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凤谷桂察访遗集
卷二
作者:桂德海
1859年
卷三

经说

易卦名例

或取卦德。健顺之类。或连内外体用之德而取。无妄,大壮之类。或分内外心与境而取。履,需之类。

或取卦象。水火之类。或分一德一象而取。或取一爻。比之类。或连两象而取。鼎,井之类。

随录

韵如花。韵上二字。如花之旉萼。又其上四字。如旉萼之嫩枝。为花之一字。加旉萼二字。又为旉萼。加嫩枝四字对句。则先以四字配嫩枝。又以二字配旉萼。又以一字配韵花。细察之。只是下一句。又察之。只是韵一字。

 

韵一字为太极。太极分而为二仪。即韵上之二字。二仪分而为四象。四象即其上四字也。

问易如何读。曰观其象。问象如何看。曰虚其物。虚其物则玲珑矣。读他书。务实其义。读易。务虚其象。至于诗骚之比兴。亦须虚之。

物一象。而应万事。

象如悬镜于此。妍媸随应。十方无阂。千岁不差。所以为玲珑也。程子则塡塞以义理。失其灵通矣。

随录

天地之理无穷。而卦有六十四般之限。故却思天理中最紧。而于人事所不可无者。俯视六十四卦中其理之最当处。安之以立名。每卦上。其理本在于天中而未著卦上也。

观杨子太玄,京房易林,蔡氏畴范。则其未名卦之无限可想。

爻辞

如贲则贲之理无竆。而不可以六爻尽包之也。故盱视天理。俯视卦位。择其无穷中最微而合于爻位之阴阳者悬之也。

大抵易辞。虽若回迂隐蔽。其在天理中来。则本直而无甚难晓。

一部大全之易。隐在天中。而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所言。正是九牛一毛也。其所未言者。当于各爻上。以意求之。

杂蒐

易不是说杀底物事。只可轻轻地说。若是确定一爻吉一爻凶。便是杨子云太玄了。易不恁地。圣人当初见这个爻里。有这个意思。便说出这一爻来。或是从阴阳上说。或是从卦位上说。他这个说得散漫。不恁地逼拶他。他这个说得䟽。到他密时。盛水不漏。到他疏时。䟽得无理会。若只要就名义上。求他便是。今人说易了。大失他易底本意。周公做这爻辞。只依俙地。见这个意。便说这个事出来。大段散漫。

随录

看卦爻。如观远岑。移一面则辄换一态。岑是一也。从八面而观之。则各为别岑。爻是一也。见处异则各有别见。周公孔子各从一面观岑也。

卦为正体。爻多变体。不可执泥。

三多凶。四多惧。

悔者自凶而之吉。吝者自吉而趍凶。爻辞有以时位言者。有以才质言者。

意柔而志刚。

物生于其卦。故从中出现而不得移动。占参人事。故有变通趍避之路。

以卦里彖爻言之。则彖静而爻动。以爻中象占言之。则象静而爻动。

程子则死了易象。朱子则虽能圆活其象。而犹未能尽究其象之所自生。卦与象。时或有二物之疑矣。至于来氏。则正之综之。错之变之。一一细看其象之根于卦。然后卦与象。始不为二物矣。此为有根蒂之物。视前顿觉生意勃然。

卦如木象如花。花生于木。不是从外来著于此。凡正而得者。仰开之花也。综而得者。倒开之花也。错而得者。对枝交开之花也。变而得者。同蒂续开之花也。要之都是此木之花耳。此卦之象耳。

只一贞字。便有许多头项。

君子ㅣ면ᄒᆞ고小人이면ᄒᆞ리라戒占者当自视其德也。

我若有君子之德。则不假玩占而事事皆吉矣。设使处于三百八十四般之境。皆吉无凶吝之境矣。唯天下之人。中人以下者多。故乃以卜筮示之也。易不为上智设。只为中人以下者设也。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事之顺理处。即是天。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伏羲图。震一卦不能独生。而必得巽一卦。然后始生其物。则凡理不可无应与也。故文王乃重卦。以立卜筮之法。但文王卦位。则非生物之法。故轮序单卦而无应与。

