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坤舆典 第二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十八卷
方舆汇编 坤舆典 第二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第二十八卷《目录》。

     《水部·纪事》。

     《水部杂录》:

     《水部外编》:

    《坤舆典》第二十八卷,

    水部纪事

    《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于 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

    《瑞应图》:“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师长以水为号。”

    《书经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 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又佥曰:‘于,鲧哉’!帝曰: ‘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 九载绩用勿成’。”

    《云仙杂记》:“禹导河之际,沈秘景符,以镇五千之水患, 后人赖焉。”

    《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 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 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 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 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 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 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 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 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史记扁鹊传》:“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 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 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无泄’。 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 水,三十日当知物矣。”索隐曰:案《旧说》云“上池水”,谓 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取之以和药。服之 三十日,当见鬼物也。

    《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 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 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 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 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神异传》:“始皇时,长水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 没为湖’。一老妪旦旦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 故。妪去后,门侍杀犬,以血涂门。妪又往见血,走去不 敢顾。忽大水至,沦陷为谷,因目曰谷水。”

    《独异志》《玉箱记》曰:前汉刘子光西征过山而渴,无水。 子光在山间见一石人,问之曰:“何处有水?”石人不答, 乃拔劎斩石人,须臾穷山水出 《博物志》。沈酿川者,汉郑弘灵帝时为乡啬夫,从宦入 京,未至,夜宿于此,逢故人,四顾荒郊,村落绝远,沽酒 无处,情抱不申,乃投钱于水中而共饮,尽夕酣畅,皆 得大醉,因便名为沈“酿川。”明旦分首而去。弘仕至尚 书。

    《异苑》:“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 破窑,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船,长数十 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 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馀渎皆竭,惟此 巨流焉。”

    《记事珠》:渊明尝闻田水声,倚杖久听,叹曰:“秫稻已秀, 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宋书符瑞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五月,征北长史广 陵太守范邈上言:“所领舆县,前有大浦,控引潮流,水 常淤浊,自比以来,源流清洁,纤鳞呈形,古老相传,以 为休瑞。”

    《索虏传》:“拓跋焘至瓜步,声言渡江。焘不饮河南水,以 骆驼负河北水自随,一骆驼负三十斗,遣使饷太祖 骆驼名马。”

    《元嘉起居注》:“盱眙民王彭,先丁母艰,居丧至孝。元嘉 之始,父又丧亡。彭兄弟二人,土工未就,乡人助彭作 砖砖,事须水济。值天旱,穿井尽,力不得水。彭号穷无 计。一旦天雾,雾消之后,于砖灶前自然水生。” 《南齐书祥瑞志》:“世祖为广兴相,岭下积旱,水涸不通。 船上部伍至,水忽暴长。庾温云:‘《易》,利涉大川之义也’。” 《陆慧晓传》:“建元始,迁太子洗马。武陵王晔守会稽,上 为精选僚吏,以慧晓为征虏功曹,与府参军沛国刘 琎同从述职。行至吴,琎谓人曰:‘吾闻张融与陆慧晓 并宅,其间有水,此水必有异味’。遂往酌而饮之。” 《梁书何远传》:“远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 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 者则摙水还之。其他事率多如此。

    《陈书周文育传》,“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 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复游 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 《魏书尔朱兆传》,后魏孝庄帝诛尔朱荣,荣从子兆自 汾州率骑攻洛师,至河梁西涉渡,掩袭京邑。先是,河 边人梦神谓己曰:“尔朱家欲渡河,用尔作灅波津令, 为之”缩水脉,月馀,梦者死。及兆至,有行人自言知水 浅处,以草插导,忽失所在。兆遂策马涉渡。

    贤奕魏、《贾》𤨿家累千金,博学善著作,有苍头,善别水。 常令乘艇于黄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 八升,经宿,器中色赤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酒之芳 味,世中所绝。

    《酉阳杂俎》:“谯郡有功曹𡼏。天统中,济南来府君出除 谯郡,时功曹清河崔公恕弱冠有令德。于时春夏积 旱,送别者千馀人至此𡼏上,众渴甚,思水升直万钱 矣。来公有思水色,恕独见有一青鸟于𡼏中乍飞乍 止,怪而就焉。乌起见一石方五六寸,以鞭拨之,清泉 涌出,因盛以银瓶,瓶满水立竭,惟来公与恕供疗而 已。议者以为盛德所感致焉。”时人异之,故以为目。 《录异记》:中宗景龙年,东京之西四百里官路之地,皆 如水影,人马树木,行立其上,历历焉,影可俯视,月馀 乃灭。

    《志怪录》:“大历末,深州束鹿县中有水影,长七八尺,遥 望见人马往来,如在水中,及至前,不见水。”

