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三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九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三百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三百九卷目录

     海部汇考三

      考

     海部汇考四

      周总一则

      汉武帝元封一则 太初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晋元帝建武一则

      隋文帝开皇二则

      唐元宗开元二则 天宝二则 德宗贞元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开宝二则 太宗淳化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三则 仁宗康定一则

       皇祐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一则 徽宗大观一则 高宗绍兴一则 孝宗乾道

      一则 理宗淳祐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九则 仁宗皇庆一则 英宗至治二则 泰定帝泰定三则

      致和一则 文宗天历一则 至顺二则 顺帝至正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穆宗隆庆一则

     海部汇考五

    皇清总一则 顺治一则 康熙一则

    山川典第三百九卷

    海部汇考三

    按《福建通志》:福州府:“闽县东南距海,海潮南则由粗 芦门北涌,海潮东则由闽安镇西涌,皆会于马头江。 复分为二,一入西峡,一入南台,复合于马渎竹崎,与 水口下诸溪相接,仍回流而汐焉。是潮也,在永北,合 北里犹兼咸卤,至马头江则皆淡矣。潮至郡城下,分 为三派,一由水部门入城,一绕城南,一绕城东,皆与 南台江通者也。浸淫及于阳岐、古灵、浯江、瓜山诸处, 旁入港浦,几遍候官县界。其濒海可耕之地,唐太和 中,闽邑令李茸筑石堤,跨闽与长乐东界,以障咸卤, 垦田无数。又有一等洲田,潮至则没,禾退仍无害于 禾。不假人牛而收获自若。有力之家,随便占据。但东 流西复,迁徙不常,利害亦相当”云。今将潮信具列于 后:每月初一、十六寅,正三申,正三、初二、十七卯,初三 酉,初三、初三、十八卯,正三酉,正三初四、十九辰,初三 戌,初三、初五、二十辰,正三戌,正三、初六、二十一巳,初 三亥,初三、初七、二十二巳,正二亥,正二、初八、二十三 午,初初子,初初、初九、二十四午,初三子,初三、初十、二 十五午,正一子,正一、“十一、二十六午正四,子正,四十 二、二十七未初三,丑初三、十三、二十八未正二,丑正, 二十四、二十九申初一,寅初一,十五,三十,申初四,寅 初四,此潮信之候也。”江潮常缓,海潮三刻及入府城 内外诸河,则愈缓矣。犹当视其远近为先后,各以意 推。其他海舶贸易,往来淮、浙交通之间,各以十五潮 为率,盖水路视潮次停泊,犹驿铺也。潮随月长,昼夜 至如符契,商舶估载,趋避不爽。五代闽时纳贡吴、越; 宋有盐仓,岁运福清、长乐糯粒,舳舻相衔。明无海运, 而泛海之航所在多有。

    长乐县海,在县东南。

    连江县海,在县东南。

    罗源县海,距县治三十馀里。

    福清县海在县东南,潮汐凡二派,一派入海口镇,一 派入迎仙港。有澳,有网门。“西洋半潮五里抵锺门屿, 五十里抵大小练,一潮八十里抵盐屿,一潮五十里 抵海口镇。东洋:一潮一百五十里抵东墙外属东洋, 数百里外淡水界南洋由海下寨五里抵石湖,一潮 一百里抵水马门,一潮一百一十里抵夯头,一潮八 十里,历塘屿,一潮一百五十里,抵东乐;西乐洋,一潮 一百五十里,抵磁澳”;透迤前抵南交,属长乐界。 兴化府莆田县海,在县治东南八十里。

    漳州府海澄县海,于邑最近,人以为生。

    福宁州海出州城东三里,即通潮,东西皆滨海。潮入 十都为㶑港,入八都为怯门港,入七都为乌崎港,入 二三都为金台港,入一都为松山港。

    董江海潮入州东十七都,是为董江。相传董奉炼丹 于此。

    福安县海在县南,自黄崎镇出为大海。

    宁德县海,在县东南,至白匏山通大海。

    青山洋,在三都,俗呼铁墩门;过三江入洋,出大海。 台湾府台湾县地属东海,地既东而月常早上,十七、 八夜月临卯辰,仅在初昏,故潮水长退,视同厦亦较 早焉。同厦初一、十六潮满子午而尽竭于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满卯酉而尽竭于子午,台湾则初一、十六 潮满已亥而尽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 尽竭于己亥。然西北亦有不同处:从半线以下,潮水 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则潮流过南,汐 流过北矣。惟惯海者能狎知潮候,据其上流,方无虞 也。

    七《崑身》外系西南大海,内系台湾内港,在水中央采 捕之人多居之。

    海翁堀线在府治西北。海洋中浮有沙线一条,线南 有一港,港口有一大澳,甚深,名为“海翁堀。”凡过洋之 船多泊此候潮汛或避台焉。

    按《福州府志》:“府城外之水,大海在其东。有江其中曰 马头,在城东南五十里,纳西北众流入于海。风涛汹 涌,中有巨石焉,如马首状,随潮隐见,舟行必戒避之, 故名。”

    闽县浮峰山在光俗里,海潮盈则山浮。

    琅琦山、青洋山:俱在海澳中。

    福斗山、双龟屿、五虎门俱在海中。

    罗星山,在马江之中。登之百里诸山皆在其左右。盖 省会之砥柱,以障奔流、渟汇潆洄以入于海者也。 王埔山中有海雷石,石为海涛穿蚀成窍,风至则激 荡有声如雷。

    壶江山:一曰“文笔山”,为动石,为五虎山,为福斗山,与 琅崎、青洋皆列于海中。

    海堤在县城东。唐太和三年,县令李茸筑。

    长乐县海滨之山,曰“御国山,曰钟门山,曰壶井山。”迤 东曰“圣娘山,曰冠峰山,曰仙山,曰五云山,曰蓝田山, 曰斜头山,曰牛山,曰鼓角山,曰鸿山。”其峰曰冠屿,曰 龙翔,曰鳌顶,曰双髻,曰魁岭,曰文笔,曰龙角,曰鹳岭, 曰榕岭,曰登贤岭,曰卓岭,曰半岭,曰孝义岭。海中有 峙石,曰“王母礁。”

    县东之山,东北际海曰“广石”,有越王禁石。 小练山在县东海中,旁有大练门、小练门,五代时卢、 林二姓居之。又东大海中有山曰“大姨山”,滨于小琉 球,舟楫罕至。每风定日未出之先,东望一山如空青, 微浮海面,即小琉球也。

    连江县海:在县城东南。

    云居山在县城北,巅有石塔。东北为蟠龙山,一曰荻 芦山,下有蟠龙江。其旁曰龟鱼山,又有马鼻山、定岐 山、福斗山、玉楼山。有岭曰“透岭”,有屿曰鹤屿、后屿有 石曰“髻美石。”又有马鞍山、鹅鼻山,相次东际于海。又 有三德山,峙于海门。又东北大海中曰上竿塘山,有 竹扈、湖尾等六澳,下竿塘山有白沙、镜港等七澳,居 民皆以渔为业。

    永福县海,在县城东南。江曰鳌江,注于海;溪曰周、曰 利,坑曰行,入于鳌;江曰财,注于海。

    罗源县海,距县治三十馀里。

    帘山在县东之濂澳,其石如帘。又有禹步石。又东滨 于海。峙海中者曰“金炉嶂。”

