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蔡确进曰:“国是方定,愿 少迟之。”王圭亦助之。又有旨,范纯仁弟纯粹自东京 提举常平移陕西转运判官。上殿,帝问纯仁无恙,纯 粹曰:“臣兄纯仁无恙。”帝方悟。时纯仁为西京留台,寻 “除直龙图阁。”

    《却扫编》:宣徽使本唐宦者之官,故其所掌皆琐细之 事。本朝更用士人,品秩亚二府,有南、北院,南院资望 比北院尤优,然其职犹多因唐之旧赐,“群臣新火及 诸司使至崇班、内侍供奉、诸司工匠兵卒名籍,及三 班以下迁补假故鞫劾,春秋及圣节大宴、节度迎授 恩命,上元张灯、四时祠祭、契丹朝贡,内庭学士赴,上 督,其供帐内外进奉名物,教坊伶人岁给衣带,郊御 殿、朝谒圣容、赐酺国忌,诸司使下别籍分产、诸司工 匠休假之类,武臣多以节度使或两使留后为之,又 或兼枢密”,文臣则前二府及侍从之官高久次有勋 劳者方得之。其居藩府则称“判”,其重如此。元丰官制 行,罢宣徽使不置,时为之者二人。张《文定公与王君 贶》也,特命领使如旧。其后君贶自请依执政置坟寺, 诏特依后毋为例。

    官制初行,李邦直为吏部尚书时,寄禄官才承议郎, 神宗以其太卑,诏特迁朝奉大夫。后无踵其例者。 《挥麈前录》:“国朝侍从以上自有寄禄官,如左右正言、 二史、给谏、吏礼部郎中之类是也。”若庶僚曾经饰擢, 至于杂流,甄叙悉皆有别,一见刺字,便知泾渭。元丰 官制既行,混而为一,故王荆公有“流品不分”之语。 《石林燕语》:“神宗初更官制,王荆公诸人皆欲罢枢密 院,神宗难之。其后遂定官制,论者终以宰相不预兵 政为嫌,使如故事复兼,则非正名之意。”乃诏釐其事 大小,大事三省与枢密同议,进呈画指,称“三省、枢密 院同奉圣旨,三省官皆签书,付枢密行之。小事枢密 院独取旨,行讫关三省。”每朝,三省、枢密院先同对,枢 密院退待于殿庐,三省始留进呈。三省事退,枢密院 再上进呈,独取旨,遂为定制。

    故事,百官磨勘,中书止用定辞。熙宁中,孙巨源为知 制诰,建言:“君恩无高下,何独于磨勘简之?非所以重 王命也。”乃诏各为辞。元丰官制行,惟侍从官而上,吏 部检举奏抄命辞,他官自陈于吏部奏抄拟迁而不 命辞。

    官制行,内两省诸厅照壁,自仆射而下皆郭熙画树 石;外尚书诸厅照壁,自令仆而下皆待诏书。《周官》,苏 子容时为吏部侍郎,《谢幸省进官表》云:“三朝汉省,已 叨过辇之恩;六典周官,愿谨书屏之戒。”

    《宋史蔡确传》:元丰五年,确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 郎。初议官制,盖仿《唐六典》,事无大小,并中书取旨,门 下审覆,尚书受而行之。三省分班奏事,柄归中书。确 说王圭曰:“‘公久在相位,必得中书令’。圭信不疑,确乃 言于帝曰:‘三省长官位高,不须置令,但令左右仆射 分兼两省侍郎足矣’。”帝以为然,故确名为次相,实颛 大政。圭以左仆射兼门下,拱手而已。

    《石林燕语》:“元丰官制行,吴雍以左司郎中为河北都 转运使。是时神宗方经营北方,有巡幸之意,密以委 雍,乃除直龙图阁。都司除职自此始。其后文及甫自 吏部员外郎出知陕府,潞公在洛,便养为请,欲以示 优礼,亦除直龙图阁。郎官除职自此始,皆非常例也。 故自是郎中出入,皆未有得职者。至元祐间,范子奇” 自左司郎中除河北转运使,范纯粹自右司郎中除 京东转运使,皆除直龙图阁,用吴雍例也。

