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峰类说/卷02 中华文库
芝峰类说/卷01 ◄ | 芝峰类说 芝峰类说/卷02 |
► 芝峰类说/卷03 |
芝峰类说卷二
地理部
地
兪琰曰。皇天后土。皇。大也。后与厚通。今后土夫人祠。塑妇人像。非也。左传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古者谓天子为元后。又有后夔后稷之称。则以后土为妇人者谬矣。然汉书礼乐志。地祇。谓之富媪。其以媪称何也。释者以为称坤为母之义。未知是否。
博物志云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骨川为脉。草木为毛土为肉。三尺以上为粪。以下为地。如所谓粪土之墙。粪字盖此义也。
淮南子曰。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谿谷为牝。后人以谷为牝此也。
邵康节曰。极南大暑。极北大寒。故南融北结。万物之死地也。余谓生因于死。死因于生。气屈则伸。阳剥则复。虽当寒冱之时。生意未尝息灭。则其所谓死地。即所谓生地也。
山
拾遗记曰。扶桑五万里。有磅磄山。上有桃树百围。万岁一实。郁水在磅磄山东。生碧藕长千常。故有万岁冰桃。千常碧藕之说。余意磅磄与方丈音相近。俗谓智异山为方丈山。又世传昔有人于高城海边。见水中卧石。题曰方丈山碑。以此或疑金刚亦号方丈山云。所谓郁水。恐指郁陵岛而言。按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一云七尺为常。
拾遗记曰。蓬莱山高二万里。水浅有细石如金玉。不加陶冶。自然光净。东有郁夷国云。所谓细石。似今棋子之类。而郁夷与郁陵岛音相近。郁陵亦古国名。王维送日本晁监序曰。扶桑若荠。郁岛如萍此也。又曰圆峤山上有方湖。周回千里。今汉拏山上有深池。世谓汉挐为圆峤者。盖有据矣。
按韵书曰。禹迹之内。有三崆峒。黄帝问道处在汝州。杜诗崆峒小麦熟。在临洮。又其一在安定云。而蓟州之崆峒山不与焉。按陈子昂诗曰。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子昂岂无所考而云哉。黄帝都涿鹿。涿鹿今幽州。幽州去蓟门近。则子昂之说似是。
张翰翔曰。赤壁虽有名。景则不如名。第因眉山二赋。遂胜千古耳。余闻鲁讱言在中朝。亲见滕王阁。颇不如所闻云。是岂独赤壁乎哉。按三才图会曰。赤壁矶在黄州。苏轼游此。以为曹操败走处非也。赤壁乃在武昌樊口云。余谓以苏之博雅。而犹不知此。何耶。朱子与客谈风水。因曰冀州好一风水。岱岳靑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与术者之见异矣。
宛委馀编曰。东岳广桑山。在东海中。南岳长离山。在南海中。西岳丽农山。在西海中。北岳广野山。在北海中。中岳昆仑山。在九海中。为天地心。此五大岳也。方壶山锺山在北海。扶桑山蓬莱山沃焦山在东海。连石山在东南。方丈山圆峤山岱舆山。俱在大海中。酆都山在九垒之下。玄洲在北海中。瀛洲穆洲祖洲在东海中。凤麟洲聚窟洲生洲在西海中。炎洲在南海中。元洲长洲俱在大海中。沧海岛在大海中。高五万里。皆神仙所居。又拾遗记曰。岱舆圆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在海东云。按广桑山。杂书所谓孔子为太极上真公。主广桑山是也。锺山有龙衔火照天门是也。十洲。西王母所谓巨海十洲。人迹罕到者也。以此观之。申功言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其所见。岂不偏且小哉。
王世贞曰。今天下。二华不如峨眉。衡岳不如武当。嵩少一培𪣻耳。而昆仑天柱。以要荒弃之。虽然。是宁独山而已哉。余谓我东人名能文词者。无让于中华。而华人以要荒视之。一无传道之者。噫。岂唯山哉。岂唯山哉。
三才图会记本国山川。曰大兴洞朴渊。皆在天磨圣居两山之间。昔有朴进士者吹笛渊上。龙女感之。引以为夫。故名朴渊。五冠山在长湍府西。有五峰团圆如冠。俗离山在报恩县。有文藏台法住寺。冰山在义城县。动石在九井峰下。靑鹤洞在智异山中。谚传崔致远所游处。三日浦在高城郡。寒溪山在麟蹄县。形胜甲于岭西。万瀑洞在金刚山中。洞有普德窟。凿绝壁。立铜柱于外。以构小屋三楹于其上。拘以铁锁。钉于岩石。浮在空中。祥云亭傍海。有长松连十里。仰不见白日。丛石亭在通川郡北。岭南楼在密阳府。馆东胜览。为岭南第一云。我东山川楼观之胜。不止于此。而图会所载。特出于传闻。故疏略如此。
世谓三山。乃在我国。以金刚为蓬莱。智异为方丈。汉挐为瀛洲。以杜诗方丈三韩外证之。余谓三神山之说。出于徐福。而徐福入日本。死而为神。则三山应在东海之东矣。老杜不曰方丈在三韩。而曰方丈三韩外。其言宜可信也。我国诸山。皆发源于白头山。自磨天铁岭而南。为金刚五台太白。至智异而尽焉。南师古常言白头山脉。不应到此而止。当是隐伏海中。为日本诸岛云。其说有理。今济州汉挐。亦其一也。
辽志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馀里。其山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虺之害。黑水发源于此。即混同江。剖大木为舟。形如梭。曰梭船。即今亇尚船也。又吾学编曰。长白山横瓦千里。高二百里。巓上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北为混同。按长白山。盖白头山。以四时冰雪常白故名。通典云匈奴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人无颜色。说郛曰。焉支。阏支也。又云今燕脂此山出。红蓝可为燕脂。阏支以为饰。故失之则妇人无颜色也。
智异山亦号头流。白头山之脉流至此故云。或言其脉至海而穷。停留于此。作头留。是又名方丈。通鉴辑览云方丈在带方郡之南。其曰带方。亦因方丈而名之。
枫岳俗号皆骨。僧谓之金刚。亦名涅槃。或曰怾怛。亦曰众香城。按华严经云东北海中有金刚山。一万二千昙无竭菩萨常住其中。金安国诗云永郞风月三千首。无竭云烟一万峰是也。
中国人有曰愿生高丽国。亲见金刚山。金刚山之名于天下久矣。然我国之人。相去数百里间。而不果游者多矣。申企斋亦云少时多病今伤老。辜负名山此百年。顷岁东征天将等问金刚远近。或欲往见。而辞以僻远。故不克行。
汉挐山一名圆山。在济州。以峰上皆平故名。世传登其山顶则可瞰老人星。其大如灯。山顶积雪。盛夏不消。有大池旱不竭。舆地胜览曰。即圆峤山也。然则以汉挐为瀛洲山者非也。汉挐西北。别有一山。名瀛洲山。故谓济州为东瀛洲。又瑞山。高丽时自海中涌出。周四十里。山无草木。今在大静县云。
伽倻海印寺之洞曰红流洞。洞口有武陵桥。又有崔致远题诗石。诗曰狂喷叠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常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尽笼山。又智异山神兴寺洞。亦谓红流洞。
智异山靑鹤洞。旧有靑鹤栖止故名。前朝李仁老至神兴寺。寻靑鹤洞不得。有诗曰策杖欲寻靑鹤洞。隔林空听白猿啼。洞之得名盖久矣。居僧为余言。平时有侠少投石伤鹤翅。鹤由此不复来。未几有壬辰之乱。盖见几而作也。
松岳初名扶苏。或称鹄岭。或称神嵩。以栽松故名松岳。所谓鹄岭靑松此也。尹绍宗诗苍苍万古扶苏山。许琛诗扶苏王气欲沈沦。皆指松岳耳。又扶苏山在扶馀。李谷扶馀怀古诗。扶苏山下徒立国是也。
舆地胜览曰。方岩在汉挐山绝顶人迹不到处。其形方正。如人凿成。其下莎草成蹊。恍闻弦管之声。莫知所从来。世传神仙恒游之所。又曰旌义金宁咸德。多神仙云。金宁咸德。亦济州属县名。淸风郡治。有屏风山。山有穴方二尺许。风气甚烈。
虽盛暑之日。犹觉寒凛。名风穴。穴中空旷。其深不知几里可攀缘以入。以火烛之。石罅多有石髓可食。取出穴外则坚凝为石。按荆州记云宜都狼山。有穴口大数尺。为风井。宋玉风赋曰。风起于靑𬞟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注。土囊。大穴也。盖此类也。
义城县有冰山。中有石穴。穴口三尺。为风穴。又有穴在岩下广一尺。立夏后冰始凝。极热则冰坚。霾雨则冰释。春秋不寒不热。冬则温气如春。谓之冰穴。义兴县华山。亦有风穴甚寒。每夏冰结。异哉。云峰八良岘。有血岩。乃我太祖剿歼拔都之地。石上斑血。至今若新渍。壬辰岁。岩血流而倭寇至。怪矣。
水
河源志曰。河源在吐蕃西鄙。有泉百馀。泓方可七八十里。沮洳泥淖。弱不胜人迹。望之灿若列星。故名星宿海也。按河源自星宿海。行半月至昆仑。则古称河出昆仑者妄也。在胡元时。西域诸国。无远不通。故遣使穷河源所出而为此志。则其言宜可信也。朱子以黄河及长江鸭绿江为天下三大水云。盖鸭绿江自白头山走数千里。分派为三江。西南入于海。其发源甚远。故谓之大水。