    《玉泉子》:李德裕在中书,尝饮惠山泉,自毗陵至京,置 递铺,有僧人诣谒。德裕好奇,凡有游其门者,虽布素 皆接引。僧白德裕曰:“相公在中书,昆虫遂性,万汇得 所。水递一事,亦日月之薄蚀,微僧窃有惑也。敢以上 谒,欲沮此,可乎?”德裕颔之曰:“大凡为人,未有无嗜者, 至于烧汞,亦是所短。况三惑、博塞弋弈之事,弟子悉 无所染。而和尚不许弟子饮水,无乃虐乎?为上人停 之,即三惑驰骋怠慢必生焉。”僧人曰:“贫道所谒相公 者,为足下通常州水脉。京都一眼井,与惠山泉脉相 通。”德裕大笑曰:“直荒唐也。”曰:“相公但取此泉脉。”德裕 曰:“井在何坊曲?”曰:“昊天观常住库后是也。”因以惠山 一罂,昊天一罂,杂以八罂,一类十罂,暗记出处,遣僧 辨析。僧因啜尝取惠山“昊天馀八瓶同味。”德裕大加 奇叹,当时停水递,人不告劳,浮议乃弭。

    《中朝故事》:赞皇公李德裕博达士,居廊庙日,有亲知 奉使于京口,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南零水与 取一壶来。”其人举棹,日醉而忘之,泛舟止石城下,方 忆,乃汲一瓶于江中,归京献之。李公饮后,叹讶非常, 曰:“江表水味,有异于顷岁矣。此水颇似建业石城下 水。”其人谢过不隐也。

    《唐书李德裕传》:“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 水’”,转相流闻,南方之人,率十户僦一人使往汲。既行 若饮,病者不敢近荤血,危老之人率多死。而水斗三 十千,取者益他汲,转鬻于道,互相欺訹,往者日数十 百人。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且言:“昔吴有圣水,宋、齐 有圣火,皆本妖祥,古人所禁。请下观察使令狐楚填” 塞,以绝妄源。从之。

    《孔若思传》:若思为库部郎中,常曰:“仕宦致郎中足矣。” 座右置止水一石,明自足意。

    《茶寮记》:“唐秘书省中水最佳,故名秘水。”

    《五代史雷满传》:满尝凿深池于府中,客有过者,召宴 池上,指其水曰:“蛟龙水怪皆窟于此,盖水府也。”酒酣, 取座上器掷池中,因裸而入,取器嬉水上,久之乃出, 治衣复坐,意气自若。

    《于阗国传》:“胡卢碛,汉明帝时征匈奴,屯田于吾卢,盖 其地也。地无水,而尝冬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晋 遣供奉官张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仲云遣宰相四 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 皆东向拜。自仲云界西,始涉碱碛,无水,掘地得湿沙, 人置之胸以止渴。”

    《清异录》:王衍伶官家乐侍燕,小池水澄天见,家乐应 制云:“一段圣琉璃。”

    《宋史宋琪传》:琪为相,太平兴国九年九月,上幸景龙 门外观水硙,因谓侍臣曰:“‘此水出于山源,清冷甘美, 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馀润之所及乎’?琪等对曰,实 因地脉潜通而然,亦犹人之善恶以染习而成也。” 《袁燮传》:“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生而端粹专静,乳 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庆历八年正月夜,卫卒作乱,越 屋叩寝殿。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 炬焚帘,水随灭之。”

    《东轩笔录》:仁宗尝步苑中,及还宫,顾嫔御曰:“渴甚,可 进热水。”嫔御进水,且曰:“官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 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 故忍渴而归。”圣性仁恕如此书“蕉盩厔有玉女泉甘洌。”苏子瞻过此,汲两瓶去,恐 后复取,为从者所绐,乃破竹作券,使寺僧藏之,以为 往来之信,戏曰“调水符。”

    《墨庄漫录》:“元祐六年七夕日,东坡时知扬州,与发运 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大明寺汲塔院西廊井与下 院蜀井二水,校其高下,以塔院水为胜。”

    《宋史文苑传》:“秦观徙雷州,徽宗立,放还至藤州。出游 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 而卒。”

    《林灵素传》:宣和元年三月,京师大水临城,上令中贵 同灵素登城治水,敕之,水势不退。回奏:“臣非不能治 水,一者是乃天道,二者水自太子而得,但令太子拜 之,可信也。”遂遣太子登城,赐御香,设四拜,水退四丈。 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

    《老学庵笔记》:“钱逊叔侍郎少时溯汴,舟败溺水,流二 十里,遇救得不死。旬日犹苦腰痛,不悟其故。视之有 手迹大如扇,色正青,五指及掌宛然可识,若擎其腰 间者。”

    韦居听舆周益公夫人妒,有媵,公盼之,夫人縻之庭。 公过之,当暑,媵以渴告,公以熟水饮之。夫人窥于屏 曰:“好个相公,为婢取水。”公笑曰:“独不见建义井者乎?” 《宋史高昌传》:高昌用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 食,馀二社冬至亦然。以银或𨱎石为筒贮水,激以射, 或以水交泼为戏,谓之压阳气去病。