    福清县黄蘗山,在县城西南。其山多蘗木。东为闻读 山,唐水部陈灿读书地也。又东有金山、大让山,皆滨 于海。

    海坛山为海中诸山之最大者,周七百里。一曰“东岚 山”,有民居。

    按《泉州府志》:“晋江县宝盖山西北曰金钗山,曰石湖 山。越海港复为三峰,曰岱屿,曰白屿。东出海门,舟行 二日程,曰彭湖屿,曰鸬鹚礁。”则又郡东南水口诸山 也。

    南安县囷山山势秀锐峭拔,其状如囷,航海者率以 此山为标准。

    同安县文圃山,去城西六十里。南滨海,上有花圃、 金鞍、宝盖。之外为大海,海中有屿十数。曰丙洲屿,在 县南民安里十一都。曰白屿,在县东南十三都,周围 四里,由县治东南二溪夹流入海。曰宝珠屿,在县东 南高浦所前。曰离浦屿,在县禾里二十四都。曰小担 屿,在县东南翔风里二十都。曰槟榔屿,与小担屿相 连。曰大担屿,在县东南翔风里二十都。曰嘉禾屿,在 县南嘉禾里二十一、二、三、四都同里。有浮沉石,潮涨 其石不没,潮退则石沉海底。曰古浪屿,在嘉禾里二 十四都。洪武二十年,以此屿与大登、小登俱在海中, 徙其居民入附各里居住。曰大登屿,在县东南翔风 里十五都。曰小登屿,在县东南翔风里十六都。曰浯 洲屿。在大海中,去县治凡十里。曰“夹屿”,在浯洲、小嶝 二屿之间。曰“烈屿”,在翔风里二十都。

    惠安县城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都,东连大海,西接长 江,延袤如城,故名。

    岱屿在县南大海中。

    大岝山:在大海中。

    獭窟在县南海中。

    小岝山:在净山东十里。邑诸山东趋于海,至此山而 止。又东则为东溟巨浸,通海外诸夷矣黄崎山:在香山北十里,环三面皆海。

    圭峰在县东北海滨,与黄崎山相对于海门。

    大圣岩在圭峰北,亦滨海。

    乐屿:在大圣岩东北海中。

    按《兴化府志》:莆田县“持久山发脉,自双髻山嵂崒蜿 蜒数里许入海。海中突起二屿,一色郁葱,名青屿;一 色如𫞩,名赤屿,皆垒石,状类覆釜。”

    大蚶山:在府城外东七十里大海上。

    柯山:由壶山东南行,至海而止,旧名“松山。”

    大孤屿、小孤屿:俱在县东七十里海上。

    嵩山在海滨,其山峭拔,上有“嵩山院。”

    小屿在海中,潮退有石桥可渡,居民千家。

    砺山在海中,山石如砺,旧作“蛎山。”

    箨龙山:《通志》载,有龙空井在山下。林蒙亨《螺江风物 赋》:“大海迎其潮兮,支分于箨龙岳秀”

    湄洲屿,一名希江;有黑白搏石,可为棋子。在大海中, 与琉球相望,天后庙在焉。洪武、永乐中,两加封号,香 火甚盛。庙其故居地也。林艾轩《与林晋仲书》:“海中一 山,名湄洲。隔岸视之,约五、七里许,一水可到。此洲乃 合两山蜿蜒之状,有田数十顷,可耕可食,鱼米极易 办,可以卜室读书。隔绝人世,无宾客书尺之扰。岛居 之乐,惟某为知之。”

    赤崎山:在海中,土色赤。

    南日山,旧名“南匿”;在平海卫东大海中,与琉球相望。 南洋海堤,自兴福里东山陡门东边楼下埭起,至今 澳翁石阜埭止。堤长九百九十五丈一尺,基广六丈 或五丈,面广一丈五尺或三尺,高或一丈三尺二尺。 因地势损益于其间也。

    东山陡门西畔落仔埭起,至鹅脰庵连江里接界止, 堤长七百三十丈。

    连江里鹅脰庵以北起至东角止,约长二里,堤长五 百四丈。

    东角至“遮浪”,约长一里,堤长二百丈。

    遮浪新庄埭十三分,埭曲湾埭厝后埭堤长七百六 十一丈二尺。

    海边村自遮浪头新庄埭沟起,至港东垕江西塔埭 止,堤长八百九十六丈四尺六寸。

    垕江:自海边叶厝埭起,至陈埭尾船澳止,堤长三百 七十三丈八尺。

    港东西边至林墩陡门,约长一里,堤长二百馀丈。 林墩陡门至港西,约长一里,堤长二百六十丈。 港西周遭曲折至宁海桥南岸止,约长一里半,堤长 四百二十丈。

    宁海桥南岸之西,历下江头至下埭止,约长二里,堤 长五百四十丈。

    莆田里下埭以西,历游埭至西江,约长四里,堤长九 百六十丈。

    西江至清浦西沟,约长一里馀,堤长二百八十丈。 西沟尾至国清里洋城地方,约长一里半,堤长四百 四十丈。

    国清里洋城陡门起,至落仔埭陡门止,周遭曲折,约 长一里,堤长二百六十丈。

    南力里章鱼港起、至白埕止,周遭曲折,约长四里,堤 长九百二十丈。

    胡公里古山陈使埭起,至熙宁桥头止,约长二里,堤 长五百六十丈。

    熙宁桥上历何厝至三涵止,约长一里半,堤长四百 八十丈。

    维新里后廖至郑坂止,约长一里半,堤长四百九丈。 右海堤惟东角、遮浪二处在东北方,潮水冲激,古有 石砌海堤。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将石堤拆砌, 平海莆禧二城堤仅泥筑,三十年崩,耆民朱存仁赴 京建言,上差林汝楫同通判董彬起工协筑。永乐三 年又崩,耆民林孟达赴京建言,得“积”字八百二十号, “勘合照旧协筑。”四年又崩,有耆干黄元礼起工督筑, 基址不平。成化六年又崩,知府申文抚按,起通县民 夫七千馀人,移高更筑,功最巨,自是郡县时加修治。 十六年八月,飓风激浪,堤大崩,知府刘澄踏看,起民 夫协筑。二十三年又崩,知府申文、御史董复,委同知 桂籍督筑。弘治三年又崩,同知朱梅为给筑堤工食, 人稻一石。五六两年,飓风重作,堤大崩,耆干谢养呈 请计工助筑。嘉靖十三年又崩。知府黄一道于沿海 潮汐冲激去处,筑天、地、元、黄四石矶,用巨木杂竹为 楗,内寔乱石,潮势稍杀,乃叠石成之,极为有功。未几, 解官去,同知谭铠为终其役。东角人建崇勋祠,遮浪 人建功德祠,各塑黄、谭二公祀之。二十九年,东角土、 石二堤俱坏,推官张渊委勘砌筑,功既成,发仓赈济, 蠲免秋粮。四十三年,时城陷民窜,海堤失守,重以风 雨冲决,水溢薄城。邑人御史林润疏请帑金,修治陂 塘、陡门、海堤。巡按李邦珍檄知县莫天赋周览相度, 约省工费可四五千金,且以东角遮浪为要害,支帑金千有馀两,用石緃横交砌,极为有力。万历六年,遮 浪堤坏,邑人尚书郭应聘请于巡抚庞尚鹏,得郡羡 邮金四百两,醵堤田银六百两,委通判许培之督筑, 计四百二十丈,添设石矶一所,以杀水势,邑人给事 可郑茂记。十六年,东角堤坏,里人知县谢应典等呈 御史邓链动支帑金五百七十五两,行知县孙继有 重修,计四百八十二丈二尺。十九年,知县孙继有申 请支帑金一百六十馀两,加筑石堤,耆民因塑孙像 祀于东角崇勋祠中。三十年,遮浪堤坏,知府李茂功 申巡抚金学曾请,给备赈银四百八十两重修,又添 设石矶一所。

    连江里吴水港堤,万历三十七年坏,邑人检讨周如 磐捐金募众砌筑石码,并砌石道,自吴水港至清江 头止,共三百馀丈。

    北洋海堤自待贤里江口桥南岸起,至新丰埭止,约 长一里许,堤长三百八十丈。

    新墩起至南隐庄陡门止,约长一里半,堤长四百八 十丈

    南隐庄陡门西起,至永丰里下蔡东止,长不及里,堤 长二百丈。

    永丰下蔡起,至下刘止,约长一里,堤长二百八十丈。 望江里金墩陡门南起,历洋中半路亭至桐糗止,约 长五里许,堤长一千三百八十丈。

    延寿里端明陡门东起至柴板桥止,约长一里,堤长 三百二十丈。

    新港陡门东岸历至港头止,约长一里,堤长三百二 十丈。

    仁德里新港陡门西岸起,至利墩止,约长半里,堤长 一百七十丈。

    利墩起,至港尾止,约长半里,堤长一百八十丈。 孝义里新桥南岸东,历大西埕、后宫、下蔡南埕,至宁 海桥北岸东止,约长五里。

    宁海桥北岸西起,历鲎扈镇前三步吴塘止,约长六 里。

    新桥南岸西起,历西湖陈坝陡门止,约长二里。以上 孝义地界,共计堤长二千八百一十二丈四尺。 延兴里自孝义里吴塘起,至东洋,不及里许,堤长二 百单三丈。

    东洋起至港边止,约一里,堤长二百四十五丈。 港边起至南箕止,约二里,堤长四百八十六丈。 南箕起至芦浦陡门止,约二里许,堤长五百四十丈。 芦浦陡门兜起至月峰庄止,约二里,堤长四百九十 丈。