我国所谓𬇙水有三。其一。汉书谓汉兴。修辽东古塞。至𬇙水为界。又卫满亡命渡𬇙水。即今之鸭绿江也。其一。唐史谓平壤城南𬇙水。即今之大同江也。其一。东国史谓百济疆域。北至𬇙河。即今猪滩也。按战国策云朝射东莒。夕发𬇙丘。盖指我国𬇙水而言。
千字文金生丽水。或者言丽水之丽字。即高丽也。盖以三叉河一名辽水。旧属高丽故云。今按韩子曰荆南丽水生金。又考杜氏通典。南方有丽水县。乃知其文本出于此。
河者。北方流水之通名。故自辽抵燕都一路。有八渡河,瓮北河,三叉河,大小凌河,沙河,深河,滦河,潞河,玉河。皆以河称焉。我国之猪滩。旧称𬇙河。盖亦以此。
我国温泉。京畿,全罗道外。无处无之。平山,延安,温阳,伊川,高城,东莱最著名。俗传世宗大王有眼疾。命中使汲取诸道温水称量。则唯伊川葛山温水最重。乃亲幸沐浴良验。故以葛山温水为第一云。 椒井多有之。广州淸安等处最有名。每七八月。有椒气甚烈。病人沐浴。颇有奇效。按本草。温泉下有硫黄故水热。医鉴曰。冷泉下有白矾。故水味酸涩冷洌。所谓冷泉。即今椒水也。
海州有鸣川。以饯别之地故名。昔有人于此别妓。妓不泣。乃作诗曰水有鸣川水。人无泣别人。那将桥下水。沾却美人巾。
大津在京畿,忠淸之间。水路三十里。中有大石。舟触则碎。俗号赛神令公。行人必以香火祈祝。赛神之称。盖以此。而谓之令公则未知其义。或疑令公。即灵君云。
半山诗云十月寒江正复艚。按正月水曰解冻水。二月曰白𬞟水。三月曰桃花水。四月曰瓜蔓水。五月曰麦黄水。六月曰山樊水。七月曰豆花水。八月曰荻苗水。九月曰霜降水。十月曰复艚水。十一月曰走凌水。十二月曰蹙凌水。廋信诗春水望桃花。张志和诗桃花流水鳜鱼肥。亦此也。
海
异闻录曰。地之势西北高而东南下。所谓东北南三海。其实一也。无所谓西海者。经传所载四海。盖引类而言。甘英往条支临大海。盖即南海之西也。汉西域传所云蒲类海。疑亦停居一泽。或言即星宿海。非西海也。余谓世所称四海。只据中国而言。非天地间之四海也。若考三才图会则可知。
夷坚志曰。宁海县东海中有尾闾。其水湍急。陷为大涡者十馀。舟楫不可近。盖东海浅水处。按宁海。即浙江台州属县也。庄子尾闾泄之注。尾闾一名沃焦。一石方圆四万里。海水注之无不燋。此两说。似不同。古人诗文中所谓碧海。概指东海而言。按十洲记。东有碧水不咸苦。正作碧色。山海经云扶桑在碧海中。又东海亦谓沧海。列仙传云巨鳌背负蓬莱之山。抃舞戏沧海之中。是也。今人混称则非也。
舆地胜览称京都为左控关岭。右环渤海。董越朝鲜赋。称海西曰北接慈悲。南临渤海。倪谦太平馆赋曰汉江荡潏。渤海攸归。按博物志。东海共称渤海。南海之别有涨海。西海之中有靑海。北海之别有瀚海。盖我国之西海。即中国之东海。故通称渤海。 中国之东海。即我国之西海。其有潮汐固矣。我国之东海。本无潮汐。是理外难知之事。而历世无论辨之者。中国之人。未尝见我国东海故也。杨生万世。乃东海居人。为余言北海自北而流下至东海。昼夜不止。故虽风静之日。波声远闻。长流之水无潮汐。其势然矣。不足怪也云。
尝见暹罗国地图。则东南海中。有万里长沙,万里石塘。连瓦回抱。崔溥漂海录所谓在济州望见白海者。疑即此也。
岛
田横义士死海岛中。后人哀之。号曰呜呼岛。俗传洪州海中。有芿叱盆岛。乃是呜呼岛云。盖以方言芿叱盆。近于呜呼之义。故附会而为之说也。昔国初朝京使臣。过半洋山舟败云。半洋山在呜呼岛。盖距我境为远耳。
郁陵岛一名武陵。一名羽陵。在东海中。与蔚珍县相对。岛中有大山。地方百里。风便二日可到。新罗智证王时。号于山国。降新罗纳土贡。高丽太祖时。岛人献方物。我太宗朝。遣按抚使。刷出流民空其地。地沃饶。竹大如杠。鼠大如猫。桃核大于升云。壬辰变后。人有往见者。亦被倭焚掠。无复人烟。近闻倭奴占据𥐟竹岛。或谓矶竹。即蔚陵岛也。 三峰岛亦在东海中。成庙朝。人有告之者。遣朴元宗往探。因风涛不得泊。还过郁陵岛,云:“山海经所谓蓬莱山,有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惟飞仙能到者,盖以东北海风涛甚险故云。”
海浪岛于我国为近。中朝及我国人。逃入本岛。渐至滋蔓。燕山朝。遣田霖搜括岛内辽东人六十四名本国人四十八名。自顷年来。海贼出没寇抄。两西至湖南。无月不被其害。朝廷于白翎岛安兴梁。设镇以备之。其祸稍息。然后日之患。有可虑者。罗州有黑山岛。按宋史。自明州定海县。遇便风三日入洋。又五日抵黑山云。以此知我国南边。与中国之江浙。只隔一海而近矣。
万历丁亥。倭犯全罗道。鹿岛万户李大元。以孤军逆战于损竹岛。援绝败死。国人哀之。损竹岛。俗谓损大岛。以方音呼竹为大也。与落凤坡。同一谶矣。
井
东部泉达坊。有井泉甚美。居人自古多老寿。坊之得名。盖以此云。
城中水味。以于义洞宜城尉宅中井水为第一。成庙封其井。汲取以进。谓之御井。后赐宜城。故刻赐井二字于井甃石上。至今犹存。顷年唐官万经理,邢军门。皆以此井为第一。令人日汲以飮云。
平壤城中。旧无井泉。辛卯年。权征为监司。掘井过数丈不得水。乃有大磐石。凿石而泉出。其中有鲋鱼及莲子。其理不可知也。术者言地理。平壤城为横舟形。凿井则有祸。翌年倭寇至。井水味苦。人亦不食。
顷年李庆深为统制使时。欲设营于固城地。使人掘井。深至十丈许而无水下。有磐石。用斧穿破。则中有瓦五六张。其下又有磐石。不得凿破。或疑开辟前物也。又近岁黄州筑城时。伐取山石。石中得一小佛。此尤理之不可知者。按朱子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也。是则然矣。
高丽之号。取义于山高水丽。则宜作去声。而韵书作平音。未知何义也。中朝一路。有高丽村,高丽铺。又辽东馆中。有高丽井。相传高丽人马入去。则虽旱井水必溢出而不竭故名。且日本武庄州。有高丽郡。摄津州。有百济郡云。
田
苏秦传负郭田二顷。按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或曰百步为亩。又田中沟曰亩。田间道曰畛曰陌。莱田曰畹曰畦曰畔曰町。 箕子井田。在平壤南门外。田中有井。名曰箕子井。韩久庵百谦。欲究其制。乃考殷周步数异同尺寸长短。逐亩折算。辨其区画。则每区七十亩。各为小界限。而纵横皆八。通计六十四区为一大界限。方方正正。延袤数里。含球正阳两门之间。最为分明。乃作井田说。以明殷周田制之不同。其笃于好古如此。噫自秦开阡陌而井田之制无复可寻。孰谓殷制之在我东者。其遗迹历数千载而不泯耶。然非久庵则孰知其详若此乎。尤足尚已。
云谷杂记曰。沅湘间多山。农家植粟。多在冈阜。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如是则必倍收。所谓刀耕火种也。今我国山郡亦如此。谓之火田。 南蛮多水田。谓五亩为一双。按王弇州云买两拳角犊垦十双此也。
倭国谓田为畠。谓水田为田。火田为畑。犹我国以水田为畓也。故官名有畠山殿。地名有畑岛云。
诸国部
本国
东方地不过数千里。而三国以前。有五十国之多。何耶。夫以中国之大也。而上古得百里之国万区。至周尚有千八百国。东方三国以前。犹上古也。其有五十国无怪矣。
史记。武帝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昭帝并为乐浪,玄菟二郡。盖汉之所定者。乃卫满所据之地。非我国全壤也。按东史。乐浪今平壤。临屯今江陵。玄菟古东沃沮。今咸境地。真番治霅县云。今不详其处。然考诸杜氏通典。则真番当在辽界耳。
一统志曰。朝鲜汉末。为公孙度所据。至孙渊魏灭之。晋末。陷入高丽云。按公孙度所据。即辽东。非朝鲜全地也。晋永嘉末。辽东为高句丽所取。志不曰辽东而曰朝鲜。乃记者不详也。
丸都城。今不详其处。或言宁远剑山是也。盖俗谓剑为丸都故也。按纲目注。高句丽都于丸都之下。多大山深谷。又唐志。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馀里。又小舫溯流东北行五百里。至丸都城云。按东史。百济之地。东至智异山。西南限大海。北抵汉江。又温祚王时。以𬇙江为界。即今平山府猪滩云。盖初界猪滩而后界汉水也。祈顺诗曰百济地形临水尽者是也。
东国史所称扶馀国。今不知所在。而考史书。则东沃沮北接扶馀。南接濊貊。又扶馀王让高句丽曰。我先王与先君东明相好。而乃诱我臣僚。逃至于南以立国云。又高句丽筑长城。北自扶馀。南至海千有馀里。则扶馀国在高句丽之北界明矣。按辽史。扶馀城后为渤海所都。今黄龙府是也。又百济移都泗泚。国号南扶馀。泗泚今扶馀县也。与此不同。
箕子朝鲜之后。始有三韩之称。而其说不同。按后汉书。云卞韩在南。辰韩在东。马韩在西。世谓马韩即今全罗道。卞韩即今忠淸道。辰韩一名溱韩。即今庆尚道。或言马韩最大。为全罗道。忠淸道。卞韩。辰韩。皆在庆尚道。或言京畿,忠淸,黄海等道为马韩。全罗道为卞韩。庆尚道为辰韩。未知孰是。然以史记观之。则后说似近矣。此外又有濊国今江陵。貊国今春川。以此推之。箕子所封。卫满所据。皆平壤近地。三韩则不能悉有之也。魏略曰。箕子后四十馀世。朝鲜侯准。僭号称王云云。舆地胜览所谓朝鲜武康王。即箕准也。盖朝鲜至箕准始称王。避卫满至马韩开国。后为百济始祖温祚并之。是西汉末也。
