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二百 永乐大典
卷之五千二百一
卷之五千二百二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一  十二先

    太原府三

    城池本府太原志今府城宋太平兴国七年以所徒榆次地非要会复徙阳曲

    县之唐明村今府治是也罗城周一千里二百七十步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逺西曰金肃北曰怀德 南关城宋淳化三

    年筑东西楼府城之两隅以处屯兵今营并废东关北关城亦淳化中所筑子城周五里。一百五十七步宋太平兴国七年筑四门南门有河

    东军额因唐旧也。鼓角漏刻在焉民间谓谯角楼馀三门相承以子东子西子北目之旧城周围一十里二百七十步见设四门东曰朝曦西曰保

    德南曰太平北曰怀仁。洪武八年七月辰量作二十里于城东北筑𣈆王宫城。在府东北隅。澄清坊。市中

    坊乡本府太原志宋坊名南门正街。东第一朝真坊以南为上西第一法

    相坊以南为上 东第一坊。北正街东。 西第二立信坊。 东第二广化坊坊内又分四小坊。三在街北。真坊在街西。北第一袭庆坊。以西为上

    北第二观德坊 北第三冨民坊。 西第三阜通坊 东第三懋迁坊西第四宣化坊即西门正街。 东第四乐民坊。 东第五安业坊 东第

    六将相坊即东门正街。西直子城 东第七皇华坊 东第七坊北正街东东第八澄清坊。坊内街北又分灵屯坊。西第五慈云坊西转而北即

    北门正街南第一迎福坊以东为上东门正街。 北第一寿宁坊 南第二金相坊。 北第二聚货坊次 西宰相坊门。 西门正街 南第一惠

    逺坊以西为上。旧名旌忠坊内有改青祠今废。南第二用礼坊 元坊名东南隅 朝真坊即太子寺街遇仙坊在朝真坊东广化坊在大寺

    街袭庆坊。在广化坊东观德坊在广化坊东甘泉坊在广化寺东即甘泉巷懋迁坊街东与草堂相直兴贤坊。 西南隅 立信坊即小巷街阜通

    坊即大巷街画锦坊 用礼坊 惠逺坊与宣化坊相直宣化坊即西门正街 西北隅 德风坊 时雨坊与德风坊相直慈云坊 拱辰坊在

    北门正街三桂坊 东北隅 将相坊 金相坊。 迎福坊。在金相坊东寿宁坊在金相街东聚货坊与金相坊相直皇华坊即柳巷澄清坊即

    大柳巷阳曲县孝德乡在县东北。 荣安乡在县北 太平乡在县东 武台乡

    在县南 通德乡在县西北 乌城乡在县西北 敷化乡在县北太原县太安乡在县东 断金乡在县南 𣈆安乡在县东南 垂棘东

    乡在县西南 垂棘西乡在县西南 使相南乡在县西北使相北乡在县西北

    榆次县来慕乡在县东 思凤乡在县东南 三徙乡在县南 三教乡在县南 西管乡在县西南 开元乡在县西南 圣历乡在县西南

    使相乡在县西 龙门乡在县北 呜谦乡在县西北徐沟县崇北乡在县西 布德乡在县南

    太谷县长乐乡在县东 龙泉乡在县西南 仁义乡在县北 脩文乡在县东北

    祁县襄归乡在县西 清平乡在县北 尚通乡在县东 大安乡在县

    交城县福宁乡在县东 青化乡在县西 白鹿乡在县南 屈产乡在县西北

    文水县里仁乡在县正东。 惟贤乡在县东南。 隐泉乡在县西南 神交乡在县正西。 东皋乡在县东北。

    清源县太平乡在县东。 长丰乡在县西南。 梗阳乡在县南 钦风乡在县西北。 抚御乡在县南。

    寿阳县平原乡在县东。 马首乡在县南。 清平乡在县西。太平乡在县北

    孟县延寿乡在县东 同颖乡在县南。 玉泉上下乡在县西 祁邑乡在县北。

    临县东白都在县东北 在司都在县北 甘泉都在县东 义居都在县东南 招贤都在县南 孝才都在县西南 开阳都在县西

    静乐县岑城都在县中 下马都在县东 龙泉都在县南 汾阳都在县西 团城都在县东南 中都在县东南 王铺都在县西南 温泉

    都在县西南 万善都在县北平定州广 阳乡在州东阳城乡在州南 升中乡在州西 安平乡在

    州北乐平县仙游乡在县东 怀仁乡在县东南 文苑乡在县西南 陡泉

    乡在县西。保德州龙门乡在城东北 芭州乡在州西 三交乡在州西北 义门

    乡在州东北 义合乡在州东南。 静乐乡在州南 仁义乡在州南岢岚州新安乡。 善应乡。

    岚县在司乡在县北。 大万乡在县西 大友乡在县西南 秀川乡在县南 怀顺乡在县东南

    兴县岢岚乡在县东北。 下管乡在县西南 临河乡在县西 怀逺乡在县东南。

    石州孝文南乡在州北。 孝文北乡在州北 神林东乡在州北 神林西乡在州北。赵李乡在州北怀南乡在州东 怀北乡在州东 沿

    河乡在州西南。 脩仁乡在州西南 文安南乡在州西南 文安北乡在州西南。

    宁乡县在司乡在县内。 仙明乡在县南 嘉善乡在县西。 沿原乡在县西北。 高誉乡在县西南。 伏落乡在县西 沿川乡在县北

    代州选仁乡在城东南。 交乐乡在城正南。 白水乡在城 西北雁门乡在城正北 。中路乡在城东北

    繁峙县武州东乡在县东。 武州西乡在县西。 南咸宁乡在县东南北咸宁乡在县北。 北万泉东乡在县东北。 北万泉西乡在县西北

    五台县五台乡在县东。 松台乡在县南。 北神乡在县西 白泉乡在县北

    崞县崇仁乡在县东。 敷城乡在县东。 嘉禾乡在县南。 建国乡在县南。 会福乡在县西。 义仁乡在县北。

    忻州长安乡在州东 城坊乡在州东南 永丰乡在州东南。 九原乡在州南 系舟乡在州 南招 集乡在州西南。 仁义乡在州西南 独

    檐乡在州西南。 优福乡在州西。 崇化乡在州西北 肆芦乡在州西北 永宁乡在州西北 平寇乡在州北。 三隅乡在州北 金山乡在