    月峰庄起、至楼前社东厢地界止,约一里,堤长二百 五十丈。

    按《漳州府志》:“郡治附郭”,龙溪县去海尚百里而遥,潮 汐应焉。按海固八维之浸,而百川之宗也。《山海经》独 称闽在海中为岐海云,而漳海则天之东南隅也。郡 所领十县,惟海澄、漳浦、诏安三县近海,龙溪亦稍近 焉。以澄为龙溪之分界。故其在海澄,潮由濠门、海沧 之二夹港入,分为三派也。一派入柳营江,至北溪止; 一泒入浮宫,至南溪止;一派自泥仔乌礁入福河,绕 郡城过郡南门,至西溪止。谚云:“初三十八流水长”至 渡头。复分小派于浦头,抵于东湖小港,则龙溪一县 实兼有之。其在漳浦有四派:一派由太武山外斗米 澳入,至石埠头江止;一派由井尾白石夹港而入佛 潭桥,至东坂港头止;一派由陆鳌所虎头山入,由旧 镇经鹿溪绕县治至西庙湾止;复分派由竹屿入浯 江桥数里止;一派由古雷之南、铜山所之北,经大磉 荷步至云霄西林止。其分派小港尚伙而不胜纪。其 在诏安有三派:一由铜山之大京门入于五都百浦 走马溪止;一由悬钟之北港门入,经渐山汇于梅洲 上湖止;一由悬钟之南港入,经赤石湾绕县治至甲 洲止。其从南澳入者,则潮之黄冈、广之南海矣。 漳浦县良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其山高数百丈,东峰 距海。

    鼓雷山在县南海滨。

    灯火山在县东,距海里许。海舟夜行者,或见山上光 焰如灯,故名。

    台山在县东六十里。高数十仞,平坦如台,近观与诸 山齐峙海上。

    太武山在县东北一百里二十三都境。山高千仞,周 回亘百馀里,屹立海上,端重耸峭。其南五里,镇海卫 在焉。东望大海,汪洋无际,一陟其巅,则漳、泉风景尽 在目中。山石多奇迹,有浴仙盆、仙人迹宛然。旁大石 刻象,“径云根洞”五大字。有石塔,工致即延寿。塔中可 坐数十人,高数仞,海中归航望以为标。

    鱼肠屿:在海外。

    竹屿:居民数百家,岁获鱼盐之利。上二屿,俱在七都 海门中。

    石城屿《菜屿》。

    将军屿盘石叠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以取海 蛇。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以上三屿,俱在 县东南十五都大海中。

    漳浦之东界海澄者,为原镇海卫,拥列三所。遵海而 东,为原陆鳌所首。漳浦县之丹灶山,自铁灶坑南行, 迢递三十馀里,平沙漠漠,三面皆海,唯正北可以陆 行,所城如巨鳌。戴山旧名青山,亦曰鳌山。山腰人家 鳞次相叠,虽雨夜,海中常见灯火,最为奇观。

    横屿、菜屿、双石、双洲,俱在海中。又巨海之滨,是多潜 龙焉,曰“龙潭。”

    苍陵去城南十里,屹峙海中。

    乌石平山、大甘山、小甘山俱在海中,晴明望见,遇风 涛则隐一潮水乃可至。

    诏安县大帽山在五都。东负大海,山势高耸。宋陆秀 夫、陈宜中扶帝昺泊龙舟于此。又高出海滨半入于 海者为“川陵山。”时帝昺南渡,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 地遂陷为海,其城堞犹存。

    渐山:屹立于东南海上,有石榴遗洞存焉。

    川陵山在五都东海滨,半入海。俗传帝昺南渡,将都 南澳,筑此为东京,地遂缺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 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头竹藂,潮退风静, 都人驾舟取焉。

    羊角山在五都张塘堡东南海上。

    虎仔屿、南村屿、崎屿、犬眠屿四屿,在川陵南大海中。 甘山在五都南面海中,远视若有小髻。天起飓风骤 雨,其状变幻,若屏、若屋、若狮象之形,四面皆海。 南澳山在海门西砥柱海中,周二百馀里。

    海澄县南岐铺头山,在南溪之阳。海水逆潮,江水倒 流。

    浯屿:在同安界。海上潮汐环转其下。

    《胡史》二屿:在一、二、三都海门上下,延袤数里。

    嵩屿。

    长屿、二屿俱三面临海。

    丹霞屿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海上有石,朝色如丹, 晚色如霞,故名。”

    圭屿:一名“鸡屿。”在海口中央。

    月港在八九都,外通海潮。

    “鸿江埭、许林头埭、西埭、后林埭、石囷埭、北市埭、埕边 埭、海仓埭、澳头埭、石甲埭、林尾埭、观音后埭、陵坑埭、 赤石埭、锺林尾埭、暂尾埭、长屿埭、庄水头埭、山头埭、 东坑埭、马厝前埭、后泾埭、后浦埭、刘厝前埭、排头埭、 吴贯埭、郑墩埭、陈观”埭、石龟埭、东头埭、苏埭、坑口埭、 南外埭,以上堤防,共长三千九百九十七丈,各高一 丈五尺,厚一丈八尺,盖东南濒海,恐潮汐浸淫,故筑 堤以防御之。

    姚公浦在祖山铺,开接太保州。旧有普贤港,斗门蓄 泄,去海稍近,易杂盐潮。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姚之兰 即祖山头开圳,内接普贤,外接世臣港,通卢沈港,引 石码溪、淡水倒流而入,仍引达于学宫之泮池。砌斗 门于世臣港,以便蓄泄云。

    泥上海岸:在东门外。知县韩锺捐金修筑。

    按《福宁州志》:“火焰山,在州城东南海中。嘉靖己未,参 将黎鹏举迎敌倭寇于中流,大破之。”

    松山:在州东南十里许海中。

    嵛山海中屿也。在州东南七十里。山高而中拗如盂, 原名“盂山”,中有三十六澳。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兴 以其孤悬海中,徙为废地。旁有小山曰“艮山”,有屿曰 “日屿。”有七星山,浮出海面,如七星然。

    慧日山在州城西北二里。右刻“慧山泉通仙台”六字。 山下曰温麻里,近接崎岭,有二岩,故老相传海潮通 此。

    黄崎山在州城东,沿海百一十里,十一都贯入海中。 崎头、崎岭,俱在州西二里,故老相传:“海潮通于此处。” 二崎皆海滨,旧有名号也。州之阳,盖为巨浸矣。沧海 桑田如此。

    洪山在州城南三十里四十一都。山有石洞,洞口、石 窍、石罩、石泓泉通海眼,深不可测。

    罗浮山去州城南五十五里,大海滨。相传浮海而来, 舟泊此山,可避北风。有石笋山。上有清泉一穴,冬夏 不竭。旁有文崎山,与武崎山相对,广袤五里,周围皆 海水。上有玉井峰、钟冠峰、罗汉岩、金牛迹、桃花村、梅 花坡,凝烟积霭,宛如海上青螺。

    泷山:去闾峡东南海中六、七十里,凡东、西、南、北四泷, 惟东、北二泷可以泊舟。明季时,倭人泊舟,必取汲于 此。

    四城山在泷山旁。危峭壁立,隔溪有小麻马山、松峤 岭。

    犀山中石洞,深不可测,缘崖而上,洞有蛎。磷火夜 光。

    狮子岩在少林峰顶。二岩相顾,俗呼为“雌雄狮子小洪山在州城南七十里,高耸亚于洪山。上有天池, 阔二三亩,四时不涸,天欲雨则吐雾。西有仙崎,三石 浮于江中,相传葛洪燕群仙于此。