东史。卫满据王俭城。注王俭城今平壤。古仙人王俭宅也。舆地胜览云古记。檀君名王俭。马史。作王险。未知孰是。
新罗享国几一千年。至其中叶。统合三韩。时和岁丰。人谓圣代。谚称新罗圣代者此也。
山海经曰。海东有君子国。衣冠带剑。好让不争。有堇花草朝生夕死。又古今记曰。君子之国地方千里。多木槿花。按唐玄宗谓新罗号为君子之国。且高丽时表词。称本国为槿花鄕。盖以此也。
东方朔神异记曰。东方有人焉。男皆缟带玄冠。女皆采衣。恒恭坐而不相犯。相誉而不相毁。见人有患。投死救之。仓卒见之如痴。名曰善人。余谓东方盖指我国。而善人之风。今不得而见矣。安得与斯人为友也哉。
隋书。裴矩言高丽之地。本孤竹国。周以之封箕子云。此言未知所本。而舆地胜览。李詹云孤竹国。今海州也。中朝永平府。有孤竹古城。而詹乃以海州为孤竹。亦未知何据。按首阳山中。有孤竹郡旧基。无乃以此而附会其说耶。
唐书新罗传曰。依居山谷。以草茨屋。董越朝鲜赋曰。凡为城郭。皆枕高山。盖中原则民居邑郭。皆在平地故云尔。
箕子制八条之教。按汉书。相杀者以死偿。相伤者以谷偿。相盗者没为其家奴婢云。此八条中之三也。馀不可考。或疑并五伦为八条云。
汉书曰。马韩人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向上云。我东土室之制亦久矣。 我国济州之歌。北道之哭。岭南之鄕音。于中国相近云。
外国
安南国在中国西南。距北京一万三千里。秦为象郡。汉置交趾郡。至五代末。黎桓始僭王号。皇明永乐时。平定其地。东西一千七百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后复叛。嘉靖初。以莫登庸纂弑。不许封王。称安南都统使。然犹自帝其国。按事文玉屑云交趾国一名安南。乃瓠犬之遗种。其性奸猾。剪发跣足。窅目昂喙。极丑恶。广人称为夷鬼貌类人者。乃马援兵之遗种也。又老挝国在安南西南。古越裳之国。或曰即哀牢国也。吾学编曰。其俗夷獠杂居。不知礼义。犷悍喜斗。唯驩演人淳秀好学。其山川佛迹,句漏,富良江最为大。有越王城,天使馆,浪泊柱。产金,珠,诸,香,犀,象,兕,猩猩,狒狒,白雉,翡翠,波罗蜜,余赴京。再遇其国使臣。涅齿被发。颇解文字。言语用合口声。所谓窅目昂喙似矣。但皆被发。与古剪发异矣。
琉球国在东南海中。自福建梅花所开洋。七日可至。王居朴素。无金碧之饰。赋法略如井田。王臣民各分土为禄食。上下无征敛。用刑甚严。以螺壳炊爨。人皆骁健。不知医药而无疾病。兵甲坚利。射至二百步。好争狼斗。辄刃杀人。度不能脱。即剖腹自毙。其山川有鼋鼍屿,彭胡岛。国西古米山甚险。舟至辄败。山无猛兽。以故多野马。旁有毗舍郍者。岛中小夷。鸟语鬼形。殆非人类。按韩昌黎送郑尚书序所谓流求是也。闻其国在我国济州之南。晴日则自济州依俙望见云。盖海路不甚远耳。
三佛齐在东南海中。有地十五州。东距爪哇。西距满
剌加。土沃宜稼穑。人习水战。服药刀不能伤。遇敌敢死。邻国畏之。水多土少。将领得居陆。民率架筏。水中架梁柱。字用梵书。有火鸡大于鹤。毛如靑羊食炭。又祖法儿国在海中。产驼鸡长三四尺。行亦如之。按宛委馀编云西域大鸟曰驼。盖此也。
占城古林邑。本汉象林县。马援置铜柱之处。至汉末。区连杀县令称王。唐元和初。改号占城国。在大海南。南距真腊。西距交趾。四时常热如夏天。无霜雪。草木长靑。俗犷悍。果于战斗。贵女贱男。以黑色为美。所居茅茨。不得逾三尺。出入乘马象。有尸头蛮者。妇人也。夜飞头入人家。食小儿秽气。头返合体如故。失其体不得合即死。犀大者八百斤。独角在鼻端。长可尺五寸。马小于驴。按唐太宗时。林邑献五色鹦鹉。盖其所产也。
暹罗国方千馀里。在海中。群山峭拔环绕。地下湿。气候岚热不齐。本暹与罗斛二国地。暹乃赤眉遗种。元至正间。始合为一国。尚释教。妇人多智。夫听于妻。丧礼。贵者灌水银葬。民间鸟葬。习水战喜寇掠。产宝石,奇香,狮,白象,白鼠,六足龟。苏木贱如薪色绝胜。余尝赴京。见其国地图。有龙牙山横截海中。
中辟为门。形势甚异。其人剪发。面多漆黑。左衽跣足。飮食以手。不识天朝文字。盖非冠带之国也。
日本旧名倭奴。汉武时始通中国。至唐改号日本。东西五千馀里。南北数百里。唯东山东海等道。南北千馀里。以其南北狭东西长。故谓之一字国。汉书曰。倭王居邪马台。续文献通考曰。倭奴有百馀国。一曰邪马。姜沆闻见录云倭王旧都曰野马台。有四百八十寺。极其华丽。盖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相埒耳。
日本一州为一国。而陆奥州最大。管五十四郡。东西六十日程。其海中有金山。北接虾蛦。其人长大而身有毛。地产文鱼貂皮等物。亦有山戎自成聚落。其地广漠无际。或言自奥州之平和泉。至夷海才三十里。与我国野人接界。顷岁唐官入锺城。开谕忽虏时。倭人在彼地。闻知其事云。夷海亦曰夷岛。所谓虾蛦。疑即毛人也。申叔舟海东诸国记曰。其地始于黑龙江之北者是矣。
按日本国图。八道六十六州。壹岐,对马二岛不与焉。此外又有永良部,平户岛,五岛,三岛,八丈岛等地方。其鄕有九万二千。其村九十万九千八百馀。田
八十九万九千一百六十町。畠十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八町。佛宇二千九百五十八。神宫二万七千六百十三。男口十九亿九万四千八百零。女二十九亿四千八百零。凡城池所在。谓之鄕。五十五间为一町。三十六町为一里。其一里准我国十里云。
日本天皇。始立于周平王之世。一姓相传。至今不绝。天皇不预政事。惟享富贵而已。国王号关白。专管国政。以尊事天皇。岂亦周时列国之遗风欤。世谓无所事事者。为倭皇帝。或曰倭皇姬姓。吴泰伯仲雍之后。或曰以王为姓。未知信否。自釜山东抵日本国都。海路几四千里。自国都东北至骏河州。又一千里。所有山曰富士山。高四百馀里。屹立海中。山半以上。冰雪嵯峨。盛夏不消。千里内望而见之。其东则地名三岛。三岛之东北。有峻岭曰箱根。其上有巨湖。奇花异草森列岸上云。余谓富士山。译以汉音。则乃不死山。岂山上多生不死药故耶。宋景濂诗曰六月雪花飘素竁。蟠根压地三州间是也。三州。倭地名。
后汉书曰。徐福入海。止夷澶洲。韩文所谓海外夷亶之州是也。按夷亶二州名。今倭国南海道。有纪伊州淡州。淡与亶音相近。疑即夷澶洲也。姜沆闻见录云倭人谓伊势之热田山。纪伊之熊野山。骏河之富士山。为三神山。又徐福死而为神。故纪伊州。今有徐福祠。熊野山守神者。徐福之神也。爱宕山守神者。新罗人日罗之神也。日罗者。疑即三国史所称迎乌,细乌者也。赵完璧言日本京都。见有徐福祠。徐福之裔主之云。
日本地暖无冰雪。而其北陆道甚寒。每冬雪深数丈。且海岛皆石山戴土。故倭人专以土浅深为饶瘠。若土浅一尺。则五谷不熟。其深七尺以上至一丈为最厚。我国济州亦如此。土无三尺之厚。故每苦旱灾。常贸谷于陆邑。以资其生。葬死者。棺半在地上云。
日本诸倭将。皆有食邑。如家康所食。二百五十万石。辉元。一百五十万石。其馀。多或四五十万石。少或十万石者。不可悉数。其食一千石者。养兵五十人。一万石者。养兵五百人。甲兵多少视谷数。其国之富强可想已。
对马岛地皆沙石。居倭专靠我国开市。以为生理。平时岭南田税。太半归之。世传宗盛长。其先本我国宋姓人。入其岛为岛主。变姓为宗。至平秀吉灭之。而以平义智代之。遂向导入寇。可胜痛哉。大概对马倭。于我国事。无不周知。且解我国言语。变诈百出。虽依平时通贡互市。以羁縻之。异日之为患必矣。或言义智虽改平姓。而其实宗氏未尝灭绝云。
日本近江州。有黑土作块如甓。生田野中。掘则还平。盖息壤也。倭人用以炊爨。名曰土薪。犹中国之有石炭也。又日本产黑雉而无虎豹鹰鹊。海产鱼物。亦不多云。