    国朝两制皆避宰相执政官亲。曾鲁公修起居注贾 文元为相,其友婿也,当召试,乃除天章阁待制。文元 去位,始为知制诰。刘元甫,王文定之甥。文定之为参 知政事,乃以侍读学士出知扬州。宋子京、王原叔为 翰林学士。子京避“莒公”,改龙图阁学士。原叔文安,改 侍读学士。元祐间,苏子由秉政,子瞻自扬州召为承旨,引原叔例,请补外不从。近岁,惟避本省官,如宰相、 二丞亲,则不除尚书侍郎,门下侍郎亲,则不除给事 中,中书侍郎亲,则不除舍人之类。六曹尚书避亲多 除翰林学士。盖于三省无所隶,异于旧制,自子瞻以 来然也。

    元丰既新官制,四十年间职事官未有不经除者,惟 御史大夫、左右散骑常侍至今未尝除人。盖两官为 台谏之长,非宰执所利,故无有启之者。或云:“元丰末, 黄安中为中丞久次,神宗欲擢为常侍,会寝疾不果。 崇宁中,朱圣予为中丞,尝请除二官,竟不行。”

    官制:寄禄官银青光禄大夫与光禄、正议、中散、朝议 皆分左右,朝议、中散有出身人皆超右,其馀并以序 迁。大观中,予为中书舍人,奉诏以为非元丰本意,下 议厘正。乃参取旧名,以“奉直”易右朝议,中奉易左中 散,通奉易右正议,正奉易右光禄,宣奉易左光禄,而 右银青光禄大夫正为光禄大夫,遂为定制。

    《却扫编》:官制行后,凡大礼犹准唐故事置五使:“大礼 使则首相为之,礼仪使则礼部尚书为之,仪仗使则 兵部尚书为之,卤簿使则御史中丞为之,桥道顿递 使则京尹为之。”惟顿递司例造酒分饷近臣,京师称 “顿递司酒”为最美。徽宗朝五使皆用执政次第为之。 大观元年明堂大礼,先公以尚书右丞为桥道顿递 使。

    《挥麈后录》:神宗更定官制,独选人官称未正。崇宁初, 吏部侍郎邓洵武上疏曰:“神宗稽古创法,厘正官名, 使省、台、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 易之以阶,因而制禄。命出之日,官号法制,鼎新于上, 而彝伦庶政,攸叙于下。今吏部选人,自节、察、判官至 簿、尉凡七等,先帝尝欲以阶寄禄而未暇,愿造为新 名,因而寄禄,使一代条法,粲然大备。”徽宗从其言,诏 有司讨论,于是置选人七阶。蔡元道《官制》旧典乃失 引之。

    《宋史蔡京传》:“京贬太子少保,出居杭。政和二年,召还 京师,复辅政,更定官名,以仆射为太少宰,自称公相, 总治三省,追封王安石、蔡确皆为王。省吏不复立额, 至五品阶以百数,有身兼十馀俸者。侍御史黄葆光 论之,立窜昭州。”

    《燕翼贻谋录》:“政和四年八月,诏改端明殿学士为延 康殿学士,改枢密直学士为述古殿学士,恩数品秩, 并依旧制。”中兴以后,端明复旧,而述古与枢密直皆 废矣。

    今之宣教郎即昔之宣德郎。政和四年九月,诏“宣德 郎与《宣德门》名相犯,可改为宣教郎,见任人不别给 告,但改称呼。”

    元丰初,诏检正官、检详官各四员为额亦同都事、银 事承旨分房掌管,其品秩尚卑。政和更制,品秩甚高, 各置一员,通掌诸房,权任甚重。而所以擢用者不同, 或出于人主亲擢,则宰执反惮之,所请不敢不从;出 于宰臣进拟,则人主反疑之,因是品位不进。近世目 宰属、枢属官为“旒窝”之号,颇恃以自矜矣。