    渔洋垾山在州城南四十五里第四十二都大海之 滨。其山势如同蜂腰,积石磊磊,大凡浮海者往来皆 由于此。

    屿:在州城之西南五十五里第四十五都。其屿突 出海中,形势奇特。潮退沙径可行泥泞中,长可一里 许。

    白瓢山在州城南七十里第四十八都,石白如瓢,卧 大海中,山脊与宁德界。

    笔架山在州城南七十五里第五十二都。三峰如笔 架浮海上。

    南北港:在州城南百里第五十三都。三面皆海,惟一 隅地接大金山。

    莱台龙潭在五十二都闾峡前海中,为龙所居,味独 淡,舟过多危。岁早祷雨辄应。

    曲井在西新城中。相传此井窍通于海。

    阜崎双井在四十都。其地滨海,赖以汲。 福安县海在县南,自黄崎镇南出为大海。

    六印江在三十二都。海中小屿凡六,故名。

    《宁德县》,出北门东北行十里,海上有瑞峰,秀拔万仞, 与白鹤相对。

    二都海中有二山:曰“真龟”,曰“秦澳。”

    按《台湾府志》:本郡四面环海,惟鸡笼东南一带,舟行 约三更水程则不可前过。此下溜乃众水朝东之处, 一下溜则不可复返,故宜慎之。

    浪峤南屿去沙马溪头一潮水,远视微茫,舟人罕至。 昔有红毛合惯熟长年,驾舟至彼,见有番人,赤体牧 羔羊,将羊一群缚至海岸,与红毛换布。红毛出艇,亦 掷布于岸示之。如番来收布,红毛方敢取羊,否则赶 回。今湾地之羔羊,是其种也。

    凤山县:沙马矶头山,在郎娇山西北,其山西临于海。 小琉球山在凤山西南海洋中,周围约有三十馀里。 诸罗县:鸡笼屿,在海洋中。

    按《广东通志》:“分水在占城之外罗海中,沙屿隐隐如 门限,延绵横亘,不知其几百里,巨浪拍天,异于常海。 由马鞍山抵旧港,东西注,为诸番之路,天地设险,域 华夷者也。由外罗历大佛灵以至崑”《山》自朔至望, 潮东旋而西;既望至晦,即西旋而东;此又海中潮汐 之变也。惟老于操舟者乃能察而慎之。

    《铁板沙》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宪庙遣给事中林荣、行 人黄乾亨备册封之礼,如占城。是役也,军民之在行 者千人,物货太重而火长,又昧于径路。次交趾之占 璧啰,误触铁板沙,舶坏,二使溺焉,军民死者一十九 人。

    按《广州府志》:南海县:“南海,在府城南一百里,浩淼无 际,东流闽浙,南通岛夷。潮源于东南大洋,入于虎头、 甲子二门,以达于斜西海。其南则入于厓山。其支分 旁流则会于府城南,其中多珠玑、玳瑁、紫贝、大鼋、鳣 鲔鲟鳇。有海人焉,见之则风。有鱼焉,长二丈,腹有两 洞,皮可以饰刀剑,其名曰䱜。其中有轩辕之丘,鸾自” 歌,凤自舞,是为天乐。其外有炎洲,洲上有兽焉,如狸, 以青铁椎击之辄死,张口向风而活,其名曰“风生”,可 以疗暴疾。洲之下多鲛人。

    浮丘山在郡城西一里。相传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 即浮罗朱明之门户。昔在水中,四面篙痕宛然。宋初 有陈崇艺者,年百十二岁,自言“儿时见山根舣船数 千,今去海已四里,惟馀山顶高仅数尺。”《番禺杂记》:“东 有投龙井,后为人所浊,一旦自塞。下有珊瑚井,海神 献珊瑚于此。”

    海目山:在郡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山在九江海中,两 峰并列如目。

    番禺县尧山,一名“凌山”,在府城东北十五里海中。 弹子岭,在府城南十八里,特生海傍,其形圆。

    山门冈:在府城东北三十八里。旁曰飞雁岭,曰鸡笼 冈。其山峻崄,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

    戙旗冈在府城东二十里南海神庙前。海中莫测其 高,周十馀丈。

    珠石在府城南海中,以形名,屹峙洪涛中。

    琵琶洲在府城东三十里海中,上有三阜,东路之舟 泊焉。又东十里海中曰浮练洲,多白沙。城南四十里 沙湾海中曰澳洲,四时多郁蒸之气,其傍多螺蚌。 顺德县仰船海,在城西南七十里,出三沥沙,西通香 山。皆自北而南,注南海。

    东莞县三门海,在城西南六十里白沙巡检司之南。 海上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而为三,过此而复 合。

    武山:在县城南五十里。突起海中,有武勇状,故名。潮 汐消长,高低可辨。宋余靖尝候潮于此。

    桂角山在县城南二百五十里,滨于海虎头山,一名“秀山”,在县城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潮 汐出入其中,甚洪。

    大奚山:在县城南四百里海中。

    梅蔚山在县城西南二百八十里。其上有宋帝石殿 存焉。又西南二百八十里曰官富山,有民居之。又山 曰“凹背”,曰“陶娘”,曰“福建”,曰“洛隔”,曰“七娘”,曰“东姜”,曰“龙 鼓”,曰“丫洲”,曰“南亭”,曰“泊潦”,曰“稍舟”,曰“翁鞋”,曰“竹没”,曰 “深澳”,曰“桑洲”,曰“宁洲”,曰“龙穴”,曰“枯洲”,曰“大小磨刀”,曰 “零丁”,曰“校杯”,曰“南洲”,曰“蛇西”,曰“瑚珊”,凡二十六山,俱 在大海中。

    青紫峰在县南十里。其山朝暮异色,朝霞则青,夕照 则紫。又南十六里曰笔架峰,二峰屹立大海中。 海月岩在县西五里海滨。

    佛堂海门,在县南二百五十八里。源于牂牁,经官富 山西南入于海。

    合兰洲在县南二百里海中,与龙穴洲相比,其上多 兰,旁有二石,海潮合焉,蜃气凝焉。又有马鞍洲、急水 旗角洲、大王洲、上下横当洲,并在大海中。

    圆沙:在县城西二里海中。

    新会县天河海,在城东四十六里,中有草鞋洲,高水 面尺许,巨浸不没,与波上下云。

    江门海其水有二:左迳石觜,至虎头门入于海;右迳 县滘,入于熊海。随潮消长,达于厓门。其东迳香山,为 小梁海。其西迳蚬冈,自北而东,至厓门入于牁牂。是 为南海。

    圭峰山,在县北二里。东南有东熊子山,周十里;西南 有西熊子山,周五里,并峙海中。

    厓山在县城南八十里大海中,与奇山石对峙如门。 宋祥兴中,帝昺舟师次焉。为元将张弘范所迫,丞相 陆秀夫负帝赴海,与礼部尚书徐宗仁、兵部侍郎茅 湘、枢密使高桂等同死之。

    汤瓶觜山:在县南八十里。又东南五十里曰鹗洲山, 在海中。

    小梁海,在新会县东三十二里,流接香山,其中多鳣 鲔,多鰋鲤。

    天台山:在城西南三十里,脉发将军山,突起数峰,东 尽于海。

    熊子山,在城南二十一里。山凡四,在海中曰鼠熊,曰 马鞍熊,曰东熊,曰长熊。熊音那,三足鳖也。

    香山县第一角海,在“叠石海”之南。海门浅隘,南抵大 洋,乃南鄙之咽喉也。

    《石岐》海,海中多洲潭。种芦积坭,可以成田。

    九星洋:在城东南海中有九岛如星。

    东洲门海在县东海滨,二山若门,潮汐悍急。

    零丁洋在县东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 金星洋在县东海中。

    牂牁大洋:在大洋中,山最多,皆岛夷所居。唐郑愚有 《泛海》诗。

    三水县金洲山突起江中,周二百丈,高五十馀丈,其 下郁水西来,会陶洭翁诸水经此,南流入于南海。 香山县笏山在城北一里,山濒于海。

    长洲山:在城西北二里海中。

    相合山:在城东南四十里。

    长江山:在城东南四十里。

    三洲山:在城东南五十里。三山并立海中。

    浮虚山在城北七十里海中,与波上下。南海有浮石 之山,疑即此。

    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多石,南入于海。原设有烽堠, 遥与莲峰相对。土燥多石,直扺于海。

