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括地志辑校
◀上一巻 巻四 全书终

襄州

安养县

故鄢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在襄州北五里,南去荆州二百五十里。史记·楚世家》“於是王乘舟将欲入鄢”《正义》引。

故偃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古郾子之国,邓之南鄙也。史记·礼书》“然而秦师至鄢郢”《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与楚王会鄢”《正义》引、《通鑒·巻四·周赧王纪》“秦白起伐楚取鄢郢”注引均无末句。

故邓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二十里。春秋之邓国,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史记·楚世家》“文王二年过申伐邓”《正义》引。

率道县

率道县南九里有故郾城,汉惠帝改曰宜城也。史记·礼书》“然而秦师至鄢郢”《正义》引。又《史记·苏秦列传》“则鄢郢动矣”《正义》作“鄢鄕故城在襄州率道县南九里。”

义淸县

鄢水源出襄州义淸县界托仗山。《注水经》云蛮水即鄢水是也。史记·楚世家》“於是王乘舟将欲人鄢”《正义》引。按此为《水经》沔水《注》文,非《水经》,今增“注”字。

中庐在义淸县北二十里。本春秋时庐戎之国也,秦谓之伊庐,汉为中庐县。项羽之将鍾离昧冢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鍾离昧冢在伊庐”《正义》引。

荆山县

荆山县本汉临沮县地也。沮水即汉水也。史记·夏本纪》“道嶓冢至於荆山”《正义》引。

荆山在襄州荆山县西八十里。《韩子》云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荆山,即此也。史记·夏本纪》“荆河惟豫州”《正义》引。又《夏本纪》“道嶓冢至於荆山”《正义》引无“《韩子》云”以下文。

乐鄕县

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鄕县东北三十二里,在故鄀若城东五里,即楚昭王徙都鄀城也。史记·楚世家》“楚恐去郢北徙都鄀”《正义》引。按“都”当作“鄀”,以形近致误。“国故”二字衍文。據《元和郡县志》乐鄕县及《方舆纪要》巻七十九襄阳府宜城县鄀城下引《括地志》改。

夔州

人復县

江关,今夔州人復县南二十里江南岸白帝城是。玉海·巻十·楚捍关》引。按汉鱼復县,西魏改名人復县、唐初因之,贞观二十三年改奉节县。《括地志》成书於贞观十四年,当名人復县,此後人习见鱼復,少见人復所改。《读史方舆纪要》巻六十九夔州府奉节县引《括地志》此条亦误为鱼復。

巫山县

巫郡在夔州东百里。史记·秦本纪》“伐楚取巫郡”《正义》引。又《史记·苏秦列传》“西有黔中巫郡”《正义》作“巫郡,夔州巫山县是”。

随州

随县

随州外城,古随国城。随,姬姓也。史记·楚世家》“乃与王出奔随”《正义》引。又《楚世家》“楚伐随”《正义》引作“隋州外城,古随国地”无末句。按“外城”二字互倒,依“楚代隋”《正义》引改。“楚伐随”《正义》引“地”当作“城”。

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玉海·巻十·楚郇阳》引,又《史记·苏秦列传》“残均陵”《正义》。

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或曰神农生於此,所谓厉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世衰”《正义》引。按此修张守节引《括地志》文删节不当,多不可通,今據《水经》渗水《注》增改。“列”为“烈”之误,但此当“厉”,依《元和郡县志》改。

𣸣山一名昆山,一名断蛇丘,在随州随县北二十五里。《说苑》云:“昔随侯行遇大蛇中断,疑其灵,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去,因号其处为断蛇丘。歳餘,蛇衙明珠,径寸,绝白而有光,因号随珠。”史记·李斯列传》“有隋和之宾”《正义》引。

楚昭王城在随州随县北七里。《左傅》云呉师人郢,王奔随,随人处之公宫之北,即此城是也。史记·楚世家》“乃与王出奔隋”《正义》引。按“州”下缺“随”字,今增。

枣阳县

上唐鄕故城在随州枣阳县东南百五十里,古之唐国也。《世本》云唐姬姓之国。史记·楚世家》“楚昭王灭唐”《正义》引。又《史记·晋世家》“唐有乱”《正义》引作“唐,随州枣阳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上唐鄕故城即是”。又《路史国名记》已引作“唐故城在隋州”。

硖州

夷陵县

夷陵,硖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应劭云夷山在西北。史记·楚世家》“烧先王墓夷陵”《正义》引。

巴山县

捍关,今硖州巴山县界故捍关是。玉海·巻十·楚捍关》引。又《史记·张仪列传》“不十日而拒捍关”《正义》作“捍关在硖州巴山县界”。

凤州

两当县

凤州两当县,本汉故道县,在州西五十里。史记·曹相国世家》“初攻下辩故道”《正义》引,又《史记·河渠书》“抵蜀从故道”《正义》引。

利州

绵谷县

潜水一名復水,今名龙门水,源出利州绵谷县东龙门山大石穴下。史记·夏本纪》“沱涔已道”《正义》引。

益昌县

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县五十里葭萌故城是。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撃”《正义》引。

温州

长寿县

竟陵故城在温州长寿县南百五十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遂东至竟陵”《正义》引。按唐初温州,贞观十七年改置郢州,《括地志》当称温州。

合州

石镜县

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镜县南五里。石镜故垫江县也。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撃”《正义》引。汉垫江县、魏改名石镜,“故垫江县”上今补“石镜”二字。

邓州

穰县

穰,邓州所理县,即古穰侯国。史记·秦本纪》“搂缓免穰侯”《正义》引。

朝阳故城在邓州禳县南八十里,应劭云在朝水之阳也。史记·三王世家》“子为朝阳侯”《正义》引。

涅阳故城在邓州穰县东北六十里,本汉旧县也,应劭云在涅水之阳。史记·项羽本纪》“封吕胜为涅阳侯”《正义》引。

顺阳故城在邓州穰县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史记·张释之列传》“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正义》引。

南阳县

南阳县故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史记·髙祖本纪》“保城守宛”《正义》引。

杜衍故县在邓州南阳县西八里。史记·项羽本纪》“封王翳为杜衍侯”《正义》引。杜衍,汉县,属南阳郡,此引衍“侯”字。

故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晋太康地理志》云周宣王舅所封。史记·楚世家》“伐申过邓”《正义》引。又《史记·郑世家》“娶申侯女”《正义》引作“故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左传》云郑武公取於申也。

