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河防通议卷上
作者:赡思 
卷下

河议第一

古今河患

汉谷永以为︰“河,中国之经渎也,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脩政以应之,灾变自除。”是时李寻、解光亦言“阴气顺,按︰《前汉书》原文作“阴气盛”,“顺”字疑误。则水为之长,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明天道有故而作也”。又田鼢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未必应天。”按︰《前汉书》原文作“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此处盖有脱文。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愚稽考前书,三、五之世,非无失徳之君,而河不为患者,岂禹迹之存欤?沈立汴本。

堤埽利病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洪范》曰︰“水润下,火炎上。”此圣人言水火之本性也。昔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于大陆,播为九河,而归于海。盖顺物性而治之也。由是功施三代,民无昏垫之忧。及乎战国,各利其地,不能复禹故迹,而务兴堤防。至于汉世,决溢之患作矣。当是之时,议复禹迹者言甚恳至,而卒不能用,乃以竹楗、石葘善塞为利。殊不知逆性而为利,则贾让所谓“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乌可为邪?晋、魏而下,逮乎隋、唐,用事者往往极言水利,至于河事,则亦无著闻于时者。我国家奄有天下,自龙门至于渤海,为埽岸以拒水者,凡且百数,而薪刍之费,岁不下数百万缗,兵夫之役,岁不下千万功,备御河患,不为不至矣。而自开宝之后,溃溢愈甚,议者谓必决之势有二,而完固之弊有三,不敢支蔓。其说粗别,白而言之,夫战国之时,作堤去河,犹二十五里,虽屡移徙,而不为患。及乎汉世尚然,近者百歩,逺者数里。以今验之,则郡邑民房皆在旧日古堤之间耳,又安得不为患也?然观河水向着之处,𦂳刷堤脚,吞伏势紧,渲入埽下。盖由河堤太狭,一川不能兼受数河之任,虽増髙堤防,劳费百倍,而亦不能救溃决之患耳。此必决之势一也。又河水一石,而其泥六斗,既而河道久不移徙,其易为淤淀也可知矣。今堤外民田在河水之下,几已数尺,故塞而复决。此必决之势二也。又监埽使臣与都水修䕶官及本州知通同兼管辖,凡有缮治,必候协谋方听,令于省转取朝㫖而后行。其有可行之事,为一人所沮,则遂为之罢;有不可兴之功,为一人所主,则或为之行。上下相制,因循败事。此完固之弊一也。又逐埽所积薪刍之备,其退无涯,不可按验。谓卷埽所用之物无磨勘也。由是缘而侵盗,鲜能禁止。退背之地,任其朽败,至于向着之处,居常阙乏。危急之际,无所救䕶,坐待溃决。此完固之弊二也。又每埽所屯河清军,多是差拨。上纲及诸处占役有河上功料,却自京东西、淮南发卒为之,各离本管,贫弊困苦,逃死大半,两失制置。河清谙熟河役,却令上纲杂役;客军去营三二千里,逃死者十四五,故谓两失制置。此完固之弊三也。今以必决之势,不究三弊,而欲殄河患,虽使神禹复生,恐未能也。救弊之急,莫若先择使领之兵,不令他役,然后商胡北决水复金堤故道,则劳费自减其半矣,堤防可责完固矣。若然,则河患或几乎息欤?汴本。

河事集序

河为中国患逺矣。故国朝嘉祐中,内置都水监以总之。元丰中,外复分南北丞以行之。其如分职置吏,辟举繇役,官兵谨堤防,植材木,颁廪赐,以至赏罚推劾之类,有司号令之文,皆有成书,阅而可考。至若河之源流、古今决塞,与夫治水之成败、建官之因革,区区案局,或未遍知。俊窃役水司,行将二纪矣;耳目见闻,盖亦多矣。今不揆𢢁愚,辄用采集,庶我水局同于吏道者或赐观览焉,虽无取于毫分,恐有补于万一。时建炎二年秋望日,铜台本司进义副尉北丞司㸃检文字周俊集。汴本。

