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二百一 永乐大典
卷之五千二百二
卷之五千二百三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二 十二先

    太原府四

    山川山 阳曲县。太原志系舟山。在县北九十里。北属忻州秀容县。南属本县

    禹治水而系舟其上故名。有石如环轴。谓之系舟嵬。又名小五台。元一统志山巅有佛殿。每现灵光金像之异。土人固加修缮。亦名小五台。宋元𧙗

    四年。河东薛遘石记。凡裕之读书其下。尝赋诗云。系舟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沱一线明。 阪泉山。在本县东北八十里罕山西北旧经引春秋晋文

    公卜过黄帝战炎帝阪泉之兆。故立庙于此。罕山。在本县北北五十里接榆次县北界。并州图经谓之看山唐李光进墓碑亦云。罕山高兮汾水

    东则当以罕山为正。亭子山。在本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乃白子西读书处汉枬山在本县东北六十里。接孟县鸦鸣谷方山在本县

    东六十里。连清源西二十里太原县太原志蒙山。在县西五里。十六国时。汉刘聦征刘琨不克略晋阳

    之民。逾蒙山而归谓此山也。元一统志令山上有杨忠碑志为周将。讨齐战胜隋文帝开皇二年。追纪其功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谥曰武元皇

    帝。 悬瓮山。一名龙山。一名结绌山。在本县西十里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所出。山腹有巨石如瓮。因以为名。宋仁宗时地震山坼巨石摧坏。今

    无复瓮形矣。寰宇记。悬瓮山。晋水出焉。水多𫚖鱼食之不鱎。又有子推祠在山西。 石室山。在本县西。魏土地记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

    四旁有古字。人莫之识。婴山。在本县西北。隋图经云。 婴山为并州之主。尖山。在本县西南一十五里。出矾炭。 卧虎山。在本县西南七里。在龙

    山之南。其山高三里。盘踞三里。呼为卧虎山 驼山。在本县东北三十五里其形势如驼峰之状。故名曰黑驼山。以产煤故也。 风谷山。在本县西

    十里。西属交城。入楼烦路。唐北都西门之驿路也。寰宇记牢山。在本县东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聦遣子粲袭据晋阳猗卢救之。遂猎于受阳牢

    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䤵。 介山。在本县西。有子推庙甚灵。榆次县。太原志麓䑓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智伯县。 鹰山。在本县东

    南八十里。 罕山。在本县北五十里。西连阳曲县界。太原县。太原志凤凰山。在县南一十里。其形如凤。上有佛塔。下有白将军

    祠。即隆道宫也。 灰泉山。在本县东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将军庙其泉贮为一池。有亭在焉。 药伯山。在本县东南三十里 凤翼山。在本县东南

    惠安村南三里。上有佛阁烧毁。基址犹在。寰宇记太谷山。山海经尹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安山即太谷。

    祈县。太原志歵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东接太谷县。南接泟州武卿县界。中有上歵下歵二寺 麓䑓山。一名顶山在本县东南六十里。宋相张啇英。

    修麓䑓祠于其上。交城县。太原志孝文山。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元一统志。元魏初起于云

    代此山乃魏道武牧马之地。故本县有马兰川。牛兰川。及地有达奚乞伏破六韩三村之名。寺文魏之贤君。人思其德。遂立庙于山巓。今遗址尚在

    羊肠山。在本县东北百二十里郡国志云。万根谷。山石蹬萦。委若羊肠然亦谓羊肠谷。皇啇谧云羊肠寨在龙山。即晋阳西北是也。元一统志。后魏

    于此立羊肠仓。古西河上郡置关于此。隋炀帝大业四年幸汾阳。改名深谷岭今岭上有垆俗云魏太武避著之所又方志图万根谷。即向交城道

    也古太原西门外有风谷路入楼烦。故交城当其冲谓此也。地理志云上党壶阙亦有羊肠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 狐突山在本县西北五十

    里山出青铁至今有之 马鞍山去本县西北五十里亦名孤突岭有春秋晋大夫孤突及其子舅犯之坟庙存焉大阿苏山在本县北一百五

    里 小阿苏山在本县北一百里石崖中有洞穴旧经云常有老人乘白驴至此山以铁棰指石为穴并驴入焉穴今尚存深数十步世传为唐张

    果老穴 独泉山在本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旧经云洞穴中有石如盆常有泉出焉 白鹿山在本县东北一十里。 王山在本县东北一十二里

    上有十方圆明禅院 万卦山。在本县北五里上有十方天宁禅院。 石辟山在本县西北二十里。上有永宁禅院 欢悦山在本县西北一百五

    十里 交城山。在本县北一百三十五里 榖积山在本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龙树山。在本县西一百二十里 少阳山。在本县西北四十里山

    海经云少阳之山。酸水出焉。其上亦多赤银。郭璞注云。银之精也。盖古有之。今不知所在。 龙王𡺠山。在本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水泉。岁旱祷

    则致灵应。 宝珍山在本县西北一百里。 破罗寒山在本县北一百五十里元一统志刘王晕山。在本县西二百里。

    文水县太原志隐泉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西临马援川东望昭馀薮。礼记云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即此地也。亦名陶山有石窟号子夏室去地

    五十馀丈。其地险。崄有泉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亦谓之白虎山旧经云。昔有白虎见于此山。固以名之。南连隐泉。北连交城界。元一统志

    白虎山即隐泉山。清源县。太原志方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白石山。在本县西五里。其中有

    谷曰白石谷。寿阳县太原志方山。一名神福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唐李长者隐居之

    处元一统志唐李长者名通𤣥。沧海人唐宗室隐连不仕。著华严论囊。经行山下有虎驯伏当逺而待长者告曰。为我挥楼止之地。以囊挂其背。虎

    望方山行三十里当王龛前蹲驻。长者遂居之。四旁无水。夕暴风据树根下成潭。遂长者泉 涡山。在本县南八十里。旧经谓之过山。其山峭

    峻高越群山。因以为名。又因洞水流于其下。故又名涡山。 罕山。在本县西六十里西至阳曲。为阪泉山。尖山。在本县西北十里。 双凤山在

    本县北三十里。状若凤形固以为名。元一统志白鹿山。在本县西三十里接交城县东北一十里 燕岩山。在本县西三十里。寰宇记云山多蛰燕

    故名盂县太原志白马山在本县东北三十里。旧经云。白马之山。牧马之水出

    马元一统志。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阴多铁赤铜。有白马关。俗传是后魏置 方山。在本县西南方一里故名。一名神福山去县西南四十五里

