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308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三百八卷目录
海部汇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三百八卷
海部汇考二
考
按《江南通志》:苏州府大海,潮汐所通,渺无涯际,其沙 港不可胜载。崇明居海中,太仓、嘉定、常熟亦各滨海, 俗谓“苏州海。”
松江府大海环府之东南二境,其东接诸湖,混茫无 际。
淮安府海,在海州城东二十八里,南接朐山,北接赣 榆,西趋州。往来所渡,广二十馀里,渡此者必择日致 祭,非七日内不得渡。若有公务急追,亦豫先祭请。 扬州府“大海”,在府城东北,自盐城而南,经兴化、泰州、 如皋,折而东,通州、海门诸盐场,皆其滨也。
按《苏州府志》:“寿山北滨大海。”
按《松江府志》:“大海环府之东南二境,松江与黄浦会 而入焉。其会处曰跄口,其南与绍兴、宁波相望。耆老 云:深夜籁寂,时越中鸡犬之声相闻,若天日晴明,南 岸诸山皆历历可指。自金山东过胜山为南洋,又东 至洋山,又东南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为苏州洋,又 东为东大洋。自南大洋又南历闽广,通南海;自东大” 洋北历山,东通辽海。《上海县志》云:海在县东七十里, 北起嘉定,南抵华亭,东接诸番,而日本最近。宋、元间, 入贡皆由青龙市舶司,后渐徙于四明,贡者不复取 道。沿海皆浅滩,不逮闽浙百一,俗号穷海,独盐利为 饶。自清水湾以南,较川沙以北,水咸宜盐。近有沙堤 壅隔其外,水味浸淡,而煮海之利亦微。明陆深曰:“闻 诸乡父老言,潮起于南汇嘴,始若涌突,旋分两派,南 派南涨入钱塘江,北派北涨入扬子江。南汇嘴者,海 之一曲也,在邑东南百里。”而《海盐志》云:“海潮东北自 金山而来,西南至浙江,名上潭,自浙江回历海宁茶 湾,至澉浦,为下潭。金山在海中,属华亭,在南汇之东 北。又曰:葫芦山在澉”浦镇东南六里,海上出没潮中, 如葫芦云。澉浦在金山西南,疑潮源也。
凡内水出海,其水力所及,或至千里、或至几百里,犹 淡水也;潮至,还吸以入,故咸水不至内地。若海塘损 坏,则咸水漫入,不惟有漂溺之患,且害禾稼矣。至于 海潮往来,如人呼吸然,昼夜相应;此一气自然之候 也。谓“潮有源”者,似未可信。
金山在府东南海水中。旧《志》云:“去府九十里”,周康王 尝于此筑城,其北即古之海盐县,后沦于水。今山去 海一潮之涉。
小金山亦在海中。杨维桢云:“予尝北渡扬子江,访金 山之胜,而不知淞之南又有所谓大金、小金,出没于 云海之中,如壶峤之在弱水外也。”
按《淮安府志》盐城县,“大海在治东,自海浦东北出海 洋五十里,古漕运自此出洋达直沽。”
小海在治西,两滩蒲苇中流,行舟源出通、泰,夏泛冬 落,西北入东塘河,达射阳湖入海。
范公堤即捍海堤。《安东志》名古淮堤云:“堤在盐城东 二里,自东北直抵通泰海门。唐大历中,黜陟使李承 为淮南节度判官,谓海潮漫为咸卤,虽良田必废。请 自楚州盐城南抵海陵,修筑捍海堤,绵亘两州,潮汐 不得侵淫。”宋天圣中,张纶剌泰州,专图修复,时范仲 淹监西溪盐仓,悉力赞之,谓“当移堤势而西,稍避其” 冲,仍叠石以固其外,纡斜迤逦如波形,不与水争,天 圣五年功成,因名“范公堤。”
安东县张网海口,在县治东北一百二十里,南接淮, 北入海;即淮之义港也。
赣榆县东海,在县治东十五里,即“大海。海在县境南 北凡一百四十里,西通于河,凡九口,东不可纪极。先 朝鱼盐之利,岁以数万舟楫沿岸而南则新坝等处, 北则安东卫等处,东则朝鲜、日本,皆一望无际。 秦山在海中,去岸四十里。”
小鬲山:在县治东北四十里海中,孤峰独秀。汉定天 下,田横与其徒五百人入海,垒石为城于此。
海州西岛:在海西崖。
按《扬州府志》:“大海在郡东北,自盐城而南,经兴化、泰 州、如皋,折而东,通州海门诸盐场,皆其滨也。至吕四 场东南廖角嘴,始与江合。唐大历中,黜陟使李承式 刱筑捍海堰。宋开宝间,知泰州王文祐加葺。天圣初, 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力请发运使张纶叠石重筑,长 一百四十三里,阔三丈,高一丈五尺,始无海患,至今赖之。近堰为风潮少损,每咸水泛溢,田为斥卤,比年 屡受其害,必时加修治,方可永利,为民牧者所当留 意也。