    州北定襄县定襄乡在县内 蒙山乡在县南。 伍仙乡在县东。 青崇乡在

    县东北 蒲子乡在县北 回凤乡在县西。津渡

    保德州太平寰宇记大堡津。沙谷津。一在保德州西南四十里一在州北五里并咸平四年 置黄河古津在兴县西北七十里。名合河津。乃西

    夏与中国往复驿路渡口。其黄河上从保德州界。流入东境。西下入于临县界

    渠堰太原志𣈆水在太原县悬瓮山。至𣈆祠出汇为二泉南曰难老。北曰善利。

    又䟽为二大池。南曰大池。北曰八角池分为三河北经于北神桥入于安仁贤辅故城金胜等村。为北河即古智伯遏水以灌𣈆阳之旧渠也。中流

    入大池。经南神桥。入于𣈆祠南北等村。为中河。一支南流入索村等处为南河俱东流入汾水。太平寰宇记自𣈆阳县界流入汾东地。多咸卤并不

    堪食。贞观十三年。长史英国公李𪟝。乃。于汾河之上。引沙𣈆梁。原县经𨞬又西流入汾水。

    榆次县太原志王村渠。在县南二里。开引洞涡水。西南流至本村灌田二十馀。顷。义民渠。在县西南五里。自王村开引洞涡水。西流至杨村张庆等

    村灌田四十馀顷。 神武渠。在县西南六里。自王村南。开引洞涡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馀顷。 永康渠。在县西南五里。自王村东北。开引洞涡水西

    流至本村灌田一十馀顷。怀仁渠。在县西南七里。自王村南。开引洞涡水至本村溉田二十馀顷。王郝等渠。在县西南一十里。自怀仁东。开引

    洞涡水。至本村并马村等处。溉田一十馀顷。 陈胡渠。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自陈侃村北。开引洞涡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馀顷。郝村渠在县西南

    三十里。自陈胡村北。开引洞涡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馀顷。杨盘渠在县西北二十里。秋村东南。开引赤坑水至本村。灌田一十馀顷。当河有堰长二

    百二十步。高一丈七尺。至元三年。段世安筑。聂村渠在县北一十里自聂店北。开引赤坑水。西南流至本村等处。灌田三十馀顷。秋村渠在县

    西北二十里。自本村东南。开引赤坑水西流至本村灌田五顷馀 六堡渠在县西北二十里。自东北开引赤坑水西流至李村等处灌田五顷馀

    九江沟水在县东南十五里。自东堰村九江庙前有泉下流筑堤积水方可灌田双村沟水在县南一十里。微有源泉下流筑堤障水积日灌田

    金水河在县东南四十里太谷县温庄村发源西流至东阳车辋等村涝则灌田旱则干涸

    徐沟县一渠自永康南开引洞涡水浇溉在城等都水地七顷四畒伍分一渠浇溉安仁都水地四顷三十畒洪武七年创开自后山水泛涨二渠

    于塞不通祁县渠自太原县洛阳村南分汾河水流入本县境北左等村今渠迹虽

    存淤塞不流交城县文谷口在县之西二十馀里有支流名曰甘泉渠故交城帅覃资

    荣所浚。自河口东流经过文水县界开栅村浇溉交城广兴洪相安定三村官民之田淤塞不通 新堤在县东二里余有却波山河之水每年五

    六月间大水泛涨直抵其城文水县县北二十里自文谷口旧有长平渠灵长渠千畒渠荡沙渠豊稔

    渠浇溉民田后五渠俱废今复开浚灵长豊稔二渠往南至本县还入文谷河

    清源县永济渠在县东一十二里自太原县东南洛阳村界。引取汾水。浇溉本社田地 。广济渠在县东三里洪武七年三月新开起于太原县邵

    胜村界东南引取汾水浇溉近城孔曹等村田地忻州滹沱渠堰水自崞县界来起白村都四家注前经白村都可溉田百

    馀顷。自宋朝定襄县丘村人尔朱氏曾开不果至金源大定间定襄横山都乔十万复兴之。前元因之不废。后以岁久湮没水非故迹至白村都东

    十馀里而止。溉田甚少。国朝洪武六年。本州复兴之。东流十二里接定襄界至崞县界东社仍合滹

    沱流。溉田二百馀顷。定襄县滹沱水大渠一道。出自忻州田家庄滹沱河。经历定襄县向阳村

    山等村下流至崞县东杜村。还入滹沱河。可以灌溉田土。风俗形势

    本府太原志风俗汉书地理志曰。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帝所居其民有先王遗风。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吴李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𣈆

    阳记曰并州气勇而诚信处。孟冬位阳气始终之际。其俗冀岐。其风慓悍其人好骑射习武多敢死之士。杜佑通典亦云。并州俗尚武艺。故𣈆山简

    醉歌。有举鞭问葛疆。何如并州儿。杜甫诗有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之句。太平寰宇记又多𣈆公子孙。诈力相矜修功名。嫁娶北。皆侈

    廉于他邦隋国嶝云。并州其气勇抗诚信韩赵魏谓之三𣈆。剽悍盗贼常为他郡制口书亡。干信谓陈曰。代为天下精兵处。后汉末。天下扰乱高

    干为并州刺史拓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崄右有大河之围。北有强胡之援可以守焉 又风以介于推焚身。民言神灵志峣火。由是土

    人至冬中秘一月寒食不复烟衅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众高并州刺史乃作书置子椎庙。言盛寒云大残损人民非贤者之意使温食众精解