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忿为吕城侯”《正义》引。

向城县

博望故城在邓州向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朝齐王於博望”《正义》引,又《通鑒·巻十九·汉武帝纪》“会博望侯军亦至”注引。

邓州向城县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史记·楚世家》“至於鄂”《正义》引。

新城县

故郦县在邓州新城县西北四十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商於析郦宗胡之地”《正义》引。又《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郦侯吕臺为吕王”《正义》引。

内鄕县

邓州内鄕县城本楚析邑,一名醜,汉置析县,因析水为名也。史记·楚世家》“取析十五城而去”《正义》引。

於中在邓州内鄕县东七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北围曲沃於中”《正义》引。

故丹城在邓州内鄕县西南百三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歩。《汲冢纪年》云後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是也。《舆地志》云秦为丹水县也。《地理志》云丹水县属弘农郡。《抱樸子》云“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光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歩行水上,长居川中不溺”。史记·髙祖本纪》“至丹水”《正义》引。又《史记·五帝本纪》“嗣子丹朱开明”《正义》引作“丹水故城在邓州内鄕县西南百三十里。丹水故县也。”

故长城在邓州内鄕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上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適华夏,号为方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路以左”《正义》引。

归州

秭归县

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迥八里,熊绎始封也。史记·楚世家》“姓芈氏居丹阳”《正义》引。

归州秭归县丹阳城,熊绎之始国。其後缰大,封畛於汝南並呉越地方五千里。《通鑒·巻一·周威烈王纪》“国人立其子”注引。

巴东县

丹阳故国,归州巴东县也。《路史国名纪》已引。

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史记·楚世家》“姓芈氏居丹阳”《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巻三荆引。

荆州

江陵县

郢城在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即呉公子光伐楚,楚平王恐,城郢者也。又楚武王始都郢,纪南故城是也,在江陵县北十五里。史记·礼书》“然而秦师至鄢郢”《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取郢为南郡”《正义》引作“郢城在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楚平王築都之地。”

纪南故城在荆州江陵县北十五里。杜预云“国都於郧,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是。”又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县东北六里,故郢城是也。史记·楚世家》“始都郢”《正义》引。按纪南城以在纪山之南而得名,纪山在江陵县北三十里、则纪南城不能远至江陵县北五十里,《礼书正义》引作“十五里”是,此“十五”二字误倒,今移正。

长林县

章山在荆州长林县东北六十里。今汉水附章山之东,与经史符会。史记·夏本纪》“内方至於大别”《正义》引。

安兴县

章华臺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玉海_(四库全书本)/卷162#宫室·臺|玉海·巻一百六十二·宫室·臺]]》引。

梁州

南郑县

南郑,梁州所理县也。史记·项羽本纪》“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正义》引,又《通鑒·巻九·汉髙帝纪》“都南郑”注引。

褒城县

褒国故城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歩,古褒国也。史记·周本纪》“幽王爱褒拟”《正义》引。

褒谷在梁州褒城县北五十里南中山。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为牛五头,置金於後,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侯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泰遂寻道伐之,因号曰石牛道。《蜀赋》注以“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是。史记·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正义》引。又《史记·河渠书》“欲通褒斜道”《正义》引首十二字。按此引左思《蜀都赋》李贤注,今增“注”字。

斜水源出褒城县西北九十八里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流派。《汉书·沟洫志》云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以行船是也。史记·河渠书》“欲通褒斜道”《正义》引。又《史记·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正义》引无“九十八里”四字及“是也”二字。

金牛县

嶓冢山在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史记·夏本纪》“汶嶓既巍”《正义》引。

嶓冢山水,始出山如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泼水,又为沔江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史记·夏本纪》“嶓冢道瀁东流为汉《正义》引、

汉水源出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嶓冢山,至荆州与大江合为夏水。《诗地理考》巻一“江汉之域引。又《史记·夏本纪》“江汉朝宗於海”《正义》引无末十字。

城固县

成固故城在梁州城固县东六里,汉城固城也。史记·袁盎鼂错列传》“邓公成固人也”《正义》引。

黑水源出梁州城固县西北太山。史记·夏本纪》“华阳黑水惟梁州”《正义》引。

均州

武当县

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史记·夏本纪》“又东为沧浪之水”《正义》引。

巴州

化城县

皇喉蛇顶上当额皆有王字,本是蟒蛇種也,巴蛇即是。《大藏音义》巻三十五引。

商州

上洛县

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县南三十一里。《荆州记》云昔汉髙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此城王陵所築,因名也。史记·髙祖本纪》“因王陵兵南阳”《正义》引。

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史记·五帝本纪》“登熊湘”《正义》引。

潘,商州上洛县西四十里潘城是。《路史国名纪》戊引魏王《地记》。

洛南县

洛水出商州洛南县西冢岭山,东北流入河。史记·夏本纪》“道雒自熊耳”《正义》引,又《史记·封禅书》“汧洛二渊”《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伊雒泸涧”《正义》引作“洛水出商州商洛县冢岭山,东流经洛州郭内,又东合伊水”。

商洛县

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誉之子髙所封也。史记·殷本纪》“封於商”《正义》引,又《史记·商君列传》“秦封之於商”《正义》,又《玉海·巻四·商都》引,又《诗地理考》巻五“生商”引。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商於析郦宗胡之地”《正义》引作“商洛县古商国城也。”

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春秋时少习也,杜预云少习,商县武关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武关归”《正义》引。又《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西攻武关”《正义》引、《玉海·巻七·武关》引无“春秋时”以下文。

商阪亦曰楚山,在商州商洛县南一里。玉海·巻九·韩商阪》引。

渝州

巴县

巴子都江州,巴水在都之北。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撃”《正义》引。按此当是《括地志》叙渝州沿革,《正义》引以释巴蜀,今有脱误、據《水经·江水注》及《方舆纪要》巻六十九重庆府巴县江州城补“巴水”二字。

房州

房陵县

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地理志》云房陵县属汉中郡。在益州部,接东南一千三百一十里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迁蜀四千餘家房陵”《正义》引。

赵王迁墓在房州房陵县西九里。史记·赵世家》“以王迁降”《正义》引。

竹山县

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也。史记·周本纪》“及庸蜀羌累微鲈彭濮人”《正义》引。

上庸,今房州竹山县及金州是也。史记·秦本纪》“与楚上庸”《正义》引,又《玉海·巻十·楚郇阳》引。

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昔周武王伐纣,庸蛮在焉。史记·楚世家》“乃兴兵伐庸”《正义》引。

方城山在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餘里,名为方城。史记·礼书》“縁之以方城”《正义》引。