兴化县捍海堰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一名范公堤。宋 张纶、范仲淹筑,民蒙其利,立张范祠以祀之。邑宰詹 士龙重修。
海门县捍海堤在县北四十里,濒海。宋县令沈起筑, 袤七十里。王安石有《记》。
按《浙江通志》:杭州府海宁县,海在县治南十里,西接 浙江,潮汐往来,崩涨不一。
嘉兴府海盐县海,在县东二里,平湖治东南三十里, 皆滨海。海有九涂、十八滩、三十六沙洲。海潮东北自 金山西南至浙江,为上潭;自浙江回历海宁黄湾,至 澉浦、海盐,为下潭。海岸与明、越二州相对,深夜籁寂, 鸡犬声相闻,天日晴明,东岸山历历可数。
平湖县海:在县治东南三十里。
宁波府大海环府境,“海潮自定海入鄞江六十里至 府东北,分为二江,西北通慈谿,东南通奉化。”
绍兴府海在府境北,边海所属五县:萧山、山阴、会稽、 上虞、馀姚也。王粲《海赋》云“翼惊风而长驱,集会稽而 一睨”是也。北流薄于海盐,东极定海之蛟门,西历龛、 赭,入鳖子门,抵钱塘,而江湖之水宗焉。
台州府临海县大海,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潮汐自 海门直至县西三江,与天台、仙居二水相接。
温州府永嘉县瓯海,在府城东,一名“蜃海。”城北瓯江, 即海之支江也。江流东至磐石宁村,会于海洋,茫无 际涯,是谓“瓯海。”而海山之际,尝有蜃气凝结,忽为楼 台城橹,忽为旗帜甲马锦幔。
按《杭州府志》:“海宁县海,在县治南十里,西接浙江,潮 汐往来,崩涨不一,捍筑之功”,陈善所考最详。其《海塘 考》云:“海宁县治南濒海,海之上即塘,塘之距城百武 而近,东抵海盐,西抵浙江,相距延袤百里。塘西南数 十里有赭山,其南有龛山,相对峙,夹为海门,潮自海 趋江,从兹入焉。始由广衍进入隘口,横流至此,束不” 得肆,辄怒而东返。东五十里有山名墩,与赭山相望 而峙,若两拳然。潮东返,为此山所障,复鼓怒而西。东 西荡击,数十里间有舟往来,狂澜驾风,若万里驰骤, 即金石为塘,不能保其终古不敝。矧!木石芦灰安所 恃以能久耶?旧《志》:“塘外有沙场二十馀里,沙场内有 稑地草荡、桑柘枣园一百六十七顷有奇。夫塘外有 护,则海潮不至冲啮石堤内固可以经久。今沙场草 荡,悉沦入海。直以数尺之塘,力拒巨浸之弥天,脱更 内蚀,宁不危哉!”宋元以前,海塘废兴,远莫能纪。逮洪 武以至万历,海凡五变,塘五修。永乐九年,海决民流, 移田湮没,朝廷遣保定侯孟瑛等尽役苏、湖九郡之 夫,赀累巨万,积十三年堤成,其患始息。嗣后成化甲 午、弘治壬子、嘉靖戊子,迄今万历乙亥,海或溢或决, 塘随筑随圮,虽劳费不至如永乐之甚,然公私困于 兹役亦屡矣。夫塘决海昌,患在一邑耳。往时雇役及 外郡者,何哉?亦以地脉相因,其利害之所关大也。盖 海宁于吴为陲,于越为首,地形最高,故境内麻泾、洛 塘、长水塘诸水皆北流,一从东北流由淞泖趋沪渎 入海,一从正北过吴江趋白茅入江,俗因指“吴江塔 巅”与长安坝址相并,则海宁之地,高于他郡邑明甚。 故海宁之每处决注,彼诸处如建瓴,然则障海昌者, 亦所以障列郡也。塘之修废,其有关于东南利害甚 切,而当事者往往失于后时。及工役既兴,则又计工 惜财,苟且完事,是以此塘未成而彼堤又决。万历五 年春,巡抚徐公拭顾瞻海塘倾圮废缺,大骇曰:“失今 不修,他日尽坏,将听民之为鱼乎?”因与巡视水利陈 公诏翕谋修筑,而以其役委县尹薛瑚。五阅月而塘 成。波涛汨没之区,今已起昏垫,登衽席矣。顾余观海 宁之塘与海盐异,盐塘有大患,亦有大利。宁塘似无 显患,而实有隐忧。盖盐塘陂池相属,有内河可开,故 潮势至此,既为分杀而引其流,更能使草荡悉为膏 腴,是大患弭而大利兴也。若宁塘逼近城郭,无内河 可开,幸潮水缓于盐耳。设一旦海啸,直荡邑治,其为 隐忧可胜道乎?闻宁邑额设捍海塘夫二百名,每岁 编派役银四百两。为令长者,诚能加意海防,每遇潮 汐之月,遣官就塘察视,一有崩圮,审取良民,佐以能 吏,即时领银修治,毋令后时,此亦未雨彻桑之计也。 万一天祐宁民,塘十年无患,则银之积益富,即兴大 役,亦不必派及乎民矣。至于筑塘之法,余窃有取于 海盐。乙亥之决,海盐为甚。其修筑也,虑湍激为害,有 荡浪木桩以砥之;虑直荡堤岸,有斜阶以顺之。其累 石丅,则五纵五横,上则一纵二横,石齿钩连,若緪贯 然,即百计撼之不摇也。修宁塘者,诚一准海盐新塘 之式,则是一劳永逸之计耳。安得实心任事之人而 与之计海塘哉!