治水

尧之时,洪水淊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二十年间。四岳举鲧治水,九年而水害不息,功用不成,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而死。舜举禹,使续鲧之业。尧崩,舜命禹为司空,平水土。禹伤其父之功不成而受诛,乃劳力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入。陆行车载,水行舟载,泥行乘橇,按:《尚书》蔡沈《集传》作“泥乘輴”。《史记》作“橇”。《前汉书》作“毳”,注孟康曰︰“毳行如箕,擿行泥上。”师古曰︰“毳读如本字。”山行则梮。按︰《尚书》蔡沈《集传》作“山乘樏”。《史记》作“檋”。《前汉书》作“梮”,注︰“居足反。”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髙,其水湍悍,难以成功。于平地遂疏九渠,以引其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三代千馀年享其利。逮《春秋》二百四十年,不书河患,以禹所为之功未易泛溢也。自周定王五年,河始小徙。而秦复决以灌魏。陵夷至于战国,其法坏而堤防作矣。战国之地,惟齐与赵、魏以河为境界。齐居河之东,而赵、魏居河之西。赵、魏依山而髙,齐居平地而卑。于是齐始去河二十五里为堤焉。自是河流东抵而不得纵横,遂泛溢于西,而赵、魏亦二十五里为之堤以防之。河势自此蹙,然未至于甚者,中间犹得二十五里之阔,而河之流尚得优游而不至于迫也。其后边河之民因水之去,则耕牧其中也,又为室庐聚落以居焉。及水之来也,捐室庐聚落,实有所迫之也。古之善治河者,常空数百里之地以待之,岂以咫尺之地为吝,而卒使民受其害也?《河事集》。

辨信涨二水

信水者,上源自西夷逺国来。三月间凌消,其水浑冷,当河有黑花浪沫,乃信水也,又谓之上源信水,亦名黑凌。 涨水者,系六月临秋生发,过常无定,上有浮柴困鱼,其水腥浑,验是矾山逺水也,又水兼深浓。或曰红浓。 监本。

十二月水名

正月解凌 二月信水 三月桃花 四月麦黄 五月瓜蔓 六月矾山 七月荻苖 八月豆花 九月霜降 十月伏漕 十一月噎凌 十二月蹙凌监本。

河水平安月分

正月 二月 三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释十二月水名

黄河自仲春迄秋季,有涨溢。春以桃花为候,盖冰泮水积,按︰《宋史‧河渠志》作“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二月、三月,谓之桃花水。按︰《宋史‧河渠志》信水、桃花水下,载“春末,芜菁开花,谓之菜花水”。此处疑有脱文。四月,陇麦结秀,为之变色,故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故谓之瓜蔓水。朔方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𥖎腥,按︰原本作“浩荡山石,山带𥖎腥”,疑有误。今从《宋史‧河渠志》所引文改正。并流入河。六月,谓之𥖎山水。今土人常候夏秋之交,有浮柴死鱼者,谓之𥖎山水,非也。七月、八月,菼薍花出,谓之荻苖水。按︰《宋史‧河渠志》作“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九月,以重阳纪候,谓之登髙水。十月,水落安流,复故漕道,谓之复漕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凌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故正月谓之解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汴本与监本少,异故两存之。

浪名以辨河事。 监本。

马稳波深。 破头浪深。 鹘鹚浪 斜敛浪深。 截河浪 纳漕浪系角土有阿,岸下两流相击,故谓纳漕浪。深旋。 汗心浪浅。 秋河窟臀若上口有阿,不愁下口。 夏河口若下口有阿,上口亦有阿。 南风滩头浪浅。 北风浪里河 东风看赤是河。 西风看白是河。亦名逆流浪。 逺观花浪深。 近作脚深。 滩头敛髙。 河北敛深。 西流缘大河正流,或左右一处,岸子陡髙,擗水向下,与其馀生河水相聚,作西流。又有瀼底西流,系岸下水深,或正西流,左右岸陡髙,二水相击,作拔底西流。