益州

成都县

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並天下,江水祠蜀。史记·封禅书》“江水祠蜀”《正义》引。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桥水,一名流江,亦名外水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来。郫江亦名都江,一名市桥江,亦名中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流来。二江並在益州成都县界。任豫《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歳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自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鬥於江岸,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鬥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华阳国志》云:“蜀时濯锦流江中,则鲜明也。”史记·河渠书》“穿二江成都之中”《正义》引。按“淸”当作“流”,脱“外”字,汶江即流江,又称外水。都江因都安县而得名、三国时人之称,今都江堰古名都安堰,见《水经》江水《注》,此引衍“成”字。中江即内江,“日”字衍。此引《风俗通》文字有脱误,今據《水经》江水《注》补正。

新繁县

繁江水受郫江,《禹贡》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出益州新繁县。史记·夏本纪》“沱涔已道乙”《正义》引。按古以郫江为江沱,此则以郫江支分为沱,繁江水今无考,既云首受郫江,此“源”字应衍。

雒县

汉武帝置十三州,改梁州为益州、後汉理广汉郡,广汉今益州雒县是也。史记·天官书》“益州”《正义》引。按據《後汉书·郡国志》增“後汉理”三字及“郡”字。“咎”为“雒”,形近致误,今據两《唐书地理志》改。

什邡县

雍齿城在益州什邡县南四十歩。汉什邡县,汉初封雍齿为侯国。史记·留侯世家》“封雍齿为什邡侯”《正义》引。

绵州

西昌县

西昌县城西十里地名木棚,有益昌县。《太平寰宇记》巻八十三绵州西昌县引。

龙安县

茶川水在龙安县东六十里,西岸出茶,因名。《舆地纪胜》巻一百五十二引。

通化山一名精石山,在龙安西三十餘里。乾江水出精石山。《舆地纪胜》巻一百五十二引。

眉州

彭山县

鼎山北有龙洲,东接导江。《太平蓑宇纪》巻七十四眉州彭山县引。

雅州

严道县

严道今为县,即雅州所理县也。县有峦夷曰道,故曰严道。史记·孝文本纪》“群臣诸处王蜀严道邛都”《正义》引。按严道县为唐雅州治所、邛州则治临邛县。“邛”当作“雅”,據两《唐书地理志》改。

蒙山在雅州严道县南十里。史记·夏本纪》“蔡蒙旅平”《正义》引。

荣经县

邛蟹山在难州荣经县界。荣经,武德年间置,本秦严道县地。《华阳国志》云:“邛榨山,故邛人、筰人界也。山岩峭峻,曲回九折乃至,上下有凝冰。”按即王尊登者也。今从九折阪西南行至巂州,山多雨少睛,俗呼名为漏天。史记·孝文本纪》“群臣请处王严道邛都”《正义》引。按“九折”下脱“阪”字,據《汉书·王尊传》增。

雅州荣经县北三里有铜山,即邓通得赐铜山铸钱者。史记·佞幸列传》“赐邓通蜀严道铜山”《正义》引,又《通鑒·巻十四·汉文帝纪》“赐之蜀严道铜山使铸钱”注引。

茂州

汶川县

岷山在茂州汶川骤。史记·夏本纪》“汶山之阳”《正义》引。

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按广柔隋改曰汶川。史记·夏本纪》“名曰文命”《正义》引。父《玉海·巻八·秦西芜》引无“《华阳国志》”以下二十七字,餘同。

蜀西激外羌,茂州、[C04A]州本[C04A]陇国地也。《後汉书》云[C04A]陇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也。史记·西南夷列传》“[C04A]真陇最大”《正义》引。

戎州

焚道县

犍为郡,今戎州也,在益州南一千餘里。史记·大宛列传》“乃令骞因蜀犍为發间使”《正义》。

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焚国。史记·西南夷列传》“筰马焚僮”《正义》。

巂州

越巂县

巂,今巂州也。史记·西南夷列传》“名为隽昆明”《正义》引。

邛都县

邛都县奉邛都国,汉为县,今巂州县也。《西南夷传》云“滇池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是也。史记·孝文本纪》“群臣请处王严道邛都”《正义》引。按邛都,唐隽州属县,非即隽州,州洽越隽县。“也”上缺“县”字,今增。

昆明县

昆明,隽州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名也。史记·西南夷列传》“隽昆明”《正义》引。

榨州

遂都县

筰州本西蜀徼外,曰猫羌巂。史记·西南夷列传》“徙筰都最大”《正义》引。

郎州

味县

五尺道在郎州。颜师古云其处险扼,故道才广五尺。如淳云道广五尺。史记·西南夷列传》“略通五尺道”《正义》引。

姚州

姚城县

靡非在姚州北,去京西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即靡莫之夷。史记·西南夷列传》“靡莫之属”《正义》。

昆州

益寧县

昆州、郎州等地本滇国,去京西五千三百七十里也。史记·西南夷列传》“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正义》引。

晋寧县

滇池泽在昆州晋寧县西南三十里。其池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滇池。史记·西南夷列传》“骄至滇池”《正义》引。又《通鑒·巻十九·汉武帝纪》“始通滇国”注引首十四字。

光州

定城县

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春秋时黄国都,赢姓,在光州定城县西十里。史记·楚世家》“二十一年伐黄”《正义》引。又《史记·陈杞世家》“江黄胡沈之属”补《正义》引作“黄国故城在光州定城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都也。”按《楚世家正义》引有脱误,当如《陈杞世家》补《正义》所引,《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均谓改黄城在定城县西。

固始县

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後也。《左传》雲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城县界故胡城是也。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正义》引。按《楚世家》“楚灭胡”《正义》引《括地志》云“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此引脱“城”字,今增。

光州固始县,古蓼国,南蓼也。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後。又有北蓼城,在固始县北六十里。蓼国有南北二城。史记·陈杞世家》“奉陶之後或封英六”补《正义》引。

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县界。史记·黥布列传》“封贲赫为期思侯”《正义》。

申州

鍾山县

石城山在申州鍾山县东南二十一里。魏攻冥扼,即此山。上有故石城。《注水经》云冥扼或言在绳,指此山也。《吕氏春秋》云九塞,此其一也。史记·魏世家》“而攻冥扼之塞”《正义》引。按據《水经》淮水《注》增“冥扼”二字。“郾”字误,当作“𫑡”,即汉𫑡县。