    老安山在县西南半里,为县水口冲要,西临于海。 香炉山在县南六十里,峰崖幽峻,东界白银,水西赴 海。

    鸿鹤岭山: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三面临海。

    象角山在县西十里。西北临海。

    乌岩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东抵云梯诸山赴海。 四岩山,在县东六十里,高耸,北临海。其东曰“日角山”, 三面临海。

    东洲山在县东七十里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 平田山,在县东八十里,临海。

    南蓢山在县东八十里,东北临海。 大芒山在县南九十里雍陌村。势如奔龙,昂首睨于 巨海。

    凤凰山,在县城东南一百五十里。东介南坑,北接官 塘冈,西为金竹园、白蜮石、古壑诸峰,南赴海。其上多 产山兰、鹤顶、杜鹃诸花。与南山对峙,迤𨓦东驰于海, 瀑布之水出焉。

    永泰山:在县东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东曰“三角”,大 海之西曰“坡头”,皆护浮虚。

    黄杨山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又东北八十里曰马鞍 山、乌洲山、古镇山,俱海中。

    金星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海中大小横琴山俱在县城南二百里大海中。

    锡坑山:在县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

    知洲屿:在县城南大海中。

    增城县东洲在县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环居之。 新安县三门海,在县城西北五十里大茅山之西,中 有虎头山、龙穴洲,合兰洲诸岛。东南之海连惠州,西 南之海连香山,皆接大洋,浩淼无际。

    桂角山:在县城南一百七十里。山滨于海。

    大奚山:在县城南二百里大海之中。

    梅蔚山:在县城西南二百里大海中。

    合兰洲在三门海中,与龙穴洲相对。上多兰草,有二 石并峙,潮至此则合。

    孖洲山: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俱在海中。

    梭杯山:在海中。

    叠福迳在第七都叠福村,近海。

    后海:距县城五里。通于海。

    大伞、小伞二洲,俱在县城西南海中。

    大王洲:在县西南海中。

    孖洲在县西南海中。

    马鞍洲:在县西西乡村前海中。

    平洲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长二、三里,横亘海面。 旧乡人放牛于此,自生自养,数年成群。今遵海禁无 矣。

    勒马洲在五都。一山横出海边,形如勒马。

    白鹤洲,在海中,潮长,群鹤俱集,望如堆雪。

    新宁县上川山,在县城南二百三十里,海晏都大海 中。

    下川山:在县城南三百里。亦在大海中,与上川山对 峙。

    铜鼓山在县城东南二百馀里。下瞰巨海,群水共趋 于此。

    海潮自东南大洋到佛堂门,经甲子门至虎头门,凡 顺德、新会、香山诸处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 十七日,俱已亥时。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 日,俱子午时。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时。至初七、初 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 申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时。至十 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时至。 按《惠州府志》:海丰县甲子门水,在县城北二百五十 里,海口有大石壁立,刻“六十甲子字,故名。其津有奇 石十八,仿佛人形,人呼为十八学士石。”宋景炎丁亥, 端宗自闽航海,尝驻于此。

    旗峰山:在县城东一百九十里。其山状如旗,半枕海 上。

    《博罗县小石楼》与大石楼相去五里,有石门可容几 席,俯瞰沧海。

    佛迹石在海滨。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楼二。楼相去五 里,其状如楼。有石门,俯视沧海,夜半见日出。有山岸 周回五里,水消长应海潮盈缩之候。

    龙川县龙穴山,在县城北一里。《郡国志》云:“舜时有五 色龙出入此穴,其穴潜通海,傍于洞庭。”

    按《潮州府志》:海有潮汐。《说文》云:“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窦叔蒙云:“海鳅出入之度。”《浮屠书》云:“神龙变化。”《海峤 志》以为水随月之盈亏。王充《论衡》以为水者地之血 脉,随气进退。《临安志》以为海水盈而为潮,缩而为汐, 昼夜消长,不失其期,故谓之潮信。《高丽图经》云:天包 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气,升降于太虚之中。气升地沉, 则水溢而为潮;气降地浮,则水缩而为汐。《抱朴子》云: “天河从北极分为二条,至于南极。其一经南斗中过, 其一经东斗中过。两河随天转入地下,遇两水相得, 又与海水合。三水相荡而天转之,故激涌而成潮水。” 卢肇《海潮赋》云:“日附于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随之。水 因其灼激而退,退于彼必盈于此。日激水而潮生,月 离水而潮大。地浮于水,天在水外;日入则晚,潮激于 左,日出则早,潮激于右。”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乎? 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海潮图序》云:“潮之进退,海非 增减。盖月之所在,则水往从之。故月临卯酉,则潮涨 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 绝,皆系于月。”琼南则以长短星值日为消长。凡此数 说,其指不同,然远者无征,近者谬陋。惟邵子之言最 约而中。盖天地之气,升沉摩荡,无须臾之停也。水乃 其气之流行而可见者,然江河津液之水也,大海则 胸腹之水也。故潮之有消有长,犹人之有呼有吸,乃 其自然之理。至于潮之必应月者,则又以为太阴之 精,不得不然者也。余襄公《图序》之言,实与邵相表里。 盖邵言其理,而余则直指其事耳。所谓“月临卯酉则 水涨乎东西”者,言月在卯酉之方,则水缩极而复生 也。谚曰:“月上水长。”又曰:“月落海转。”正此说也。所谓“月 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者,言月在子午之位,则潮长 极而将退也。谚云:“月尽水缁”是也。潮之消长,三辰而盈,三辰而缩。一昼夜而消长凡再,然积二日而必差 一辰,则应月之验耳。何也?日行一昼夜,运旋三百六 十五度而天一周。月之行也,一昼夜不及日十二度 有奇。以昼夜百刻计之,一刻该得三度六分半。潮惟 应月,故一消一长,得六时二刻有奇。一昼夜再消长, 共得十二时四刻强,恰好凑及十二度有奇之数。积 二日,共差八刻强而迟一时。积十四日半,得刻凡五 十,而潮复值其初。此所以二日必迟一辰,而朔望之 潮所以相同也。初一、初二之月,则夕隐于西,而晨出 于东;十五、十六之月,则夕生于东而晨没于西。故水 皆以此时涨乎东西。至其日夜之中,则月或在天上, 或在地中,皆临子午之位,故潮皆以此时平乎南北。 潮视月升沉,以为消长,自古及今,未之能易也。《新会 志》则以潮汐分为五节,初一、初二、初三、十六、十七、十 八,则谓之平;初四、初五、初六、十九、二十、二十一,则谓 之落,言水势微劣也。初七、初八、初九、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四,则谓之败,鱼虾退散,网罟不施。初十、十一、十 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则谓之起。种植酝酿,医灸 忌行。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则谓之旺。 余襄公云:“晦望前三日潮势长,后三日潮极大,即此 起旺之期也。月弦之际,潮之去来,合沓不尽,即此败 落之期也。”潮海滨大,则以十三日为起水,至十八、十 九为大水时,二十日为落,至二十七日为小水时;二 十八日为起水至。初三、初四为大水时;初五为落至, 十二为小水时。至于朔望之晨,我处已消,而惠州所 属之潮方长。则海门有远近地势,或南或北,有不能 尽一者耳。今居民以指掌布十二时,复以“长、平、满、落、 半竭”六字推之,亦甚准云。

    潮阳县治外,皆海也。溟波拍天,独大湖有汇泽,号“龙 潭”,神龙居之,云雨以兴。

    白牛岩又东十里为钱澳山,前有莲花峰。其北为锺 山,南临大海,有石曰“镇海将军。”又东五里为太湖山, 南临大海,下有龙潭。东十里曰广澳山,北有招收山, 三面距海。又北十里则磊口山也,马耳山在其外,是 为洋海之门矣。