百济亡。有临政太子乘船入日本。为大内左京大夫。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27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28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29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0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1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2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3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4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5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6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7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8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39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0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1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2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3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4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5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6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7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8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49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0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1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2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3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4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5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6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7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8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59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0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1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2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3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4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5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6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7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8Page:芝峰类说 목판본(조선총독부 고서부 분류표 古朝91) 제1권 (원본 제1권 및 제2권).pdf/169
都周防州。号大内殿。自以系出百济。最亲我邦。今倭将辉元之先。乃其从者也。临政之裔。历四十七世而绝。辉元之祖。代袭其土。都于安艺州。其俗视他倭宽缓。有我国人气象云。 海东有毛人国。其国人遍体生毛几数寸。服属于倭。杨生万世入日本时见之云。按山海经云毛国居大海中。韩文曰海外毛人夷亶之州是也。又杨生言女国近于日本。亦有夜叉国。遇人辄啖。日本人畏之。按事文玉屑等书曰。女国在东南海中。裸形感风而生。又曰俯视井底水。照见其形。以为交感。夜叉国在流鬼国北。流鬼国在黑水靺鞨之东北。东南际海云。 按真腊国本扶南。地方七千馀里。在占城西南海中。距暹罗半月程。国甚雄富。俗尚华侈。故古有富贵真腊国之称。其地四时常如五六月。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自十月至三月。绝无点雨。禽有孔翠鹦哥。兽有犀象野牛山马。无鸿鹊莺燕。鼠大如猫。正月间荷花开。有茄树与木绵树。高可过屋。出风土记。 小说。真腊国人。不飮酒比之淫。惟与妻飮房中。又西番忽鲁谟国。飮酒者弃市。弃市酷矣。而不飮。尤可尚也。 爪哇。古名阇婆其国富饶。地广人稠。为东洋诸番之雄。男蓬头女椎髻。男必腰刀。刀极精利。刑无鞭朴。罪不问轻重。刃杀之。尚气好斗。颜色黝黑。猱头赤脚。飮食无匙箸。啖蛇蚁虫蚓。与犬同寝食。不为秽也。有水葬火葬犬葬。惟死者所欲。按唐史。南蛮骠国。亦号阇利婆。国最富。王居以金为甓。屋覆银瓦盖是也。 古俚大国。西洋诸番之会。去中国十万里。王好浮屠。敬象牛。老不传子。传外孙。否则传弟。无外孙弟。传善行人。俗尚信义。行者让路。道不拾遗。以葫芦为乐器。盖海中绝国。而有上古三代之风。可尚也。 满剌加。旧名五屿。在南海中。气候朝热暮寒。王白帛缠头。俗淳朴。尚回回教。旁海人畏龟龙。龟龙高四尺四足。身负鳞甲。遇人即啮。啮即死。山有黑虎。视虎差小。或变人形。白昼群入市。觉者擒杀。按皇明给事中陈嘉猷。尝奉使其国。有诗集。 榜葛剌。东印度也。国最大。财物丰衍。甲于邻国。王及诸官。皆回回人。祝发白布缠头。气候常热如夏。阴阳医卜百工技艺。大类中国。历有十二月无闰。风俗朴厚。好耕殖。一年二熟。妇女不施脂粉。自然娇白。飮食。男女不同处。夫死不再嫁。妻死不再娶。若孤寡无倚。一村轮养之。有兜罗锦。阔四五尺。厚可五分。背面皆毳绒。 锡兰山在大海中。王尚释重象牛。飮牛乳不食其肉。杀牛者罪死。国富饶。地广人稠。亚于爪哇。民上裸下缠帨。有珠池。诸番贾争来市。有赤印岛。人皆穴居。男女皆裸若野兽。不粒食。食鱼虾芭蕉子波罗蜜。按波罗蜜产南海中。形如东瓜云。 溜山在西海中。四面皆海。无城郭。依山聚居。皆以溜名。无虑三千。舟行遇风失入溜即溺。土人曰此弱水三千也。人巢居穴处。啖鱼虾无衣。草木叶蔽前后。按韵府曰。弱水在西海中。不能负羽。盖是也。又晋书。扶馀国在玄菟北。北有弱水。肃愼氏东滨大海。北极弱水。续仙传曰。蓬莱隔弱水三万里。非飞仙莫至。然则东北亦有弱水矣。 撒马儿罕。汉罽宾也。去嘉峪关万里。东西相距千里。风景伟丽。土田膏腴。颇类中原。西南番贾多聚于此。俗尚回回教。有拜天屋。靑石雕镂极精巧。人物秀美多艺能。旧有照世杯。光明洞彻。照之可知世事。按吾学编。载其国王表文。略与中国文字相同。 天方。旧名天堂。俗用回回历。风景融和。四时皆如春。田沃稻饶。居民乐业。风俗好善。亦无刑罚。自然淳化。不作盗贼。佛书所谓天堂。疑指此也。 渴石。在撒马儿罕西南。城周十馀里。四面水田。故元驸马居也。山多奇树。有石峡。两壁悬崖。宛如斧劈。行二三里。出峡口有门。谓之铁门关。岑参使交河郡诗曰。铁关控天崖。万里何辽哉。即此也。 土鲁番。在火州西百里。古交河县。亦曰车师国。气候多暖少雨雪。土宜麻麦。人皆屋居信佛法。有灵山周二十馀里。悉五色砂石。光焰灼火。四回峻壑。天巧奇绝。草木不生。禽兽鲜少。盖佛书所称灵山是也。 黑娄。近土鲁番。山川草木禽兽皆黑。男女亦然。有盐泽产石盐。坚白如石。可琢为器。以盛酒食。不盐而咸。哈烈等地亦产云。 哈烈。去嘉峪关万三千里。四面大山而少雨。男髡首。衣尚白。乃丧易靑黑。人多善走。日行三百里。气候常暖。男女渎乱无耻。然有学舍。讲习经义。省刑薄敛。寡争好施。务农桑。盖其俗亦淳朴矣。 于阗大国。在葱岭北。东西五千里。南北千里。人机巧。喜浮屠法。相见辄跪。得问遗书。戴于首乃发之。稍知尊卑礼节。状貌亦似华人。有白玉河,绿玉河,黑玉河。产玉珊瑚腽肭脐。 火州。汉车师前后王地。去长安九千里。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于前王庭。