    风俗颇革。今有祠存。郡县志三朝史志云河东之地东际常山两党南尽卅𣈆绛。北扼云朔当太行之险北有盐铁之饶其俗刚伴而朴直勤

    农织之叶寡桑柘而富麻苎善冶生多蓄蒇斩尽尤其新专朔方楼烦焉之所出岁增质市以给监牧之用太宗率太原惩其恃险俊州治然犹

    为重镇精兵屯守以制于边部云欧阳脩明因太师塔记师并州人言𣈆本唐之俗于因与语曰诗去今馀千岁矣独若诗之时乎其亦随世

    而变迁也曰。植麻而永陶见而食叶土而室甘辛苦薄味岁耕日积有馀则窘而藏之率千百耳不辄发其勤且险诚有古之遗风至今而不变

    也元一统志太原自台骀实沈陶唐叔虞迭溜之复浦风善政犹有存者。唐圑风诗曰淳原俭而用礼乃有先之遗风焉 山西上其人勤俭

    魏㫖以降文字盛兴。按通典云。士穷理学兼习词章敦厚不华淳俭好学上务实勤业。太原所上图耕云。人物华出代不乏人皆有文武全

    才图经云阳曲县其地㵼卤塉薄。其民贫。勤俭质朴有唐尧遗风

    太原县风淳俗俭土塉民贫有尧遗风宜种稷黍喜旱涝适均气候多寒揄次县其俗勤俭力田颇尚文学。其土沃衍硗塉不等。黍稷麦谷有所宜

    徐沟县勤俭质朴土多斥卤田惟黍粟豆麦。太谷县土塉民贫俗尚仅俭。慕学力田。淳厚不奢。地皆东南山麓。其势高

    平土宜水涝。田宜粟豆祁县民素刚劲。俗尚勤俭土多硗塉。惟宜粟麦。

    交城县土塉民贫风俗俭啬有陶唐之遗风文水县其民俭朴勤力稼穑其土沃衍宜黍稷粟麦

    寿阳县其民尚俭淳朴少文勤于力田其地硗塉风气多寒不冝久雨宜种黍粟豆麻

    孟县民俗节俭务力稼穑不通商贾地塉山寒畏涝。冝种黍粟豌豆气候多寒元一统志民俗淳厚无游情之人

    临县人民质朴俭啬惟务力田土地多硗塉冝黍稷菽麦。喜雨惧旱元一统志山川荒僻民性驯良稼穑惟勤。不事华藻。

    静乐县俭啬力田地土硗塉微冝麦黍豆。气侯多寒民勤耕织。清源县民俗俭啬粗鄙。其地多塉卤。

    平定州其地山多地少人民勤俭颇知向学微有蚕麦。元一统志郡小而民淳俗重端乎其风清简淳厚好尚文华

    乐平县郡小民贫清简淳厚尚文力田宜麻榖微有桑保德州其民俭啬地土硗塉冝黍粟豆喜雨春秋犹寒夏则傲热冬则极

    冷。岢岚州人民敦朴地土硗塉宜乔麦乔榖气候多寒元一统志土厚民纯。

    勤农作耕作之民多违械之士鲜。岚县人民质朴不喜奢华田宜麦华地多硗塉气候常寒冬则苦寒。

    兴县其人俭啬而少文不习礼教女功不谐纺绩负重以背山地硗塉。宜粟黍豆气候早寒。元一统志山险也狭民居鲜少。性好敦实。而愚鲁诠

    不好讼不辉东耜。农傆惟务读书石州本州接临边鄙民俗俭啬土地硗塉惟宜麦塉豆气候多寒元一统

    志比上薄。民淳莫不向义宁乡县本县居万山之中民多穴处土地硗塉俗尚俭素人民质鲁多不

    好文天道常寒。三月草木始萌六月二麦方熟亦宜黍粟忻州其民朴实少文好射猎。其俗俭啬其地肥硗不等宜禾麦贵早种。气候

    多寒元一统志民质朴节俭。士尚文雅。定襄县其地硗薄。民尚勤俭。务农力田。地冝黍稷。喜雨。

    代州淳厚朴实。地高多寒霜降早。冝黍麦。太平寰宇记为门。并州属郡也。其风俗与太原略同。然自代北至雪朔等州。北临绝塞之地。封略之内。难

    所居。戍㐲之心。马兽不若。歉则剽劫。丰饱则𣏗从。不报悠仇。号为难制。不惮攻杀。所谓金革死而不厌者是也。有编户。亦戍风比于他

    邦实为难理。地多硗确俗好无讼旧郡志云五台县讼简民淳。不尚浮靡地土沃塉相半气候四时不一夏宜豆麦。秋

    宜黍榖。崞县其风尚俭其俗淳朴气候寒冝黍麦豆。元一统志节财钱番。无浇簿

    之风。繁峙县人多贫俭不尚华饰地硗塉宜粟麦黍豆。气候多寒元一统志纯

    俭勤农治麻布为主本府元一统志既修太原。厥土推白坏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禹贡

    云正北曰并州其山曰恒今属真定其薮曰昭馀祁。今在祁县。周礼职方氏云。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魏志云。并州不以卫水为号

    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州者。以州界两谷之间。故谓之并也太原地记云天王三京。北都居一。李太白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等序云 襟四

    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李白钱序云。 土厚水深地大民众。旧郡志云。

    孟县山形孤峙。静乐县天柱在南天池在北

    平定州环绕一郡之内。得沾水之胜。郡志云保德州郡县志大堡𣲗控一川之口。 天浑𣲗一川之口。 㐲落𣲗土平

    关。隶石楼县。建隆中置。山谷阻深 定胡寨其地险固 乳浪寨在一川之口。 黄河横经其地。

    岢岚州武经边防云。旧制别屯禁兵。应援忻代一路 久良𣲗。 雄勇津。偏头寨。控韩光岭。伪汉天会中筑 桔槔寨。 伪汉置。 横谷寨 董家

    寨并雍熙中筑。 草城川。川口阔一里馀。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 峨婆谷。 胡谷地形甚狭。北至契丹分界。 洪谷。 唐乾符中