    揭阳县滨海。有桑浦山,在县东百里,跨于海阳界。 饶平县南澳山,在县城二百里,海中山也,周三百馀 里。

    惠来县金刚髻山:在县城东北七十里海上。

    赤沙澳:在县城南四十里。可蔽海涛。

    澄海县大海在县城东。又有鸣洋,在外沙海中,声起 若雷,东风西雨,海人候之。

    浔洄山:在县城西南五十里,亦名“巡梅。”突起海中,接 潮阳界。

    小莱芜山:在县城东十里海中。亦名留子山。

    牛田洋:在县城西北四十五里。东南通海。内沙汕九 条,曰“沙马横。”在洋中,激流湍急,能覆舟,产诸海。错 鸣洋:在南湾海中,时或震动如雷鸣。东则风,鸣西则 雨,海人以为验。

    按《肇庆府志》,新兴县金台冈在县东南九十里废信 安县海中。

    阳江县大海在县南三十里北津港之外。西南自电 白县界连接阳江境,历双鱼城,又历海陵山,过北津 港至海朗城,皆设兵防。盖阳江之门户也。大澳东北 即新宁县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门上下川,俱倭夷 停泊之处。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双鱼角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双鱼所左侧。临大海, 颇险。

    筊杯石在双鱼角西南五里,双屹大海中,中通一门, 双鱼所,舟航所从出入也。

    马鞍山:在筊杯石稍东,屹立大海中。

    粪箕山:在马鞍山东,屹立大海中。

    海陵山:在县城西南七十里。大海环之。

    北津山在县城南三十里,高二十馀丈,自东沿海迤 𨓦而来,外捍奔潮,内卫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 海亭。

    南津山,与北津同夹海口。其山亦堤海,而西数里方 止。

    独石界,在南北津二山之间,高十馀丈,周四十馀丈, 出海口二里许,下深不测。

    银坑山:在南津山侧。稍西五十里为马母山。在大海 中。

    麻龙渡山: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大海。

    三汲山在县东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

    小镬山、中镬山、大镬山三镬皆在大海中,相去数十 里。大镬高二百馀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已非阳江 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白石港:在县西一百里。一名石门港。在郎官山下,通 大海。

    三丫港在县东南六十里海滨,源出紫萝山,西流七 十里入海北津港在县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阳,受阳春、阳江众 水以达于海。“每潮起,汹涌而入,遇风则其声砰击如 雷。舟楫往来,重防阴碛。盖东南大海,港口皆乱石,舟 可行者仅仅丈馀,必候大潮始进,故海寇不敢睥视” 恩平县金婆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自此连山赴海,南 至湾雷。

    按《高州府志》,“电白县东南二面皆环大海。”

    安乐山在县城西南六十里。脉接瑚山,自北而来,蜿 蜒四十里,而南至海滨,雄峙一方,右有象头环抱。 莲头山在县城南十里,二峰并峙海中,若并头莲然, 邑之案山也。下有砂碛,自东迤𨓦而西,控扼海门如 带。

    放鸡山在县南三十里。缥缈涛中。上有神庙。航海者 过山下,皆祀以鸡。

    晏镜山:在县南四十里。与沿海诸山联络。邑临大海, 空阔无际。

    吴川县马鞍山,近𥐻洲二十里海中。

    文翁岭在县城东三里。自电白县浮山分脉而来,峙 于海之东。

    𥐻洲在县城南一百四十里。屹立海中,当南北道,乃 雷化犬牙处。宋末,端宗尝驻此,海中黄龙见,名洲为 “翔龙县”,改元“祥兴。”

    按《廉州府志》,合浦县“珠母海,在县东南八十里巨海 中,有平江、杨梅、青婴三池,中出大蚌,珠吐寒晶,辉光 明媚。中有涠洲,当冠头岭之南,昔有野马渡此,又名 马渡,去海堧,大约二百里。每天将阴雨,辄望见之,晴 霁则否。洲之东南数十里有斜阳岭,纯石峙海中,然 不若涠洲有澳,可以泊舟。”

    冠头岭在县南七十里。脉自大廉来,起于青山,南行 为斗鸡、屏心、东山草花、牛尾,渐伏而西,跃出大海三 十里,当郡城之坤维,若郡之外郛。其形隆起如冠。南 北皆有澳,海舶舣焉。海潮生,撼石若雷。

    钦州牙山:在龙门外海之东,广十里。海中特起三山, 形如排牙。

    乌雷岭: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海边突起。

    望海岭在城北十五里。其巅可仰大海。

    龙门江在县南六十里。按钦州之山,自东行者经佛 子面、黄坡头至海,转西向;自西行者经天板口、大小 头口至海,转东向。两山对峙若门,中有石若砥柱,内 有巨浸,曰“小海。”钦江、渔、洪二水会流于猫尾,出注大 海,故曰龙门。

    “七十二径”,在龙门外,群山错列海中。

    牙山,在七十二径之东,去龙门六十里海中。

    淡水湾:在牙山东南通大海。

    香炉墩在海中。

    按《雷州府志》:海在郡城东十里。昔寇莱公少尝有梦 到海只十里之作,及抵郡,按图始叹曰:“人生得丧,岂 偶然耶?”越东海岛一望,浩无际涯。海舟南通琼崖,而 西通对乐、杨梅、珠池,东北通闽广,有思灵岛在其中。 潮汐与广州略同,其壮盛悉视月之朔望为候。一月 之再盈再虚如前。二十五六潮长,至朔而盛,初三而 “大盛,后又渐杀,十一二又长。至望而盛,十八而大盛, 后又渐杀。新旧相乘,日迟一日。每岁八九月,潮势独 大。夏至潮大于昼,冬至潮大于夜,此其大较也。” 海康县麻囊山,在郡城东北八十里,枕海。

    虎头山:在郡城东七十里。枕大海。

    徒会山,在郡南一百三十里,西枕海中,高三十馀丈。 思灵岛,在郡城东十里海中。

    漉洲: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崛起海中。

    调洲:在郡城东二十五里。崛起海中。

    邵洲:在郡城西南一百一十里海中。

    卵洲:在郡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洪排港:在郡城西一百六十里。薄于海岸。

    遂溪县调楼山: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枕海。

    涠洲山:在城西南二百里,突起西海中。

    乌蛇岭:在城东北一十一里。高十五仞,周围十里,蜿 蜒雄峻。其山东西距海。

    嵂岭在城东一百里尽海处,屹起十馀仞,为东方 巨镇。舟舶自广回至汾洲洋中,先见此岭,以为指归。 徐闻县小遂山在县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

    三塾:在县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

    干窖港:在县城西四十里。自海口入观昌村。

    东场港:在县城西五十里。自海岸入东山。

    按《琼州府志》:琼州海之潮候,与江浙钦廉之潮不同, 其地势异也。郡与徐闻对境,两岸相夹,故潮长则西 流,消则东流,日有消长,常也。八月九月其势独大,每 日两有消长者,其变也。故旧潮渐减渐小,谓之老潮; 新潮渐退渐大,谓之稚潮。十一月朔,或时不测而长, 谓之偷潮。其大小之候,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旧 志云:“琼海东南诸港,朔望前后潮大,上下弦前后潮

    小,二至前后潮大,二分前后潮小,夏至潮大于昼,冬
    考证
    至潮大于夜。”又云:“晴则望南而吼,阴则望北而吼。”人

    以为阴精,验之果然。又云:交、广潮候,与闽、越相去亦 少差,而琼、崖、儋、万之候,大小俱各差殊,其半月东流, 半月西流则同,不系月大小之盛衰。按余襄公谓“阳 燧取火于日,阴鉴取水于月,从其类也。故月之所临, 则水往从之。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 潮平乎南北。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潮势大;月弦之 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亦合沓不尽。”又自谓尝候 潮于东南海,见月临卯,东海潮平而南海未长;月临 午,南海潮平,而东海已消,皆不同。时。天台史氏伯璇 则以为谓潮水与月相应则可,谓水往从月则不可。 盖谓水与月皆物也,而无相从之理。此于《襄公说》中, 或有意外之见云。