以地势高敞。名高昌。唐太宗平高昌置西州。后陷于吐蕃。元号畏兀儿。今号火州。俗类匈奴。事天神信佛法。按宋史曰。高昌人多寿。率百馀岁。无夭死。其山川。灵山,蒲类海,交河为大。其地山色如火。天气多热。史记相如传注。昆仑之北。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岑参诗云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是也。 鲁陈。一名柳城。在西域中。经大川沙碛无水草。马牛过此辄死。大风倏起。人马相失。道傍多骸骨有鬼魅。行人失侣。白日迷亡。谓之旱海。西有流沙河。北有火焰山。山色如火。气候和暖。土宜麻麦。有小蒲萄。甘甜无核云。所谓流沙河。盖即禹贡流沙也。 忽鲁谟斯。在西南海中。土厚宜耕种。人质直。状貌伟硕。喜作佛事。产狮子驼鸡福鹿灵羊马哈兽。按韩诗货通狮子国注。狮子国在南海中。人长丈五尺。船极高大。梯而上之云。疑即此也。 亦思把罕。西南海中大国。广袤千里。王居侈丽。物产丰厚。尚佛畏刑。喜施恶夺。有珠珀而无稻黍。日食惟穄麦。麦粒粗壮甘美。阿速在西海中。亦大国。敬佛鬼好布施。物产饶裕。凉暄适节。人无饥寒。夜无寇盗。盖乐土也。以上诸国。出吾学编等书。又宋史曰。注辇国。自古不通中国。水行至广州。约四十一万馀里云。此外西番及海外小国。如彭亨,吕宋,阿鲁甘,巴里等国。不能悉录。其不通中华。不入载籍者。亦何限乎。 五代史。西域五卢地无水。而常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又仲云界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吾学编。西域大沙河可二百里无水。即有水。人不可飮。飮牛马辄死。讨来思在海中。山下有水。赤色如火燃。亦异矣。 晋书。肃愼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扶馀可六十日。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广袤数千里。裨离国。在肃愼氏国西北。马行二百日。养云国。去裨离马行又五十日。寇莫汗国。去养云国又百日。一群国。去莫汗又百五十日。计去肃愼五万馀里。晋武时各遣小部。献其方物。按黑水靺鞨。即肃愼氏也。黑水。今黑龙江也。 五代史曰。契丹东距海有铁甸。其地少草木。水咸浊如血。北有牛蹄突厥。人身牛足。又北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语为犬嗥。生男为狗女为人。东北至袜劫子。其人善射。遇人辄杀而生食。契丹尝遣十人。赍干𪎊北行一年。经四十三城。居人多以木皮为屋。其语言无译者。不知国土名号。其地遇平地则温和。山林则寒冽。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铁甸语云。自此以往。龙蛇猛兽魑魅群行。不可往。此北荒之极也。余谓此北荒外。安知又有世界。如三才图会所纪者乎。 稗史言回回国。事天事祖之外。无所崇。有诗曰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说蓬莱在海东。惟有孔门真实事。眼前无日不春风。余谓回回在西域。而其言如此。以中华之士。而乃尚佛教何也。回回文字。有篆草楷三样。其历法与中国仅差二刻。闻西南诸国。奉回回教法者多云。盖斥佛法而以事天为重耳。又其俗善保养。常护外肾。使不着寒。夜卧以手握之令暖。谓此乃生人性命之本根。不可不保护。此说亦有理。回回或以为古之大食国。非唐之回鹘,回纥也。余赴京时。见其国人。皆白布缠头。亦诡矣。 裸壤国。距日本不远。其人身甚长。全身黑如炭。目多白。额鼻高突。头发如羊毛。娶倭女居日本。杨生万世亲见如此云。大抵海中之为裸壤者多矣。 汉书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三十馀国云。此则似指倭奴而言。今以我国为鳀岑。恐未是。况可自称乎。 天下奇宝。多出于西域。如玻璃玛瑙葡萄西瓜胡桃狮子之类是也。佛法幻术。皆从西域而出。虽曰左道。可见其人多技艺也。其山川。有流沙,弱水,昆仑,星宿海。中国之黄河源于此。亦灵异矣哉。 佛浪机国。在暹罗西南海中。乃西洋大国也。其火器号佛浪机。今兵家用之。又西洋布极轻细。如蝉翼焉。 南番国人。万历癸卯年间。随倭舶漂抵我境。见其人。眉与上睫通为一。髯似羊须。其率人面漆黑。形状尤丑怪。盖海鬼类也。言语不通。因倭译问。则国在海中。距中国八万里。倭人以地多珍宝。故往来通商。离本土八年。方到此云。盖绝国也。 永结利国。在极西外洋。昼则极长。夜才二更。旋即天明。其俗惟吃麦屑衣皮裘。以舟为家。四重造船。以铁片周裹内外。船上建数十樯竹。船尾设生风之机。碇索用铁锁数百凑合以成。故虽遇风涛不败。战用大炮。出没行劫。海中诸国。莫敢相抗。顷年。自日本漂到兴阳之境。其船极高大。如层楼大屋。我军搏战。不能攻破。致令脱去。后问倭使。知其为永结利人也。按元史。吉利吉思去中国二万五千馀里。昼长夜短。即唐骨利干国云。结利与吉利骨利音相近。疑即此也。 按唐史。骨利干居翰海北。其地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胛适熟。日复出。唐初。号结骨。朱子曰。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 欧罗巴国。亦名大西国。有利玛窦者。泛海八年。越八万里风涛。居东粤十馀年。所著天主实义二卷。首论天主始制天地。主宰安养之道。次论人魂不灭。大异禽兽。次辨轮回六道之谬。天堂地狱善恶之报。末论人性本善而敬奉天主之意。其俗谓君曰教化皇。不婚娶故无袭嗣。择贤而立之。又其俗重友谊。不为私蓄。着重友论。焦竑曰。西域利君以为友者第二我。此言奇甚云。事详见续耳谭。 万历癸卯。余忝副提学时。赴京回还使臣李光庭,权憘。以欧罗巴国舆地图一件六幅送于本馆。盖得于京师者也。见其图甚精巧。于西域特详。以至中国地方曁我东八道,日本六十州。地理远近大小。纤悉无遗。所谓欧罗巴国。在西域最绝远。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中朝。至大明始再入贡。地图乃其国使臣冯宝宝所为。而末端作序文记之。其文字雅驯。与我国之文不异。始信书同文。为可贵也。按其国人利玛窦,李应诚者。亦俱有山海舆地全图。王沂三才图会等书。颇采用其说。欧罗巴地界。南至地中海。北至冰海。东至大乃河。西至大西洋。地中海者。乃是天地之中故名云。 异闻志云天下无处非鬼充塞无间。独互人国白玉城。以白玉为之。鬼不敢入。盖鬼阴物。喜黑而恶白耳。有人至此城得其故。归以白石绕屋为墙。时河间多疫疠。独其家无染者。今人用白垩涂门。亦其遗意也。按后汉书。西域大秦国。以石为城。列置邮亭。皆垩墍之云。互人。疑亦西域国名。
不许封王。称安南都统使。然犹自帝其国。按事文玉屑云交趾国一名安南。乃瓠犬之遗种。其性奸猾。剪发跣足。窅目昂喙。极丑恶。广人称为夷鬼貌类人者。乃马援兵之遗种也。又老挝国在安南西南。古越裳之国。或曰即哀牢国也。吾学编曰。其俗夷獠杂居。不知礼义。犷悍喜斗。唯驩演人淳秀好学。其山川佛迹,句漏,富良江最为大。有越王城,天使馆,浪泊柱。产金,珠,诸,香,犀,象,兕,猩猩,狒狒,白雉,翡翠,波罗蜜,余赴京。再遇其国使臣。涅齿被发。颇解文字。言语用合口声。所谓窅目昂喙似矣。但皆被发。与古剪发异矣。
琉球国在东南海中。自福建梅花所开洋。七日可至。王居朴素。无金碧之饰。赋法略如井田。王臣民各分土为禄食。上下无征敛。用刑甚严。以螺壳炊爨。人皆骁健。不知医药而无疾病。兵甲坚利。射至二百步。好争狼斗。辄刃杀人。度不能脱。即剖腹自毙。其山川有鼋鼍屿,彭胡岛。国西古米山甚险。舟至辄败。山无猛兽。以故多野马。旁有毗舍那者。岛中小夷。鸟语鬼形。殆非人类。按韩昌黎送郑尚书序所谓流求是也。闻其国在我国济州之南。晴日则自济州依俙望见云。盖海路不甚远耳。 三佛齐在东南海中。有地十五州。东距爪哇。西距满剌加。土沃宜稼穑。人习水战。服药刀不能伤。遇敌敢死。邻国畏之。水多土少。将领得居陆。民率架筏。水中架梁柱。字用梵书。有火鸡大于鹤。毛如靑羊食炭。又祖法儿国在海中。产驼鸡长三四尺。行亦如之。按宛委馀编云西域大鸟曰驼。盖此也。
占城古林邑。本汉象林县。马援置铜柱之处。至汉末。区连杀县令称王。唐元和初。改号占城国。在大海南。南距真腊。西距交趾。四时常热如夏天。无霜雪。草木长靑。俗犷悍。果于战斗。贵女贱男。以黑色为美。所居茅茨。不得逾三尺。出入乘马象。有尸头蛮者。妇人也。夜飞头入人家。食小儿秽气。头返合体如故。失其体不得合即死。犀大者八百斤。独角在鼻端。长可尺五寸。马小于驴。按唐太宗时。林邑献五色鹦鹉。盖其所产也。