    沙陁部寇河东战于洪谷。即此地。亦匈奴入寇之处。谷在军东十馀里。有平路接契丹界雪山容车骑之地。 飞鸢堡堡之西北即草城川。洪谷峨

    婆谷。胡谷。四路至契丹界。伪汉建军。庆历中。修垒重复险固以兵戍守石州武经边防云。因河为塞。岚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置城戍关渡河外

    入麟州路。捍夏国界。今合三州为一路。置都巡检使以下兵官。以石州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宋庭遣戍外。又领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元一统志

    其地地险固。隋于此地置孟门。据方山以石之。郡旧志云。忻州元一统志忻水东历程侯。在其北山。甚层锐。

    代州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𣈆咸宁二年。勾注碑云。

    五台县云代间。有灵山焉。与竺干鹫岭。用立相望。柳宗元送文畅上人登五台序云。

    崞县五峰竞秀。繁峙县郡县志𣈆咸宁元年句注碑曰。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为之首

    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汉高帝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说。遂逾句注困于平城即此地也雁门县有武州塞。汉武帝时。单于将十万骑入武州

    是也 庆历五年监察御史包拯。言代州与云应等州。相去至近路又坦平太宗朝以骁将杨继业守之继业以给事中张齐贤为代。其重用人如

    此。皇祐元年。户部副使包拯。答诏问御边之策曰。三路素为控扼之所。中则梁门遂城。南入具定。西则雁门句注。南入并代。东则松亭石关。南入沧

    州。然松亭以南数百里。水泽艰险。目北界而出者。则塘水足以限其来路惟雁门勾汪皆长城而南东西地里稍广。汉与胡。古今所由。出入之路也

    或有侵軮。此最可虞。先是潘美帅河东避寇钞为已。累令民内徙空塞下不耕号禁地。而忻代州宁化火山军废田甚广。欧阳脩尝奏乞耕之。诏范

    仲淹相视。请如脩奏。寻为明镐沮挠。不克行及韩琦至遣人行视曰此皆找腴田。民居旧迹犹存。今不耕。适留以资虏后且皆为虏人有矣。订镐议

    非是遂奏代州宁化军。宜如岢岚军例。距北界十里为禁地。馀则募弓箭手居之。会琦去。即诏富弼议弼请如琦奏。凡得户四千垦地九千六百顷

    元一统志地近山水好所自殊。户口

    本府。郡县志唐开元户二万六千八百。宋户一十五万五千二佰六十

    阳曲县。太原志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万一千四佰七十三户计男妇大小。共五万三十九口。

    太原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四千二佰四十六户计男妇大小共二万七千三佰九十七口。

    寿阳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三千三十七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七千一佰七口

    清源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三千五十二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三千三口

    榆次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万一千二佰五十户。计男妇大小共四万四千四佰三十六口。

    祁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三千二佰七十二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九千七佰一十二口。

    徐沟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千九佰六十八户计男妇大小共九千七佰三十五口。

    太谷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六千四佰三户。计男妇大小共四万一佰二十四口。

    交城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四千三十一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九千一佰二十五口

    孟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二千八十九户。计男妇大小共九千八佰九口。

    静乐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千九佰二十八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一千一十六口。

    文水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三千二佰三十八户。计男妇大小共二万五千九十九口

    临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千一佰二十户计男妇大小共九千四佰四十七口。

    平定州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二千二百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四千二佰五十五口。

    乐平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千三十六户。计男妇大小。共七千九佰一十二口。

    石州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二千五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八千七佰六十四口。

    宁卿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八佰一十九户。计男妇大小。共八千一佰六十一口。

    忻州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七千三佰三十一户。计男妇大小共三万八千三佰七十四口。

    定襄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三千一佰五十四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三千九佰四口。

    岢岚州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千三十户。计男妇大小。共六千五佰一十七口

    岚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九佰八十户。计男妇大小。共七千七佰七十八口

    兴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九佰五十三户。计男妇大小共七千八佰六口

    代州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三千四佰三十一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七千五佰九十口。

    五台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一千五佰五户。计男妇大小共一万七佰八十四口

    繁峙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二千八十七户。人一万七佰八口崞县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二千四佰八十户。人一万八千八佰六

    十五口保德州计洪武十一年终军民等户八伯八十二户。计男妇大小共四千

    五伯九十八口。田赋

    本府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十九万四千三十三硕一斗七升一合九勺

    七抄二撮一圭五粒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粳粟米四千六万六伯六十五石一斗七升五合七勺一抄一撮五粒。停征原报并今续取勘递年抛

    荒粮米二万六百一十四石二斗六升二合四勺二撮五圭五粒 见征粮粳粟米四十四万五十石九斗一升三合三勺八撮五圭

    课程钞二万九千九伯四锭一贯三伯二十三文。米二十一石一斗二升。 羊皮三伯二张。

    商税钞二万一千八伯五十三锭一贯三伯八文。 羊皮三伯二张枣粮钞一千三伯九十二定三贯一伯七十五文 米二十一石一斗二升

    门摊钞九伯三十一锭四贯一伯一十六文。 水磨钞二千三伯七十七锭三贯五伯一十四文。 酒醋钞二千二伯一十一锭二贯五伯四十文

    窑课钞三伯六十一锭一伯六十文。油房钞二十五锭三贯九伯二十文 矾课钞一百四十四锭一贯五伯文。纸房钞八锭二贯四伯七十

    文 房地钞四伯七十九锭二贯八伯六文。 契本钞八锭四贯七伯六十七文 桃梨杏课钞一十四锭二贯八伯八十文。 蜂窝钞一十一锭

    二贯六伯三十文。苇地钞一十八锭一贯八伯九十文。麻地钞五锭三贯一伯九十文。蒲萄钞五十九锭四伯五十七文。

    阳曲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四千九伯五十石七升六合四勺。实在永

    乐元年秋粮米。三万六千三伯五十石三斗一升三勺三抄一撮六圭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二千六伯七十三顷八十三畒六分八厘四