    海溢,俗呼“海翻。”飓风起西北挟雨,海水须臾溢高十 馀丈,漫屋渰田,即无大雨。江水涨溢,则田畴积咸,连 年失耕,沿海苦之。

    琼山县海口渡在县北十里,北达徐闻、踏磊驿,顺风 半日可至,舟候潮而开。有海南道副使程有守潮信 碑,竖海口天妃庙前。凡渡舟达徐闻者三处:海口官 渡、白沙古渡、烈楼渡,自烈楼嘴达车轮浦,较近。 西石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马鞍山,山上有井,与海 通。

    烈楼港在县西二十里。自徐闻那黄渡开船,小午可 到,乃汉军渡海之处。海边有大石一所,生出海北三 墩,名曰“烈楼嘴。”海南地接徐闻,此最近,舟一朝可到。 澄迈县泉凿港在县西五十里,海潮进入成港。 文昌县七星山在县城北一百五十里,大海中峰连 有七,一名七洲洋,山下出淡泉,航海者必于此取水 采薪。其东“七星泉”,昼夜混混不涸。

    浮山:在城东一百里。山立海中,分潮水东西流,俗呼 “分洲洋。”

    焚艛岭在城北一百三十里迈犊都海傍。世传汉楼 船将军杨朴初渡海至此,即焚其船,激励士卒。 清澜港在城东南三十里,源自下场溪西,二处合流 至此,与海潮相会成港。

    石栏港: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乱石栏障海洋水,上开 三门户。

    会同县佛子岭在海边,崚嶒数丈。

    乐会县博敖港,在城南十馀里,受万泉、温泉、流马诸 水,中有圣石峰,镇于海口。

    儋州狮子石在城西五十里海中。

    昌化县马岭在城南三十里,山势起伏至海滨。 陵水县大小牛头岭,在城东三十里,临海,两山对峙 如牛。

    加摄屿:在城东四十里大海中。

    崖州澄岛山:在州城西南十五里,孤高近海。

    鹦𪃿嘴山在州城东一百八十里海滨。 大、小玳瑁洲,大洲在州城东南临川场海中,小洲在 州城西南黎㐲乡海中。 乌石塘在州南四里海滨。

    石排港:在州城西南四十里。海边有巨石排列,横海 一里,中可泊舟。

    感恩县鱼鳞洲峒在县城北七十里海滨。

    按《边海外国志》:“西洋安南都统使司,在琼海正西南。 其地东至海三百二十里,与儋昌相值,南接占城界, 一千九百里,东南泛洋可一日程,西至云南,北至广 西。”

    占城国,在琼州西南。其地东至海一百二十里,西至 瓜哇,南接真腊,北连安南。东西亘五百里,南北袤一 千里。

    真腊国在占城西南,顺风三昼夜可抵其国。其地东 至海,西接蒲廿,南连罗希,北抵占城。

    《瓜哇国》,在真腊南海中洲上。东至海,一日泛海,半月 至昆仑国;南至海,三日泛海,五月至苏门答剌;西至 海,四十五日;北至海,四日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 国,又十五日至三佛齐国,又十日至柴历亭。

    三佛齐宣慰使司,在占城南相距五日程。居真腊、瓜、 哇间,管十五州。前琼人常被掠其地逃回。

    暹罗国,古赤土也。在占城极南,本暹与《罗斛》二国,后 为一。东接波罗剌,西《波罗婆》,南词罗旦,北距大海,地 方数千里。

    渤泥国,在西南大海中,瓜哇属国也。南去瓜哇十五 日程,北至三佛齐十四日程,东至占城三十日程。前 琼人被掠,常鬻于此,多有盗船逃回者。

    满剌加国,在占城南,自三佛齐顺风八昼夜可达。 苏门答剌国,在占城之西洋中,古大食国也。南接宾 童国,东北接雪葱岭,西北与大秦相连,自满剌加顺 风八昼夜可达。

    《锡兰山》国在西洋,与柯枝国对峙。自苏门答剌国,顺 风十二昼夜可抵其国。

    佛朗机国,在瓜哇南,其人好食小儿,以《火铳》自卫。嘉靖初赴广东入贡,潜掠小儿煮食,海南汪𬭎以兵擒 之。

    《柯枝》国在锡兰山南,以《别罗里》为界。其地接连大小 葛兰二国。

    《溜山洋》国在别罗里南,顺风七昼夜可达。

    大小葛兰国在锡《兰山》国西地连暹罗。

    木骨都束国在大小葛兰国西顺风二十昼夜可达 古里国在溜山洋国南顺风十日可达。

    小剌哇国在古里国南,顺风二十一昼夜可达。 忽鲁谟斯国在古里国西,顺风十昼夜可达。

    剌撒国在忽鲁谟斯国西顺风二十日可达。

    阿丹国在剌撒国西顺风二十二昼夜可达。

    天方国即西洋尽处也。自忽鲁谟斯国西四十昼夜 可达。

    东洋琉球国,在东洋大海中,当福建泉州东,顺风舟 行五日而止。有大小琉球。

    日本国,古倭奴也,后自耻其名而改之。在东海中,当 朝鲜下流,与闽、浙相值。东有《小日本国》。

    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甚大,户口甚繁,多 异物。

    韩国有七千馀里,其地大约在会稽之东,与朱崖、儋 耳相近。

    海部汇考四

    周制,以仲冬之月祭四海,将祭则饰黄驹。

    按:《礼记王制》:“仲冬之月,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 渊泽井泉。”

    按《周礼夏官校人》:“凡将有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

    武帝元封元年两巡海上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元年:“春正月,东巡海上。夏四 月,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九边、九 原,归于甘泉。”

    太初三年春正月行东巡海上

    按:《汉书武帝本纪》云云。

    宣帝神爵元年诏祀四海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神爵元年制诏 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 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元帝建武元年令以孟春仲冬祀海渎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礼仪志》。“建武元年, 令郡国有五岳者,置宰祝二人。及有四渎若海应祀 者,皆以孟春仲冬祠之。”

    文帝开皇十四年诏东海南海并近海立祠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 七月,诏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 立祠。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命多莳松柏。 开皇十五年东巡。望祭海渎。

    按《隋书文帝本纪》:“开皇十五年三月己未,至自东巡 狩,望祭五岳海渎。”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开元礼立每岁祭海常规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五岳四镇岁一 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海于莱州,南海于广州, 西海及河于同州,北海及济于河南。凡岳镇海渎祭 于其庙,无庙则为之坛。海渎之坛于坎,广一丈,四向 为陛。又岳镇海渎以山尊实,醍齐皆二,以两圭,有邸 币如其方色,笾豆十,簋二,簠二,俎三,牲皆太牢。” 按《通典,开元礼》,岳镇海渎每年一祭。祭前一日,岳令、 渎令清扫内外。又为瘗坎于坛,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海渎则坎内为坛,高丈四尺,皆为陛。又祭海渎,无 望瘗位。又祭海渎,献官拜讫,渎令及斋郎以币血 沉于渎,渎令退就位。馀皆与岳镇同。

    开元二十二年,定“祭海渎用牲牢。”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 二十二年春正月癸亥朔,制岳镇海渎用牲牢,馀并 以酒酺充奠。”

    天宝八载遣使祭北海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八载九 月,命太仆少卿兼单于安北副大都护张齐丘祭北 海。”

    天宝十载,封四海为王,遣使分祭。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 月丁未,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二月己亥,申命太子中允李随 祭东海,仪王府长史张九章祭南海,太子中允柳奕 祭西海,太子洗马李随荣祭北海,加王位,且行册礼 也。”

    德宗贞元二年四月诏太常少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镇祭岳镇海渎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太祖乾德六年有司请祭四海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图书编》,宋初缘旧制,祭 止四岳。乾德六年,有司请祭东海于莱州,南海于广 州,西海于河中府,北海于孟州。

    开宝四年广南平遣使祭南海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四年二月,广南平。六月,遣使 祀南海。按《礼志》,“太祖平广南,遣司农少卿李继芳 祭南海,除去刘𬬮所封伪号,以一品服。又命李昉、卢 多逊、王祐、扈蒙等,分撰岳渎祀及历代帝王碑,遣翰 林待诏孙崇望等分诣诸庙,书于石。”