    高五里盘踞一十五里。元一统志。有李长者菩萨成佛之地。号为神福山 慈氏山。本宋重门山。在本县西六里。高二里半。盘踞一十里。元一统志

    金皇统二年。有大德舜公而来撅锡。建清凉院。大定二年赐额贞祐三年𤼵。 仇犹山在本县北七里。高四里。盘踞一十八里。春秋智伯伐仇犹。逐

    于此而亡。郡人立庙。因以名之。 竦岫山。在本县北七里。旧经云。山形孤峙。故名之。 大安山。在本县北七里。 白鹿山。在本县北三十里。旧经云

    尝有白鹿出山冈。故名之。 藏山。在本县正北五十里。高五里。盘踞二十五里。史记云。春秋晋景公三年。程婴公孙杵假。谋藏赵氏孤儿于此。其藏

    处嵓垒环堵。石溜灌镕。有藏山神祠。时两愆期。人民祷之。寰宇记原仇山。在本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𨥥。县取北山为名。

    临县。太原志紫金山。在县北五十馀里。上有孚济王庙。有水一池。遇旱祈祷有应。 马头山。在城南石州界。去本县九十馀里。为城南诸山之望上

    有马头神庙。汉高山。在城东南四十馀里。连攴山。在城东石州界。去本县七十馀里。 元一统志黄云子山。在临州。即今临县东北三里榆林河

    出焉。静乐县。太原志天柱山。在县城南三里。高一里半。盘踞二十里。山北半坂

    内。有明惠王庙基址一处。东侧有狗䟡灵泉。耆旧相传如此。元一统志。耆旧云。后魏尔朱将军过此。引犬䑛山。得一泉因名曰犬䑛泉。遂立庙。宋祥

    符二年有碑。按后魏尔朱位天柱将军。山名庙额皆于此取。 桃子山。在本县东南五十里。高四里。一百六十步。盘踞二十里。形势东高西下。有龙

    王庙。崇宁三年。敕赐昭润公庙。院内井泉一源。遇旱祈祷。元一统志。山涧之阳。有泉一泓。上有宋宣和元年所建殿阁。管岑山。在本县北一百四

    十里。高三里。盘踞二十里。形势中高两低。如山字状。故名管岑山。下有龙眼泉水出。乃汾河之源。管岑山。即林汉山也。元一统志。唐武徳四年。置

    管州。以静乐县有管涔山故名。山海经云。汾水所出。涔。音岑。管。音奸。土人以其山多管草。或以为名。又名管字。前赵录。刘元海。徐子曜。尝隠于管涔

    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只。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泉毒。曜遂服

    之。剑随时变为五色。 芦牙山。在本县北一百五十里。高五十里。盘踞千有馀里。形势险峻接连荷叶平山。东峙忻崞。南连宁化。西至岢岚北抵武

    朔。元一统志。故老相。传以为释伽佛出世之处黑风山系土山无石。在本县西北五里高四里半。盘踞一十五里。古今相传每至秋冬有黑风生

    故名曰黑风山。元一统志。上有庙曰黑风神。故老相传山侧有一窍每至秋冬时。有黑风出焉。宋绍圣年立庙。今基址尚存 悬锺山在本县东

    七十五里。高三里。盘踞一十里。形似悬锺。 周洪山。在本县南七十里。高一十五里。盘踞四十里形势巍峨而奇秀。西北一十里有渥洼泉。其形如

    井。西有龙王庙。遇旱祈祷。 巾子山。在本县正东一百二十里。高一十五里。盘踞百有馀里。形势峣嵓绝顶。如冠巾状。故名。东侧石嵓下有泉。岩前

    有龙王庙。宋宣和四年所建。后敕赐显济侯。遇旱祈祷。元一统志马头山在管州。即今本县南三十五里。上有后魏孝文帝庙。祈祷多应天会十一

    年建。 石门山。在楼烦。即今本县西北二十五里。其状若门。中有僧寺周公山。在楼烦西二十里。昔周公巡狩至此。因以名之。 龙和山。在楼烦

    西三十里。西南二川间。峭壁嵯峨。瑞云常绕疑若龙像。因名龙和。 临春山。在楼烦天池南七十里。高百丈。西南接石楼山。下有泉流入雁门注于

    汾河。 石峡屈产山。在楼烦北五里。临汾水。并渥洼龙马之地。春秋晋人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谓此也。上有庙。俗谓屈产大夫。无记志可考寰宇

    记系舟山。在古秀容。即今本县界尧遭洪水。系舟于此山。因以名之。风山在本县。水经注云。 风山。其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冬夏长不止。按九州

    志云焉邑之地风多寒。冱冰厚二丈。 圣人山。在本县。有古仙之迹故有此号。壶口山在本县禹贡云。壶口治梁及岐。汉书云。山在北屈东南水

    经云。在北屈县故城北十里 燕京山。在本县。水经云。桑干河水潜承大原汾阳县北燕京之天池也 白鸟山。在本县山海经云。白鸟山其阳出

    玉其阴出铁平定州太原志东浮化山在州东三十里。伏羲女娲庙在焉东连乱塜晋

    盘诸山与罗侯山对峙。西浮化山。在本州西八十里。亦有伏羲女娲庙嘉山在本州西八里其上有晋公子祠。祠下有井及𠅘。井水黑色。又名

    曰黑水神。 卧虎山在本州北一十三里。其形似虎。故名之。内有长者岩。冠山在本州西八里其。形似冠。故名冠山。资福寺在焉。 紫金山在本

    州东九十里。亦名绵山。东接井陉山。泽𤼵水出焉。白鸡山。在本州东北二十里。旧经云。上有石记又有晋王庙。四角山。在本州西三十里其势

    四起故名下有三泉 狮于山在本州西二十五里。旧经云其形似之故名土人名蒲台山。有庙元一统志。上有灵瞻王庙。济大王庙。宋崇宁三

    年所封。 䝉山。在本州东北一十五里。元一统志。一峰孤秀。高出众山。上有晋山神祠人至九日登高于此。盖真神之奇峰也。

    乐平县太原志皋落山在县东七十里旧经云。春秋东山皋落氏之地也。 荆山。一名灵山去本县城东南五十里平原村。 少山一名河逢山。又名揭戻山

    又名沾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旧经福地记曰。山在乐平沾县。其高八百丈。可避兵火恒山之左会也。清漳水出焉 陡泉山去县城西四十里。西沿