    太庙斋郎后改为假将仕郎。政和六年十一月,诏假 版官行于衰乱之世,可不循用。改假承事郎为通仕 郎、假承奉承务郎为登仕郎,改通政郎为从政郎。旧 登仕郎为修职郎,假将仕郎去“假”字。见任合改人并 带假人,但改正称呼,更不给告敕。

    旧贴职止于直秘阁、直龙图阁、右文殿修撰三等。政 和六年九月,手诏:“天下人才富盛,趋事赴工者众,不 足以待多士,可增置直徽猷阁、直显谟阁、直宝文阁、 直天章阁、秘阁修撰、集英殿修撰,凡九等。中兴以后, 又增敷文、焕章、华文、宝谟、宝章五等矣。等级既多,迁 转亦易,非旧比也。”今判部、判寺、判院、判监之称,乃官 制未改以前实称,今于加“实称”之上,可谓重叠。昔有 判刑部、判礼部、判兵部、判工部,惟户、吏二部无之,盖 以流内铨、三司使易其名矣。官名既正,又加以判,甚 无谓也。其他寺、监亦然。至于登闻检、鼓院、进奏院旧 称判,政和五年,言者谓官制之改称判者悉除去,惟 大宗政司以官尊者称判,其次为知“者,六院不可复 言判也。”遂诏悉改为监。今之右文殿修撰,旧为集贤 殿修撰。政和六年四月,奉御笔:“集贤殿旧无此名,秘 书省殿以右文殿为名,可改为右文殿修撰。”

    《老学庵笔记》:政和以后,斜封墨敕盛行,乃有以寺监 长官视待制者,大抵皆以非道得之。晁叔用以谓视 待制可对如夫人,盖为清议贬黜如此。又往往以特 恩赐金带,朝路混淆,然犹以旧制不敢坐狨,故当时 谓横金无狨,鞯与阁门舍人等耳。

    挥麈前录本朝及五代以来,吏部给初出身官告身, 不惟著岁数,兼说形貌。如云长身品,紫棠色,有髭髯, 大眼,面有若干痕记,或云短小无髭,眼小,面瘢痕之 类,以防伪冒。至元丰改官制,始除之。靖康之乱,衣冠 南渡,承袭伪冒,盗名字者多矣,不可稽考。乃知旧制 不为无意也《宋史石公弼传》:公弼拜御史中丞,上言“吏员猥冗,戾 元丰旧制。”于是堂选归吏部者数千员,罢宫庙者千 员,部水知埽六十员,县非大郡悉省丞,在京茶事归 之户部,诸道市舶归之转运司,仕途为清。

    《高闶传》,闶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对言:“《春秋》之 法,莫大于正名。今枢密院号本兵柄,而诸路军马尽 属都督,是朝廷兵柄自分为二。又周六卿,其大事则 从其长,小事官属犹得专达。今一切拘以文法,虽利 害灼然可见,官长且不敢自决,必请于朝,故庙堂之 事益繁,而省曹官属乃与胥吏无异。又政事之行,给 舍得缴驳,台谏得论列,若给舍以为然,台谏以为不 然,则不容不改。祖宗时,有缴驳台谏章疏,不以为嫌 者,恐其得于风闻,致朝廷之有过举,然此风不见久 矣。臣恐朝廷之权,反在台谏。且祖宗时监察御史许 言事,靖康中尝行之,今则名为台官,实无言责,此皆 名之未正也。”寻迁著作佐郎。

    《却扫编》:旧制,诸路监司属官曰“勾当公事。”建炎初,避 今上嫌名,易为“干办。”时军兴,一切所置,官司数倍平 时,而皆有属官,所置纵横,有题于传舍者曰:“北去将 军少,南来干办多。”