    《南毗传》:“南毗国在大海之西南,由三佛齐风颿月馀 可至。其国王每巡行,先期遣兵百馀人持水洒地上, 以防飓风扬沙尘。”

    《青溪暇笔》:太宗以北兵渡淮,时无一苇之楫。有人于 囊中取干猪脬十馀,内气其中,环在腰间,泅水而南, 径夺舟以济北军。

    《归田诗话》:戴式之尝见夕照映山,峰峦重叠,得句云: “夕阳山外山。”自以为奇,欲以“尘世梦中梦”对之,而不 惬意。后行村中,春雨方霁,行潦纵横,得“春水渡傍渡” 之句以对,上下始相称。

    《苏谈》:武功在章秋治水,久未就功,问于王尚书来,尚 书曰:“分水势,寻水源。”武功于是先开数渠,引水散为 各支流去而时或泛滥,其害终在再三求源发处不 得,乃投以物,使人离数十里候之,物复浮出,如是者 数处。武功曰:“水流则不受物,源不在是。”再投之一处 不浮。曰:“此乃真水源也。”以百计塞之,皆莫效,下以土 石,若无者。闻一僧有道,武功就往谒之问术,僧不肯 言,强之,但曰:“圣人无欲。”武功归思而不得,数日忽悟 曰:“此下殆有龙窟,龙所欲者,珠也,吾能使之去。”于是 铸长铁柱,洞釜底,贯而下焉。水始受塞,不逾时遂成 平陆。盖铁汁能蚀珠,龙爱珠,故去也。武功时时为人 道之。

    《语怪》弘治中,有回回入贡,道山西某地,经行山下,见 居民男女竞汲山下一池。回回驻行,谓伴者:“吾欲买 此泉,可往与居民商评。”伴者漫往语,民言:“乌有!此买 水何庸?且何以携去?”回回言:“汝毋计我事,第请言价。” 民笑漫言须十金。回回曰:“诺。”立与之。众曰:“戏耳,须二 十金。”回回曰:“诺。”即益之。民曰:“戏耳,乌有卖理?”回回怒, 将相击。民惧,乃闻于县。县令亦令绐之曰:“是须三千 金。”回回曰:“诺。”即益之。令又反复言四千,以至五千,回 回亦益之。令亦惧,以白于府守。令语之:“此真戏耳。”回 回大怒,言:“此岂戏事!汝官府皆许我,我以此已逗留 数日,今悉以贡物充价,汝尚拒我,我当与决战。”即挺 兵相向,守不得已,许之。回回即取椎凿,循泉破山,入 深穴,得泉源,乃天生一石池,水从中出,即舁出将去。 守令问:“事既成,无番变,试问此何物耶?”回回言:“若等 知天下宝有几?”众曰:“不知。”回回曰:“金贝珠玉,万宝皆 虚,天下惟二宝耳,水火是也。假令无二宝,人能活耶? 二宝自有之。火宝犹易,惟水宝不可得,此是也。凡用 汲者,竭而复盈,虽三军万众,城邑国都,只用以给,终 无竭时。”语毕,欣欣持之以往。

    水部杂录

    《易经乾卦》九五《文言》:“水流湿,火就燥。”《大全》吴氏曰: “湿者下地,故水之流趋之。”

    《屯》《象》:“云雷屯。”坎不言水而言云者,未通之意。 《蒙彖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程传艮上坎下,《艮》为 山,为止,《坎》为水,为险。

    《需》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本义坎水在前, “乾健临”之,将涉水而不轻进之象。

    《讼象》: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本义天上水下,其行相违,作事谋始,讼端绝矣。《大全》杨氏曰:“天 左旋而水东注。”违,行也。平庵项氏曰:乾阳生于坎水, 坎水生于天一,干坎本同气而生者也,一动之后,相 悖而行,遂有天渊之隔。丹阳都氏曰:“天为三才之始, 水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

    《师》《象》: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程传“地中有 水”,水聚于地中,为众聚之象。本义水不外于地,兵不 外于民,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

    《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本义“地 上有水”,水比于地,不容有闲,建国亲侯,亦先王所以 比于天下而无闲者也。

    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 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 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 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象》曰:水洊至,习坎,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本义“习”,重习也。“坎”,险陷也。 其象为水,阳陷阴中,外虚而中实也。此卦上下皆坎, 是为重险程传,坎为水,水流仍洊而至,两坎相习,水 流仍洊之象也。水自涓滴至于寻丈,至于江海,洊习 而不骤者也。其因势就下,信而有常。《大全》朱子曰:“水 流而不盈”,是说一坎满便流出去,一坎又满又流出 去。行险而不失其信,则是说决定如此。

    《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程传山之峻 阻,上复有水,坎水为险陷之象。上下险阻,故为蹇也。 《大全》张氏曰:“山上有水”者,涧谷之泉,山石碍而止之, 不能流行,其象为《蹇》。