    洞涡水西北入平定州界 凤凰山去县城。北八里山巅有。凤凰神祠。耆老相传。凤凰尝集此山故名之。寰宇记乐平山。在本县。东七十六里。即古

    东山皋落氏之地。汉县因山以名。保德州。太原志翠峰山。在州东八十里。形势如覆斗高二十里。盘踞九十

    五里。山顶有寺。今废。元一统志赤山。在本州火山。旧志云。山皆枫林。冬月经霜皆赤。故取名。

    岢岚州。太原志芦芽山。在州北五十里。高一十五里。盘踞一百七十里。形势险峻。岢岚山。后魏以山名邑。寰宇记在。宜芳县。即今岢风州北九十八

    里。高二千馀丈。与山相接。 灵山。在岚谷废县。即今岢岚州东北四十里高三十里。长六十里。岚朔州分界。亦连宁化。 荧台山。在岚谷县地中

    出火固名荧台上复有火井。郡县志火山。在大山军。即今岢岚州东四十里。

    岚县。太原志大万山。在县之西南。去城六十里。高一十里。盘踞二百里。北接岢岚南接临县之山。形势险峻。山前建灵渊侯庙。中有白龙池泉。每岁

    亢旱。祷雨则应。兴县。太原志紫金山。在县西一百里。上有崇德侯庙。能兴云致雨。其山西

    侧近黄河。官设巡防。今庙废坏。亦无巡防之设。合查山。在本县南八十里峰峦昂耸。独异诸山。自踵至顶可十馀里。上有合溪大王龙祠。内有龙

    池遇旱祈之即应。 石楼山。在本县东北五十里。四面皆石峭㧞千仭逹于峰岭俯视群山。宛如丘垤。上多松桧。旧有佛刹。兵革烧毁不存。元一统

    志。天产之异一峰孤声。峭壁端直。百丈之馀。四围俱无可上下之处。㣲北有一小迳。周盘可逹至于峰顶。俛亲群山上有松柏古石楼寺。经兵革之

    发寺有锺在焉。代州。太原志夏屋山。在州东三十里。一名下壶山。又名贾屋山。史记曰赵

    襄子北登夏屋诱代王。使厨人操铜斗杀之。遂有代地。 雁门山亦名雁门塞。在州北三十五里。旧经云雁出其门在高柳北。高柳在代中。后稷所

    葬山水环之 牛斗山。俗呼牛头山。在雁门废县西北二十里。今州之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神庙宋元丰间封为顺应侯。又封令泽侯。金加广祐灵

    济王遇旱祈祷 凤凰山。在本州南三十里。有观一所。隋仁寿年间凤凰来现。因改名嘉瑞山。至唐天宝初年。又名为凤凰山。观曰来仪观有峰名

    曰养虎又有二池。曰洗参。曰饮虎。有桃花水帘二洞。有炉一所。名曰炼丹有升仙凤栖二树。唐孙真人尝居于此。宋朱子然阙仙翁。号休休子。亦居

    于此。故老相传如是。元一统志累头山。一名北斗山。在雁门废县西北六十里。今代州之西北二十五里。即勾注陉西北三十五里山也。山之神能

    兴云雨。至宋元丰间封顺应侯。又封利泽侯。金加广祐灵济王。有碑刻。石鼓山。在本州郡国志云。代郡石鼓在山下横卧。高一丈八尺。腰细有过

    绳处。太原志勾注山。一名西径山。在本州西二十五里。今太和岭是也。元一统志。尔雅谓北陵西逾雁门是也。注云即雁门山也。水经注云。雁门郡

    北对勾注东陉其南。九塞之一也。晋成宁元年。勾注碑田。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外内也。汉高祖欲伐北塞。不从

    敬之。说械系于广武。逆逾勾注国于平城。谓此也。 覆宿山。本本州东北三十五里。元一统志。一名伏牛山。亦名中心山。在雁门𤼵县东南一十五

    崞县太原志崞山。在县城西二十里。高七里。盘踞十馀里。上有古庙存焉

    名曰崞山神。有池名曰甘露池。遇旱民则祷之。汉立崞县时因山为名此山兴云致雨。随祷而应。有宋政和五年。奉节郎高景光碑记在焉 天涯

    山去本县东南四十里。高十馀里。盘踞十馀里。其形类莲花。俗呼为莲花峰。上有石其形如鼓。元遗山题诗云。唤起山灵捶石鼓。玉女湘妃出歌舞

    元一统志。唐雍陶诗云。天涯地角山有诗云。十年马足行多少。南度天涯地角来。近亦有元裕之题諌黄蒐山。在本县西南七十五里。高四十馀

    里。盘踞七十馀里。西接宁化界。元一统志正阳山。在崞州。即今崞县西南九十里。山顶有玉皇殿。 前高山。在本县西南五十五里。 五峰山。在本

    县东二十五里。山顶有文殊堂。俗呼烧香山。柏枝山。在本县西二十里。山下有神庙。 福寿山。在本县东南七十里。山顶有玉泉院。金贞祐二年。

    赐额福寿山之左。即石鼓山。 将军山。在本县东南七十里。山顶有神庙繁峙县太原志秦戏山。即今孤山。在县正东三峰独立于平川之内。故号

    曰孤山其下滹沱河源出焉。元一统志。二名五夫山。亦名平山亦曰氏天山今日泒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滹沱之水出焉郭璞

    注云滹沱出夫山也。 五台山。在本县城东南一百里。其阳属五台其阴属繁峙 铁脚山在本县之正北。形势甚壮即此山也。传为铁脚山 华

    严山在本县东南九十里。宝山一带。西连五台其山出天花地菜。后有银洞石碌。因名宝山。元一统志太孤山。在坚州即今繁峙县东一百三十里

    小孤山之西二里。 小孤山。在州东一百三十里。西麓老人文集。又谓之秦戏山。 宝山在州南九十里。入南冶谷以通山东之路。 茹越山。在州

    北一十里。脚至顶三十里。茹越口以通大同路。五台县。太原志五台山。名清凉山。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左邻恒山。右接

    天池。南属台州。北至坚州。环台五百馀里。山有五峰。高出云表。顶皆积土。故谓之台。佛经云。北方有文殊师利所居之地曰清凉山者。即此也。中台

    高四十里。顶平广周六里。西北有太华池。东台高三十八里。顶平广周二里。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南台高三十七里。顶平广周二里。北

    台高三十八里。顶平广周三里。寰宇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葰人县百馀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先驱。因而不远。遂宁岩野壮还之士稀有望

    见其村居者。至请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此山。为仙者之都矣。中台山。山顶方三里。近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谓之太华泉。盖五台之层秀。仙经云

    此山名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内经以为清凉山。元一统志。元重建寺宇壮丽 仙人山。在本县东南五十里。石岩上有人坐迹。山腹石上有手