    翰林学士,祖宗时多有别领他官,如开封府、三司使 之类者,不复归院供视草之职,故衔内必带“知制诰”, 则掌诏命者也。官制后虽不领他职,然犹带知制诰 如故。遇阙,则以侍郎、给、舍兼直学士院。近岁有以尚 书兼权翰林学士者,而不带知制诰,议者谓不若止 称“直学士院。”

    《清波杂志》:绍兴间,张扶少持由右正言除太常卿。翌 日,宰执奏太常卿班高,故事不除,改国子祭酒。时祭 酒虚位亦久,前驺接呼赴监供职,学前居民惊惧曰: “官来捕私酒。”传以为笑。元丰改官制,谏议大夫换大 中大夫,前呵曰:“大中来。”都人骇避曰:“大虫来。”则知前 已有此说。

    旧制,凡罢官三月不赴部选集者有罚。辉见《耆旧》云: “承平时,州县多阙官,得替还乡,未及息肩,已竭蹶入 京,授见次即趋赴上,一季半年已为远阙,到国门即 入朝集院支俸,差剩员,乘官马,事事安便”,与今异矣。 《挥麈前录》官制,后惟光禄大夫及中散、朝议二大夫 分左右,增磨勘而已,初非以科第也。元祐间,范忠宣 当国,始带左右。绍圣初罢去,事见《常希古奏疏》。大观 二年,又置中奉、奉直二大夫,彻中、散、“朝议”“左”“右”字。绍 兴初,枢密院编修官杨愿启请再分左右,自是以出 身为重。

    政和中,诏天下州县官皆带提举管勾学事。时姚麟 以节度使守蔡州,建言乞免系阶,朝廷许之。靖康初 除去。绍兴中复增,但改庶官为主管。时孟信安仁仲 来帅会稽,先人寓居孟氏,与家间契分甚厚。仁仲以 兄事先人,入境语先人云:“忠厚与秦会之虽为僚婿, 而每怀疑心。今省谒攒宫,先入朝,然后开府。从兄求” 一“不伤时忌”对札,先人举此。仁仲大喜,为援麟旧请 草牍以上,奏入即可。寻又降旨,自此武臣帅守并免 入衔,行之至今。

    《齐东野语》:绍兴以来,文散阶皆带左右字,以别有无 出身,惟尝犯赃者则去之。刘岑、李高得罪秦氏,坐赃 废,后复官,去其“左”字,李高署衔,不以为愧也。孙觌仲 益亦以赃罪去“左”字,但自称“晋陵孙某”而已。至绍兴 末,复朝奉郎,乃始署衔。淳熙中,因赵善俊奏,又例去 之。吴兴有王孝严行,先居城西,俗称为王团练宅,盖 将种也。以鹖冠登壬辰科,沾沾自喜,以带左字为荣。 时施士衡得求,因忤魏道弼,坐赃失官,素负气,殊以 不带左字为耻,而有诏尽出之。乡人嘲之曰:“快杀施 得求,愁杀王行先。”

    《金史宣宗本纪》:贞祐三年九月丁巳朔,户部侍郎奥 屯阿虎言,“国家多故,职官往往不仕,乞限以两季,违 者勿复任用。”上嫌其太重,命违限者止夺三官,降职 三等,仍永不升注。

    《辍耕录》:“答剌罕译言一国之长,得自由之意,非勋戚 不与焉。太祖龙飞日,朝廷草创,官制简古,惟左右万 户,次及千户而已。丞相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之曾 祖启昔礼,以英材见遇,擢任千户,锡号答剌罕。”至元 壬申,世祖录勋臣后,拜王宿卫官,袭号答剌罕, 内八府宰相八员,视二品秩而不降,授宣命,特中书 照会之任而已,寄位于翰林之“埽邻。”“埽邻”,宫门外院 官会集处也,所职视草制,若诏赦之文,则非其掌也。 至于院之公事,亦不得与焉,例以国戚与勋贵之子 弟充之。