    毫八丝六忽六微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二万一伯二十二石六斗三升七合八勺三抄六撮二圭九粒四粟一黍 夏

    税正耗麦粮。五千八伯九石一斗八合一勺四撮五圭。 秋粮正耗粮一万四千三伯三石五斗二升九合七勺三抄一撮七圭九粒四粟一黍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二千三伯四十九贯九伯一十九文。太原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九千八伯五石九斗九升八合六勺九抄。 永乐元年秋粮米。二万三千三十五石五斗一升一合八勺五抄八撮 计洪

    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二千一伯二十顷五十畒七分五毫三丝四忽九微五纤。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一万七千三伯九十石

    五斗九升三合七勺五抄四撮三圭一粟五黍。夏税正耗麦粮五千二伯一十石八斗九升一合四勺七抄三撮三粒五粟。秋粮正耗粮一万

    二千一伯七十九石七斗二合二勺八抄一撮二圭六粒六粟五黍。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七千三伯二十贯四伯九十八文。

    榆次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七千三伯二十三石五斗一升一合四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四万一千五伯石七升五合一勺。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二千九伯五十九顷九十九畒四分八厘九毫一丝六忽

    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二万四千二石六斗三升三合二勺一抄二撮三圭一粒五粟。夏税正耗麦粮。七千五十八石

    一斗二升一合四勺六抄一撮六粒二粟五黍。秋粮正耗粮。一万六千九伯四十四石五斗一升一合七勺五抄一撮二圭五粒二粟五黍。 计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一千三伯九十二贯八伯二十八文徐沟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五千四伯四十七石一斗八升五合。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二千八伯九十八石六斗五升一合。计洪武十一

    年终实有地土七伯八十顷三十三畒。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六千六伯七十八石七斗七升六合七勺二抄三撮五圭。 夏税

    正耗麦粮二千三石六斗三升三合一抄七撮五粒。 秋粮正耗粮四千六伯七十五石一斗四升三合七勺六撮四圭五粒。 计洪武十一年终

    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三伯六十三贯五伯七十四文太谷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一千三伯四十九石九斗四升九合六勺三抄三撮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二万六千四伯八十三石二斗一升

    五合五勺八抄七撮五圭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六伯九十顷九十六畒五分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一万四千一

    伯二十七石七斗三升八合六勺二撮八圭七粒五粟。夏税正耗麦粮四千二伯三十八石三斗二升一合五勺八抄八圭六粒二粟五黍。 秋粮

    正耗粮九千八伯八十九石四斗一升七合二抄二撮一粒二粟五黍计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一千三伯二十贯五伯三十文

    祁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五十六石一升六合一勺。实在永乐元年

    秋粮粟米二万二千六十二石九斗一升四合三勺一抄五撮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二伯顷一十三畒六分三厘四毫八系七忽各

    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一万一千五十二石五斗五升二合七勺四撮五圭二粟五黍夏税正耗麦粮。三千二伯九十六石五斗

    九升七合一勺八抄六撮三圭二粟五黍 秋粮正耗粮。七千七伯五十五石九斗五升五合五勺一抄八撮二圭。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

    计钱钞六伯四十六贯九伯八文。交城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四千八伯五十五石三升二合八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一千六伯一十石五斗七合五勺一撮 计洪武十

    一年终实有地土。九伯七十顷一十五畒一分六厘七毫。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七千六伯四十七石五斗二升四合六

    勺八撮一圭五粟 夏税正耗麦粮二千二伯九十五石三斗九升五合八勺三圭八粒秋粮正耗粮五千三百五十二石一斗二升八合八勺

    七粒七圭二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六伯六十五贯四伯六十文

    文水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五千九伯三十石九斗九升六合九勺 实

    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三万七千五伯七十九石四斗三合五勺一抄八撮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土地二千一伯五十六顷五十七畒三分七

    厘二毫一糸八忽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一万八千七伯三十七石五斗七升四合三勺六抄四撮五圭四粒五粟夏税

    正耗麦五千五伯六十四石二斗八升一合八勺九抄五撮三圭八粒秋粮正耗粮一万三千一伯七十三石二斗九升二合四勺六抄九撮一

    圭六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二千三伯三十三贯五伯四十五文

    孟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五千五伯一十二石六斗一升八勺 实在永乐

    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三千三伯三十石六斗八升二合六勺三抄八撮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五伯五顷六十八畒五分六厘九毫九

    糸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一万九伯二十四石五斗二升七合一勺六抄一撮九圭七粒五粟夏税正耗麦粮三千二

    伯七十七石三斗五升七合九勺八抄八撮九粒二粟五黍 秋粮正耗粮七千六伯四十七石一斗六升九合一勺七抄三撮八圭八粒二粟五

    黍洪武十一斗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四伯三十贯六伯八十三文静乐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三千九伯九十八石五斗六升二合三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九千六伯一 十五石七斗四升五合五勺 计洪武

    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五伯四十六顷五十六畒捌分二厘八毫六糸七忽七纤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四千八十石四斗

    一升九合五勺六抄六撮八粟七黍七分五厘夏税正耗麦粮一千二伯六十四石六斗四合八勺八抄二撮七圭一粒五粟一黍五分 秋粮

    正耗粮二千八伯一十五石八斗一升四合六勺八抄三撮二圭九粒三粟六黍二分五厘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八十二贯九伯

    七十文。临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四千四伯四十二石二斗九升九合九勺一抄。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三伯九十四石一斗八升一合八勺九抄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一百一十三顷三十六畒九分六厘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八千二伯四十九石二

    斗九升七合四勺六抄五撮七粒夏税正耗麦粮。二千四伯七十石七斗三升六合六勺一抄四撮五圭二粒一粟。秋粮正耗粮。五千七伯七十

    八石五斗六升八勺五抄五圭四粒九粟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五伯六十二贯九伯八文

    清源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五千二伯石八斗八升五合七勺 实在永乐元

    年秋粮米一万二千一伯九十五石六斗五合四勺。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五十五顷五十七畒六分四厘五毫。各征起科则例不等