    迹山下石上有双脚迹。皆西向立。元一统志圣锺山。在台州。即今五台县上有仙寺岭三贤岩。习观岩。圣僧岩。青峰宝陀峰。并在清凉山。凡二十二

    处胜迹石州太原志骨脊山。即古吕梁山也。去石州一百里。其高可千丈其下至

    上约行二十五里盘踞百有馀里。东楼交城。北连孝文山。按书蔡氏云在今离石县东北尔雅云。梁山晋望。即冀州吕渠是也。吕乃脊骨山。形似之。

    后因呼骨脊山传写之讹。又作谷积。马头山。在本州西北四十五里高千百馀丈盘踞三十馀里。上有祖逖刘琨慕容廆庙。于众山中颇高。似马

    头故名 孝文山。在本州城东北一百三十里。自趾至顶约四十里。而近盘踞百有馀里。东接交城文谷。南连吕梁山。北引静乐县芝麻山孝文之

    名无图志可考俗称上旧有孝文皇帝庙故名。离石县郡县志离石山。今名赤洪岭在县。即今石州西五十步。又云离石

    水。今名赤洪水。东北从方山县界流入。北齐高欢长大破尔未兆于赤洪冈即此水之岸。元一统志仙洞山。在本县即今石州东北五十里其洞深逺

    人不可穷洞中有涧以人投之不得其底每遇天旱有诚心者入深五更。祈得圣水雨无不应洞上有龙祠刘王晕山在本县东一百里顶上有

    宁郷县太原志屏风山。在县南三十里盘踞五里高约五十馀丈其形类

    屏风故名元一统志上殿山。在本县西南五十里 倦明山在本县南六十里 楼子台山在本。县东南七十里 南山。在孟门废县即今宁郷县

    南五里。上有寺忻州太原志云中山。在州城西北五十里。南与白马山相接。西至静乐界

    北至崞县界阳武谷。其山产黄芩茯苓茱苓之类元一统志。下有谷灵中水所出也系舟山。在本州东南三十里。世传大禹治水系舟于此。因以

    名之其下有小山曰读书山。乃元遗山读书处也元一统志。俗名小五台有元东岩先生读书石室。又名读书山。赵闲闲秉文诗。有便称元于读书

    山之句。其北属秀容县。其南属阳曲县。隋志云。秀容县有系舟山。元好问诗云。系舟山头龙角秃。此之谓也。 云母山。在本州城西南二十里山出

    云母因名水经云。北俗谓云母为独担。故又名独担。上有一穴出玉芝寰宇记唐员观十八年。欶使薛遵度采云母玉芝于此山此其验也。其穴今

    已湮没。 广谷山在本州南三十里。南与系舟山相连。其势巅险。中有山岩方广三丈许。俗谓之黉堂神。刻木为像。天旱郡民祈祷。 白马山在本

    州城西南五十里。西连静乐界。山海经云。白马之山。牧马之水出焉。程侯山。在本州北四十里。因程婴而得名。其下有祠存焉。因下有金穴。故俗

    谓之金山。其穴今已摧圯。定襄县。太原志丛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高一十里。盘踞一十五里。其形

    竦直元一统志山形高峻。春夏有云荟蔚。东北与五十山烟气相栖。不崇朝而两里人祠之 圣人山。在本县东北二十里。其高五里。盘踞一十里

    水经云谓之圣人阜又云。其山石上有二足迹。宛然可观。里人立祠。谓仙人迹以时祷之元一统志。山旁有温泉二所。涉冬不冰。唐龙朔中。书以锦

    幡盖赐焉有遗山元好问诗。居士山。在本县东南二十五里。高五里盘踞一十里旧经云下有流泉泉侧石室有碑其略曰。魏武定四年十月。任

    城王居士室。宋欧阳修集古录䟦尾有之。修云魏宗室封任城王者数人其国中绝。不知武定中封任城王者何人也七岩山。在本县东南一十

    五里其岩七重因以为名内有惠应圣母庙牛台山在本县东北二十里高一十里盘踞一十五里旧经云复魏时寇入县境里人李牛台避难

    于此山得免因以为名。岭太谷县元一统志马岭在县东一十里。有关通邢州路。五代梁伐大

    原洺州刺史张归厚军自马岭而来。即此关也。寿阳县。太原志黄岭。在县西北五十里。 却略岭在县西北七十里。寰宇

    记燕岭。在本县西三十里。隋图经云。岭多蛰燕以名之。平定州。太原志七里岭。在州西南四十里。高七里。故曰七里岭。其山横亘

    数十里。乐平县。太原志松子岭。去县城南四十里。连和顺县界。盘曲高十馀里寰

    宇记沾岭。在本县西三十里。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五台县。太原志仙寺岭。在县清凉山。石州。太原志赤坚岭。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土山平易。本州与岚县分界于

    此。 黄芦岭。在本州城东一百二十里。其山峭㧞。盘踞一十馀里。北接谷积山。南接黑岭孝义县界。

    峰 阳曲县。元一统志石尖峰。在县西北界。隋图经云。立谷口有石孤立在汾水侧。高十馀丈。因名。

    乐平县太原志老人峰。在县城东六十里。五台县。太原志音峰。宝陀峰。并在本县清凉山。

    岩 乐平县太原志孔子岩。在县城东北九十里。高二里。岩下有先圣颜曾遗像。故名

    五台县太原志三贤岩。 习观岩。 圣僧岩。并在本县清凉山。冈忻州城太原志九原冈。在州城西东接城垣。其冈有九故名九原旧

    经云。礼记𣈆赵文子与叔向观于九原。𣈆大夫之墓地也。谷太原县。太原志苇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巉石谷。在本县西南一

    十五里柳子谷。在本县西南一十五里。入天龙寺。黄芦谷。在本县西南一十八里。胡谷。在本县西北四十里。井谷。在本县西北二十五里

    阳曲县。太原志干烛谷在县西北五十里。即今天门关路。元有佛阁今废立石谷在本县西北界汾水之侧隋图经云汾水经立石谷谷口有石

    孤立于汾水侧高十馀丈列石谷在本县西北四十里汾水自宁化来经由此谷出

    榆次县寰宇记台壁谷在县南六十里。出美枣太谷县太原志奄谷在县东南一十里长四十里。东崖石壁有佛像世号

    千佛岩谷。遥望有若奄然因以名之 四卦谷。在本县东南二十里谷长一十里有泉四派分流因以名焉 回马谷。在本县东南三十里。谷中有

    马岭关通邢州路。五代史。梁伐大原。洛州刺史张归厚军自马岭闗入。即此处也 象谷。在本县东南五十二里。广三百步。长四十六里。土地记曰。

    晋阳东南一百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阳。 咸阳谷在本县南一十三里。石壁有佛像城塜。记曰。秦伐赵筑城。以咸阳兵戍之城近

    此谷。因以名之。 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郷。元一统志四流谷。在本县东南长一十里。有泉四派分流因名。

    交城县。太原志童子谷。在县东八十里。旧经云。北齐天宝七年。有童子数人牧于山谷。见山上巨石如人形。因作为佛像。高一百一十尺。寰宇记万

    根谷。在本县冀州。图经云。万根谷。即向交城道。亦羊肠道也。清源县。太原志屠各谷。在县西十五里。

    盂县。太原志鸦鸣谷。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旧经云。昔人迷于谷中不能出。见鸦飞鸣。寻声得路。因名之。五代史。契丹伟王战败入鸦呜谷。即此也。