    国朝有四怯薛太官。怯薛者,分宿卫供奉之士为四 番,番三昼夜,凡上之起居饮食诸服御之政令,怯薛 之长皆总焉。中有云都赤,乃侍御之至亲近者,虽官 随朝诸司,亦三日一次轮流入直,负骨朵于肩,佩环 刀于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时若上御控鹤,则在 墀陛之下,盖所以虞奸回也。虽宰辅之日觐清光,然有所奏请,无云都赤在,固不敢进。今中书移咨各省, 或有须备录奏文事者,内必有云都赤某等,以此之 故,余又究骨朵字义,尝记宋景文《笔记》云:关中人以 腹大为脉。俗音为杖头大者。亦曰“脉。”后讹为《骨。 朵》朵平声。

    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凡有所请 给,名曰《大汉衣粮》。年过五十方许出官。

    《续文献通考》:元世祖时,朝廷录平宋功,迁至宰相执 政者二十馀人,因议更定官制。太常少卿王磐奏疏 曰:“历代制度,有官品,有爵号,有职位。官爵所以示荣 宠,职位所以委事权。臣下有功劳,随其大小,酬以官 爵。有才有能,称其所堪,处以职位,人君御下之术也。 臣以为有功者宜加迁散官,或赐五品爵号,如汉唐 ‘封侯’”之制可也,不宜任以职位。

    中统时,朝议汰冗官,权近私以按察司不便,欲并省 之。王磐又上疏言:“各路州郡去京师遥远,贪官污吏, 侵害小民,无所控告,惟赖按察司为之申理。若指为 冗官,一例罢去,则小民冤死而无所诉矣。”由是按察 司得不罢。

    至元十五年,诏汰江南冗官。江南原设淮东、湖南、隆 兴、福建四省,以“隆兴并入福建。其宣慰司十一道,除 额设员数外,馀并罢去,仍削去官旧带相衔。罢茶运 司及营田司,以其事隶本道宣慰司。罢漕运司,以其 事隶行中书省。各路总管府依验户数多少,以上中 下三等设官。故宋官应入仕者,付吏部铨用。”

    二十三年七月,清冗职,诏曰:“惟我祖宗,肇造区夏,虽 中书已尝建立,而官制未暇举行。迨予图大以宅中, 思欲继志而述事,集儒臣之公议,法前代之彝章。爰 立省、部、院、台,以正朝廷纲纪。自疆土极照临之远,而 省、台有内外之分,日益月增,官冗人滥。尝敕有司而 澄汰,意能旧制之遵承。比闻近侍之言,谓益曩时之 弊。彼不胜重任,有壅上闻。苟尚蹈匪彝,时惟予咎。其 清冗职,用复前规。於戏!官不必备惟其人。朕恪守已 成之宪;尔克勤于乃事,尚永肩图报之心。”由是铨定 省院台部官属:中书省令外,左右丞相并一员,平章 二员,左右丞并一员,参政、佥省并二员;枢密院除院 使外,知院一员,副使、佥院并二员,院“判二员;御史台 大夫一员;中丞、侍御史、治书,并二员;行台同六部尚 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并二员。其馀衙门,并委都省斟 酌裁减。仍诏谕中外。”