罗山县

申州罗山县,本汉𫑡县。有平靖关,盖古𫑡县之扼塞。通鑒·巻六·秦始皇纪》“𫑡扼之塞”注引,又《史记·苏秦列传》“因以塞𫑡扼为楚罪”《正义》。按據《太平寰宇记》改靖”。

寿州

安豐县

故六城在寿州安豐县南百三十二里。本六国,偃姓,皋繇之後所封也。黥布亦皋繇之後,居六也。史记·项羽本纪》“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正义》引。又“以舒屠六”《正义》引作“偃姓,咎繇之後气”。

故六城在寿州安豐县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灭之。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正义》引。

肥陵故县在寿州安豐县东六十里,在故六城东北百餘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葬肥陵邑”《正义》引。

咎繇墓在寿州安豐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史记·夏本纪》“而皋陶卒”《正义》引。

霍山县

灊故城在寿州霍山县东二百歩。史记·刺客列传》“将兵圈楚之灊”《正义》引。

濠州

鍾离县

鍾离国故城在濠州鍾离县东北五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共食鍾离”《正义》引,又《史记·鲁周公世家》“始与呉王寿梦会鍾离”《正义》引。

定远县

阴陵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西北六十里。《地理志》云阴陵县属九江郡。史记·项羽本纪》“至阴陵迷失道”《正义》引,又《通鑒·巻十一·汉髙帝纪》“至阴陵”注引。

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理志》云东城县属九江郡。史记·项羽本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正义》引,又《史记·陈渉世家》“葛婴至东城”《正义》引。

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史记·项羽本纪》“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正义》引。

庐州

舒城县

龙山在舒减,以山状如龙形名。《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二十六庐州舒城县引。

巣县

庐州巣县有巣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於南巣者也。《淮南子》云汤败桀於暦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巣之山而死。《国语》云满於巣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妹喜女焉。史记·夏本纪》“桀走呜条遂放而死”《正义》引。

髑髅山在庐州巣县东北五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阳,後佐项羽。史记·项羽本纪》“疽發背而死”《正义》引。按“北”当作“此”據《越王勾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陶山条改。

橐皋故县在庐州巣县西北五十六里。史记·伍子胥列传》“呉王召鲁卫之君会之橐皋”《正义》。

舒州

庐江县

舒,今庐江之故舒城是也。史记·项羽本纪》“以舒屠六”《正义》引。

同安县

海渚在舒州同安县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至海渚”《正义》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纪》“渡海渚”注引。

团亭港,其水發源於界内南峡山,东南一百五十里入团湖。《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二十五舒州桐城县引。

扬州

六合县

肠州六合县,本春秋时棠邑,伍尚为大夫也。史记·楚世家》“奢曰尚至胥不至”补《正义》引。

滁州

全椒县

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史记·项羽本纪》“期山东为三处”《正义》引。

楚州

山阳县

楚州山阳本汉射阳县。《呉地志》云在射水之阳,故曰射阳。史记·项羽本纪》“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正义》引。

盱胎县

东阳故城在楚州盱眙县东七十里,秦东阳县城也,在准水南。史记·项羽本纪》“闻陈婴已下东阳”《正义》引。

东阳故城在楚州盱眙县东七十里。《注水经》云淮阴县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通鑒·巻八·秦二世纪》“闻陈婴已下东阳”注引。

富陵故城在楚州盱眙县东北六十里。史记·荆燕世家》“荆王贾与战不胜走富陵”《正义》引,又《通鑒·巻十二·汉髙帝纪》“荆王贾走死富陵”注引。

和州

歴阳县

和州歴阳县本汉旧县也。《淮南子》云“歴阳之都,一夕而为湖”。汉帝时歴阳沦为歴湖。史记·项羽本纪》“歴阳侯范增”《正义》引。

乌江县

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是也,晋初为县。《注水经》云江水又北,左得黄律口,《[[汉书]]》所谓乌亭长牺船以待项羽,即此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正义》引。

安州

安陆县

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时郧国城。史记·楚世家》“王走郧”《正义》引。

横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陆县北六十里。史记·夏本纪》“至於负尾”《正义》引。

雲梦泽在安州安陆县东南五十里。史记·楚世家》“昭王亡也至雲梦”补《正义》引。

黄州

黄冈县

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冈县西二里。史记·楚世家》“秦将白起拔我西陵”《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云“黄冈县本汉西陵县地,故城在县西二里”。此“山”字衍,脱“冈县”二字、據增。

故邾城在黄州黄冈县东南一百二十一里。邾子曹姓,陆终氏之子会人之後。邾狭居鲁,至隐公徒蕲,蕲今谯州县也。後又徒滕,今滕县是。又徒邹。鲁穆公改邾作邹,《地理志》云邹县,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代为楚所灭。《[[史记]]》陈《杞世家》滕薛驺补《正义》引。按蕲县,《括地志》属谯州,今改。此引“後又”下缺二字,今據《通誌氏族略》补“徒滕”二字。《汉书·地理志》鲁国蕃县,应劭云“邾国也”。唐滕县即漠蕃县。

故邾城在黄州黄冈县东南百二十里,本春秋时邾国。邾子曹姓,狭居鲁,至隐公徙蕲。史记·项羽本纪》“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正义》引。又《史记·楚世家》“五曰曹姓”《正义》引作“故邾国在黄州黄冈县东南百二十一里。《[[史记]]》云邾子曹姓也。按《项羽本纪正义》引有脱字,依《陈杞世家》补《正义》引增。

秦州

上邽县

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始封之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是也。《诗地理考》巻二秦引。

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史记·秦本纪》“为西垂大夫”《正义》引。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破西丞”《正义》引作“西县故城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本汉西县地”。

秦岭县

绵诸城在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史记·匈奴列传》“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正义》引,又《通鑒·巻六·秦始皇纪》“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注引。按《通鑒》注引不脱“在”字。

淸水县

秦州淸水县本名秦,赢姓邑。汉淸水县属天水郡。〈通鑒〉地理通释/卷四·秦都》引。

泰州淸水县本名秦,赢姓邑。《十三州志》秦亭,秦谷是也。周太史儋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故天子邑之秦。史记·秦本纪》“邑之秦”《正义》引。

成纪县

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史记·孝文本纪》“黄龙见成纪”补《正义》引。

成州

上禄县

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氏,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史记·西南夷列传》“白马最大”《正义》引。

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在京西南九百六十里。郦元云盖大陇山之异名也。《後汉书·隗嚣传》云“王莽塞鸡头”,即此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出鸡山”《正义》引。