    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九千二伯九十九石九斗二升八合八勺七抄五撮七圭五粒 夏税正耗麦粮。二千七伯七十三石九斗四升九合

    二勺一抄三撮四圭七粒五粟秋粮正耗粮六千五伯二十五石九斗七升九合六勺六抄二撮二圭七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

    计钱钞二千六伯九十贯六伯二十四文寿阳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五千四伯二十四石一斗八合六勺七抄五撮五圭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二千九伯九十八石八斗三合四勺

    五抄五撮五圭。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四伯五十四顷三十四畒五分六厘六毫六糸六忽六微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

    共计正耗粮九千八伯三十三石三斗四升二合五勺六抄八撮一圭九粒四粟一黍 夏税正耗麦粮二千九伯四十四石八斗五勺五抄一撮

    四圭七粒。 秋粮正耗粮六千八伯八十八石五斗四升二合一抄六撮七圭二粒四粟一黍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五伯贯一伯

    四十九文。河曲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五伯一十八石一合四勺三抄五撮。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千二伯八石 五斗六升八合九勺六抄

    平定州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四千八伯九十一石三斗七升四合六勺 实在

    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一千四伯二十五石九斗六升一合二勺二抄五撮五圭。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九伯六十九顷五十九畒六分

    四厘。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六千一伯二十六石七斗四升一合五抄四撮七圭六粟四黍。夏税正耗麦粮一千八伯

    三十三石三斗二合八勺五抄五撮四圭一粒一粟九黍二分。 秋粮正耗粮四千二伯九十三石四斗三升八合一勺九抄九撮二圭九粒四粟

    四黍八分 计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四伯四贯一伯四文乐平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二千三伯八十二石五斗一升七合四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五千八伯七石七斗五升一合四勺四抄二撮一圭

    停征永乐元年。原报抛荒死绝充军等项人户粮米。八伯八十二石六斗七升九合二勺五抄二撮五圭见征粮米。四千九伯二十五石七升二

    合一勺八抄九撮六圭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五伯九十顷七十畒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三千七伯七十九石

    八斗四升九合九勺四抄五撮九圭八粒三粟六黍 夏税正耗麦粮一千一伯三十三石九斗五升四合九勺八抄三撮七圭五粟八分秋粮正

    耗粮。二千六伯四十五石八斗九升四合九勺六抄二撮一圭八粒八粟五黍二分 计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七十一贯三十五文。

    代州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七千九伯六十五石一斗四升九合三勺 实在

    永乐元年秋粮米一万九千九伯七十八石二斗四升四合五勺二抄一撮计洪武十一年终实地土一千六伯八十一顷五十四畒八分二厘

    五毫四丝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一万四千三伯二石四斗六升四合六勺六撮三圭七粒五粟夏税正耗麦粮四千一伯七十八

    石三斗七合一勺四抄四撮四圭一粒二粟五黍秋粮正耗粮一万一伯二十四石四斗二升七合四勺六抄一撮九圭六粒二粟五黍计洪

    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 钞四千七伯八贯二伯三十九文崞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一千一伯二十七石二斗二合五勺一抄六撮三圭五粒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二万五千九伯六十三石五斗

    一升七合六勺一抄七圭五粒。 计洪武十一年。实有地土二千三伯九十顷三十一畒五分八厘七毫三丝一忽。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税

    秋粮二万八千八伯六十六石九斗四升二合二抄四撮六圭三粒。 夏税正耗麦。五千五伯七十二石六斗八升二合三勺一抄八撮六圭一粒

    秋粮正耗粮。一万三千二伯九十四石二斗五升九合七勺六撮二粒计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钱钞一千六伯七十二贯八伯二十九文

    五台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四千二伯二十九石四斗九升五合三勺一抄三

    撮。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八伯四十一石一斗一升六合六勺三抄六撮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四伯三顷三十九畒五分

    五厘。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秋夏税粮。一万一千一伯二十六石五斗四升二合一勺四撮二圭。七粒五粟夏税正耗麦粮。三千三伯三十七

    石九斗六升二合六勺三抄一撮二圭八粒二粟五黍。秋粮正耗粮七千七伯八十八石五斗七升九合四勺七抄二撮九圭九粒二粟五黍

    计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钱钞。三伯四十一贯八伯四十四文。繁峙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六千五伯八十七石二斗四升一合六勺九抄九撮三圭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万六千六伯九十五石九斗一合

    二抄一撮一圭。停征原报并今续取勘死绝等项人户粮米。四千四伯六十七石八斗六升三勺五抄七撮四圭。见征粮米一万二千二伯二十八

    石四升六勺六抄三撮七圭。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五伯七十顷五十九畒二分三厘六毫。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一万

    二千五伯六十六石九升六合九勺二抄六撮二圭。 夏税正耗麦粮三千七伯六十石一斗四升一合二勺三抄四撮五圭。 秋粮正耗粮。八千

    八伯五石九斗五升五合六勺九抄一撮七圭。计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四伯九十六贯五伯文。

    忻州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一万四千四伯七十石五斗九升四合。 实在永

    乐元年。秋粮米。三万四千三伯六十七石三斗五升三合八勺 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三千三伯五十二顷八十八畒二厘九毫各征起科则

    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二万六千八伯六十八石二斗七升三合一勺五抄二撮九圭五粒。 夏税正耗麦粮。七千八伯七十六石九

    斗二升九合五勺九抄八撮二圭二粒五粟。秋粮正耗粮。一万八千九伯九十一石三斗四升三合五勺五抄四撮七圭二粒五粟。 洪武十一

    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二千五伯四十贯五伯三十五文。定襄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六千一伯三十九石一升一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米一万四千二伯一十三石六斗三合三勺。计洪武十一年终实

    有地土一千五伯五十三顷四十四畒五分三厘三毫。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一万三伯九十九石一斗一升五合九抄