    二十四年,麦术丁言:“制,国用使司改尚书省,颇有成 效,今仍分两省为便。”从之,各设官六员。尚书有平章 政事二员,左右丞二员,参知政事二员,中书宜设丞 相二员,平章政事二员,参知政事二员。省陇右河西 道提刑按察司分置巩昌者,并入甘州,设官五员。以 巩昌改隶京兆提刑按察司,设官六员。省太原提刑 按察司,分置西京者入太原,遂以复置尚书省。诏天 下,除行省与中省议行,馀并听尚书省,从便以闻。 大德元年四月,省台议上风宪事宜,省台臣僚奏:“阿 老瓦丁及崔彧陈台宪事宜。臣等议:乞依旧御史台 不立选,其用人则于常调官选之,惟监察御史及本 台首领官许自举用。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 或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用色目、汉人。 “各省文案,听行台委官检核。有宿卫近侍,奉特旨令 宪台擢用者,必须明奏,然后任之。行台御史秩满而 有效者,或迁内台,或呈中书省迁调,廉访司亦如之。 不称者,省台择人代之。未历有司者,授任牧民,经省、 台同选者,听台自调中书或用台察之人,亦宜与台 臣同议。各官有事,风宪官毋得辄入体察。”制曰:“可。” 武宗至大二年,中书省臣言:“世祖时,省、院、台及诸司 皆有定员。迩者诸司递陞一级,四品者三品,三品者 二品,二品者一品。一司甚至二三十员,事不改旧,而 官日增。请依大德十年已定员数,冗滥者加减汰。”从 之。

    三年正月,减省中书官吏,自客省司而下三百八十 一员。又增减省、院、台官员。令“中书省官吏如安童居 中书时例存设。其汰者,尚书省迁叙。减枢密院官,存 知枢密院七员,同知枢密院事二员,枢密副使二员, 佥枢密院事二员。增御史台官二员,御史大夫、御史 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二员。省通政院官六员”, 存十二员。二月,尚书省臣言:“官阶差等,已有定制,近 奉圣旨、懿旨、令旨要索官阶者,率多躐等,愿依世祖 皇帝旧制,次第给之。”制可。九月,敕诸司滥设者,毋给 月俸。诏谕三宝奴等:“去岁中书省奏,诸司官员遵大 德十年旧制,滥者汰之。今闻冗员如故,有不以闻而 径之任者,有旨不奏而擅令之任及”之任者,并捕逮 之,朕不轻释。

    泰定帝泰定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宋本、李嘉宾、傅起 岩言:“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职,滥假僧人,及会福、殊 祥二院,并辱名爵,请罢之。”不报。

    文宗天历元年九月,时帝为怀王,宣谕中外曰:“昔在世祖以及列圣,咸命中书省纲维百司,总裁庶务,凡 钱谷、铨选、刑罪、兴造,罔不司之。自今除枢密院、御史 台,其馀诸司及左右近侍敢有隔越中书奏请政务 者,以违制论,监察御史其纠言之。”

    《圣君初政记》:“国初官名有更制,后人鲜知者,漫记一 二,未之尽也。曰尚宾大使,曰都谏官,曰知骁骑卫指 挥使司事,曰詹事府赞读,曰儒学提举司校理,曰侍 礼郎,曰引进使,曰翰林院直学士,曰翰林院应奉,曰 起居注,曰左右正言、承天门待诏、阁门使、观察使、侍 仪司通赞舍人。”如罢中书四辅说院、仪礼司及改御 史中丞大夫之属。

    《明宝训》。甲辰三月戊辰,太祖御戟门,省臣以所定《官 制班次图》进。太祖览毕,因论及选谏议之官曰:“论道 经邦,辅弼之臣;折冲御侮,将帅之职;论思献纳,侍从 之任;激浊扬清,台察之司。此数者朝廷之要职也。至 于绳愆纠缪,拾遗补过,谏诤之臣,尤难其人。抗直者 或过于矫激,巽懦者又无所建明。必国尔忘家、忠尔 忘身”之士。方可任之。不然患得患失之徒。将何所赖 也。

    《古今治平略》:“洪武四年,中书省臣上天下府州县数, 凡一千二百三十九官,五千四百八十八员。十三年, 诏罢中书省官,升六部尚书为正二品,不隶中书省。 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上谕文武 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中间图任大臣,期 于辅佐,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 督府以总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也。 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 之蔽。嘉言结于众口,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治政,谋危 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今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仿古六卿之制,俾各司所事,更置五军都督府,以分 领军卫。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卿等 以为何如’”监察御史许士廉等对曰:“历朝制度,皆取 时宜,况创制立法,天子之事,既出圣裁,实为典要。臣 但虑陛下日应万机,劳神太过,愚窃以为宜设三公 府,以勋旧大臣为太师、太傅、太保,总率百僚庶务。其 大政如封建、发兵、铨选、制礼、作乐之类,奏请裁决。其 馀常行事,循制奉行。庶臣下绝奸权之患,主上无烦 剧之劳。”上然之,竟弗果。