重卦之贞悔。犹河图生数成数也。

天地生人物之时。太极即揲蓍不用之一也。编含四十九之变化。便是生人物之理也。以太极先做个里面主宰了。天以动唱之。地以静和之。天以阴阳感之。地以刚柔应之。天以日月星辰变之。地以水火木石化之。次次相间。而生成之理则自始至终。循势流行于其间。夫太极二仪四象八卦。天地之大全。而至于一微物。亦莫不有太极二仪四象八卦之象。故黄氏曰天地生出人物。如大芋头生出小芋头。大抵有理与气一下生出无限小底。却都传与他去。

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緖。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拊著。

自两仪之未分也。浑然太极。而两仪四象六十四卦之理。固已粲然于其中。及其见于卦画者。虽有先后而出于人为。然其已定之形。已成之势。固已具于浑然之中。而不容一毫作为于其间也。人能通玩于画前画后两境界。则理之有无。可见矣。以此推之。天地万物未生之前。固已有天地万物可生之势。此乃理也。

先天八卦。内象内数也。后天八卦。外象外数也。后天重卦三百八十四爻辞之吉凶。又其外者也。随其时位多。参之以圣人之情。

伏羲观天地间万物中之阴阳性情。特揭至精之训。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而后世圣人。乃取其卦画。去拟天地间万物之形象。伏羲由粗而入精。后圣由精而复出粗。

所拟之象。或取八卦之性情。或取八卦之形体。或取其变卦。或触类长之。不一其法。即所谓外象也。

伏羲时未有文字。故先竆天地万物之理象。而画出八卦矣。既有八卦后。后世圣人。不复穷天地万物。只竆八卦之理象。而反推之于天地万物之理象。

干一字。反推之于天地万物。触类以长之。则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老马瘠马驳马为木果。比诸先天干字。本意虽似至粗。而皆不失健之一端也。