    《困》《象》: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本义水下漏则 泽上枯,故曰“泽无水。”

    《井象》: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本义:‘木上有 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劳民者以君养民,劝相者使 民自养’,皆取井养之义。”《大全》朱子曰:“草木之生,津润 皆上行,直至树末,便是‘木上有水’之义。虽至小之物 亦然。如菖蒲叶,每晨叶叶尾皆有水如珠颗,虽藏之 密室亦然,非露水也。”问:“如此则井之义与木上有水 何预?”曰:“木上有水,便如井中之水。水本”在井底,却能 汲上来给人之食,故取象如此。问:“程子‘井桶’之说是 否?”曰:“不然。‘木上有水’,是木穿水中,张上那水。若作汲 桶,则解不通矣,且与‘羸其瓶’之说不合也。”

    《涣象》: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程传“风行 水上”,有涣散之象。先王观是象,救天下之涣散,享帝 立庙系人心,合离散之道,莫大于此。

    节象:“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程传泽 之容水有限,过则盈溢,是有节,故为“节”也。

    《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程 传水火既交,各得其用,为《既济》。《大全》项氏曰:人之用 莫大于火,而火常生患,善济火者莫如水,思火之为 患,而储水以防,使水常在火上,其力足以胜之,则其 患亡矣。

    《未济》象。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程传 水火不交,不相济为用,故为《未济》。火在水上,非其处 也。

    《说卦》三章,“水火不相射。”《大全》,“‘朱子曰:‘水火下然上 沸,而不相灭息也’。”“‘射’,音食,犯也’,是‘不相害’”;“‘‘音斁’,是‘不 相厌,二义皆通’。”问:“射’二音孰是?”曰:“‘音石’。是水火与风 雷山泽不相类。水火本是相克底物事,今却相应而 不相害。”问:“若以‘不相厌’射而言,则与上文‘通气’”、“‘相薄’ 之文相类,不知如何?”曰:“‘‘不相射’,乃下文‘不相悖’之意; ‘不相悖’,乃不相害’也。水火”本相害之物。便知未济之 水火、亦是中间有物隔之、却相为用。若无物隔之、则 相害矣。此乃以其不相害、而明其相应也。

    《说卦五章》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 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说卦六章》“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诗经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水流满也。《大全》 蔡氏曰:“水势朝宗于海,犹诸侯朝宗于王也。”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汤汤》,波流盛貌。

    《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流貌。“北流”,丰镐之间, 水多北流,言小水微流,尚能浸灌也。

    《大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泂,远也。行 潦,流潦也。《大全》孔氏曰:“道上雨水流聚,故曰流潦也。” 曹氏曰:“道上流潦,黄浊不可饮。然蓄之大器,澄停既 久,挹取其清者而注之于此,尚有用也。”

    《周礼考工记》:“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至 柔者莫如水”,疑若不能凝矣。然隆冬冱寒,则坚凝而 为冰。既坚矣,疑若不能释也,及暖气和融,则复消释 而为水。凡此皆天时使之然也。

    《尚书大传》。“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非水无以通远任 重也。”

    《道德经易性》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任信》篇:“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圆中则圆,方中则方,拥之则止, 决之则行。”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 功也。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

    《庄子·逍遥篇》:“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 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

    《列子说符篇》: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 不应。白公又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 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曰:“淄、渑之合,易牙 尝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 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

    《墨子古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 容,镜于人则知吉凶。”

    《韩子》:“山居而谷汲者,𦝼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 买庸而决窦。”

    《淮南子俶真训》:“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 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孰暇知其所 苦乐乎?”

    《本经训》“凿污池之深,肆畛崖之远,来谿谷之流,饰曲 岸之际积牒旋石以纯。修埼抑淢,怒濑以扬。激波曲 拂邅回,以像湡浯。益树莲菱,以食鱼鳖。鸿鹄鹔鵊,稻 粱饶馀,龙舟鹢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

    《韩诗外传》“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 祓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时,谷雨水上,招魂祓除 不祥也。”

    刘子《新论通塞》篇:“水之性清,动壅以堤,则波绉而气 腐。决之使通,循势而行,从涧而转,虽有朽骸烂卉,不 能污也。非水之性异通之与壅也,人之通,犹水之通 也。”

    《从化》篇:“水之在器,器方则水方,器圆则水圆。”是随器 之方圆也。

    《论衡》:“燧之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智 所不能与其数乎?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 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固相动也。

    《物理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泡之本也。吐元气, 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

    九州之外皆水也。余昔登会稽,仰看南山,见云如瀑 练,方数十丈,其声硠磕,须臾,山下居民惊骇,洪水大 至。

    《巴志》:江州治涂山,旧有禹王及涂后祠。祠北水有铭 书词云:汉初,犍为张君为太守,忽得仙道,从此升度。 今民曰张府君祠,下有清水穴也。人以此水为粉,则 膏晖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林粉 也。

    《抱朴子》:“水出于方,诸方诸方而水不方也。”