暹罗国方千馀里。在海中。群山峭拔环绕。地下湿。气候岚热不齐。本暹与罗斛二国地。暹乃赤眉遗种。元至正间。始合为一国。尚释教。妇人多智。夫听于妻。丧礼。贵者灌水银葬。民间鸟葬。习水战喜寇掠。产宝石,奇香,狮,白象,白鼠,六足龟。苏木贱如薪色绝胜。余尝赴京。见其国地图。有龙牙山横截海中。中辟为门。形势甚异。其人剪发。面多漆黑。左衽跣足。飮食以手。不识天朝文字。盖非冠带之国也。
日本旧名倭奴。汉武时始通中国。至唐改号日本。东西五千馀里。南北数百里。唯东山东海等道。南北千馀里。以其南北狭东西长。故谓之一字国。汉书曰。倭王居邪马台。续文献通考曰。倭奴有百馀国。一曰邪马。姜沆闻见录云倭王旧都曰野马台。有四百八十寺。极其华丽。盖与南朝四百八十寺相埒耳。
日本一州为一国。而陆奥州最大。管五十四郡。东西六十日程。其海中有金山。北接虾蛦。其人长大而身有毛。地产文鱼貂皮等物。亦有山戎自成聚落。其地广漠无际。或言自奥州之平和泉。至夷海才三十里。与我国野人接界。顷岁唐官入锺城。开谕忽虏时。倭人在彼地。闻知其事云。夷海亦曰夷岛。所谓虾蛦。疑即毛人也。申叔舟海东诸国记曰。其地始于黑龙江之北者是矣。
按日本国图。八道六十六州。壹岐,对马二岛不与焉。此外又有永良部,平户岛,五岛,三岛,八丈岛等地方。其鄕有九万二千。其村九十万九千八百馀。田八十九万九千一百六十町。畠十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八町。佛宇二千九百五十八。神宫二万七千六百十三。男口十九亿九万四千八百零。女二十九亿四千八百零。凡城池所在。谓之鄕。五十五间为一町。三十六町为一里。其一里准我国十里云。
日本天皇。始立于周平王之世。一姓相传。至今不绝。天皇不预政事。惟享富贵而已。国王号关白。专管国政。以尊事天皇。岂亦周时列国之遗风欤。世谓无所事事者。为倭皇帝。或曰倭皇姬姓。吴泰伯仲雍之后。或曰以王为姓。未知信否。 自釜山东抵日本国都。海路几四千里。自国都东北至骏河州。又一千里。所有山曰富士山。高四百馀里。屹立海中。山半以上。冰雪嵯峨。盛夏不消。千里内望而见之。其东则地名三岛。三岛之东北。有峻岭曰箱根。其上有巨湖。奇花异草森列岸上云。余谓富士山。译以汉音。则乃不死山。岂山上多生不死药故耶。宋景濂诗曰六月雪花飘素竁。蟠根压地三州间是也。三州。倭地名。
后汉书曰。徐福入海。止夷澶洲。韩文所谓海外夷亶之州是也。按夷亶二州名。今倭国南海道。有纪伊州淡州。淡与亶音相近。疑即夷澶洲也。姜沆闻见录云倭人谓伊势之热田山。纪伊之熊野山。骏河之富士山。为三神山。又徐福死而为神。故纪伊州。今有徐福祠。熊野山守神者。徐福之神也。爱宕山守神者。新罗人日罗之神也。日罗者。疑即三国史所称迎乌,细乌者也。赵完璧言日本京都。见有徐福祠。徐福之裔主之云。 日本地暖无冰雪。而其北陆道甚寒。每冬雪深数丈。且海岛皆石山戴土。故倭人专以土浅深为饶瘠。若土浅一尺。则五谷不熟。其深七尺以上至一丈为最厚。我国济州亦如此。土无三尺之厚。故每苦旱灾。常贸谷于陆邑。以资其生。葬死者。棺半在地上云。
日本诸倭将。皆有食邑。如家康所食。二百五十万石。辉元。一百五十万石。其馀。多或四五十万石。少或十万石者。不可悉数。其食一千石者。养兵五十人。一万石者。养兵五百人。甲兵多少视谷数。其国之富强可想已。 对马岛地皆沙石。居倭专靠我国开市。以为生理。平时岭南田税。太半归之。世传宗盛长。其先本我国宋姓人。入其岛为岛主。变姓为宗。至平秀吉灭之。而以平义智代之。遂向导入寇。可胜痛哉。大概对马倭。于我国事。无不周知。且解我国言语。变诈百出。虽依平时通贡互市。以羁縻之。异日之为患必矣。或言义智虽改平姓。而其实宗氏未尝灭绝云。 日本近江州。有黑土作块如甓。生田野中。掘则还平。盖息壤也。倭人用以炊爨。名曰土薪。犹中国之有石炭也。又日本产黑雉而无虎豹鹰鹊。海产鱼物。亦不多云。
百济亡。有临政太子乘船入日本。为大内左京大夫。都周防州。号大内殿。自以系出百济。最亲我邦。今倭将辉元之先。乃其从者也。临政之裔。历四十七世而绝。辉元之祖。代袭其土。都于安艺州。其俗视他倭宽缓。有我国人气象云。 海东有毛人国。其国人遍体生毛几数寸。服属于倭。杨生万世入日本时见之云。按山海经云毛国居大海中。韩文曰海外毛人夷亶之州是也。又杨生言女国近于日本。亦有夜叉国。遇人辄啖。日本人畏之。按事文玉屑等书曰。女国在东南海中。裸形感风而生。又曰俯视井底水。照见其形。以为交感。夜叉国在流鬼国北。流鬼国在黑水靺鞨之东北。东南际海云。 按真腊国本扶南。地方七千馀里。在占城西南海中。距暹罗半月程。国甚雄富。俗尚华侈。故古有富贵真腊国之称。其地四时常如五六月。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自十月至三月。绝无点雨。禽有孔翠鹦哥。兽有犀象野牛山马。无鸿鹊莺燕。鼠大如猫。正月间荷花开。有茄树与木绵树。高可过屋。出风土记。
小说。真腊国人。不飮酒比之淫。惟与妻飮房中。又西番忽鲁谟国。飮酒者弃市。弃市酷矣。而不飮。尤可尚也。 爪哇。古名阇婆其国富饶。地广人稠。为东洋诸番之雄。男蓬头女椎髻。男必腰刀。刀极精利。刑无鞭朴。罪不问轻重。刃杀之。尚气好斗。颜色黝黑。猱头赤脚。飮食无匙箸。啖蛇蚁虫蚓。与犬同寝食。不为秽也。有水葬火葬犬葬。惟死者所欲。按唐史。南蛮骠国。亦号阇利婆。国最富。王居以金为甓。屋覆银瓦盖是也。 古俚大国。西洋诸番之会。去中国十万里。王好浮屠。敬象牛。老不传子。传外孙。否则传弟。无外孙弟。传善行人。俗尚信义。行者让路。道不拾遗。以葫芦为乐器。盖海中绝国。而有上古三代之风。可尚也。 满剌加。旧名五屿。在南海中。气候朝热暮寒。王白帛缠头。俗淳朴。尚回回教。旁海人畏龟龙。龟龙高四尺四足。身负鳞甲。遇人即啮。啮即死。山有黑虎。视虎差小。或变人形。白昼群入市。觉者擒杀。按皇明给事中陈嘉猷。尝奉使其国。有诗集。
榜葛剌。东印度也。国最大。财物丰衍。甲于邻国。王及诸官。皆回回人。祝发白布缠头。气候常热如夏。阴阳医卜百工技艺。大类中国。历有十二月无闰。风俗朴厚。好耕殖。一年二熟。妇女不施脂粉。自然娇白。飮食。男女不同处。夫死不再嫁。妻死不再娶。若孤寡无倚。一村轮养之。有兜罗锦。阔四五尺。厚可五分。背面皆毳绒。 锡兰山在大海中。王尚释重象牛。飮牛乳不食其肉。杀牛者罪死。国富饶。地广人稠。亚于爪哇。民上裸下缠帨。有珠池。诸番贾争来市。有赤印岛。人皆穴居。男女皆裸若野兽。不粒食。食鱼虾芭蕉子波罗蜜。按波罗蜜产南海中。形如东瓜云。 溜山在西海中。四面皆海。无城郭。依山聚居。皆以溜名。无虑三千。舟行遇风失入溜即溺。土人曰此弱水三千也。人巢居穴处。啖鱼虾无衣。草木叶蔽前后。按韵府曰。弱水在西海中。不能负羽。盖是也。又晋书。扶馀国在玄菟北。北有弱水。肃愼氏东滨大海。北极弱水。续仙传曰。蓬莱隔弱水三万里。非飞仙莫至。然则东北亦有弱水矣。 撒马儿罕。汉罽宾也。去嘉峪关万里。东西相距千里。风景伟丽。土田膏腴。颇类中原。西南番贾多聚于此。俗尚回回教。有拜天屋。靑石雕镂极精巧。人物秀美多艺能。旧有照世杯。光明洞彻。照之可知世事。按吾学编。载其国王表文。略与中国文字相同。
天方。旧名天堂。俗用回回历。风景融和。四时皆如春。田沃稻饶。居民乐业。风俗好善。亦无刑罚。自然淳化。不作盗贼。佛书所谓天堂。疑指此也。
渴石。在撒马儿罕西南。城周十馀里。四面水田。故元驸马居也。山多奇树。有石峡。两壁悬崖。宛如斧劈。行二三里。出峡口有门。谓之铁门关。岑参使交河郡诗曰。铁关控天崖。万里何辽哉。即此也。 土鲁番。在火州西百里。古交河县。亦曰车师国。气候多暖少雨雪。土宜麻麦。人皆屋居信佛法。有灵山周二十馀里。悉五色砂石。光焰灼火。四回峻壑。天巧奇绝。草木不生。禽兽鲜少。盖佛书所称灵山是也。 黑娄。近土鲁番。山川草木禽兽皆黑。男女亦然。有盐泽产石盐。坚白如石。可琢为器。以盛酒食。不盐而咸。哈烈等地亦产云。
哈烈。去嘉峪关万三千里。四面大山而少雨。男髡首。衣尚白。乃丧易靑黑。人多善走。日行三百里。气候常暖。男女渎乱无耻。然有学舍。讲习经义。省刑薄敛。寡争好施。务农桑。盖其俗亦淳朴矣。 于阗大国。在葱岭北。东西五千里。南北千里。人机巧。喜浮屠法。相见辄跪。得问遗书。戴于首乃发之。稍知尊卑礼节。状貌亦似华人。有白玉河,绿玉河,黑玉河。产玉珊瑚腽肭脐。 火州。汉车师前后王地。去长安九千里。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于前王庭。以地势高敞。名高昌。唐太宗平高昌置西州。后陷于吐蕃。元号畏兀儿。今号火州。俗类匈奴。事天神信佛法。按宋史曰。高昌人多寿。率百馀岁。无夭死。其山川。灵山,蒲类海,交河为大。其地山色如火。天气多热。史记相如传注。昆仑之北。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岑参诗云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是也。