    《续文献通考》:“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散其职六部,置 四辅官,告太庙,以耆儒王本、杜祐、龚敩为春官,杜敩、 赵民望、吴源为夏官,敕之曰:‘昔之耕莘者为宰,社稷 永安;筑岩者在朝,君仁民康。二臣继出于殷商,致君 六百年之大业,是贤者虽处同出异,其忠君济民之 道则一。朕今召尔等来朝,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 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调四时,以臻 至治,其敬慎之’!”居三日,复敕谓:“人主以一身统御天 下,不可无辅臣,而辅臣必择乎正士。尧、舜以得贤而 昌,辛、受以弃贤而亡。卿等受斯重任,宜体朕怀,心常 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且卿等昨为庶民,今辅朕 以掌民命,出类拔萃,显扬先亲,天人”交庆,於戏盛哉! 又十日,敕本等曰:“尚书范敏荐卿等以辅朕,朕视卿 等皆高年笃厚,故九月告于太庙。”议立四辅,以王本、 杜祐、龚敩为春官,赵民望、吴源为夏官。惟秋冬官缺, 以本等摄之。迩年自春徂秋,天灾叠见,惟秋之暮,天 气尚暄。尝谕本等沐浴致斋,精勤国务,以均调四时。 本等奉命且诚。逮立“冬,朔风酿寒,以成冬令。呜呼!天 其兆吉人乎?感应之机,如响斯答。古者三公四辅,论 道经邦,理阴阳,顺四时,或有乖戾,则曰公辅失职。盖 人事有不齐,则天应之有如此者。卿等尚当竭忠诚, 以勤厥职,庶几感格天心。”明年,召左御史中丞安然 为四辅官。龚敩致仕,复起为国子监司业。寻以星变 敕谕王本等,本寻坐法,磔于市。又明年罢,不复设。 名山藏《典谟记》,“建文元年二月上日与方孝孺辈稽 古,用《周官》变更高帝制,定品官阶、勋,正一品,更特进、 资政上卿,从一品,更资政卿。其馀各为大夫士有差。 正一品以六部尚书处之,尚书以下,增左右侍中各 一人,位侍郎上。省户、刑二部司为四。户部民”司,度支 司、金帛司,仓庾司,刑部祥宪司,比议司,职门司,都官 司罢,称“司”为“清吏。”罢左、右都御史,设都御史一人,副 佥都御史各一人。更通政司曰“寺使”,曰通政卿,通政 参议曰少卿。寺丞增置左、右补缺,左右拾遗各一人。 更置大理寺曰“司卿”,曰大理卿,左、右寺正曰都评事, 副曰副都评事,司务曰“都典簿。”更太常寺卿曰“太常 卿”,少卿、寺丞分左、右。更天坛祠祭署曰“南郊祠祭署”, 泗州祠祭署曰“泗滨祠祭署”,宿州祠祭署曰“新丰祠 祭署。”更光禄寺卿曰“光禄卿”,少卿、寺丞分左右。升少 卿秩从四品,省署丞二人。更太仆寺卿曰“太仆卿”,增 少卿、寺丞各一人。增典厩、典牧二署,署隶二群曰“驈。” 十五群曰“遂生三群。”更鸿胪寺卿曰鸿胪卿,少卿、 寺丞分左、右。增翰林院承旨一人,学士一人。省侍讲、 侍读学士。置文翰、文史二馆。除六科左、右给事中,除左、右布政使,设布政一人。更按察司曰“肃政按察司。” 增亲王官宾辅二人,秩三品,伴讲、伴读、伴书各一人。 郡王宾友二人,教授一人,见王、郡王坐,礼焉。如宾师 赞谒名“不臣。”