    黄帝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浮天而载地者,水也。 《秦州记》:成纪县有石臼,中水深数尺,水旱无增减,故 名其地为天水郡。

    《荆州记》:“南阳有菊水,其源傍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 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三十,中 寿百馀七十,犹以为夭。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 阳令,县月送三十馀石,饮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 父患风羸,于南阳恒汲饮水,此疾遂瘳。此菊食之甘 美,异于馀菊。广又收其实,种之京师,遂处处传置之” 矣。

    《岳阳风土记》:傍湘之民,岁暮取江水一斗,岁旦取江 水一斗,较其轻重,则知其年水势高下。云重则水大, 轻则水小,甚验。

    《拾遗记》:日南之南有淫渊之浦,言其水浸淫从地而 出,以成渊泉。或言此水甘软,男女饮之则淫。其水小 处可滥觞褰涉,大处可方舟沿溯,随流屈直。其水激 石之声,似人之歌笑,闻者令人淫动,故俗谓之“淫泉。” 《述异记》:“一说香水在并州,其水香洁,浴之去病。吴故 宫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吴宫” 人濯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古诗云:“安得香水泉, 濯郎衣上尘。”俗说魏武帝陵中亦有泉,谓之香水。 粉水出房陵永清谷,取其水以渍粉,即鲜洁有异于 常,谓之粉水。

    《南史袁湛传》:“湛从孙粲尝谓周旋人曰:‘昔有一国,国 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 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病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 于是聚谋,共执国王,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 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 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我既不狂,难以独立,比’” 亦欲试饮此水矣。

    《异苑》:“乘矶山,下临清川,昔有渔父宿于川,夜半闻水 中有弦歌之音,宫商和畅,清弄谐密。”

    永宁县涛山有河,水色红赤,有自然石桥,多鱼獭异 禽,阴雨时尝闻𩊠角声甚亮。 《名山略记》:“僧权道人居晋安霍山,晨出涧,忽见白水 异常,饮之甘如醴,水过甚迅,器取得少许,以饷陶晋安,不复中饮。权寿百三十岁,不知其终。”

    《唐国史补》:“龙门人皆言善游,于悬水,接水上下如神。 然寒食拜必于河滨,终为水溺死也。”

    凡造物由水土,故江东宜纱绫,宜纸镜者,水之故也。 蜀人织锦初成,必濯于江水,然后文采焕发。郑人以 荥水酿酒,近邑与远郊美数倍。齐人以阿井煎胶,其 井比傍井重数倍。

    《酉阳杂俎》:“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 车及燃灯,极明。”

    《录异记》:益阳县在长沙郡界,秦时立此县,至今不改。 《地理志》云,“益水在其阳”,今则无闻。北临澬水,源出邵 陵武冈县界,东北流入洞庭县治东望时见长沙城 隍人马形色,悉可审辨。或平旦,或亭午,览瞩移晷,仍 渐散灭。县去长沙径道三百里,跨越重山,理绝表显, 将是山岳炳灵,冥像所传者乎?其土谣曰:“长沙益阳, 一时相卬。”昔光武中元元年,封泰山,禅梁父,是日山 灵炳象,构成宫室。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浮海采药 于波中,见汉家阶基楼观参差,宛然备瞩,公侯第宅 皆满目。班超在浑耶国,平旦云霞鲜朗,见天际宫馆 严列,侍臣左右,悉汉家也。如斯之类,难可审论。 药水在房州西四十里九室宫亭中,此宫大抵基址 在巨石之上,唯药水一穴,径二尺已来,乃是土井,深 三四尺,水常数寸,不耗不溢。古老相传云,昔有二鹄, 栖于双柏之上,时饮此水,居人因取饮之,有疾皆愈, 以淬刀剑,铦利倍常,因名药水。双相夹井,至今犹在。 魏周之间,敕构宫宇,以其山有九处神仙洞,因名九 室宫。宫北五里有汤口村,昔有温汤,院宇崇丽,郡人 浴于此。庐陵王在郡之日,爱女年幼,浴于汤中,遇疠 而夭。自此汤泉涸竭,今为陵陆矣。初,女殁之后,密梦 于其父云:“汤下阴暗,愿置灯以照之。”王命树九幽灯, 昼夜照灼。今并泯灭,无复旧址,但号汤口村焉。 六时水,青城山宗元观南二里已来,有峭崖,面对观 中,高五百馀尺。其山崖上有“授道坛,昔甯真君与轩 辕黄帝授道之所。下涧底有石龛,元宗皇帝御真,每 日六时从崖上,自然有水出,至今不绝,时人游礼见 焉。”