自天地万物理象而约为八卦。自八卦而复散为天地万物之理象。

伏羲穷天地万物之理象。约为八卦时。却舍其象而只取其理。后世圣人之推广八卦也。兼取理与象而象反多。

先天圆图。卦气从天左旋。蓍策从阴阳老少之位。从日右旋。各有至理。

周公爻辞。多于阴爻。示之以迁善之路。此乃圣人之不绝物。化小人为君子之意也。

周易有三难解。破此三关然后。始可与言易矣。

先后天之变。近看东人文集而悟之。○下之序卦阐象。皆由于此。

序卦。曾见萧汉中卦序图而悟之。○卦序专出于后天图。○八分中。七分综一分错。

阐象。晩读来易而悟之。来易错综变之法。专出于后天图。○七分正。一二分综。一二分错。三分变。

天地间。只是一易字。交易变易。无一时之停息。

阳一阴二处数生焉。三画成处象生焉。六画一升一降处气行焉。一来一往。一阴一阳之相对。万古如一处理定焉。

数止气行。理定象幻。数与理定。象与气游。数者。渊薮也。生生无竆者也。

自其一二三四先后数多寡者而谓之数。

自其六画三画一画拟议像物者而谓之象。

自其万古一定者而谓之理。

自其四时流行者而谓之气。

理之已定者。气只是行之而已。更添减不得。

一乃初二三四五六之爻位高下。亦本于河洛阴阳位置。不入象者也。奇耦谓之数。

一乃一干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之卦生次序。

一乃一六属坎。三八属震巽。二七属离。四九属兑干。五十属坤艮。

有六爻之大象。颐之龟。

有三爻之本象。风云雷电牛马之流。

有一爻之小象。潜见跃飞之流。

有三索。乃得乾坤之本象。

有根因取义之象。

盖应事接物。不外刚柔。而心为刚柔之本。无欲而清则知刚知柔。动罔不臧。

河图奇耦成对。阴阳之象。易出于河图。外象而含数于中。

洛书始一终九。阴阳之数。范出于洛书。外数而含象于内。

图外成象而藏数于中。易画本此。

书外演数而含象于内。范玄本此。

易之为书。都是象也。数则或取于一干二兑等。或假于一六水三八木。

易出于河图之象。未尝无数。羲文周孔。只取其象而不取数。后来康节始取其数。

玩易法

每卦以卦名一字。周包六爻。以六爻涵入于卦名中爻。爻从卦名上理会来。可见其所取之象。盖圣人胸中。本来阔大旷远。无物不有。

贲于趾之为言。言将贲之理。去到于趾之上也。明夷于飞之为言。言将明夷之理。去到于飞上也。

有阳必有阴。犹人之有男必有女。阴阳二气。以错看之。则阳卦爻之边。必粘著阴卦爻。阴阳二气。逼窄于两间。有升逼则必有降下来。犹喘息之有呼必有吸。以综看之。则升卦爻中。必有降卦爻。玩占者知此。则卦之进中。必粘著退。卦之退中。必粘著进。存爻之背粘著亡。亡爻之背粘著存。吉粘著于凶背。凶粘著于吉背。凡得一卦。则左看右看。升而看降而看。无所不观。左右面背。都是一身。故或援左而说。或援右而说。面背亦然。变则又自此之他。

对待者。自左之右。自右之左。其两间来之者。即太极也。若看见卦而不知那边隐卦。则太极之理。偏枯不活。流行者。此陞则彼降。此降则彼陞。此顺则彼逆。此逆则彼顺。以一日观之。东边陞则西边降。东边顺则西边逆。东边进则西边退。两间上下者。即太极也。若看面卦而不知背卦。则太极之理。亦偏枯不活。每爻看乘承。应爻之吉凶未判然者。即察应爻之劝戒情状则可知矣。如遁卦之勿用有攸往。以其或随于六四之小人一偏也。人之处世。各有时义。而易中卦爻。亦无非时义。人之行也。顺时合义则吉。反则凶。所谓惠迪从逆也。圣人作易。盖欲使天下之人。各以所处时义。易中卦爻。知其吉凶悔吝。以为进退动静之节。若人事自难断者。又须求卦问占。决之于神明。

羲易之原。出自河图。画自五奇五偶而立焉。以为易爻。书自一干至八坤八个卦名而肇焉。以为易书。数自天一至地十而衍之。以为易数。物自天地雷风而长之。以为易物。

须看天下万事万物在彼。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在此。圣人举彼此而合之。天下事物至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至少。以至少含至多。故一卦或兼数时。一爻或兼数意。而辞遂参差错落。

理数源流

上古无易。伏羲八卦。兼存理数也。文王名六十四卦而系彖辞。周公别三百八十四爻而系爻辞。专言理也。孔子十翼。言理兼言数也。周子言理也。邵子言数也。程子言理也。朱子兼言理数也。

易有正象奇象

爻画象则有一二三四数阴阳之定位。正也。有刚柔爻之迭用。奇也。应与象则有内外阴阳之正应。正也。有柔居阳刚居阴。不正之应。有比近傍牵之爻。刚比刚柔比柔则害浅。柔比刚刚比柔则害深。皆是不正之应。奇也。位象则有五君四大臣三诸侯二臣初民之正位。正也。有如震初之侯。有如既济三之天子。奇也。时象则有如蒙之童蒙。正也。有发蒙包蒙等语。有纳妇之语。有子克家之语。奇也。事之终始象则有具举头尾而爻间匀整者。有截头而存尾者。有存头而截尾者。有爻间或踈或密者。奇也。上下体八物象则有如震为雷。正也。又为龙。又为良马老马。又有苍筤竹之类。奇也。正不可改更也。奇则无所不通。后人亦当触类而长之也。

爻画中三才

天之道阴阳也而为位。地之道刚柔也而为画。人之道仁义也而为辞。一爻上。拉著天地人三重。天气地形然后化生人物。故位上生画。画上生辞。

易象易物类

象乃依俙髣髴。可模可见之谓。精也里也情意也。物类则禽有禽之状。兽有兽之状。粗也表也形体也。干之健进动变象也。龙乃物类也。屯之迍如邅如。欲进不进象也。乘马班如。乃物类也。不取龙与马之形体。而深取其情意。始可以千变万化。引而伸之。触而长之。此乃圣人立象之意。亦所谓洁净精微者也。若只取龙与马之形体。则止于一物而已。