同谷县

成州同谷县,本汉下辩道。史记·曹相国世家》“初攻下辩故道”《正义》引。

渭州

襄武县

獂道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獂戎邑。汉獂道属天水郡。史记·匈奴列传》“翟獂之戎”《正义》引。

渭源县

渭水源出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鸟鼠山,今名靑雀山。渭有三源,並出鸟鼠山,东流入河。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正义》引。

鸟鼠山,今名靑雀山,在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山海经》云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钨。鼠名餘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钨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史记·夏本纪》“道渭自鸟鼠同穴”《正义》引。

兰州

金城县

故子城在兰州金城县东北八十里,盖子姓之别邑。史记·殷本纪》“赐姓子氏”《正义》引。按唐渭州无华城骤,此“渭”当作“兰”为“华”之误,应是兰州金城县。汉金城县,西魏改名子城县,即以子城为名,至隋復名金城。

河州

袍罕县

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史记·夏本纪》“浮於积石”《正义》引。

积石山令名小积石,在河州袍罕县西七里。史记·夏本纪》“浮於积石”《正义》引。

岷州

溢乐县

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史记·周本纪》“及庸蜀羌擎”《正义》引,又《诗地理考》巻五氐羌引。

秦陇西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餘里,东人辽水。史记·匈奴列传》“起临洮至辽东万餘里”《正义》引。

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史记·夏本纪》汶嶓既艺”《正义》引。

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东南流人蜀,至泸州东流,经三峡,过荆州,与汉水合。《孙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滥觞也。史记·夏本纪》“江汉朝宗於海”《正义》引。

洮州

临潭县

洮州在陇右,去京千五百五十一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迁其民於临洮”《正义》。

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在京西一千五百五十一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西至临洮羌中”《正义》引,

羌中,从临洮西南芳州、抉州、鬆府以西,並古诸羌地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西至临洮羌中”《正义》引。按“扶”下脱“州”字。唐芳州、扶州、鬆州,《括地志》均属陇右道。

西倾山,今强臺山,在洮州临潭县西南三百三十六里。史记·夏本纪》“西倾因桓是”《正义》引。

凉州

姑臧县

凉、甘、肃、瓜、沙等州地,本月氏国。史记·匈奴列传》“东胡缰而月氏盛”《正义》引。又《史记·大宛列传》“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正义》作“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地”。按唐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县。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县。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县。沙州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县。瓜州治晋昌,今甘肃安西县。古月氏所居,盖在今甘肃嘉峪关以东,祁连山以北地区。《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延”字误,当依《大宛列传正义》作“瓜”。若廷州则在今陕北,非古月氏之地。

都野泽在凉州姑臧县东北二百八十里。史记·夏本纪》“至於都野”《正义》引。

肃州

酒泉县

崑崙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云後魏昭成帝建国十年前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史记·司马相如传》“西望崑崙”《正义》引。又《史记·秦本纪》“乐而忘归”正义引无“後魏昭成帝建国十年”九字,作“前凉张骏”“体”作“丘”,餘同。按“前”字从《秦本纪正义》引增。

福禄县

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樸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史记·五帝本纪》“西至於空桐”《正义》引。又《史记·赵世家》“其後娶空同氏”《正义》引作“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古西戎地”。

甘州

张掖县

甘州在京西北二千四百六十里。史记·李将军列传》“过居廷”《正义》引,又《通鑒·巻二十一·汉武帝纪》“築居延泽上”注引。

汉居廷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汉遮虏鄣,缰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築。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鄣,即此也。长老传云鄣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史记·匈奴列传》“築居延泽上”《正义》引。

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地理志》云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史记·李将军列传》“过居廷”《正义》引。又《史记·五帝本纪》“西至於流沙”《正义》引无“《地理志》”以下文。作“千六十四里”。按《李将军列传》、《正义》引脱“千”字,《五帝本纪正义》引有。《元和郡县志》说“居廷海在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疑《括地志》亦是,此“十四”两字或“百”字之烂文。

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史记·李将军列传》“祁连天山”《正义》引。

合黎水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人甘州张掖县。史记·夏本纪》“弱水至於合黎”《正义》引。

弱水在甘州张掖县南山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而浮弱水兮”《正义》引。

瀚海在流沙大碛西北数百里,东南去长安五千三百里。秦築长城经此海南。《大》藏音义巻二十引。

删丹县

兰门山一名合黎山,一名穷石山,在甘州删丹县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石山。史记·夏本纪》“弱水至於合黎”《正义》引。按《方舆纪要》巻六十三丹州卫合黎山引《括地志》有“山”字;今據补。

删丹西河名弱水,《禹贡》昆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望昆仑”《正义》引。按“云”字衍,今删。

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慜惜乃如此。”史记·匈奴列传》“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餘里”《正义》引。

沙州

炖煌县

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炖煌县东南三十里。史记·五帝本纪》“迁三苗於三危”《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至於三危”《正义》引作“三危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四十里”。

寿昌县

沙州龙勒山在寿昌县南百六十五里。史记·大宛列传》“列亭障至玉门”《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沙州寿昌县云“龙勒水在县南百八十里龙勒山上”,此“县”字上当有“寿昌”二字。

玉门故关在寿昌县西北百一十八里。史记·大宛列传》“列亭障至玉门”《正义》引。按《元和郡县志》作“玉门故关”,此即《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的玉门关,今據增“故”字。“县”上脱县名。

阳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史记·大宛列传》“其水东流注盐泽”《正义》引。按“玉门”二字衍、脱“阳”字。宋欧阳态《舆地广记》巻三十云“阳关在寿昌县西六里”,与《括地志》合、今據改。

蒲昌海一名渤泽,一名盐泽,亦名辅日海,亦名牢兰海,亦名临海,在沙州西南。史记·大宛列传》“其水东流注盐泽”《正义》引。按“穿”为“牢”字之误,又脱“海”字,據《水经》河水《注》增改。牢兰即楼兰,其地为古楼兰国,故以名此泽为牢兰。

伊州

伊吾县

伊州在京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史记·李将军列传》“撃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正义》引。

天山一名白山,今名初罗漫山,在伊州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史记·李将军列传》“撃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正义》引,又《通鑒·巻二十一·汉武帝纪》“祁连天山”注引。

黑水源出伊州伊吾县北二十里,又南流二十里而绝。史记·夏本纪》“道黑水至於三危”《正义》引。

文州

曲水县

白马水源出文州曲水县西南,会经孙山下。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别撃西丞白水北”《正义》引。