    代州。太原志西峨谷。在州夏屋山之侧。 凤逰谷。在本州南一十五里。元一统志胡谷。在本州境内。太原志赤唐谷。在本州西南五十里。旧经云昔

    有田父刘赤唐隐于此。故名。与赤塘关相接。薛云谷。在本州东南二十三里。旧云薛云隐此。故名之。

    太原县。太原志潜丘。在县南。仅有㣲迹。父老云。宋修惠明寺。浮屠陶土为甓用之殆尽故也。尔雅云。天下有名丘五。晋有潜丘是其一。隋开皇二年。

    于其上置太兴国观。道阳曲县。太原志杨广道。在县天门关东北崖。隋文帝子晋王。开此道

    路因名。路 保德州。郡县志通河北路。在州自土门路。即古之井陉口。通真定府

    定州。咸平中。契丹寇河北。加兵防守。龛 太原县。太原志石室石龛。在县天龙寺。上有隋开皇间碑刻。及石室

    铭。水太原府元一统志洞过水。在郡东二百二十里。自平定州乐平县界

    陡泉岭而出源经寿阳。入祁县南四里。西南入太原县界。又云自寿阳县南五十里。入榆次县东十五里。合流村与涂水相合。又流五里至源涡村。

    又合源涡泉水通流。经繇榆次县三里下流西南四十里入徐沟县界又云在平晋县南二十里。来自榆次县界西流人。又合涂水历县南境而流

    入于汾水。水经注曰。刘琨之为并州刘元海击之合战于洞过水即此水也云洞过水自乐平县陵泉岭出。经由寿阳县至榆次东十五里合流

    村入涂水阳曲县太原志石桥河水。在县东北自盂县界西南流入本县界历石桥

    前蒲子社。经阳曲故城北西南。流合洛阴水 龙泉水自本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静乐县界流入。经芦子社过白马故府侧。至横渠之南。合扫谷水

    入于汾水。 汾水。上从静乐县宁化界林溪𤼵源。经本县楼烦交城县故交村流入阳曲县。蒙前总管李尚书治水开渠引水。与列石泉相合浇漑

    民田。经由县西二里下流入太原县界。 洛阴水。在本县东北三十里水经注云。属新兴郡南流经洛阴城北盂县故城南入于汾水。有故碾桥在

    县西北二十五里洛阴水上今桥废。 扫谷水。自本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扫谷社东南流经大䟦故驿凌井天门谷出山。又西南流入于汾水。 直

    谷水。出本县北直谷社之西北南流过狼孟城之西又南流入洛阴水元一统志文水在县。自石州方山县界出源。流入交城县界历榆城龙门山

    与文谷水相合流出文谷口。入文水县南。至本县二十五里其水多文故曰文水金泰和六年。有本县完颜永贞自文谷口开渠沿谷之山腰南通

    其水三分入城中。转而出郭其。七分南行。灌溉民田。有常平渠灵长渠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丰稔渠等通流灌田入于汾水。今五渠俱废郡县志

    晋水在本县水出龙山。太原县。太原志汾水。在县东一十里。自阳曲县界。流入本境。西南入清源

    界。寰宇记汾水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合注。又隋图经云。汾水所经立石谷。谷口有石孤立水内。高十馀丈。晋水在本县西南一十里

    出悬瓮山前。昔智伯以晋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板。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分为三泒。北渎即智氏之渠也。其城高。东北流入晋阳城南渎于石

    塘下伏流南出灌溉民田。中渎流入陆堡河。馀人汾水晋水初出砌石为塘自塘东分三泒。智伯渠其一也。北派东流。经晋泽南。并入汾水此两泒

    即郦道元所谓分为三泒也。其南泒隋开皇四年所开。东南流入汾水。唐地理志云。太原汾东井苦不可饮。贞观中长史李𪟝架汾水引晋水入东

    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今废。 洞涡水。在本县东二百三十里。自平定州乐平县陡泉岭出源经寿阳县西流入榆次县界至合流村与涂水相合。

    又西流五里至源涡村又合源涡泉通流西南四十里历本县南又西入汾水水经注曰刘琨为并州刘原海要击之合战于洞水。即此水也 沙

    河水本县西风谷中。经晋阳故城南隍中东流入汾水榆次县太原志大涂水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倾城村。即杜预传注涂水

    在太原榆次是也源出八䌸岭下西北流入县境东十五里合流村合洞涡水又西流入太原县界入汾水。 小涂水。出本县东南八十里鹰山下

    西流二十七里入大涂水。 洞涡水。自平定州乐平县界陡泉岭出源经由寿阳县界西北至本县东十五里合流村与大涂水相合。又西流五里

    合源涡水。经本县南三里。西流四十馀里。至太原县界入汾水五代史。唐天福元年。汴人攻太原。营于洞涡。即此也。 源涡水。在本县东九里。周五

    里。深三丈。出原过祠下。南流入洞涡水。旧经云。贞观二十年。县今孙湛通渠引水西流二十里。复入洞涡水。今祠下止有小池。祠东四百五十步陈

    村有泉涌出。南流入洞涡水。与古不同。 木瓜水。在本县东南六十里旧经云。源出古仪州平城县界。仪州。今辽州也。木瓜岭流二十里合入八䌸

    水西流入于洞涡水。 芹谷水。在本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县之芹谷西流二十三里。入赤坑水 八䌸水。在本县东南八䌸山。西流屈曲入木瓜水

    方志图云。谓之八䌸水。 赤坑水。在本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县之赤坑村。西南流三十五里。散入平晋县界。俗谓之涧河水。宋绍圣三年。县令桑安

    世。自聂村凿渠。分引赤坑水入县城中。入于县署中门之西为水硙。有宋祥符中石记。今废。 牛坑水。在本县东南三十里。源出牛坑村悬泉谷。西

    流入洞涡水。元一统志涧河水。亦名赤坑村水。在本县北二十里罕山麓出源。今无泉水。或遇天雨。乘势西南急流。逹于本县西北。

    徐沟县。太原志洞涡水。在县。自榆次县界来。经由本县北一十八里。入太原县界。洪武八年五月内。山水泛涨。自榆次县永康村西南奔决。北徙于

    太原县蒲村北入汾河。 象谷水。从太谷县界来。经由本县东南李青等都下流入清源县界。遇山水泛涨。漂没民田。旱则干涸绝流。

    太谷县。太原志酎泉水。在县南一十里。源出凤凰山下。为二池并北流。灌溉园圃。西北合咸阳谷水。谓之交河。水味至甘。可成佳酿。故有酎名。西流

    入祁县界。元一统志。遇水涨合入回马水。旧经云。商纣到此误兵。其水北流。贮为一池。中有芰荷。建凤州亭。象谷水。在本县东二十五里。源出榆

    次县界。恤张岭下。西北流一百八十里过县境。又西北流入清凉界。 回马谷水。在本县东南。源出榆社县界黄花岭下。至本县北五里。西流入祁

    县界谷口。出卜萄。 咸阳谷水。在本县南。上㣲有源泉。每遇天雨。西北合入回马谷水。 奄谷水。在本县东南谷中。㣲有源泉。东北流于惠安村灌

    溉园圃元一统志胡谷水。在本县西南自祁县流入县境复西北入祁县界寰宇记蒋谷水在本县。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十里