道借意而定。意借象而形。象借物类而显。

易中道理

天地间。固有诸般道理。圣人特借卦爻以明示之。借卦爻以明消长进退之道。十二辟卦之类。借卦爻以明吉凶存亡之道。诸卦诸爻。借卦爻以明在上在下之道。借卦爻以明中与过不及之理。借卦爻以明内外应与之理。借卦爻以明君子小人之分。

乾坤毁则易不可见。卦爻亡则易隐矣。

六十四变之时。非吾之所自为。乃天也。三百八十四变之位。亦非吾之所自得。乃人也。吾之所自修。只有阴阳二德。吾心之阴阳两端。躬在六爻时事上。

易爻

凡爻静则不往不来。动然后往来。

每思每念之。中为贵。故二五多吉。二为在下之中道。五为在上之中道。本吉也。或有于三四上吉者。处地本非吉也。自我善补过然后为吉也。是开人速改过之路。造吉也。初三为在下之过不及。四上为在上之过不及。虽过不及而即知即改之。则不远于中。

阳奇。故善则一中也。阴耦。故恶则过不及也。

读易

读易。须以身置在文王周公之坐地。方见其构思遣辞之大关天下国家处。亲切有味。而无汎远之弊。诸经亦皆以王者大一统读之。易得作者之肯綮。凡坐地者。倘来外物也。学无拘位。

八卦图象

风雷之性斜薄也。水火之情竖与也。山泽之气斜通也。天地之形竖合也。此乃造物者性情气形也。

天地交相逼著。天之下际即地。地之上际即天也。自山上而下视。则此山之根。与彼山之根。相接于泽中。无非山也。自泽中而上望。则此泽之倪。与彼泽之倪。相会于山头。无非泽也。坎雨上润之。离日下暄之而物长焉。巽风散挠而入之。震雷振动而出之。一散动阳气之苗然后。苒苒生出。

震巽生物也。物之下根也。坎离长物也。物之中干也。艮兑收物也。物之上实也。乾坤藏物也。物之全体也。

世情多险阻。吉凶○爻卦刚柔之交互。吾心自简易。贞○天理则用之不竭。

自伏羲至于今日。譬之自太极而至于六十四卦之时。自今日至于会终。譬之自六十四卦而至于四千九十六卦之时。须知已往生生之理然后。知将来生生之理。

教易次序

先教熟看诸图。俾知天地阴阳之本原。推之于万物然后显而不虗。即当用一宲字。

次教体验六十四卦反对之时义。俾知进退存亡之大节。订之于古今时势然后确而可处。即当用一中字。

末教探硏诸爻。俾知吉凶悔吝之几微。会之于吾心然后约而易行。即当用一贞字。

简策外凡诸人文。无非假象见义。黼黻之取象。贽币之取象。舆卫旗帜之属。器用宫室之属。无一物非象。无一象非易也。

吉,无咎,无悔,悔亡,贞吉,元吉,亨,元亨,利,无不利者。顺之而吉。

往吝,见吝,起凶,凶,终凶,灾眚者。反之后吉。

三百八十四爻。纯是教人趍吉。

由道理之非则为凶。由道理之是则为吉。易之为书。只是欲人皆蹈吉字上。仁哉圣人之心也。厚哉圣人之心也。

河图克数。则自北而南而西而东而中而北。及其流行。则左旋而顺生。又四周而成十。中又有十。

洛书生数。则自南而北而东而西而中而南。及其流行。则右旋而逆克。又相对而成十。中又无十。

两图生克顺逆正相反。而其五物则未始添减。

圣人之意思深远。不如众人之短促浅狭。故不但取象于原卦。乃取之于应卦大象中爻错卦综卦变卦也。求之原卦。则止于目前而已。求之六处。则意境甚广。无远不举。无微不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