    开宝五年,诏“东南海各以本县令、尉主祀事。”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礼志》,太祖诏岳渎并东 海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管祀事。 按《玉海》,开宝五年六月五日诏岳渎及东南海以令 尉兼庙令丞主祀事。

    太宗淳化二年定四海常祭日与祭所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淳化二年,秘书监 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 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闲,虽 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 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海于莱 州,立夏日祀南海于广州,立秋日祀西海、河渎并于 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日祀。北海、济渎,并 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命祭西海又亲谒西海望祭坛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真宗封禅毕车驾

    次澶州。命陈尧叟祭西海,至潼关,还至河中,亲谒河 渎庙及西海望祭坛。五月丁未,诏“岳、渎、四海诸庙遇 设醮,除青词外,增正神位祝文。”

    大中祥符四年,定西海望祭坛制。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二 月甲子。亲谒河渎庙西海望祭坛。诏礼官定坛制。高 四尺。四面为陛。

    大中祥符六年九月辛卯,修南海庙。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仁宗康定元年诏封四海神为王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康定元年,诏加东 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 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

    皇祐五年加封南海王号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皇祐五年,以侬智 高遁,益封南海洪圣广利招顺王。”

    神宗熙宁九年遣使祭南海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九年春正月庚辰,遣使祭南 岳、南海,告以南伐。”

    元丰二年诏立四海坛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丰二年,知湖州 陈侗请依《周礼》建四望坛于四郊。八月,详定礼文。“兆 四望于四郊。每方岳镇海渎共为一坛。望祭以四时 迎气日祭之。用血祭瘗狸。”

    徽宗大观四年加封东海王号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礼志》,东海大观四年加 号“助顺广德王。”

    高宗绍兴七年命举祭海渎礼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七年五月壬申,命礼官举岳 镇海渎之祀按《礼志》。绍兴七年,太常博士黄积厚 言“岳镇海渎请以每岁四立日分祭东西南北。如祭 五方帝礼。”诏从之。

    孝宗乾道五年加封东海神八字如南海礼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礼志》:乾道五年,太常少 卿林栗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内。 自渡江以后,惟南海王庙岁时降御书祝文,加封至 八字,王爵如东海之词。但以莱州隔绝,未尝致祭,殊 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界也。绍兴中金 人入寇,李宝以舟师大捷于胶西,神之助祐为有功 矣。”且元丰间尝建庙于明州定海县,请依“《南海》特封” 八字上爵,遣官诣明州行礼。诏可。

    理宗淳祐十二年诏海神为大祀

    按:《宋史理宗本纪》:“淳祐十二年癸亥,诏海神为大祀, 春秋遣从臣奉命往祠,太常其条具典礼来上。”

    世宗大定四年定以四立日祭四海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 土王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祭东海 于莱州,立夏望祭南海于莱州,立秋望祭西海于河 中府,立冬望祭北海于孟州。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

    世祖中统二年遣使祭东海庙又定祭四海所遣官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冬十月遣道士訾洞春代祀东海广德王庙按祭祀志岳镇海渎代祀自

    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海为东 道,北海、南海为南道,西悔为西道。既而,又以驿骑迂 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 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 以汉官。

    至元三年定四海祭日及祭所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 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立春日,祀东海于莱 州界,三月立夏日,遥祭南海于莱州界。七月立秋日, 遥祭西海于河中府界,十月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 州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 至元十五年,封南海神女为天妃。”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秋八月,制封泉州神 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按《祭祀 志》: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 惟南海神女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 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 福兴化等处皆有庙。

    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遣使代祀东海。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三年,遣使祀东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午,太阴 犯轩辕,太民遣使代祀岳渎东海。”

    至元二十六年,遣使祀东南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六年春正月辛丑,遣使 代祀岳渎东南海。”

    至元二十七年,遣使祀海渎,又修东海神庙。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七年春正月丁巳,遣使 代祀岳镇海渎。九月辛亥,修东海广德王庙。”

    至元二十八年,遣祭南海,诏加“四海”封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饥。二月己卯。遣官 持香。诣中岳南海淮渎致祷。丁酉。诏加岳渎四海封 号。各遣官诣祠祭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正月。“帝 谓中书省臣言曰。五岳四渎祀事。朕宜亲往。道远不 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祀之。汉人 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其礼物则每处岁祀银香 合”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 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四海、四镇销金幡二、钞二百 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遣官致 祭,降香幡合如前礼,惟各加银五十两,五岳各中统 钞五百贯,四渎、四海、四镇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或 他有祷,礼亦如之。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 封“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 通王,北海《广泽》灵祐王。”

    至元二十九年,遣使祀《四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九年二月,遣使代祀岳 渎四海。”

    至元三十年,遣使祀东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丁亥,遣使代 祀岳渎东海。”

    仁宗皇庆 年定岁祀南海女神灵惠夫人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祭祀志》:“南海女神灵惠 夫人,皇庆以来,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锭, 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祝 文云:“惟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 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英宗至治元年遣使祀海神天妃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五月辛卯,海漕粮至直 沽,遣使祀海神天妃。”

    至治三年,复祀“海神天妃。”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三年二月,海漕至直沽,遣使 祀海神天妃。”

    泰定帝泰定元年遣使祀海神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泰定元 年。以盐官州海水溢。遣使祀海神。”

    泰定三年,两祭海神。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三年秋七月,遣使祀海神 天妃。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盐官州大风海溢,遣 使祀海神。”

    泰定四年,遣使祀《海神》。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四年秋七月,遣使祀海神 天妃。”

    ====致和元年正月遣使祭海神加封号三月再祭海神====按《元史泰定帝本纪》:“致和元年春正月甲申,遣使祀 海神天妃,加封幸渊龙神福应昭惠公。三月甲申,遣 户部尚书李家奴往盐官祀海神,仍集议修海岸。”

    文宗天历二年十月加封海神天妃赐庙额十一月遣使再祀天妃

    按《元史文宗本纪》:天历二年冬十月己亥,加封天妃 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赐庙额曰‘灵慈’”,遣 使致祭。十一月戊午,遣使代祀天妃。

    至顺二年遣使祀海渎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冬十月甲辰,遣秘书太 监王圭等代祀岳镇海渎土后。”

    至顺三年,遣使祀海渎。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三年六月癸丑,遣使分祀岳 镇海渎。”

    顺帝至正十四年诏加海神封号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四年冬十月甲辰,诏加号 海神为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太祖洪武三年始正四海神称号

    按《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及 各城隍等称号。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 神、北海之神。”

    洪武七年、定“四海神祭所”

    按《明会典》:“洪武七年,定岳镇海渎祭所:东海,山东莱 州府祭;西海,山西蒲州祭;南海,广东广州府祭;北海, 河南怀庆府祭。”

    洪武二十六年,命四海以所在官司择日祭之。定祭 《四海祝文》:

    按《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命凡岳镇海渎,已有取勘 定拟致祭去处,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 祭。近布政司者,布政司官致祭,近府州县者,府州县 官致祭。各用帛一。五岳、五镇、四海各随方色。四海祝 帛俱沈水中。祭四海祝文云:惟神灵锺坎德,万水所 宗,功利深广。溥济斯民,时惟仲春秋谨具牲醴庶品、用 申常祭。尚享。

    穆宗隆庆三年遣使祭东海

    按《续文献通考》:“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灾,命巡抚 都御史谷中虚祭东海之神。”

    海部汇考五

    《皇清》。

    国朝定四海祭所

    《大清会典》。“凡各处岳镇海渎及历代帝王陵寝,恭遇 登极亲政,尊加”

    徽号。《册立》

    东宫一应庆贺大典、颁布

    恩诏、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时致祭。现

    在举行者:东海于山东莱州府祭,西海山西蒲州祭;南海广东广州府祭,北海河南济源县祭。其《祭文》等项与岳、渎同。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以亲政遣祭告海渎。是年,恭上 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遣官祭告历代陵寝、先师阙里。”

    等七处,凡七员:一差山东祭东海,一差河南祭北海,一差浙江祭南海,一差山西祭西海。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

    皇上亲政。七月,遣官祭告岳镇海渎等八处,凡八员。

    南海、南镇分为二差。馀如旧。其祭文祭品香帛等项,俱照顺治八年行。