    北入清源县界祁县太原志𨺚州胡甲水。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自沁州武卿县界胡甲

    山北流𨺚州谷。西北流过本县东经冒源桥故人名昌源水。西流入汾州平遥县界。注于汾水。水经注寰宇记皆谓之胡甲水。今但云𨺚州水。分溉

    民田。其水旱则细流。涝则溢涨。其流不绝。通光水。又名胡城水。源出县东南胡城谷中。出谷北流至本县东北。岁涝则可以溉田旱则干涸。

    交城县。太原志汾水。在县东北九十五里。管州静乐县界。北流过故交城之侧。东北流入阳曲县。其下流复自清凉界。流入西南入文水界。水经云

    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周礼职方氏。并州之浸也。 文水。在本县西北二百里。石州方山县界。流入历县西界榆城龙门与水谷水相合至栅城

    口出山入文水界。水经云。文水出大陵界西文谷口。即此水也。北山巨材夏秋之际。乘水泛滥。结桴出之。岁以千数。循流入汾水。逺近利之。 步浑

    水。出县西北大通冶南。出步浑谷中。经县城北。向东屈流南入汾水。 水谷水。出县西北狐突山后。长五十五里。入汾水。 西谷水。在本县西北源

    出龙王𡺠山。至榆城合文水。 塔莎水。出本县东北塔莎谷南流过县东南入汾水 孔河水。出本县北一百八十里。东南经板栅。马兰城。东流入

    汾水元一统志文谷水。在本县。𤼵源于孝文山之旁。历交城县西界。通流二百馀里。出入文水县界栅城材。又东南四十馀里。合入汾水。水经云文

    谷水。出大陵县西。文谷口。即此水也。孝文山之村木。结𣏚浮泛而出。循流入汾水逺近利之出山开䟽二渠。一名甘泉河。石侯河。灌溉民田。

    文水县太原。志文水。在县。自石州方山县出源。流入交城界。历榆城𨺚门山与文谷水合流入文谷河。至本县界南二十五里。其水多纹故曰文水。

    自金泰和六年有本县官完颜永贞自文谷口开渠。沿文谷之山腰往南经流其水三分入城。转而出郭其七分南行。灌溉民田泌水。在本县北

    山下旧经云。武后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即此水也寰宇记。谓之神福泉。土人祷之乃雨。 汾水。自管州静乐县管岑

    山出源。上自清源县界。西至本县界。与文谷水相合流。经县南入西河县界。不知何年复其故。河今涸元一统志猷水。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古大陵

    城县东南。周十步。旧经云天后时水竭。清源县太原志汾水。在县东五里。自平晋界流入本境。西南流入交城界

    水经注云。汾水南经梗阳故城是也。 清源水。在本县西北五里。源出赵简子祠前。引以溉田。故又名平泉水。南流入于汾水。晋水。在本县东一

    十五里。涧三步。深二尺。自平晋县界傍山。西南深入本境。灌溉民田。即寰宇记随开皇四年。所开南渠之下流也。旧经云。溉三郷田。流入汶水界。

    涂水。在本县东南三十里。自平晋界流入本县境。西流入于汾水。水经所谓汾水南与洞涡水合者是也。象谷水。在本县东南五十里自太谷县

    流入本县境。西流入祁县界。白石谷水。在本县西北白石谷中出。屈曲十里。南流入汾水。

    寿阳县。太原志洞涡水。在县南五十里。俗呼为泠泉河。旧经云。水自乐平县陡泉岭西𤼵源。西流五十里。至本县界与黑水相合。西流入榆次县界。

    芹泉水。在本县东二十里。有二源。一源出南山鸦儿谷。曰南芹泉。一源出北山太平谷。曰北芹泉。土人又谓之琴泉。东流入平定州界。

    孟县太原志温泉水。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三穴。旧经云。北齐济南王有疾求药山中。有鹿毛已剥落。来至泉所浴数日。毛生甚美。王就泉沐浴。疾

    因而愈。昔济南王之居处。尚有遗迹。一穴出盘石中尤热。东西二穴名灵汤。南流五十步。合滹沱河。寰宇记池水。在本县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

    入南去县百里。元一统志牧马水。在孟州。即今孟县北七十里。北流入滹沱水。

    静乐县元一统志渥洼水。在楼烦。即今静乐县北五里出石峡中。名温泉流入汾水尝出龙马。寰宇记大河河水。在本县北。从马邑界入。南流至临

    泉县入离石郡界平定州太原志浮化水。在州西南八十里。西南流入洞涡水。下流入寿阳

    界桃水在本州西九十里。寿阳县东。太平谷芹泉东。流至本境。经白羊驿至州东乱柳村与南川水合。至承天军。与泽𤼵水合。东流入井陉界

    黑水在本州西八里嘉山灵源公祠下𤼵源。东流入州城。又东流城东与南川水合入洮水永谷水。在本州北四十里。其源自孟县界来至承天

    山下合桃水 松溪水。在本州东一百二十里。𤼵源自乐平县松子岭来经晋盘山下北流入井陉冶河。泽𤼵水。在本州东九十里。古承天军𤼵

    源一名阜浆水。一名毕𤼵水。平地突出。下赴绝涧。悬流百尺土人谓之水帘洞寰宇记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东初出。大如车轮。

    水青碧泉旁有祠。土人祀之。妇人服靓妆。必兴齿雷。故曰妒女。郡国志云子推妹也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鳖。昼伏夜逰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