    《玉堂闲话》:漏泽,据郦元注《水经》云:“姚墟东有漏泽,方 十五里,绿水泓澄,凡三大泽,曲际有阜,俗谓之妫亭。 侧有三石穴,广员三尺,而有通否,水自盈漏,漏则数 夕之中,倾竭陂泽中矣。左右居人识其将漏,预以水 为曲拔,物障穴口,鱼鳖异鳞,不可胜载矣。”今按:此泽 漏凡穴区别,所谓车箱漏、鼓漏、土漏、鸡漏、猪漏,春夏 积水,秋冬漏竭,居人知之,不过三日之中俱尽。在今 兖州泗水县治东七十里。又兖州东南接沂州界,有 陂周围百里而近,恒值夏雨,侧近山谷间流注所聚 也,深可袤丈,属春雨,即鱼鳖生焉。或至秋晴,其水一 夕悉陷其下而无馀,故彼之乡里,或目之为“漏陂”,亦 谓之“陷泽。”其水将漏,即有声闻四远数十里分,若风 雨之聚也。先回旋作涡势。然后沦入于穴。村人闻之 日,“必具车乘及驴驼。竞拾其鱼鳖。辇载而归。率一二 岁陷。莫知其趋向及穴之深浅焉。”

    《皇极经世》:“水遇寒则结,遇火则竭,从其所胜也。” 东坡《志林》:“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 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正尔食之不辍,可以长生。 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药也。干以九二化离,坤以六 二化坎,故天一为水。吾闻之道士,人能服井花水者, 其热与石硫黄、锺乳等。非其人而服之,亦能发背、脑 为疽。”盖尝观之。又分至日,取井水储之有方,后七日 辄生物如云母状。道士谓水中金可养链为丹,此固 尝见之者,此至浅近,世独不能为,况所谓元者乎? 《梦溪笔谈》: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 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 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按《黄帝素问》有 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 能生金石,此其验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锺乳殷 孽,春秋分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 石,皆湿之所化也。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 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 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 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上吐,皆取济 水,性趣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今《医方》 不载此意。

    “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举数处。赵晋之间有清 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 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 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此概举一二耳,其详不能具 载。予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 谓两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别也。清漳、浊漳合于上党 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赣合流。漳州予未曾目 见。鄣郡即西江合流,亳漳即漳、涡合流,云梦即漳、郧合流,此数处皆清浊合流,色理如䗖,𬟽数十里方混 如璋,亦从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 左右趋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体也,合之 则成圭,王左右之臣合体一心,趣乎王者也。又诸侯 以聘女,取其判合也。有事于山川,以其杀宗庙,礼之 半也。又牙璋以起军旅。先儒谓有锄牙之饰于剡侧, 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当于合处为牙,如今之合 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 之法也。洛与落同义,谓水自上而下,有投流处。今淝 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补笔谈》: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须用流水煮,用止水 则不验。”人多疑流水无异。予尝见丞相荆公喜放生, 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唯鳅䱉入江 水辄死。乃知鳅䱉但可居止水,则流水与止水果不 同,不可不信。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生止水中则 背鳞黑而味恶,此亦一验矣。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盖流水之鱼,品流自异。

    士人,李嘉祐中为舒州观察支使,能为水丹。时王荆 公为通判,问其法,云:“以清水入土鼎中,其下以火燃 之,少日则水渐凝结如玉,精莹骇目。”问其方,则曰:“不 用一切,但调节水火之力,毫发不均,即复化去,此坎 离之粹也。”日月日各有进退节度,予不得其详,推此 可以求养生治疾之理。如仲春之月,草木奋发,鸟兽 “孳乳”,此定气所化也。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时,汲井水 满大瓮中,封闭七日,发视,则有水花生于瓮面,如轻 冰,可采以为药。非二分时则无,此中和之在物者。以 春秋分时,吐吸咽津,存想腹胃,则有丹砂自腹中下, 璀然耀日,术家以为丹药,此中和之在人者。凡变化 之物,皆由此道。理穷元化,天人无异,人自不思耳。深 达此理,则养生治疾,可通神矣。

    《云麓漫抄》:“陆羽别天下水味,各立名品,有石刻行于 世。《列子》云:‘孔子淄、渑之合,易牙能辨之。易牙,齐威公 大夫。淄、渑二水,易牙知其味,威公不信,数试皆验。陆 羽岂得其遗意乎’?”

    《笔记》: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 随方言之便,而淮济之名不显。司马迁作《河渠书》,并 四渎言之。《子虚赋》曰:“下属江河,事已相乱。”后人宜不 能分别言之也。

    《演繁露》:世传水之好者,比他水升斗同而铢两多,故 宣州漏水有秤,为此也。杜牧《罪言》曰:“幽、并二州,程其 水土,与河南等,常重十二。”然则不独水有轻重,土亦 然也。

    臆乘枉渚岐。注:陆士龙《答张士然诗》:“通波激枉渚。”五 臣注:“枉渚是今曲池之义。”《楚辞·九章》云:“发枉渚。”又小 湾曰枉渚。郭璞《江赋》曰:“因岐成渚。”云岐,山岸曲处,江 水潮,因曲成渚,此又岐渚也。