辨土脉

夫治水者,必知地理形势之便,川源通塞之由,功徒多少之限,土壤疏厚之性,然后可以言水事矣。且水害中国者,惟河为甚。禹迹既亡,自汉而下垂千馀年,言水事者不可胜记,而未闻有成功者,不其难乎!今列土性与色于后︰

胶土 花淤 牛头 沫淤 柴土 捏塑胶若先见杂草荣茂,多生芦茭,其下必有胶土。 减土 带沙青 带沙紫 带沙黄 带沙白 带沙黑此系旧河底死土,或多年诸杂粪土,经一纪以上变成者。 沙土 活沙 流沙 走沙此三等活动走流,难以成功。 黄沙 死沙 细沙一云腻沙。

河防令

一、每岁选旧部官一贠诣河上下,兼行户、工部事,督令分治都水监及京府州县守涨部夫官从实规措,脩固堤岸。如所行事务有可久为例者,即关移本部。仍候安流,就便检覆次年春工物料讫,即行还职。

一、分治都水监官道勾当河防事务,并驰驿。

一、州县提举管勾河防官,每六月一日至八月终,各轮一贠守涨,九月一日还职。

一、 沿河兼带河防州县官,虽非涨月,亦相轮上提控。

一、应沿河州县官,若规措有方,能御大患,及守䕶不谨,以致堤岸疏虞者,具以闻奏。

一、河桥埽兵遇天寿圣节及元日、清明、冬至、立春,各给假一日;祖父母、父母吉凶二事,并自身㛰娶,各给假三日;妻子吉凶二事者,止给假二日;其河水平安月分,每月朔各给假一日。若河势危急,不用此令。

一、沿河州府遇防危急之际,若兵力不足,劝率于拟水手人户,协济救䕶。至有干济或难迭办,须合时暂差夫役者,州府提控官与都水监及巡河官同为计度,移下司县,以近逺量数差遣。

一、河防军夫疾疫须当医治者,都水监移文近京州县,约量差取。所须用药物,并从官给。

一、河埽堤岸遇霖雨涨水作发暴变时,分都水监与都巡河官往来提控官兵多方用心固䕶,无致为害,仍每月具河埽平安申覆尚书工部呈省。

一、除滹沱、漳、沁等河,以其各有埽兵守䕶。其馀为害诸河,如有卧著冲刷危急等事,并仰所管官司约量差夫作急救䕶。其芦沟河行流去处,每遇泛涨,当该县官与崇福埽官司一同叶济固䕶,差官一贠系监勾之职或提控巡检,每岁守涨。此令系金时所著,并见监本。

制度第二

开河

自古但遇开河,宜先于上流相视地形,审度水性,测望斜髙,于冬月记料,至次年春兴役开挑。仍于上口存留隔堰,必须涨月以前终毕,待涨水洪发随势去,隔堰水入新河,乘势顺下,可以成功。开河之法,非止一端,又须审势疏导。假若河势丁字,正撞堤岸,剪滩截觜,撩浅开挑,费功不便,但可解目前之急,亦有久而成河者。如相地形取直开挑,先须钤下口,谓上下平岸口也。望分水势,以解堤岸之危。若全要夺大势,更于对岸抛下树石脩刺,刺音七。于刺影水势渐以树石钤固河口,因复填实,损而复脩,遂至坚固不摧塌,则新河迤逦行流,旧河自然淤塞矣。汴本。