    东北流入井陉界。元一统志。有金闲闯赵秉文悬泉赋碑在故关隘口上有介山民庙元一统志故关水。在本州东五十里山谷中东流出井陉

    故关。又东流合入治河。乐平县太原志洞涡水。源出县西四十里陡泉岭。西流五十里合入浮化

    水。又西流四十里入寿阳县。水经云。沾县北山今出乐平县西北四十里陡泉岭。经平定州界。西流入寿阳界。至榆次县界。合入涂水清漳水出

    乐平县西少山之沾岭。水经注。淮南子曰。清漳水出揭戾山大黾谷北流十八里复折而南。土人谓之溯流水。又南合入梁榆水今和顺县也 皋

    落水。在本县东七十里。北至晋阳城。南合入沾水水神水出本县东南八十里水神谷。北流至界都村。合入沾河。 陡泉水在本县西四十里出

    陡泉岭。东流至县西北。以其湍鸣。故又谓之鸣水合入石马水 石马水出本县南三十里石马山谷中。东北流至县东。合入陡泉。 沾水出本县

    西南二十里少山之沾岭。旧经云。此沾县因水为名。东流至县北合陡泉水。又少东合小松水。过晋阳城。东北流入威州界。 小松水。方志图云在

    县东南。今在县正南四十里松子岭。北流至县。东合入沾水。岢岚州。元一统志名源水。在州北五十里。双松树𤼵源经本州五十步东

    南入楼烦。兴县。太原志蔚汾水。在县东一百里黄尖山𤼵源。其水屈曲经本境六十

    里下流五十里。合于黄河。元一统志奇岚水。在兴州。即今兴县东北六十里。上从岢岚巡检司界出谷。至本境北五十里。分溉民田西合于黄河

    代州。寰宇记常溪水在州郡国志云。雁门有常溪水。崞县。太原志滹沱河水。在县东百步。自正化村入界。南流至忻口出界

    武阳河水𤼵源太子崖。东流五十里。至本境只陵村。入滹沱河水傍居民颇得灌溉之利。

    五台县。太原志虏虒水。在县北五十里。源出县界。汉因此水以立县石州。太原志北川水。在州。其源自赤坚岭出。南流经本州城西三百一十

    里入黄河。东川水。其源自谷积山出九十里。至本州城北。合北川河南川水。其源出宁郷县南车辙泉。北流至本州南。合入北川河。三川水共

    西南流入黄河。元一统志赤洪水。在本州方山废县东十里。南流入离石县界。 文水。在石本方山废县东北五十里方山下𤼵源东流入文水县

    界寰宇记湫水。在石州翼州图云。湫水河北从楼烦郡南入龙泉郡经吕梁。尸子云。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为二吕梁在离石北。以东可三百馀里

    县志临泉水在本州临泉废县北一百步县因此水为名忻州太原志云中水北去州城二十里其源出自云中山水经云内镇入肆

    芦城之西。金山之南曲而东北流四十里与滹沱水相合元一统志一名肆芦川水一名忻水。在秀容县。即今忻州西北七十里出分水岭下东北

    经云内镇入肆芦川水过故城之西经六石村俗名六石河秀容县。寰宇记忻川水在县东三十二里。注水经云滹沲南历欣中口俯

    会忻川水。水出西管涔东山也。定襄县。太原志三泉水。在县南二十五里丛蒙山下出源。其泉有三谓之

    三会水。又云始为三源。通合一川。北合牧马河。寰宇记三会水。在定襄县水经云。三会水出九原县西。东流入滹沲水。经定襄界。

    河。本府。元一统志黄河。在太原府郡西六百里。西北自大同路界流入本境内。经保德兴临石四州之西界。下流入平阳路隰州界。 汾河。在郡

    西二里。西北出自管州宁化涔山。经楼烦清源平晋交城文水祁县平遥界休。南入平阳路。灵石县境。

    孟县。太原志滹沱河。在县自忻州定襄五台县界。流入本境去夫城口县北一百一十里。至榆枣口。又合兴𨺚泉至紫阳村。又合温泉水下流至平

    山县界。 细水河。自本县东南屈流入县境。其水细微。萦回不绝。临县太原志黄河在县自兴州界。经由本县西一百二十里。下流于石州

    孟门县界。县西一百二十里。旧有酌中渡口。元建浮桥。后废。今以船渡通行临县川河。去县城东半里。其河出兴县地面大仆山下。经本县。通大通

    口入黄河。元一统志榆林河。在临州。即今临县东北三里。出黄云子山下榆林村。经本州东。下流入黄河。

    静乐县太原志汾河。在县。自宁化林溪山𤼵源。经由本县。南合于碾河水。州西二里。下流于楼烦镇界。元一统志。周礼职方。冀州其浸汾。按水出静

    乐县北管岑山。经管州城之西南四十里。过楼烦。在今巡检司东。上从管州下流交城县镇城村。南流入阳曲县界。又云。水在宁化废城北五十里。

    林溪山𤼵源经由本县北五里。合入天池水。下流入管州界监河在本县南一百五十里楼烦镇南峪。其源出自独石河村流至楼烦城南合入

    汾水 碾河自本县北七十里马寨侧𤼵源。经由县南二里合入汾河岚河在本县东南六十里汾阳都岚县两界首古石门中流入汾水

    寿阳县。太原志黑水河在县西四十里源出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一东流至县西屈曲南流五十里至泠泉村入洞涡水元一统志有三源一出