葛嶴山在县西南四十三里。其东一里为盘山,其南 八里为赭山。赭山之西数里为禅机山。又有文堂山在赭山之东仅半里许。此诸山皆濒大海,惟赭山与 龛山对峙,横江截海,今所为海门者也。
尖山在县东六十四里。南临大海,上建烽堠楼台。 按《嘉兴府志》:“海塘去郡城百里而远,亘海盐、平湖二 县之境,东自金山,西至海宁,延袤百七十里,南与会 稽、四明相望。”《宋志》:“海盐东南五十里有贮水陂,南三 里有蓝田浦,东三里有横浦,东通顾邑,南入海。又有 三十六沙,九涂、十八冈,及黄盘七峰,布列海堧。”今县 治去海仅半里。潮汐自龛、赭上潬,洄流激射,海宁黄 湾境至秦驻、白塔间,势复涌撼,游涛乘风,坏民庐,伤 禾稼,为全吴忧,堤议始亟矣。
葫芦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潮汐消长,此山如 葫芦出没之状,故名。
白洋湖在县东沿海塘下。
平湖县苦竹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大海中。
蒲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与莱荠山俱濒于海。
斗牛山在乍浦海中,与独山相对。
黄盘山在乍浦海中,与独山相对。旧与海岸相连,后 沦于海。
按《宁波府志》:大海环府境,东际鄞之�“崎、壶头、蔡家 墩,东北际定海之招宝山、后海塘,西北际慈谿之观 海、龙山,东南际象山之爵溪、东门,奉化之鲒埼、里港。 海潮自定海入鄞江六十里,至府城东北,分为二江, 西北通慈谿,东南通奉化,潮汐往来,各有其候。”在鄞 初一十六日子末午末平,初二十七日丑初未初平, 初三十八日丑正未正平,初四十九日丑末未末平, 初五、二十日寅初申初平,初六、二十一日寅正申正 平,初七、二十二日卯初酉初平,初八、二十三日卯正 酉正平,初九、二十四日卯末酉末平,初十、二十五日 辰初戌初平,十一、二十六日辰正戌正平,十二、二十 七日辰末戌末平,十三、二十八日巳初亥初平,十四、 二十九日巳正亥正平,十五,三十日巳末、亥末平。定 象以次而早,慈奉以次而迟。濒海多飓风。《南越志》云: “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常以五六月发,未至时,鸡犬 为之不鸣。”《岭表录》云:“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 必有飘风。”小坡《苏过叔党赋》云:“断霓饮海而北指,赤 云夹日而南翔。此飓之渐也。发则排户破牖,损瓦擗 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浡澥,响振坤轴,鼓千尺 之清澜,翻百仞之陵谷,济之以雨,尤为可畏。禾已华 实,而值之则阖境绝穗,俗之所当备也。其海之大洋 中,有乌石塘三:一在马秦嶴,一在下塘头千步砂,一 在桃花嶴。百年之间,或卷沙以为堤,或推石以为塘, 中成膏腴,不以人力,然则海变桑田,非虚言”也。又去 马秦嶴东名查浦。夏侯曾《先地志》云:吴伐越,次查浦, 深入至此。宜勾践之不能忘也。其在翁浦中,又有鼓 吹山,其阴曰战洋,曰马嶴,其对即偃王祠也。世传孙 恩之窜亦在此。按恩自其叔泰以罪诛,即窜海岛。史 虽不指岛名,以地考之,隆安四年夏四月,寇浃口,入 馀姚;五年二月丙子,又自浃口攻勾章及沪渎。海盐 之败,自浃口复窜于海。浃口盖今定海、昌国之间,虎 蹲蛟门之侧也。迹其出没,皆由于是,则其窠穴容有 在此者。今之遗址为偃王为恩,未可知也。宋天圣间, 刺史燕肃著《海潮论》,其略曰:“或问四海潮平来皆有 渐,唯浙江涛至则亘如山岳,奋如雷电,冰岸横飞,雪 崖傍射,澎腾”奔激,吁!可畏也。其奋怒之理,可得闻乎? 曰:“或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 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若言狭逼,则东溟自定海 吞馀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甚狭逼,潮来不闻涛有 声也。”今观浙江之口,起自纂风亭,北望嘉兴大山,水 阔二百馀里,然以下有沙潬,南北横亘,隔碍洪波,故 潮来已半,浊浪壅滞,后水益来溢于沙潬怒涌,势激 起而为涛,非江山浅逼使之然也。