闭河

先行检视旧河岸口,两岸植立表杆,次系影水浮桥,使役夫得于两岸通过,兼蔽影河流𦂳势。于上口难前处,下撒星桩,抛下树石,镇压狂澜。然后两岸各进草絍三道,土絍两道,又于中心抛下席袋、土包子。若两岸进絍至近合龙门时,得用手持土袋、土包,多广抛下,鸣锣鼓以战河势。此亦呉人以万弩射潮之意。既闭后,于絍前卷拦头压埽,又于絍上脩压口堤。若絍眼水出,再以胶土填塞牢固,仍设边捡以防渗漏。汴本。

定平

定平之制,既正四方,据其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置水平。其制长二尺四寸,广二寸五分,髙二寸。先施立桩在下,髙四尺,安纂在内,桩上横坐水平,两头各开小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注水于中以取平。或中心又开池者,方深同,身内开槽子,广深各五分,令水通过,于两头池子内,各用水浮子一枚。用三池者,水浮亦用三枚。水浮子方一寸五分,髙一寸二分,刻上头,令侧薄,其厚一分。浮于池内,望两头水浮之首参直遥对立表处,于表身画记,即知地形髙下。二本同。

修砌石岸

凡脩砌石岸,先开掘槛子嵌坑。若用阔二尺,深二丈,开与地平。顺河先铺线道板一片,次立签桩八条,各长二丈,内打钉五尺入地,外有一丈五尺。于签桩上安跨塌木板六片,每留三片,每片凿孔两个,中间撒子木六条,于撒子木上用秆草一束匀铺。先用整石脩砌脩,及一丈后,用荒石再砌一丈一,例髙五尺。第二层除就旧签桩外,依前铺塌木板、撒子、木秆草,再用石假脩砌,髙五尺。第三层亦就旧分例,于上脩砌,髙一丈。功就,三层通髙二丈。二本皆同。

卷埽

埽之制非古也,盖近世人创之耳。观其制作,亦椎轮于竹楗、石菑也。今则布薪刍而卷之,环竹絙以固之,绊木以系之,挂石以坠之。举其一工以称之,则曰𡘝。按︰𡘝音混。《字书》,大束也。𡘝既下,又以薪刍填之,谓之盘簟。两𡘝之交,或不相接,则以网子索包之,实以梢草塞之,谓之孔塞盘簟。孔塞之费有过于埽𡘝者,盖随水去者大半故也。其𡘝最下者,谓之扑崖埽,又谓之入水埽。𡘝之最居上者,谓之争髙埽。河势向着,恐难固䕶,先于堤下掘坑卷埽以备之,谓之䧟埽。叠二三四五而卷者,盖河堧皆沙壤疏恶,近水即溃,必借埽力以捍之也。下埽𡘝既朽,则水刷而去。上𡘝压下,谓之实垫,于上又卷新埽以压之,俟定而后止。凡埽去水近者,谓之向着;去水逺者,谓之退背;水入埽下者,谓之𦂳刷。向着之埽,积𡘝有长三二百步,或至千步者。埽𡘝之髙,自十尺,有至四十尺者。其𡘝之长,不过二十步,故一埽稍垫,动为三二十𡘝。计其薪刍、竹石、兵土之费,已三二万缗。官得其人,则可省三之一。官不得其人,则费加倍。若暴水泛溢,走流埽𡘝,下埽既去,上埽摇动,谓之埽喘,大危矣。汴本。

筑城此非河事,但以近河城郭间若水圯,亦或用之。 物料附。

凡城髙四十尺,则厚加髙二十尺,其上斜收,减髙之半。若髙増一尺,则其下厚亦加一尺,上收亦减其半。若髙减则亦减之。开池深五尺,其广随城之厚。每身一十五步,栽永定柱一条,长视城,髙径一尺至一尺二寸。夜义各二条,每筑髙五尺,横用絍木一根,瓮城至马面之类准此。每欂椽三尺,用草葽一条,木橛一个。监本。