鲁陈。一名柳城。在西域中。经大川沙碛无水草。马牛过此辄死。大风倏起。人马相失。道傍多骸骨有鬼魅。行人失侣。白日迷亡。谓之旱海。西有流沙河。北有火焰山。山色如火。气候和暖。土宜麻麦。有小蒲萄。甘甜无核云。所谓流沙河。盖即禹贡流沙也。
忽鲁谟斯。在西南海中。土厚宜耕种。人质直。状貌伟硕。喜作佛事。产狮子驼鸡福鹿灵羊马哈兽。按韩诗货通狮子国注。狮子国在南海中。人长丈五尺。船极高大。梯而上之云。疑即此也。
亦思把罕。西南海中大国。广袤千里。王居侈丽。物产丰厚。尚佛畏刑。喜施恶夺。有珠珀而无稻黍。日食惟穄麦。麦粒粗壮甘美。阿速在西海中。亦大国。敬佛鬼好布施。物产饶裕。凉暄适节。人无饥寒。夜无寇盗。盖乐土也。以上诸国。出吾学编等书。又宋史曰。注辇国。自古不通中国。水行至广州。约四十一万馀里云。此外西番及海外小国。如彭亨,吕宋,阿鲁甘,巴里等国。不能悉录。其不通中华。不入载籍者。亦何限乎。
五代史。西域五卢地无水。而常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又仲云界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吾学编。西域大沙河可二百里无水。即有水。人不可飮。飮牛马辄死。讨来思在海中。山下有水。赤色如火燃。亦异矣。 晋书。肃愼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扶馀可六十日。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广袤数千里。裨离国。在肃愼氏国西北。马行二百日。养云国。去裨离马行又五十日。寇莫汗国。去养云国又百日。一群国。去莫汗又百五十日。计去肃愼五万馀里。晋武时各遣小部。献其方物。按黑水靺鞨。即肃愼氏也。黑水。今黑龙江也。
五代史曰。契丹东距海有铁甸。其地少草木。水咸浊如血。北有牛蹄突厥。人身牛足。又北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语为犬嗥。生男为狗女为人。东北至袜劫子。其人善射。遇人辄杀而生食。契丹尝遣十人。赍干𪎊北行一年。经四十三城。居人多以木皮为屋。其语言无译者。不知国土名号。其地遇平地则温和。山林则寒冽。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铁甸语云。自此以往。龙蛇猛兽魑魅群行。不可往。此北荒之极也。余谓此北荒外。安知又有世界。如三才图会所纪者乎。 稗史言回回国。事天事祖之外。无所崇。有诗曰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说蓬莱在海东。惟有孔门真实事。眼前无日不春风。余谓回回在西域。而其言如此。以中华之士。而乃尚佛教何也。回回文字。有篆草楷三样。其历法与中国仅差二刻。闻西南诸国。奉回回教法者多云。盖斥佛法而以事天为重耳。又其俗善保养。常护外肾。使不着寒。夜卧以手握之令暖。谓此乃生人性命之本根。不可不保护。此说亦有理。回回或以为古之大食国。非唐之回鹘,回纥也。余赴京时。见其国人。皆白布缠头。亦诡矣。
裸壤国。距日本不远。其人身甚长。全身黑如炭。目多白。额鼻高突。头发如羊毛。娶倭女居日本。杨生万世亲见如此云。大抵海中之为裸壤者多矣。
汉书曰。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三十馀国云。此则似指倭奴而言。今以我国为鳀岑。恐未是。况可自称乎。 天下奇宝。多出于西域。如玻璃玛瑙葡萄西瓜胡桃狮子之类是也。佛法幻术。皆从西域而出。虽曰左道。可见其人多技艺也。其山川。有流沙,弱水,昆仑,星宿海。中国之黄河源于此。亦灵异矣哉。 佛浪机国。在暹罗西南海中。乃西洋大国也。其火器号佛浪机。今兵家用之。又西洋布极轻细。如蝉翼焉。 南番国人。万历癸卯年间。随倭舶漂抵我境。见其人。眉与上睫通为一。髯似羊须。其率人面漆黑。形状尤丑怪。盖海鬼类也。言语不通。因倭译问。则国在海中。距中国八万里。倭人以地多珍宝。故往来通商。离本土八年。方到此云。盖绝国也。
永结利国。在极西外洋。昼则极长。夜才二更。旋即天明。其俗惟吃麦屑衣皮裘。以舟为家。四重造船。以铁片周裹内外。船上建数十樯竹。船尾设生风之机。碇索用铁锁数百凑合以成。故虽遇风涛不败。战用大炮。出没行劫。海中诸国。莫敢相抗。顷年。自日本漂到兴阳之境。其船极高大。如层楼大屋。我军搏战。不能攻破。致令脱去。后问倭使。知其为永结利人也。按元史。吉利吉思去中国二万五千馀里。昼长夜短。即唐骨利干国云。结利与吉利骨利音相近。疑即此也。 按唐史。骨利干居翰海北。其地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胛适熟。日复出。唐初。号结骨。朱子曰。此是地之角尖处。日入地下。无所遮蔽。故常光明。及东出而为晓。其所经遮蔽处。亦不多耳。
欧罗巴国。亦名大西国。有利玛窦者。泛海八年。越八万里风涛。居东粤十馀年。所著天主实义二卷。首论天主始制天地。主宰安养之道。次论人魂不灭。大异禽兽。次辨轮回六道之谬。天堂地狱善恶之报。末论人性本善而敬奉天主之意。其俗谓君曰教化皇。不婚娶故无袭嗣。择贤而立之。又其俗重友谊。不为私蓄。着重友论。焦竑曰。西域利君以为友者第二我。此言奇甚云。事详见续耳谭。
万历癸卯。余忝副提学时。赴京回还使臣李光庭,权憘。以欧罗巴国舆地图一件六幅送于本馆。盖得于京师者也。见其图甚精巧。于西域特详。以至中国地方曁我东八道,日本六十州。地理远近大小。纤悉无遗。所谓欧罗巴国。在西域最绝远。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中朝。至大明始再入贡。地图乃其国使臣冯宝宝所为。而末端作序文记之。其文字雅驯。与我国之文不异。始信书同文。为可贵也。按其国人利玛窦,李应诚者。亦俱有山海舆地全图。王沂三才图会等书。颇采用其说。欧罗巴地界。南至地中海。北至冰海。东至大乃河。西至大西洋。地中海者。乃是天地之中故名云。
异闻志云天下无处非鬼充塞无间。独互人国白玉城。以白玉为之。鬼不敢入。盖鬼阴物。喜黑而恶白耳。有人至此城得其故。归以白石绕屋为墙。时河间多疫疠。独其家无染者。今人用白垩涂门。亦其遗意也。按后汉书。西域大秦国。以石为城。列置邮亭。皆垩墍之云。互人。疑亦西域国名。
北虏
史记周武王时。肃愼氏贡楛矢石弩,按肃愼。即我国北边胡也。楛矢。俗所谓西水罗木。胡人用以为箭者云。五帝本纪注。息愼即肃愼也。唐虞时。已见于中国矣。 小说曰。突厥居金山之阳。以铁工役属单于。突厥者。兜牟也。以善作兜牟故名之。又纲目注。金山状如兜鍪。其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为国号云。今汉音突厥。与我国方音头具。亦相近。 昔金完颜氏以本出高丽。遇高丽甚厚。终不侵暴。爱州今义州本高丽地而陷于辽。及金灭辽。以爱州畀高丽。又尹瓘北征时。军兵数百。后而未还。因居胡地。为一部落。今忽温酋长夏叱贵。即其裔云。忽温即元时火温卫也。今建州卫。即女真遗种。而或言前朝王氏之裔为奴酋云。未知信否。 元史称色目人者。盖谓蒙古外诸番夷人也。按小说云佛语阿修罗。即今四夷诸色目是也。 建州,毛怜,海西等卫。皆本女真而建州最强。永乐时。分置三卫。封其头目。为都督指挥。所以涣其群。使不相统摄。诚以夷攻夷之上策也。今奴酋与如许互相雄长。不敢先动。盖其验矣。 韵府群玉曰。胡中盐出于木石。闻今建州夷无盐。以杻木头汁。和味以当盐。所谓出于木石者。盖此类也。 向化胡人入居内地者。自祖宗朝有之。盖来者勿拒之意也。顷年以来。奴酋张甚。掳去藩胡。使之后属。故藩胡多愿内附。十百为群。今畿甸两湖之间。连村杂处。烟火几于相望。恐有日后难处之患。谋国者其亦念及于此否。 咸镜北道。自金宗瑞始设六镇。垂二百年。以城底居胡为藩蔽。谓之藩胡。近年以来。建州奴酋张甚。掠去藩胡。殆无遗者。拓地至我境。横行深入。莫敢谁何。唇亡齿寒之忧。有不可言。
北虏
史记周武王时。肃愼氏贡楛矢石弩,按肃愼。即我国北边胡也。楛矢。俗所谓西水罗木。胡人用以为箭者云。五帝本纪注。息愼即肃愼也。唐虞时。已见于中国矣。 小说曰。突厥居金山之阳。以铁工役属单于。突厥者。兜牟也。以善作兜牟故名之。又纲目注。金山状如兜鍪。其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为国号云。今汉音突厥。与我国方音头具。亦相近。 昔金完颜氏以本出高丽。遇高丽甚厚。终不侵暴。爱州今义州本高丽地而陷于辽。及金灭辽。以爱州畀高丽。又尹瓘北征时。军兵数百。后而未还。因居胡地。为一部落。今忽温酋长夏叱贵。即其裔云。忽温即元时火温卫也。今建州卫。即女真遗种。而或言前朝王氏之裔为奴酋云。未知信否。 元史称色目人者。盖谓蒙古外诸番夷人也。按小说云佛语阿修罗。即今四夷诸色目是也。 建州,毛怜,海西等卫。皆本女真而建州最强。永乐时。分置三卫。封其头目。为都督指挥。所以涣其群。使不相统摄。诚以夷攻夷之上策也。今奴酋与如许互相雄长。不敢先动。盖其验矣。 韵府群玉曰。胡中盐出于木石。闻今建州夷无盐。以杻木头汁。和味以当盐。所谓出于木石者。盖此类也。 向化胡人入居内地者。自祖宗朝有之。盖来者勿拒之意也。顷年以来。奴酋张甚。掳去藩胡。使之后属。故藩胡多愿内附。十百为群。今畿甸两湖之间。连村杂处。烟火几于相望。恐有日后难处之患。谋国者其亦念及于此否。 咸镜北道。自金宗瑞始设六镇。垂二百年。以城底居胡为藩蔽。谓之藩胡。近年以来。建州奴酋张甚。掠去藩胡。殆无遗者。拓地至我境。横行深入。莫敢谁何。唇亡齿寒之忧。有不可言。