慈谿县海塘一在县西北六十里,与嘉兴海盐为界。 一在县东六十里,贯定海境,亦滨于海。
泥横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俗名“掘泥山”,在大海中。 瓜誓山、桑屿山、箬嶴山、庙山、俱在县西北七十里大 海中。
东向山、算嶴山、黄牛山,俱在县北六十里大海中。 奉化县三山,在县南五十里,屹立里海中,如三台然。 蜃楼门在县南六十里,名天门山。《宋志》作“引头门”,濒 海里港,两峰对峙,若天门然。《汉地理志》:“鄞东南有天 门水,入海有越天门山。”
珊墟岭在县东南六十里。宋建炎间,立寨于此守戍, 亦海道一要冲也。
寨岭,在县东四十五里,通东南边海。
定海县蛟门山,在县东海中约十五里,一名“嘉门山。” 环锁海中,吐纳潮汐。有蛟龙穴处,时兴飓风怪浪,舟 人避之。
虎蹲山在县东五里。屹峙海中。
游山在县东海中。
七里屿山在县东海中七里金塘山在县东南海中,约半潮可到,周环二百馀里。 兰山在县东昌国东北海中。
秀山在县东昌国东北海中。
岱山在县东昌国东海中,约一潮可到。
石门山在昌国东海中,两山壁立如门。
黄公山在昌国东海中。
顺母山在昌国东海中。
盘屿山:与竹屿山隔海对峙。山势盘旋,故名。
“西兰山”、大若山、柽岸山、浡涂山、巉石山、滕嶴山、窄峉 山,俱在昌国南海中。
小竿山、大竿山、兰山、崑斗山、麻嶴山、蛟山、登部山、马 秦山、黄砂山、徐公山、双屿山、石珠山,俱在昌国东南 海中。
东勾曲山、石马山、石牛山、嶴山,俱在昌国东海中。 浪港山、深水山、莆嶴山、蛇山、竹山、洋山。东兰山、元霍 山。西枯山。东晓山。东枯山、桑子山、石蜀山。东朐山、川 石山、北壁山、大衢山、小衢山、三星山、冷屿山。西须山、 须皓山、落华山、青。�山、马迹山、“丁兴山”、阳山、陈钱山, 俱在昌国东北海中。
补陀洛迦山,在县东故《昌国》县东海中约一潮可到。 桃花山,在县东昌国东南海中。
东霍山在县东昌国东北海中。
“大碛山,东郛山,东岱山,西朐山、大洋山”、吊屿山,俱在 昌国北海中。
回峰山、西良山、长涂山、三姑山、滩山、长白山、西岱山、 正策山、吴农山、如岸山、横子山、册子山、西桑山、五屿 山、宜山、龟鳖山,俱在昌国西北海中。
嘉门山、晓峰山、小茆山、大茆山、三山、砂罗山,俱在昌 国西海中。
藿山、黄石山、鸡鸣山、东豸山、大板洋山、西豸山、黄马 乳山、虎头山、白踏山、大桑山、青屯山、黄隆山、杨岸山、 画拷门山、小碛山、黄罗门山、大小板山、绿狮山、大小 镯山、庙址山皆在海中,今莫详所在。
铁杵山:在烈表之西南童山。铁色,首尾大而腰细,横 卧海中如杵然。
石同门山:在青雷头山东南海中数峰崛起,潮汐经 流其中。
螺头山在昌国东南。有岛突起海心,其状如螺。 黄崎江,在县东南一百十里。自崎头海洋分派为支 江,西北流约半潮至蛟门出大海。
梅山江在县东南十里。自崎头海洋发潮,西北流入 乌崎头山港,经大嵩通于海。
象山,在县东四十里大海中。
白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海港中。为奉象之境。 乌屿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孤县海中。
天门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海中。两峰对峙,即《汉书》 所载“东门”也。明初建卫于此。有昌国旧城,接宁海之 东境,亦海道之要冲也。
东西涛山,在县南海中一百二十里,四面风涛,未尝 少息,因名。
大佛头山高出海中诸山数百丈,周一百馀里。日本 入贡,以此山为向导。内平旷膏腴,耕种甚利。《事林广 记》有云:“东仙源为海中福地。”即此。