    二圭五粒。 夏税正耗麦粮。三千九十七石九斗七升一合一勺八抄五撮一圭 秋粮正耗粮。七千三伯一石一斗四升三合九勺五撮一圭五

    粒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一千三十二贯二伯四文。保德州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六伯二十五石三斗六升一合九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一千五伯七十七石二斗二升二合六勺。 计洪武十一

    年终实有地土八十六顷二十七畒三分。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五伯八石六斗八升七合九勺五撮。 夏税正耗麦粮

    一伯二十七石九斗五升六合一勺四抄 秋粮正耗粮三伯八十石七斗三升一合七勺六抄五撮。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一伯

    一十二贯五伯三十二文。岢岚州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二千八十七石六斗一升八合七勺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四千八伯六十八石一斗七升九合六勺 计洪武十一

    年终实有地土三伯二十六顷八十五畒八分三厘三毫三系四忽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二千四伯一十九石七斗九

    升五合一勺一抄五撮三粒五粟。 夏税正耗麦粮七伯二十五石九斗三升八合五勺三抄四撮三圭五粒 秋粮正耗粮一千六伯九十三石

    八斗五升六合五勺八抄六圭八粒五粟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二千八伯六十五贯二伯九十四文。

    岚县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四千八伯三十五石三升二合三勺 实在永乐

    元年秋粮粟米。一万一千二伯八十一石七斗二升八合五勺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九伯三十八顷四十九畒四分九厘九毫九系九忽

    四征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七千一伯三十二石二斗九升四合六勺三抄八撮六圭七粒九黍。 夏税正耗麦粮二千

    一伯三十九石六斗二升九合五勺四抄一撮七圭五粒。秋粮正耗粮四千九伯九十二石六斗六升五合九抄六撮九圭二粒九黍。 洪武十

    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五伯一十贯一伯八十文。兴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二千二伯三十二石三升九合八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五千四伯四十一石四斗二升六合一勺 计洪武十一

    年终实有地土二伯五十七顷二十六畒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二千四伯九十石五斗五升七合一抄四撮三圭五粒

    六粟。 夏税正耗麦粮七伯四十七石一斗六升五合二勺一抄四撮三圭六粟八黍 秋粮正耗粮。一千七伯四十三石三斗八升五合五勺四

    粒九粟二黍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一伯八十五贯四伯五十四文

    石州国朝永乐九年夏税小麦。八千三伯七石一斗九升四勺 实在永乐元年

    秋粮粟米二万九千三佰八十三石四斗六升八合八勺。 计洪武十一年终实有地土一千八佰一十四顷二畒二厘三毫二系二忽各征起科

    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一万一千八伯一十三石四斗九升八合四勺九抄一撮四圭七粒五黍。夏税正耗麦粮。三千五伯四十

    四石四升九合五勺四抄七撮五圭。 秋粮正耗粮八千二伯六十九石四斗四升八合九勺四抄三撮九圭七粒五黍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

    色折计钱钞。一千六伯二十贯五伯一十六文。宁乡县

    国朝永乐元年夏税小麦。三千二伯三十八石一斗八合二勺。 实在永乐元年秋粮粟米。七千五伯五十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五勺。 计洪武十一

    年终实有地土四伯九十二顷三十三畒二厘八毫九丝二忽。各征起科则例不等。岁办夏秋税粮。共计正耗粮。三千三伯三十一石六斗四合九

    勺二抄二撮四圭二粒五黍。夏税正耗麦粮。九伯九十九石四斗八升一合四勺七抄八撮七圭八粒五粟。秋粮正耗粮。二千三伯三十二石

    一斗二升三合四勺四抄五撮六圭三粒五粟五黍。 洪武十一年终。办到杂色折计钱钞。二伯九十一贯七伯一十文。

    土产本府太原志土产。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赋上上锴。厥田惟中中。并

    冀之别也。 职方氏。并州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书冝五扰。牛马羊犬豕。其榖宜五种。黍按菽参稻。山海经曰。少阳之山。酸水出焉。其上多玉

    其下多赤银。郭填曰。银之者。白马之山。牧马之水出焉。其阳多玉石。其阴多铁赤铜。 悬瓮之山。𣈆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雕。其兽多闾麋。

    春秋左氏传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前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有家马官。寰宇记曰。交城县。本北齐牧马之地。唐楼烦监与交城接。太平寰宇记煎梨