料例第三

脩砌石岸每步两缝合用物料二本同。

签桩八条,各长二丈,径三寸八分。撒子木一十八条,各长二丈,径六寸。扎缝草三束,各一十五斤。线道板一片,长五寸,阔一尺,厚三寸。石假一千三百三十三块三分,各长一尺五寸,厚阔各一尺,荒整各半。塌木板一十八片,各长一丈三尺,阔九寸,厚三寸。打攀桩一条,橛三条,竹索二条。

安置坝闸一座物料汴本。

厢板八十片,擗土板八十片,底板四十片,四摆手板六十片。以上计二百六十片,各长一丈五尺,阔一尺,厚二寸。截河板六十片,长六尺,阔一尺,厚二寸。刺水板二十片,各长七尺,阔一尺,厚二寸。吐水板二十四片,各长一丈六尺,阔一尺,厚二寸。板橛四十八个,各长六尺,方三寸。立贴木一十二条,各长一丈五尺,阔六寸,厚四寸。卧贴木三十条,各长六尺,阔六寸,厚四寸。金口立贴木四条,各长一丈五尺,阔七寸,厚五寸。压板地栿九条,各长二丈四尺,阔五寸,厚二寸。辘颊木八条,各长一丈,阔一尺,厚五寸。顺水地栿二条,各长三丈二尺,阔一尺,厚七寸。过水地栿二条,各长三丈,阔一尺,厚七寸。排搓木柱二十条,各长二丈一尺,阔一尺二寸,厚六寸。角柱四条,各长二丈一尺五寸,阔一尺五寸,厚一寸。金口柱二条,各长二丈一尺五寸,阔一尺五寸,厚一尺。衬板地栿一十二条,各长二丈四尺,阔一尺,厚八寸吐水地栿五条,各长三丈,阔一尺,厚六寸。刺水地栿二条,各长二丈五尺,阔一尺,厚六寸。涎衣梁四条,各长一丈六尺,阔一尺二寸,厚七寸。门渠栿一条,长二丈四尺,阔一尺,厚六寸。攀面拽后橛八条,长一丈七尺,径九寸。脚板二片,长一丈五尺,阔一尺四寸,厚六寸。闸板八片,长二丈三尺,阔一尺四寸,厚六寸。地丁五十八条,各长六尺,径六寸。吐水桩三十条,各长七尺,径七寸。鳯翅桩二十条,各长二丈,径八寸。𠲜口木四条,各长二丈五尺,径九寸。永定柱五十二条,各长二丈,径七寸。拽后木五十二条,各长一丈七尺,径四寸。转轴四条,各长七尺,径八寸。上下水拦口桩一百六十条,各长七尺,径七寸。丁铁梁头计三千八百七十八个。平盖五寸丁三千一百一十二个,候头一尺,丁三百四个。梁头𨨠五十二道,长一尺五寸,阔一寸,厚三分。钉梁头三寸丁三百一十二个,每首六个。板钗股三十二个,长二尺,径四分。起板钩索三十二条,各长四尺,每股径六分。打板索上钩镮二副,钩长五寸,镮径四分。挂板钩撘三十二个,钩长八寸,脚四寸。杂用物料︰好麻索四条,二条长三十尺,径三寸。二条长二丈五尺,径二寸半。油八十斤,石灰二百四十斤。三斤和油一斤为剂,固缝使用。

四摆手合脩盘木岸各八步合用物料例毎三尺六寸,使梢草一束,签桩一条,梢草中停填埽坑同。

梢六百九十束,草六百九十束,签桩三十条,什物席一十片,栲栳二十个,檐索二十条。各长二丈。

卷埽物色有梢草,有竹索,有桩,有橛。

山梢,出河阴诸山,埽军采斫,舟运而下,分置诸埽场,以其坚直可久,故用之。杂梢,即沿河采斫榆柳。杂梢或诱民输纳者。心索,大小皆百尺。此索在埽心横卷,两系之。底搂索,在上曰搭搂索。束腰索,单使令多。箍头索,两端用之。箍音孤。芟索,卷埽宻排用之,亦名绰葽。斯绹索,长三十尺,小竹索也,以吊坠石。网子索,以竹索交结如网,置两埽之交,以实盘簟。签桩,长一丈八尺。埽上以云梯籰下之,以贯下埽。枵橛,长二尺,首端安横牙,故云枵橛。擗橛,长五尺,即榼橛,盘簟即用之。小橛,长一尺五寸,以接索头。坠石。大小规模类碓觜,以斯绹索贯其窍。