    《江汉丛谈》:“醴陵县有绿水,可以写字,即儒学泮池是 也。遇雨连阴则色淡。”

    《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 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 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即井水 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 污,虽轻甘无取。

    《玉涧杂书》:“有山处常患无水,虽有水而涸集不时,亦 不足贵。此山左右两大涧,右自大坞历圆证寺,少折 而东,经先大夫茔前去,复折而西,最盛。左自桃花坞 历赵氏墓之西,玲珑山背,又经朱氏墓南,复折而西, 虽不及右涧之盛,然冬夏亦未尝竭。二水皆会于石 桥之下,合流西出,则张文规所名浮空潭”也。壬寅、癸 卯之冬,春不雨,连数月,溪流减七尺,城中井泉多竭, 而二泉独如故。朱氏小楼正在石桥下,叠石束涧流, 跨桥其上,与石桥相直,殊可喜。五月十一日,既雨,逾 旬始霁。与客往过之,众流参会,自石桥奔冲而下,雷 奔电激,坐语几不相闻。客有常至庐山三峡桥者,以 为绝似,但差小耳。明日夜月出,复再往。风景清润,天 无片云,复流丛竹交翳,月光与竹飐铄相照射,溅流 及衣裾,不觉至夜分乃归。吾山居来得此殆无几也。 彦周《诗话》: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写 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花,周遭俯 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也。其后云:“攀条弄芳畏婉 娩”,已见“黍雪盘中毛。”事见《家语》。

    《避暑录话》:庄子言蹈水有道曰:“与济俱入,与汨偕出。” 郭象以为磨翁而旋入者,济也,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今人言汨没,当是浮沈之意。

    《物异考》“鲁襄公时,谷洛二水𩰚,将毁王室。后数年有 如日者,五出于水。秦武王时,渭水赤三日。昭王时又 赤三日,秦遂亡。汉安帝时,水赤如血,邓后专政,苻坚 遥见地色如水,谓之地镜,坚遂死。绍兴中,田水如为 物所吸,聚而直行,平地数尺。程氏井水溢,亦高数尺, 矫如长虹,声如雷。二水相𩰚,十刻各退归旧处”,乃解。 《地理通释六典水部》“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绝 域,不可得而知。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 川也。其馀百三十有五水,是为中川。”桑钦,《水经》所 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

    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郦善长注《水经》 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唐志》《水经》桑钦 撰,旧志郭璞撰。《通典》云“《水经》不详所撰名氏,亦不知 何代之书。”《经》云:“寿张,光武更名临济,安帝更名湖 陆,章帝更名永安,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 今考《经》云:“武侯垒,诸葛武侯也。”又云:“魏兴,安阳县,魏 兴郡分汉中所立也。又改信都,从长乐,晋太康五年 事也。”又云:“河水北薄骨律镇城,元魏镇名也。”然《水经》 非后汉人所撰。桑钦君长,汉成帝时人,见《儒林传》。《隋 志》不言桑撰。

    《程子》曰:“唐土德,少河患,本朝火德,多水灾。”

    《何子杂言》:“北方水之大者惟河,故北方之水通曰河。 南方水之大者惟江,故南方之水通曰江。滨海之水 皆曰海,滨湖之水皆曰湖。”

    五色线袁家渴,见柳子厚集楚越之间。《方言》谓水反 流者为渴云,音若衣褐之褐。

    《空同子》空同子围炉而观铜瓶之水,热极,响转微,乃 喟然而叹曰:“嗟!至宝不耀,至声无闻,天之道哉!天之 道哉!凡欲人知者,非足者也;凡人不知而闷者,欲人 知者也。”

    《谿山馀话》:天下水各不同,而篙师柁工不相为用。邓 栟榈称闽水曲折行乱石间,鼎烹雪喷,相应而起,亲 见之方知其工。

    贤弈杨用修纪安宁州潮泉,一日三溢三醮。连洲水 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贵州城外有漏汋,一日 百盈百竭,应漏刻焉,可谓奇闻矣。因笔之。

    《玉堂漫笔》:“薛文清公观崖石,每层有纹横界而层层 相沓,谓为天地之初,阴阳磨荡而成,若水之漾沙,一 层复一层也。殊不知实是水所漾耳。盖天地之初,混 沌一物,惟有水火二者。开辟之际,火日升,水日降,而 天地分矣。凡山阜皆从水中洗出,观江河间沙洲可 见。余尝谓水,天下之至高者也;山,天下之至卑者也。” 故海底有石,而山巅有水。然水亦实至高,霜露雨雪 是也。