    《续文献通考》:“洪武初,设弘文馆学士,不言品秩,以刘 基、危素、睢稼、胡铉、王大中、罗复仁为之,寻革。至章皇 帝初,复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右,以储经史备顾问。翰 林学士杨溥掌阁印,帝手授之。侍读王琎、五经博士 陈继、吏科给事中王荣参其事。不久并阁务入文渊 阁,溥亦办文渊阁事。”

    《古今治平略》:“宣德二年,吏部蹇义奏:‘近年内外各衙 门官,因营造催办夫匠,收运粮储,整理农务,采取木 植,在内添设郎中、主事,在外布、按府、州县添设参政、 参议、副使、同知、县丞等官。今拟在外除马政、农事外, 其馀依制裁减,在京从堂上官量事繁简,斟酌去留, 不许冗滥。其在内府各监库郎中、员外俱宜裁革之’。” 四年,吏部奏选官,上因论省官安民之道:唐、虞建官 惟百,夏、商官倍,秦汉以下,视夏商官益增多,何也?侍 臣对曰:“时势不同也。”曰:“唐虞三代,事简民淳,不可比 拟。唐太宗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去古未远,亦足为 法。”侍臣对曰:“君心静则事简,事简则官省,官省则民 安矣。若国家多事,政务烦杂,小人幸进冗食者多,欲 百姓免于烦扰难矣。”上曰:“此诚确论。清心者省事之 本。”

    景泰四年,御史左鼎言:“国初建官有常,近年因事添 设,甚至一部有两尚书,而为侍郎者,倍于原额,为都 御史者率以数十计。在外添设抚民管屯等官,如河 南参议二员,今则添而为四。佥事三员,今则增而为 七。若夫巡抚镇守之官,则尤有可言者,方、岳各司十 馀,数不为少矣。每岁又差御史巡视,立法可谓详矣。 不择方面以责成,不选御史以督察,乃复设官以巡 抚镇守。今之巡抚镇守,往往多出于方面御史,则今 之方面御史盖亦他日之巡抚镇守也。岂有为方面 御史则合众人之长而不足,为巡抚镇守则任一人 之智而有馀耶?乞将内外官凡非洪武之旧者参酌 裁罢,庶民力可纾,国用可省,委任专”而事功立。 《名山藏典谟记》:弘治十二年十二月,科道交章奏:“祖 宗稽古建官,额数一定。陛下初年已痛革额外传陞 乞陞之弊,近又复然。前清宁宫恩,臣等论列,未蒙俞 允。文职少卿寺丞等官,武职千户等官,士子砥砺名 节,武人冲冒矢石,积岁阅月,始得一阶。今杂流宋艺 坐得之无以劝天下,乞从革去。仍令旧职供事。庶可 塞幸而苏民。”上曰:“业已赏劳。其置之”

    《春明梦馀录》:古时五等之爵,原有等级。如唐爵,国公 一品,郡、县公二品,侯三品,伯四品,子、男五品。至宋略 仿其制,后则公、侯、伯三等皆在一品之上,不与文武 齿矣。弘治中,主事林沂奏欲按品秩列坐。御史劾之 曰:“朝廷设官分秩,有拘品秩者,有不拘品秩者。故庆 成赐宴,科道坐于郎中之上,翰林坐于科道之前。若 概以品秩,则诸学士当列于少卿之下,京县知县、兵 马司列于御史、给事中之上矣。”上以沂故违成宪治 之。

    《宁化县志》:罗举为飞雄卫经历,尝条陈数事上大司 马,其一为地近皇陵,坏土宜护,乃各卫体统既殊,人 心涣二,一遇有警,首尾莫应,宜添设守备一员统辖 之,庶广武、英武诸卫部伍肃而犄角成,盗息而民安 矣。部可其请,即为添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