潭州

长沙县

潭州长沙县,本汉临湘县,长沙王呉芮都之。史记·髙祖本纪》“徙衡山王呉芮为长沙王都临湘”《正义》引。

呉芮故城在潭州长沙县东南三百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正义》引。按《水经湘水注》“临湘县故城,汉髙祖五年以封呉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築也。”呉芮城即临湘县城,《方舆纪》要巻八十长沙府长沙县说汉临湘城即今长沙县城。此引“裏”字当是“歩”字之误。

呉芮墓在长沙县北四里。史记·髙祖本纪》“徙衡山王呉芮为长沙王都临湘”《正义》引。

贾谊宅在县南三十歩。《湘水记》云:“谊宅中有一井,谊所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傍有一局脚石床,容一人坐,形流古制,相承云谊所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正义》引。

长沙,今潭州也。《十三州志》云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也。史记·货殖列传》“豫章长沙”《正义》。

江州

浔阳县

江州浔阳县有黄金山,山出金。史记·货殖列传》“豫章出黄金”《正义》引。

彭蠡湖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史记·夏本纪》“彭蠡既都”《正义》引、《史记·五帝本纪》“三苗”《正义》。

《禹贡》三江倶会於彭蠡,合为一江,入於海。史记·夏本纪》“东为中江入於海”《正义》引。

涪州

永安县

阳关,今涪州永安县治阳关城也。玉海·巻十·楚捍关》引。

寡妇淸臺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淸”《正义》引。

鄂州

武昌县

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史记·楚世家》“中子红为鄂王”《正义》引。

蒲圻县

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通典》巻一百八十三引魏王《地志》,又《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一十三引《括地志》。

润州

丹徒县

丹徒故城在润州丹徒县东南十八里,汉丹徒县也。《晋太康地理志》云呉王濞反,走丹徒,越人杀之於此城南。《徐州记》云秦使赭衣凿其地,因谓之丹徒。凿处今在故县西北六里丹徒岘,东南连互,盘纡屈曲,有象龙形,故秦凿绝顶,阔百餘歩,又夹坑龙首,以毁其形。坑之所在,即今龙、月二湖,悉成田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保於江南丹徒”《正义》引。

汉呉王濞冢在润州丹徒县东练壁聚北,今入於江。《呉录》云丹徒有呉王冢,在县北,其处名为相唐。史记·呉王濞列传》“即使人纵杀呉王”《正义》引。

江寧县

丹阳故城在润州江寧县东南五十里,秦兼並天下以为鄣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遇丹阳”《正义》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本纪》“过丹阳”注引。按丹阳秦、汉县,非邢,《正义》引衍“郡”字,《通鑒》注引无、今據删。“五”下脱“十”字,據《太平寰宇记》增。今南京市东南五十里接安徽当涂县界小丹阳镇即是。

慈姥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上出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今並芊茸头细不任。《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升州江寧县引。

句容县

江乘故县在润州句容县北六十里,本秦旧县也。通鑒·巻七·秦始皇纪》“从江乘度”注引,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呉从江乘度”《正义》。

铜山,今宣州及润州句容县有,並属鄣也。史记·呉王濞列传》“呉有豫章郡铜山”《正义》引。

岳州

巴陵县

湘山一名编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十八里。史记·五帝本纪》“登熊湘”《正义》引。

君山一名洞庭山。酒香山在君山上。《湘水记》云:“君山上有美酒,饮者不死。武帝遣栾巴求得之,未进禦,东方朔窃饮。帝怒,欲杀之,对曰:‘气使酒有验,杀臣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相传毎春时往往闻酒香,寻之莫见其处。”《事类赋注》巻七引。

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通典》巻一百八十三引《地志》,又《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一十三引《括地志》。

洞庭湖在岳州巴陵县西南一里,南与靑草湖相连。史记·五帝本纪》“三苗”《正义》。

湘阴县

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史记·秦始皇本纪》“浮江至湘山祠”《正义》引。

二妃冢在湘阴县北一百六十里靑草山上。盛宏之《荆州记》云靑草湖南有靑草山,湖因山名焉。《列女传》云舜陟方,死於苍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间,因葬焉。史记·秦始皇本纪》“浮江至湘山祠”《正义》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纪》“闻之尧女舜妻葬此”注引。

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春秋时罗子国,秦置长沙郡而为县也。按: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沉汨罗以死”《正义》。

常州

无锡县

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史记·呉太伯世家》“呉太伯”《正义》。

饶州

鄱阳县

饶州鄱阳县,春秋时为楚东境,秦为番县属九江郡,汉为鄱阳县。史记·楚世家》“呉復伐楚取番”《正义》引。

英布冢在饶州鄱阳县北百五十二里十五歩。史记·黥布列传》“遂灭黥布”《正义》。

虔州

虔化县

梅岭在虔州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史记·东越列传》“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正义》引,又《通鑒·巻二十·汉武帝纪》“屯豫章梅岭以待命”注引。按《通鑒》注引有“虔州”二字。

衡州

临蒸县

临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太平御览》巻八百六十七引《括地图》,又《舆地纪胜》巻五十五引《括地志》。

湘潭县

衡山一名峋嵝山,在衡州湘潭县西四十一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西渡淮水之衡山”《正义》引。又《史记·夏本纪》“汶山之阳至於衡山”《正义》引无“一名峋嵝山”五字。

道州

营道县

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嶷,象来至此,後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史记·五帝本纪》“封弟象为诸侯”《正义》引。

唐兴县

九嶷山在道州唐兴县东南一百里。《皇览冢墓记》云舜冢在零陵郡营浦县九嶷山。史记·秦始皇本纪》“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正义》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纪》“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注引无“皇览”以下文,有“其山九峰相似故名”句。按“永”当作“道”,《太史公自序》“窥九嶷”《正义》云“九嶷山在道州”是。

越州

会稽县

楫山在越州会稽县西北三里,一名稷山。史记外戚世家“而薄父死山阴”《正义》引。

会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会稽县东南一十二里。史记·封禅书》“禹封泰山禅会稽”《正义》引。

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即会稽山一峰也,在会稽县东南十八里。《呉越春秋》云:“禹案《黄帝中经》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左阙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靑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球共文。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卧,梦见绣衣男子自称玄夷仓水使者,却倚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齐於黄帝之嶽,岩嶽之下,三月季庚,登山發石。’禹乃登宛委之山,發石,乃得金简玉字,以水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史迁云‘上会稽,探禹穴’,即此穴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上会稽探禹穴”《正义》引。