卷埽器具

制脚木,用大木枋先置埽台上,以衬铺埽,使其势不滞也。制木,以枋为之。先置埽下,以制绵葽。三脚拒马,亦用拒埽,使不退。有进木,往往不用。进木,以圆木作转轴,按类而推之,每卷埽即用五七枚于𡘝下,使埽𡘝不退。长木籰,以圆木为之,四出枢廓,方木为之,如籰之状,恃以下桩。短木籰,,大石籰,小石籰,皆同上。卓钩,以铁为钩,贯木柄,用铺埽,匀梢草。推梯,以大木径尺许者为之,每二尺凿一窍,以横木贯之。卷埽用数百人拱其横木堆埽𡘝。又有大横梯、蜈蚣梯,其制一也,但大小不同。云梯,以木为之如梯,横跨桩首,人立以持籰打桩。卓斧,拍把,栎木杪棒,三棱木,草牛,土牛,捧头,绵索,通河索。皆杂用。已上并汴本。

卷埽𡘝髙一丈,长二十步,合用物料

计用三千八百五十条:束梢一千一百束,六百八十七束半铺埽,四百一十二束半盘簟。草二千六百二十五束,若卷牛子梢,倍草数。二千一百七十束卷埽,一千三百五十六束二分半铺埽,八百一十三束七分半盘簟。四百五十五束打绵葽,有芟尽用。签桩九条,簟埽用二丈,压埽用二丈,或三丈。擗橛七条,亦名榼橛,用簟埽。拽后橛六十条,竹索四十九条,绵葽三百五十条,小橛料索计数。此其大略也,但取见用以为凖,临时损益,则在其人。监本。

造船物料监本。

船毎一百料长四十尺,面阔一丈二尺,底阔八尺五寸,斜深三尺。计用板木二百四十二条,片底板二十四片,长一丈,阔一尺四寸,厚一寸半。逺板四片,长一丈四尺,阔一尺一寸,厚二寸半。帮板二十二片,长一丈三尺,阔一尺一寸,厚一寸半。艨板八片,长一丈二尺,阔一尺,厚一寸半。巾头板二片,长七尺七寸,阔一尺,厚二寸。平漫板一片,长七尺,阔一尺,厚一寸半。侧嵓板一片,长七尺,阔一尺一寸,厚二寸。压查板一片,长七尺,阔一尺一寸,厚二寸。照水板二片,长八尺,阔一尺,厚一寸半。上下连溏板二片,长八尺,阔一尺二寸,厚二寸。二条,长一丈,阔八寸,厚四寸。二条,长九尺五寸,阔八寸,厚四寸。堵板一十二片,并阔一尺,厚一寸半,四片长一丈一尺,八片一丈二尺。腰梁一十二条,长一丈二尺,阔四寸,厚三寸。地极木二十条,长九尺,阔四寸,厚三寸。壁柱二十四条,长三尺,阔四寸,厚三寸。熟柱二十六条,长三尺,方三寸。攀面梁二条,长一丈四尺,阔五寸,厚四寸。金口木一条,长四尺,阔一尺,厚八寸。顺身梁二条,长一丈四尺,阔五寸,厚四寸。铺衬板三十六片,𦨹杆一条,长一尺,或尺二寸,径四寸。𦨹轴四条,长一丈二尺,阔四寸,厚三寸。艬板一十片,长三尺五寸,阔一尺,厚一寸。𦨹牙一条,长七尺五寸,阔四寸,厚三寸。转轴一条,长七尺中,径四寸。丁𨨠三千六百八十五个,丁三千六百十一个,镮𨨠七十四个。拐丁二千四百九十七个,匙头丁二十个,长二寸。六寸平盖丁二百二十一个,四寸六百四十三个,十二个重一斤。三寸一百八十四个,梁头丁四十六个,汗环一十四副,各重四两。马𨨠六十个,杂用油五十三斤一十五两,石灰一百六十一斤一十三两,例三斤灰,用一斤油和。麻捣八斤揽索一条,竹白一秤,竹梢半秤,秆草半秤,起凑洼子柴四十秤,什物槔六条,各长二丈五尺,径二寸。棹二张,棹头板。𦨹管一,长二丈二尺,径五寸。橛一条,系揽用长一丈,径三寸半。鞴一扇,头板长一丈,阔四寸半,厚二寸。鞴蹉长九尺五,径四寸半。竹檀一合长三百五十尺,用八破竹五竿,缚纒麻一斤半。大小麻索九条计重三十斤,苘索一条,麻索八条。苘缆索一条,八檀麻索一条,长三丈五尺,径七分重。 按︰“重”字下,原本脱去斤数。风纤索一条,汗索六条,长六十尺,径三分,重五斤。帆幔一合,缝幔线好麻一十四两,槔纂六个,各重一斤半。钉纂丁六个,各寸半。平盖丁一十八个,橛纂一个,钉纂丁八个。