海东曰钱塘,南曰大睦,西南曰东门,皆蕃船闽船之 所经。自钱塘而北则定海,自东门而南则台温。 按《绍兴府志》:“海在府境北,边海所属五县,萧山去海 二十里。”
“山阴去海四十里,会稽去海二十里,上虞去海六十 里,馀姚去海四十里。”《博物志》:“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 地在其中盖无几,四海之内,皆复有海也。”《初学记》:“凡 四海通谓之裨海。外复有大瀛海环之,一曰百谷王, 又曰朝夕池,曰天池,亦云大壑巨壑。海中山曰岛,洲 曰屿。”今绍兴北海及海之支港,犹非裨海也。王粲《海 赋》云:“翼惊风而长驱,集会稽而一睨。”是也。北流薄于 海盐,东极定海之蛟门,西历龛、赭,入鳖子门,抵钱塘, 而江湖之水宗焉。商贾苦内河劳费,或泛海取捷,谓 之登潬。潬者,海中沙也。遇风恬浪静,瞬息数百里,狂 飙忽作,亦时有覆没,或漂流不知所往。若暑薄凉微, 天雨初霁,海中则有蜃气夹云而兴,倏忽变幻,千态 万状,大为奇观。秋冬值风雨之候,又时有海氛,弥望 蓊郁云。 海潮昼夜凡再至,朝曰潮,夕曰汐,卯酉之月,特大于 馀月;朔望之后,特大于馀日。大即汹涌,高十馀丈。其 非时而大者,谓之海溢。宋朱中云:“适遇巨风,推之而 来,后浪拥前,故忽大,而且久不退。”又夏则昼小而夜 大,冬则夜小而昼大,俗谓潮畏热畏寒云。萧山潮候, 率迟于馀姚。昔人谓馀姚平,来萧山者必登潬而后 至,非也,地势高下然耳。
官海塘跨山、会二县,在山阴者又谓之“南塘。”西自广 陵斗门,东抵曹娥,亘一百六十里,即故镜湖塘也。东 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所筑以蓄水,水高于田,田高于海,各丈馀。旱则泄湖之水以溉田,潦则泄田之水 以入海。
山阴县“后海塘在府城北四十里,亘清风、安昌两乡, 实濒大海。宋嘉定六年,溃决五千馀丈,田庐漂没转 徙者二万馀户,斥卤渐坏者七万馀亩。守赵彦倓请 于朝,颁降缗钱殆十万,米万六千馀石,又益以留州 千馀万。仓司被旨督办,复致助焉。重筑兼修补者共 六千一百二十丈,砌以石者三之一”,起汤湾迄王家 浦。彦倓又请买诸暨民杜思齐没入田五百七十八 亩,山园水塘三百七十二亩,置庄古博岭,委官掌之, 备将来修筑费。复请行下吏部,“今后差山阴尉职,添 带巡修海塘,刻碑郡庠。”后汪纲复加修护。明万历二 年,白洋口塘稍圮,知县徐贞明又修筑之。
乌风山: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滨于海。
浮山:在府城东北三十五里浮海口。
碧山仙洞,在府城西北四十八里。岩碧色,洞口如井, 下视莫测。北通巨海,尝有持火深入,闻橹声隐隐而 鸣。
会稽县海塘在府城东北四十里。东自曹娥、上虞界, 西抵宋家溇、山阴界,延亘百馀里,以蓄水溉田。宋隆 兴中,给事中吴芾重加浚叠。李益谦《记》云:“自李俊之、 皇甫政、李佐次皆修之,莫原所始。”明弘治间,易以石, 费巨万。正德七年七月,风涛坏之,复易以土。嘉靖十 二年,居民复有以石请者。知县王教议曰:“塘临大海, 下皆浮沙,每遇风潮,水啮沙崩,石岂能自住?每一修 筑,则石费百倍于土,困诎曷支。莫如计算丁田,仍筑 土塘,但令高阔坚致,遍植榆柳茭芦以护之,专设圩 长看守,督令水利官时往省视。即有坍溃,随缺随补。 如此则财无妄费,而事可永遵矣。”
后海塘,在府城东北八十里周延德乡纂风镇,凡三 千七百一十一丈。旧时发该县丁夫修筑。近年以来, 止令本乡居民照丁派修,以抵一应差役。
萧山县鳖子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大海中。
许家闸在县东三十五里。捍北海之水,南溢于里仁 乡。