    “天包地外,水在地中”,恐名理亦未尽。天包水外,水包 地外,地水皆在天中。《晋志》述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 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恐亦难据。使天果有外,恐只 是气耳,岂容有水耶?气无穷,理亦无穷,却倒说。 《燕闲录》:“晋水涧类闽越,而悍浊怒号特甚,虽步可越 处,辄起涛头作漰湃,源至高故也。夏秋间为害不细, 以无”堰堨之具尔。予行三晋诸山间,尝欲命缘水之 地聚诸乱石,仿闽、越间作滩,自源而下,审地高低,以 为疏密,则晋水皆利也。有司既不暇及此,而晋人简 惰,亦复不知所事,甚为可恨。闽谚云:“水无一点不为 利。”诚然。亦由其先有豪杰之士作兴,后来因而修举 之,遂成永世之业。故予谓闽水之为利者“盈科后进; 晋水之不为利者,建瓴而下尔。”

    “水润下”,情也。性最上,故雨露自高降,而露又高。凡水 失其情,则溃决之祸甚烈,性上故也。

    《清暑笔谈》:“晨起取井水新汲者,入净器中,熟数沸,徐 啜徐漱,以意下之,谓之真一饮子。盖天一生水,人夜 气生于子,平旦谷气未受,胃脏冲虚。服之能蠲宿滞 淡渗以滋化源。”

    《鸡距集》:宋王安石《水记》:“太湖上,罗浮次之,天竺又次 之,馀为下。”

    “推篷寤语,水缓则流直,水急则流曲,所以江水直,河 水曲,有由致也。非独江河,即小江、小河凡缓者皆直, 急者皆曲。直者径直而流易,曲者迂回而流难。今堪 舆家水喜曲而恶直者,正谓水曲则流,环抱而有情 也。黄河之水,萦回九千里,利济、冀、幽、并、燕、青、齐诸方 者,曲故耳。此可见虽由天造,其实由水性之自造也。” 《读史订疑》岑嘉州诗“鱼龙川北蟠谿雨,鸟鼠山西洮 水云。”以鱼龙对鸟鼠,绝工。然读《水经注》,方知鱼龙乃 龙鱼也。水出五色鱼,俗以为灵,故称龙鱼水,又曰龙 鱼川。嘉州去道元未远,身所经处,岂当倒呼?定是后 人校书者误易之耳。校刻岑诗者仍当作“龙鱼”为是。 “是水”,《一统志》亦不载,又一缺典也。杜诗:“水落鱼龙夜, 山空鸟鼠秋”亦然。未知竟是谁是。

    《瓶史》:京师西山碧云寺裂帛湖水、龙王堂水,皆可用。 一入高梁桥,便为浊品。凡瓶水须经风日者,其他如 桑园水、满井水、沙窝水、王妈妈井水,味虽甘,养花多 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盐,未若多贮梅水为佳。贮水 之法,初入瓮时,以烧熟煤土一块投之,经年不坏,不 独养花,亦可煮茶。

    《煮泉小品》,“有黄金处,水必清;有明珠处,水必媚;有孑 鲋处,水必腥腐;有蛟龙处,水必洞黑”媺恶,不可不辨也。

    “病榻手欥。”郦道元《水经注》形容水之清彻云:“分沙漏 石。”又曰:“渊无潜甲。”又曰:“鱼若空悬。”又曰:“石子如樗蒲。” 皆极造语之妙。

    书蕉:《佛经》:“大仙彼界有池,随月增减。其水有八功德: 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西山 有寺名安德,正取此义。作记者以神功至德敷衍,可 笑。

    销夏,佛氏有水观,初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 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 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 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 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 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 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光,其光如华, 又似星月,悬去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 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太平清话》:“水无美恶,以活为上。”

    水部外编

    《十洲记》:“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十里,去南岸十万里。 上有五芝元涧,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 服此五芝,亦得长生不死,亦多仙家。”

    《洞冥记》:“甜水去虞渊八十里,有甜溪水,味如蜜。东方 朔游此水,得数斛以献帝,投水于井。井水常甜而寒, 洗沐则肌理柔滑。”

    《拾遗记》: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 其色若火,昼则通昽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灌 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当尧世,其光烂起,化为赤云, 丹辉炳映,百川恬澈,游海者铭曰“沉燃”,以应火德之 运也。

    《三馀帖》:半阳泉:世传织女送董子经此,董子思饮扬 北水,与之曰:“寒。”织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热。”乃拔六英 宝钗,祝而画之,于是半寒半热,相和与饮。

    《高道传》:“李生不知何许人,与李羲范善,一夕诣别曰: ‘某受命于冥曹,主给一城内户口逐日所用之水,今 月限既毕,不可久住,后三日死矣。所缺者顾送终乏 人,少一千钱,托道兄贷之。因曰:人世用水不过日用 三五升,过此极有减福折算切宜慎之’。”

    《括异志》:“零陵太守有女,悦父书吏,无计得偶。使婢取 书吏所饮馀水饮之,因有娠,生一男。数岁,太守莫知 其所从来。一日使是男求其父,儿直入书吏幄中,化 为水。父大惊,问其女,始言其故,遂以女妻之。”

    “珍珠船”“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导从,一名“鱼伯。”有人 见之,人马皆有鳞甲,如大鲤,手足耳目鼻与人不异, 视人良久,乃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