竹苇诸索

卷埽竹索,长一百尺,用八破竹,陕西竹二十五竿,懐州竹三十一竿。小较索,长四十尺。围一寸半,用竹四竿;围二寸半,用竹六竿。手索,长七十五尺,用竹二十竿。定石索,长二百尺,用竹二十五竿。绽索,长七十五尺,围四寸,用八破竹二十五竿。通河索,长二百五十尺,围一尺二寸,用八破竹四百五十竿。栏杆索。长二百五十尺,围二寸,用八破竹二十三竿。苇索,每条长一百尺,合用苇数不等。围一尺二寸,用一十二束;每束重十五斤。围一尺,用八束三分三釐;围九寸,用六束七分五釐;围七寸,用四束八分。

绵荆葽

绵葽,长七十五尺,径三寸。使草一束三分,长四十八尺;使草八分三釐。荆葽。长七十五尺,围三寸。使湿荆一十二斤。每束重三十斤,打葽二条平。又按:脩木岸常例,荆二十五斤,打葽三条。

明昌七年定到打造卷埽竹索法

嵩州元纳到八破竹,自后监造竹索官辨验,得竹细小,各有长一二分,准充七破竹,每条用二十四竿。懐州竹破不等,十破竹用一十六竿,九破竹用一十八竿,八破竹用二十竿,七破竹用二十八竿,梢尺短少。卫州竹数不等,二寸竹四十二竿,三寸半竹二十八竿,四寸竹二十一竿,元二十四竿,梢尺短少。随埽使用。竹索制不用白。小较索每条用八破竹二竿,不用白,止用青篾子两股合成,长二丈,围二寸半。秤制得剩下白重二斤四两,梢根重六两。手索每条用八破竹二十一竿,用篾子三股合成,长七十五尺,围四寸,得竹白二十二斤。卷埽大索每条用八破竹二十一竿,用竹篾纒裹竹白三股合成,长一百尺,围六寸,所剩竹根二十一个,重六十三两。

河桥司使用竹索

抛定索毎条用八破竹八十竿,不用白,止用青篾子三股合成,长二百尺,围五寸,剥下竹白五十七斤一十二两二分,竹根八十个,重一十五斤三两二分。绽索用八破竹二十五竿,用青篾子三股合成,长七十五尺,围四寸,剥下竹白一十八斤五两,竹根二十五个,重四斤一十二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