馀姚县海塘在县北四十里。县之北壤,东起上林,西 尽兰风。七乡十八都之地,悉濒于海。“作堤御海所”,从 来久远,文字缺蔑莫可考。宋庆历七年,县令谢景初 “自云柯达于上林,为堤二万八千尺。其后有牛秘丞 者,又尝为石堤,已乃溃决。”于是岁起六千夫,夫役二 十日,费缗钱万有五千修之,民疲而害日盛。庆元二 年,县令施宿乃自上林而兰风,又为堤四万二千尺, 其中石堤五千七百尺,岁令令丞簿尉分李临视之。 庙山、三山寨官,月各遣十兵与乡豪逻察,有缺败辄 治。仍请于朝,建海堤仓,岁刮上林沙田及汝仇、桐木 等湖废地,总二千亩,课其入,备修堤费。至宝庆及元 大德以来,复溃决海堧,内移八乡之地悉渐于海。至 正元年,州判叶恒乃作石堤二万一千二百十一尺, 下广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故土堤及石堤缺 败者,尽易以石。盖沿海堧之南,自慈谿,西抵上虞,袤 一百四十里,初名莲花塘,今俗呼为“后海塘”云。宋时 分东西部,自云柯以东者号“东部塘”,始筑于景初。其 云柯以西者号西部塘。西部之内曰谢家塘、王家塘、 和尚塘,皆前人观水势抵止便宜,分部筑之,长短高 下异焉。至叶恒所筑,则包山限海,绵亘为一,无复部 分矣。自明初百馀年以来,海无大害者,多恒之功德。 然民皆习安利,排海堧居之堤,日削不完。成化七年 海溢,民多溺死。正德七年,海又大溢,溺死者至无算。 于是始兴人徒筑之。成化时,知县刘规、主簿张勋董 役。正德时,巡抚都御史陶琰檄县丞杨昌廷及崇德 县典史李滋董役,堤仅完。久之,堤又多毁缺。每三秋 值大汛潮,天常连雨,东北风张甚,海鸥咻咻夜鸣。濒 海而居,多忧海溢。考之史传,海溢或由天地之变,又 非尽以巨风而溢。《农书》有之,“冬至后七日”逢壬主海 翻腾。其言颇验。有司重民命,岁治堤防,则可继前人 之绩,生生民矣。先是,海塘未完,筑土堤于内地,以防 潮汐溢决。其制随地形上下,散漫不一,曰“散塘”,今皆 不治。及海塘渐固,潮寖却,沙堧日坟起可艺。永乐初, 始于旧海塘之北筑塘,以遮斥地,曰“新塘”,以别于旧 塘云。已而沙堧益起,海水北却十许里,其中俱可耕 牧。成化间,风张潮汹,稍荡决堧际。水利佥事胡某复 于海口筑塘以御潮,曰“新御潮塘。”自是斥地之利岁 登。而国家重盐法,亭民苦煮海。天顺间,宁绍分司胡 琳请以新塘至海口之地尽给灶户,永为盐课根业, 毋令军民侵渔之。诏可。乃豪强冈利者告讦无已。弘 治初,诏侍郎彭诏整理盐法,议非灶户敢有侵地者, 每亩岁科银八分,谓之“荡价”,给灶补课。而豪强愈益 争不解,群灶苦之。其明年,绍兴府推官周进隆察民 灶之情,相地浅深,于新塘之下筑塘界之。塘以南与 军民共利,其北惟灶户是业,争缘是得息,以其周姓, 因称周塘云馀姚县眉山,在县城北三十五里,大海中,望之如脩 眉然。
大寒峰、小寒峰,在县城北三十里,大峰峨峨卓立,前 淼五湖,万顷沉碧,北临大海,惊潮突来,登之毛骨竦 然。小峰相连在西北,形稍偻,然俯
上虞县海,在县城西北,宁远、新兴二乡,东至馀姚兰 风乡,西抵会稽延德乡。元大德间,风涛大作,漂没宁 远乡田庐。县役阖境之民,植揵畚土以捍之,费钱数 千缗,完而复坏。后至元六年六月,潮复作,遂成海口, 陷毁官民田三千馀亩。馀姚州判叶恒相视言:“海高 于田,非石不能捍御。”府委恒督治,适满代去,县尹于 词宗募民出粟筑之。至正七年六月,复溃,府檄吏王 永筑之。永劝民田出粟一斗,以相其役。伐石于夏盖 山。其法,“塘一丈,用松木径尺、长八尺者三十二,列为 四行,参差排定,深入土内。然后以石长五尺、阔半之 者,平置木上,复以四石纵横错置于平石上者五重, 犬牙相衔,使不动摇;外沙窊窞者,叠置八重,其高逾 丈,上复以侧石钤压之,内则填以碎石,厚过一尺,壅 土为塘附之趾广二丈,上杀四之一”,高视石,复加三 尺,令潮不得渗漉入塘内。塘成,凡一千九百四十四 丈。二十二年秋,飓风大作,土塘冲啮殆尽。府檄断事 官王芳以督制兼县尹治之,乃度夏。盖所灌之田,亩 出米一升,于西偏鹊子村,作石塘二百三十二丈。明 洪武四年秋,土塘溃,太守唐铎与知县赵允文筑之 以石。三十三年,其西又溃,临山把总以闻于朝,府檄 县主簿李彬、典史陈仕再修筑之。
夏盖山在县北六十里。山形如盖,世传夏禹尝驻盖 焉。南距夏盖湖,北障海,海北即海盐县。
嵊县锦山,在县东七十里,状如锦屏,有石井,相传以 为龙窟。昔人以物投井者,后自海畔人家见之,因谓 与海通,称为“海眼”云。
按《台州府志》:赤城六邑,负山而东,界于海。海势下而 水性善下,故修水利者视他郡为稍易焉。
临海县海,在县东一百八十里。
龙符山,在县东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釜,《寰宇 记》云:“东海有山,形似覆釜”,即此。