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史记·夏本纪》“计功而崩”《正义》引。

餘姚县

越州餘姚县有暦山舜井,濮州雷泽县有暦山舜並,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及娇州暦山舜井,皆云舜所耕处,未详也。史记·五帝本纪》“舜耕暦山”《正义》引。

越州餘姚县,顾野王云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餘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七虞故县。《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正义》引。

邹县

徐城在越州邹县东南人海二百里。夏侯誌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传云昔周穆王巡狩,诸侯共尊偃王,穆王闻之,令造父禦,乘骏衷之马,日行千里,自还讨之。或云命楚王帅师伐之,偃王乃於此处立城以终。史记·秦本纪》“徐偃王作乱”《正义》引。

杭州

钱塘县

杭州,周显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败其王无强,尽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故復人楚。《太平寰宇记》巻九十三杭州引。

湖州

乌程县

铜山在乌程县东三十里,呉采郭山之铜即此也。《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乌程县引。

何口山在乌程县南十里,山下当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盖山,晋何楷居之修儒业,楷後为呉兴太守,改金盖为何山。山口有火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乌程县引。

乌程东北有孙皓为乌程侯时井一所,口圆径一丈六尺。《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乌程县引。

黄浦亦名庚浦,盖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邨,晋殷康为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更康为庚也。《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乌程县引。

长城县

秦置鄣郡在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郭郡故城是也。汉改为丹阳郡,徒郡宛陵,今宣州地也。史记·货殖列传》“江南豫章长沙”《正义》。

秦兼天下以为鄣郡,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故鄣城是也。史记·呉王濞列传》“呉有豫章郡铜山”《正义》引。按“章”误,当作“鄣”,依《货殖列传正义》改。

长兴县

西顾山一名呉望山,在长兴县北四十九里,髙千丈。《山墟名》云西顾山,昔呉王阖庐登姑苏,望五湖、顾见此山,因名之。《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长兴县引。

湖陵山在县北一十五里,髙四百五十丈。《山墟名》云艺香山,昔西施種香之所。《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长兴县引。

夏驾山一名石鼓山,在长兴县南三十六里,髙九百丈。石鼓作金鼓呜,亦为零陵郡石鼓之类。《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长兴县引。

安吉县

五山有五峰。昔邨人姚尝於此采樵,忽遇仙人。及还家,因入瓮中隐身,谓家人云:“可七日勿开。”日限未至,家人开之,诊变为白鹤,飞向五山。《呉兴记》云五山亦名奕山也。《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安吉县引。又《舆地纪胜》巻四引作“五峰山,仙人姚诊所居。陈虞寄《报恩寺碑》云四鹤齐飞,五峰相映”。

南屿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因以名之。《太平寰宇记》巻九十四湖州安吉县引。

苏州

呉县

大伯冢在呉县北五十里无锡县界西梅裏鸿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史记·呉太伯世家》“太伯卒”补《正义》引,又《呉郡志》巻三十九引。

太伯奔呉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邨,其城及冢见存。史记·周本纪》“二人乃亡如荆蛮”《正义》。

笠泽江松江之别名,在苏州南三十五里。又云笠释即太湖。史记·呉太伯世家》“伐败呉师於笠泽”补《正义》引。

幹隧在苏州呉县西北四十餘里万安山西南一里太湖。史记·苏秦列传》“禽夫差於幹隧”《正义》。按依《史》文补出“幹隧”二字

辰州

沅陵县

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史记·秦本纪》“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正义》引,又《〈通鑒〉地理通释/卷十·黔中》引,又《通鑒·巻四·周赧王纪》“初置黔中郡”注引。

卢溪县

辰州卢溪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陵记》云山际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史记·夏本纪》“包匦菁茅”《正义》引,又《史记·封禅书》“一茅三脊”补《正义》引。按“阳”当作“陵”,《封禅书补正义》引不误,《太平寰宇记》亦引《武陵记》说。

激浦县

辰州激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时山,彼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会集歌舞於此山。山多茶树。《舆地纪胜》巻七十五引《坤元录》。

建州

建安县

闽中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太平御览》巻一百七十引《坤元录》。

邵武县

邵武有庸岭,一名乌头岭,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为患,都尉长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长遂估赁人家婢子养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将乐县李诞有六女无男,小女名奇,及受雇,应之,责买好剑,仍作数石米飧,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夜出,目如三尺镜。奇放犬咋蛇,奇从後以剑斫之,蛇踊出,至庭而死。《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一邵武军邵武引《坤元录》。又《太平御览》巻四十七引《坤元录》作“邵武北有庸岭,一名乌岭,北隰中有大蛇,为将乐令李诞女所杀者。”

建阳县

建阳县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太平御览》巻四十七引《坤元录》。《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一建州建阳县引此修云出《神异录》。

武夷山在建阳县北一百二十八里。萧子开《建安记》云“武夷山在其髙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数百仞於烟岚之中,其间有木碓、磨、簸箕、箩、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传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太平寰宇记》巻一百一建州建安县引《坤元录》。

武夷山涧东一岩上有鸡妻。《太平御览》巻四十七引《坤元录》。

蛮夷

西域

率都沙那国亦名苏对沙那国,本汉大宛国。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之迹”《正义》引。

康居国在京西一万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也。史记·大宛列传》“为發导绎抵康居”《正义》引。按《汉书·西域传》云“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即《括地志》所奉,“酒”字衍,今據删。

安息国在京西万一千二百里。自阳关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於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国。《[[汉书]]》云:“北庚居,东乌弋山离,西条支。国临嫣水。土著。以银为钱,如其王麵,王死辄更钱,效王麵焉。”史记·大宛列传》“安息”《正义》引。按此《括地志》文,各本《史记正义》倶误作《地理志》,《汉志》无此文。“西”当作“阳”、汉至唐通西域诸国皆自阳关出。

跋禄迦国出细好白毡、上细毛厨,为邻国中华所重,时人号为“末禄毡”,其实毛布也。《大藏音义》巻八十二引。

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以战。其民弱於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碡瑁、金、银、铁、锡、铅。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明帝梦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於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至中国,画形像焉。万震《南州志》云:“地方三万里,佛道所出。其国王居城郭,殿皆雕文刻镂。街曲市裏,各有行列。左右诸大国凡十六,皆供奉之,以天地之中也。”《浮图经》云:“临儿国王生隐屠太子。父曰屠头邪,母曰莫邪屠。身色黄,發如靑丝,乳有靑色,爪赤如铜。始莫邪屠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右胁出。生有發,堕地能行七歩。太子生时,有二龙王夹左右吐水,一龙水暖,一龙水冷,遂成二池,今犹一冷一暖。初行七歩处,琉璃上有太子脚迹见在。生处名祇洌ǐ舍,在舍卫国南四里,是长者须达所起。又有阿输迦树,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树也。”史记·大宛列传》“其东南身毒国”《正义》。按據上文增“屠”字。