郡邑
史记。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夫中国之地东西南北。不过万里。安得万区之多。其谓自中国以达四裔者。亦强说尔。又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按涂山。乃东南一隅地。且诸侯朝聘有时。岂有天下诸国一时尽会之理。其曰万国。亦言其多也。非实数也。 禹贡注。舜分九州为十二州。分冀东为并。东北为幽。分靑之东北为营。营州即辽东。汉公孙度据辽东。自号靑州刺史。又曰辽东朝鲜等处。皆靑州之境。以其地旷隔。故分为营州云。按并州今太原晋代等地是也。三才图会曰。幽州即今广宁以西地。营州即广宁以东地也。 成都记。蜀主孟昶。于成都城上。种芙蓉如锦。因名锦官城。余谓此说非是。杜诗花重锦官城注。成都府江山明媚如锦。故呼为锦官城。则其称久矣。非始于昶也。余意锦官云者。盖以蜀中出锦故名之。如铜官盐官珠官之类。 安市城。按汉书地理志。乃辽东属县。又东史曰。安市在辽东之北云。今人妄生穿凿。欲求之于鸭绿以东则错矣。金时习游关西录。以安州为安市城。可笑。 我国地方分八道。置府牧郡县。京畿左右道。四牧七都护府八郡十八县。凡三十七官。忠淸道左右道。四牧十二郡三十八县。凡五十四官。黄海道。二牧四都护府七郡十一县。凡二十四官。江原道一大都护府一牧五都护府七郡十二县。凡二十六官。全罗道左右道。一府三牧四都护府十二郡三十七县。凡五十七官。庆尚道左右道。一府一大都护府三牧八都护府十四郡四十县。凡六十七官。平安道。一府一大都护府三牧六都护府十八郡十三县。凡四十二官。咸镜道南北道。一府一大都护府一牧十二都护府四郡三县。凡二十二官。合三百二十九官。而今革者五。升府者二。升大都护府者一。升都护府者八也。 咸镜道。本高句丽地。前朝时为东北面。后咸州以北。没于女真。尹瓘击逐之。后又入于元。凡九十九年而始复之。入我朝为丰沛之鄕。太祖朝。拓地至豆满江。世宗朝。设六镇。其规模布置远矣。然地近山戎。控御甚难。非国家威灵。岂得数百年无事乎。 慈城,闾延,茂昌,虞芮等郡。在江界西北。逼近虏巢。世祖朝。议弃其地而空之。其仓谷移置江界者。今尚馀数万石。陈腐不堪食。中庙朝。野人来居闾延茂昌。命发兵驱逐之。又令西帅连年伐谷。俾绝侵占之患。今奴胡鸱张日甚。渐就近境。而恐其生衅。莫敢谁何。岂非可虞之甚乎。 延安城中。旧无水。辛卯年间。赵宪谓倭寇将至而延安为必守之地。贻书于府使申恪。以北神堂水。凿地注下于城中。为守御之备。恪从其计。翌年壬辰。倭寇围延安时。以城中有水。故得以固守。至今人皆知申恪之功。而不知出于赵宪之策也。 永平合抱川。为一大都护府。迷豚圣求为判官。筑山城于抱州旧址。治地时掘得铜匙铁鼎。匙则柄长而曲。鼎则体狭而长。与今制大别。自抱州之废。不知几千百年。而其色不小变。又得铜印一枚。印文犹可辨识云。异矣。
风俗
礼记曰。殷人尚白。诗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是也。然则东方人好著白衣。岂亦殷太师之遗风欤。 庄子曰。为天子之诸御。不穿耳。盖穿耳自古而然。非独我国之俗也。 杂书。称妇人有耳珰指环。则我国妇人之为仿古制耳。唯妇人之髻鬟与童子之辫发。出于胡俗。礼法之家。欲遵华制。而旧俗难以猝变。可慨也已。 一统志曰。朝鲜风俗。柔谨为风。按金鹤峰以为我国人性。谦恭逊顺。入则修事亲敬兄之道。出则尽忠君死长之义。士大夫崇礼让厉廉耻。农商工贾。亦守本业。无犯分凌上之习。非但柔谨为风而已。余谓壬辰之后。倭贼屯据腹内者七年。加以天兵出征。接济粮饷。负戴供给。力所不堪。而无怨叛之意。天朝将士。无不嘉叹。以曩时言之。鹤峰之言。其信矣。 宾退录曰。靖州俗。居丧不食酒肉盐酪。而以鱼为蔬。湖北谓之鱼菜。老杜白小诗曰风俗当园蔬是也。 墨庄漫录曰。番禺海边。有鬼市。夜半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云。余赴京。见皇城中为夜市。未明而罢。所谓鬼市。疑亦指夜而言。 旧称我国妇女贞信不淫。盖箕子之遗化欤。顷年天兵初出来。劫奸一官娼。娼耻之缢死。以娼而如是。谓之贞信亦宜。然倭贼与天兵。弥漫国内首尾十年之间。妇女为其所污。浸以成俗。有不如旧者矣。 中朝女子不出外户。出则必纱掩其面。倚市门者。唯养汉的耳。中华礼俗之美。于此可见。我国男妇混杂无别。虽不能猝变。若为异路之制则庶矣。 余见中朝妇人有事亦担肩。而我国则以首戴。故董越赋曰。有顶盂水而手不扶匡者。有戴斛米而步亦趋跄者。盖记其异也。 古人以坐为常。故有侍坐命坐之说。有避席割席之事。管宁之穿榻。亦其证也。今中朝人。以立为礼。居必踞床。至于父子并踞。未知此俗始于何代。先儒危坐之法。殆废矣。 江陵风俗淳厚。与诸邑别。每値良辰。请年七十以上。会于胜地以慰之。名曰靑春敬老会。虽仆隶之贱。登七旬者。皆许赴会。自古及今。行之不替云。 春川之麒麟。安边之永丰。伊川之古未呑。最为深僻。人迹罕到。比之朱陈村。而乱后催科驿骚。民受其害。风俗亦薄。苏子瞻题朱陈村图曰。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是矣。 我国之俗。凡中外鄕邑坊里。皆作契以相紏检。谓之香徒。按舆地胜览。金廋信年十五。为花郞。时人服从。号龙华香徒云。今香徒之称。盖本于此。 安东风俗。最重座首之任。非有德行门望为一鄕所推服者。则切不许焉。世传旧有政丞退老后为座首。近世金鹤峰诚一。以舍人还家。鄕论举公为座首。辞病不出。俄有朝命。以执义见召。公喜曰。吾乃今始知宦味矣。 耽罗在绝海中。居人以海为家。以渔采为食。岁多漂溺。男子之得葬者寡矣。以其男少女多。故一夫而数十妻者有之。虽甚贫窭者。亦不下十妇。其妇常力作。以食其夫焉。 济州村巷之女。鲜有伉俪。每岁三月。援兵入归时。女辈凝妆携酒。来待于别刀浦。劝酒相狎。迎至其家。八月罢防。则涕泣追送。林子顺作迎郞送郞曲。备记其事 桂海志曰。土人以鹦鹉为鲊。孔雀为腊云。乃土产。非怪也。
道路
皇明通纪曰。成化十五年。朝鲜为建州女真。邀劫使者。请改贡路。兵部郞中刘大夏执不可曰。朝鲜贡道。自鸦鹘关。由辽阳广宁。过前屯入山海。迂回四三大镇。此祖宗微意。若自鸭绿江。抵前屯山海太径。恐贻他日忧。遂不从其请云。以此观之。常言自鸭绿至山海关。有径路者信矣。 丽史。太宗亲征至辽东。辽泽泥潦。车马不通。命军剪草填道。以车为梁云。余见沙岭高平盘山等地。广野无际。雨潦则筑长墙数百里。以通人马。疑即辽泽也。 赴京道路。自王京至义州一千一百八十六里。自义州至皇都二千十二里。鸭绿江抵辽东中间。曰东八站伯颜洞。俗传元将伯颜驻兵之地。凤凰城,金石山,八渡河。皆所经也。辽东为大都会。华表柱,广祐寺,白塔,望京楼在焉。白塔世传尉迟敬德所筑。海州卫。乃管宁旧居。安市城在辽东云。而今不详其处。鞍山即唐太宗驻跸台。三叉河即辽水。三国时为高句丽之界。其西则古辽西郡。医巫闾即幽州镇山。广宁盖亦幽州之域也。山上有圣水盆。参议贺钦故址在焉。山海关为辽蓟咽喉。望海亭枕其角。形势甚壮。永平府。汉右北平地。即李将军射虎处。滦河二水。作燕尾形。河上有孤竹城。城中有夷齐庙。玉田古无终地。阳雍伯种玉之处。蓟州古渔阳。城外有禄山桥。城中有独乐寺。寺有大金佛。崆峒山。轩皇问道之所。蓟门烟树。为燕台八景之一。皇城内有柴市。乃文丞相死处。今国子监所经过卖薪处是也。皇城东路左。有三忠祠。三忠谓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丞相也。黄金台在皇城。迤西三十里云。 华表柱。按三才图会。在辽阳城东六十里。然则今辽城中指为华表柱者。盖诳之也。古诗类苑注。辽东诸丁谱。载令威汉初学道得仙云。今镇东堡在辽阳迤东。居民多姓丁。岂即其地欤。 在昔赴京使臣。自我国咸从丰川灵光开洋。至登莱州。或浙江下陆。故三邑之有妓乐。盖为迎饯使臣而设。丰川今移属于安岳云。天使祈顺诗曰。海州邻瓮津。宋使尝经此。东牟逢丽人。舟楫能指示。来从芝岗岛。风便两日耳。芝岗岛。今不知所在。言两日则其近可知。盖宋以前。中国商船。络绎往来。至大明。以倭患故。海禁甚严。不通者馀二百年矣。
芝峰类说卷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