临海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接海。
秀丽山在县东二百里海中,旧名芙蓉。《临海记》云:“州 东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僧智𫖮传》云:“出海望芙 蓉山竦若红莲之始开。”盖指此也。
海门山:在县东南百里。濒海。
古塘门山在县南二十里。两峰对峙,中空十馀丈,旧 传“海门在焉。”
石新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东濒海。
唐相山,在县东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无际,与海通。 高丽头山,在县东南二百八十里海中。自此山下分 路入高丽国,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崛门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
大雄山:在县东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头扣山:在县东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鹅鼻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
石佛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
峻巉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苍郭山,在县东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小门山、大门山:俱在县东南一百里海中。
寿昌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东麂山:在县东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西麂山:在县东一百六十里海中。
主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
麂头山: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头山:在县东北二百六里海中。
泽青山,在县南二百二十里海中。
柽澳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达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屿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泽山,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竹屿:在县东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尾闾在东海中,与海门马筋相值。其水湍急,陷为大 涡者十馀,舟楫不敢近,世传“东海泄水处。”宋洪忠宣 为主簿,常以公事至海门,登山纵观大海,亲见其势。 子迈载之《夷坚志》。
淡水潭: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海中。
桃枝潭: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海中。
杜渎,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承恩乡。海水涨入沟浍,遂 成渎。
太平县松门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海中。王羲之《西郡 记》云:“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岛,屿上皆生松,故名。” 阻浪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其阴临海,浪入时藉以 为阻,故名。