    太安驿南双沧神祠下北合西山石河邉狄即村谓之狄那河一出县东土径之北过羊头神祠下。谓之羊头神河一出县北输社南谓之重子

    河俱合流入河涡水。保德州。太原志黄河在州上从大同府东胜州。流入本境隩州西。历本州

    西二里。下流入兴州界。元一统志。自西流至旧隩州父良津经废邑州东五十里。西南流经本州城北三里入兴州界

    岢岚州。太原志岚漪河。在州东。五十里。王道村𤼵源。经本州南五十步。下流入兴县界合于黄河元一统志。水从岚州宜芳县走马岭下流出。夫州

    四十里。西入合河县界。寰宇记合河在本州合和废县。隋图经云。蔚汾水。与黄河合。故曰合河。在县城下。

    岚县。太原志清水河。在县北五十里双松树山𤼵源。经本县东一百五十步。南流于楼烦界三十里。合入汾河。

    代州。太原志滹沱河。在州南三里。自繁峙县东秦戏山下。涓流环曲。合众水西流入崞县界。

    敏峙县太原志滹沱河。源出县正东三泉之孤山附城。西流过代及崞其势始大

    崞县郡县志沙河。在县南二里。元一统志杀子谷河。在崞州。即今崞县西南六十里自秦始皇三十六年。使扶苏太子北监蒙恬于此三十七年始

    皇崩。赵高矫诏赐扶苏死。因名杀子谷。其水出焉。俗呼羊牧河。浇溉民田。东流合入滹沱河。

    五台县。太原志滹沱河。在县西南二十里。自崞县界入本县境。流三十里至河口。东南。入定襄县界。水经注云。滹沱水。东流经五台县圣人阜。在崞

    县东三百步。山海经云。秦戏山。滹沱水出焉。郭璞注云。滹沱水出武夫山。其源出繁峙县。东南狐阜。又山海经云。滹沱之水。东流注于娄水。冀州图

    云。又经繁峙故城西三里。与五泉合。又西流入楼烦郡秀容界。又还入崞县。又入秀容界。东北入五台。入恒山界。 清水河。在本县东北一百六十

    里出华岩岭下。过石啸。至河门口。流入滹沱河。虒阳河。在本县东北四十里。本名卢虒河。东南流入清水河。 泉岩河。在本县西北三十里。泉岩

    村𤼵源流入滹沱河。县河在本县西北一十五里。王村𤼵源。流入清水

    石州太原志黄河。在州。上从临县界。经由孟门西城。下流入平阳府石楼县界。

    宁郷县太原志黄河。在县西一百五十里顺流三十里入石楼县界元一统志清河在本县南三十五里白石村𤼵源。至本县浇溉园圃下流离石

    县界忻州太原志滹沱河。在州北六十里崞县界来自北转曲而东经忻口城

    东过白村一十二里。流入定襄县界。注河门。下山东周礼职方氏滹沱并州之川也 牧马河。在城南七里今俗谓之七里河其原出自白马山经

    城南转城东北。至定襄北境。与滹沱相合。溉田百馀顷。定襄县。太原志滹沱河。在县自秀容界流入本境。北去城三里又合牧马

    河水。流入台县界。元一统志。其源出繁崎县大戏山。自代州崞州界流入忻口。历县北流二十里。东入定襄县界。又东北流入台州界。 牧马河在

    本县。自秀容县界。流入本县南五里。又东上合滹沱水。池太原县。太原志白龙池。在县天龙寺。去县西南三十里。深可丈许。毋

    遇旱。浚之则雨。静乐县。太原志天池。在县周围九里三十步。开皇四年。建庙于池上。岁旱

    则祷。其水下流与汾水相合。寰宇记。天池俗名祁连汭。在县东流一百四十里。周廽八里水经云。桑干水。潸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天池。池在

    京山之上。俗谓之天池。阳旱不耗。阴霖不滥。尝有人乘车。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乾泉。其水澄停镜静。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池

    中常有片草。及其风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池𠾑出。若会稽之松鸟也。隋炀帝尝于池南立宫。每至夜风雨辄吹破。宫竟不成。今池侧有祠。谓之

    天池祠也繁峙县。太原志太华池。在县东南山谷。去城五十馀里。其水浅深不可测。

    遇旱取水祈祷泉 阳曲县。太原志龙泉。在县西二里。南流入平晋县界。宋天圣二年。夏

    水大涨及于西郭。郡守陈唐佐。作新堤以捍之。并人赖焉。尝有汾堤铭。刻石彤霞阁下。今不存。列石泉。在本县西北四十里。山下出源。溉田利民。

    下与汾水相合。元一统志隐泉。在本县出隐泉山。流入文水。今涸。太原县太原志白鱼泉。在县西龙山明仙寺北谷。旧经曰。泉出白鱼。固名

    之 龙泉。晋阳杂记曰。出故城中与晋水同流。记云。在大明宫南趾。今无复有泉矣

    榆次县寰宇记一升泉在县隋图经云沾岭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无增减

    文水县寰宇记神福泉。在县西北平地俗云。此水先有灵异。土人祈祷感

    寿阳县。元一统志冷泉。本名洞过在县南五十里。而冷泉河。俗名也东自乐平界流入本境西南流入榆次县界

    孟县。太原志白鹿泉。在县北三十五里。在白鹿山神泉村。旧无泉涧旧经云昔有白鹿于此山中跑一泉。固以为名。东有白鹿神庙。 兴隆泉在本

    县北四十五里。兴道村东北岩下。有泉涌出。成一大潭。夏冷冬温。北流成河。号龙花河。流至榆枣口。合滹沱河。

    临县。太原志圣母泉。去县城五十馀里。在紫金山之正东窊。孚济王庙下。遇旱祈祷有应。元一统志湫水泉。在临州。即今临县南三里。出水谷间。俗

    呼甘泉。西南入黄河。静乐县。太原志温泉。在县东一十五里北山中石缝中。分十道流出。隆冬

    不冻。流入碾河。其泉西有娘子神庙 龙眼泉亦名汾水。在县北一百四十里林溪山𤼵源。经由本境北五里。合于天池水。 石峡泉。在本县南六

    十里周洪山东北。其泉温暖。流入汾水。𨺚冬不冻。耆旧相传昔屈产大夫于此地得良马孟子所谓晋人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号也。

    平定州。太原志平地泉。在州西五里鹊山下。宁乡县。太原志车辙泉。其源在县南四十里。流至县北。入石州界。

    于兴县。太原志通惠泉。出县东北三百四十九步。南崖高阜之间。黄壤三穴沸涌出泉。其味甘美。㮣县汲食。城之园图无不灌溉。至县西合于蔚汾

    水。代州太原志龙泉在州。其源出雁门郡西北平地。水经云。龙泉在州西平地。

    泉源涌沸腾波奋𤼵。以巨石投之水辄啧出。亦云潜通燕京之天池也。繁峙县太原志青龙泉。在县正东孤山下。即滹沱河水出焉。 三泉。其泉

    列如品字。出于县正东孤山下。西行二里。入于滹沱河。故号三泉里。五台县。太原志圣阜泉。在县有圣人阜。水经注云。滹沱水。东流经圣人阜

    阜下有泉。泉侧石有二手迹。西复有一脚迹甚大。莫穷所自在。州西南四十八步。明月泉在五台山中。人至其所。以纱帛障眼。下视泉水。或见月

    在水中。故泉以为号。历数百年。人乃一见之。叅政杨叔玉。五台人。为元裕之言明月泉吾所亲见。非传闻也。

    定襄县太原志温泉二。在县。其源出圣人山。涉冬不冰。唐龙朔中。尝以锦幡幢盖赐焉。见有乐城李冶碑文可考。

    溪阳曲县太原志柳溪。在县西一里。汾堤之东引汾水注之。周四五里中洲有■华堂宋相韩绛韩缜兄弟相继帅太原所作有李清臣碑堂后

    通芙蓉洲。有宋王拱辰芙蓉洲记汾堤之上。有彤霞阁武学贡士武经尝拟王勃滕王阁序为之记并人颇传之阁西有安武堂下临汾野。每春秋

    仲月大阅武于此阁东有大池池南有四照亭北有瑞莲堂。次东有水心亭。乃岁之上已张水嬉逰竞渡夺标之戏。太守泛舟溪中都人仕女逰观

    连四旁植柳万株清阴交合。为西北之荣观。乆为汾水圯坏。今俱废。川 岢岚州寰宇记独子川。在州公主山下基址犹高丈馀。故老相传云。

    隋所筑。泽 阳曲县太原志阳曲泽。在县后。魏书地形志。在县界。方志图经谓之

    阳曲川。在本井城之东北。太原县太原志台骀泽。一名𣈆泽。在县西南一十里。其源出于𣈆水泽出

    蒲鱼。民人利之。𣈆阳杂记曰。广泽二十里。为汾水所沫。今不见矣。又寰宇记曰。在县南三里。开皇六年。引𣈆水灌稻田。周四十里。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