沙只大国即舍卫国也,在月氏南万里,即波斯匿王治处。此国共九十種,知身後事。城有只树给孤园。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正义》引。

天竺国有东、西、南、北、中央天竺国,国方三万里,去月氏七千里。大国隶属凡二十一。天竺在昆仑山南,大国也,治城临恒水。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正义》引。

南蛮北接氏羌,西过蛮界即入土番南界,越数重髙山峻岭,渉暦川谷,凡经三数千里,过上番界,度雪山南脚即入东天竺,东南界迦摩缕波国,其次近南三摩怛吒国、嗬利鸡罗国及耽摩立底国。此山路与天竺至近,险阻难行,是大唐与五天陆路之捷径也。仍须及时,盛夏热瘴毒蟲不可行履,过者难以全生;秋多风雨水泛,又不可行;冬虽无毒,积雪冱寒,又难登陟;惟有二、三月乃是过时,仍须译解数種蛮夷语言,兼裔买道之货,仗土人引道,展转问津,即必得达。《大藏音义》巻八十一引。

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恒迦河,即经称恒河者也。自昆仑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湿。土肥良,多種稻,歳四熟,留役驰马,米粒亦极大。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正义》引。

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恒河出其南吐狮子口,经天竺入达山。嫣水今名为浒海,出於昆仑西北隅吐马口,经安息、大夏国入西海。黄河出东北隅吐牛口,东经泐泽,潜出大积石山,至华山北,东人海。其三河去入海各三万里。此谓大昆仑,肃州谓小昆仑也。《禹本纪》云河出昆仑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也。史记·司马相如传》“西望昆仑”《正义》引。按“滥”当作“泐”,據《水经·河水注》改。

阿耨达山一名昆仑山,其山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史记·司马相如传》“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正义》引。

弱水有二源,倶出女国北阿耨达山,南流会於女国东,去国一里,深丈餘,阔六十歩,非毛舟不可济,南流人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正义》引。按此引有错脱,不可通,依《大宛列传》“条支有弱水”《正义》补正。

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见佛,即刻牛头旃檀象,置精舍内佛坐。此像是众像之始,後人所法也。佛上天靑梯,今变为石,没人地,唯餘十二蹬,蹬间二尺餘。彼耆老言,梯入地尽,佛法灭。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正义》引。

王舍国,胡语曰罪悦只国。其国灵惊山,胡语曰耆阇崛山。山是靑石,石头似惊。鸟名耆阇,驽也。崛,山石也。山周四十里,外周围水,佛於此坐禅,及诸阿难等倶在此坐。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正义》引。

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其迹尚存。又於山上起塔,佛昔将阿难在此上山四望,见福田疆畔,因製七条衣割截之法於此,今袈裟衣是也。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正义》引。

葱岭山在京西九千八百六十里,葱茂於常,故曰葱岭。其山东至於宾,西腧厨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奄息总极”补《正义》引。

火山国在扶南东大湖海中。其国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树皮,绩为火浣布。《魏略》云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国。从安息界乘船直载海西,遇风利时三月到,风迟或一二歳。其公私宫室为重屋,邮驿亭置如中国。从安息绕海北陆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无盗贼。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朱应《异物志》云大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於土中,候其欲萌,築墙绕之,恐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撃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群。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无极,观之如用则真金也。史记·大宛列传》“奄蔡黎轩”《正义》引。按“风”字衍。據《汉书·西域传》增“国”字。《隋书经籍志》有《扶南异物志》一巻,朱应撰,《旧唐书经籍志》同,此误为“宋膺”,今據改。“秦”上脱“大”字,據下文增。

焦侥在大泰国南。史记·孔子世家》“焦侥氏”《正义》引。

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史记·大宛列传》“奄蔡黎轩”《正义》引。

火林山生不烬之木。其山昼夜大火常然,猛风不盛,暴雨不灭。其木皮花皆堪绩布,而皮布粗,花布细。又有火浣兽,其形似鼠,可重百斤,毛长三四寸,色白,细如丝,常居火中,炯赤如火。时时出外,人以水逐而沃之,得水即死。取其毛绩以为布,经有垢污,若以灰水洗终日仍旧;若置於火中烧之,与火同赤,出而振之,尘去洁白如新,因名火浣。《大藏音义》巻十五引。

北狄

铁勒国,匈奴冒顿之後,在突厥国北。乐胜州经秦长城、太羹长路正北,经沙碛,十三日行至其国。史记·匈奴列传》“右方直洒泉张掖郡”《正义》引。

秣褐国,古肃愼也,在京东北万里以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上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禦风寒。贵臭秽不洁,作厕於中,园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靑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係於椁,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史记·夏本纪》 “岛夷皮服”《正义》引。

抹靺鞨国,古肃愼也,亦曰挹娄,在京东北八千四百里,南去扶餘千五百里,东及北各抵大海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邪与肃愼为邻”《正义》引。

东夷

朝鲜、髙骊、秽貊、束沃沮、夫餘五国之地,国东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在京师东。东至大海四百里,北至营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罗国六百里,北至靺鞨国千四百里。史记·朝鲜列传》“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正义》引。按此引有脱文,与“五国之地”不相应,今據《後汉书·东夷传》补“秽”、“夫餘”三字。

髙骊治平壤城,本汉乐浪郡王俭城,即古朝鲜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地东至海暨朝鲜”《正义》引,又《史记朝鲜列传》“朝鲜王满者”《正义》引,又《玉海·巻十·朝鲜》引。

秽貊在髙丽南,新罗北,东至大海,西史记·留侯世家》“东见仓海君”《正义》引。按“西”下有脱文,末洋。

亶洲在东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女人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数万家,至今洲上人至会稽市易者。呉人《外国图》云亶洲去琅邪万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人海求仙人”《正义》引。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徐福得平原广泽”《正义》引作“亶州在东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後復有数洲万家,其上人至会稽市易者。”

百济国西南渤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属百济。史记·夏本纪》“岛夷卉服”《正义》引。又《史记五帝本纪》“岛夷”《正义》引无“渤”字,“皆邑落”作“皆置邑”。

倭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餘小国,在京南万三千五百里。史记·五帝本纪》“岛夷”《正义》引。

◀上一巻 全书终
括地志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