“前屿”,在莞山海上“白玉坡”,在莞山海上。
盘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海上。
石塘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海岛中。
积谷山、赏头山、悟空山、三女山、丕山、赤嶕山、大陈山 皆在东南海岛中。
大小乌山:在山门乡南海中,水通花坞。
童嶕在东南海上。
温岭江在温岭南,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楚门港入 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至府城黄岩,率于此舣 舟云。
楚门港:在楚门城外,通山门港。此外海洋无际,海舰 于此出入,故曰“门。”
松门港:在甘嶴海口。
大闾港:在长沙海口。
周洋闸在十一都。大德中重建。闸之上下又筑埭,以 分限山水海潮,而后闸之功可施。如此,则不惟农人 获灌溉之利,而盐场亦藉之以通运矣。
永通闸在海口,以捍潮淤,使不得入。
长沙塘在长沙、太平二塘,乃筑堤以捍海者。
宁海县石孔山,在县北六十里海中峙立,形状似印, 有二山相对。
蜃楼门山:在县北六十五里。海洋。
挂罳山在县东一百里,形如围屏,亦名“五幅山。”左狮 子岩,右香花山,长亭场坐其下,民居荟蔚,大海绕之。 莆田山在县东海中二百里。
三门山,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海中。三峰鼎立,故名。海 舟出入必经此。
南田山在县东海中。
石佛山在县东海中,以形似名。
青珠山在县东海中。
蛇盘山在县东南海中。
战坑岭在县南一百里。危峻难登,俯视大海。
瀛岩,在县东二十五里。崖崿险绝,下蘸海中。
按《温州府志》:“瓯海,在府城东九十里。”
青嶴山在府城东北二百里,海中山也。两山如门。宋 颜延之于此立亭观海。
中界山在海中,去郡城三百里。有湖田庐舍。旧设巡 检司,今废。
鹿西山:在海中。沧溟四环,据海道之冲。
灵昆山:在海中。有大小二山,山下多旷野。明隆庆间, 邑令林应翔令民恳田数千亩。今废。
黄大嶴在海中,内多田地,可耕。
霓嶴山有龙潭。
白岸山、东洛山、松山、石塘山、石磊山、凤凰山、“大渠山、 小渠山俱在海中。”
乐清县白沙海,在县东南,横亘三百馀里。居县之东, 为白沙、赤水、蒲岐、铧锹、清江、白溪、北港、温岭,转至玉 环而止。南望海之外,则有青屿、倪嶴、灵昆诸山。东望 海之外,则有玉环、鸡笼洋、青鹿西诸山,横列海旁,历 历可数。海居县东,至岐头,折而南,波涛汹涌。凡海舰 入郡城,至此必舣舟,谓之“转岐”云。
蒲岐海塘在县东三十五里。起十四都下堡至十五 都二里,凡七百八十二丈。
海口塘在县东五十六里,起十七都海口殿前至官 路边,凡一百五丈。
卢屿埭长二十丈。
新河埭长三十丈。二埭俱在海边。
楚门山,在县东南一百九十里海中。其峡如门,广二 十步,海船皆由此出入。
西际山在县西五里。西南北三面苍崖峭立,东面轩 豁如门,大海在前,朝望日出,其观甚伟。
盘屿山在县西五十里海滨。
佛岭、车岭、黄屿山、蛎嶴山、横山、青屿山、大闾山、小闾 山、大乌山、小乌山、苔山、大竹冈山、小竹冈山、九屿山、 黄门山、大鹿山、小鹿山、沙嶴山、应公屿,俱在海中。 瑞安县“丁山在江口海中。”
平阳县东海,在县东二十五里,北自瑞安县界榆水 浦起,南抵福宁县烽火寨止,横亘三百馀里。
外塘自江口丘家埠南岸,沿海而东至斜溪,近海潮 水泛涨,屡筑屡坏。元至正末,周嗣德重筑。
仙口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枕海。
林亭山:在城南十里,瞰海。
麦城山:在城南十里。枕海。
伞盖山,在县南一百六十里,枕海。
阳屿山、石帆山、麂山、大屿山、小屿山、洋礁山、赤礁山、 竹屿山、雷公头、璞礁、马鞍山、矮屿山、绿鹰山、于山、燕 支岐、蒲岐、茄头岛俱在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