    卖马鞍。卖甘草。 龙骨。 特生石。 柏子仁。 黄石矿。 葡萄。卖人参铁镜 矾石 铜镜。 礜石 隋图经云。榆次龙骨交城。矾石并充贡。

    太原县太原志盐出县东桥。刘监等村。 稻米出𣈆柌。 石砚出柳子谷沙锅出黑驼山 胡桃。瓜。 枣。 芍药。 黄芩。 蕤仁。 苍术。 黄

    精 柏子芢 芜花。 甘草。 苽芦 菖蒲。 螗酥池一处。前元时。在贤辅乡东今淤塞无迹。

    榆次县 龙骨出县东北三十里赤坃村。旧经云。地产龙骨今无可采。茴香出县南五里东郝村所产。 𥿄出县东八里源涡村。各户抄造官为

    收课 盐出县西南胡桥等村。贫民采土煎熬以资征利甘草出县东三十里 东砚子村所产。

    徐沟县 县产 朴硝 盐太谷县 葡萄出县回马谷可酿酒其味甚美

    祁县 县产 枣交城县 矾出县东北七里岁久不知去处 桑枣微有太平寰宇记出

    铁 柏子出县北突山南每年进元一统志枣绵本县所产文水县 县产 盐 煤炭 绢布

    清源县 县产 枣 盐出县罗郭村寿阳县 县产 钦冬花 大战

    孟县 县产 茯苓 茯神 蜂房 卷柏元一统志蚕丝 麻布原本缺一行

    静乐县 县产。 黄蕃。 芍药 黄苓。麻黄。知母 石膏 气砂秦芃。 苍术。 羌活 果耳。 藜芦。 金精。 银精

    平定州 赤白石脂。在州东八十里乱家村。莲翘出州西八里冠山之阴 鼠尾黄苓。出州东六十里东回村。 狗脊出州西三十五里七里岭

    秸梗。 苍术。 草乌头。出州南三十里羊胜村。胡桃。 桃柿 梨枣。 丝。 绵。 布。 帛 黍。 榖。

    乐平县 县产 黄芩。 苍术。 拮梗保德州 自然铜。在州东北一伯五十里。旧河曲县九良津村。临河悬崖

    中所出。冝药用。味辛平无毒。疗折伤散血止痛。岁黄。 上品石燕子。在州之西南六十里。土门村所产元一统志炭。 麻布。 牛。 羊。

    岢岁州。 木植。 知母 五色龙骨 术 松柏木。 熊皮。 麻。 食蜜麝 香麻 布牛羊太平寰宇记并本州所产

    岚县 县产 黄耆 茱苓 木植典县 县产 甘草  产 寻 枣

    折州 盐场一所在州之正北四十里其都曰享在。地多卤碱。不冝树木其土可煎小盐州人概食之名为利用场。元一统志麝香。卖豹尾。卖扇

    赋麻布解玉砂定襄县 县产 麻黄 桔梗 逺志。平原有之。 蟾酥在东寇社。有池

    出焉每岁采以入贡 盐在县北一十里丘村。旧立利用场官为煎造。见今水占地生芦草 布

    石州 州产。桑麻。太平寰宇记胡女布。 麝香 蜜 爉烛 石英松本。 赋麻布。 龙须席。 蜡。 牛。 羊

    宁乡县 本县其地颇出桑麻。代州 州产。 麻黄。 麝香 豹尾。 雕翎 赋麻布 青碌元一统志

    蟾酥在州西二十五里宇文村有蟾池一处每岁太医驰驿开掘繁峙县县产。 地菜。 甘革。 五灵脂。

    五台县 县产。 茯苓。 五灵脂。 猪苓。 苍术。 草乌头。 长松子每岁遇五月初六日。十二月初八日太医驼驿收采。元遗山有云。有患大风

    疾者自分必死。入五台山。遇一异僧以长松草令服两眉再生。东坡有云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津便将径寸通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

    天花出县东北五台山。有树白柴其树津到处过三伏中。自地而生可充素食。元一统志蟾酥池四处。今岁久淤塞。岁遇五月初六日十二月初

    八日。大医驰驿收采。崞县蟾酥池。在县韩村西北。去城五里。方圆四十步。出蟾酥。今无能采

    者。岁五月五日。十二月初八日。本路医官采取入贡。 桑。 麻。 木本贼 逺志。

    土贡九域志铜鉴一十面。甘草。人参。礜石。各一十斤。绢一十匹。 并太原府

    贡。 绢一十匹。 保德州贡。 麝五两。 柴胡一十斤。 绢一十匹。 并岢岚州贡。 青绿各一十斤麝三两。 代州贡。 蜜蜡各二十斤。 石州

    贡。 麝香三两解玉沙五十斤。 定襄县贡。坑冶

    太原志矾红。罗枌。在太原县王索村中社。 白矾二处。 尖山一处。 王索村西社一处。 石灰二处𣈆祠镇一处。 𣈆祠村一处。 瓦器出县

    东北许东村。 铁。𣈆阳志云。在县东北皇陵上庄。今无。 青铁出交城县西北山大通冶。黄铁。出于县北一伯二十里。九朝不曾煽炼亦不知去

    处。锡出县北一伯三十里岁又不知去处。煤炭出本县水谷村 西山冶郡县志在县西文谷内。我泉社去县六十里此冶取狐突山铁矿烹炼

    铁冶一处太原志在榆次县罕山南金末时。煽炼。元废。今微有遗迹 黄铁冶。在静乐县北六十里鸱门村。今摧塌。元一统志煤炭。出楼烦城即今

    静乐县北一十里石炭井村人城南五十里顺道村。铁冶一处太原志在平定州西南二十五里久废无迹。 银洞。在代州南六十里今已摧塌

    有冝同冶。洞眼自属于官。不曾兴煽 铜出州南六十里凤游谷今已摧塌。 金冶一处在繁峙县东北义兴岭中统二年水渰没今摧塌 石碌

    出城东南宝山下。今摧塌。 铁坑一处。在城东北义兴在元时不曾煽炼铁冶。在五台县南三十里南山头元戊午年罢共武乙卯复开 煤窑

    三处计四座。在阳曲县马北村县东二十里一座 留南村县东北十五里一座。 西明村县西三十里二座 煤炭窑五十七座在太原县南。胡

    泉村肥炭窑四座 煤窑六座 豊泉村煤炭窑六座 金胜村煤窑九座 安仁乡煤窑二座 黄泉村煤窑六座。 𣈆祠村煤窑四座。 王索

    村煤窑六座 邵村西社煤窑四座。 苇谷煤窑四座 姚村大社煤窑一座。 邵村大社煤窑三座。 皇陵北社煤窑二座 磁窑在榆次县北

    六十里孟家井按𣈆阳志云窑五十座。 煤窑在县北寺谷村。按𣈆阳志云二十座。 石灰在县东北二十里东流赤坑等村烧造。 煤窑三处。在

    清源县马谷村一处。已行摧塌。梁村一处。今不取用白石山一处。见行取用石炭窑三座。在盂县。倾城村一座。去县东南二十里。 温池村一座去

    县东二十里。 兰村一座。去县西南五里。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炭窑一十三处。元一统志去县南招贤村八十里。岁办官课。 磁窑二十

    处。在县南八十里招贤村。岁办官课。 𥑠有窑十处。在县南八十里招贤村岁办官课。 矾窑二处。太原志在平定州三都村一处。在州北五十里

    久废。 幸村一处。在州南三十里。 久废。 炭窑二处。 西沟一处。谷里一处。 砂器有窑。在州西二十五里平潭村。磁器有窑。在州西北二十

    五里平潭村。 石炭窑四座元一统志二在石州离石县上官村。二在宁乡县南五里太原志磁窑二处。在五台县南山头一处。 天和村一处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